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46442A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46442A CN101946442A CN2009801054241A CN200980105424A CN101946442A CN 101946442 A CN101946442 A CN 101946442A CN 2009801054241 A CN2009801054241 A CN 2009801054241A CN 200980105424 A CN200980105424 A CN 200980105424A CN 101946442 A CN101946442 A CN 1019464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data
- receiving system
- transmission
- dispens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5
- 230000000306 recur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4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2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62575 Muscle contract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6111 contract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76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94 synthes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1/7097—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04B1/7103—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
- H04B1/7107—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03—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using multiple or variable rates
- H04B2201/70705—Rate de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种与发送装置进行通信的接收装置,其具备:接收部,其从发送装置接收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数据信号检测部,其从接收部所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包含在多个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并输出所检测的发送数据和每个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的成功与否;选择部,其从所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中的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数据信号中选择一部分数据信号;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其生成检测发送数据成功的数据信号和所选择的数据信号中的成否信息;以及报告发送部,其将成否信息报告给发送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本申请根据2008年2月2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040229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在多载波传送中,在发送装置中,通过附加保护间隔(GI:Guard Interval)区间来降低多路径干扰的影响。作为多载波传送方式,具有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等。
在这些接入方式中,当存在超过保护间隔区间的到达波时,会产生码元间干扰(ISI: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和载波间干扰(ICI:Inter Carrier Interference)。码元间干扰(ISI)因前面的码元进入到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区间而产生。并且,载波间干扰(ICI)因码元的断开处即信号的不连续区间进入到快速傅立叶变换区间而产生。
以下的专利文件1提出了用于改善当存在超过保护间隔(GI)的到达波的情况下因码元间干扰(ISI)、载波间干扰(ICI)所导致的特性劣化的方法。在该以往技术中,进行一次解调之后,利用纠错结果(MAP解码器的输出),生成包含码元间干扰(ISI)成分和载波间干扰(ICI)成分的期望以外的载波的复制信号(副本信号)。然后,通过对从接收信号中除去所生成的复制信号所得的信号再次进行解调,来防止因码元间干扰(ISI)和载波间干扰(ICI)所导致的特性劣化。
作为组合了多载波传送方式和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码分复用)方式的方式,提出有MC-CDM(Multi Carrier-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多载波码分复用)方式、MC-CDMA(Multi Carrier-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多载波码分多址)、Spread-OFCDM(Orthogonal Frequency 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率码分复用)等。
在这些接入方式中,例如经由多路径环境接收使用了Walsh-Hadamard码等正交码的进行了基于频率方向扩展的码复用的信号。当该信号在正交码的周期内具有频率变动的情况下,无法保持正交码间的正交性。因此,引起码道间干扰(MCI:Multi Code Interference),成为特性劣化的原因。
专利文件2和非专利文件1记载了用于改善因码间的正交性的畸变所导致的特性劣化的一个方法。在这些以往技术中,虽然具有下行链路、上行链路的不同,但双方都为了除去MC-CDMA通信时的码复用所导致的码道间干扰,使用纠错后或者解扩后的数据,除去期望码以外的信号。由此,实现特性的改善。
以往技术的共同点在于:为了消除码元间干扰(ISI)、载波间干扰(ICI)、码道间干扰(MCI)等干扰,在接收装置中,根据对所接收的信号进行了解调之后生成的副本信号来生成干扰信号,并进行干扰消除。另外,通过反复进行这些处理,能够使副本信号的精度提高,能够高精度地消除干扰。
然而,即使进行了使用干扰消除器的反复处理,在码元间干扰(ISI)、载波间干扰(ICI)、码道间干扰(MCI)等干扰较多的情况下,也无法完全除去干扰,不能正常地对期望的数据进行解调,会产生错误。
另一方面,作为针对错误的控制方法,具有组合了自动重发(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和Turbo编码等纠错码的混合ARQ(HARQ)。尤其作为HARQ,已知有Chase合成(CC:Chase Combining)和递增冗余(IR:Incremental Redundancy)(非专利文件2、非专利文件3)。例如,在使用Chase合成的HARQ中,当接收分组中检测出错误时,请求重发完全相同的分组。通过合成这2个接收分组来提高接收质量。并且,在使用递增冗余的HARQ中,对冗余比特进行分割,然后一点点地依次重发,因此,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能够使编码率降低,能够提高纠错能力。
然而,在使用HARQ的情况下,当重发分组数增加时,存在链路容量的开销因重发分组而增加的问题。另外,当重发次数增加时,也存在端对端的延迟时间增大的问题。
因此,存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通信时的吞吐量低下的问题。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4-221702号公报
【专利文件2】日本特开2005-198223号公报
【非专利文件1】Y.Zhou、J.Wang、and M.Sawahashi、“Downlink Transmission of Broadband OFCDM Systems-Part I:Hybrid Detection、”IEEE Transaction on Communication、Vol.53、Issue 4、pp.718-729、April 2005.
【非专利文件2】D.Chase、“Code combining-A maximum likelihood decoding approach for combing and arbitrary number of noisy packets、”IEEE Trans.Commun.、vol.COM-33、pp.385-393、May 1985.
【非专利文件3】J.Hagenauer、“Rate-compatible punctured convolutional codes(RCPC codes)and their application、”IEEE Trans.Commun.、vol.36、pp.389-400、April 1988.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发送装置到接收装置的下行链路的重发分组数、使吞吐量提高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1)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是与接收装置进行通信的发送装置,所述发送装置具备:发送信号生成部,其根据多个发送数据生成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发送部,其将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所生成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以及报告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接收装置报告的表示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成功与否的成否信息,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还选择所述成否信息表示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所述数据信号中的一部分数据信号,并生成针对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的重发信号,所述发送部还将所述重发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
(2)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的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获取包含在各个所述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的优先级,根据所述获取的优先级,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3)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的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存储包含在各个所述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的重发次数,根据所述重发次数,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4)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的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存储各个所述数据信号的编码率,根据所述编码率,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5)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具备发送数据存储部,该发送数据存储部存储所述多个发送数据,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根据存储在所述发送数据存储部中的所述发送数据生成所述重发信号。
(6)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的所述报告接收部还接收从所述接收装置报告的表示发送数据再次检测成功与否的成否信息。
(7)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的所述发送数据存储部对报告了表示发送数据再次检测成功与否的成否信息的该发送数据进行删除。
(8)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的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具备扩展部,该扩展部对所述多个数据信号进行码扩展。
(9)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的所述发送部对所述多个数据信号进行空间复用来发送。
(10)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是与发送装置进行通信的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具备:接收部,其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数据信号检测部,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包含在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并输出所检测的发送数据和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的成功与否;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其针对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生成一个成否信息;以及报告发送部,其将所述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
(11)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是与发送装置进行通信的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具备:接收部,其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数据信号检测部,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包含在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并输出所检测的发送数据和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的成功与否;选择部,其从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中的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数据信号中选择一部分数据信号;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其生成检测发送数据成功的数据信号和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中的成否信息;以及报告发送部,其将所述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
(12)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选择部获取包含在每个所述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的优先级,并根据所述获取的优先级,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13)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选择部获取包含在每个所述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的重发次数,并根据所述重发次数,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14)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选择部获取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编码率,并根据所述编码率,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15)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选择部获取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接收质量,并根据所述接收质量,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16)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接收部还接收与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的任意一个对应的重发数据信号,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从所述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数据信号中再次检测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中与所述重发数据信号对应的数据信号和与至少一个所述重发数据信号不对应的数据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
(17)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具备:数据信号副本生成部,其生成作为各数据信号的副本的数据信号副本;干扰信号副本生成部,其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副本生成干扰信号副本;干扰除去部,其从接收信号中减去所述干扰信号副本;信号合成部,其合成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以及判定部,其从所述信号合成部的输出中对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进行再次检测。
(18)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信号合成部具备:解调部,其对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进行解调;以及合成部,其合成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的解调结果和所述重发信号的解调结果。
(19)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解调部输出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的似然信息。
(20)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解调部输出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的对数似然比,所述合成部将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的对数似然比和所述重发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的对数似然比进行相加来合成。
(21)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生成部针对要检测的各个数据信号生成干扰信号副本。
(22)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生成部针对要检测的多个数据信号中的最初要检测数据信号以外的数据信号生成干扰信号副本。
(23)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报告发送部根据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所输出的所述发送数据再次检测的成功与否,将所述发送数据的再次检测成功的数据信号相关的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
(24)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被码扩展复用,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具备对接收信号进行解扩处理的解扩部。
(25)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是被空间复用的流,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具备对接收信号进行流分离的流分离部。
(26)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是具备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通信系统,所述发送装置具备:发送信号生成部,其生成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发送部,其将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所生成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以及报告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接收装置报告的成否信息,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还选择所述成否信息表示检测失败的所述数据信号中的一部分数据信号,并生成针对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的重发信号,所述发送部还将所述重发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所述接收信号具备:接收部,其接收所述发送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数据信号检测部,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所述多个数据信号,并输出所检测的数据信号和信号检测的成功与否;以及报告发送部,其将表示所述信号检测成功与否的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所述接收信号还接收与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的任意一个对应的重发数据信号,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数据信号,对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中的信号检测结果是失败的数据信号进行再次检测。
(27)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是具备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通信系统,所述发送装置具备:发送信号生成部,其生成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发送部,其将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所生成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以及报告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接收装置报告的成否信息,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还针对所述成否信息表示检测失败的所述数据信号生成重发信号,所述发送部还将所述重发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具备:接收部,其接收所述发送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数据信号检测部,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所述多个数据信号,并输出所检测的数据信号和各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的成功与否;选择部,其从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中的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数据信号中选择一部分数据信号;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其生成检测发送数据成功的数据信号和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中的成否信息;以及报告发送部,其将所述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所述接收信号还接收与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的任意一个对应的重发数据信号,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数据信号,对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中的信号检测结果是失败的数据信号进行再次检测。
(28)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方法是使用了与接收装置进行通信的发送装置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具备如下步骤:发送信号生成步骤,其根据多个发送数据生成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发送步骤,其将在所述发送信号生成步骤中生成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以及报告接收步骤,其接收从所述接收装置报告的表示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成功与否的成否信息,在所述发送信号生成步骤中,还选择所述成否信息表示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所述数据信号中的一部分数据信号,并生成针对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的重发信号,在所述发送步骤中,还将所述重发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
(29)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方法是使用了与发送装置进行通信的接收装置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具备如下步骤:接收步骤,其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数据信号检测步骤,其从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包含在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并输出所检测的发送数据和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的成功与否;选择步骤,其从所述复用的多个数据信号中的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数据信号中选择一部分数据信号;成否信息信号生成步骤,其生成检测发送数据成功的数据信号和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中的成否信息;以及报告发送步骤,其将所述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
在本发明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中,能够一种从发送装置到接收装置的下行链路的重发分组数,提高吞吐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方法的时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3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300的干扰消除器31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扰消除器部310的MCI副本生成部404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300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接收数据的检测、成否信息的报告和重发、接收数据的再检测的一连串处理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接收数据的检测、成否信息的报告和重发、接收数据的再检测的一连串处理的另一个时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方法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1000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100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200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200的干扰消除器部121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1400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500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500的干扰消除器部151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500的处理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200、1000、1400…发送装置;201-1~201-N、1001-1~1001-N、1401-1~1401-N…码信道信号生成部;202、1002…码复用部;203、1003、1403…交织器部;204、1004、1404…IFFT部;205、1005、1405…导频信号生成部;206、1006、1406…复用部;207、1007、1407…GI插入部;208、1008、1408…无线发送部;209、1009、1409-1~1409-N…天线部;210、1010、1410…无线接收部;211、1011、1411…分离部;212、1012、1412…重发控制部;213、1013、1413…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214、1014、1414…编码部;215、1015、1415…速率匹配部;216、1016、1416…调制部;217、1017…扩展部;218、1018…编码比特存储部;300、1100、1200、1500…接收装置;301、1101、1201、1501-1~1501-N…天线部;302、1102、1202、1503…无线接收部;303、1103、1203、1504…分离部;304、1104、1204、1505…传播路径估计部;305、1105、1205、1506…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306、1106、1206、1507…GI除去部;307、1107、1207、1508…FFT部;308、1108、1208、1509…接收信号存储部;309、1109、1209、1510…接收分组管理部;310、1110、1210、1511…干扰消除器部;311-1~311-N、1111-1~1111-N…码信道副本生成部;312、1112、1212、1512…比特LLR存储部;313、1113、1213、1513…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314、1114、1214、1514…复用部;315、1115、1215、1515…无线发送部;316、1116…码元副本生成部;317、1117…扩展部;401…传播路径补偿部;402…解交织器部;403…码分离部;404、1304…MCI副本生成部;405、1306、1603…减法部;406、1307-1~1307-N…解扩部;407、1308、1607…解调部;408、1309、1608…速率匹配部;409、1310、1609…合成部;410、1311、1610…解码部;501…码复用部;502…交织器部;503…传递函数乘法部;1301…传播路径补偿部;1302、1606…解交织器部;1303-1~1303-N…码分离部;1305-1~1305-N…码信道副本生成部;1502-1~1502-M…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1602…接收副本生成部;1601-1~1601-N…流检测部;1604-1、1604-2…码元副本生成部;1605…MIMO分离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方法的时序图。首先,基站(也称为发送装置)经由下行链路复用作为始发分组的分组P1和分组P2并发送给终端(也称为接收装置)(步骤S101)。接收到信号的终端存储对分组P1和分组P2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并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和数据检测处理。
另外,所谓干扰是指被复用的其他信号。即,对于分组P1来说,分组P2是干扰成分,对于分组P2来说,分组P1是干扰成分。所谓干扰消除处理是使用对干扰信号进行了再现的信号(副本)从接收信号中除去干扰的处理。在干扰消除处理中,例如,在检测分组P2时,使用从接收信号中除去了分组P1的副本的信号。
这里,对在分组P1和分组P2的双方的分组中产生了错误的情况进行说明。终端生成包含成否信息(NACK1、NACK2)的信号,该成否信息用于将在分组P1和分组P2的分组中产生了错误的情况报告给基站。并且,终端经由上行链路将成否信息发送给基站(步骤S102)。
接收到成否信息信号的基站针对返回了NACK的分组P1生成重发分组P3,并发送给终端(步骤S103)。这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针对返回了NACK的多个分组中的一部分分组,生成重发分组,并发送给终端。
此时,作为一部分分组的选择方法,可以使用下述的方法。
(1)包含有各分组的发送数据依次从上层发送来。通过按照从上层发送的顺序进行重发,能够缩短平均延迟时间。
(2)通过优先重发包含重要度高(请求延迟短)的信息的分组,能够缩短重要度高的分组的延迟时间。
(3)在递增冗余(IR)的情况下,越是始发的编码率大的分组,重发分组合成所导致的编码率降低的程度越大。因此,通过优先重送始发的编码率大的分组,能够增大基于重发的编码增益,并且能够进行高效的重发。
(4)根据重发次数选择优先重发的分组。例如,通过优先重发重发次数少的分组,能够缩短平均的延迟时间。或者,通过优先重发重发次数多的分组,能够缩短最大延迟时间。
(5)在接收质量按照每个分组而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优先重发接收质量差(接收功率小)的分组,能够整体提高接收质量。
接收到下行链路信号的终端对重发分组P3进行解调,使用分组P3的解调结果和对所存储的分组P1和分组P2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和数据检测处理。这里,如上述那样,在干扰消除处理中,通过除去所复用的其他分组的副本,使检测精度提高。一般情况下,当通过HARQ方式进行重发时,使用合成了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的信号来进行数据检测比只使用始发分组来进行数据检测能够获得良好的检测精度。即,通过合成重发分组,分组P1的检测精度比始发检测时提高,随着分组P1副本精度的提高,分组P2的检测精度也提高。
这样,不仅与重发的分组P3对应的始发分组P1,复用在分组P1上的分组P2的质量(例如,错误率)也被改善,分组P2的成否结果有可能与始发的结果不同。这里,对分组P1和分组P2的双方的分组没有错误的情况进行说明。终端生成包含成否信息(ACK1、ACK2)的信号,该成否信息用于将在分组P1和分组P2的分组中没有错误的情况报告给基站。并且,终端经由上行链路将所生成的信号发送给基站(步骤S104)。接收到ACK1、ACK2的基站在那以后无需进行与分组P1和分组P2对应的重发。其结果,通过重发与分组P1对应的分组P3,能够改善分组P1和分组P2双方中的错误。并且,不用进行与分组P2对应的重发,就能进行分组P1和分组P2中的数据检测。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复用多个始发分组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发送,在接收装置中,一边除去干扰(所复用的其他分组)一边检测数据。并且,接收装置在数据检测失败的情况下,使用HARQ方式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发送重发分组。并且,在接收装置检测所复用的多个始发分组失败的情况下,发送装置将与其一部分分组对应的重发分组发送给接收装置。并且,接收装置不仅针对一部分分组,在初次检测失败的其他始发分组中也进行再次检测。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下行链路的重发分组数,所以能够使吞吐量提高。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接收侧使用反复并列型MCI消除器来执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反复MCI消除器在接收侧生成MCI副本,通过从接收信号中减去该副本来抑制码道间干扰(MCI)。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发送装置200具备码信道信号生成部201-1、……、201-N(其中,N是码复用数)、码复用部202、交织器部203、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部204、导频信号生成部205、复用部206、GI(Guard Interval:保护间隔)插入部207、无线发送部208、天线209、无线接收部210、分离部211、重发控制部212、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213。
码信道信号生成部201-1、……、201-N分别具备编码部214、速率匹配部215、调制部216、扩展部217、编码比特存储部218。
码信道信号生成部201-1、……、201-N(也称为发送信号生成部)分别根据信息比特(发送数据)生成每个码信道的数据信号。首先,编码部214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处理,将编码比特序列输出给速率匹配部215和编码比特存储部218。这里,作为信道编码,优选使用卷积编码、Reed-Solomon编码等具有纠错能力的编码。更优选使用Turbo编码、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等具有高纠错能力的编码。
速率匹配部215对编码部214所输出的编码比特或者编码比特存储部218所输出的编码比特,进行与重发控制部212所输出的重发次数相对应的删余(パンクチヤリング)(比特除去)、比特填充(比特插入)或比特重复(比特反复)处理。另外,速率匹配部215也可以进一步进行比特交织处理。另外,作为速率匹配的例子,后面叙述了与删余相关的一例。
编码比特存储部218(也称为发送数据存储部)存储作为编码部214的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并且,根据重发控制部212的控制,删除所存储的编码比特序列。关于这些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叙述。另外,编码比特存储部218也可以代替编码部214的输出而存储信息比特自身。
调制部216对速率匹配部215所输出的编码比特(删余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调制处理,将调制码元序列输出给扩展部217。调制部216能够使用PSK(Phase Shift Keying:相移键控)、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等调制方式。更优选的是调制部216使用与发送装置200和接收装置300之间的传播路径对应的调制方式。
扩展部217复制与扩展率对应的调制部216所输出的码元序列,通过乘以每个码信道的扩展码Cn(n=1、……、N),生成码片序列(每个码信道的数据信号),并输出给码复用部202。
码复用部202复用作为码信道信号生成部201-1、……、201-N的输出的每个码信道的数据信号,并输出给交织器部203。交织器部203对码复用部202所输出的信号进行码片交织和码元交织等交织处理。
IFFT部204通过对在频率方向上排列的信号进行IFFT处理,变换为时域信号,并输出给复用部206。
导频信号生成部205生成在接收装置中用于传播路径估计的导频信号,并输出给复用部206。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213生成用于将重发控制部212所通知的各码信道的信号的重发次数通知给接收装置的信号(重发控制信号),并输出给复用部206。
复用部206对IFFT部204所输出的数据信号、导频信号生成部205所输出的导频信号、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214所输出的重发控制信号进行复用,并输出给GI插入部207。
复用部206所输出的信号在GI插入部207中被附加了保护间隔,并经由天线209以无线的方式从无线发送部208(也称为发送部)发送给接收装置300。
速率匹配部215根据重发控制部212的控制,对作为来自编码部214的输出的编码比特或作为来自编码比特存储部218的输出的编码比特进行删余处理等,并输出给调制部216。优选的是,速率匹配部215按照使应用于作为来自编码部215的输出的编码比特的删余图形(パンクチヤパタ一ン)与应用于作为来自编码比特存储部218的输出的编码比特的删余图形不同的方式进行删余。
更优选的是,应用于作为来自编码部214的输出的编码比特的删余图形使用不除去信息比特这样的图形。并且,应用于作为来自编码比特存储部220的输出的编码比特的删余图形使用不除去在应用于作为来自编码部215的输出的编码比特的删余图形中所除去的比特这样的图形。
另外,这里对必须除去比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必除去比特。即,也可以使用不除去比特这样的删余图形。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3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接收装置300具备天线301、无线接收部302、分离部303、传播路径估计部304、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305、GI除去部306、FFT部307、接收信号存储部308、接收分组管理部309、干扰消除器部310、码信道副本生成部311-1、……、311-N、比特LLR(Log Likelihood Ratio:对数似然比)存储部312、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313、复用部314、无线发送部315。另外,也将传播路径估计部304、……、比特LLR存储部312统称为数据信号检测部。
码信道副本生成部311-1、……、311-N分别具备码元副本生成部316、扩展部317。
首先,由无线接收部302(也称为接收部)经由天线301接收到的信号在分离部303中被分离成导频信号、重发控制信息信号和数据信号。
在传播路径估计部304中,使用在分离部303中分离出的导频信号来估计发送装置200和接收装置300间的传播路径特性,并将传播路径估计值输出给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305和干扰消除器310。
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305存储作为传播路径估计部304的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
GI除去部306从分离部303所分离的数据信号中除去保护间隔,并输出给FFT部307。
在FFT部307中对GI除去部306的输出信号进行FFT处理,由此将时域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并输出给接收信号存储部308和干扰消除器310。
接收信号存储部308存储作为FFT部307的输出的频域的信号。
接收分组管理部309根据在分离部303中分离的重发控制信息信号和干扰消除器部310所输出的成否信息,向干扰消除器部310、比特LLR存储部312、接收信号存储部308、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305输出各种指示。并且,接收分组管理部309指示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313生成成否信息信号。另外,在后面对接收分组管理部309的详细动作进行叙述。
干扰消除器部310根据接收分组管理部309的指示,一边参照传播路径估计部304所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一边从FFT部307所输出的信号中检测信息比特序列。并且,干扰消除器部310输出编码比特LLR和成否信息。
并且,干扰消除器部310在从比特LLR存储部312输出比特LLR的情况下,使用该比特LLR和作为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305的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从接收信号存储部308所输出的接收信号中进行信息比特的检测。另外,在后面对干扰消除器部310的动作的详细例子进行叙述。
码信道副本生成部311-1、……、311-N(也称为数据信号副本生成部)生成与扩展码C1、……、CN对应的码信道中的副本。详细来讲,码元副本生成部316根据干扰消除器部310输出的编码比特LLR生成码元副本,并输出给扩展部317。
码元副本生成部316所输出的码元副本在扩展部318中按照扩展率来复制,并乘以各码信道中的扩展码C1、……、CN,生成码信道副本(数据信号副本)。
比特LLR存储部312根据接收分组管理部309的指示,存储干扰消除器部310输出的比特LLR。并且,在接收信号上复用了重发分组的情况下,将所存储的比特LLR输出给干扰消除器部310,并重新存储干扰消除器部310所输出的比特LLR。即,比特LLR存储部312将所存储的比特LLR置换为新输出的比特LLR。
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313根据接收分组管理部(也称为选择部)309的指示,生成成否信息信号,并输出给复用部314。
复用部314复用作为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313的输出的成否信息信号和上行链路数据信号,并输出给无线发送部315。所输出的信号经由天线301从无线发送部315(也称为报告发送部)发送给发送装置200。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300的干扰消除器部31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这里对检测与扩展码Ck对应的码信道的信号的情况进行说明。除了初次能够无错误地检测到所有的信息比特的情况以外,反复执行干扰消除器部310中的一连串的处理。
干扰消除器部310具备传播路径补偿部401、解交织部402、码分离部403、MCI副本生成部404、减法部(也称为干扰除去部)405。
码分离部403具备解扩部406、解调部407、速率匹配部408、合成部409、解码部(也称为判定部)410。
MCI副本生成部404(也称为干扰信号副本生成部)根据码信道副本生成部311-1、……、311-N所输出的码信道副本Sr、1、……、Sr、N中的Sr、N以外的码信道副本和传播路径估计部304(或者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305)所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MCI副本(干扰副本)并输出给减法部405。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扰消除器部310的MCI副本生成部404的结构的概略框图。输入给MCI副本生成部404的码信道副本在码复用部501中进行复用,并在交织器部502中进行交织处理。然后,在传递函数乘法部503中,乘以通过内插法从传播路径估计值计算出(或者是传播路径估计值本身)的传递函数,生成MCI副本。
另外,交织器部502由于进行与交织器部203(图2)同样的处理,所以能够用同样的电路来实现。并且,在初次时,MCI副本生成部404没必要生成MCI副本。
返回到图4,减法部405从FFT部307(或者接收信号存储部308)的输出中减去MCI副本,并输出给传播路径补偿部401。
传播路径补偿部401根据作为传播路径估计部304(或者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305)的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对减法部405的输出进行传播路径补偿,并输出给解交织部402。具体来讲,传播路径补偿部401进行使因传播路径的影响所产生的相位旋转返回的处理。优选的是,传播路径补偿部401从传播路径估计值中计算出MRC(Maximum Ratio Combining:最大比合成)权重、ORC(Orthogonal Restoring Combining:正交再现合成)权重、或者MMSE(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最小均方误差)权重,并将所计算出的权重乘以减法部405的输出。
解交织器部402对来自传播路径补偿部401的输出进行解交织处理,并输出给解扩部406。该解交织处理优选是将通过交织器部203中的交织处理所重新排列的顺序还原的重新排列。
解扩部406通过进行使用了扩展码Ck的解扩处理,提取与Ck对应的码信道的信号,并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给解调部407。
在解调部407中,对作为来自解扩部406的输出信号的解扩后的调制码元序列进行解调处理,提取每比特的信号,并输出给速率匹配部408。解调部407优选输出每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因此,以下对输出比特LLR(每比特的LLR)作为解调部407中的解调结果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有时也将传播路径补偿部401、解调部407、速率匹配部408统称为解调部。
这里,对使用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4值相移键控)调制作为求出比特LLR的一例的情况进行说明。如果将发送了接收信号S’时的比特序列设为b0、b1(b0、b1是1或-1),则用式(1)来表示对比特序列b0、b1进行了QPSK调制的发送信号S。
【算式1】
其中,j表示虚数单位。由此,作为b0的比特LLR的λ1(b0)为式(2)。
【算式2】
并且,b1的比特LLR是调换式(2)的实部和虚部所得的。其中,Re(x)表示复素数x的实部,μ是接收信号的等效振幅、即成为接收信号振幅基准的值。
另外,在该情况下,作为码元副本生成部316的处理,只要用式(3)计算出码元副本Sr’即可。
【算式3】
其中,构成码元副本Sr’的比特LLR是λ2(b0)、λ2(b1)。这里,λ2()是解调部407的输出。
速率匹配部408对在发送装置200内的速率匹配部215中进行的删余(比特除去)、比特填充(比特插入)或者比特重复(比特反复)处理进行逆处理。即,对被删余的比特进行比特解删余(比特LLR插入)处理,对进行了比特填充(比特插入)的比特进行比特除去处理,对进行了比特重复(比特反复)的比特进行比特LLR合成。
合成部409在是始发分组或第1次重发分组的情况下,直接输出作为速率匹配部408的输出的比特LLR。另一方面,在是第2次以后的重发分组的情况下,对存储在比特LLR存储部312中的比特LLR(对应的始发分组中的比特LLR)和作为速率匹配部408的输出的比特LLR进行合成输出。从合成部409输出的比特LLR被输入给解码部410。并且,在是重发分组的情况下,所输出的比特LLR被发送给LLR存储部312进行覆盖。另外,将传播路径补偿部401、解调部407、速率匹配部408、合成部409也统称为信号合成部。
解码部410使用从合成部409输出的比特LLR进行解码处理,并输出作为解码结果的信息比特、表示信息比特中是否包含错误的成否信息和编码比特LLR。另外,在包含错误的情况下,不输出信息比特而输出编码比特LLR,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输出编码比特LLR而输出信息比特。
另外,信息比特的错误检测例如只要在发送侧将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附加到信息比特上、在接收侧进行错误检测即可。
接着,使用图2对从接收装置300到发送装置200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处理进行说明。
接收装置300所发送的信号经由天线209由无线接收部210(也称为报告接收部)接收,并被输出给分离部211。
分离部211对复用在接收信号上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成否信息进行分离。
重发控制部212根据由分离部211从上行链路数据中分离出的成否信息,进行发送重发分组(重发数据信号)的准备。在成否信息是表示接收失败的信息(NACK)的情况下,重发控制部212指示编码比特存储部218输出与返回了NACK的分组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并且,指示速率匹配部215对从编码比特存储部218输出编码比特序列进行速率匹配处理。
另外,速率匹配处理可以是与始发时同样的处理,但优选根据重发次数来变更速率匹配处理。另外,重发控制部212将表示要复用的分组的重发次数的信息通知给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213,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213生成表示该信息的信号(重发控制信号)并输出给复用部206。
另外,作为表示要复用的分组的重发次数的信息,优选是表示次数本身的信息,但也可以是只表示是始发还是重发的信息等对重发次数进行了加工的信息。在成否信息是表示接收成功的信息(ACK)的情况下,重发控制部212指示编码比特存储部218释放存储了与返回ACK的分组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存储区域。
这里,重发控制部212指示编码比特存储部218输出与返回了NACK的分组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但也可以指示不对返回了NACK的所有分组进行重发而选择一部分分组进行重发。此时,作为一部分分组的选择方法,可以使用下述的方法。
(1)包含有各分组的发送数据依次从上层发送。通过按照从上层发送的顺序进行重发,能够缩短平均延迟时间。为了实现这个,重发控制部212存储从上层发送包含有各分组的发送数据的顺序。
(2)通过优先重发包含重要度高(请求延迟短)的信息的分组,能够缩短重要度高的分组的延迟时间。为了实现这个,重发控制部212根据来自上层的控制信号来获取各分组的重要度(请求延迟)。
(3)在递增冗余(IR)的情况下,越是始发的编码率大的分组,重发分组合成所导致的编码率降低的程度越大。因此,通过优先重发始发的编码率大的分组,能够增大基于重发的编码增益,并且能够进行高效的重发。
(4)根据重发次数选择优先重发的分组。例如,通过优先重发重发次数少的分组,能够缩短平均的延迟时间。或者,通过优先重发重发次数多的分组,能够缩短最大延迟时间。
(5)在接收质量按照每个分组而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优先重发接收质量差(接收功率小)的分组,能够整体提高接收质量。为了实现这个,在接收装置300中,测定各分组的接收质量,并经由上行链路将测定结果报告给发送装置200。
作为重发分组的解调结果的存储在比特存储部312中的比特LLR,在从包含与重发分组对应的始发分组的过去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始发分组中提取信息比特的处理中使用。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300的处理的流程图。图6示出从包含与重发分组对应的始发分组的过去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始发分组中提取信息比特的处理、和接收分组管理部309进行的控制的一例。
首先,从接收信号存储部308中获取包含与重发分组对应的始发分组的过去的接收信号(步骤S601),使用存储在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305中的该接收信号接收时的传播路径估计值,由传播路径补偿部401进行传播路径补偿(步骤S602)。另外,也可以存储传播路径补偿后的接收信号。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这里的传播路径补偿。
接着,执行与重发分组对应的始发分组相关的处理(循环L1中的步骤S603~S607)。关于始发分组,首先,传播路径补偿后的信号在解交织器部402/解扩部406中进行处理之后,在解调部407和速率匹配部408中进行解调和速率匹配处理,求出编码比特LLR(步骤S604)。接着,在合成部409中合成在步骤S604中求出的比特编码LLR和与该始发分组对应的重发分组的编码比特LLR(步骤S605)。然后,使用合成所得的编码比特LLR由解码部410进行解码(步骤S606)。
接着,进行使用了过去的接收信号的反复干扰消除处理(循环L2中的步骤S608~S619)。首先,在针对过去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各个始发分组的处理(循环L3中的步骤S609~S611)中,由码信道副本生成部311从编码比特LLR(在步骤S605中进行了合成的情况下,为其编码比特LLR)生成各个始发分组的码信道副本。
接着,进行针对过去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各个始发分组的第2次以后的检测处理(循环L4中的步骤S612~S618)。即,在减法部405中消除在步骤S610中生成的自身码信道以外的码信道中的码信道副本(步骤S613)。并且,由传播路径补偿部401对剩下的信号进行传播路径补偿(步骤S614),在解调部407和速率匹配部408中进行解调和速率匹配处理,算出编码比特LLR(步骤S615)。
接着,由合成部409合成所算出的编码比特LLR和重发分组的编码比特LLR(步骤S616)。然后,使用所合成的编码比特LLR,由解码部410进行解码(步骤S617),由此,从过去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始发分组中提取信息比特。其中,优选步骤S613中的码信道副本的消除也消除包含在过去的接收信号中的重发分组的副本。
以上,对进行1次重发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在进行多次重发的系统中也能应用本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接收数据的检测、成否信息的报告和重发、以及接收数据的再检测的一连串的处理的时序图。
首先,基站(发送装置)经由下行链路复用作为始发分组的分组P1~PN并发送给终端(接收装置)(步骤S201)。接收到信号的终端存储对分组P1~PN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并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和数据检测处理。
这里,对在分组P1~PN的所有的分组中产生了错误的情况进行说明。终端生成包含成否信息(NACK1~NACKN)的信号,并经由上行链路发送给基站(步骤S202),该成否信息用于将在分组P1~PN的分组中产生了错误的情况报告给基站。
接收到成否信息信号的基站从返回了NACK的分组P1~PN中选择分组P1,生成针对P1的重发分组PN+1,并与下行链路的其他分组复用之后发送给终端(步骤S203)。这样,基站针对返回了NACK的分组中的一部分分组生成重发分组,并发送给终端(步骤S203)。
接收到下行链路信号的终端存储重发分组PN+1的解调结果,并且使用分组PN+1的解调结果和对所存储的分组P1~PN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和数据检测处理。这里,对在分组P1~PN的所有的分组中产生了错误的情况进行说明。
由于已经将针对始发分组的成否信息从终端报告给基站,所以也可以不必发送第2次以后的成否信息。这里,对不发送第2次以后的NACK信息的情况进行说明。基站只要不返回ACK,就作为接收到NACK的情况进行处理。
基站在未接收到成否信息而经过了预定时间后,生成针对分组P1的第2次的重发分组PN+2,并与下行链路的其他分组进行复用之后发送给终端。
接收到下行链路信号的终端合成重发分组PN+2的解调结果和所存储的分组PN+1的解调结果。然后,使用所合成的结果和对所存储的分组P1~PN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和数据检测处理。这里,对在分组P1~PN的所有分组中没有错误的情况进行说明。终端生成包含成否信息(ACK1~ACKN)的信号,并经由上行链路发送给基站,该成否信息用于将在分组P1~PN的分组中没有错误的情况报告给基站。
接收到ACK1~ACKN的基站在那以后无需进行与分组P1~PN对应的重发。其结果,通过重发与分组P1对应的分组PN+1和分组PN+2,能够改善分组P1~PN中的错误,不用进行与分组P2~PN对应的重发,就能进行分组P1~PN中的数据检测。
图8是表示接收数据的检测、成否信息的报告和重发、以及接收数据的再检测的一连串的处理的时序图。
首先,基站经由下行链路复用作为始发分组的分组P1~PN并发送给终端(步骤S301)。接收到信号的终端存储对分组P1~PN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并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和数据检测处理。这里,对在分组P1~PN的所有的分组中产生了错误的情况进行说明。终端生成包含成否信息(NACK1~NACKN)的信号,并经由上行链路发送给基站(步骤S302),该成否信息用于将在分组P1~PN的分组中产生了错误的情况报告给基站。
接收到成否信息信号的基站从返回了NACK的分组P1~PN中选择分组P1,生成针对P1的重发分组PN+1,并与下行链路的其他分组复用之后发送给终端(步骤S303)。这样,基站针对返回了NACK的分组中的一部分分组生成重发分组,并发送给终端。
接收到下行链路信号的终端存储重发分组PN+1的解调结果,并且使用分组PN+1的解调结果和对所存储的分组P1~PN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和数据检测处理。这里,对在分组P1~PN的所有的分组中产生了错误的情况进行说明。由于已经将针对始发分组的成否信息从终端报告给基站,所以也可以不必发送第2次以后的成否信息。这里,对不发送第2次以后的NACK信息的情况进行说明。
基站在将重发分组PN+1发送给终端之后,在未接收到成否信息而经过了预定时间后,从分组P1~PN中选择分组P2,生成针对分组P2的重发分组PN+2,并与下行链路的其他分组进行复用之后发送给终端(步骤S304)。
接收到下行链路信号的终端使用重发分组PN+2的解调结果、所存储的分组PN+1、对所存储的分组P1~PN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和数据检测处理。这里,对在分组P1~PN的所有分组中没有错误的情况进行说明。
终端生成包含成否信息(ACK1~ACK2)的信号,并经由上行链路发送给基站(步骤S305),该成否信息用于将在分组P1~PN的分组中没有错误的情况报告给基站。接收到ACK1~ACKN的基站在那以后无需进行与分组P1~PN对应的重发。其结果,通过将与分组P1对应的分组PN+1和与分组P2对应的分组PN+2重发给终端,能够改善分组P1~PN中的错误。并且,不用进行与分组P3~PN对应的重发,就能进行分组P1~PN中的数据检测。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复用多个始发分组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发送,在接收装置中,一边除去干扰(所复用的其他分组)一边检测数据。并且,接收装置在数据检测失败的情况下,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发送重发分组。并且,在接收装置检测所复用的多个始发分组失败的情况下,发送装置将与其一部分分组对应的重发分组发送给接收装置。并且,接收装置不仅针对一部分分组,在初次检测失败的其他始发分组中也进行再次检测。并且,接收装置如果检测成功,则将表示检测成功的信息发送给基站。
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下行链路的重发分组数,所以能够使吞吐量提高。
【第3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方法的时序图。
首先,基站(发送装置)经由下行链路复用作为始发分组的分组P1和分组P2并发送给终端(接收装置)(步骤S401)。接收到信号的终端存储对分组P1和分组P2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并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和数据检测处理。另外,所复用的其他信号成为干扰成分。即,对于分组P1来说,分组P2是干扰成分,对于分组P2来说,分组P1是干扰成分。所谓干扰消除处理是使用对干扰信号进行了再现的信号(副本)从接收信号中除去干扰成分的处理。在干扰消除处理中,例如,在检测分组P2时,使用从接收信号中除去了分组P1的副本的信号。
这里,对在分组P1和分组P2的双方的分组中产生了错误的情况进行说明。终端生成包含成否信息(NACK1、NACK2)的信号,并经由上行链路发送给基站,该成否信息用于将在分组P1和分组P2的分组中产生了错误的情况报告给基站。这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针对产生了错误的分组中的一部分分组生成NACK,并报告给基站。这里,生成包含分组P1的成否信息(NACK1)的信号,并经由上行链路发送给基站(步骤S402)
此时,作为一部分分组的选择方法,可以使用下述的方法。
(1)通过优先针对包含重要度高(请求延迟短)的信息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缩短重要度高的分组的延迟时间。
(2)在递增冗余(IR)的情况下,越是始发的编码率大的分组,重发分组合成所导致的编码率降低的程度越大。因此,通过优先针对始发的编码率大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增大基于重发的编码增益,并且能够进行高效的重发。
(3)根据重发次数选择优先返回NACK的分组。例如,通过优先针对重发次数少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缩短平均的延迟时间。或者,通过优先针对重发次数多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缩短最大延迟时间。
(4)在接收质量按照每个分组而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优先针对接收质量差(接收功率小)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整体提高接收质量。
(5)通过优先针对作为解码结果的编码比特LLR的值小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提高解码精度恶劣的分组的解码精度。
接收到成否信息信号的基站针对返回了NACK的分组P1生成重发分组P3,并发送给终端(步骤S403)。
接收到下行链路信号的终端对重发分组PN+1进行解调,使用分组P3的解调结果和对所存储的分组P1和分组P2进行了复用的接收信号,进行干扰消除处理和数据检测处理。这里,如上述那样,在干扰消除处理中,通过除去所复用的其他分组的副本,使检测精度提高。一般情况下,当通过HARQ方式进行重发时,使用合成了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的信号来进行数据检测比只使用始发分组来进行数据检测能够获得良好的检测精度。即,通过合成重发分组,分组P1的检测精度比始发检测时提高,随着分组P1副本精度的提高,分组P2的检测精度也提高。
这样,不仅与重发的分组P3对应的始发分组P1,复用在分组P1上的分组P2的质量(例如,错误率)也被改善,分组P2的成否结果有可能与始发的结果不同。这里,对分组P1和分组P2的双方的分组中没有错误的情况进行说明。
终端生成包含成否信息(ACK1、ACK2)的信号,并经由上行链路发送给基站,该成否信息用于将在分组P1和分组P2的分组中没有错误的情况报告给基站。接收到ACK1、ACK2的基站在那以后无需进行与分组P1和分组P2对应的重发。其结果,通过只返回与分组P1对应NACK、并重发分组PN+1,能够改善分组P1和分组P2双方中的错误,不用进行与分组P2对应的重发,就能进行分组P1和分组P2中的数据检测。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复用多个始发分组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发送,在接收装置中,一边除去干扰(所复用的其他分组)一边检测数据。并且,接收装置在数据检测失败的情况下,使用HARQ方式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发送重发分组。并且,在接收装置检测所复用的多个始发分组失败的情况下,将表示与其一部分分组对应的检测失败的信息报告给基站。并且,接收装置不仅针对一部分分组,在初次检测失败的其他始发分组中也进行再次检测。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下行链路的重发分组数,所以能够使吞吐量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接收装置在检测所复用的多个始发分组失败时报告表示与其一部分分组对应的检测失败的信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如果从其他观点来说明,则接收装置从3种中选择一个信息作为与各分组相关的成否信息报告给基站。
即,3种信息是ACK、NACK和无发送。在数据检测成功的情况下,选择ACK发送给基站,在数据检测失败的情况下,选择NACK发送和无发送中的任意一个。NACK是用于数据检测失败并请求重发的信号。并且,无发送是表示数据检测失败并且保留重发的请求的信号。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选择无发送作为表示数据检测失败并保留重发的请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从该观点看,也可以不选择无发送来作为表示数据检测失败并保留重发的请求,而采用发送ACK/NACK以外的信号的结构。并且,也可以调换本实施方式中的NACK的功能和无发送的功能。即,NACK可以表示数据检测失败并且保留重发,无发送可以表示数据检测失败并且请求重发。
【第4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接收侧使用反复并列型MCI消除器进行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中,对在接收侧使用反复并列型MCI消除器进行第3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10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发送装置1000具备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01-1、……、1001-N(其中,N是码复用数)、码复用部1002、交织器部1003、IFFT部1004、导频信号生成部1005、复用部1006、GI插入部1007、无线发送部1008、天线1009、无线接收部1010、分离部1011、重发控制部1012、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013。
码信道信号生成部1001-1、……、1001-N分别具备编码部1014、速率匹配部1015、调制部1016、扩展部1017、编码比特存储部1018。
图10所示的各模块除了重发控制部1012,能够通过与图2所示的同名的各模块同样的结构来实现。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1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接收装置1100具备天线1101、无线接收部1102、分离部1103、传播路径估计部1104、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105、GI除去部1106、FFT部1107、接收信号存储部1108、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干扰消除器部1110、码信道副本生成部1111-1、……、1111-N、比特LLR存储部1112、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1113、复用部1114、无线发送部1115。另外,也将传播路径估计部1104、……、比特LLR存储部1112统称为数据信号检测部。
码信道副本生成部1111-1、……、1111-N分别具备码元副本生成部1116、扩展部1117。
图11所示的各模块除了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能够通过与图3所示的同名的各模块同样的结构来实现。
以下,对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功能的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和重发控制部1012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中的接收分组管理部309(图3)根据在分离部303中分离的重发控制信息信号和干扰消除器部310所输出的成否信息,对干扰消除器部310、比特LLR存储部312、接收信号存储部308、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305进行各种指示。并且,第2实施方式中的接收分组管理部309指示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313生成成否信息信号。
与此相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图11)根据在分离部1103中分离的重发控制信息信号和干扰消除器部1110所输出的成否信息,对干扰消除器部1110、比特LLR存储部1112、接收信号存储部1108、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105进行各种指示。并且,第4实施方式中的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从成否信息中选择返回NACK的分组,并根据选择结果指示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1113生成成否信息信号。
优选的是,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只要指示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1113对检测发送数据成功的分组生成ACK即可。并且,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只要指示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1113选择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分组中的一部分分组并生成针对所选择的分组的NACK即可。
此时,作为一部分分组的选择方法,可以使用下述的方法。
(1)通过优先针对包含重要度高(请求延迟短)的信息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缩短重要度高的分组的延迟时间。为了实现这个,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根据来自上层的控制信号来获取各分组的重要度(请求延迟)。
(2)在递增冗余(IR)的情况下,越是始发的编码率大的分组,重发分组合成所导致的编码率降低的程度越大。因此,通过优先针对始发的编码率大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增大基于重发的编码增益,并且能够进行高效的重发。
(3)根据重发次数选择优先返回NACK的分组。例如,通过优先针对重发次数少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缩短平均的延迟时间。或者,通过优先针对重发次数多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缩短最大延迟时间。
(4)在接收质量按照每个分组而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优先针对接收质量差(接收功率小)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整体提高接收质量。为了实现这个,将传播路径估计部或解调部的输出输入给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并在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中测定各分组的接收功率。
(5)通过优先针对作为解码结果的编码比特LLR的值小的分组返回NACK,能够提高解码精度恶劣的分组的解码精度。为了实现这个,将编码比特LLR也输入给接收分组管理部1109。
第2实施方式中的重发控制部212(图2)指示编码比特存储部218输出与返回了NACK的分组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并且,重发控制部212指示不对返回了NACK的所有分组进行重发而是选择一部分分组进行重发。
与此相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重发控制部1012指示编码比特存储部1018输出与返回了NACK的分组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此时,可以指示对返回了NACK的所有分组进行重发,也可以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指示选择一部分分组进行重发。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复用多个始发分组从发送装置1000向接收装置1100发送,在接收装置1100中,一边除去干扰(所复用的其他分组)一边检测数据。并且,接收装置在数据检测失败的情况下,从发送装置1000向接收装置1100发送重发分组。并且,在接收装置检测所复用的多个始发分组失败的情况下,报告表示与其一部分分组对应的检测失败的信息。并且,接收装置不仅针对一部分分组,在初次检测失败的其他始发分组中也进行再次检测。并且,接收装置在检测成功的情况下,将表示检测成功的信息发送给发送装置。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下行链路的重发分组数,所以能够使吞吐量提高。
【第5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接收侧使用反复并列型MCI消除器进行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5实施方式中,对在接收侧使用反复逐次型MCI消除器进行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发送装置能够使用与图2所示的发送装置200同样的发送装置,所以省略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2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接收装置1200具备天线1201、无线接收部1202、分离部1203、传播路径估计部1204、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205、GI除去部1206、FFT部1207、接收信号存储部1208、接收分组管理部1209、干扰消除器部1210、比特LLR存储部1212、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1213、复用部1214、无线发送部1215。
另外,干扰消除器部1210以外的各模块由于能够使用与图3所示的同名的模块同样的模块,所以以下对干扰消除器部1210所进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200的干扰消除器部121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这里对按照C1、C2、C3、……、CN的顺序依次检测与扩展码C1~CN对应的码信道的信号进行说明。反复执行干扰消除器部1210中的一连串的处理。反复数是1次以上。
干扰消除器部1210具备传播路径补偿部1301-1、……、1301-N、解交织器部1302-1、……、1302-N、码分离部1303-1、……、1303-N、MCI副本生成部1304-1、……、1304-N、码信道副本生成部1305-1、1305-2、……、1305-N(省略图示)、减法部1306-1、1306-2、……、1306-N。
码分离部1303-1具备解扩部1307-1、解调部1308-1、速率匹配部1309-1、合成部1310-1、解码部1311-1。码分离部1303-2、……、1303-N也与码分离部1303-2同样,具备解扩部1307-2、……、1307-N、解调部1308-2、……、1308-N、速率匹配部1309-2、……、1309-N、合成部1310-2、……、1310-N、解码部1311-2、……、1311-N。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重复记载了具有相同功能的多个模块,但也可以采用只具备一个模块并多次使用该模块的功能的结构。
干扰消除器部1210内的各模块进行与图3所示的干扰消除器部310内的同名的各模块同样的处理。并且,码信道副本生成部1305-1、……、1305-N进行与接收装置300内的码信道副本生成部311同样的处理。因此,这里,在干扰消除器部1210的处理中,对与干扰消除器部310的处理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干扰消除器部310对与C1~CN对应的各码信道进行信号检测,在码信道副本生成部311中生成与C1~CN对应的各码信道副本。所生成的码信道副本被用于干扰消除器部310中的下一次反复时的干扰消除。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干扰消除器部1210具备码信道副本生成部1305。并且,干扰消除器部1210每当与C1~CN对应的任意一个码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束时,在码信道副本生成部1305中生成或者更新码信道副本。并且,干扰消除器部1210将该生成或更新后的码信道副本用于接下来检测的码信道中的干扰除去。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C1~CN的所有码信道的信号检测之后更新码信道副本。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个码信道的信号检测之后更新码信道副本。由此,能够生成高精度的码信道副本。
在接收装置1200中,即使是进行这种干扰消除处理的系统,也能进行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HARQ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进行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如第4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进行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复用多个始发分组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1200发送。并且,接收装置1200一边除去干扰(所复用的其他分组)一边检测数据。并且,在数据检测失败的情况下,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1200发送重发分组。并且,在接收装置检测所复用的多个始发分组失败的情况下,发送装置将与其一部分分组对应的重发分组发送给接收装置。并且,接收装置不仅针对一部分分组,在初次检测失败的其他始发分组中也进行再次检测。接收装置在检测成功的情况下,将表示检测成功的信息发送给作为基站的发送装置。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下行链路的重发分组数,所以能够使吞吐量提高。
【第6实施方式】
在第2和第4实施方式中,对通过扩展码来复用分组、通过MCI消除器来除去干扰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使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对分组进行空间复用并通过干扰消除器对其他流的信号进行除去的情况下,进行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处理的情况。另外,作为干扰消除器,使用反复SIC(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er:逐次型干扰消除器)。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送装置14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发送装置1400具备流信号生成部1401-1、……、1401-N(其中,N是流数)、天线1409-1、……、1409-N、无线接收部1410、分离部1411、重发控制部1412、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413。
流信号生成部1401-1、……、1401-N分别具备编码部1414、速率匹配部1415、调制部1416、交织器部1403、IFFT部1404、导频信号生成部1405、复用部1406、GI插入部1407、无线发送部1408、编码比特存储部1418。
流信号生成部1401-1、……、1401-N分别根据信息比特生成每个流的发送数据信号。首先,编码部1414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处理,将编码比特序列输出给速率匹配部1415和编码比特存储部1418。这里,作为信道编码,优选使用卷积编码、Reed-Solomon编码等具有纠错能力的编码。更优选使用Turbo编码、LDPC编码等具有高纠错能力的编码。
速率匹配部1415对编码部1414所输出的编码比特或者编码比特存储部1418所输出的编码比特,进行与重发控制部1412所输出的重发次数相对应的删余(比特除去)、比特填充(比特插入)或比特重复(比特反复)处理。速率匹配部1415也可以进一步进行比特交织处理。另外,作为速率匹配的例子,后面叙述了与删余相关的一例。
编码比特存储部1418存储作为编码部1414的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并且,根据重发控制部1412的控制,删除所存储的编码比特序列。
调制部1416对速率匹配部1415所输出的编码比特(删余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调制处理,将调制码元序列输出给交织器部1403。此时,调制部1416使用PSK、QAM等作为调制方式。更优选的是调制部1416使用与发送装置1400和接收装置1500之间的传播路径对应的调制方式。
交织器部1403对调制部1416所输出的信号进行码元交织(频率交织)等交织处理,并输出给IFFT部1404。
IFFT部1404通过对在频率方向上排列的信号进行IFFT处理,变换为时域信号,并输出给复用部1406。
导频信号生成部1405生成在接收装置中用于传播路径估计的导频信号,并输出给复用部1406。导频信号生成部1405优选生成按照每个流正交的导频信号。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413生成用于将重发控制部1412所通知的各流的数据信号的重发次数通知给接收装置的信号(重发控制信号),并输出给复用部1406。另外,这里,重发控制信号复用在流信号生成部1401-1中的流上,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复用在任意的流(也可以是多个)上。
复用部1406对IFFT部1404所输出的数据信号、导频信号生成部1405所输出的导频信号、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413所输出的重发控制信号进行复用,并输出给GI插入部1407。
复用部1406所输出的信号在GI插入部1407中被附加了保护间隔,并经由天线1409-1从无线发送部1408发送给接收装置300。在其他的流信号生成部1401-2、……、1401-N和天线1409-2、……、1409-N中也进行与流信号生成部140-1和天线1409-1同样的处理。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5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接收装置1500具备天线1501-1、……、1501-M(其中,M是接收天线数)、无线接收部1503、分离部1504、传播路径估计部1505、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506、GI除去部1507、FFT部1508、接收信号存储部1509、接收分组管理部1510、干扰消除器部1511、比特LLR存储部1512、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1513、复用部1514、无线发送部1515。另外,也将传播路径估计部1504、……、比特LLR存储部1512统称为数据信号检测部。
经由天线1501-1~1501-M接收到的信号在每个天线接收处理部1502-1、……、1502-M中进行接收处理。首先,由无线接收部1503(也称为接收部)接收的信号在分离部1504中被分离成导频信号、重发控制信息信号和数据信号。
在传播路径估计部1505中,使用在分离部1504中分离出的导频信号来估计发送装置1400的各天线1409-1、……、1409-N和接收装置1500的天线1501间的传播路径特性,并将传播路径估计值输出给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506和干扰消除器部1511。
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506存储作为传播路径估计部1505的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
GI除去部1507从分离部1504所分离的数据信号中除去保护间隔,并输出给FFT部1508。
在FFT部1508中对GI除去部1507的输出信号进行FFT处理,由此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并输出给接收信号存储部1509和干扰消除器1511。
接收信号存储部1509存储作为FFT部1509的输出的频域的信号。
接收分组管理部1510根据在分离部1504中分离的重发控制信息信号和干扰消除器部1511所输出的成否信息,向干扰消除器部1511、比特LLR存储部1512、接收信号存储部1509、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506输出各种指示。并且,接收分组管理部1510指示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1513生成成否信息信号。另外,在后面对接收分组管理部1510的详细动作进行叙述。
干扰消除器部1511根据接收分组管理部1510的指示,一边参照传播路径估计部1504所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一边从每个天线的接收处理部1502-1、……、1502-M所输出的信号中检测信息比特序列,并且,输出成否信息。
并且,在从比特LLR存储部1512输出比特LLR的情况下,使用该比特LLR和作为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506的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从接收信号存储部1509所输出的接收信号中进行信息比特的检测。另外,在后面对干扰消除器部1511的动作的详细例子进行叙述。
比特LLR存储部1512根据接收分组管理部1510的指示,存储干扰消除器部1511输出的比特LLR。并且,在接收信号上复用了重发分组的情况下,将所存储的比特LLR输出给干扰消除器部1511,并重新存储干扰消除器部1511所输出的比特LLR。即,比特LLR存储部1512将所存储的比特LLR置换为新输出的比特LLR。
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1513根据接收分组管理部1510的指示,生成成否信息信号,并输出给复用部1514。
复用部1514复用作为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1513的输出的成否信息信号和上行链路数据信号,并输出给无线发送部1515。所输出的信号经由天线1501从无线发送部1515(也称为报告发送部)发送给发送装置1400。
另外,这里对只从天线1501-1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多个天线来进行发送。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500的干扰消除器部151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这里对依次检测第1流到第N流的情况进行说明。除了初次能够无错误地检测到所有的信息比特的情况以外,反复执行干扰消除器部1511中的一连串的处理。
干扰消除器部1511具备流检测部1601-1、1601-2、……、1601-N、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1、1602-2、1602-3、……、1602-N、减法部1603-1、1603-2、……、1603-N、码元副本生成部1604-1、1604-2、……、1604-N(省略图示)。
流检测部1601-1具备MIMO分离部1605-1(也称为流分离部)、解交织器部1606-1、解调部1607-1、速率匹配部1608-1、合成部1609-1、解码部1610-1。流检测部1601-2、……、1601-N也与流检测部1601-1同样,具备MIMO分离部1605-2、……、1605-N、解交织器部1606-2、……、1606-N、解调部1607-2、……、1607-N、速率匹配部1608-2、……、1608-N、合成部1609-2、……、1609-N、解码部1610-2、……、1610-N。
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1、……、1602-N(也称为干扰信号副本生成部)根据码元副本生成部1604-1……1604-N所输出的码元信道副本Sr、1……Sr、 N中的Sr、k以外的码元副本和传播路径估计部1505(或者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506)所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生成流副本(干扰副本)并输出给减法部1603-1、……、1603-N。
另外,初次时,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1、……、1602-N无需生成接收副本。并且,反复中的各码元副本使用最后生成或更新的副本。
减法部1603-1、……、1603-N从FFT部1508(或者接收信号存储部1509)的输出中减去流副本。
MIMO分离部1605-1、……、1605-N根据作为传播路径估计值1505(或者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506)的输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对减法部1603-1、……、1603-N的输出进行MIMO流分离,并输出给解交织器部1601-1、……、1601-N。具体来讲,MIMO分离部1605-1、……、1605-N根据最佳估计重现流的数据信号。或者MIMO分离部1605-1、……、1605-N使用如下等的分离方法:计算针对减法部1603-1、……、1603-N的输出的MMSE权重,将所算出的权重乘以减法部1603-1、……、1603-N的输出。
解交织器部1606-1、……、1606-N对来自MIMO分离部1605-1、……、1605-N的输出进行解交织处理。该解交织处理优选是将通过交织器部1403中的交织处理所重新排列的顺序还原的重新排列。
解调部1607-1、……、1607-N对作为来自解交织器部1606-1、……、1606-N的输出信号的调制码元序列进行解调处理,提取每比特的信号,并输出给速率匹配部1608-1、……、1608-N。解调部1607-1、……、1607-N优选输出每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另外,也将MIMO分离部、解交织器部、解调部、速率匹配部统称为解调部。
速率匹配部1608-1、……、1608-N对在发送装置1400内的速率匹配部1415中进行的删余(比特除去)、比特填充(比特插入)或者比特重复(比特反复)处理进行逆处理。即,速率匹配部1608-1、……、1608-N对被删余的比特进行比特解删余(比特LLR插入)处理,对进行了比特填充(比特插入)的比特进行比特除去处理,对进行了比特重复(比特反复)的比特进行比特LLR合成。
合成部1609-1、……、1609-N在是始发分组或第1次重发分组的情况下,直接输出作为速率匹配部1608-1、……、1608-N的输出的比特LLR。另一方面,合成部1609-1、……、1609-N在是第2次以后的重发分组的情况下,对存储在比特LLR存储部1412中的比特LLR(对应的始发分组中的比特LLR)和作为速率匹配部1608-1、……、1608-N的输出的比特LLR进行合成输出。
从合成部1609-1、……、1609-N输出的比特LLR被输入给解码部1610-1、……、1610-N。并且,在是重发分组的情况下,所输出的比特LLR被发送给LLR存储部1412。
另外,将MIMO分离部、解交织器部、解调部、速率匹配部、合成部也统称为信号合成部。
接着,使用图14对从接收装置1500到发送装置1400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处理进行说明。
无线接收部1410(也称为报告接收部)经由天线1409-1、……、1409-N接收从接收装置1500发送的信号。另外,这里对只经由天线1409-1接收的结构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经由任意一个天线(也可以是多个)接收信号。
在分离部1411中,对复用在接收信号上的上行链路数据和成否信息进行分离。
重发控制部1412根据由分离部1411从上行链路数据中分离出的成否信息,进行发送重发分组(重发数据信号)的准备。在成否信息是表示接收失败的信息(NACK)的情况下,重发控制部1412指示编码比特存储部1418输出与返回了NACK的分组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
此时,作为一部分分组的选择方法,可以使用下述的方法。
(1)包含有各分组的发送数据依次从上层发送。通过按照从上层发送的顺序进行重发,能够缩短平均延迟时间。
(2)通过优先重发包含重要度高(请求延迟短)的信息的分组,能够缩短重要度高的分组的延迟时间。
(3)在递增冗余(IR)的情况下,越是始发的编码率大的分组,重发分组合成所导致的编码率降低的程度越大。因此,通过优先重发始发的编码率大的分组,能够增大基于重发的编码增益,并且能够进行高效的重发。
(4)根据重发次数选择优先重发的分组。例如,通过优先重发重发次数少的分组,能够缩短平均的延迟时间。或者,通过优先重发重发次数多的分组,能够缩短最大延迟时间。
(5)在接收质量按照每个分组而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优先重发接收质量差(接收功率小)的分组,能够整体提高接收质量。
并且,重发控制部1412指示速率匹配部1415对编码比特存储部1418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进行速率匹配处理。另外,速率匹配处理可以是与始发时同样的处理,但优选根据重发次数来变更速率匹配处理。另外,重发控制部1412将表示要重发的分组的重发次数的信息通知给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413。并且,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1413生成表示该信息的信号(重发控制信号),并输出给复用部1406。
另外,表示要复用的分组的重发次数的信息优选表示次数本身的信息,但也可以是只表示始发或重发的信息等对重发次数进行了加工的信息。在成否信息是表示接收成功的信息(ACK)的情况下,重发控制部1412指示编码比特存储部1418释放存储了与返回了ACK的分组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存储区域。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装置1500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7示出从包含与重发分组对应的始发分组的过去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始发分组中提取信息比特的处理、和接收分组管理部1510进行的控制的一例。
首先,从接收信号存储部1409中获取包含与重发分组对应的始发分组的过去的接收信号(步骤S1701)。接着,执行与重发分组对应的始发分组相关的循环(循环L5中的步骤S1702~S1711)。另外,在该反复处理中,反复进行发送数据的检测和包含下一个发送数据的数据信号中的干扰除去(循环(循环L6)中的步骤S1703~S1710)。关于始发分组,首先,使用存储在传播路径估计值存储部1406中的该接收信号接收时的传播路径估计值,由MIMO分离部1704进行MIMO流分离(步骤S1704)。MIMO分离后的信号在解交织器部1606中进行了处理之后,在解调部1607和速率分配部1608中进行解调和速率匹配处理,求出编码比特LLR(步骤S1705)。
接着,由合成部1609合成在步骤S1705中求出的比特编码LLR和与该始发分组对应的重发分组的编码比特LLR(步骤S1706)。然后,使用合成所得的编码比特LLR,由解码部1610进行解码(步骤S1706)。另外,使用作为解码部1610的输出的编码比特LLR,通过码元副本生成部1604和接收副本生成部1602的处理生成流副本(步骤S1708)。并且,通过在减法部1603中进行相减来除去干扰(步骤S1709)。
其中,优选步骤S1709中的流副本的消除也消除包含在过去的接收信号中的重发分组的副本。
在进行MIMO通信的接收装置1500中,即使是这种进行流间干扰消除处理的系统,也能进行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的HARQ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进行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情况,但如第4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进行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复用多个始发分组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发送,在接收装置中,一边除去干扰(所复用的其他分组)一边检测数据。并且,接收装置在数据检测失败的情况下,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发送重发分组。并且,在接收装置检测所复用的多个始发分组失败的情况下,发送装置将与其一部分分组对应的重发分组发送给接收装置。并且,接收装置不仅针对一部分分组,在初次检测失败的其他始发分组中也进行再次检测。并且,接收装置如果检测成功,则将表示检测成功的信息发送给发送装置。
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下行链路的重发分组数,所以使吞吐量提高。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在合成部中合成作为解调部的输出的比特LLR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在发送装置中对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进行同样的速率匹配处理的情况,可以合成解调前的调制码元序列。在该情况下,只要代替存储解调后的比特LLR而存储调制码元序列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不管发送数据检测是否成功,在生成数据信号的副本时,对使用作为解码部的输出的编码比特LLR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优选使用作为解码部的输出的信息比特来生成发送数据检测成功的数据信号的副本。由此,能够提高副本生成的精度。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如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即:在合成重发分组并再次检测出包含在始发分组中的发送数据后,在发送数据再次检测成功的情况下,向发送装置报告ACK,在发送数据再次检测失败的情况下,什么也不报告,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发送数据再次检测成功的情况下,向发送装置报告ACK,在发送数据再次检测失败的情况下,向发送装置报告NACK。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HARQ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ARQ(不合成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的情况)中应用本实施方式。只要不合成始发分组和重发分组,而使用重发分组的解码结果(或者解调结果)生成码元副本,使用该码元副本和始发时的传播路径估计值结果生成干扰信号副本即可。
在该情况下,只要重发分组发送时的传播路径特性比始发分组好,或者重发分组一方用低传送速率进行发送等重发分组的发送数据检测精度比始发分组好,就能获得效果。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用于实现发送装置的各部和接收装置的各部的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通过使计算机系统读入并执行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中的程序来进行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各部的控制。另外,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含OS和外围设备等硬件。
并且,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以及内置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存储装置。另外,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还包含像经由互联网等网络和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的期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装置和像成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存一定时间的装置。并且,上述程序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与已经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但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等也包含在专利请求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能够抑制从发送装置到接收装置的下行链路的重发分组数、使吞吐量提高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等。
Claims (29)
1.一种发送装置,其与接收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具备:
发送信号生成部,其根据多个发送数据生成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
发送部,其将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所生成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以及
报告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接收装置报告的表示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成功与否的成否信息,
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还选择所述成否信息表示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所述数据信号中的一部分数据信号,并生成针对所选择的所述数据信号的重发信号,
所述发送部还将所述重发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获取包含在各个所述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的优先级,根据所获取的所述优先级,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存储包含在各个所述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的重发次数,根据所述重发次数,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存储各个所述数据信号的编码率,根据所述编码率,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发送数据存储部,该发送数据存储部存储所述多个发送数据,
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根据存储在所述发送数据存储部中的所述发送数据生成所述重发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报告接收部还接收从所述接收装置报告的表示发送数据再次检测成功与否的成否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数据存储部对报告了表示所述发送数据再次检测成功与否的成否信息的该发送数据进行删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具备扩展部,该扩展部对所述多个数据信号进行码扩展。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对所述多个数据信号进行空间复用来发送。
10.一种接收装置,其与发送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该接收装置具备:
接收部,其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
数据信号检测部,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包含在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并输出所检测的发送数据和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的成功与否;
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其针对所复用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生成一个成否信息;以及
报告发送部,其将所述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
11.一种接收装置,其与发送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该接收装置具备:
接收部,其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
数据信号检测部,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包含在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并输出所检测的发送数据和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的成功与否;
选择部,其从所复用所述的多个数据信号中的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数据信号中选择一部分数据信号;
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其生成检测发送数据成功的数据信号和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中的成否信息;以及
报告发送部,其将所述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获取包含在每个所述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的优先级,并根据所获取的所述优先级,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获取包含在每个所述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的重发次数,并根据所述重发次数,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获取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编码率,并根据所述编码率,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获取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接收质量,并根据所述接收质量,选择所述一部分数据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还接收与所复用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的任意一个对应的重发数据信号,
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从所述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数据信号中再次检测所复用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与所述重发数据信号对应的数据信号和与至少一个所述重发数据信号不对应的数据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具备:
数据信号副本生成部,其生成作为各数据信号的副本的数据信号副本;
干扰信号副本生成部,其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副本生成干扰信号副本;
干扰除去部,其从接收信号中减去所述干扰信号副本;
信号合成部,其合成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以及
判定部,其从所述信号合成部的输出中对所复用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进行再次检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合成部具备:
解调部,其对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进行解调;以及
合成部,其合成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的解调结果和所述重发信号的解调结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调部输出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的似然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调部输出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的对数似然比,
所述合成部将除去了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的对数似然比和所述重发信号所包含的发送数据的对数似然比进行相加来合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生成部针对要检测的各个数据信号生成干扰信号副本。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扰信号副本生成部针对要检测的多个数据信号中的最初要检测数据信号以外的数据信号生成干扰信号副本。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报告发送部根据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所输出的所述发送数据再次检测的成功与否,将与所述发送数据的再次检测成功的数据信号相关的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
2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数据信号被码扩展复用,
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具备对接收信号进行解扩处理的解扩部。
2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数据信号是被空间复用的流,
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具备对接收信号进行流分离的流分离部。
26.一种通信系统,其具备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具备:
发送信号生成部,其生成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
发送部,其将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所生成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以及
报告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接收装置报告的成否信息,
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还选择所述成否信息表示检测失败的所述数据信号中的一部分数据信号,并生成针对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的重发信号,
所述发送部还将所述重发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
所述接收信号具备:
接收部,其接收所述发送装置所发送的信号;
数据信号检测部,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所述多个数据信号,并输出所检测的数据信号和信号检测的成功与否;以及
报告发送部,其将表示所述信号检测成功与否的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
所述接收部还接收与所复用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的任意一个对应的重发数据信号,
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数据信号,对所复用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的信号检测结果是失败的数据信号进行再次检测。
27.一种通信系统,其具备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具备:
发送信号生成部,其生成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
发送部,其将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所生成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以及
报告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接收装置报告的成否信息,
所述发送信号生成部还针对所述成否信息表示检测失败的所述数据信号生成重发信号,
所述发送部还将所述重发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
所述接收装置具备:
接收部,其接收所述发送装置所发送的信号;
数据信号检测部,其从所述接收部所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所述多个数据信号,并输出所检测的数据信号和各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的成功与否;
选择部,其从所复用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的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数据信号中选择一部分数据信号;
成否信息信号生成部,其生成检测发送数据成功的数据信号和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中的成否信息;以及
报告发送部,其将所述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
所述接收部还接收与所复用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的任意一个对应的重发数据信号,
所述数据信号检测部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和所述重发数据信号,对所复用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的信号检测结果是失败的数据信号进行再次检测。
28.一种利用了与接收装置进行通信的发送装置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通信方法具备如下步骤:
发送信号生成步骤,其根据多个发送数据生成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
发送步骤,其将在所述发送信号生成步骤中生成的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以及
报告接收步骤,其接收从所述接收装置报告的表示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成功与否的成否信息,
在所述发送信号生成步骤中,还选择所述成否信息表示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所述数据信号中的一部分数据信号,并生成针对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的重发信号,
在所述发送步骤中,还将所述重发信号发送给所述接收装置。
29.一种利用了与发送装置进行通信的接收装置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通信方法具备如下步骤:
接收步骤,其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复用了多个数据信号的信号;
数据信号检测步骤,其从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包含在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的发送数据,并输出所检测的发送数据和每个所述数据信号的发送数据检测的成功与否;
选择步骤,其从所复用的所述多个数据信号中的检测发送数据失败的数据信号中选择一部分数据信号;
成否信息信号生成步骤,其生成检测发送数据成功的数据信号和所述选择的数据信号中的成否信息;以及
报告发送步骤,其将所述成否信息报告给所述发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40229 | 2008-02-21 | ||
JP2008-040229 | 2008-02-21 | ||
PCT/JP2009/052632 WO2009104574A1 (ja) | 2008-02-21 | 2009-02-17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46442A true CN101946442A (zh) | 2011-01-12 |
Family
ID=40985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054241A Pending CN101946442A (zh) | 2008-02-21 | 2009-02-17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325510A1 (zh) |
EP (1) | EP2247017A1 (zh) |
JP (1) | JPWO2009104574A1 (zh) |
CN (1) | CN101946442A (zh) |
WO (1) | WO200910457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104582A1 (ja) * | 2008-02-21 | 2009-08-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US8571547B2 (en) * | 2010-03-17 | 2013-10-29 |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 Prevention of overreach condition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
US9781091B2 (en) | 2011-03-14 | 2017-10-03 | Verisign, Inc. | Provisioning for smart navigation services |
US9954708B2 (en) * | 2013-11-15 | 2018-04-24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interleaving |
EP3089541B1 (en) * | 2014-01-27 | 2018-09-2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hannel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
JP2015207816A (ja) * | 2014-04-17 | 2015-11-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10827043B2 (en) * | 2018-04-04 | 2020-11-03 | Hall Labs Llc | Norm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98223A (ja) * | 2004-01-07 | 2005-07-21 | Satoshi Suyama | マルチキャリアにおけるパケット伝送用マルチユーザ検出受信機 |
CN1956369A (zh) * | 2005-10-24 | 2007-05-0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方法和系统以及接收机设备和发送机设备 |
CN101946443A (zh) * | 2008-02-21 | 2011-01-12 | 夏普株式会社 |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68527A (en) * | 1996-04-23 | 1998-06-16 | Motorola, Inc. |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real-time multimedia streaming |
US6367045B1 (en) * | 1999-07-01 | 2002-04-0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Bandwidth efficient acknowledgment/negative acknowledgmen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
JP3638107B2 (ja) * | 1999-12-09 | 2005-04-13 | Kddi株式会社 | スペクトル拡散信号復調装置 |
US6496520B1 (en) * | 2000-01-21 | 2002-12-17 | Broadcloud Communications, Inc. |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and method |
JP3686809B2 (ja) * | 2000-01-28 | 2005-08-24 |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 通信システム |
FI111888B (fi) * | 2000-02-25 | 2003-09-30 | Nokia Corp | Mukautuva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vähittäisen redundanssin toteuttamiseksi vastaanotossa |
DE60020672T2 (de) * | 2000-03-02 | 2005-11-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Wiederholung der Videodatenrahmen mit Prioritätsstufen |
US7106813B1 (en) * | 2000-03-16 | 2006-09-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ed soft-decision bas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nd decoding |
US6694469B1 (en) * | 2000-04-14 | 2004-02-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a quick retransmission of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793687B2 (ja) * | 2000-05-12 | 2006-07-05 |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 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WO2003019895A1 (de) * | 2001-08-24 | 2003-03-06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paketen in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
US7447967B2 (en) * | 2001-09-13 | 2008-11-04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MIMO hybrid-ARQ using basis hopping |
JP3530177B2 (ja) * | 2002-03-28 | 2004-05-2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及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
AU2003903826A0 (en) * | 2003-07-24 | 2003-08-07 |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 An ofdm receiver structure |
TWI303524B (en) * | 2002-05-10 | 2008-11-21 | Interdigital Tech Co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oritization of retransmission of protocol data units to assist radio-link-control retransmission |
JP4412926B2 (ja) * | 2002-09-27 | 2010-02-10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適応等化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KR100524378B1 (ko) * | 2002-11-20 | 2005-10-31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다중 빔 위성을 이용한 셀룰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적응형 패킷 전송 방법 |
JP4189477B2 (ja) | 2003-01-10 | 2008-12-03 |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 Ofdm(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適応等化受信方式及び受信機 |
JP4133402B2 (ja) * | 2003-02-12 | 2008-08-13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
US7508748B2 (en) * | 2003-10-24 | 2009-03-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te selection for a multi-carrier MIMO system |
EP1684454A4 (en) * | 2003-11-21 | 2013-07-03 | Panasonic Corp | MULTI-ANTENNA RECEIVING DEVICE, RECEIVING METHOD, TRANSMIT DEVICE AND MESSAGE TRANSMISSION SYSTEM |
JP4433281B2 (ja) * | 2004-01-07 | 2010-03-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受信装置および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4446338B2 (ja) * | 2004-03-22 | 2010-04-07 |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再送要求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受信機 |
US7225382B2 (en) * | 2004-05-04 | 2007-05-29 | Telefonak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Incremental redundancy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JP2006131784A (ja) * | 2004-11-08 | 2006-05-25 | Idemitsu Kosan Co Ltd | 架橋オレフィン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790976A (zh) * | 2004-12-17 | 2006-06-2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用于多天线传输中的重传方法 |
US8406695B2 (en) * | 2004-12-23 | 2013-03-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Joint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of pilot, overhead and traffic channels |
WO2006070484A1 (ja) * | 2004-12-28 | 2006-07-06 |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 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機 |
JP4832087B2 (ja) * | 2005-01-26 | 2011-12-0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
CN101129013A (zh) * | 2005-02-28 | 2008-02-2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重发控制方法以及无线通信装置 |
CN1832391A (zh) * | 2005-03-11 | 2006-09-13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多天线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重传方法和设备 |
US7526705B2 (en) * | 2005-05-03 | 2009-04-28 | Agere Systems Inc. |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modifica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7702048B2 (en) * | 2005-11-15 | 2010-04-20 | Tensorcomm, Incorporated | Itera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ing mixed feedback weights and stabilizing step sizes |
CN1972176A (zh) * | 2005-11-24 | 2007-05-3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多天线通信系统中重传数据的检测方法 |
US8385388B2 (en) * | 2005-12-06 | 2013-02-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gnal reconstruction from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correlated received samples |
KR100908004B1 (ko) * | 2006-02-24 | 2009-07-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송수신 안테나 시스템의 자동 반복 요청 장치 및 방법 |
US8174995B2 (en) * | 2006-08-21 | 2012-05-08 | Qualco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pilot pattern |
EP2222100B1 (en) * | 2007-11-22 | 2018-02-21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8861423B2 (en) * | 2008-01-18 | 2014-10-14 | Intel Corporation |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by overhearing |
-
2009
- 2009-02-17 JP JP2009554311A patent/JPWO2009104574A1/ja active Pending
- 2009-02-17 CN CN2009801054241A patent/CN101946442A/zh active Pending
- 2009-02-17 EP EP09713026A patent/EP2247017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02-17 US US12/918,254 patent/US2010032551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02-17 WO PCT/JP2009/052632 patent/WO20091045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98223A (ja) * | 2004-01-07 | 2005-07-21 | Satoshi Suyama | マルチキャリアにおけるパケット伝送用マルチユーザ検出受信機 |
CN1956369A (zh) * | 2005-10-24 | 2007-05-0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方法和系统以及接收机设备和发送机设备 |
CN101946443A (zh) * | 2008-02-21 | 2011-01-12 | 夏普株式会社 |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TAO SHI ETC: "Combining techniques and segment selective repeat on turbo coded hybrid ARQ",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2004.WCNC.2004 IEEE》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325510A1 (en) | 2010-12-23 |
JPWO2009104574A1 (ja) | 2011-06-23 |
WO2009104574A1 (ja) | 2009-08-27 |
EP2247017A1 (en) | 2010-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10044409A1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ption method, and program | |
CN101946443A (zh) |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 |
JP4490922B2 (ja) | マルチアンテナ送信装置及びマルチアンテナ送信方法 | |
US8381060B2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p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RU2444140C2 (ru) | Повторные передачи в технологии беспроводного доступа со многими несущими | |
US20110126072A1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p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TWI292271B (en) | Iterative detection and decoding for a mimo-ofdm system | |
US11146363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ARQ retransmission using an outer code | |
CN101946442A (zh)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 |
US20100325505A1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p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JP2010521916A (ja) | 性能の向上と多重コードブロックを持つ送信の速い複号を可能に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
US7916745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multi input multi output system | |
CN101467359A (zh) | 用于校正数据传输误差的方法和设备 | |
Zhang et al. | Performance of a type-II hybrid ARQ protocol in slotted DS-SSMA packet radio systems | |
CN101983486A (zh)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 |
WO2012173142A1 (ja) | 受信装置、周波数割当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 |
JP2010028762A (ja)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受信方法 | |
CN102315919B (zh) | 一种harq数据合并的方法和设备 | |
CN1925382B (zh) | 一种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的方法 | |
EP1724959A1 (en) |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RQ an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
JP5036062B2 (ja)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
TW201036362A (en) | NAK-to-ACK error detection and recovery | |
RU2369021C2 (ru) | Передача с инкрементной избыточностью в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mimo | |
Missaoui et al. | A truncated-HARQ based random access protocol for wireless slotted ALOHA MIMO syste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