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2706A - 吸收式制冷机 - Google Patents
吸收式制冷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32706A CN102032706A CN2010102370147A CN201010237014A CN102032706A CN 102032706 A CN102032706 A CN 102032706A CN 2010102370147 A CN2010102370147 A CN 2010102370147A CN 201010237014 A CN201010237014 A CN 201010237014A CN 102032706 A CN102032706 A CN 1020327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enerator
- thermal source
- absorption liquid
- warm water
- absor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从低温的温水中进行热回收而实现充分节能化的吸收式制冷机。吸收式制冷机具备: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一吸收器和通过温水加热吸收液来蒸发分离制冷剂而进行吸收液的浓缩的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将这些部件进行配管连接而分别形成了吸收液和制冷剂路径,还具备: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通过温水加热吸收液来对制冷剂进行蒸发分离,使该吸收液浓缩;和第二吸收器,使通过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浓缩后的吸收液吸收由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将该第二吸收器和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收容到单一的热源再生器吸收器腔内,并且在第二吸收器与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之间设置了使吸收液另行循环的循环路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以温水等作为热源的热源再生器的吸收式制冷机。
背景技术
一般,已知有下述吸收式制冷机,其中,具备热源再生器、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蒸发器、冷凝器和吸收器,并对这些器件进行配管连接而分别形成了吸收液和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吸收式制冷机中,构成为可选择一重效用运转和一重二重效用运转来进行运转,其中,一重效用运转是以供给到热源再生器的温水作为热源对吸收液进行加热再生的运转方式,一重二重效用运转是以高温再生器所具备的气体燃烧器作为热源,进一步对由热源再生器加热后的吸收液进行加热的运转方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03-8465号公报
但是,这种吸收式制冷机中,在一般的冷水·冷却水温度条件下进行一重效用运转或一重二重效用运转时,在热源再生器中与温水进行热交换的吸收液的饱和温度为70℃左右,因此,需要对该热源再生器供给高温(80℃以上)的温水。从能量的有效利用这一观点出发,希望通过热源再生器从低温的温水中进行热回收,以实现节能化。但是,在现有的结构中,为了从低温(例如60℃左右)的温水中进行热回收,需要大幅度降低冷却水温度等对运转条件进行变更,无法实现充分节能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实现,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低温的温水中进行热回收从而实现充分节能化的吸收式制冷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吸收式制冷机具备: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蒸发器、冷凝器、第一吸收器和通过热源流体加热吸收液来蒸发分离制冷剂从而进行吸收液的浓缩的第一热源再生器,将这些部件进行配管连接而分别形成了吸收液和制冷剂路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二热源再生器,其通过所述热源流体加热吸收液来对制冷剂进行蒸发分离,使该吸收液浓缩;和第二吸收器,其使通过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浓缩后的吸收液吸收由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将该第二吸收器和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收容到单一的腔内,并且在该第二吸收器与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之间设置了使吸收液另行循环的循环路径。
在该结构中,可以是: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及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与所述热源流体流动的热源配管串联连接,使所述热源流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和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
另外,可以是:在用于连接所述低温再生器和所述第一吸收器的吸收液管上分割设置有低温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吸收器向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供给吸收液的吸收液管经由一方低温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向所述高温再生器供给吸收液的吸收液管经由另一方低温热交换器。
另外,可以是:在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中设置有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将从所述低温再生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供给到所述冷凝器中。
另外,可以是:在所述循环路径上设置有循环路径热交换器,该循环路径热交换器在从所述第二吸收器供给到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的吸收液与从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供给到所述第二吸收器的吸收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外,可以是:将从所述第一吸收器流出的吸收液供给到所述低温再生器和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备通过热源流体加热吸收液来对制冷剂进行蒸发分离从而使该吸收液浓缩的第二热源再生器、和使通过第二热源再生器浓缩后的吸收液吸收由第一热源再生器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的第二吸收器,并将该第二吸收器和第一热源再生器收容到单一的腔内,因此,与以往结构相比,能够降低配置了第一热源再生器的腔内的压力,能够降低第一热源再生器中的吸收液的饱和温度。进而,由于在第二吸收器与第二热源再生器之间设置了使吸收液另行循环的循环路径,因此与以往结构相比,能够降低流入第二热源再生器的吸收液浓度,所以,能够降低第二热源再生器中的吸收液的饱和温度。因此,在第一热源再生器和第二热源再生器中,能够从低温的温水向吸收液进行热回收,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冷温水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冷温水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又一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冷温水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中:1-蒸发器;2-第一吸收器;5-高温再生器;6-低温再生器;7-第一冷凝器;9-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第一热源再生器);10-第二吸收器;12-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第二热源再生器);13-第二冷凝器;17-热源温水供给管;17A-第一导热管;17B-第二导热管;28-吸收液管;29-吸收液管;41A-第一低温热交换器(一方低温热交换器);41B-第二低温热交换器(另一方低温热交换器);44-循环路径热交换器;50-循环路径;60-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100-吸收式冷温水机(吸收式制冷机);200-吸收式冷温水机(吸收式制冷机);300-吸收式冷温水机(吸收式制冷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冷温水机(吸收式制冷机)100的概略结构图。吸收式冷温水机100是使用了水作为制冷剂并使用了溴化锂(LiBr)水溶液作为吸收液的吸收式冷温水机。
如图1所示,吸收式冷温水机100具备:蒸发器1;与该蒸发器1并排设置的第一吸收器2;收纳了蒸发器1和第一吸收器2的蒸发器吸收器腔3;具备气体燃烧器4的高温再生器5;低温再生器6;与该低温再生器6并排设置的第一冷凝器(冷凝器)7;收纳了低温再生器6和第一冷凝器7的低温再生器冷凝器腔8;以从其它设备供给的温水(热源流体)作为热源的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第一热源再生器)9;与该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并排设置的第二吸收器10;收纳了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和第二吸收器10的热源再生器吸收器腔11;以上述温水作为热源的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第二热源再生器)12;与该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并排设置的第二冷凝器13;收纳了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和第二冷凝器13的热源再生器冷凝器腔14;稀吸收液泵P1;中间吸收液泵P2;制冷剂泵P3;和吸收液循环泵P4;这些设备通过吸收液管21~29以及制冷剂管31~34等被配管连接。
另外,吸收式冷温水机100还具备:在由吸收液管21~29形成的吸收液的路径上设置的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高温热交换器42、第一制冷剂排泄(drain)热回收器43A、第二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B和循环路径热交换器44。
另外,符号15表示冷水管,用于将在蒸发器1内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的载冷剂(brine)(作用流体)循环供给到未图示的热负载(例如空调装置),在该冷水管15的一部分上形成的导热管15A配置在蒸发器1内。符号16表示冷却水管,用于使第一吸收器2、第一冷凝器7、第二吸收器10和第二冷凝器13中依次流通冷却水,在该冷却水管16的一部分上形成的各导热管16A、16B、16C和16D分别配置在第一吸收器2、第一冷凝器7、第二吸收器10和第二冷凝器13中。在本结构中,向冷却水管16供给入口温度约32℃的冷却水。
另外,符号17表示热源温水供给管,用于使未图示的热源产生装置(例如太阳能温水器或热电联产(cogeneration)装置)所生成的比较低温(例如约60℃左右)的温水依次流过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和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该热源温水供给管17包括:在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内配置的第一导热管17A;与该第一导热管17A串联设置并配置在上述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内的第二导热管17B;将这些导热管17A、17B旁路的旁路管17C;和为了调整向该导热管供给的温水的流量而进行切换的三通阀17D。
第一吸收器2具备使吸收液吸收由蒸发器1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从而使蒸发器吸收器腔3内的压力保持为高真空状态的功能。在该第一吸收器2的下部形成有稀吸收液贮存器2A,用于贮存由于吸收了制冷剂蒸汽而被稀释的稀吸收液,具有稀吸收液泵P1的稀吸收液管21的一端与该稀吸收液贮存器2A连接。稀吸收液管21设置在第一吸收器2内,具备用于与供给到该第一吸收器2内的吸收液进行热交换的导热管21A,该导热管21A的下游侧的配管经由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之后在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内的上部开口。另外,在稀吸收液管21上连接有旁路管26,该旁路管26在导热管21A的下游侧将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旁路,并经由第一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A。
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以从热源产生装置供给的温水作为热源对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内贮存的吸收液进行加热再生。在该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配置有第一导热管17A,该第一导热管17A形成在热源温水供给管17的一部分上。因此,通过使热源温水供给管17中流通温水,能够经由第一导热管17A对吸收液进行加热再生,即,使吸收液中的制冷剂蒸发从而使该吸收液浓缩。
在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的下部形成有吸收液贮存器9A,用于贮存通过稀吸收液管21供给的吸收液,在该吸收液贮存器9A上连接了具有中间吸收液泵P2的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的一端,该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的另一端即中间吸收液泵P2的下游侧配管经由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和高温热交换器42之后,通过高温再生器5的排气热回收器45在该高温再生器5内的上部开口。另外,在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上连接有旁路管27,该旁路管27在中间吸收液泵P2与高温热交换器42之间将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旁路,并经由第二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B。
高温再生器5以气体燃烧器4的火焰作为热源对高温再生器5中贮存的吸收液进行加热再生,在高温再生器5的一侧连接有第二中间吸收液管23的一端。该第二中间吸收液管23的另一端经由高温再生器5侧设置的高温热交换器42在低温再生器6内的上部开口。高温热交换器42用于利用从高温再生器5流出的高温的中间吸收液的热量,对通过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供给到高温再生器5的吸收液进行加热,从而实现高温再生器5中的气体燃烧器4的燃料消耗量的降低。
低温再生器6以由高温再生器5分离出的制冷剂蒸汽为热源,对低温再生器6内的下方形成的吸收液贮存器6A中贮存的吸收液进行加热再生,在吸收液贮存器6A中配置有导热管31A,该导热管31A形成在从高温再生器5的上端部向第一冷凝器7的底部延伸的制冷剂管31的一部分上。通过使该制冷剂管31中流通制冷剂蒸汽,从而从高温再生器5流出的制冷剂蒸汽的热量经由上述导热管31A传递到吸收液贮存器6A中贮存的吸收液,使得该吸收液进一步浓缩。
另外,在制冷剂管31上,在导热管31A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一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A和第二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B。第一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A用于利用从低温再生器6流出的高温的制冷剂蒸汽(与制冷剂液的混合物)的热量,对通过稀吸收液管21和旁路管26供给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的吸收液进行加热,第二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B用于利用上述制冷剂蒸汽(与制冷剂液的混合物)的热量,对通过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和旁路管27供给到高温再生器5的吸收液进行加热。
本结构中,在制冷剂管31上,在导热管31A的下游侧,对第一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A和第二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B进行分割配置,使得用于向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供给吸收液的稀吸收液管21经由第一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A,因此能够抑制经由第一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A供给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的吸收液温度过度上升。因此,能够以比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的吸收液的饱和温度低的温度将吸收液投入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所以,不会发生自清洗(flush)引起的温度降低,能够防止COP降低。
进而,本结构中,由于使得用于从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排出吸收液的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经由第二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B,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B充分地对吸收液进行加热,从而实现高温再生器5中的气体燃烧器4的燃料消耗量的降低。
浓吸收液管24的一端与低温再生器6的吸收液贮存器6A的下端连接,该浓吸收液管24的另一端在第一吸收器2的上部开口。在浓吸收液管24中,设置有分割为两个的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和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用于利用从低温再生器6的吸收液贮存器6A流出的高温的浓吸收液的热量,对通过稀吸收液管21供给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的吸收液进行加热,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用于利用上述浓吸收液的热量,对通过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供给到高温再生器5的吸收液进行加热。
本结构中,浓吸收液管24对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和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进行分割配置,使得用于向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供给吸收液的稀吸收液管21经由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因此能够抑制经由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供给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的吸收液温度过度上升。因此,能够以比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的吸收液的饱和温度低的温度,将吸收液投入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所以,不会发生自清洗引起的温度降低,能够防止COP降低。
进而,本结构中,由于使得用于从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排出吸收液的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经由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因此能够通过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充分地对吸收液进行加热,从而实现高温再生器5中的气体燃烧器4的燃料消耗量的降低。
另外,浓吸收液管24的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和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的上游侧与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的中间吸收液泵P2的上游侧通过旁路管25连接,在该中间吸收液泵P2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从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的吸收液贮存器9A流出的吸收液通过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旁路管25、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和浓吸收液管24供给到第一吸收器2内。
第二吸收器10具备使吸收液吸收由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从而使热源再生器吸收器腔11内的压力保持为高真空状态的功能。该热源再生器吸收器腔11内的压力被设定为比蒸发器吸收器腔3内的压力高,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使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的稀吸收液的饱和温度比规定温度(60℃)低的压力(约3.2KPa)。在该第二吸收器10的下部形成有稀吸收液贮存器10A,用于贮存由于吸收了制冷剂蒸汽而被稀释的稀吸收液,具有吸收液循环泵P4的吸收液管28的一端与该稀吸收液贮存器10A连接。吸收液管28的另一端经由循环路径热交换器44后在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内的上部开口。
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用于以从热源产生装置供给的温水作为热源,进一步对通过吸收液管28从第二吸收器10供给的吸收液进行加热再生,在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内配置有第二导热管17B,该第二导热管17B配置在热源温水供给管17的第一导热管17A的下游侧。在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的下部形成有吸收液贮存器12A,用于贮存通过吸收液管28供给的吸收液,吸收液管29的一端与该吸收液贮存器12A连接。吸收液管29中设置有循环路径热交换器44,该循环路径热交换器44用于通过从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流出的吸收液的热量,对从第二吸收器10喷出并流经吸收液管28的吸收液进行加热,该循环路径热交换器44的下游侧的吸收液管29在第二吸收器10内的上部开口。
由此,在本结构中,形成为吸收液在第二吸收器10与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之间循环,由第二吸收器10、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和吸收液管28、29形成吸收液的另一个循环路径50。在本结构中,填充了该循环路径50内循环的吸收液浓度比流经上述的第一吸收器2或高温再生器5的吸收液低的浓度(例如42~44%)的吸收液。
第一冷凝器7和第二冷凝器13分别用于使由低温再生器6、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冷却并冷凝,在该第一冷凝器7和第二冷凝器13的下部形成有冷凝液贮存器7A、13A。冷凝液贮存器7A、13A分别经由制冷剂管与蒸发器1连接。由此,由各冷凝器冷凝后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返回蒸发器1。另外,在蒸发器1的下方形成有贮存液化后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液贮存器1A,具有制冷剂泵P3的制冷剂管34的一端与该制冷剂液贮存器1A连接,制冷剂管34的另一端在蒸发器1的上部开口。
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
在冷气设备等的冷却运转时,控制投入到吸收式冷温水机100中的热量,使得经由冷水管15循环供给到未图示的热负载的载冷剂(例如冷水)的冷水管15出口侧温度成为规定的设定温度例如7℃。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未图示)例如在热负载大且经由热源温水供给管17向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和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供给的温水的温度达到了规定温度(例如57~60℃)时,进行温水、气体并用运转,即,从热源温水供给管17向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和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供给额定量的温水,并启动所有的泵P1~P4,且在气体燃烧器4中使气体燃烧,并控制气体燃烧器4的火力以使冷水管15的出口侧温度成为规定的7℃。
在该情况下,从第一吸收器2经由稀吸收液管21并通过稀吸收液泵P1搬送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的稀吸收液,在该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内的吸收液贮存器9A中通过从热源温水供给管17供给的温水隔着第一导热管17A的管壁被加热,从而稀吸收液中的制冷剂被蒸发分离。
这里,在本结构中,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与第二吸收器10一起被收容于热源再生器吸收器腔11中,因此能够使该热源再生器吸收器腔11内的压力比收容了热源再生器的以往的腔内压力低,能够降低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的吸收液的饱和温度。因此,能够通过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从低温(例如60℃)的温水中以吸收液的潜热变化的形式进行热回收,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化。
对制冷剂进行蒸发分离后吸收液浓度变高的中间吸收液通过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的中间吸收液泵P2,经由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第二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43B和高温热交换器42被加热,并被送至高温再生器5中。被搬送到高温再生器5中的吸收液,在该高温再生器5中被气体燃烧器4的火焰和高温的燃烧气体加热,因此该中间吸收液中的制冷剂被蒸发分离。在高温再生器5中将制冷剂蒸发分离后温度上升的中间吸收液,经由高温热交换器42被送至低温再生器6。
并且,中间吸收液在低温再生器6中被从高温再生器5经由制冷剂管31供给并流入导热管31A的高温的制冷剂蒸汽加热,从而制冷剂进一步分离,浓度进一步提高,该浓吸收液经由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后被送至第一吸收器2,从该第一吸收器2的上方撒入。
另一方面,从第二吸收器10通过吸收液循环泵P4经吸收液管28流出的吸收液,经由循环路径热交换器44被加热后流入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中。然后,在该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内的吸收液贮存器12A中,通过从热源温水供给管17供给的温水隔着第二导热管17B的管壁被加热,从而吸收液中的制冷剂被蒸发分离。在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中被加热再生后的吸收液通过吸收液管28被送至第二吸收器10,从该第二吸收器10的上方撒入。
在本结构中,由于设置了使吸收液在第二吸收器10与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之间循环的循环路径50,因此能够使流入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的吸收液浓度比以往结构的情况低,所以,能够降低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中的吸收液的饱和温度。因此,能够通过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从低温(例如60℃)的温水中以吸收液的潜热变化的形式进行热回收,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化。
另外,由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分离生成的制冷剂进入第二冷凝器13后冷凝,由低温再生器6分离生成的制冷剂进入第一冷凝器7后冷凝。然后,在第一冷凝器7的冷凝液贮存器7A内贮存的制冷剂液经由制冷剂管32进入蒸发器1,在第二冷凝器13的冷凝液贮存器13A内贮存的制冷剂液经由制冷剂管33进入蒸发器1,通过制冷剂泵P3的运转而被扬起从蒸发器1的上部撒到冷水管15的导热管15A上。
撒到导热管15A上的制冷剂液从通过导热管15A的内部的载冷剂中获取汽化热而蒸发,因此,通过导热管15A的内部的载冷剂被冷却,这样,温度降低后的载冷剂从冷水管15供给到热负载来进行冷气设备等的冷却运转。
并且,由蒸发器1蒸发出的制冷剂反复进行如下循环,即,进入第一吸收器2,被由低温再生器6供给并从上方撒入的浓吸收液吸收,贮存到第一吸收器2的稀吸收液贮存器2A中,通过稀吸收液泵P1被搬送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
在温水、气体并用运转中,为了使冷水管15的出口温度达到规定的7℃,通过控制装置控制基于气体燃烧器4的加热量,具体而言控制供给到气体燃烧器4的气体量。并且,若即便使基于气体燃烧器4的加热量最小,仍然测出冷水管15的出口温度为比规定的7℃低的温度,则控制装置终止气体的燃烧,停止基于气体燃烧器4的加热,转移到温水单独运转。
在温水单独运转中,为了使冷水管15的出口温度达到规定的7℃,控制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的加热量,具体而言,控制从热源温水供给管17取入到第一导热管17A中的温水的量,即,控制三通阀17D的开度。
并且,在即便操作三通阀17D使流经热源温水供给管17的温水全部流入第一导热管17A,也测不出冷水管15的出口温度为比规定的7℃低的温度时,如上述那样在气体燃烧器4中使气体燃烧,重新开始高温再生器5中的吸收液的加热再生和制冷剂蒸汽的生成,返回到温水、气体并用运转。
另外,在温水单独运转中,在热负载大但经由热源温水供给管17供给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的温水的温度降低到规定的60℃以下时(例如因天气情况不良等而从太阳能温水器供给的温水温度不稳定时),进行气体单独运转,即,切换三通阀17D使得不从热源温水供给管17向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供给温水,使吸收液循环泵P4停止,并启动泵P1~P3,且在气体燃烧器4中使气体燃烧。该情况下,为了使冷水管15的出口温度达到规定的7℃,也控制气体燃烧器4的火力。
在该气体单独运转中,第一吸收器2的稀吸收液贮存器2A中的稀吸收液通过稀吸收液泵P1被搬送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并贮存到吸收液贮存器9A中,但未向导热管16A供给作为热源的温水。因此,被搬送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的稀吸收液在未被加热的情况下,通过中间吸收液泵P2的运转经由高温热交换器42被搬送到高温再生器5中,然后与温水、气体并用运转时同样在循环的同时被加热,从而在高温再生器5和低温再生器6中进行吸收液的浓缩再生和制冷剂的分离生成。在该气体单独运转中,当供给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的温水的温度达到了规定的60℃时,根据冷却负载的大小,进行温水、气体并用运转或温水单独运转。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吸收式冷温水机100具备:高温再生器5,其加热吸收液来对制冷剂进行蒸发分离,获得浓缩后的吸收液;低温再生器6,其通过由该高温再生器5蒸发分离出的制冷剂蒸汽,对由该高温再生器5浓缩后的吸收液进行加热来获得进一步浓缩后的吸收液;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其通过温水加热吸收液来对制冷剂进行蒸发分离,将浓缩后的吸收液供给到高温再生器5;第一冷凝器7,其对由低温再生器6蒸发分离出的制冷剂蒸汽进行冷却来获得冷凝制冷剂液;蒸发器1,其使制冷剂从流经导热管15A内的作用流体中获取热而蒸发;和第一吸收器2,其使通过低温再生器6浓缩后的吸收液吸收由该蒸发器1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后供给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还具备: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其通过温水加热吸收液来对制冷剂进行蒸发分离,使该吸收液浓缩;和第二吸收器10,其使通过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浓缩后的吸收液吸收由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并且,将该第二吸收器10和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收容到单一的热源再生器吸收器腔11内,因此,能够使该热源再生器吸收器腔11内的压力比收容了热源再生器的以往的腔内压力低,能够降低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的吸收液的饱和温度。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了使吸收液在第二吸收器10与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之间循环的循环路径50,因此能够使流入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的吸收液浓度比以往结构的情况低,所以,能够降低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中的吸收液的饱和温度。因此,能够通过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和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从低温(例如60℃)的温水中以吸收液的潜热变化的形式进行热回收,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构成为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和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相对于流经温水的热源温水供给管17串联连接,使该温水依次流过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和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因此,能够提高各再生器内的吸收液与温水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连接低温再生器6和第一吸收器2的浓吸收液管24上,设置了分割为两个的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和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使得用于从第一吸收器2向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供给吸收液的稀吸收液管21经由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因此能够抑制经由第一低温热交换器41A供给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的吸收液温度过度上升。因此,能够以比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的吸收液的饱和温度低的温度将吸收液投入到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所以,不会发生自清洗引起的温度降低,能够防止COP降低。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得用于从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向高温再生器5排出吸收液的第一中间吸收液管22经由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因此能够通过第二低温热交换器41B充分地对吸收液进行加热,从而实现高温再生器5中的气体燃烧器4的燃料消耗量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循环路径50上设置了循环路径热交换器44,用于在从第二吸收器10向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供给的吸收液与从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向第二吸收器10供给的吸收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由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从温水中提供给吸收液的热。
下面,对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冷温水机200的概略结构图。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结构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该另一实施方式中,吸收式冷温水机200在热源再生器冷凝器腔14内的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的下部具备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60。该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60设置在上述的制冷剂管31上,从高温再生器5流出的制冷剂蒸汽经过低温再生器6之后流入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60,通过该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60对供给到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的吸收液进行加热。然后,在该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中吸收液被加热之后流入第一冷凝器7中。
根据该另一实施方式,在温水、气体并用运转时,不仅利用从热源产生装置供给到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的温水,还利用由高温再生器5产生并经由低温再生器6后供给到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60的高温的制冷剂(制冷剂排泄)的潜热,由此,能够高效地对循环路径50中循环的吸收液进行加热浓缩。由热源温水高压再生器12和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60产生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33流入蒸发器1中,在该蒸发器1中用于载冷剂的冷却。因此,能够实现表示通过从温水回收的热量获得的制冷能力的比例的热源温水COP的提高。
该热源温水COP可通过下述的(1)、(2)式算出,在上述实施方式(参照图1)中热源温水COP为0.35~0.4,相对于此,在该另一实施方式(参照图2)中,能够将热源温水COP提高到0.5左右。
热源温水COP=气体削减率×制冷能力/热源温水回收热量 (1)
气体削减率=1-温水·气体并用运转时的气体消耗量/气体单独运转时的气体消耗量 (2)
图3是又一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冷温水机300的概略结构图。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结构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该吸收式冷温水机300形成为所谓的并流循环式(parallel flow cycle),从第一吸收器2延伸的稀吸收液管21分支为两个,一个分支管210中流动的吸收液供给到低温再生器6和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另外,另一个分支管211中流动的吸收液供给到高温再生器5中。
由低温再生器6和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加热再生后的吸收液流经一个浓吸收液管212,由高温再生器5加热再生后的吸收液流经另一个浓吸收液管213,二者在浓吸收液管214中合流,经由低温热交换器61后流入第一吸收器2中。
在该又一实施方式中,由于从第一吸收器2流出的稀吸收液供给到低温再生器6和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因此能够将该低温再生器6和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第二吸收器10一起收容到同一个再生器吸收器腔62内。因此,能够减少腔的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实现装置的小型化。此外,只要能够将从第一吸收器2流出的稀吸收液供给到低温再生器6和热源温水低压再生器9中即可,并不限定于并流循环式,例如,也可应用于将从低温再生器流出的吸收液供给到高温再生器的逆流循环式中。
Claims (6)
1.一种吸收式制冷机,具备: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蒸发器、冷凝器、第一吸收器和通过热源流体加热吸收液来蒸发分离制冷剂从而进行吸收液的浓缩的第一热源再生器,将这些部件进行配管连接而分别形成了吸收液和制冷剂路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热源再生器,其通过所述热源流体加热吸收液来对制冷剂进行蒸发分离,使该吸收液浓缩;和
第二吸收器,其使通过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浓缩后的吸收液吸收由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
该第二吸收器和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收容在单一的腔内,并且在该第二吸收器与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之间设置了使吸收液另行循环的循环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及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与所述热源流体流动的热源配管串联连接,使所述热源流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和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连接所述低温再生器和所述第一吸收器的吸收液管上分割设置有低温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吸收器向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供给吸收液的吸收液管经由一方低温热交换器,使从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向所述高温再生器供给吸收液的吸收液管经由另一方低温热交换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中设置有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将从所述低温再生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制冷剂排泄热回收器供给到所述冷凝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循环路径上设置有循环路径热交换器,该循环路径热交换器在从所述第二吸收器供给到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的吸收液与从所述第二热源再生器供给到所述第二吸收器的吸收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第一吸收器流出的吸收液供给到所述低温再生器和所述第一热源再生器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26012A JP2011075180A (ja) | 2009-09-30 | 2009-09-30 | 吸収式冷凍機 |
JP2009-226012 | 2009-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32706A true CN102032706A (zh) | 2011-04-27 |
CN102032706B CN102032706B (zh) | 2013-07-17 |
Family
ID=43885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3701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2706B (zh) | 2009-09-30 | 2010-07-21 | 吸收式制冷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1075180A (zh) |
CN (1) | CN102032706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24036A (zh) * | 2015-10-13 | 2017-08-08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浓缩装置 |
CN109974328A (zh) * | 2017-12-25 | 2019-07-05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吸收式热交换系统 |
CN110234941A (zh) * | 2017-02-16 | 2019-09-13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吸收式冷冻机 |
CN110678698A (zh) * | 2017-06-02 | 2020-01-10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空调方法和装置 |
CN113124583A (zh) * | 2020-01-15 | 2021-07-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冷却机 |
CN113124582A (zh) * | 2020-01-15 | 2021-07-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冷却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77690B1 (ko) | 2012-11-14 | 2014-03-26 | (주) 월드에너지 | 흡수열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고효율 저온수 2단 흡수식 냉동기 |
JP6614873B2 (ja) * | 2015-09-07 | 2019-12-04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吸収式冷凍機 |
JP2018128228A (ja) * | 2017-02-10 | 2018-08-16 | 東京ガ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熱源機制御装置、熱源機装置、および熱源機システム |
CN109269150B (zh) * | 2017-07-17 | 2021-09-28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吸收式热泵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33061A (ja) * | 2003-05-09 | 2004-11-2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一重二重効用吸収冷凍機 |
JP2005009754A (ja) * | 2003-06-18 | 2005-01-13 | Tokyo Gas Co Ltd | 一重二重効用吸収冷凍機および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
CN1788184A (zh) * | 2003-05-14 | 2006-06-14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吸收冷冻机 |
CN1877223A (zh) * | 2005-06-09 | 2006-12-13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单重双重效用吸收式冷冻机的运转方法 |
US20080302122A1 (en) * | 2004-10-13 | 2008-12-11 | Ebara Corporation | Absorption heat pump |
-
2009
- 2009-09-30 JP JP2009226012A patent/JP2011075180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7-21 CN CN2010102370147A patent/CN10203270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33061A (ja) * | 2003-05-09 | 2004-11-2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一重二重効用吸収冷凍機 |
CN1788184A (zh) * | 2003-05-14 | 2006-06-14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吸收冷冻机 |
JP2005009754A (ja) * | 2003-06-18 | 2005-01-13 | Tokyo Gas Co Ltd | 一重二重効用吸収冷凍機および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
US20080302122A1 (en) * | 2004-10-13 | 2008-12-11 | Ebara Corporation | Absorption heat pump |
CN1877223A (zh) * | 2005-06-09 | 2006-12-13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单重双重效用吸收式冷冻机的运转方法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24036A (zh) * | 2015-10-13 | 2017-08-08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浓缩装置 |
CN107024036B (zh) * | 2015-10-13 | 2020-09-18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浓缩装置 |
CN110234941A (zh) * | 2017-02-16 | 2019-09-13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吸收式冷冻机 |
CN110234941B (zh) * | 2017-02-16 | 2021-05-18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吸收式冷冻机 |
CN110678698A (zh) * | 2017-06-02 | 2020-01-10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空调方法和装置 |
CN110678698B (zh) * | 2017-06-02 | 2022-02-25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空调方法和装置 |
US11609000B2 (en) | 2017-06-02 | 2023-03-21 | Basf Se | Air-conditioning method and device |
CN109974328A (zh) * | 2017-12-25 | 2019-07-05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吸收式热交换系统 |
CN109974328B (zh) * | 2017-12-25 | 2022-02-11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吸收式热交换系统 |
CN113124583A (zh) * | 2020-01-15 | 2021-07-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冷却机 |
CN113124582A (zh) * | 2020-01-15 | 2021-07-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冷却机 |
US11768015B2 (en) | 2020-01-15 | 2023-09-26 | Lg Electronics Inc. | Cooling machin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32706B (zh) | 2013-07-17 |
JP2011075180A (ja) | 2011-04-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32706B (zh) | 吸收式制冷机 | |
CN101737996B (zh) | 热泵循环系统以及冷热联供方法 | |
KR101710072B1 (ko) | 열원을 사용하는 3중 효용 흡수식 냉동기 | |
CN103574983A (zh) | 制冷空调方法以及装置 | |
CN1144987C (zh) | 吸收式冷冻机 | |
CN102322705B (zh) | 扩散吸收式制冷与蒸汽压缩制冷联合循环装置 | |
KR101702952B1 (ko) | 3중 효용 흡수식 냉동기 | |
JP2011220613A (ja) | 吸収式冷凍方法 | |
CN106440475A (zh) | 二段复叠式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热泵机组 | |
CN101713598B (zh) | 吸收式冷冻机 | |
KR101210968B1 (ko) | 하이브리드 흡수식 공기조화시스템 | |
JP4885467B2 (ja)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 |
CN105972673A (zh) | 一种中继能源站型大温差供热系统及方法 | |
KR101690303B1 (ko) | 3중 효용 흡수식 냉동기 | |
CN101900450B (zh) | 吸收式冷冻机 | |
CN203053079U (zh) | 燃气辅热蓄能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装置 | |
KR101137582B1 (ko) | 단일 및 이중 효과 흡수형 냉각기와 그 동작 제어 방법 | |
KR101255955B1 (ko) | 배기 가스열 회수기 및 흡수식 냉동기 | |
CN101893345B (zh) | 吸收式冷冻机 | |
KR100827569B1 (ko) | 히트펌프를 구비한 흡수식 냉동장치 | |
JP6364238B2 (ja) | 吸収式冷温水機 | |
KR100493598B1 (ko) | 흡수식 냉동기 | |
KR20030078703A (ko) | 흡수식 냉동기 | |
KR101342379B1 (ko) | 저온재생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흡수식 냉온수기 | |
CN112762634B (zh) | 制冷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7 Termination date: 2015072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