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4812B - 阻尼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阻尼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84812B CN101784812B CN200880104382.5A CN200880104382A CN101784812B CN 101784812 B CN101784812 B CN 101784812B CN 200880104382 A CN200880104382 A CN 200880104382A CN 101784812 B CN101784812 B CN 1017848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part
- piston rod
- cylinder barrel
- piston
- damp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5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224 fore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1 synthetic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02—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gas only or vacuum
- F16F9/0209—Telescopic
- F16F9/0245—Means for adjusting the length of, or for locking, the spring or dampers
- F16F9/0254—Means for adjusting the length of, or for locking, the spring or dampers mechanically lockable, e.g. by use of friction coll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6—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or below dashboar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5/00—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 E05F5/06—Buffers or stops limiting opening of swinging wings, e.g. floor or wall stops
- E05F5/10—Buffers or stops limiting opening of swinging wings, e.g. floor or wall stops with piston brak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尼装置,该阻尼装置便于将其结合进包括可开闭件的贮存装置的操作。本阻尼装置包括:圆筒形缸筒(10);活塞(20),可在缸筒(10)内沿轴向往复移动;活塞杆(30),具有一端与活塞(20)相连接、而另一端从缸筒(10)露出;以及,弹簧(40),用于在将活塞杆(30)推进缸筒(10)内部的方向推压活塞杆(30)。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保持装置,保持装置克服弹簧(40)的偏置力,可以将活塞(20)的连接件保持在从缸筒(10)拉出的移动位置处。保持装置包括例如设置在活塞杆(30)上的被卡扣爪(31)和形成在帽盖(50)中的接合孔(5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装置,其安装在包括可开闭件的贮存装置如车辆所使用的杂物箱上,用于减缓可开闭件的打开操作。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这种类型的阻尼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中所披露的装置。根据专利文献1的阻尼装置(空气阻尼器)包括:圆筒形缸筒;活塞,可在缸筒内移动同时保持密封状态;以及,活塞杆,与活塞连续布置,并可移动进出缸筒的一端。缸筒的另一端安装构成阀门机构的帽盖。当活塞杆从缸筒一端沿拉出方向移动时,存在于外部的空气从形成在帽盖中的孔逐渐地流进缸筒,从而产生负压,负压向活塞杆施加阻尼力。另一方面,当活塞杆沿其被推进缸筒内部的方向移动时,形成在帽盖中的阀门机构打开,从而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将存在于缸筒中的空气排到外部,因而不向活塞杆施加阻尼力。
如图21所示,这种类型的阻尼装置,用于使杂物箱101的可开闭盒102或盖(可开闭盖)在打开方向的运动减速,其中,杂物箱101结合进车辆的前板100。
现在,在根据专利文献1的上述阻尼装置中,由形成在帽盖中的孔在缸筒内产生的负压,向活塞杆提供阻尼力。然而,当需要提供阻尼作用的盖或可开闭盒是较重的大尺寸零部件时,仅仅借助于由孔产生的负压无法提供足够的阻尼力。考虑到这一点,与专利文献2中所披露的阻尼装置(空气阻尼器)类似,还提出了这样构造的阻尼装置,利用弹簧的偏置力,可以沿线状件(与活塞杆相对应)的拉出方向施加较大的阻尼力。
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披露的阻尼装置(空气阻尼器)中,利用弹簧的偏置力,可以向活塞连接件(上述的线状件或活塞杆)施加足够的阻尼力。但另一方面,来自弹簧的较大的偏置力,会造成难以将阻尼装置安装到杂物箱上。
也就是,当将阻尼装置安装至杂物箱时,不仅将缸筒安装至杂物箱的本体,而且,在盖或可开闭盒保持处于打开状态的同时,将活塞连接件从缸筒拉出,并将活塞连接件的前端部与盖或可开闭盒的侧壁连接。这里,将盖或可开闭件保持处于打开状态,其中原因在于,由活塞连接件连接的侧壁从本体露出。以这种方式,为了将活塞连接件与处于打开状态的盖或可开闭盒连接,必须从缸筒拉出连接件。此时,由于弹簧的偏置力作用在活塞连接件上,尽管操作者在拉出活塞连接件的方向施加力,但同时必须执行活塞连接件与盖或可开闭盒的连接操作,这样导致较低的操作效率。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2-70910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No.6,669,178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这一点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尼装置,使其安装至包括可开闭件的贮存装置上的操作更加便利。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阻尼装置,包括:圆筒形缸筒;活塞,在缸筒内沿其轴向可往复移动;活塞连接件,具有一端与所述活塞相连接,连接件的至少另一端从缸筒的端面露出于外部,且活塞连接件可随活塞一起往复移动;以及,弹簧,用于在将活塞连接件推进缸筒内部的方向推压活塞连接件。以及,本阻尼装置特征在于保持装置,保持装置克服弹簧的偏置力或推压力,可以将活塞连接件保持在从缸筒拉出的移动位置处。
在从缸筒拉出活塞连接件的状态下,将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结合进包括可开闭件的贮存装置时,本发明可以提供以下突出的操作效果。
也就是,根据本发明,保持装置克服弹簧的偏置力,可以将活塞连接件保持在从缸筒拉出的移动位置处。这样可以减少拉出活塞连接件的工时,从而,能便于将阻尼装置结合进贮存装置的操作。
保持装置包括卡扣部和与卡扣部相卡合的被卡扣部。卡扣部和被卡扣部中的一个由爪或凸部构成,而卡扣部和被卡扣部中的另一个则由与爪或凸部相卡合的爪、凸部、凹部、以及孔之一构成。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爪部或凸部与爪、凸部、凹部及孔中的任何一种之间的接合,能够可靠保持活塞连接件的拉出状态。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本阻尼装置中,其中缸筒安装在包括可开闭件的收纳装置的本体上,而活塞连接件则与可开闭件连接,保持装置构造成使其可以将活塞连接件保持在拉出活塞连接件的位置处,该位置超过由可开闭件的开闭操作所导致的活塞连接件的移动的范围。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用于执行进入收纳装置的安装操作的活塞连接件的保持位置,设定在由可开闭件的开闭操作所导致的活塞连接件的移动范围之外,在正常的开闭操作中,不使用保持装置保持活塞连接件,由此能顺利进行开闭操作。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阻尼装置,其中活塞连接件由杆状活塞杆组成,在缸筒端部设置帽盖,在帽盖中形成开口,活塞杆可以通过开口插入。在这种阻尼装置中,保持装置包括形成在帽盖中的卡扣部、以及形成在活塞杆中并可以与卡扣部相卡合的被卡扣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从缸筒拉出活塞杆(活塞连接件)的状态下,由于形成在活塞杆中的被卡扣部与形成在帽盖中的卡扣部接合,可以克服弹簧的偏置力保持活塞杆的拉出状态。
这里,被卡扣部包括一对被卡扣部,分别形成在活塞杆的两个对称侧面上,以及,卡扣部构造成使其可以在帽盖的相对位置处分别与成对被卡扣部相卡合。
通常,在帽盖的开口与活塞杆之间,形成允许活塞杆在其间滑动的间隙。此间隙也成为活塞杆摇晃的原因。然而,由于上述结构,分别形成在活塞杆的两个对称侧面上的成对的被卡扣部,由与其相关联的帽盖处的卡扣部卡合,该卡扣部与被卡扣部相对布置,所以,在卡扣部分中,不存在间隙,从而能避免活塞杆摇晃。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种结构,其中在活塞杆上设置爪或凸部作为被卡扣部,在帽盖上设置从帽盖的内侧端面延伸进入缸筒内部的壁部,并在该壁部中形成接合孔作为卡扣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缸筒的内部,爪或凸部与形成在壁部中的接合孔接合,这使得能可靠保持活塞杆的拉出状态。
这里,可以采用如下的一种结构,其中作为被卡扣部的爪或凸部,可以从壁部的内侧与作为卡扣部的接合孔接合,并且可以露出于接合孔的外部;加强肋以这样一种方式设置在壁部的外表面上并凸出,使其通过接合孔的缘部延伸达到帽盖的内端面;以及,将弹簧布置在加强肋的外周上。
根据这种结构,设置在帽盖壁部的外表面的加强肋,可以防止弹簧接触露出接合孔外部的爪或凸部,藉此,能可靠保持爪或凸部与接合孔之间的接合状态。当然,这里加强肋也可以增加壁部的强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一种结构,其中在活塞杆上设置爪或凸部作为被卡扣部;在帽盖上设置沿轴向从帽盖的外端面延伸至缸筒外部的壁部;以及,在该壁部中形成爪、凸部、凹部、和孔的任何一种作为卡扣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缸筒外部,爪或凸部可以与形成在壁部上的爪、凸部、凹部和孔接合,从而,能可靠保持活塞杆的拉出状态。此外,由于作为卡扣部的爪、凸部、凹部或孔形成在缸筒向外延伸的壁部中,即使当卡扣部的组成部分和/或与卡扣部接合的被卡扣部的组成部分断裂,也可以避免其碎片移进缸筒内部。
这里,卡扣部可以包括:从壁部切出的弹性支撑片;以及,卡扣爪,使其与活塞杆相对设置在支撑片的内表面上并凸出。
根据这种结构,利用支撑片的弹力,接合爪可以与活塞杆的爪或凸部相卡合。因此,通过简单地推进活塞杆,可以使支撑片弹性挠曲,从而能比较容易地解除由卡扣爪提供的爪或凸部的被卡合状态。
此外,支撑片可以优选构造成,其靠近于缸筒布置的轴向端部是从壁部切开的自由端,而其轴向相对侧的端部则形成为与壁部连续的固定端。
根据此结构,当将活塞杆推进缸筒以解除由卡扣爪提供的爪或凸部的被卡扣状态时,在径向施加可以使支撑片向外弹性挠曲的力。由此,不再卡扣支撑片,而是使其适当挠曲,从而解除由卡扣爪提供的爪或凸部的被卡扣状态。
此外,优选的是,在壁部中可以形成引导槽,用于使活塞杆在轴向滑行并引导活塞杆,以及,引导槽的内表面可以形成为转动防止部,用于防止活塞杆绕其中心轴转动。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引导槽形成在卡扣部附近、且引导槽的内表面可以避免活塞杆绕其中心轴转动,可以消除如下问题:由于活塞杆绕其中心轴转动所致意外解除卡扣部提供的被卡扣部的卡合状态。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本阻尼装置中,活塞连接件由杆状活塞杆构成,保持装置包括设置在缸筒上的卡扣部、以及形成在活塞杆中并可以与卡扣部卡合的被卡扣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从缸筒拉出活塞杆(活塞连接件)的状态下,由于形成在活塞杆中的被卡扣部与形成在缸筒中的卡扣部接合,可以克服弹簧的偏置力,保持活塞杆的拉出状态。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本阻尼装置中,其中在缸筒的端部形成开口,活塞杆可以通过开口插入,被卡扣部可以包括设置在活塞杆上的爪或凸部,以及,缸筒的开口缘部可以构成卡扣部。
根据这种结构,当活塞杆的爪或凸部与缸筒的开口缘部(卡扣部)接合时,能可靠地保持活塞连接件的拉出状态。此外,由于在这种方式中使用帽盖的开口缘部作为卡扣部,可以简化阻尼装置的结构,因此便于其制造。
此外,还可能采用一种结构,其中在活塞杆上设置爪或凸部作为被卡扣部;在缸筒上设置壁部,壁部沿缸筒的轴向从缸筒的外端面延伸至其外部;以及,在该壁部中形成爪、凸部、凹部和孔中的任意一种作为卡扣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缸筒的外部,爪或凸部与形成在壁部中的爪、凸部、凹部或孔接合,这使得能可靠地保持活塞杆的拉出状态。以及,由于作为卡扣部的爪、凸部、凹部或孔形成在缸筒向外延伸的壁部中,即使当卡扣部的构成部分和/或与卡扣部接合的被卡扣部的构成部分断裂,也能避免其碎片移进缸筒的内部。
这里,卡扣部可以包括:从壁部切开形成的弹性支撑片;以及,卡扣爪,以使其与活塞杆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支撑片的内表面上并凸出。
根据这种结构,利用支撑片的弹力,接合爪可以卡扣活塞杆的爪或凸部。所以,通过将活塞杆简单地推进缸筒,可以使支撑片弹性挠曲,从而能比较容易地解除由卡扣爪提供的爪或凸部的被卡扣状态。
此外,优选的是,支撑片的靠近于缸筒布置的轴向端部,可以形成为从壁部切开的自由端,而其相对侧的轴向端部则可以形成为与壁部连续的固定端。
根据这种结构,当将活塞杆推进缸筒以解除由卡扣爪提供的爪或凸部的被卡扣状态时,施加作用力以使支撑片在径向向外弹性挠曲。因此,支撑片不再被扣住而是可以适当挠曲,从而能解除由卡扣爪提供的爪或凸部的被卡扣状态。
此外,优选的是,在壁部中可以形成引导槽,用于沿轴向滑行并引导活塞杆,以及,引导槽的内表面可以形成为转动防止部,用于防止活塞杆绕其中心轴转动。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引导槽形成在卡扣部附近,且引导槽的内表面可以防止活塞杆绕其中心轴转动,可以消除这样的麻烦,也就是由于活塞杆绕其中心轴的转动,有可能意外解除由卡扣部提供的被卡扣部的卡扣状态。
此外,根据本发明,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缸筒端部的帽盖,并在帽盖中形成开口,用于允许活塞杆连接件通过开口插入。在这种阻尼装置中,保持装置包括形成在帽盖中的卡扣部、以及形成在活塞中并且可以与卡扣部卡合的被卡扣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从缸筒拉出活塞连接件的状态下,由于形成在活塞中的被卡扣部与形成在帽盖中的卡扣部接合,可以克服弹簧的偏置力,保持活塞连接件的拉出状态。
这里,保持装置可以包括形成在缸筒中的卡扣部、以及形成在活塞中并可以与卡扣部接合的被卡扣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从缸筒拉出活塞连接件的状态下,由于形成在活塞中的被卡扣部与形成在缸筒中的卡扣部接合,可以克服弹簧的偏置力,保持活塞连接件的拉出状态。
这里,活塞连接件可以由线状件构成,卡扣部可以由接合片构成,而被卡扣部则由可以与接合片接合的被卡扣爪构成。此外,在卡扣部中可以形成解除部,其用于解除被卡扣爪的接合状态。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被卡扣爪和接合片之间的接合,能可靠地保持线状件(活塞连接件)的拉出状态。此外,通过操作解除部,可以比较容易地解除接合状态,因此可以使线状件向缸筒内部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轴测图,示出其外形;
图2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分解轴测图,图2B是图2A中所示A部分的放大图,图2C是图2A中所示B部分的放大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中所使用的活塞杆和帽盖的结构的轴测图,图3B是图3A中所示C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俯视图,示出其外形;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局部切除正视剖视图,示出活塞杆保持在其拉出位置的状态;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局部切除的正视剖视图,示出活塞杆推进阻尼装置的状态;
图7是本发明的局部切除的正视剖视图,示出活塞杆从阻尼装置拉出的状态;
图8是说明将阻尼装置安装至杂物箱上的操作的剖视图;
图9是说明涉及杂物箱关闭操作的阻尼装置操作的剖视图;
图10是说明涉及杂物箱打开操作的阻尼装置操作的剖视图;
图11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局部切除的剖视图,图11B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俯视图,图11C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侧视图;
图12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活塞杆的正视图;图12B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活塞杆的俯视图,图12C是沿图12A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3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帽盖的局部剖视正视图,示出帽盖一半部分被切去的状态,图13B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帽盖的局部剖视俯视图,示出帽盖一半部分被切去的状态,图13C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帽盖的侧视图;
图14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剖视俯视图,示出活塞杆推进缸筒的状态,图14B是阻尼装置的剖视俯视图,示出活塞杆从缸筒拉出的状态,图14C是图14B中所示D部分的放大图;
图15A和图15B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正视剖视图;
图16A和图16B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改进实施例的正视剖视图;
图17A和图17B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实施例的正视剖视图;
图18A和图18B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正视剖视图;
图19A和图19B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改进实施例的正视剖视图;
图20A至图20G分别是卡扣部和被卡扣部的不同结构的剖视图;以及
图21是结合在车辆前板内的杂物箱的轮廓的轴测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缸筒 11:安装孔
12:接合孔 13:插入孔
13a:开口缘部 14:卡扣片
14a:基部 15:接合壁
16:支撑片 16a:卡扣爪
20:活塞 21、22:凸缘
23:O形环 24:气孔槽
25:被卡扣爪 30:活塞杆
31:被卡扣爪 32:加强肋
33:安装孔 34:凹凸部
35:被卡扣肋 36:加强肋
37、38:肋部 39:被卡扣凸部
40:弹簧 50:帽盖
51:插入孔 52:适配壁
53:卡扣爪 54:接合壁
55:接合孔 56:加强肋
57:接合孔 58:支撑片
58a:卡扣爪 59:引导槽
60:前端帽盖 70:线状件
80:爪 81:爪
82:凹部 84:孔
85:凸部 101:杂物箱
101a:本体 102:可开闭盒
103:支撑轴 110:长槽
111: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至图10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说明图。根据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合在如图21中所示的车辆的杂物箱101中,并且具有阻尼功能,以使可开闭盒102在打开方向的移动减速。
如图2A所示,阻尼装置包括缸筒10、活塞20、活塞杆30、弹簧40、以及帽盖50。这些零部件中,缸筒10、活塞20、活塞杆30和帽盖50各为树脂模塑件,而弹簧40则是通过将钢制线材加工成螺旋状件所形成的螺旋弹簧。
缸筒10形成为具有圆筒形状,其前端部封闭,同时在缸筒10的外表面形成有安装孔11,用来将缸筒10安装至杂物箱101的本体(参见图1)。
活塞20整体方式设置在活塞杆30的前端。换而言之,活塞杆30的一端与活塞20连接。在活塞20的前端部和尾端部上设置凸缘21和22,凸缘21和22在活塞20的外径方向凸出,以及,凸缘21和22以给定距离彼此隔开,并且互相平行布置(例如,参见图3A)。活塞20上由这些凸缘21和22夹住的中部,适配O形环23(例如,参见图5)。O形环23由弹性合成橡胶等制成,以及,在活塞20插在缸筒10内的状态下,O形环23与缸筒10的内壁紧密接触。当O形环23沿缸筒10的轴向在缸筒10内移动时,在缸筒10的内壁与O形环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情况下,O形环23能够沿轴向移动(参见图5和图6)。然而,O形环23的移动范围局限在由两个凸缘21和22夹住的区域。
现在,在活塞20的周面中形成通气槽24(参见图3A),通气槽24可以这样一种方式通过切除凸缘22形成,使得通气槽24延伸至活塞杆30的周面。以及,如图5所示,当活塞20沿其拉出方向(图5中沿向右方向)在缸筒10内移动时,O形环23在活塞20的前端方向相对于活塞20移动,从而与存在于活塞20前端侧的凸缘21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如图3A所示,由于O形环23位于通气槽24前方,存在于活塞20前面的缸筒10的内部空间保持不透气。所以,当操作者沿拉出方向移动活塞杆30时,缸筒10前面的内部空间成为负压;以及,此负压作为阻尼力作用在活塞杆30上,从而,减缓活塞杆30的移动。
另一方面,当活塞20沿其推进方向(图6中沿向左方向)在缸筒10内移动时,如图6所示,O形环23相对于活塞20在活塞20的尾端方向移动,从而,与存在于活塞20尾端侧的凸缘22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如图3A所示,由于O形环23跨装于通气槽24,在移动活塞杆30的情况下,在活塞20前面的缸筒10的内部空间中的空气,通过通气槽24流进缸筒10后面的内部空间。因此,无负压施加于活塞杆30,从而,活塞杆30能够快速移动。
在阻尼装置中,活塞20从缸筒10的尾端开口插进缸筒10的空心部,并将弹簧40与活塞杆30外周的外表面适配。然后,在将弹簧40推进缸筒10的空心部的同时,将帽盖50安装至缸筒10的尾端开口。在帽盖50中,如图2A和图2C所示,形成有用于活塞杆30的插入孔51,而活塞杆30的尾端侧从插入孔51露出于外部。这里,在缸筒10的尾端部附近,形成有用于固定帽盖50的接合孔12;以及,在帽盖50上,具体而言,在与缸筒10的内壁适配的帽盖50的壁(适配壁)52上,设置有卡扣爪53。也就是,当卡扣爪53与接合孔12接合时,帽盖50可以安装至缸筒10的尾端开口上。阻尼装置可以这种方式进行装配(参见图1)。
如图2A和图2C所示,在帽盖50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薄接合壁(壁部)54,其从适配壁52进一步延伸,以使其在缸筒10的内部与缸筒10的内壁适配;以及,在接合壁54中,形成有接合孔(卡扣部)55。另一方面,在活塞杆30的周面上,如图2A和图2B所示,设置被卡扣爪(被卡扣部)31。通过设置于接合壁54内部的插入孔51,活塞杆30可以沿轴向移动,以及,当沿拉出方向(图5中沿向右方向)拉出活塞杆30时,被卡扣爪31从接合壁54内部与接合孔55接合(参见图3A、图3B和图5)。
弹簧40在使活塞杆30推进缸筒10的方向推压活塞杆30。弹簧40的一端与活塞20的凸缘22接触,活塞20和活塞杆30的前端相连接,弹簧40的另一端与形成在帽盖50的适配壁52和接合壁54之间的阶状部接触,以及,随着活塞杆30移动,弹簧40可以在其间伸展、压缩。以及,在被卡扣爪31与接合孔55接合的状态下,克服弹簧40的偏置力,使活塞杆30保持在其拉出位置。
这里,当接合壁54形成为具有较小厚度时,与接合孔55接合的被卡扣爪31的前端部,从接合孔55露出于外部(参见图3B)。以及,由于在接合孔55的外周上设置了弹簧40,当弹簧40刚好在其径向摇晃运动时,担心弹簧40可能与从接合孔55露出的被卡扣爪31接触,从而解除被卡扣爪31与接合孔55的接合。
考虑到这一点,根据本实施例,在接合壁54的外表面上设置加强肋56,加强肋56通过接合孔55的缘部以这样一种方式延伸至帽盖50的内端面,使得加强肋56在接合壁54的外部径向凸出(参见图3B)。弹簧40布置在加强肋56的外周。根据这种结构,不仅可以限制弹簧40在其径向的摇晃运动,而且加强肋56可以防止弹簧40接触从接合孔55露出的被卡扣爪31。
如图3A所示,在活塞杆30的前端部上设置加强肋32,加强肋32以这样一种方式从活塞杆30的外表面在其外径方向凸出,使加强肋32可以与活塞20的凸缘21和22连接。加强肋32使活塞20的凸缘22加强,并且同时,由于弹簧40的一端位于加强肋32的外周上,可以防止弹簧40在径向的移动。这不仅可以防止异常噪音的产生,而且可以防止由于弹簧40的摇晃所致的振动。
此外,如图3A所示,在活塞杆30的尾端部形成有安装孔33,用来将活塞杆30安装至杂物箱101的可开闭盒102上。此外,在活塞杆30的后端部设置多个凸凹部34,凸凹部34并排布置并分别在垂直于活塞杆30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设置这些凸凹部34是为了当操作者从缸筒10拉出活塞杆30时,操作者可以容易捏住活塞杆30,并且,还使活塞杆30难以滑脱。此外,如图4所示,设置凸凹部34的活塞杆30的尾端部形成为曲面。以这样一种方式设计此曲面的形状,使得操作者的拇指或食指的中部可以与之良好配合,藉此,操作者能更容易地捏住活塞杆30,而且,可以使活塞杆30更加难以滑脱。
根据上述构造的阻尼装置,如图7所示,刚好在被卡扣爪31与接合孔55接合之前的位置,确定为在可开闭盒102的开闭操作中拉出运动的终点位置。因此,如图5所示,当超过此终点位置拉出活塞杆30时,被卡扣爪31能够与接合孔55接合。由于此结构,当可开闭盒102重复其正常开闭操作时,可以防止被卡扣爪31卡在接合孔55中,因此,可以顺利执行可开闭盒102的开闭操作。
下面,参照图8至图10,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安装至杂物箱的过程和操作。
杂物箱101构造成使得可开闭盒102可以绕支撑轴103相对本体101a转动。在本阻尼装置中,预先从缸筒10拉出活塞杆30,并使被卡扣爪31与接合孔55接合(参见图5);以及,在此状态下,将缸筒10安装至杂物箱101的本体101a(参见图8)。
接着,将杂物箱101结合进车辆的前板,然后,将从缸筒10拉出的活塞杆30的尾端部与可开闭盒102连接。此时,由于可开闭盒102位于打开位置并从杂物箱101的本体101a露出,可以比较容易地执行连接活塞杆30的操作。此外,由于活塞杆30保持在拉出位置,可以省去如下操作时间,即,操作者克服弹簧40的偏置力拉出活塞杆30,并将活塞杆30保持在拉出位置,因此,进一步方便连接操作。
在活塞杆30的尾端部与可开闭盒102连接之后,当关闭可开闭盒102时,将阻尼装置的活塞杆30推进缸筒10,此时,被卡扣爪31从接合孔55释放。
可开闭盒102可以开闭,也就是,可开闭盒102可以在图9所示的关闭位置和图10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操作。当可开闭盒102位于图9所示的关闭位置时,根据本阻尼装置,如图6所示,将活塞杆30推进缸筒10。另一方面,当可开闭盒102位于图10所示的打开位置时,根据本阻尼装置,如图7所示,活塞杆30从缸筒10拉出。
可开闭盒102的打开位置由完全打开位置调节装置设置。完全打开位置调节装置可以具有不同结构。这里,图10中所示的完全打开位置调节装置构造成使其包括分别形成在可开闭盒102侧面的长槽110和销状挡块111。挡块111固定于本体101a并插进长槽110。长槽110形成为具有弧形形状,以支撑轴103作为曲率中心。当可开闭盒102位于打开位置时,挡块111与长槽110的一端接触,从而防止可开闭盒102进一步打开。
当可开闭盒102从图9所示的状态打开至图10所示的状态时,不仅由活塞20在缸筒10内产生上述负压、而且弹簧40的偏置力都作为阻尼力施加于活塞杆30,藉此,使可开闭盒102慢慢打开。
与此相反,当可开闭盒102从图10所示的状态关闭至图9所示的状态时,如上所述,活塞20不产生负压,而且弹簧40还在有助于可开闭盒102关闭操作的方向作用;以及,因此,即使在可开闭盒102内存放物品且可开闭盒102的重量因此较重时,仍能以较小的推进力顺利关闭可开闭盒102。
[第二实施例]
下面,图11至图14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图。在这些图所示的阻尼装置中,与根据先前所述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相同或等效的部分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因此在这里省略具体说明。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包括:圆筒形缸筒10;活塞20,可通过缸筒10移动,同时保持缸筒10与活塞20之间的密封状态;帽盖50,安装至缸筒10的一端;以及,活塞杆30,与活塞20整体形成,并且可以进出帽盖50移动。
在缸筒10的前端,安装构成阀门机构的前端帽盖60。当活塞杆30沿拉出方向(图14A中沿向右方向)从缸筒10的尾端开始移动时,允许存在于外部的空气从形成于前端帽盖60的孔逐渐地流进缸筒10,从而产生负压,以使阻尼力施加于活塞杆30。另一方面,当活塞杆30沿将活塞杆30推进缸筒10的方向(图14B中沿向左方向)移动时,打开由前端帽盖60形成的阀门机构,以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将缸筒10内的空气排至外部,从而不向活塞杆30施加阻尼力。
为了装配本阻尼装置,可以将弹簧40与活塞杆30外周的外表面适配,然后,以活塞20作为活塞杆30的前端部,将活塞杆30从缸筒10的尾端开口插进其空心部。以及,在将弹簧40推进缸筒10的空心部的同时,可以将帽盖50安装至缸筒10的尾端开口。
在帽盖50上形成有接合壁(壁部)54,接合壁54沿帽盖50的轴向从帽盖50的外端面延伸至缸筒10外部。在接合壁54的尾端部,形成用于活塞杆30的插入孔51(参见图13C),同时,活塞杆30的尾端侧可以经由插入孔51露出于外部。
如图12A至图12C所示,活塞杆30由从活塞20的尾端面延伸的板状件构成,并且包括肋部37、38,肋部37、38以这样一种方式设置在活塞杆30的上下周缘和侧面中部,使得它们各沿轴向延伸。此外,活塞杆30进一步包括被卡扣凸部39,其用作被卡扣部。此被卡扣凸部39由一对被卡扣凸部构成,它们分别形成在活塞杆30的两个对称侧面上(参见图12C)。
另一方面,如图13A至图13C所示,帽盖50的接合壁54包括卡扣部,其用来卡扣被卡扣凸部39。此卡扣部包括弹性支撑片58和卡扣爪58a,弹性支撑片58从接合壁54切开形成,而卡扣爪58a则从支撑片58的内表面凸出并面向活塞杆30。
活塞杆30可以通过接合壁54内侧的插入孔51在轴向移动。当沿拉出方向(图14A中沿向右方向)拉出活塞杆30时,被卡扣凸部39由形成在接合壁54内侧的卡扣爪58a卡住。
具体而言,作为支撑片58,使用分别形成在接合壁54的两个侧面(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的一对支撑片58;以及,此外,作为卡扣爪58a,使用分别通过切开各支撑片58的内表面的中心部分形成的一对卡扣爪58a(参见图13C)。在插入活塞杆30的状态下,对于支撑片58的这样的切开部分,设置在活塞杆30侧面中部的肋37与其相对布置。也就是,将设置在四个部分的卡扣爪58a构造成与被卡扣凸部39卡合,各被卡扣凸部39采用相似的方式与这些卡扣爪58a相对设置(参见图14B和图14C)。
此外,接合壁54包括引导槽59,引导槽59用来使活塞杆30沿轴向滑行并提供引导,同时,引导槽59的内表面形成转动防止部,用于防止活塞杆绕其中心轴转动(参见图13C)。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述构造的阻尼装置中,当从缸筒10拉出活塞杆30且被卡扣凸部39分别移动越过与它们相关的卡扣爪58a时,被卡扣凸部39与它们相关的卡扣爪58a互相接合。如图14B和图14C所示,由于被卡扣凸部39与它们相关的卡扣爪58a之间的接合,克服由弹簧40施加的偏置力,可以将活塞杆30保持在拉出位置。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中,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当将活塞杆30与车辆的可开闭盒102连接时,通过克服弹簧40的偏置力将活塞杆30预先保持在拉出位置,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此连接操作(参见图8)。
在活塞杆30的尾端部与可开闭盒102连接之后,当关闭可开闭盒102时,将阻尼装置的活塞杆30推进缸筒(参见图9),此时,被卡扣凸部39分别从它们相关的卡扣爪58a释放。
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由于在缸筒10向外延伸的接合壁54上设置卡扣爪58a,即使这些卡扣爪58a和/或由卡扣爪58a卡扣的被卡扣凸部39损坏或断成碎片,也能避免碎片进入缸筒10的内部。
[第三实施例]
下面,图15A和图15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正视剖视图。这里,在这些图所示的阻尼装置中,与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相同或等效的那些部分,赋予其相同的标号,并因此省略具体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包括:圆筒形缸筒10;活塞20,可通过缸筒10移动,同时保持缸筒10与其自身之间的密封状态;以及,活塞杆30,其与活塞20连续方式形成,并且可以移动进出缸筒10的一端。
在缸筒10的尾端部形成插入孔13,活塞杆30可以通过插入孔13插入。活塞杆30构造成使其端部侧可以通过插入孔13露出于缸筒10的外部。
此外,活塞杆30的内部形成为空心部,以及,在内部的空心部中,设置多个加强肋35、36,使得它们在活塞杆30的轴向并排布置。活塞杆30外壁的一个侧面被切开,同时,形成在缸筒10中的插入孔13的开口缘部13a,从这样的切开表面延伸进入活塞杆30内部。以及,设置在活塞杆30内部的加强肋35、36中,位置最靠近活塞20的加强肋(被卡扣肋)35比其余的加强肋36延伸得更长,以及,被卡扣肋35可以与形成在缸筒10中的插入孔13的开口缘部13a接合。
也就是,根据本实施例,被卡扣肋35形成被卡扣部,而形成在缸筒10中的插入孔13的开口缘部13a则形成卡扣部。当从缸筒10拉出活塞杆30时,被卡扣肋35移动越过插入孔13的开口缘部13a、并露出于缸筒10的外部,藉此,被卡扣肋35与插入孔13的开口缘部13a接合(参见图15B)。在这种状态下,克服弹簧40的偏置力,将活塞杆30保持在从缸筒10拉出的位置处。
此外,当将活塞杆30从该位置推进缸筒10时,被卡扣肋35移动越过插入孔13的开口缘部13a,从而,解除它们之间的接合状态。
图16A和图16B分别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上述阻尼装置的改进实施例的正视剖视图。
在根据图15A和图15B的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中,设置在活塞杆30上的其中一个加强肋(被卡扣肋35)构成被卡扣部。然而,在图16A和图16B所示的改进中,取代被卡扣肋35,设置在活塞杆30周面上的被卡扣爪31用于构成被卡扣部。被卡扣爪31的形状和形成位置与先前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根据这种结构,当活塞杆30拉出缸筒10时,被卡扣爪31移动越过插入孔13的开口缘部13a,并露出于缸筒10的外部,藉此,使被卡扣爪31与插入孔13的开口缘部13a接合(参见图16B)。在这种状态下,克服弹簧40的偏置力,将活塞杆30保持在从缸筒10拉出的位置处。
此外,当将活塞杆30从该位置推进缸筒10时,被卡扣爪31移动越过插入孔13的开口缘部13a,从而,解除它们之间的接合状态。
下面,图17A和图17B分别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上述阻尼装置的另一改进实施例的正视剖视图。
根据这些图中所示的阻尼装置,在第三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缸筒10上,设置接合壁15(壁部),从缸筒10的外端面上沿其轴向向外延伸。接合壁15与缸筒10整体方式形成。所以,当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比较时,本阻尼装置省略了帽盖50,因此,其特征在于减少了零部件数量。
与第三实施例类似,活塞杆30包括多个加强肋35、36,它们设置在活塞杆30的内部空间中,且在活塞杆30的轴向并排布置;以及,这些加强肋中,加强肋35(下文称为被卡扣肋)起到被卡扣部的作用。被卡扣肋35形成为比其余加强肋36延伸更长。
另一方面,在接合壁15上,具体而言,在其下表面侧上,设置用于卡扣被卡扣肋35的卡扣部。此卡扣部包括:弹性支撑片16,通过切开部分接合壁15形成;以及,卡扣爪16a,以这样一种方式设置在支撑片16的内表面上并由此凸出,使其与活塞杆30相对布置。
根据本阻尼装置,当从缸筒10拉出活塞杆30并使被卡扣肋35移动越过卡扣爪16a时,被卡扣肋35和卡扣爪16a互相接合。因此,克服弹簧40的偏置力,可以将活塞杆30保持在从缸筒10拉出的位置处(参见图17B)。
此外,当将活塞杆30从该位置推进缸筒10时,支撑片16使卡扣爪16展开,因此使被卡扣肋35移动越过卡扣爪16a,从而解除它们之间的接合状态。
[第四实施例]
下面,图18A和图18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正视剖视图。这里,在这些图所示的阻尼装置中,与根据先前所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相同或等效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具体说明。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中,作为用于活塞20的连接件,使用线状件70取代活塞杆30。
以及,本阻尼装置包括保持装置,用于将线状件70保持在将线状件70从缸筒10拉出的移动位置处。保持装置包括:被卡扣爪25(被卡扣部),设置在活塞20的尾端面上并由此凸出;以及,接合孔57(卡扣部),在帽盖50中开口。这里,帽盖50与缸筒10的尾端部适配并固定。
根据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当从缸筒10拉出线状件70时,被卡扣爪25与接合孔57接合,以及,克服弹簧40的偏置力,将线状件70保持在从缸筒10拉出的移动位置处(参见图18B)。这里,被卡扣爪25经由接合孔57露出于帽盖50的外部。所以,借助于操作者用手指等在横向推动露出的被卡扣爪25,就可以简单地解除被卡扣爪25和接合孔57之间的接合状态。
下面,图19A和图19B分别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上述阻尼装置的改进的正视剖视图。
在根据图18A和图18B所示第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中,形成在帽盖50中的接合孔57用来构成卡扣部。然而,在图19A和图19B所示的改进中,由接合片14构成卡扣部,接合片14设置在缸筒10的周壁上并从其向里凸出。与接合片14的外周对应的缸筒10的部分周壁被切开;以及,这样切开的部分部分地与接合片14相连接。此外,接合片14的基部14a从缸筒10的周壁向外凸出。当以这样一种方式推动基部14a使其向前向下推进时,使接合片14弹性挠曲,从而解除接合片14与被卡扣爪25之间的接合状态。也就是,接合片14的基部14a构成解除部,用于解除被卡扣爪25的接合状态。
根据这种结构,当被卡扣爪25与接合片14接合时,克服弹簧40的偏置力,可以将线状件70保持在从缸筒10拉出的位置处(参见图19B)。此外,通过以这样一种方式推动接合片14的基部14a使其朝缸筒10的向前向下方向推进,从而使接合片14弹性挠曲,可以解除被卡扣爪25与接合片14之间的接合状态。
这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迄今已经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例如,用来将活塞连接件保持在从缸筒拉出的移动位置处的保持装置,可以选择图20A至20G分别示出的卡扣部和被卡扣部的这种组合结构中任意一种。
也就是,卡扣部和被卡扣部可以具有任何一种组合结构,包括爪80和爪81的组合结构(图20A)、爪80和凸部82的组合结构(图20B)、爪80和凹部83的组合结构(图20C)、爪80和孔84的组合结构(图20D)、凸部85和凸部82的组合结构(图20E)、凸部85和凹部83的组合结构(图20F)、以及凸部85和孔84的组合结构(图20G)。在这种情况下,组合使用的组成元件中的任意之一都可以用作卡扣部、或者作为被卡扣部。
Claims (19)
1.一种阻尼装置,包括:
圆筒形缸筒;
活塞,在所述缸筒内沿其轴向可往复移动;
活塞连接件,具有一端与所述活塞相连接,所述活塞连接件的至少另一端从所述缸筒的端面露出于外部,且所述活塞连接件可随所述活塞一起往复移动;以及
弹簧,用于在将所述活塞连接件推进所述缸筒内部的方向推压所述活塞连接件,
其中所述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保持装置,所述保持装置克服所述弹簧的偏置力,能够将所述活塞连接件保持在从所述缸筒拉出的移动位置处,
其中所述缸筒安装在包括可开闭件的收纳装置的本体上,以及所述活塞连接件与所述可开闭件连接,以及
其中所述保持装置构造成使其能够将所述活塞连接件保持在拉出所述活塞连接件的位置处,该位置超过由所述可开闭件的开闭操作所导致的活塞连接件的移动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保持装置由卡扣部和被卡扣部构成,所述被卡扣部与所述卡扣部相卡合,以及
其中所述卡扣部和所述被卡扣部中的一个由爪或凸部构成,而所述卡扣部和所述被卡扣部中的另一个则由与所述爪或所述凸部相卡合的爪、凸部、凹部、以及孔之一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活塞连接件由杆状活塞杆构成,在所述缸筒端部设置帽盖,在所述帽盖中形成开口,所述活塞杆能够通过所述开口插入,以及
其中所述保持装置包括形成在所述帽盖中的卡扣部、以及形成在所述活塞杆中并能够与所述卡扣部卡合的被卡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被卡扣部包括一对被卡扣部,分别形成在所述活塞杆的两个对称侧面上,以及
其中所述卡扣部构造成使其能够在所述帽盖的相对位置处分别与成对的所述被卡扣部相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在所述活塞杆上设置爪或凸部作为所述被卡扣部,以及
其中在所述帽盖上设置从所述帽盖的内侧端面延伸进入所述缸筒内部的壁部,并在所述壁部中形成接合孔作为所述卡扣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作为所述被卡扣部的爪或凸部,能够从所述壁部的内侧与作为所述卡扣部的接合孔接合,并且能够露出于所述接合孔的外部;
其中加强肋以这样一种方式设置在所述壁部的外表面上并凸出,使其通过所述接合孔的缘部延伸达到所述帽盖的内端面,以及,将所述弹簧布置在所述加强肋的外周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在所述活塞杆上设置爪或凸部作为所述被卡扣部;以及
其中在所述帽盖上设置沿轴向从所述帽盖的外端面延伸至所述缸筒外部的壁部,以及,在所述壁部中形成爪、凸部、凹部和孔的任何一种作为所述卡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卡扣部包括:弹性支撑片,从所述壁部切开形成;以及,卡扣爪,以这样一种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撑片的内表面上并凸出,使其与所述活塞杆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支撑片的靠近于所述缸筒的轴向端部,形成为从所述壁部切开的自由端,而所述支撑片的相对侧的轴向端部则形成为与所述壁部连续的固定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在所述壁部中形成引导槽,用于使所述活塞杆在轴向滑行并引导所述活塞杆,以及,所述引导槽的内表面形成为转动防止部,用于防止所述活塞杆绕其中心轴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活塞连接件由杆状活塞杆构成,以及
其中所述保持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缸筒上的卡扣部、以及形成在所述活塞杆中并能够与所述卡扣部相卡合的被卡扣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在所述缸筒的端部形成开口,所述活塞杆能够通过所述开口插入,
其中所述被卡扣部由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的爪或凸部构成,以及
其中所述缸筒的开口缘部构成所述卡扣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在所述活塞杆上设置爪或凸部作为所述被卡扣部,
其中在所述缸筒上设置壁部,所述壁部沿所述缸筒的轴向从所述缸筒的外端面延伸至其外部,以及,在所述壁部中形成爪、凸部、凹部和孔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卡扣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卡扣部包括:从所述壁部切开形成的弹性支撑片;以及,卡扣爪,以这样一种方式设置在支撑片的内表面上并凸出,使其与所述活塞杆相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支撑片的靠近于所述缸筒的轴向端部,形成为从所述壁部切开的自由端,而所述支撑片相对侧的轴向端部,形成为与所述壁部连续的固定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在所述壁部中形成引导槽,用于使所述活塞杆沿轴向滑行并引导所述活塞杆,以及,所述引导槽的内表面形成为转动防止部,用于防止所述活塞杆绕其中心轴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缸筒端部的帽盖,并在所述帽盖中形成开口,用于允许所述活塞连接件通过所述开口插入,
其中所述保持装置包括形成在所述帽盖中的卡扣部、以及形成在所述活塞杆中并且能够与所述卡扣部相卡合的被卡扣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保持装置包括形成在所述缸筒中的卡扣部、以及形成在所述活塞中并且能够与所述卡扣部相卡合的被卡扣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活塞连接件由线状件构成,
其中所述卡扣部由接合片构成,所述被卡扣部由能够与所述接合片接合的被卡扣爪构成,以及
其中在所述卡扣部中形成解除部,用于解除所述被卡扣爪的接合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26498 | 2007-08-31 | ||
JP2007226498 | 2007-08-31 | ||
PCT/JP2008/062307 WO2009028264A1 (ja) | 2007-08-31 | 2008-07-08 | ダンパ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84812A CN101784812A (zh) | 2010-07-21 |
CN101784812B true CN101784812B (zh) | 2012-11-14 |
Family
ID=40386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438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4812B (zh) | 2007-08-31 | 2008-07-08 | 阻尼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162522A1 (zh) |
JP (1) | JP5254235B2 (zh) |
KR (1) | KR101462556B1 (zh) |
CN (1) | CN101784812B (zh) |
FR (1) | FR2920505B1 (zh) |
WO (1) | WO200902826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56297B2 (en) * | 2008-10-01 | 2011-06-07 | Rubbermaid Incorporated | Water resistant quick stop scale damper |
JP5552412B2 (ja) | 2010-10-26 | 2014-07-16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ピストンダンパー |
US8356386B2 (en) * | 2011-05-11 | 2013-01-22 | Nan Juen International Co., Ltd. | Door closer |
FR2990664B1 (fr) * | 2012-05-15 | 2014-05-23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Vide-poches sous-siege de vehicule avec moyens fusibles de limitation de l'angle d'ouverture de la porte |
CN103363006A (zh) * | 2013-08-14 | 2013-10-23 | 苏新文 | 内部小孔进气一体式拉杆阻尼器 |
JP5552561B2 (ja) * | 2013-08-27 | 2014-07-16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ピストンダンパー |
CN104746316B (zh) * | 2013-12-25 | 2018-08-07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洗衣机上盖的开闭辅助结构及洗衣机 |
EP2921738A3 (en) * | 2014-02-18 | 2015-10-28 | Gealan Formteile GmbH | A dampening system |
CN103879359A (zh) * | 2014-04-08 | 2014-06-25 | 山东润峰汽车车身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安装于汽车仪表盘上的新型储物盒 |
JP6402015B2 (ja) * | 2014-06-05 | 2018-10-10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エアダンパ |
US9702176B2 (en) | 2014-07-07 | 2017-07-11 |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lc | Spring loaded actuator assembly |
JP2017172704A (ja) * | 2016-03-24 | 2017-09-28 | Kyb株式会社 | ダンパ装置、及び転倒防止装置 |
CN105840030A (zh) * | 2016-05-19 | 2016-08-10 | 伍志勇 | 一种用于家具的阻尼器优化结构 |
CN108317205A (zh) * | 2017-01-17 | 2018-07-24 | 东莞市祥昱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阻尼结构 |
US11619080B2 (en) * | 2017-12-15 | 2023-04-04 | Southco, Inc. | Multi-point latching system |
US11739808B2 (en) | 2018-03-28 | 2023-08-29 | Piolax, Inc. | Damper |
CN108938251B (zh) * | 2018-09-04 | 2024-01-09 | 江苏赛康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自缓冲医疗床板组件 |
CN108938252B (zh) * | 2018-09-04 | 2024-01-09 | 江苏赛康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医疗床的床板翻转缓冲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20706A (en) * | 1992-06-17 | 1993-06-22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Air damper |
CN2665453Y (zh) * | 2003-04-30 | 2004-12-22 | 刘俊昌 | 具快压缓回作用的柱塞式液压阻尼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6029U (ja) * | 1983-07-14 | 1985-02-02 | 株式会社 ニフコ | ピストンシリンダ型ダンパ− |
JP2811567B2 (ja) * | 1987-03-13 | 1998-10-15 | 株式会社 ニフコ | 車室内物品収納筐の開閉緩衝装置 |
US4920609A (en) * | 1989-07-24 | 1990-05-01 | Solid Well International Corp. | Pneumatic door closer |
JPH0350605U (zh) * | 1989-09-20 | 1991-05-16 | ||
JP2535008Y2 (ja) * | 1991-07-01 | 1997-05-07 | 株式会社カンセイ |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
US5518223A (en) * | 1994-12-29 | 1996-05-21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Air damper assembly with piston seal and piston rod latch |
US5657969A (en) * | 1994-12-29 | 1997-08-19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Snap-in push-push latch mechanism |
JP3768061B2 (ja) * | 2000-03-17 | 2006-04-19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エアダンパー |
DE10021762B4 (de) * | 2000-05-04 | 2006-03-16 | Itw-Ateco Gmbh | Luftdämpfer für ein beweglich gelagertes Bauteil, insbesondere in Automobilen |
JP3912966B2 (ja) * | 2000-08-25 | 2007-05-09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エアダンパー |
US6634058B1 (en) * | 2002-07-09 | 2003-10-21 | Percy Lin | Door closer with a reliable arresting effect |
JP3994042B2 (ja) * | 2002-09-20 | 2007-10-17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紐式エアダンパー |
US6976289B1 (en) * | 2003-07-25 | 2005-12-20 | Valentin Luca | Door closer with door arresting mechanism |
KR20050041521A (ko) * | 2003-10-31 | 2005-05-04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자동차 글로브 박스의 일체형 에어댐퍼 |
US7134168B1 (en) * | 2004-08-18 | 2006-11-14 | Betteli, Inc. Hong Kong | Door closer with pre-set stops |
-
2008
- 2008-07-08 KR KR1020107004277A patent/KR101462556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7-08 US US12/733,409 patent/US2010016252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7-08 WO PCT/JP2008/062307 patent/WO200902826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7-08 CN CN200880104382.5A patent/CN10178481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7-08 JP JP2009530018A patent/JP525423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8-29 FR FR0855815A patent/FR2920505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20706A (en) * | 1992-06-17 | 1993-06-22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Air damper |
CN2665453Y (zh) * | 2003-04-30 | 2004-12-22 | 刘俊昌 | 具快压缓回作用的柱塞式液压阻尼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实开平5-3040U 1993.01.19 |
JP特开2004-108543A 2004.04.08 |
JP特开平8-277873A 1996.10.2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9028264A1 (ja) | 2009-03-05 |
FR2920505A1 (fr) | 2009-03-06 |
JPWO2009028264A1 (ja) | 2010-11-25 |
FR2920505B1 (fr) | 2016-04-15 |
US20100162522A1 (en) | 2010-07-01 |
JP5254235B2 (ja) | 2013-08-07 |
CN101784812A (zh) | 2010-07-21 |
KR20100046226A (ko) | 2010-05-06 |
KR101462556B1 (ko) | 2014-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84812B (zh) | 阻尼装置 | |
KR101059670B1 (ko) | 케이블류 보호안내장치 | |
US6866250B2 (en) | Tensioning device for cable inserted through flexible tube | |
US8359719B2 (en) | Snap ring having multiple rollers | |
EP2873345A1 (en) | Automatic closing apparatus | |
WO2014045933A1 (ja) | 乗物用ラッチ装置 | |
CN103089090A (zh) | 闩锁装置及其装配的方法 | |
KR20190138000A (ko) | 차량용 마운트 어셈블리 | |
JP5047520B2 (ja) | 車両用リトラクタブルルーフシステム | |
CN114502422B (zh) | 杯架 | |
JP5047521B2 (ja) | 車両用ルーフロック装置 | |
US20070199864A1 (en) | Storage structure for vehicle cabin interior | |
US20210207410A1 (en) | Actuation cable device | |
EP3144168B1 (en) | Deflector device | |
US11358446B2 (en) | Slide door structure | |
EP4001015A1 (en) | Sliding type glove box | |
US20050279025A1 (en) | Vehicle slide door apparatus | |
US9180947B2 (en) | Slider shoe fitting | |
JP6297809B2 (ja) | 給電装置 | |
CN115349209A (zh) | 线缆引导器和机动车 | |
KR102687622B1 (ko) | 자동차 도어 래치 케이블용 케이지 구조 | |
JP4871623B2 (ja) | 車両用ルーフロック装置 | |
KR20210051154A (ko) | 개폐체의 잠금 장치 | |
JP6572061B2 (ja) |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 |
CN107489760B (zh) | 手自一体式换挡机构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 Termination date: 201807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