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4936B - 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24936B CN102024936B CN201010287794.6A CN201010287794A CN102024936B CN 102024936 B CN102024936 B CN 102024936B CN 201010287794 A CN201010287794 A CN 201010287794A CN 102024936 B CN102024936 B CN 1020249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electrode plate
- tabs
- uncoated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258 conduct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151 electrolyte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14 plastic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75 carbonace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的活性部分和从第一电极板的活性部分的边缘延伸的非活性部分;提供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包括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的活性部分和从第二电极板的活性部分的边缘延伸的非活性部分;提供隔板;卷绕所述第一电极板、所述第二电极板和所述隔板,所述隔板介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板之间;以及移除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所述非活性部分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所述非活性部分的一部分,以形成用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多个第一电极接线片和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的多个第二电极接线片。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09年9月18日递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1/243,908以及于2010年3月25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12/732,157的权益,这些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涉及一种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通过该方法易于形成多个接线片。
背景技术
不同于无法再充电的一次电池,可再充电电池是可充电和可放电的。可再充电电池可在广泛的应用中被使用,包括高科技电子装置,例如蜂窝电话、笔记本电脑、可携摄像机或汽车。
可再充电电池的每一个可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解液可包括锂。电极组件可包括正电极板、负电极板和隔板。
电极组件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的每一个都可包括伸出到外部的接线片。也就是,接线片可伸出到电极组件的外部,并电连接到容纳电极组件的容器。所述容器可为圆柱形罐。
近年来,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的每一个都已包括多个接线片,以实现以高容量电流充电和放电。然而,由于电极组件典型地通过卷绕正电极板、负电极板和隔板形成,因此不易于形成位于预定位置的具有一致宽度的多个接线片。
发明内容
根据实施例,一种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包括:提供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的活性部分和从第一电极板的活性部分的边缘延伸的非活性部分;提供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包括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的活性部分和从第二电极板的活性部分的边缘延伸的非活性部分;提供隔板;卷绕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隔板,该隔板介于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以及移除第一电极板的非活性部分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板的非活性部分的一部分,以形成用于第一电极板的多个第一电极接线片和用于第二电极板的多个第二电极接线片。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将变得明显和更易于理解,其中:
图1为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制造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A至图2D为依次阐释参照图1描述的方法的过程的视图;
图3为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制造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A至图4D为依次阐释参照图3描述的方法的过程的视图;
图5为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制造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6A至图6D为依次阐释参照图5描述的方法的过程的视图;
图7为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制造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8A至图8D为依次阐释参照图7描述的方法的过程的视图;
图9为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制造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0为图9的前视图;
图11为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制造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以及
图12为阐释参照图11描述的方法的过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和操作。
图1为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制造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100的示意性透视图。
参照图1,电极组件100可通过卷绕以使得电极组件100具有圆柱形形状的方式被制造。电极组件100可包括隔板105、第一电极板110、第二电极板120、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例如,电极组件100可通过卷绕第一电极板110、第二电极板120和隔板105形成,且隔板105可介于第一电极板110与第二电极板120之间,使得第一电极板110与第二电极板120绝缘。隔板105可包括绝缘物质。
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都可形成在电极组件100的相同侧。在图1中,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可形成在电极组件100的顶侧上。
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可被连接到第一电极板110,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可被连接到第二电极板120。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和第一电极板110可整体式形成,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和第二电极板120可整体式形成。
第一电极板110可为正电极板,第二电极板120可为负电极板。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且各板的极性可以改变。为了更易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电极板110可被假定为正电极板,第二电极板120可被假定为负电极板。
第一电极板110可包括包含正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一活性物质部分111。第二电极板120可包括包含负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二活性物质部分(未示出)。尽管第一电极板110的第一活性物质部分111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暴露于外部,但电极组件100也可被卷绕为使得第二电极板120的第二活性物质部分暴露于外部。
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可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接线片131,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可包括多个第二电极接线片141。
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的第一电极接线片131可具有相同的宽度X,第一电极接线片131的侧表面可彼此平行。
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的第二电极接线片141可具有相同的宽度X。第二电极接线片141的宽度X可等于第一电极接线片131的宽度X。然而,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二电极接线片141的宽度也可不同于第一电极接线片131的宽度。第二电极接线片141的侧表面可彼此平行。
圆柱形电极组件100可被放置在诸如圆柱形罐的容器中,然后将电解液注入该容器,然后可将该容器密封,从而制造电池。就此而言,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的每一个可包括多个电极接线片。通过电极接线片,电池可易于以高容量电流充电和放电。
图2A至图2D为依次阐释参照图1描述的方法的过程的视图。
参照图2A,第一电极板110、隔板105和第二电极板120可被制备为堆叠。
第一电极板110可包括包含正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一活性物质部分111以及不包含正电极活性物质的多个第一未涂覆部分112。例如,第一电极板110可通过将正电极活性物质涂覆在诸如铝薄板的金属薄板的预定部分上而形成。就此而言,涂覆有正电极活性物质的部分被称为第一活性物质部分111,未被涂覆的部分被称为第一未涂覆部分112。正电极活性物质可包括例如包含锂基氧化物、胶合剂、塑化剂和电导剂的混合物。
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可沿第一电极板110的长度方向在第一活性物质部分111的顶侧上对准,并具有预定的宽度。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可分别具有宽度a1、a2和a3,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可彼此分隔开距离b1和b2。就此而言,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宽度a1、a2和a3可彼此相等,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距离b1和b2也可彼此相等。因此,第一电极板110可易于制造。尽管图2A示出三个第一未涂覆部分112,但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数量可改变。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和第一电极板110整体式形成。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板110和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可被连接到第一电极板110。连接方法可变化;例如,可使用焊接方法。
第二电极板120可包括进一步包含负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二活性物质部分121以及不包含负电极活性物质的多个第二未涂覆部分122。例如,第二电极板120可通过将负电极活性物质涂覆在诸如铜薄板或镍薄板的金属薄板的预定部分上而形成。就此而言,涂覆有负电极活性物质的部分可被称为第二活性物质部分121,未被涂覆的部分可被称为第二未涂覆部分122。负电极活性物质可包括例如包含含碳物质、胶合剂、塑化剂和电导剂的混合物。
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可沿第二电极板120的长度方向在第二活性物质部分121的顶侧上对准,并具有预定宽度。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可包括宽度c1、c2和c3,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可彼此分隔开距离d1和d2。就此而言,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宽度c1、c2和c3可彼此相等,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距离d1和d2可彼此相等。因此,第二电极板120可易于制造。尽管图2A示出三个第二未涂覆部分122,但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数量可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和第二电极板120可整体式形成。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二电极板120和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可被连接到第二电极板120。连接方法可变化;例如,可使用焊接方法。
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宽度a1、a2和a3可等于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宽度c1、c2和c3,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距离b1和b2可等于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距离d1和d2。因此,在随后的过程中,具有相同宽度的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可易于制造。就此而言,由于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和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在随后的过程中分别形成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且第一电极接线片组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具有不同的极性,因此第一未涂覆部分112不必电连接到第二未涂覆部分122。
因此,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和第二未涂覆部分122被设置为使得,在卷绕之后,第一未涂覆部分112不会与第二未涂覆部分122重叠并与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分隔得尽可能远。因此,如图2A所示,关于第一电极板110和第二电极板120的长度方向,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位置不同于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位置。
当第一电极板110和第二电极板120被堆叠和卷绕时,隔板105可用于防止第一电极板110和第二电极板120彼此电连接。隔板105可包括具有优良绝缘特性且为柔性的任何物质。
接着,参照图2B,包括第一电极板110、第二电极板120和隔板105的堆叠可被卷绕。参照图2B,第一电极板110、第二电极板120和隔板105可被卷绕,同时第一电极板110暴露于外部,由此暴露出第一电极板110的第一活性物质部分111。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板110、第二电极板120和隔板105可被卷绕,同时第二电极板120暴露于外部,由此暴露出第二电极板120的第二活性物质部分121。
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可不对准。也就是,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侧表面可彼此不平行。尽管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可具有相同的宽度a1、a2和a3,但由于当第一电极板110被卷绕时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彼此分隔开距离b1和b2且卷绕直径改变,因此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可变得不对准。
为了防止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不对准并获得平行的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侧表面,第一未涂覆部分112间的距离b1和b2应被调节。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距离b1和b2可通过考虑第一电极板110的厚度、第二电极板120的厚度和隔板105的厚度而被调节,这要求复杂的计算。另外,即使当第一未涂覆部分112间的距离b1和b2通过考虑这些因素被调节,第一未涂覆部分112也可因在卷绕之后的卷绕结构的形状和卷绕期间的卷绕密度而不对准。
然而,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第一未涂覆部分的位置不必为均匀的。因此,不要求用于调节第一未涂覆部分112间的距离b1和b2的复杂计算。
同样,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侧表面可彼此不平行。尽管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宽度c1、c2和c3可彼此相等,但由于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距离d1和d2也可彼此相等,因此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可在卷绕第一电极板110的同时而变得不对准。
图2C为图2B的前视图。图2C示出第一未涂覆部分112,未示出第二未涂覆部分122,以清楚地描述本实施例。虚线表示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左侧表面,其被最左侧的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左侧表面遮住。
参照图2C,第一未涂覆区域彼此不对准,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侧表面彼此不平行,仅各个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对应于预定长度X的部分彼此重叠。
与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类似,第二未涂覆部分122(未示于图2C中)也不对准,仅各个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对应于预定长度X的部分彼此重叠。
接着,参照图2D,第一未涂覆部分112的除重叠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可被移除。因此,可形成包含具有宽度X的第一电极接线片131的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同样,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除重叠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可被移除。因此,可形成包含具有宽度X的第二电极接线片141的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
移除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和第二未涂覆部分122的预定部分的工艺可为利用激光的切割工艺。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使用利用模制的冲裁工艺。
因此,包括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的电极组件100可被制造。
电极组件100可包括连接到第一电极板110的第一电极接线片131和连接到第二电极板120的第二电极接线片141。即使当未涂覆部分之间的距离在形成多个接线片时未受控制时,由于未涂覆部分的除重叠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例如利用激光装置被移除,因此可易于形成包括具有相同宽度和平行侧表面的第一电极接线片131的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同样也可易于形成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和第一电极板110可整体式形成,因此,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和第一电极板110可整体式形成。同样,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和第二电极板120可整体式形成,因此,第二电极接线片组140和第二电极板120可整体式形成。可替换地,如上所述,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和第一电极板110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一未涂覆部分112可被连接到第一电极板110。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和第二电极板120也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二未涂覆部分122可被连接到第二电极板120。
图3为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制造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200的示意性透视图。
参照图3,电极组件200可通过卷绕被制造为使得电极组件200具有平坦的侧表面。电极组件200可包括隔板205、第一电极板210、第二电极板220、第一电极接线片组2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240。
除了电极组件200的卷绕形状以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200与图1的电极组件100相同。因此,将不再详细描述电极组件200的元件。
图3所示的电极组件200可被放置在诸如矩形罐或袋的容器中,然后,电解液可被注入到该容器中。该容器然后可被密封,由此制造电池。就此而言,第一电极接线片组2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240的每一个都可包括多个电极接线片。通过电极接线片,电池可易于以高容量电流充电和放电。
图4A至图4D依次阐释参照图3描述的方法的过程。
参照图4A,第一电极板210、隔板205和第二电极板220可被制备为堆叠。
第一电极板210、隔板205和第二电极板220分别对应于已在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电极板110、隔板105和第二电极板120,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不再详细描述第一电极板210、隔板205和第二电极板220。类似于先前所述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第一电极板210和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可整体式形成。可替换地,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可分立地形成,然后连接到第一电极板210。同样,第二电极板220和第二未涂覆部分222可整体式形成。可替换地,第二未涂覆部分222可分立地形成,然后连接到第二电极板220。
参照图4B,包括第一电极板210、第二电极板220和隔板205的堆叠可被卷绕。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制造用于矩形或袋型电池的电极组件,第一电极板210、第二电极板220和隔板205被堆叠,然后被卷绕,使得该堆叠结构具有平坦的侧表面。
参照图4B,第一电极板210、第二电极板220和隔板205可被卷绕,同时第一电极板210暴露于外部,由此暴露出第一电极板210的第一活性物质部分211。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板210、第二电极板220和隔板205可被卷绕,同时第二电极板220暴露于外部,由此暴露出第二电极板220的第二活性物质部分221。
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可不对准。也就是,第一未涂覆部分212的侧表面可彼此不平行。尽管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可具有相同的宽度a1、a2和a3,但由于当第一电极板210被卷绕时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可彼此分隔开相同的距离b1和b2且卷绕直径改变,因此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可不对准。
同样,第二未涂覆部分222的侧表面可彼此不平行。由于第二未涂覆部分222可具有相同的宽度c1、c2和c3,第二未涂覆部分222可能彼此分隔开相同的距离d1和d2,因此当第一电极板210被卷绕时,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可不对准。
图4C为图4B的前视图。图4C示出第一未涂覆部分212,未示出第二未涂覆部分222,以清楚地描述本实施例。虚线表示第一未涂覆部分212的左侧表面,其被最左侧的第一未涂覆部分212的左侧表面遮住。
参照图4C,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可不对准,第一未涂覆部分212的侧表面可彼此不平行,因此,仅第一未涂覆部分212的对应于预定长度X的部分会彼此重叠。
与第一未涂覆部分212类似,第二未涂覆部分222(未示于图4C中)也可不对准,因此,仅第二未涂覆部分222的对应于预定长度X的部分彼此重叠。
参照图4D,第一未涂覆部分212的除重叠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可被移除。因此,可形成包括具有相同宽度X的第一电极接线片231的第一电极接线片组230。同样,第二未涂覆部分222的除重叠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可被移除。因此,可形成包括具有相同宽度X的第二电极接线片241的第二电极接线片组240。
移除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和第二未涂覆部分222的预定部分的工艺可为利用激光的切割工艺。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使用利用模具的冲裁工艺。
因此,包括第一电极接线片组2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240的电极组件200可被制造。
电极组件200可包括连接到第一电极板210的第一电极接线片231和连接到第二电极板220的第二电极接线片241。即使当未涂覆部分之间的距离在形成多个接线片时未受控制时,由于未涂覆部分的除重叠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例如利用激光装置被移除,因此可易于形成包括具有相同宽度和平行侧表面的第一电极接线片231的第一电极接线片组230,且同样也可易于形成第二电极接线片组240。
在该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和第一电极板210可整体式形成,因此,第一电极接线片组230和第一电极板210可整体式形成。同样,第二未涂覆部分222和第二电极板220可整体式形成,因此,第二电极接线片组240和第二电极板220可整体式形成。可替换地,如上所述,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和第一电极板210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一未涂覆部分212可被连接到第一电极板210。第二未涂覆部分222和第二电极板220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二未涂覆部分222可被连接到第二电极板220。
图5为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制造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300的示意性透视图。
参照图5,电极组件300可通过卷绕被制造为使得电极组件300具有圆柱形形状。电极组件300可包括隔板305、第一电极板310、第二电极板320、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例如,电极组件300可通过卷绕第一电极板310、第二电极板320和隔板305形成,且隔板305介于第一电极板310与第二电极板320之间,使得第一电极板310与第二电极板320绝缘。隔板305可包括绝缘物质。
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可形成在电极组件300的顶侧上,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可形成在电极组件300的底侧上。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可形成在电极组件300的底侧上,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可形成在电极组件300的顶侧上。也就是,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可形成在电极组件300的不同侧上。
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可被连接到第一电极板310,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可被连接到第二电极板320。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和第一电极板310可整体式形成,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和第二电极板320可整体式形成。
第一电极板310可包括包含正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第二电极板320可包括包含负电级活性物质的第二活性物质部分(未示出)。尽管第一电极板310的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在图5中可暴露于外部,但电极组件300也可被卷绕为使得第二电极板320的第二活性物质部分暴露于外部。
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可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接线片331,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可包括多个第二电极接线片341。
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的第一电极接线片331可具有相同的宽度X,第一电极接线片331的侧表面可彼此平行。
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的第二电极接线片341可具有相同的宽度。第二电极接线片341的宽度可等于第一电极接线片331的宽度X。然而,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二电极接线片341的宽度也可不同于第一电极接线片331的宽度。第二电极接线片341的侧表面可彼此平行。
圆柱形电极组件300可被放置在诸如圆柱形罐的容器中,电解液然后可被注入到该容器中。该容器可被密封,由此制造电池。就此而言,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的每一个都可包括多个电极接线片。通过电极接线片,电池可易于以高容量电流充电和放电。
图6A至图6D依次阐释参照图5描述的方法的过程。
参照图6A,第一电极板310、隔板305和第二电极板320可被制备为堆叠。
第一电极板310可包括进一步包含正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以及不包含正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一未涂覆部分312。例如,第一电极板310可通过将正电极活性物质涂覆在诸如铝薄板的金属薄板的预定部分上而形成。就此而言,涂覆有正电极活性物质的部分被称为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未被涂覆的部分被称为第一未涂覆部分312。正电极活性物质可包括例如包含锂基氧化物、胶合剂、塑化剂和电导剂的混合物。
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可被设置在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的顶侧上,具有预定高度,沿第一电极板3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接触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的顶表面。
在该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和第一电极板310可整体式形成。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板310和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可被连接到第一电极板310。连接方法可变化;例如,可使用焊接方法。
第二电极板320可包括进一步包含负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二活性物质部分321以及不包含负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二未涂覆部分322。例如,第二电极板320可通过将负电极活性物质涂覆在诸如铜薄板或镍薄板的金属薄板的预定部分上而形成。就此而言,涂覆有负电极活性物质的部分被称为第二活性物质部分321,未被涂覆的部分被称为第二未涂覆部分322。负电极活性物质可包括例如包含含碳物质、胶合剂、塑化剂和电导剂的混合物。
第二未涂覆部分322可被设置在第二活性物质部分321的底侧上,具有预定高度,沿第二电极板32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接触第二活性物质部分321的底表面。
在该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未涂覆部分322和第二电极板320可整体式形成。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二电极板320和第二未涂覆部分322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二未涂覆部分322可被连接到第二电极板320。连接方法可变化,例如,可使用焊接方法。
参照图6A,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可接触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的顶表面,第二未涂覆部分322可接触第二活性物质部分321的底表面。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可接触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的底表面,第二未涂覆部分322可接触第二活性物质部分321的顶表面。
当第一电极板310和第二电极板320被堆叠和卷绕时,隔板305可用于防止第一电极板310和第二电极板320彼此电连接。隔板305可包括具有优良绝缘特性且为柔性的任何物质。
接着,参照图6B,包括第一电极板310、第二电极板320和隔板305的堆叠可被卷绕。参照图6B,第一电极板310、第二电极板320和隔板305可被卷绕,同时第一电极板310暴露于外部,由此暴露出第一电极板310的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板310、第二电极板320和隔板305可被卷绕,同时第二电极板320暴露于外部,由此暴露出第二电极板320的第二活性物质部分321。
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可暴露在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的顶侧上,第二未涂覆部分322可暴露在第二活性物质部分321的底侧上。
然后,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和第二未涂覆部分322的每一个的除预定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可被移除以形成电极接线片。
图6C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未涂覆部分312的可被移除的部分。参照图6C,区域A由虚线限定。区域A具有宽度X。由于宽度X对应于随后过程中的电极接线片的宽度,区域A的宽度X可根据电极接线片的预期宽度而确定。另外,区域A的宽度X也可根据电极接线片组的电极接线片的数量而确定。
尽管未示出,但第二未涂覆部分322的可被移除的部分也如上所述标示。为了获得具有相同尺寸的电极接线片,第二未涂覆部分322也可包括具有与第一未涂覆部分312的区域A相同的尺寸的区域。
接着,参照图6D,第一未涂覆部分312的除区域A以外的区域可被移除。也就是,仅在区域A中,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可接触第一活性物质部分311。因此,可形成包括具有相同宽度X的第一电极接线片331的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
同样,第二未涂覆部分322的预定部分可被移除以形成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其包括具有相同宽度的第二电极接线片341。如上所述,第二未涂覆部分322的除具有与第一未涂覆部分312的区域A相同的尺寸的区域以外的部分可被移除,使得第二电极接线片341具有与第一电极接线片331相同的形状。
移除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和第二未涂覆部分322的预定部分的工艺可为利用激光的切割工艺。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使用利用模具的冲裁工艺。
因此,包括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的电极组件300可被制造。
电极组件300可包括连接到第一电极板310的第一电极接线片331和连接到第二电极板320的第二电极接线片341。在该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接线片可利用延伸的未涂覆部分、而不是被成型为彼此分隔开预定距离的未涂覆部分形成。另外,由于在被卷绕之后利用例如激光装置将未涂覆部分移除,同时保留该未涂覆部分的预定部分,因此可易于形成具有预期形状的电极接线片。例如,可易于形成包括具有相同宽度和平行侧表面的第一电极接线片331的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同样也可易于形成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
在该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和第一电极板310可整体式形成,因此,第一电极接线片组330和第一电极板310可整体式形成。同样,第二未涂覆部分322和第二电极板320可整体式形成,因此,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和第二电极板320可整体式形成。可替换地,如上所述,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和第一电极板310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一未涂覆部分312可被连接到第一电极板310。第二未涂覆部分322和第二电极板320可分立地形成,且第二未涂覆部分322可被连接到第二电极板320。
图7为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制造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400的示意性透视图。
参照图7,电极组件400可通过卷绕被制造为使得电极组件400具有平坦的侧表面。除了电极组件400的卷绕形状以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400与图5的电极组件300相同。因此,将不再详细描述电极组件400的元件。
图7示出的电极组件400可被放置在诸如矩形罐或袋的容器中,且电解液被注入到该容器中。该容器然后可被密封,由此制造电池。就此而言,第一电极接线片组4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440的每一个都可包括多个电极接线片。通过电极接线片,电池可易于以高容量电流充电和放电。
图8A至图8D依次阐释参照图7描述的方法的过程。
参照图8A,第一电极板410、隔板405和第二电极板420可被制备为堆叠。
第一电极板410、隔板405和第二电极板420分别对应于图5所示的第一电极板310、隔板305和第二电极板320。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不再详细描述第一电极板410、隔板405和第二电极板420。
类似于根据前述实施例的电极组件300,第一电极板410和第一未涂覆部分412可整体式形成。可替换地,第一未涂覆部分412可分立地形成,然后连接到第一电极板410。同样,第二电极板420和第二未涂覆部分422可整体式形成。可替换地,第二未涂覆部分422可分立地形成,然后连接到第二电极板420。
接着,参照图8B,包括第一电极板410、第二电极板420和隔板405的堆叠可被卷绕。参照图8B,第一电极板410、第二电极板420和隔板405可被卷绕,同时第一电极板410暴露于外部,由此暴露出第一电极板410的第一活性物质部分411。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板410、第二电极板420和隔板405可被卷绕,同时第二电极板420暴露于外部,由此暴露出第二电极板420的第二活性物质部分421。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用于制造矩形或袋型电池的电极组件,第一电极板410、第二电极板420和隔板405可被堆叠,然后被卷绕,使得该堆叠结构具有平坦的侧表面。
第一未涂覆部分412可暴露在第一活性物质部分411的顶侧上,第二未涂覆部分422可暴露在第二活性物质部分421的底侧上。
然后,第一未涂覆部分412和第二未涂覆部分422的每一个的除预定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可被移除,由此形成电极接线片。
图8C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未涂覆部分412的可被移除的部分。参照图8C,区域A可由虚线限定。区域A具有宽度X。由于宽度X对应于随后过程中的电极接线片的宽度,区域A的宽度X可根据电极接线片的预期宽度而确定。另外,区域A的宽度X也可根据电极接线片组的电极接线片的数量而确定。
尽管未示出,第二未涂覆部分422的可被移除的部分也如上所述标示。为了获得具有相同尺寸的电极接线片,第二未涂覆部分422也可包括具有与第一未涂覆部分412的区域A相同的尺寸的区域。
接着,参照图8D,第一未涂覆部分412的除区域A以外的区域可被移除。也就是,仅在区域A中,第一未涂覆部分412接触第一活性物质部分411。因此,可形成包括具有相同宽度X的第一电极接线片431的第一电极接线片组430。
同样,第二未涂覆部分422的预定部分可被移除以形成包括具有相同宽度的第二电极接线片441的第二电极接线片组440。如上所述,第二未涂覆部分422的除具有与第一未涂覆部分412的区域A相同的尺寸的区域以外的部分可被移除,使得第二电极接线片441具有与第一电极接线片431相同的形状。
因此,包括第一电极接线片组430和第二电极接线片组440的电极组件400可被制造。
电极组件400可包括连接到第一电极板410的第一电极接线片431和连接到第二电极板420的第二电极接线片441。在该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接线片可利用延伸的未涂覆部分、而不是成型为彼此分隔开预定距离的未涂覆部分形成。另外,由于在卷绕之后利用例如激光装置可将未涂覆部分移除,同时保留该未涂覆部分的预定部分,因此可易于形成具有预期形状的电极接线片。例如,可易于形成包括具有相同宽度和平行侧表面的第一电极接线片431的第一电极接线片组430,同样也可易于形成第二电极接线片组4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未涂覆部分412和第一电极板410可整体式形成,因此,第一电极接线片组430和第一电极板410可整体式形成。同样,第二未涂覆部分422和第二电极板420可整体式形成,因此,第二电极接线片组440和第二电极板420可整体式形成。可替换地,如上所述,第一未涂覆部分412和第一电极板410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一未涂覆部分412可被连接到第一电极板410。第二未涂覆部分422和第二电极板420可分立地形成,然后,第二未涂覆部分422可被连接到第二电极板420。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制造的电极组件500。该电极组件包括接线片组530。该接线片组可利用与用于制造图1中的接线片组130的过程相同的过程而形成。
图10为图9的前视图。图10例示出第一未涂覆部分531。虚线表示第一未涂覆部分531的左侧表面,其被最左侧的第一未涂覆部分531的左侧表面遮住。
参照图10,第一未涂覆部分531相对于彼此不对准,且仅各个第一未涂覆部分531的在区域O中的部分彼此重叠。
类似于第一未涂覆部分531,第二未涂覆部分(未示于图10中)也可不对准,且仅各个第二未涂覆部分的在区域O中的部分彼此重叠。
为了形成第一电极接线片,第一未涂覆部分531的除重叠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被移除。为了实现此,直到位于重叠区域O内的边界B的材料被移除。边界B对应于接线片的预期宽度X。在本实施例中,B(以及X)比区域O窄。这提供制造容差并允许在卷绕期间在重叠区域的尺寸的一些变化。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B的位置可与重叠区域O的周长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接线片的宽度X将与重叠区域O的宽度相同。
尽管第一电极接线片组被示出为在电极组件的顶部,但所述方法也可用于制成在电极组件的底部的第二电极接线片组。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制造的进一步的电极组件600。
参照图12,可以看出所述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板610、620和隔板605。
如同在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电极板和隔板被一同卷绕为圆柱形形式。
由图12可见,第一电极板610包括第一活性物质部分611和第一未涂覆部分612。第二电极板610包括第二活性物质部分621和第二未涂覆部分62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未涂覆部分612从第一活性物质部分611的顶部突出,第二未涂覆部分622从第二活性物质部分621的底部突出。然而,两个未涂覆部分的相对位置可颠倒。
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未涂覆部分612具有与图2A的实施例的第一未涂覆部分212相似的结构。第二未涂覆部分622具有与图6A的实施例的第二未涂覆部分322相似的结构。
在电极板和隔板被一同卷绕之后,第一电极接线片组630利用与用于形成图1的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接线片组130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第二电极接线片组640利用与用于形成图5的实施例中的第二电极接线片组340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未涂覆部分612和622与其相应的第一和第二活性物质部分611和621整体式形成。然而,如同在其他实施例中,未涂覆部分可替换地例如利用焊接方法被连接到涂覆部分。
本文所述的各实施例应被仅视为描述性的而非限制的目的。在各个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和方面应典型地被视为对于其他实施例中的其他类似特征或方面也可用。
Claims (11)
1.一种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的活性部分和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所述活性部分的边缘延伸的多个第一接线片,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接线片具有相同的宽度并且彼此等距地分隔开;
提供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包括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的活性部分和从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所述活性部分的边缘延伸的多个第二接线片,其中所述多个第二接线片具有相同的宽度并且彼此等距地分隔开;
提供隔板;
卷绕所述第一电极板、所述第二电极板和所述隔板,所述隔板介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板之间,使得各个第一接线片和各个第二接线片的对应于预定长度的部分彼此重叠;以及
移除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一接线片的不重叠的部分以形成重叠且具有所述预定长度的多个第一电极接线片以及移除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二接线片的不重叠的部分以形成重叠且具有所述预定长度的多个第二电极接线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一接线片和所述多个第二接线片的一部分被移除,使得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接线片沿径向对准并具有彼此平行的侧表面,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接线片沿径向对准并具有彼此平行的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卷绕所述第一电极板、所述第二电极板和所述隔板致使用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一接线片沿径向重叠,且致使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二接线片沿径向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移除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一接线片的不重叠的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二接线片的不重叠的部分致使用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一接线片沿径向对准,以形成用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接线片;并致使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二接线片沿径向对准,以形成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接线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和第二电极接线片被定位在所述电极组件的顶侧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接线片被定位在所述电极组件的顶侧上,且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接线片被定位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底侧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接线片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接线片被定位在所述电极组件的相对侧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一接线片和所述多个第二接线片分别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板的所述活性部分为整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一接线片和所述多个第二接线片分别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板的所述活性部分分立地形成,并分别结合到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板的所述活性部分的所述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移除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一接线片的不重叠的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二接线片的不重叠部分通过利用激光的切割工艺执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移除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一接线片的不重叠的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板的所述多个第二接线片的不重叠的部分通过利用模制的冲裁工艺执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4390809P | 2009-09-18 | 2009-09-18 | |
US61/243,908 | 2009-09-18 | ||
EP10250058.4 | 2010-01-14 | ||
EP10250058.4A EP2299522B1 (en) | 2009-09-18 | 2010-01-14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for rechargeable battery |
US12/732,157 US8702818B2 (en) | 2009-09-18 | 2010-03-25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de assembly for a rechargeable battery |
US12/732,157 | 2010-03-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24936A CN102024936A (zh) | 2011-04-20 |
CN102024936B true CN102024936B (zh) | 2016-05-04 |
Family
ID=42751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87794.6A Active CN102024936B (zh) | 2009-09-18 | 2010-09-17 | 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02818B2 (zh) |
EP (1) | EP2299522B1 (zh) |
JP (1) | JP5194072B2 (zh) |
KR (1) | KR101137372B1 (zh) |
CN (1) | CN10202493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199161B1 (ko) | 2011-02-11 | 2012-11-1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
CN102881946B (zh) * | 2011-07-15 | 2015-03-25 | 深圳市吉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芯卷绕方法 |
JP2013145715A (ja) * | 2012-01-16 | 2013-07-25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蓄電装置、及び車両 |
CN102683751B (zh) * | 2012-05-25 | 2015-03-25 | 浙江振龙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大容量高倍率方形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JP5825436B2 (ja) * | 2012-05-30 | 2015-12-02 |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 電極タブ接合性に優れた電極組立体、これを含む電池セル、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584298B1 (ko) * | 2013-05-29 | 2016-01-11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
KR101662640B1 (ko) * | 2013-09-26 | 2016-10-0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개선된 탭-리드 결합 구조를 갖는 이차전지 |
CN105900261B (zh) * | 2014-01-09 | 2019-05-10 | A123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电化学多电池及其方法 |
WO2016076108A1 (ja) * | 2014-11-10 | 2016-05-19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角形二次電池 |
KR102368092B1 (ko) * | 2015-01-28 | 2022-02-2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극탭을 갖는 전극 어셈블리 및 이차 전지 |
KR102368089B1 (ko) * | 2015-01-28 | 2022-02-2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극탭을 갖는 전극 어셈블리 및 이차 전지 |
KR102368090B1 (ko) * | 2015-01-28 | 2022-02-2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극탭을 갖는 전극 어셈블리 및 이차 전지 |
KR102384021B1 (ko) * | 2015-09-24 | 2022-04-0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
DE102015117452B4 (de) * | 2015-10-14 | 2024-10-02 |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Co. Kg | Folienkondensato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olienkondensators |
KR102504791B1 (ko) * | 2015-10-23 | 2023-02-2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극 탭을 갖는 이차 전지 |
CN105355983B (zh) * | 2015-11-30 | 2018-05-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芯及锂离子电池 |
KR102264701B1 (ko) * | 2016-07-20 | 2021-06-1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전지 |
WO2018084606A1 (ko) * | 2016-11-02 | 2018-05-11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전극조립체 및 그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 방법 |
PL3514876T3 (pl) | 2016-11-02 | 2024-07-08 | Lg Energy Solution, Ltd. | Zespół elektrodowy i sposób jego wytwarzania |
KR102316338B1 (ko) * | 2017-04-14 | 2021-10-22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극조립체 |
DE202018006912U1 (de) * | 2017-04-14 | 2024-05-16 | Lg Energy Solution, Ltd. | Sekundärbatterie und Herstellung |
KR20200044091A (ko) * | 2017-12-01 | 2020-04-28 | 닝더 엠프렉스 테크놀로지 리미티드 | 권취형 배터리 셀 |
CN111900318B (zh) * | 2018-03-01 | 2023-02-2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汽车 |
CN110739433B (zh) * | 2018-07-19 | 2022-08-23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 |
JP7649736B2 (ja) * | 2018-11-05 | 2025-03-21 | テスラ,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タブレス構造電極を有するセル |
JP7621246B2 (ja) | 2019-04-26 | 2025-01-2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極板、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極板の製造方法 |
CN211907618U (zh) * | 2020-05-18 | 2020-11-10 | 联动天翼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多极耳圆柱电池卷芯及锂离子电池 |
JP7402144B2 (ja) * | 2020-11-05 | 2023-12-20 |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DE202022002772U1 (de) | 2021-01-19 | 2023-05-11 | Lg Energy Solution, Ltd. | Elektrodenanschluss, zylindrische Batteriezelle, Batteriepack und Fahrzeug |
US20220271402A1 (en) | 2021-02-19 | 2022-08-25 | Lg Energy Solution, Ltd. | Battery and current collector applied thereto, and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battery |
WO2023045490A1 (zh) * | 2021-09-27 | 2023-03-3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及制造方法和系统、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
KR20230063462A (ko) * | 2021-11-02 | 2023-05-09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구조적 안전성이 우수한 원통형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JP7510404B2 (ja) * | 2021-12-28 | 2024-07-03 |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池 |
JP7463341B2 (ja) * | 2021-12-28 | 2024-04-08 |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池の製造方法 |
WO2024028887A1 (en) * | 2022-08-01 | 2024-02-08 | Ola Electric Mobility Limited | A cylindrical secondary battery |
KR20240038454A (ko) * | 2022-09-16 | 2024-03-25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극 탭 접합구조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WO2024075861A1 (ko) * | 2022-10-05 | 2024-04-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전극재 권취 장치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4531A (zh) * | 2000-11-17 | 2002-06-19 | 日本电池株式会社 | 电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62861A (ja) * | 1996-11-27 | 1998-06-19 | Kazuo Tagawa |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電極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
JPH1173995A (ja) * | 1997-08-28 | 1999-03-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円筒型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0323477B1 (ko) * | 1999-11-12 | 2002-02-07 | 김선욱 | 콘덴서 |
JP2001176455A (ja) * | 1999-12-20 | 2001-06-29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円筒形二次電池 |
TW522582B (en) * | 2000-10-05 | 2003-03-0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Pancake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2002319410A (ja) | 2001-04-19 | 2002-10-31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 アルカリ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
JP3698320B2 (ja) * | 2002-06-03 | 2005-09-21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組電池 |
KR100515832B1 (ko) | 2003-04-24 | 2005-09-2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전지의 전극 조립체 |
DE10341355B4 (de) * | 2003-09-08 | 2006-04-20 | Dilo Trading Ag | Als Lamellenverbund ausgebildete elektrische Zelle mit einem Ableiterabschnit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Zelle |
JP4654689B2 (ja) * | 2005-01-17 | 2011-03-23 |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 捲回筒形密閉式鉛蓄電池 |
JP5114036B2 (ja) * | 2006-09-08 | 2013-01-09 |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
JP5127271B2 (ja) | 2007-03-12 | 2013-01-23 | 株式会社東芝 | 捲回型電極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0
- 2010-01-04 KR KR1020100000187A patent/KR101137372B1/ko active Active
- 2010-01-14 EP EP10250058.4A patent/EP2299522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3-25 US US12/732,157 patent/US8702818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7-29 JP JP2010170282A patent/JP5194072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9-17 CN CN201010287794.6A patent/CN10202493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4531A (zh) * | 2000-11-17 | 2002-06-19 | 日本电池株式会社 | 电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99522B1 (en) | 2014-12-24 |
JP2011065981A (ja) | 2011-03-31 |
US8702818B2 (en) | 2014-04-22 |
KR20110031063A (ko) | 2011-03-24 |
KR101137372B1 (ko) | 2012-04-20 |
JP5194072B2 (ja) | 2013-05-08 |
CN102024936A (zh) | 2011-04-20 |
EP2299522A1 (en) | 2011-03-23 |
US20110067227A1 (en) | 2011-03-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24936B (zh) | 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 | |
CN103947026B (zh) | 具有不同形状的角部的台阶式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和设备 | |
EP2680361B1 (en) | Jelly roll-type electrode assembly with active material pattern-coated thereon, an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same | |
CN113039681A (zh) | 具有无极耳电极的电池 | |
US20250025957A1 (en) | Electrode Having Improved Electrode Tab Wel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 |
JP4893254B2 (ja)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
CN113574720B (zh) | 二次电池的电池壳体和袋型二次电池 | |
EP2849246A1 (en) | Battery pack having amorphous structure | |
JP7509919B2 (ja) | 電極組立体、電池、及び電気機器 | |
CN113366682B (zh) |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558674A (zh) | 具有容纳电极连接件的凹口的卷绕电池单元 | |
EP3168918B1 (en) | Electrode assembly wound in both directions,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 |
EP4057438A1 (en) | Electrode tab ben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
CN107634250B (zh) | 用于制造用于电池单池的电极单元的方法和电极单元 | |
KR20170042935A (ko) | 3차원 구조의 전극 구조체 및 이를 갖는 전지 | |
KR101314972B1 (ko) | 이차 전지 | |
US20180083255A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CN111971840A (zh) | 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 |
US20120321930A1 (en) |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 |
US20120321942A1 (en) |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 |
CN106797045B (zh) | 包括具有与阶梯式电极组件相对应的凸起的电池壳体的电池 | |
CN111837255B (zh) |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块 | |
KR101431726B1 (ko) |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전지 | |
JP7225287B2 (ja) | 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 |
US20180130993A1 (en) | High capacity secondary batter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