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1898B - 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31898B CN101931898B CN200910088363.4A CN200910088363A CN101931898B CN 101931898 B CN101931898 B CN 101931898B CN 200910088363 A CN200910088363 A CN 200910088363A CN 101931898 B CN101931898 B CN 10193189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cket
- signaling
- user
- face
- request me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建立了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网络侧即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直接将携带有业务内容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或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在UE与网络侧之间进行传输,而无需专门建立(恢复)UE与网络侧即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IP化的移动承载网络即移动分组承载网络中,为了节省无线资源和减少终端耗电,当终端(User Equipment,简称UE)在一段时间(例如:30秒)内未与网络进行业务交互(即信令交互和用户面数据传输)时,网络会释放在空口一侧与UE之间的信令连接和用户面承载,此时称UE处于空闲状态(Idle State);当UE需要发送或者接收用户面数据时,UE会首先恢复与网络的信令连接,通过该信令连接恢复用户面承载,然后通过所恢复的用户面承载发送或者接收用户面数据,此时称UE处于连接状态(ConnectedState)。
但是,由于一些小数据量业务,例如:短消息业务(Short MessageService,简称SMS)等,每次业务只需要传输很少量的几个携带了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处于空闲状态的UE在进行这种小数据业务时,每次都需要执行相应的信令流程以建立(恢复)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无线接入承载(Radio Access Bear,简称RAB),导致增加了信令开销,从而加重了网络负荷,增加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节省信令开销,减轻网络负荷,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
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管理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请求模块,用于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供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与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了一种接入网关,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面IP数据包;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供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并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了另一种接入网关,包括:
第二缓存模块,用于缓存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所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以供寻呼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所述移动管理设备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向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发送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供所述移动管理设备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了又一种接入网关,包括:
第三缓存模块,用于缓存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以供寻呼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所述移动管理设备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移动管理设备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所述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向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发送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供所述移动管理设备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了一种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包括:
接入网设备,用于接收终端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移动管理设备,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网设备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建立了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网络侧即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直接将包含有业务内容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或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在UE与网络侧之间进行传输,而无需专门建立(恢复)UE与网络侧即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一种接入网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网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提供的再一种接入网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十六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述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空口侧采用独立的信令通道和用户面通道分别传输控制消息和用户面消息的移动分组通信系统,可以包括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简称GPRS)网络、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UMTS)网络、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简称EPS)网络、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简称WiMAX)系统网络、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网络等。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接收终端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102、根据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上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
步骤103、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移动分组承载网通常是一个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的系统,为了节省无线网络资源,并减少UE耗电,在没有进行业务交互时,网络会拆除与UE之间的控制面通道(信令连接)和用户面通道(用户面承载),使UE处于空闲状态。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可以是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主动触发的即UE主动通过接入网设备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此时说明处于空闲状态的UE需要主动发送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UE主动发起连接建立请求建立空口侧信令连接;也可以是处于空闲状态的UE根据网络侧的寻呼被动触发的即移动管理设备接收到接入网关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或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之后,通过接入网设备寻呼到对应的UE,触发该UE被动通过接入网设备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此时说明网络侧收到了发送给处于空闲状态的UE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UE被网络侧寻呼而被动发起连接建立请求建立空口侧信令连接。
本实施例中,当建立了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网络侧即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直接将携带有业务内容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或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在UE与网络侧之间进行传输,而无需专门建立(恢复)UE与网络侧即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可以为演进型Node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简称RNC)、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Controller,简称BSC)等网元;移动管理设备可以为移动性管理网元(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简称MME)、服务GPRS支持节点(Serving GPRSSupport Node,简称SGSN)、接入服务网关(Access ServiceNetwork-Gateway,简称ASN-GW)等网元;接入网关可以为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简称S-GW)、网关GPRS支持节点(Gateway GPRSSupport Node,简称GGSN)、ASN-GW等网元。
其中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在不同的通信系统网络中通过特定的消息实现,例如:在GPRS网络、UMTS网络、或EPS网络等通信系统网络中称为服务请求(Service Request)消息,从UE经无线接入网发送到MME或SGSN;在WiMax系统网络中,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在UE到无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到核心网两端的名称不同,从UE到无线接入网的消息称为定向请求(Ranging Request)消息,同时UE将消息中定向目的指示(RangingPurpose Indication)设置为1,消息从无线接入网发到核心网(ASN-GW)时,称为空闲状态退出状态改变请求(IM_Exit_State_Change_Req)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未来网络架构的演进,上述网络实体之间可能互相融合或分割。例如:不排除未来移动管理设备可能融合在接入网设备中。
下面以EPS网络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适用于处于空闲状态的UE发送IP承载的短消息业务(MO SMS)相关业务流程,即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主动通过eNB向MME发起服务请求,且该UE确定使用信令连接模式来发送该MO SMS。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处于空闲状态的UE向eNB发送服务请求消息,该服务请求消息中携带有指示只建立信令连接而不建立UE与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的指示信息;
步骤202、eNB接收服务请求消息,并向MME转发该服务请求消息;
步骤203、MME接收服务请求消息,向eNB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该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有UE的无线参数(例如:UE的无线能力等参数)和指示不需要建立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的标识信息;
步骤204、eNB接收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向UE发送服务接受消息;
步骤205、UE接收服务接受消息,向eNB返回服务接受确认消息;
步骤204和步骤205中的消息功能可以通过现有消息流程机制实现,例如:无线安全模式指派消息流程。
至此,UE与MME之间的信令连接已经建立完成。
步骤206、UE向eNB发送第一信令消息,该第一信令消息中封装有携带了MO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步骤207、eNB接收第一信令消息,向MME转发该第一信令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步骤以及下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转发”步骤均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透明传送;另一种是将接收到信令消息中的用户面IP数据包封装到另一条新的信令消息中,重新发送。
步骤208、MME接收第一信令消息,向S-GW发送第二信令消息,该第二信令消息中封装有携带了MO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步骤209、S-GW接收第二信令消息,向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Network Gateway,简称P-GW)发送上述携带了MO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本步骤中,S-GW将用户面IP数据包是通过UE在S-GW与P-GW之间的用户面承载发送到P-GW的。由于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可以有多个,为了使S-GW能够区分从MME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应该通过S-GW与P-GW之间的哪个用户面承载传输,上述步骤第一信令消息和第二信令消息中除了封装有携带了MO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还可以封装该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该用户面数据流标识用于网络区分该用户面IP数据包在网络内部应该选择UE的哪个用户面承载来传输。
本实施例中,用户面数据流标识可以为EPS承载标识(EPS Bearer ID,简称EBI)。UE可以利用其维护的上行流量模板(Traffic Flow Template,简称TFT)对将要发送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进行流匹配,即对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类型、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等信息进行匹配,获得该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应该选择UE的哪个用户面承载进行传输的EBI,并将该EBI与携带了MO SMS内容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一起封装在第一信令消息中经eNB发送给MME,MME再将该EBI与携带了MO SMS内容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一起封装在第二信令消息中发送给S-GW。S-GW接收到该第二信令消息后,根据其中的EBI选择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将其中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所选择的用户面承载发送到P-GW。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用户面数据流标识也可以采用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所属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PDN Connection)的缺省承载的EBI。
需要说明的是:当S-GW与P-GW之间选择采用代理移动IPv6(ProxyMobile IPv6,简称PMIPv6)协议,而非GPRS隧道协议(GPRS TunnelingProtocol,简称GTP)时,UE在S-GW与P-GW之间的用户面承载粒度(即PMIPv6隧道)比UE与网络无线侧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粒度要粗,即多个RAB对应一个S-GW与P-GW之间的用户面承载,并且这种对应关系是固定的,因此在S-GW与P-GW之间采用PMIPv6协议时,S-GW仍然能够通过EBI选择正确的PMIPv6隧道来将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传输至P-GW。
步骤210、P-GW接收携带了MO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并向短消息网关(Short Message Gateway,简称SMG)转发该携带了MO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供最终发送至指定的接收方;
本步骤中的SMG不一定是短消息中心,根据不同的短消息方案可能是用于在UE和短消息中心之间用于转交短消息的代理网关,例如:在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简称IMS)的短消息方案中,SMG可以是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Proxy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简称P-CSCF)。实际上,SMG可以泛指与UE进行通信的对端网络实体,包括网元、其它UE等,本步骤对SMG的功能没有改动。
步骤211、eNB接收服务接受确认消息,向MME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步骤211是与步骤205的后续关联步骤,步骤206至步骤210描述了UE在完成步骤205以后即可以通过信令通道发送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因此实际上步骤206至210与步骤211之间没有严格的时序约束关系。
步骤212、业务流程中后续的用户面数据传输;
本步骤中,通常SMG在接收到步骤210中的MO SMS之后,会向UE返回一个确认报告。具体地,SMG可以通过P-GW向S-GW发送携带了该确认报告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S-GW向MME发送一条封装了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消息,MME再通过eNB向UE发送一条封装了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消息。
类似地,S-GW在发送给MME的信令消息、以及MME在发送给UE的信令消息中,除了封装有携带了确认报告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以外,还可以封装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例如:用户面承载的EBI:
当S-GW与P-GW之间采用GTP时,S-GW与P-GW之间的用户面承载粒度(即GTP隧道)与UE与网络无线侧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粒度是一致的,S-GW从UE的哪个用户面承载接收的从P-GW来的用户面IP数据包,就将该用户面承载对应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作为参数封装在向MME发送的信令消息中。
当S-GW与P-GW之间采用PMIPv6协议时,S-GW要根据之前在建立用户面承载时生成的下行TFT对所传输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进行流匹配,获得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应该选择UE的哪个用户面承载进行传输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将该用户面数据流标识作为参数封装在向MME发送的信令消息中。
UE接收到封装了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和用户面数据流标识的信令消息之后,可以按照现有技术中从该用户面数据流标识对应的用户面承载接收到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处理原则处理,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13、业务流程结束后,若eNB在监测到一段时间内没有UE与MME之间的信令交互,则向MME发送UE上下文释放请求消息;
在传统的通过建立(恢复)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传输用户面数据(用户面IP数据包)的方式下,由于用户面数据不经过MME,MME无法监测用户面通道是否空闲,因此必须由eNB进行监测,并在控制面通道(信令连接)和用户面通道(用户面承载)都空闲一段时间后通知MME释放控制面通道和用户面通道。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选择了信令连接方式进行短消息业务等小数据量业务时,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并没有建立,而UE与MME之间所有的信令交互必然都经过MME,MME自己就可以监测信令连接的空闲情况并确定何时释放信令连接以使UE处于空闲状态,因此本步骤不是必须的,是可选的;
步骤214、MME确定释放UE与MME之间的信令连接,向eNB发送UE上下文释放命令消息;
步骤215、eNB接收UE上下文释放命令消息,并与UE进行交互,释放UE与eNB之间的信令连接;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没有建立(恢复)UE与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因此,本步骤中eNB不需要释放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从而简化了UE和eNB的处理、以及MME与S-GW之间的信令交互,减轻了UE和eNB的负荷,同时减轻了MME和S-GW的负荷。
步骤216、eNB向MME返回UE上下文释放完成消息。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O SMS业务时,MME与S-GW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当建立了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MME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且UE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直接将携带了MO SMS内容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网络侧,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适用于处于空闲状态的UE接收IP承载的短消息业务(MT SMS)相关业务流程,即处于空闲状态的UE被网络侧经由eNB寻呼到,被动通过eNB向MME发起服务请求,且S-GW确定使用信令连接模式来向UE发送该MTSMS,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是缓存在MME上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SMG向P-GW发送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本步骤中,用户面IP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处于空闲状态的UE在用户面承载建立过程中所获得的IP地址。
步骤302、P-GW接收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并向S-GW转发该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步骤303、S-GW接收到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确认该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信息无效后,向MME发送第三信令消息,该第三信令消息封装有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本步骤中,S-GW发现该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信息无效,S-GW则可以选择信令连接模式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类似地,本步骤中的第三信令消息中除了封装有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以外,还可以封装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用户面流标识,例如:用户面承载的EBI。
步骤304、MME接收第三信令消息,确认目的UE处于空闲状态,则缓存该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步骤305、MME向eNB发送寻呼消息;
步骤306、eNB接收寻呼消息,并在指定覆盖范围内广播寻呼消息。
步骤305和步骤306中,MME可以在为该UE分配的跟踪区域列表(TAlist)所包含的跟踪区域(TA)范围内通过eNB对UE进行寻呼。
至此,处于空闲状态的UE被触发,将被动通过eNB向MME发起服务请求;
步骤307、UE接收寻呼消息,向eNB发送服务请求消息;
步骤308、eNB接收服务请求消息,并向MME转发该服务请求消息;
步骤309、MME接收服务请求消息,向eNB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该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有UE的无线参数(例如:UE的无线能力等参数),同时MME指示eNB不需要建立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可以通过消息中不携带任何UE的RAB上下文信息,或者在消息中携带显式指示等方式;
步骤310、eNB接收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向UE发送服务接受消息;
步骤311、UE接收服务接受消息,向eNB返回服务接受确认消息;
步骤310和步骤311中的消息功能可以通过现有消息流程机制实现,例如:无线安全模式指派消息流程。
至此,UE与MME之间的信令连接已经建立完成。
步骤312、eNB接收服务接受确认消息,向MME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
步骤313、MME接收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向eNB发送第四信令消息,该第四信令消息中封装有所缓存的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类似地,本步骤中的第四信令消息中除了封装有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以外,还可以封装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例如:用户面承载的EBI。
步骤314、eNB接收第四信令消息,并向UE转发该第四信令消息;
至此,UE接收到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UE可以根据该第四信令消息中所携带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按照现有技术中从该用户面数据流标识对应的用户面承载接收到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处理原则处理,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15、业务流程中后续的用户面数据传输;
本步骤中,通常终端在接收到步骤314中的MT SMS之后,会向SMG返回一个确认报告。具体地,UE可以通过eNB向MME发送一条封装有携带了该确认报告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消息,MME再向S-GW发送一条封装有携带了该确认报告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消息,S-GW从该信令消息种提取出携带了该确认报告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再通过P-GW向SMG发送该携带了该确认报告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
类似地,UE在发送给MME的信令消息、以及MME在发送给S-GW的信令消息中,除了封装有携带了确认报告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以外,还可以封装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例如:用户面承载的EBI。
步骤316、业务流程结束后,若eNB在监测到一段时间内没有UE与MME之间的信令交互,则向MME发送UE上下文释放请求消息;
在传统的通过建立(恢复)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传输用户面数据的方式下,由于用户面数据不经过MME,MME无法监测用户面通道是否空闲,因此必须由eNB进行监测,并在控制面通道(信令连接)和用户面通道(用户面承载)都空闲一段时间后通知MME释放控制面通道和用户面通道。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选择了信令连接方式进行短消息业务等小数据量业务时,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并没有建立,而UE与MME之间所有的信令交互必然都经过MME,MME自己就可以监测信令连接的空闲情况并确定何时释放信令连接以使UE处于空闲状态,因此本步骤不是必须的,是可选的;
步骤317、MME确定释放UE与MME之间的信令连接,向eNB发送UE上下文释放命令消息;
步骤318、eNB接收到UE上下文释放命令消息,并与UE进行交互,释放UE与eNB之间的信令连接;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没有建立(恢复)UE与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因此,本步骤中eNB不需要释放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从而简化了UE和eNB的处理、以及MME与S-GW之间的信令交互,减轻了UE和eNB的负荷,同时减轻了MME和S-GW的负荷。
步骤319、eNB向MME返回UE上下文释放完成消息。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MME与S-GW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S-GW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直接将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给MME,MME缓存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并对UE进行寻呼。当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MME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直接将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适用于处于空闲状态的UE接收IP承载的短消息(MT SMS)相关业务流程,即处于空闲状态的UE被网络侧经由eNB寻呼到,被动通过eNB向MME发起服务请求,且S-GW确定使用信令连接模式来向UE发送该MTSMS。与上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是缓存在S-GW上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SMG向P-GW发送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本步骤中,用户面IP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处于空闲状态的UE在用户面承载建立过程中所获得的IP地址。
步骤402、P-GW接收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并向S-GW转发该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步骤403、S-GW接收到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确认该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信息无效后,缓存该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本步骤中,S-GW发现该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信息无效,S-GW则可以选择信令连接模式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步骤404、S-GW向MME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上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
步骤405、MME接收下行数据通知消息,确认目的UE处于空闲状态,则向eNB发送寻呼消息;
步骤406、eNB接收寻呼消息,并在指定覆盖范围内广播寻呼消息。
步骤405和步骤406中,MME可以在为该UE分配的跟踪区域列表(TAlist)所包含的跟踪区域(TA)范围内通过eNB对UE进行寻呼。
至此,处于空闲状态的UE被触发,将被动通过eNB向MME发起服务请求;
步骤407、UE接收寻呼消息,向eNB发送服务请求消息;
步骤408、eNB接收服务请求消息,并向MME转发该服务请求消息;
步骤409、MME接收服务请求消息,向eNB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该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有UE的无线参数(例如:UE的无线能力等参数),根据步骤404中的指示消息,MME指示eNB不需要建立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可以通过消息中不携带任何UE的RAB上下文信息,或者在消息中携带显式指示等方式;
步骤410、eNB接收初始化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向UE发送服务接受消息;
步骤411、UE接收服务接受消息,向eNB返回服务接受确认消息;
步骤410和步骤411中的消息功能可以通过现有消息流程机制实现,例如:无线安全模式指派消息流程。
至此,UE与MME之间的信令连接已经建立完成。
步骤412、eNB接收服务接受确认消息,向MME发送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
步骤413、MME接收初始化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向S-GW发送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以通知UE与S-GW之间的信令连接已经建立完成;
步骤414、S-GW接收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向MME发送第五信令消息,该第五信令消息中封装有所缓存的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类似地,本步骤中的第五信令消息中除了封装有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以外,还可以封装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例如:用户面承载的E BI。
步骤415、MME接收第五信令消息,向eNB发送第六信令消息,该第六信令消息中封装有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
类似地,本步骤中的第六信令消息中除了封装有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以外,还可以封装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例如:用户面承载的EBI。
步骤416、eNB接收第六信令消息,并向UE转发该第六信令消息;
至此,UE接收到携带了MT SMS内容的用户面IP数据包。UE可以根据该第六信令消息中所携带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按照现有技术中从该用户面数据流标识对应的用户面承载接收到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处理原则处理,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417、业务流程中后续的用户面数据传输;
本步骤中,通常终端在接收到步骤415中的MT SMS之后,会向SMG返回一个确认报告。具体地,UE可以通过eNB向MME发送一条封装有携带了该确认报告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消息,MME再向S-GW发送一条封装有携带了该确认报告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消息,S-GW从该信令消息种提取出携带了该确认报告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再通过P-GW向SMG发送该携带了该确认报告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
类似地,UE在发送给MME的信令消息、以及MME在发送给S-GW的信令消息中,除了封装有携带了确认报告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以外,还可以封装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例如:用户面承载的EBI。
步骤418、业务流程结束后,若eNB在监测到一段时间内没有UE与MME之间的信令交互,则向MME发送UE上下文释放请求消息;
在传统的通过建立(恢复)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传输用户面数据的方式下,由于用户面数据不经过MME,MME无法监测用户面通道是否空闲,因此必须由eNB进行监测,并在控制面通道(信令连接)和用户面通道(用户面承载)都空闲一段时间后通知MME释放控制面通道和用户面通道。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选择了信令连接方式进行短消息业务等小数据量业务时,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并没有建立,而UE与MME之间所有的信令交互必然都经过MME,MME自己就可以监测信令连接的空闲情况并确定何时释放信令连接以使UE处于空闲状态,因此本步骤不是必须的,是可选的;
步骤419、MME确定释放UE与MME之间的信令连接,向eNB发送UE上下文释放命令消息;
步骤420、eNB接收到UE上下文释放命令消息,并与UE进行交互,释放UE与eNB之间的信令连接;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没有建立(恢复)UE与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因此,本步骤中eNB不需要释放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从而简化了UE和eNB的处理、以及MME与S-GW之间的信令交互,减轻了UE和eNB的负荷,同时减轻了MME和S-GW的负荷。
步骤421、eNB向MME返回UE上下文释放完成消息。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MME与S-GW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S-GW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缓存接收到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并通知MME对UE进行寻呼。当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MME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S-GW将所缓存的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给MME,MME直接将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本实施例中,是以S-GW确定通道模式为例进行描述的。实际也可以由MME进行决策,在步骤405中,MME接收到S-GW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之后,MME决策通道模式。若选择信令连接模式,则不需要恢复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并在步骤413中指示S-GW将其所缓存的携带了MT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封装成信令消息后发到MME。
为了进一步缩短传输的用户面IP数据包的长度,节约无线资源,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的用户面IP数据包时,UE或者网络可以对信令消息中所封装的用户面IP数据包进行整体压缩、IP头压缩等处理,压缩属于现有成熟技术,具体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处于释放状态的UE(包括信令连接也被释放的UE,以及只恢复了信令连接,但未恢复空口侧用户面承载的UE)要发送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或者接收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时,都需要确定通道模式,即是采用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数据的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通过用户面承载传输用户面数据的方式。
当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处于释放状态的UE发送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时,UE需要确定通道模式。对UE来说,该选择操作相对容易。由于UE感知业务类型,因此UE可以根据业务类型选择通道模式,对通常的业务(例如:语音、视频、Web浏览等)缺省采用用户面承载模式;对特定的业务,例如:IP化的SMS,则可以选择采用信令连接模式;
当S-GW接收到要发送到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处于释放状态的UE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时,网络侧需要确定通道模式。在EPS网络中,当采用缓存在MME的方案时(例如:实施例三),一般可以由S-GW来确定通道模式;当采用缓存在S-GW的方案时(例如:实施例四),则可以由S-GW或MME来确定通道模式。具体可以根据UE的业务数据流(Service DataFlow,简称SDF)属性参数或承载属性参数来确定到底采用哪种通道模式,其中,上述属性参数可以包括业务数据流或承载的接入点名称(Access PointName,简称APN)、QoS等级标识(Quality of service Class ldentufy,简称QCI)、业务数据流标识或者承载标识等参数。例如:当采用缓存在S-GW的方案时,S-GW可以进行如下判断:
根据S-GW上保存的UE的下行业务数据流(Service Data Flow,简称SDF)过滤器,匹配出与所缓存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UE的一个用户面业务数据流上下文;或者根据S-GW上保存的UE的下行流量模板(Traffic Flow Template,简称TFT),匹配出与所缓存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UE的一个用户面承载上下文。S-GW可以进一步根据每个业务数据流上下文或承载上下文所记载的属性参数对业务的类型进行区分,例如:若SMS业务可以采用特殊的APN、QCI、业务数据流标识或者承载标识,则S-GW可以根据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业务数据流或者承载的APN、QCI、业务数据流标识或者承载标识等属性参数来确定通道模式。
当采用特殊的APN、QCI、业务数据流标识或者承载标识等属性参数不能区分出特定业务(例如:SMS),则S-GW需要在更细的粒度上区分业务数据流例如:用户面IP数据包的IP协议头部信息。例如:
UE进行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简称IMS)业务域的其他业务或MT SMS业务时,其业务消息都是从P-CSCF发往UE的。上述业务消息被封装在用户面IP数据包中通过P-GW与S-GW之间的用户面承载到达S-GW,S-GW需要区别出MT SMS业务的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便确定通道模式。
P-CSCF可以使用不同的IP协议头部信息,例如:IP地址、端口号、Internet协议安全(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简称IPSEC)参数索引、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简称ToS)/差分服务编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Code Point,简称DSCP)、IPv6流标记(Flow Label)、包长度等参数封装其它业务和MT SMS业务的用户面IP数据包,使得S-GW可以通过接收到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IP协议头部信息区别出承载的是MT SMS业务,还是其他业务。对IP协议头部信息的过滤条件(Filter)以及对应的业务类型可以由P-CSCF通过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Policy Control and ChargingRules Function,简称PCRF)实体下发给S-GW,也可以通过操作维护接口配置在S-GW上。当S-GW缓存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并且由MME确定通道模式来进行通道模式选择时,为了辅助MME进行模式选择,S-GW在发给MME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可以将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的APN、QCI、业务数据流标识或者承载标识、IP协议头部信息(或者用户面IP数据包头部片段)等属性参数发送给MME。相应地,对IP协议头部信息的过滤条件(Filter)以及对应的业务类型也可以通过操作维护接口配置在MME上。
可选地,还有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将IP协议头部信息的过滤条件(Filter)通过PCRF或者操作维护配置在P-GW上,P-GW对从外部进入P-GW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根据过滤条件进行匹配,得到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所属的业务数据流,P-GW将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封装在另一个用户面IP数据包中(可以采用GTP、PMIPv6协议或者其他封装格式)发送到S-GW,新封装的用户面IP数据包的外层IP头源地址为P-GW的接口地址,目的地址为S-GW的接口地址,P-GW在该用户面IP数据包中同时封装有指示所携带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属于哪种业务类型的指示标识,所用的指示标识可以是外层IP封装中的TOS/DSCP、IPv6的流标识或特殊的GTP扩展头(GTPextension header)等现有标识,甚至还可以是自定义的私有扩展信息等。S-GW上在接收到来自P-GW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之后,从其中包含的指示标识就可以获得其中的业务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业务类型以进行通道模式选择。P-GW与S-GW之间采用GTP或者PMIPv6协议封装的协议栈如下所示:
业务下行IP数据包 |
GTP-U/PMIPv6封装 |
外层IP封装 |
S-GW、MME和P-GW判断业务类型的依据可以是上述属性参数的组合,例如:对属于某个/某些APN或者QCI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才需要进一步根据IP协议头部信息过滤条件匹配是否属于特定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业务类型并不是UE或者网络侧确定通道模式的唯一参数,网络侧(MME/S-GW)可以使用更智能的方法确定通道模式以进行通道模式选择。例如:
对SMS业务,可以在开始时选择信令连接模式,如果UE或者网络侧统计到信令连接建立后,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的用户面数据太频繁,认为此时切换到传统的使用用户面承载来传输用户面数据的方式更有效率,则UE或者网络侧均可以通过请求恢复用户面承载,将后续的用户面数据切换到用户面承载进行传输;而对其他非SMS业务,也同样可以选择使用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数据,例如:对一个IMS的基于IP协议的语音通信(Voice over InternetProtocol,简称VoIP)呼叫建立。在呼叫建立过程中,初始阶段的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信令交互和数据量较小,UE或者网络侧可以选择在呼叫建立初始阶段采用信令连接来传输用户面SIP信令,直到UE或者P-CSCF请求建立承载VoIP语音数据的专有承载、UE或者网络侧判断通过信令连接不适宜承载VoIP语音数据这样大量的用户面数据或者UE或者网络侧判断信令连接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无法保证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UE或者网络侧再决定建立/恢复UE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将用户面数据切换到用户面承载进行传输。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既可以适用于单次业务数据量小或者对业务数据的传输通道的QoS没有特殊要求,以及进行频度比较频繁的业务,例如:SMS业务、即时消息(IM)业务等;又可以适用于单次业务数据量大或者对业务数据的传输通道的QoS有特殊要求的业务的某些阶段,例如:业务建立阶段,由UE或网络侧选择是否执行该方法,例如:语音业务、视频业务、Web浏览业务等。因此,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进行传输的“用户面IP数据包”的理解,在符合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应有更宽泛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某些UE可能不支持信令连接模式,或者UE虽然支持信令连接模式,但网络侧可能不支持,这种情况下,需要UE和网络侧预先协商以确定针对某种业务是否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连接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附着流程或者跟踪区域更新(TrackingArea Update,简称TAU)流程实现协商,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UE通过eNB向MME发送附着请求消息或者TAU请求消息,上述请求消息中携带有UE的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可以包括UE支持某种业务(例如:SMS)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的指示信息,若不包含该指示信息,则可以说明UE不支持该业务通过信令连接传输。MME接收到上述附着请求消息或者TAU请求消息之后,若MME不支持信令连接模式,则可能不能识别UE支持该业务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的指示信息,直接忽略该指示信息;若MME支持信令连接模式并且MME上配置的网络(即所连接的S-GW)也支持信令连接模式,则可以根据配置确定对应的业务是否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
如果是附着流程,或者TAU流程伴随有S-GW的切换,则MME需要向S-GW发送创建承载请求消息创建UE的用户面承载,若UE支持该业务通过信令连接传输,在该创建承载请求消息中可以携带有通知S-GW对该UE的对应业务支持信令连接模式即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的指示信息;
如果是TAU流程伴随有MME的切换但S-GW保持不变(此时MME为新侧MME),则MME需要向S-GW发送更新承载请求消息,若UE支持该业务通过信令连接传输,在该更新承载请求消息中可以携带有通知S-GW对该UE的对应业务支持信令连接模式即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的指示信息。
S-GW接收到上述创建承载请求消息或更新承载请求消息之后,确定采用信令连接模式,向MME返回创建承载响应消息或更新承载响应消息。MME再通过eNB向UE返回附着接受消息或者TAU接受消息,上述接受消息中可以携带有通知S-GW已经确定对该UE的对应业务支持信令连接模式即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的指示信息。
当UE与网络侧(MME、S-GW)协商完毕之后,UE、MME、S-GW可以分别进一步根据上述协商的结果进行通道模式的确定。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二、本发明实施例三和本发明实施例四都是以EPS网络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在EPS网络中,网络侧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MME是一个纯控制面实体,因此空口一侧的信令连接和用户面承载分别连接到两个网络实体上即MME和S-GW。而在有些网络中,例如:GPRS网络、WiMax网络、CDMA网络等网络中,网络侧并没有采用完全的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的架构。例如:
在GPRS网络中,当未采用直接隧道(Direct Tunnel)方案时,UE空口一侧的信令连接与用户面承载都经过无线接入网即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Territorial RadioAccess Network,简称UTRAN)或者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s,简称GSM)/提高数据速率的GSM演进技术(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简称EDGE)无线接入网(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GERAN)连接至SGSN,SGSN的功能可以看做EPS网络中MME和S-GW两个网络实体功能的集合。SGSN的内部分别利用控制面模块和用户面模块分别处理控制面和用户面的消息,并且其内部的控制面模块和用户面模块也有内部消息交互用于通过控制面与其他网络实体的信令交互来维护用户面承载(创建,修改、删除等),因此在EPS网络中应用本发明方案后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所减少的MME与S-GW之间的信令交互的有益效果在GPRS网络中仍然成立,只是减少的信令交互是在SGSN内部。
在GPRS网络中,当采用直接隧道方案时,UE空口一侧的信令连接经过无线接入网即UTRAN或者GERAN连接至SGSN,而用户面承载经无线接入网即UTRAN或者GERAN旁路过SGSN,直接连接至GGSN(或S-GW)。当UE恢复(建立)空口侧用户面承载时,SGSN需要与GGSN进行信令交互以更改GGSN(或S-GW)上的用户面承载下行隧道信息。在此网络架构下应用本发明方案可以节省SGSN和GGSN(或S-GW)之间的信令交互,与EPS中的效果类似。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管理设备包括第一接收模块51、建立模块52和第一传输模块53。其中,第一接收模块51接收UE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模块52根据第一接收模块51接收到的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上述UE之间的信令连接,第一传输模块53通过建立模块52建立的上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二中MME、本发明实施例三中MME和本发明实施例四中MME的功能均可以由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实现。
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收模块51所接收到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可以是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主动触发的即UE主动通过接入网设备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此时说明处于空闲状态的UE需要主动发送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UE主动发起连接建立请求建立空口侧信令连接;也可以是处于空闲状态的UE根据网络侧的寻呼被动触发的即移动管理设备接收到接入网关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或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之后,通过接入网设备寻呼到对应的UE,触发该UE被动通过接入网设备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此时说明网络侧收到了发送给处于空闲状态的UE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UE被网络侧寻呼而被动发起连接建立请求建立空口侧信令连接。
本实施例中,当建立模块建立了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网络侧即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第一传输模块则可以直接将携带有业务内容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或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在UE与网络侧之间进行传输,而无需专门建立(恢复)UE与网络侧即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可以为eNB、RNC、BSC等网元;移动管理设备可以为MME、SGSN、ASN-GW等网元;接入网关可以为S-GW、GGSN、ASN-GW等网元。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未来网络架构的演进,上述网络实体之间可能互相融合或分割。例如:不排除未来移动管理设备可能融合在接入网设备中。
进一步地,第一接收模块51所接收到的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可以包含有指示只建立信令连接而不建立空口侧用户面承载的指示信息,第一传输模块53具体可以用于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上述终端所发送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与本发明实施例五相比,本实施例的移动管理设备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缓存模块61和第一触发模块62。其中,第一缓存模块61缓存接收到的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第一触发模块62根据第一缓存模块61缓存的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寻呼到上述UE,以触发上述UE发送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第一传输模块53则可以具体用于根据第一缓存模块61缓存的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建立模块52建立的信令连接传输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移动管理设备与接入网关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接入网关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直接将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给第一缓存模块,第一缓存模块缓存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并由第一触发模块对UE进行寻呼。当建立模块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第一传输模块则可以直接将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与本发明实施例五相比,本实施例的移动管理设备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触发模块71,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接入网关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上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寻呼到上述UE,以触发上述UE发送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第一传输模块53则可以具体用于根据上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的指示信息,通过建立模块52建立的信令连接传输接收到的上述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移动管理设备与接入网关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接入网关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继而缓存接收到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并通知第二触发模块对UE进行寻呼以及通知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当建立模块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接入网关将所缓存的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给第一传输模块,第一传输模块直接将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与本发明实施例五相比,本实施例的移动管理设备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触发模块81和通知模块82。其中,第三触发模块81根据接收到的接入网关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寻呼到上述UE,以触发上述UE发送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通知模块82在建立模块52建立与上述UE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向上述接入网关发送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上述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第一传输模块53则可以具体用于通过建立模块52建立的信令连接传输接收到的上述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移动管理设备与接入网关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接入网关缓存接收到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并通知第二触发模块对UE进行寻呼。移动管理设备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当建立模块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通知接入网关将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至第一传输模块以供第一传输模块直接将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与本发明实施例五相比,本实施例的移动管理设备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协商模块91,用于通过附着流程或者跟踪区域更新跟踪区域更新流程,与上述UE进行协商是否支持信令连接模式即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 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若某些UE不支持信令连接模式,或者UE虽然支持信令连接模式,但网络侧不支持的情况下,协商模块可以预先与UE进行协商,以确定针对某种业务是否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连接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附着流程或者TAU流程实现协商。若确定针对某种业务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连接模式,那么UE或网络侧则在后续的流程中可以针对该业务分别选择信令连接模式;若确定针对某种业务不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连接模式,那么UE或网络侧则在后续的流程中针对该业务只能选择传统的通过用户面承载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用户面承载模式。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终端可以包括请求模块1001和第二传输模块1002。其中,请求模块1001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供上述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与UE之间的信令连接,第二传输模块1002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请求模块1001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可以是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主动触发的即UE主动通过接入网设备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此时说明处于空闲状态的UE需要主动发送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UE主动发起连接建立请求建立空口侧信令连接;也可以是处于空闲状态的UE根据网络侧的寻呼被动触发的即移动管理设备接收到接入网关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或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之后,通过接入网设备寻呼到对应的UE,触发该UE被动通过接入网设备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此时说明网络侧收到了发送给处于空闲状态的UE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UE被网络侧寻呼而被动发起连接建立请求建立空口侧信令连接。
本实施例中,当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了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网络侧即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第二传输模块则可以直接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携带有业务内容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或接收携带有业务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而无需专门建立(恢复)UE与网络侧即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一种接入网关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接入网关可以包括第二接收模块1101和第一发送模块1102。其中,第二接收模块1101接收用户面IP数据包,第一发送模块1102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第二接收模块1101接收到的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供上述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与上述UE之间的信令连接,并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移动管理设备与接入网关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接入网关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第一发送模块直接将第二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给移动管理设备,移动管理设备缓存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并对UE进行寻呼。当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移动管理设备则可以直接将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网关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接入网关可以包括第二缓存模块1201和第二发送模块1202。其中,第二缓存模块1201缓存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第二发送模块1202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上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下行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以供寻呼到UE,以触发UE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上述移动管理设备根据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上述UE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向上述移动管理设备发送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供上述移动管理设备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移动管理设备与接入网关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接入网关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继而第二缓存模块缓存接收到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第二发送模块通知移动管理设备对UE进行寻呼以及通知移动管理设备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当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第二发送模块则继而将第二缓存模块所缓存的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给移动管理设备,移动管理设备直接将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提供的再一种接入网关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接入网关可以包括第三缓存模块1301和第三发送模块1302。其中,第三缓存模块1301缓存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第三发送模块1302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以供寻呼到UE,以触发UE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上述移动管理设备根据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上述UE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根据接收到的上述移动管理设备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上述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向上述移动管理设备发送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供上述移动管理设备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移动管理设备与接入网关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第三缓存模块缓存接收到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第三发送模块通知移动管理设备对UE进行寻呼。移动管理设备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当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通知第三发送模块将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至移动管理设备以供移动管理设备直接将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可以包括接入网设备1401和移动管理设备1402。
接入网设备1401用于接收UE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发送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移动管理设备1402用于接收接入网设备1401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上述UE之间的信令连接,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IP数据包。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二中MME、本发明实施例三中MME和本发明实施例四中MME的功能均可以由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中的移动管理设备1402实现,该移动管理设备1402可以为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五、本发明实施例六、本发明实施例七、本发明实施例八或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移动管理设备。
本实施例中,当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了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网络侧即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移动管理设备则可以直接将携带有业务内容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或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在UE与网络侧之间进行传输,而无需专门建立(恢复)UE与网络侧即S-GW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进一步地,移动管理设备1402所接收到的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可以包含有指示只建立信令连接而不建立空口侧用户面承载的指示信息,移动管理设备1402具体可以用于接收接入网设备1401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上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上述UE所发送的上行用户面IP数据包,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与本发明实施例十四相比,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接入网关1501,用于接收用户面IP数据包,并向移动管理设备1402发送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相应地,移动管理设备1402具体可以用于接收接入网设备1401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上述UE之间的信令连接,根据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上述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移动管理设备与第一接入网关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第一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第一接入网关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直接将接收到的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给移动管理设备,移动管理设备缓存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并对UE进行寻呼。当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移动管理设备则可以直接将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第一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十六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与本发明实施例十四相比,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接入网关1601,用于缓存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并向移动管理设备1402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上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相应地,移动管理设备140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上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寻呼到上述UE,以触发上述UE发送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接收接入网设备1401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上述UE之间的信令连接,根据上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所包含的指示信息,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接收到的第二接入网关1601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移动管理设备与第二接入网关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第二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第二接入网关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缓存接收到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继而通知移动管理设备对UE进行寻呼以及通知移动管理设备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当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第二接入网关则继而将所缓存的携带了MT SMS内容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给移动管理设备,移动管理设备直接将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第二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与本发明实施例十四相比,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接入网关1701,用于缓存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并向移动管理设备1402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相应地,移动管理设备140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上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寻呼到上述UE,以触发上述UE发送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接收接入网设备1401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上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上述UE之间的信令连接,并向第三接入网关1701发送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上述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以及通过上述信令连接传输接收到的第三接入网关1701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处理空闲状态的UE进行MT SMS业务时,移动管理设备与第三接入网关之间不再需要进行信令消息交互建立(恢复)UE与第三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第三接入网关缓存接收到的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并通知移动管理设备对UE进行寻呼。移动管理设备选择了信令连接模式之后,当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了被寻呼到的处于空闲状态的UE与移动管理设备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通知第三接入网关将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发送至移动管理设备以供移动管理设备直接将该下行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该信令连接发送给UE,而无需专门恢复(建立)UE与网络侧即第三接入网关之间的空口侧用户面承载即RAB,能够节省无线资源和信令开销,从而减轻了网络负荷,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进一步地,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本发明实施例十六和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提供的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中的移动管理设备1402还可以进一步用于通过附着流程或者跟踪区域更新跟踪区域更新流程,与上述UE进行协商是否支持信令连接模式即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若某些UE不支持信令连接模式,或者UE虽然支持信令连接模式,但网络侧不支持的情况下,移动管理设备可以预先与UE进行协商,以确定针对某种业务是否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连接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附着流程或者TAU流程实现协商。若确定针对某种业务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连接模式,那么UE或网络侧则在后续的流程中可以针对该业务分别选择信令连接模式;若确定针对某种业务不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信令连接模式,那么UE或网络侧则在后续的流程中针对该业务只能选择传统的通过用户面承载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用户面承载模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4)
1.一种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有指示只建立信令连接而不建立空口侧用户面承载的指示信息;
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
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其中,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是指移动分组网络中终端与数据网关之间传输的分组数据域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P数据包是包含在信令消息中传输的,所述信令消息中还包含有与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对应的用户面数据流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包括:
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终端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终端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缓存接收到的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寻呼到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终端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接入网关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所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
寻呼到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包括:
根据所述指示信息,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接收到的所述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终端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接入网关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
寻呼到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还包括:
向所述接入网关发送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所述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
所述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包括:
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接收到的所述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息是根据用户面业务数据流的属性参数或用户面承载的属性参数发送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终端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通过附着流程或者跟踪区域更新流程,与所述终端进行协商是否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9.一种移动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有指示只建立信令连接而不建立空口侧用户面承载的指示信息;
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其中,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是指移动分组网络中终端与数据网关之间传输的分组数据域消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终端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缓存模块,用于缓存接收到的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第一触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寻呼到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触发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接入网关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所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寻呼到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指示信息,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接收到的所述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触发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接入网关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通知消息,寻呼到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通知模块,用于在建立模块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向所述接入网关发送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所述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接收到的所述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移动管理设备,还包括协商模块,用于通过附着流程或者跟踪区域更新流程,与所述终端进行协商是否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15.一种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请求模块,用于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供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与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有指示只建立信令连接而不建立空口侧用户面承载的指示信息;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其中,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是指移动分组网络中终端与数据网关之间传输的分组数据域消息。
16.一种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面IP数据包,其中,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是指移动分组网络中终端与数据网关之间传输的分组数据域消息;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供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建立与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并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其中所述移动管理设备根据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所述信令连接,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有指示只建立信令连接而不建立空口侧用户面承载的指示信息。
17.一种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缓存模块,用于缓存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其中,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是指移动分组网络中终端与数据网关之间传输的分组数据域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所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以供寻呼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所述移动管理设备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向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发送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供所述移动管理设备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有指示只建立信令连接而不建立空口侧用户面承载的指示信息。
18.一种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缓存模块,用于缓存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其中,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是指移动分组网络中终端与数据网关之间传输的分组数据域消息;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移动管理设备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以供寻呼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所述移动管理设备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之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移动管理设备所发送的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所述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向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发送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以供所述移动管理设备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有指示只建立信令连接而不建立空口侧用户面承载的指示信息。
19.一种用户面数据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入网设备,用于接收终端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含有指示只建立信令连接而不建立空口侧用户面承载的指示信息;
移动管理设备,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网设备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其中,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是指移动分组网络中终端与数据网关之间传输的分组数据域消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网设备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终端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接入网关,用于接收用户面IP数据包,并向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发送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
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网设备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根据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所述用户面IP数据包。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接入网关,用于缓存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并向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所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
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具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寻呼到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接收所述接入网设备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根据所述指示信息,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接收到的所述第二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接入网关,用于缓存接收到的用户面IP数据包,并向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发送下行数据通知消息;
所述移动管理设备具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下行数据通知消息,寻呼到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接收所述接入网设备所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建立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信令连接,并向所述第三接入网关发送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所述下行数据递交通知消息中包含有指示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的指示信息,以及通过所述信令连接传输接收到的所述第三接入网关所发送的用户面IP数据包。
24.根据权利要求19至2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系统,所述移动管理设备还用于通过附着流程或者跟踪区域更新流程,与所述终端进行协商是否支持通过信令连接传输用户面IP数据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88363.4A CN101931898B (zh) | 2009-06-26 | 2009-06-26 | 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PCT/CN2010/073136 WO2010148867A1 (zh) | 2009-06-26 | 2010-05-24 | 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ES10791373T ES2434324T3 (es) | 2009-06-26 | 2010-05-24 | Método, aparato y sistema para transmitir datos de plano de usuario |
EP10791373.3A EP2448192B1 (en) | 2009-06-26 | 2010-05-24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user plane data |
US13/335,989 US8817705B2 (en) | 2009-06-26 | 2011-12-23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user plane data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88363.4A CN101931898B (zh) | 2009-06-26 | 2009-06-26 | 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31898A CN101931898A (zh) | 2010-12-29 |
CN101931898B true CN101931898B (zh) | 2014-03-05 |
Family
ID=43370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88363.4A Active CN101931898B (zh) | 2009-06-26 | 2009-06-26 | 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17705B2 (zh) |
EP (1) | EP2448192B1 (zh) |
CN (1) | CN101931898B (zh) |
ES (1) | ES2434324T3 (zh) |
WO (1) | WO201014886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1548B (zh) * | 2009-06-24 | 2012-09-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接入网络标签管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
US8599768B2 (en) * | 2009-08-24 | 2013-12-03 | Intel Corporation | Distributing group size indications to mobile stations |
JP4892084B2 (ja) * | 2010-06-16 | 2012-03-07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方法 |
US8537829B2 (en) | 2010-09-15 | 2013-09-17 | Cisco Technology, Inc. | Paging control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CN102595508B (zh) * | 2011-01-14 | 2016-09-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策略控制方法及系统 |
GB2493240B (en) | 2011-07-29 | 2016-01-20 | Sca Ipla Holdings Inc |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 |
CN102316521B (zh) | 2011-09-15 | 2014-04-1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设备 |
JP5765429B2 (ja) * | 2011-09-30 | 2015-08-1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と方法と装置 |
CN103052045B (zh) * | 2011-10-17 | 2019-03-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类型的指示方法、系统及装置 |
WO2014019616A1 (en) * | 2012-08-01 | 2014-02-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A node for short message context |
US9066213B2 (en) | 2011-11-17 | 2015-06-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Node for short message context |
GB2500720A (en) | 2012-03-30 | 2013-10-02 | Nec Corp | Providing security information to establish secure communications over a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link |
EP4243562A3 (en) * | 2012-04-27 | 2023-11-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s well as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mobility management device and gateway device for such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088976B2 (en) * | 2012-04-29 | 2015-07-21 | Blackberry Limited | Provisioning radio resource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
CN107509199B (zh) | 2012-05-10 | 2020-10-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蜂窝网络中通过用户设备进行数据消息传输的方法 |
CN103428677B (zh) * | 2012-05-17 | 2018-02-06 | 上海晨兴希姆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分组业务数据的发送方法及信令信道发送信息的接收方法 |
US9019913B2 (en) * | 2012-05-21 | 2015-04-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2D system information to a UE served by a home evolved Node-B |
US20140038622A1 (en) * | 2012-05-22 | 2014-02-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of small data amounts while in idle mode |
WO2014000266A1 (zh) | 2012-06-29 | 2014-01-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方法、转发面设备和控制面设备 |
US9351274B2 (en) * | 2012-07-24 | 2016-05-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Node and method for priority of application based handling of a paging request |
WO2014021770A2 (en) * | 2012-08-02 | 2014-02-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ignaling in a core network |
US8867447B2 (en) * | 2012-08-28 | 2014-10-21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Dynamic header compression based on attributes of traffic |
US9357431B2 (en) * | 2012-08-31 | 2016-05-3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lective network parameter configuratons based on network identification of non-IMS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
EP2897392A4 (en) * | 2012-09-12 | 2016-03-09 | Nec Corp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GATEWAY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
KR20140044993A (ko) * | 2012-09-20 | 2014-04-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작은 데이터를 검출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4047920A1 (zh) * | 2012-09-29 | 2014-04-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
US9301205B2 (en) * | 2012-10-04 | 2016-03-29 | Benu Networks, Inc. | Application and content awareness for self optimizing networks |
CN110087332B (zh) * | 2012-10-05 | 2024-02-02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基站、用户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
CN102932102B (zh) * | 2012-10-16 | 2018-03-09 | 邦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家庭基站与家庭基站网关间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
CN103731872A (zh) * | 2012-10-16 | 2014-04-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对用户设备通过信令传输数据进行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813300A (zh) * | 2012-11-14 | 2014-05-21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
KR101698285B1 (ko) * | 2012-11-27 | 2017-01-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Ims 기반 서비스 연결 방법 |
NZ737652A (en) | 2013-02-07 | 2018-11-30 | Dyno Nobel Inc | Systems for delivering explosiv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CN104023327B (zh) * | 2013-03-01 | 2018-05-1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9444913B2 (en) * | 2013-03-14 | 2016-09-13 | Alcatel Lucent | Multi-ring reliable messaging system |
JP2014204193A (ja) * | 2013-04-02 | 2014-10-27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EP3017636B1 (en) * | 2013-07-03 | 2021-08-25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GmbH & Co. KG | User plane idle mode buffering with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architecture |
US9301280B2 (en) * | 2013-10-02 | 2016-03-29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Optimizing paging based on services |
CN104754760B (zh) * | 2013-12-27 | 2019-05-14 | 锐迪科(重庆)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分组业务重建方法和终端 |
US10827456B2 (en) * | 2014-01-17 | 2020-11-03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service based mobility management |
CN104869660A (zh) * | 2014-02-21 | 2015-08-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保证业务数据连续性的方法、控制器及网关 |
EP3139662A4 (en) * | 2014-05-30 | 2017-05-3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Handover method, bearer setup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
WO2016026116A1 (zh) * | 2014-08-21 | 2016-02-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空口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US10341986B2 (en) * | 2015-03-31 | 2019-07-02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paging message to a terminal using a virtual network node |
US10045335B2 (en) * | 2015-08-14 | 2018-08-07 | Acer Incorporated | Method of delivering data for use by bas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
CN112866754A (zh) | 2015-09-07 | 2021-05-28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广播信号发送设备和方法以及广播信号接收设备和方法 |
CN105554804A (zh) * | 2015-09-28 | 2016-05-04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语音通话承载方法及装置 |
FR3043522A1 (fr) * | 2015-11-10 | 2017-05-12 | Orange | Transmission de donnees de volume variable dans un reseau mobile de communication |
CN107241369B (zh) | 2016-03-28 | 2020-06-1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会话管理功能实体设备 |
CN107294723A (zh) * | 2016-03-31 | 2017-10-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消息完整性认证信息的生成和验证方法、装置及验证系统 |
EP3432617A4 (en) * | 2016-04-05 | 2019-04-1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DEVICE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 TRANSMISSION SCHEME |
US9888515B2 (en) * | 2016-05-06 | 2018-02-06 | Apple Inc. |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network states during handover between VoLTE and WiFi |
CN110691429B (zh) * | 2016-05-13 | 2021-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Rrc状态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EP3459317A1 (en) * | 2016-05-16 | 2019-03-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Evolved packet system (eps) bearer identity based active flag extension for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ciot) devices |
CN107426785A (zh) * | 2016-05-23 | 2017-12-01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7426771B (zh) * | 2016-05-23 | 2020-07-17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7484224A (zh) * | 2016-06-08 | 2017-12-15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7579807B (zh) * | 2016-06-30 | 2020-11-2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8006239A1 (zh) * | 2016-07-04 | 2018-01-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确定用户面协议栈的方法、控制面网元和系统 |
CN106100800A (zh) * | 2016-08-22 | 2016-11-09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lte的物联网数据传输方式的切换方法 |
CN106330398A (zh) * | 2016-08-29 | 2017-01-11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物联网业务的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装置 |
JP2019531040A (ja) * | 2016-10-10 | 2019-10-24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ダウンリンクデータ送信方法、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及びユーザプレーンデバイス |
CN107919936A (zh) * | 2016-10-10 | 2018-04-17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8107368A1 (zh) * | 2016-12-13 | 2018-06-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 |
CN106879072A (zh) * | 2017-02-24 | 2017-06-20 | 苏州蜗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路移动数据通道实现数据分发业务的系统及方法 |
BR112019026135A2 (pt) * | 2017-08-04 | 2020-06-30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étodo de processamento de falha de paginação, dispositivo de rede de acesso e dispositivo de rede principal |
US10212690B1 (en) | 2017-10-16 | 2019-02-19 | Verizon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Inc. |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support of user equipment using extend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and power saving mode |
US11317447B2 (en) | 2017-10-20 | 2022-04-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onfiguration of a packet data network connection |
CA3024596A1 (en) | 2017-11-16 | 2019-05-16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Beam paging assistance |
CN109818917B (zh) * | 2017-11-21 | 2021-10-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
WO2019203700A1 (en) * | 2018-04-17 | 2019-10-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Wireless device, network node, core node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radio communication of data |
CN110475210B (zh) * | 2018-05-11 | 2021-06-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09246718B (zh) * | 2018-09-30 | 2022-05-24 |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用户行为监控方法及装置 |
CN111194085B (zh) * | 2018-11-16 | 2023-12-2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通道资源的控制方法、终端和通信网元 |
CN109526008A (zh) * | 2018-12-24 | 2019-03-26 | 广州微智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模式的选择方法 |
CN113498081B (zh) * | 2020-04-02 | 2024-02-27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用户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CN111491032A (zh) * | 2020-04-26 | 2020-08-04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一种5g核心网与电力业务平台间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5087039B (zh) * | 2022-07-15 | 2023-12-08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0780A (zh) * | 2002-04-11 | 2003-10-22 | 阿尔卡塔尔公司 | 用于交换有限大小的文本消息的方法、短消息服务器、终端和程序模块 |
CN101064906A (zh) * | 2006-04-26 | 2007-10-3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缩短移动通讯系统被叫建立时间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46444A (en) * | 1994-03-11 | 1996-08-13 | Bellsouth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data via a cellular network control channel |
US5239678A (en) * | 1991-11-21 | 1993-08-24 | Motorola, Inc. | Method of assigning a control channel as a temporary voice/data channel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5799251A (en) * | 1992-08-18 | 1998-08-25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Radio system having additional signalling channel dedicated for user data transmission otherwise carried on control channel |
US5815506A (en) * | 1996-06-24 | 1998-09-29 | Comsat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overlay short messaging service in a mobil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283073B1 (ko) * | 1997-10-13 | 2001-03-02 | 정선종 |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매체액세스제어프레임구조를이용한제어평면정보송수신방법 |
US6285667B1 (en) * | 1998-12-02 | 2001-09-0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Page response on existing radio signaling channel |
US7181223B1 (en) * | 2000-06-21 | 2007-02-20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rapid uplink access by GSM GPRS/EDGE mobile stations engaged in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packet transfer mode |
DE10049146A1 (de) * | 2000-10-04 | 2002-04-11 | Orga Kartensysteme Gmbh | Informationsübertragung über den Signalisierungskanal eines Mobilfunknetzes |
TWI345902B (en) | 2003-05-01 | 2011-07-21 | Interdigital Tech Cor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livery of data-based/voice services over piconets and wireless lans (wlans) coupled to 3gpp devices including protocol architecture and information elements relating to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over wlans |
KR100548344B1 (ko) * | 2003-05-13 | 2006-02-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rrc연결방법 |
US20050117540A1 (en) * | 2003-10-07 | 2005-06-02 | Ravi Kuchibhotl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uting messages in a network |
US7289822B2 (en) * | 2004-06-21 | 2007-10-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for using a signaling channel to set up a call request for a push-to-talk communication o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20070060154A1 (en) * | 2005-08-12 | 2007-03-15 | Agere Systems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ser-selected data with a request for connection signal over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EP1781057A1 (en) * | 2005-10-26 | 2007-05-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Fast radio bearer establishmen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503553B2 (ja) * | 2006-04-06 | 2010-07-14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通信端末、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
CN100579067C (zh) | 2006-04-29 | 2010-01-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实现短消息业务的系统和上发以及下发短消息的方法 |
US8682357B2 (en) * | 2006-05-02 | 2014-03-25 | Intellectual Ventures Holding 81 Llc | Pag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
ES2391413T3 (es) * | 2007-04-12 | 2012-11-26 | Alcatel Lucent | Procedimiento para la gestión de la movilidad en una arquitectura de sistema que soporta la movilidad entre diferentes sistemas de acceso |
CN101136835B (zh) * | 2007-09-30 | 2011-09-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闲模式下承载建立方法 |
EP2182328A1 (en) * | 2008-10-28 | 2010-05-05 | Koninklijke KPN N.V. |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user data in signalling messages from a communication unit to a data processing centre |
CN101388689B (zh) | 2008-10-28 | 2012-07-11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多承载并行传输方法及装置 |
-
2009
- 2009-06-26 CN CN200910088363.4A patent/CN101931898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5-24 ES ES10791373T patent/ES2434324T3/es active Active
- 2010-05-24 EP EP10791373.3A patent/EP2448192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5-24 WO PCT/CN2010/073136 patent/WO201014886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
- 2011-12-23 US US13/335,989 patent/US881770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0780A (zh) * | 2002-04-11 | 2003-10-22 | 阿尔卡塔尔公司 | 用于交换有限大小的文本消息的方法、短消息服务器、终端和程序模块 |
CN101064906A (zh) * | 2006-04-26 | 2007-10-3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缩短移动通讯系统被叫建立时间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31898A (zh) | 2010-12-29 |
US8817705B2 (en) | 2014-08-26 |
EP2448192A4 (en) | 2012-05-02 |
US20120093086A1 (en) | 2012-04-19 |
ES2434324T3 (es) | 2013-12-16 |
EP2448192A1 (en) | 2012-05-02 |
WO2010148867A1 (zh) | 2010-12-29 |
EP2448192B1 (en) | 2013-08-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31898B (zh) | 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8702724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注销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9923891B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反映型服务质量的方法及其设备 | |
EP2768251B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and mobile terminal | |
CN101932034B (zh) | 提高服务质量的方法及系统和应用网网元 | |
KR102326072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접근성 모니터링을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
KR101573156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아이들 모드 시그널링 감소에 관련된 데이터를 처리하는 방법 | |
JP6023054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並びに通信装置 | |
CN109076330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跟踪区域更新的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3945535B (zh) | 寻呼优化的方法、装置、系统 | |
US20150358967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justing Radio Resource | |
CN102652412B (zh) | 一种用于在机器对机器通信系统中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其设备 | |
US874375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atus transition | |
CN102369748A (zh) | 无线接入网元信息上报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4919829A (zh) | 用于发送mtc设备的数据的方法 | |
EP2826318A1 (en) | Avoiding unlimited number of unsuccessful location update or packet data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attempts | |
CN103517324A (zh) | 一种ip小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 |
CN103024823A (zh) | 一种流迁移的实现方法、终端和分组数据网络网关 | |
US11412564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service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environment | |
CN106341812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移动管理实体、终端及系统 | |
CN103313327A (zh) | 支持中继节点切换的方法、供者基站和中继节点 | |
CN101621786B (zh) | 一种承载更新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3891385A (zh) | 用于控制缓冲区状态报告消息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2056247A (zh) | 一种限制mtc设备组最大比特率的方法和接入网关 | |
CN101127610A (zh) |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环境下的计费负流量的处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