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040045B -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 Google Patents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0045B
CN102040045B CN201010592005XA CN201010592005A CN102040045B CN 102040045 B CN102040045 B CN 102040045B CN 201010592005X A CN201010592005X A CN 201010592005XA CN 201010592005 A CN201010592005 A CN 201010592005A CN 102040045 B CN102040045 B CN 1020400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barricade
plane
carrying
t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920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40045A (zh
Inventor
张哲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59200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400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40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0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40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00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该承载盘包含一本体、一承载结构、一第一缓冲结构及一第二缓冲结构。承载结构设置于本体中,包含多个承载凹槽,各承载凹槽包含一承载面及一弹性体,承载面设置于弹性体周围。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承载盘的一侧,第二缓冲结构相对于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承载盘的另一侧。

Description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本申请为基于在先申请200910145491.8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背景技术
于各种电子产品(例如手机)中,多会需要一显示面板来作为人机接口,而组装前的显示面板的运送过程中,为避免显示面板因碰撞而产生损坏,业者多会利用承载盘来承载显示面板以作为缓冲保护。
请参照图1A及图1B所示,其中图1A为现有技术的承载盘组A1的示意图,图1B为承载盘组A1沿图1A中A-A剖线的剖面图。承载盘组A1包含至少三承载盘1,该些承载盘1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而各承载盘1具有本体11、挡墙结构12、承载结构13及间隔结构14。挡墙结构12设置于本体11的两侧或四周,承载结构13矩阵设置于本体11上并具有多个承载凹槽131,而间隔结构14则设置于该些承载凹槽131之间。因此,多个对象9(例如为面板)则可分别放置于承载凹槽131内。
然而,于承载盘组A1中,虽以挡墙结构12堆栈卡合作为侧向上(如图1A中方向X及方向Y)的缓冲结构,但挡墙结构12的强度仍然不足。因此,当承载盘组A1放置到包装箱(图中未显示)中时,多需利用例如泡棉等物品置放于承载盘组A1与包装箱之间以增加缓冲功能,如此也造成包装成本的增加,也代表在包装箱中有部分的空间被泡棉等物品占据,而无法有效利用包装箱内的所有空间来作为承载用。
另外,当承载盘组A1遭遇垂直方向(如图1A中方向Z)上的冲击力时,由于承载凹槽131的底部并不具有缓冲功能,因此,放置于下层承载盘1上的对象9可能因垂直方向上的冲击力而产生跳动,并撞击到中层承载盘1的底部,进而造成对象9的损坏。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加强缓冲功能的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加强缓冲功能的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增加承载对象的数量的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承载盘组,包含至少两承载盘,该些承载盘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包含一本体、一承载结构及一第一支撑结构。承载结构设置于本体中,包含多个承载凹槽。第一支撑结构包含一第一凹型部及一第一凸型部,第一凹型部及第一凸型部分别设置于承载结构两侧或该些承载凹槽之间,第一凹型部包含二个第一支撑面及一第一抵靠面,第一抵靠面位于该些第一支撑面之间,第一凸型部包含一第二支撑面及二个第二抵靠面,第二支撑面位于该些第二抵靠面之间。其中,位于下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凹型部的该些第一支撑面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凸型部的该些第二抵靠面接触,位于下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凸型部的第二支撑面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凹型部的第一抵靠面接触。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承载盘组,包含至少两承载盘,该些承载盘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包含一本体、一承载结构、一第一缓冲结构及一第二缓冲结构。本体包含一基准面,承载结构设置于本体中,包含多个承载凹槽。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承载盘的一侧,第一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一内挡墙与一第一外挡墙相邻于第一内挡墙。第二缓冲结构相对于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承载盘的另一侧,第二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二内挡墙与一第二外挡墙相邻于第二内挡墙。其中,位于下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内挡墙与第一外挡墙的部分上表面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的该第二内挡墙与第二外挡墙的部分下表面接触。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承载盘包含一本体、一承载结构、一第一缓冲结构及一第二缓冲结构。承载结构设置于本体中,包含多个承载凹槽,各承载凹槽包含一承载面及一弹性体,承载面设置于弹性体周围。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承载盘的一侧,第二缓冲结构相对于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承载盘的另一侧。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承载盘组,包含至少两承载盘,该些承载盘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包含一本体、一承载结构、一第一支撑结构及一第二支撑结构。承载结构设置于本体中,包含多个承载凹槽。第一支撑结构包含一第一凹型部及一第一凸型部,第一凹型部及第一凸型部分别设置于承载结构两侧或该些承载凹槽之间。第二支撑结构包含一第二凹型部及一第二凸型部,第二凹型部及第二凸型部分别设置于承载结构两侧或该些承载凹槽之间,第二凹型部包含多个第三支撑面及一第三抵靠面,第三抵靠面位于该些第三支撑面之间,第二凸型部包含一第四支撑面及多个第四抵靠面,第四支撑面位于该些第四抵靠面之间。其中,位于下层的承载盘的第二凸型部的第四支撑面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的第二凹型部的第三抵靠面接触,位于下层的承载盘的第二凹型部的该些第三支撑面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的第二凸型部的该些第四抵靠面接触。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承载盘组,包含至少两承载盘,该些承载盘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包含一本体、一承载结构、一第一凹型部及一第一凸型部。承载结构设置于本体中,并包含多个承载凹槽,各承载凹槽用以承载一对象。第一凹型部及第一凸型部分别设置于承载结构两侧或该些承载凹槽之间。第一凹型部包含二个第一支撑面及一第一抵靠面,第一抵靠面位于该些第一支撑面之间。第一凸型部包含一第二支撑面及二个第二抵靠面,第二支撑面位于该些第二抵靠面之间。其中,位于下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凹型部的该些第一支撑面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凸型部的该些第二抵靠面接触,位于下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凸型部的第二支撑面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凹型部的第一抵靠面接触。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承载盘组,包含至少两承载盘,该些承载盘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包含一本体、一承载结构、一第一缓冲结构及一第二缓冲结构。本体包含一基准面,承载结构设置于本体中,且承载结构包含多个承载凹槽,各承载凹槽用以承载一对象。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承载盘的一第一侧,第一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一内挡墙与一第一外挡墙相邻于第一内挡墙。第二缓冲结构相对于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承载盘的一第二侧,第二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二内挡墙与一第二外挡墙相邻于第二内挡墙。其中,位于下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内挡墙与第一外挡墙在Z轴上承载位于上层的承载盘的第二内挡墙与第二外挡墙,位于下层的承载盘的第一内挡墙与第一外挡墙在X轴及Y轴上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的第二内挡墙与第二外挡墙接触。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承载盘包含一本体、一承载结构、一第一缓冲结构及一第二缓冲结构。承载结构设置于本体中,并包含多个承载凹槽,各承载凹槽包含一承载面、一弹性体及二个镂空部,承载面设置于弹性体周围,该些镂空部设置于承载面与弹性体之间,且各承载凹槽用以承载一对象。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承载盘的一侧,第二缓冲结构相对于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承载盘的另一侧。
承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承载盘所包含的支撑结构可具有凹型部及凸型部,当多个承载盘水平180°反向堆栈时,位于下层的承载盘与其上的承载盘,会以凹型部的支撑面与凸型部的抵靠面接触,或者凸型部的支撑面与凹型部的抵靠面接触,借此可增加该些承载盘间的接触面积,并增加承载盘组于垂直方向上的支撑力,进而可加强承载盘组于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强度。
另外,为加强承载盘于垂直方向上的缓冲功能,承载盘的承载结构的承载凹槽可包含弹性体,通过弹性体受力会振动的特性可吸收承载盘垂直方向上所受的部分冲击力,以避免承载盘上的对象因冲击力而可能产生的跳动,借此可加强承载盘垂直方向上的缓冲功能。
又,本发明的承载盘的两侧可具有第一缓冲结构及第二缓冲结构,当多个承载盘水平180°反向堆栈时,通过第一缓冲结构及第二缓冲结构彼此接触形成的双层挡墙结构,则可加强承载盘组周边侧向的缓冲能力。
再者,通过加强本发明的承载盘周边侧向的缓冲能力,当承载盘组放置到包装箱中时,即可不需再利用例如泡棉等物品置放于承载盘组与包装箱之间,借此可增加承载盘的面积,并通过减少支撑结构与缓冲结构所占的面积,可进一步增加承载凹槽的数量,以增加本发明的承载盘所能承载物件的数量。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种现有技术的承载盘组的俯视图,图1B为承载盘组沿图1A中A-A剖线的剖面图;
图2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承载盘组的部分俯视示意图,图2B为承载盘组沿图2A中B-B直线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承载盘组另一态样的部分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承载盘组另一态样的部分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承载盘组另一态样的部分剖面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承载盘组另一态样的部分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
1、2、3、3a、4、4a:承载盘
11、21、31、41:本体
12:挡墙结构
13、22、32、32a、42、42a:承载结构
131、221、321、321a、421、421a:承载凹槽
14:间隔结构
23、33、43:第一缓冲结构
24、34、44:第二缓冲结构
331:第一内挡墙
332:第一外挡墙
341:第二内挡墙
342:第二外挡墙
311:基准面
45:第一支撑结构
451:第一凹型部
452:第一凸型部
46:第二支撑结构
461:第二凹型部
462:第二凸型部
9:物件
A1、B1~B5:承载盘组
F1:第一辅助平面
F2:第二辅助平面
H:镂空部
L:承载面
M1:第一主要平面
M2:第二主要平面
P1:第一支撑面
P2:第二支撑面
P3:第三支撑面
P4:第四支撑面
D1:第一抵靠面
D2:第二抵靠面
D3:第三抵靠面
D4:第四抵靠面
S:弹性体
S1:连接部
S2:分隔部
X、Y、Z: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符号加以说明。
请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其中图2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承载盘组B1的部分示意图,图2B为承载盘组B1沿图2A中B-B直线的剖面图。承载盘组B1包含至少两承载盘2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2包含一本体21、一承载结构22、一第一缓冲结构23及一第二缓冲结构24。
本体21的材质例如可为塑料或高分子聚合物等,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承载结构22为阵列排列设置于本体21中,包含多个承载凹槽221,各承载凹槽221包含一承载面L及一弹性体S,承载面L设置于弹性体S周围。而对象9(例如为面板)则可放置于承载凹槽221的承载面L上。
第一缓冲结构23设置于承载盘2的一侧边(第一侧边),第二缓冲结构24则相对于第一缓冲结构23,而设置于承载盘2的另一侧边(第二侧边)。需注意的是,于图2B中为能清楚说明,以第一缓冲结构23及第二缓冲结构24分别位于不同层的承载盘2上作说明,然各承载盘2都应具有第一缓冲结构23及第二缓冲结构24,并位于同一承载盘2的相对侧边。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各承载凹槽221还可包含二个镂空部H,而弹性体S可包含一分隔部S2及二个连接部S1。镂空部H设置于承载面L与弹性体S之间,该些连接部S1分别位于分隔部S2两侧,并与承载面L连接。借此,当承载盘2受到垂直方向(如图2B中方向Z)上的冲击力时,通过连接部S1与承载面L连接的分隔部S2,受力会相对于承载面L产生振动。
因此,通过弹性体S受力会振动的特性可吸收承载盘2垂直方向(如图2B中方向Z)上所受的部分冲击力,以避免承载盘2上的对象9因冲击力而可能产生的跳动,借此可加强承载盘2垂直方向(如图2B中方向Z)上的缓冲功能。
请参照图3所示,其为本实施例的承载盘组B2另一态样的部分剖面图。承载盘组B2包含至少两承载盘3,该些承载盘3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3包含一本体31、一承载结构32、一第一缓冲结构33及一第二缓冲结构34。
本体31的材质例如可为塑料或高分子聚合物等,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并包含一基准面311,承载结构32矩阵设置于本体31中并包含多个承载凹槽321。
第一缓冲结构33设置于承载盘3的一侧边,第一缓冲结构33包含一第一内挡墙331与一第一外挡墙332相邻于第一内挡墙331。第二缓冲结构34相对于第一缓冲结构33设置于同一承载盘3的另一侧边,第二缓冲结构34包含一第二内挡墙341与一第二外挡墙342相邻于第二内挡墙341。其中,位于下层的承载盘3的第一内挡墙331与第一外挡墙332的部分上表面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3的第二内挡墙341与第二外挡墙342的部分下表面接触。
换言之,位于下层的承载盘3的第一内挡墙331与第一外挡墙332在方向Z上承载位于上层的承载盘3的第二内挡墙341与第二外挡墙342,位于下层的承载盘3的第一内挡墙331与第一外挡墙332在方向X及方向Y(垂直图3纸面的方向)上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3的第二内挡墙341与第二外挡墙342接触。
需注意的是,于图3中为能清楚说明,以第一缓冲结构33及第二缓冲结构34分别位于不同层的承载盘3上作说明,然各承载盘3都应具有第一缓冲结构33及第二缓冲结构34,并位于承载盘3的相对侧边。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结构33的第一内挡墙331包含一第一辅助平面F1与相邻的一第一主要平面M1且高于该第一辅助平面F1。其中,第一主要平面M1位于第一内挡墙331的外侧,第一辅助平面F1位于第一内挡墙331的内侧。第二缓冲结构34的第二内挡墙341包含一第二主要平面M2与相邻的一第二辅助平面F2且低于第二主要平面M2。其中,第二主要平面M2位于第二内挡墙341的内侧,第二辅助平面F2位于第内挡墙341的外侧。
其中,第一外挡墙332相对于基准面311的高度可等于第一辅助平面F1相对于基准面311的高度,而位于下层的承载盘3的第一外挡墙332可迭置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3的第二外挡墙342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外挡墙342也可相对于基准面311的高度等于零,即第二外挡墙342为平面而第一外挡墙332与第二外挡墙342的部分下表面接触。
又,位于下层的承载盘3的第一辅助平面F1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3的基准面311可部分对应,换言之,下层的承载盘3的第一辅助平面F1可与上层的承载盘3的基准面311处于相同水平面或者不同水平面上。于本实施例中,以下层承载盘3的第一辅助平面F1与上层承载盘3的基准面311处于相同水平面为例,即水平对应。
再者,位于下层的承载盘3的第一主要平面M1可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3的第二主要平面M2及第二辅助平面F2互相垂直对应,即位于下层的承载盘3的第一内挡墙331的第一主要平面M1可迭置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3的第二内挡墙341中,并垂直对应于第二内挡墙341的第二主要平面M2及第二辅助平面F2。
需注意的是,第一内挡墙331及第二内挡墙341的结构为举例性,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借此,当多个承载盘3水平180°反向堆栈时,通过第一缓冲结构33及第二缓冲结构34彼此接触,第一内挡墙331、第一外挡墙332、第二内挡墙341与第二外挡墙342所形成的双层挡墙结构,可加强承载盘组B2周边侧向(如图3中方向X与垂直图3纸面的方向Y)上的缓冲能力。
请参照图4所示,其为本实施例的承载盘组B3另一态样的部分剖面图。承载盘组B3包含至少两承载盘3a,该些承载盘3a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3a包含本体31、承载结构32a、第一缓冲结构33及第二缓冲结构34。其中,各承载盘3a的各承载凹槽321a可利用例如与图2A及图2B相同的结构。承载凹槽321a包含承载面L及弹性体S,承载面L设置于弹性体S周围。
另外,承载凹槽321a同样更可包含二个镂空部H(如图2A所示),而弹性体S可包含一分隔部S2及二个连接部S1。镂空部H(如图2A所示)设置于承载面L与弹性体S之间,该些连接部S1分别位于分隔部S2两侧,并与承载面L连接。借此,当承载盘3受到垂直方向(如图4中方向Z)上的冲击力时,通过连接部S1与承载面L连接的分隔部S2,受力会相对于承载面L产生振动。因此,通过弹性体S受力会振动的特性可吸收承载盘3垂直方向上所受的部分冲击力,以避免承载盘3上的对象9因冲击力而可能产生的跳动,借此可加强承载盘3垂直方向上的缓冲功能。
请参照图5所示,其为本实施例的承载盘组B4另一态样的部分剖面放大图。承载盘组B4包含至少两承载盘4,该些承载盘4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4包含一本体41、一承载结构42及一第一支撑结构45。图中绘示出三个承载盘4用以说明相关结构,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本体41的材质例如可为塑料或高分子聚合物等,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承载结构42矩阵设置于本体41中包含多个承载凹槽421。
一字型的第一支撑结构45包含第一凹型部451及第一凸型部452,第一凹型部451及第一凸型部452分别设置于承载结构42两侧或该些承载凹槽421之间。于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凹型部451及第一凸型部452分别设置于承载结构42两侧中的一侧为例。
第一凹型部451包含二个第一支撑面P1及一第一抵靠面D1,第一抵靠面D1位于该些第一支撑面P1之间。第一凸型部452包含一第二支撑面P2及二个第二抵靠面D2,第二支撑面P2位于该些第二抵靠面D2之间。在本实实施例中,第一凹型部451或第一凸型部452为延方向Y延伸的单轴向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一凹型部451或第一凸型部452的延伸方向与延伸的轴向数目。
需注意的是,于图5中为能清楚说明,以第一凹型部451及第一凸型部452分别位于不同层的承载盘4上作说明,然各承载盘4都应具有第一凹型部451及第一凸型部452,并位于承载盘4的两侧。
因此,位于下层的承载盘4的第一凹型部451的该些第一支撑面P1与位于中层的承载盘4的第一凸型部452的该些第二抵靠面D2接触。更进一步地,位于下层的承载盘4的第一凹型部451可迭置于位于中层的承载盘4的第一凸型部452中。而位于中层的承载盘4的第一凸型部452的第二支撑面P2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4的第一凹型部451的第一抵靠面D1接触,即中层的承载盘4的第一凸型部452的第二支撑面P2用于支撑上层的承载盘4的第一凹型部451的第一抵靠面D1。
借此,当多个承载盘4水平180°反向堆栈时,位于下层的承载盘4与其上的承载盘4,会以第一凹型部451的多个第一支撑面P1与第一凸型部452的多个第二抵靠面D2接触,借此可增加该些承载盘4间的接触面积,并增加承载盘组B4于垂直方向(如图5中方向Z)上的支撑力,进而可加强承载盘组B4于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强度。
另外,为更进一步地加强承载盘组B4于垂直方向(如图5中方向Z)上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的承载盘4还可包含一第二支撑结构46。
第二支撑结构46包含第二凹型部461及第二凸型部462,第二凹型部461及第二凸型部462分别设置于承载结构42两侧或该些承载凹槽421之间,第二凹型部461及第二凸型部462可呈一字型或十字型,即都为一字型的第二凹型部461及第二凸型部462,或都为十字型的第二凹型部461及第二凸型部462,或第二凹型部461及第二凸型部462之一为一字型,而另一则为十字型。于本实施例中,以第二凹型部461及第二凸型部462分别设置于该些承载凹槽421之间且呈十字型为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第二凹型部461包含四个第三支撑面P3及一第三抵靠面D3,第三抵靠面D3位于该些第三支撑面P3之间,第二凸型部462包含一第四支撑面P4及四个第四抵靠面D4,第四支撑面P4位于该些第四抵靠面D4之间。在本实实施例中,第二凹型部461或第二凸型部462为沿方向X与方向Y延伸的双轴向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二凹型部461或第二凸型部462的延伸方向与延伸的轴向数目。
其中位于下层的承载盘4的第二凸型部462的第四支撑面P4与位于中层的承载盘4的第二凹型部461的第三抵靠面D3接触。位于中层的承载盘4的第二凹型部461的该些第三支撑面P3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4的第二凸型部462的该些第四抵靠面D4接触。更进一步地,位于中层的承载盘4的第二凹型部461可迭置于位于上层的承载盘4的第二凸型部462中。
因此,通过该些承载盘4第二支撑结构46的第二凸型部462的第四支撑面P4与第二凹型部461的第三抵靠面D3接触,或者第二凹型部461的该些第三支撑面P3与第二凸型部462的该些第四抵靠面D4接触,可使多个承载盘4水平180°反向堆栈时,更增加承载盘组B4于垂直方向(如图5中方向Z)上的支撑力,以更进一步加强承载盘组B4于垂直方向(如图5中方向Z)上的结构强度。
请参照图6所示,其为本实施例的承载盘组B5另一态样的部分剖面图。承载盘组B5包含至少两承载盘4a,该些承载盘4a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4a包含本体41、承载结构42a、第一缓冲结构43及第二缓冲结构44、第一支撑结构45及第二支撑结构46。图中绘示出三个承载盘4a用以说明相关结构,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其中,承载结构42a可利用例如与图2A及图2B相同技术特征的结构,第一缓冲结构43及第二缓冲结构44可利用例如与图3相同技术特征的结构,而第一支撑结构45及第二支撑结构46可利用例如与图5相同技术特征的结构。由于承载结构42a、第一缓冲结构43、第二缓冲结构44、第一支撑结构45及第二支撑结构46的结构特征以于前述实施例中详述,于此不再赘述。
因此,通过加强承载盘4a周边(如图6中方向X与方向Y)的缓冲能力,当承载盘组B5放置到包装箱中时,即可不需再利用例如泡棉等物品置放于承载盘组B5与包装箱之间,借此承载盘4a的面积即可增加,并通过减少第一支撑结构45及第二支撑结构46所占的面积,更可进一步增加承载凹槽421所能设置的数量,以增加承载盘4a所能承载对象9的数量。
综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承载盘所包含的支撑结构可具有凹型部及凸型部,当多个承载盘水平180°反向堆栈时,位于下层的承载盘与其上的承载盘,会以凹型部的支撑面与凸型部的抵靠面接触,或者凸型部的支撑面与凹型部的抵靠面接触,借此可增加该些承载盘间的接触面积,并增加承载盘组于垂直方向上的支撑力,进而可加强承载盘组于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强度。
另外,为加强承载盘于垂直方向上的缓冲功能,承载盘的承载结构的承载凹槽可包含弹性体,通过弹性体受力会振动的特性可吸收承载盘垂直方向上所受的部分冲击力,以避免承载盘上的对象因冲击力而可能产生的跳动,借此可加强承载盘垂直方向上的缓冲功能。
又,本发明的承载盘的两侧可具有第一缓冲结构及第二缓冲结构,当多个承载盘水平180°反向堆栈时,通过第一缓冲结构及第二缓冲结构彼此接触形成的双层挡墙结构,则可加强承载盘组周边侧向的缓冲能力。
再者,通过加强本发明的承载盘周边侧向的缓冲能力,当承载盘组放置到包装箱中时,即可不需再利用例如泡棉等物品置放于承载盘组与包装箱之间,借此可增加承载盘的面积,并通过减少支撑结构与缓冲结构所占的面积,可进一步增加承载凹槽的数量,以增加本发明的承载盘所能承载物件的数量。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承载盘组,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两个承载盘,该至少两个承载盘中上下两个承载盘彼此之间为水平180°反向堆栈,各承载盘包含:
一本体,包含一基准面;
一承载结构,设置于该本体中,包含多个承载凹槽,各承载凹槽包含一承载面及一弹性体,该承载面设置于该弹性体周围;
一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该承载盘的一侧边,该第一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一内挡墙与一第一外挡墙,该第一外挡墙相邻于该第一内挡墙;
一第二缓冲结构,相对于该第一缓冲结构设置于该承载盘的另一侧边,该第二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二内挡墙与一第二外挡墙,该第二外挡墙相邻于该第二内挡墙;
一第一支撑结构,设置于该承载结构两侧或该些承载凹槽之间;以及
一第二支撑结构,设置于该承载结构两侧或该些承载凹槽之间;
其中,位于下层的该承载盘的该第一内挡墙的部分上表面、该第一外挡墙的部分上表面与位于上层的该承载盘的该第二内挡墙的部分下表面、该第二外挡墙的部分下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盘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挡墙包含一第一辅助平面和与其相邻的一第一主要平面,该第一主要平面位于该第一内挡墙的外侧,该第一辅助平面位于该第一内挡墙的内侧,且该第一主要平面高于该第一辅助平面,该第二内挡墙包含一第二主要平面和与其相邻的一第二辅助平面,该第二主要平面位于该第二内挡墙的内侧,该第二辅助平面位于该第二内挡墙的外侧,且该第二辅助平面低于该第二主要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盘组,其特征在于,位于下层的该承载盘的该第一辅助平面与位于上层的该承载盘的该基准面处于相同水平面或者不同水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盘组,其特征在于,位于下层的该承载盘的该第一主要平面迭置于位于上层的该承载盘的该第二内挡墙中,并垂直对应于该第二主要平面及该第二辅助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盘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挡墙相对于该基准面的高度等于该第一辅助平面相对于该基准面的高度,且该第二外挡墙相对于该基准面的高度等于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盘组,其特征在于,位于下层的该承载盘的该第一内挡墙的该第一主要平面迭置于位于上层的该承载盘的该第二内挡墙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盘组,其特征在于,位于下层的该承载盘的该第一外挡墙迭置于位于上层的该承载盘的该第二外挡墙中。
CN201010592005XA 2009-06-09 2009-06-09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400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92005XA CN102040045B (zh) 2009-06-09 2009-06-09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92005XA CN102040045B (zh) 2009-06-09 2009-06-09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54918A Division CN101580154B (zh) 2009-06-09 2009-06-09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0045A CN102040045A (zh) 2011-05-04
CN102040045B true CN102040045B (zh) 2012-07-04

Family

ID=43906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9200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40045B (zh) 2009-06-09 2009-06-09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400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9386B (zh) * 2012-03-26 2015-08-26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包装盒
TWI462211B (zh) * 2012-06-29 2014-11-21 Au Optronics Corp 承載裝置與承載裝置及被載物之組合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5062A (zh) * 1996-06-25 1999-08-04 福斯特家禽饲养公司 叠放托盘
US6116427A (en) * 2000-01-31 2000-09-12 Silicon Integrated Systems Corp. Tray for ball grid array devices
CN201043034Y (zh) * 2007-04-27 2008-04-02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功率电机的循环回收包装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5062A (zh) * 1996-06-25 1999-08-04 福斯特家禽饲养公司 叠放托盘
US6116427A (en) * 2000-01-31 2000-09-12 Silicon Integrated Systems Corp. Tray for ball grid array devices
CN201043034Y (zh) * 2007-04-27 2008-04-02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功率电机的循环回收包装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5-294375A 1993.11.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0045A (zh) 201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5023B (zh) 液晶面板承载盘
JP5605592B2 (ja) 搬送ユニット
CN102774567B (zh) 包装盒
US20080149519A1 (en) Cushion structure
CN100389050C (zh) 包装结构
JP2012140180A (ja) 輸送ボックス
TW201043413A (en) Loading tray assembly and loading tray thereof
CN101353092B (zh) 折叠式包装盒
CN102040045B (zh)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CN104773390B (zh) 缓冲包材结构
CN104648842B (zh) 承载装置与承载装置及被载物的组合
CN102556495B (zh)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CN102673889A (zh) 蜂巢结构及缓冲箱体
CN101580154A (zh) 承载盘组及其承载盘
CN102627173A (zh) 缓冲件及包装组合
JP5357261B2 (ja) 収納トレイ
CN100379655C (zh) 缓冲包装垫材
TWI838202B (zh) 托盤以及承載箱
CN103434755A (zh) 缓冲包装单元及缓冲包装箱
CN219651782U (zh) 一种包装缓冲结构及包装结构
CN216566542U (zh) 一种履带防护板的包装堆码装置
CN102530418A (zh) 长颈玻璃漏斗运输包装装置
KR102745495B1 (ko) 공용 트레이 및 소자 적재 방법
JP2024086464A (ja) パレット
CN100404383C (zh) 一种托盘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