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2533B - 引入机构 - Google Patents
引入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52533B CN101952533B CN200980105267.4A CN200980105267A CN101952533B CN 101952533 B CN101952533 B CN 101952533B CN 200980105267 A CN200980105267 A CN 200980105267A CN 101952533 B CN101952533 B CN 1019525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hell
- arm
- grabber
- 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00—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E05F1/08—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spring-actuated, e.g. for horizontally sliding wings
- E05F1/16—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spring-actuated, e.g. for horizontally sliding wings for sliding win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88/00—Drawers for tables, cabinets or like furniture; Guides for drawers
- A47B88/40—Sliding drawers; Slides or guides therefor
- A47B88/453—Actuated drawers
- A47B88/46—Actuated drawers operated by mechanically-stored energy, e.g. by springs
- A47B88/467—Actuated drawers operated by mechanically-stored energy, e.g. by springs self-clos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5/00—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 E05F5/003—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for sliding wing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5/00—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 E05F5/02—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specially for preventing the slamming of swinging wings during final closing movement, e.g. jamb stop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2210/00—General construction of drawers, guides and guide devices
- A47B2210/0002—Guide construction for drawers
- A47B2210/0064—Guide sequencing or synchronisation
- A47B2210/0078—Drawers with parallel guidance or synchronization by pinion-shaft linkag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20—Brakes; Disengaging means; Holders; Stops; Val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21—Brak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20—Brakes; Disengaging means; Holders; Stops; Val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252—Type of friction
- E05Y2201/254—Fluid or viscous friction
- E05Y2201/256—Fluid or viscous friction with pistons or van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20—Brakes; Disengaging means; Holders; Stops; Val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262—Type of motion, e.g. braking
- E05Y2201/266—Type of motion, e.g. braking rotary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40—Motors; Magnets; Springs; Weigh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404—Function thereof
- E05Y2201/41—Function thereof for closing
- E05Y2201/412—Function thereof for closing for the final closing movemen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40—Motors; Magnets; Springs; Weigh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47—Springs
- E05Y2201/488—Traction spring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2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furniture, e.g. cabi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awers Of Furniture (AREA)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辅助活动体相对固定体的移动操作的引入机构。该引入机构具有:设置于固定体和可移动地支撑于该固定体上的活动体中的任意一方上的撞击器;设置于固定体和活动体中的另一方上,在活动体的规定的移动位置以可卡合脱开的方式与撞击器卡合的捕获器;以及可在上述活动体的移动过程中蓄积作用力的加力机构;在撞击器和捕获器卡合的状态下,通过蓄积于加力机构中的作用力,将活动体引入。该引入机构具有限制撞击器和捕获器的相对位置的导向机构,在撞击器和捕获器改变上述相对位置时,通过导向机构吸收该变化并可进行卡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辅助活动体相对固定体的移动操作的引入机构。
背景技术
图17(a),图17(b)表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引入机构,图17(a)为在图中未示出的引出体的引入位置的示意图,图17(b)为引出位置的示意图。标号50表示主体侧壁,标号55表示引出体侧的驱动销,标号60表示设置于主体侧壁和引出体之间的倾斜部分,标号65表示弹簧。在主体侧壁50上,设置导向轨道51,其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笔直的部分51a和弓形部分51b构成。倾斜部分60具有上方开放的狭槽61和从该狭槽61的前侧延伸的斜的侧壁62,螺栓63、63嵌合在导向轨道51中。在弹簧65的一端卡扣于主体侧壁上,其另一端卡扣于倾斜部分60上的状态下,在引出体从引入位置向引出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弹簧65蓄积作用力。
并且,在引出体向引出方向移动时,在倾斜部分60沿导向轨道的笔直部分51a运动之后,在弓形部分51b向前方倾斜,并且驱动销55从狭槽61向斜的侧壁62一侧运动。由此,引出体抵抗弹簧65的作用力而卡扣于引出位置,并且压向后方,由此,将驱动销55从斜的侧壁62返回到狭槽61之后,通过蓄积于弹簧65中的作用力而被引入。
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比如,引出体从引出位置向引入方向,几乎全部自动地滑动,但是,相应地需要从引入位置向引出方向施加较强的引出操作力,使用方便性差。另外,作为抵抗弹簧65的作用力而对引出体进行卡扣的锁定机构,由于要将驱动销55通过倾斜部件60的前倾斜从狭槽61中拔出,与斜的侧壁62卡合,因而具有因卡合力弱,振动等导致卡扣解除的危险。而且,在现有的结构中,还具有伴随引出体的载重量及储存载荷的变化,发生倾斜部分60和驱动销55的相对位置的偏移,无法正常地动作的危险。
图18(a),图18(b)表示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结构,标号21表示安装于固定体侧开口部的框顶边上的拉门关闭器(引入主体),标号3表示设置于作为活动体的拉门侧的卡合销(被卡合机构)。该拉门关闭器21由外壳22,钩体(卡合机构)36,加力弹簧35等构成。外壳22呈矩形容器状,形成从一端侧沿纵向延伸的卡合槽部25;滑动槽部31(由直线槽部32和在直线槽部32的一端侧弯曲的旋转槽部33形成)。钩体36由卡合脱开卡合销3的保持凹部46、嵌合在滑动槽部31中的卡合凸部44,45形成。在加力弹簧35的一端与钩体36卡扣,其另一端与外壳22侧卡扣的状态下,对钩体36向滑动槽部31的另一端侧加力,在拉门从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滑动的过程中,蓄积作用力。卡合销3安装成,可借助于自动恢复机构4沿板5的滑动孔8而相对拉门的上端面摆动,并且可通过图中未示出的作用力恢复。
在以上的引入机构中,通过拉门的关闭操作,如图18(a)所示,使卡合销3向引入主体21移动。于是,卡合销3嵌合在卡合槽部25中,沿该卡合槽部25滑动,然后,如图18(b)所示,与钩体侧保持凹部46卡合并保持。在此过程中,就钩体36而言,在卡合凸部44被滑动槽部31的旋转槽部33引导的同时,以卡合凸部45为中心旋转而从等待姿势变为引入姿势,然后嵌合在直线槽部32中。通过该嵌合,钩体36在卡合了卡合销3的状态下,通过加力弹簧35的作用力,向外壳22的后端侧滑动而结束引入。另外,从该状态,通过拉门的打开操作,卡合销3与钩体36一起向外壳22的前端侧滑动,在加力弹簧35中蓄积作用力。如果对拉门进一步进行打开操作,则钩体36通过借助于自动恢复机构4的卡合销3的恢复动作,则卡合凸部44便从直线槽部32向旋转槽部33移动而切换到图18(a)的等待姿势。
以上这样的引入机构并不限于拉门,即使为引出体也能同样地适用,比如,在对拉门或引出体进行关闭操作时,由于通过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自动地从中途切换到关闭位置,因而能可靠地消除拉门的不完全的关闭状态的发生。但是,在该引入机构中,虽然设有能使钩体从滑动槽部中的旋转槽部旋转到直线槽部的加力弹簧,然而因错位及振动等原因,钩体侧的卡合凸部移动到旋转槽部这一侧前,容易产生钩体和卡合销的卡合脱开,钩体由所蓄积的作用力向引入方向移动的误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5-0237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907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作为通过作用力从中途引入活动体的引入机构,在防止以强力推入该活动体时的回跳,或防止发生活动体的不完全推入的状态这方面是良好的,特别是,即使卡合相关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也能吸收该变化而保持良好的动作,由此,防止误动作的发生而提高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入机构,其为通过作用力从中途引入活动体的引入机构,特别是消除了上述那样的误动作,空间效率高的引入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引入机构,其具有:设置于固定体和可移动地支撑于该固定体上的活动体中的任意一方上的撞击器;设置于固定体和活动体中的另一方上,在上述活动体的规定的移动位置以可卡合脱开的方式与上述撞击器卡合的捕获器;以及可在上述活动体的移动过程中蓄积作用力的加力机构;在上述撞击器和上述捕获器卡合的状态下,通过蓄积于上述加力机构中的作用力,将上述活动体引入,其特征是,具有限制上述撞击器和上述捕获器的相对位置的导向机构,在上述撞击器和上述捕获器改变上述相对位置时,通过上述导向机构吸收该变化并可进行卡合。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固定体包括引出体用接纳主体或拉门用框架主体等。活动体为引出体或拉门等,只要是相对固定体能往复移动的关系即可。撞击器和捕获器只要是与固定体和活动体对应地设置,活动体相对固定体在规定的移动位置(比如,如果活动体为引出体,则在该引出体的推入中途)卡合,通过蓄积于加力机构中的作用力可将活动体引入的关系即可。作为具体例,若为专利文献1的结构,则驱动销相当于捕获器,倾斜部分相当于撞击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比如,如果活动体为引出体,则因容纳于该引出体中的物品负荷的变化等原因,即使在撞击器和捕获器的相对位置发生位移或变化的情况下,撞击器和捕获器仍可通过导向机构的吸收变化的作用,修正到正常位置而实现卡合。由此,作为引入机构,能可靠地阻止相对的位置偏移引起的动作不良,由此,可提高品质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优选如下具体化方案。
(1)其结构为,上述撞击器与上述加力机构一起设置于外壳中,并且上述捕获器支撑于保持部件上。
在此场合,由于撞击器与加力机构一起设置于外壳中而形成组件,捕获器支撑于保持部件上而形成组件,故操作性和对固定体、活动体的安装性等都优良。
(2)其结构为,上述捕获器能只移动规定尺寸地支撑于上述保持部件上。
在此场合,由于捕获器能只移动规定尺寸地支撑于保持部件上,故可在该允许的移动范围内改变位置,可将其相对撞击器调整到最佳位置。
(3)其结构为,上述撞击器借助于上述外壳能只移动规定尺寸地安装于上述固定体上。
在此场合,由于撞击器借助于上述外壳能只移动规定尺寸地支撑于安装固定体上,故可在该允许的移动范围内改变位置,将其相对捕获器调整到最佳位置。
(4)其结构为,上述导向机构具有:设置于上述外壳侧,将槽进出口部分的宽度形成为大于其它的槽部分的宽度的导向槽;以及设置于上述捕获器侧,并在上述导向槽中滑动的突起。
在此场合,由于捕获器在将突起嵌合于设置在固定体侧的外壳的导向槽的状态下进行滑动,故可维持与撞击器的稳定的卡合。另外,由于突起插入到导向槽中的宽度大的槽进出口部分,并移到宽度小的槽部分,故即使在捕获器和撞击器的槽宽度方向的位置(即,上下位置)变化的情况下,仍可有效地修正。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引入机构,其具备:具有安装在固定体和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固定体上的活动体中的任意一方上的卡合机构的引入主体;以及安装在上述固定体和活动体中的另一方上,在上述活动体的规定的移动位置,与上述卡合机构卡合或脱开的被卡合机构;上述活动体在上述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的卡合状态下通过作用力而可移动。其具有下述的(a)~(c)的特征:
(a)上述引入主体具有:外壳;可移动地容纳于上述外壳中并具有上述卡合机构的臂;以及对上述臂向引入方向加力的加力机构;
(b)上述外壳具有:包括第一移动部分和等待保持部的导向槽以及第二移动部分;该第一移动部分用于在嵌合上述臂的一端侧的状态下使该臂的相对位置移动,该等待保持部从第一移动部分向下侧弯曲,并可保持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该第二移动部分在嵌合上述臂的另一端侧的状态下,允许该臂的转动和移动;
(c)上述臂通过上述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的卡合,其一端侧与上述等待保持部的卡扣被解除且利用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沿上述第一移动部分移动,并且在向相反方向移动时,保持上述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的卡合且在上述加力机构中蓄积作用力,臂的一端侧便从第一移动部分到达上述等待保持部。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固定体包括引出体用接纳主体或拉门用框架主体等。活动体为引出体或拉门等,只要是相对固定体能往复移动的关系即可。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只要是与固定体和活动体对应地安装,活动体相对固定体在规定的移动位置(比如,如果活动体为引出体,则在该引出体的推入中途)卡合,通过蓄积于加力机构中的作用力可将活动体引入的关系即可。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外壳具有包括用于在嵌合臂的一端侧的状态下使臂移动的第一移动部分和等待保持部的导向槽;并且具有在嵌合臂的另一端侧的状态下,允许该臂的转动或移动的第二移动部分。并且,在该动作中,如方式例所示那样,在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的卡合状态下,臂一端侧进入从第一移动部分弯曲的等待保持部中而将臂卡扣。在向该卡扣状态的切换中,由于使臂以嵌合于第二移动部分的臂另一端侧为支点转动而将一端侧移向等待保持部侧,从而仅通过使加力机构对臂的加力方向朝下就能可靠地实现卡扣。于是,该引入机构与专利文献2相比较,可稳定地保持作用力蓄积状态,由此,可消除误动作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优选如下的具体化方案。
(1)上述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由相互卡合脱开的轴部和轴承部,或者相互卡合脱开的轴承部和轴部构成。
在此场合,由于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由相互卡合脱开的轴部,轴承部构成,故容易实施。
(2)上述加力机构设定成其加力方向为比连接上述臂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连线靠下方。
在此场合,由于加力机构的加力方向在连接臂的两端的连线的下方,故可通过等待保持部而可靠地移动臂一端侧。
(3)上述第二移动部分为设置成可相对上述外壳滑动的滑动件。
在此场合,由于第二移动部分为设置成可与上述外壳相对滑动的滑动件,故可以在稳定臂另一端的状态下移动,并且如方式例那样,利用该滑动件,容易设置旋转式阻尼器及活塞式阻尼器。
(4)上述第二移动部分为设置于上述外壳中,沿上述臂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槽或长孔。
在此场合,由于第二移动部分为设于外壳中的槽或长孔,故可实现结构的简化。
(5)上述第二移动部分为以对上述外壳的安装部为支点可旋转地安装的连杆部件。
在此场合,由于第二移动部分为相对外壳,能以安装部为支点而旋转的连杆部件,故比如能像下述(7)中所述的那样展开。
(6)其具有设置于上述外壳上,并对上述臂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制动机构。
在此场合,由于通过制动机构对臂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故活动体在通过作用力引入时缓慢地移动,由此,可防止活动体的回跳,或提供高级感。
(7)上述制动机构为具有活塞缸和活塞杆的活塞式阻尼器,该阻尼器借助于与上述活塞杆接触或连接,并且连接于上述连杆部件的两端之间的连接部件进行制动。
在此场合,可抑制构成活塞式阻尼器的活塞杆的行程地进行制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入机构的撞击器组装件(引入主体)和捕获器组装件(被卡合机构)之间的关系的概略立体图;
图2为表示上述撞击器组装件(引入主体)的组成部件的概略分解图;
图3以作用力蓄积状态表示上述撞击器组装件(引入主体),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主视图,图3(c)为后视图;
图4以作用力释放状态表示上述撞击器组装件(引入主体),图4(a)为俯视图,图4(b)为主视图,图4(c)为后视图;
图5表示上述捕获器组装件(被卡合机构),图5(a)为俯视图,图5(b)为主视图,图5(c)为后视图,图5(d)为右侧视图,图5(e)为左侧视图;
图6表示撞击器组装件(引入主体)和捕获器组装件(被卡合机构)之间的配置例,图6(a)为从上方观看的示意图,图6(b)为从侧面观看图6(a)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表示上述引入机构的导向动作,图7(a)为表示捕获器组装件(引入主体)和撞击器组装件(被卡合机构)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图7(b)为表示导向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8表示上述引入机构的引入,图8(a)为表示卡合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b)为表示引入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表示上述引入机构的作用力蓄积,图9(a)为表示作用力蓄积完成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b)为表示卡合解除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为对应于图6(a),图6(b)而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1(a)~图11(c)为对应于图3(a)~图3(c)而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12(a)~图12(c)为对应于图4(a)~图4(c)而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13(a)和图13(b)为对应于图11(b)和图12(b)而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14为表示用于上述第二变形例的被卡合机构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5表示用于上述第二变形例的被卡合机构的细部,图15(a)为主视图,图15(b)为后视图,图15(c)为左侧视图,图5(d)为右侧视图;
图16(a)和图16(b)为对应于图3(c)和图4(c)而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17(a)和图17(b)为用于说明专利文献1的引入机构的参考图;
图18(a)和图18(b)为用于说明专利文献2的引入机构的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撞击器组装件和捕获器组装件之间的关系,图2~图4(c)表示撞击器组装件的结构和动作特征,图5(a)~图5(e)表示捕获器组装件的结构和动作特征,图6(a)~图9(b)表示使用例,图10(a)和图10(b)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另外,在各图中,省略了制图的一部分。在以下的说明中,按照机构特征,撞击器组装件,捕获器组装件,使用例,动作,变形例的顺序进行详细描述。
(机构特征)若实施方式的引入机构为比如,用途为使引出体8进出于接纳主体9的场合,则引入机构具有:撞击器33,其构成设置于接纳主体9和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于该接纳主体9上的引出体8中的任何一方上的撞击器组装件A;捕获器5,其构成设置于接纳主体9和引出体8中的另一方上,在引出体8的规定的移动位置,以可卡合脱开的方式与撞击器33卡合的捕获器组装件B;螺旋弹簧S,其构成为在引出体8的移动过程中可蓄积作用力的加力机构;在撞击器33和捕获器5卡合的状态下,通过蓄积于螺旋弹簧S中的作用力,将引出体8引入。改进点在于特别是具有限制撞击器33和捕获器5的相对位置的导向机构7,在撞击器33和捕获器5因引出体8的承载负荷的大小等而改变上述相对位置时,则可以通过导向机构7吸收该变化而进行卡合。
(撞击器组装件)该组装件A如图1~图4(c)所示那样,具有:大致为矩形状的外壳1;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于外壳1上的滑动件2;与滑动件2连接的臂3;上述的螺旋弹簧S;对滑动件2和臂3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机构6。其中,制动机构6由活塞式阻尼器34和旋转式阻尼器37构成。活塞式阻尼器34的结构为,其具有活塞缸35和缓慢地出没于该活塞缸的活塞杆36,活塞杆36相对于活塞缸35而缓慢地驱动。旋转式阻尼器37的结构为,具有外壳38,及由外壳内的工作油等制动的轴和安装于该轴上的齿轮39。但是,也可以省略制动机构6,或者仅仅采用阻尼器34,35中的一种,或相反使用多个阻尼器37。
外壳1沿前后方向呈细长状,内部空间大致由正面10和背面11,上下面12,13以及一端面14划分而成,另一端面开口。在正面10设有:卡合限制活塞式阻尼器的活塞缸35的支撑槽10a;阻尼器用安装孔10c;与臂3的对应部嵌合的导向孔15。在安装孔10c中,以卡合固定了该外壳38的状态安装有阻尼器37。导向孔15具有从一端面14的跟前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孔15a和从该水平孔的端部向下弯曲的卡扣孔15b。在正面10和背面11上,面对地设置有对滑动件2进行导向的导向孔10b,11b。在背面11上,除导向孔11b以外,还设有:凹状存放部11a,在与导向孔15面对的部位形成缺口的大致呈矩形的开口部11c,以及向下突出于开口部11c的内面的弹簧用钩挂部18。在存放部11a中,以卡合固定了该活塞缸35的状态安装有阻尼器34。
在顶面12上,设有从大致中间向一端面14侧延伸的截面呈コ字形的导向槽16。该导向槽16由竖立设于顶面12的纵壁17a,突出于该纵壁17a设置并与顶面12面对的横壁17b,以及在一端面14侧连接横壁17b和顶面12的各端部的立壁17c划分而成。另外,槽进出口部分16a的宽度大于其里侧的槽部分16b,即,上下间距较大地形成。另外,在槽进出口部分16a,形成为顶面12和横壁17b的面对部分越靠近槽部分16b上下间距越窄的斜面。标号19表示突出于顶面12,底面13,横壁17b设置的带孔的安装部。
滑动件2呈细长的板状,其整体大致由两侧面20和上下面21,22以及面对的端面23划分而成,该滑动件2具有:分别突出于两侧面20设置的,嵌合于外壳侧导向孔10b,11b中的多个凸部24;从其中一个端面23,朝向另一端面的中途延伸设置,并让上述活塞杆36插入的插入孔25;开设于两侧面20上,横切插入孔25的前端的卡扣用小开口26;在顶面21上,从一个端面23连续地设置到另一端面的稍靠内侧的齿条27;以及竖立设于齿条27和端面23之间的大致U字形支撑部28。
就臂3而言,其一端部30可旋转地以枢轴支撑于滑动件侧支撑部28上,其另一端部32突出地设有嵌合于导向孔15中的轴部31b(参照图3(c))。即,一端部30基本呈コ字形,具有设置于该コ字形的两片部之间的连接轴31a,以将该连接轴31a嵌合于U形槽内的状态连接于滑动件侧的支撑部28上。另一端部32在同一条轴线上形成有:突出于侧面的上述轴部31b,在轴部31b的前端做成直径大一圈的不能从导向孔15中拔出的凸缘部32a,以及突出于凸缘部32a的外面的撞击器33。另外,弹簧用钩挂部3a向下突出地设于一端部30这一侧。
以上的滑动件2和臂3以及螺旋弹簧S按照如下的顺序组装于外壳1中。首先,滑动件2相对外壳1从与一端面14面对的另一端面的开口进入外壳内,并且两侧的凸部24通过嵌合于导向孔10b,11b中而沿该导向孔水平地滑动。在此场合,安装于存放部11a内的阻尼器侧活塞杆36插入到滑动件侧插入孔25中,并且通过在突出于小开口26的前端安装帽状的固定件36a而与滑动件2连接。另外,安装于安装孔10c的阻尼器37的齿轮39与滑动件侧的齿条27啮合。由此,滑动件2一边由活塞式阻尼器34和旋转式阻尼器37进行制动,一边进行滑动。
另外,臂3如图4(c)所示,一端部30的连接轴31a嵌合于滑动件侧的支撑部28,并且另一端部32的轴部31b以穿过导向孔15的状态组装于外壳1内。此时,另一端部32通过利用在水平孔15a的端部设置的稍大的避让孔将大直径的凸缘部32a穿过导向孔15,从而配置成防止从外壳1脱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撞击器33从导向孔15水平地突出。接着,螺旋弹簧S的一端与外壳侧钩挂部18卡扣,其另一端与臂侧钩挂部3a卡扣。由此,完成撞击器组装件A。
(捕获器组装件)该组装件B如图1和图5(a)~5(e)所示,具有大致呈板状的保持部件4,以及以能只移动规定的上下尺寸的方式支撑于保持部件4上的捕获器5。其中,保持部件4具有:设置于背面侧且上下方向较长的矩形的凹部40;除了凹部40内的上下部分和左右部分以外,内外贯通的矩形的开口41;在凹部40内的上侧部分形成缺口,从凹部40内通向外部的避让部42;以及设置于多个部位的安装孔43。
捕获器5具有:与凹部40相对应的板部50;突出地设置于板部50的表面侧,从开口41突出设置于正面侧的上保持部51和下卡合部52;以及可上下运动地组装于上保持部51上的爪部件45。板部50在一个侧面的上侧形成与上述导向槽16嵌合的突起53,并向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凹部40内时,突起53也能以从避让部42向外突出的状态上下运动。上保持部51和下卡合部52在可向板部50的正面侧上下移动地从开口41突出的状态下,借助于设置于上保持部51的两外侧面的爪55而防止脱出。下卡合部52形成为越往下越低的斜面状,在与上述卡扣状态的撞击器33接触时,通过捕获器组装件B的前进移动,使撞击器33借助上述斜面的作用,从卡扣孔15b退到水平孔15a中。
相对于此,上保持部51做成突出前端侧在下部和端面的一部分54开口了的中空部。并且,在该中空部,在两内侧面相对地设置有对爪部件45进行导向的导向肋56。即,如图5(b),图5(d)所示,就爪部件45而言,其前端形成为倾斜面,并且具有设于两侧的纵槽45a,以及突出地设于上侧的弹性片部46。另外,该爪部件45通过使各纵槽45a与对应的导向肋56嵌合,并且配置成片部46与上述中空部的内顶面接触的状态,通常,借助于片部46而被加力成为该图的突出状态。如果受到向上的应力,则在抵抗片部46的弹力,向退回方向暂时退出后,如果没有应力,则再次处于突出状态。
(使用例)图6(a)、图6(b)(以及图1中的右上方所示的部分)为将以上的引入机构用于引出体8的引入的一个例子。在该配置中,撞击器组装件A安装于接纳主体9的内侧面,并且捕获器组装件B安装于引出体8的后端面8b上。在此场合,撞击器组装件A采用上述外壳侧安装部19和螺丝等固定。捕获器组装件B采用上述安装孔43和螺丝等固定,但是,此时,突起53对应于撞击器组装件A的导向槽16,以从引出体8的侧面8a突出的方式定位。另外,作为另一配置,也可将撞击器组装件A安装于引出体8侧,对应于此,将捕获器组装件B安装于接纳主体9侧。另外,撞击器组装件A和捕获器组装件B有时也可采用两组活动体而引入,但这种场合,如果为引出体8,则另一方相对上述方式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动作)参照图3(a)~图3(c)和图4(a)~图4(c),以及图7(a)~图9(b),对以上的引入机构的动作进行具体描述。另外,图7(a)~图9(b)是表示假定图6(a),图6(b)的使用例的主要动作的图,为了明确各部件的关系,进行简化处理,或进行示意性处理。
(1)首先,说明撞击器组装件A的动作。该组装件A在螺旋弹簧S如图3(c),蓄积了作用力的作用力蓄积状态,与螺旋弹簧S如图4(c)所示,释放了作用力的作用力释放状态之间切换。该引入机构在作用力蓄积状态,螺旋弹簧S通过臂3的滑动,将作用力蓄积到最大程度。臂3的轴部31b与卡扣孔15b卡扣。阻尼器34的活塞杆36从活塞缸35较大程度地拉出。另外,如果从该作用力蓄积状态,解除轴部31b与卡扣孔15b的卡扣,且该轴部31b退到水平孔15a中,则撞击器33,臂3,滑动件2通过螺旋弹簧S的作用力,作为一体而沿水平孔15a滑动。该卡扣解除如后述那样,伴随着进行捕获器组装件B(的捕获器5)相对撞击器33的卡合。如果解除卡扣,则捕获器组装件B保持撞击器33和捕获器5的卡合状态,与臂3联动地滑动,即在由上述各阻尼器34,37进行制动的同时,自动地被引入。该引入机构在作用力释放状态下,螺旋弹簧S通过臂3的滑动而释放作用力,或使作用力为最小。臂3的轴部31b设置于水平孔15a的适合的部位。阻尼器34的活塞杆36处于最大程度地退回到活塞缸35中的状态。
(2)图7(a),图7(b)表示在捕获器组装件B与撞击器组装件A卡合之前的阶段,通过导向机构7矫正相互的位置关系的吸收变化的动作。如果其为上述图6(a),图6(b)的使用例,则通过导向机构7消除下述的问题,即,比如,由于引出体8的载重量、接纳负荷的变化,则捕获器组装件B的捕获器5和撞击器组装件A的撞击器33的相对位置变化,捕获器5和撞击器33没有正常地卡合。即,对于该导向机构7,如果如图7(b)所示,捕获器组装件B接近撞击器组装件A,则通过如下①-③项的动作有效而可靠地吸收上述相对位置的变化,并防止误动作。这①-③项的动作是:①由于捕获器侧的突起53在与外壳1的导向槽16嵌合的状态下滑动,故使捕获器5(下卡合部52和爪部件45)与撞击器33正确地定位;②由于突起53由导向槽16中的宽度大的槽进出口部分16a插入,一边在宽度窄的槽部分16b进行对中一边进行移动,故即使在捕获器5(下卡合部52和爪部件45)与撞击器33的槽宽度方向的位置(即,上下位置)变化的情况下,仍有效地进行修正;③由于捕获器5(下卡合部52和爪部件45)能只移动规定尺寸地支撑于保持部件4上,故能在该允许的移动范围内改变位置,将其相对于撞击器33的位置调整到最佳位置。
(3)图8(a),图8(b)表示捕获器组装件B与撞击器组装件A卡合并通过作用力引入时的引出体等的活动体的引入动作。即,就该引入机构而言,如果如图8(a)所示,捕获器组装件B接近撞击器组装件A,则首先,捕获器5的爪部件45抵抗上述片部46的作用力而向上运动并通过撞击器33,同时撞击器33通过利用下卡合部52(的斜面形状)向上或斜上方推压而从卡扣孔15b退到水平孔15a中,并解除卡扣。通过该卡扣的解除,捕获器组装件B如图8(b)所示,保持捕获器5(下卡合部52和爪部件45)与撞击器33的卡合,臂3和滑动件2通过螺旋弹簧S的作用力而滑动,且与该滑动联动而被引入。如果其为上述图6(a),图6(b)的使用例,则引出体8借助蓄积于螺旋弹簧S中的作用力而从被推入的中途自动地引入(在通过制动机构6制动的同时)到最终的推入位置,由此,防止了以强力推入引出体8时的回跳,或者防止了引出体8的不完全的推入状态的发生。
(4)图9(a),图9(b)表示上述引出体8等的活动体从图8(b)的已被引入的状态,再次向引出方向移动而解除上述卡合时的动作。即,就该引入机构而言,在捕获器组装件B再次如图9(a)所示,向从撞击器组装件A离开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首先,如果在撞击器33与捕获器5(下卡合部52和爪部件45)卡合的状态下从水平孔15a移到低一级的卡合孔15b上,则通过爪部件45推压而进入卡扣孔15b中并被卡扣,然后,捕获器组装件B如图9(b)所示,解除捕获器5(下卡合部52和爪部件45)与撞击器33的卡合,单独地向操作方向移动。另外,就该引入机构而言,在撞击器33与捕获器5(下卡合部52和爪部件45)卡合的状态下,如果捕获器组装件B通过引出体8等的引出操作而从图8(b)移动到图9(a)的部位,则由于撞击器33,即臂3和滑动件2均联动地向相同方向移动而在螺旋弹簧S中蓄积作用力。该作用力的蓄积直至解除捕获器组装件B的捕获器5与撞击器33的卡合。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0(a),图10(b)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该变形例的构成为,撞击器33借助于外壳1,能只移动规定尺寸地安装于接纳主体9等的固定体上。在本说明中,对于与上述方式相同的部件和作用相同的部位采用相同的标号而尽可能省略重复的记载。该引出机构相对上述方式,改变了构成撞击器组装件A的外壳1的安装部。该安装部190设置于外壳1的多个部位,这些部位形成为,插入螺丝等的固定件M的孔190a上下尺寸比宽度大的长孔。并且,在该引出机构中,撞击器组装件A通过将固定件M插入上下较长的孔190a中而安装于接纳主体9的内侧面上,由此,撞击器33可借助于外壳1,按与孔190a的长度成比例的尺寸移动。由此,作为上述导向机构7,即使将捕获器组装件B的捕获器5简化而与保持部件4一体形成,撞击器33也可以借助于外壳1在上述允许的移动范围内改变位置,并相对于捕获器5调整到最佳位置。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二实施方式,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撞击器组装件A用作引入主体A,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捕获器组装件B用作被卡合机构B,采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照的图1~图9(b)对其进行说明。
图1表示引入主体和被卡合机构之间的关系,图2~图4(c)表示引入主体的结构和动作特征,图5(a)~图5(e)表示被卡合机构的结构和动作特征,图6(a)~图9(b)表示使用例。另外,图11(a),图11(b)和图12(a)~图12(c)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图13(a)~图15(d)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图16(a),图16(b)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另外,在各图中将制图上的一部分省略或简化。在下面的说明中,按照机构特征,引入主体,被卡合机构,使用例,动作,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第三变形例的顺序进行详细说明。
(机构特征)若实施方式的引入机构为比如,用途为使引出体8进出于接纳主体9的场合,则引入机构具有引入主体A和被卡合机构B;该引入主体A具有在接纳主体9和可移动地支撑于该接纳主体9上的引出体8中的任意一方上安装的作为卡合机构的轴部33和作为在引出体8的移动过程中可蓄积作用力的加力机构的螺旋弹簧S;该被卡合机构B具有安装于另一方上,在引出体8的规定的移动位置与轴部33配合脱开的轴承部件5;在轴部33和轴承部件5配合的状态下,通过蓄积于螺旋弹簧S中的作用力将引出体8引入。
(引入主体)该引入主体A如图1~图4(c)所示那样,具有:大致为矩形状的外壳1;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于外壳1上的滑动件2;与滑动件2连接的臂3;上述的螺旋弹簧S;对滑动件2和臂3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机构6。其中,制动机构6由活塞式阻尼器34和旋转式阻尼器37构成。活塞式阻尼器34的结构为,其具有活塞缸35和缓慢地出没于该活塞缸的活塞杆36,活塞杆36相对于活塞缸35而缓慢地驱动。旋转式阻尼器37的结构为,具有外壳38,及由该外壳内的工作油等制动的轴和安装于该轴上的齿轮39。但是,也可以省略制动机构6,或者仅仅采用阻尼器34,35中的一种,或相反使用多个阻尼器37。
外壳1沿前后方向呈细长状,内部空间大致由正面10和背面11,上下面12,13以及一端面14划分而成,另一端面开口。在正面10设有:卡合限制活塞式阻尼器的活塞缸35的支撑槽10a;阻尼器用安装孔10c;与设于臂3上的轴部33嵌合的导向槽15。在安装孔10c中,以卡合固定了该外壳38的状态安装有阻尼器37。导向槽15由从一端面14的跟前水平地延伸的第一移动部分15a和从该第一移动部分的端部向下侧弯曲的等待保持部15b构成。在正面10和背面11上,面对地设置有对滑动件2进行导向的导向槽10b,11b。在背面11上,除导向槽11b以外,还设有:凹状存放部11a,在与导向槽15面对的部位形成缺口的大致呈矩形的开口部11c,以及向下突出于开口部11c的内面的弹簧用钩挂部18。在存放部11a中,以卡合固定了该活塞缸35的状态安装有阻尼器34。
在顶面12上,设有从大致中间向一端面14侧延伸的截面呈コ字形的导向槽16。该导向槽16由竖立设于顶面12的纵壁17a,突出于该纵壁17a设置并与顶面12面对的横壁17b,以及在一端面14侧连接横壁17b和顶面12的各端部的立壁17c划分而成。另外,槽进出口部分16a的宽度大于其里侧的槽部分16b,即,上下间距较大地形成。另外,在槽进出口部分16a,形成为顶面12和横壁17b的面对部分越靠近槽部分16b上下间距越窄的斜面。标号19是安装部。
滑动件2呈细长的板状,其整体大致由两侧面20和上下面21,22以及面对的端面23划分而成,该滑动件2具有:分别突出于两侧面20设置的,嵌合于外壳侧导向槽10b,11b中的多个凸部24;从其中一个端面23,朝向另一端面的中途延伸设置,并让上述活塞杆36插入的插入孔25;开设于两侧面20上,横切插入孔25的前端的卡扣用小开口26;在顶面21上,从一个端面23连续地设置到另一端面的稍靠内侧的齿条27;以及竖立设于齿条27和端面23之间的大致U字形支撑部28。
就臂3而言,其整体呈平缓的弓形,并具有另一端部30可旋转地以枢轴支撑于滑动件侧支撑部28上,一端部32嵌合于导向槽15中的轴部31b(参照图3(c))。即,另一端部30基本呈コ字形,具有设置于该コ字形的两片部之间的连接轴31a(参照图3(c)),以将该连接轴31a嵌合于U形槽内的状态连接于滑动件侧的支撑部28上。一端部32在同一条轴线上形成有:突出于侧面的上述轴部31b,在轴部31b的前端做成直径大一圈的不能从导向槽15中拔出的凸缘部32a,以及突出于凸缘部32a的外面的轴部33。另外,弹簧用钩挂部3a向下突出地设于另一端部30这一侧。
以上的滑动件2和臂3以及螺旋弹簧S按照如下的顺序组装于外壳1中。首先,滑动件2相对外壳1从与一端面14面对的另一端面的开口进入外壳内,并且两侧的凸部24通过嵌合于导向槽10b,11b中而沿该导向槽水平地滑动。在此场合,安装于存放部11a内的阻尼器侧活塞杆36插入到滑动件侧插入孔25中,并且通过在突出于小开口26的前端安装帽状的固定件36a而与滑动件2连接。另外,安装于安装孔10c的阻尼器37的齿轮39与滑动件侧的齿条27啮合。由此,滑动件2一边由活塞式阻尼器34和旋转式阻尼器37进行制动,一边进行滑动。
另外,臂3如图4(c)所示,另一端部30的连接轴31a嵌合于滑动件侧的支撑部28,并且一端部32的轴部31b以穿过导向槽15的状态组装于外壳1内。此时,一端部32通过利用在第一移动部分15a的端部设置的稍大的避让孔将大直径的凸缘部32a穿过导向槽15,从而配置成防止从外壳1脱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轴部33从导向槽15水平地突出。接着,螺旋弹簧S的一端与外壳侧钩挂部18卡扣,其另一端与臂侧钩挂部3a卡扣。由此,完成引入主体A。
并具有另一端部30可旋转地以枢轴支撑于滑动件侧支撑部28上,一端部32嵌合于导向槽15中的轴部31b(参照图3(c))。即,另一端部30基本呈コ字形,具有设置于该コ字形的两片部之间的连接轴31a(参照图3(c)),以将该连接轴31a嵌合于U形槽内的状态连接于滑动件侧的支撑部28上。一端部32在同一条轴线上形成有:突出于侧面的上述轴部31b,在轴部31b的前端做成直径大一圈的不能从导向槽15中拔出的凸缘部32a,以及突出于凸缘部32a的外面的轴部33。另外,弹簧用钩挂部3a向下突出地设于另一端部30这一侧。
以上的滑动件2和臂3以及螺旋弹簧S按照如下的顺序组装于外壳1中。首先,滑动件2相对外壳1从与一端面14面对的另一端面的开口进入外壳内,并且两侧的凸部24通过嵌合于导向槽10b,11b中而沿该导向槽水平地滑动。在此场合,安装于存放部11a内的阻尼器侧活塞杆36插入到滑动件侧插入孔25中,并且通过在突出于小开口26的前端安装帽状的固定件36a而与滑动件2连接。另外,安装于安装孔10c的阻尼器37的齿轮39与滑动件侧的齿条27啮合。由此,滑动件2一边由活塞式阻尼器34和旋转式阻尼器37进行制动,一边进行滑动。
另外,臂3如图4(c)所示,另一端部30的连接轴31a嵌合于滑动件侧的支撑部28,并且一端部32的轴部31b以穿过导向槽15的状态组装于外壳1内。此时,一端部32通过利用在第一移动部分15a的端部设置的稍大的避让孔将大直径的凸缘部32a穿过导向槽15,从而配置成防止从外壳1脱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轴部33从导向槽15水平地突出。接着,螺旋弹簧S的一端与外壳侧钩挂部18卡扣,其另一端与臂侧钩挂部3a卡扣。由此,完成引入主体A。在此的螺旋弹簧S设置于等待保持部15b侧附近的钩挂部18和臂3的另一端部30b侧之间,并且加力的方向设定成位于比连接臂3的一端部32和另一端部30的线更靠下方。
(被卡合机构)该被卡合机构B如图1和图5(a)~5(e)所示,具有板状的保持部件4,以及以能只移动规定的上下尺寸的方式支撑于保持部件4上的轴承部件5。其中,保持部件4具有:设置于背面侧且上下较长的矩形的凹部40;除了凹部40内的上下部分和左右部分以外,内外贯通的矩形的开口41;在凹部40内的上侧部分形成缺口,从凹部40内通向外部的避让部42;以及设置于多个部位的安装孔43。
轴承部件5具有:与凹部40相对应的板部50;突出地设置于板部50的表面侧,从开口41突出设置于正面侧的上轴承部51和下轴承部52;以及可上下运动地组装于上轴承部51上的爪部件45。板部50在一个侧面的上侧形成与上述导向槽16嵌合的突起53,并向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凹部40内时,突起53也能以从避让部42向外突出的状态上下运动。上轴承部51和下轴承部52在可向板部50的正面侧上下移动地从开口41突出的状态下,借助于设置于上轴承部51的两外侧面的爪55而防止脱出。下轴承部52形成为越往下越低的斜面状,在与上述卡扣状态的轴部33接触时,通过被卡合机构B的前进移动,使轴部33借助上述斜面的作用,从等待保持部15b退到第一移动部分15a中。
相对于此,上轴承部51做成突出前端侧在下部和端面的一部分54开口了的中空部。并且,在该中空部,在两内侧面相对地设置有对爪部件45进行导向的导向肋56。即,如图5(b),图5(d)所示,就爪部件45而言,其前端形成为倾斜面,并且具有设于两侧的纵槽45a,以及突出地设于上侧的弹性片部46。另外,爪部件45通过使各纵槽45a与对应的导向肋56嵌合,并且配置成片部46与上述中空部的内顶面接触的状态,通常,借助于片部46而被加力成为该图的突出状态。如果受到向上的应力,则在抵抗片部46的弹力,向退回方向暂时退出后,如果没有应力,则再次处于突出状态。
(使用例)图6(a)、图6(b)(以及图1中的右上方所示的部分)为将以上的引入机构用于引出体8的引入的一个例子。在该配置中,引入主体A安装于接纳主体9的内侧面,并且被卡合机构B安装于引出体8的后端面8b上。在此场合,引入主体A采用安装部19和螺丝等固定。被卡合机构B采用安装孔43和螺丝等固定,但是,此时,突起53对应于引入主体A的导向槽16,以从引出体侧面8a突出的方式定位。另外,作为另一配置,也可将引入主体A安装于引出体8侧,对应于此,将被卡合机构B安装于接纳主体9侧。另外,引入主体A和被卡合机构B有时也可采用两组活动体而引入,但这种场合,如果为引出体8,则另一方相对上述方式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动作)参照图3(a)~图3(c)和图4(a)~图4(c),以及图7(a)~图9(b),对以上的引入机构的动作进行具体描述。另外,图7(a)~图9(b)是表示假定图6(a),图6(b)的使用例的主要动作的图,为了明确各部件的关系,进行简化处理,或进行示意性处理。
(1)首先,引入主体A的动作特征为螺旋弹簧S如图3(c)所示,在蓄积了作用力的作用力蓄积状态,与螺旋弹簧S如图4(c)所示,释放了作用力的作用力释放状态或者引入状态之间切换。在作用力蓄积状态下,螺旋弹簧S通过臂3的滑动,将作用力蓄积到最大程度。臂3的轴部31b与等待保持部15b卡扣。阻尼器34的活塞杆36从活塞缸35较大程度地拉出。另外,如果从作用力蓄积状态,解除轴部31b与等待保持部15b的卡扣,且该轴部31b退到第一移动部分15a中,则轴部33,臂3,滑动件2通过螺旋弹簧S的作用力,作为一体而沿第一移动部分15a滑动。该卡扣解除如后述那样,伴随着进行被卡合机构B相对轴部33的卡合。如果解除卡扣,则被卡合机构B保持轴部33和轴承部件5的卡合状态,与臂3联动地滑动,即在由上述阻尼器34,37进行制动的同时,自动地被引入。该引入机构在作用力释放状态下或引入结束状态下,螺旋弹簧S通过臂3的滑动而释放作用力,或使作用力为最小。臂3的轴部31b设置于第一移动部分15a的适合的部位。阻尼器34的活塞杆36处于最大程度地退回到活塞缸35中的状态。
(2)图7(a),图7(b)表示在被卡合机构B与引入主体A卡合之前的阶段,通过导向机构7矫正相互卡合的位置关系的动作。如果其为图6(a),图6(b)的使用例,则通过导向机构7消除下述的问题,即,比如,由于引出体8的载重量、接纳负荷的变化,则配置于构成轴承部件5的上轴承部51的爪部件45及下轴承部52与引入主体A的轴部33的相对位置变化,爪部件45及下轴承部52与轴部33没有正常地卡合。即,对于该导向机构7,如果如图7(b)所示,被卡合机构B接近引入主体A,则通过如下①-③项的动作有效而可靠地吸收上述相对位置的变化,并防止误动作。这①-③项的动作是:①由于轴承部侧的突起53在与外壳侧导向槽16嵌合的状态下滑动,故使轴承部件5(下轴承部52和爪部件45)与轴部33正确地定位;②由于突起53由导向槽16中的宽度大的槽进出口部分16a插入,一边在宽度窄的槽部分16b进行对中一边进行移动,故即使在轴承部件5(下轴承部52和爪部件45)与轴部33的槽宽度方向,即上下位置变化的情况下,仍有效地进行修正;③由于轴承部件5(下轴承部52和爪部件45)能只移动规定尺寸地支撑于保持部件4上,故能在该允许的移动范围内改变位置,将其相对于轴部33的位置调整到最佳位置。
(3)图8(a),图8(b)表示被卡合机构B与引入主体A卡合并通过作用力引入时的引入动作。即,就该引入机构而言,如果如图8(a)所示,被卡合机构B接近引入主体A,则首先,轴承部件侧爪部件45抵抗上述片部46的作用力而向上运动并通过轴部33,同时轴部33通过利用下轴承部52的斜面形状向上或斜上方推压而从等待保持部15b退到第一移动部分15a中,并解除卡扣。该卡扣的解除使臂部3以另一端部侧的轴部31a为支点转动,并使一端部32向上方移位。由此,被卡合机构B如图8(b)所示,保持轴承部件5(下轴承部52和爪部件45)与轴部33的卡合,臂3和滑动件2通过螺旋弹簧S的作用力而滑动,引出体等的活动体与该滑动联动而被引入。如果其为上述图6(a),图6(b)的使用例,则引出体8借助蓄积于螺旋弹簧S中的作用力而从被推入的中途自动地引入(在通过制动机构6制动的同时)到最终的推入位置,由此,防止了以强力推入引出体8时的回跳,或者防止了引出体8的不完全的推入状态的发生。
(4)图9(a),图9(b)表示引出体8等的活动体从图8(b)的已被引入的状态,再次向引出方向移动而解除上述卡合时的动作。即,就该引入机构而言,在被卡合机构B再次如图9(a)所示,向从引入主体A离开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首先,如果在轴部33与轴承部件5(下轴承部52和爪部件45)卡合的状态下从第一移动部分15a移到低一级的等待保持部15b上,则通过爪部件45推压而进入等待保持部15b中并被卡扣。向该卡扣状态的切换通过以下动作而将轴部31b与等待保持部15b可靠地卡扣,即:使臂3以另一端部侧轴部31a为支点转动而使一端部侧轴部31b向作为等待保持部15b侧的下方向移位;螺旋弹簧S的加力方向与等待保持部15b相同,为比连接臂3的两端部的连线靠下方;以该作用力的一部分推压臂3而使轴部31b向等待保持部15b侧移位等。其结果,该引入机构与专利文献2比较,可经常稳定地保持作用力蓄积状态,由此,可消除误动作的发生。此外,也可将等待保持部15b的槽深度做得较浅,由此,抑制了高度方向的空间,也容易实现结构的紧凑。另外,该引入机构在轴部33与下轴承部52和爪部件45卡合的状态下,如果被卡合机构B通过引出体8等的引出操作而从图8(b)移动到图9(a)的部位,则由于轴部33,即臂3和滑动件2也联动地向相同方向移动,因而在螺旋弹簧S中蓄积作用力。显然,该作用力蓄积直至解除被卡合机构B的轴承部件5(下轴承部52和爪部件45)与轴部33的卡合。即,在轴部31b与等待保持部15a卡扣之后,则被卡合机构B如图9(b)所示,解除了构成轴承部的下轴承部52和爪部件45与轴部33的卡合,单独向操作方向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图11(a)~图11(c)和图12(a)~图12(c)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为简化了上述方式的一个例子。在本说明中,对与上述方式相同的部件和作用相同的部位采用相同的标号,仅仅对改变的结构进行描述,尽可能地省略重复的记载。
该引出机构在上述引入主体A的构成部件中,省略了滑动件2和旋转式阻尼器6。即,该引入主体A具有:外壳1,具有轴部33的臂3,作为加力机构的螺旋弹簧S,以及对臂3的移动进行制动的活塞式阻尼器34。
外壳1呈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内部空间大致由正面10和背面11,上下面12,13及一端面14划分而成,另一端面开口。在正面10和背面11面对地设有作为第二移动部分的槽或长孔10e,11e。各长孔10e,11e呈与导向槽15的第一移动部分15a基本相同长度的直线状,且沿臂3的移动方向延伸。臂3的另一端部30基本呈コ字形,具有设置于该コ字形的两片部之间的上述连接轴31a,以及突出地设置于コ字形的两片部外面的轴部31c。并且,臂另一端部30嵌合于两侧的轴部31c相对应的长孔10e,11e中,在该嵌合状态下允许臂3的转动和移动。
另外,在外壳1中,活塞式阻尼器34的活塞缸35可安装于长孔10e,11e和外壳另一端面之间。并且,在阻尼器34中,活塞缸35以后端向外壳之外突出的状态安装于外壳1上,并且活塞杆36插入开设于上述连接轴31a的未图示的通孔中,而且通过在从该通孔突出的前端安装帽状固定件36b而与臂另一端部30连接。在以上的引入机构中也进行与上述方式相同的动作,并且省略了滑动件2,其结构相应简化。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图13(a)~图15(d)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为下将上述卡合机构从轴部变更为轴承部结构,相反将被卡合机构B从轴承部变更为轴部结构的一个例子。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省略了上述的导向机构7。在本说明中,对与上述方式和第一变形例相同的部件和作用相同的部位采用相同的标号,仅仅对变更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该引出机构以轴承部133代替上述臂一端侧的轴部33,而被卡合机构B为具有与该轴承部133卡合脱开的轴部140的结构。即,轴承部133设置成与上述臂一端部侧的轴部31b或凸缘部32连接的状态,呈可与轴部140卡合脱开的大致コ字形。轴承部133的形状形成为コ字形上片部134a的内面越移向前端越高的倾斜面,并且具有设置于コ字形下片部的前端的向上的防脱用突起134b。
相对于此,被卡合机构B具有轴部140,保持部件142和基座143等。轴部140抵抗加力弹簧141的作用力相对保持部件142的突出尺寸可变化地支撑于保持部件142上,并且能只移动规定尺寸地将保持部件142支撑于基座143上。在此,轴部140以钢材制成,突出设于支撑部150上。支撑部150具有设置于两侧面上的卡扣爪150a,以及将与轴部140突出一侧相反一侧形成为凹状的孔部150b。保持部件142基本呈T字形,形成有滑动自如地配置支撑部150的保持孔,并且具有分别设置于两侧面上的导向孔142a和凸部142b。两侧的导向孔142a沿前后方向延伸,支撑部150以在孔部150b中配置了加力弹簧141的状态插入到保持部件142的保持孔中时,通过与卡扣爪150a嵌合而在支撑部150中滑动自如并防止拔出。凸部142b隔着导向孔142a设置在前侧的上下方。
基座143一体地具有板部144和设置于板部144的一侧的伸出部146。板部144和伸出部146之间划分形成有保持空间147,保持空间147的里侧由侧壁148封闭。在板部144和伸出部146上,面对地设有上下延伸的限制槽144a和146b,并面对地设有左右延伸的一对凹部145和凹部146a。凹部145和凹部146a与限制槽144a和146b连通,可在嵌合各凸部142b的状态下引导到限制槽144a和146b。在侧壁148上开设有长孔149。在以上的基座143上,在保持部件142组装了轴部140的状态下,若将各凸部142b嵌合于凹部145和凹部146a中并向保持空间147内移动,则轴部140从长孔149向外突出,并且将各凸部142b从凹部145和凹部146a嵌合于限制槽144a和146b中。由此,保持部件142以轴部140的突出尺寸可抵抗作用力而变化的方式支撑轴部140,另外,在将各凸部142b可滑动地嵌合于限制槽144a和146b中的状态下支撑于基座143上,轴部140能相对长孔149只移动与孔尺寸相对应的距离。标号144b和144c是设置于基座143上的安装孔。
在以上的引入机构中,图13(a)对应于图8(a),图13(b)对应于图8(b)。即,图13(a)表示被卡合机构B的轴部140与引入主体A的轴承部133即将嵌合的状态。在该引入机构中,如果被卡合机构B的轴部140接近轴承部133,则轴部140抵接到轴承部侧上片部134a的内侧倾斜面。于是,轴部140从上片部134a的倾斜面受到向上的应力,通过保持部件42相对长孔149向上方只移动规定尺寸,由此,如图13(b)那样,卡合到轴承部133的コ字形内。同时,上述臂一端侧的轴部33(未图示)从等待保持部15b退到第一移动部分15a并解除卡扣。由此,被卡合机构B如图13(b)所示,保持轴承部133和轴部140的卡合,通过螺旋弹簧S的作用力使臂3滑动,引出体等的活动体与该滑动联动而被引入。另外,在引出体等的活动体从图13(b)的引入的状态再次向引出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如果轴部140在与轴承部133已卡合的状态下而从第一移动部分15a移到低一级的等待保持部15b上,则通过保持部件42相对长孔149向下方只移动规定尺寸并解除卡合。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图16(a),图16(b)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为改变第二移动部分的结构与活塞式阻尼器之间的关系的例子。在本说明中,对与上述方式和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相同的部件和作用相同的部位采用相同的标号,仅仅对改变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该引出机构的变更之处在于:对于上述引入主体A,第二移动部分由可旋转地安装于外壳1内的连杆部件80构成;以及作为制动机构的活塞式阻尼器34借助于连接部件90和连杆部件80以对臂3进行制动的方式构成。
即,外壳1的内部空间大致由正面10和背面11,上下面12,13以及两个端面划分而成。在正面10和背面11上面对地设有导向部10f,11f。导向部10f,11f设置于与导向槽15(第一移动部分15a和等待保持部15b)离开的一侧,并在与第一移动部分15a相同的直线槽中沿臂3的移动方向延伸。在外壳1内,活塞式阻尼器34的活塞缸35安装于下侧且左右大致的中间部分,并且连杆部件80和连接部件90与阻尼器34的活塞杆36相对应地设置。其中,连杆部件80整体呈细长的板状,其具有设置于中间部分的薄壁部和设置于该薄壁部的销孔及设置于下端部的轴孔,在下端部借助于穿过上述轴孔的枢轴M可旋转地安装的状态下,上端部借助于连接轴31a等与上述臂另一端部30嵌合连接。相对于此,如果从侧面观看,连接部件90形成为大致T字形,由水平片部91和垂直片部92构成。水平片部91具有设置于两侧面上的突起91a,设置于前端的大致コ字形的嵌合部,开设于该嵌合部的纵孔91b。并且,以上的连接部件90按照下述方式组装于外壳1内,即,比如,将两侧的突起91a可滑动地嵌合于上述导向部10f,11f,并且在上述前端嵌合部的コ字形内嵌合了连杆部件80的中间薄壁部。然后,通过将销P配置于一个纵孔91b,连杆部件80的薄壁部侧的销孔及另一纵孔91b中而对连杆部件80和连接部件90进行工作连接。
在以上的引入机构中,图16(a)对应于图3(c),图16(b)对应于图4(b)。即,作为动作特征,在图16(a)所示的螺旋弹簧S蓄积了作用力的作用力蓄积状态,与螺旋弹簧S如图16(b)所示,释放了作用力的作用力释放状态或引入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作用力蓄积状态,螺旋弹簧S通过臂3的滑动而将作用力蓄积到最大程度。臂3的轴部31b与等待保持部15b卡扣。阻尼器34的活塞杆36从活塞缸35中拉出,与连接部件90的垂直片部92抵接或连接。并且,如果从作用力蓄积状态,解除轴部31b与等待保持部15b的卡扣,而使轴部31b退到第一移动部分15a中,则臂3借助螺旋弹簧S的作用力沿第一移动部分15a滑动。臂另一端部30伴随连杆部件80的旋转动作而允许该臂3的滑动。即,在该引入机构中,如果解除轴部31b与等待保持部15b的卡扣,则连杆部件80以枢轴M为支点向顺时针方向或向导向槽15一侧旋转。于是,连接部件90在因连杆部件80的旋转而受到推压的同时,伴随着突起91a和导向部10f,11f的导向作用,并且在受到阻尼器34制动的同时,从图16(a)滑动到图16(b)的位置。在图16(b)的作用力释放状态或引入完成状态下,阻尼器34的活塞杆36处于最大程度地退回到活塞缸35中的状态。如上述那样,作为通过阻尼器34对臂3的滑动进行制动的结构,如果借助于连杆部件80和连接部件90与阻尼器34进行工作连接,则比如,可将活塞杆3的行程抑制在一半的程度,可提高制动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引入机构只要实质上具有由独立权利要求特定的方案即可,细节部分可参照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进一步进行变更或展开。作为其一个例子,加力机构并不限于螺旋弹簧S,也可为板簧及橡胶等的弹性构件。
此外,在这里引用申请日为2008年1月17日,申请号为2008-008001号,申请日为2008年2月26日,申请号为2008-044427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而引入。
Claims (10)
1.一种引入机构,其具有:设置于固定体和可移动地支撑于该固定体上的活动体中的任意一方上的撞击器组装件;设置于固定体和活动体中的另一方上,在上述活动体的规定的移动位置以可卡合脱开的方式与上述撞击器组装件卡合的捕获器组装件;以及可在上述活动体的移动过程中蓄积作用力的加力机构;在上述撞击器组装件和上述捕获器组装件卡合的状态下,通过蓄积于上述加力机构中的作用力,将上述活动体引入,其特征在于:
具有限制上述撞击器组装件和上述捕获器组装件的相对位置的导向机构,在上述撞击器组装件和上述捕获器组装件改变上述相对位置时,通过上述导向机构吸收该变化并可进行卡合,
上述捕获器组装件(B)具有大致呈板状的保持部件(4),
上述捕获器组装件能只移动规定尺寸地支撑于上述保持部件上,
撞击器组装件具有大致为矩形状的外壳,在外壳的顶面上,设有从大致中间向外壳的一端面侧延伸的截面呈コ字形的导向槽,捕获器组装件的捕获器的板部在一个侧面的上侧形成与上述导向槽嵌合的突起,突起以从引出体的侧面突出的方式定位,捕获器侧的突起在与外壳的导向槽嵌合的状态下滑动,从而捕获器与撞击器正确地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入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撞击器与上述加力机构一起设置于外壳中,并且上述捕获器支撑于保持部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入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撞击器借助于上述外壳能只移动规定尺寸地安装于上述固定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引入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机构具有:设置于上述外壳侧,将槽进出口部分的宽度形成为大于其它的槽部分的宽度的导向槽;以及设置于上述捕获器侧,并在上述导向槽中滑动的突起。
5.一种引入机构,其具备:具有安装在固定体和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固定体上的活动体中的任意一方上的卡合机构的引入主体;以及安装在上述固定体和活动体中的另一方上,在上述活动体的规定的移动位置,与上述卡合机构卡合或脱开的被卡合机构;上述活动体在上述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的卡合状态下通过作用力而可移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入主体具有:外壳;可移动地容纳于上述外壳中并具有上述卡合机构的臂;以及对上述臂向引入方向加力的加力机构;
上述外壳具有:包括第一移动部分和等待保持部的导向槽以及第二移动部分;该第一移动部分用于在嵌合上述臂的一端侧的状态下使该臂的相对位置移动,该等待保持部从该第一移动部分向下侧弯曲,并可保持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该第二移动部分在嵌合上述臂的另一端侧的状态下,允许该臂的转动和移动;
上述臂通过上述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的卡合,其一端侧与上述等待保持部的卡扣被解除且利用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沿上述第一移动部分移动,并且在向相反方向移动时,保持上述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的卡合且在上述加力机构中蓄积作用力,臂的一端侧便从第一移动部分到达上述等待保持部,
上述加力机构设定成其加力方向为比连接上述臂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连线靠下方,上述臂的加力方向是斜下方,
上述卡合机构和被卡合机构由相互卡合脱开的轴部和轴承部,或者相互卡合脱开的轴承部和轴部构成,
引入主体具有大致为矩形状的外壳,在外壳的顶面上,设有从大致中间向外壳的一端面侧延伸的截面呈コ字形的导向槽,被卡合机构的轴承部件的板部在一个侧面的上侧形成与上述导向槽嵌合的突起,突起以从引出体的侧面突出的方式定位,突起在与外壳的导向槽嵌合的状态下滑动,从而轴承部件与轴部正确地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入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移动部分为设置成可相对上述外壳滑动的滑动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入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移动部分为设置于上述外壳中,沿上述臂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槽或长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入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移动部分为以对上述外壳的安装部为支点可旋转地安装的连杆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引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设置于上述外壳上,并对上述臂的移动速度进行制动的制动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引入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动机构为具有活塞缸和活塞杆的活塞式阻尼器,该阻尼器借助于与上述活塞杆接触或连接,并且连接于上述连杆部件的两端之间的连接部件进行制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08001 | 2008-01-17 | ||
JP2008008001A JP5074214B2 (ja) | 2008-01-17 | 2008-01-17 | 引込機構 |
JP2008-044427 | 2008-02-26 | ||
JP2008044427A JP4936471B2 (ja) | 2008-02-26 | 2008-02-26 | 引込機構 |
PCT/JP2009/050577 WO2009091046A1 (ja) | 2008-01-17 | 2009-01-16 | 引込機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52533A CN101952533A (zh) | 2011-01-19 |
CN101952533B true CN101952533B (zh) | 2014-05-07 |
Family
ID=40885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0526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2533B (zh) | 2008-01-17 | 2009-01-16 | 引入机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041284A1 (zh) |
EP (2) | EP2383410B1 (zh) |
KR (1) | KR101209406B1 (zh) |
CN (1) | CN101952533B (zh) |
WO (1) | WO200909104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112012A (ja) * | 2008-11-04 | 2010-05-20 | Nifco Inc | 可動体の往動機構 |
JP2011247053A (ja) * | 2010-05-31 | 2011-12-08 | Nifco Inc | 移動補助装置 |
JP5907693B2 (ja) * | 2011-03-14 | 2016-04-26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可動体のアシスト装置 |
JP5764375B2 (ja) * | 2011-04-19 | 2015-08-19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可動体の可動装置 |
GB2496864B (en) * | 2011-11-22 | 2016-08-31 | Titus Int Ltd | Improvements in damper assemblies |
AT512382B1 (de) * | 2011-12-27 | 2016-05-15 | Blum Gmbh Julius | Synchronisationsvorrichtung für eine schublade |
AT512616B1 (de) * | 2012-02-15 | 2017-05-15 | Blum Gmbh Julius | Möbel mit einer federbelasteten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ein bewegbares Möbelteil |
EP2792833B1 (en) * | 2013-04-16 | 2017-05-31 | Elfa International AB | Sliding door arrangement |
PL2792832T3 (pl) * | 2013-04-16 | 2016-10-31 | Drzwi przesuwne | |
US10358856B2 (en) * | 2016-01-14 | 2019-07-23 | ASSA ABLOY Accessories and Door Controls Group, Inc. | Soft-stop device and system |
US10415293B2 (en) | 2016-07-01 | 2019-09-17 | ASSA ABLOY Accessories and Door Controls Group, Inc. | Apparatus for minimizing closing force of a door |
DE102016116449A1 (de) * | 2016-09-02 | 2018-03-08 | Paul Hettich Gmbh & Co. Kg | Selbsteinzugs- und Dämpf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Schubelement und Möbel oder Haushaltsgerät mit mindestens einem Schubelement |
US10292494B1 (en) * | 2017-07-03 | 2019-05-21 | Nan Jeun International Co., Ltd. | Slide rail self-return mechanism |
CN107411388B (zh) * | 2017-09-20 | 2022-09-16 | 苏州升德精密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抽屉缓冲器及带有抽屉缓冲器的双节滑轨 |
US11447998B2 (en) * | 2018-04-02 | 2022-09-20 | Safran Cabin Inc. | Soft self-close door damper |
US20200355004A1 (en) * | 2019-05-06 | 2020-11-12 | Schlage Lock Company Llc | Sliding door systems |
DE102021101052A1 (de) * | 2021-01-19 | 2022-07-21 | Hettich-Heinze Gmbh & Co. Kg | Brems- und/oder Beschleunigungsvorrichtung, Möbel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Brems- und/oder Beschleunigungsvorrichtung an einem Möbel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47870U (ja) * | 1983-03-22 | 1984-10-03 | コクヨ株式会社 | 引戸装置 |
JPH0716731B2 (ja) | 1991-07-24 | 1995-03-01 | トライ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被ヘミング材のクランプ装置 |
JP4291427B2 (ja) * | 1998-03-17 | 2009-07-08 | 株式会社西製作所 | 引戸の構造及び引戸閉塞装置 |
EP0951848A1 (de) * | 1998-03-27 | 1999-10-27 | Julius Blum Gesellschaft m.b.H. | Zuhaltevorrichtung für Türflügel oder Schublade |
AT410504B (de) * | 2000-01-14 | 2003-05-26 | Blum Gmbh Julius | Schliess- und/oder einzugsvorrichtung für bewegbare möbelteile |
AT412183B (de) * | 2001-01-25 | 2004-11-25 | Blum Gmbh Julius | Dämpfeinrichtung für bewegbare möbelteile |
JP2003138828A (ja) * | 2001-10-30 | 2003-05-14 | Sun Wave Ind Co Ltd | キャビネットの移動体ガイド装置 |
US6848759B2 (en) * | 2002-04-03 | 2005-02-01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Self-closing slide mechanism with damping |
US7028370B2 (en) * | 2003-03-31 | 2006-04-18 | Thk Co., Ltd. | Retracting apparatus, drawer apparatus and sliding door apparatus |
AT413187B (de) * | 2003-04-25 | 2005-12-15 | Blum Gmbh Julius | Einzugsvorrichtung für schubladen |
DE20311795U1 (de) * | 2003-07-31 | 2004-11-18 | Alfit Ag | Schubladen-Ausziehführung mit Einzugsautomatik mit integrierter Dämpfung |
AT7234U1 (de) * | 2003-11-10 | 2004-12-27 | Blum Gmbh Julius | Halteplatte für einen lineardämpfer |
JP4282666B2 (ja) * | 2004-01-13 | 2009-06-24 | 株式会社ムラコシ精工 | 緩衝装置 |
DE102004006092A1 (de) * | 2004-02-07 | 2005-08-25 | Schock Metallwerk Gmbh | Auszugführung |
JP4077421B2 (ja) | 2004-03-31 | 2008-04-16 | 株式会社ムラコシ精工 | 部材保持装置 |
WO2006050510A2 (en) * | 2004-11-05 | 2006-05-11 | Accuride International, Inc. | Dampened movement mechanism and slid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DE202005004336U1 (de) * | 2005-03-17 | 2005-06-23 | Hettich-Heinze Gmbh & Co. Kg | Selbsteinzugsvorrichtung für bewegliche Möbelteile |
US7850369B2 (en) * | 2005-09-02 | 2010-12-14 | Jonathan Engineered Solutions | Drop-in ball bearing slide assembly |
TWM287625U (en) * | 2005-11-07 | 2006-02-21 | Nan Juen Int Co Ltd | Automatic retracting mechanism for sliding rail of drawer |
CN101305150B (zh) * | 2005-11-08 | 2012-02-29 | 株式会社利富高 | 引入机构 |
JP2008008001A (ja) | 2006-06-28 | 2008-01-17 | Sharp Corp | 扉開閉機構 |
JP4811188B2 (ja) | 2006-08-11 | 2011-11-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操舵制御装置 |
JP4996622B2 (ja) * | 2006-12-08 | 2012-08-08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引き込み機構及び取り付け構造 |
AT504838B1 (de) * | 2007-02-15 | 2008-12-15 | Blum Gmbh Julius | Vorrichtung zum ausstossen eines bewegbaren möbelteils |
TWI321996B (en) * | 2007-02-17 | 2010-03-21 |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 Slide assembly having an automatic retractable device |
TWI321995B (en) * | 2007-05-15 | 2010-03-21 |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 Drawer slide assembly with an undermount drawer slide |
US8083304B2 (en) * | 2007-07-18 | 2011-12-27 | Accuride International, Inc. | Self closing mechanism for drawer slides |
US8147010B2 (en) * | 2007-08-09 | 2012-04-03 |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 Slide assembly having an automatic retractable device |
US7600828B2 (en) * | 2007-12-20 | 2009-10-13 |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 Slide assembly having a homing device |
TWI367083B (en) * | 2008-05-07 | 2012-07-01 |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 Retraction mechanism for a drawer |
US8060983B2 (en) * | 2008-09-25 | 2011-11-22 | Bortoluzzi Mobili S.R.L. | Device for cushioning an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 of sliding shutters |
US8079653B2 (en) * | 2009-07-07 | 2011-12-20 | Nan Juen International Co., Ltd | Sliding track assembly |
-
2009
- 2009-01-16 CN CN200980105267.4A patent/CN10195253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1-16 EP EP11175922.1A patent/EP238341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1-16 US US12/735,426 patent/US2011004128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01-16 KR KR1020107018283A patent/KR101209406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1-16 EP EP09702076.2A patent/EP223671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1-16 WO PCT/JP2009/050577 patent/WO200909104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36718A4 (en) | 2011-08-17 |
CN101952533A (zh) | 2011-01-19 |
EP2383410B1 (en) | 2014-07-16 |
KR101209406B1 (ko) | 2012-12-06 |
KR20100107052A (ko) | 2010-10-04 |
WO2009091046A1 (ja) | 2009-07-23 |
EP2236718B1 (en) | 2014-12-31 |
EP2383410A1 (en) | 2011-11-02 |
US20110041284A1 (en) | 2011-02-24 |
EP2236718A1 (en) | 2010-10-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52533B (zh) | 引入机构 | |
US7413269B2 (en) | Synchronous system for a three-stage ball bearing slide | |
CN205445212U (zh) |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 |
CN103811939B (zh) | 杆式连接器 | |
CN202038195U (zh) | 车辆用儿童约束 | |
US7554819B2 (en) | Cable management arm assembly | |
CN109965572B (zh) | 一种具有同步启停的反弹机构和控制方法 | |
CN203796003U (zh) | 车辆的车门外侧把手装置 | |
CN110537795A (zh) | 一种触碰自动弹出抽屉的弹出装置和控制方法 | |
US20040017088A1 (en) | Side lock device | |
CN102057121B (zh) | 滑动辅助机构 | |
KR20120059539A (ko) | 취출 기구, 인출 가이드 및 취출 시스템 | |
CN106551536A (zh) | 一种侧锁式滑轨的自动开启装置 | |
KR101254436B1 (ko) | 회동체의 어시스트기구 | |
JPH05130906A (ja) | 衝撃に対して安全な安全ベルトバツクル | |
CN102431426B (zh) | 用于车辆的顶部设备 | |
CN217391549U (zh) | 一种用于滑雪固定器的卡接组件及滑雪固定器 | |
US5984702A (en) | Apparatus for eject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card from an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557560A (zh) | 一种抽屉滑轨用的双功能缓冲反弹同步装置 | |
WO2015174015A1 (ja) | 機器固定装置、取り付け枠内収納機器、ラックマウントサーバ装置、および、機器固定方法 | |
CN105828971A (zh) | 耦接系统 | |
CN219125762U (zh) | 滑轨组件及抽屉柜 | |
CN216822381U (zh) | 一种抽屉滑轨用的双功能缓冲反弹同步装置 | |
CN211323899U (zh) | 一种触碰自动弹出抽屉的弹出装置 | |
CN211410945U (zh) | 两用鞋及其折叠式滑轮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 Termination date: 201701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