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1384B - 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01384B CN102001384B CN 201010266159 CN201010266159A CN102001384B CN 102001384 B CN102001384 B CN 102001384B CN 201010266159 CN201010266159 CN 201010266159 CN 201010266159 A CN201010266159 A CN 201010266159A CN 102001384 B CN102001384 B CN 1020013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quadrate part
- width direction
- overall width
- towar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在将底罩配置于前轮后方的发动机下部前方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中,在谋求底罩在车宽方向上的小型化的基础上,使该底罩容易成形并且抑制其零件数量增加。左右侧方部(60、70)中的一侧方部(左侧方部60)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逐渐向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朝车辆后方伸出,并且与连结部(65)一体成形,左右侧方部(60、70)中的另一侧方部(右侧方部70)在其车宽方向外侧端(70b)的后方,以相比该外侧端(70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向车辆后方伸出,并且,与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分体成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等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机动二轮车存在如下结构,即在前轮后方配置发动机并且在该发动机的下部前方配置底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109475号公报
但是,如上所述的底罩为了使其容易成形,有时利用前后脱模的模型一体成形朝车辆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对侧方部和将该左右侧方部之间连结的连结部。
然而,在利用前后脱模的模型一体成形底罩时,为了便于脱模,所述左右侧方部分别构成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在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形状或朝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伸出的形状,而不能形成使该左右侧方部的后部进入车宽方向内侧(在车宽方向变窄)这样的形状。因此,导致底罩(左右侧方部)的后部及将该后部支承于车体侧(车架或发动机)的支柱在车宽方向上大型化。
而且,为了使左右侧方部的后部进入车宽方向内侧,希望由多个分割体构成底罩以使其容易成形,但在该情况下,希望将零件数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底罩配置于前轮后方的发动机下部前方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中,在谋求底罩在车宽方向上的小型化的基础上,使该底罩容易成形并且抑制其零件数量的增加。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在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中,该鞍乘型车辆(例如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10)具有:配置于前轮(例如实施例的前轮16)后方的发动机(例如实施例的发动机17)、在所述前轮及发动机之间配置于该发动机下部前方的底罩(例如实施例的底罩54),所述底罩具有:朝车辆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对侧方部(例如实施例的左右侧方部60、70)和将该左右侧方部之间连结的连结部(例如实施例的连结部65),所述左右侧方部的后部经由支柱(例如实施例的支柱82)支承于车体侧,所述底罩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方部中的一侧方部(例如实施例的左侧方部60)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逐渐向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朝车辆后方伸出,并且与所述连结部一体成形,所述左右侧方部中的另一侧方部(例如实施例的右侧方部70)在其车宽方向外侧端(例如实施例的车宽方向外侧端70b)的后方,以相比该外侧端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向车辆后方伸出,并且,与所述一侧方部及连结部分体成形。
另外,所述鞍乘型车辆,其概念包含跨过车体而乘坐的全部车辆,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概念不限于机动二轮车(包含带动力机的自行车及小型车辆),也包含三轮(除一前轮两后轮之外,也包含两前轮一后轮的车辆)或四轮车辆。
第二方面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所述发动机的下部附近并朝车辆后方伸出的排气管(例如实施例的排气管18),在所述另一侧方部的前后中间部,以避开所述排气管并通过该排气管的车宽方向外侧方的方式形成有朝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例如实施例的鼓出部71),所述另一侧方部的后部相比所述鼓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例如实施例的车宽方向外侧端71a)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第三方面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侧方部和一体成形于所述一侧方部的连结部,它们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联结而连在一起,在所述另一侧方部上一体地成形有朝罩内侧突出且用于联结所述连结部的突起部(例如实施例的突起部73),在沿着该突起部突出方向的方向上看所述另一侧方部的内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内表面的所有面,并且在沿着该突起部突出方向的方向上看另一侧方部的外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外表面的所有面。
第四方面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所述左右侧方部的上部之间连结的顶面部(例如实施例的顶面部66)、同样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侧方部的下部之间连结的底面部(例如实施例的底面部67),所述顶面部及底面部设置成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彼此离开,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看所述连结部的内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内表面的所有面,并且,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看连结部的外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外表面的所有面。
第五方面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侧方部具有在所述底面部的后方朝罩内侧伸出并与所述底面部连结的延长部(例如实施例的延长部75),该延长部形成与所述底面部的后方相连且相对于该底面部朝后上方倾斜地朝向所述发动机延伸的导风板部(例如实施例的导风板部77)。
第六方面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侧方部和一体成形于所述一侧方部的连结部,它们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联结而连在一起,在所述另一侧方部上一体地成形有朝罩内侧突出且用于联结所述连结部的突起部(例如实施例的突起部73),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地突出,其倾斜角比所述导风板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大。
根据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底罩中的所述另一侧方部在其外侧端的后方,以相比该外侧端而进入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并且,该另一侧方部与和所述连结部一体成形的一侧方部分体成形,因此,所述一侧方部及连结部能够利用前后脱模的模型一体成形,并且,所述另一侧方部能够通过沿着适当方向进行脱模来成形。
即,使底罩的另一侧方部的后部进入车宽方向内侧,在谋求底罩的后部及将该后部支承于车体侧的支柱在车宽方向上的小型化的基础上,由多个分割体构成底罩,从而容易进行底罩的成形,并且通过将连结部一体成形于一侧方部,可以将底罩的分割数及零件数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
根据第二方面记载的发明,虽然另一侧方部通过排气管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方,但由于该另一侧方部的后部相比鼓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因此,可以谋求底罩后部在车宽方向上的小型化。
根据第三方面记载的发明,能够通过将另一侧方部沿着突起部的突出方向进行脱模来成形,从而可以容易地成形该另一侧方部。
根据第四方面记载的发明,一侧方部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朝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伸出,并且,一体成形于该一侧方部的连结部的顶面部和底面部设置成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彼此离开(上下扩展),因此,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看一侧方部及连结部的内表面侧及外表面侧时,可以看到分别构成所述内表面及外表面的所有面,可以通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进行脱模来一体成形一侧方部及连结部,从而可以容易地成形该一侧方部及连结部。
根据第五方面记载的发明,利用导风板部将沿着连结部的底面部流动的行进风导向发动机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并且,通过将导风板部设置于另一侧方部,从而不会影响一侧方部及连结部基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脱模而进行的一体成形,可以容易地成形一侧方部及连结部。
根据第六方面记载的发明,虽然在另一侧方部设置朝后上方倾斜的导风板部,但可以通过沿着突起部的突出方向进行脱模而成形另一侧方部,从而容易成形该另一侧方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底罩周边的左侧视图;
图3是透过上述底罩看到的与图2相当的侧视图;
图4是上述底罩周边的前视图;
图5是上述底罩周边的仰视图;
图6是上述底罩周边的立体图;
图7是上述底罩及一体成形于该底罩的连结部的左侧视图;
图8是左侧方部及连结部的俯视图;
图9是沿脱模方向看上述左侧方部及连结部的外表面侧的向视图;
图10是沿脱模方向看上述左侧方部及连结部的内表面侧的向视图;
图11是图8的A-A剖面图;
图12是上述底罩的右侧方部及一体形成于该右侧方部的延长部的左侧视图;
图13是上述右侧方部及延长部的俯视图;
图14是沿脱模方向看上述右侧方部及延长部的内表面侧的向视图;
图15是沿脱模方向看上述右侧方部及延长部的外表面侧的向视图;
图16是图13的B-B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7发动机 18排气管
54底罩 60左侧方部(一侧方部) 65连结部
66顶面部 67底面部 70右侧方部(另一侧方部)
70b 车宽方向外侧端 71鼓出部 71a 车宽方向外侧端
73突起部 75延长部 77导风板部 82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没有特别记载,则与车辆的朝向相同。而且,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0具有:车架11、转向自如地支承于在车架11的前端部安装的头管12的左右一对前叉13、安装于对左右前叉13上端部进行支承的顶桥接部14的操纵用手柄15、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前叉13的前轮16、支承于车架11的发动机17、经由排气管18与发动机17连结的消音器19、上下自由摇动地支承于车架11下部的枢轴20的后摇臂21、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该后摇臂21后端部的后轮22。在后摇臂21和车架11之间配设有后缓冲器23。
车架11具有:自头管12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曲并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31、自头管12在主架31下方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下降管32、与主架31的后部连结且具有支承后摇臂21的所述枢轴20的枢轴板33。
在头管12附近,设有架设在主架31和下降管32之间的拉伸管34,并且设有将头管12、主架13及下降管32连结的第一加强板35,并设有将头管12及下降管32连结的第二加强板36。
在主架31的弯曲部附近连结有座位导轨37,该座位导轨37也支承于与枢轴板33连结的支撑管38。在座位导轨37前方的主架31上支承有燃料箱41,在该燃料箱41的后方即座位导轨37上支承有乘员乘坐的座位42。
另外,图中附图标记43表示乘坐于座位42前部的驾驶员放脚的驾驶员用踏板,附图标记44表示乘坐于座位42后部的同乘者放脚的同乘者用踏板,附图标记45表示以朝左侧倾斜的状态支承车体的侧支架,附图标记46表示主要供同乘者握持的扶手杆。
发动机17在由主架31和下降管32包围的空间内支承于燃料箱41的下方。发动机17在曲轴箱17A的前部上方自下方依次大致垂直地(详细而言为稍微前倾地)重叠设置有汽缸体17B、汽缸盖17C及头罩17D。
在固定于下降管32下端部的发动机安装架47上,支承有曲轴箱17A的前端部,并且曲轴箱17A的后端部支承于枢轴板33,由此,发动机17被支承于车架11内侧。发动机17是空冷式单缸发动机,在汽缸体17B及汽缸盖17C的周围设有多个空冷用翼片。
在汽缸体17B内,在缸膛内嵌入安装有能够往复移动的活塞,曲轴经由连杆与该活塞连结(均未图示)。所述曲轴轴支承于曲轴箱17A的前部内。另一方面,在曲轴箱17A的后部内,轴支承该发动机17的输出轴17E,并且,收纳有构成该输出轴17E和所述曲轴之间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曲轴机构和变速机构等。
在输出轴17E和后轮22上分别安装有链轮24、25,经由卷绕于各链轮24、25的驱动链条26,在发动机17和后轮22之间进行动力传递。
在汽缸盖17C的前壁部连接有排气管18,在汽缸盖17C的后面部,经由进气管27连接有汽化器或节气阀等燃料供给装置28。在燃料供给装置28的后方连接有空气滤清器盒29。
排气管18自汽缸盖17C的前壁部朝斜右前方伸出后不久朝下方弯曲,在下降管32的右侧方以越到下侧越位于后侧的方式朝斜后下方伸出并向下方延伸。该排气管18在到达发动机17(曲轴箱17A)的底面附近后,以沿着该发动机17的底面右侧的方式大致水平地朝后方延伸,并与配设于后轮22右侧的消音器19的前端部连接。
在机动二轮车10的车体上安装有主要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车体罩50。
车体罩50具有:覆盖车体上部前侧的前罩51、覆盖车体上部外侧的左右一对侧罩52、覆盖车体上部后侧的后座位罩53、覆盖车体下部前侧的底罩54。在前叉13上安装有覆盖前轮16的前挡泥板55,在后座位罩53上安装有覆盖后轮22的后挡泥板56。各种罩构成单个树脂成型件。
一并参照图2、图5、图6,底罩54在前轮16的后方且在车体下部前侧,设置成自发动机17的前方横跨左右两侧方而覆盖发动机17的下部前侧。底罩54设置成自发动机17的下部前侧稍微向下前方倾斜地向前方延伸,其以构成如下形状的方式伸出,即从侧面看,构成朝前方突出成锐角状的前端细的大致三角形状,从上面看,朝前方构成前端细的大致梯形。
底罩54主要具有:自其前端部朝车辆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对侧方部60、70、将该左右侧方部60、70的前部之间连结的连结部65及延长部75。
左右侧方部60、70内的处于左侧的侧方部(左侧方部60)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扩展并向车辆后方延伸。连结部65一体成形于该左侧方部60。
另一方面,左右侧方部60、70内的处于右侧的侧方部(右侧方部70)在其车宽方向外侧端70b的前方,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扩展并向车辆后方延伸,在车宽方向外侧端70b的后方,以相比该外侧端70b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变窄并向车辆后方伸出。右侧方部70与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分体构成,并且延长部75与连结部65的下部后方相连,右侧方部70与该延长部75一体成形。
参照图3、图6,彼此一体成形的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其前部(连结部65的上部)经由托架81支承于车架11(下降管32)的下端部(发动机安装架47的下端部)。
托架81例如将钢板弯曲成形而构成,自沿着发动机安装架47前面的基部81a的上缘朝向前方伸出支承凸缘81b。在托架81的基部81a上设置有用于向发动机安装架47联结的左右一对螺栓插通孔(未图示),在支承凸缘81b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左右一对卡合爪81d,该左右一对卡合爪经由橡胶盖81c与形成于所述连结部65的罩内侧的卡合孔68(参照图7、8、10)卡合。另外,图中附图标记B3表示将托架81的基部81a向发动机安装架47联结的左右一对螺栓。
由此,一体形成有连结部65且比右侧方部70重的左侧方部60的前部,经由钢板制的托架81牢固地支承于车架11。
参照图3、图5,底罩54的左右后端部(左右侧方部60、70的后端部)经由支柱82支承于发动机17(曲轴箱17A)的底面。
支柱82具有:例如将圆形钢材弯曲成形为规定形状而构成的支柱本体82a、与支柱本体82a的左右中间部接合且联结固定于发动机17底面的左右一对内联结板82b、与支柱本体82a的左右两端部接合且联结支承左右侧方部60、70后端部的左右一对外联结板82c。在左右侧方部60、70的各后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左右外联结板82c联结的联结部60a、70a。另外,图中附图标记B1表示将左右外联结板82c和左右联结部60a、70a联结的螺钉,附图标记B2表示将左右内联结板82b与发动机17底面联结的螺栓。
支柱82的左右内联结板82b与侧支架支柱83的左右前联结部83a一并紧固于发动机17的底面。侧支架支柱83设置成横跨在发动机17底面的左右,在其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向发动机17底面联结的前后联结部83a、83b,并且在左端部设置有用于支承侧支架45的支架托架83c。
参照图4~图6,在右侧方部70的前后中间部,以避开所述排气管18且通过该排气管18车宽方向外侧方的方式形成有朝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71。该鼓出部7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71a为所述外侧端70b,相比该外侧端71a(70b)位于后方的右侧方部70的后部,弯曲地设置成整体相比外端侧71a(70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越到后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一并参照图13,右侧方部70弯曲地设置成包含鼓出部71的整体从上面看构成朝罩外侧(斜前方外侧)凸出的圆弧状。另外,图中附图标记71b、71c分别表示在鼓出部71的顶面侧及底面侧为了避开排气管18从上面看形成为半圆形的上下缺口部。
参照图3、图5、图8、图11,连结部65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左右侧方部60、70的上部连结的顶面部66、同样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左右侧方部60、70的下部连结的底面部67。顶面部66及底面部67设置成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彼此离开(扩展)。
参照图7、图8、图12、图13、图16,在形成于右侧方部70的前部下侧的联结凹部72,形成于连结部65的底面部67右侧端部的联结凸缘61通过联结而连在一起。
具体而言,在连结部65的底面部67的右侧端部,平板状联结凸缘61以朝向斜上方外侧立起的方式设置,该联结凸缘61从上面看以越到后侧越位于左右外侧的方式倾斜,并且,在右侧方部70前部下侧的与联结凸缘61对应的部位,以朝罩内侧鼓起的方式凹陷设置有联结凹部72,该联结凹部72使联结凸缘61自斜前方外侧与其外表面侧抵接。
在联结凸缘61上设置有前后一对螺钉插通孔61a,并且,在联结凹部72的背侧(罩内侧)相连设置有与前后螺钉插通孔61a相对(构成同轴)的前后一对突起部73。通过将贯通联结凸缘61的螺钉B4分别与前后突起部73螺纹连接并拧入,从而将连结部65的底面部67的右侧端部与右侧方部70的下部一体地连结。
参照图8、图13,在连结部65的顶面部66的右侧端部,设置有前后一对卡合孔65a,该前后一对卡合孔65a与在右侧方部70的对应部位朝罩内侧突出设置的前后一对卡合爪74卡合。
而且,一并参照图11,在连结部65的底面部67上,突出设置有左右一对卡合肋67a,该左右一对卡合肋67a将一体成形于右侧方部70下部内侧的延长部75的前卡合凸缘76的前端缘部(顶端缘部)卡合。
参照图7、图8、图12、图13,在底面部67的左侧部上,设有用于与设置于延长部75左端部的左联结部75a联结的左联结突起67b。而且,在底面部67的前端部上,设有用于将侵入罩内的泥水等排出的排出口67c。
参照图5、图13,延长部75在底面部67的后方自右侧方部70下部朝罩内侧伸出并与底面部67连结,该延长部75与右侧方部70一体成形。延长部75形成导风板部77,该导风板部77与底面部67的后方相连且相对于该底面部67朝后上方倾斜地朝向发动机17底面延伸(参照图3)。由此,可以将沿着导风板部77顶面及底面流动的行进风朝发动机17底面引导,从而提高发动机17的冷却性。
参照图4、图6、图8,在顶面部66设有朝车辆前后方向开设的开口66a。在该开口66a,沿左右横跨该开口66a的多个整流板(百叶窗)66b以上下排列的方式设置。各整流板66b设置成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与后述连结部65的分模方向平行),在利用前后脱模的模型成形连结部65时,各整流板66b能够与该连结部65一体成形,因此,可以抑制零件数量增加。
在此,参照图7、图8,一体成形有连结部65的左侧方部60利用如下成形模来成形,即、从上面看(参照图8)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从侧面看(参照图7),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朝后上方稍微(大约7度)倾斜的分模方向的成形模。另外,图中箭头DR60表示所述分模方向。
而且,在从车辆前方稍微向上看的沿着所述分模方向的前视图中(参照图9),当看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的外表面侧时,可以看到构成该外表面的面(图9所示的所有的面)。即,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的成形模中由型腔内表面成形的所述各面能够以不生成下挖部(アンダ一カツト)的方式成形,可以使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容易成形。
而且,在自车辆后方稍微向下看的沿着所述分模方向的后视图中(参照图10),当看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的内表面侧时,可以看到构成该内表面的面(图10所示的所有的面)。即,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的成形模中由型芯外表面成形的所述各面能够以不生成下挖部的方式成形,可以使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容易成形。
另外,所述左联结突起67b及左右卡合孔68形成为沿着所述分模方向。而且,与所述左联结突起67b的后方相连且到达罩内表面的加强肋67d,仅其背面侧(前面侧)利用滑动芯成形。在此,图中附图标记67e表示沿左侧方部60的内表面大致水平地形成的加强肋。
另一方面,参照图12、图13,一体成形有延长部75的右侧方部70利用如下成形模来成形,即、从上面看(参照图13)相对于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以越到外侧越位于前侧的方式倾斜大约31度,且从侧面看(参照图12),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朝后上方倾斜大约37度的分模方向的成形模。另外,图中箭头DR70表示所述分模方向。
以沿着该分模方向的方式,成形有朝罩内侧突出且用于联结所述连结部65的各突起部73。即,右侧方部70及延长部75的分模方向也可以说是各突起部73的突出方向。
在沿着各突起部73的突出方向(所述分模方向)自罩外侧看的方向上(参照图15),在看右侧方部70及延长部75的外表面侧时,可以看到构成该外表面的面(图15所示的所有的面)。即,右侧方部70及延长部75的成形模中由型腔内表面成形的所述各面能够以不生成下挖部的方式成形,可以使右侧方部70及延长部75容易成形。
而且,在沿着各突起部73的突出方向(所述分模方向)自罩内侧看的方向上(参照图14),在看右侧方部70及延长部75的内表面侧时,可以看到构成该内表面的面(图14所示的所有的面)。即,右侧方部70及延长部75的成形模中由型芯外表面成形的所述各面能够以不生成下挖部的方式成形,可以使右侧方部70及延长部75容易成形。
另外,所述卡止爪74的背面侧(外侧面侧)也利用滑动芯来形成。在此,图中附图标记78表示沿右侧方部70的内表面呈格子状地形成有多个的加强肋。
参照图16,在沿着右侧方部70及延长部75的分模方向的截面上,所述各突起部73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度θ1,比同样倾斜的所述导风板部77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度θ2稍大。由此,在所述导风板部77的内表面侧不生成下挖部,容易自型芯模进行脱模。
如以上说明所述,上述实施例中的底罩结构适用于如下的机动二轮车10,该机动二轮车10具有:配置于前轮16后方的发动机17、在所述前轮16及发动机17之间配置于该发动机17下部前方的底罩54,所述底罩54具有:朝车辆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对侧方部60、70、将该左右侧方部60、70之间连结的连结部65,所述左右侧方部60、70的后部经由支柱82支承于车体侧(在该实施例中为曲轴箱17a)。所述左右侧方部60、70中的一侧方部(左侧方部60)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逐渐向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朝车辆后方伸出,并且与所述连结部65一体成形,所述左右侧方部60、70中的另一侧方部(右侧方部70)在其车宽方向外侧端70b的后方,以相比该外侧端70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向车辆后方伸出,并且,与所述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分体成形。
根据该结构,底罩54中的右侧方部70在其外侧端70b的后方,以相比该外侧端70b进入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并且,该右侧方部70与和所述连结部65一体成形的左侧方部60分体成形,因此,所述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能够利用前后脱模的模型一体成形,并且,所述右侧方部70能够通过沿着适当方向进行脱模来成形。
即,使底罩54的右侧方部70后部进入车宽方向内侧,在谋求底罩54的后部及将该后部支承于车体侧的支柱82在车宽方向上的小型化的基础上,由多个分割体构成底罩54,从而容易进行底罩54的成形,并且通过将连结部65一体成形于左侧方部60,可以将底罩54的分割数及零件数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
而且,上述实施例中的底罩结构具有通过所述发动机17的下部附近并朝车辆后方伸出的排气管18,在所述右侧方部70的前后中间部,以避开所述排气管18并通过该排气管18的车宽方向外侧方的方式形成有朝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71,所述右侧方部70的后部相比所述鼓出部7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71a(所述外侧端70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根据该结构,虽然右侧方部70通过排气管18的车宽方向外侧方,但由于该右侧方部70的后部相比鼓出部7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71a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因此,可以谋求底罩54后部在车宽方向上的小型化。
而且,所述实施例中的底罩结构构成为,所述右侧方部70和一体成形于所述左侧方部60的连结部65,它们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联结而连在一起,在所述右侧方部70上一体地成形有朝罩内侧突出且用于联结所述连结部65的突起部73,在沿着该突起部73突出方向的方向上看所述右侧方部70的内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内表面的所有面,并且在沿着该突起部73突出方向的方向上看右侧方部的外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外表面的所有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沿着突起部73的突出方向进行脱模来成形右侧方部70,从而可以容易地成形该右侧方部70。
而且,上述实施例中的底罩结构构成为,所述连结部65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所述左右侧方部60、70的上部之间连结的顶面部66、同样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侧方部60、70的下部之间连结的底面部67,所述顶面部66及底面部67设置成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彼此离开,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看所述连结部65内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内表面的所有面,并且,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看连结部65的外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外表面的所有面。
根据该结构,左侧方部60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朝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伸出,并且,一体成形于该左侧方部60的连结部65的顶面部66和底面部67设置成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彼此离开(上下扩展),因此,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看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的内表面侧及外表面侧时,可以看到分别构成所述内表面及外表面的所有面,可以通过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脱模来一体成形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从而可以容易地成形该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
而且,上述实施例中的底罩结构构成为,所述右侧方部70具有在所述底面部67的后方朝罩内侧伸出并与所述底面部67连结的延长部75,该延长部75形成与所述底面部67的后方相连且相对于该底面部67朝后上方倾斜地朝向所述发动机17的底面延伸的导风板部77。
根据该结构,利用导风板部77将沿着连结部65的底面部67流动的行进风导向发动机17侧,从而提高发动机17的冷却性,并且,通过将导风板部77设置于右侧方部70,从而不会影响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基于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的脱模而进行的一体成形,可以容易地成形左侧方部60及连结部65。
而且,上述实施例中的底罩结构构成为,所述突起部73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地突出,其倾斜角比所述导风板部7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大。
虽然在右侧方部70设置朝后上方倾斜的导风板部77,但通过沿着突起部73的突出方向进行脱模可以成形右侧方部70,从而容易成形该右侧方部70。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在侧视图中也可以将左侧方部60的脱模方向设为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使脱模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
而且,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仅是本发明的一例,不言而喻并不限于机动二轮车,也可以适用于三轮或四轮鞍乘型车辆,在不脱离该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具有:配置于前轮后方的发动机、在所述前轮及发动机之间配置于该发动机下部前方的底罩,
所述底罩具有:朝车辆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对侧方部和将该左右侧方部之间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左右侧方部的后部经由支柱支承于车体侧,
所述底罩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侧方部中的一侧方部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逐渐向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朝车辆后方伸出,并且与所述连结部一体成形,
所述左右侧方部中的另一侧方部在比其车宽方向外侧端更靠向后方的位置,以相比该外侧端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向车辆后方伸出,并且,与所述一侧方部及连结部分体成形,
该鞍乘型车辆具有通过所述发动机的下部附近并朝车辆后方伸出的排气管,
在所述另一侧方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以避开所述排气管并通过该排气管的车宽方向外侧方的方式形成有朝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
所述另一侧方部的后部相比所述鼓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侧方部和一体成形于所述一侧方部的连结部,它们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联结而连在一起,
在所述另一侧方部上一体地成形有朝罩内侧突出且用于联结所述连结部的突起部,
在沿着该突起部突出方向的方向上看所述另一侧方部的内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内表面的所有面,并且在沿着该突起部突出方向的方向上看另一侧方部的外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外表面的所有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所述左右侧方部的上部之间连结的顶面部、同样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侧方部的下部之间连结的底面部,
所述顶面部及底面部设置成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彼此离开,
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看所述连结部的内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内表面的所有面,并且,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看连结部的外表面侧时,能够看到构成该外表面的所有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侧方部具有在所述底面部的后方朝罩内侧伸出并与所述底面部连结的延长部,该延长部形成与所述底面部的后方相连且相对于该底面部朝后上方倾斜地朝向所述发动机延伸的导风板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侧方部和一体成形于所述一侧方部的连结部,它们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联结而连在一起,
在所述另一侧方部上一体地成形有朝罩内侧突出且用于联结所述连结部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地突出,其倾斜角比所述导风板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00366A JP5455509B2 (ja) | 2009-08-31 | 2009-08-31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ウル構造 |
JP200366/09 | 2009-08-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01384A CN102001384A (zh) | 2011-04-06 |
CN102001384B true CN102001384B (zh) | 2013-04-17 |
Family
ID=43809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010266159 Active CN102001384B (zh) | 2009-08-31 | 2010-08-26 | 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455509B2 (zh) |
CN (1) | CN102001384B (zh) |
AR (1) | AR078239A1 (zh) |
BR (1) | BRPI1003006B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04304B2 (ja) * | 2015-03-31 | 2017-03-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ロアーカウル構造 |
JP7015753B2 (ja) * | 2017-12-27 | 2022-02-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806747B2 (ja) * | 2018-09-28 | 2021-01-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
JP7238008B2 (ja) * | 2021-03-29 | 2023-03-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2024155427A (ja) * | 2023-04-21 | 2024-10-3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アンダーカウル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10758Y (zh) * | 2006-07-10 | 2007-06-13 |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 可方便进行不同造型风格组配的摩托车 |
CN101468683A (zh) * | 2007-12-28 | 2009-07-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骑式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85929A (ja) * | 1982-04-23 | 1983-10-29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S59109475A (ja) * | 1982-12-16 | 1984-06-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ラジエ−タ装置 |
JPH0311371Y2 (zh) * | 1985-06-14 | 1991-03-19 | ||
JP3934753B2 (ja) * | 1997-08-25 | 2007-06-2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アンダーカウル構造 |
JP2009113654A (ja) * | 2007-11-07 | 2009-05-28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09154842A (ja) * | 2007-12-28 | 2009-07-16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
2009
- 2009-08-31 JP JP2009200366A patent/JP545550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8-25 AR ARP100103106 patent/AR078239A1/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8-26 CN CN 201010266159 patent/CN102001384B/zh active Active
- 2010-08-26 BR BRPI1003006-9A patent/BRPI1003006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10758Y (zh) * | 2006-07-10 | 2007-06-13 |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 可方便进行不同造型风格组配的摩托车 |
CN101468683A (zh) * | 2007-12-28 | 2009-07-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骑式车辆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昭59-109475A 1984.06.2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01384A (zh) | 2011-04-06 |
BRPI1003006B1 (pt) | 2020-01-07 |
AR078239A1 (es) | 2011-10-26 |
JP5455509B2 (ja) | 2014-03-26 |
BRPI1003006A2 (pt) | 2012-04-17 |
JP2011051411A (ja) | 2011-03-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71205C (zh) | 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 | |
CN102001384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 | |
US9643677B2 (en) | Rear fuel tank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US7850225B2 (en) | Motorcycle | |
CN1123474C (zh) | 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 |
JPS6227509Y2 (zh) | ||
EP1783039B1 (en) | Motorcycle having a seat structure | |
CN203172806U (zh) | 骑乘式车辆的导风部结构 | |
EP1783040B1 (en) | Straddle-type vehicle | |
CN203172790U (zh) | 骑乘式车辆的踏板部结构 | |
US20160090141A1 (en) | Rear fuel tank | |
CN102233923A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及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制造方法 | |
EP2562068B1 (en) | Straddle-ride type vehicle with mudguard structure | |
CN101468683A (zh) | 跨骑式车辆 | |
CN102139725A (zh) | 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 | |
US9581073B2 (en) |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 |
US20130320696A1 (en) | Body cover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CN104417661B (zh) | 车身罩构造 | |
EP3277565B1 (en) | Inner rear fender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 |
CN102001388A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1254804B (zh) | 摩托车的把手结构 | |
CN101712352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119257C (zh) |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 | |
US7690461B2 (en) | All terrain vehicle | |
CN1084273C (zh) |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