CN102082783B - 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82783B CN102082783B CN201010529761.8A CN201010529761A CN102082783B CN 102082783 B CN102082783 B CN 102082783B CN 201010529761 A CN201010529761 A CN 201010529761A CN 102082783 B CN102082783 B CN 1020827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power state
- data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connection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0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 H04N1/00209—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 H04N1/00222—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details of image data generation or reproduction, e.g. scan-to-email or network prin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0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 H04N1/00209—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 H04N1/00222—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details of image data generation or reproduction, e.g. scan-to-email or network printing
- H04N1/00233—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details of image data generation or reproduction, e.g. scan-to-email or network printing details of image data reproduction, e.g. network printing or remote image disp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6—Control thereof using a low-power mode, e.g. standb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7—Initiating, continuing or ending a single-mode communication; Handshaking therefor
- H04N1/32795—Arrangements for keeping the communication line ope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15—Control of imag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onnected apparatus, e.g. signalling capabi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本发明的网络复合机(1)包括:经由LAN进行通信的NIC;以及能够成为通常电力状态和低耗电状态,在处于通常电力状态时,处理接收到的数据的记录部等。NIC具有:收发部,其收发数据;电力状态判定部,其判定记录部的电力状态;起动信号输出部,其在从PC接收对话建立请求信号,并且判定为记录部处于低耗电状态的情况下输出起动信号;以及持续连接控制部,其在直至记录部起动的期间,进行在与PC建立了对话的状态下禁止PC发送数据的持续连接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要求2009年11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270812的优选权,将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引入本发明。
本发明涉及与网络连接而使用的网络设备,特别涉及能够得到低耗电状态的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等观点出发,社会开始要求电气设备的低耗电化。例如在与LAN等网络连接的网络设备中,已知在待机时使CPU、硬盘等的电源停止,并且仅使与网络直接连接的网络接口控制器(以下称为“NIC”)动作,从而实现节电的网络设备。作为这样的网络设备的一个例子,有在待机时转换至停止对打印机控制器、打印机引擎等的电力供给的低耗电状态的网络打印机。这样的网络打印机构成为,在处于低耗电状态时仅使NIC运行,等待从外部的主机(以下称为“通信终端”)送来的打印数据,并且在接收到打印数据时,使打印机控制器等从低耗电状态回到通常电力状态。
此处,在打印机控制器等的起动中不能够进行打印数据的处理。由此,为了在起动中不接收打印数据,考虑采用在使打印机控制器等起动的期间不与通信终端建立对话的结构。但是,在采用这样的结构时,通信终端隔开规定的时间反复送出对话建立请求。因此,即使打印机控制器等的起动结束,成为能够与通信终端建立对话的状态,在从通信终端再次发送对话建立请求之前也不能够建立对话。因此,无论能否进行打印数据的处理,也不能够开始接收处理和打印数据的数据处理,会产生处理的开始延迟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在一定时间以上没有响应的超时的情况下,判断为不能够建立对话,在通信终端侧可能会出现错误。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有对打印请求的发送源(通信终端)持续送出拒绝信号(NACK),直至能够确认回到了PDL板能够动作的状态,由此禁止数据发送的复合机。该复合机在节能模式中,在主板经由接口从终端装置接收到打印请求时,使电源电路的功能有效,从节电模式经由待机模式开始向通常模式的恢复。与此同时,主板的控制部监视PDL板的状态,在能够确认PDL板向能够动作的状态的恢复完成之前,对打印请求的发送源发送拒绝信号(NACK),禁止对终端装置发送数据。然后,当能够确认恢复完成时,对发送源送出允许打印请求的信号(ACK),允许数据发送。
但是,在网络通信控制中,能够使用NACK的协议限定于特定的协议(例如LPR协议(Line PRinter daemon protocol:行式打印机后台程序协议))。此外,即使是在使用LPR的情况下,在主机使用Windows(注册商标,以下相同)作为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时,NACK也会被忽略,不能够有效地起作用。由此,上述复合机的控制方法对于利用LPR以外的协议以及采用Windows作为OS的通信终端不能够有效地起作用。即,存在通用性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其不受到使用的协议和作为数据的发送源的通信终端的OS的限制,在从低耗电状态开始的起动中能够控制通信终端的数据的发送。
本发明的网络设备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上述通信单元经由网络与通信终端连接,与该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上述处理单元经由通信路径与通信单元连接,能够成为第一电力状态和电力消耗比该第一电力状态少的第二电力状态,在处于第一电力状态时处理由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接收数据。进一步,上述通信单元包括收发单元、判定单元、转换单元和持续连接控制单元。上述收发单元与通信终端之间经由网络收发数据。上述判定单元判定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上述转换单元在由收发单元接收到来自通信终端的数据,并且由判定单元判定为处理单元处于第二电力状态的情况下,输出用于使该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为第一电力状态的转换信号。上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在由收发单元接收到来自通信终端的对话建立请求信号,并且从转换单元输出转换信号的情况下,与该通信终端之间建立对话,并且在直至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的期间,进行在建立了对话的状态下禁止通信终端发送数据的持续连接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网络设备,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例如在待机时使处理单元为电力消耗较少的第二电力状态(低耗电状态),并且仅使通信单元运行,以进行数据的等待动作。由此,在等待数据时,能够成为除去网络设备的一部分即通信单元之外电力消耗较少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网络设备的电力消耗。此外,在经由网络接收到对话建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与通信终端之间建立对话,并且对处理单元输出转换信号。在直至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起动)的期间,执行保持建立了对话的状态并且禁止通信终端发送数据的持续连接控制。由此,能够在从第二电力状态的起动中控制通信终端的数据的送出而不受使用的协议和作为数据的发送源的通信终端的OS的限制。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通信单元包含暂时存储从通信终端接收到的接收数据的接收缓冲器。上述收发单元将与接收缓冲器的空余容量对应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依据规定的通信协议向通信终端发送。上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按照使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比该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方式,使从接收缓冲器读出的数据量比非持续连接控制时小,直至由判定单元判定为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已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
据此,在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起动)之前,按照使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比该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方式,使从接收缓冲器读出的数据量比非持续连接控制时(即通常控制时)少。由此,从接收缓冲器读出的数据量比从该通信终端接收的数据量少,因此,接收缓冲器的空余容量减少,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将比该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值(典型的是0)向该通信终端发送。结果,能够实现在建立了对话的状态下抑制该通信终端的发送数据的送出即持续连接控制。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在判定为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已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的情况下,结束持续连接控制,并且允许发送了对话建立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数据。
此时,在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向第一电力状态的转换(起动)完成,能够进行接收数据的数据处理时,结束持续连接控制。由此,允许通信终端发送数据。另外,在解除持续连接控制的时刻,已建立了对话,因此能够迅速开始数据通信。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在结束持续连接控制,并且允许发送了对话建立请求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按照使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比该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大的方式,使从接收缓冲器读出的数据量比持续连接控制时多。
此时,在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起动),持续连接控制结束时,从接收缓冲器读出的数据量相比于持续连接控制时增加,接收缓冲器的空余容量(即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比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大。于是,与该空余容量对应的大小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向发送了对话建立请求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因此,该通信终端能够送出发送数据,在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之后,能够顺利地从持续连接控制转换至通常控制。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本发明的网络设备中,上述规定的通信协议为TCP/IP。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收发单元在持续连接控制单元执行持续连接控制的期间,在上述接收缓冲器的空余容量比规定值少的情况下,向上述通信终端发送0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通信单元包括存储从上述接收缓冲器读出的接收数据的存储单元。上述网络设备中,当由上述判定单元判定为上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已转换至上述第一电力状态时,存储于上述存储单元的接收数据向上述处理单元传送。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通信单元包含转换判定单元,其在由收发单元接收到数据,并且由判定单元判断为处理单元处于第二电力状态的情况下,判定是否需要使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上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在由转换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使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的情况下,在建立了对话的状态下禁止通信终端发送数据,直至转换单元输出转换信号,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
此时,仅在需要使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起动)时,使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因此,能够将处理单元的运行时间抑制为需要的最小限度。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网络设备的电力消耗。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通信单元包括生成单元,其在由转换判定单元判定为不需要使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的情况下,生成对由收发单元接收到的数据的响应。上述收发单元在由转换判定单元判定为不需要使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的情况下,将由生成单元生成的响应向通信终端输出。
据此,在不需要使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起动)的情况下,不使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而由通信单元侧进行对接收数据的响应。因此,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向第一电力状态的转换。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网络设备的电力消耗。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本发明的网络设备中,上述处理单元是将由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打印数据打印输出在纸张上的打印机。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控制收发单元,使得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将比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值依据规定的通信协议向通信终端发送,直至由判定单元判定为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已转换至第一电力状态。
据此,能够通过直接操作包含于发送数据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进行持续连接控制而不需调节从接收缓冲器的读出量。
在上述网络设备中,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通信单元包括暂时存储从上述通信终端接收的接收数据的接收缓冲器。上述收发单元将与上述接收缓冲器的空余容量对应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依据规定的通信协议向上述通信终端发送。上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收发单元,使得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将比上述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值依据规定的通信协议向上述通信终端发送而与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无关,直至由上述判定单元判定为上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已转换至上述第一电力状态。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从低耗电状态的起动中控制通信终端的数据的发送而不受使用的协议和作为数据的发送源的通信终端的OS限制。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结构、处理、步骤、特性和优点通过下述参照附图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而变得更为明确。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网络复合机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构成网络复合机的NIC的收发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网络复合机的通信处理(持续连接控制处理)的第一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第一页);
图4是表示网络复合机的通信处理(持续连接控制处理)的第一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第二页);
图5是表示第一处理顺序中的NIC与PC间的通信顺序的时序图;
图6是表示网络复合机的通信处理(持续连接控制处理)的第二处理顺序的流程图;以及
图7是表示第二处理顺序中的NIC与PC间的通信顺序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另外,此处,作为实施方式的网络设备以网络复合机(MFP)为例进行说明。此外,以网络复合机经由LAN与个人电脑(以下称为“PC”。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通信终端相当)连接的网络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另外,为了容易理解,举例表示的网络系统的结构被简化。首先,同时使用图1和图2,说明网络复合机1的整体结构。图1是表示与LAN51连接的网络复合机1的整体结构的框图。图2是表示构成网络复合机1的NIC10的收发部100的结构的框图。
网络复合机1是在待机时能够成为低耗电状态(节能状态)的网络复合机,具有读取原稿并生成图像数据的扫描功能、将读取并生成的图像数据记录于纸张的复印功能和将通过传真通信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记录于纸张的FAX接收功能,此外,还具有将从经由LAN51连接的PC30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记录于纸张的PC打印功能。此外,网络复合机1在对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传真发送的FAX发送功能之外,还具有对从外部的PC30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进行传真发送的PC-FAX功能。进一步,网络复合机1也具有利用电子邮件经由IP网收发图像数据的互联网FAX(IFAX)功能等。
用于实现这些功能的网络复合机1包括NIC10、控制部11、记录部12、操作部13、显示部14、读取部15、编解码器16、图像存储部17、调制解调器18、NCU19、IFAX控制部20和Web服务器21等。另外,上述各部例如经由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或PCI Express(高速PCI)等总线23(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通信路径相当)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连接。此处,NIC10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通信单元相当,之外的控制部11~Web服务器21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处理单元相当。另外,以下以记录部12能够为低耗电状态(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二电力状态相当)和通常电力状态(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一电力状态相当),从PC30经由LAN51送来打印数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NIC10为进行各种通信协议的收发控制处理和各种通信协议基础上的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制作处理的网络接口。NIC10经由LAN51与PC30连接,在其与PC30之间,例如依据TCP/IP进行数据的通信。另外,在待机时,即在网络复合机1为低耗电状态(节电状态)时,也向NIC10供给电力。
NIC10包括:进行运算的微处理器;存储用于使微处理器执行各处理的程序等的ROM;被微处理器控制而进行通信处理的通信用芯片(IC);以及暂时存储利用通信用芯片接收到的、从该通信用芯片读出的接收数据等的RAM等。另外,NIC10也可以使用将上述的微处理器、通信用芯片、ROM、RAM等收纳于一个芯片中的微型电脑而构成。
NIC10通过上述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构建有收发部100、存储部101、电力状态判定部102、是否起动判定部103、起动信号输出部104、响应数据生成部105、持续连接控制部106。
收发部100例如从PC30经由LAN51接收网络包(打印数据等)。此外,收发部100将由响应数据生成部105等生成的响应数据等经由LAN51向PC30输出。即,收发部100作为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收发单元起作用。因此,如图2所示,收发部100具有LAN器件部100a、接收缓冲器100f、发送缓冲器100g和TCP/IP协议堆栈100h。
LAN器件部100a在Ethernet(以太网络,注册商标,以下相同)等接口中,包括:进行逻辑信号和电信号的变换的PHY(PHYsicalLayer)部100b;以及,具有发送(TX)部100d和接收(RX)部100e的MAC部100c。MAC部100c经由接收部100e从PHY部100b取出接收数据(Ethernet帧),并存储于由接收描述符确定的接收缓冲器100f。此外,MAC部100c经由发送部100d将发送数据(Ethernet帧)从由发送描述符确定的发送缓冲器100g向PHY部100b输出。此处,接收缓冲器100f和发送缓冲器100g分别为环结构(或链结构)的缓冲器。此外,在接收描述符中记录有存储接收的数据的接收缓冲器100f的首部地址等,在发送描述符中记录有存储有等待发送顺序号的数据的发送缓冲器100g的首部地址等。
TCP/IP协议堆栈100h是选择为了在网络上实现功能所需要的协议,并阶层状地堆积而成的软件组,由应用层、输送层、互联网协议(IP)层、物理层构成。在包通过TCP/IP协议堆栈100h时,各层的协议在基本头部上追加字段,或从基本头部删除字段。TCP/IP协议堆栈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编程接口)的recv函数是用于经由TCP/IP协议堆栈100h从接收缓冲器100f进行接收数据(TCP数据)的读出(接收操作)的函数。通过该recv函数能够取得送来的数据。另一方面,TCP/IP协议堆栈API的send函数是用于通过已建立连接的插口发送数据的函数。通过利用该send函数,能够经由TCP/IP协议堆栈100h向发送缓冲器100g进行发送数据的写入(发送操作)。
电力状态判定部102例如基于与记录部12连接的端口的电平(Hi或Low)判定记录部12的电力状态。具体地说,电力状态判定部102在端口电平为Hi(5V)的情况下判定为通常电力状态(通常模式),在为Low(0V)时判定为低耗电状态(节能模式)。即,电力状态判定部102作为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判定单元起作用。
是否起动判定部103从收发部100接收网络包(数据),并且在由电力状态判定部102判断为记录部12处于低耗电状态的情况下,判定是否需要使记录部12起动(即,使记录部12的电力状态转换为通常电力状态)。即,是否起动判定部103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转换判定单元相当。此处,例如通过是否能够仅由NIC10响应(response)来判断是否需要起动记录部12。另外,作为能够仅由NIC10响应的情况,例如能够举出作为TCP/IP电平的命令的从PC30定期对NIC10发送的IPP的GetPrinterAttribute响应、ARP响应、SNMP响应,ICMP响应(例如Ping包响应)等。另一方面,作为不能够仅由NIC10进行响应的情况,例如能够举出LPD、Port9100、IPP等使用TCP/IP的网络打印控制。
起动信号输出部104在由是否起动判定部103判定为需要使记录部12起动的情况下,对记录部12或控制电力供给的电力控制部输出用于使该记录部12从低耗电状态向通常电力状态转换的起动信号(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转换信号相当)。即,起动信号输出部104作为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转换单元起作用。当从起动信号输出部104输出起动信号时,开始向记录部12的电力供给。然后,在记录部12中执行程序载入等的起动处理,记录部12起动。当记录部12的起动完成时,上述端口电平被设置为Hi。
响应数据生成部105在由是否起动判定部103判定为不需要起动记录部12的情况下,生成针对由收发部100接收的数据的响应(response)数据。例如,响应数据生成部105生成针对上述GetPrinterAttribute、ARP、SNMP、ICMP等的响应数据。即,响应数据生成部105作为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生成单元起作用。另外,由响应数据生成部105生成的响应数据被向收发部100输出。
持续连接控制部106在由收发部100接收到例如来自PC30的对话建立请求信号时,在其与发送了该对话建立请求信号的PC30之间建立对话。然后,持续连接控制部106基于电力状态判定部102的判定结果,判断记录部12是否为通常电力状态(即是否为能够进行打印处理的状态),在为低耗电状态的情况下(即为不能进行打印处理的状态的情况下),直到由电力状态判定部102判定为记录部12已从低耗电状态转换到通常电力状态为止,在建立了对话的状态下进行禁止PC30发送数据的持续连接控制(保持激活)。另一方面,在记录部12处于通常电力状态的情况下,允许PC30发送数据而不进行持续连接控制。即,持续连接控制部106作为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持续连接控制单元起作用。
此处,如上所述,构成NIC10的收发部100具有例如具有4K字节左右的容量的接收缓冲器100f,该接收缓冲器100f暂时存储从PC30等通过规定的端口接收到的接收数据,收发部100将与接收缓冲器100f的空余容量对应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依据TCP/IP向PC30等发送。另外,可以构成为,在接收缓冲器100f的空余容量为规定值以下(例如一半以下)的情况下,发送0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此外,持续连接控制部106在判定为记录部12为低耗电状态的情况下,在判定为该记录部12已从低耗电状态转换为通常电力状态之前,按照使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比PC30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方式,使从接收缓冲器100f使用recv函数读出的数据量比非持续连接控制时(即通常控制时)少(例如几个字节~几十个字节)。这样,通过调节从接收缓冲器100f经由TCP/IP协议堆栈100h读出的数据量,持续连接控制部106实现持续连接控制。
此外,持续连接控制部106,在进行了持续连接控制的情况下,在判定为记录部12已从低耗电状态转换为通常电力状态时(即已起动时)结束持续连接控制,允许发送了对话建立请求信号的PC30发送数据。此处,持续连接控制部106在结束持续连接控制,允许PC30发送数据的情况下,使从接收缓冲器100f使用recv函数读出的数据量比持续连接控制时多(例如数百~数千字节),使得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比PC30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大,由此转换至通常控制(非持续连接控制)。
回到图1继续进行说明。控制部11包括:进行运算的微处理器;存储用于使微处理器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等的ROM;暂时存储运算结果等各种数据的RAM;以及存储备份数据的备份RAM等。控制部11通过执行存储于ROM的程序,综合控制构成网络复合机1的硬件。
记录部12是电子照片方式的打印机,例如将从经由LAN51连接的外部的PC30接收的打印数据(例如PDL数据等)打印输出在纸张上。此外,记录部12将由读取部15读取并生成的图像数据和由FAX、IFAX等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打印输出在纸张上。因此,记录部12包括打印机控制器12a和打印机引擎12b。另外,控制部11、记录部12等在连续规定时间以上没有进行打印输出的情况下被切断(off)电源,成为低耗电状态。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控制部11、记录部12等接收从起动信号输出部104输出的起动信号而开始电源供给,成为通常电力状态。
打印机控制器12a包括:进行运算的微处理器;存储语言处理程序、字体数据等的非易失性的闪存器(ROM);以及从闪存器载入用于使微处理器执行处理的语言处理程序、字体数据等并进行存储,并且暂时存储运算结果等各种数据的RAM等。打印机控制器12a通过执行载入至RAM的语言处理程序等,实现将打印数据(PDL数据)展开为光栅(raster)数据,或控制打印机引擎12b的功能。打印机控制器12a将展开的光栅数据输出至打印机引擎12b。
打印机引擎12b是进行打印的打印机构。打印机引擎12b由打印机控制器12a控制,将从打印机控制器12a输入的光栅数据打印在纸张上。更详细地说,打印机引擎12b进行供纸、鼓的带电、激光的照射、调色剂的涂敷、对纸张的转印、定影等打印工序,进行光栅数据的打印。
操作部13包括用于利用网络复合机1的各种功能的多个键,例如数字键、快捷键、开始键、停止键和各种功能键等。显示部14是使用LCD等的显示装置,显示网络复合机1的动作状态和/或各种设定内容等。读取部15由光源和CCD等构成,根据设定的副扫描线密度按照每线读取纸文件等原稿,并生成图像数据。
编解码器16对由读取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编码压缩,并且对编码压缩后的图像数据进行解码。图像存储部17由DRAM等构成,存储由编解码器16进行了编码压缩后的图像数据,FAX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和从外部的PC30接收到的编码压缩后的图像数据等。
调制解调器(modem)18进行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调制解调。此外,调制解调器18进行数字命令信号(DCS)等各种功能信息的产生和检测。NCU(Network Control Unit,网络控制器)19与调制解调器18连接,控制调制解调器18与公众交换电话网(PSTN)50的连接。此外,NCU19具有与发送源的传真号码对应的呼出信号的发送和检测其接收的功能。
IFAX控制部20具有利用互联网环境的IFAX功能。IFAX控制部20具有依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发送电子邮件的功能,以及依据POP(Post Office Protocol,邮局协议)接收电子邮件的功能。IFAX控制部20将发送原稿作为TIFF形式等的图像数据添加于电子邮件,并发送至邮箱地址(SMTP服务器)。此外,IFAX控制部20在每个设定的时间从POP服务器接收电子邮件,打印输出添加的文件。Web服务器21针对例如以HTML描述的主页、登录页和传真操作页等数据,能够从PC30进行访问并执行规定的HTTP任务。
接着,一并参照图3~图5,说明网络复合机1的动作。图3是表示网络复合机1的通信处理(持续连接控制处理)的第一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第一页。此外,图4是该流程图的第二页。图5是表示第一处理顺序中的NIC10与PC30之间的通信顺序的时序图。
在步骤S100中,进行是否接收到SYN信号,即是否存在对话建立请求(SYN信号)的判断。在没有接收到SYN信号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本步骤直到接收到SYN信号。另一方面,在接收到SYN信号时,处理转换至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进行SYN信号的DestinationPort(目的端口)是否为本机所支持的协议的端口号码的判断。此处,在为本机所支持的协议的端口号码的情况下,处理转移至步骤S104。另一方面,在为本机不支持的协议的端口号码时,处理转移至步骤S100,再次进行上述步骤S100、S102的处理。
在步骤S104中,基于接收数据,进行是否为需要从低耗电状态恢复的协议的判断。此处,在判断为需要从低耗电状态恢复的情况下,处理转移至步骤S122。另一方面,在判断为不需要从低耗电状态恢复时,处理转移至图4的步骤S106。
在步骤S106中,作为针对接收到的SYN信号的响应,发送ACK/SYN信号。接着在步骤S108中,作为针对发送的ACK/SYN信号的响应,进行是否接收到来自PC30的ACK信号的判断。此处,在接收到ACK信号的情况下,与发送源之间建立对话,处理转移至步骤S110。另一方面,在还没有接收到ACK信号时,反复进行本步骤直至接收到ACK信号。
在建立了对话的情况下,在步骤S110中,进行TCP/IP数据(打印数据)的接收处理。然后,接着在步骤S112中,接收到的TCP/IP数据被存储于存储部101。接着,在步骤S114中,利用NIC10进行针对数据的响应处理(response)。
接着,在步骤S116中,进行是否接收到来自PC30的FIN信号的判断。此处,在没有接收到FIN信号时,反复进行本步骤直至接收到FIN信号。另一方面,在接收到FIN信号时,在步骤S118中,针对PC30答复ACK/FIN信号。之后,在步骤S120中,进行是否接收到来自PC30的ACK信号的判断。此处,在没有接收到ACK信号时,反复进行本步骤直至接收到ACK信号。另一方面,在接收到ACK信号时,解除对话,本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104为是的情况下,即在判断为需要从低耗电状态恢复的情况下,在步骤S122中,进行记录部12(网络复合机1)是否为低耗电状态的判断。此处,在判断为记录部12处于通常电力状态的情况下,处理转移至图4的步骤S124。另一方面,在判断为记录部12处于低耗电状态时,处理转移至步骤S140。
在步骤S124中,作为针对接收到的SYN信号的响应,发送ACK/SYN信号。接着在步骤S126中,作为针对发送的ACK/SYN信号的响应,进行是否接收到来自PC30的ACK信号的判断。此处,在接收到ACK信号的情况下,与PC30之间建立对话,处理转移至步骤S128。另一方面,在还没有接收到ACK信号时,反复进行本步骤直至接收到ACK信号。
在建立了对话的情况下,在步骤S128中,进行TCP/IP数据的接收处理。然后,在接着的步骤S130中,接收到的TCP/IP数据被存储于存储部101。然后,在步骤S132中,存储在存储部101中的接收数据被转送至记录部12。
接着,在步骤S134中,进行是否接收到来自PC30的FIN信号的判断。此处,在没有接收到FIN信号时,处理转移至步骤S128,反复进行上述步骤S128~S134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接收到FIN信号的情况下,在步骤S136中,针对发送源答复ACK/FIN信号。之后,在步骤S138中,进行是否接收到来自发送源的ACK信号的判断。此处,在没有接收到ACK信号时,反复进行本步骤直至接收到ACK信号。另一方面,在接收到ACK信号的情况下,解除对话,本处理结束。
在上述的步骤S122中,判断为记录部12(网络复合机1)处于低耗电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140中,作为针对接收到的SYN信号的响应,发送ACK/SYN信号。另外,在没有答复ACK/SYN信号的情况下,发送对话建立请求的PC30使发送间隔以6秒、12秒、24秒、48秒、72秒的方式逐渐变大而反复发送对话建立请求。然后,在经过了72秒的时刻还没有答复ACK/SYN信号时,停止对话建立请求处理。接着在步骤S142中,作为针对发送的ACK/SYN信号的响应,进行是否接收到来自PC30的ACK信号的判断。此处,在接收到ACK信号的情况下,与PC30之间建立对话,处理转移至步骤S144。另一方面,在还没有接收到ACK信号时,反复进行本步骤直至接收到ACK信号。
在步骤S144中,输出用于使记录部12起动的起动信号,开始向记录部12的电源供给。接着,在步骤S146中,使用recv函数,从接收缓冲器100f几个字节几个字节(例如10字节)地读出接收数据。此外,与接收缓冲器100f的空余容量对应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依据TCP/IP向PC30发送(图5所示的ACK(win=xxxx),ACK(win=yyyy),此处,xxxx,yyyy表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xxxx>yyyy)。
在步骤S148中,从接收缓冲器100f读出的接收数据存储于存储部101。接着,在步骤S150中,进行记录部12是否已从低耗电状态转移到通常电力状态(即是否为已起动,能够进行打印处理的状态)的判断。此处,在记录部12转移至通常电力状态时,即在起动完成,能够进行打印处理时,处理转移至步骤S152。另一方面,在记录部12没有转移至通常电力状态的情况下,即在起动中,不能够进行打印处理的情况下,处理转移到步骤S146,反复进行步骤S146~S150的处理。在此期间,从接收缓冲器100f读出的数据量比从PC30接收的数据量少,因此,接收缓冲器100f的空余容量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减少,在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向PC30发送0(或接近0的值)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图5所示的ACK(win=0))。更详细地说,随着由NIC10进行接收数据的读出,对PC30返回ACK。PC30当接收到ACK时,发送下一数据(一次或分为多次)。此时,PC30设定比接收到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小的包大小而发送数据。由此,如果进行一次读出,则接收(一次或多次)数据。因此,在步骤S146中,以一次的读出量比每一个ACK的接收数据量小的方式进行接收数据的读出。结果,转移至在建立了对话的状态下抑制PC30的发送数据的送出的持续连接控制,并继续执行持续连接控制,直至记录部12起动。
更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当网络复合机1返回windows size为0的ACK(win=0)时,PC30定期送出询问接收缓冲器100f是否为空的信号TCP Zero Window Probe(win=0)。针对该信号,在继续进行持续连接控制的期间,NIC10返回表示在接收缓冲器100f中没有空余容量的信号TCP Zero Window Probe ACK(win=0)。即,在维持持续连接控制的期间,针对TCP Zero Window Probe(win=0)答复TCP ZeroWindow Probe ACK(win=0)。更详细地说,在接收缓冲器100f的空余容量比规定值(例如接收缓冲器的容量的一半)小的情况下,不是将准确的空余容量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进行发送,而是发送0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由此,即使是刚刚从持续连接控制转换到通常控制之后,在空余容量达到规定值之前,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也发送0,在空余容量达到规定值之后,将准确的空余容量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发送。另外,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也可以代替0,设定比PC30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值。
在记录部12的起动完成时,在步骤S152中,存储在存储部101的接收数据被转送至记录部12。接着,在步骤S154中,解除持续连接控制,执行通常的TCP/IP数据的接收处理(从接收缓冲器100f几K字节几K字节地读出接收数据的处理)。因此,由于接收缓冲器100f的空余容量急剧增大,而解除持续连接控制,允许PC30发送数据。更具体地说,在解除持续连接控制时,来自接收缓冲器100f的读出量与持续连接控制时相比大幅增大,由此如图5所示,针对TCP Zero WindowProbe(win=0),(代替TCP Zero Window Probe ACK(win=0)),答复表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的ACK(win=xxxx)。由此,开始PC30的数据发送。
接着,在步骤S156中,接收到的TCP/IP数据被存储于存储部101。然后,在接着的步骤S158中,存储于存储部101的接收数据被传送至记录部12。
接着,在步骤S160中,进行是否接收到来自PC30的FIN信号的判断。此处,在没有接收到FIN时,处理转移至步骤S154,重复进行上述步骤S154~S160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接收到FIN信号时,在步骤S162中,向发送源回复ACK/FIN信号。之后,在步骤S164中,进行是否接收到来自发送源的ACK信号的判断。此处,在没有接收到ACK信号时,反复进行本步骤直至接收到ACK信号。另一方面,在接收到ACK信号时,解除对话,处理转移至步骤S166。
在步骤S166中,输出指示记录部12(网络复合机1)向低耗电状态转换的信号,除了NIC10之外停止(切断)对记录部12(网络复合机1)的电力供给。之后,结束本处理。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NIC10、控制部11、记录部12~Web服务器21,例如在待机时,使记录部12等为低耗电状态(节能模式),并且仅使NIC10运行,进行数据的等待动作。由此,在数据的等待时,能够使得除去网络复合机1的一部分即NIC10之外为低耗电状态,因此,能够减少网络复合机1的电力消耗。此外,在经由LAN51接收到对话建立请求信号时,与PC30之间建立对话,并且对记录部12输出起动信号。然后,在直至记录部12起动的期间,进行保持建立了对话的状态并且禁止PC30发送数据的持续连接控制。由此,能够在从低耗电状态的起动中控制(禁止/允许)PC30的数据的发送而不受使用的协议和作为数据的发送源的PC30的OS的限制。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记录部12起动之前,按照使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比PC30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方式,使从接收缓冲器100f读出的数据量比非持续连接控制时(即通常控制时)少。由此,与从PC30接收的数据量相比,从接收缓冲器100f读出的数据量更少,因此,接收缓冲器100f的空余容量减少,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向PC30发送比PC30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值(典型的是0)。结果,能够实现在建立了对话的状态下抑制PC30的发送数据的送出,即持续连接控制。
进一步,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记录部12的起动完成,能够进行打印数据的打印输出时,持续连接控制结束。由此,允许PC30发送数据。另外,在持续连接控制结束的时刻,因为已经建立了对话,所以能够迅速开始数据通信。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记录部12起动,持续连接控制结束时,从接收缓冲器100f读出的数据量相比持续连接控制时增加,接收缓冲器100f的空余容量(即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比PC30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大。于是,与该空余容量对应的大小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向发送了对话建立请求信号的PC30发送。因此,PC30能够送出发送数据,在记录部12的起动后,能够顺利地从持续连接控制转换至通常控制。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仅在需要使记录部12起动的情况下,起动记录部12。因此,能够将记录部12的运行时间抑制为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网络复合机1的电力消耗。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不需要起动记录部12的情况下,不起动记录部12,在NIC10侧进行对接收数据的响应。因此,能够抑制记录部12的不必要的起动。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网络复合机1的电力消耗。
(第二控制方式)
在上述控制方式中,持续连接控制部106通过调节从接收缓冲器100f读出的接收数据的量(即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实现了持续连接控制,但是,也可以是,在判定为记录部12已起动之前,作为本机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向PC30发送比PC30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值(例如0)而与实际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无关,由此实现持续连接控制。由此,接着,一并参照图6和图7,说明持续连接控制的第二控制方式。此处,图6为表示网络复合机1的通信处理(持续连接控制处理)的第二处理顺序的流程图。此外,图7为表示第二处理顺序中的NIC10与PC30之间的通信顺序的时序图。
首先,在步骤S200中,使用NIC10的IP地址、等待端口号码,进行TCP/IP API的Bind(关联函数)。由此,接受任务的插口与由IP地址和端口号码构成的本地地址相关联(即bind)。接着,在步骤S202中,进行TCP/IPAPI的Listen(监听函数),成为能够建立对话的状态。由此,能够由在步骤S200中进行了bind后的插口等待接受对话建立请求(连接请求)。
接着,在步骤S204中,判断是否执行了TCP/IP API的Accept(接受函数)处理。此处,通过执行Accept处理并接受对话建立请求而建立对话。更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通过针对SYN信号返回ACK/SYN信号而建立对话。之后,处理转移至步骤S206。另一方面,在没有执行Accept处理时,反复进行本步骤直至执行Accept处理。
在步骤S206中,建立了对话的PC30的信息和NIC10的端口号码被保持在存储部101中。接着,在步骤S208中,进行在接收缓冲器100f(接收描述符)中是否存储有新的接收数据(Ethernet帧)的判断。此处,在没有存储新的接收数据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本步骤直至存储新的接收数据。另一方面,在存储有新的接收数据时,处理转移至步骤S210。
在步骤S210中,进行接收缓冲器100f(接收描述符)的数据是否为来自建立了对话的PC30的接收数据的判断。此处,在不是来自建立了对话的PC30的接收数据的情况下,在步骤S226中,在向TCP/IP协议堆栈转送接收数据之后,从本处理暂时跳出。另一方面,在为来自建立了对话的PC30的接收数据的情况下,处理转移至步骤S212。
在步骤S212中,接收到的接收数据(Ethernet帧)被保持于存储部101。接着,在步骤S214中,向低耗电状态的记录部12输出用于使该记录部12起动的起动信号,开始向记录部12的电源供给。
接着,在步骤S216中,生成Windows size为0的ACK数据(Ethernet帧),存储于发送缓冲器100g(发送描述符),之后进行发送(图7所示的ACK(Window Size=0))。
接着,在步骤S218中,进行是否从PC30接收到询问接收缓冲器100f是否为空的信号TCP Zero Window Probe(win=0)的判断。此处,在没有接收到该信号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本步骤直至接收到该信号。另一方面,在接收到该信号时,处理转移至步骤S220。
在步骤S220中,进行判断记录部12是否已从低耗电状态转移至通常电力状态,即是否为已起动,能够进行打印处理的状态的判断。此处,在记录部12没有转移至通常电力状态的情况下,即在起动中不能够进行打印处理的情况下,处理转移至步骤S222。另一方面,在记录部12已转移至通常电力状态时,即起动完成能够进行打印处理时,处理转移至步骤S224。
在记录部12处于起动中时,继续执行持续连接控制。即,NIC10返回表示在接收缓冲器100f中没有空余容量的信号ACK(WindowSize=0)(参照图7)。即,在维持持续连接控制的期间,针对TCP ZeroWindow Probe答复ACK(Window Size=0)。另外,此时,无论实际的接收缓冲器100f的空余容量(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如何,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发送0。之后,处理转移至步骤S218,反复进行上述步骤S218~S222的处理,进行持续连接控制,直至记录部12起动。
在记录部12转移至通常电力状态时,即在起动完成,能够进行打印处理时,在步骤S224中,被接收并存储在存储部101中的接收数据(Ethernet帧)经由TCP/IP协议堆栈转送至记录部12。此外,持续连接控制解除,执行通常的答复处理(图7所示的ACK(WindowSize=1460))。之后,从本处理暂时跳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直接操作包含于发送数据中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来进行持续连接控制而无需调节从接收缓冲器100f的读出量。由此,能够在从低耗电状态的起动中更适宜地控制(禁止/允许)PC30的数据的送出而不受使用的协议和作为数据的发送源的PC30的OS的限制。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有各种变形。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网络设备举出网络复合机为例,但并不限定于网络复合机。例如,也可以为电视等网络家电、与网络连接使用的工作机械、工业机械、无人输送车等。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能够成为低耗电状态的对象,举出记录部12进行了说明,但针对IFAX控制部20、Web服务器21等也能够同样地进行处理。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录部12(网络复合机1)采用能够成为低耗电状态(节能模式)和通常电力状态(通常模式)这两种状态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能够成为更多的电力状态,例如作为中间状态还具有待机状态(待机模式)的结构。另外,此时,以在从低耗电状态转移至待机状态,并在该待机状态下进行了数据的处理之后,再次回到低耗电状态的方式进行动作也是可以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信终端为PC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通信终端并不限于PC。例如,通信终端也可以为网络复合机等。此外,使用的通信协议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在处于低耗电状态时,向NIC10整体供给电力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NIC由多个部分构成,在处于低耗电状态时,仅对其一部分供给电力,停止向其它部分的电力供给。
如上所述,基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并且具有多种实施方式。因此,在本发明的主旨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变更也包含于本发明。
Claims (11)
1.一种网络设备,其包括:通信单元,其经由网络与通信终端连接,与该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以及处理单元,其经由通信路径与所述通信单元连接,能够成为第一电力状态和电力消耗比该第一电力状态少的第二电力状态,在处于所述第一电力状态时处理由所述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接收数据,所述网络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包括:
收发单元,其与所述通信终端之间经由所述网络收发数据;
判定单元,其判定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
转换单元,其在由所述收发单元接收到来自所述通信终端的数据,并且由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处理单元处于所述第二电力状态的情况下,输出用于使该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一电力状态的转换信号;
持续连接控制单元,其在由所述收发单元接收到来自所述通信终端的对话建立请求信号,并且从所述转换单元输出转换信号的情况下,与该通信终端之间建立对话,并且在直至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的期间,进行在建立了对话的状态下禁止所述通信终端发送数据的持续连接控制;
暂时存储从所述通信终端接收到的接收数据的接收缓冲器,
所述收发单元将与所述接收缓冲器的空余容量对应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依据规定的通信协议向所述通信终端发送,
所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按照使所述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比该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方式,使从所述接收缓冲器读出的数据量比非持续连接控制时小,直至由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已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在判定为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已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的情况下,结束所述持续连接控制,并且允许发送了所述对话建立信号的所述通信终端发送数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在结束所述持续连接控制,并且允许发送了所述对话建立请求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按照使所述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比该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大的方式,使从所述接收缓冲器读出的数据量比所述持续连接控制时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通信协议为TCP/IP。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在所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执行持续连接控制的期间,在所述接收缓冲器的空余容量比规定值少的情况下,向所述通信终端发送0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包括存储从所述接收缓冲器读出的接收数据的存储单元,
当由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已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时,存储于所述存储单元的接收数据向所述处理单元传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包含转换判定单元,该转换判定单元在由所述收发单元接收到数据,并且由所述判定单元判断为所述处理单元处于所述第二电力状态的情况下,判定是否需要使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
所述转换单元在由所述转换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使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的情况下,输出所述转换信号,
所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在由所述转换判定单元判定为需要使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的情况下,在建立了对话的状态下禁止所述通信终端发送数据,直至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包括生成单元,其在由所述转换判定单元判定为不需要使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的情况下,生成对由所述收发单元接收到的数据的响应,
所述收发单元在由所述转换判定单元判定为不需要使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的情况下,将由所述生成单元生成的响应向所述通信终端输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是将由所述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打印数据打印输出在纸张上的打印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收发单元,使得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将比所述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值依据规定的通信协议向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直至由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已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
11.一种网络设备,其包括:通信单元,其经由网络与通信终端连接,与该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以及处理单元,其经由通信路径与所述通信单元连接,能够成为第一电力状态和电力消耗比该第一电力状态少的第二电力状态,在处于所述第一电力状态时处理由所述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接收数据,所述网络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包括:
收发单元,其与所述通信终端之间经由所述网络收发数据;
判定单元,其判定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
转换单元,其在由所述收发单元接收到来自所述通信终端的数据,并且由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处理单元处于所述第二电力状态的情况下,输出用于使该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一电力状态的转换信号;
持续连接控制单元,其在由所述收发单元接收到来自所述通信终端的对话建立请求信号,并且从所述转换单元输出转换信号的情况下,与该通信终端之间建立对话,并且在直至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的期间,进行在建立了对话的状态下禁止所述通信终端发送数据的持续连接控制;
暂时存储从所述通信终端接收到的接收数据的接收缓冲器,
所述收发单元将与所述接收缓冲器的空余容量对应的能够接收的数据量依据规定的通信协议向所述通信终端发送,
所述持续连接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收发单元,使得作为能够接收的数据量,将比所述通信终端的能够最小发送的数据量小的值依据规定的通信协议向所述通信终端发送而与能够接收的数据量无关,直至由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处理单元的电力状态已转换至所述第一电力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70812A JP5521511B2 (ja) | 2009-11-27 | 2009-11-27 | 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
JP2009-270812 | 2009-11-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82783A CN102082783A (zh) | 2011-06-01 |
CN102082783B true CN102082783B (zh) | 2015-04-01 |
Family
ID=44088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2976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2783B (zh) | 2009-11-27 | 2010-10-22 | 网络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93513B2 (zh) |
JP (1) | JP5521511B2 (zh) |
CN (1) | CN10208278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65518A (zh) * | 2010-12-16 | 2012-07-11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流平衡测试系统 |
JP5822470B2 (ja) * | 2011-01-24 | 2015-1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
JP5857550B2 (ja) * | 2011-09-05 | 2016-02-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機器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14079991A (ja) * | 2012-10-18 | 2014-05-08 | Canon Inc |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US9143550B2 (en) * | 2012-12-01 | 2015-09-22 | Qualcomm Innovation Center, Inc. | Graceful degradation of websocket connections to nonpersistent HTTP-based communications |
JP6488865B2 (ja) | 2014-12-04 | 2019-03-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
WO2016088310A1 (ja) | 2014-12-04 | 2016-06-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
JP6794281B2 (ja) * | 2016-03-31 | 2020-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0356220B2 (en) * | 2016-03-31 | 2019-07-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
JP6693300B2 (ja) * | 2016-06-27 | 2020-05-1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1010292B2 (en) * | 2018-10-26 | 2021-05-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memory management in a user equipment (UE) |
JP7456259B2 (ja) * | 2020-04-17 | 2024-03-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省電力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省電力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47674A (zh) * | 1996-12-18 | 2000-03-15 | 艾利森公司 | 移动电话的低功率休眠模式 |
CN1520215A (zh) * | 2003-02-04 | 2004-08-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节能系统和方法 |
JP2009037285A (ja) * | 2007-07-31 | 2009-02-19 | Kawasaki Microelectronics Kk |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82398A (ja) | 2000-03-31 | 2001-10-12 | Fuji Xerox Co Ltd | ネットワーク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
JP3609811B2 (ja) * | 2002-09-30 | 2005-01-12 | 株式会社東芝 |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とネットワーク中継方法 |
JP2005128615A (ja) | 2003-10-21 | 2005-05-19 | Sharp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の節電方法、節電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該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
JP2005311884A (ja) | 2004-04-23 | 2005-11-04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処理装置 |
US20050249227A1 (en) * | 2004-05-07 | 2005-11-10 | Wang Huai Y | Method for indicating buffer status in a WLAN access point |
WO2006038094A1 (en) * | 2004-10-06 | 2006-04-13 | Nokia Corporation | Distributed link-layer wake-up agent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for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function with lower power proxy |
US20060193287A1 (en) * | 2005-02-28 | 2006-08-31 | Satoru Ooshima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
US7746810B2 (en) * | 2006-03-31 | 2010-06-29 | Intel Corporation | Wake on wireless network techniques |
US7852818B2 (en) * | 2006-10-06 | 2010-12-14 | Amimon Ltd |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of dual-mo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8479028B2 (en) * | 2007-09-17 | 2013-07-02 | Intel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ons based power management |
-
2009
- 2009-11-27 JP JP2009270812A patent/JP552151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10-22 CN CN201010529761.8A patent/CN10208278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1-23 US US12/953,401 patent/US879351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47674A (zh) * | 1996-12-18 | 2000-03-15 | 艾利森公司 | 移动电话的低功率休眠模式 |
CN1520215A (zh) * | 2003-02-04 | 2004-08-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节能系统和方法 |
JP2009037285A (ja) * | 2007-07-31 | 2009-02-19 | Kawasaki Microelectronics Kk |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521511B2 (ja) | 2014-06-18 |
JP2011114728A (ja) | 2011-06-09 |
US8793513B2 (en) | 2014-07-29 |
US20110292975A1 (en) | 2011-12-01 |
CN102082783A (zh) | 2011-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82783B (zh) | 网络设备 | |
CN102196050B (zh) | 网络接口装置 | |
US7660009B2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ransmission program,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storing a transmission program,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reliably transmitting image data | |
US7859698B2 (en) | Facsimile transmission over a network | |
CN102145598A (zh) | 网络打印机 | |
JP5636806B2 (ja) | ネットワーク複合機 | |
US9049331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
JPH10257289A (ja) |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
JP2008205617A (ja) | 通信方法及び画像通信装置 | |
JP2010273227A (ja) | ネットワーク通信装置 | |
JP3719006B2 (ja) | 画像データ処理装置及び画像データ処理方法 | |
JP2007251568A (ja) | 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 |
JP2011199587A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US9392030B2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for data communication using a call control server | |
JP3432809B2 (ja) | 通信制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
US9209997B2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2004194004A (ja) |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
KR20170093705A (ko) | 팩스 메시지 송신 장치로부터 팩스 메시지 수신 장치로 팩스 메시지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 |
JP2003274104A (ja) | 画像データ送信プログラム、画像データ送信システム及びインターネット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
JP2005117422A (ja) | 通信装置 | |
JP2013179696A (ja) | ネットワーク通信装置 | |
JP2011037068A (ja) | ネットワークプリンタ | |
JP2012137985A (ja) | 通信端末装置とそのプログラム、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での通信方法 | |
JP2004194005A (ja) |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
JP2011217156A (ja) | ネットワーク複合機、情報処理端末、及びデータ転送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1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