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5252A - 多址系统中使用pmip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管理 - Google Patents
多址系统中使用pmip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管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85252A CN101785252A CN200880103466A CN200880103466A CN101785252A CN 101785252 A CN101785252 A CN 101785252A CN 200880103466 A CN200880103466 A CN 200880103466A CN 200880103466 A CN200880103466 A CN 200880103466A CN 101785252 A CN101785252 A CN 1017852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twork
- gateway
- home agent
- addresses
- radio commun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geranyl di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P@](O)(=O)OP(O)(O)=O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0.000 claims 8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469 building bri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00 radioactive trac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KLDZYURQCUYZBL-UHFFFAOYSA-N 2-[3-[(2-hydroxyphenyl)methylideneamino]propylimino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C=C1C=NCCCN=CC1=CC=CC=C1O KLDZYURQCUYZB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1098 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3921 delayed sleep phase type 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05—Multiple registrations, e.g. multiho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4—Network layer protocols, e.g. mobile IP [Internet Protoc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8—Service support devices;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s
- H04W88/182—Network node acting on behalf of an other network entity, e.g. prox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描述了帮助实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之间的多址接入的系统和方法。归属代理可用特定代理绑定更新(PBU)来更新绑定高速缓存以包括与两个或更多个网络或系统内的一个用户装备(UE)相关联的两个或更多个网络网关IP地址。当处于空闲模式的UE在已对其进行了注册的网络或系统之间移动时,不执行附连程序,因为归属代理包括与此类UE有关的网络网关IP地址。由此,在不必基于UE的网络位置执行完整的附连、重新注册、或撤销注册的情况下实现了系统间空闲模式移动性。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07年11月16日提交的题为“IDLE MODE MOBILITYMANAGEMENT IN A MULTI-ACCESS SYSETM USING PMIP(多址系统中使用PMIP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管理)”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S/N.60/965,033的权益。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援引纳入于此。
背景
I.领域
以下描述一般涉及无线通信,尤其涉及多址系统和/或网络内的空闲模式管理。
II.背景
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地部署以提供各种类型的通信;例如,语音和/或数据可经由此类无线通信系统来提供。典型无线通信系统或网络可向多个用户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共享资源(例如,带宽、发射功率、...)的访问。例如,系统可使用诸如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码分复用(CDM)、正交频分复用(OFDM)等各种多址技术。
一般,无线多址通信系统可同时支持多个移动设备的通信。每个移动设备可经由前向和反向链路上的传输与一个或多个基站通信。前向链路(或下行链路)是指从基站至移动设备的通信链路,而反向链路(或上行链路)是指从移动设备至基站的通信链路。
无线通信系统时常采用提供覆盖区的一个或多个基站。典型的基站可传送属广播、多播、和/或单播业务的多个数据流,其中数据流可以是对移动设备可能有独立接收意义的数据流。落在此类基站的覆盖区内的移动设备可被用于接收复合流所携带的一个、一个以上、或所有数据流。类似地,移动设备可向基站或另一移动设备传送数据。
无线通信系统内的区域追踪使得能定义用户装备(例如,移动设备、移动通信装置、蜂窝设备、智能电话等)的追踪区域位置。通常,网络可请求或寻呼用户装备(UE),其中UE可用此类追踪区域位置作出响应。这使得UE的追踪区域位置能被传达并更新到网络。
在多个网络或系统(例如,3GPP、非3GPP、CDMA2000等)上,每个网络或系统以因系统而异的方式执行空闲模式移动性。进而,寻呼区域和下行链路分组终止节点是不同的且是因系统而异的。由于每个网络或系统包括特定技术,因此从一个系统或网络移动到另一个系统或网络的UE通常执行完整的附连程序而不管该UE以前是否曾附连到该系统或网络。例如,移入第一网络的UE可执行完整的附连程序。该UE随后可移动至第二网络并执行完整的附连程序。但如果UE移动回到第一网络,则UE将执行完整的重新附连程序。此类常规技术在节省UE电池寿命和/或信号开销方面是效率低下的。
概述
以下给出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简化概述以图提供对此类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要不是所有构想到的实施例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实施例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意或所有实施例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一些概念以作为稍后给出的更加具体的说明之序。
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及其相对应的公开内容,结合便于将用户装备附连和注册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来描述各方面,其中每个网络利用特定且不同的空闲模式移动性技术。这些系统和方法使得用户装备(UE)能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无线网络之间无缝地行进或移动。具体而言,处于空闲模式的UE可从第一网络连接到第二网络而不进行重新注册或完整的附连程序。
根据相关方面,本文中描述了一种帮助实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之间的多址接入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UE附连到第一网络。此外,该方法可包括在维持第一网络的注册的同时用至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UE附连到第二网络。而且,该方法可包括使UE能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第一网络与第二网络之间移动,其中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该方法可另外包括接收数据部分,该数据部分是目标为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此外,该方法可包括在第一网络或第二网络之一内将该数据部分传送给UE,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
另一方面涉及一种无线通信装置。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其被配置成: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该UE附连到第一网络;在维持第一网络的注册的同时用至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该UE附连到第二网络;接收数据部分,该数据部分是目标为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使UE能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第一网络与第二网络之间移动,其中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以及在第一网络或第二网络之一内将该数据部分传送给UE,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此外,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耦合至该至少一个处理器的存储器。
又一方面涉及一种实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之间的多址接入的无线通信装置。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用于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UE附连到第一网络的装置。另外,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用于在维持第一网络的注册的同时用至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该UE附连到第二网络的装置。此外,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用于使UE能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第一网络与第二网络之间移动的装置,其中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而且,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用于接收数据部分的装置,该数据部分是目标为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此外,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用于在第一网络或第二网络之一内将该数据部分传送给UE的装置,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
又一方面涉及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存储有用于以下操作的代码: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该UE附连到第一网络;在维持第一网络的注册的同时用至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该UE附连到第二网络;接收数据部分,该数据部分是目标为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使UE能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第一网络与第二网络之间移动,其中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以及在第一网络或第二网络之一内将该数据部分传送给UE,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
根据其他方面,一种促进跨两个或更多个网络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此外,该方法可包括基于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该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而且,该方法可包括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该UE的要附连至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另外,该方法可包括基于第二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该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此外,该方法可包括利用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该UE在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UE中的至少一者。
另一方面涉及一种无线通信装置。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其被配置成: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基于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该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该UE的要附连至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基于第二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该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以及利用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该UE在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UE中的至少一者。此外,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耦合至该至少一个处理器的存储器。
另一方面涉及一种提供跨两个或更多个网络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的无线通信装置。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的装置。此外,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用于基于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该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的装置。此外,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该UE的要附连至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的装置。另外,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用于基于第二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该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的装置。此外,该无线通信装置可包括用于利用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该UE在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UE中的至少一者的装置。
又一方面涉及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存储有用于使至少一台计算机执行以下操作的代码: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基于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该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该UE的要附连至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基于第二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该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以及利用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该UE在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UE中的至少一者。
为能达成前述及相关目的,这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包括在下文中充分描述并在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的特征。以下描述和所附插图详细阐述了这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某些示例性方面。但是,这些方面仅仅是指示了可采用各个实施例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若干种,并且所描述的实施例旨在涵盖所有此类方面及其等效方案。
附图简述
图1是根据本文中所阐述的各方面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图解。
图2是在无线通信环境内采用的示例归属代理的图解。
图3是帮助用户装备在两个或更多个网络内采用空闲模式移动性的示例无线通信系统的图解。
图4是帮助在多个接入系统和/或网络内使用户装备空闲的示例无线通信系统的图解。
图5是帮助将用户装备附连并注册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的示例方法的图解,其中每个网络利用特定且不同的空闲模式移动性技术。
图6是帮助在归属代理内为用户装备注册多个地址以实现多个网络之间的无缝且高效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的示例方法的图解。
图7是可与本文中描述的各种系统和方法联用的示例无线网络环境的图解。
图8是将用户装备附连并注册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的示例系统的图解,其中每个网络利用特定且不同的空闲模式移动性技术。
图9是在归属代理内为用户装备注册多个地址以实现多个网络之间的无缝且高效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的示例系统的图解。
详细描述
现参考附图描述各实施例,其中贯穿附图用相似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似的要素。在以下描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了众多的具体细节以图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透彻理解。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这些具体细节也可实践此类实施例。在其他实例中,公知的结构和设备以框图形式示出以便于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如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代理”、“管理器”、“广播器”、“网关”、“寻呼器”、“追踪器”、“模块”、“系统”等旨在指示计算机相关实体,任其是硬件、固件、硬件与软件的组合、软件,还是执行中的软件。例如,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件、执行的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作为解说,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该计算设备两者皆可以是组件。一个或更多个组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的线程内,并且组件可局部化在一台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两台或更多台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组件能从其上存储着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来执行。诸组件可借助于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诸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的信号(例如,来自一个组件的数据,其中该组件正借助于该信号与局部系统、分布式系统、和/或跨诸如因特网等的网络与其他系统中的另一个组件交互)来作此通信。
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系统以及其他系统。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CDMA系统可实现诸如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UTRA)、CDMA2000等无线电技术。UTRA包括宽带CDMA(W-CDMA)和其它CDMA变体。CDMA2000涵盖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系统可实现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等无线电技术。OFDMA系统可实现诸如演进型UTRA(E-UTRA)、超移动宽带(UMB)、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Flash-OFDM等无线电技术。UTRA和E-UTRA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部分。3GPP长期演进(LTE)是UMTS的使用E-UTRA的即将发布版,其在下行链路上采用OFDMA而在上行链路上采用SC-FDMA。
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利用单载波调制和频域均衡。SC-FDMA具有与OFDMA系统相近似的性能以及基本相同的总体复杂度。SC-FDMA信号因其固有的单载波结构而具有更低的峰均功率比(PAPR)。SC-FDMA可用于例如上行链路通信中,其中低PAPR在发射功率效率方面使接入终端受益极大。相应地,在3GPP长期演进(LTE)或演进UTRA中,SC-FDMA可实现为上行链路多址方案。
此外,在本文中结合移动设备描述各个实施例。移动设备也可称为系统、订户单元、订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程站、远程终端、接入终端、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用户设备、或用户装备(UE)。移动设备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DA)、具有无线连接能力的手持式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而且,在本文中结合基站描述各个实施例。基站可用于与移动设备进行通信,并且也可以被称为接入点、B节点、或其他某个术语。
而且,本文中描述的各种方面或特征可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被实现为方法、装置、或制品。如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旨在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设备、载体、或媒介获访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磁条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D)、数字多功能盘(DVD)等)、智能卡、以及闪存设备(例如EPROM、记忆卡、记忆棒、钥匙型驱动等)。此外,本文中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他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以及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携带(诸)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他介质。
现在参照图1,图解了根据本文所给出的各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系统100包括可具有多个天线群的基站102。例如,一个天线群可以包括天线104和106,另一个群可以包括天线108和110,而又一个群可以包括天线112和114。为每一天线群示出2个天线;然而,每一群可以利用更多或更少天线。基站102还可以包括发射机链和接收机链,其各自又可以包括与信号发射和接收相关联的多个组件(例如,处理器、调制器、多路复用器、解调器、分用器、天线等),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
基站102可以与诸如移动设备116和移动设备122之类的一个或多个移动设备通信;然而应领会,基站102可以与基本上任何数目的类似于移动设备116和122的移动设备通信。移动设备116和122可以是例如蜂窝电话、智能电话、膝上机、手持式通信设备、手持式计算设备、卫星无线电、全球定位系统、PDA、和/或任何其他适合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上进行通信的设备。如所描绘的,移动设备116与天线112和114正处于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在前向链路118上向移动设备116传送信息,并在反向链路120上从移动设备116接收信息。此外,移动设备122与天线104和106正处于通信,其中天线104和106在前向链路124上向移动设备122传送信息,并在反向链路126上从移动设备122接收信息。在频分双工(FDD)系统中,例如,前向链路118可以利用与反向链路120所使用的不同的频带,而前向链路124可以采用与反向链路126所采用的不同的频带。进一步,在时分双工(TDD)系统中,前向链路118和反向链路120可以利用共用频带,并且前向链路124和反向链路126可以利用共用频带。
每一群天线和/或它们被任命在其中通信的区域可以被称作基站102的扇区。例如,天线群可被设计成与落在基站102所覆盖的区域的一扇区中的诸移动设备通信。在前向链路118和124上的通信中,基站102的发射天线可利用波束成形来提高针对移动设备116和122的前向链路118和124的信噪比。另外,与基站通过单个天线向其所有移动设备发射相比,在基站102利用波束成形来向随机分散在相关联覆盖中各处的移动设备116和122发射时,处于相邻蜂窝小区中的移动设备会经受较少的干扰。
基站102(和/或基站102的每个扇区)可采用一种或更多种多址技术(例如,CDMA、TDMA、FDMA、OFDMA、...)。例如,基站102可利用特定技术来在相应的带宽上与移动设备(例如,移动设备116和122)通信。而且,如果基站102采用一种以上技术,则每种技术可与相应的带宽相关联。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可包括以下各项:全球移动系统(GSM)、通用分组无线电服务(GPRS)、增强型GSM演进数据率(EDGE)、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宽带码分多址(W-CDMA)、cdmaOne(IS-95)、CDMA2000、演进数据优化(EV-DO)、超移动宽带(UMB)、微波接入全球互通(WiMAX)、MediaFLO、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手持式数字视频广播(DVB-H)等。将领会,前述技术列表是仅作为示例来提供的,并且所要求保护的主题不限于此;相反,基本上任何无线通信技术都旨在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基站102可在第一技术下采用第一带宽。而且,基站102可在第二带宽上传送与第一技术相对应的导频。根据例示,第二带宽可被基站102和/或任何不同的基站(未示出)用于利用任何第二技术的通信。而且,导频可(例如,向经由第二技术通信的移动设备)指示第一技术的存在性。例如,导频可使用位来携带关于第一技术的存在性的信息。另外,诸如利用第一技术的扇区的扇区ID、指示第一频率带宽的载波索引等信息可被包括在导频中。
根据另一个示例,导频可以是信标(和/或信标序列)。信标可以是其中大部分功率是在一个副载波或几个副载波(例如,少数副载波)上发射的OFDM码元。由此,信标提供可被移动设备观察到的强峰值,同时干扰带宽的窄部分上的数据(例如,该带宽的其余部分可能不受信标影响)。继续此示例,第一扇区可在第一带宽上经由CDMA通信,而第二扇区可在第二带宽上经由OFDM通信。相应地,第一扇区可通过在第二带宽上传送OFDM信标(或OFDM信标序列)来(例如,向利用OFDM在第二带宽上操作的移动设备)表明第一带宽上CDMA的可用性。
本发明可使得用户装备(UE)能在多个网络或接入系统内处于空闲(例如,空闲模式,其中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例如,UE典型地与UE位于其中的每个网络注册和/或执行完整的附连程序,而不管该UE以前是否曾注册或附连到这样的网络。例如,从第一网络行进/移动到第二网络并回到第一网络的UE将典型地需要针对第一网络、第二网络、以及移动回到第一网络执行注册和完整的附连程序。本发明可允许UE避免完整的重新附连程序。由此,当UE返回系统或网络时,该UE不需要执行重新附连程序,因为追踪系统已具有此类UE的状态,除非追踪区域(TA)注册期满或UE检测到移动至新TA。
一般而言,使用代理移动IP用一个归属代理地址将UE注册到归属代理。这可以避免在跨系统或网络进行任何空闲模式移动时发送代理绑定更新(PBU)。在归属代理接收下行链路数据时,归属代理可同时向移动接入网关(MAG)(例如,UE已注册到的系统或网络)广播分组。在此类广播之际,网关/MAG寻呼UE。当UE在系统中变得活跃时,相应的MAG可撤销注册UE不处在的系统或网络的MAG地址,以便终止广播。撤销注册可使用通配符选项1来进行,因为UE所处在的系统中的网关可能不知道UE不处在的系统或网络中的网关的地址。当UE再次变得空闲时,MAG可(例如,使用通配符选项2)在添加或复原先前撤销注册的MAG地址内重新建立归属代理的状态。换言之,归属代理在接收通配符选项时不移除与UE不处在的系统或网络有关的条目而是仅仅封锁该条目,并在接收到通配符选项2时使其再次有效。
转到图2,图解了用于在无线通信环境中采用的归属代理200。系统200可包括可接收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以便将UE附连并注册到网络或系统的归属代理200。归属代理200可以是基站或其一部分、移动设备或其一部分、或者基本上任何接收在无线通信环境中传送的数据的通信装置。归属代理200可包括地址管理器202,其追踪UE所处在或行进到的网络或系统的网络网关IP地址。例如,归属代理200可接收要将UE附连到第一网络的PMIP请求,其中基于此类PMIP请求,地址管理器202可将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存储在绑定高速缓存(未示出)内。将领会,地址管理器202可至少部分地基于UE的位置用任何合适数目的网络IP地址来更新绑定高速缓存。换言之,当UE移动或行进到系统或网络中时,地址管理器202可在绑定高速缓存中更新、删除、封锁、或添加相应的网络网关IP地址。通过在归属代理200内的绑定高速缓存里注册网络网关IP地址,UE可跨此类被注册网络或系统执行空闲模式而无需完整的重新附连程序。
例如,归属代理200可接收来自UE的第一PMIP请求,该第一PMIP请求可发起UE至第一网络的附连程序。将领会,归属代理200可接收任何合适数目的PMIP请求以便将UE附连到任何合适数目的网络或系统。地址管理器202可用与此类PMIP请求有关的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来更新绑定高速缓存。地址管理器202可用任何合适数目的网络网关IP地址来更新绑定高速缓存。通过经由地址管理器202就这些网络和/或系统中的每一个来更新归属代理200内的绑定高速缓存,可提供跨众多系统或网络的空闲模式移动性。换言之,UE在处于空闲模式时无需向网络或系统撤销注册或重新注册。本发明实现在UE处于空闲模式时跨各种网络(例如,3GPP、非3GPP、CDMA2000、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等)的无缝转换。
一旦接收到一部分下行链路数据,归属代理200就可至少部分地基于存储网络网关IP地址的归属代理200和/或地址管理器202来定位处于空闲模式的UE,而不管此类UE驻留在哪个网络或系统。归属代理200可进一步包括下行链路数据广播器204,其可基于与归属代理200的附连和注册同时向被注册网络广播数据。在相应的网络或系统内,可采用寻呼和/或追踪技术(例如,以下在图3中更详细地讨论)。响应于此类寻呼和/或追踪技术,归属代理200可接收PBU。将领会,下行链路数据广播器204可将数据部分同时传送给向归属代理200注册了的和/或该归属代理200列出的任何合适数目的网络或系统。另外,一旦在网络内接收到一部分上行链路数据,归属代理200就可从UE接收活跃模式指示,该指示可发起PBU通信。
在一示例中,归属代理200内的绑定高速缓存可用代理绑定更新(PBU)来更新,其中PBU可包括PBU源地址。一般而言,PBU可包括采取移除绑定高速缓存中除PBU的源地址以外的任何地址(例如,通配符删除PBU)的专用标志/选项。一旦接收到此类PBU,地址管理器202可相应地存储、添加、封锁、删除、和/或更新绑定高速缓存。换言之,源地址可反映UE所处在的系统或网络,并且标识归属代理200可用来向其传达数据的网络网关IP地址。一旦UE返回空闲模式,专用标志/选项可采取在绑定高速缓存中添加在通配符删除(参见上文)期间移除了的任何地址(例如,通配符添加PBU)。例如,通配符删除PBU可封锁绑定高速缓存内的网络网关IP地址,并随后在接收到通配符添加PBU时激活(例如,解封)这些地址。
而且,尽管未示出,但是应领会,归属代理200可包括保存与以下有关的指令的存储器: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基于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该UE的要附连至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基于第二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该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以及利用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该UE在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UE中的至少一者。
现在参照图3,其图解了帮助用户装备在两个或更多个网络内采用空闲模式移动性的无线通信系统300。系统300包括与用户装备(UE)306(和/或任何数目的不同UE(未示出))通信的至少一个网络(例如,第一网络302和第二网络304,其在本文中被统称为‘网络302和/或304’)。网络302和/或304可在前向链路信道上向UE 306传送信息;进一步,网络302和/或304可在反向链路信道上从UE 306接收信息。而且,系统300可以是MIMO系统。另外,系统300可以在OFDMA无线网络、3GPP LTE无线网络等之中操作。另外,在一个示例中,以下在网络302和/或304中示出和描述的组件和功能也可存在于UE 306中且反之亦然;出于解释简单化,所描绘的配置排除了这些组件。而且,应领会,出于简明起见,系统300被描述为具有第一网络302和第二网络304,但是应领会可存在任何合适数目的网络。
系统300可进一步包括归属代理200、地址管理器202、以及下行链路数据广播器204,它们可基本上类似于先前描述的代理、管理器和广播器。系统300可进一步包括第一网络302和第二网络304,其中UE 306可在它们之间传达数据。具体而言,归属代理200可将UE 306注册并附连到第一网络和/或第二网络304(参见图2)。一般而言,归属代理200可追踪与UE 306相关联的网络网关IP地址以便提供两个或更多个网络(例如,第一网络302、第二网络304等)之间的无缝空闲模式移动性。
UE 306可通过附连程序附连到第一网络302或第二网络304,以便至少部分地基于UE 306在特定追踪区域(TA)或网络内的位置来接收IP地址。如先前所讨论的,通过在归属代理200内注册网络网关IP地址,UE 306可在第一网络302与第二网络304之间处于空闲,除非追踪区域注册已期满或者UE 306检测到其已移动至它接收到新的“未注册”追踪区域的区域。第一网络302可包括网关308、以及寻呼器和追踪器310。类似地,第二网络304可包括网关312、以及寻呼器和追踪器314。
不管UE 306驻留在哪个网络,系统300都可以向该网络传达数据部分。应领会,该数据部分可以是,但不限于是,目标为UE 306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UE 306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一旦接收到目标为UE 306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向归属代理200进行了注册的网关(在此为网关308和网关312)可触发对UE 306的寻呼和/或追踪技术(在此由第一网络302内的寻呼器和追踪器310、以及第二网络304内的寻呼器和追踪器314实现)。UE 306可从其所驻留的网络内向恰适的寻呼器和追踪器传达寻呼响应。基于来自UE 306的寻呼响应和/或此类寻呼响应的源,就可以确定UE 306驻留在哪个网络的定位。由此,此类所标识网络内的网关可向归属代理200传达PBU。这进一步使得下行链路数据分组能被传达给UE 306。一旦接收到来自UE 306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UE 306所驻留的网关可向归属代理200传达PBU,该PBU可通知此类UE 306的位置。相应地,可经由第一网络302或第二网络304之一在UE 306与归属代理200之间传达该数据部分。此外,UE 306在完成数据通信之际可返回空闲模式。例如,UE 306可向网络或网关传送空闲模式指示,该指示可触发网络或网关向归属代理传达PBU。
而且,尽管未示出,但是应领会,网络302和/或304可包括保存与以下有关的指令的存储器: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UE附连到第一网络,用至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UE附连到第二网络而不撤销注册第一网络,使得UE能在第一网络或第二网络内空闲而不执行附加的附连,接收数据部分,该数据部分是目标为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以及在第一网络或第二网络之一内将该数据部分传送给UE,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
现在参照图4,其为帮助在多个接入系统和/或网络内使用户装备空闲的示例无线通信系统400。系统400可包括可为UE 406存储网络网关IP地址的归属代理402,其可在两个或更多个网络404之间实现空闲模式移动性。应领会,UE 406可驻留在任何合适数目的网络上,诸如网络1到网络N,其中N为正整数。此外,应领会和理解,每个网络可包括特定的空闲模式移动性技术。第一网络可包括寻呼器和追踪器408、网关410、以及追踪区域412。第二网络可包括寻呼器414、网关416、以及追踪区域418。两个或更多个网络404可包括第一网络和/或第二网络。
在关于PMIP情形的初始附连期间,UE 406可在第一网络上执行附连程序。UE 406可接收IP地址(IP_UE)。网关410可执行PMIP引导(例如,归属代理402选择)注册。归属代理402可具有IP_UE→GW_第一网络绑定。UE可处于空闲模式,其中寻呼器和追踪器408知道UE 406所处在的追踪区域(例如,第一网络内的追踪区域1)。移动性可由追踪系统基于第一网络规范来处置。当UE 406移动到不同的追踪区域时,UE 406可发送追踪区域更新以更新追踪系统中的位置)。当下行链路分组抵达归属代理402时,归属代理402可将该下行链路分组发送给GW_第一网络。网关410可触发将由寻呼器和追踪器408执行的寻呼程序。UE 406可用寻呼响应进行答复,其中该数据可被传递。
在移动至第二网络期间,UE 406可用完整的附连程序首次附连到第二网络。基于对应第二网络的经修改的附连程序,UE 406可被指派相同的IP_UE。网关416可在归属代理402处注册其地址。此注册是多重转交地址(CoA)(例如,该注册不替换GW_第一网络)。归属代理402具有IP_UE→(GW_第一网络,GW_第二网络)。应领会,第二网络可考虑到在第一网络中使用的相同IP地址可被分配给UE 406。此外,在第一网络和/或第二网络的附连程序中可进行一些修改以便激活用于系统间移动性的PMIP。
空闲模式下的移动可由相应的系统或网络在没有附加信令的情况下处置。附加信令出现在追踪区域改变之时,但这不是系统间场景特有的。如果UE 406回到第一网络,则无需发生信令,除非:追踪区域期满或UE 406检测到其已移动至在其中接收到第一网络的新的“未注册”追踪区域的区域。通过采用上述内容,提供了无信令系统间空闲模式移动性。
在下行链路数据和寻呼期间,归属代理402不知道UE 406位于何处。由此,归属代理402向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例如,网关410和网关416)双边播送数据分组。每个网络可执行寻呼(例如,寻呼器和追踪器408在第一网络中执行寻呼,而寻呼器和追踪器414在第二网络中执行寻呼)。UE 406可在第二网络(例如,UE 406所驻留的网络)中发送寻呼响应。网关416(例如,GW_第二网络)可向归属代理402发送删除(例如,封锁)GW_第一网络的PBU,从而停止双边播送。
在上行链路数据期间,UE 406可选择其在哪个网络中返回活跃模式(例如,在此UE仍在第二网络中)。网关416可通过向归属代理402发送PBU来移除或封锁归属代理402处的GW_第一网络地址。UE 406可开始经由第二网络通信。应领会,第一网络无需知道UE 406在第二网络中处于活跃且应将UE 406维持在空闲模式。
当UE 406退回空闲模式时,网关416(例如,与UE 406驻留在其中的网络相关联的网关)可在归属代理402处重新建立该状态(例如,网关416可添加GW_第一网络地址)。网关416可发送带有GW_第一网络地址的PBU作为CoA。此PBU可以是多重注册(例如,PBU不删除GW_第二网络地址)。
参考图5-6,图解了关于提供上行链路时基控制同时减小开销和功耗的方法。尽管为使解释简单化将这些方法集图示并描述为一系列动作,但是应理解并领会,这些方法集不受动作的次序所限,因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一些动作可按不同次序发生和/或与来自本文中图示和描述的其他动作并发地发生。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和领会,方法集可被替换地表示为诸如状态图中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状态或事件。此外,并非所有图解的动作皆为实现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方法集所必要的。
转到图5,图解了帮助将用户装备附连并注册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的方法500,其中每个网络利用特定且不同的空闲模式移动性技术。在附图标记502处,可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UE附连到第一网络。在附图标记504处,可在维持第一网络的注册的同时用至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UE附连到第二网络。在附图标记506处,可接收数据部分,其中该数据部分是目标为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在附图标记508处,UE可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第一网络与第二网络之间移动,其中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在附图标记510处,可在第一网络或第二网络之一内将该数据部分传送给UE,其中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
现在参照图6,其为帮助在归属代理内为用户装备注册多个地址以实现多个网络之间的无缝且高效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的方法600。在附图标记602处,可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在附图标记604处,可基于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在附图标记606处,可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该UE的要附连至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在附图标记608处,可基于第二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在附图标记610处,可利用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该UE在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UE中的至少一者。
图7示出示例无线通信系统700。为简明起见,无线通信系统700描绘了一个基站710和一个移动设备750。然而应领会,系统700可包括一个以上的基站和/或一个以上的移动设备,其中外加的基站和/或移动设备可与下面描述的示例基站710和移动设备750基本相似或相异。另外,应该领会基站710和/或移动设备750可采用本文所述的系统(图1-4)和/或方法(图5-6)来帮助进行其间的无线通信。
在基站710处,数个数据流的话务数据从数据源712被提供给发射(TX)数据处理器714。根据示例,每个数据流可在相应的天线上被发射。TX数据处理器714基于为话务数据流选择的特定编码方案来格式化、编码、和交织该话务数据流以提供经编码的数据。
可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将每一数据流的经编码数据与导频数据复用。补充或替换地,导频码元可以被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或码分复用(CDM)。导频数据通常是以已知方式处理的已知数据码型,并且可在移动设备750上被用来估计信道响应。每个数据流的经多路复用的导频和已编码数据可基于为该数据流选择的特定调制方案(例如,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正交相移键控(QPSK)、M进制相移键控(M-PSK)、M进制正交调幅(M-QAM)等)来调制(例如,码元映射)以提供调制码元。每个数据流的数据率、编码、和调制可根据处理器730执行或提供的指令来确定。
数据流的调制码元可被提供给TX MIMO处理器720,后者可进一步处理这些调制码元(例如,针对OFDM)。TX MIMO处理器720然后将NT个调制码元流提供给个NT个发射机(TMTR)722a到722t。在各种实施例中,TX MIMO处理器720向各数据流的码元以及该码元从其处被发射的天线应用波束成形权重。
每个发射机722接收并处理相应的码元流以提供一个或多个模拟信号,并进一步调理(例如,放大、滤波、和上变频)该模拟信号以提供适于在MIMO信道上传输的经调制的信号。此外,来自发射机722a到722t的NT个已调制信号各自从NT个天线724a到724t被发射。
在移动设备750处,所传送的经调制信号由NR个天线752a到752r接收并且从每个天线752接收的信号被提供给各自相应的接收机(RCVR)754a到754r。每个接收机754调节(例如,滤波、放大、及下变频)相应的信号,数字化该经调节的信号以提供样本,并且进一步处理这些样本以提供相对应的“收到”码元流。
RX数据处理器760可从NR个接收机754接收这NR个收到码元流并基于特定接收机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以提供NT个“检出”码元流。RX数据处理器760可解调、解交织、和解码每个检出码元流以恢复该数据流的话务数据。RX数据处理器760的处理与基站710处TX MIMO处理器720和TX数据处理器714执行的处理互补。
处理器770可周期性地如上所讨论地确定要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此外,处理器770可编制包括矩阵索引部分和秩值部分的反向链路消息。
反向链路消息可包括关于该通信链路和/或收到数据流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反向链路消息可由TX数据处理器738——其还从数据源736接收数个数据流的话务数据——处理,由调制器780调制,由发射机754a到754r调理,并被传回给基站710。
在基站710处,来自移动设备750的已调制信号被天线724所接收,由接收机722调理,由解调器740解调,并由RX数据处理器742处理以提取移动设备750所发射的反向链路消息。此外,处理器730可处理所提取的消息以确定要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来确定波束成形权重。
处理器730和770可分别指导(例如,控制、协调、管理等)基站710和移动设备750处的操作。可使相应各处理器730和770与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的存储器732和772相关联。处理器730和770还可执行用以推导分别针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频率和冲激响应估计的计算。
应该理解,在此所描述的各实施例可在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对于硬件实现,各个处理单元可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件(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设计成执行本文中描述的功能的其他电子单元、或其组合内实现。
当在软件、固件、中间件或微代码、程序代码或代码段中实现这些实施例时,它们可被存储在诸如存储组件等机器可读介质中。代码段可以代表规程、函数、子程序、程序、例程、子例程、模块、软件包、类、或是指令、数据结构、或程序语句的任何组合。通过传递和/或接收信息、数据、自变量、参数、或存储器内容,一代码段可被耦合到另一代码段或硬件电路。信息、自变量、参数、数据等可使用包括存储器共享、消息传递、令牌传递、网络传输等任何合适的手段被传递、转发、或传输。
对于软件实现,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执行本文中描述的功能的模块(例如,过程、函数等等)来实现。软件代码可被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中并由处理器来执行。存储器单元可在处理器内实现或外置于处理器,在后一种情形中其可经由本领域中所知的各种手段被通信地耦合到处理器。
参照图8,其图解了将用户装备附连并注册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的系统800,其中每个网络利用特定且不同的空闲模式移动性技术。例如,系统800可至少部分地驻留在基站、移动设备、归属代理、网络等之内。应该领会,系统800被表示为包括功能块,它们可以是代表由处理器、软件、或其组合(例如,固件)实现的功能的功能块。系统800包括帮助实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之间的多址接入的电子组件的逻辑编组802。逻辑编组802可包括用于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UE附连到第一网络的电子组件804。此外,逻辑编组802可包括用于在维持第一网络的注册的同时用至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UE附连到第二网络的电子组件806。而且,逻辑编组802可包括用于接收数据部分的电子组件808,该数据部分是目标为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逻辑编组802可包括用于使UE能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第一网络与第二网络之间移动的电子组件,其中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而且,逻辑编组802可包括用于在第一网络或第二网络之一内将该数据部分传送给UE的电子组件,其中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另外,系统800可包括保存用于执行与电子组件804、806、808、810和812相关联的功能的指令的存储器814。虽然被示为在存储器814外部,但是应该理解,电子组件804、806、808、810以及812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存在于存储器814内。
转到图9,其图解了在归属代理内为用户装备注册多个地址以实现多个网络之间的无缝且高效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的系统900。系统900可驻留在例如基站、移动设备、归属代理、网络等之内。如图所示,系统900包括可代表由处理器、软件、或其组合(例如,固件)实现的功能的功能块。系统900包括帮助提供跨两个或更多个网络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的电子组件的逻辑编组902。逻辑编组902可包括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的电子组件904。而且,逻辑编组902可包括用于基于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的电子组件906。此外,逻辑编组902可包括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该UE的要附连至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的电子组件908。另外且,逻辑编组902可包括用于基于第二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的电子组件910。此外,逻辑编组902可包括用于利用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该UE在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UE中的至少一者的逻辑编组912。另外,系统900可包括保存用于执行与电子组件904、906、908、910和912相关联的功能的指令的存储器914。虽然被示为在存储器914外部,但是应理解,电子组件904、906、908、910和912可以存在于存储器914内。
以上已描述的包括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示例。当然,不可能为了描述上述实施例而描述可构想到的组件或方法的每种组合,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认识到,各实施例的许多进一步组合和置换都是可能的。因此,所述实施例旨在涵盖所有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这种改变、修改以及变型。此外,就术语“包括”在本具体说明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范畴而言,此类术语旨在以与术语“包含”于权利要求中被用作过渡词时所解释的相类似的方式作可兼之解。
Claims (112)
1.一种帮助实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之间的多址接入的方法,包括:
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所述UE附连到第一网络;
在维持所述第一网络的注册的同时用至所述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所述UE附连到第二网络;
使所述UE能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所述第一网络与所述第二网络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
接收数据部分,所述数据部分是目标为所述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所述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以及
在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将所述数据部分传送给所述UE,所述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所述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所述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数据部分是所述下行链路数据分组,则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各项:
在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中寻呼所述UE;
从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接收来自所述UE的所述寻呼响应;以及
在关于其接收到所述寻呼响应的网络内将所述下行链路数据分组传送给所述UE。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数据部分是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则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各项:
从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接收来自所述UE的所述活跃模式指示;以及
在关于其接收到所述活跃模式指示的网络内与所述UE通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3G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网络、CDMA2000网络、以及UMTS网络的组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于所述UE附连到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以及所述与所述归属代理的注册在无附加信令的情况下通用地追踪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中的至少一者内处于空闲模式的所述UE。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于接收到所述活跃模式指示或所述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向所述归属代理发送代理绑定更新(PBU)。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BU删除对所述UE未驻留的网络的所述PMIP注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于接收到来自所述UE的空闲模式指示向所述归属代理发送PBU。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BU添加对所述UE未驻留的网络的所述PMIP注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PP接入网或非3GPP接入网中的至少一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网关与所述归属代理之间运行PMIP协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MIP归属代理被包括在3GPP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 GW)中。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关是3GPP服务网关、非3GPP网关、或演进分组数据网关(ePDG)中的至少一者。
15.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成:
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所述UE附连到第一网络;
在维持所述第一网络的注册的同时用至所述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所述UE附连到第二网络;
接收数据部分,所述数据部分是目标为所述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所述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以及
使所述UE能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所述第一网络与所述第二网络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
在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将所述数据部分传送给所述UE,所述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所述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所述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以及
耦合至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的存储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数据部分是所述下行链路数据分组,则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提供以下各项:
在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中寻呼所述UE;
从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接收来自所述UE的所述寻呼响应;以及
在关于其接收到所述寻呼响应的网络内将所述下行链路数据分组传送给所述UE。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数据部分是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则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提供以下各项:
从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接收来自所述UE的所述活跃模式指示;以及
在关于其接收到所述活跃模式指示的网络内与所述UE通信。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3G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网络、CDMA2000网络、以及UMTS网络的组合。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基于所述UE附连到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以及所述与所述归属代理的注册在无附加信令的情况下通用地追踪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中的至少一者内处于空闲模式的所述UE。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基于接收到所述活跃模式指示或所述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向所述归属代理发送代理绑定更新(PBU)。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BU删除对所述UE未驻留的网络的所述PMIP注册。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基于接收到来自所述UE的空闲模式指示向所述归属代理发送PBU。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BU添加对所述UE未驻留的网络的所述PMIP注册。
25.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PP接入网或非3GPP接入网中的至少一者。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网关与所述归属代理之间运行PMIP协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PMIP归属代理被包括在3GPP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 GW)中。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关是3GPP服务网关、非3GPP网关、或演进分组数据网关(ePDG)中的至少一者。
29.一种实现两个或更多个网络之间的多址接入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用于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所述UE附连到第一网络的装置;
用于在维持所述第一网络的注册的同时用至所述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所述UE附连到第二网络的装置;
用于使所述UE能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所述第一网络与所述第二网络之间移动的装置,其中所述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
用于接收数据部分的装置,所述数据部分是目标为所述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所述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以及
用于在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将所述数据部分传送给所述UE的装置,其中所述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所述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所述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数据部分是所述下行链路数据分组,则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以下各项:
用于在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中寻呼所述UE的装置;
用于从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接收来自所述UE的所述寻呼响应的装置;以及
用于在关于其接收到所述寻呼响应的网络内将所述下行链路数据分组传送给所述UE的装置。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数据部分是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则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以下各项:
用于从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接收来自所述UE的所述活跃模式指示的装置;以及
用于在从其接收到所述活跃模式指示的网络内与所述UE通信的装置。
32.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3G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33.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网络、CDMA2000网络、以及UMTS网络的组合。
34.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基于所述UE附连到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以及所述与所述归属代理的注册在无附加信令的情况下通用地追踪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中的至少一者内处于空闲模式的所述UE的装置。
35.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基于接收到所述活跃模式指示或所述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向所述归属代理发送代理绑定更新(PBU)的装置。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BU删除对所述UE未驻留的网络的所述PMIP注册。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基于接收到来自所述UE的空闲模式指示向所述归属代理发送PBU的装置。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BU添加对所述UE未驻留的网络的所述PMIP注册。
39.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PP接入网或非3GPP接入网中的至少一者。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网关与所述归属代理之间运行PMIP协议。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PMIP归属代理被包括在3GPP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 GW)中。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关是3GPP服务网关、非3GPP网关、或演进分组数据网关(ePDG)中的至少一者。
43.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
用于使至少一台计算机用至与用户装备(UE)有关的归属代理的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注册将所述UE附连到第一网络的代码;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在维持所述第一网络的注册的同时用至所述归属代理的PMIP注册将所述UE附连到第二网络的代码;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使所述UE能在处于空闲模式时在所述第一网络与所述第二网络之间移动的代码,其中所述空闲模式是其中不生成信令的模式;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接收数据部分的代码,所述数据部分是目标为所述UE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或来自所述UE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中的至少一者;以及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在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将所述数据部分传送给所述UE的代码,其中所述UE所驻留的网络由从所述UE接收的活跃模式指示或从所述UE接收的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来标识。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数据部分是所述下行链路数据分组,则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以下各项: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在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中寻呼所述UE的代码;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从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接收来自所述UE的所述寻呼响应的代码;以及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在关于其接收到所述寻呼响应的网络内将所述下行链路数据分组传送给所述UE的代码。
45.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数据部分是所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则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以下各项: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从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之一内接收来自所述UE的所述活跃模式指示的代码;以及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在关于其接收到所述活跃模式指示的网络内与所述UE通信的代码。
46.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3G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47.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网络、CDMA2000网络、以及UMTS网络的组合。
48.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基于所述UE附连到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以及所述与所述归属代理的注册在无附加信令的情况下通用地追踪所述第一网络或所述第二网络中的至少一者内处于空闲模式的所述UE的代码。
49.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基于接收到所述活跃模式指示或所述寻呼响应中的至少一者向所述归属代理发送代理绑定更新(PBU)的代码。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PBU删除对所述UE未驻留的网络的所述PMIP注册。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基于接收到来自所述UE的空闲模式指示向所述归属代理发送PBU的代码。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PBU添加对所述UE未驻留的网络的所述PMIP注册。
53.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PP接入网或非3GPP接入网中的至少一者。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在网关与所述归属代理之间运行PMIP协议。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PMIP归属代理被包括在3GPP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 GW)中。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关是3GPP服务网关、非3GPP网关、或演进分组数据网关(ePDG)中的至少一者。
57.一种促进跨两个或更多个网络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的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所述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
基于所述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所述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
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所述UE的要附连至所述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
基于所述第二PMIP请求在所述归属代理内为所述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以及
利用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所述UE在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所述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所述UE中的至少一者。
58.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向所述第一网络内的第一网络网关以及向所述第二网络内的第二网络网关传达数据部分,所述数据部分是在接收到目标为所述UE的下行链路分组之际被传达的。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和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存储在所述归属代理的绑定高速缓存中。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带有源地址的代理绑定更新(PBU),所述PBU提供以下之一: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则删除所述归属代理内的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则删除所述归属代理内的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
61.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BU包括通配符删除指令,其移除所述归属代理的所述绑定高速缓存中除所述PBU的源地址以外的网络网关IP地址。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由所述PBU定义的网络网关IP地址在所述归属代理与所述UE之间传达上行链路数据部分或下行链路数据部分中的至少一者。
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UE的空闲模式指示;以及
一旦接收到所述空闲模式指示就将以下各项之一添加到所述归属代理: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则在所述归属代理内添加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则在所述归属代理内添加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
64.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3G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65.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网络、CDMA2000网络、以及UMTS网络的组合。
66.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UMTS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67.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PP接入网或非3GPP接入网中的至少一者。
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网关与所述归属代理之间运行PMIP协议。
69.如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MIP归属代理被包括在3GPP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 GW)中。
70.如权利要求6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关是3GPP服务网关、非3GPP网关、或演进分组数据网关(ePDG)中的至少一者。
7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成:
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所述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
基于所述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所述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
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所述UE的要附连至所述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
基于所述第二PMIP请求在所述归属代理内为所述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
利用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所述UE在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所述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所述UE中的至少一者;以及
耦合至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的存储器。
72.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其被配置成向所述第一网络内的第一网络网关以及向所述第二网络内的第二网络网关传达数据部分,所述数据部分是在接收到目标为所述UE的下行链路分组之际被传达的。
73.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其被配置成将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和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存储在所述归属代理的绑定高速缓存中。
74.如权利要求73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其被配置成接收带有源地址的代理绑定更新(PBU),所述PBU提供以下之一: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则删除所述归属代理内的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则删除所述归属代理内的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
75.如权利要求7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BU包括通配符删除指令,其移除所述归属代理的所述绑定高速缓存中除所述PBU的源地址以外的网络网关IP地址。
76.如权利要求7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其被配置成用由所述PBU定义的网络网关IP地址在所述归属代理与所述UE之间传达上行链路数据部分或下行链路数据部分中的至少一者。
77.如权利要求7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其被配置成:
接收来自所述UE的空闲模式指示;以及
一旦接收到所述空闲模式指示就将以下各项之一添加到所述归属代理: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则在所述归属代理内添加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则在所述归属代理内添加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
78.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3G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79.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网络、CDMA2000网络、以及UMTS网络的组合。
80.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UMTS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81.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PP接入网或非3GPP接入网中的至少一者。
82.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网关与所述归属代理之间运行PMIP协议。
83.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PMIP归属代理被包括在3GPP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 GW)中。
84.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关是3GPP服务网关、非3GPP网关、或演进分组数据网关(ePDG)中的至少一者。
85.一种提供跨两个或更多个网络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所述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的装置;
用于基于所述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所述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的装置;
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所述UE的要附连至所述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的装置;
用于基于所述第二PMIP请求在所述归属代理内为所述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的装置;以及
用于利用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所述UE在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所述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所述UE中的至少一者的装置。
86.如权利要求8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一网络内的第一网络网关以及向所述第二网络内的第二网络网关传达数据部分的装置,所述数据部分是在接收到目标为所述UE的下行链路分组之际被传达的。
87.如权利要求8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和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存储在所述归属代理的绑定高速缓存中的装置。
88.如权利要求8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接收带有源地址的代理绑定更新(PBU)的装置,所述PBU提供以下之一: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则删除所述归属代理内的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则删除所述归属代理内的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
89.如权利要求88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BU包括通配符删除指令,其移除所述归属代理的所述绑定高速缓存中除所述PBU的源地址以外的网络网关IP地址。
90.如权利要求8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由所述PBU定义的网络网关IP地址在所述归属代理与所述UE之间传达上行链路数据部分或下行链路数据部分中的至少一者。
91.如权利要求8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UE的空闲模式指示的装置;以及
用于一旦接收到所述空闲模式指示就将以下各项之一添加到所述归属代理的装置: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则在所述归属代理内添加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则在所述归属代理内添加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
92.如权利要求8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3G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93.如权利要求8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网络、CDMA2000网络、以及UMTS网络的组合。
94.如权利要求8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UMTS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95.如权利要求8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PP接入网或非3GPP接入网中的至少一者。
96.如权利要求9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网关与所述归属代理之间运行PMIP协议。
97.如权利要求9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PMIP归属代理被包括在3GPP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 GW)中。
98.如权利要求9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关是3GPP服务网关、非3GPP网关、或演进分组数据网关(ePDG)中的至少一者。
9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
用于使至少一台计算机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的要附连至所述第一网络的第一代理移动网际协议(PMIP)请求的代码;
用于使至少一台计算机基于所述第一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所述UE注册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的代码;
用于使至少一台计算机接收来自第二网络内的所述UE的要附连至所述第二网络的第二PMIP请求的代码;
用于使至少一台计算机基于所述第二PMIP请求在归属代理内为所述UE注册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的代码;以及
用于使至少一台计算机利用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中的至少一者以允许所述UE在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之间执行空闲模式而不执行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重新注册所述UE或在此类空闲模式期间撤销注册所述UE中的至少一者的代码。
100.如权利要求99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向所述第一网络内的第一网络网关以及向所述第二网络内的第二网络网关传达数据部分的代码,所述数据部分是在接收到目标为所述UE的下行链路分组之际被传达的。
101.如权利要求100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将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和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存储在所述归属代理的绑定高速缓存中的代码。
102.如权利要求101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接收带有源地址的代理绑定更新(PBU)的代码,所述PBU提供以下之一: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则删除所述归属代理内的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则删除所述归属代理内的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
103.如权利要求102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PBU包括通配符删除指令,其移除所述归属代理的所述绑定高速缓存中除所述PBU的源地址以外的网络网关IP地址。
104.如权利要求10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用由所述PBU定义的网络网关IP地址在所述归属代理与所述UE之间传达上行链路数据部分或下行链路数据部分中的至少一者的代码。
105.如权利要求99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接收来自所述UE的空闲模式指示的代码;以及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台计算机一旦接收到所述空闲模式指示就将以下各项之一添加到所述归属代理的代码: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则在所述归属代理内添加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或
如果所述PBU的所述源地址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网关IP地址则在所述归属代理内添加所述第二网络网关IP地址。
106.如权利要求99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3G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107.如权利要求99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网络、CDMA2000网络、以及UMTS网络的组合。
108.如权利要求99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UMTS网络,而所述第二网络是CDMA2000网络。
109.如权利要求99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是3GPP接入网或非3GPP接入网中的至少一者。
110.如权利要求109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在网关与所述归属代理之间运行PMIP协议。
111.如权利要求110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PMIP归属代理被包括在3GPP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 GW)中。
112.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关是3GPP服务网关、非3GPP网关、或演进分组数据网关(ePDG)中的至少一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96503307P | 2007-08-16 | 2007-08-16 | |
US60/965,033 | 2007-08-16 | ||
US12/192,838 | 2008-08-15 | ||
US12/192,838 US8626161B2 (en) | 2007-08-16 | 2008-08-15 | Idle mode mobility management in a multi-access system using PMIP |
PCT/US2008/073407 WO2009026190A2 (en) | 2007-08-16 | 2008-08-16 | Idle mode mobility management in a multi-access system using pmip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85252A true CN101785252A (zh) | 2010-07-21 |
Family
ID=40363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3466A Pending CN101785252A (zh) | 2007-08-16 | 2008-08-16 | 多址系统中使用pmip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管理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26161B2 (zh) |
EP (1) | EP2232774A2 (zh) |
JP (2) | JP5474790B2 (zh) |
KR (1) | KR101197328B1 (zh) |
CN (1) | CN101785252A (zh) |
TW (1) | TW200924447A (zh) |
WO (1) | WO2009026190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51322B2 (en) | 2006-05-16 | 2012-04-03 | A10 Network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r access authentication based on network access point |
US8312507B2 (en) | 2006-10-17 | 2012-11-13 | A10 Network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to apply network traffic policy to an application session |
US7716378B2 (en) | 2006-10-17 | 2010-05-11 | A10 Network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to associate a private user identity with a public user identity |
WO2010010695A1 (ja) * | 2008-07-23 | 2010-01-2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移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 |
WO2010115461A1 (en) * | 2009-04-08 | 2010-10-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obility management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WO2010120689A2 (en) * | 2009-04-14 | 2010-10-2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emergency calls |
CN101873572B (zh) * | 2009-04-27 | 2012-08-29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基于PMIPv6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相关网络设备 |
US8243686B2 (en) | 2009-06-19 | 2012-08-14 | Zte (Usa) Inc. | Internetworking techniques for transferring packets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serving gateways |
CN101998670A (zh) * | 2009-08-25 | 2011-03-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家庭基站接入场景下寻呼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
US20110195714A1 (en) * | 2010-02-05 | 2011-08-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egistration across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
US8811170B2 (en) * | 2010-05-07 | 2014-08-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Common quality of service enforcement for a group of mobile entities |
US20120014352A1 (en) * | 2010-07-13 | 2012-01-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forcement of multiple packet data network (pdn) connections to the same access point name (apn) |
FR2966998A1 (fr) * | 2010-10-28 | 2012-05-04 | France Telecom | Procedes et reseau dans lesquels un terminal peut passer en mode veille |
CN103139768B (zh) * | 2011-11-28 | 2017-03-01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融合无线网络中的认证方法以及认证装置 |
US9122853B2 (en) | 2013-06-24 | 2015-09-01 | A10 Networks, Inc. | Location determination for user authentication |
US11165770B1 (en) | 2013-12-06 | 2021-11-02 | A10 Networks, Inc. | Biometric verification of a human internet user |
CN105027663B (zh) | 2014-02-21 | 2019-06-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1935821B (zh) * | 2015-10-29 | 2021-10-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寻呼方法、设备及系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85703A (zh) * | 1999-08-23 | 2001-02-28 | 朗迅科技公司 | 备用状态下的路由区更新优化 |
CN1774906A (zh) * | 2003-04-28 | 2006-05-17 | 思科技术公司 | 安全代理移动ip的方法和装置 |
WO2007031389A1 (de) * | 2005-09-12 | 2007-03-22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s wechsels eines teilnehmerendgerätes zwischen zwei netzwerke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49056B1 (ja) | 1998-07-02 | 2000-06-05 | 日本電気通信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移動体通信網の加入者デ―タ制御方法 |
US6438375B1 (en) | 1999-03-04 | 2002-08-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oordin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messages sent to mobile radio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6567664B1 (en) * | 1999-06-02 | 2003-05-20 | Nokia Corporation | Registration for mobile nodes in wireless internet protocols |
US7042864B1 (en) * | 2000-08-01 | 2006-05-09 | Cisco Technology, Inc. | Enabling push technologies for mobile IP |
US7835324B2 (en) * | 2002-04-11 | 2010-11-16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Resource optimization in a wireless IP network |
US7366147B2 (en) | 2002-04-15 | 2008-04-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unneling between different addressing domains |
US7272379B1 (en) * | 2002-04-26 | 2007-09-18 | Cellco Partnership | Session-based accounting |
US7539164B2 (en) | 2002-06-14 | 2009-05-26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cal mobility management |
US7069000B1 (en) | 2003-02-10 | 2006-06-27 |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 Security methods for us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7836189B2 (en) | 2004-01-26 | 2010-11-16 | Avaya Inc. | Multiple simultaneous wireless connections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US7840217B2 (en) | 2004-07-23 | 2010-11-23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chieving route optimization and location privacy in an IPV6 network |
KR101080539B1 (ko) * | 2004-08-09 | 2011-11-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접속 시스템의 유휴모드 이동단말을 위한메시지 전송방법 |
US20060126582A1 (en) * | 2004-12-09 | 2006-06-15 | Nokia Corporation | Delivering data to a mobile node in idle mode |
US7646753B2 (en) * | 2005-01-10 | 2010-01-12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obile IP registration process for always-on device |
US8145243B2 (en) * | 2005-11-08 | 2012-03-27 | Intel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for location management and pag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680123B2 (en) * | 2006-01-17 | 2010-03-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obile terminated packet data call setup without dormancy |
US7929506B1 (en) * | 2006-07-05 | 2011-04-19 | Sprint Spectrum L.P. | Method of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a mobile node |
US7920521B2 (en) * | 2006-09-13 | 2011-04-05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eign agent relo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 |
US8681683B2 (en) * | 2007-06-11 | 2014-03-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er-system idle mode mobility |
-
2008
- 2008-08-15 US US12/192,838 patent/US862616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8-16 CN CN200880103466A patent/CN101785252A/zh active Pending
- 2008-08-16 WO PCT/US2008/073407 patent/WO2009026190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8-16 KR KR1020107005704A patent/KR101197328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8-16 JP JP2010521221A patent/JP547479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8-16 EP EP08798050A patent/EP2232774A2/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8-18 TW TW097131499A patent/TW200924447A/zh unknown
-
2013
- 2013-07-05 JP JP2013141571A patent/JP557990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85703A (zh) * | 1999-08-23 | 2001-02-28 | 朗迅科技公司 | 备用状态下的路由区更新优化 |
CN1774906A (zh) * | 2003-04-28 | 2006-05-17 | 思科技术公司 | 安全代理移动ip的方法和装置 |
WO2007031389A1 (de) * | 2005-09-12 | 2007-03-22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s wechsels eines teilnehmerendgerätes zwischen zwei netzwerke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197328B1 (ko) | 2012-11-05 |
US20090047952A1 (en) | 2009-02-19 |
JP2010537517A (ja) | 2010-12-02 |
WO2009026190A2 (en) | 2009-02-26 |
JP5474790B2 (ja) | 2014-04-16 |
EP2232774A2 (en) | 2010-09-29 |
US8626161B2 (en) | 2014-01-07 |
KR20100053667A (ko) | 2010-05-20 |
WO2009026190A3 (en) | 2009-05-22 |
TW200924447A (en) | 2009-06-01 |
JP2013243715A (ja) | 2013-12-05 |
JP5579903B2 (ja) | 2014-08-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85252A (zh) | 多址系统中使用pmip的空闲模式移动性管理 | |
CN101682637B (zh) | 系统间空闲模式的移动性 | |
CN111314028B (zh) | 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传输时间间隔(tti)捆绑 | |
CN102119504B (zh) | 多载波授权设计 | |
CN101536575B (zh) | 用于蜂窝通信中改进捕获和切换的辅助信道上的导频发送 | |
US8989174B2 (en) | MBSFN subframe generation and processing for Unicast | |
CN102197615B (zh) | 多载波系统中信道质量报告区域的范围 | |
CN102293033B (zh) | 下行链路干扰消除方法 | |
CN101809923B (zh) | 具有立即状态报告定时的确认模式轮询 | |
CN102415037B (zh) | 用于多载波操作的pcfich设计 | |
CN101946473B (zh) | 具有冲激性干扰的无线系统中的信道估计 | |
CN102017701A (zh) | 用于对无线网络中的自动相邻关系功能单元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675642A (zh) | 用于语音呼叫连贯性的拆分和顺序寻呼 | |
JP5113192B2 (ja) | 地域モビリティエージェントとして機能する基地局の構成 | |
CN102630387A (zh) | 用于多播移动性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2204152A (zh) | 多载波系统的共用及专用调制和编码方案 | |
CN102474395A (zh) | Comp通信中的高效控制信道解码 | |
CN102948180A (zh) | 用于信令通知用户装备能力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804632A (zh) | 对等网络中在mimo与接收机波束成形之间进行切换 | |
CN102761865A (zh) | 至uicc的pdp上下文激活拒绝原因代码的传输 | |
CN102742325A (zh) | 用于多址无线通信中的断开处置的方法和装置 | |
JP2009519684A (ja) | 複数のユーザを共用ダウンリンク・チャネルに関連付ける方法 | |
CN101536390A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确认信道 | |
CN104769876A (zh) | 用于无线多播和广播的协调式传输速率和信道调度 | |
CN105009537A (zh) | 在良性信道条件下对ofdm系统中循环前缀的有效利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