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1535A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11535A CN101811535A CN201010117414A CN201010117414A CN101811535A CN 101811535 A CN101811535 A CN 101811535A CN 201010117414 A CN201010117414 A CN 201010117414A CN 201010117414 A CN201010117414 A CN 201010117414A CN 101811535 A CN101811535 A CN 1018115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plate support
- number plate
- motor bike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10—Registration, licensing, or like devices
- B60R13/105—Licence- or registration plates, provided with mounting means, e.g. frames, holders, retainers, brack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5—Direction indicators
- B62J6/055—Electrical means, e.g. lam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46—Luggage carriers forming part of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整体摆动式发动机单元的摩托车,能够同时实现挡泥性能的提高和车辆后部的紧凑结构。本发明的摩托车设有整体摆动式发动机单元。左、右侧罩(32a、32b)的下缘向后上方倾斜。收纳箱(35)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布置在车座(3)与发动机单元(2)之间,同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布置在侧罩(32a、32b)之间。另外,收纳箱(35)的底面在侧视图中位置高于侧罩(32a、32b)。牌照板支架(44)被车架支撑以被布置成低于尾灯单元(40)。后挡泥板(48)从发动机主体(16)的附近向后延伸。后挡泥板(48)的后端位置低于牌照板支架(44)的下端。后挡泥板(48)覆盖后轮(6)的至少上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特别是涉及一种设有连接于其后部的牌照板支架以及用于覆盖后轮上方的后挡泥板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对于摩托车(例如,踏板型车辆)已知,发动机单元由车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牌照板支架连接于其后部。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设有牌照板支架和后挡泥板的摩托车。文中的牌照板支架沿斜下方向从车辆后部向后延伸。后挡泥板覆盖后轮的上方。
上述摩托车的牌照板支架具有支撑牌照板的功能以及所谓的挡泥功能。挡泥功能是指阻挡由后轮携带的水和泥飞散到摩托车骑乘者身上的功能。特别地,在摩托车中高度重视挡泥功能。因此,考虑以大尺寸形成牌照板支架。具体地,牌照板支架优选地在上下方向和车辆左右方向上加长。
[专利文献1]
台湾专利公开第242515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为了挡泥的目的,牌照板支架优选地以大尺寸形成。然而,相应于大牌照板支架,摩托车后部的尺寸增加。如今,在设有由车架可摆动地支撑的发动机单元(以下称为“整体摆动式发动机单元”)的摩托车中,后挡泥板被配置成与后轮一起摆动。由于该结构,在牌照板支架与后挡泥板(包括后轮)之间应当形成相当大的空间以避免相互接触。换言之,为了避免与后挡泥板(包括后轮)接触,牌照板支架应当布置在十分向后的位置。然而,当牌照板支架如此布置在十分向后的位置时,牌照板支架应当进一步在上下方向上加长,以在与后轮分离开的位置确保挡泥功能。
由上述可明显看出,特别是在设有整体摆动式发动机单元的摩托车中,为了挡泥的目的,应当以大尺寸形成牌照板支架。然而,相应于大牌照板支架,摩托车后部的尺寸增加。
另一方面,为了紧凑地形成车辆的后部,仅通过紧凑地形成牌照板支架难以充分实现挡泥功能。
如上所述,在设有整体摆动式发动机单元的摩托车中,难以同时实现挡泥性能的提高和车辆后部的紧凑结构。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设有整体摆动式发动机单元的摩托车,其能够同时实现挡泥性能的提高和车辆后部的紧凑结构。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包括车架、发动机单元、车座、一对左右侧罩、收纳箱、尾灯单元、牌照板支架以及后挡泥板。车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发动机单元由车架可摆动地支撑。发动机单元由发动机主体和变速器单元构成。变速器单元从发动机主体向后延伸。变速器单元被配置成将动力传送到后轮。车座布置在发动机单元的上方。侧罩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确定车座与发动机单元之间的空间的左侧和右侧。侧罩具有向后上方倾斜的下缘。收纳箱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布置在车座与发动机单元之间。收纳箱还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布置在侧罩之间。此外,收纳箱具有布置得在侧视图中高于侧罩的下缘的下表面。尾灯单元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布置在侧罩的后端之间。牌照板支架被车架支撑为位置低于尾灯单元。后挡泥板从发动机主体附近向后延伸。后挡泥板具有位置低于牌照板支架下端的后端。后挡泥板覆盖后轮的至少上方。
首先,根据该摩托车,左右侧罩向后上方倾斜。利用该结构,车辆的后部获得了较小的重量感。换言之,后部实现了紧凑的外观。另外,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收纳箱的底面位置高于侧罩。因此,实际上以紧凑的尺寸形成了车辆的后部。
另一方面,后挡泥板的后端位置低于牌照板支架的下端,同时覆盖后轮。利用该结构,后挡泥板可有效地抑制由后轮溅起的泥等散落到车辆骑乘者的背部。因此,可以小于常规牌照板支架的尺寸来形成该牌照板支架。
根据本发明,车辆的后部获得了紧凑的外观,并且也实际上以紧凑的尺寸形成。此外,可以小于常规牌照板支架的尺寸来形成布置在车辆的最后方位置的牌照板支架。因此,利用这些结构的组合,可以紧凑的尺寸形成车辆整体。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后挡泥板提高挡泥性能,并且能够实现车辆后部的紧凑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踏板型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摩托车后部的一个侧面的详细侧视图。
图3是摩托车后部的部分截面图。
图4是示出牌照板支架和闪光灯的布置的摩托车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后挡泥板的一个侧面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后挡泥板的另一侧面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踏板型摩托车。该摩托车主要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架1、发动机单元2、车座3、车把4、一对前轮5和后轮6,以及车罩7构成。
车架1包括头管10、前车架11、一对左右后车架12(注意,图1仅示出了左后车架)。转向轴可旋转地插入头管10中。前叉15连接于转向轴的下端,而车把4固定于转向轴的上端。前轮5可旋转地连接于前叉15的末端。前车架11的上端(即,前端)连接于头管10。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前车架11向后下方延伸。左、右后车架12的前端连接于前车架11的下部。各后车架12由两部分构成。其中一部分布置在后述的踏板下方并且向后延伸。另一部分布置在车座3下方并向后上方延伸。
发动机单元2由后车架12可摆动地支撑。发动机单元2包括发动机主体16和带式无级变速器(CVT)17。带式CVT 17用作将动力从发动机主体16传送到后轮6的变速器单元。发动机单元2还包括离心式离合器机构等。发动机主体16与后轮6一起布置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另外,带式CVT 17布置在发动机主体16侧面(即,在车辆的俯视图中位于发动机主体16的左侧)。如上所述,发动机主体16、带式CVT 17和后轮6与后述的后挡泥板48一起,被配置成相对于左、右后车架12可摆动。
带式CVT 17被容纳在传动箱内部,用以阻止异物(例如,灰尘和泥)附着于其上。带式CVT 17由驱动带轮、从动带轮以及缠绕在带轮周围的无端带构成。在下文中将省略带式CVT 17的详细说明。
车座3布置在发动机单元2的上方。车座3由驾驶者座段3a和串列座段(tandem seat section)3b构成。座段3a、3b整体形成,并且串列座段3b形成在驾驶者座段3a后方。车座3的前部通过铰链(图中未示出)可旋转地安装到后述的收纳箱上。车座3被配置成围绕作为支点的铰链在上下方向上开闭。另外,辅助扶手24布置在车座3后方。辅助扶手24固定到后车架12上。
在车座3的前方形成空间。在该空间下方形成有使驾驶者能够并排放置他/她的脚的踏板25。在踏板25之下布置有燃料箱26。
车罩7是树脂部件。车罩7覆盖车架1和车把4。包括前述踏板25的车罩7由前罩28、车把罩29、内挡泥板30、护腿板31、后罩33,以及一对左、右侧罩32a、32b(图1仅示出了左侧罩32a)构成。
在前罩28中布置有头灯和闪光灯。在车把罩29的顶面上布置有仪表板。内挡泥板30布置在前罩28下方,并覆盖前轮5的后方。护腿板31覆盖前车架11的后方。后罩33在上下方向上布置在踏板25与车座3之间。后罩33与侧罩32a、32b一起区分出位于车座3下方的空间。侧罩32a、32b在踏板25后方的位置向上立起,并且覆盖了位于车座3下方的空间的前面以及左、右侧面。更具体地,侧罩32a、32b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确定了车座3与发动机单元2之间的空间的左侧和右侧。另外,侧罩32a、32b的下缘朝其后端向上倾斜。
如图2和3中所示,在车座3下方形成有收纳箱35。收纳箱35可以容纳诸如骑乘者头盔的多种物品。另外,在车辆的后端布置有尾灯单元40。尾灯单元40主要由灯泡36、用于保持灯泡36的保持架37以及反射镜38构成。尾灯单元40布置在左侧罩32a的后部与右侧罩32b的后部之间。
这里,收纳箱35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布置在车座3和发动机单元2之间。另外,收纳箱35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布置在侧罩32a、32b之间。在侧视图中,收纳箱35的下表面35a位置高于侧罩32a、32b的下缘320a、320b(见图2)。换言之,在侧视图中,收纳箱35被侧罩32a、32b隐藏。另外,收纳箱35的顶部被车座3覆盖。另一方面,在车座3的后部下方布置有锁定机构41(见图3)。锁定机构41被配置用以锁定/解锁车座3以便将其关闭/打开。收纳箱35的后壁35b布置在尾灯单元40的前方。换言之,后壁35b与尾灯单元40分隔开。维修罩43布置在位于锁定机构41与尾灯单元40之间的空间的下方。
牌照板支架44布置在尾灯单元40的下方。牌照板42连接于牌照板支架44。注意,图3示出了牌照板42从牌照板支架44上取下的情况。牌照板支架44由车架1支撑。如图3的放大视图中所示,牌照板支架44包括竖直壁44a、倾斜壁44b和一对左右侧壁44c。竖直壁44a从尾灯单元40的底部向下连续延伸。另外,竖直壁44a的上部整体地向前延伸。具体地,向前延伸的上部在其中间部分向下弯折,并重新向前延伸。位于弯折部分之前的延伸部为向前延伸部44d。向前延伸部44d沿着维修罩43的下表面向前延伸。向前延伸部44d的末端固定地插入形成在维修罩43上的沟槽中。倾斜壁44b从竖直壁44a的下端向斜后方延伸。左、右侧壁44c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侧壁44c从竖直壁44a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端部向前延伸。如图3中所示,牌照板支架4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短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这里,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对应于从竖直壁44a的上端到倾斜壁44b的下端的长度。另一方面,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对应于从侧壁44c的前端到倾斜壁44b的后端的长度。
此外,当由牌照板支架44支撑牌照板42时,牌照板支架44后部的下端(即,倾斜壁44b的下端)位置高于牌照板42的下端。如图4的后视图中所示,一对左、右闪光灯45a、45b连接于牌照板支架44的竖直壁44a。竖直壁44a的上下方向长度h1短于闪光灯45a、45b的上下方向长度h2。
另外,从图1和2中可明显看出,后挡泥板48布置在收纳箱35下方,以便覆盖后轮6的上方。后挡泥板48包括挡泥板主体49和突出部50。挡泥板主体49从发动机主体16附近向后延伸。挡泥板主体49覆盖后轮6的上方,并且部分地覆盖后轮6的侧面。挡泥板主体49的后端位置低于牌照板支架44的下端。突出部50从挡泥板主体49的下部沿斜下方向向后突出。后挡泥板48的下端延伸到后轮6中心的下方。
图5和6示出了从摩托车中取出的后挡泥板48。图5是示出后挡泥板48的一个侧面(从车辆后方观察的后挡泥板48的左侧)的侧视图。另一方面,图6是示出后挡泥板48的另一侧面的侧视图(从车辆后方观察的后挡泥板48的右侧视图)。
如图5中所示,在后挡泥板48的挡泥板主体49的一个侧面中形成径向延伸面49a。径向延伸面49a的范围是从侧面的前端到后端。另外,在径向延伸面49a中形成切口49b。切口49b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形状。换言之,从其前端到前端与前后方向中心的大致中间,以陡角度切开径向延伸面49a。换言之,三角形切口49b的顶点位于径向延伸面49a的前端与前后方向中心的大致中间。于是,从顶点到后端沿斜下方向切开径向延伸面49a。利用该结构,在范围从大致中心到后端的径向延伸面49a的一部分中形成挡泥平坦部。
如图6中所示,在后挡泥板48的挡泥板主体49的另一侧面中形成径向延伸面49c。径向延伸面49c的范围是从侧面的前端到后端。在径向延伸面49c中形成开口49d。开口49d的范围是从径向延伸面49c的前端到前后方向中心。另外,在径向延伸面49c的没有形成开口49d的部分中形成三个直线肋49e。肋49c相互平行地形成。各个肋49e沿斜上方向向后倾斜。
这里,从挡泥的角度来看,径向延伸面49a、49c优选地形成在挡泥板主体49的整个侧面上(即,从前端到后端)。然而,当径向延伸面49a、49c的面积增加时,后挡泥板48获得较大的重量感并且其重量实际上增加。此外,平坦部的扩大减小了后挡泥板48的强度。强度的减小导致径向延伸面49a、49c的振动,并且相应地产生声音。
回应于此,本实施例的后挡泥板48被设计成通过形成肋49e以及在径向延伸面49a、49c的平坦部中形成切口49b和开口49d以减小径向延伸面49a、49c的面积来提高其刚性。利用该结构,能够抑制后挡泥板的重量感和实际重量,并且防止产生声音。
如图5和6中所示,在各径向延伸面49a、49c中,平坦部的范围是从前后方向中心到后端。因此,能够利用平坦部有效地满足挡泥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侧罩32a、32b的下缘向后上方倾斜。另外,收纳箱35被布置成在侧视图中被侧罩32隐藏。此外,在侧罩32和后挡泥板48之间形成空间。因此,车辆的后部没有重量感,并且实际上以紧凑的尺寸形成。此外,牌照板支架44的上下方向长度足够短,使得其下端位置高于牌照板42的下端。因此,车辆的后部可获得更紧凑的外观。
此外,本实施例的车辆设有整体摆动式发动机单元2。然而,牌照板支架44的上下方向长度被形成为短于常规支架。相应地,后挡泥板48与牌照板支架44相互干涉的机会较小。因此,能够将牌照板支架44布置在比较向前的位置。这使得能够紧凑地形成车辆的后部。
另一方面,后挡泥板48覆盖后轮6,同时延伸成使得其后端位置低于牌照板支架44的后端。更具体地,后挡泥板48后部的下端延伸成低于后轮6的中心。因此,尽管牌照板支架44的上下方向长度短,也通过后挡泥板48提高了挡泥功能。更具体地,附着于后轮6的泥等被后轮6的旋转向上卷携而没有被去除。然而,因为后挡泥板48的下端进一步延伸成低于后轮的中心,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被卷携的泥等飞溅到车座的后方。另外,利用设置在后挡泥板48后部的侧面上的径向延伸面49a、49c的平坦部来防止由后轮的旋转卷携到后挡泥板48内的泥等横向飞散。因此,能够抑制泥等从后轮6的侧方飞溅到车座侧方。
<特征>
以下是对本实施例的特征的总结。
(a)侧罩32a、32b的下缘320a、320b向后上方倾斜。因此,车辆的后部没有重量感,并获得紧凑的外观。
(b)收纳箱35的底面在侧视图中位置高于侧罩32a、32b。因此,车辆的后部实际上以紧凑的尺寸形成。
(c)后挡泥板48可有效地抑制由后轮6溅起的泥等散落到骑乘者的背部。因此,可以小于常规支架的尺寸形成牌照板支架44。
(d)车辆的后部获得了紧凑的外观并且实际上以紧凑的尺寸形成。此外,以小尺寸形成牌照板支架44。因此,利用以上结构的组合可以更加紧凑地形成车辆整体。
(e)牌照板支架4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短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紧凑地形成车辆的后部,同时充分确保牌照板支架44对车辆的连接强度。
(f)当牌照板被固定到牌照板支架44上时,牌照板支架44后部的下端位置高于牌照板的下端。换言之,以小尺寸形成牌照板支架44。这使得能够紧凑地形成车辆的后部。
(g)后挡泥板48的下端位置低于后轮6的中心。因此,能够抑制由后轮6的旋转卷携的泥等飞溅。
(h)突出部50设置在后挡泥板48的后部。突出部50从挡泥板主体48a的下部沿斜下方向向后突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泥等飞溅。
(i)可以确保收纳箱35的上下方向长度,同时使收纳箱35在侧视图中位置高于侧罩32a、32b的下端。从而能够紧凑地形成车辆的后部并充分确保收纳箱35的容量。
(j)尾灯单元40布置在收纳箱35的后方。换言之,在该位置可尽可能地减小尾灯单元40的宽度。当尾灯单元40的宽度减小时,延续到尾灯单元40的牌照板支架44的宽度也可减小。因此,能够紧凑地形成车辆的后部。
(k)牌照板支架44的竖直壁44a的上下方向长度小于闪光灯45a、45b的上下方向长度。因此,能够紧凑地形成车辆的后部。
[其它实施例]
后挡泥板48的径向延伸面的形状和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多种形状和结构形成径向延伸面。
可以对车架作出多种改变。例如,头管、前车架和后车架可以是分开的部件,并且可以相互连接。作为替换,它们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整体地形成。
此外,侧罩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各侧罩可由多个分离的罩部件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架
2 发动机单元
3 车座
16 发动机
17 带式无级变速器(变速器单元)
32a、32b 侧罩
35 收纳箱
40 尾灯单元
42 牌照板
44 牌照板支架
45a、45b 闪光灯
48 后挡泥板
49 挡泥板主体
50 突出部
Claims (7)
1.一种摩托车,包括:
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架;
由所述车架可摆动地支撑的发动机单元,所述发动机单元由发动机主体和变速器单元构成,所述变速器单元从所述发动机主体向后延伸,所述变速器单元被配置成将动力传送到后轮;
布置在所述发动机单元上方的车座;
一对左、右侧罩,用于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确定所述车座与所述发动机单元之间的空间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侧罩具有向后上方倾斜的下缘;
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布置在所述车座与所述发动机单元之间的收纳箱,所述收纳箱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布置在所述侧罩之间,所述收纳箱具有布置成在侧视图中高于所述侧罩的下缘的下表面;
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布置在所述侧罩的后端之间的尾灯单元;
被所述车架支撑成位置低于所述尾灯单元的牌照板支架;以及
从所述发动机主体附近向后延伸的后挡泥板,所述后挡泥板具有位置低于所述牌照板支架的下端的后端,所述后挡泥板覆盖所述后轮的至少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牌照板支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牌照板支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当由所述牌照板支架支撑牌照板时,所述所述牌照板支架后部的下端位置高于所述牌照板的下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后挡泥板的下端位置低于所述后轮的中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后挡泥板包括挡泥板主体和突出部,所述挡泥板主体覆盖所述后轮的上方,所述挡泥板主体部分地覆盖所述后轮的侧面,所述突出部沿斜下方向从所述挡泥板主体的下部向后突出,所述突出部位置低于所述牌照板支架的下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收纳箱的后壁布置在所述尾灯单元的前方,同时所述后壁与所述尾灯单元分隔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
还包括一对闪光灯,
其中所述牌照板支架包括竖直壁和倾斜壁,所述竖直壁向下延伸,所述竖直壁位置低于所述尾灯单元,所述倾斜壁从所述竖直壁的下端向斜后方延伸,
所述闪光灯布置在所述竖直壁上,并且
所述竖直壁的上下方向长度小于所述闪光灯的上下方向长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36394 | 2009-02-19 | ||
JP2009036394 | 2009-02-19 | ||
JP2009213130A JP2010215216A (ja) | 2009-02-19 | 2009-09-15 | 自動二輪車 |
JP2009-213130 | 2009-09-1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11535A true CN101811535A (zh) | 2010-08-25 |
Family
ID=42173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17414A Pending CN101811535A (zh) | 2009-02-19 | 2010-02-12 | 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221220B1 (zh) |
JP (1) | JP2010215216A (zh) |
CN (1) | CN101811535A (zh) |
TW (1) | TWI44964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64048B (zh) * | 2010-11-12 | 2016-03-30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车轮土除泥水导流构造 |
JP2012111278A (ja) * | 2010-11-22 | 2012-06-14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13136307A (ja) * | 2011-12-28 | 2013-07-11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JP2015123764A (ja) | 2013-12-25 | 2015-07-0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238992Y1 (it) * | 1995-08-08 | 2001-02-19 | Italjet S P A | Telaio a trave reticolare per scooters e scooters realizzati con taletelaio |
US20040079009A1 (en) * | 2002-07-03 | 2004-04-29 | Arrua Marcel G. | License mounting plate |
US7210550B2 (en) * | 2003-05-30 | 2007-05-01 | Honda Motor Co., Ltd. | Under-seat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
TWM242515U (en) | 2003-07-11 | 2004-09-01 | Bai Jian Magnetite Technology | A simplified instrument for water quality magnetization |
JP5113358B2 (ja) * | 2005-10-07 | 2013-01-0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4922080B2 (ja) * | 2006-09-20 | 2012-04-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排風ダクトを備える車両搭載内燃機関 |
EP2176116B1 (en) * | 2008-08-01 | 2013-11-20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Scooter type vehicle |
-
2009
- 2009-09-15 JP JP2009213130A patent/JP2010215216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1-12 TW TW099100705A patent/TWI449644B/zh active
- 2010-01-19 EP EP10151110.3A patent/EP2221220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2-12 CN CN201010117414A patent/CN101811535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215216A (ja) | 2010-09-30 |
EP2221220B1 (en) | 2016-03-30 |
TWI449644B (zh) | 2014-08-21 |
TW201033062A (en) | 2010-09-16 |
EP2221220A1 (en) | 2010-08-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463184B1 (en) | Motorcycle | |
US7674023B2 (en) | Headlight assembly for a straddle-type vehicle | |
EP2457813B1 (en) | Inner rack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US20120285762A1 (en) | Motorcycle | |
CN100404361C (zh) | 机动二轮车 | |
AU2007201661A1 (en) |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device | |
JP2008024289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591287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補機取付構造 | |
CN103448844A (zh) | 骑乘型车辆 | |
CN101811535A (zh) | 摩托车 | |
EP2463186B1 (en) | Motorcycle | |
CN101746449B (zh) | 跨乘式车辆 | |
EP3251925B1 (en) | Straddle-type vehicle | |
JP612988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CN102205820A (zh) | 摩托车 | |
JP4322309B1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376609A (zh) | 自动二轮车的后座踏板架结构 | |
US20130320696A1 (en) | Body cover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JP4478195B1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1612972A (zh) | 摩托车 | |
EP3277565B1 (en) | Inner rear fender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 |
JP2009173216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 |
CN101612963B (zh) | 车灯和摩托车 | |
JP2004306750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ップボード | |
JP2023094797A (ja) | 駆動ユニット及び駆動ユニットのカバ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