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现有的锅,锅底多数为光滑面,在使用传统热源(如煤气灶)加热时,传统热源的火焰在接触锅底的瞬间便会向四周呈直线扩散,火焰在锅底运行距离和停留时间过短,锅底只吸收部分热能,而较大部分热能很快散失,热能利用效率低,燃料浪费较大,同时锅底导热面积小,热交换效率低,此外由于传统热源是由中心向外发散的,因此锅底在热源中心区域获得的热量要多于热源外周部分获得的热量,造成锅底中心的温度高于锅底外周的温度,这样会导致锅底中心部位的食物易于被烧焦。针对这些问题,有人作出了一定的改进,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160760Y,公告日2008年12月10日,公告了一种节能锅,在锅底之下间隔分布若干与锅底面垂直的集热片,该锅虽能提高集热效率,但其加工复杂,加工成本高,不便于在普通炉具上使用,锅底的集热片易于受到损伤,而且,这样的锅采用铝质材料制造而成,由于铝是非导磁材料,这种铝锅只能直接用传统的热源加热,而无法在电磁炉上使用。
随着电磁炉的普及,原有的铝锅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亟需对原有的铝锅进行改进以满足使用需求,如专利号200510050623.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铝质锅的复合锅底,其在锅底底部预先成型有多个凸起部,在钢板的表面冲压翻出多个与所述的凸起部相配的翻孔,通过冷挤压,使钢板的翻孔卡套在锅底的凸起部上,而将钢板复合固定在铝质锅的底部上,通过对锅底的改进,这样的锅便可用于电磁炉上,但这样的锅加工复杂,加工成本高,这种锅在传统热源上使用时,由于钢板覆盖锅底,而钢材的导热率小于铝材的导热率,相比传统的铝锅,能耗加大,同时钢板覆盖锅底也并不能解决锅底受热不匀的问题,锅底中心部位的食物还是易于被烧焦,因此这种锅只是针对电磁炉上的使用而作出的改进,并不适于在传统热源上使用,适用性不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锅,它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加工成本低,即可适用传统炉具又可适用于电磁炉,适用性强,锅底受热均匀、节约能源。
本发明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底部的锅底由外圆部分和内圆部分构成,锅底的外圆部分上设有若干由凹槽构成的火焰阻滞区,所述凹槽内嵌装导磁金属材料,形成导磁金属材料层,导磁金属材料层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锅体为铝质锅体,锅底的内圆部分一般用于厂家打标识,外圆部分为主加热区,火焰阻滞区用于阻止火焰快速从锅底扩散,火焰阻滞区的凹槽扩大了锅底的导热面积,这样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高,节约了能源,凹槽加工简单方便,成本低,凹槽垂直火焰扩散方向设置,可有效阻止火焰快速从锅底扩散,火焰阻滞区的面积由锅底中心向外增大,这样锅底的外周阻滞火焰效果更强,导热面积更大,保证锅底受热均匀;凹槽内嵌装导磁金属材料,通过导磁金属材料的导磁作用,这样本发明便可适用于电磁炉上,导磁金属材料通过冷挤压或冲压工艺嵌装于凹槽内,导磁金属材料与凹槽形成过盈配合,加工简单、使用材料少、节约了成本;导磁金属材料层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这样凹槽未被填满,仍可发挥阻止火焰快速从锅底扩散以及扩大导热面积的效用,即可适用传统炉具又可适用于电磁炉,适用性强,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包括若干段间隔设置的弧形阻滞槽以及若干弧形连接槽,弧形阻滞槽都位于以锅底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的圆周上,弧形阻滞槽由锅底中心呈扇形逐层向外发散设置,弧形连接槽连接相邻弧形阻滞槽的首、尾端部。弧形阻滞槽位于以锅底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的圆周上,这样弧形阻滞槽便垂直于火焰扩散方向,最大限度的发挥阻滞效果,弧形的这种形状可更好地适应火焰的发散特征,阻止火焰的扩散;弧形阻滞槽呈扇形逐层向外发散,弧形阻滞槽的长度不断增加,使得锅底外周相对于锅底中心阻滞火焰效果更强,导热面积更大,保证锅底受热均匀;弧形连接槽将弧形阻滞槽连为一体,构成一整条凹槽,弧形连接槽可提高锅底强度,减少应力集中,同时也更好地平衡传热,使得锅底受热均匀。
作为优选,每个火焰阻滞区同一层级的弧形阻滞槽共同处于同一圆周上。这样利于锅底受热均匀。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为一次成型的连续整体,凹槽的截面为U形,凹槽呈蛇形往复向外发散。凹槽为一次成型的连续整体,这样凹槽加工方便,连续的凹槽同时也便于导磁材料配合凹槽的形状进行整体加工,加工简便,导磁材料的嵌装简便;凹槽为U形槽,这样导磁材料填满U形槽的底部,经冷挤压或冲压后又可与U形槽的两侧壁过盈配合,导磁材料嵌装牢固,不易脱落。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槽宽2~6mm,槽深2~5mm。槽宽和槽深是根据节能效果和锅底强度的而合理设计的。
作为优选,所述导磁金属材料层的厚度为0.5~2mm。导磁金属材料层的厚度是保证节能效果、锅底受热均匀、安装牢固度以及电磁炉上的使用效果而合理设计的。
作为优选,锅底的外圆部分为平面,锅底的内圆部分也为平面并向内凹陷。锅底为平面,这样火焰阻滞区对火焰的阻滞效果强,锅底也可为曲面,内圆部分通常用来做标识,在平底锅上设内凹的内圆部分,可防止锅体受热膨胀后向外凸起,影响锅的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火焰阻滞区呈扇形,并关于锅底的中心对称分布于锅底的外圆部分。考虑火焰的扩散方式,将火焰阻滞区设计成扇形,可更好地阻止火焰快速从锅底扩散,使得锅底受热均匀;火焰阻滞区关于锅底的中心对称分布,这样加工简单,需要的模具少、模具制造方便,节约成本,同时火焰阻滞区对称分布,也利于锅底受热均匀。
作为优选,火焰阻滞区设有3至6个,相邻的火焰阻滞区之间间隔相同的距离。从对锅底强度的影响、制造成本和节能效率上考虑,火焰阻滞区设3至6个较合理,火焰阻滞区之间的间距设置是便于在锅底的加工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火焰阻滞区用于阻止火焰快速从锅底扩散,火焰阻滞区的凹槽扩大了锅底的导热面积,这样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高,节约了能源;凹槽为一次成型的连续整体,加工简单方便,成本低;弧形阻滞槽呈扇形逐层向外发散,弧形阻滞槽的长度不断增加,使得锅底外周相对于锅底中心阻滞火焰效果更强,导热面积更大,保证锅底受热均匀;凹槽内嵌装导磁金属材料,这样本发明便可适用于电磁炉上,导磁金属材料层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这样凹槽未被填满,仍可发挥阻止火焰快速从锅底扩散以及扩大导热面积的效用,即可适用传统炉具又可适用于电磁炉,适用性强,效果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的一种多功能锅,包括铝质锅体1,锅体1的外侧面上对称设有一对扶手2,扶手2与锅体1连为一体,锅体1底部的锅底3为平面,锅底3与锅体1是一体成型的,锅底3由外圆部分和内圆部分7构成,内圆部分7位于锅底3的中心处,内圆部分7向内凹陷,锅底3的外圆部分上设有六个由凹槽5构成的火焰阻滞区4,火焰阻滞区4呈扇形,并关于锅底3的中心对称分布于锅底3的外圆部分,相邻的火焰阻滞区4之间间隔相同的距离,锅底3上的凹槽5是在锅体1加工时,通过模具与锅体1一体压制成型的连续整体,凹槽5呈蛇形往复向外发散,凹槽5的截面为U形,凹槽5的槽宽、槽深都为四毫米,所述凹槽5由十四段间隔设置的弧形阻滞槽以及十三段弧形连接槽组成,弧形阻滞槽都位于以锅底3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的圆周上,弧形阻滞槽由锅底3中心呈扇形逐层向外发散设置,共有十四层,弧形连接槽连接相邻弧形阻滞槽的首、尾端部,每个火焰阻滞区4同一层的弧形阻滞槽共同处于同一圆周上,凹槽5内嵌装有导磁金属材料(附图3、附图4),选择直径三毫米的铁质金属丝作为导磁金属材料,将铁质金属丝弯折后形成与锅底3上凹槽5相配的形状,将弯折后的铁质金属丝装入凹槽5内,并通过冲压工艺挤压铁质金属丝,将铁质金属丝挤压于凹槽5底部,从而将铁质金属丝固定于凹槽5内,形成厚度1.5毫米的导磁金属材料层6。
在传统热源上使用时,对比普通平底铝锅,本发明可有效节能18%;在电磁炉上使用时,对比现有的锅底复合钢板的铝锅,本发明的加热效果与现有的锅底复合钢板的铝锅基本相同;总之,本发明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加工成本低,即可适用传统炉具又可适用于电磁炉,适用性强,锅底受热均匀、节约能源。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