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4327A - 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64327A CN101864327A CN201010159638A CN201010159638A CN101864327A CN 101864327 A CN101864327 A CN 101864327A CN 201010159638 A CN201010159638 A CN 201010159638A CN 201010159638 A CN201010159638 A CN 201010159638A CN 101864327 A CN101864327 A CN 1018643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reaction
- hydrogenation
- coal tar
- dies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煤焦油经常压或减压蒸馏后切割成<205℃的轻油馏分和>205℃的重油馏分,<205℃的轻油馏分与氢气混合经缓和选择性加氢精制,再进行烷基化反应,反应生成物经油水分离后到国标90#车用汽油产品出装置;>205℃的重油馏分进行深度加氢精制,所得的加氢生成油经冷却、汽提、分馏后得到<360℃的柴油馏分和>360℃的尾油馏分,部分<360℃柴油馏分处理后得到国标0#柴油产品出装置,>360℃的尾油馏分作为燃料油产品出装置。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煤焦油加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煤焦油加工过程的结焦问题,实现煤焦油加氢装置的较长周期运转,同时降低整个煤焦油加氢反应氢耗,控制反应热,延长加氢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还可以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车用90#汽油产品和车用0#柴油产品,燃料油产品硫氮含量均小于500pp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焦油的有效利用,特别是涉及一种低、中、高温全馏分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属于利用多种不同的加氢处理过程来处理煤焦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我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我国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寻找合理、经济的替代能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当务之急。
我国的能源现状是贫油富煤少气,煤炭资源丰富。因此,立足于我国能源现状、充分发挥丰富廉价的煤炭资源优势,补充国内油、气资源不足,把煤炭资源由固体燃料转化为化工和清洁油品原料,替代石油化工,对于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此外,随着我国钢铁和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煤焦油的产量越来越大,煤焦油的有效利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煤焦油常规的加工方法有提取化学品、直接调和燃料油、延迟焦化、加氢改质等。煤焦油直接燃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提取化学品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水,且提取化学品后的残余物依然存在污染问题,因此寻找一个清洁、环保的煤焦油加工处理方法,对于煤焦油的产品质量提升和环境保护,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CN1147575C公开了一种煤焦油加氢生产柴油的方法。该方法将煤焦油切割成<370℃的轻馏分油和>370℃的重馏分渣油,将<370℃的轻馏分油进行加氢精制,加氢生成油经高分、气提后得到汽、柴油。该方法仅适用于低温煤焦油,生成的汽油馏分苯含量高、辛烷值低,柴油产品十六烷值低,不能直接作为车用汽、柴油产品使用,而且仅仅将<370℃的轻馏分油进行了加氢处理,还有>370℃的重馏分渣油需要另行加工。
CN101307257A公开了一种两段法的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该方法将煤焦油切割为<300~380℃的轻馏分油和>300~380℃的重馏分油,其中<300~380℃的轻馏分油通过掺入任选的180~400℃的稀释油后依次进行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后得到汽柴油产品,>300~380℃的重馏分油用于调制燃料油产品。该方法可以适用于高、中、低温煤焦油,但工序复杂,并且将<300~380℃的轻馏分油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加氢精制,<205℃馏分中的轻质芳烃饱和率高,增加了反应氢耗、能耗和装置操作成本,同时也不能处理>300~380℃的重馏分油,而且生成的汽油馏分苯含量高、辛烷值低,柴油产品十六烷值低,不能直接作为车用汽、柴油产品使用,
US0038990A1公开了一种煤焦油制柴油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该方法采用以氧化铝、二氧化硅、Y型分子筛或ZMS-5等为载体,MO、Ni、W、P、Co和F等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在320~400℃条件下对煤焦油进行一步或二步加氢来生产柴油,加氢产物经切割可得到64%的80~280℃馏分油。该方法得到加氢生成油密度大、残炭含量高,无法达到车用汽、柴油的质量标准。
CN101240193A公开了一种煤焦油多段加氢处理工艺。该方法将煤焦油与氢气的混合物依次通过预加氢反应器、加氢脱金属反应器、深度加氢精制反应器进行加氢精制,精制产物经分离装置分离出水,轻组分,重组分。重组分进入加氢裂化反应段。该方法工艺复杂、工序多,整个煤焦油轻、重馏分均在高温高压的苛刻条件下进行加氢改质,一方面煤焦油的高温下极易结焦,装置运转周期不长;另一方面使煤焦油轻馏分中的<205℃轻质芳烃饱和率高,增加了反应的氢耗和装置的能耗。而且生成的汽油馏分苯含量高、辛烷值低,柴油产品十六烷值低,不能直接作为车用汽、柴油产品使用。
CN2006100320607公开了一种煤焦油生产燃料油的方法,该方法脱除水分和灰分的全馏分煤焦油与稀释油按比例混合后,依次经过装有加氢保护剂、预加氢催化剂的浅度加氢单元和装有主加氢催化剂的深度加氢单元,深度加氢后的产物经过产品分离得到低硫、低氮燃料油和轻质油品。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飞温发生,降低催化剂结焦速率,但轻重馏分混合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加氢,造成装置整体负荷较大,轻组分加氢深度高,有价值轻质芳烃产品饱和率高,增加了芳烃损失和装置能耗,经济效益受到制约。而且生成的汽油馏分苯含量高、辛烷值低,柴油产品十六烷值低,不能直接作为车用汽、柴油产品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降低整个装置负荷,有价值的轻质芳烃产品饱和率低,增加了芳烃收率,清洁、环保的煤焦油加氢改质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煤焦油经常压蒸馏或减压蒸馏切割为<205℃的轻油馏分和>205℃的重油馏分;
(2)将步骤(1)得到的<205℃轻油馏分与氢气混合后经加热炉加热后进入一段固定床加氢反应器进行缓和加氢精制,所述的缓和加氢精制条件为:反应温度180~260℃、反应氢分压1.0~3.0MPa、反应氢油比200~500,反应液时空速0.5~3.0h-1;
(3)将步骤(2)得到的生成油经冷却、气液分离后进入闪蒸塔或汽提塔,脱除反应生成油所含的气相杂质;
(4)将步骤(3)得到的脱除气相杂质的反应生成油与甲醇混合后经加热炉加热后进入烷基化反应器进行烷基化反应,所述的反应生成油与甲醇的混合比为1∶1~3,所述的烷基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50~500℃、反应压力0.1~1.0MPa、反应液时空速0.5~2.0h-1;
(5)将步骤(4)得到的反应生成物进入油水分离罐,油水分离罐上部分出的生成油进入车用汽油调和罐,通过添加油品添加剂后作为车用90#汽油产品出装置,油水分离罐下部排出废水;
(6)将步骤(1)得到的>205℃重油馏分按重量比1∶1添加稀释油混合均匀后与氢气混合后进入两段固定床加氢反应器进行深度加氢精制,所述的深度加氢精制条件为:第一反应器:反应温度230~300℃、反应氢分压8.0~15.0MPa、反应氢油比800~1500,反应液时空速0.5~1.5h-1;第二反应器:反应温度300~380℃、反应氢分压8.0~15.0MPa、反应氢油比800~1500,反应液时空速0.5~1.5h-1;
(7)将步骤(6)得到的生成油经冷却、气液分离后进入闪蒸塔或汽提塔,以脱除反应生成油所含的气相杂质;
(8)将步骤(7)得到的脱除气相杂质的反应生成油进入蒸馏塔,在蒸馏塔塔顶得到<360℃的柴油馏分,塔底得到>360℃的尾油馏分;
(9)将步骤(8)得到的<360℃的柴油馏分一部分作为循环稀释油返回反应入口循环使用,所述的作为循环稀释油的一部分柴油馏分量为加氢进料原料总量的50%;剩余部分柴油馏分进入车用柴油调和罐,通过添加油品添加剂后作为车用0#柴油产品出装置。
所述的煤焦油为低温煤焦油、中温煤焦油的任一种或高温煤焦油与中低温煤焦油中任一种或几种的任意比例混合油。
所述的缓和加氢精制催化剂是活性组分为钼镍、钼镍磷、钨镍、钨镍磷和钼镍钨磷的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烷基化反应催化剂是常规的ZSM-5分子筛烷基化催化剂。
所述的深度加氢精制催化剂是活性组分为钼钴、钼钴磷、钨钴、钨钴磷和钼镍钨磷的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5)中所述的油品添加剂分别为常规的辛烷值改进剂、抗氧剂、清净剂等。
步骤(9)中所述的油品添加剂分别为常规的十六烷值改进剂、抗氧剂等。
步骤(6)中所述的稀释油刚开始采用商品柴油,开工正常后采用步骤(9)中的<360℃的柴油馏分。
煤焦油是一种高芳香度的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煤焦油<205℃轻馏分含有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等轻质芳烃和许多在高温下易发生聚合反应的不饱和化合物,其中这些轻质芳烃辛烷值高,是汽油产品辛烷值的重要贡献组分。煤焦油的性质决定了需要在高温高压的苛刻条件下才能实现加氢改质,而煤焦油中所含的不饱和化合物,特别是二烯烃、苯乙烯和环烯烃等极易在高温下发生聚合反应而生成结焦物造成设备(如反应器、加热炉、换热器等)、管线等堵塞,从而制约着煤焦油加氢装置的连续运转周期。此外在高温高压的苛刻反应条件下煤焦油中<205℃馏分中的轻质芳烃深度加氢饱和反应会大大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反应氢耗和能耗,另一方面降低了降低<205℃汽油组分的辛烷值,减少了经济效益。此外,煤焦油加氢生成油的<205℃汽油馏分中苯含量仍旧大于20%,无法直接作为车用汽油使用。
本发明首先将煤焦油切割成<205℃的轻油馏分和>205℃的重油馏分,将含有绝大部分二烯烃、苯乙烯和环烯烃等结焦前驱物和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等轻质芳烃组分的<205℃的轻油馏分在缓和条件下进行选择性加氢精制和烷基化反应脱苯,在缓和加氢精制过程一方面通过缓和加氢在低温下加氢饱和二烯烃、苯乙烯和环烯烃等结焦前驱物来有效抑制结焦,从而延长煤焦油加氢装置的连续运转周期;另一方面通过选择性加氢过程充分脱除原料中的硫氮等杂质,减少<205℃馏分中芳烃的饱和率,提高<205℃芳烃产品收率,降低反应氢耗和能耗,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在烷基化脱苯过程通过苯与甲醇的烷基化反应将苯转化为甲苯从而降低<205℃馏分中的苯含量,提高<205℃馏分的辛烷值,再通过添加适量的油品添加剂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车用90#汽油产品。
由于>205℃重油馏分中易结焦的前驱物二烯烃、苯乙烯和环烯烃含量很少,本发明将>205℃重油馏分按重量比1∶1加入稀释油后进行两段深度加氢精制,大大减缓了>205℃重油馏分加氢时在高温下的聚合结焦反应,从而有效延长了装置的连续运转周期;同时在>205℃的重油馏分中按重量比1∶1加入稀释油一方面可以改善>205℃的重油馏分的流动性,节省原料伴热的成本和能耗,另一方面可以稀释加氢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防止反应超温,延长加氢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当>205℃的重油馏分依次进入两段深度加氢精制固定床反应器,在第一反应器发生深度脱硫、脱氮、脱氧和中度芳烃饱和反应以改善油品质量,在第二反应器发生深度加氢脱芳反应以尽可能提高柴油产品的十六烷值。
本发明中<205℃轻油馏分经缓和加氢精制、烷基化脱苯反应和油品调和过程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车用汽油产品出装置;>205℃的重油馏分经深度加氢精制得到的生成油经常规的气液分离、汽提或闪蒸脱除气相杂质后进入分馏塔,在塔顶得到的<360℃柴油馏分,在塔底得到>360℃尾油馏分。<360℃的柴油馏分一部分作为稀释油回到反应入口循环使用,另一部分经过油品调和过程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车用0#柴油产品出装置;>360℃尾油馏分作为燃料油产品出装置。
本发明的优点:
(1)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既可减轻常规煤焦油加工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可以将煤焦油全部转化为清洁的的车用汽、柴油和燃料油产品,提升了煤焦油的综合利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下缓解了国家对石油产品需求的压力,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煤焦油加工利用手段。
(2)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中、低温煤焦油,但也可处理中、低温煤焦油与高温煤焦油任意二者的混合油,原料适用范围广。
(3)本发明在缓和条件下对<205℃轻油馏分进行下进行选择性加氢精制和烷基化反应脱苯,在缓和加氢精制过程一方面通过缓和加氢在低温下加氢饱和二烯烃、苯乙烯和环烯烃等结焦前驱物来有效抑制结焦,从而延长煤焦油加氢装置的连续运转周期;另一方面通过选择性加氢过程充分脱除原料中的硫氮等杂质,减少<205℃馏分中芳烃的饱和率,提高<205℃芳烃产品收率,降低反应氢耗和能耗,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在烷基化脱苯过程通过苯与甲醇的烷基化反应将苯转化为甲苯从而降低<205℃馏分中的苯含量,提高<205℃馏分的辛烷值,再通过添加适量的油品添加剂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车用汽油调和产品。
(4)本发明将>205℃重油馏分按重量比1∶1加入稀释油后进行深度加氢精制。由于>205℃重油馏分中易结焦的前驱物二烯烃、苯乙烯和环烯烃含量很少,这就大大减缓了>205℃重油馏分加氢时在高温下的聚合结焦反应,从而有效延长了装置的连续运转周期;>205℃的重油馏分中按重量比1∶1加入稀释油一方面可以改善>205℃的重油馏分的流动性,节省原料伴热的成本和能耗,另一方面可以稀释加氢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防止反应超温,延长加氢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5)本发明>205℃的重油馏分经深度加氢精制处理,可以充分脱除原料中的硫、氮、氧等杂质,同时使芳烃得到充分饱和,有利于提高柴油产品的十六烷值。
(6)利用本发明可以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车用汽、柴油产品和硫氮含量均小于500ppm的>360℃燃料油产品。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从本发明流程图图1可知,煤焦油1经进料泵2打入常(减)压蒸馏塔3,通过蒸馏,<205℃轻油馏分4经泵5升压后与新氢11和循环氢9混合后进入选择性固定床加氢反应器,在反应温度180~260℃、反应氢分压1.0~3.0MPa、反应氢油比200~500,反应液时空速0.5~3.0h-1的条件下进行选择性加氢精制,选择性加氢反应生成油6经水冷7后进入气液分离器8,经气液分离器后的循环氢9经循环氢压缩机10升压后与新氢11混合后循环使用,液体12进入闪蒸塔或汽提塔13,以脱除反应生成油所含的气相杂质。气相杂质14排入废气管网,脱除气相杂质的反应生成油与甲醇40混合后经泵15、加热炉16加热后进入烷基化反应器17进行烷基化反应,在反应生成油与甲醇的混合比为1∶1~3、反应温度350~500℃、反应压力0.1~1.0MPa、反应液时空速0.5~2.0h-1的条件下进行苯与甲醇的烷基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生成物经水冷器18冷却后进入油水分离罐19,油水分离罐上部分出的生成油进入车用汽油调和罐20,通过添加适量油品添加剂后作为车用90#汽油产品21出装置;油水分离罐下部排出废水。
>205℃重油馏分22在装置开工时添加1∶1(重量比)的商品柴油(在装置正常时添加1∶1(重量比)的深度加氢生成油<360℃柴油馏分循环油35)后经泵23升压后与新氢11和循环氢24混合后进入第一个深度加氢固定床反应器25,在反应温度230~300℃、反应氢分压8.0~15.0MPa、反应氢油比800~1500,反应液时空速0.5~1.5h-1的条件下进行第一步加氢精制,第一步加氢精制油26进入第二个深度加氢固定床反应器27,在反应温度300~380℃、反应氢分压8.0~15.0MPa、反应氢油比800~1500,反应液时空速0.5~1.5h-1的条件下进行第二步加氢精制,第二步加氢精制油经水冷器28冷却后进入气液分离器29,在这里进行气液分离,经气液分离器后的氢气24经循环氢压缩机30升压后与新氢混合后循环使用。液体进入闪蒸塔或汽提塔31,以脱除反应生成油所含的气相杂质。气相杂质32排入废气管网,脱除气相杂质的反应生成油33进入分馏塔34,在塔顶得到<360℃柴油,其中一部分360℃柴油馏分35作为循环稀释油回到反应器入口循环使用,另一部分360℃柴油馏分36进入车用柴油调和罐37,通过添加适量油品添加剂后作为车用0#柴油产品38出装置;塔底>360℃燃料油产品39出装置。
下面实施例将进一步说明。实施例所用的加氢催化剂种类见表1。实施例所用的苯烷基化反应催化剂是常规的ZSM-5分子筛烷基化催化剂。
表1实施例加氢催化剂种类
实施例1
以一种低温煤焦油为原料,其原料、<205℃轻油馏分、>205℃重油馏分性质见表2,<205℃轻油馏分选择性加氢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80℃、反应氢分压1.0MPa、反应氢油比200,反应液时空速0.5h-1;烷基化反应条件为:<205℃轻油馏分加氢生成油与甲醇的混合比为1∶1、反应温度350℃、反应压力0.1MPa、反应液时空速0.5h-1;>205℃重油馏分深度加氢精制反应条件为:第一反应器反应温度230℃、反应氢分压8.0MPa、反应氢油比800,反应液时空速0.5h-1;第二反应器反应温度300℃、反应氢分压8.0MPa、反应氢油比800,反应液时空速0.5h-1。所得的汽油、柴油、燃料油产品性质见表3。
实施例2
以一种中温煤焦油为原料,其原料、<205℃轻油馏分、>205℃重油馏分性质见表4,<205℃轻油馏分选择性加氢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20℃、反应氢分压1.5MPa、反应氢油比350,反应液时空速1.75h-1;烷基化反应条件为:<205℃轻油馏分加氢生成油与甲醇的混合比为1∶2、反应温度430℃、反应压力0.5MPa、反应液时空速1.25h-1;>205℃重油馏分深度加氢精制反应条件为:第一反应器反应温度265℃、反应氢分压11.5MPa、反应氢油比1150,反应液时空速1.0h-1;第二反应器反应温度340℃、反应氢分压11.5MPa、反应氢油比1150,反应液时空速1.0h-1。所得的汽油、柴油、燃料油产品性质见表5。
实施例3
以一种按重量比1∶1∶1(低温煤焦油∶中温煤焦油∶高温煤焦油)配制的混合煤焦油为原料,其原料、<205℃轻油馏分、>205℃重油馏分性质见表6,<205℃轻油馏分选择性加氢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60℃、反应氢分压3.0MPa、反应氢油比500,反应液时空速3.0h-1;烷基化反应条件为:<205℃轻油馏分加氢生成油与甲醇的混合比为1∶3、反应温度500℃、反应压力1.0MPa、反应液时空速2.0h-1;>205℃重油馏分深度加氢精制反应条件为:第一反应器反应温度300℃、反应氢分压15.0MPa、反应氢油比1500,反应液时空速1.5h-1;第二反应器反应温度380℃、反应氢分压15.0MPa、反应氢油比1500,反应液时空速1.5h-1。所得的汽油、柴油、燃料油产品性质见表7。
表2实施例1原料、<205℃轻油馏分、>205℃重油馏分性质
分析项目 | 原料 | <205℃轻油馏分 | >205℃重油馏分 |
外观 | 黑色 | 黄色 | 黑色 |
分析项目 | 原料 | <205℃轻油馏分 | >205℃重油馏分 |
20℃密度,kg/m3 | 939 | 834 | 951 |
凝点,℃ | 11 | 18 | |
馏程,℃ | |||
HK~10% | 66~134 | 65~71 | 201~232 |
30%~ | 196~231 | 95~121 | 276~308 |
70%~ | 266~344 | 155~191 | 324~386 |
KK | >400 | 205 | >400 |
总N,ppm | 10800 | 7911 | 12670 |
总S,ppm | 8810 | 5765 | 9341 |
残炭,w% | 2.15 | 2.33 | |
苯含量,w% | 22.7 |
表3实施例1汽油产品性质
项目 | <205℃汽油 | GB17930-2006 | 项目 | <205℃汽油 | GB17930-2006 |
研究法辛烷值 | 90.1 | ≮90 | 硫醇硫含量/%(质量分数) | 0.0002 | ≯0.001 |
抗爆指数 | 85.6 | ≮85 | 锰含量,g/l | 无 | ≯0.016 |
铅含量,g/l | 0.001 | ≯0.005 | 水溶性酸或碱 | 无 | 无 |
总硫,%(质量分数) | 0.0005 | ≯0.015 | 机械杂质及水分 | 无 | 无 |
诱导期,min | 560 | ≮480 | 铁含量,g/l | 0.005 | ≯0.01 |
馏程,℃10%50%90%KK残留量/v% | 631181872050.5 | ≯70≯120≯190≯205≯2 | 苯含量,w%芳烃含量,w%烯烃含量,w%氧含量,w%甲醇含量,w% | 0.538.51.22.1无 | ≯1≯40≯30≯2.7≯0.3 |
项目 | <205℃汽油 | GB17930-2006 | 项目 | <205℃汽油 | GB17930-2006 |
蒸汽压,Kpa11月1日至4月30日5月1日至10月31日 | 8169 | ≯88≯72 | 铜片腐蚀(50℃,3h)/级实际胶质,mg/100ml | 12 | ≯1≯5 |
表4实施例1柴油产品性质
项目 | 柴油产品 | GB252-2000 | 项目 | 柴油产品 | GB252-2000 |
十六烷值 | 45.2 | ≮45 | 10%残炭,w% | 0.01 | ≯0.3 |
总不溶物,mg/100ml | 1.0 | ≯2.5 | 灰分,w% | 0.01 | ≯0.01 |
酸度,mgKOH/100ml | 2.7 | ≯7 | 凝点,℃ | 20 | ≯0 |
总硫,ppm | 0.0045 | ≯0.2 | 水分,v% | 痕迹 | ≯痕迹 |
色度,号 | 2.1 | ≯3.5 | 运动粘度(20℃)mm2/s | 3.9 | 3.0~8.0 |
馏程,℃50%90%95% | 275316359 | ≯300≯355≯365 | 冷滤点,℃闪点(闭口),℃密度(20℃)kg/m3铜片腐蚀(50℃,3h)/级 | 18658211 | ≯4≮55实测≯1 |
表5实施例1燃料油产品性质
项目 | >360℃燃料油 | 项目 | >360℃燃料油 |
20℃密度,kg/m3 | 894 | 馏程,℃ | |
总硫,ppm | 298 | HK~10% | 361~399 |
总氮,ppm | 146 | 30%~50% | 415~431 |
凝点,℃ | 36 | 70%~90% | 466~499 |
灰分,% | 0.01 | 闪点(闭口),℃ | 80 |
表6实施例2原料、<205℃轻油馏分、>205℃重油馏分性质
分析项目 | 原料 | <205℃轻油馏分 | >205℃重油馏分 |
外观 | 黑色 | 黄色 | 黑色 |
20℃密度,kg/m3 | 993 | 847 | 998 |
凝点,℃ | 17 | 22 | |
馏程,℃ | |||
HK ~ | 70~154 | 69~73 | 206~262 |
30%~ | 226~285 | 99~123 | 289~334 |
70%~ | 306~425 | 157~201 | 366~421 |
KK | 451 | 205 | 454 |
总N,ppm | 8900 | 6900 | 10100 |
总S,ppm | 7500 | 5400 | 9941 |
残炭,w% | 1.47 | 2.54 | |
苯含量,w% | 19.8 |
表7实施例2汽油产品性质
项目 | <205℃汽油 | GB17930-2006 | 项目 | <205℃汽油 | GB17930-2006 |
研究法辛烷值 | 90.4 | ≮90 | 硫醇硫,% | 0.0005 | ≯0.001 |
抗爆指数 | 85.1 | ≮85 | 锰含量,g/l | 无 | ≯0.016 |
铅含量,g/l | 0.001 | ≯0.005 | 水溶性酸碱 | 无 | 无 |
总硫,ppm | 0.0015 | ≯0.015 | 机械杂质及水分 | 无 | 无 |
诱导期,min | 510 | ≮480 | 铁含量,g/l | 0.008 | ≯0.01 |
项目 | <205℃汽油 | GB17930-2006 | 项目 | <205℃汽油 | GB17930-2006 |
馏程,℃10%50%90%KK残留量/v% | 701201892050.9 | ≯70≯120≯190≯205≯2 | 苯含量,w%芳烃含量,w%烯烃含量,w%氧含量,w%甲醇含量,w% | 0.439.12.02.5无 | ≯1≯40≯30≯2.7≯0.3 |
蒸汽压,Kpa11/1~4/305/1~10/30 | 8670 | ≯88≯72 | 铜片腐蚀(50℃,3h)/级实际胶质,mg/100ml | 13.5 | ≯1≯5 |
表8实施例2柴油产品性质
项目 | 柴油产品 | GB252-2000 | 项目 | 柴油产品 | GB252-2000 |
十六烷值 | 45.0 | ≮45 | 10%残炭,w% | 0.05 | ≯0.3 |
总不溶物,mg/100ml | 1.6 | ≯2.5 | 灰分,w% | 0.01 | ≯0.01 |
酸度,mgKOH/100ml | 3.9 | ≯7 | 凝点,℃ | 17 | ≯0 |
总硫,ppm | 0.0061 | ≯0.2 | 水分,v% | 痕迹 | ≯痕迹 |
色度,号 | 2.0 | ≯3.5 | 运动粘度(20℃)mm2/s | 4.1 | 3.0~8.0 |
馏程,℃50%90%95% | 277321358 | ≯300≯355≯365 | 冷滤点,℃闪点(闭口),℃密度(20℃)kg/m3铜片腐蚀(50℃,3h)/级 | 14698371 | ≯4≮55实测≯1 |
表9实施例2燃料油产品性质
项目 | >360℃燃料油 | 项目 | >360℃燃料油 |
20℃密度,kg/m3 | 901 | 馏程,℃ | |
总硫,ppm | 313 | HK~10% | 360~392 |
项目 | >360℃燃料油 | 项目 | >360℃燃料油 |
总氮,ppm | 179 | 30%~50% | 415~439 |
凝点,℃ | 38 | 70%~90% | 456~489 |
灰分,% | 0.01 | 闪点(闭口),℃ | 85 |
表10实施例3原料、<205℃轻油馏分、>205℃重油馏分性质
分析项目 | 原料 | <205℃轻油馏分 | >205℃重油馏分 |
外观 | 黑色 | 黄色 | 黑色 |
20℃密度,kg/m3 | 1029 | 840 | 1034 |
凝点,℃ | 22 | 32 | |
馏程,℃ | |||
HK ~ | 70~194 | 70~73 | 206~271 |
30%~ | 298~385 | 88~119 | 307~394 |
70%~ | 413~479 | 139~200 | 429~498 |
KK | >500 | 205 | >500 |
总N,ppm | 5800 | 3800 | 7600 |
总S,ppm | 12000 | 8560 | 12339 |
残炭,w% | 1.99 | 3.01 | |
苯含量,w% | 17.9 |
表11实施例3汽油产品性质
项目 | <205℃汽油 | GB17930-2006 | 项目 | <205℃汽油 | GB17930-2006 |
研究法辛烷值 | 90 | ≮90 | 硫醇硫,% | 0.0009 | ≯0.001 |
抗爆指数 | 85 | ≮85 | 锰含量,g/l | 无 | ≯0.016 |
铅含量,g/l | 0.001 | ≯0.005 | 水溶性酸碱 | 无 | 无 |
总硫,ppm | 0.002 | ≯0.015 | 机械杂质及水分 | 无 | 无 |
诱导期,min | 590 | ≮480 | 铁含量,g/l | 0.009 | ≯0.01 |
馏程,℃10%50%90%KK残留量/v% | 701191892051.3 | ≯70≯120≯190≯205≯2 | 苯含量,w%芳烃含量,w%烯烃含量,w%氧含量,w%甲醇含量,w% | 0.337.93.92.6无 | ≯1≯40≯30≯2.7≯0.3 |
蒸汽压,Kpa11/1~4/305/1~10/30 | 8670 | ≯88≯72 | 铜片腐蚀(50℃,3h)/级实际胶质,mg/100ml | 14.1 | ≯1≯5 |
表12实施例3柴油产品性质
项目 | 柴油产品 | GB252-2000 | 项目 | 柴油产品 | GB252-2000 |
十六烷值 | 45.1 | ≮45 | 10%残炭,w% | 0.1 | ≯0.3 |
总不溶物,mg/100ml | 2.0 | ≯2.5 | 灰分,w% | 0.01 | ≯0.01 |
酸度,mgKOH/100ml | 5.1 | ≯7 | 凝点,℃ | 18 | ≯0 |
总硫,ppm | 0.0089 | ≯0.2 | 水分,v% | 痕迹 | ≯痕迹 |
色度,号 | 2.5 | ≯3.5 | 运动粘度(20℃)mm2/s | 5.0 | 3.0~8.0 |
馏程,℃50%90%95% | 287323359 | ≯300≯355≯365 | 冷滤点,℃闪点(闭口),℃密度(20℃)kg/m3铜片腐蚀(50℃,3h)/级 | -11718511 | ≯4≮55实测≯1 |
表13实施例3燃料油产品性质
项目 | >360℃燃料油 | 项目 | >360℃燃料油 |
20℃密度,kg/m3 | 948 | 馏程,℃ | |
总硫,ppm | 499 | HK~10% | 359~402 |
总氮,ppm | 117 | 30%~50% | 419~451 |
凝点,℃ | 37 | 70%~90% | 459~496 |
灰分,% | 0.02 | 闪点(闭口),℃ | 88 |
Claims (6)
1.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煤焦油经常压蒸馏或减压蒸馏切割为<205℃的轻油馏分和>205℃的重油馏分;
(2)将步骤(1)得到的<205℃轻油馏分与氢气混合后经加热炉加热后进入一段固定床加氢反应器进行缓和加氢精制,所述的缓和加氢精制条件为:反应温度180~260℃、反应氢分压1.0~3.0MPa、反应氢油比200~500,反应液时空速0.5~3.0h-1;
(3)将步骤(2)得到的生成油经冷却、气液分离后进入闪蒸塔或汽提塔,脱除反应生成油所含的气相杂质;
(4)将步骤(3)得到的脱除气相杂质的反应生成油与甲醇混合后经加热炉加热后进入烷基化反应器进行烷基化反应,所述的反应生成油与甲醇的混合比为1∶1~3,所述的烷基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50~500℃、反应压力0.1~1.0MPa、反应液时空速0.5~2.0h-1;
(5)将步骤(4)得到的反应生成物进入油水分离罐,油水分离罐上部分出的生成油进入车用汽油调和罐,通过添加油品添加剂后作为国标车用90#汽油产品出装置,油水分离罐下部排出废水;
(6)将步骤(1)得到的>205℃重油馏分按重量比1∶1添加稀释油混合均匀后与氢气混合后进入两段固定床加氢反应器进行深度加氢精制,所述的深度加氢精制条件为:第一反应器:反应温度230~300℃、反应氢分压8.0~15.0MPa、反应氢油比800~1500,反应液时空速0.5~1.5h-1;第二反应器:反应温度300~380℃、反应氢分压8.0~15.0MPa、反应氢油比800~1500,反应液时空速0.5~1.5h-1;
(7)将步骤(6)得到的生成油经冷却、气液分离后进入闪蒸塔或汽提塔,以脱除反应生成油所含的气相杂质;
(8)将步骤(7)得到的脱除气相杂质的反应生成油进入蒸馏塔,在蒸馏塔塔顶得到<360℃的柴油馏分,塔底得到>360℃的尾油馏分;
(9)将步骤(8)得到的<360℃的柴油馏分一部分作为循环稀释油返回反应入口循环使用,所述的作为循环稀释油的一部分柴油馏分量为加氢进料原料总量的50%;剩余部分柴油馏分进入车用柴油调和罐,通过添加油品添加剂后作为国标车用0#柴油产品出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煤焦油为低温煤焦油、中温煤焦油的任一种或高温煤焦油与中低温煤焦油中任一种或几种的任意比例混合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和加氢精制催化剂是活性组分为钼镍、钼镍磷、钨镍、钨镍磷和钼镍钨磷的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烷基化反应催化剂是常规的ZSM-5分子筛烷基化催化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深度加氢精制催化剂是活性组分为钼钴、钼钴磷、钨钴、钨钴磷和钼镍钨磷的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煤焦油加氢改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的稀释油初次开工时采用商品柴油,开工正常后采用>260℃的重油馏分深度加氢生成油分馏出的<360℃的柴油馏分,稀释油循环使用,添加比例为1∶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59638A CN101864327A (zh) | 2010-04-29 | 2010-04-29 | 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59638A CN101864327A (zh) | 2010-04-29 | 2010-04-29 | 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的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64327A true CN101864327A (zh) | 2010-10-20 |
Family
ID=42956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59638A Pending CN101864327A (zh) | 2010-04-29 | 2010-04-29 | 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864327A (zh)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85899A (zh) * | 2012-03-08 | 2012-07-18 | 长岭炼化岳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煤焦油的全液相加氢方法 |
CN102703115A (zh) * | 2012-05-22 | 2012-10-03 | 韩钊武 | 一种高温煤焦油加氢制取汽油的方法 |
CN102719271A (zh) * | 2012-07-12 | 2012-10-10 | 韩钊武 | 一种高温煤焦油加氢制取柴油的方法 |
CN103745088A (zh) * | 2013-12-12 | 2014-04-23 | 西北大学 | 一种煤焦油加氢氢耗的动力学计算方法 |
CN103764797A (zh) * | 2011-08-31 | 2014-04-30 | 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 | 加氢处理的产物 |
CN103789035A (zh) * | 2012-11-05 | 2014-05-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重苯加氢生产清洁燃料油方法 |
CN103789031A (zh) * | 2012-11-05 | 2014-05-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重苯加氢精制方法 |
CN104419461A (zh) * | 2013-08-19 | 2015-03-18 | 任相坤 | 一种煤焦油的浆态床和固定床串联加氢工艺 |
CN105441110A (zh) * | 2015-11-12 | 2016-03-30 | 山西沸石科技有限公司 | 焦化粗苯加氢油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的方法 |
CN105820837A (zh) * | 2016-05-12 | 2016-08-03 | 王树宽 | 煤焦油加氢产物制取白油的系统及方法 |
CN107001953A (zh) * | 2014-12-17 | 2017-08-01 | 托普索公司 | 用于烃流转化的方法 |
CN108300510A (zh) * | 2017-01-12 | 2018-07-20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煤焦油加氢生产燃料油的方法 |
CN114716290A (zh) * | 2020-12-22 | 2022-07-08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由混合芳烃多产对二甲苯的工艺系统和工艺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03994A (zh) * | 2006-08-03 | 2007-01-31 | 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生产燃料油的方法 |
CN101602958A (zh) * | 2009-07-11 | 2009-12-16 | 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降低含苯汽油中苯含量的方法 |
CN101629103A (zh) * | 2008-10-15 | 2010-01-20 | 何巨堂 | 一种不同沸程煤焦油馏份的加氢转化组合方法 |
CN101633851A (zh) * | 2008-10-14 | 2010-01-27 | 何巨堂 | 一种不同沸程煤焦油馏份的联合加氢转化方法 |
-
2010
- 2010-04-29 CN CN201010159638A patent/CN10186432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03994A (zh) * | 2006-08-03 | 2007-01-31 | 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生产燃料油的方法 |
CN101633851A (zh) * | 2008-10-14 | 2010-01-27 | 何巨堂 | 一种不同沸程煤焦油馏份的联合加氢转化方法 |
CN101629103A (zh) * | 2008-10-15 | 2010-01-20 | 何巨堂 | 一种不同沸程煤焦油馏份的加氢转化组合方法 |
CN101602958A (zh) * | 2009-07-11 | 2009-12-16 | 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降低含苯汽油中苯含量的方法 |
Cited B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64797A (zh) * | 2011-08-31 | 2014-04-30 | 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 | 加氢处理的产物 |
CN103764797B (zh) * | 2011-08-31 | 2016-04-06 | 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 | 加氢处理的产物 |
CN102585899B (zh) * | 2012-03-08 | 2014-08-06 | 长岭炼化岳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煤焦油的全液相加氢方法 |
CN102585899A (zh) * | 2012-03-08 | 2012-07-18 | 长岭炼化岳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煤焦油的全液相加氢方法 |
CN102703115B (zh) * | 2012-05-22 | 2014-06-25 | 韩钊武 | 一种高温煤焦油加氢制取汽油的方法 |
CN102703115A (zh) * | 2012-05-22 | 2012-10-03 | 韩钊武 | 一种高温煤焦油加氢制取汽油的方法 |
CN102719271A (zh) * | 2012-07-12 | 2012-10-10 | 韩钊武 | 一种高温煤焦油加氢制取柴油的方法 |
CN103789031A (zh) * | 2012-11-05 | 2014-05-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重苯加氢精制方法 |
CN103789035B (zh) * | 2012-11-05 | 2015-11-18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重苯加氢生产清洁燃料油方法 |
CN103789031B (zh) * | 2012-11-05 | 2015-11-18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重苯加氢精制方法 |
CN103789035A (zh) * | 2012-11-05 | 2014-05-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重苯加氢生产清洁燃料油方法 |
CN104419461A (zh) * | 2013-08-19 | 2015-03-18 | 任相坤 | 一种煤焦油的浆态床和固定床串联加氢工艺 |
CN104419461B (zh) * | 2013-08-19 | 2016-08-10 | 任相坤 | 一种煤焦油的浆态床和固定床串联加氢工艺 |
CN103745088A (zh) * | 2013-12-12 | 2014-04-23 | 西北大学 | 一种煤焦油加氢氢耗的动力学计算方法 |
CN103745088B (zh) * | 2013-12-12 | 2017-04-26 | 西北大学 | 一种煤焦油加氢氢耗的动力学计算方法 |
CN107001953A (zh) * | 2014-12-17 | 2017-08-01 | 托普索公司 | 用于烃流转化的方法 |
CN107001953B (zh) * | 2014-12-17 | 2019-06-28 | 托普索公司 | 用于烃流转化的方法 |
CN105441110A (zh) * | 2015-11-12 | 2016-03-30 | 山西沸石科技有限公司 | 焦化粗苯加氢油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的方法 |
CN105820837B (zh) * | 2016-05-12 | 2017-11-03 | 王树宽 | 煤焦油加氢产物制取白油的系统及方法 |
CN105820837A (zh) * | 2016-05-12 | 2016-08-03 | 王树宽 | 煤焦油加氢产物制取白油的系统及方法 |
CN108300510A (zh) * | 2017-01-12 | 2018-07-20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煤焦油加氢生产燃料油的方法 |
CN108300510B (zh) * | 2017-01-12 | 2020-09-2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煤焦油加氢生产燃料油的方法 |
CN114716290A (zh) * | 2020-12-22 | 2022-07-08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由混合芳烃多产对二甲苯的工艺系统和工艺方法 |
CN114716290B (zh) * | 2020-12-22 | 2024-04-05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由混合芳烃多产对二甲苯的工艺系统和工艺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64327A (zh) | 一种煤焦油加氢改质的方法 | |
CN101270301B (zh) | 一种轻汽油醚化工艺及含该工艺的催化裂化汽油改质方法 | |
CN101712888B (zh) | 一种重苯的加氢精制工艺 | |
CN102465033B (zh) | 一种中低温煤焦油的加工方法 | |
CN102212394B (zh) | 一种含轻汽油醚化工艺的催化裂化汽油改质方法 | |
CN102443424B (zh) | 一种由煤焦油生产清洁柴油的方法 | |
CN101475870A (zh) | 一种资源化利用废润滑油生产汽柴油的方法 | |
CN102041075B (zh) | 一种蒽油加氢方法 | |
CN102585899B (zh) | 一种煤焦油的全液相加氢方法 | |
CN107557064B (zh) | 煤焦油组合床加氢方法和用于煤焦油组合床加氢的系统 | |
CN102041092A (zh) | 一种拓宽催化重整原料的方法 | |
CN102260527B (zh) | 高硫、高酸劣质重油临氢催化热裂解-加氢处理新工艺 | |
CN102863988B (zh) | 一种煤焦油组合加工方法 | |
CN104004541B (zh) | 一种煤基高芳烃潜含量原料油的制备方法 | |
CN102041073B (zh) | 蒽油的加氢裂化方法 | |
CN104277879B (zh) | 一种中低温煤焦油的两级浆态床加氢工艺 | |
CN105694970B (zh) | 一种中低温煤焦油加氢生产高密度喷气燃料的方法 | |
CN104277878B (zh) | 一种高温煤焦油的两级浆态床加氢工艺 | |
CN103059967B (zh) | 一种催化裂化汽油与焦化柴油混合加氢方法 | |
CN204097413U (zh) | 生产汽柴油、石油焦及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的系统 | |
CN104419461B (zh) | 一种煤焦油的浆态床和固定床串联加氢工艺 | |
CN105694967A (zh) | 一种煤焦油的加工方法以及用该方法获得的高辛烷值汽油 | |
CN102559258A (zh) | 劣质汽油馏分加氢处理方法 | |
CN102863987A (zh) | 一种烃油预处理和催化裂化组合工艺 | |
CN101633851B (zh) | 一种不同沸程煤焦油馏份的联合加氢转化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