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821946B - 用于将变换器装置连接至两极线路的接口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将变换器装置连接至两极线路的接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21946B
CN101821946B CN200880109318.6A CN200880109318A CN101821946B CN 101821946 B CN101821946 B CN 101821946B CN 200880109318 A CN200880109318 A CN 200880109318A CN 101821946 B CN101821946 B CN 1018219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output
interface
wire line
changer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93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21946A (zh
Inventor
U·卡斯特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Schweiz A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Schweiz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Schweiz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Schweiz AG
Publication of CN101821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21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219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219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687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3K17/687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the output circuit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ntroll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
    • H03K17/687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the output circuit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ntroll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 in a symmetrical configuration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1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G08B25/04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a single signalling line, e.g. in a closed loop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9/00Checking or monitoring of signalling or alarm systems; 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e.g.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peration
    • G08B29/18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 G08B29/20Calibration, including self-calibrating arrangements
    • G08B29/24Self-calibration, e.g. compensating for environmental drift or age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687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3K17/693Switching arrangements with several input- or output-terminals, e.g. multiplexers, distribu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 Fire Alar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变换器装置(160)连接到两极线路上的接口(130)。所述接口(130)具有三个输入端(X1,X2,X3)、与第一输入端(X1)连接的第一输出端(A1)以及可与第二输入端(X2)或第三输入端(X3)连接的第二输出端(A2)。所述接口(130)还包括开关装置(132)和控制装置(134),所述开关装置(132)与第二输入端(X2)、第三输入端(X3)以及第二输出端(A2)连接,所述控制装置(134)与第三输入端(X3)耦合使得可从第三输入端(X3)向控制装置(134)输送探测信号(DirSense)。所述探测信号指示,是第二输入端(X2)还是第三输入端(X3)与两极线路的第二极连接。所述控制装置(134)被设置为使得基于探测信号(DirSense)将第二输入端(X2)或者替代地将第三输入端(X3)与第二输出端(A2)连接。

Description

用于将变换器装置连接至两极线路的接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电路技术或电子电路技术的技术领域。本发明尤其涉及用于将变换器装置连接到两极线路的接口,其中第一极具有高电势而第二极具有低电势。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使用所述接口以便连接变换器装置的变换器系统以及变换器设备。
背景技术
在欧洲,在自动火警技术中,通过标准以及安装指南在很多应用中需要保护火警线以避免由于线路短路造成完全瘫痪。目前,或者通过除原有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以外附加地在火警线的特定位置处设置短路断开元件或者通过在每个传感器或执行器中集成短路隔离器和环形线路结构来确保所述需要。例如在EP0111178B1中描述一种短路隔离器,该文献公开一种具有多个链形地位于环形报警线上的报警器的监控设备,这些报警器在中央单元处与分析处理单元连接。分析处理单元可以通过询问电压的时间变化确定,各报警器的运行状态如何。此外,两个相邻报警器之间的报警线中的短路可以被探测出来并且被定位。通过选择性地切断发生短路的报警线部分可以在剩余的报警线上保持总体工作电压。
在欧洲以外的市场中、尤其是在美国,往往不要求短路情况下报警线路的功能保持。然而,应该能够尽可能合理地并且具有较少故障可能性地将往往非常多的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到这种两极线路上。因此,如果可以将通常两极分化的报警线路在不注意极性的情况下与设备连接,则是有利的。例如在US6,738,238B2中公开一种火警设备,该火警设备具有一个中央单元以及多个危险报警设备。危险报警设备通过两点线路与中央单元连接,其中所述两点线路既用于各危险报警设备的供电也用于通过信号将各个危险报警设备的不同运行状态从所述危险报警设备传递给中央单元。危险报警设备与两点线路的耦合分别通过电流及信号接口进行,所述电流及信号接口与相应接线端子的极性无关地工作。由此,各危险报警设备可以与极性无关地运行。电流及信号接口分别具有一个整流器,所述整流器对噪声非常敏感,因此不利地影响危险报警设备的运行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在欧洲以及欧洲以外的安全规范方面改进变换器装置到两极线路的连接方案。
该任务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解决。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描述一种用于将变换器装置连接到两极线路上的接口,其中线路的第一极具有高电势而线路的第二极具有低电势。所述接口具有(a)第一输入端、(b)第二输入端、(c)第三输入端、(d)与第一输入端连接的第一输出端以及(e)能够与第二输入端或与第三输入端连接的第二输出端。此外,所述接口具有(f)与第二输入端、与第三输入端以及与第二输出端连接的开关装置以及(g)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第三输出端耦合,使得可由第三输入端向控制装置输送探测信号,所述探测信号指示:是第二输入端还是第三输入端与两极线路的第二极连接以及哪个输入端与开关装置连接。控制装置被设置为使得基于所述探测信号使第二输入端或者替代地使第三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连接。
本发明基于以下知识,即在应用用于连接变换器装置的所述接口的情况下可以以有效的方式避免连接极性方面的错误。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接口本身识别是第二输入端还是第三输入端与两极线路的第二极连接、即与具有低电势的那一极连接。通过控制装置将开关装置置于使得两极线路的负极与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状态。然后,将变换器装置的负接线端子连接在该输出端上。
通过应用三个输入端-其中仅仅两个输入端用于向接口和/或与接口连接的变换器装置供电-得到两个不同的连接方案,所述连接方案以巧妙的方式适应于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安全规范。
如果两极线路的第一极与根据本发明的接口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则两极线路的高电势由于第一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之间的直接连接而直接施加在第一输出端上。然后,可以在第一输出端上连接变换器装置的正接线端子。
需要指出,如无相反的说明,在本申请范围内,概念“连接”应始终被理解为“电连接”。在此,除了直接的导线连接外还可以通过与相应的信号电流强度匹配的电阻或者通过在导通方向上连接的二极管进行电连接。
原则上,变换器装置可以是每个将输入量转换为输出量的设备。在危险报警技术领域内,变换器装置可以是报警装置,例如传感器、光学的和/或声学的疏散控制装置或疏散辅助装置、光学的和/或声学的显示装置,或者变换器装置可以是在危险情况中在撤离危险区域时给予人支持的每种其它设备。作为传感器,例如考虑可以根据相应的危害识别危险情况的火灾探测器、烟雾探测器、温度探测器、气味探测器和/或化学探测器。
然而,变换器装置还可以是例如在危险情况下打开或关闭门的执行器。
需要指出,概念“高”或“正”和“低”或“负”分别涉及实际施加的电势,而不是电势的大小。当然,这些电势中的一个电势同时也可以是变换器装置的接地端。优选地,为此使用根据本发明施加在接口的第二输出端上的负电势。
此外需要指出,也可以借助相反的极性运行所述接口。在这种情况下,两极线路的第一极具有低电势,相反两极线路的第二极具有高电势。
两极线路可以是传统的导线,其以已知的方式设置用于向变换器装置供给电能以及用于测量信号的信号转发。在此,测量信号例如可以包含关于测量值的信息和/或关于连接在中央单元上的变换器装置的运行状态的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接口附加地具有(a)连接在第三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之间的第一整流器元件,以及(b)连接在第二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之间的第二整流器元件。在此,两个整流器元件被定向为使得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中与两极线路的第一极连接的那个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相连接。
这意味着,对于不是第一输入端而是第二输入端或第三输入端与两极线路的正极连接的情况,该正接线端子自动地与第一输出端连接。整流器元件例如可以是仅仅允许电流在一个方向上流动简单的二极管。
需要指出,开关装置也具有一个或多个二极管。这些二极管也可以是作为开关元件被置于开关装置内部的晶体管的寄生二极管或固有二极管。该固有二极管也可以有助于无源整流,从而始终是第一输出端与两极线路的正极连接。以相应的方式,始终是第二输出端与两极线路的负极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开关装置具有(a)设置在第三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的第一开关元件,以及(b)设置在第二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的第二开关元件。
这两个开关元件可以是晶体管,尤其是场效应晶体管。因此,通过由控制装置适当地控制所述晶体管,可以使与两极线路的第二极连接的那个输入端以简单的方式与第二输出端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两个开关元件可以彼此无关地由控制装置控制。这意味着,控制装置也可以将开关装置置于两个开关元件都闭合的状态。因此,可以在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建立低欧姆的电连接。在此,两个开关元件上的有效电阻可以小于连接在所述接口的输出端上的变换器装置的输入电阻。
与变换器装置的输入电阻相比,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的连接是低欧姆的,所述连接可被用于在多个具有相应变换装置的接口通过两极线路连接在中央单元上的情况下由中央单元对另一接口进行寻址,所述另一接口可以以已知的方式通过两极线路向中央单元传递关于其运行状态的信息。因此,在通过两个晶体管的闭合或导通实现的串行连接的情况下可以由中央单元依次询问连接在两极线路上的全部接口或变换器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也可以对两个开关元件进行控制,使得两个开关被断开,从而第二输入端或第三输入端均不与第二输出端连接。这意味着,连接在所述接口上的变换器装置或者通过两极线路连接在所述接口或者变换器装置后面的可能的其它接口与两极线路的负极断开。这可以以有利的方式用于由中央单元出发到两极线路中的特定接口之间已形成短路的情形。通过接口的所述断开功能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断开两极线路的相应部分并且因此保持设置在发生短路的线路段和中央单元之间的变换器装置的运行。
因此,在由中央单元出发的环形线路的情况下,在仅仅短路时可以继续运行全部变换器装置在此,通过已断开的环形线路的一个支路供给该环形线路一侧上的变换器装置以及通过已断开的环形线路的另一支路供给该环形线路另一侧上的变换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接口附加地具有过压保护装置,该过压保护装置连接在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之间。
过压保护装置例如可以是简单的齐纳二极管。这可以-必要时与开关装置和/或与上面所述的整流器元件共同作用-以有效的方式保护变换器装置的电子单元和/或所述接口的控制装置免受两极线路上的瞬时过压所述变换器装置的电子单元和/或所述接口的控制装置例如通过电容性或电感性耦合馈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接口附加地具有用于获取探测信号的第一电阻。
在此,第一电阻设置在第三输入端和控制装置之间。第一电阻的电阻值的大小被优选地确定为使得在与三个输入端的连接无关的情况下流向所述控制装置的电流如此小,从而保护控制装置免受损坏。
使用合适大小的第一电阻获取探测信号或者探测电压所具有的优点是:根据探测信号的符号直接检测施加在第三输入端上的供给电压的极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接口附加地具有连接在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第二电阻。这所具有的优点是:对于第二输入端未与两极线路连接的情况,探测信号在其极性方面具有相同的符号,施加在第一输入端上的供给电压同样具有相同的符号。因此,可以在对三个输入端与两极线路的两个极的分配无关的情况下始终确保变换器装置通过所述接口极性正确地连接。在此,控制装置基本上可以具有逻辑单元的功能,所述逻辑单元根据输入信号的极性以合适的方式控制的开关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描述一种用于报警和/或用于制止尤其可能发生在建筑物中的危险情况的变换器系统。所述变换器系统具有(a)变换器装置、(b)用于运行变换器装置的电子模块以及(c)上面所述类型的接口。
所述变换器系统所基于的知识是:上面所述接口自动地确保变换器装置的极性正确的连接,从而在将变换器装置电连接到两极线路上时可以可靠地阻止极性方面的电装配错误。
也可以为所述电子模块配置所述接口的控制装置,从而可以除控制装置外通过简单的电子电路实现接口。
为了报警危险情况,变换器装置具有传感器、光学的和/或声学的疏散控制装置或疏散辅助装置、光学的和/或声学的显示装置,或者变换器装置可以是在危险情况下在撤离危险区域方面给予人支持的每种其它设备。如上所述,作为传感器,例如考虑可以根据相应的危害识别危险情况的火灾探测器、烟雾探测器、温度探测器、气味探测器和/或化学探测器。
为了制止危险情况,所述变换器系统在变换器装置具有执行器或者调节单元的情况下是合适的,借助所述执行器或者调节单元可以至少部分地消除危险情况。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变换器装置例如可以触发:自动地打开或者关闭门或者自动地并且迅速地采取其它合适的用于制止火灾的措施,例如开启自动灭火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描述一种用于报警和/或用于制止尤其可能发生在建筑物中的危险情况的变换器设备。所述变换器设备具有(a)以上所述构造的变换器系统、(b)中央单元以及(c)使所述变换器系统与中央单元连接的两极线路。所述中央单元和所述变换器系统被构造为使得变换器系统可由中央单元供给电能并且使得关于变换器系统的运行状态的信息可通过两极线路由变换器系统传输至中央单元。
所述变换器设备所基于的知识是:以上所述的变换器系统自动地确保变换器装置极性正确地连接到中央单元上。以此方式,可以在避免电装配错误的情况下可靠地运行用于报警和/或制止危险情况的变换器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变换器设备附加地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以上所述构造的变换器系统,该变换器系统同样连接在两极线路上。在此,不同的变换器系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或者以不同的方式连接在中央单元上。
(A)第一连接方式的特征在于,至少在连接到第一输入端方面必须保持关于供给电压的正确极性。例如必须确保,第一连接端子必须与两极线路的第一极或与两极线路的高电势连接。在应用以上所述的整流器元件的情况下,具有低电势的两极线路的第二极与第二输入端连接还是与第三输入端连接是无关紧要的。接口将自动地将已接通的第二输入端或第三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连接。
此外,第一连接方式的特征还在于断开功能,所述断开功能通过适当地控制开关装置实现,其方式是断开开关装置的以上所述的开关元件的两个或至少一个。例如可以通过这样断开所述变换器系统的所述接口的两个开关元件或者断开至少那个与另一个变换器系统的接线端子直接连接的开关元件使在中央单元看来位于变换器系统后面的另外的变换器系统与中央单元断开。这在线路在所述变换器系统与另外的变换器系统之间具有短路时是重要的。
此外,可以通过闭合两个开关元件在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建立低欧姆的连接。由此,出于向其它的变换器系统进行信号传输和/或传输来自其它的变换器系统的信号的目的,可以在没有或仅仅少量由变换器系统导致的干扰的情况下通过两极线路传输用作通过中央单元控制另外的变换器系统的信号或对关于另外的变换器系统的运行状态的信息进行编码的信号。
(B)第二连接方式的特征在于,在连接时确保两极连接线路的第一极或第二极均不与第一输入端连接。在与第二输入端或第三输入端的电连接的极性方面,在装配时不需要特别注意。即,因为以上所述的整流器元件可以自动地确保极性正确的连接。
在此,需要明确地指出,所述两种连接方式可以在变换器设备内进行组合。这意味着,可以将至少一个应用第一连接方式(A)的变换器系统和至少一个另外的、应用第二连接方式(B)的变换器系统连接到共同的中央单元上。
现在,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由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示例性描述给出。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危险报警器的原理图,该危险报警器具有接口,所述接口允许连接到两极报警器线路的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图2a示出根据第一连接方式在考虑极性的情况下通过报警器线路连接到中央单元的五个危险报警器。
图2b示出根据第二连接方式在不考虑极性的情况下通过报警器线路连接到中央单元的五个危险报警器。
图2c示出五个危险报警器的混合安装,其中三个危险报警器在考虑极性的情况下具有断路和短路时的故障安全性地连接到中央单元并且两个危险报警器与极性无关地在没有故障保护的情况下连接到中央单元。
在此需要注意,在附图中,相同的或者彼此相应的元件的附图标记的区别仅仅在于它们的数字或者附带的字母。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危险报警器120的原理图,该危险报警器120具有变换器装置160,该变换器装置160可通过接口130连接到未示出的两极报警器线路。根据在此示出的实施例,该变换器装置是危险报警装置,例如火灾探测器、烟雾探测器、温度探测器、气味探测器和/或化学探测器。然而,变换器装置也可以是在危险情况中例如打开门或关闭门的执行器。此外,变换器装置160具有电子模块150,报警器线路通过该电子模块150向变换器装置160输送电能和/或该电子模块150用于在变换器装置160与在图1中同样未示出的中央单元之间进行通信。
接口130具有三个输入端,即第一输入端X1、第二输入端X2和第三输入端X3。此外,该接口130具有两个输出端,即第一输出端A1和第二输出端A2。第二输出端A2是整个危险报警器120的接地端GND。
第一输出端A1通过直接的导线连接与第一输入端X1相连接。此外,第一输出端A1既与电子模块150的电压供给输入端“电源”连接也与电子模块150的通信输入端ComIO连接。如在下面更详细说明的那样,第二输出端A2可与第二输入端X2或与第三输入端X3连接。
此外,所述接口具有开关装置132,该开关装置132具有第一开关元件T1和第二开关元件T2。根据在此示出的实施例,两个开关元件T1和T2是场效应晶体管。两个开关元件T1和T2分别通过自己的线路与控制装置134连接。可以借助第一控制信号FET1Ctrl针对性地断开或闭合第一开关元件。在第一开关元件T1的闭合状态中,第二输出端A2与第三输入端X3连接。可以借助第二控制信号FET2Ctrl针对性地断开或闭合第二开关元件。在第二开关元件T2的闭合状态中,第二输出端A2与第二输入端X2连接。
向控制装置134输送探测信号DirSense,该探测信号通过两个输入端X2和X3的两个电阻、即第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获取。如在下面仍要说明的那样,信号DirSense的符号是对接口130的电接线端子的直接指示。
此外,接口130具有被构造为二极管的整流器元件,即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二极管D1和D2与晶体管T1和T2固有二极管共同形成无源整流器。该整流器负责第一输出端A1始终与两极线路的正极连接。以相应的方式,第二输出端A2始终与两极线路的负极连接。
此外,为了保护接口130和/或变换器装置160设置有过压保护装置TZ1,该过压保护装置TZ1连接在第一输入端X1和第三输入端X3之间。根据在此示出的实施例,该过压保护装置是齐纳二极管TZ1。
如以上所述,在图1中示出的危险报警器120以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与两极报警线路连接。在两种情形中,地或设备地线与报警线路的负极低欧姆地连接。第一种与极性相关的连接方式(A)的特征在于,第一输入端X1必须与报警线路的正极连接。第二种与极性无关的连接方式(B)的特征在于,第一输入端X1既不与报警线的正极连接也不与报警线的负极连接并且因此保持不接触。
(A)危险报警器120通过始终为正的第一输入端X1和两个输入端X2和X3的与极性相关的连接,具有对于负导线的断开功能:
晶体管T1或T2中的固有二极管使得电流能够在接地端GND或第二输出端A2与同报警线路的负极相连接的输入端X3或X2之间流动。由此,在场效应晶体管T1和T2截止的情况下通过输入端X1向电子模块150供给相对于输入端X2或X3为正的电压。
电子模块150可以根据探测信号DirSense上的符号识别:是第三输入端X3还是第二输入端X2与报警器线路或报警器连接线路的负电势连接。如果第三输入端X3与该负电势连接,则控制装置134将通过第一控制信号FET1Ctrl使晶体管T1闭合。如果第二输入端X2与该负电势连接,则控制装置134将通过第二控制信号FET2Ctrl使晶体管T2闭合。因此,电子模块150与报警器连接线路的负电势低欧姆地连接。
信号DirSense在危险报警器120的触点接通方面的有效性由以下考虑得出:
-如果第三输入端X3与报警器线路的负电势连接并且第二输入端X2未接触或者与下一个危险报警器的输入端连接,则在晶体管T1和T2分别断开的情况下电流从第一输入端X1通过接线端子A1流经电子模块150并且通过接线端子A2和晶体管T1的固有二极管流至第三输入端X3。这样,第二输入端X2或接地端GND将在第三输入端X3上产生已知的二极管电势降。这意味着,第三输入端的电势以及——通过电阻R1——信号DirSense比接地端GND低一个二极管的电势降。因此,向分配给电子模块150的控制装置134输送负信号DirSense。
-如果第二输入端X2与报警器线路的负电势连接并且第三输入端X3未接触或者与下一个危险报警器的输入端连接,则在晶体管T1和T2分别断开的情况下电流从第一输入端X1通过连接端子A1流经电子模块150并且通过连接端子A2和晶体管T2的固有二极管流至第二输入端X2。因此,通过第一输入端X1的两个电阻R1和R2获取的信号DirSense将近似于第一输入端X1的正电势。
为了将报警器线路进一步接通至下一个同样连接在报警器线路上的危险报警器,控制装置134可以将仍然断开的晶体管T2或T1闭合。如果报警器线路在该危险报警器120与下一危险报警器之间的那部分短路,则可以通过重新断开该晶体管来切断由于报警器线路的负极的中断而发生故障的线路部分。
(B)危险报警器120通过输入端X2和X3的与极性无关的连接,输入端X1未被使用,不具有对于负导线的断开功能:
二极管D1和D2以及场效应晶体管T1和T2的固有二极管在晶体管T1和T2已截止的情况下形成无源整流器。通过该整流器在输入端“电源”上向电子模块150馈给相对于地连接端子GND为正的电压。
如以上所述,在此控制装置134也可以根据探测信号DirSense的符号识别:第三输入端X3与报警器连接线路的正电势还是负电势连接。如果第三输入端X3与负电势连接,则控制装置134通过第一控制信号FET1Ctrl使晶体管T1闭合。如果第二输入端X2与负电势连接,则控制装置134通过第二控制信号FET2Ctrl使晶体管T2闭合。因此,电子模块150现在与报警器连接线路的负电势低欧姆地连接。
因此,在图1中示出的具有用于两极报警器线路的三个输入端的危险报警器120可以根据与报警器线路的连接的选择起短路隔离器的作用或者将报警线与电子模块150极性正确地连接。对确保报警线与电子模块150极性正确地连接的闭合晶体管T1或T2的选择可以通过电子模块150中的简单逻辑功能进行,所述逻辑功能以合适的方式分析处理信号DirSense。在两种连接方案中,接口130确保电子模块150与报警器线路的参考导线低欧姆地连接。
根据在此所示的实施例,危险报警器120的接地端与报警器线路的负电势连接。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功能相同的电路用于与正导线连接。
危险报警装置120的接地端与报警线路的负电势之间低欧姆地连接所具有的优点是:即使在危险报警器120或报警器线路上具有电磁辐射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报警器线路和通信输入端ComIO进行无干扰的通信。由此确保变换器装置160的往往非常敏感的分析处理电子单元可以提供未明显出错的结果。
图2a示出变换器设备200,该变换器设备200具有中央单元210、具有正导线240a和负导线240b的两极报警器线路以及根据第一种与极性相关的连接方式(A)连接的五个危险报警器220a。该报警器线路是已知的环形线路,从而在报警器线路无断路和无短路的情况下每个危险报警器220a通过两个路径与中央单元210连接。在图2a中示出的与极性相关的连接方式(A)使得在布线出现简单的断路故障或短路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完全保持功能。
图2b示出变换器设备200,该变换器设备200同样具有中央单元210、两极报警器线路240和五个危险报警器220b。这些危险报警器220b根据第二种连接方式(B)在不关注极性的情况下通过被构造为环形线路的报警器线路240连接在中央单元210上。在图2b中示出的与极性无关的连接方式(B)使得仅在断路故障情况下能够保持功能。在报警器线路的短路故障情况下的功能保持是不可行的。为此,在图2b中示出的连接方式所具有的优点是:可以在不关注危险报警器220a的极性的情况下安装整个变换器设备200。
图2c示出具有中央单元210、具有正导线240a和负导线240b的两极报警器线路240以及五个危险报警器220a或220b的变换器设备200。三个危险报警器220a是根据第一种连接方式(A)在关注极性的情况下具有关于报警器线路的断路和短路的故障安全性地连接的。两个危险报警器220b是根据第二种连接方式(B)在不关注极性的情况下连接的。在图2c中所示的混合安装使得报警器线路环路上的危险报警器220a在简单的线路故障情况下能够完全保持功能。对于在不关注极性的情况下连接在报警器线路的环路的线路出口上的危险报警器220b,只有在报警器线路发生断路故障情况下才能确保功能保持。
总而言之,通过借助本申请所描述的接口可以使同一危险报警器以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与两极报警器线连接。根据第一种与极性相关的连接方式(A),即使在短路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功能保持,其中危险报警器的接口负责短路断开功能或者短路隔离功能。根据第二种与极性无关的连接方式(B),在报警器线路的一部分中发生短路的情况下不能确保功能保持。即使在短路情况下要求部分功能保持的应用中也可以在没有附加的短路保护隔离器的情况下在报警器线路的每个必须有可能进行隔离的位置上根据具有短路隔离功能的连接方案(A)连接危险报警器,所有其它的设备可以借助与极性无关的连接方式(B)布线。
需要指出,在此所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可行实施方案的有限选择。所以,各实施方式的特征以合适的方式彼此组合是可行的,从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通过在此明确记载的实施方案,多个不同的实施方式应视为已公开。
参考标号列表
120变换器系统/危险报警器
130接口
132开关装置
134控制装置
X1第一输入端
X2第二输入端
X3第三输入端
A1第一输出端
A2第二输出端
D1第一整流器元件/第一二极管
D2第二整流器元件/第二二极管
T1第一开关元件/第一晶体管
T2第二开关元件/第二晶体管
TZ1过压保护装置/齐纳二极管
R1第一电阻
R2第二电阻
GND接地端
DirSense探测信号
FET1Ctrl第一控制信号
FET2Ctrl第二控制信号
Power输入端电压供给
ComIO输入端通信
150电子模块
160变换器装置
200变换器设备
210中央单元
220a变换器系统/危险报警器(第一连接方式)
220b变换器系统/危险报警器(第二连接方式)
240两极线路(极性不重要)
240a正导线
240b负导线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将变换器装置(160)连接到两极线路(240,240a,240b)上的接口,其中第一极(240a)具有高电势而第二极(240b)具有低电势,所述接口(130)具有
·第一输入端(X1),
·第二输入端(X2),
·第三输入端(X3),
其中根据第一连接方式至少在连接到第一输入端方面必须保持关于供给电压的正确极性,并且根据第二连接方式在连接时确保两极连接线路的第一极或第二极均不与第一输入端连接,
·第一输出端(A1),该第一输出端(A1)与所述第一输入端(X1)连接,
·第二输出端(A2),该第二输出端(A2)能够与所述第二输入端(X2)或与所述第三输入端(X3)连接,
·第一整流器元件(D1),该第一整流器元件(D1)连接在所述第三输入端(X3)和所述第一输出端(A1)之间,
·第二整流器元件(D2),该第二整流器元件(D2)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端(X2)和所述第一输出端(A1)之间,
其中,两个整流器元件(D1,D2)被定向为使得所述第二输入端(X2)和所述第三输入端(X3)中与所述两极线路(240)的第一极(240a)连接的那个输入端(X2,X3)与所述第一输出端(A1)连接,
·开关装置(132),该开关装置(132)与所述第二输入端(X2)、与所述第三输入端(X3)以及与所述第二输出端(A2)连接,
·控制装置(134),
 —该控制装置(134)与所述第三输入端(X3)耦合,使得能够从所述第三输入端(X3)向所述控制装置(134)输送探测信号(DirSense),该探测信号指示,是所述第二输入端(X2)还是所述第三输入端(X3)与所述两极线路(240)的第二极(240b)连接,并且
 —该控制装置(134)与所述开关装置(132)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34)被设置为使得基于所述探测信号(DirSense)将所述第二输入端(X2)或者替代地将所述第三输入端(X3)与所述第二输出端(A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其中所述开关装置(132)具有
·第一开关元件(T1),该第一开关元件(T1)设置在所述第三输入端(X3)和所述第二输出端(A2)之间,
·第二开关元件(T2),该第二开关元件(T2)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入端(X2)和所述第二输出端(A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口,其中所述两个开关元件(T1,T2)能够彼此无关地由所述控制装置(134)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接口,附加地具有
过压保护装置(TZ1),该过压保护装置(TZ1)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端(A1)和所述第二输出端(A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接口,附加地具有
·第一电阻(R1),用于获取所述探测信号(DirSense)。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口,附加地具有,
·第二电阻(R2),该第二电阻(R2)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端(X1)和所述第三输入端(X3)之间。
7.一种用于报警和/或制止危险情况的变换器系统,所述变换器系统(120)具有
·变换器装置(160),
·电子模块(150),用于运行所述变换器装置(160),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接口(13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换器系统,其中所述危险情况是建筑物中的危险情况。
9.一种用于报警和/或制止危险情况的变换器设备,所述变换器设备具有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变换器系统(120,220a,220b),
·中央单元(210),和
·两极线路(240),该两极线路(240)将所述变换器系统(120,220a,220b)与所述中央单元(210)连接,
其中,所述中央单元(210)和所述变换器系统(120,220a,220b)被构造为使得
—所述变换器系统(120,220a,220b)能够由所述中央单元(210)供给电能,并且
—关于所述变换器系统(120,220a,220b)的运行状态的信息能够由所述变换器系统(120,220a,220b)通过所述两极线路(140,240a,240b)传输到所述中央单元(2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换器设备,其中所述危险情况是建筑物中的危险情况。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变换器设备,附加地具有,
至少一个另外的、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变换器系统,该变换器系统同样连接在所述两极线路(140,240a,240b)上。
CN200880109318.6A 2007-09-27 2008-08-06 用于将变换器装置连接至两极线路的接口 Active CN1018219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7117423.9 2007-09-27
EP20070117423 EP2045921A1 (de) 2007-09-27 2007-09-27 Schnittstelle zum Anschließen einer Wandlervorrichtung an eine zweipolige Leitung
PCT/EP2008/060358 WO2009043625A1 (de) 2007-09-27 2008-08-06 Schnittstelle zum anschliessen einer wandlervorrichtung an eine zweipolige lei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21946A CN101821946A (zh) 2010-09-01
CN101821946B true CN101821946B (zh) 2016-03-16

Family

ID=38871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9318.6A Active CN101821946B (zh) 2007-09-27 2008-08-06 用于将变换器装置连接至两极线路的接口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723373B2 (zh)
EP (2) EP2045921A1 (zh)
CN (1) CN101821946B (zh)
ES (1) ES2398496T3 (zh)
PL (1) PL2191570T3 (zh)
PT (1) PT2191570E (zh)
WO (1) WO20090436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9461B (zh) 2010-09-24 2016-02-24 西门子公司 电力开关组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44791Y (zh) * 1995-03-11 1997-01-08 何军 通讯报警器
US6738238B2 (en) * 2001-07-20 2004-05-18 Siemens Building Technologies, Inc. Fire detection system including an automatic polarity sensing power and signal interface
CN1567389A (zh) * 2003-06-25 2005-01-19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具有互助功能的家庭防盗报警装置
DE102006006541B3 (de) * 2006-02-13 2007-07-05 Texas Instruments Deutschland Gmbh Integrierte Schal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0147Y2 (zh) * 1977-07-04 1982-12-22
JPH11243646A (ja) * 1998-02-23 1999-09-07 Nippon Electric Ind Co Ltd 充電器用のコンバータ回路
JP3491138B2 (ja) * 1998-09-25 2004-01-2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マイコン型熱感知器
US20030048649A1 (en) * 2001-07-20 2003-03-13 Lontka Bruce J. Automatic polarity sensing power and signal interface
DE102005037047B3 (de) * 2005-08-05 2006-12-28 Novar Gmbh Gebäudeleittechnik- oder Gefahrenmeldeanlag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44791Y (zh) * 1995-03-11 1997-01-08 何军 通讯报警器
US6738238B2 (en) * 2001-07-20 2004-05-18 Siemens Building Technologies, Inc. Fire detection system including an automatic polarity sensing power and signal interface
CN1567389A (zh) * 2003-06-25 2005-01-19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具有互助功能的家庭防盗报警装置
DE102006006541B3 (de) * 2006-02-13 2007-07-05 Texas Instruments Deutschland Gmbh Integrierte Schal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21946A (zh) 2010-09-01
US8723373B2 (en) 2014-05-13
PL2191570T3 (pl) 2013-05-31
PT2191570E (pt) 2013-02-07
EP2191570B1 (de) 2012-12-12
ES2398496T3 (es) 2013-03-19
EP2191570A1 (de) 2010-06-02
WO2009043625A1 (de) 2009-04-09
US20100295370A1 (en) 2010-11-25
EP2045921A1 (de) 2009-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48753B1 (ko) 스피커 선로 단락시 앰프 보호회로
US20140137920A1 (en) Photovoltaic module
US20100232080A1 (en) Separating device having an energy storage for an energy-conducting electric lead
US20100283577A1 (en) Monito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power consumption authorization
RU2483411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щиты для контроля сборных шин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сети энергоснабжения
JP2009505451A (ja) 追加の信号ワイヤを必要としない診断機能を有する安全インターロック回路
CN105393175A (zh) 用于检测错误输入的安全开关装置
EP2149181B1 (en) Intrinsically safe communications circuit
JP2010536641A (ja) 接続部品の接続を監視する監視装置
US6671148B2 (en) Electronic communicating residential circuit breaker
CN101931209B (zh) 发信电气故障的设备和方法、包含该设备的单元和配电板
CN105304411A (zh) 继电器监视
CN101821946B (zh) 用于将变换器装置连接至两极线路的接口
KR101652491B1 (ko) Ac 및 dc전원 통합 접지 검출 장치
CN104810784B (zh) 用于电气安装的电保护装置以及相关的方法
KR20090120276A (ko) 접지선 보안 장치
KR101281091B1 (ko) 도난 감시 및 원격 동작 제어가 가능한 이동통신 중계기 보안 관리 장치
CN106200508B (zh) 一种连锁保护控制电路
JP6698414B2 (ja) 送電回線保護システム
JP2006038707A (ja) 接地極付きコンセントの極性チェック装置
US11774918B2 (en) Electric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standard insulation monitoring with emergency shut-down for an ungrounded power supply system upon detection of a ground fault
US6748077B2 (en) Station interface and protector with built in redundancy
US8886044B2 (en) Multi-channel fiber optic status monitoring device
KR101281089B1 (ko) 도난을 복합적으로 검출할 수 있는 이동통신 중계기 보안 관리 장치
JP6452174B2 (ja) 誤接続防止装置、および誤接続防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IEMENS A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ffective date: 201504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413

Address after: Zurich

Applicant after: Siemens Schweiz AG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Siemens A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