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7604A - 极化协调 - Google Patents
极化协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47604A CN102047604A CN200880129586.4A CN200880129586A CN102047604A CN 102047604 A CN102047604 A CN 102047604A CN 200880129586 A CN200880129586 A CN 200880129586A CN 102047604 A CN102047604 A CN 1020476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ceiver unit
- polarization
- group
- during
- time interv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2—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 H04L5/04—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the signals being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amplitudes or polarities, e.g. quadriplex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2—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 H04L5/06—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the signals being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frequ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至少一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组(G1,G2)至少两个收发器单元(1,2;3,4)。组(G1,G2)中的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成用于与至少一个其它收发器单元进行无线通信。组(G1,G2)中的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成采用在由所述所发射信号(5,6)构成对其的干扰的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接收时基本上相互平行的极化来发射信号。本发明还涉及方法、节点和收发器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至少一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组至少两个收发器单元。该组中的收发器单元设置用于与至少一个其它收发器单元进行无线通信。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根据上述内容的组中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节点以及还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收发器单元。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的蜂窝系统中,通常使用不同种类的基站。蜂窝系统中的典型基站(BS)往往部署在屋顶水平面上方或者在高桅杆中,从而增加其覆盖面积。这提供基站之间的视距的高可能性,这可引起显著的BS-BS站干扰,具体来说是在使用较高发射功率时。
在时分双工(TDD)系统中,上行链路数据业务(送往BS)和下行链路数据业务(来自BS)使用相同的频率载波,但在时间上是分离的。在第一时间周期期间,下行链路数据业务是活动的,而在第二时间周期期间,上行链路数据业务是活动的,下行链路数据业务和上行链路数据业务不会同时是活动的。
如果两个小区具有其中上行链路数据业务和下行链路数据业务为活动的不同周期,则这可产生问题,这引起重叠的周期,其中上行链路数据业务和下行链路数据业务同时是活动的,从而引起干扰。干扰也存在于例如蜂窝电话等移动台(MS)与中继节点之间。
在TDD系统中,系统中的BS-BS和MS-MS站干扰可能是严重的,因为发射和接收在相同频率进行。即使两个小区位于相邻载波频率,干扰也可能是显著的。
如果所有基站使其发射和接收时间窗口同步,则干扰情况得到改善。由于传播延迟,需要保护周期或静寂周期来允许来自远方基站的发射衰变到可接受等级。可类似地抑制对相邻载波的时间同步干扰。对于在相邻频带发射的两个不同步TDD系统的情况,来自在相邻载波在下行链路发射的基站的、在上行链路时隙中的干扰可能很强。
由于通过空中的传播延迟,来自在相同载波进行发射的相邻基站的干扰在紧接从DL发射到UL接收的切换之后将会很高。
在频分双工(FDD)系统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活动将不同频率用于其载波,并且因而BS-BS和MS-MS干扰通常通过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频带之间使用双工滤波器和大间隔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抑制。
但是,在相同的情况下,在频率上部署FDD系统,使得一个FDD系统的下行链路靠近另一个的上行链路,例如800MHz和900MHz频率规划的使用。
此外,在相关共享情况下,可能要求FDD和TDD系统共存于比典型FDD双工距离更小间隔的频率间隔。为了使两个系统之间的干扰为最小,可能要求附加保护带以及符合严格谱屏蔽。
还可通过增加基站之间的间隔或者通过避免视距情况来降低BS-BS干扰。但是,这严重地限制部署备选方案和站点位置的运营商选择。此外,在多运营商情况下,降低另一个运营商遇到的干扰可能不是一个运营商感兴趣的,因为它们是竞争对手。
对所述干扰问题的现有解决方案存在许多缺点:
-保护频带和保护周期表示未使用资源,并且导致较低的谱效率。
-锐化滤波器要求仅当干扰信号和受干扰信号位于不同载波时才起作用,并且甚至在那时,滤波器给物理实体带来某些费用和限制。
-增加的物理间隔往往不是实用的解决方案,并且严重限制运营商站点位置选择。如果在第一系统之后部署第二系统,则第一系统位置已经定位,并且选择受到限制。
-如果存在两种部署于相邻频带的不同技术的TDD系统(例如WiMax和LTE/TDD),则TDD中的同步可能很困难或者甚至是不可能的。
-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使用之间的同步在TDD与FDD系统之间、例如一方面Wimax或LTE/TDD与另一方面LTE/FDD或WCDMA或WCDMAHSPA之间的共享情况下一般是不可能的。
显然,需要获得一种布置,该布置在例如移动台、基站与中继节点等收发器设备之间提供降低的干扰,该布置没有上述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降低例如移动台、基站与中继节点等收发器设备之间的干扰。
这个目的通过至少一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组至少两个收发器单元来解决。该组中的收发器单元设置用于与至少一个其它收发器单元进行无线通信。该组中的收发器单元设置成在由所发射信号构成对其的干扰的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接收时采用基本上相互平行的极化来发射信号。
这个目的还通过至少一个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组至少两个收发器单元中的方法来解决。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将该组中的收发器单元用于与至少一个其它收发器单元进行无线通信,以及
-控制该组中的收发器单元以在由所发射信号构成对其的干扰的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接收时使用基本上相互平行的极化来发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该组中的收发器单元设置成在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期间发射信号并且在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期间接收信号,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和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该组中的收发器单元设置成使用频带的第一集合来发射信号并且使用频带的第二集合来接收信号,频带的第一集合和频带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收发器单元设置用于在某些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两个极化以及在其它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一个极化来发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各收发器单元包括设置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双极化天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该组中的各收发器单元包括设置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单极化天线功能。每个单极化天线功能具有相等幅度的竖直和水平极化分量,使得该组中的任何收发器单元具有基本上正交于从该组中的任何其它收发器单元所发射的信号的极化的用于接收的极化。
该目的还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节点来解决,该节点包括用于与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进行通信的部件以及用于评估数据的确定部件。该节点设置成控制所述收发器单元的极化配置。
该目的还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收发器单元来解决,收发器单元包括用于与其它单元进行通信的部件。收发器单元设置用于接收与其极化配置有关的控制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根据由节点从所述收发器单元所接收的数据来执行该控制,所述数据由确定部件来评估。该控制可包括在哪些时间周期某个收发器应当发射信号、在哪些时间周期那个收发器应当接收信号以及在各时间周期期间应当使用哪一种极化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收发器单元(24)从包含在收发器单元本身中的确定部件或者从包含在节点中的确定部件接收控制信号。
收发器单元设置用于在某些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两个极化以及在其它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一个极化进行发射。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本发明的其它方面。
通过本发明获得许多优点。例如:
-接收器之间的干扰得到显著降低。
-保护频带和保护周期可减小。
-便于相邻频带上的服务的共存。
-为了实现本发明要求极少的附加硬件意味着以较低成本来获得。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附图包括:
图1示出两个基站和两个移动台的简化视图;
图2示出蜂窝结构的简化顶视图;
图3示出两个天线的简化顶视图;
图4示出自配置基站的简化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6示出具有一个控制节点的简化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存在第一基站1、第二基站2、第一移动台3和第二移动台4。第一基站1与第一移动台3通信,以及第二基站2与第二移动台4通信。第一基站1和第二基站2形成第一组G1收发器单元,以及第一移动台3和第二移动台4形成第二组G2收发器单元。
第一基站1包括天线的第一集合A1,以及第二基站2包括天线的第二集合A2。各移动台3、4包括天线功能A3、A4。
在基站1、2之间将存在某种干扰5;当它们向其对应移动台3、4进行发射时,第二基站2将接收来自第一基站1的发射功率,反过来也是一样。同样,在移动台3、4之间将存在某种干扰6。
在两个基站1、2之间存在视距(LOS)的情况下,基站1、2之间的干扰5将是最严重的。在自由空间传播期间保持所发射的电磁波的极化。当存在极有限的散射和多径传播时,如对于基站-基站信道的情况那样,条件将与自由空间相似,并且因此预计极化大体上得以保持。
考虑在第一基站1接收的干扰,如果从可不同地极化的若干其它基站或中继(未示出)接收到干扰,则那个干扰的极化状态将是每个引起干扰的基站的极化的加权向量和。权重将取决于所发射信号,并且因此净极化将随机变化。这个随机极化可分解为平行于预期信号(从小区中的移动台发射)的极化的一个分量以及正交于预期信号的一个分量。
根据本发明,第一基站1和第二基站2使用第一极化来发射信号,以及第一基站1和第二基站2使用第二极化来接收信号,其中第一极化基本上正交于第二极化。因此,本发明在于使用极化协调来降低干扰。
优选地,第一基站1和第二基站2可设置成在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期间发射信号并且在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期间接收信号,各基站的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和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即,在各基站中没有重叠。
因此,本发明的思路是协调基站发射器/接收器(收发器)之间的极化的使用,使得由任何给定基站接收器所感测的干扰集中于极化维中的一个平面,干扰信号因而具有基本上平行的极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这个平面基本上正交于其中接收到干扰的平面。
此外,如果由任何给定基站接收器所感测的干扰集中于极化维中的一个平面,则接收器可使用例如最大比合并(MRC)或干扰抑制合并(IRC)等众所周知的分集技术或者本发明中所述的新的单天线静态干扰消除配置来抑制这个干扰。
下面将论述更一般的情况。图2示出基站小区模式的顶视图,其中具有对应小区区域14、15、16、17、18、19、20中的多个基站7、8、9、10、11、12、13,基站7、8、9、10、11、12、13配置成使用第一公共极化p1来发射信号。此外,所有基站7、8、9、10、11、12、13配置成使用第二公共极化p2来接收信号。第一公共极化p1基本上正交于第二公共极化p2。
因此,基站7、8、9、10、11、12、13配备有相应的p1极化天线和p2极化天线,例如双极化天线或者两个单独的单极化天线。具有p1极化的第二接收天线可以可选地用于在基站-基站干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提供分集。
参照图3,示出第一单极化基站天线21和第二单极化基站天线22的顶视图,前一种配置可通过如下观察进一步简化:天线的接收极化因电磁波传播的相反方向而是发射极化的镜像。第一单极化基站天线21的有效天线区域设置成面向第二单极化基站天线22的有效天线区域。
第一单极化基站天线21具有相等幅度的竖直和水平极化分量,例如+45°倾斜线性、圆形或某些椭圆形极化。第二单极化基站天线22具有与第一单极化基站天线21相同的极化,这个公共极化具有上述性质。在第二单极化基站天线22,从第一单极化基站天线21所发射的信号23将具有与第二单极化基站天线22的极化基本上正交的极化,反过来也是一样。
基站天线21、22可以是双极化的,各具有按照如上所述的单极化天线功能。
这种镜像性质允许单极化天线用于在各基站的发射和接收,还提供与使用单独的发射和接收天线时相同的干扰抑制。
当然,要点在于,极化的竖直和水平分量需要具有相等幅度,这将公共极化的选择限制到两个分量之间的相位偏移。0或180度的相位偏移产生线性倾斜极化,+45°或-45°、90°或270°偏移提供圆形极化,而其它相位偏移产生椭圆形极化。对于这种简化配置,自干扰、即从传播区域中的物体回送到发射基站的反射没有被抑制,因为单反射也将反映(mirror)波的极化。
本发明的一般发明概念可按照不同方式来使用,以便获得不同通信系统的增强性能。例如,在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情况下,希望使用不同的极化来传递多个信息流中的不相关信息。
为了将极化域用于干扰降低和空间复用,极化协调与TDD中的时隙结构或者FDD中的频带布置结合(coupled with),使得根据本发明降低干扰的极化协调仅在其中基站-基站干扰为最强的那些时隙或那些频率、例如在发射与接收之间的转变时使用。在其它时隙或频带允许发射期间的极化域的完全利用。
一般来说,对于TDD,这意味着,收发器、例如基站设置成在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期间发射信号并且在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期间接收信号,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和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
优选地,在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中的各时间间隔的一部分期间,两个极化用于发射,而在各时间间隔的其余部分期间,只有一个极化用于发射。
同样的通用方式可适用于FDD。
仅在一些时隙中使用极化协调来降低基站-基站干扰的思路对于FDD系统中的基站正干扰TDD系统中的基站或者受到TDD系统中的基站干扰时的情况也是重要的。其原因在于,由于TDD基站具有非重叠发射和接收周期,所以FDD基站仅将受到在TDD基站处于发射模式时的某些时隙期间来自TDD基站的干扰,并且类似地仅将在TDD基站处于接收模式时的时隙期间使TDD基站受到干扰。
因此,收发器单元(24;31,32,33)可设置用于在某些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两个极化以及在其它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一个极化进行发射,以便实现最佳可能的干扰抑制。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极化协调,公共发射极化在部署基站时必须是已知的。这种要求可通过引入发射极化的远程控制放宽。
作为其备选方案,参照图4,可能希望实现利用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自配置布置。这种自配置布置可能包括某个基站24的下列步骤:
-基站24测量来自其它基站25、26的干扰的极化状态。
-通过天线选择或者通过具有不同极化的两个发射天线的相干或不相干组合,使在基站24的发射极化与测量干扰极化尽可能相似。
一般来说,基站24从包含在基站24中的确定部件27接收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基于基站24所接收的数据,数据由确定部件27来评估。基站24包括天线功能A5或者其它适当的通信部件。
概括而言,本发明涉及干扰抑制,并且当例如基站、中继节点或移动台等的一个强发射器在空间和频率中位于比较靠近例如另一个基站、中继节点或移动台等的接收器时是特别重要的,从而在某个时间周期期间进行部分或完全接收。本发明将通过极化协调来允许重叠周期期间的干扰的抑制。
参照图5,本发明还涉及至少一个无线通信系统中一组G1、G2至少两个收发器单元1、2、3、4中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28:将组G1、G2中的收发器单元1、2、3、4用于与至少一个其它收发器单元进行无线通信,
29:控制组G1、G2中的收发器单元1、2、3、4以在由所发射信号5、6构成对其的干扰的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接收时使用基本上相互平行的极化来发射信号。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示例,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自由变化。例如,应当理解,上述示例中所述的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极化协调的基站之间的干扰的所有降低还可对于例如蜂窝电话和膝上型计算机等移动台来实现。一般来说,本发明可用于降低任何适当发射器/接收器(收发器)单元之间的干扰。
对组G1、G2中存在的收发器单元来执行极化协调,其中该组可包含基站1、2、移动终端3、4、其它类型的节点或者例如基站1、2与移动终端3、4之间的混合。组中单元的数量可有所变化,但应当至少为两个。
本发明可适用于两个或更多相邻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在相邻无线通信系统之间发生干扰。如果存在这类相邻无线通信系统的不同拥有者,必须在拥有者之间达成协定,以便使用本发明的概念。
当存在一个以上引起干扰的收发器单元时,本发明的一般概念是,这些引起干扰的收发器单元使用基本上平行极化来发射干扰信号。这样,另一个收发器单元可设置成抑制干扰信号,因为它们全部具有相同的极化,换言之为协调极化。
可按照如前面所述的许多方式来执行抑制,例如最大比合并(MRC)或干扰抑制合并(IRC)。抑制的一种优选方式在于,另一个收发器单元将基本上正交的极化用于接收。
参照图6,可能的是,添加附加节点30、如操作和维护(O&M)节点,该节点30例如通过下列步骤来控制收发器31、32、33的发射极化:
-通过例如天线功能A6或其它适当通信部件与其进行通信,收发器31、32、33又包括适当的天线功能A7、A8、A9,
-对收发器的发射极化保持记录(keeping a register),
-控制收发器的发射极化的变化,以及
-根据当前情况来开启和关闭根据本发明的极化协调。
优选地,根据由节点30从所述收发器单元31、32、33所接收的数据来执行控制,数据由包含在节点30中的确定部件34来评估。
节点30还可设置成控制在哪些时间周期某个收发器31、32、33应当发射信号、在哪些时间周期那个收发器31、32、33应当接收信号以及在各时间周期期间应当使用哪一种极化配置。同样的方面可适用于具有自配置的收发器24,如参照图4所述。
节点30本身可由收发器单元构成。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至少一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组(G1,G2)至少两个收发器单元(1,2;3,4),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用于与至少一个其它收发器单元进行无线通信,其中,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成在由所述所发射信号(5,6)构成对其的干扰的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接收时采用基本上相互平行的极化来发射信号,以及所述基本上平行的极化正交于在由所述所发射信号构成对其的干扰的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所接收时用于接收的极化,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成或者在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期间发射信号并且在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期间接收信号,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和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或者使用频带的第一集合来发射信号并且使用频带的第二集合来接收信号,所述频带的第一集合和所述频带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中的各时间间隔的一部分期间或者对于频带的各集合的一部分,两个极化用于发射,而在各时间间隔的其余部分期间或者在频带的各集合的其余部分期间,只有一个极化用于发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用于在某些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两个极化以及在其它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一个极化来发射信号。
4.如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各收发器单元(1,2;3,4)包括设置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双极化天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各收发器单元(1,2;3,4)包括设置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单极化天线功能(21,23),每个单极化天线功能(21,23)具有相等幅度的竖直和水平极化分量,使得所述组(G1,G2)中的任何收发器单元(1,2;3,4)具有与从所述组(G1,G2)中的任何其它收发器单元(1,2;3,4)所发射的信号的所述极化基本上正交的用于接收的极化。
6.如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包括采取基站(1,2)的形式的收发器单元。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包括采取膝上型计算机和/或蜂窝电话(3,4)的形式的收发器单元。
8.如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节点设置成控制所述收发器的所述发射极化。
9.至少一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组(G1,G2)至少两个收发器单元(1,2;3,4)中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24)将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用于与至少一个其它收发器单元进行无线通信;以及
(25)控制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以在由所述所发射信号(5,6)构成对其的干扰的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接收时使用基本上相互平行的极化来发射信号;
其中,所述基本上平行的极化正交于在由所述所发射信号构成对其的干扰的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所接收时用于接收的极化,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用于或者在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期间发射信号并且在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期间接收信号,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和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或者使用频带的第一集合来发射信号并且使用频带的第二集合来接收信号,所述频带的第一集合和所述频带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中的各时间间隔的一部分期间或者对于频带的各集合的一部分,两个极化用于发射,而在各时间间隔的其余部分期间或者在频带的各集合的其余部分期间,只有一个极化用于发射。
11.如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用于在某些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两个极化以及在其它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一个极化来发射信号。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各收发器单元(1,2;3,4)使用设置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双极化天线。
13.如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各收发器单元使用设置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单极化天线功能(21,23),每个单极化天线功能(21,23)具有相等幅度的竖直和水平极化分量,使得所述组(G1,G2)中的任何收发器单元将与从所述组(G1,G2)中的任何其它收发器单元(1,2;3,4)所发射的信号的所述极化基本上正交的极化用于接收。
14.如权利要求9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用于蜂窝通信系统中。
15.如权利要求9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节点(30)设置成控制所述收发器(31,32,33)的发射极化。
Claims (32)
1.至少一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组(G1,G2)至少两个收发器单元(1,2;3,4),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用于与至少一个其它收发器单元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成在由所述所发射信号(5,6)构成对其的干扰的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接收时采用基本上相互平行的极化来发射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上平行的极化正交于在由所述所发射信号构成对其的干扰的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所接收时用于接收的极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成在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期间发射信号并且在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期间接收信号,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和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中的各时间间隔的一部分期间,两个极化用于发射,而在各时间间隔的其余部分期间,只有一个极化用于发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成使用频带的第一集合来发射信号并且使用频带的第二集合来接收信号,所述频带的第一集合和所述频带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对于频带的各集合的一部分,两个极化用于发射,而在频带的各集合的其余部分期间,只有一个极化用于发射。
7.如权利要求3或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用于在某些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两个极化以及在其它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一个极化来发射信号。
8.如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各收发器单元(1,2;3,4)包括设置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双极化天线。
9.如权利要求1、2、3或5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各收发器单元(1,2;3,4)包括设置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单极化天线功能(21,23),每个单极化天线功能(21,23)具有相等幅度的竖直和水平极化分量,使得所述组(G1,G2)中的任何收发器单元(1,2;3,4)具有与从所述组(G1,G2)中的任何其它收发器单元(1,2;3,4)所发射的信号的所述极化基本上正交的用于接收的极化。
10.如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是蜂窝通信系统。
11.如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包括采取基站(1,2)的形式的收发器单元。
12.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包括采取膝上型计算机和/或蜂窝电话(3,4)的形式的收发器单元。
13.如以上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G1,G2),其特征在于,节点设置成控制所述收发器的所述发射极化。
14.至少一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组(G1,G2)至少两个收发器单元(1,2;3,4)中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24)将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用于与至少一个其它收发器单元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
(25)控制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以在由所述所发射信号(5,6)构成对其的干扰的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接收时使用基本上相互平行的极化来发射信号。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上平行的极化正交于在由所述所发射信号构成对其的干扰的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所接收时用于接收的极化。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用于在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期间发射信号并且在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期间接收信号,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和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时间间隔的第一集合中的各时间间隔的一部分期间,两个极化用于发射,而在各时间间隔的其余部分期间,只有一个极化用于发射。
18.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用于使用频带的第一集合来发射信号并且使用频带的第二集合来接收信号,所述频带的第一集合和所述频带的第二集合相互分开。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频带的各集合的一部分,两个极化用于发射,而在频带的各集合的其余部分期间,只有一个极化用于发射。
20.如权利要求16或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单元(1,2;3,4)设置用于在某些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两个极化以及在其它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一个极化来发射信号。
21.如权利要求14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各收发器单元(1,2;3,4)使用设置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双极化天线。
22.如权利要求14、15、16或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1,G2)中的各收发器单元使用设置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单极化天线功能(21,23),每个单极化天线功能(21,23)具有相等幅度的竖直和水平极化分量,使得所述组(G1,G2)中的任何收发器单元将与从所述组(G1,G2)中的任何其它收发器单元(1,2;3,4)所发射的信号的所述极化基本上正交的极化用于接收。
23.如权利要求14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用于蜂窝通信系统中。
24.如权利要求14至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节点(30)设置成控制所述收发器(31,32,33)的发射极化。
25.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节点(30),所述节点(30)包括用于与至少一个收发器单元(31,32,33)进行通信的部件(A6)以及用于评估数据的确定部件(34),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30)设置成控制所述收发器单元(31,32,33)的所述极化配置。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根据由所述节点(30)从所述收发器单元(31,32,33)所接收的数据来执行,所述数据由所述确定部件(34)来评估。
27.如权利要求25至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节点(30),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30)设置成控制在哪些时间周期某个收发器(31,32,33)应当发射信号以及在哪些时间周期那个收发器(31,32,33)应当接收信号以及在各时间周期期间应当使用哪一种极化配置。
28.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收发器单元(24;31,32,33),所述收发器单元包括用于与其它单元进行通信的部件(A5;A7,A8,A9),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单元(24;31,32,33)设置用于接收与其极化配置有关的控制信号。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收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涉及在哪些时间周期所述收发器单元(24;31,32,33)应当发射信号以及在哪些时间周期所述收发器单元(24;31,32,33)应当接收信号以及在各时间周期期间应当使用哪一种极化配置。
30.如权利要求28至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单元(24),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单元(24)从包含在所述收发器单元(24)中的确定部件(27)接收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基于所述收发器单元(24)所接收的数据,所述数据由所述确定部件(27)来评估。
31.如权利要求28至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单元(31,32,33),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单元(31,32,33)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节点(30)接收控制信号,所述节点(30)包括用于与所述收发器单元(31,32,33)进行通信的部件(A1)以及用于评估数据的确定部件(34),其中所述节点(30)设置成控制所述收发器单元(31,32,33)的所述极化配置。
32.如权利要求28至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单元(24;31,32,33),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单元(24;31,32,33)设置用于在某些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两个极化以及在其它时间周期或频率间隔期间通过一个极化进行发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SE2008/050626 WO2009145685A1 (en) | 2008-05-28 | 2008-05-28 | Polarization co-ordination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47604A true CN102047604A (zh) | 2011-05-04 |
Family
ID=41377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9586.4A Pending CN102047604A (zh) | 2008-05-28 | 2008-05-28 | 极化协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96019B2 (zh) |
EP (1) | EP2283602B1 (zh) |
CN (1) | CN102047604A (zh) |
WO (1) | WO2009145685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21675A (zh) * | 2017-05-04 | 2017-09-01 | 成都猫道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杂波抑制功能的远程位移测量装置、系统及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04899B2 (ja) * | 2008-08-11 | 2012-08-22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方法、交換局及び移動局 |
US9118468B2 (en) * | 2009-07-23 | 2015-08-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synchronous time division duplex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WO2013056393A1 (en) | 2011-10-19 | 2013-04-25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Radio receiver for polarized antenna system |
US9520914B2 (en) | 2012-06-25 | 2016-12-1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Full-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polarization |
TWI623207B (zh) * | 2016-12-16 | 2018-05-0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傳送器與接收器 |
US10439287B2 (en) * | 2017-12-21 | 2019-10-08 | Nxgen Partners Ip, Llc | Full duplex using OAM |
IL260726B (en) | 2018-07-22 | 2021-09-30 | D Fend Solutions Ad Ltd | Interfering in time-division duplex communication |
WO2020068295A1 (en) * | 2018-09-28 | 2020-04-02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line of sight (los) |
WO2025038407A1 (en) * | 2023-08-11 | 2025-02-20 | Lightmatter, Inc. | Balanced opt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45926B1 (en) * | 1998-05-06 | 2002-09-03 | Alcatel Canada Inc. | Use of sectorized polarization diversity as a means of increasing capacity in cellular wireless systems |
CN1509529A (zh) * | 2002-02-21 | 2004-06-30 | ���µ�����ҵ��ʽ���� | 无线通信装置和方法 |
US20050036474A1 (en) * | 2003-08-13 | 2005-02-17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ly allocating wireless resourc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33421A (en) | 1997-02-06 | 1999-08-03 | At&T Wireless Services Inc. | Method for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communications |
CN1913395A (zh) * | 2000-08-30 | 2007-02-1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数据传送装置、无线电通信系统及无线电通信方法 |
IL156335A0 (en) | 2000-12-08 | 2004-01-04 | Bwa Technolog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band signaling for sector synchroniz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630105B2 (ja) * | 2001-03-01 | 2005-03-16 | Kddi株式会社 | 無線lan親局装置のアンテナ制御方法 |
US7242907B2 (en) * | 2001-12-10 | 2007-07-10 | Harris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band signaling for sector synchroniz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961888B1 (ko) * | 2006-08-07 | 2010-06-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간섭 제거 장치 및 방법 |
US8594733B2 (en) * | 2008-03-08 | 2013-11-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polarized antennas in wireless networks including single sector base stations |
-
2008
- 2008-05-28 WO PCT/SE2008/050626 patent/WO200914568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5-28 EP EP08779309.7A patent/EP228360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8-05-28 US US12/992,921 patent/US9596019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5-28 CN CN200880129586.4A patent/CN10204760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45926B1 (en) * | 1998-05-06 | 2002-09-03 | Alcatel Canada Inc. | Use of sectorized polarization diversity as a means of increasing capacity in cellular wireless systems |
CN1509529A (zh) * | 2002-02-21 | 2004-06-30 | ���µ�����ҵ��ʽ���� | 无线通信装置和方法 |
US20050036474A1 (en) * | 2003-08-13 | 2005-02-17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ly allocating wireless resources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21675A (zh) * | 2017-05-04 | 2017-09-01 | 成都猫道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杂波抑制功能的远程位移测量装置、系统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83602A1 (en) | 2011-02-16 |
US9596019B2 (en) | 2017-03-14 |
WO2009145685A1 (en) | 2009-12-03 |
US20110065390A1 (en) | 2011-03-17 |
EP2283602A4 (en) | 2016-10-26 |
EP2283602B1 (en) | 2018-07-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47604A (zh) | 极化协调 | |
KR102322541B1 (ko) | 멀티 웨이 스위치, 무선 주파수 시스템 및 무선 통신 장치 | |
US10141959B2 (en) | Radio-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 (RFIC) chip(s) for providing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unctionalitie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 |
CN102138251B (zh) | 用于干扰减少和mimo通信的天线设备 | |
CN103531919B (zh) | 四极化天线和四极化多天线阵 | |
US20210231771A1 (en) | Coexistence of radar probing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CN105308883A (zh) |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收发机的泄漏消除 | |
US20190288720A1 (en) | Multiway Switch, Radio Frequency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06663872B (zh) | 一种天线系统 | |
WO2009103377A1 (en) | Fdd inband backhauling and method thereof | |
US10038246B2 (en) | Base station | |
WO2020119010A1 (en) | Shared ground mmwave and sub 6 ghz antenna system | |
KR20220087544A (ko) | 부분 상호성을 갖는 유형 ii csi 포트 선택 코드북 향상 | |
US20080254845A1 (en) | Antenna module and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 |
EP2956989A1 (en) | Antenna arrangement for multiple frequency band operation | |
KR20080013069A (ko)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간섭 제거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2449927B (zh) | 带有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不同天线分集方法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节点 | |
CN103874076A (zh) | 基站 | |
CA2406273A1 (en) | Radio frequency coverage of enclosed regions | |
Jacob et al. |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through cross polarized transmission in femto-macro network | |
CN203775416U (zh) | 基站 | |
US11133916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100248663A1 (en) | Antenna installation method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3563167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节点,该节点具有不同的功能模式 | |
US20190044624A1 (en) | Active antenna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calibration method of active antenna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