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988682B - 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8682B
CN101988682B CN 200910055708 CN200910055708A CN101988682B CN 101988682 B CN101988682 B CN 101988682B CN 200910055708 CN200910055708 CN 200910055708 CN 200910055708 A CN200910055708 A CN 200910055708A CN 101988682 B CN101988682 B CN 1019886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improving
blanking bar
module blanking
diffus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05570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8682A (zh
Inventor
苏东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MAOLI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91005570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886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88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8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8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86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及其方法,是在直下式背光模块之扩散板的入光面设置复数光源,其中,在两光源之间的扩散板分布有复数个小于该扩散板平均厚度的最小厚度,以从该最小厚度的位置提供较多光量的原始光源,或提供混合相对较多的原始光源,以降低或消除该扩散板在两光源之间所产生的暗带。

Description

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背光源的背光模块按光源投射方向的不同可包含侧光式与直下式两种;侧光式的背光模块,是以导光板的至少一侧边做为入光面,光源从该入光面将光线投射进入导光板内传递,再经由设于对称于出光面的反射片将光线反射通过出光面与光学膜片而产生发光效果。
如图1与图2所示,直下式的背光模块,则是在一背盖3的内空间设置复数光源2,再于背盖3的开口设置一扩散板1,使得扩散板的入光面11对应于光源2,光源2可将光线直接从入光面11投射进入扩散板1内,再通过出光面12而发光,进而达到光线均匀效果与支撑功用。
由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入光面与出光面均较大,因此必须设置数量较多的光源2才能维持出光面足够的亮度与辉度;所述光源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或冷光阴极管(CCFL)。CCFL是一种直管状的光源,因此,一般是如图1与图2所示地平行设置在对应扩散板1的入光面11,此种结构形态的背光模块,由于光源2与扩散板1的最近距离处会在出光面12产生较高的亮度,而两光源2之间的中央位置因为距离光源2较远,其亮度会较低以致于产生暗带区域D,造成了扩散板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改善前述背光模块之暗带的问题,中国台湾地区I224233号专利案,是在非正对光源位置的扩散板设置聚光凸块,以使光线通过该聚光凸块时提升通过出光面的亮度,以弥补两光源之间的暗带,但此种方式所能改善的效果有限。
中国台湾地区M350032号专利案,则是针对设于扩散板进行改良,其主要特征是在扩散板的入光面设置复数平滑部与复数个突出曲部,其中每一突出曲部之位置直接对应于一子光源之位置,每一平滑部之位置则对应于相邻二子光源之间之位置。但该技术特征与习知技术并无太大差异,且改良的效果亦不甚明显。
中国台湾地区公开200844587号专利案,是在扩散板设置具有多孔隙结构的扩散层,该些孔隙在沿着扩散板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由光线射至该孔后,使部分的光线反射,部分光线则穿过该些孔,以及在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产生折射;其原理仍然是以扩散或聚焦的方式进行,所能改善的效果亦不大。
中国台湾地区公开200739203号专利案的改良方案,则是在扩散板设置贯通其基材两侧的复数长形孔洞,使每一孔洞皆具有一弧面,此种设计与前述利用扩散或聚焦方式来消除暗带并无差异,所能达成的效果实属有限。
如何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将直下式背光模块所产生的暗带消除是技术人员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上述结构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包括:直下式背光模块;在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上设有面对一扩散板的入光面的复数光源,在两光源之间的扩散板分布有复数个小于该扩散板平均厚度的最小厚度;从该最小厚度的位置提供以降低或消除该扩散板在两光源之间所产生的暗带的原始光源,或提供混合相对较多的以降低或消除该扩散板在两光源之间所产生的暗带的的原始光源;
本发明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直下式背光模块设有面对一扩散板之入光面的复数光源;
在两光源之间的扩散板分布有复数个小于该扩散板平均厚度的最小厚度;
从该最小厚度的位置提供原始光源,或提供混合相对较多的原始光源,以降低或消除该扩散板在两光源之间所产生的暗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两光源之间出光量较低的区域可以获得较多原始光源进行补偿,从而达到降低甚至消除暗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现有技术中直下型背光模块结构之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直下型背光模块结构之前视平面示意图。
图3为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结构之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4为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结构之前视平面示意图。
图5为显示本发明在两光源之间的扩散板入光面分布复数凹孔之实施例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显示本发明在两光源之间的扩散板出光面分布复数凹孔之实施例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显示本发明在两光源之间的扩散板分布复数洞孔之实施例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显示本发明将分布于扩散板上的凹孔或洞孔,在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具有最大分布密度,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密度之实施例俯视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特征,是针对设于背光模块之扩散板进行结构改良,使两光源之间出光量较低的区域可以获得较多原始光源进行补偿,从而达到降低甚至消除暗带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手段,是在背光模块之面对扩散板之入光面的位置设置复数光源,其中,在两光源之间的扩散板分布有复数个小于该扩散板平均厚度的最小厚度,使得光量较大的原始光源得以从该最小厚度的位置射出,以弥补该区域出光量的不足,让整个背光模块的发光亮度与辉度更为均匀而避免产生暗带。
作为一种选择,本发明设于扩散板的所述最小厚度,可以是复数不贯穿的细小凹孔,也可以是复数贯穿的细小洞孔。
作为另一种选择,本发明设于扩散板的凹孔或洞孔,可以设置在扩散板的入光面而面向光源,也可以将凹孔或洞孔设置在扩散板的出光面而背向光源。
作为再一种选择,本发明设于扩散板的凹孔或洞孔可以均匀分布于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也可以使凹孔或洞孔的分布在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具有最大密度,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的密度。
作为又一种选择,本发明设于扩散板上的凹孔或洞孔,可以是圆形、矩形、三角形、四边以上之多边形、...等几何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
再者,本发明设于扩散板上的凹孔或洞孔的中心轴线,可以和扩散板的板面垂直,也可以呈倾斜而和板面成一夹角。
利用前述本发明,在进行背光模块之暗带的改善时,只需要对扩散板做简单的加工以改变局部的厚度,并不需要改变背光模块的基本架构,因此,不会增加过多制程。
图3与图4为显示本发明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结构,其包含一具有内空间的背盖3、设于背盖3之内空间的复数光源2、以及设于背盖3开口的扩散板1;其中,所述光源2可以是直管形的CCFL,并且平行排列地设于背盖3之内空间;光源2也可以采用复数LED组构而成;光源2系将光线从扩散板1的入光面11投射进入扩散板1内,再通过出光面12射出,以使整个背光模块产生发光效果。
本发明的特征是在两光源2之间的扩散板1分布复数个小于该扩散板1之平均厚度且细小的最小厚度,以能从该最小厚度的位置射出更多光量;亦即,可以使未经扩散板1折射及混光的原始光源从该最小厚度的位置射出,或经扩散板1少量折射及混合较多原始光源的光线通过,以弥补两光源之间不足的出光量,以降低或消除该扩散板在两光源之间所产生的暗带。
图5是显示本发明小于扩散板1平均厚度的最小厚度,可以是不贯穿的凹孔13,并且将凹孔13设在扩散板1的入光面11而朝向光源2;或是如第六图所示,将凹孔13设在扩散板1的出光面12而背向光源2。本发明设于扩散板1之小于扩散板平均厚度的最小厚度,也可以如图7所示地设为贯穿扩散板1厚度的洞孔14,使该最小厚度实质上等于0。该等凹孔13或洞孔14可以均匀分布于两光源2之间的中央位置(如图3所示),也可以在两光源2之间的中央位置呈最大密度的分布,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的密度(如图8所示)。此外,所述凹孔13或洞孔14,可以是细小的圆形、三角形、矩形、四边以上之多边形,甚至是不规则形状。
为了让使用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到扩散板1所呈现的均匀亮度,本发明可以依实际需要将所述凹孔13或洞孔14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扩散板1的板面设置,也可以使凹孔13或洞孔14的中心轴线与扩散板的板面成一夹角地设置。
如图4所示,光源2所投射的光线除了可以直接从扩散板1的出光面12折射扩散而出之外,光线还会经由背盖3内面反射而通过凹孔13或洞孔14,由凹孔13较薄的厚度,甚至没有厚度的洞孔14提供更高光量的原始光源,以弥补两光源之间出光量不足的问题,达到降低甚至消除暗带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用以解释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具以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所以,凡有在相同之发明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发明之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畴内。

Claims (50)

1.一种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包括: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上设有面对一扩散板的一入光面的复数光源,在两光源之间的该扩散板分布有复数个小于该扩散板平均厚度的最小厚度,其中该些最小厚度呈数组排列,且该扩散板的该入光面与相对于该入光面的一出光面各为一平面;从该最小厚度的位置提供以降低或消除该扩散板在两光源之间所产生的暗带的原始光源,或提供混合相对较多的以降低或消除该扩散板在两光源之间所产生的暗带的原始光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厚度为不贯穿的凹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厚度为贯穿的洞孔,使该最小厚度为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设于该扩散板的入光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设于该扩散板的出光面。
6.根据权利要求第2、4、5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的中心轴线与该扩散板的板面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洞孔的中心轴线与该扩散板的板面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第2、4、5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的中心轴线与该扩散板的板面具有一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洞孔的中心轴线与该扩散板的板面具有一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是均匀分布于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是均匀分布于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是均匀分布于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是均匀分布于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的分布,是在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具有最大密度,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的密度。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的分布,是在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具有最大密度,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的密度。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的分布,是在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具有最大密度,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的密度。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的分布,是在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具有最大密度,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的密度。
18.根据权利要求第2、4、5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为圆形。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为圆形。
20.根据权利要求第2、4、5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为矩形。
2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为矩形。
22.根据权利要求第2、4、5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为三角形。
2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为三角形。
24.根据权利要求第2、4、5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为四边以上的多边形。
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为四边以上的多边形。
26.一种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直下式背光模块设有面对一扩散板之一入光面的复数光源,其中该扩散板的该入光面与相对于该入光面的一出光面各为一平面;
在两光源之间的扩散板分布有复数个小于该扩散板平均厚度的最小厚度,其中该些最小厚度呈数组排列;
从该最小厚度的位置提供原始光源,或提供混合相对较多的原始光源,以降低或消除该扩散板在两光源之间所产生的暗带。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厚度为不贯穿的凹孔。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厚度为贯穿的洞孔,使该最小厚度为0。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设于该扩散板的入光面。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设于该扩散板的出光面。
31.根据权利要求第27、29、30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的中心轴线与该扩散板的板面垂直。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的中心轴线与该扩散板的板面垂直。
33.根据权利要求第27、29、30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的中心轴线与该扩散板的板面具有一夹角。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特征在于:所述洞孔的中心轴线与该扩散板的板面具有一夹角。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是均匀分布于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洞孔是均匀分布于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
3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是均匀分布于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洞孔是均匀分布于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
39.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分布,是在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具有最大密度,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的密度。
40.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洞孔分布,是在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具有最大密度,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的密度。
41.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分布,是在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具有最大密度,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的密度。
42.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洞孔分布,是在所述两光源之间的中央位置具有最大密度,并往相对两侧逐渐降低分布的密度。
43.根据权利要求第27、29、30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为圆形。
4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为圆形。
45.根据权利要求第27、29、30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为矩形。
46.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洞孔为矩形。
47.根据权利要求第27、29、30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为三角形。
48.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为三角形。
49.根据权利要求第27、29、30项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为四边以上的多边形。
5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洞孔为四边以上的多边形。
CN 200910055708 2009-07-31 2009-07-31 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及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86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055708 CN101988682B (zh) 2009-07-31 2009-07-31 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055708 CN101988682B (zh) 2009-07-31 2009-07-31 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8682A CN101988682A (zh) 2011-03-23
CN101988682B true CN101988682B (zh) 2012-10-10

Family

ID=43745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05570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8682B (zh) 2009-07-31 2009-07-31 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886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37327B (zh) * 2011-06-01 2014-05-1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CN102628565B (zh) * 2012-03-26 2014-01-1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389538A (zh) * 2012-05-11 2013-11-1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导光板制作方法
CN109085671A (zh) * 2018-09-28 2018-12-25 青岛骐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组件和led显示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51329Y (zh) * 2004-12-23 2006-01-11 福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光扩散板的背光模组
CN200993714Y (zh) * 2006-12-19 2007-12-19 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的结构改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51329Y (zh) * 2004-12-23 2006-01-11 福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光扩散板的背光模组
CN200993714Y (zh) * 2006-12-19 2007-12-19 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的结构改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8682A (zh) 201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7002B (zh) 照明装置、发光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TWI337677B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used in the same
CN101097349A (zh) 背光组件及采用其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01988682B (zh) 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及其方法
KR20010106393A (ko) 백라이트 장치
TW556028B (en) Modular LED backlight assembly
CN100395633C (zh) 背光模组
JP4261659B2 (ja) 面状光源装置
CN108167683A (zh) 复合扩散板及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11505760A (zh) 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板
JP2009043738A (ja) 面状光源装置
JP2005228535A (ja)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122576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JP2006164625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106895326A (zh) 一种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照明装置
CN201462677U (zh) 改善背光模块暗带的结构
US9086592B2 (en) Direct illumination type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0405154C (zh) 背光模组
KR100557451B1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의 확산판
CN200986146Y (zh) 光利用率高的导光板
CN100419530C (zh)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器
CN101694286B (zh) 导光板及使用其的背光模块
KR20000024140A (ko) 백라이트 장치
KR100557449B1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의 확산판
KR20200123353A (ko) 도광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04

Address after: 215151 No. 468 Songshan Road, Suzhou New District,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after: Suzhou Maoli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51 No. 470 Songshan Road, Suzhou New District,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