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957049A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7049A
CN101957049A CN201010235967XA CN201010235967A CN101957049A CN 101957049 A CN101957049 A CN 101957049A CN 201010235967X A CN201010235967X A CN 201010235967XA CN 201010235967 A CN201010235967 A CN 201010235967A CN 101957049 A CN101957049 A CN 101957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air filter
air
rotating shaft
air clea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596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7049B (zh
Inventor
小泽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rier Jap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57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7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7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70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能可靠地进行附着于空气过滤器的灰尘的刮取而获得清扫性的提高,并能实现灰尘刮取性能的稳定化。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连通吸入口(5)和出风口(9)的通风路(10)中配置热交换器(7)和送风机(8),在吸入口与热交换器之间设有空气过滤器(F)和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其中,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包括:在清扫空气过滤器时,使空气过滤器从下端部U字形转向,并朝上方移动施力的传送齿轮(23);以及将附着于空气过滤器的灰尘除去的灰尘刮取刀片(27),构成设有传送齿轮的第一转轴(25)和设有灰尘刮取刀片的第二转轴(28)与一个单元框(22)平行地配置的清扫单元体(20),且该清扫单元体被安装成能相对于室内机主体(1)自由装拆。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对空气过滤器自动清扫功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机的室内机在收容于室内机主体内的热交换器的通风路上游侧具有空气过滤器,对吸入到主体内的室内空气进行过滤,仅将干净空气引导至热交换器。灰尘残留于空气过滤器,长期使用时,附着于空气过滤器的灰尘堆积,从而产生孔眼堵塞。
以该状态放置时,由于附着的灰尘而导致被导入热交换器的风量减少,热交换效率下降。用户需要每隔适当时间拆下空气过滤器,将灰尘从空气过滤器除去。然而,由于该作业比较麻烦、繁杂,因此,空气过滤器多被放置不处理。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在从形成于壳体的吸入口到出风口的通风路内配置有热交换器和风扇,具有对沿吸入口的内表面所配置的网孔状过滤器的表面进行除尘的除尘机构,并具有将附着于过滤器的灰尘从过滤器的背面侧朝表面侧排出的背面侧吸尘机构。
在上述背面侧吸尘机构中,过滤器传送机构一体地形成,过滤器传送机构使过滤器移动,同时,利用背面侧吸尘机构和除尘机构自动地除去附着于过滤器的灰尘。对用户来说,不需要进行对过滤器除尘的作业,且不存在过滤器的孔眼堵塞,从而能获得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826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也能指出具有一定程度的问题。即,除尘刷刮落的灰尘积存于与除尘刷一体化形成的集尘箱中,因此,不得不酌情将除尘机构从室内机主体拆下,将积存的灰尘从集尘箱排出。因此,除尘机构设计成可相对于室内机主体装拆。
与此相对,与背面侧吸尘机构一体化形成的过滤器传送机构被安装固定于室内机主体。另外,由于过滤器传送机构和除尘机构跨越多个零件安装,因此,存在各构成零件的制造误差,且无法避免产生各构成零件组装时的安装误差。
由于这种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作为对过滤器的灰尘刮取性能重要的尺寸,过滤器传送机构的转轴与除尘机构的转轴的间隔尺寸、即轴间距离不稳定,这可以说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的问题点。
例如,将除尘机构从室内机主体拆下,将积存于集尘箱的灰尘排出后,在将除尘机构安装到室内机主体的状态下,过滤器传送机构与除尘机构的轴间距离发生变化,导致灰尘的刮取除去变得不完全,灰尘仍残留在过滤器中。
本发明根据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将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的转轴与灰尘刮取装置的转轴的轴间距离保持恒定,能可靠地进行附着于过滤器的灰尘的刮取,以实现清扫性的提高,并能获得灰尘刮取性能的稳定化。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连通设于室内机主体中的吸入口与出风口的通风路中配置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并且包括:在设有上述吸入口的上述室内机主体内的上述热交换器的通风路上游侧,对从上述吸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进行过滤的空气过滤器;以及对附着于该空气过滤器的灰尘进行除去清扫的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
其特征是,上述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包括:在清扫上述空气过滤器时,在上述热交换器的通风路上游侧,使上述空气过滤器从下端部U字形转向、朝上方移动施力的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以及对通过该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而移动的上述空气过滤器,将附着于上述空气过滤器的灰尘除去的灰尘刮取装置。
构成上述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的转轴和上述灰尘刮取装置的转轴与一个单元框平行地配置的清扫单元体,该清扫单元体被安装成能相对于上述室内机主体自由装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过滤器传送装置的转轴与灰尘刮取装置的转轴的轴间距离保持恒定,可靠地进行附着于过滤器的灰尘的刮取,以实现清扫性的提高,并起到获得灰尘刮取性能的稳定化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机上表面部的俯视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拆下前表面面板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拆下前表面面板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将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的一部分从过滤器支承框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解表示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的各构成零件的纵剖视图。
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的中间部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的中间部的纵剖视图。
图9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过滤器的锁定机构及其周边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室内机主体
2 吸入口
3 出风口
10 通风路
7 热交换器
8 室内送风机
F 空气过滤器
S 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
15 主框部
16 锁定机构
16a 槽部
20 清扫单元体
22 单元框
22a 第一梁部
22b  第二梁部
22c  第三梁部
22d  卡合片
22d1 凹部
23 传送齿轮(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
24 灰尘上推刷
27 灰尘刮取刀片(灰尘刮取装置)
25 第一转轴
28 第二转轴
33 固定件(单一零件)
30 集尘箱
35 弹簧体
35a  突起
36 置位按钮
R1 第一引导路
R2 第二引导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外观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室内机主体1的上表面部的俯视图。图3是拆下前表面面板2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4是同样地拆下前表面面板2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室内机主体1由构成前表面、上表面及左右两侧面筐体的前表面面板2和后主体3构成。从正面观察室内机主体1时,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尺寸,左右宽度方向的尺寸极大,因此,室内机主体1整体上形成为横长状。
在前表面面板2的上表面部设有吸入口5,具有该吸入口5的上表面部和由板体构成的前表面部一体化形成,并构成以上表面部后端作为枢轴支承部的开闭面板2A。在维护时等,能根据需要打开开闭面板2A,露出室内机主体1内部。
在前表面面板2的下表面部并排设有后述的出风百叶板11a,11b,此外,在这些出风百叶板11a、11b的侧部设有接收并显示从遥控器(远距离控制remote control)发送的信号的显示部H。
在室内机主体1的前表面面板2的上表面部,吸入口5和空气过滤器引导口6在并排状态下开口。吸入口5位于里侧,空气过滤器引导口6位于前侧,由此占据了前表面面板2上表面的大部分。
空气过滤器引导口6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尺寸形成为与吸入口5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但前后方向的尺寸极小,与此相对,吸入口5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形成得较大。在吸入口5中嵌入有将该吸入口分隔为多个空间部的框状的格棂,在空气过滤器引导口6中无格棂,始终处于打开状态。
将在后面说明,选择空气过滤器清扫运转时,附着于空气过滤器F的灰尘会被除去。另外,空气过滤器F在被清扫的状态下穿过空气过滤器引导口6,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从室内机主体1的上表面部朝上方突出大致一半,能进行空气过滤器F的干燥。
通过拆下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前表面面板2,能看到后主体3的一部分。在该后主体3中,支承有对空气过滤器F进行支承的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热交换器7和室内送风机8,并且设有出风口9。
通过使室内送风机8工作,在室内机主体1内形成有连通前表面面板2的吸入口5与后主体3的出风口9的通风路10。而且,在该通风路10中,依次配置有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热交换器7和室内送风机8。
出风口9沿前表面面板2的下端部形成,在该出风口9中设有上述两片出风百叶板11a、11b。这些出风百叶板11a、11b是通过转动姿势开闭出风口9、且根据运转条件来设定热交换空气的出风方向的上下百叶板。
热交换器7由前侧热交换器部7A和后侧热交换器部7B形成为大致倒V字状。前侧热交换部7A形成为弯曲状,以隔着后述的空气过滤器F与前表面面板2的前表面部和具有吸入口5的上表面部相对。后侧热交换器部7B以直线状斜向倾斜,隔着空气过滤器F与吸入口5的一部分相对。
热交换器7经由制冷剂管与未图示的室外机所收容的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等连通,由此来构成制冷循环。在热交换器7的前、后侧热交换器部7A、7B之间配置有室内送风机8。
室内送风机8由在室内机主体1的一侧端的空间中所配置的风扇电动机、和与该风扇电动机的转轴连结的横流风扇构成。将横流风扇的轴向长度设定为与热交换器7的宽度方向大致相同,并配置为彼此相对。
前侧热交换器7A的下端部置于前泄水盘12a上,后侧热交换器部7B的下端部置于后泄水盘12b上。前、后泄水盘12a、12b分别与构成室内机主体1的后主体3形成为一体,接收从各热交换器部7A、7B滴下的排泄水,并能通过未图示的排水软管朝室外排水。
前后泄水盘12a、12b的一部分侧壁外表面与室内送风机8接近设置,由此构成相对于室内送风机8的横流风扇的凸头。作为凸头的前后泄水盘12a、12b的侧壁部分与出风口9的各边部之间通过隔板构件13连结。
通过驱动室内送风机8,被隔板构件13围住的空间成为连通凸头与出风口9的通风路10的出风侧。与此相对,从吸入口5到热交换器7的空间成为通风路10的吸入侧。
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与前表面面板2的前表面部相对,并且与前侧热交换器部7A空开间隙弯曲形成。另外,与前表面面板2的上表面部的吸入口5相对,与后侧热交换器部7B的上表面空开间隙弯曲形成。该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所支承的空气过滤器F也与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呈相同的弯曲形状。
沿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的下端部,一体地设有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该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沿着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与设于出风口9的上部侧出风百叶板11a之间进行配置。在安装有前表面面板2的状态下,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被前表面面板2遮住而无法从外部看到。
如图3所示,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是对多个纵格棂和横格棂空开规定间隔平行地组装而成的前表面框体14a及后表面框体14b进行前后组装,在这些前表面框体14a与后表面框体14b的纵格棂相互间设置分隔引导格棂14c而构成的。以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的中央部的纵格棂为界,在左右两侧总计支承有两个空气过滤器F。
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形成为在一侧的端部即下端部置于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的前表面侧上端和后表面侧上端的状态下朝上方缓慢弯曲。此外,沿吸入口5与热交换器7上端之间的空间伸出,另一侧的端部即前端部与后主体3的背面侧板部抵接。
这样,前表面框体14a和后表面14b在彼此的下端部能确保最宽空间,随着朝上方伸出而逐渐地变窄。从与前表面面板2的上表面部最接近的位置到与后主体3的背面侧板部抵接的位置,形成为最窄且均等的空间。
在与设于前表面框体14a的室内机主体1上表面部的空气过滤器引导口6相对的位置设有开口部a,该开口部a开口为与空气过滤器引导口6大致相同的形状尺寸。
另外,后表面框体14b的与前表面框体14a的开口部a相对的部位形成缺口,此处设有可动引导件K。可动引导件K能自由转动地支承于在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的左右两侧部的纵格棂与中央部的纵格棂之间设置的支轴。
如上所述,由于在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上支承有两个空气过滤器F,因此,对应于一个空气过滤器F设有一根支轴,且在该支轴上设有多个(两个以上)可动引导件K。
当空气过滤器F移动时,由于与空气过滤器F接触,可动引导件K以支轴作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从而引导空气过滤器F。由于对应于一个空气过滤器F包括有多个可动引导件K,因此,能可靠地引导空气过滤器F。
分隔引导格棂14c的下端部置于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且形成为朝上方弯曲的大致三角状。分隔引导格棂14c与前表面框体14a的间隔尺寸、和分隔引导格棂14c与后表面框体14b的间隔尺寸形成为从下端部朝上方彼此大致相司。
分隔引导格棂14c的上端部伸出到可动引导件K的附近部位,从此处到前、后表面框体14a,14b的前端部不存在分隔引导格棂14c,仅通过前表面格棂14a和后表面框体14b来确保空间。
通过从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的与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的连结部到开口部a的、前表面框体14a与分隔引导格棂14c的空间,和从开口部a到与后主体3的背面侧板部抵接的前端部的、前表面框体14a与后表面框体14b的空间,形成第一引导路R1(参照图4)。
在通常的状态、即空调运转时及运转停止时,空气过滤器F被收容于第一引导路R1中,但由于空气过滤器S起作用,空气过滤器F被施加从第一引导路R1朝脱出方向移动的作用力。
从与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的连结部到可动引导件K的、后表面框体14b与分隔引导格棂14c的空间,从可动件K开始与第一引导路R1交叉,经由开口部a及设于室内机主体1的空气过滤器引导口6形成到达室内机主体1上表面部的上方部位的路径,从而形成第二引导路R2(参照图4)。
由于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起作用,收容于第一引导路R1的空气过滤器F被施加通过空气过滤器S,接着沿第二引导路R2移动的作用力。
空气过滤器F在矩形的周边框中与多个纵格棂部和横格棂部隔着规定的间隙而架设,在这些周边框与纵格棂部及横格棂部之间一体地设有极薄的薄板部。在该薄板部中纵横整齐地并排设有具有允许空气流通、但能捕捉空气中含有的灰尘的直径的过滤孔,实质上成为过滤器部。
在构成空气过滤器F的纵格棂部的背面侧,在其全长范围内连续设有齿部,且呈同步带(timing belt)状。从空气过滤器F的下端部到上端部范围内设有纵格棂部,藉此,空气过滤器F被支承成能沿上下方向自由移动。
接下来,对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将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的一部分从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拆下后表示的立体图。
图6将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分解后的纵剖视图。
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由主框部15、清扫单元体20和集尘箱30构成,其中,主框部15与构成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的后表面框体14b的下端部一体地连接设置,清扫单元体20通过沿左右宽度方向三处设于该主框部15的锁定机构16、能自由装拆地安装于主框部15,集尘箱30在该清扫单元体20安装好的状态下,能自由装拆地安装于主框部15(参照图6)。
主框部15是形成与后表面框体14b的左右宽度方向相同的左右宽度方向的板体,截面形状形成连续折弯状。该主框部15的左右两侧部成为朝前侧突出的板体,在图5右侧的板体外表面安装有四个驱动电动机M和两个驱动电动机Ma。
上部及中间部四个驱动电动机M通过未图示的齿轮组装,作为清扫单元体20的驱动源来使用。此外,下部两个驱动电动机Ma通过未图示的齿轮组装,作为设于上述出风口9的出风百叶板11a、11b的驱动源来使用。另外,也在图3中表示了这些驱动电动机M,Ma。
清扫单元体20在单元框22中包括传送齿轮(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23和设有灰尘上推刷24的截面呈四边形的第一转轴25,且包括设有灰尘刮取刀片(灰尘刮取装置)27的圆柱状的第二转轴28。
进一步进行说明,传送齿轮23设于第一转轴25的左右两侧部、其中间部、以及两侧部与中间部之间。特别地,在中间部隔着间隔设有两个传送齿轮23,因此在一根转轴25上总计设有六个传送齿轮23。
除中间部两个传送齿轮23间以外,在各传送齿轮23相互间设有上述灰尘上推刷24。灰尘上推刷24中,在圆筒体的周面植有刷毛,各刷毛大致相对于第一转轴25的轴心竖立,其直径选择比过滤器F的过滤孔尺寸小。
设于第二转轴28的灰尘刮取刀片27以中间部为界限设于左右两侧。该灰尘刮取刀片27由沿第二转轴28的周向隔有间隔、且沿第二转轴28的轴向弯曲成螺旋状的多条刀片构成,这些刀片使用薄壁的弹性构件(例如橡胶材料)。
在单元框22中,第一转轴25和第二转轴28彼此平行地配置。
因此,第一转轴25的传送齿轮23及灰尘上推刷24与第二转轴28的灰尘刮取刀片27彼此平行,灰尘上推刷24前端和灰尘刮取刀片27前端安装成彼此滑动接触。
将清扫单元体20安装于主框部15时,传送齿轮23与设于空气过滤器F的纵格棂背面的齿部卡合,使灰尘上推刷24的刷毛前端插入空气过滤器F的薄板部(过滤器部)。
包括传送齿轮23和灰尘上推刷24的第一转轴25通过未图示的齿轮组装与安装于主框部15的侧面部的上部两个驱动电动机M连结。另外,包括灰尘刮取刀片27的第二转轴28通过未图示的齿轮组装与安装于主框部15的侧面部的中间部两个驱动电动机M连结。
第一、第二转轴25、28都分别连结到两个驱动电动机M的理由如下。
如图3所示,在空气过滤器支承部W和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的右侧部,与热交换器7连接的制冷剂管突出,因此,在侧面部,空间上没有安装大型的驱动电动机的余裕。
因此,若安装小型的驱动电动机,则在空间上能解决,但通常仅通过一个安装于这种部分的通用的小型驱动电动机不能得到充分的驱动扭矩。因此,通过将两个小型驱动电动机M连结到各个转轴25、28,使确保充分的扭矩。另外,在使用空间上能容纳、且具有足够扭矩的小型高性能电动机的情况下,即使一个也能应对。
清扫单元体20的单元框22是除了后述的中间部以外,如图6所示地将第一梁部22a、第二梁部22b及第三梁部22c隔着规定的间隔平行地组装成的零件。即,单元框22的第一、第二、第三梁部22a、22b、22c相对于第一转轴25和第二转轴28平行地设置。
在此,第一梁部22a设于灰尘刮取刀片27的侧部,第二梁部22b设于传送齿轮23的上部,第三梁部22c设于传送齿轮23的侧部。此外,第一、第二、第三梁部22a、22b、22c以第一转轴25为中心大致均等地配置。
第一梁部22a与第二梁部22b的间隔形成为大于传送齿轮23的直径。灰尘刮取刀片27位于第一梁部22a与第三梁部22c之间的位置,这些第一梁部22a与第三梁部22c的间隔形成为大于灰尘刮取刀片27的直径。
相对于安装有清扫单元体20的主框部15,集尘箱30被安装成能单独自由装拆,由此来构成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集尘箱30在与灰尘刮取刀片27相对的部位具有形成有足够空间的集尘部Y,该集尘部Y通过开闭盖30a自由开闭。
清扫单元体20在构成单元框22的第三梁部22c的下表面侧,通过在左右宽度方向上三处设于主框部15的锁定机构16自由装拆进行卡定保持,因此,以L字状截面沿前后方向伸出的卡合片22d与锁定机构16的配置位置相对,在左右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另外,在该各卡合片22d的侧边分别形成有凹部22d1。
接着,对第一转轴25与第二转轴28的中间部的轴承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第一转轴25与第二转轴28(都未图示)的中间部的立体图。图8是第一转轴25与第二转轴28的中间部的纵剖视图,均表示组装好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第一转轴25的中间部中,以彼此隔有间隙的状态设有两个传送齿轮23,并连接设有灰尘上推刷24。轴套部一体地设于传送齿轮23的另一侧部,并被在单元框22中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轴承部22U(参照图8)支承。截面为四边形的第一转轴25从各传送齿轮23的轴套部间露出。
在灰尘刮取刀片27的中间部设有供第二转轴28自由旋转地穿过的连结部31。该连结部31被设于第一梁部22a与第三梁部22c的中间部范围内的大致呈U字状的按压部22V从与轴承部22U相反一侧的面支承。
上述第一转轴25与第二转轴28的中间部被单独零件即固定件33支承于单元框22。
固定件33中,与支承第一转轴25的轴承部22U相对、与轴承部22U一起支承第一转轴25的部位,以及从该部位朝第二转轴28侧伸出、朝与按压部22V相对一侧弯曲、与按压部22V一起通过连结部31支承第二转轴28的部位形成一体。
因此,固定件33形成为一个片部长,另一个片部较短,且大致呈U字状,并在斜向倾斜的状态下安装各片部。
在安装固定件33时,在将安装有传送齿轮23和灰尘上推刷24的第一转轴25和安装有灰尘刮取刀片27的第二转轴28组装到单元框22的状态下,将固定件33嵌入上述中间部。
具体而言,将固定件33的开口端部与设于第二转轴28的中间部的连结部31在支承该连结部31的按压部22V侧方相对。然后,将固定件33从开口端部插入。藉此,如上所述,将固定件33嵌入规定的部位。
将固定件33插入中间部后,将安装螺钉穿过设于固定件33的安装用孔34而拧入设于轴承部22U和按压部22V的螺纹孔。固定件33被三个安装螺钉34安装固定于单元框22,将第一转轴25和第二转轴28同时保持于单元框22。
接着,对锁定机构16进行详细说明。
之前如图5所示的锁定机构16至少设于主框部15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和中间部的三处上,但也可具有三处以上数量的锁定机构16。
图9表示在上表面设有清扫单元体20的主框部15的锁定机构16的局部的结构,锁定机构16在主框部15的左右宽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设于三处。
该锁定机构16由在主框部15中沿前后方向伸出的截面呈L字状的槽部16a、在该槽部16a的侧部弯曲成俯视大致呈U字状的弹簧体35及设于该弹簧体35的一个弯曲端部的置位按钮(set button)36构成,在弹簧体35的弯曲端部的侧面,突起35a以朝上述槽部16内突出的方式设置成一体。
弹簧体35的另一个弯曲端部与主框部15卡合,板厚变薄,以与其他部分相比能容易地弹性变形。安装有置位按钮36的弯曲端部呈杆状,从安装于主框部15的前方开口部37朝外侧突出。在该弯曲端部的突出端安装有置位按钮36,能从外表面侧进行操作。
如图6及图8所示,构成清扫单元体20的第三梁部22c下表面侧的卡合部22d从前方自由装拆地滑动插入主框部15的槽部16a。因此,弹簧体35的突起35a前端与在该卡合部22d的侧片所形成的凹部22d1弹性地卡合,藉此,来保持第三梁部22c的卡合状态。
即,沿主框部15及清扫单元体20的左右宽度方向、即长边方向作用有弹簧体35的弹性斥力,能可靠地将清扫单元体20安装保持于主框部15。
若朝绘于置位按钮36的箭头方向对置位按钮36施力以使其滑动,则置位按钮36克服弹簧体35的弹力,沿主框部15及清扫单元体20的左右宽度方向、即长边方向移动。因此,弹簧体35的突起35a从在滑动插入槽部16a内的卡合部22d的侧片中形成的凹部22d1分离。
若保持该状态,将清扫单元体20拉出到前侧,则如图5所示,能将清扫单元体20从主框部15拆下。
在再次将清扫单元体20安装于主框部15时,使清扫单元体20与主框部15相对,并使清扫单元体20相对于主框部15斜向倾斜。就这样,将清扫单元体20朝主框部15压紧,使位于第三梁部22c的下表面侧的卡合部22d滑动插入于锁定机构16的槽部16a。
因此,突起35a的前端与设于卡合部22d的侧片的凹部22d1卡合,通过弹簧体35的弹力自动锁定。
通过对中间部的锁定机构16、另一端部的锁定机构16也进行同样的卡合,能将清扫单元体20安装到主框部15。这样,能将清扫单元体20的沿长边方向的两侧部及中间部的三处通过锁定机构16安装到主框部15或从主框部15拆下。
而且,锁定机构16的动作方向与清扫单元体20的左右宽度方向一致。清扫单元体20的左右宽度方向也是此处设置的第一转轴25和第二转轴28的轴向。这样,锁定机构16的动作方向与第一转轴25和第二转轴28的轴向一致。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作用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或者供暖运转等空调开始运转的信号进入控制部时,驱动信号被送到配置于室外机的压缩机,从而开始制冷循环运转,同时,将驱动信号送到室内送风机8。
室内空气从吸入口5吸入到室内机主体1内,并沿吸入侧的通风路10导入。首先通过空气过滤器F,捕捉室内空气中所含有的灰尘。
过滤净化后的室内空气被导入到构成热交换器7的前侧热交换器部7A和后侧热交换器7B中。
利用热交换器7对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若选择制冷运转模式,则室内空气变为冷气,若选择供暖运转模式,则变为暖气。热交换空气沿出风侧的通风路10导入,从出风口9被出风百叶板11a,11b引导,朝室内吹风。
通过将冷气朝室内吹风来降低室内温度,实现制冷作用。通过将暖气朝室内吹风,室内温度上升,实现供暖作用。无论是那种情况,当吸入到室内机主体1内的室内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F时,室内空气中所含有的灰尘被捕捉,能始终将净化的热交换空气朝室内吹风,以实现室内的净化。
长期使用时,堆积有被空气过滤器F捕捉的灰尘,产生气孔堵塞。就这样放任不管的话,则热交换效率会降低,对制冷能力和供暖能力产生影响。因此,用户在空调运转前或空调运转结束后,按下设于遥控器(远距离操作盘)的空气过滤器清扫按钮。
该信号进入控制部时,将驱动信号送到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的驱动电动机M,如图4所示,旋转驱动第一转轴25,使传送齿轮23和灰尘上推刷24一体地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并旋转驱动第二转轴28,驱动灰尘刮取刀片27绕顺时针方向旋转。
对具有与传送齿轮23啮合的齿部的空气过滤器F施力使其移动,以使其从下端部与灰尘上推刷24接触。灰尘上推刷24的刷毛进入空气过滤器F的过滤孔,将此处堵塞的灰尘上推。即,利用刷毛将灰尘朝热交换空气导入侧、即一次侧推动。
此外,随着传送齿轮23的旋转,空气过滤器F从下端部被引导并通过灰尘上推刷24与灰尘刮取刀片27的滑动接触部。此时,被灰尘上推刷24上推至空气过滤器F的一次侧的灰尘,被配置于一次侧的灰尘刮取刀片27高效地刷落。
灰尘上推刷24是圆柱状刷,刷毛相对于轴心大致竖立,因此,能使灰尘可靠地从空气过滤器F的一次侧的面上浮起。灰尘刮取刀片27是旋转体,能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将从一次侧浮起的灰尘从空气过滤器F中可靠且连续地除去。
被灰尘刮取刀片27刮落的灰尘直接积存于集尘箱30内的集尘部Y。若进行多次这样的空气过滤器F的清扫作业,则灰尘在集尘箱30内的集尘部Y中变为装满状态。此时,进行传感器检测或者检测已运转规定时间等,朝控制部输送信号,控制部向用户发出必要的督促排出灰尘的信息。
空调运转时及运转停止时,如图4所示,空调过滤器F收容于第一引导路R1。当选择空气过滤器清扫运转时,空气过滤器从下端部U形转弯,通过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如上所述,将灰尘从空气过滤器F刮落。
此外,空气过滤器F以到此为止的下端部作为前端,沿第二引导路R2上升移动,前端部与可动引导件K抵接。该可动引导件K以转动支点作为中心,朝逆时针方向转动,一方面阻断第一引导路R1,另一方面打开第二引导路R2。
空气过滤器F通过与第一引导路R1交叉的交叉点,并朝开口部a方向被引导,穿过开口部a,从室内机主体1的空气过滤器引导口6朝上表面部突出。
直到空气过滤器F的后端部完全通过灰尘上推刷24与灰尘刮取刀片27的滑动接触部,该状态继续。
当空气过滤器F的后端部通过上述部位时,结束对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的空气过滤器F的清扫作业。利用传感器或者检测电动机的转动状态等检测该作业,朝控制部输送信号,使第一转轴25和第二转轴28的转动停止。
传送齿轮23和灰尘上推刷24及灰尘刮取刀片27也停止运转。如图1及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空气过滤器F的一部分突出到室内机主体1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停止。
选择清扫空气过滤器F的用户,能目视观察到空气过滤器F的一部分从室内机主体1的上表面突出,能确认在执行空气过滤器F的清扫。
制冷运转刚结束后的热交换器7结露显著,其附近范围的环境变为高湿度。不过,空气过滤器F的大致一半从室内机主体1的上表面部突出,因此,不会完全受到热交换器7的高湿度的影响,能促进空气过滤器F的干燥化。
在穿过开口部a的部位、置于可动引导件K的部位及其附近部位也处于与外部连通的状态,可不受热交换器7的高湿度的影响。由于空气过滤器F与热交换器7相对的部位几乎竖立,因此,即使有水滴附着也容易流下,或者即使有水分附着,也能通过开口部a和空气过滤器引导口6容易地蒸发。
其结果是,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则能促进空气过滤器F的大部分面积的干燥化。
在该状态下,将空气过滤器F持续保持一定时间后,反转的驱动信号被输送到驱动电动机M,再次对空气过滤器F施力使其移动,从而使空气过滤器F从第二引导路R2返回到收容于第一引导路R1的通常位置。
即使开始下一次空调运转,由于空气过滤器F已经干燥,因此不存在灰尘牢牢地粘住的情况,能长期确保过滤效果。此外,再次清扫空气过滤器F时,能容易地除去附着的灰尘。
将积存于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的集尘箱30中的灰尘排出的情况下,只要仅将集尘箱30从室内机主体1的主框部15拆下,将积存于集尘部Y的灰尘排出,再次安装到主框部15即可。
此时,在进行对清扫单元体20的清扫的情况下,将集尘箱30取下后,再拆下清扫单元体20,能进行空气过滤器F的传送齿轮23、灰尘上推刷24及灰尘刮取刀片27的清扫。
这样,在本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将清扫单元体20安装成相对于主框部15、即室内机主体1自由地装拆,清扫单元体20中,具有作为空气过滤器F的传送装置的传送齿轮23的第一转轴25和具有灰尘刮取刀片27的第二转轴28与一个单元框22平行地配置。
即,为了将刮取附着于空气过滤器F的灰尘、对刮取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空气过滤器传送齿轮23和灰尘刮取刀片27的位置关系设为不变,将清扫单元体20设计成能相对于室内机主体1自由装拆,清扫单元体20中,在一个单元框22上安装有传送齿轮23和灰尘刮取刀片27。
因此,即使拆下集尘箱30以排出积存的灰尘,或者用户装拆清扫单元体20以进行粉尘刮取刀片27等的清扫,也能将空气过滤器传送结构与灰尘刮取结构的位置关系始终保持为一定,能获得清扫性的提高,并能实现灰尘刮取性能的稳定。
另外,由于采用利用单一零件即固定件33同时保持具有传送齿轮23的第一转轴25和具有灰尘刮取刀片27的第二转轴28的各中间部的结构,因此,与分别保持各转轴的结构进行比较,能实现零件数量的减少和随之产生的工时的减少。
此外,将包括传送齿轮23和灰尘刮取刀片27的清扫单元体20,在长边方向的至少两侧端部及中间部的三处,通过锁定机构16自由装拆地安装于主框部15即室内机主体1。锁定机构16相对于室内机主体1的安装方向与拆卸方向与第一转轴25和第二转轴28的轴向一致。
因此,能将包括空气过滤器传送结构和灰尘刮取结构的清扫单元体20的单元框22可靠地安装于室内机主体1,从而能获得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对上述锁定机构16分别进行操作,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具有一个驱动源和连结机构使所有的锁定机构16连动地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将清扫单元体20装拆于室内机主体1的动作变得简单,提高了操作性。
此外,第一转轴25和第二转轴28与各轴承结构一起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单元框22,单元框22的第一、第二、第三梁部22a、22b、22c与各转轴25、28平行,且以第一转轴25为中心大致均等地配置。
第一梁部22a与第二梁部22b的间隔形成为大于传送齿轮23的直径,利用第一梁部22a和第三梁部22c将灰尘刮取刀片27设于夹持位置,第一梁部22a与第三梁部22c的间隔形成为大于灰尘刮取刀片27的直径。
因此,清扫单元体20包括第一转轴25和第二转轴28,并提高了单元框22自身的刚性,且实现了构成零件的组装性的提高。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能在不脱离其思想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来具体化。此外,可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来形成各种结构。

Claims (4)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在连通设于室内机主体中的吸入口与出风口的通风路中配置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并且包括:在设有所述吸入口的所述室内机主体内的所述热交换器的通风路上游侧,对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进行过滤的空气过滤器;以及对附着于该空气过滤器的灰尘进行除去清扫的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包括:
在清扫所述空气过滤器时,在所述热交换器的通风路上游侧,使所述空气过滤器从下端部U字形转向、并朝上方移动施力的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以及
对通过该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而移动的所述空气过滤器,除去附着于所述空气过滤器的灰尘的灰尘刮取装置,
构成所述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的转轴和所述灰尘刮取装置的转轴与一个单元框平行地配置的清扫单元体,
所述清扫单元体被安装成能相对于所述室内机主体自由装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单元体中,所述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和灰尘刮取装置的中间部,被单一的固定件同时保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所述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和灰尘刮取装置的所述清扫单元体,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两侧端部及中间部这三处,通过锁定机构能自由装拆地安装于所述室内机主体,
所述锁定机构的相对于室内机主体的安装及拆卸方向设置为与分别设有所述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和灰尘刮取装置的所述转轴的轴向一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单元体中,所述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的转轴和灰尘刮取装置的转轴,与各自的轴承构件一起自由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单元框,
所述单元框采用以下结构:第一梁部、第二梁部及第三梁部与所述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及灰尘刮取装置的转轴平行,且以所述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的转轴为中心均等地配置,并且所述第一梁部、第二梁部、第三梁部中的两个梁部相互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所述空气过滤器传送装置的直径,
所述灰尘刮取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一梁部、第二梁部、第三梁部中的两个梁部之间的位置,这两个梁部相互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所述灰尘刮取装置的直径。
CN 201010235967 2009-07-15 2010-07-14 空调机的室内机 Active CN101957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6895 2009-07-15
JP2009166895A JP5334310B2 (ja) 2009-07-15 2009-07-15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7049A true CN101957049A (zh) 2011-01-26
CN101957049B CN101957049B (zh) 2013-07-24

Family

ID=43484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35967 Active CN101957049B (zh) 2009-07-15 2010-07-14 空调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34310B2 (zh)
CN (1) CN10195704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5898A (zh) * 2012-05-03 2012-08-15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采用空气净化器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596084A (zh) * 2014-12-22 2015-05-06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空调滤网的清洁装置
CN109323327A (zh) * 2018-10-30 2019-02-1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控制方法
CN110513775A (zh) * 2015-03-03 2019-11-29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机构
CN112443890A (zh) * 2019-08-30 2021-03-05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6054B (zh) * 2019-03-21 2021-01-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322946B (zh) 2021-06-09 2022-01-04 浙大城市学院 一种地基基础工程用的组合桩
CN114413399B (zh) * 2022-01-19 2023-05-23 湖南伊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静电式空气消毒装置
CN114405651A (zh) * 2022-01-24 2022-04-29 深圳市俊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渣土环保处理的循环再利用装置
CN114471064B (zh) * 2022-03-24 2022-12-13 阿特拉斯智能工程(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净化塔
CN118328491B (zh) * 2024-05-17 2024-10-22 武汉庚泰净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通风与空气净化循环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63983A (ja) * 2003-03-04 2004-09-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1906449A (zh) * 2004-10-27 2007-01-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室内机组具有自动清扫空气滤清器功能的空调器
CN1932396A (zh) * 2005-09-13 2007-03-21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装配方法
JP2007155240A (ja) * 2005-12-06 2007-06-21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1178200A (zh) * 2006-11-06 2008-05-1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JP4165246B2 (ja) * 2003-02-17 2008-10-1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4269219B2 (ja) * 2003-02-12 2009-05-2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0375B2 (ja) * 2002-06-27 2008-07-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4175409B2 (ja) * 2006-08-31 2008-11-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918835B2 (ja) * 2006-09-29 2012-04-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309450B2 (ja) * 2007-12-13 2009-08-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69219B2 (ja) * 2003-02-12 2009-05-2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4165246B2 (ja) * 2003-02-17 2008-10-1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04263983A (ja) * 2003-03-04 2004-09-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1906449A (zh) * 2004-10-27 2007-01-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室内机组具有自动清扫空气滤清器功能的空调器
CN1932396A (zh) * 2005-09-13 2007-03-21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装配方法
JP2007155240A (ja) * 2005-12-06 2007-06-21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1178200A (zh) * 2006-11-06 2008-05-1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5898A (zh) * 2012-05-03 2012-08-15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采用空气净化器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596084A (zh) * 2014-12-22 2015-05-06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空调滤网的清洁装置
CN110513775A (zh) * 2015-03-03 2019-11-29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机构
CN109323327A (zh) * 2018-10-30 2019-02-1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控制方法
CN112443890A (zh) * 2019-08-30 2021-03-05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21802A (ja) 2011-02-03
CN101957049B (zh) 2013-07-24
JP5334310B2 (ja) 2013-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7049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RU2368849C1 (ru) Устанавливаемая внутри помещения секция кондиционера
CN101310150B (zh) 空调机
JP4896636B2 (ja) 空気調和機用清掃装置と空気調和機
JP2004044933A (ja) 空気調和機
JP674983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024935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64820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1313179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04156794A (ja) 空気調和機
JP591131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75508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9085504A (ja) 空気調和機
JP6763762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50395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20000989A (ja) フィルタ清掃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KR20110116864A (ko) 공기조화기
CN101581478A (zh) 空气调节器
JP200803932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125340B2 (ja) 空気調和機用清掃装置と空気調和機
JP6849535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120293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853074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6114374U (zh) 一种空调器
JP2012107816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