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0199A - 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90199A CN101990199A CN2010102058475A CN201010205847A CN101990199A CN 101990199 A CN101990199 A CN 101990199A CN 2010102058475 A CN2010102058475 A CN 2010102058475A CN 201010205847 A CN201010205847 A CN 201010205847A CN 101990199 A CN101990199 A CN 1019901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dress
- data packet
- radio frequency
- frequency module
-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移动台包括耦接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第一射频模块和耦接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第二射频模块,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指定第一射频模块传输第一数据包,第一数据包初始具有源IP地址IP(U)和目的地IP地址IP(Y);替换第一数据包的源IP地址IP(U)为源IP地址IP(A);经由第一射频模块传输替换后的第一数据包至接入网络;指定第二射频模块传输第二数据包,第二数据包初始具有源IP地址IP(U)和目的地IP地址IP(Y);替换第二数据包的源IP地址IP(U)为源IP地址IP(B);以及经由第二射频模块传输替换后的第二数据包至接入网络。利用本发明,可进行IP层的地址变换,增加具有双RF模块的移动台的数据通量或增加数据传输速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更具体地,有关于由具有多个射频收发器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且该多个射频收发器中有多个用户识别卡。
背景技术
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标准是世界上移动电话最常用的标准。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uropean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s Institute,ETSI)制定的GSM标准基于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系统定义了蜂窝网络结构。对于载波频率,GSM系统将一个帧分为八个时隙,其中每个时隙用于传输一个用户的信道数据。此外,一种基于GSM网络基础建设的可行技术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技术。GPRS技术应用GSM网络中的信道,通过分组交换机制(packet switched scheme)提供中等速度的数据传输。同时,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是宽带展频(spread-spectrum)移动空中接口,其应用异步码分多址的直接序列展频方法,与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系统(例如GSM网络)相比,可达到较高的网络速率并可以支持更多用户。此外,时分同步码分多址(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是另一种3G移动电信标准。
双SIM移动电话是能够配置两个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的移动电话,这两个SIM卡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电话号码。用户可通过具有两个无线电收发器的双SIM卡移动电话接入两个蜂窝网络以进行通信服务,而无需携带两个电话。该移动电话可在用户和网络控制器之间同时建立两个无线通信载送信道(bearer),可以为电路切换或分组交换。举例而言,相同的移动电话可同时用于商业和私人用途,且分别有各自的号码和账单,因此给移动电话用户带来了便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一种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
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动台包括耦接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第一射频模块和耦接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第二射频模块,所述方法包括:指定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传输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初始具有源IP地址IP(U)和对应于接入网络的目的地IP地址IP(Y);替换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所述源IP地址IP(U)为对应于所述第一射频模块的源IP地址IP(A);经由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传输替换后的第一数据包至所述接入网络;指定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初始具有所述源IP地址IP(U)和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Y);替换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所述源IP地址IP(U)为对应于所述第二射频模块的源IP地址IP(B);以及经由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替换后的第二数据包至所述接入网络。
根据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动台包括耦接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第一射频模块和耦接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第二射频模块,所述方法包括:指定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传输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初始具有一源IP地址IP(U)和对应于一接入网络的一目的地IP地址IP(Y);用第一新包头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封装,所述第一新包头包括源IP地址IP(A)和目的地IP地址IP(W);经由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传输封装后的第一数据包至所述接入网络;指定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初始具有所述源IP地址IP(U)和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Y);用第二新包头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封装,所述第二新包头包括源IP地址IP(B)和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W);以及经由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封装后的第二数据包至所述接入网络。
根据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所述数据在具有两个射频模块的移动台与接入网络之间传输,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射频模块,耦接对应于IP地址IP(A)的第一用户识别卡;第二射频模块,耦接对应于IP地址IP(B)的第二用户识别卡;以及处理器,执行网络地址变换,指定一部分数据包由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传输以及指定另一部分数据包由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其中当指定所述第一射频模块时,所述处理器替换数据包的源IP地址为IP(A),当指定所述第二射频模块时,所述处理器替换所述数据包的源IP地址为IP(B)。
本发明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可进行IP层的地址变换,增加具有双RF模块的移动台的数据通量或增加数据传输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示意图。
图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显示了移动台的硬件架构。
图3显示了移动台发起的PDP上下文激活程序。
图4显示了上行链路信道配置(移动台发起的数据包传送)。
图5显示了移动台用户识别卡的示范寻呼程序(移动台终止的数据包传送)。
图6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了通信网络系统,其中计算机经由连接的移动台接入因特网接入网络。
图7根据图6中实施例显示了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根据图6中实施例显示了计算机和因特网接入网络之间数据传输交互的序列示意图。
图9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显示了通信网络系统,其中计算机经由连接的移动台接入因特网接入网络。
图10根据图9中实施例显示了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根据图9中实施例显示了计算机和因特网接入网络之间数据传输交互的序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实施例是为说明本发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申请专利权利要求为准。
SIM卡通常包含用户帐户信息(account information)、国际移动用户识别(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MSI)和一组SIM应用套件(SIMapplication toolkit,SAT)命令,并为电话簿联系(phone book contacts)提供储存空间。基带芯片的微处理单元(micro-processing unit,MCU)与SIM卡的MCU(下文简称为SIM MCU)交互,从插入的SIM卡提取数据或SAT命令,其中基带芯片的微处理单元简称为基带MCU。在插入SIM卡后,移动台可立即被程序化。SIM卡也可以被程序化,显示个别化服务的客户菜单。
通用SIM(USIM)卡可插入移动台用于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电话通信,UMTS也称为3G。USIM卡储存用户帐户信息、IMSI、鉴别信息和一组USIM应用套件(USIM application toolkit,USAT)命令,并为文本消息和电话簿联系提供储存空间。基带MCU与USIM卡的MCU(此后简称为USIM MCU)交互,从插入的USIM卡提取数据或USAT命令。与SIM卡相比USIM卡的电话簿已很大程度的改善。USIM卡可储存与网络的鉴别中心(Authentication Center,AuC)共享的长期预共享密匙K,以用于鉴别之用。USIM MCU可采用窗口机制验证序列号(序列号必定在一个范围内),以避免重放攻击(replay attack),并且USIM MCU产生对话密匙CK和IK,以用于UMTS中KASUMI(也可表式为A5/3)区块加密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算法。在插入USIM卡后移动台可立即被程序化。
对于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移动台已开发出了可移动的用户识别模块(removable User Identity Module,R-UIM)或CDMA用户识别模块(CSIM)卡,并且R-UIM或CSIM除了工作于CDMA网络外与GSM SIM和3G USIM等价。R-UIM或者CSIM卡与GSM SIM卡实体上兼容,并提供类似的安全机制用于CDMA系统。IMSI是与GSM或UMTS网络用户相关的唯一号码。IMSI可由移动台发送至GSM或UMTS网络,以获取归属位置寄存器(Home Location Register,HLR)或者复制在拜访位置寄存器(Visitor LocationRegister,VLR)中的移动用户的其他详细内容。IMSI通常是15数位,或者更短点(例如MTN南非的IMSI是14数位)。前三个数位是移动国家码(MobileCountry Code,MCC),接着是移动网络码(Mobile Network Code,MNC),MNC可以是2数位(欧洲标准)或者3数位(北美标准)。剩余的数位是GSM或UMTS网络用户的移动用户标识符(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MSIN)。
图1为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示意图。在图1中,具有两个用户识别卡A和B的移动台(也称为用户装置)110待接到两个网络单元140A和140B(即其中每个可为基站或者其他)后,可同时接入两个核心网络,例如GSM、WCDMA、TD-SCDMA或其他类似网络。用户识别卡可以为SIM、USIM、R-UIM或CSIM卡。通过具有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的GSM网络、具有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的WCDMA/TD-SCDMA网络、公众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或者其中的任何组合,采用用户识别卡A或者B,移动台110可产生至被叫方120或130的语音或数据呼叫。举例而言,经由网络单元140A、BSC/RNC A和网络单元140C,移动台110可通过用户识别卡A产生至被叫方120的语音呼叫,或者经由网络单元140B、BSC/RNCB、核心网络运营商B、核心网络运营商A、BSC/RNCA和网络单元140C,移动台110通过用户识别卡B产生至被叫方120的语音呼叫。此外,移动台110可通过用户识别卡A或B从呼叫方120或130接收电话呼叫请求。举例而言,经由PSTN、核心网络运营商B、BSC/RNC B和网络单元140B,移动台110可通过用户识别卡B从呼叫方130接收电话呼叫请求。
图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显示了移动台的硬件架构。移动台200包括两个射频(radio frequency,RF)模块210A和210B以及两个基带芯片220A和220B,其中RF模块210A耦接基带芯片220A,RF模块210B耦接基带芯片220B。两个用户识别卡A和B(图中表示为卡A和卡B)可分别插入移动台200的两个插槽中,其中两个插槽分别与基带芯片220A和220B连接。每个用户识别卡A和B可以为由特定网络运营商提供的SIM、USIM、R-UIM或CSIM卡。因此,对于插入两个用户识别卡A和B的移动台200可同时待接一个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相同网络单元或者由相同网络运营商或者不同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两个网络单元,并运行于待机/闲置模式或者专属模式。基带芯片220A和220B中的每一个可从一特定用户识别卡A或B中读取数据,以及向用户识别卡A或B写入数据。并且基带芯片220A可以是移动台200的主设备,基带芯片220A包括处理器230用于控制用户识别卡A和B与RF模块210A和210B之间的通信。在基带芯片220B中可包括另一个处理器(图中未显示),与基带芯片220A中的处理器230协同运作。在本实施例中,经由RF模块210A,基带芯片220A可待接对应于用户识别卡A的第一网络单元,以及经由RF模块210B,基带芯片220B可待接对应于用户识别卡B的第二网络单元,其中第一网络单元和第二网络单元可由不同的网络运营商提供。
如图2中所示的具有一个或多个SIM卡的移动台,对于每个插入的SIM卡,移动台可运作于闲置模式或者专属模式。参考图1,在闲置模式中,移动台110处于断电状态,或者从特定网络运营商的基站(例如网络单元140A或者140B)搜寻或测量具有更好信号质量的广播控制信道(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BCCH),或者与特定基站的BCCH同步并准备在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Channel,RACH)上执行随机接入程序,用于请求专属信道。在专属模式中,移动台占据物理信道并努力与其同步,并在其中建立逻辑信道和切换器。
特别的,对于闲置模式中的每个插入的SIM卡,移动台继续从基站监听BCCH,并读取BCCH信息以及周期性测量BCCH载波的信令(signaling)强度,以选择待接的网络单元。在闲置模式中,与网络间没有信令消息之间的交换。收集并储存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RR)和其他信令程序所需的数据,例如相邻BCCH列表、RR算法阈值、公共控制信道(Common ControlChannel,CCCH)配置、关于使用RACH和寻呼信道(Paging channel,PCH)的信息,或者其他。此类信息由基站系统在BCCH上广播,称为系统信息(SYSTEMINFORMATION,SI),并且可用于网络单元中的所有移动台。SI包括由网络运营商独有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Land-Mobile-Network,PLMN)码。PLMN码包括MCC和MNC,网络运营商提供MCC和MNC通信服务。此外,网络单元在BCCH中广播的网络单元身份(identity,ID)也包含在SI中。从BCCH中接收到SI后,可获取PLMN码并储存在电子设备相应的SIM卡中。基站子系统(base station subsystem,BSS)进一步继续在网络单元的所有PCH上发送有效层3消息(寻呼请求),其中当其地址(例如特定SIM卡的IMSI)被寻呼时,移动台可译码并识别有效层3消息。移动台周期性的监视PCH,以避免寻呼漏失。
与网络(例如BSS、移动切换中心和其他类似的)的信令消息的每个交换需要移动台和BSS之间的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RR)连接和建立LAPDm连接。设置RR连接可由移动台或者网络开启。举例而言,移动台在RACH上发送信道请求(CHAN-QUEST),以获得指定在接入准许信道(Access Grant Channel,AGCH)上的信道,此过程也称为立即指定程序。信道请求也可能被立即指定拒绝程序拒绝。如果网络没有立即应答信道请求,该请求会重复特定次数。对于网络发起的连接,寻呼呼叫(也称为寻呼请求,PAGINGREQUEST)领先于由移动台应答的程序(也称为寻呼回应,PAGINGRESPONSE)。成功完成RR连接后,更高的协议层、连接管理(ConnectionManagement,CM)和移动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MM)可接收并传输信令消息。
对于图2中所示的具有一个或多个USIM卡的移动台,对每个插入的USIM卡,移动台可运作于闲置模式或者连接模式。参考图1,在闲置模式中,移动台110选择(可以是自动或者手动)PLMN码进行联系。移动台继续监听BCCH,并获取SI,其中SI包括网络运营商独有的PLMN码。PLMN码包括MCC和MNC,网络运营商提供MCC和MNC的通信服务。此外,网络单元在BCCH中广播的网络单元身份也包含在SI中。从BCCH接收SI后,可获取PLMN码并储存在电子设备中相应的USIM卡中。移动台搜寻所选择的PLMN的合适网络单元,用于提供服务,并且调谐至其控制信道(也称为待接网络单元)。闲置模式中待接网络单元后,移动台可从基站(例如网络单元140A或者140B)接收系统信息和网络单元广播消息。移动台持续在闲置模式中直到基站传输请求或者接收寻呼以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在闲置模式中,移动台由非接入层(stratum)标识(例如IMSI、TMSI和P-TMSI)识别。
在连接模式的Cell_DCH状态,为移动台配置专属的物理信道,该移动台可由其在网络单元或者活动集层(activeset level)的伺服无线网络控制器(servingradio network controller,SRNC)得知。根据从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RNC)接收的测量控制信息,移动台执行测量并发送测量报告。具有特定能力的移动台监视前向接入信道(Forward Access Channel,FACH)以用于系统信息消息。在连接模式的Cell_FACH状态,不为移动台配置专属的物理信道,但是使用RACH和FACH用于传输信令消息和少量的用户平面数据(user planedata)。在该状态中,移动台也监听BCH,以获取系统信息。移动台重新选择网络单元,并在重新选择之后,通常向RNC发送网络单元更新消息,以便RNC能在网络单元层上得知移动台位置。在连接模式的Cell_PCH状态,在网络单元层上,于SRNC中得知移动台,但是只能经由PCH与移动台联系。除了每次重新选择网络单元后移动台不执行网络单元更新外,连接模式的URA_PCH状态与Cell_PCH状态非常类似,但是连接模式的URA_PCH状态从BCH读取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络(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的注册区域(Registration Area,URA)标识,并且仅在重新选择网络单元后URA改变时,移动台才会将其位置告知SRNC。当释放RRC连接或者RRC连接失败时,移动台离开连接模式并回到闲置模式。
建立移动台与UTRAN(RNC)之间的RRC连接和信令无线载送信道(Signaling Radio Bearers,SRB),可由移动台一侧的更高层(非接入层)的请求开启。对于网络发起的情况,RRC寻呼消息在该建立之前。UTRAN(RNC)可回应RRC连接建立消息,包括用于移动台的专属物理信道指定(转移至Cell_FACH状态),或者回应指令,以指示移动台使用公用信道(转移至Cell_FACH状态)。
在GSM网络中已发展出了GPRS。GPRS可对分组数据网络进行无线接入。GPRS可支持基于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的网络(例如全球因特网或私人/企业内部网络)以及X.25网络。在移动台的(U)SIM卡A和B使用GPRS服务前,移动台的(U)SIM卡需先附接到GPRS网络。移动台的附接请求(ATTACHREQUEST)消息发送至服务GPRS支持节点(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SGSN)。接着GPRS网络检查移动台是否是经授权的,并将用户配置档案从归属位置寄存器复制至SGSN,以及向移动台指定分组临时移动用户识别(Packet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P-TMSI)。该过程称为GPRS附接。
成功建立GPRS附接后,为了与外部的的公用数据网络(Public DataNetwork,PDN)交换数据包,移动台申请在PDN中使用的地址,该地址称为分组数据协议(Packet Data Protocol,PDP)地址。在PDN是IP网络时,PDP地址即IP地址。对于每次对话,产生PDP上下文,其描述了对话特征。PDP上下文描述了PDP类型(例如IPv4、IPv6或其他)、指定给移动台的PDP地址、请求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等级以及网关GPRS支持节点(GatewayGPRS Support Node,GGSN),其中GGSN作为外部网络的接入点。图3显示了移动台发起的PDP上下文激活程序。采用激活PDP上下文请求(ACTIVATE PDPCONTEXT REQUEST)消息,移动台通知SGSN所请求的PDP上下文。之后,执行GSM安全功能(例如移动台的鉴别)。如果接入被授权,SGSN发送一个建立PDP上下文请求(CREATE PDP CONTEXT REQUEST)至涉及的GGSN。GGSN在其PDP上下文表中产生一个新项,使得GGSN在SGSN和外部PDN之间对数据包选路。GGSN通过建立PDP上下文回应(CREATE PDPCONTEXT RESPONSE)向SGSN确认请求。最后,SGSN更新其PDP上下文表,并向移动台确认新PDP上下文的激活,即发送激活PDP上下文接收(ACTIVATEPDP CONTEXT ACCEPT)。对于使用电路切换以及分组交换服务的移动台,有可能执行组合的GPRS/IMSI附接程序。从GPRS网络断开连接称为GPRS分离,可由移动台或者GPRS网络发起。
IP数据包囊封于GPRS骨干网络内进行传输。通过采用GPRS隧道协议(GPRS Tunneling Protocol,GTP),即GTP数据包承载用户的IP数据包,进行传输。GTP定义了相同PLMN内GPRS支持节点(GPRS Supports Nodes,GSNs)间以及不同的PLMN的GSNs之间通信。其包含传输平面以及信令平面中的程序。在传输平面,GTP应用隧道机制传输用户数据包。在信令平面,GTP指定隧道控制和管理协议。其中的信令用于产生、修改和删除隧道。由(U)SIM卡A或B的IMSI和网络层服务访问点标识符(Network Layer Service Access PointIdentifier,NSAPI)组成的隧道标识符(Tunnel Identifier,TID)唯一指示了PDP上下文。GTP之下,应用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传输骨干网络内的GTP数据包。在网络层,应用IP对数据包在骨干网络选路。
以GSM为例,在移动台的SIM卡成功待接至GPRS网络后,支持GPRS的网络单元可为GPRS数据配置物理信道。换言之,网络单元的无线资源被移动台的(U)SIM卡共享。
图4显示了上行链路信道配置(移动台发起的数据包传送)。通过在分组随机接入信道(Packet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或者RACH上发送分组信道请求(PACKET CHANNEL REQUEST),移动台中附接的用户识别卡请求信道。BSS在分组接入准许信道(Packet Access Grant Channel,PAGCH)或者AGCH上应答,也称为分组立即指配。当分组信道请求成功,则建立所谓的临时块流(Temporary Block Flow,TBF)。接着通过在PRACH上发送分组资源请求(PACKET RESOURCE REQUEST),移动台中的用户识别卡请求信道资源,BSS在PRACH上应答,也称为分组资源指配(不过,资源请求和应答是可选性的)。藉此,可为移动台附接的用户识别卡配置资源,例如分组数据业务信道(PacketData Traffic Channel,PDTCH)以及缓冲器,并且开始数据传输。在传送期间,下行链路区块包头中的上行链路状态标志(Uplink State Flag,USF)向其他移动台指示,上行链路PDTCH已经在使用中。在接收端,采用临时块流标识符(Temporary Flow Identifier,TFI)重新组合数据包。当所有数据完成传输时,释放TBF和资源。
图5显示了移动台用户识别卡的示范寻呼程序,即移动台终止的数据包传送。通过在分组寻呼信道(packet Paging Channel,PPCH)或者PCH上发送分组寻呼请求,BSS寻呼移动台附接的用户识别卡。用户识别卡在PRACH或者RACH上应答,请求分组信道。接着BSS在PAGCH或者AGCH上对移动台中的用户识别卡进行分组立即指配,并且移动台在PRACH上进行分组寻呼回应。
图6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了通信网络系统,其中计算机610经由连接的移动台620接入因特网接入网络640。计算机610与移动台620连接,其中如图2所示,移动台620包含两个用户识别卡A和B(其中用户识别卡A称为第一用户识别卡,用户识别卡B称为第二用户识别卡),并且每个用户识别卡对应于一个专属的基带芯片和RF模块(其中对应于用户识别卡A的RF模块的称为第一射频模块,对应于用户识别卡B的RF模块的称为第二射频模块)。移动台620中,采用网络地址变换(translation)单元处理计算机610和因特网接入网络640间的数据传输。网络地址变换单元可在软件核心中实现,由一个或多个微控制单元(例如上述的专属处理器、专属硬件电路或者其组合)执行。每个微控制单元可安装在基带芯片中或者基带芯片外部。在实际的数据传输前,用户识别卡A和B可分别在相同或不同的无线电信网络中注册,并待接在相同的PLMN网络,其中无线电信网络可例如GSM、WCDMA、TD-SCDMA以及类似的。此外,在图3所示的PDP上下文激活程序后,用户识别卡A和B分别获取IP地址,即IP(A)和IP(B)。计算机610(例如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可携式电子设备或其他)可获取IP地址IP(U)用于接入因特网资源。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用户采用移动台620接入因特网,而无需连接至计算机610,最初具有IP地址IP(U)的向外发出的数据包,将由IP(A)和IP(B)取代,经由两个RF模块传输至因特网接入网络640。
在图6中,移动台620的用户识别卡A和B经由网络单元650同时待接在网络运营商630,IP数据包经由移动台620、网络单元650和网络运营商630在计算机610和因特网接入网络640间传输。IP数据包可至少包含超文件传送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无线应用协议(Wireless ApplicationProtocol,WAP)、文件传送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简易电子邮递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MTP)、邮局协议(Post Office Protocol 3,POP3)或者因特网邮件协议(Internet Mail Protocol,IMAP)消息,或者其他。HTTP用于在因特网或其他计算机网络上请求和传输文件,尤其是网页和网页内容。WAP是移动电话、寻呼机和其他手持设备能够安全接入e-mail和基于文本的网页的标准。FTP用于在因特网上于客户计算机和文件服务器间传输文件,其中文件可以单个或者以批次形式传输、下载和上载。SMTP定义了消息格式和消息转送器(message transfer agent,MTA),消息转送器储存并转送e-mail消息。POP3和IMAP是用于因特网e-mail的共享信箱接入协议。POP3是e-mail客户程序和邮件服务器之间的标准接口,可提供消息储存,能够持有传入的e-mail直到用户登入并将e-mail下载。IMAP是因特网标准,用于直接读取和操作储存于远程服务器中的e-mail消息。
图7根据图6中实施例显示了移动台620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图8根据图6中实施例显示了计算机610和因特网接入网络640之间数据传输交互的序列示意图。参考图6、图7和图8,计算机610向因特网接入网络640发出请求,用于请求应用服务,例如HTTP、FTP、SMTP、POP3或者IMAP服务。首先,计算机610发出的请求由移动台620接收(步骤S702),其中如图8中P1所示,接收的请求中包括包头,包头包含源IP地址IP(U)、目的地IP地址IP(Y)和净负荷(payload)。在接收请求后,移动台620指定一个用户识别卡传输接收到的请求(步骤S704),其中由用户识别卡A传输的数据包可称为第一数据包,由用户识别卡B传输的数据包可称为第二数据包。在本实施例中,指定用户识别卡A传输接收的请求。接着,移动台620的网络地址变换单元执行网络地址变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程序,将所接收请求的源地址用IP地址IP(A)代替(步骤S706),其中NAT程序是修改包头的网络地址的过程。如本领域的通常知识,NAT(也称为网络伪装、初始地址变换或者IP伪装)是通过选路器收发网络业务的技术,涉及重新写源和/或目的地IP地址。此外,考虑到变化,一部分净负荷(例如核对和)也可被修改。接着,移动台620经由用户识别卡A、网络单元650和网络运营商630传输被替代后的请求(如图8中的P2所示)至因特网接入网络640(步骤S708)。接着,移动台620的用户识别卡A和B接收包含多个数据包的回应数据(步骤S710),其中回应数据由因特网接入网络640经由网络运营商630发送,以响应被替代后的请求。之后,移动台620传输由用户识别卡A和B接收的数据包至计算机610用于所述请求(步骤S712)。
并且,网络运营商630也可执行网络地址变换程序,以替代在移动台620和因特网接入网络640间传输的每个数据包的源地址或目的地地址。举例而言,参考图8,当移动台620传输的请求经过网络运营商630传递时,网络运营商630可执行网络地址变换程序,替换所接收请求的源地址为IP(W),接着将被替代后的请求传输至因特网接入网络640,其中如图8中的P3所示,被替代后的请求的包头包括源地址IP(W)和目的地地址IP(Y)。此外,如图8中的P4所示,因特网接入网络640发出的每个数据包包括源地址IP(Y)和目的地地址IP(W)。当因特网接入网络640发出的数据包经过网络运营商630传递时,网络运营商630执行网络地址变换程序,替换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为IP(A)或IP(B)。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每个接收的数据包,网络运营商630根据移动台620的用户识别卡A和B的业务确定采用IP(A)或IP(B)中的何者,并经由所确定的用户识别卡和相应的RF模块传输接收的数据包至移动台620。举例而言,如图8中的P5所示,如果网络运营商630确定将接收的数据包传输至用户识别卡A,则该数据包的目的地IP地址由IP(A)替代。或者如图8中的P6所示,传输至用户识别卡B的数据包之目的地IP地址由IP(B)替代。因此,用户识别卡A接收的每个数据包包括源地址IP(Y)和目的地地址IP(A),用户识别卡B接收的每个数据包包括源地址IP(Y)和目的地地址IP(B)。此外,步骤S712中在传输由用户识别卡A和B接收的数据包至计算机610之前,移动台620执行网络地址变换程序,替代数据包的目的地IP地址为IP(U),以传输数据包至计算机610。因此,计算机610可获取数据包以响应请求,其中如图8中的P7所示,每个数据包包括源地址IP(Y)和目的地地址IP(U)。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当进入特定的运作模式时,网络运营商630可能不具有负载分享的能力,因此网络运营商630会将目的地IP地址转换为默认IP地址(例如IP(A)),或者网络运营商630简单的禁能负载分享功能并总是替换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为默认IP地址。对于现存的网络运营商,可升级固件或软件,以包括NAT算法,而无需升级硬件基础建设。
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整合两个无线载送信道与NAT算法增加了数据通量,并且由于是IP层变换,该方法并不限于任何特定物理层协议。该数据传输方法可应用至例如GSM、GPRS、WIFI、WIMAX、CDMA以及LTE的通信协议,并且也可应用至运作于不同通信协议的两个(U)SIM卡,例如一个采用GSM另一个采用GPRS。
图9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显示了通信网络系统,其中计算机910经由连接的移动台920接入因特网接入网络980。计算机910与移动台920连接,其中如图2所示,移动台920包含两个用户识别卡A和B,并且每个对应于一个专属的基带芯片和RF模块,移动台920中,采用IP隧道单元(IP tunneling unit)通过两个协作的用户识别卡处理数据传输。IP隧道单元可在软件核心中实现,由一个或多个微控制单元(例如上述的专属处理器、专属硬件电路或者其组合)执行。每个微控制单元可安装在基带芯片中或者基带芯片外部。在实际的数据传输前,用户识别卡A和B可分别在相同或不同的无线电信网络中注册,并待接在相同或者不同的PLMN网络,其中无线电信网络可例如GSM、WCDMA、TD-SCDMA以及类似的。此外,在图3所示的PDP上下文激活程序后,用户识别卡A和B分别获取IP地址,即IP(A)和IP(B)。计算机910(例如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可携式电子设备或移动台920中的处理器)可获取IP地址IP(U)用于接入因特网资源。在图9中,移动台920的用户识别卡A经由网络单元930待接网络运营商950,移动台920的用户识别卡B经由网络单元940待接网络运营商960,其中网络运营商950和960属于相同或者不同的网络运营商。IP数据包经由移动台920、网络单元930、网络运营商950以及网关服务器970在计算机910与因特网接入网络980间传输,或者经由移动台920、网络单元940、网络运营商960以及网关服务器970在计算机910与因特网接入网络980间传输。
图10根据图9中实施例显示了移动台920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1根据图9中实施例显示了计算机910和因特网接入网络980之间数据传输交互的序列示意图。参考图9、图10和图11,计算机910向因特网接入网络980发出请求,用于请求应用服务,例如HTTP、FTP、SMTP、POP3或者IMAP服务。首先,计算机910发出的请求由移动台920接收(步骤S1002),其中如图11中P8所示,接收的请求中包括包头,包头包含源地址IP(U)、目的地地址IP(Y)和净负荷(payload)。在接收请求后,移动台920指定一个用户识别卡传输接收到的请求(步骤S1004),其中由用户识别卡A传输的数据包可称为第一数据包,由用户识别卡B传输的数据包可称为第二数据包。在本实施例中,指定用户识别卡A传输接收的请求。接着,移动台920的IP隧道单元执行IP隧道程序,附加用一新包头(可称为第一新包头)对所接收的请求进行封装,新包头包含源地址IP(A)和目的地地址IP(W)(步骤S1006)。如果指定用户识别卡B传输接收的请求,则附加用一第二新包头对所接收的请求进行封装,新包头包含源地址IP(B)和目的地地址IP(W)。接着,移动台920经由用户识别卡A、网络单元930、网络运营商950和网关服务器970传输被新封装后的请求(如图11中的P9所示)至因特网接入网络980(步骤S1008)。接着,移动台920的用户识别卡A和B接收包含多个数据包的回应数据(步骤S1010),其中回应数据由因特网接入网络980经由网关服务器970发送,以响应被新封装后的请求。之后,移动台920传输由用户识别卡A和B接收的数据包至计算机910用于所述请求(步骤S1012)。
参考图11,当移动台920传输的请求经过网关服务器970传递时,网关服务器970可执行IP解隧道(de-tunneling)程序,以对接收的请求进行解封装,并接着替换解封装后的请求的源IP地址为IP(W)。因此,网关服务器970接收的请求经过解封装,并且解封装后的请求包括源IP地址IP(W)和目的地IP地址IP(Y)。接着,网关服务器970传输解封装后的请求(如图11中P10所示)至因特网接入网络980。此外,如图11中P11所示,因特网接入网络980发出的每个数据包包括源IP地址IP(Y)和目的地的IP地址IP(W)。当因特网接入网络980发出的数据包经网关服务器970传递时,网关服务器970将数据包的目的地IP地址替换为IP(U),并执行IP隧道程序,附加用一新包头对所替换后的数据包进行封装,新包头包含源IP地址IP(W)和目的地IP地址IP(A)或IP(B)。对每个接收的数据包,网关服务器970根据移动台920的用户识别卡A和B的业务确定采用IP(A)或IP(B)中的何者,并经由所确定的用户识别卡和相应的RF模块传输封装后的数据包至移动台920。举例而言,如图11中的P12所示,如果网关服务器970确定经由网络运营商950将接收的数据包传输至用户识别卡A,则网关服务器970替换所接收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为IP(U),并执行IP隧道程序,以附加用一第三新包头对所替换后的数据包进行封装,第三新包头包含源IP地址IP(W)和目的地IP地址IP(A)。否则,如图11中的P12所示,网关服务器970替换所接收数据包的目的地地址为IP(U),并执行IP隧道程序,以附加用一第四新包头对所替换后的数据包进行封装,第四新包头包含源IP地址IP(W)和目的地IP地址IP(B)。此外,步骤S1012中在传输由用户识别卡A和B接收的数据包至计算机910之前,移动台920执行IP解隧道程序,以对所接收数据包解封装。因此,计算机910可获取数据包以回应请求,其中如图11中的P14所示,每个数据包包括源IP地址IP(Y)和目的地IP地址IP(U)。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网关服务器970所执行的功能也可在因特网接入网络980中实现,而并非在运营商一侧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IP封装功能可由计算机910执行,而并非由移动台920执行。
由于本发明本发明的数据传输处理方法是在IP层执行地址变换,该方法并非仅限于使用的物理层协议。网络运营商可组合在不同物理层协议传输的数据包,不同物理层协议可例如LTE、GSM、GPRS、WIFI、WIMAX以及CDMA。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物理无线链路组合为一个逻辑TCP/IP链路,本发明的数据传输处理方法可加速双RF模块站的数据传输速率。
本发明虽以较佳实施例描述,然而并不限于此。各种变形、修改和所述实施例各种特征的组合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应以申请专利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9)
1.一种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动台包括耦接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第一射频模块和耦接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第二射频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指定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传输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初始具有源IP地址IP(U)和对应于接入网络的目的地IP地址IP(Y);
替换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所述源IP地址IP(U)为对应于所述第一射频模块的源IP地址IP(A);
经由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传输替换后的第一数据包至所述接入网络;
指定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初始具有所述源IP地址IP(U)和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Y);
替换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所述源IP地址IP(U)为对应于所述第二射频模块的源IP地址IP(B);以及
经由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替换后的第二数据包至所述接入网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由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从所述接入网络接收回应数据包,其中所述回应数据包具有源IP地址IP(Y)和目的地IP地址IP(A)。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替换所述回应数据包的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A)为目的地IP地址IP(U)。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由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从所述接入网络接收回应数据包,其中所述回应数据包具有源IP地址IP(Y)和目的地IP地址IP(B)。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模块和所述第二射频模块待接具有IP地址IP(W)的网络运营商,并且经由所述网络运营商传输所述替换后的第一数据包和所述替换后的第二数据包至所述接入网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运营商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包,替换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所述源IP地址IP(A)为源IP地址IP(W),并传输所述替换后的第一数据包至所述接入网络。
7.如权利要求2或者4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络经由网络运营商发出另一回应数据包,其中所述另一回应数据包具有源IP地址IP(Y)和目的地IP地址IP(W),并且所述网络运营商将发至所述第一用户识别卡的所述另一回应数据包的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W)替换为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A),或者将发至所述第二用户识别卡的所述另一回应数据包替换为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B)。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计算机接收具有所述源IP地址IP(U)的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所述计算机耦接所述移动台,并且所述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从所述接入网络传输回应数据包至所述计算机。
9.一种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动台包括耦接第一用户识别卡的第一射频模块和耦接第二用户识别卡的第二射频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指定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传输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初始具有源IP地址IP(U)和对应于接入网络的目的地IP地址IP(Y);
用第一新包头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封装,所述第一新包头包括源IP地址IP(A)和目的地IP地址IP(W);
经由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传输封装后的第一数据包至所述接入网络;
指定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初始具有所述源IP地址IP(U)和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Y);
用第二新包头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封装,所述第二新包头包括源IP地址IP(B)和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W);以及
经由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封装后的第二数据包至所述接入网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IP地址IP(W)的网关服务器接收所述封装后的第一数据包和所述封装后的第二数据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射频模块接收具有第三新包头的数据包,所述具有第三新包头的数据包由所述网关服务器封装,并且所述第三新包头包括所述源IP地址IP(W)和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A);以及
所述第二射频模块接收具有第四新包头的数据包,所述具有第四新包头的数据包由所述网关服务器封装,并且所述第四新包头包括所述源IP地址IP(W)和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B)。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对所述第一射频模块接收的数据包解封装以及对所述第二射频模块接收的数据包解封装。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关服务器解封装所述封装后的第一数据包和所述封装后的第二数据包,替换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所述源IP地址IP(U)为所述IP地址IP(W),并传输至所述接入网络。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经由所述网关服务器,接收所述接入网络发出的一已封装回应数据包,其中所述网关服务器从所述接入网络接收回应数据包,所述回应数据包包含所述源IP地址IP(Y)和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W),并且所述网关服务器替换所述回应数据包的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W)为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U),以及用第三新包头或者第四新包头对所述回应数据包进行封装,所述第三新包头或者所述第四新包头包括所述源IP地址IP(W)和所述且的地IP地址IP(A)或IP(B)。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计算机接收具有所述源IP地址IP(U)的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所述计算机耦接所述移动台,并且所述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传输从所述接入网络接收的回应数据包至所述计算机。
16.一种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所述数据在一接入网络与具有两个射频模块的移动台之间传输,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射频模块,耦接对应于IP地址IP(A)的第一用户识别卡;
第二射频模块,耦接对应于IP地址IP(B)的第二用户识别卡;以及
处理器,执行网络地址变换,指定一部分数据包由所述第一射频模块传输以及指定另一部分数据包由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其中当指定所述第一射频模块时,所述处理器替换一数据包的源IP地址为IP(A),当指定所述第二射频模块时,所述处理器替换所述数据包的源IP地址为IP(B)。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模块接收回应数据包,所述回应数据包具有源IP地址IP(Y)和目的地IP地址IP(A),以及所述第二射频模块接收另一回应数据包,所述另一回应数据包具有所述源IP地址IP(Y)和目的地地址IP(B),以及所述处理器替换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A)和所述目的地IP地址IP(B)为IP地址IP(U)。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模块和所述第二射频模块发送的数据包由计算机产生,并且所述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传输回应数据包至所述计算机。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模块和所述第二射频模块传输的数据包由网络运营商接收,所述网络运营商替换所述源IP地址IP(A)或IP(B)为IP(W)。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2/535,022 | 2009-08-04 | ||
US12/535,022 US8391211B2 (en) | 2009-08-04 | 2009-08-04 | Methods for handling data transmission by a mobile station with multiple radio frequency transceivers and systems utilizing the sam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90199A true CN101990199A (zh) | 2011-03-23 |
CN101990199B CN101990199B (zh) | 2013-07-24 |
Family
ID=43534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058475A Active CN101990199B (zh) | 2009-08-04 | 2010-06-22 | 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91211B2 (zh) |
CN (1) | CN101990199B (zh) |
TW (1) | TWI416979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79621A (zh) * | 2011-12-22 | 2013-06-26 |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 一种蜂窝网与无线局域网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
CN106068665A (zh) * | 2014-05-21 | 2016-11-02 | 柏思科技有限公司 | 多sim通信装置处的基站选择 |
CN108966304A (zh) * | 2017-05-27 | 2018-12-07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13473475A (zh) * | 2020-03-31 | 2021-10-01 | 辰芯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广域网上实现移动用户位置隐藏的运作方法与装置 |
US11375360B2 (en) | 2014-05-21 | 2022-06-28 | Pismo Labs Technology Limited | Using a plurality of SIM cards at an electronic device |
US11943838B2 (en) | 2014-05-21 | 2024-03-26 | Pismo Labs Technology Limited | Using a plurality of SIM cards at an electronic devic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06290B2 (en) * | 2010-09-02 | 2013-12-10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demotion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KR101715385B1 (ko) * | 2010-10-15 | 2017-03-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동 단말기의 제어 방법 |
EP2884812B1 (en) * | 2011-04-01 | 2016-12-28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haring a common PDP context |
CN103905510B (zh) * | 2012-12-28 | 2018-04-27 |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的处理方法及后台服务器 |
BR112019002835A2 (pt) * | 2016-08-12 | 2019-05-21 | Mediatek Inc. | aquisição de informação de sistema |
US10412004B2 (en) | 2017-03-23 | 2019-09-10 | Google Llc | Gigabit router |
FR3084549B1 (fr) * | 2018-07-30 | 2022-02-18 | Ingenico Group |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de donnees vers deux passerelles distinctes, et dispositif correspondant. |
US12166759B2 (en) | 2019-09-24 | 2024-12-10 | Pribit Technology, Inc. | System for remote execution code-based node control flow management, and method therefor |
US20220247719A1 (en) * | 2019-09-24 | 2022-08-04 | Pribit Technology, Inc. | Network Access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
CN112040437B (zh) * | 2019-11-08 | 2021-05-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车联网接入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KR20220144820A (ko) * | 2020-02-13 | 2022-10-27 | 오노몬도 에이피에스 | 개선된 패킷 전송 |
CN113872861B (zh) * | 2020-06-30 | 2023-07-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生成表项的方法、发送报文的方法及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88767A1 (en) * | 2001-06-28 | 2003-05-08 | Emerson Harry E. | Integrating the internet with 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
CN1496154A (zh) * | 2002-09-20 | 2004-05-12 | ��ʽ����Ntt����Ħ | 移动通信控制系统、移动通信控制方法、路由器、服务器以及数据结构 |
CN2659058Y (zh) * | 2003-10-22 | 2004-11-24 | 北京朗通环球科技有限公司 | 手持通信设备 |
US20050176466A1 (en) * | 2004-02-11 | 2005-08-11 | Anthony Verloop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verifying and managing multiple system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0116592D0 (en) * | 2001-07-06 | 2001-08-29 | Pathfinder Tech Resources Ltd | SMS routing |
TW549000B (en) | 2001-12-27 | 2003-08-21 | Quanta Comp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obile station to avoid paging loss in multiple mobile networks |
KR101080965B1 (ko) * | 2005-04-09 | 2011-11-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매개체 무관 핸드오버를 위한 정보 서비스 송수신 방법 |
TW200742462A (en) * | 2006-04-21 | 2007-11-01 | Univ Nat Tsing Hua | Method for reconfiguring mobility platform and device using the same |
US9002364B2 (en) | 2007-05-22 | 2015-04-07 | Tango Networks, Inc. |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concurrent termination of multiple calls at a mobile terminal |
-
2009
- 2009-08-04 US US12/535,022 patent/US8391211B2/en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6-22 CN CN2010102058475A patent/CN101990199B/zh active Active
- 2010-06-23 TW TW099120393A patent/TWI416979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88767A1 (en) * | 2001-06-28 | 2003-05-08 | Emerson Harry E. | Integrating the internet with 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
CN1496154A (zh) * | 2002-09-20 | 2004-05-12 | ��ʽ����Ntt����Ħ | 移动通信控制系统、移动通信控制方法、路由器、服务器以及数据结构 |
CN2659058Y (zh) * | 2003-10-22 | 2004-11-24 | 北京朗通环球科技有限公司 | 手持通信设备 |
US20050176466A1 (en) * | 2004-02-11 | 2005-08-11 | Anthony Verloop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verifying and managing multiple system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79621A (zh) * | 2011-12-22 | 2013-06-26 |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 一种蜂窝网与无线局域网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
CN103179621B (zh) * | 2011-12-22 | 2017-07-25 |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 一种蜂窝网与无线局域网切换的方法 |
CN106068665A (zh) * | 2014-05-21 | 2016-11-02 | 柏思科技有限公司 | 多sim通信装置处的基站选择 |
CN106068665B (zh) * | 2014-05-21 | 2019-09-06 | 柏思科技有限公司 | 多sim通信装置及无线连接到基站的方法 |
US11375360B2 (en) | 2014-05-21 | 2022-06-28 | Pismo Labs Technology Limited | Using a plurality of SIM cards at an electronic device |
US11943838B2 (en) | 2014-05-21 | 2024-03-26 | Pismo Labs Technology Limited | Using a plurality of SIM cards at an electronic device |
CN108966304A (zh) * | 2017-05-27 | 2018-12-07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13473475A (zh) * | 2020-03-31 | 2021-10-01 | 辰芯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广域网上实现移动用户位置隐藏的运作方法与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06762A (en) | 2011-02-16 |
CN101990199B (zh) | 2013-07-24 |
US20110032868A1 (en) | 2011-02-10 |
TWI416979B (zh) | 2013-11-21 |
US8391211B2 (en) | 2013-03-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90199B (zh) | 移动台处理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处理数据传输的系统 | |
US8358649B2 (en) | Methods for handling packet-switched data transmissions by mobile station with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s and systems utilizing the same | |
CN101540976B (zh) | 传输移动台始呼请求的方法与相应系统 | |
US10034324B2 (en) | Optimization of power consumption in dual SIM mobiles in connected mode in a wireless network | |
EP1443788B1 (en) | Frequency sear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 |
CN101909295A (zh) | 为移动台提供远端用户识别卡的系统及相关方法 | |
EP2787768B1 (en) | Access method and system | |
KR101221235B1 (ko) | 이동 장비 식별자의 효율적인 공유 | |
CN102137492B (zh) | 单卡双待系统中视频电话业务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 |
US20140241241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short message services for packet switched devices | |
EP283499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short message services for packet switched devices | |
DE102009029799A1 (de) | Verfahren zum Behandeln von paketorientierten Datenübertragungen durch mobile Stationen mit Teilnehmer- Identitäts- Karten und Systeme, die entsprechendes nutze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