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811900A - 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1900A
CN101811900A CN201010101027A CN201010101027A CN101811900A CN 101811900 A CN101811900 A CN 101811900A CN 201010101027 A CN201010101027 A CN 201010101027A CN 201010101027 A CN201010101027 A CN 201010101027A CN 101811900 A CN101811900 A CN 101811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tilizer
soil
crop
organic
humic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01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1900B (zh
Inventor
刘存寿
同延安
朱渭兵
刘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01010102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119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11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1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1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19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提高大量元素利用效率,提高矿物质养分的有效性,增强作物抗性,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强微生物活性,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肥力。本发明将活性腐殖酸40-120kg/亩与配方化肥30-80kg/亩和螯合复合微肥10-20kg/亩混合后施肥。活性腐殖酸的活化过程包括:天然有机物-分拣去杂-粉碎-反应釜降解活化-减压爆破-浓缩-成品;其中温度80-175℃、压力3-12.5个大气压、光波364-468cm-1紫外光、水解剂KOH2.5-20%重量百分比、氧化剂TiO23-12.5%重量百分比、导向剂FeSO40.3-3%重量百分比。

Description

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施肥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
二、背景技术:
农业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农业阶段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开始转变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其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充足的灌溉水、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的高投入。换言之,现代农业是一种依靠高投入实现高产出的农业生产类型。
现代农业生产为满足人们粮食高产的愿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度时期被奉为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贫穷和饥饿的灵丹妙药。然而面对现代农业中农副产品品质的下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面对农业环境的退化,农作物病虫害的日益狡猾猖獗,人类在不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办法的同时,也在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以期找到问题实质所在和解决途径。
继有机氯、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污染环境、致癌等问题一度成为舆论焦点之后,近年来,随着化肥的投入量越来越大,由化肥引起的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肥料效益下降。随着化肥用量增加,肥料效益递减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呈现一样的状况,从开始使用化肥60-70%利用率逐步下降至30-40%。某些养分利用率更低,磷肥的利用率在我国北方富含钙质的黄土地,当年利用率仅为15%。我国是一个磷资源稀缺的国家,据报道,按2008年的开采量,我国优级磷矿只够开采40年,届时我们如何保证作物养分的有效供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土壤环境恶化。土壤板结、次生盐渍化、土壤有益微生物减少已被生产实际和研究测定所证明,特别在集约化程度高的设施农业中,土壤酸化、盐分积累,农民不得不换土或易地种植。
作物病虫害加重。现在许多作物是用农药“泡大”的,大田作物棉花、设施大棚蔬菜,甚至于某些水果农药用量不断加大、用药次数越来越频繁,3天一次,五天一次视乎已成惯例。
农产品品质下降。瓜不甜、肉不香、水果没有应有的风味人人都清楚,东西多了,营养少了。
污染环境。近年报纸、电视报道由于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量滋生、有害水草蔓延的新闻越来越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几乎所有水体硝酸盐含量超标。
面对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的问题,先后产生了相应的施肥技术,从推荐施肥、平衡施肥、配方施肥到测土配方施肥,每一种施肥技术都有其作用,但至目前,没有一种施肥技术能解决根本问题。
化肥工业仅一百多年历史,我国已使用化肥有70余年,真正生产和使用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我国化肥总施用量只有884万吨(折纯),2006年高达4665万吨,增加了530%;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施用国。
化肥投入量不断增加必然引起农业其他生产资料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如果将年度化肥总用量、农药总用量、作物吸收总养分中无机肥料养分和有机肥料养分的比例在同一坐标系上作图,不难发现化肥总用量、农药总用量和无机养分比例逐年上升,而有机肥料养分比例逐年下降,从1978年65%下降至2006年18%。有机肥料养分比例的降低是现代农业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而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参见图1:中国代表年份化肥施用总量;参见图2:中国代表年份化肥和有机肥比例变;参见图3:中国代表年份农药施用总量(千吨)。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提高大量元素利用效率,提高矿物质养分的有效性,增强作物抗性,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增强微生物活性,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肥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活性腐殖酸40-120kg/亩与配方化肥30-80kg/亩和螯合复合微肥10-20kg/亩混合后施肥。
活性腐殖酸的活化过程包括:天然有机物----分拣去杂---粉碎----反应釜降解活化---减压爆破---浓缩----成品;其中温度80-175℃、压力3-12.5个大气压、光波364-468cm-1紫外光、水解剂KOH2.5-20%重量百分比、氧化剂TiO23-12.5%重量百分比、导向剂FeSO40.3-3%重量百分比。
天然有机物包括作物秸秆、干基牲畜粪便或风化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效果如下: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使得有机营养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促进作物代谢、促进作物生长,间接通过影响矿物质化学形态、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结构而影响作物生长,有机营养处于植物营养中心位置。
四、附图说明:
图1为中国代表年份化肥施用总量;
图2为中国代表年份化肥和有机肥比例变化;
图3为中国代表年份农药施用总量(千吨)。
图4为水地不同处理与产量的关系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即将活性腐殖酸40-120kg/亩与配方化肥30-80kg/亩和螯合复合微肥10-20kg/亩混合后施肥。
活性腐殖酸的活化过程为:天然有机物----分拣去杂---粉碎----反应釜降解活化---减压爆破---浓缩----成品;其中温度80-175℃、压力3-12.5个大气压、光波364-468cm-1紫外光、水解剂KOH2.5-20%重量百分比、氧化剂TiO23-12.5%重量百分比、导向剂FeSO40.3-3%重量百分比。天然有机物包括作物秸秆、干基牲畜粪便或风化煤。
作物能够而且必需吸收有机营养:
传统植物营养理论认为,植物是制造、储存有机物的天然化工厂,利用吸收离子态矿物质养分、通过叶绿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由贮藏器官储存起来。一般植物不能够、也不需要直接吸收直接可利用的有机成分,有机物只有矿化后转化为单质或离子态才能被植物利用。但植物生理、部分研究资料、生产实践和我们研究结果证明,植物能够吸收小分子有机物,而且这些有机物对作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功能是矿物质营养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把能够直接或间接对作物产生生理效应的小分子有机物称为“有机营养”。
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内的蛋白质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各种氨基酸;淀粉在糖化酶的作用下转化成葡萄糖,这些氨基酸、葡萄糖成为形成新的分生组织的营养物质;美国的R.E.Schmidt博士在其<How Humic SubstanceHelp Turfgrass Gow>一文中表明,腐殖酸中的多种小分子有机物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从而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呼吸、核酸合成、矿物质养分运输等代谢过程。我国陶勤楠等也报道了水稻直接吸收酰胺和部分小分子有机物的发现;生产实践中向作物直接使用氨基酸、脂肪酸、葡萄糖等,生物效应是确定的。大部分农药都是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是其基本原理,如果说有机物矿化后才能被作物利用,那么就不可能保持各种农药的防治作用;我们研究证明,有机营养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机营养直接、间接影响作物代谢过程:
有机营养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主要是氨基酸、核苷酸、简单糖类、维生素类及其中间产物和衍生物;间接影响作物代谢的物质主要有醌类、吲哚类、含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类物质具有类激素作用。
提高大量元素利用效率:
磷是植物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从光合作用、能量传递到核酸合成,植物重要的生理过程离不开磷元素。磷又是三大营养元素中利用率最低的元素,无机磷肥利用率只有14-20%,世界磷资源的有限性和肥料磷使用的无限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提高磷肥利用率,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迫在眉睫。长期以来,化学磷肥不管是单一磷肥还是磷复合肥都是无机态磷肥,为提高磷素利用率,采用氮磷配合、磷肥集中施肥等方法,磷利用率仍然很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树兰研究表明;等量施磷下,无机磷与有机肥混施比纯施无机磷作物磷吸收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提高。我们用水溶性腐殖酸控制条件与磷酸反应,制成有机磷酸,初步测定磷的利用率达到50-70%,同美国的Actagro公司测定结果65%相当。
氮肥损失以硝态氮淋溶为主。施入的无机氨态氮肥在15天之内被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转化为硝态氮,硝态氮的高水溶性、土壤不可吸附性使其随水下渗、径流。降低氨态氮肥硝化速度是提高氮素利用率的主要途径,美国曾经利用羟胺或羟胺盐作为硝化抑制剂,虽然能够提高氮素利用率,但同时抑制了土壤其它微生物活性,土壤生境遭到破坏,最终被禁止使用。硝化抑制剂不可行,走有机态氮结果如何?我们人工合成氮素化肥有两类无机态和有机态氮肥,无机态氮肥包括无机铵盐和硝酸盐,有机态只有尿素(目前唯一人工合成的有机态化肥),实际应用中尿素在土壤中硝化速度比无机态铵盐慢,故尿素的氮素利用率平均高于无机氨态氮肥。提示我们通过有机氮,在不破坏土壤生境前提下,延长硝化时间,提高氮素利用率。
在完成腐殖酸活化技术基础上,用水溶性腐殖酸和氨反应,腐殖酸中羧酸根与氨生成酰胺类化合物。实验室土壤培养试验结果为:碳酸氢铵7天,尿素11天100%转化为硝态氮,腐殖酸多酰胺氮46天转化率只有38%,说明较大分子有机氮能抗击硝化细菌攻击,大幅度延长硝化时间,腐殖酸对土壤微生物没有任何毒性,而且为微生物提供生活必需碳源,为作物提供有机营养,腐殖酸有机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提高矿物质养分的有效性(配位化合物):
我们知道,除了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作物还需要硅、钙、镁、硫;铜、铁、锰、锌、钼等中微量元素。研究有机肥或腐殖酸者业已证明有机肥和腐殖酸具有活化土壤矿物质养分的功能,但对活化机理研究不深。我们研究表明,天然有机物降解至“有机营养”状态,其中含有大量的羧基、羟基、酚羟基、甲氧基、磺酸基、氨基等活性官能团,这些活性官能团具有强大的络合、螯合能力,可以和作物需要的矿物质养分形成各式配位化合物,这些配位化合物不但溶于水,而且更有利于作物吸收。
植物营养理论认为作物以离子态吸收矿物质,我们研究结果证明,配位化合物最有利于细胞吸收。对于一价离子,作物直接吸收容易;对于高价离子,价态越高作物越难吸收,因为细胞膜是亲脂性的,化合价越高,亲和力越小。正如人体吸收矿物质一样,我国北方水的硬度高,其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但这些钙镁离子人体很难吸收,喝硬水不补钙,反得结石病。氨基酸钙、葡萄糖酸钙人体容易吸收,是补钙剂。氨基酸钙、葡萄糖酸钙就是配位化合物。
实践中果树黄花病是由于铁元素缺乏,根施硫酸亚铁几乎无效,施用水杨酸铁或腐殖酸铁,黄花病短时间可校正。在细胞水平,动植物有相通之处。
增强作物抗性:
天然植物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维生素类、酚类、类黄酮类、内源激素类及酶类等,这些是植物为繁衍存活,抵抗环境胁迫,防止病虫危害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正是利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如中药材;苦参碱用于生物农药等。
有机营养中包含了部分或全部生物活性物质及衍生物和中间产物,这些物质被作物吸收后同样具备原有的化学功能,增强植物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生化黄腐酸-“旱地龙”能增强作物抗旱性就是有力的证据。也印证了本文开头讲的有机肥料养分比例下降,农药使用量增加的事实。
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强微生物活性:
土壤微生物,特别是土壤有益微生物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藻类和病毒,以细菌数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土壤微生物的功能是分解土壤中有机物,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改善作物营养,如豆科固氮菌;有的能够分泌类抗生素物质,增强植物抗性;有的分泌类激素物质,刺激作物生长。这些生物几乎都是以有机碳为生命物质。有机营养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碳源,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强微生物活性。
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肥力:
土壤结构影响到土壤肥力的方方面面,土壤通气性、保水性、保肥性、阳离子交换容量等。有机营养能够和土壤矿物质、土壤微生物共同作用,改善土壤粒级组成,形成微团聚结构,从而全面影响土壤肥力。例如,腐殖酸阳离子交换容量为500,粘土40,壤土20,沙土只有5.
有机营养处于植物营养中心位置:
综上所述,有机营养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促进作物代谢、促进作物生长,间接通过影响矿物质化学形态、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结构而影响作物生长,故有机营养处于植物营养中心位置。
有机全营养施肥技术在有机食品生产上应用效果:
根据研究结果,参考国内外植物营养方面,甚至人体营养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传统植物营养理论再认识,提出了有机全营养施肥技术,该技术的中心内容强调研究营养的重要性。向作物供应有机营养、使用有机态矿物质养分、根据作物需肥特性调整养分比例,作物产量、品质、抗性几方面均取得极显著效果。
2008年在宁夏青铜峡市塞外香面粉公司水稻基地示范300亩有机水稻,在平均产量同纯施化肥相比不降低下,30余项标准检测全部达到有机大米标准。2009年计划扩大示范到3000亩。
有机全营养施肥技术在防治作物连作障碍上试验结果:
连作障碍形成的基本理论: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植物面积迅速扩大,设施农业等新的种植模式的成熟,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作物生长不良、病虫害加重等连作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减产20-80%,减产越多,品质下降越严重;另外,在某些一年一熟作物种植区,因自然条件限制,只能或最适宜种植某一种作物,如烟草、马铃薯、芦笋等,迫使作物连茬种植,此类地区作物连作障碍同样严重。
对于连作障碍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近年来已成为热点,国内外对不同作物、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工作,连作障碍形成的原因基本归结为三条:A病虫害积累。同一种作物寄生的病虫害有相对的专一性,连作为病虫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实际中也观察到许多因连作导致病虫害爆发的实例,如西瓜连作枯萎病;棉花连作黄萎病;大棚蔬菜连作根结线虫等。B化感自毒作用。根系分泌几乎是所有作物的特征表现,只是作物种类之间差异较大;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分泌的物质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据研究,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20-40%会以根系分泌物的形式进入土壤。因此部分研究者认为,根系分泌物积累会对作物造成毒害,但对毒害的方式鲜见报道。烟草连作·障碍被认为是由化感自毒造成。C作物营养不平衡、特别是某些营养匮乏。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离不开营养物质,按照李比西矿物质营养理论,任何植物要完成生命过程,必需吸收16种矿物质元素,虽然需要量差异很大,但每一种营养元素同等重要。持有连作障碍是由作物营养出现问题而引起的研究者大多数认为,微量元素匮乏是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
对传统植物营养理论的再认识:
自李比西以来,所有的植物营养理论都是以矿物质营养为中心,认为作物只需要、也只能够从土壤中吸收离子态矿物质养分。因此只要土壤维持足够的矿物质养分,作物就能正常生长。
我们研究结果与传统植物营养理论有较大出入,表现在:(1)作物能够而且必需吸收有机营养。简单的糖类,葡萄糖、蔗糖、甘露糖等低聚糖及其衍生物;核苷酸、氨基酸、小分子酰胺;维生素中间产物及其衍生物等都能够被作物吸收利用,而且其功能是矿物质营养所不能代替的。(2)作物吸收矿物质的能力与矿物质的化学形态有关。高价离子作物根系难以吸收,而高价离子与有机物形成的配位化合物根系很容易吸收和运输。原因是,离子电性越大,越难和根尖细胞膜亲和,配位化合物的表观化合价为零,又有非极性极,和细胞膜亲和力大。(3).植物转运矿物质养分的载体不仅仅是蛋白质,凡是能与矿物质营养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的所有有机物都是载体。
连作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连作下作物病虫害明显加重、根系分泌物量增加,继而作物表现一系列生长不良现象,使作物产量和品质均受到阻碍。
通过对植物养分吸收的系统研究,我们发现了以上三条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机理,有机营养、矿物质化学形态和高价离子配位载体。为我们整体分析连作障碍形成机理拓宽了思路,结合土壤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物化学理论,我们认为连作障碍形成的根本在于作物营养失调。
在植物代谢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植物生物活性物质,五大类成百上千种有机化合物,1.碳水化合物及磷脂包括单糖、低聚糖、多糖、糖醇及脂肪族化合物;2.含氮化合物包括氨基酸、胺类化合物、硫代葡萄糖糖苷脂、嘌呤及嘧啶、蛋白质及多肽类;3.生物碱包括石蒜科生物碱、甜菜类生物碱、多肽类生物碱、吡咯啶类生物碱等;4.酚类化合物包括花色苷类、色酮及色烯类、木酚素类、酚酸类、醌类等;5.萜类化合物包括单萜、环烯萜、二萜类、三帖类等;这些植物活性物质是植物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能量来源和储藏物,是植物维持正常代谢、抵御外源胁迫必要物质。如糖类维持代谢、磷脂类保障细胞分裂和代谢能量、木酚素类、酚酸类和生物碱类抵御病虫危害和环境胁迫,包括养分胁迫。
所谓有机营养,不是指象化学肥料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而是指由天然有机物降解而成的、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不难看出,有机营养中包含了上述五类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降解物或衍生物,同样发挥其生物活性效能,作物吸收这些有机物后,代谢增强,生长健壮,免疫力提高;许多有机物直接杀死病原菌和害虫或抵御病原菌和害虫侵入。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特别是磷肥,使土壤中铁锌钙镁等矿物质养分生成水难溶性沉淀物而化学固定,不饱和烃类如有机酸、酚类能够和铁锌钙镁形成配位化合物释放出来并有利于根系吸收,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之需要。因此,连作下植物病虫害加重与营养供应有关,特别是有机营养。
再看化感自毒作用。从常理讲,植物经过千万年进化,没有理由分泌释放有毒物质毒杀自己。我们认为,植物根系分泌物是环境胁迫引起的,是植物自动保护反应。一方面,当植物受到土传病虫侵害时,根系会分泌有毒物质酚类、黄酮类以抵抗和杀死病原菌和虫体;另一方面,当植物受到养分胁迫时,根系会分泌非毒物质有机酸、酚酸类以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并吸收利用。
环境胁迫严重时,植物被迫分泌大量有机物以应对病虫和养分缺乏的伤害,这样有毒分泌物在土壤中积累,严重时造成对自身毒害。由此判断,连作自毒作用的根本仍是营养问题。
研究发现,连作障碍多发生在双子叶作物上,单子叶作物鲜有表现。单子叶作物根系具备双子叶作物没有的功能就是分泌大量的麦根酸,这种有机酸对高价阳离子铁、钙、锌、镁、锰等具有很强的螯合能力,以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满足自身之需要。这一事实也证明,连作障碍与作物营养有着最直接关系,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的研究结果:高价矿物质阳离子配位化合物更有利于作物吸收。
试验地点:宁夏马铃薯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
试验处理:A CK不施肥
B 习惯施肥
C 加量施肥
D 配方施肥
E 配方施肥+腐殖酸有机肥
F 配方施肥+腐殖酸有机肥+腐殖酸螯合多微肥
G 配方施肥+腐殖酸有机肥+腐殖酸螯合多微肥高量
重复与小区:每个试验的各个处理重复三次,小区面积30平方米
种植方式:露地平播,每小区人工播种360窝,4月20日播种
记载与测定:出苗期、开花期、发病率、生长势;播前和收获后分别取基础土样和各处理土样测定氮磷钾钙镁锌钼硼和有机质含量
一.结果分析
水地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试验产量测定分析表  表1
1 原始数据
Figure GSA00000006388000131
2 结果分析
2.1 方差分析(x-不显著,*-显著,**-极显著)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平方和   均方   F值   F0.05   F0.01
  处理间   6   1876.090   312.682   81.147**   2.996   4.821
  重复间   2   4.301   2.150   0.558x   3.885   6.927
  误差   12   46.239   3.853
  总变异   20   1926.630
2.2多重比较
2.2.1比较标准(LSD法)
  项目名称   SE   DFe   T5%   T1%   LSD5%   LSD1%
  项目值   1.603   12   2.179   3.055   3.492   4.896
2.2.2比较结果(字母标注法:凡具有一个相同字母的表示无差异)
Figure GSA00000006388000132
Figure GSA00000006388000141
旱地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试验产量测定分析表  表2
1.产量数据
Figure GSA00000006388000142
表2 结果分析
2.1 方差分析(x-不显著,*-显著,**-极显著)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平方和   均方   F值   F0.05   F0.01
  处理间   6   422.573   70.429   13.426**   2.996   4.821
  重复间   2   54.500   27.250   5.195*   3.885   6.927
  误差   12   62.947   5.246
  总变异   20   540.020
2.2 多重比较
2.2.1 比较标准(LSD法)
  项目名称   SE   DFe   T5%   T1%   LSD5%   LSD1%
  项目值   1.870   12   2.179   3.055   4.074   5.712
2.2.2比较结果(字母标注法:凡具有一个相同字母的表示无差异)
Figure GSA00000006388000143
从表1看出,水地试验处理B与CK差别很小,可能与前茬播种后几乎没有出苗肥料残效高有关;C增加施肥量比CK增产27%,比习惯施肥增产22%;处理D施钾肥比处理C(同等化肥量)增产3.8%,说明钾肥效果不大;处理E、F、G施腐殖酸有机肥和腐殖酸螯合多微肥比习惯施肥分别增产46%,52.9%和53%,比处理D(同等化肥)分别增产15.6%,21%和21%,说明腐殖酸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影响大,螯合微肥有一定作用。
经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达到及显著(见上表1)。处理7、6、5在1%水平下无差异;但与4、3、2、1处理相比均呈显著差异;说明腐殖酸肥料作用最显著。
从表2看出,B习惯施肥与A不施肥无差异;D施钾肥与C同等化肥增产不明显;腐殖酸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较大;微肥作用不明显。
参见图4:经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达到及显著(见上表2)。尽管处理6的产量最高,但处理7、6、5在5%、1%水平下无显著差异;与4、3、2、1处理相比均呈显著差异;与水地趋势一致。
将马铃薯产量与各处理进行作图并拟合得到施肥处理与马铃薯处理关系方程为二次函数(见上表).
Figure GSA00000006388000152
从田间记载表看出,使用活性腐殖酸有机肥和微肥的处理无论水地还是旱地试验植株高度增加40%以上;分支数增加50%左右;长势健壮良好;对晚疫病抗性提高5-6级。
100亩示范结果
连续35户农户,总面积100亩,每户一半地按水地处理E施肥,另一半按习惯施肥。收获时随机取其中四户实地称产,其余由示范户报产。四户实产如下:
  示范户   示范田(kg/亩)   对照田(kg/亩)   增产%
  海金华   1566   673   132.7
  黄万华   1622   710   128.5
  黄生荣   1493   724   106.2
  黄万功   1777   789   125.2
  平均   1614.5   724   130
结果讨论
通过水地和旱地两个试验结果统计分析,证明宁夏西吉马铃薯产量不高、病害严重的原因是(1)水地营养供应不足;(2)连作障碍导致马铃薯生长差、病害重(3)连作障碍是由土壤微量元素营养含量低、有效性差引起的;(4)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马铃薯有机营养吸收不足是马铃薯生产的限制因子。
示范结果也明确证明在西吉水地马铃薯可适当增加施肥量,使用活性腐殖酸肥料,配合微量元素肥料,能有效地防止和治疗马铃薯连作障碍,也更证明了马铃薯连作障碍是由有机营养和微量元素肥料缺乏造成的。
使用活性腐殖酸肥料,重视补充微量元素肥料,适当提高养分供应量,实行有机全营养施肥,能够有效的阻止马铃薯连作障碍,同时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Claims (3)

1.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活性腐殖酸40-120kg/亩与配方化肥30-80kg/亩和螯合复合微肥10-20kg/亩混合后施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活性腐殖酸的活化过程包括:天然有机物----分拣去杂---粉碎----反应釜降解活化---减压爆破---浓缩----成品;其中温度80-175℃、压力3-12.5个大气压、光波364-468cm-1紫外光、水解剂KOH2.5-20%重量百分比、氧化剂TiO23-12.5%重量百分比、导向剂FeSO40.3-3%重量百分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天然有机物包括作物秸秆、干基牲畜粪便或风化煤。
CN2010101010271A 2010-01-22 2010-01-22 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 Active CN1018119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010271A CN101811900B (zh) 2010-01-22 2010-01-22 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010271A CN101811900B (zh) 2010-01-22 2010-01-22 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1900A true CN101811900A (zh) 2010-08-25
CN101811900B CN101811900B (zh) 2012-11-14

Family

ID=42619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10271A Active CN101811900B (zh) 2010-01-22 2010-01-22 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11900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9962A (zh) * 2015-06-23 2015-09-23 石河子大学 一种滴灌小麦的施肥方法
CN106396762A (zh) * 2016-10-12 2017-02-15 西安兰心有机肥有限公司 高活性复合腐殖酸及其制作工艺
CN106748129A (zh) * 2016-12-20 2017-05-31 宁波宝力农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成套装置
CN109076860A (zh) * 2018-07-27 2018-12-25 田东县文设芒果专业合作社 一种芒果栽培的种植方法
CN113620756A (zh) * 2021-09-26 2021-11-09 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生物质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6332456A (zh) * 2023-05-09 2023-06-2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活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174529C2 (ru) * 1999-10-22 2001-10-10 Институт горного дела Севера СО РАН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гуминовых веществ
CN1216833C (zh) * 2002-07-04 2005-08-31 通辽绿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腐植酸复合肥及其制造方法
CN1244613C (zh) * 2003-12-02 2006-03-08 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 一种以风化煤、褐煤为原料制取腐植酸盐的方法
CN1255361C (zh) * 2004-07-12 2006-05-10 杨亚森 一种腐植酸固体肥料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174529C2 (ru) * 1999-10-22 2001-10-10 Институт горного дела Севера СО РАН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гуминовых веществ
CN1216833C (zh) * 2002-07-04 2005-08-31 通辽绿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腐植酸复合肥及其制造方法
CN1244613C (zh) * 2003-12-02 2006-03-08 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 一种以风化煤、褐煤为原料制取腐植酸盐的方法
CN1255361C (zh) * 2004-07-12 2006-05-10 杨亚森 一种腐植酸固体肥料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9962A (zh) * 2015-06-23 2015-09-23 石河子大学 一种滴灌小麦的施肥方法
CN106396762A (zh) * 2016-10-12 2017-02-15 西安兰心有机肥有限公司 高活性复合腐殖酸及其制作工艺
CN106748129A (zh) * 2016-12-20 2017-05-31 宁波宝力农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成套装置
CN109076860A (zh) * 2018-07-27 2018-12-25 田东县文设芒果专业合作社 一种芒果栽培的种植方法
CN113620756A (zh) * 2021-09-26 2021-11-09 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生物质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6332456A (zh) * 2023-05-09 2023-06-2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活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1900B (zh) 2012-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arma et al. A review on the effect of organic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plants
CN106946619B (zh) 一种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81726B (zh) 盐碱地改良增产防虫降残专用液体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86931A (zh) 绿色生物活性有机肥
CN101693639A (zh) 一种葡萄专用肥的制备及施用
CN105859489A (zh) 一种盐碱地专用复混肥及生产方法
CN102358710A (zh) 一种生态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农业或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CN101811900B (zh) 一种有机全营养施肥方法
Chojnacka et al. Algal extracts as plant growth biostimulants
CN103880533B (zh) 一种油菜增产杀虫降残专用液体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82496A (zh) 一种增强作物抗逆性的人工土壤及增强作物抗逆性的方法
CN103833477B (zh) 一种大蒜增产杀虫降残专用液体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44517B (zh) 一种多营养生物冲施肥的生产方法及多营养生物冲施肥
Kusumaningtyas et al. Valorization of sugarcane-based bioethanol industry waste (vinasse) to organic fertilizer
CN103848695B (zh) 一种茶叶增产杀虫降解农残专用液体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38067A (zh) 一种肥料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515889A (zh) 一种生防性冲施肥的生产方法、肥料及应用
CN103880534B (zh) 一种小麦增产杀虫降残专用液体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04070A (zh) 一种柑橘专用的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Pradhan et al. Effect of fertility levels and cow urine application on the growth and uptake of nutrients of Indian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L.) Czern. & Coss]
Thu et al. Improving Soil Properties and Rice Yield on Saline-affected Acid Sulfate Soil by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
Ortiz Nutritive Solutions Formulated from Organic Fertilizers
Bibi et al. Interactive impact of zeolite with nitrogen sources on garlic yield under temperate agro-ecosystem of Azad Jammu and Kashmir
Naveena Organic Nutrient Management in Finger Millet (Eleusine Coracana L.)
Hamed et al. ENHANCING GROWTH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LETTUCE PLANT GROWN IN SANDY SOIL BY SOME NATURAL PRODUC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