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58670B - 图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58670B CN101758670B CN2009102626659A CN200910262665A CN101758670B CN 101758670 B CN101758670 B CN 101758670B CN 2009102626659 A CN2009102626659 A CN 2009102626659A CN 200910262665 A CN200910262665 A CN 200910262665A CN 101758670 B CN101758670 B CN 1017586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per
- roller
- recording
- paper feed
-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40 feed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54 recorded im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23 transport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9—Diverting sheets at a section where at least two sheet conveying paths converge, e.g. by a movable switching guide that blocks access to one conveying path and guides the sheet to another path, e.g. when a sheet conveying direction is reversed after printing on the front of the sheet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sheet is guided to a sheet turning path for printing on the bac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3/00—Combinations of piling and depiling operations, e.g. performed simultaneously,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single operation of piling or depiling as such
- B65H83/02—Combinations of piling and depiling operations, e.g. performed simultaneously,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single operation of piling or depiling as such performed on the same pile or stack
- B65H83/025—Combinations of piling and depiling operations, e.g. performed simultaneously,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single operation of piling or depiling as such performed on the same pile or stack onto and from the same side of the pile or stac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40—Identification
- B65H2511/415—Identification of job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40—Movement
- B65H2513/42—Route, pa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从供纸盘连续依次供给纸张,对纸张的图像记录结束且排出了最后的纸张时,能够使位于图像记录装置的纸张传送路径上的后续纸张、即滞留的纸张切实返回到供纸盘。上述图像记录装置,能够使供纸辊和传送辊向相同方向旋转,在先行记录纸张上的一页图像记录结束,且不存在对后续记录纸张记录的图像记录数据的情况下,当后续记录纸张的后端部没有比供纸辊靠传送方向下游侧时,为了使后续记录纸张返回到供给盘,使供纸辊反向旋转。当后续记录纸张的后端部比供纸辊靠传送方向下游侧时,为了使后续记录纸张返回到供给盘,使中间辊和传送辊正向旋转。之后,将路径切换机构变换为第2姿态,使第1切换辊逆向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纸张(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打印)的图像记录装置,具体而言涉及如下的图像记录装置,能够从供纸盘连续依次供给纸张,对纸张的图像记录结束且排出了最后的纸张时,能够使位于图像记录装置的纸张传送路径上的后续纸张、即滞留的纸张切实返回到供纸盘。
背景技术
以往,在图像记录装置中,从层叠有多张纸张的供纸盘逐张分离纸张并供给到传送路径时,使先行纸张和后续纸张的纸张间隔适当隔开并进行供给动作。在这种图像记录装置中,当不存在记录到后续纸张的图像数据时,在先行纸张上记录图像后,后续纸张滞留在传送路径中。
作为对该滞留纸张的处理的例子,包括使供给用的辊向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使滞留纸张返回到供纸盘的图像记录装置。
但在上述图像记录装置中,在打印小尺寸纸张(明信片等)的情况下,当残留在传送路径中的纸张位于传送路径下游侧时,由于未被供给用的辊按压,因此无法使该纸张返回到供纸盘,纸张仍会残留在传送路径中。并且,即使残留纸张被供给用的辊按压,当使该残留纸张返回时,例如在特定环境下或特定种类的纸张的情况下,由于残留纸张与供纸盘上的纸张之间的摩擦力,存在残留纸张或供纸盘上的纸张发生损坏的情况。并且,使残留纸张返回的距离越大,损坏的机率越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以上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使因不存在记录的图像数据而滞留在传送路径中的空白纸张稳定地返回到供纸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具有:供纸盘,容纳被堆积的多张记录介质;供纸辊,从上述供纸盘逐张供给上述多张记录介质;图像记录部,在由上述供纸辊供给的上述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排出部,排出由上述图像记录部进行了记录的上述记录介质;第1传送部,将上述记录介质从上述供纸盘经过上述图像记录部传送到上述排出部;第2传送部,使通过了上述图像记录部的上述记录介质返回到上述供纸盘;图像存储器,存储由上述图像记录部记录的图像数据;以及控制器,控制上述供纸辊、上述图像记录部、上述第1传送部及上述第2传送部,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上述控制器如下进行控制:在由上述供纸辊供给的先行记录介质(P1)之后,无论在上述图像存储器中是否存在对后续记录介质(P2)记录的图像数据,均通过上述供纸辊开始供给上述后续记录介质,上述控制器还如下进行控制:在开始供给上述后续记录介质后,判断在上述图像存储器中是否存在对上述后续记录介质记录的图像数据,当结果判断为不存在图像数据时,使上述后续记录介质经过上述图像记录部和上述第2传送部返回到上述供纸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外观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图像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概要表示图2所示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图像记录装置的路径切换机构的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6是图5中的G-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的局部剖面H-示意图。
图8是图像记录装置的路径切换机构的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9是图8中的I-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的J-示意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图像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3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的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的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由图像记录装置执行的供纸脉冲计数处理的流程图。
图16A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记录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6B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记录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6C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记录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6D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记录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6E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记录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6F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记录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7A-17C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记录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8A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8B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8C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8D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8E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9A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9B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9C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9D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19E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20A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双面记录功能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20B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双面记录功能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20C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双面记录功能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20D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双面记录功能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20E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双面记录功能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图20F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执行双面记录功能时的记录纸张的行进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进行如下说明。本实施例的图像记录装置是具有传真功能、打印功能、复印功能、扫描功能等多种功能的多功能装置,也可以不具有传真功能、扫描功能。并且,也可以不具有打印功能和复印功能中的一个。
(外观结构)
将图1所示的图像记录装置1的近前侧作为前侧,将箭头左右所示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箭头前后所示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箭头上下所示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如图1所示,图像记录装置1由主体外壳2和上部外壳3覆盖。主体外壳2由上表面开放的大致箱状的形状构成。上部外壳3通过合叶、铰链部等枢轴固定到该主体外壳2的后侧,可上下转动。
在主体外壳2的前侧上部配置有操作面板4。该操作面板4上设置有数字按钮、开始按钮、功能操作按钮等各种按钮。通过按压这些按钮进行各种操作。并且,该操作面板4上设置有液晶显示器(LCD)5,显示图像记录装置1的设定状态及各种信息等。例如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面板4而设定记录纸张的尺寸。
在操作面板4的后部侧且上部外壳3上配置有扫描部6,在此读取原稿的图像。例如,在发挥传真功能时,应传送到对方传真装置的传真原稿、复印时应复印的原稿的图像通过该扫描部6读取。
主体外壳2的前侧设有开口部2a。供纸盘7及排纸盘8在开口部2a的内侧设置为上下两段。供纸盘7中,多张记录纸张P(记录介质)以大致水平状的堆积状态容纳于底部。作为可容纳的记录纸张P的尺寸,例如可容纳A4纸、B5纸,也可以以长度方向为横向(左右方向)来容纳A4纸。
如图2所示,在供纸盘7的后侧设置分离倾斜板7a。分离倾斜板7a分离供纸盘7上的多张记录纸张P,将最上面位置的记录纸张P引导到上方。引导到上方的记录纸张P通过下述记录机构30进行了图像记录后,排出到排纸盘8。
(内部结构)
接着参照图2至图11说明图像记录装置1的内部结构。图像记录装置1内置有供纸机构10、传送机构20、记录机构30、返回部40、路径切换机构50、引导部70等多个机构。
(供纸机构10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2及图3表示供纸机构10的结构。如图2所示,供纸机构10中的供纸臂12以驱动轴13为中心可上下转动地设置在主体外壳2内。供纸辊11可旋转地支撑在供纸臂12的前端部。供纸臂12通过自重或受弹簧等的施力而向下侧转动,以使供纸辊11接触供纸盘7。并且,供纸辊11与供纸盘7上的记录纸张P压接。供纸臂12内设有传递齿轮机构12a。传递齿轮机构12a由用于从驱动轴13向供纸辊11传递旋转力的多个啮合齿轮构成。如图3所示,供纸辊11以供纸电机14为驱动源,通过传递齿轮机构12a被旋转驱动。
这样一来,当供纸辊11旋转时,通过在供纸辊11和记录纸张P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最上位置的记录纸张向分离倾斜板7a送出。记录纸张P的前端抵接到分离倾斜板7a时,该记录纸张P被向上方引导,沿着箭头B方向送入到传送路径15。通过供纸辊11送出最上位置的记录纸张P时,其正下方的记录纸张P有时会因摩擦、静电作用被一起送出,但该记录纸张P通过与分离倾斜板7a抵接而被制止。
除了配置有下述记录机构30的位置以外,传送路径15通过外侧引导面和内侧引导面划分形成。例如,复合机的后侧的传送路径15的弯曲部通过外侧引导部件17及内侧引导部件18固定到主体框架2b上而构成。这种情况下,外侧引导部件17构成外侧引导面,内侧引导部件18构成内侧引导面。外侧引导面17及内侧引导面18相隔预定间隔而相对配置。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来自供纸电机14的旋转力,供纸辊11旋转。将通过供纸辊11使记录纸张P向B方向传送纸张的方向的供纸电机14的旋转称为正向旋转。在图3中,使供纸电机14正向旋转时的、供纸辊11或传递齿轮机构12a的旋转方向以实线表示。
供纸电机14的一端设有供纸编码器16。供纸编码器16例如是旋转编码器,具有:供纸旋转狭缝板16a,沿圆周以预定间隔形成有狭缝;和供纸光传感器16b。供纸光传感器将透过供纸旋转狭缝板16a上形成的狭缝的光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因此,通过从供纸光传感器16b输出的电信号,可检测出供纸编码器16的狭缝。
供纸旋转狭缝板16a和供纸电机14同轴旋转,供纸电机14的旋转传递到供纸辊11。因此,通过对检测出的供纸编码器16的狭缝数进行计数,可计算出供纸辊11的旋转量。从而可求出记录纸张相对于供纸盘7的位置。
供纸电机14例如可使用DC电机,但也可以使用脉冲电机。这种情况下,通过计数到达脉冲电机的脉冲输出数,可计算供纸辊11的旋转量。
(传送机构20的结构)
参照图2及图3表示传送机构20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由供纸机构10传送纸张的记录纸张P的供纸方向(箭头B方向)下游侧设有:传送辊21a,用于传送记录纸张P;和夹送辊21b,用于将记录纸张P压接到传送辊21a。传送辊21a及夹送辊21b夹持在传送路径15中传送的记录纸张P并传送到后述压板31表面上。
在压板31表面上传送的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排纸辊22a;和齿轮(Spur)辊22b,用于将记录完的记录纸张P压接到排纸辊22a。排纸辊22a及齿轮辊22b夹持记录完的记录纸张P,从传送路径15进一步向传送方向下游侧(排纸盘8侧)传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送辊21a及排纸辊22a以图12所示的传送电机23为驱动源而被驱动。传送辊21a及排纸辊22a的驱动同步,在记录图像时它们被间歇驱动。这样一来,记录纸张P以预定的换行幅度传送的并记录图像。
此外,传送辊21a的一端设置有图12所示的旋转编码器24。旋转编码器24沿着圆周以预定间隔形成有狭缝,具有与传送辊21a一起旋转的传送旋转狭缝板、及传送光传感器。传送光传感器将透过传送旋转狭缝板上形成的狭缝的光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根据由该传送光传感器检测出的信号,控制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后述第1切换辊的旋转。在图像记录的前后,传送辊21a及排纸辊22a被连续驱动,实现迅速的纸张传送。
并且,在传送路径15中比传送辊21a的配置位置靠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配置有:中间辊25a,用于传送记录纸张P;和从动辊25b,用于将记录纸张P压接到中间辊25a。中间辊25a及从动辊25b夹持在传送路径15中传送的记录纸张P并传送到传送辊21。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辊25a在该图中未图示,但以中间电机27(参照图12)为驱动源而被驱动。这样一来,记录纸张P可到达传送辊21a。
并且,在传送路径15中比中间辊25a的配置位置靠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配置有纸张传感器28。纸张传感器28在检测到记录纸张P时ON(接通),在未检测到记录纸张P时OFF(关闭)。因此,记录纸张P在传送路径15中传送并接近中间辊25a一侧时,可检测出该记录纸张P的前端部及后端部。
(记录机构30的结构)
参照图2及图3说明记录机构30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传送辊21a及排纸辊22a之间的压板31的上侧,配置有记录头32。记录头32配置在托架33上。托架33沿着引导轨36、37在主扫描方向(图2中和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往返移动。具体而言,托架33通过图12所示的CR电机34的旋转驱动而往返移动。在图像记录装置1的主体框架2b上,设有图12所示的线性编码器35。使用该线性编码器35检测托架33的位置并进行往返移动。在该记录头32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喷嘴(未图示),用于向由传送辊21a等夹持的记录纸张P吐出墨水。并且随着托架33的往返移动从喷嘴吐出墨水,从而在记录纸张P上记录图像。
从墨水罐(未图示)经墨水管(未图示)向记录头32提供墨水。该墨水可以是多色的,也可以是单色的。
使托架33在主扫描方向上往返移动并从记录头32的喷嘴吐出墨水,从而开始在通过传送辊21a间歇性前进的记录纸张P上记录。对一张记录纸张P的记录完成后,该记录完的记录纸张P通过排纸辊22a经由传送路径15传送到传送方向下游侧(排纸盘8一侧)。
(返回部40的结构)
参照图2及图3说明返回部40的结构。如图2所示,返回部40连接到传送路径15。返回部40和记录机构30相比连接到传送路径15的下游侧部位41。返回部40构成引导路径,使通过排纸辊22a传送的记录纸张P从后端部再次引导到供纸盘7上。该引导路径由第1引导面42和第2引导面43划分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引导面42及第2引导面43由配置在图像记录装置1的主体框架2b内部的引导部件44及引导部件45的表面构成。各引导部件44、45相隔预定间隔相对配置,第1引导面42及第2引导面43从传送路径15的下游侧部位41朝向供纸辊11向斜下方延伸。
对以下情况稍后进行论述,对记录了图像并排出的记录纸张P1之后的记录纸张P2不存在图像数据时,滞留在传送路径15中的后续记录纸张P2从其后端部通过返回部40到达供纸盘7上的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因此,可使滞留在传送路径15中的后续记录纸张P2不会排出到排纸盘8,而经过返回部40返回到供纸盘7上。
(路径切换机构50的结构)
如图2至图4所示,路径切换机构50在传送路径15中配置于比记录机构30靠传送方向下游侧。具体而言,路径切换机构50和记录机构30相比配置在传送路径15的下游侧部位41,即配置在传送路径15和返回部40的边界部分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路径切换机构50具有构成切换辊对的第1切换辊51及第2切换辊52、和第2切换辊52并列设置的辅助辊53。
对以下情况稍后进行论述,第1切换辊51及第2切换辊52夹持从排纸辊22a及齿轮辊22b传送的记录纸张P。第1切换辊51及第2切换辊52可使记录纸张P沿着传送路径15进一步传送到传送方向下游侧(排纸盘8一侧),并且可将记录纸张P传送到返回部40。
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安装在框架54上。该框架54在图像记录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但框架54的剖面形状如图4所示形成为大致L字状,从而确保框架54所需的抗弯刚度。
如图4及图5所示,框架54具有一体化的8个子框架55。各子框架55以图像记录装置1的中心为基准,在左右方向上对称配置。各子框架55分别具有一个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因此,框架54分别具有8个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各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在和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记录纸张P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并列设置。此外,上述齿轮辊22b也在记录纸张P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并列设置,各齿轮辊22b由和第2切换辊52相同的支撑结构被支撑。
如图4所示,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由各子框架55上设置的支撑轴52a、53a支撑,围绕支撑轴52a、53a自由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形成为齿轮状。辅助辊53和第2切换辊52相比配置在传送方向上游侧的预定距离处。各第2切换辊52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在图4中被向下施力。因此,各第2切换辊52始终被向第1切换辊51弹性按压。
第1切换辊51将传送电机23作为驱动源而旋转。在各附图中虽然未表现出来,但第1切换辊51通过所需的驱动传递机构与传送电机23连接。如图5所示,第1切换辊51具有中心轴51a。在该中心轴51a上连接有上述驱动传递机构。此外,中心轴51a上也可以设置所需的支架。该支架例如通过螺钉固定到主体框架2b侧,从而使中心轴51a切实被主体外壳2b支撑。
在该第1切换辊51上方设置第2切换辊52。第1切换辊51可形成为单一的细长圆柱形,或者也可以由8个辊分别和各第2切换辊52相对配置。第1切换辊51通过传送电机23正向旋转或逆向旋转。沿传送路径15传送的记录纸张P被第1切换辊51和第2切换辊52夹持。当第1切换辊51正向旋转时,上述记录纸张P在被第1切换辊51和第2切换辊52夹持的状态下传送到传送方向下游侧,排出到排纸盘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切换辊51的外径设定得略大于排纸辊22a的外径。即,当两者以同一旋转速度驱动时,第1切换辊51的圆周速度大于排纸辊22a的圆周速度。因此,当记录纸张P通过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双方传送时,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始终张紧。
如图5至图7所示,路径切换机构50的驱动机构50a具有:设置在中心轴51a上的从动齿轮56;与该从动齿轮56啮合的驱动齿轮57;通过销58与驱动齿轮57连接的凸轮59。该凸轮59具有旋转驱动轴60,该旋转驱动轴60将传送电机23作为驱动源而被驱动。如图7所示,在凸轮59上设置有引导槽61。该引导槽61绕旋转驱动轴60形成为环状。引导槽61具有:以旋转驱动轴60为中心的小圆弧部61a及大圆弧部61b;连接小圆弧部61a的一端及大圆弧部61b的一端的连接槽61c;连接小圆弧部61a的另一端及大圆弧部61b的另一端的连接槽61d。销58嵌合到引导槽61,沿着引导槽61自由滑动。
如图5及图6所示,从动齿轮56具有第1齿部62和肋部63。第1齿部62为以中心轴51a为中心的渐开线齿轮。第1齿部62中嵌入中心轴51a,第1齿部62可绕中心轴51a旋转。并且,肋部63和第1齿部62一体形成,与框架54连接。因此,当第1齿部62旋转时,以中心轴51a为中心,框架54、子框架55、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一体旋转。
驱动齿轮57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轴64支撑。该支撑轴64设置在主体框架2b上。驱动齿轮57具有第2齿部65和臂66,销58突出设置在臂66上。第2齿部65为以支撑轴64为中心的渐开线齿轮,与第1齿部62啮合。通过第2齿部65旋转而使第1齿部62旋转,结果以中心轴51a为中心,框架54、子框架55、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一体旋转。
接着,参照图8至图11说明框架54、子框架55、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旋转的状态下的路径切换机构50。图8是框架54、子框架55、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旋转状态下的路径切换机构50的驱动机构50a的透视图。图9及图10分别是图8中的I-示意图及J-示意图。并且,图11是图2中的主要部位放大图,表示路径切换机构50以中心轴51a为中心旋转的状态。
如图7所示,当凸轮59旋转时,销58沿着引导槽61相对移动,尤其是沿着连接槽61c、61d滑动时,销58在凸轮59的径向上移动。因此,在图7中,凸轮59顺时针(箭头E方向)旋转时,销58按照大圆弧部61b、连接槽61c及小圆弧部61a的顺序移动。因此,驱动齿轮57在图5中顺时针旋转。其结果是,从动齿轮56在图6中以中心轴51a为中心逆时针旋转。如上所述,由于从动齿轮56和框架54连接,因此通过从动齿轮56的旋转,以中心轴51a为旋转中心,框架54、子框架55、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一体旋转,变为图8至图11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第1切换辊51和第2切换辊52夹持的记录纸张P在第1切换辊51逆向旋转时,在被第1切换辊51和第2切换辊52夹持的状态下,通过返回部40传送到供纸盘7上。
此外,凸轮59从图8至图11所示的状态起在图10中逆时针(箭头F方向)旋转时,销58按照小圆弧部61a、连接部61c及大圆弧部61b的顺序移动。因此,驱动齿轮57在图8中逆时针旋转。结果从动齿轮56在图9中以中心轴51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
此时,框架54、子框架55、第2切换辊52及辅助辊53以中心轴51a为中心旋转。因此,如图4及图11所示,第2切换辊52在第1切换辊51的圆周面上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路径切换机构50的姿态定义为“第1姿态”,图11所示的路径切换机构50的姿态定义为“第2姿态”。记录纸张P上记录有图像并被排出时,路径切换机构50变为第1姿态,构成将沿着传送路径15传送的记录纸张P直接传送到排纸盘8一侧的传送路径。并且,路径切换机构50变化为第2姿态时,如图11所示,构成使记录纸张P通过返回部40传送到供纸盘7一侧的传送路径。
(引导部70的结构)
参照图4至图11说明引导部70的结构。如图4及图11所示,引导部70和第1切换辊51及第2切换辊52相比配置在传送方向下游侧。主体框架2b上安装有支撑板71,在该支撑板71上设置有引导部70。该引导部70具有:固定在支撑板71的下表面上的基部72;被基部72支撑的引导辊73。基部72具有支轴74,引导辊73可自由旋转地被该支轴74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引导辊73形成为齿轮状。
该引导部70在第1切换辊51及第2切换辊52逆向旋转且记录纸张P传送到返回部40时,与记录纸张P的上表面接触。并且,引导部70在第1切换辊51及第2切换辊52正向旋转且记录纸张P传送到排纸盘一侧时,不与记录纸张P接触。引导部70设置在不与连接第1姿态的第1切换辊51及第2切换辊52的接点、与排纸辊22a及齿轮辊22b的接点的虚拟线接触的位置。
如后文所述,记录纸张P改变传送方向的朝向并传送到返回部40。该记录纸张P的比第1切换辊51及第2切换辊52靠下游侧的部分与引导辊73的上表面抵接、挠曲。这样一来,记录纸张P卷绕于第1切换辊51及第2切换辊52,因此可获得稳定的传送力,记录纸张P切实传送到返回部40。
(电气结构)
接着参照图12说明图像记录装置1的电气构成。图12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1的控制部80的框图。
控制部80用于控制图像记录装置1的整体动作。控制部80由主基板构成,配置在主体框架2b内的预定的位置上。此外,和扫描部6的控制相关的结构不是本发明的主要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控制部80是以CPU81、ROM82、RAM83、EEPROM84为中心的微型计算机。控制部80通过总线85连接到ASIC86。
CPU81根据ROM82、RAM83中记录的预定值及程序、或通过NCU87收发的各种信号,控制图像记录装置1具有的各种功能,或控制与ASIC86连接的各部分。
ROM82存储用于控制图像记录装置1的各种动作的程序等。例如存储包括执行图13~图15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的程序在内的各控制程序,由CPU81执行这些控制程序所需的数据等。
RAM83作为暂时存储CPU81执行各种程序时使用的各种数据的存储区域而使用,此外还作为作业区域而使用。应记录的图像数据暂时存储到该RAM83内,当记录完成时删除该图像数据。并且,RAM83中存储供纸脉冲计数器83a和纸张尺寸存储器83b的数据。
供纸脉冲计数器83a是对供纸编码器16的被检测出的狭缝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在下述记录处理中(图13),供纸脉冲计数器83a的值例如当记录纸张P的前端被纸张传感器28检测出时为“0”,每当检测出供纸编码器16的新的狭缝时加上“1”。也可以在供纸辊11开始旋转时设为“0”,每当检测出供纸编码器16的新的狭缝时加上“1”。
当通过外部设备(未图示)或由用户对操作面板4进行操作而指示了记录图像的记录纸张P的纸张尺寸时,纸张尺寸存储器83b记录该纸张尺寸。
EEPROM84存储电源断开后也需要保存的设定及标志等。
ASIC86上连接有NCU(Network Control Unit:网络控制单元)87。NCU87从公众线路输入通信信号。MODEM88解调该输入的通信信号,并输入到ASIC86。并且,在ASIC86通过传真发送等将图像数据发送到外部时,MODEM88将该图像数据调制为通信信号,通过NCU87输出到公众线路。
ASIC86根据来自CPU81的指令,生成向供纸电机14通电的相励磁信号等。驱动电路89根据该相励磁信号向供纸电机14通电,旋转驱动供纸电机14。驱动电路89根据供纸电机14的励磁相的切换,使供纸电机14正向旋转或逆向旋转。供纸电机14的旋转力传递到供纸辊11。
ASIC86根据来自CPU81的指令,生成向传送电机23通电的相励磁信号等。驱动电路90根据该相励磁信号向传送电机23通电,旋转驱动传送电机23。驱动电路90根据传送电机23的励磁相的切换,使传送电机23正向旋转或逆向旋转。传送电路23的旋转力传递到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1中,传送电机23成为传送位于压板31上的记录纸张P、将记录完的记录纸张P排出到排纸盘8上的驱动源。
ASIC86根据来自CPU81的指令,生成向中间电机27通电的相励磁信号等。驱动电路96根据该相励磁信号向中间电机27通电,旋转驱动中间电机27。驱动电路96根据中间电机27的励磁相的切换,使中间电机27正向旋转或逆向旋转。中间电机27的旋转力传递到中间辊25a。
ASIC86根据来自CPU81的指令,生成向CR电机34通电的相励磁信号等。驱动电路91根据该相励磁信号向CR电机34通电,旋转驱动传送电机34。驱动电路91通过CR电机34的励磁相的切换,使CR电机34正向旋转或逆向旋转。CR电机34的旋转力通过所需的驱动机构传递到托架33,从而使托架33往返移动。
ASIC86根据来自CPU81的指令,生成向记录头32通电的通电控制信号等。驱动电路92根据该通电控制信号向记录头32通电,驱动记录头32。驱动电路92根据记录头32的通电情况,从记录头32以预定时序选择性地吐出墨水。
ASIC86上连接有:具有用于进行信号收发操作的操作面板4的键盘4a及液晶显示器(LCD)5的面板接口93;通过并行线缆、USB线缆与微型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进行数据收发的并行接口94及USB接口95等。如上所述,通过操作面板4、外部设备(例如微型计算机)中内置的打印机驱动器确定了记录纸张P的尺寸时,该数据暂时存储到纸张尺寸存储器83b,在后述步骤S21中,用于计算出记录纸张P2、P3的纸张位置。
ASIC86上连接有:用于检测出记录纸张P的前端位置及后端位置的纸张传感器28;用于检测出供纸辊11的旋转量的供纸编码器16;用于检测出传送辊21a的旋转量的旋转编码器24;用于检测出托架33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移动量及移动位置(当前位置)的线性编码器35等。
(实施方式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1的动作。
(记录处理)
首先,参照图13说明由图像记录装置1的CPU81执行的记录处理。记录处理是从未图示的外部设备等指示记录时起动的处理。并且,当有了该记录指示时,纸张尺寸也被指示,暂时记录到纸张尺寸存储器83b。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纸张尺寸为A4的纸张的长度方向为横向的情况。
首先,从供纸盘7开始供给记录纸张P(步骤1,以下将步骤用S表示)。在步骤S1中,为了从供纸盘7传送记录纸张P,使供纸电机14正向旋转,使供纸辊11正向旋转(图16中逆时针)。因此如图16A所示,仅分离最上层的记录纸张P1(一张记录纸张P)并向箭头B方向传送。在该步骤S1中开始传送纸张时,中间电机27及传送电机23也正向旋转,因此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也正向旋转。
判断纸张传感器28是否检测到记录纸张P1的前端部(S2)。直到检测出记录纸张P1的前端部为止反复进行处理(S2:否),如图16B所示,当判断为检测出记录纸张P1的前端部时(S2:是),使供纸脉冲计数器83a的值为“0”(S3)。从该步骤S3开始,每当检测出供纸编码器16的新的狭缝时计数加“1”,因此根据供纸脉冲计数器83a的值,能够计算出纸张传感器28检测出记录纸张P1的前端部(S2)起供纸辊11的旋转量。根据该供纸辊11的旋转量和纸张尺寸存储器83b中存储的记录纸张P的纸张尺寸,也可以计算出供给到该供纸辊11的记录纸张P1的位置及记录纸张P1之后的记录纸张P2、P3的位置。
此外,在由纸张传感器28检测到前端部的记录纸张P1的后端部脱离纸张传感器28时,可使供纸脉冲计数器83a的值再次为“0”。这样一来,纸张传感器28检测到后续记录纸张P2的前端部时,再次开始增加计数。这种情况下,记录纸张P2变为先行的记录纸张,可计算出纸张传感器28检测出记录纸张P2的前端部起供纸辊11的旋转量,计算出记录纸张P2的位置及记录纸张P2之后的记录纸张P3的位置。
记录纸张P1由中间辊25a传送,记录纸张P1的前端部到达传送辊21a时,如图16C所示,被传送辊21a和夹送辊21b的夹持部夹持并传送到压板31上,向记录纸张P1记录图像(S4)。该记录开始后,在预定时序下,无论与后续记录纸张P2对应的图像数据是否存在于RAM83中,均通过供纸辊11开始供给后续记录纸张P2(S4)。
一张记录纸张P即使被中间辊25a和从动辊25b的夹持部夹持、且在供纸辊11处也被夹紧时,由于中间辊25a和从动辊25b的夹持部的夹紧力大于通过供纸辊11传送供纸盘7上的记录纸张P的力,且中间辊25a的圆周速度设定得大于供纸辊11的圆周速度,因此可将被中间辊25a和从动辊25b的夹持部夹持的记录纸张P切实传送到传送辊21a。
接着,判断先行的记录纸张P1的图像记录是否结束(S5)。直到先行的记录纸张P1的图像记录结束为止反复进行处理(S5:否),当判断为先行的记录纸张P1的图像记录结束时(S5:是),判断是否接收了对下一张(后续的记录纸张P2)的图像数据且RAM83中是否存在图像数据(S6)。判断为接收了对下一张(后续记录纸张P2)的图像数据且RAM83中存在图像数据时(S6:是),如图16D所示,使传送电机23连续正向旋转,使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正向旋转。此时,供纸电机14及中间电机27也正向旋转,因此供纸辊11及中间辊25a也正向旋转。这样一来,如图16E所示,先行的记录纸张P1(前一张)被排出,并且下一页(后续记录纸张P2)被传送到记录开始位置(S7)。由于开始对下一张(后续记录纸张P2)的图像记录,因此返回到步骤S4。这样一来,使多张记录纸张P进行连续的供给、传送,进行高速的记录动作。
另一方面,在步骤S6中,当判断为没有接收对下一张的图像数据且RAM83中不存在图像数据时(S6:否),如图16F所示,停止供纸电机14及中间电机27,从而停止供纸辊11及中间辊25a(S8)。使传送电机23连续正向旋转,使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正向旋转。这样一来,排出图像记录完的先行的记录纸张P1(前一张)(S9)。
接着进行图14所示的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S10)。稍后详述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通过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使滞留在传送路径15中的后续记录纸张P2、P3切实返回到供纸盘7。并且结束本记录纸张。
(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
参照图14说明图像记录装置1的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的详情。此外,记录纸张P的纸张尺寸的一例为横向的A4纸张,传送方向的长度为“21cm”。并且,作为图像记录装置1的各部分的尺寸的一例,设供纸辊11到纸张传感器28的传送路径15的长度为“15cm”、供纸辊11到中间辊25a的传送路径15的长度为“16cm”、供纸辊11到传送辊21a的传送路径15的长度为“30cm”来进行说明。
在该下一张记录纸张处理中,首先根据纸张传感器28检测出记录纸张P1的前端部起供纸辊11的旋转量即供纸脉冲计数器83a的值、和纸张尺寸存储器83b中存储的记录纸张P的纸张尺寸,计算出后续记录纸张P2、P3的位置(S21)。根据步骤S21的计算结果,判断后续的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是否比供纸辊11在传送方向下游侧(S22)。
在此说明后续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不在供纸辊11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情况(S22:否)。例如说明在步骤S21中计算出的供纸辊11的旋转量是“24cm”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记录纸张P1的长度为“21cm”,供纸辊11到纸张传感器28的长度为“15cm”,因此记录纸张P1的前端部通过纸张传感器28后传送“6cm”时,后端部从供纸辊11脱离,记录纸张P2被传送。并且,记录纸张P2在被传送“18cm”时停止。记录纸张P2的长度为“21cm”,因此可知,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和供纸辊11相比位于传送方向上游侧“3cm”处。
因此,当判断为后续的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不在供纸辊11的传送方向下游侧时(S22:否),为了使记录纸张P2返回到供纸盘7,如图17A所示,逆向旋转供纸电机14,逆向旋转供纸辊11(S23)。
根据记录纸张P2的位置计算该记录纸张P2返回到供纸盘7时供纸辊11的逆向旋转量,判断供纸辊11是否旋转了逆向旋转量(S24)。此时,如图17B所示,记录纸张P2向箭头C方向传送。这里的逆向旋转量是供纸辊11传送记录纸张P2的旋转量。即,以上述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则记录纸张P2在从供纸辊11传送“18cm”后停止,因此逆向旋转量是“18cm”对应的旋转量。使供纸辊11逆向旋转直到旋转了逆向旋转量(S24:否),当供纸辊11旋转了逆向旋转量时(S24:是),如图17C所示,停止供纸电机14,从而停止供纸辊11(S25),结束本次记录纸张处理。这样,可将滞留在传送路径15中的后续记录纸张P2返回到供纸盘7的堆积位置。因此在图像记录时可再次使用传送到传送路径15的空白的后续记录纸张P2。
在步骤S22中,判断为后续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比供纸辊11靠传送方向下游侧时(S22:是),判断后续记录纸张P2的后续记录纸张P3是否被供纸辊11传送(S26)。
在此说明以下情况:后续的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和供纸辊11相比位于传送方向下游侧(S22:是),后续记录纸张P2的后续记录纸张P3未被供纸辊11传送(S26:否)。例如说明在步骤S21中计算的供纸辊11的旋转量为“27cm”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记录纸张P1的长度为“21cm”,供纸辊11到纸张传感器28的长度为“15cm”,因此记录纸张P1的前端部通过纸张传感器28后传送“6cm”时,后端部从供纸辊11脱离,记录纸张P2被传送。并且,记录纸张P2被传送“21cm”时停止。因记录纸张P2的长度为“21cm”,所以被检测出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位于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位于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时,判断为其后端部位于传送方向下游侧。这是因为,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压接到供纸辊的量是微量,所以存在没有通过供纸辊11的逆向旋转返回到供纸盘7的情况。此时可知,记录纸张P2的后续记录纸张P3未被供纸辊11传送。
因此,当判断为记录纸张P3未被供纸辊11传送时(S26:否),仅记录纸张P2滞留在传送路径15中。并且,记录纸张P2不与供纸辊11压接,因此无法通过供纸辊11返回到供纸盘7。因此,如图18A所示,使中间电机27及传送电机23正向旋转,使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正向旋转(S27)。其中正向旋转是指,中间辊25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在图18A中逆时针旋转,传送辊21a在图18A中顺时针旋转。
判断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通过纸张传感器28后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是否正向旋转了预定量(S28)。预定量表示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到达辅助辊53为止的旋转量。此时,如图18B所示,记录纸张P2朝向箭头B方向传送。直到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旋转预定量为止,使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正向旋转(S28:否),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旋转了预定量时(S28:是),如图18C所示,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到达辅助辊53,停止中间电机27及传送电机23,从而停止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S29)。
以因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经过而切换纸张传感器28的ON/OFF的时间为基准,由控制部80根据旋转编码器24的输出值来掌握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的位置。
接着,如图18D所示,逆向旋转传送电机23,使路径切换机构50从第1姿态变为第2姿态(S30),逆向旋转第1切换辊51(图18D中顺时针旋转)(S31)。这样一来,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被辅助辊53按压向返回部40一侧。并且,记录纸张P2朝向箭头D方向传送到返回部40。判断第1切换辊51是否逆向旋转了预定量(S32)。其中预定量是存储在ROM82中,表示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到达供纸盘7上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为止的旋转量。直到第1切换辊51旋转预定量为止使第1切换辊51逆向旋转(S32:否),当第1切换辊51逆向旋转了预定量时(S32:是),如图18E所示,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到达供纸辊11,停止传送电机23,从而停止第1切换辊51(S33)。这样一来,可使滞留在传送路径15中的后续记录纸张P2返回到供纸盘7上的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因此,无需使后端部未与供纸辊11压接的空白的后续记录纸张P2排出到排纸盘8,可使记录纸张P2返回到供纸盘7上,在图像记录时可再次使用。
在此说明如下情况:后续的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比供纸辊11靠传送方向下游侧(S22:是),后续的记录纸张P2的后续记录纸张P3被供纸辊11传送(S26:是)。例如说明在步骤S21中计算出的供纸辊11的旋转量是“30cm”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记录纸张P1的长度为“21cm”,供纸辊11到纸张传感器28的长度为“15cm”,因此记录纸张P1的前端部通过纸张传感器28后传送“6cm”时,后端部从供纸辊11脱离,记录纸张P2被传送。记录纸张P2在被传送“21cm”时后端部从供纸辊11脱离,记录纸张P3被传送。并且,记录纸张P3在传送“3cm”时停止。记录纸张P2的长度为“21cm”,其后端部从供纸辊11脱离后,被中间辊25a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供纸辊11的旋转量“3cm”。从供纸辊11到传送辊21a为止的长度是“30cm”,因此其前端部位于没有到达传送辊21a的位置。可知记录纸张P3的前端部和供纸辊11相比位于传送方向上游侧“3cm”处。
因此,在步骤S26中,当判断为记录纸张P3被供纸辊11传送时(S26:是),记录纸张P2及P3滞留在传送路径15中。此时,记录纸张P2不与供纸辊11压接,因此无法通过供纸辊11返回到供纸盘7。记录纸张P3与供纸辊11压接,因此可通过供纸辊11返回到供纸盘7。因此如图19A所示,逆向旋转供纸电机14,正向旋转中间电机27及传送电机23,从而逆向旋转供纸辊11,正向旋转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S34)。其中,正向旋转及逆向旋转和上述旋转方向相同。这样一来,记录纸张P2向箭头B方向传送,记录纸张P3向箭头C方向传送。
滞留在传送路径15中的记录纸张P2及P3中,通过供纸辊11返回到供纸盘7的记录纸张P3与通过路径切换机构50返回到供纸盘7的记录纸张P2相比,到达传送路径15的记录纸张的尺寸较短,因此先返回到供纸盘7。因此,首先根据步骤S21的计算结果计算出记录纸张P3返回到供纸盘7所需的供纸辊11的逆向旋转量,判断供纸辊11是否旋转了逆向旋转量(S35)。逆向旋转量是供纸辊11传送记录纸张P3的旋转量。即,以上述情况为例说明时,记录纸张P2在从供纸辊11传送“3cm”时停止,因此逆向旋转量是与“3cm”相应的旋转量。直到供纸辊11旋转逆向旋转量为止逆向旋转供纸辊11(S35:否),当供纸辊11旋转了逆向旋转量时(S35:是),如图19B所示,停止供纸电机14,从而停止供纸辊11(S36)。这样一来,可使滞留在传送路径15中的记录纸张P3返回到供纸盘7的堆积位置。因此,在图像记录时可再次使用传送到传送路径15中的空白的后续记录纸张P3。
接着,判断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通过纸张传感器28后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是否正向旋转了预定量(S37)。其中预定量表示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到达辅助辊53为止的旋转量。此时,如图19B所示,记录纸张P2向箭头B方向传送。直到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旋转预定量为止,使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正向旋转(S37:否),当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旋转了预定量时(S37:是),如图19C所示,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到达辅助辊53,停止中间电机27及传送电机23,从而停止中间辊25a、传送辊21a、排纸辊22a及第1切换辊51(S38)。
如上所述,以纸张传感器28的ON/OFF切换的时间为基准,由控制部80根据旋转编码器24的输出值掌握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的位置。
接着,如图19D所示,逆向旋转传送电机23,使路径切换机构50从第1姿态变为第2姿态(S39),逆向旋转第1切换辊51(图19D中顺时针旋转)(S40)。这样一来,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被辅助辊53按压向返回部40一侧。并且,记录纸张P2朝向箭头D方向传送到返回部40。判断第1切换辊51是否逆向旋转了预定量(S41)。其中,预定量存储在ROM82中,表示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到达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为止的旋转量。直到第1切换辊51旋转预定量为止,逆向旋转第1切换辊51(S41:否),当第1切换辊51逆向旋转了预定量时(S41:是),如图19E所示,记录纸张P2的后端部到达供纸辊11,停止传送电机23,从而停止第1切换辊51(S42)。这样一来,可使滞留在传送路径15中的后续记录纸张P2返回到供纸盘7上的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因此,无需将后端部不与供纸辊11压接的空白的后续记录纸张P2排出到排纸盘8,可使记录纸张P2返回到供纸盘7上,在图像记录时再次使用。
此外,由于记录纸张P2和记录纸张P3相比返回到供纸盘7的时间较晚,因此为记录纸张P3上放置记录纸张P2的状态,再次使用时,记录纸张P2先被供纸辊11传送。
并且,开始再次供给时,记录纸张P2从第1切换辊和第2切换辊的夹持位置脱离时,为了传送由供纸辊11再次供给的记录纸张P2,传送电机27正向旋转,所以路径切换机构50从第2姿态返回到第1姿态。
(供纸脉冲计数处理)
图15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1执行的供纸脉冲计数处理(S50)的流程图。图15所示的供纸脉冲计数处理(S50)是在图像记录装置1中定期执行的中断处理。此外,该供纸脉冲计数处理(S50)以预定间隔执行,上述预定间隔与供纸编码器16的供纸旋转狭缝板16a旋转1个狭缝间隔所需的时间相比,设定得非常短。
首先,判断是否检测出了供纸编码器16的新的狭缝(S51)。当检测出了供纸编码器16的新的狭缝时(S51:是),向供纸脉冲计数器83a(参照图12)的值加上“1”(S52),结束本供纸脉冲计数处理。另一方面,未检测出供纸编码器16的新的狭缝时(S51:否),结束该供纸脉冲计数处理。通过该供纸脉冲计数处理,可将检测出的供纸编码器16的狭缝数存储到供纸脉冲计数器83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供纸辊11从供纸盘7供给记录纸张P时,供纸辊11持续正向旋转。并且,如图16A所示,先行的记录纸张P1的后端部从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脱离的瞬间,后续的记录纸张P2通过供纸辊11的旋转而被传送。因此,发生先行的记录纸张P1的后端部和后续的记录纸张P2的前端部沿着传送方向重叠。但如果将中间辊25a的圆周速度V1和供纸辊11的圆周速度V2(V1>V2)之差(V1-V2)设定为预定值以上,则到达纸张传感器28之前,在先行的记录纸张P1的后端部和后续的记录纸张P2之间可形成适当的间隙(纸张间隔)。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对后续记录纸张P2的图像数据时,为了将该后续记录纸张P2切实返回到供纸盘7,通过路径切换机构50使记录纸张P2经由返回部40传送到供纸盘7上的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但在图像记录装置1具有双面记录功能时,也可以利用路径切换机构50和返回部40。这种情况下,在将图像记录到记录纸张P的第1面时,和图14的步骤S27到S33同样地传送记录纸张P即可。并且,向返回到供纸盘7的记录纸张P的第2面记录图像时,进行图13所示的处理即可。
其中,参照图20A-20F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1执行双面记录功能时的动作。例如,如图20A所示,在向从供纸盘7供给的记录纸张P4的双面记录图像时,如图20B所示,当通过记录头32在表面记录了图像的记录纸张P4的后端部到达辅助辊53时,如图20C所示,路径切换机构50从第1姿态切换为第2姿态,通过第1切换辊的逆向旋转传送到返回部40。之后,如图20D所示,记录纸张P4的后端部到达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时,正向旋转供纸辊11(向供纸方向旋转),如图20E所示,该记录纸张再次传送到传送路径15的上游侧。并且,该记录纸张通过中间辊25a及传送辊21a传送到压板31上,通过记录头32向另一面(背面)也记录图像。并且,如图20F所示,双面记录了图像的记录纸张P4通过因传送电机23正向旋转而从第2姿态切换为第1姿态的路径切换机构50排出到排纸盘8。这样一来,可进行对记录纸张P4的双面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供纸辊11的旋转量计算出记录纸张P1的位置及之后传送的记录纸张P2、P3的位置,根据该计算结果控制使记录纸张P2、P3返回到供纸盘7的机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进行检测。例如也可以根据传感器28是否打开来判断后续的记录纸张P2或P3的位置。此外,也可以在传送路径15中相隔预定间隔配置多个纸张传感器,根据该纸张传感器的ON/OFF检测结果控制各机构,以使记录纸张P2、P3返回到供纸盘7。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记录纸张P2的后端是否在供纸辊11的下游,返回到供纸盘的步骤也不同,但也可以与记录纸张P2的后端是否在供纸辊11的下游无关地,均通过路径切换机构50,使记录纸张P2经过返回部40传送到供纸盘7上的供纸辊11的压接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路径切换机构50,记录纸张P2的后端变为新的前端而返回到供纸盘7,因此返回到供纸盘7的记录纸张P2的朝上的面与从供纸盘7传送前的朝上的面不同。但也可以将路径切换机构50设置为从记录纸张P2的前端传送到返回部40。这种情况下,返回到供纸盘7的记录纸张P2的朝上的面和从供纸盘7传送前的朝上的面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纸盘7位于记录机构30的下方,但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机构30是喷墨记录方式,但也可以是其他打印方式(例如电子照相方式、热敏方式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判断是否接收了对后续纸张P2的图像数据且该图像数据是否存在于RAM83中,但也可以为进行打印而从外部装置接收该图像数据,或是通过传真接收该图像数据。并且,如果判断由扫描部6读入的原稿的图像数据是否存在于RAM83中,则可适用于复印功能。此外,对于存在于RAM83中的图像数据,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一整页的图像数据,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至少一部分图像数据。
Claims (10)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记录装置具有:
供纸盘(7),容纳被堆积的多张记录介质(P);
供纸辊(11),从上述供纸盘逐张供给上述多张记录介质;
图像记录部(32),在由上述供纸辊供给的上述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排出部(8),排出由上述图像记录部进行了记录的上述记录介质;
第1传送部(25a、25b、21a、21b、22a、22b),将上述记录介质从上述供纸盘经过上述图像记录部传送到上述排出部;
第2传送部(51、52、53、43),使通过了上述图像记录部的上述记录介质返回到上述供纸盘;
图像存储器(83),存储由上述图像记录部记录的图像数据;以及
控制器(80),控制上述供纸辊、上述图像记录部、上述第1传送部及上述第2传送部,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上述控制器如下进行控制:在由上述供纸辊供给的先行记录介质(P1)之后,无论在上述图像存储器中是否存在对后续记录介质(P2)记录的图像数据,均通过上述供纸辊开始供给上述后续记录介质,
上述控制器还如下进行控制:在开始供给上述后续记录介质后,判断在上述图像存储器中是否存在对上述后续记录介质记录的图像数据,
上述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检测部(16),检测出上述后续记录介质相对于上述供纸盘的位置,
上述控制器还如下进行控制(S27-S33):当判断为上述图像存储器中不存在对从上述供纸盘供给的上述后续记录介质记录的图像数据时,判断上述后续记录介质相对于上述供纸盘的位置是否超过预定阈值,若超过该预定阈值,则使上述后续记录介质经过上述图像记录部和上述第2传送部返回到上述供纸盘,
上述供纸辊能够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
上述控制器还如下进行控制(S23-S25):当判断为上述图像存储器中不存在对从上述供纸盘供给的上述后续记录介质记录的图像数据时,判断上述后续记录介质相对于上述供纸盘的位置是否超过预定阈值,若未超过该预定阈值,则反向旋转上述供纸辊,使上述后续记录介质返回到上述供纸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能够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的切换辊(51、52),
上述控制器还如下进行控制:
在将通过了上述图像记录部的上述记录介质排出到上述排出部时,使上述切换辊正向旋转,
在使通过了上述图像记录部的上述记录介质经过上述第2传送部返回到上述供纸盘时,使上述切换辊反向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器还进行双面图像记录控制,
在该双面图像记录控制中,上述控制器如下进行控制:通过上述图像记录部在从上述供纸盘供给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第1面上记录图像后,使该记录介质经过上述第2传送部返回到上述供纸盘,再次从上述供纸盘供给该记录介质,通过上述图像记录部在该记录介质的第2面上记录图像,向上述排出部排出该记录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器还如下进行控制(S34-S42):当判断为上述图像存储器中不存在对从上述供纸盘供给的上述后续记录介质记录的图像数据时,在存在多张上述后续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判断各上述后续记录介质相对于上述供纸盘的位置是否超过预定阈值,按照与是否超过上述预定阈值所对应的步骤,使上述后续记录介质分别返回到上述供纸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预定阈值是上述后续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上述供纸辊时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部包括对上述供纸辊的旋转量进行计数的计数器(S50-S5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部还包括输出上述供纸辊的旋转量的旋转编码器(1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续记录介质从与上述供纸盘供给纸张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到上述供纸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返回到上述供纸盘的上述后续记录介质的朝上的面,是与从上述供纸盘供给之前朝上的面不同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纸盘位于上述图像记录部的下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329595A JP4670954B2 (ja) | 2008-12-25 | 2008-12-25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8-329595 | 2008-12-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58670A CN101758670A (zh) | 2010-06-30 |
CN101758670B true CN101758670B (zh) | 2012-05-30 |
Family
ID=42490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6266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58670B (zh) | 2008-12-25 | 2009-12-25 | 图像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90898B2 (zh) |
JP (1) | JP4670954B2 (zh) |
CN (1) | CN10175867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41228B2 (ja) * | 2010-02-10 | 2014-12-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240243B2 (ja) * | 2010-06-17 | 2013-07-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782725B2 (ja) * | 2011-02-03 | 2015-09-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システム |
JP5899652B2 (ja) * | 2011-05-09 | 2016-04-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
WO2016117351A1 (ja) * | 2015-01-21 | 2016-07-28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
JP7247783B2 (ja) * | 2019-06-25 | 2023-03-2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73572B2 (ja) | 1995-10-09 | 2005-07-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H1165185A (ja) * | 1997-08-13 | 1999-03-05 | Ricoh Co Ltd | 複写機 |
JP3500417B2 (ja) * | 1997-09-11 | 2004-02-23 | 株式会社 沖情報システムズ | 紙葉類搬送装置および自動取引装置 |
JP2000159392A (ja) * | 1998-11-20 | 2000-06-13 | Fujitsu Ltd | 媒体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媒体搬送方法 |
JP4566106B2 (ja) * | 2005-09-30 | 2010-10-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7230701A (ja) * | 2006-02-28 | 2007-09-13 | Brother Ind Ltd | 印刷装置 |
JP2007271854A (ja) * | 2006-03-31 | 2007-10-18 | Brother Ind Ltd | 印刷装置 |
JP4525656B2 (ja) * | 2006-09-29 | 2010-08-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2008113370A (ja) * | 2006-10-31 | 2008-05-15 | Brother Ind Ltd |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JP2008247495A (ja) * | 2007-03-29 | 2008-10-16 | Brother Ind Ltd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両面記録装置 |
JP4483886B2 (ja) * | 2007-03-29 | 2010-06-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両面記録装置 |
JP4618315B2 (ja) * | 2008-04-08 | 2011-01-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2008
- 2008-12-25 JP JP2008329595A patent/JP467095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12-22 US US12/645,464 patent/US839089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12-25 CN CN2009102626659A patent/CN10175867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390898B2 (en) | 2013-03-05 |
JP2010149984A (ja) | 2010-07-08 |
JP4670954B2 (ja) | 2011-04-13 |
CN101758670A (zh) | 2010-06-30 |
US20100238475A1 (en) | 2010-09-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60342B2 (ja) | 両面記録装置 | |
JP4605239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4640334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CN101898699B (zh) | 纸张翻转装置、具备该纸张翻转装置的电子设备 | |
JP5056314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CN101758670B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JP5549409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445801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CN102825921B (zh) | 记录装置 | |
US8690315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method | |
JP200806899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271854A (ja) | 印刷装置 | |
JP2008246803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605007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4752940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WO2022009648A1 (ja) | 印刷装置 | |
JP2008246672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4613968B2 (ja) | 用紙収容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491118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0037098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
JP5353829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08246801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460049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494745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81275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