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907008A - 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7008A
CN101907008A CN 201010200379 CN201010200379A CN101907008A CN 101907008 A CN101907008 A CN 101907008A CN 201010200379 CN201010200379 CN 201010200379 CN 201010200379 A CN201010200379 A CN 201010200379A CN 101907008 A CN101907008 A CN 101907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box
engine
engine case
crankcase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0037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7008B (zh
Inventor
森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07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7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7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70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有效地实现小型轻量化,并实现结构和加工等的简单化。该摩托车发动机具有发动机箱,该发动机箱包含配置有曲轴(25)的曲轴箱(12)和配置有多个变速齿轮的变速箱(19)。在发动机箱的后部上表面上配置有通气箱(22),且在发动机箱的后部壁(19c)上形成有与通气箱(22)连通的回油通路(74),从曲轴箱(12)向通气箱(22)导入泄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油通过回油通路(74)向油存储部(24)回流。

Description

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等发动机的通气装置(日文:ブリ一ザ装置),尤其涉及回油通路结构。
背景技术
在这种发动机中,会产生从燃烧室向曲轴室内泄漏的气体(泄漏气体)。当因泄漏气体的产生而使曲轴室内的压力上升时,润滑油有可能从油密封部件等渗出,所以一般使泄漏气体向发动机外部排出,来防止曲轴室的内压上升。
在此情况下,由于泄漏气体含有未燃烧气体和润滑油,因此通常考虑到环境问题,采用使其不向大气排放而向发动机内返回的结构。使泄漏气体向发动机内返回的发动机构成为:使泄漏气体在通气装置中气液分离成气体和润滑油,其中,使气体向吸气装置侧返回,并使润滑油向油储藏部返回。
尤其对于使用上下分割构成的曲轴箱的发动机,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那样,在曲轴箱中设置有通气室的场合,在通气室中气液分离后的润滑油,通过在曲轴室和变速箱室之间设有的通路被送回到油储藏部。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1893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曲轴室和变速箱室之间的间隙或间隔较小的发动机中,发动机内部中可以用于设置回油通路的空间极其有限。另外,在发动机外部中,要在此空间(或者间隔)和通气室之间配置例如电池电动机(启动电动机),并在曲轴室和变速箱室之间形成回油通路,实质上是困难的。
作为其对策,有使用导管或软管等其他部件来形成回油通路的技术。或者如图12所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变速箱室(变速箱)200中配列有多个变速齿轮200A,将回油通路202突出设置在此变速箱室200的外壁201上,通过此回油通路202使来自通气室203的油回流等。但是,在以该例子为典型使用其他部件等时,暗栓204和用于对其进行安装的通道205以及加工螺栓206就变成必须。因此,这样在节省发动机空间和削减部件数量等方面就变得不利。
鉴于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可以有效地获得小型轻量化,并且实现结构和加工等的简单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该摩托车发动机具有发动机箱,该发动机箱包括配置有曲轴的曲轴箱和配置有多个变速齿轮的变速箱,此通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通气箱,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箱的后部上表面;
回油通路,其形成于所述发动机箱的后部壁,与所述通气箱连通,
其中,所述通气箱将泄漏气体从所述曲轴箱引导到所述通气箱来进行气液分离,并使被分离的油通过所述回油通路向油盘回流。
另外,本发明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和所述变速箱在所述发动机箱内形成为相互连通,且所述回油通路形成在构成所述发动机箱的一部分的所述变速箱的后部壁上,并向所述变速箱的内侧突出。
另外,本发明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路与所述变速箱中所排列的所有变速齿轮中非最大直径的齿轮对应配置。
另外,本发明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箱上表面上的启动电动机,此启动电动机配置在从所述发动机箱向上延伸的气缸和所述通气箱之间。
另外,本发明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所述回油通路配置成与排列在所述变速箱内的至少一个变速齿轮重叠。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通过使回油通路向变速箱的内侧突出而不向后方突出,可以在与车体框架不产生干涉的最佳位置上配置发动机。具体来说,通过与变速箱内的非最大直径的变速齿轮、特别是最小直径的变速齿轮对应配置,可以防止相互干涉,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实现发动机箱的小型化。进一步,在发动机箱的上表面上前后排列设置启动电动机和通气箱,可以成为小型化,且维持与周边辅助机械的适当配置关系,做成通气箱的较佳配置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动力单元周边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动力单元周边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发动机箱上部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发动机箱下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变速箱内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发动机箱下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发动机的沿回油通路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回油通路的变速齿轮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右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通气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符号说明
10:动力单元;11:发动机;12:曲轴箱;12a:左侧壁;12b:后部壁;13:曲轴箱上部;13a、14a:配合面;14:曲轴箱下部;15:气缸;16:气缸头;17:气缸头盖;18:启动电动机;19:变速箱;19a:左侧壁;19A:上箱;19B:下箱;20:磁力罩;21:离合器盖;22:通气箱;23:通气盖;24:油盘;25:曲轴;25a:曲柄臂;26:轴心;27:金属轴承(轴承部);28:副轴;29:主动轴;30、31、32、33:轴承;34:初级从动轮;35:轴承;36:离合器装置;37:离合器分离机构;38:离合器外壳;39:离合器毂;40:压板;41:主动板;42:从动板;43:离合器弹簧;44:离合器分离件;45:初级减震器;46:铆钉部件;47:花键轴;48、49:齿轮群;50:驱动链轮;51:台阶部;52:离合器线路;53:外管;54:挂止部;55:离合器分离支架;56:离合器分离轴;57:凸轮片;58:离合器分离臂;58a:前端部;59:前端部;60:收容部;61:推杆;62:中间杆;63:主通道;64、65、66、67:油通路;68:漏油防止槽;69:通气室;70:吹气部;71:泄漏气体导入通路;72:软管;73:连通孔;74:回油通路;100:摩托车;101:车体框架;102:头管;103:前叉;104:转向杆;105:把手;106:离合器杆;107:后视镜;108:前轮;109:前挡泥板;110:制动盘;111:油箱轨道;112:车身框架;113:下降管;114:下管;115:座位支柱;116:座椅轨道;117:枢轴托架;118:枢轴;119:摆臂;120:后轮;121:链条;122:从动链轮;123:发动机设置件;124:燃料箱;125:座椅;126:后挡泥板;127:上托架;128:下托架;129:头灯单元;130:仪表单元;131A~131C:罩类;132:前灯;133:尾灯;134:空气过滤器;135:节流阀本体;136:促动器;137:喷射器;138:排出管;139:消音器;140:触媒装置;141:冷却器单元;142:冷却器;143:软管;144:水泵;145:软管;146: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的较佳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这里首先对本实施形态的摩托车100的整体结构进行概要说明。图1表示此实施形态的摩托车100。另外,在以下所参照的各图的主要地方,前方用箭头Fr,后方用箭头Rr来分别表示。另外,根据需要,车体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分别用箭头L、箭头R来表示。
在图1中,在例如由钢或铝合金制成的车体框架101的前部,利用头管102可左右转动地支撑有两根前叉103。在前叉103的上端,固定有转向杆104,在转向杆104的左右两端具有把手105。另外,在左侧的转向杆104上,在把手105的前侧配置有离合器操纵杆106,在把手105的基部附近立设有后视镜107。而且,在前叉103的下部,可旋转地支撑有前轮108,并且以覆盖前轮108的上部的状态固定有前挡泥板109。前轮108具有与其一体地旋转的制动盘110。
本实施形态的车体框架101构成为半双摇篮结构。又参考图2和图3,具有从头管102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油箱轨道111,各油箱轨道111分别与沿大致垂直方向配置的车身框架112结合。单一的下降管113从头管102向后方侧急剧倾斜且向下方延伸,在下降管113的下端分支有一对的下管114。各下管114相互平行地向后方延伸,并分别与座位支柱115的下端部结合。另外,车身框架112分别与座位支柱115的下端部附近结合。座位轨道116从车身框架112的上部附近以适度向后上方倾斜的姿态延伸,向后上方延伸的座位支柱115与该座位轨道116结合。由这些框架或轨道形成车体框架101的主要骨架。
车身框架112和座位支柱115的结合部附近设有枢轴托架117,在该枢轴托架117上所设定的枢轴118上,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撑摆臂119的前端。另外,在车体框架101与摆臂119之间,安装有未图示的后缓冲单元,而且,在摆臂119的后端,可转动地支撑有后轮120。后轮120能够通过卷绕有链条121的驱动链轮122被旋转驱动。
在车体框架101上设有多个发动机设置件(发动机悬架部)123(在图2中表示其中的一个),通过这些发动机设置件123搭载有包含发动机等的动力单元10。以后对动力单元10进行详细说明。在动力单元10的上方,通过油箱轨道111搭载支撑有燃料箱124,在燃料箱124的后侧,通过座位轨道116支撑有座位125。在座位125的后部下方,设有从上方覆盖后轮120的后挡泥板126。
此外,在图1中,利用前叉103上部的上托架127和下托架128支撑头灯单元129。在该头灯单元129上搭载有包括速度计、转速计或各种指示灯等在内的仪表单元130。而且,沿燃料箱124、座位125的侧面至下侧附近,覆盖有外壳或罩类131A~131C,由此在车辆上构成具有一体感的外观。另外,车辆前后部分别安装有左右成对的前灯132和尾灯133。
接下来,对动力单元10的周边进行说明。参照图2以及图3,在向动力单元10的发动机11提供混和气的吸气系统中,在车体的大致中央部通过车体框架101支撑有空气过滤器134。此空气过滤器134通过节流阀本体135与发动机11的入口岐管连接。节流阀本体135内配置有开闭该吸气通路的节流阀(未图示),该节流阀能由促动器136驱动控制。另外,在节流阀本体135中安装有燃料的喷射器137,此喷射器137将来自燃料箱124提供的燃料向节流阀下游的吸气通路内喷射。
另外,在发动机11的排气系统中,排出岐管上连接有排出管138,在发动机11中生成的燃烧后的排气气体通过排出管138排气。多根(本例中是2根)排出管138从动力单元10的前部向下方延伸,在其下部集合作为排气管从动力单元10的后部向后方延伸。此排气管与消音器(排气消音器)139结合。动力单元10的下部在排气管中途配置有触媒装置140,通过此触媒装置140清洁净化后的排气从消音器139排出。
另外,在此实施形态中,发动机11做成水冷式,为此具有包含冷却器单元141的冷却系统。在冷却器单元141中,发动机11的前方搭载有冷却器142,利用冷却器142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软管143,被引导向水泵144。水泵144将从冷却器142导入的冷却水通过软管145向发动机11的气缸体上形成的水套送给,由此来进行发动机11的冷却。冷却了发动机11的冷却水通过软管146向冷却器142回流。
这里,图4表示的是动力单元10。动力单元10的发动机11具有:由曲轴箱上部13(图5)和曲轴室下部14(图6)一体结合而成的曲轴箱12、与曲轴箱12的前上部结合的气缸15、进一步与气缸15的上部结合的气缸头16以及覆盖在气缸头16的上部的气缸头盖17,这些部件以一体化的姿势搭载在车体框架101上。
另外,后述的曲轴可以旋转地轴支撑在曲轴箱12内,活塞可以上下往复运动地收容在气缸15内,两者通过连杆连接。另外,气缸头16收容有用于开闭吸气阀门和排气阀门的动阀装置。
在此例中,在曲轴箱上部13上,在气缸15的后侧搭载有启动电动机18。另外,以与曲轴箱12的后侧连接的状态一体形成变速箱19。这种场合,使曲轴箱上部13和曲轴箱下部14分别向后方延伸,并使这些延伸部一体结合,从而形成变速箱19。曲轴的左轴端部配置构成有发电机装置,此发电机装置由磁力罩20所覆盖。在曲轴的后侧所平行配置的后述副轴的右轴端部上配置构成有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由离合器盖21所覆盖。另外,变速箱19(的上箱19A)的上部设置有通气箱22,且该通气箱22由通气盖23所覆盖。此外,从曲轴箱下部14跨过变速箱19(的下箱19B)的这些部件的下部配置有油盘24。另外,包含曲轴箱12和变速箱19而总称为发动机箱。
对动力单元10的上述组成部件等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图5是表示曲轴箱上部13的左侧视图和俯视图,图6是表示曲轴箱下部14(和变速箱19)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变速箱19的俯视图。曲轴箱12构成为曲轴箱上部13和曲轴室下部14的上下分割,在曲轴箱上部13和曲轴箱下部14的两者中形成有该曲轴25的金属轴承(或轴承部)27,从而在这些配合面13a、14a上使曲轴25的轴心26的高度位置一致。
由于在此例中是并列双气筒发动机,因此排列设置有沿车宽方向的4个金属轴承27,使其轴支撑与各气筒相对的曲柄臂25a的两侧。这些金属轴承27实质上在曲轴箱12内以左右方向中心分配的方式配置。即,曲轴25和金属轴承27相对于发动机中心(中心线CL)实质上配置在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在曲柄箱12的后侧以向后侧延伸的状态一体地形成有变速箱19。如图7所示,在变速箱19内前后地配置有与曲轴25分别平行的副轴28和主动轴29。副轴28通过轴承30、31而主动轴29通过轴承32、33分别被轴支撑。
初级从动齿轮34通过轴承35旋转自如地轴支撑在副轴28的一端侧、例如右侧,且在其右侧设置有离合器装置36。如图7所示,这些初级从动齿轮34和离合器装置36配置在发动机箱(变速箱19)的外侧。在副轴28的另一端侧、即离合器装置36的相反侧的左侧端部,配置有离合器分离机构37。另外,对离合器分离机构37的详细内容进行后述。在曲轴25上设有的初级驱动齿轮(未图示)与初级从动齿轮34始终啮合。
离合器装置36做成一般的多板式离合器,由离合器壳体38、离合器毂39、压板40、多个驱动板41以及从动板42、离合器弹簧43、离合器分离件44等构成。其中,离合器外壳38通过多个初级减震器45和多个铆钉46,与初级从动齿轮34一体旋转。另一方面,离合器毂39通过花键47与副轴28的右端一体旋转且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地结合。
通过被离合器弹簧43施力的压板40,相互重合的驱动板41与从动板42被整体地推压到离合器毂39侧。因此,通过各驱动板41和各从动板42之间的摩擦力使离合器壳体38和离合器毂39之间一体旋转,从而使曲轴25的旋转向副轴28以下传递。
在副轴28上,沿其轴方向排列设置有驱动侧的齿轮群48;在主动轴29上,沿其轴方向排列设置有对应于各个齿轮群48的齿轮而啮合的从动侧的齿轮群49。由齿轮群48和齿轮群49构成的变速齿轮通过未图示的轴机构在副轴28和主动轴29上移动,由此,以期望的齿轮比旋转驱动主动轴29。
主动轴29的左端侧从变速箱19的左侧壁19a向外侧突出,在此突出部上设置的驱动链轮齿50和在后轮120的左侧面上设置的从动链轮齿122(参照图1)之间卷装有链条121。
这里,在本实施形态中,变速箱19以及在其内部中收容的变速齿轮偏向离合器装置36侧配置。如图6或图7所示,变速箱19从发动机中心偏向右侧,由此在变速箱19的左侧壁19a和曲轴箱12的左侧壁12a之间形成有台阶差,在曲轴箱12的后部壁12b与变速箱19的左侧壁19a交叉的角落中形成有台阶部51,此台阶部51上配置有离合器分离机构37。另外,此台阶部51被适度地厚壁化。此台阶部51配置成相当地偏向驱动链轮齿50的右内侧,两者之间形成有左右方向的间隙或者间隔。
对离合器分离机构37进行更加详细地说明。这里,首先如图3或者图4等所示,在曲轴箱上部13、具体在启动电动机18顶部的左侧最近处,设置有挂止部54,该挂止部54用于保持离合器线路52的外管53(的端部)。离合器线路52展开架设在离合器分离机构37的后述的离合器分离臂和离合器杆106(图1)之间,通过离合器杆106的操作可以对离合器装置36进行断续控制。
另外,在图3或图4等中,离合器线路52和外管53虽然为图示中的直线状,但实际上由于与周边部件等的关系而安装成适当地弯曲和卷起。
且如图5中所示,在启动电动机18的后侧、挂止部54的右斜后方上与曲轴箱上部13和变速器箱19的上箱19A一体地立设有筒状的离合器分离支架55。在此例中,离合器分离支架55以其筒状的底部形成在台阶部51的状态从台阶部51向斜后上方延伸设置。离合器分离支架55也和台阶部55一样,在与驱动链轮齿50之间形成有左右方向的间隙或间隔。另外,此离合器分离支架55具有作为离合器分离机构37的外壳的功能。
在离合器分离支架55内通过未图示的轴承可以旋转地支撑有离合器分离轴56(参照图5)。离合器分离轴56的下端固着有如图7所示的凸轮片57。离合器分离轴56的上端部从离合器分离支架55适度地突出,其上端结合有离合器分离臂58。如图4等所示,离合器分离臂58的前端部58a位于挂止部54的后方,构成为与离合器线路52的前端部59卡合的卡合部。另外,离合器分离轴56的上端部安装有复位弹簧(未图示),通过该复位弹簧的弹力对离合器分离轴56进行旋转施力,以使前端部58a远离挂止部54。
如图6和图7等所示,在曲轴箱下部14的台阶部51中形成有收容部60,凸轮片57可以旋转地收容于此收容部60。此收容部60成为如上所述的离合器分离支架55的筒状底部,在收容部60内,离合器分离轴56的下端所安装的凸轮片57能往复转动。这里,如图7所示,在副轴28内沿轴方向能往复运动地插入有推杆61。另外,推杆61通过中间杆62推动离合器分离件44。推杆61的左端部延伸到收容部60内,其左端与凸轮片57抵接。
这里,收容部60内供给有润滑油,即具有滞留润滑油的功能。如图8所示,在离合器箱下部14的底部沿车宽方向形成有润滑油的主通道63,从未图示的油泵对此主通道63供给润滑油。从主通道63向发动机的需要部供给润滑油。在此润滑系统中,例如在轴承部27的突出部上形成有与主通道63连通的油通路64,通过油通路64将润滑油供给到轴承部27。
另外,在曲轴箱下部14的左侧壁14b上形成有与主通道63连通的油通路65,该油通路65在曲轴箱下部14的配合面14a上开口,通过在配合面14a上形成的油通路66,从该开口部连通收容部60。从收容部60进一步形成连通到相邻的轴承33侧。主要是在台阶部51(的配合面)中具有漏油防止槽68,该漏油防止槽68用于使这些油通路65、66、67所供给的润滑油向曲轴箱12内回流。
在本发明的通气装置中,在发动机箱的后部上表面、具体为变速箱19的后部上表面上,配置有通气箱22。如图4等所示,通气箱22呈大概矩形状(俯视图)。如图所示,位于启动电动机18的后方,即在前方的离合器轴25与通气箱22之间配置有启动电动机18。
这里,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曲轴箱12与变速箱19在发动机箱内相互地连通,不存在将两者隔开的隔断壁等。在曲轴箱12内的曲轴25和排列设置在变速箱19内的副轴28上的齿轮群48之间具有极其有限的间隔S,两者接近地设置。仅此处就有利于发动机11的小型化。
参照图5(b),在通气箱22中,在通气室69的右侧(离合器装置36侧)配置有形成为弓状或D字弯曲状的泄漏气体的吹气部70。对应此吹气部70,形成有从变速箱19(具体为上箱19A)的右侧壁19b(参照图11)连通到通气室69的泄漏气体导入通路71。即,通过此泄漏气体导入通路71连通离合器室侧与通气室69。
另外,如图9所示,通气箱22配置在变速箱19的后部上表面。另外,如图所示,曲轴25、副轴28和主动轴29在发动机箱的上下配合面上整齐地配置。在通气箱22的上部覆盖有通气盖23,通气盖23上连接有软管72。如图2所示,此软管72向上方延伸,与空气过滤器134连接。即,在通气箱22中被气液分离的泄漏气体中的气体,通过软管72被向空气过滤器134送给。
并且,如图11所示,在曲轴箱12(具体为曲轴箱下部14)的右侧壁12c的底部形成有连通孔73,该连通孔73连通曲轴箱12和夹着该右侧壁12c相邻配置在右侧的离合器室。通过此连通孔73连通曲轴箱12(和变速箱19)侧与离合器室侧,即,使曲轴箱12内的泄漏气体通过此连通孔73向离合器室送给,并且使该泄漏气体通过泄漏气体导入通路71从离合器室向通气室69送给。
于是,在本发明的通气装置中,如图9等所示,在发动机箱的后部壁上,形成有与通气箱22连通的回油通路74。将泄漏气体从曲轴箱12向通气箱22导入,并进行气液分离,使分离后的油通过回油通路74向存储部(即,油盘24)回流。
具体来讲,在构成为发动机箱的一部分的变速箱19的后部壁19c上,回油通路74向后部壁19c的内侧突出地一体形成。虽然在变速箱19(上箱19A和下箱19B)的后部壁19c中,在上下方向形成有回油通路74,但如图6或图7等所示,在此场合,其形成为偏向前方侧,即不向后方突出。回油通路74的上端在通气室69内开口,另外,如图9的图示例所示,其下端部指向油盘24地倾斜形成。
如上所示,仅在曲轴箱12与变速箱19之间具有限定的间隔S,因此无法实质地在此部位上设置隔断壁。如上所述,通过不在此部位设置隔断壁,能够使发动机11尤其在前后方向上小型化。可以被小型化的同时,还可以如上所述通过在变速箱19的后部壁19c上设置的回油通路74,使气液分离后的油向油盘24回流。在这种场合,通过使回油通路74向变速箱19的内侧(前方侧)突出而不向后方突出,可以不用特意地使发动机箱向前方侧移动而配置,从而能够在回油通路74和车体框架101不发生干涉的最佳位置上配置发动机11。
另外,如上所述,在形成回油通路74时,与变速箱19内所排列设置的变速齿轮中非最大直径的变速齿轮对应配置。例如图6或者图7所示,形成配置成与主动轴29侧的齿轮群49中最小直径的齿轮49A对应。
通过这样与最小直径的齿轮49A对应配置,可以防止相互干涉,同时可以有效地实现发动机箱的小型化。在这一点上,当与大直径的变速齿轮对应配置时,由于大直径化,不得不使回油通路74离开通气室69(在图9等例中后退)而配置。这种场合,不得不设置用于将回油通路74的上端与通气室69连接的横向(水平方向的连通孔,另外不得不在此连通孔的开口部内嵌入暗栓(参照图12)。与相比例如图6或图7所示那样的最小直径的齿轮49A具有较大直径的齿轮49B对应配置时,为回避与齿轮49B的干涉,有必要使回油通路74后退,回油通路74的后退量会使变速箱大型化。
另外,上述的场合,在曲轴25和通气箱22之间、发动机箱的上表面搭载有启动电动机18。也即构成为通气箱22配置在启动电动机18的后方。
作为发动机11的启动装置的启动电动机18,由于具有对曲轴25赋予驱动力的功能,因此基本上配置在曲轴25的最近位置。另一方面,如本实施形态这样尤其是比较小的排气量的并列2气筒发动机,要使发动机箱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变小,且使启动电动机18与通气箱22左右排列设置,实质上是困难的。对此,如上所述,使曲轴25、副轴28以及主动轴29沿着水平面前后地排列设置,确保发动机箱(变速箱19)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由此,在发动机箱的上表面前后地排列设置启动电动机18和通气箱22,可以使发动机小型化,且维持与周边辅助机械的适当配置关系,做成通气箱22的较佳配置结构。
虽然如上所述回油通路74是与变速齿轮中非最大直径的变速齿轮对应配置,但换言之,其配置为:从侧面看与变速箱19内排列设置的至少1个变速齿轮重叠,并在变速箱19的两侧壁所设置的轴承之间区域中,被夹在变速齿轮相互之间。
例如图6或者图7所示,相对于与回油通路74对应设置的最小直径的齿轮49A,相邻配置有比齿轮49A具有更大直径的齿轮49B。如图10所示,从侧面看回油通路74与齿轮49B重叠。另外,如图7等所示,在主动轴29的轴承32以及轴承33之间的区域,回油通路74被夹在与齿轮49A相邻的大直径的齿轮49B以及齿轮49C之间。
如上所述,在变速箱19的后部壁上,有效地利用齿轮群49之间形成的间隔而尽可能靠近地配置回油通路74,由此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小型轻量化,并且由此可以降低燃料费并提高车辆操作性。进一步来说,不仅对于发动机,即便车体整体也可以实现小型轻量化,且可以提高操作稳定性。另外,不需要用于形成回油通路74的多余的部件或者对这些部件的加工等,因此可以削减加工、组装工序,进一步地削减成本。
以上虽然将本发明与各种实施形态一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形态,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施变更等。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变速箱19内配置的齿轮群48、49并不仅限于图示例的结构,也可以有其他的配置结构。

Claims (5)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该摩托车发动机具有发动机箱,该发动机箱包括配置有曲轴的曲轴箱和配置有多个变速齿轮的变速箱,该通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通气箱,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箱的后部上表面;
回油通路,其形成于所述发动机箱的后部壁,与所述通气箱连通,
其中,所述通气箱将泄漏气体从所述曲轴箱引导到所述通气箱来进行气液分离,并使被分离的油通过所述回油通路向油盘回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和所述变速箱在所述发动机箱内形成为相互连通,且所述回油通路形成在构成所述发动机箱的一部分的所述变速箱的后部壁上,并向所述变速箱的内侧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路与所述变速箱中所排列的所有变速齿轮中非最大直径的齿轮对应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箱上表面上的启动电动机,该启动电动机配置在从所述发动机箱向上延伸的气缸和所述通气箱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所述回油通路配置成与排列在所述变速箱内的至少一个变速齿轮重叠。
CN 201010200379 2009-06-02 2010-06-02 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7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33392A JP5568890B2 (ja) 2009-06-02 2009-06-02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ブリーザ装置
JP2009-133392 2009-06-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7008A true CN101907008A (zh) 2010-12-08
CN101907008B CN101907008B (zh) 2012-07-18

Family

ID=43262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0037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7008B (zh) 2009-06-02 2010-06-02 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68890B2 (zh)
CN (1) CN10190700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3495B (zh) * 2013-08-02 2017-04-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通气结构
CN110512685A (zh) * 2019-09-02 2019-11-29 沃得重工(中国)有限公司 小型轮挖机的动力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6249B2 (ja) * 2011-06-29 2015-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子スロットル配置構造
JP5932382B2 (ja) * 2012-02-16 2016-06-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966708B2 (ja) * 2012-07-13 2016-08-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EP2730774B1 (en) 2012-11-08 2016-11-09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Engine unit of motorcycle
JP6197279B2 (ja) * 2012-11-08 2017-09-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CN103278075B (zh) * 2013-05-29 2016-12-28 苏州创丰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焊接产品角度检测治具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4614A (ja) * 1994-05-31 1995-12-12 Suzuki Motor Corp 小型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ー装置
JPH08218842A (ja) * 1995-02-08 1996-08-27 Suzuki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JP2001140616A (ja) * 1999-11-19 2001-05-22 Honda Motor Co Ltd 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CN1517519A (zh) * 2003-01-09 2004-08-04 铃木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659365A (zh) * 2002-06-10 2005-08-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中的发动机的漏气还原装置
JP2007113565A (ja) * 2005-09-22 2007-05-1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CN201083144Y (zh) * 2007-10-24 2008-07-09 翁光敏 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箱油气分离装置
CN201155347Y (zh) * 2007-12-26 2008-11-26 珀金斯雷沃动力(天津)有限公司 发动机用闭式油气分离机构
CN101363345A (zh) * 2008-09-17 2009-02-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气门室罩盖内迷宫式油汽分离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2098Y2 (zh) * 1980-05-10 1987-10-28
JPS6337463Y2 (zh) * 1984-09-12 1988-10-04
JPH0721850Y2 (ja) * 1989-12-26 1995-05-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構造
JP2822003B2 (ja) * 1995-01-10 1998-11-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ー装置
JP3628452B2 (ja) * 1996-08-30 2005-03-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2008075713A (ja) * 2006-09-20 2008-04-03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車輌用エンジン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4614A (ja) * 1994-05-31 1995-12-12 Suzuki Motor Corp 小型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ー装置
JPH08218842A (ja) * 1995-02-08 1996-08-27 Suzuki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JP3156536B2 (ja) * 1995-02-08 2001-04-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JP2001140616A (ja) * 1999-11-19 2001-05-22 Honda Motor Co Ltd 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CN1659365A (zh) * 2002-06-10 2005-08-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中的发动机的漏气还原装置
CN1517519A (zh) * 2003-01-09 2004-08-04 铃木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JP2007113565A (ja) * 2005-09-22 2007-05-1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CN201083144Y (zh) * 2007-10-24 2008-07-09 翁光敏 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箱油气分离装置
CN201155347Y (zh) * 2007-12-26 2008-11-26 珀金斯雷沃动力(天津)有限公司 发动机用闭式油气分离机构
CN101363345A (zh) * 2008-09-17 2009-02-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气门室罩盖内迷宫式油汽分离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3495B (zh) * 2013-08-02 2017-04-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通气结构
CN110512685A (zh) * 2019-09-02 2019-11-29 沃得重工(中国)有限公司 小型轮挖机的动力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68890B2 (ja) 2014-08-13
CN101907008B (zh) 2012-07-18
JP2010281223A (ja) 2010-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7008B (zh) 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01852112B (zh) 内燃机
CN101210505B (zh) 二轮摩托车用动力单元
JP5436111B2 (ja) 潤滑油供給構造
JP5202417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溜め構造
TW200417675A (en) Breather device of engine
CN101900002B (zh) 凸轮轴以及凸轮轴的制造方法
JP2004231050A (ja) 車輌のフレーム構造体
JP2013217473A (ja) ギアボックス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US8656885B2 (en) Engine for a vehicle
EP2546551A2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of gear chamber in power unit for small vehicle
CN100404368C (zh) 摩托车
JP2008308989A (ja) エンジ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CN102297020A (zh)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
JP2015113784A (ja) 車輌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EP2295833B1 (en) Engine unit, and a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JP5286976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構造
CN101713313A (zh) 发动机的油面计配置构造
KR20020055378A (ko) 백본형 자동 이륜차의 엔진
CN104343495B (zh) 内燃机的通气结构
CN101144404A (zh) 滤油器罩结构
CN101713332B (zh) 内燃机
CN100532188C (zh) 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
CN102562221B (zh) 真空泵安装结构
CN201041068Y (zh) 水冷式发动机的冷却水通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6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