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6782A -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46782A CN101846782A CN201010135836.4A CN201010135836A CN101846782A CN 101846782 A CN101846782 A CN 101846782A CN 201010135836 A CN201010135836 A CN 201010135836A CN 101846782 A CN101846782 A CN 1018467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lens barrel
- lens combination
- frame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N.C=CC1=CC=CC=C1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76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74 biops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99 cor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51 engineering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94 photoredox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透镜镜筒和包括该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所述透镜镜筒包括:具有基准部的透镜;具有适于与所述透镜的基准部发生接触的支承部的镜筒本体;和透镜保持构件,用于保持所述透镜,使得在所述透镜的基准部被偏置靠在所述镜筒本体的支承部上的状态下,所述透镜被夹持在所述透镜保持构件与所述镜筒本体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摄像装置的透镜镜筒,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透镜镜筒和包括该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其中能够通过简单结构轻松和准确地执行调节设置在镜筒本体中的透镜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对齐操作。
背景技术
通常,设置在例如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摄像装置中的透镜镜筒设置有用于调节透镜的光轴的透镜对齐机构。透镜对齐机构的透镜对齐操作分为使摄影透镜的光轴倾斜的倾斜对齐操作、和沿与摄影透镜的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摄影透镜的偏心调节操作。
例如,日本专利特开No.2002-196206(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现有的用于透镜镜筒的偏心调节机构。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偏心调节机构是用于调节透镜镜筒中的透镜间的光轴的偏差的机构。专利文献1中的透镜镜筒包括:用于保持透镜的保持构件;用于容纳保持构件的容纳构件;和用于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中移动保持构件从而调节光轴位置的偏差调节机构。保持构件在容纳构件中的容纳方式是从像面侧抵靠在容纳构件的壁部上,其中所述壁部在容纳构件内部形成为朝光轴方向突出。所述偏差调节机构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安装在所述壁部的物体侧,以便在进行调节时从物体侧被可旋转地操作,并且该操作部具有相对于它的旋转轴线偏心的销。通过对所述销的偏心旋转,保持构件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中移动。
根据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如在偏差调节机构位于容纳构件的壁部的像面侧的情况下那样,不必增加透镜镜筒的直径来避免偏差调节机构与容纳在容纳构件中的其它构件之间的干涉。因此,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直径能够减小。
例如,日本专利特开No.2001-296463(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另一种现有的用于透镜镜筒的偏心调节机构。专利文献2中描述了用于保持例如相机和摄像机等光学设备中所使用的透镜的透镜框体结构。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透镜框体结构包括基准框体构件、被基准框体构件保持的透镜构件、和用于支承透镜构件的支承部。支承部以一种方式支承透镜构件,使得透镜构件在与透镜构件的光轴垂直的线上的两个位置处与基准框体构件接触,并且能够相对于基准框体构件的基准轴线倾斜透镜构件的光轴,即能够执行倾斜移动。
根据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透镜框体结构,透镜构件在与透镜构件的光轴垂直的线上的两个位置处与基准框体构件接触,使得能够独立地执行倾斜移动、偏移移动和旋转移动,从而实现细微的操作。因此,能够执行精细的透镜对齐操作。
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具有的问题是部件数量多并且结构复杂,导致整体尺寸的变大以及成本的增加。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透镜框体结构中,透镜保持框通过粘合剂固定至基准框体,并且透镜保持框的固定状态只是通过粘合剂的粘合力来保持。也就是说,现有的透镜框体结构不包括用于保持透镜保持框的偏置手段。因此,透镜保持框中容易发生不利的倾斜,并且在进行透镜对齐操作时透镜镜筒的布置方向受到限制。此外,由于只是通过粘合剂来支承透镜和透镜保持框的重量,所以存在因意外的冲击力等而导致透镜错位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透镜镜筒,其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结构的简化,从而实现整体尺寸的减小。
另外,还希望提供一种透镜镜筒,其能够消除透镜的不利倾斜,并且能防止因意外的冲击力等造成的透镜对齐不良。
另外,还希望提供一种包括这种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镜镜筒,该透镜镜筒包括:具有基准部的透镜;具有适于与所述透镜的基准部发生接触的支承部的镜筒本体;和透镜保持构件,用于保持所述透镜,使得在所述透镜的基准部被偏置靠在所述镜筒本体的支承部上的状态下,所述透镜被夹持在所述透镜保持构件与所述镜筒本体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包括本体部和安装在本体部上的透镜镜筒,该透镜镜筒包括:具有基准部的透镜;具有适于与所述透镜的基准部发生接触的支承部的镜筒本体;和透镜保持构件,用于保持所述透镜,使得在所述透镜的基准部被偏置靠在所述镜筒本体的支承部上的状态下,所述透镜被夹持在所述透镜保持构件与所述镜筒本体之间。
通过参考附图理解以下详细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书,将能更全面地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透镜镜筒处于组装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3A是设置在图1所示透镜镜筒中的透镜保持构件的透视图;
图3B是沿图3A中的线E-E所取的截面图;
图4是从前侧观察到的设置在图1所示透镜镜筒中的主镜筒的透视图;
图5是从后侧观察到的主镜筒的透视图;
图6是在轴向方向的中间部分处沿垂直于光轴的垂直面切成的主镜筒的局部剖切透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线F-F所取的透视截面图;
图8A和8B是用于说明通过使用透镜保持构件将第三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安装至主镜筒的操作的截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间的尺寸与透镜保持构件的尺寸之间关系的截面图;
图10A是透镜保持构件的一变型例的截面图;
图10B是透镜保持构件的另一变型例的截面图;
图11是透镜保持构件的再一变型例的截面图;
图12是主镜筒的分解透视图,示出了第一透镜的变型例;
图13是在轴向方向的中间部分处沿垂直于光轴的垂直面切成的图12所示主镜筒的局部剖切透视图;
图14是图12所示第一透镜的透视图;
图15A和15B是用于说明通过对图12所示第一透镜进行旋转的安装操作的透视图;
图16是透镜保持构件的钩的变型例的透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分解透视图;
图18是设置在图17所示透镜镜筒中的后镜筒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从前侧观察到的图18所示后镜筒的透视图;
图20是从后侧观察到的后镜筒的透视图;
图21是从后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分解透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透镜镜筒的透视图;
图23是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数码相机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优选实施例)
图1~7示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透镜镜筒1,其中透镜镜筒1构造为用于数字单镜头反射相机等的可换镜头。参考图1,透镜镜筒1由摄影光学系统和固定或可移动地支承摄影光学系统的各部件的机械系统组成,所述摄影光学系统包括多个透镜、滤光器和其它光学部件,所述机械系统包括圆筒形构件、环形构件、框架构件和其它构件。透镜镜筒1的机械系统能通过手动操作,并且也能通过例如马达和齿轮等动力系统自动操作。也就是说,透镜镜筒1中的调焦操作能手动执行,也能通过马达等自动执行。
如图1所示,透镜镜筒1的摄影光学系统由从被摄体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第三透镜组L3、第四透镜组L4和第五透镜组L5这5个透镜组组合而成。第一透镜组L1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第二透镜组L2也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第四透镜组L4和第五透镜组L5各自由一个透镜构成,或者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
第三透镜组L3由沿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彼此分开一定距离的第一透镜L3F和第二透镜L3R这两个透镜组合而成。第三透镜组L3也可由三个或更多透镜组合而成,或者由一个透镜构成。第一透镜L3F的后表面的周缘部形成为用于将第一透镜L3F定位在主镜筒2中的指定位置处的基准面L3a。该基准面L3a是本发明中的基准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此外,第二透镜L3R的前表面的周缘部形成为用于将第二透镜L3R定位在主镜筒2中的指定位置处的基准面L3b。该基准面L3b也是本发明中的基准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第五透镜组L5的后侧设置有例如CCD(电荷耦合器件)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图像传感器(未示出)。通过调节第二透镜组L2和第四透镜组L4的位置,能实现调焦功能和变焦功能。也就是说,能主要通过调节第二透镜组L2的位置来执行变焦操作,并能主要通过调节第四透镜组L4的位置来执行调焦操作。
透镜镜筒1的机械系统包括主镜筒2、后镜筒3、第一透镜组保持框4、第二透镜组保持框5、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和第四透镜组保持框7。第一透镜组保持框4具有环形的透镜固定部11,并且第一透镜组L1固定于环形的透镜固定部11。第二透镜组保持框5具有环形的透镜固定部12和圆筒形移动引导部13。第二透镜组L2固定于环形的透镜固定部12。第一引导轴(未示出)固定于主镜筒2,并且该第一引导轴可滑动地插入圆筒形移动引导部13中。因此,第二透镜组保持框5能被第一引导轴引导,并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平行地移动。
主镜筒2是本发明中的镜筒本体的第一具体实施例。主镜筒2构造为中空的圆筒形构件,该圆筒形构件具有限定出前空间15和后空间16的中间分隔壁14。第二透镜组保持框5可移动地容纳在主镜筒2的前空间15中。此外,第一透镜组保持框4安装至前空间15的前开口部,并通过多个螺纹件可装拆地固定至主镜筒2。主镜筒2的中间分隔壁14形成有供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的圆形通孔17。第三透镜组L3的第一透镜L3F设置在前空间15中,该前空间15限定在具有通孔17的中间分隔壁14的前侧。
第三透镜组L3的第二透镜L3R设置在后空间16中,该后空间16限定在中间分隔壁14的后侧。此外,第四透镜组保持框7可移动地容纳在后空间16中。第四透镜组保持框7具有环形的透镜固定部18和圆筒形移动引导部19。第四透镜组L4固定于环形的透镜固定部18。第二引导轴(未示出)固定于主镜筒2,并且该第二引导轴可滑动地插入圆筒形移动引导部19中。因此,第四透镜组保持框7能被第二引导轴引导,并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平行地移动。
后镜筒3安装至主镜筒2的后空间16的后开口部,并通过多个螺纹件可装拆地固定至主镜筒2。后镜筒3固定有图像传感器(未示出)。从而,第二透镜组保持框5、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和第四透镜组保持框7首先安装到主镜筒2的内部空间中。然后,第一透镜组保持框4和后镜筒3安装至主镜筒2的前开口部和后开口部,从而组装成如图2所示的透镜镜筒1。
如图3A和3B所示,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是本发明中的透镜保持构件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具有环形部21和从环形部21的一个端面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突出的三个臂部22。环形部21形成有沿径向方向向内突出并沿圆周方向连续的环形钩23。环形钩23相当于本发明中用于保持第二透镜L3R的第二钩部。环形钩23的截面呈梯形形状,使得垂直面23a形成为垂直于环形部21的内周面21a,并且倾斜面23b形成为在垂直面23a对面以适当角度相对于垂直面23a倾斜。
三个臂部22位于同心圆上,并沿环形部21的圆周方向彼此等间隔地分开。各臂部22的前端形成有钩24,钩24沿与环形钩23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各钩24相当于本发明中用于保持第一透镜L3F的第一钩部。各钩24的截面呈梯形形状,使得垂直面24a形成为垂直于各臂部22的内表面22a,并且倾斜面24b形成为在垂直面24a对面以适当角度相对于垂直面24a倾斜。
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和后述的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优选由例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或PC(聚碳酸酯)形成。然而,也可使用任意其它的工程塑料。在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如上所述由ABS或PC形成的情况下,能给予各臂部22适当强度的弹性,使得在安装第三透镜组L3时各臂部22能弹性变形,从而有助于第三透镜组L3的安装操作。
图4~6示出了主镜筒2的内部结构。图4是从前空间15的前侧上方观察到的主镜筒2的透视图。如图4所示,分隔壁14形成在主镜筒2的轴向中部。图6是在紧邻分隔壁14前方的部位沿垂直面(垂直于光轴)切成的主镜筒2的局部剖切透视图。图5是从后空间16的后侧上方观察到的主镜筒2的透视图。如图5所示,分隔壁14形成在主镜筒2的轴向中部。
供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的圆形通孔17形成在分隔壁14的大致中部。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穿过通孔17的中心。分隔壁14的暴露向前空间15的前表面形成有围绕通孔17并沿通孔17的圆周方向连续的前凸台部25。相似地,分隔壁14的暴露向后空间16的后表面形成有围绕通孔17并沿通孔17的圆周方向连续的后凸台部26。分隔壁14还在通孔17的径向外侧形成有三个通孔28。这三个通孔28位于同心圆上,并沿圆周方向彼此等间隔地分开。在本优选实施例中,三个通孔28之一位于通孔17的正下方,而另外两个通孔28位于指定的上部位置。
此外,前凸台部25形成有在本发明中作为用于支承第一透镜L3F的支承部的具体实施例的三个支承面31。各支承面31形成为从前凸台部25的其它部分略微升起的弧形脊部。这三个支承面31定位成与三个通孔28成交替关系,使得各支承面31位于两个相邻通孔28之间的中间位置。相似地,后凸台部26形成有在本发明中作为用于支承第二透镜L3R的支承部的具体实施例的三个支承面32。各支承面32形成为从后凸台部26的其它部分略微升起的弧形脊部。这三个支承面32定位成与三个通孔28成交替关系,使得各支承面32位于两个相邻通孔28之间的中间位置。因此,前凸台部25的三个支承面31分别与后凸台部26的三个支承面32对齐。
图6和7示出了第三透镜组L3被支承在主镜筒2中的情况。第三透镜组L3的第一透镜L3F设置在分隔壁14的前表面,而第三透镜组L3的第二透镜L3R设置在分隔壁14的后表面。第一透镜L3F和第二透镜L3R通过单个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固定至分隔壁14。
图8A和8B示出了将第一透镜L3F和第二透镜L3R安装至主镜筒2的操作。例如,第一透镜L3F和第二透镜L3R的安装操作按以下方式执行。前凸台部25的三个支承面31和后凸台部26的三个支承面32具有非常小的高度。因此,在图8A、8B和图9~11的一部分中,省略了支承面31和32的高度。
如图8A所示,预先将第二透镜L3R安装至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的环形部21的内表面,并将带有第二透镜L3R的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插入主镜筒2的后空间16中。然后,将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的三个臂部22分别穿过分隔壁14的三个通孔28,直到臂部22的前端突入前空间15中。然后,如图8B所示,从前空间15将第一透镜L3F强制安装至三个臂部22的内表面。这时,虽然由三个臂部22的三个钩24的内表面连接而形成的圆的直径小于第一透镜L3F的直径,但是在将第一透镜L3F安装至三个臂部22时,具有弹性的三个臂部22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第一透镜L3F能如图8B所示被保持在三个钩24内。因此,第一透镜L3F和第二透镜L3R能被单个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保持。
如图9所示,从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的环形钩23的垂直面23a到各个钩24的垂直面24a的尺寸D小于或等于在中间介有分隔壁14的安装状态下从第一透镜L3F到第二透镜L3R的尺寸C。通过将尺寸C与D之间的关系设置为C≥D,则在安装状态下,第一透镜L3F与第二透镜L3R之间就不会沿光轴生成晃动,使得第一透镜L3F和第二透镜L3R能稳稳地固定成分别抵靠在支承面31和32上。
在图8B所示状态下,通过使用偏心调节治具(shift alignment jig,未示出)来执行偏心调节,以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也就是说,通过沿垂直于第三透镜组L3的光轴的方向移动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来执行偏心调节,以使第三透镜组L3的光轴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或者主镜筒2中的基准位置对齐。当完成该对齐操作后,通过粘合剂等将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在适当部位处(例如臂部22和通孔28)固定至主镜筒2。
图10A示出了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各个钩24的变型。如图10A所示,具有倾斜面35a的钩35形成为代替具有垂直面24a的钩24。也就是说,倾斜面35a形成为代替垂直面24a。与之相应地,第一透镜L3F的前表面的外周缘被倒角为形成倾斜角与倾斜面35a的倾斜角相同的倒角部36。也就是说,第一透镜L3F的倒角部36适于抵靠在钩35的倾斜面35a上。根据该变型,通过将各个钩35的倾斜面35a用作引导,能将第一透镜L3F轻松地安装至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从而改善组装主镜筒2时的操作性。
此外,倾斜面35a能产生通常将第一透镜L3F压靠在分隔壁14上的作用力。因此,能在第一透镜L3F与分隔壁14的各支承面31之间生成摩擦力,并且也能在第二透镜L3R与分隔壁14的各支承面32之间生成摩擦力,从而将第一透镜L3F和第二透镜L3R稳稳地固定在主镜筒2中的指定位置处。
图10B示出了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各个钩24的另一变型。如图10B所示,形成钩37来代替钩24。各钩37形成为具有适当弹性的弹性钩。因此,各钩37的弹力能施加至第一透镜L3F。因此,能在第一透镜L3F与各支承面31之间生成摩擦力,并且也能在第二透镜L3R与各支承面32之间生成摩擦力,从而将第一透镜L3F和第二透镜L3R稳稳地固定在主镜筒2中的指定位置处。
图11示出了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的变型。如图11所示,在第三透镜组L3由一个透镜构成的情况下,使用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A来代替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A与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的不同之处在于环形部21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A的环形部21具有抵靠在分隔壁14的三个支承面32上的垂直面21b。三个臂部22从环形部21的垂直面21b突出。各臂部22及其钩24与图7~9所示的相似,并且其它构造也与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相似,因此这里将省略其描述。根据该变型,只有一个透镜能在主镜筒2中的指定位置处稳稳地固定至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A,并且能简单和准确地执行偏心调节。
图12~15B示出了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透镜L3F的变型。如图12~15B所示,使用第一透镜L3F2来代替第一透镜L3F,其中第一透镜L3F2通过应用卡接安装系统而被紧紧地固定。该变型与本优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透镜L3F2,所以使用相同引用标号来表示其它相同部件,并省略其描述。
如图12所示,主镜筒2、第二透镜L3R和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均与图1所示的相似。第一透镜L3F2与第一透镜L3F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透镜L3F2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本变型例中为三个)凹部41。各凹部41是弧形凹部,沿第一透镜L3F2的外周具有适当的长度,并且这三个凹部41沿第一透镜L3F2的圆周方向等间距地分开。虽然示出的是三个凹部41,但是也可形成两个凹部、或者四个或更多的凹部。
如图14、15A和15B所示,第一透镜L3F2的外径与由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的三个臂部22的内表面连接而成的圆的直径大致相同。各臂部22的钩24的前端沿第一透镜L3F2的径向向内突出。各凹部41的深度设置成允许处于自由状态的各钩24通过。此外,与图9所示的尺寸关相似系,从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的环形钩23的垂直面23a到各个钩24的垂直面24a的尺寸D小于或等于在中间介有分隔壁14的安装状态下从第一透镜L3F2到第二透镜L3R的尺寸C。
由第一透镜L3F2和第二透镜L3R构成的第三透镜组L3的组装方式如下。如图12所示,第一透镜L3F2位于主镜筒2的前空间15中,而第二透镜L3R和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位于主镜筒2的后空间16中。通过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预先保持第二透镜L3R,并将三个臂部22穿过分隔壁14的三个通孔28。这时,预先将第一透镜L3F2的三个凹部41与三个臂部22对齐。因此,三个臂部22能在没有任何滑动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平滑地通过三个凹部41,使得各钩24通过相应凹部41,如图15A所示。
然后,例如,如图15A所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透镜L3F2。因此,能获得图15B所示的第一透镜L3F2的外周部与三个钩24接合状态。在该状态下,在第一透镜L3F2的端面与各钩24的垂直面24a之间生成摩擦力,从而稳稳地固定第一透镜L3F2和第二透镜L3R。然后,执行偏心调节。
图16示出了各钩24的变型。如图16所示,形成钩42来代替钩24,其中钩42的倾斜面43适于与第一透镜L3F2的端面接触。最初,钩42的倾斜面43未与第一透镜L3F2接触。随着第一透镜L3F2的旋转,倾斜面43与第一透镜L3F2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当与第一透镜L3F2发生接触后,各钩42因倾斜面43而被逐渐压缩,从而逐渐加大各钩42对第一透镜L3F2的紧固力。根据具有倾斜面43的各钩42,由于在初始阶段各钩42的倾斜面43未与第一透镜L3F2接触,所以能通过小作用力绕光轴旋转第一透镜L3F2。当倾斜面43与第一透镜L3F2发生接触后,倾斜面43的接触压力随第一透镜L3F2的旋转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加大。因此,能轻松地执行安装操作,并能通过各钩42稳稳地固定第一透镜L3F2。
(第二优选实施例)
图17~20示出了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透镜镜筒50,其中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透镜保持结构被应用于第五透镜组L5。透镜镜筒50与图1所示透镜镜筒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五透镜组L5由第一透镜L5F和第二透镜L5R构成。与之相应地,设置了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并在后镜筒3的壁部52上形成用于安装第一和第二透镜L5F、L5R以及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的结构。因此,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一透镜L5F、第二透镜L5R、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和后镜筒3。通过相同的引用标号来表示其它相同部件,并省略其描述。
参考图18~20,后镜筒3是本发明中的镜筒本体的第二具体实施例。后镜筒3形成为在前侧具有壁部52而在后侧具有开口的盒状构件。后镜筒3的壁部分52形成有供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的圆形通孔53。第五透镜组L5的第一透镜L5F位于具有通孔53的壁部52的前侧,而第五透镜组L5的第二透镜L5R位于壁部52的后侧。圆形通孔53形成在壁部52的大致中部,并且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穿过通孔53的中心。
壁部52的前表面形成有围绕通孔53并沿通孔53的圆周方向连续的前凸台部54。相似地,壁部52的后表面形成有围绕通孔53并沿通孔53的圆周方向连续的后凸台部55。壁部分52还在通孔53的径向外侧形成有三个通孔56。这三个通孔56位于同心圆上,并沿圆周方向彼此等间隔地分开。在本优选实施例中,三个通孔56之一位于通孔53的正上方,而另外两个通孔56位于指定的上部位置。
此外,前凸台部54形成有在本发明中作为用于支承第一透镜L5F的支承部的具体实施例的三个支承面57。各支承面57形成为从前凸台部54的其它部分略微升起的弧形脊部。这三个支承面57定位成与三个通孔56成交替关系,使得各支承面57位于两个相邻通孔56之间的中间位置。相似地,后凸台部55形成有在本发明中作为用于支承第二透镜L5R的支承部的具体实施例的三个支承面(未示出)。后凸台部55的各支承面形成为从后凸台部55的其它部分略微升起的弧形脊部。后凸台部55的这三个支承面也定位成与三个通孔56成交替关系,使得各支承面位于两个相邻通孔56之间的中间位置。因此,前凸台部54的三个支承面57分别与后凸台部55的三个支承面对齐。
如图18所示,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是本发明中的透镜保持构件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与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相似。更具体地说,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具有环形部21和从环形部21的一个端面突出的三个臂部22。环形部21形成有环形钩23(第二钩部),该环形钩23在与臂部22相反的另一端面上径向向内突出。各臂部22的前端形成有钩24(第一钩部),钩24沿与环形钩23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使用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将第五透镜组L5的第一透镜L5F和第二透镜L5R安装至后镜筒3的方式与使用第三透镜组保持框6将第三透镜组L3的第一透镜L3F和第二透镜L3R安装至主镜筒2的情况下的方式相似。更具体地说,如图18所示,第一透镜L5F位于后镜筒2的壁部52的前侧,而第二透镜L5R和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位于壁部52的后侧。然后,将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的三个臂部22分别穿过壁部52的三个通孔56。然后,从壁部52的前侧将第一透镜L5F强制安装至三个臂部22的内表面。因此,第一透镜L5F如图19所示被保持在三个钩24内,而第二透镜L5R如图20所示被保持在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的环形部21内部。
因此,第一透镜L5F和第二透镜L5R能被单个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保持。如上参考图9所述的,从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的环形钩23的垂直面23a到各个钩24的垂直面24a的尺寸D小于或等于在中间介有壁部52的安装状态下从第一透镜L5F与第二透镜L5R的尺寸C。通过将尺寸C与ID之间的关系设置为C≥D,则在安装状态下,第一透镜L5F与第二透镜L5R之间就不会沿光轴生成晃动,使得第一透镜L5F和第二透镜L5R能稳稳地固定成分别抵靠在前凸台部54的支承面57和后凸台部55的支承面上。
在图19和20所示状态下,通过使用偏心调节治具(未示出)来执行偏心调节,以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也就是说,通过沿垂直于第五透镜组L5的光轴的方向移动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来执行偏心调节,以使第五透镜组L5的光轴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或者后镜筒3中的基准位置对齐。当完成该对齐操作后,通过粘合剂等将第五透镜组保持框51在适当部位处(例如臂部22和通孔56)固定至后镜筒3。
作为变型,可如上参考图12~15B所述那样将卡接安装系统应用于第一透镜L5F。
(第三优选实施例)
图21和22示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透镜镜筒60。与第二优选实施例相似,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透镜保持结构被应用于第五透镜组L5。透镜镜筒60与图17所示透镜镜筒5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五透镜组L5构造成摄像装置抖动修正用透镜。因此,下面将详细描述后镜筒61、用于保持第五透镜组L5的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和用于驱动第五透镜组L5的致动器63。通过相同的引用标号来表示其它相同部件,并省略其描述。
如图21所示,后镜筒61具有壁部64。在壁部64的大致中部形成有环形凸台部65,并且在环形凸台部65的径向内部形成有供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的圆形通孔66。第五透镜组L5的第一透镜(未示出)位于具有通孔66的壁部64的前侧,而第五透镜组L5的第二透镜L5R位于壁部64的后侧。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穿过通孔66的中心,并且第五透镜组L5沿与光轴垂直的两个方向移动,从而获得由摄像装置抖动所产生的波动得到减小或防止的图像。
围绕通孔66的凸台部65的内周缘形成有沿圆周方向连续的支承面(支承部)67。凸台部65还形成有布置在围绕通孔66的一个同心圆上的三个凹部69和三个通孔68。这三个通孔68和三个凹部69定位成等间隔彼此交替的关系。在本优选实施例中,三个凹部69之一位于通孔66的正上方,而三个通孔68之一位于通孔66的正下方。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的三个臂部22分别穿过三个通孔68。三个滚珠71分别容纳在三个凹部69中。各滚珠71优选由例如钢和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然而,也可将例如陶瓷等其它不同的材料用于滚珠71。
在壁部64的下部垂直延伸地形成有一对平行的引导槽73。滑动轴承74的一对接合突起74a分别与这对引导槽73可滑动地接合。滑动轴承74在这对接合突起74a的相反侧还形成有一对轴承突起74b。这对轴承突起74b沿与各接合突起74a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彼此分开。各轴承突起74b具有用于可滑动地支承固定轴85的U形凹部74c。
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具有环形部21、三个臂部22、和用于分别安装致动器63的一对线圈76、77的一对线圈安装部78、79。三个臂部22从环形部21的一个端面突出。这对线圈安装部78、79在与环形部21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中沿相互垂直的方向延伸。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安装部78从环形部21的上部延伸,而第二线圈安装部79从环形部21的一个侧部延伸。第一线圈76固定于第一线圈安装部78,第二线圈77固定于第二线圈安装部79。
线圈76和77各自通过以大致呈矩形轨道的形式将细铜线卷绕指定圈数而形成。第一线圈76位于通孔66上方,使得第一线圈76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而第二线圈77位于通孔66的侧部,使得第二线圈77的长度方向与垂直方向一致。此外,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在沿直径方向与第一线圈安装部78的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臂部81。固定轴75固定于臂部81,以从臂部81的两个相反侧面向侧方突出。
固定轴75的轴线平行于第一线圈76的长度方向。在固定轴75被滑动轴承74的一对轴承突起74b支承的状态下,在各轴承突起74b的内表面与臂部81之间限定出预定间隙。因此,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能够通过各轴承突起74b与臂部81之间限定出的间隙沿水平方向(图22中的左右方向)移动。此外,滑动轴承74的一对接合突起74a的长度比一对引导槽73的短。因此,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能够通过各接合突起74a与各引导槽73之间的长度差沿垂直方向(图22中的上下方向)移动。
从而,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能够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以相应的预定量进行移动,以便能够根据摄像装置的抖动量来移动第五透镜组L5,从而修正摄像装置的抖动。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如图22所示那样安装在后镜筒61中。在该状态下,在壁部64的前表面设置一对磁体(未示出),以分别与线圈76、77相对。
这对线圈76和77、这对磁体以及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构成用于根据摄像装置的抖动量沿预定方向移动作为摄像装置抖动修正透镜的第五透镜组L5的致动器63。
更具体地说,当致动器63的第一线圈76通有电流时,基于弗莱明定律(Fleming′s rule)在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中生成移动力F1,从而沿垂直方向(图22中的上下方向)移动第五透镜组L5。另一方面,当第二线圈77通有电流时,基于弗莱明定律在第五透镜组保持框62中生成移动力F2,从而水平方向(图22中的左右方向)移动第五透镜组L5。
(第四优选实施例)
图23示出了本发明的作为包括上述透镜镜筒1、50或60的摄像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机(electronic still camera)90。电子照相机90包括相机本体91。作为可换摄影透镜单元的透镜镜筒1(或透镜镜筒50或60)可装拆地安装于相机本体91。
相机本体91是具有内部空间的横长式盒状本体。虽然未示出,但该内部空间容纳有安装有多种电子部件的线路板、作为电源的电池、存储装置、和其它多种装置或部件。在相机本体91的前表面的大致中心位置处形成有用于安装透镜镜筒1的安装部92。此外,在安装部92附近设置有用于更换透镜镜筒1的镜头释放按钮93。
从相机本体91的前侧观察,在相机本体91的右上部设置有模式选择盘94。通过操作模式选择盘94,能选择性地设置相机的各种模式。例如,所述各种模式包括各种摄影模式、用于再现图像的再现模式、和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通信模式。各种摄影模式可包括人物模式、风景模式和全自动模式。
此外,从相机本体91的前侧观察,在相机本体91的左端部形成有供操作者把持的把持部95。把持部95中设置有电池容纳室和卡容纳室。例如锂离子电池等电池作为相机用电源保存在电池容纳室中,而例如用于记录由透镜镜筒1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卡等外部存储装置可装卸地保存在卡容纳室中。
在相机本体91的把持部95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指示曝光开始的快门释放按钮96。快门释放按钮96是两阶段可检测式按钮,能够检测两个不同状态,即半按压状态和全按压状态。当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96而获得上述半按压状态时,相机90执行用于获得与被摄体相关的待记录静态图像(实际摄影画面)的准备操作(例如,自动聚焦控制操作)。当进一步按下快门释放按钮96而获得上述全按压状态时,相机90执行摄影操作(一系列操作,包括通过使用图像传感器对被摄体的光学图像进行的曝光操作、以及对上述曝光操作所获得的图像信号施加预定的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操作)。
在相机本体91的后表面的上部设置有光学取景器。操作者可通过观察光学取景器,从视觉上确认通过透镜镜筒1形成的光学图像,来确定构图。也就是说,能通过使用取景器来确定构图。然而,在电子照相机90中,也可通过使用显示在背面监视器(未示出)上的实时取景图像来确定构图。可通过对选择盘进行操作,来选择性地执行使用光学取景器确定构图的操作和使用实时取景显示器确定构图的操作。
背面监视器可构造成彩色液晶显示器(LCD)。背面监视器可显示设置摄影条件等的菜单屏幕,也可在再现模式下显示记录在存储卡中的图像。在操作者选择通过实时取景显示来确定构图而通过光学取景器来确定构图的情况下,在背面监视器上显示由图像传感器获得的作为实时取景图像的多个时序图像(即动态图像)。在相机本体91的正面上部设置有闪光灯容纳部97,并且闪光装置(未示出)在闪光灯容纳部97中被容纳为能够升降。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改善透镜的倾斜精度,以防止或抑制光学性能的恶化。此外,还能在不增加任何部件的情况下,自由地设置对齐操作中的透镜镜筒的布置方向。此外,还能防止透镜保持框在对齐操作中或对齐操作后从主镜筒或后镜筒浮起,从而防止光学性能的恶化。此外,还能在不增加任何部件的情况下,减少因冲击等造成对齐偏差的可能性。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还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例如,虽然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摄影光学系统是由五个透镜组组合而成的,但是透镜组的数量也可以小于等于四个、或者大于等于六个。此外,虽然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应用于电子照相机,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各种其它摄像装置,例如数码摄像机、胶片式单镜头反射相机、模拟摄像机、和监控录像机等。
本申请包含2009年3月24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9-072576所涉及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的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数做出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
Claims (7)
1.一种透镜镜筒,包括:
具有基准部的透镜;
镜筒本体,具有适于与所述透镜的所述基准部发生接触的支承部;和
透镜保持构件,用于保持所述透镜,使得在所述透镜的所述基准部被偏置靠在所述镜筒本体的所述支承部上的状态下,所述透镜被夹持在所述透镜保持构件与所述镜筒本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透镜包括布置在同一光轴上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各自具有基准部;
所述支承部包括:
适于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基准部接触的第一支承部,和
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相反侧形成并适于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基准部接触的第二支承部;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所述第一透镜的基准部被偏置靠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上、且所述第二透镜的基准部被偏置靠在所述第二支承部上的状态下,被所述透镜保持构件保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所述透镜保持构件具有:
适于与所述第一透镜接触的第一钩部,和
适于与所述第二透镜接触的第二钩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透镜保持构件具有环形部和从所述环形部的一个端面向侧方突出的三个或更多弹性部,各弹性部具有能够保持所述第一透镜的前端;
所述第二钩部形成在所述环形部上;并且
所述第一钩部形成在各弹性部的前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所述第一钩部具有适于与所述第一透镜接触的倾斜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周形成有三个或更多凹部,所述三个或更多凹部适于分别与所述三个或更多弹性部接合;并且
通过旋转所述第一透镜,能够调节各弹性部对所述第一透镜的紧固力。
7.一种摄像装置,包括:
本体部;和
安装在所述本体部上的透镜镜筒,
所述透镜镜筒包括:
具有基准部的透镜;
镜筒本体,具有适于与所述透镜的所述基准部发生接触的支承部;和
透镜保持构件,用于保持所述透镜,使得在所述透镜的所述基准部被偏置靠在所述镜筒本体的所述支承部上的状态下,所述透镜被夹持在所述透镜保持构件与所述镜筒本体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72576A JP2010224306A (ja) | 2009-03-24 | 2009-03-24 |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JP072576/09 | 2009-03-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46782A true CN101846782A (zh) | 2010-09-29 |
CN101846782B CN101846782B (zh) | 2013-04-17 |
Family
ID=42771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3583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6782B (zh) | 2009-03-24 | 2010-03-16 |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48722B2 (zh) |
JP (1) | JP2010224306A (zh) |
CN (1) | CN101846782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1186A (zh) * | 2015-07-22 | 2017-02-01 | 佳能株式会社 | 光学部件、制造该光学部件的方法以及相机 |
CN110161647A (zh) * | 2018-02-16 | 2019-08-23 | 佳能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
CN110471241A (zh) * | 2019-03-29 | 2019-11-19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照相机用透镜驱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10526B2 (ja) * | 2010-12-28 | 2015-11-1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6050087B2 (ja) * | 2012-10-30 | 2016-12-21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6707454B2 (ja) | 2014-09-26 | 2020-06-10 |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 固浸レンズホルダ及び画像取得装置 |
KR102542645B1 (ko) * | 2015-08-18 | 2023-06-14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렌즈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
KR101820063B1 (ko) * | 2016-01-20 | 2018-01-18 | (주) 엠디펄스 | 지그 |
CN206339820U (zh) * | 2016-12-10 | 2017-07-18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成像镜头 |
JP7542963B2 (ja) * | 2020-02-17 | 2024-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機器、カメラシステ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2218A (zh) * | 1996-10-16 | 1998-05-20 | 株式会社尼康 | 显微镜物镜镜筒 |
CN1333473A (zh) * | 2000-07-17 | 2002-01-30 | 株式会社东芝 | 具有光学透镜的焦点位置调整机构的光学透镜单元 |
CN1854786A (zh) * | 2005-04-20 | 2006-11-01 | 富士能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25306A (ja) * | 1985-11-27 | 1987-06-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レンズ組立体 |
US5768649A (en) * | 1997-03-06 | 1998-06-16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Lens assembly with engageable lens retainer and lens mount |
JPH11337799A (ja) * | 1998-05-26 | 1999-12-10 | Ricoh Co Ltd | レンズ鏡筒 |
JP2001296463A (ja) * | 2000-04-12 | 2001-10-26 | Nikon Corp | レンズ枠構造 |
JP2002040308A (ja) * | 2000-07-19 | 2002-02-06 | Canon Inc |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
JP2002196206A (ja) * | 2000-12-26 | 2002-07-12 | Canon Inc |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
-
2009
- 2009-03-24 JP JP2009072576A patent/JP2010224306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3-10 US US12/661,056 patent/US824872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3-16 CN CN201010135836.4A patent/CN10184678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2218A (zh) * | 1996-10-16 | 1998-05-20 | 株式会社尼康 | 显微镜物镜镜筒 |
CN1333473A (zh) * | 2000-07-17 | 2002-01-30 | 株式会社东芝 | 具有光学透镜的焦点位置调整机构的光学透镜单元 |
CN1854786A (zh) * | 2005-04-20 | 2006-11-01 | 富士能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1186A (zh) * | 2015-07-22 | 2017-02-01 | 佳能株式会社 | 光学部件、制造该光学部件的方法以及相机 |
US10302896B2 (en) | 2015-07-22 | 2019-05-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par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optical part, and camera |
CN106371186B (zh) * | 2015-07-22 | 2020-03-31 | 佳能株式会社 | 光学部件、制造该光学部件的方法以及相机 |
CN110161647A (zh) * | 2018-02-16 | 2019-08-23 | 佳能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
CN110471241A (zh) * | 2019-03-29 | 2019-11-19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照相机用透镜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246033A1 (en) | 2010-09-30 |
US8248722B2 (en) | 2012-08-21 |
JP2010224306A (ja) | 2010-10-07 |
CN101846782B (zh) | 2013-04-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46782A (zh) |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 |
KR20230042257A (ko) | 손떨림 보정 반사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
US7783179B2 (en) | Image blur correction apparatus, lens barrel, and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 |
US20060133786A1 (en) | Driving mechanism, driving system, anti-shake unit, and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 |
US8041202B2 (en) |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
US8861104B2 (en) |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 |
US8019213B2 (en) | Exchangeable lens and imaging device | |
JP2008191267A (ja) |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
JP2008261917A (ja) | レンズ鏡筒 | |
US7197240B2 (en) |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terminal equipped with the camera module | |
CN101826815B (zh) | 驱动器件和摄像装置 | |
JP2012145837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
US20120236182A1 (en) | Camera system, camera body, and lens unit | |
JP2008261929A (ja) | レンズ鏡筒 | |
US20210286232A1 (en) | Optical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 |
CN221575518U (zh) | 图像捕获设备和模块化透镜组件安装系统 | |
JP2010271493A (ja) | レンズ鏡筒 | |
WO2020103541A1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218601649U (zh) |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
JP4867707B2 (ja) | レンズ鏡筒、撮像装置及び光軸調整方法 | |
JP6984675B2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ボディ | |
JP6136089B2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
JP5163342B2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光学機器 | |
JP2015166769A (ja) |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
CN217406639U (zh) | 摄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Termination date: 201603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