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6200B - 消音器装置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消音器装置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36200B CN101936200B CN2010102193903A CN201010219390A CN101936200B CN 101936200 B CN101936200 B CN 101936200B CN 2010102193903 A CN2010102193903 A CN 2010102193903A CN 201010219390 A CN201010219390 A CN 201010219390A CN 101936200 B CN101936200 B CN 1019362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entral axis
- outlet pipe
- catalysing area
- muffle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消音器装置,可以使催化剂部的预热性能提高,且通过催化剂部的配置实现低重心化和质量的集中化,提高车辆的操作性和行驶稳定性。将排气气体从进入到消音器主体(18A)内的排气管(23)放出到向消音器主体(18A)内的排气通路,其一部分被弯曲形成U字状(U字形排气管(190)),在U字形排气管(190)的上游侧配置有催化剂部(187)。而且,从U字形排气管(190)的下游侧直线状延伸的下游侧排气管(191)延伸到第一膨胀室(183),第一膨胀室(183)内配置有催化剂部(187)。由此可以使催化剂部(187)暴露在高温的排气气体中,从而提高催化剂部(187)的预热性能。另外,可以将催化剂部(187)配置在与排气管(23)的入口部相同的高度上,可以将催化剂部(187)配置在消音器主体(18A)的偏前方,因此可以实现车辆的低重心化和质量的集中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音器装置以及具有此消音器装置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对于小型摩托车的消音器,由于从燃烧室到消音器主体的距离较近而一般将催化剂部配置在消音器主体内。另外,由于从燃烧室到消音器主体的距离较近,从确保排气管长度的目的出发,一般使排气管在消音器主体内为U形转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369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20089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消音器中,通常消音器主体内被区划为几个膨胀室,在消音器主体内配置有多根用于连通各膨胀室的导气管。多根导气管在消音器主体内沿着长度方向平行地配置,但由于催化剂部比导气管的直径大,所以其配置自由度较低。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消音器结构中,将催化剂部配置在从U形转弯的排气管的最下游端向排气流通方向离开的位置,从而减少存在于催化剂部周围的其它导气管的数量。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由于将催化剂部配置在从排气管的最下游端向排气流通方向离开的位置,存在催化剂部的预热性能变低的问题。另外,当车辆中搭载有消音器时,由于作为重量物的催化剂部位于排气管的上方,因此妨碍了低重心化。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不使排气管在消音器主体内U形转弯,而将催化剂部配置在从直线状的排气管的下游端向排气的流通方向而离开下游侧的位置。采用此结构中,可以提高催化剂部的预热性能,而且,在车辆中搭载有消音器时,由于催化剂部位于与排气管相同高度的位置,因此,可以实现低重心化。
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催化剂部从消音器主体中心向车辆外侧偏移而配置,因此在从车辆重心向车辆外侧离开的位置配置作为重量物的催化剂部,妨碍了质量的集中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音器装置,使配置在消音器内的催化剂部的预热性能提高,且利用催化剂部的配置实现低重心化和质量的集中化,从而提高车辆的操作性和行驶稳定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消音器主体;排气通路,其配置在消音器主体中,该排气通路与排气管的下游端连接;U形部分,其形成在上述排气通路的中间部分;以及催化剂部,其用于对从上述排气管进入到上述排气通路内的排气气体进行净化,上述催化剂部配置在上述U形部分的上游侧,且配置在上述消音器主体中,所述消音器装置还具有:多个膨胀室,其在上述消音器主体内被区划而成;下游部分,其从上述U形部分的下游侧沿着上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直线延伸,且,上述下游部分的下游端在设置有上述催化剂部的上述膨胀室内开放,进入上述消音器主体内的上述排气管从上述消音器主体的前侧端面的大约中央处进入,上述催化剂部的中心轴线、上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轴线、以及上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被包含在同一假想平面内,并且上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配置在上述催化剂部的中心轴线和上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轴线之间。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消音器装置,其使配置在消音器内的催化剂部的预热性能提高,且有助于车辆的操作性和行驶稳定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小型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小型摩托车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小型摩托车的正视图和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小型摩托车的简单侧视图。
图5是从图4所示箭头A方向看到的消音器装置的视图。
图6是表示从消音器装置卸除消音器主体的一部分后的状态的透视立体图。
图7是从图5所示箭头B方向看到的消音器装置的剖面图。
图8是从图5所示箭头C方向看到的消音器装置的剖面图。
图9是从与消音器装置的轴线垂直的面看到的消音器装置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小型摩托车(车辆);2:下降管;3:转向头管;4:后车架;5:前叉;
6:转向杆;7:前轮;8:制动盘;9:发动机托架;10:撑条;
11: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2:气缸组件;13:曲轴箱;13A:摆动枢轴部;
14:变速单元;15:后轮;16:吸震器;17:空气清洁器;18:
消音器;18A:消音器主体;18B:排出管;19:骑手座椅;20:脚踏板;
21:前腿防护罩;22:后车架罩;22A:后挡泥板;23:排气管;
24:消音器支撑托架;24A、24B:通孔;25:消音器盖;181:第一隔板;
181A:通孔;182:第二隔板;183:第一膨胀室;184:第三膨胀室;
185:第二膨胀室;186:扩散锥体;187:催化剂部;188:管状部件;
189:收敛锥体;190:U字形排气管;191:下游侧排气管;192:导气管;
193:导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图2、图3分别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以下称车辆)1的侧视图、俯视图、正视图以及后视图。首先,利用图1、图2、图3对车辆1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包含这些图在内,在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图中,根据需要,车辆前方用箭头Fr表示,车辆后方用箭头Rr表示,车辆侧方右侧用箭头R表示,车辆侧方左侧用箭头L表示。
车辆1,通过利用由钢或铝合金制成的多个车体框架形成车体骨架并将各种部件组装在车体框架上而构成。作为车体框架一部分的下降管2,其前端与转向头管3结合,从转向头管3向大致下方延伸,之后弯曲而向大致后方延伸。在下降管2的后部侧,结合有作为车体框架一部分的左右一对后车架4,其分别向后上方倾斜而延伸。
转向头管3可转动地支撑前叉5,前叉5的上端固定有转向杆6,且前叉5的下端侧可转动地支撑有前轮7。另外,在前轮7上设置有与其一体旋转的制动盘8。
在下降管2的后端形成有发动机托架9,发动机托架9通过撑条10支撑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可使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以撑条10的支撑部为中心向上下方向摆动。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将气缸组件12、曲轴箱13、以及包含变速器在内的变速单元14单元化,支撑后轮15,且在与后车架4之间装架吸震器16,从而具有了摆臂的功能。
更详细地说,用于支撑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的发动机托架9形成在下降管2的后端并与下降管2成为一体,或者,被牢固地固定在下降管2的后端并向车辆后方延伸。发动机托架9还固定有撑条10,将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可向上下方向摆动地支撑于此撑条10。在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的曲轴箱13上一体地形成有摆动枢轴部13A,此摆动枢轴部13A轴支撑在撑条10上。而且,在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中,位于车辆后方的变速单元14,在其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可以转动地支撑后轮15,在其上表面支撑吸震器16。采用这种结构,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具有了摆臂的功能。
在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搭载于车辆1的状态下,从车辆前侧开始,气缸组件12、曲轴箱13、变速单元14按此序排列。在气缸组件12内包含有单汽缸的空冷式发动机,以汽缸轴线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的状态搭载。而且,来自曲轴箱13所包含曲轴的动力,通过V型带等传送部件传递给变速单元14所含有的驱动链轮,上述V型带等传送部件被架设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采用这种结构,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在侧视图中呈横长形状,以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的状态搭载于车辆1,成为可实现车辆高度的抑制和低重心化的布局结构。
在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中,变速单元14的上表面设置有空气清洁器17,空气清洁器17向气缸组件12的吸气口提供净化后的空气。由于气缸组件12在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中位于车辆前方侧,来自空气清洁器17的净化后的空气通过朝向车辆前方的吸气通路向吸气口供给。另外,气缸组件12的下表面形成有排气口,排气管23(图4)从此处向后方弯曲并延伸,在车辆后方与消音器18连接。
另外,在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的上方,设置有供骑手就坐的骑手座椅19,在下降管2的上方,用于在骑手就座的状态下承载脚的脚踏板20支撑在未图示的脚踏托架上。另外,脚踏板20与构成车辆外观的脚托架罩形成为一体。而且,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与骑手座椅19之间,形成有通过骑手座椅19开闭的所谓头盔箱的物品收纳空间。
作为车辆外观,覆盖有各种车体罩,各种车体罩被支撑在车体框架等的合适位置。前腿防护罩21安装有信号灯,并将车辆前面侧覆盖,与上述脚踏板20连接成一体。后车架罩22安装有信号灯和刹车灯,并将车辆后方覆盖。而且,在后车架罩22的内侧形成有物品收纳空间。另外,后车架罩22的后端设置有后挡泥板22A,其用于覆盖后轮15的上方。
图4是简单表示从车辆1卸除后车架罩22后的状态的车辆1的侧视图,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A方向看到的消音器18和排气管23的视图。
在气缸组件12的下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排气口,如图4所示,此排气口连接有排气管23。排气管23从排气口向车宽方向弯曲后向车辆后方延伸且向后上方稍微倾斜,之后与消音器18结合。构成消音器18外表面的消音器主体18A呈圆筒状,排气管23从消音器主体18A的车辆前侧端面的大约中央处进入消音器主体18A内(同时参照图6)。从排气管23向消音器主体18A内部流入或流出的排气气体,通过在18A内构成的排气通路,由催化剂净化,向消音器主体18A内所区划出的膨胀室排出。向膨胀室排出的排气气体,之后经由多个膨胀室,从排出管18B(图5)向外部排出,此排出管18B从消音器主体18A的后端向外部开放。
在消音器主体18A与排气管23上焊接有消音器支撑托架24,将形成在消音器托架24上的通孔24A、24B固定在形成于曲轴箱13的合适位置的固定部上,从而将消音器18固定在摆动单元式发动机11上。在消音器18搭载于车辆1的状态下,消音器1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呈后部向上的状态。另外,在消音器主体18A周面(外表面)的车宽方向外侧附加设置有消音器盖托架24C,通过该消音器盖托架24C安装有消音器盖25,此消音器盖25覆盖消音器18的长度方向。
接着,对消音器18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6(A)、(B)是表示从消音器18卸除消音器主体18A的一部分后的透视立体图。此外,在图6(A)、(B)中,也存在为方便而未图示的部件。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消音器主体18A内的排气通路中的距离排气管23侧近的一方作为上游、远的一方作为下游进行说明的情况。
如图6(A)、(B)所示,在消音器主体18A内,分别配置有圆盘状的第一隔板181、第二隔板182,由此,消音器主体18A从车辆前方开始被区划为第一膨胀室183、第三膨胀室184、第二膨胀室185。
从消音器主体18A的车辆前侧端面的大约中央处直接进入的排气管23,在第一膨胀室183内,与向后方扩径的扩散锥体186连接。扩散锥体186呈去头圆锥形状(去除圆锥头部后的残留部分,即圆锥台),其上端与排气管23连接,且其下端与直径大于排气管23的催化剂部187连接,在第一膨胀室183内与圆筒状的催化剂部187连接。扩散锥体186的下端中心从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向外周侧(消音器主体18A侧)偏移,由此,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也从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偏移。另外,催化剂部187中的催化剂是以铂、钯、铑等为主要成分的三元催化剂。
在催化剂部187的下游侧端部(车辆后方侧的端部)连接有管状部件188。管状部件188是插通第一隔板181、介于第一膨胀室183与第三膨胀室184之间的中空圆筒状的管部件,构成排气通路的一部分。上流侧的一端与催化剂部连接的管状部件188,其另一端与向后方缩径的收敛锥体189连接。采用这种结构,从扩散锥体186排出的排气气体经催化剂部187净化后,通过管状部件188和收敛锥体189向车辆的后方流出。
影响发动机的输出特性以及消音特性的收敛锥体189,缩径成在区划出第二膨胀室185的第二隔板182之前形成平缓的锥形,并延伸到第二隔板182附近。而且,收敛锥体189,其下游侧端部形成为大致直线管状并支撑于第二隔板182。在第二膨胀室185中,配置有如图6(B)所示的被弯曲形成为U字状的U字形排气管190,U字形排气管190的上流侧端部与收敛锥体189的下游侧端部连接。下游侧排气管191,其上流侧的一端与U字形排气管190连接,通过第二隔板182、第一隔板181延伸到第一膨胀室183,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下游侧的另一端向催化剂部187靠近,并排出排气气体。采用这种结构,向车辆后方流出的排气气体,通过U字形排气管190转换方向,向前方流去且在第一膨胀室183内排出。
向第一膨胀室183排出的排气气体,接下来流入第二膨胀室185。如图6(B)所示,第一膨胀室183与第二膨胀室185通过被配置成与排气管23等的轴线平行的导气管192连通。由此,从下游侧排气管191向第一膨胀室183排出的排气气体,流入位于车辆后部的第二膨胀室185。
而且,如图6(B)所示,第二膨胀室185与第三膨胀室184通过导气管193连通。由此,向第二膨胀室185排出的排气气体流入第三膨胀室184。如图6(A)所示,与外部连通的排出管18B的一端在第三膨胀室184内开放,流入第三膨胀室184的排气气体通过排出管18B向外部排出。
接下来,对从排气管23的下游侧端部到下游侧排气管191的各部件的形状和连接状态进行详细说明,这些部件构成将来自进入到消音器主体18A内的排气管23的排气气体向第一膨胀室183排出之前的消音器主体18A内的排气通路。图7是从图5所示的箭头B看到的B-B剖面图,图8是从图5所示的箭头C看到的C-C剖面图。另外,图9是从消音器18的轴线方向看到的消音器18的剖面图。
如图7所示,排气管23从消音器主体18A的上下方向的大约中央处直接进入。图9(A)是图7中的D-D方向的视图,如此图所示,排气管23从消音器18的车宽方向的正中央处进入消音器主体18A内。之后,排气管23延伸到第一膨胀室183内并与上述的扩散锥体186连接。
图8是图5所示的C-C剖面图,更详细来讲,是消音器18被包含有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剖开的剖面图(同时参照图9(B))。虽然在消音器18中,形成了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L1)、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L2)、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L3)被包含在同一假想平面内的位置关系,但不需要一定要采用这样的结构。
如图8所示,扩散锥体186呈向后方扩径的去头圆锥形状(去除圆锥头部后的残留部分,即圆锥台),其周面的中心朝向车辆内侧下方(图9(A)中的箭头D方向)渐渐远离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而且,扩散锥体186,在其下游侧端部以外嵌催化剂部187的上游侧端部的状态与催化剂部187连结,之后,催化剂部187延伸到第一隔板181的跟前位置。以延伸到第一隔板181的跟前位置的催化剂部187的下游侧端部被管状部件188的内周端面外嵌的形式将催化剂部187与管状部件188嵌合连结,该管状部件188被配设成横跨在第一膨胀室183与第三膨胀室184之间。管状部件188插通在第一隔板181的插通孔181A内,为保持膨胀室之间的气密状态,管状部件188以紧密接触的状态、即其周面与插通孔181A的内周接触。这样,催化剂部187以其上游侧端部与排气管23连接、其下游侧端部与管状部件188连接的状态被支撑,将其周面露出在第一膨胀室183内。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向第一膨胀室183排出的高温排气气体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催化剂部187的外表面,因此能够将催化剂部187的预热提早。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将排气管23与扩散锥体186分体设置,但也可以将它们形成为一体。而且,虽然催化剂部187通过使其前后端部与扩散锥体186、管状部件188连接而被支撑,并将其周面露出在第一膨胀室183内,但也可以覆盖催化剂部187的大部分外表面而将催化剂部187支撑在消音器主体18A内。
图9(B)是图7中的E-E方向的视图,更详细来说是在第一隔板181的稍后方剖开消音器18的剖面图。由于催化剂部187与扩散锥体186连接,而扩散椎体186的周面的中心心朝向车辆内侧下方渐渐远离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因此,如图9(B)所示,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L2)处于从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L1)向外周侧(图9(A)中的箭头D方向)偏移的位置。因此,在车辆1搭载有消音器18的状态下,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L2(轴心)位于车辆1的垂直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车辆内侧且下侧,即相对中心轴线L1位于车辆内侧且下侧。
接着,在第三膨胀室184内,管状部件188在催化剂部187的正后方形成沿规定长度尺寸内径与催化剂部187大致相同的排气通路,管状部件188的下游侧端部(正后方)与收敛锥体189连接。收敛锥体189在第三膨胀室184内逐渐缩径,并且经过第二隔板182与一端朝向第三膨胀室的U字形排气管190连接。
U字形排气管190弯曲成U字状,并且在其下游侧端部与下游侧排气管191结合。下游侧排气管191,延伸到第一膨胀室183,并从其下游侧端部排出排气气体。这里,如图9(B)所示,由于在消音器18中形成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L1)、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L2)、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L3)被包含在同一假想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并且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L2)从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L1)向外周侧偏移,因此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L3)隔着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L1)位于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L2)的相反侧。即,设定为从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L3)到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L2)的距离比从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L3)到排气管23的轴线的距离大。这里所说明的结构,后面有详细叙述,当搭载在车辆1上时,有助于低重心化和质量集中化。
而且,从下游侧排气管191向第一膨胀室183排出排气气体后,如上所述,排气气体流入第二膨胀室185、第三膨胀室184,并最终从排出管18B向外部排出。图9(C)是图7中的F-F方向的视图,更详细地来说,是在第二隔板182的稍后方剖开消音器18的剖面图。如此图所示,连通各膨胀室的导气管192、导气管193在消音器主体18A内被配设成不与催化剂部187和下游侧排气管191等产生干涉。另外,排出管18B被配设成其排出侧端部从消音器18的车宽方向的正中央处向外部开放,排气气体从这里向外部排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消音器18的消音器主体18A内所形成的排气气体的排气通路上,设置有弯曲成U字状的部位(U字形排气管190),并将催化剂部187配置在U字形排气管190的排气气体流向的上游侧。通过此结构可以提高催化剂部187的预热性能。也即,通过将催化剂部187配置在U字形排气管190的上游侧,可以使催化剂部187尽可能地暴露在高温的排气气体中,从而提高了催化剂部187的预热性能。而且,从U字形排气管190的下游侧直线状延伸的下游侧排气管191,一直延伸到第一膨胀室183而将排气气体排出,通过在第一膨胀室183内配置催化剂部187,使高温的排气气体直接将催化剂部187部包围,从而使催化剂部187可以进一步提早预热。
另外,通过将催化剂部187配置在U字形排气管190的上游侧,可以将催化剂部187配置在与排气管23的入口部相同的高度上(如果下游侧配置催化剂部,则处于比排气管23高的位置),可以实现车辆1的低重心化,因此可以提高车辆1的行驶稳定性。另外,在车辆1中,车辆重心位于作为重量物的摆动单元型发动机11侧,但由于消音器主体18A的偏前方配置有作为重量物的催化剂部187,因此可以使作为重量物催化剂部187靠近车辆重心侧。因此,可以实现质量的集中化,且可以提高车辆1的操作性。
另外,如图9(B)所示,在消音器18中,形成从消音器主体18A的大约中央处进入的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L1)、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L2)、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L3)被包含在同一个假想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并且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L2)与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L3)处于隔着排气管23的中心轴线(L1)相对的位置。通过形成这种位置关系,将消音器18搭载车辆1上时,可以将作为重量物的催化剂部187尽可能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且下方(低位)。而且,当这样将此催化剂部187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且下方(低位)时,可以实现质量的集中化和低重心化,使车辆1的操作性和行驶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对骑手来讲,消声器主体18A的内侧且下方处于离开脚部最远的位置,能够有效地使高温的催化剂部187远离脚部。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隔着下游侧排气管191与催化剂部187相对的消音器主体18A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消音器盖25,因此,能够切实地确保对于高温催化剂部187的安全性。
另外,在消音器18中,设定为从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到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比从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到排气管23的轴线的距离大。在此结构中,即使将在消音器主体18A内构成排气通路的各部件靠近消音器主体18A的中心轴线配置,也能将位于催化剂部187的上游侧的排气管23接近消音器主体18A的中心轴线配置,因此,可以得到从外部看来视觉上设计性良好的装置。而且,即使此结构不具有排气管23的轴线、催化剂部187的中心轴线、下游侧排气管191的中心轴线被包含在同一个假想平面内的位置关系,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另外,扩散锥体186呈向后方扩径的去头圆锥形状,其轴心朝向车辆内侧下方渐渐远离排气管23的轴线,且连接排气管23和催化剂部187。通过使用此扩散锥体186,从排气管23排出的排气气体可以有效地扩散,可以有效地利用催化剂部187。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将本发明的消音器应用于小型摩托车,但也可以应用于在其它摩托车。
Claims (5)
1.一种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消音器主体;
排气通路,其配置在消音器主体中,该排气通路与排气管的下游端连接;
U形部分,其形成在上述排气通路的中间部分;以及
催化剂部,其用于对从上述排气管进入到上述排气通路内的排气气体进行净化,
上述催化剂部配置在上述U形部分的上游侧,且配置在上述消音器主体中,
所述消音器装置还具有:
多个膨胀室,其在上述消音器主体内被区划而成;
下游部分,其从上述U形部分的下游侧沿着上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直线延伸,且,
上述下游部分的下游端在设置有上述催化剂部的上述膨胀室内开放,
进入上述消音器主体内的上述排气管从上述消音器主体的前侧端面的大约中央处进入,
上述催化剂部的中心轴线、上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轴线、以及上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被包含在同一假想平面内,并且上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配置在上述催化剂部的中心轴线和上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轴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催化剂部的中心轴线被设置成相对于上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且上述催化剂部的中心轴线被设置成相对于上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位于车高方向的低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呈去头圆锥形状的扩散锥体,其中心轴线向着上述催化剂部的中心轴线渐渐远离上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且该扩散锥体连接上述排气管和上述催化剂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消音器盖,相对于包含上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的垂直平面,该消音器盖设在配置有上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轴线一侧的上述消音器主体的外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和上述催化剂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小于上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和上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52639A JP2011007137A (ja) | 2009-06-26 | 2009-06-26 | マフラー及び自動二輪車 |
JP2009-152639 | 2009-06-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36200A CN101936200A (zh) | 2011-01-05 |
CN101936200B true CN101936200B (zh) | 2013-04-10 |
Family
ID=43389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1939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6200B (zh) | 2009-06-26 | 2010-06-25 | 消音器装置及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1007137A (zh) |
CN (1) | CN10193620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16119B2 (ja) * | 2012-06-20 | 2016-05-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内燃機関の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
CN103603795B (zh) * | 2012-09-05 | 2016-01-27 | 厦门嘉达环保建造工程有限公司 | 液压消声器 |
JP6256255B2 (ja) * | 2014-08-22 | 2018-01-1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マフラー構造 |
JP6420698B2 (ja) * | 2015-03-11 | 2018-11-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マフラー装置 |
JP6530666B2 (ja) * | 2015-07-28 | 2019-06-12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
CN107091132B (zh) * | 2016-02-18 | 2019-07-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座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51773B1 (en) * | 2002-09-24 | 2003-11-25 | Gregory M. Marocco | Exhaust sound attenu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
CN1796733A (zh) * | 2004-12-28 | 2006-07-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排气装置 |
CN101067393A (zh) * | 2006-05-01 | 2007-11-0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排气装置和配备有排气装置的车辆 |
CN101082296A (zh) * | 2006-05-31 | 2007-12-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催化剂配置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83303B2 (ja) * | 2004-09-30 | 2009-12-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
JP2006291929A (ja) * | 2005-04-14 | 2006-10-26 | Yamaha Motor Co Ltd | 排気ガス浄化機能を有するエンジン |
CN100443701C (zh) * | 2005-03-18 | 2008-12-1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排气净化装置 |
-
2009
- 2009-06-26 JP JP2009152639A patent/JP2011007137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6-25 CN CN2010102193903A patent/CN10193620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51773B1 (en) * | 2002-09-24 | 2003-11-25 | Gregory M. Marocco | Exhaust sound attenu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
CN1796733A (zh) * | 2004-12-28 | 2006-07-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排气装置 |
CN101067393A (zh) * | 2006-05-01 | 2007-11-0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排气装置和配备有排气装置的车辆 |
CN101082296A (zh) * | 2006-05-31 | 2007-12-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催化剂配置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36200A (zh) | 2011-01-05 |
JP2011007137A (ja) | 2011-0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42649B2 (en) | Vehicular muffler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CN101936200B (zh) | 消音器装置及摩托车 | |
CN100387809C (zh) | 消音器装置 | |
US7699134B2 (en) | Motorcycle exhaust system | |
JP2008095548A (ja) |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及び該排気装置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 |
US9803522B2 (en) | Exhaust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US20200263578A1 (en) | Exhaust muffler structure | |
CN100400812C (zh) | 具有排气净化功能的发动机 | |
EP2050937B1 (en) | Exhaust gas purifying device for engine | |
US20150152773A1 (en) | Exhaust system for motorcycle | |
KR100864769B1 (ko) | 자동 이륜차의 촉매 배치 구조 | |
CN101900014B (zh) | 消音器装置及摩托车 | |
TWI299379B (zh) | ||
JP6220869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 |
JP2007321595A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12567115B (zh) | 排气系统 | |
CN100443701C (zh) | 排气净化装置 | |
JP4030172B2 (ja) |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触媒付き排気系装置 | |
CN112922710B (zh) | 排气系统 | |
JP2000282855A (ja) |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浄化装置 | |
JP5863612B2 (ja) | 消音器及び鞍乗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