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064171A - 发光二极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二极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64171A
CN102064171A CN2010105292328A CN201010529232A CN102064171A CN 102064171 A CN102064171 A CN 102064171A CN 2010105292328 A CN2010105292328 A CN 2010105292328A CN 201010529232 A CN201010529232 A CN 201010529232A CN 102064171 A CN102064171 A CN 102064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blue
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292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麟
柯韦志
林睿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52923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64171A/zh
Publication of CN102064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41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光二极管装置,包含基板、杯状结构及分隔结构。分隔结构将杯状结构所围成的容置空间分隔出第一区块及第二区块。第一区块设有第一蓝光芯片及第一封装胶体且第二区块设有第二蓝光芯片及第二封装胶体。第二封装胶体中混合有绿光荧光粉,用以将第二蓝光芯片的第二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完全转换为绿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绿光荧光粉是选自硅酸盐、氮氧化物、镏铝氧化物与钙钪氧化物其中之一。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能有效地减少传统发光二极管装置的三种不同色光芯片之间的特性差异,并且可大幅提升具有上述发光二极管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发光二极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发光二极管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是通过蓝光芯片搭配荧光粉形成绿色或红色的单色光源,以减少传统发光二极管装置的不同色光芯片间的特性差异,提升其整体效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显示科技不断的发展,就量产规模与产品应用普及性而言,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无疑地稳居平面显示技术的主流。在各种液晶显示器中,色序式液晶显示器(Color Sequential LCD,CS-LCD)由于能够提升系统色域及饱和度、降低材料成本,甚至大幅提高显示面板的电光转换效能,故可满足广色域、高分辨率及低耗电的新一代平面显示技术规格要求。
由于色序式液晶显示技术不需要彩色滤光片,所以色序式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模块中的各像素不需再分割出子像素,以图1所示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为例,其色彩的形成乃是依时序切换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LED Backlight Module)1中的红色(R)光源10、绿色(G)光源12及蓝色(B)光源14,搭配在各色光源显示时间内同步控制的液晶像素穿透率,以调配各原色的相对光量,再由视觉系统对光刺激的积分作用而得。由于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具有窄半高宽的频谱特性,可呈现出高色彩饱和度的颜色并有效扩大系统的色域,故在高色彩饱和度的特性表现上,色序式液晶显示器较一般使用彩色滤光片的液晶显示器来得理想。
请参照图2,图2是绘示另一传统的色序式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设计。如图2所示,色序式液晶显示器的发光二极管20是于特定的时间由设置于杯状结构21所围成的容置空间S内的红光发光二极管芯片(LED Chip)200、绿光发光二极管芯片202及蓝光发光二极管芯片204依序分别发出红光、绿光及蓝光,再利用红光、绿光及蓝光进行混色,由于色序切换的速度超过人眼的感知频率(60Hz),所以人类大脑会因视觉暂留效应而将画面效果叠加以感受到全彩的画面。
一般而言,色序式液晶显示器具有下列优点:(1)不需使用彩色滤光片,降低成本并提高整体效率;(2)不需RGB子像素的复杂设计,提高了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TFT Array Substrate)的制造良品率,简化控制电路的复杂度,降低耗电量;(3)增加像素开口率(Aperture Ratio),有利于提高面板像素的空间,使得面板像素具有高分辨率;(4)呈现出高色彩饱和度的颜色并有效扩大系统的色域。
然而,色序式液晶显示器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20需同时具备红光发光二极管芯片200、绿光发光二极管芯片202及蓝光发光二极管芯片204,由于红光发光二极管芯片200、绿光发光二极管芯片202及蓝光发光二极管芯片204这三种不同原色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分别具有不同的光电及寿命等特性,再加上绿光发光二极管芯片202的效率不佳,且红光发光二极管芯片200对于温度过于敏感,易导致热衰及色偏等现象,严重地影响色序式液晶显示器的整体效率与使用期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范畴在于提出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以解决先前技术所遭遇到的上述种种问题。
于一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液晶面板及背光模块,并且背光模块对应于液晶面板设置。背光模块包含框架及发光二极管光条,并且发光二极管光条配置于框架中。发光二极管光条包含电路板及发光二极管装置,并且发光二极管装置配置于电路板上。
发光二极管装置包含基板、杯状结构及分隔结构。其中,杯状结构设置于基板上,并围成容置空间;分隔结构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并将容置空间分隔出第一区块与第二区块。第一区块中设置有第一蓝光芯片及第一封装胶体,其中第一蓝光芯片具有第一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而第一封装胶体包覆并封装第一蓝光芯片。第二区块中设置有第二蓝光芯片及第二封装胶体,其中第二蓝光芯片具有第二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并且第二封装胶体包覆并封装第二蓝光芯片。第二封装胶体中混合有绿光荧光粉,用以完全转换第二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为绿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绿光荧光粉是选自硅酸盐、氮氧化物、镏铝氧化物与钙钪氧化物其中之一。
于一实施例中,上述绿光荧光粉选用硅酸盐,并且绿光荧光粉与第二封装胶体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80%与160%之间。实际上,硅酸盐可包含(Ca,Sr,Ba)2SiO4:Eu。
于一实施例中,上述绿光荧光粉选用氮氧化物,绿光荧光粉与第二封装胶体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90%与180%之间。实际上,氮氧化物可包含β-SiAlON:Eu。
于一实施例中,上述绿光荧光粉系选用镏铝氧化物,绿光荧光粉与第二封装胶体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80%与160%之间。实际上,镏铝氧化物可包含Lu3Al5O12:Ce。
于一实施例中,上述绿光荧光粉选用钙钪氧化物,绿光荧光粉与第二封装胶体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90%与180%之间。实际上,钙钪氧化物可包含CaSc2O4:Ce。
于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区块中另设置有第一红光芯片,第一红光芯片具有第一红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且第一封装胶体包覆并封装第一蓝光芯片与第一红光芯片。
于一实施例中,上述分隔结构另将容置空间分隔出第三区块。实际上,第三区块中可设置有第二红光芯片及第三封装胶体,其中第二红光芯片具有第二红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第三封装胶体包覆并封装该第二红光芯片。
此外,第三区块中亦可设置有第三蓝光芯片及第四封装胶体,其中第三蓝光芯片具有第三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第四封装胶体包覆并封装第三蓝光芯片。第四封装胶体中混合有红光荧光粉,红光荧光粉将第三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完全转换为红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红光荧光粉选用氮化物。
于一实施例中,上述红光荧光粉选用氮化物,红光荧光粉与第三封装胶体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24%与120%之间。实际上,氮化物可包含(Ca,Sr)AlSiN3:Eu或(Ca,Sr,Ba)2Si5N8:Eu。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所揭露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通过蓝光芯片搭配荧光粉形成绿色单色光源或红色单色光源,有效地减少传统发光二极管装置的三种不同色光芯片之间的特性差异,由于蓝光芯片搭配荧光粉所形成的绿色单色光源的效率远较传统的绿光芯片来得高,而蓝光芯片搭配荧光粉所形成的红色单色光源的热稳定性亦较传统的红光芯片优异,因此,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整体效率亦明显地优于传统具有三种不同色光芯片的发光二极管装置,故可大幅提升具有上述发光二极管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市场竞争力。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色序式液晶显示器依时序切换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中的红色光源、绿色光源及蓝色光源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的色序式液晶显示器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设计;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剖面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剖面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剖面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20: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10:红色光源
12:绿色光源             14:蓝色光源
21:杯状结构             23:封装胶体
200:红光发光二极管芯片  202:绿光发光二极管芯片
204:蓝光发光二极管芯片  3、4、5:发光二极管装置
30、40、50:基板         31、41、51:杯状结构
32、42:第一分隔结构     33、43:第二分隔结构
34、44、54:第一蓝光芯片 35、45、55:第二蓝光芯片
36:第三蓝光芯片         37、47、57:第一封装胶体
38、48、58:第二封装胶体 49:第三封装胶体
GP:绿光荧光粉           RP:红光荧光粉
S1:第一区块             S2:第二区块
S3:第三区块             S:容置空间
46、56:红光芯片         52:分隔结构
39:第四封装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揭露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发光二极管装置。有鉴于先前技术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绿光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效率不佳,并且红光发光二极管芯片对于温度过于敏感而导致热衰及色偏等现象发生,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装置通过其蓝光发光二极管芯片搭配荧光粉形成绿色或红色的单色光源,减少不同色光发光二极管芯片间的特性差异,以提升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发光二极管装置。于此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是一色序式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液晶面板及背光模块,并且背光模块对应于液晶面板设置。背光模块包含框架及发光二极管光条,并且发光二极管光条配置于框架中。发光二极管光条包含电路板及发光二极管装置,并且发光二极管装置配置于电路板上。接下来,将就上述背光模块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
请参照图3,图3为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剖面视图。如图3所示,发光二极管装置3包含基板30、杯状结构31、第一分隔结构32、第二分隔结构33、第一蓝光芯片34、第二蓝光芯片35、第三蓝光芯片36、第一封装胶体37、第二封装胶体38、第四封装胶体39、绿光荧光粉GP及红光荧光粉RP。
于此实施例中,杯状结构31设置于基板30上,并围成一容置空间;第一分隔结构32及第二分隔结构33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且第一分隔结构32及第二分隔结构33将该容置空间分隔出第一区块S1、第二区块S2及第三区块S3。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分隔结构32及第二分隔结构33较杯状结构31的侧壁薄,因此可使各区块较为接近,以得到较佳的混光效果。其中,第一蓝光芯片34及第一封装胶体37设置于第一区块S1内;第二蓝光芯片35及第二封装胶体38设置于第二区块S2内,并且绿光荧光粉GP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38中;第三蓝光芯片36及第四封装胶体39设置于第三区块S3内,并且红光荧光粉RP混合于第四封装胶体39中。
第一蓝光芯片34具有第一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第二蓝光芯片35具有第二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第三蓝光芯片36具有第三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第一封装胶体37用以包覆并封装第一蓝光芯片34;第二封装胶体38用以包覆并封装第二蓝光芯片35;第四封装胶体39用以包覆并封装第三蓝光芯片36。
值得注意的是,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38中的绿光荧光粉GP能够将第二蓝光芯片35所发射的第二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完全转换为绿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换言之,自第二封装胶体38射出的光线,其频谱将集中在绿光波段,完全不会射出原有第二蓝光芯片35的单色发射光谱的蓝色光线。为达成光谱的完全转换,在较佳实施例中,可将绿光荧光粉GP的浓度调整至适当范围;或将绿光荧光粉GP的成份配比做适当调整。
此外,混合于第四封装胶体39中的红光荧光粉RP也能够将第三蓝光芯片36所发射的第三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完全转换为红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换言之,自第四封装胶体39射出的光线,其频谱将集中在红光波段,完全不会射出原有第三蓝光芯片36的单色发射光谱的蓝色光线。为达成光谱的完全转换,在较佳实施例中,可将红光荧光粉RP的浓度调整至适当范围;或将红光荧光粉RP的成份配比做适当调整。
表一
图3所示的发光二极管装置3是于第二区块S2内采用第二蓝光芯片35搭配绿光荧光粉GP以取代传统的绿光芯片,并且于第三区块S3内采用第三蓝光芯片36搭配红光荧光粉RP以取代传统的红光芯片。请参照表一,表一分别列出图2~图4所绘示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整体效率的实验数据。如表一所示,经实验证明:图3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3的整体效率lm/W值为67.8,而图2所示的传统的发光二极管装置20的整体效率lm/W值仅为43.2,亦即图3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3的整体效率较图2所示的传统的发光二极管装置20提高约57%之多,故其效果相当显著。其中,所谓的整体效率是指输出光通量/输入电功率,单位为lm/W,用以比较RGB三种光源组成白光后的白光效率,亦即比较组成的白光强弱。
表二
请参照表二,表二为分别列出图2中的采用红光芯片200的传统的发光二极管装置20以及图3中的采用蓝光芯片36+红光荧光粉RP的发光二极管装置3的热稳定性的实验数据。如表二所示,经实验证明:图2中的采用红光芯片200的传统的发光二极管装置20的相对强度随着温度变化的幅度,也就是热稳定性约为-0.6%/℃,而图3中的采用蓝光芯片36+红光荧光粉RP的发光二极管装置3的相对强度随着温度变化的幅度,也就是热稳定性约为-0.3%/℃。也就是说,图3中的采用蓝光芯片36+红光荧光粉RP的发光二极管装置3的热稳定性明显地优于图2中的采用红光芯片200的传统的发光二极管装置20。这是由于发光二极管装置3在第三区块S3内采用第三蓝光芯片36搭配红光荧光粉RP取代传统的红光芯片,故其热稳定性能够较传统的红光芯片提高约50%之多,效果相当显著。其中,所谓的热稳定性是指相对强度下降量/环境上升温度,单位为%/℃。
于此实施例中,色序式液晶显示器的发光二极管装置3于特定的时间由分别设置于第一区块S1、第二区块S2及第三区块S3的第一蓝光芯片34、第二蓝光芯片35及第三蓝光芯片36依序分别发出第一蓝光波段、第二蓝光波段及第三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其中第二蓝光芯片35所发出的第二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将会被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38中的绿光荧光粉GP完全转换为绿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而第三蓝光芯片36所发出的第三蓝光的单色发射光谱将会被混合于第四封装胶体39中的红光荧光粉RP完全转换为红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由于第一蓝光波段、绿光波段及红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间的色序切换速度超过人眼的感知频率(60Hz),所以人类大脑会因视觉暂留效应而将画面效果叠加以感受到全彩的画面。
于实际应用中,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38中的绿光荧光粉GP可以是硅酸盐(silicates)、氮氧化物(oxynitride)、镏铝氧化物(lutetium aluminum oxide)或钙钪氧化物(calcium scandium oxide),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于一实施例中,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38中的绿光荧光粉GP所选用的是硅酸盐,则绿光荧光粉GP与第二封装胶体38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80%与160%之间。实际上,绿光荧光粉GP所选用的硅酸盐可包含(Ca,Sr,Ba)2SiO4:Eu,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于另一实施例中,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38中的绿光荧光粉GP所选用的是氮氧化物,则绿光荧光粉GP与第二封装胶体38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90%与180%之间。实际上,绿光荧光粉GP所选用的氮氧化物可包含β-SiAlON:Eu,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于另一实施例中,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38中的绿光荧光粉GP所选用的是镏铝氧化物,则绿光荧光粉GP与第二封装胶体38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80%与160%之间。实际上,绿光荧光粉GP所选用的镏铝氧化物可包含Lu3Al5O12:Ce,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于另一实施例中,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38中的绿光荧光粉GP所选用的是钙钪氧化物,则绿光荧光粉GP与第二封装胶体38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90%与180%之间。实际上,绿光荧光粉GP所选用的镏铝氧化物可包含CaSc2O4:Ce,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于实际应用中,混合于第四封装胶体39中的红光荧光粉RP可以是氮化物(nitride),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于一实施例中,混合于第四封装胶体39中的红光荧光粉RP所选用的是氮化物,红光荧光粉RP与第四封装胶体39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24%与120%之间。实际上,红光荧光粉RP所选用的氮化物可以是(Ca,Sr)AlSiN3:Eu或(Ca,Sr,Ba)2Si5N8:Eu,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亦为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发光二极管装置。于此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是一色序式液晶显示器或一直下式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液晶面板及背光模块,并且背光模块对应于液晶面板设置。背光模块包含框架及发光二极管光条,并且发光二极管光条配置于框架中。发光二极管光条包含电路板及发光二极管装置,并且发光二极管装置配置于电路板上。接下来,将就上述背光模块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
请参照图4,图4为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剖面视图。如图4所示,发光二极管装置4包含基板40、杯状结构41、第一分隔结构42、第二分隔结构43、第一蓝光芯片44、第二蓝光芯片45、红光芯片46、第一封装胶体47、第二封装胶体48、第三封装胶体49及绿光荧光粉GP。杯状结构41设置于基板40上,并围成一容置空间;第一分隔结构42及第二分隔结构43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且第一分隔结构42及第二分隔结构43将该容置空间分隔出第一区块S1、第二区块S2及第三区块S3。其中,第一蓝光芯片44及第一封装胶体47设置于第一区块S1内;第二蓝光芯片45及第二封装胶体48设置于第二区块S2内,并且绿光荧光粉GP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48中;红光芯片46及第三封装胶体49设置于第三区块S3内。
比较图4与图3可知,图4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4与图3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3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于第三区块S3内的第三封装胶体49并未混合有红光荧光粉,并且设置于第三区块S3内的是红光芯片46,而非蓝色芯片,因此,红光芯片46所发射的红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即会维持不变。
如表一所示,经实验证明:图4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4的整体效率lm/W值为69.9,而图2所示的传统的发光二极管装置20的整体效率lm/W值仅为43.2,亦即图4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4的整体效率较图2所示的传统的发光二极管装置20提高约62%之多,故其效果相当显著。这是由于发光二极管装置4的第二区块S2内采用第二蓝光芯片45搭配绿光荧光粉GP取代了传统的绿光芯片所致。
于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发光二极管装置5包含基板50、杯状结构51、分隔结构52、第一蓝光芯片54、第二蓝光芯片55、红光芯片56、第一封装胶体57、第二封装胶体58及绿光荧光粉GP。杯状结构51设置于基板50上,并围成一容置空间;分隔结构52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且分隔结构52将该容置空间分隔出第一区块S1及第二区块S2。其中,第一蓝光芯片54、红光芯片56及第一封装胶体57设置于第一区块S1内;第二蓝光芯片55及第二封装胶体58设置于第二区块S2内,并且绿光荧光粉GP系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58中。
比较图5与图4可知,图5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5与图4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4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杯状结构51所围成的容置空间仅被分隔成第一区块S1及第二区块S2,而第一蓝光芯片54及红光芯片56均设置于第一区块S1内,并且第一区块S1内的第一封装胶体57并未混合有红光荧光粉,亦即仍第一区块S1内采用蓝光与红光进行混光的机制,但第二区块S2内则是采用第二蓝光芯片55搭配绿光荧光粉GP取代传统的绿光芯片的方式,由表一可知,经实验证明,其整体效率能够较传统的绿光芯片提高约62%之多,其效果相当显著。
同理,亦可将上述实施例中的红光芯片56置换为绿光芯片,并把混合于第二封装胶体58中的则换为红光荧光粉RP。藉此,第一区块S1内采用蓝光与绿光进行混光的机制,但第二区块S2内则是采用第二蓝光芯片55搭配红光荧光粉RP取代传统的红光芯片的方式,由表二可知,经实验证明,其热稳定性能够较传统的红光芯片提高约50%之多。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所揭露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发光二极管装置是通过蓝光芯片搭配荧光粉形成绿色单色光源或红色单色光源,有效地减少传统发光二极管装置的三种不同色光芯片之间的特性差异,由于蓝光芯片搭配荧光粉所形成的绿色单色光源的效率远较传统的绿光芯片来得高,而蓝光芯片搭配荧光粉所形成的红色单色光源的热稳定性亦较传统的红光芯片优异,因此,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整体效率亦明显地优于传统具有三种不同色光芯片的发光二极管装置,故可大幅提升具有上述发光二极管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板;
一杯状结构,设置于该基板上,并围成一容置空间;以及
一分隔结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将该容置空间分隔出一第一区块与一第二区块;
其中,该第一区块中设置有:
一第一蓝光芯片,该第一蓝光芯片具有一第一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以及
一第一封装胶体,包覆并封装该第一蓝光芯片;
该第二区块中设置有:
一第二蓝光芯片,该第二蓝光芯片具有一第二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以及
一第二封装胶体,包覆并封装该第二蓝光芯片,该第二封装胶体中混合有一绿光荧光粉,该绿光荧光粉将该第二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完全转换为一绿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
其中,该绿光荧光粉选自一硅酸盐、一氮氧化物、一镏铝氧化物与一钙钪氧化物其中之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绿光荧光粉选用该硅酸盐时,该绿光荧光粉与该第二封装胶体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80%与160%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硅酸盐包含(Ca,Sr,Ba)2SiO4:Eu。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绿光荧光粉选用该氮氧化物时,该绿光荧光粉与该第二封装胶体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90%与180%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氮氧化物包含β-SiAlON:Eu。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绿光荧光粉选用该镏铝氧化物时,该绿光荧光粉与该第二封装胶体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80%与160%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镏铝氧化物包含Lu3Al5O12:Ce。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绿光荧光粉选用该钙钪氧化物时,该绿光荧光粉与该第二封装胶体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90%与180%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钙钪氧化物包含CaSc2O4:Ce。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块中另设置有一第一红光芯片,该第一红光芯片具有一第一红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且该第一封装胶体包覆并封装该第一蓝光芯片与该第一红光芯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分隔结构另将该容置空间分隔出一第三区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区块中设置有:
一第二红光芯片,该第二红光芯片具有一第二红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以及
一第三封装胶体,用以包覆并封装该第二红光芯片。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区块中设置有:
一第三蓝光芯片,该第三蓝光芯片具有一第三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以及
一第四封装胶体,用以包覆并封装该第三蓝光芯片,该第四封装胶体中混合有一红光荧光粉,该红光荧光粉将该第三蓝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完全转换为一红光波段的单色发射光谱;
其中,该红光荧光粉选用氮化物。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红光荧光粉选用该氮化物时,该红光荧光粉与该第三封装胶体的重量比例范围介于24%与120%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装置,其中该氮化物包含(Ca,Sr)AlSiN3:Eu或(Ca,Sr,Ba)2Si5N8:Eu。
CN2010105292328A 2010-10-22 2010-10-22 发光二极管装置 Pending CN1020641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292328A CN102064171A (zh) 2010-10-22 2010-10-22 发光二极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292328A CN102064171A (zh) 2010-10-22 2010-10-22 发光二极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64171A true CN102064171A (zh) 2011-05-18

Family

ID=43999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292328A Pending CN102064171A (zh) 2010-10-22 2010-10-22 发光二极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64171A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7075A (zh) * 2010-10-12 2012-04-2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装置及场序显示器
CN103996787A (zh) * 2014-02-19 2014-08-20 浙江英特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显指高光效白光led结构
WO2014205874A1 (zh) * 2013-06-24 2014-12-31 深圳雷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贴装式led支架、led器件及led显示屏
WO2016026181A1 (zh) * 2014-08-20 2016-02-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彩色液晶显示模组结构及其背光模组
CN106784249A (zh) * 2017-01-05 2017-05-31 永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使灯珠出光柔和且控制蓝光红移的实现方法
CN107527896A (zh) * 2017-08-07 2017-12-29 东晶电子金华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RGB显色的Micro‑LED封装结构
JP2019062059A (ja) * 2017-09-26 2019-04-18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光源、白色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10112127A (zh) * 2019-05-23 2019-08-09 浙江英特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无偏色的全彩smd led
CN110140218A (zh) * 2017-02-02 2019-08-16 首尔半导体株式会社 发光二极管单元
CN111341896A (zh) * 2018-12-18 2020-06-26 亿光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模块
CN112216774A (zh) * 2019-07-11 2021-01-12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色彩转换组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JP2021005697A (ja) * 2019-06-26 2021-01-1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002208A1 (zh) * 2020-07-01 2022-01-06 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动态背光模组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7075A (zh) * 2010-10-12 2012-04-2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装置及场序显示器
WO2014205874A1 (zh) * 2013-06-24 2014-12-31 深圳雷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贴装式led支架、led器件及led显示屏
CN103996787A (zh) * 2014-02-19 2014-08-20 浙江英特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显指高光效白光led结构
WO2016026181A1 (zh) * 2014-08-20 2016-02-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彩色液晶显示模组结构及其背光模组
CN106784249A (zh) * 2017-01-05 2017-05-31 永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使灯珠出光柔和且控制蓝光红移的实现方法
CN110140218A (zh) * 2017-02-02 2019-08-16 首尔半导体株式会社 发光二极管单元
US12205978B2 (en) 2017-02-02 2025-01-21 Seoul Semiconductor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unit
CN107527896A (zh) * 2017-08-07 2017-12-29 东晶电子金华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RGB显色的Micro‑LED封装结构
JP2019062059A (ja) * 2017-09-26 2019-04-18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光源、白色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7304680B2 (ja) 2017-09-26 2023-07-07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光源、白色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11341896A (zh) * 2018-12-18 2020-06-26 亿光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模块
CN110112127A (zh) * 2019-05-23 2019-08-09 浙江英特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无偏色的全彩smd led
JP2021005697A (ja) * 2019-06-26 2021-01-1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00269B2 (ja) 2019-06-26 2022-07-1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216774A (zh) * 2019-07-11 2021-01-12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色彩转换组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WO2022002208A1 (zh) * 2020-07-01 2022-01-06 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动态背光模组及存储介质
US12131709B2 (en) 2020-07-01 2024-10-29 Huizhou Vision New Technology Co., Ltd. Dynamic backlight control method, dynamic backlight module, and storage mediu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7075B (zh) 发光二极管装置及场序显示器
TWI476961B (zh) 發光二極體裝置
CN102064171A (zh) 发光二极管装置
US7964885B2 (en) White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white light source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5878579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1061338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converting color gamuts of display device
US8563996B2 (en) Luminescent light source having blue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and red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JP6496023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1640195A (zh) 发光二极管芯片封装
EP2328190A2 (en) White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white light source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02290521A (zh) 白光发射装置及使用其的用于液晶显示器背光的光源模块
JP5878580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8833966B2 (en) Light device and its light emitting diode module
CN104854652A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4793397B (zh)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355760A (zh) 一种广色域显示的led器件
TWI544255B (zh) 顯示裝置及使用其之顯示方法
WO2016171333A1 (ko) 표시 장치
CN101546797A (zh) 白光发射装置以及使用该白光发射装置的白光源模块
CN101840987A (zh) 白光发射装置以及使用该白光发射装置的白光源模块
KR100855556B1 (ko) 발광다이오드
CN105070810A (zh) 一种通用的多晶led封装支架及其封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