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55173B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55173B CN101755173B CN2008800254602A CN200880025460A CN101755173B CN 101755173 B CN101755173 B CN 101755173B CN 2008800254602 A CN2008800254602 A CN 2008800254602A CN 200880025460 A CN200880025460 A CN 200880025460A CN 101755173 B CN101755173 B CN 1017551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guiding panel
- support member
- panel
- gui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具有能够容易地装拆导风面板并且在装拆过程中不会使导风面板掉落的面板结构。所述空气调节机在导风面板(20)的后侧设置有卡止支撑件(31)的卡止部(300)。导风面板(20)的前侧由支撑件(31)的转动轴(330)保持。当导风面板(20)处于关闭姿势时,通过操作卡止部(300)的操作按钮(304),来解除对支撑件(31)的卡止。导风面板(20)能够从支撑件(31)上脱开,支撑件(31)支撑在外壳(3)上。导风面板(20)的前侧挂在转动轴(330)上,使导风面板(20)悬吊着而不会掉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机,其室内单元具有根据冷暖气装置的运转而进行开关的面板。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单元在其外壳的前面上形成吹出口,从吹出口吹出暖风或冷风。并且设置有根据冷暖气装置的运转来切换吹出的风的风向的面板。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38629号)中,在臂部的前端安装有作为面板的改变上下风向叶片。利用该改变上下风向叶片的转动来改变吹出方向。
上述结构中面板与臂部直接连接。换句话说,是通过轴把面板直接安装在驱动面板的驱动装置上。因此,面板不容易从轴上脱开。
为了清扫或维护保养,优选面板能够拆卸。但是,如果把面板直接安装在驱动装置上,则面板的装拆变得困难。如果使面板容易拆卸,则当安装面板时面板与轴不能充分地嵌合,可能导致不能顺畅地打开或关闭面板。
发明内容
即,只要是把面板直接安装在驱动装置上的结构,就不能避免上述问题。所以,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装拆并且能够保持开关动作可靠性的空气调节机。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从外壳的前面到底面为弯曲面,在所述弯曲面上形成有吹出口,外壳的一部分作为导风面板,所述导风面板用于把来自吹出口的风导向室内空间,所述导风面板设置成能够向上或下两个方向打开,并且在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导风面板的开关机构,支撑件以不会脱开的状态与所述开关机构连接,所述导风面板装拆自如地由所述支撑件支撑,并且所述导风面板通过所述支撑件安装 于所述开关机构,通过开关机构使所述支撑件移动,在所述导风面板安装于所述支撑件的状态下使所述导风面板与所述支撑件一起打开或关闭。
导风面板通过支撑件与开关机构连接。当打开或关闭导风面板时,开关面板与支撑件一起打开或关闭。并且,由于导风面板相对于支撑件能装拆,所以不从开关机构上直接进行装拆。
优选的是,所述导风面板在上下方向上由所述支撑件以至少两个点支撑,当解除一个点的支撑时,由其他点支撑所述导风面板。在装拆时,由于导风面板由支撑件以至少一个点支撑,所以在装拆作业过程中,可以防止导风面板掉落。
优选的是,在所述导风面板或所述支撑件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卡止另一个的卡止部,并且设置有保持所述导风面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自如的保持部,当解除所述卡止部的卡止时,所述导风面板利用所述保持部悬吊在所述支撑件上。由此,虽然导风面板从支撑件上脱开,但是由于被保持部以一个点支撑,所以不会掉落。
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在所述导风面板上位于比所述卡止部更靠近上侧的位置。如果解除位于下侧的卡止部的卡止,则导风面板的下侧从支撑件上脱开。但是,由于导风面板的上侧支撑在支撑件上,所以导风面板悬吊在支撑件上。此时,由于外壳为弯曲面,所以吹出口向外部露出,即使不把导风面板从支撑件上完全取下,也可以对吹出口进行清扫等。
优选的是,在所述导风面板上设置所述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具有压住所述支撑件的移动自如的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的一部分露出到所述导风面板的外面,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使所述可动构件移动,以解除对所述支撑件的卡止。由此,可以从导风面板的外侧使可动构件移动。即使导风面板关闭处于关闭姿势,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来解除卡止,也可以简单地使导风面板从支撑件上脱开。
优选的是,所述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在所述导风面板上,通过限制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使所述可动构件不会从所述导风面板上脱开。当从外部进行操作时,可以防止可动构件移动过度,从而可以防止可动 构件从导风面板上脱开。
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导风面板或所述支撑件中的一个上的转动轴和设置在另一个上的轴承。通过把转动轴嵌入轴承中,即使解除卡止,导风面板也支撑在支撑件上。通过将转动轴从轴承上脱开,可以把导风面板完全地从支撑件上取下。
按照本发明,不需要使导风面板直接相对于开关机构进行装拆,由于不需要把支撑件从外壳上取下,所以可以不脱开开关机构和支撑件之间的连接,从而可以保持开关动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空气调节机的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导风面板关闭时的室内单元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导风面板向上打开时的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导风面板向上打开时的室内单元的简要剖视图。
图5是导风面板向下打开时的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导风面板向下打开时的室内单元的简要剖视图。
图7是空气调节机的控制框图。
图8是表示卡止支撑件的导风面板要部的图。
图9是表示卡止时的卡止部的图。
图10是表示解除卡止时的卡止部的图。
图11是表示卡止时的卡止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解除卡止时的卡止部的剖视图。
图13是从内表面一侧观察导风面板的平面图。
图14是图13的A-A方向剖视图。
图15是支撑件的平面图。
图16支撑件的侧视图。
图17是把导风面板的后侧从支撑件上脱开前和脱开后的室内单元的简要剖视图。
图18是导风面板向上打开、并使风吹向吹出口正下方时的室内单元的简要剖视图。
图19是导风面板向上打开、并使风吹向比吹出口正下方稍微倾斜方向时的室内单元的简要剖视图。
图20是导风面板向上打开、并使风吹向斜下方时的室内单元的简要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导风面板的开关机构的室内单元简要剖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限制部中的切换部的动作的图,(a)是初始状态,(b)是向上打开时的状态,(c)是向下打开时的状态。
图23是用于说明限制部的动作的图,(a)是初始状态,(b)是向上打开时的状态,(c)是向下打开时的状态。
图24是表示导风面板关闭时的移动部的室内单元简要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导风面板向上打开时的移动部的室内单元简要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导风面板向下打开时的移动部的室内单元简要剖视图。
图27是限制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移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3外壳 5吹出口 20导风面板
22下轴 23上轴 31支撑件
32杆 300卡止部 301保持部
302可动构件 303爪 304操作按钮
310弹簧 330转动轴 331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单元。室内单元包括热交换器1和室内风扇2,它们被安装在外壳3内。外壳3做成深度比 高度长的箱形,从前面到底面做成弯曲面。在外壳3的上表面形成吸入口4,在弯曲面上形成吹出口5。
在外壳3的内部形成从吸入口4到吹出口5的空气通道6,热交换器1和室内风扇2配置在该空气通道6中。在吸入口4和热交换器1之间配置有过滤装置7,用于去除从吸入口4吸入的室内空气中的灰尘。并且设置有对该过滤装置7进行清扫的清扫装置8。
清扫装置8使过滤装置7在外壳3内移动并通过灰尘去除部9,从而在灰尘去除部9中去除附着在过滤装置7上的灰尘。在外壳3内的前侧,形成从侧面看弯成U形的导向通路10,由电动机、齿轮构成的移动部使过滤装置7沿导向通路10往复移动。在灰尘去除部9中,利用转动刷11从通过的过滤装置7上去掉灰尘,利用吸气风扇使空气沿与过滤装置7大体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流动,吸引被去掉的灰尘并将其排出。
在外壳3的弯曲面上设置有开关吹出口5的导风面板20。如图3~图6所示,导风面板20能够向上或向下打开,并设置有开关导风面板20的开关机构。
在空气调节机中,相对于室内单元,在室外还设置有图中没有表示的室外单元。在室外单元中安装有压缩机、热交换器、四通阀以及室外风扇等,利用这些装置和室内的热交换器1形成制冷循环40。如图7所示,控制制冷循环40的控制装置41设置在室内单元中。由微处理器构成的控制装置41根据用户的指令以及检测室温或外界气温的温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42的检测信号,来控制制冷循环40使冷暖气装置运转。此时,控制装置41根据冷暖气装置的运转控制开关机构,来打开或关闭导风面板20。此外,控制装置41定期或根据来自用户的指令来控制清扫装置8对过滤装置7进行清扫。
导风面板20由弯曲的一块面板制成,导风面板20的宽度做成与外壳3的宽度相等,比吹出口5的宽度宽。在外壳3的前面上形成前面板21,以使从前面的中间部分到底面变得更低。由此,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凹部,在凹部中嵌入导风面板20。在形成凹部的前面板21上形成开口,该开口是吹出口5。因此,导风面板20比吹出口5位于前方,覆盖 吹出口5和吹出口5周围的前面板21。此时,导风面板20为图2所示的关闭状态。
处于关闭状态时,在导风面板20的前端和后端与外壳3之间形成间隙。如图4、图6所示,当导风面板20打开或关闭时,导风面板20的端部进入到该间隙中。导风面板20碰不到外壳3,可以平滑转动。此外,在向上打开或向下打开时,在导风面板20打开到最大时,通过形成导风面板20的前后端部,使导风面板20与外壳3接触,从而防止吹出的风泄漏。特别是在吹出冷风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在外壳3的底面凝结露水。
这样使导风面板20的外表面构成从外壳3的前面到底面的光滑的弯曲面。也就是说,导风面板20是构成外壳3前面一部分的部件。换句话说,把外壳3的一部分面板作为导风面板20使用。由此,导风面板20与以往的空气调节机上采用的百叶板相比,为总长比较长的长面板。
导风面板20通过分别以上下的轴为中心向不同方向转动,向上下方向中任意一个方向打开。如图5、图6所示,导风面板20在冷气装置运转时绕下轴22向下打开。处于该向下打开的姿势时,导风面板20与吹出口5的下壁相连,利用导风面板20和吹出口5的上壁形成长的喷口。导风面板20把冷风导向斜上方向,使冷风沿屋顶吹出。
如图3、图4所示,在暖气装置运转时导风面板20绕上轴23向上打开。处于该向上打开的姿势时,导风面板20遮挡住吹出口5的前方,压住向前方吹出的暖风,把暖风导向地面方向。此外,即使在冷风装置运转的初期,也可以使导风面板20成为向上打开的姿势,使冷风吹向地面方向,进行快速制冷。如图2所示,在停止运转时成为关闭姿势,导风面板20覆盖吹出口5,与外壳3成为一体。
上述这种大型的导风面板20容易产生扭曲或弯曲。所以在导风面板20的内表面上,在前后方向(短边方向)的两个端部边缘上形成增加强度用的周壁。周壁沿整个左右方向(长边方向)形成。周壁是中空结构,可以把周壁增厚。利用这样的周壁可以提高导风面板20的强度,防止弯曲。此外,在左右方向的两个端部边缘上也形成同样的增加强度用的周壁。因此,可以防止导风面板20扭曲。
这样,通过使导风面板20的四周的端部边缘壁厚加大来增加强度,可以提高导风面板20抗变形强度,从而可以使导风面板20大型化。而且由于导风面板20是难以变形的结构,所以可以使导风面板20的前后方向的弯曲程度变大,从而容易控制导风面板20打开时的送风方向。也就是说,在冷气装置运转时,可以把冷风导向屋顶,从而可以使冷风的到达距离变长。在暖气装置运转时,以靠近墙壁的方式引导暖风,使暖风到达地面。
此外,在周壁的前端形成倾斜面。使周壁的内侧表面为倾斜面。外侧表面为垂直面。当导风面板20处于向下打开的姿势时,吹出的冷风碰到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周壁,有时在周壁上凝结露水。所以通过做成倾斜面,使冷风沿倾斜面流动。可以使冷风不停留地流动,从而防止在周壁上凝结露水。
在被该周壁围绕的导风面板2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隔热件30。隔热件30安装在除左右方向两端之外的整个内表面上。把隔热件3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做成比吹出口5的宽度宽。隔热件30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因此,在面向吹出口5的导风面板20的内表面一侧没有突出物,不会妨碍风的流动。
如图5所示,在导风面板20的内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支撑件31。导风面板20装拆自如地由支撑件31支撑。支撑件31通过杆32安装在外壳3上。也就是说,导风面板20通过构成开关机构的杆32安装在外壳3上,且能够在外壳3上进行装拆。
导风面板20的上轴23设置在支撑件31的前侧,下轴22设置在支撑件31的后侧。上下轴23、22沿左右方向配置,支撑两端以便使上下轴23、22离开支撑件31。上下轴23、22在前后左右方向上位于比吹出口5更靠近外侧、且位于比吹出口5更靠近前方的位置。因此,上下轴23、22不影响从吹出口5吹出的风的流动。
在导风面板20的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卡止支撑件31的卡止部,作为卡止部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滑动自如的爪33。爪33与在前后方向上形成的周壁相对,利用弹簧等压靠构件向周壁压靠。通过把支撑件31夹持 在爪33和周壁之间,把支撑件31卡止在导风面板20上。通过使爪33向离开周壁的方向滑动,把导风面板20从支撑件31上取下。
而且,在前后方向上爪33至少设置在前侧或后侧中的一侧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在另一侧设置保持部,用于保持导风面板20转动自如。保持部通过把销卡合在孔中,来保持导风面板20转动自如。在导风面板20或支撑件31中的任意一个上设置销,在另一个上形成嵌入销的孔。通过把销嵌入孔中,支撑件31保持导风面板20并使其能够转动。由此,导风面板20在前后方向上由支撑件31以两个点支撑。
在一侧设置爪33的情况下,考虑到操作性,设置在前侧为好。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在使导风面板20处于向下打开姿势的状态下,边看着爪33边装拆导风面板20。因此可以容易并可靠地进行装拆作业。此外,即使解除爪33的卡止,由于销还嵌入孔中,所以导风面板20仍转动自如地由支撑件31支撑,导风面板20成为悬吊在支撑件31上的状态。因此,导风面板20不会掉落。此后,如果把销从孔中拆下,则将导风面板20从支撑件31上完全取下。
在上述的面板结构中,由于爪33设置在导风面板20的内表面一侧,所以需要先使导风面板20成为向下打开姿势或向上打开姿势,再将其取下。在此,提供一种面板结构,即使导风面板20不处于向下打开姿势或向上打开姿势等而是处于关闭姿势时,也可以装拆。下面对这种面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这种面板结构中,在导风面板20的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卡止支撑件31的卡止部300。而且,还设置有用于保持导风面板20使其相对于支撑件31转动自如的保持部301。导风面板20的后侧被卡止部300支撑,导风面板20的前侧被保持部301支撑,导风面板20由支撑件31以两点支撑。即,当导风面板20处于关闭姿势时,保持部301位于比卡止部300更靠近上侧的位置。此外图8中,图中的上侧是导风面板20的前侧,下侧是导风面板20的后侧。
卡止部300具有压住支撑件31的可动构件302。如图9~图12所示,可动构件302在左右方向上滑动自如地设置在导风面板20的内表面一 侧。可动构件302在内侧端、即在靠近导风面板20的中央的端部一侧具有爪303,在外侧端、即在靠近导风面板20的外侧的端部一侧具有操作按钮304。爪303和操作按钮304被连接板305连接成一体。连接板305位于支撑件31背面。
爪303以夹住支撑件31的正反面的方式卡合支撑件31。在支撑件31的内侧端、即在靠近导风面板20的中央的端部一侧突出设置有卡止片306,爪303与卡止片306卡合。在爪303的内侧端突出设置有销307,销307穿过保持孔309,该保持孔309形成在直立设置于导风面板20上的直立壁308上。在销307的周围插入弹簧310,弹簧310安装于直立壁308和爪303之间。弹簧310被覆盖片311覆盖,以使从外部不能接触到弹簧310。
并且弹簧310对爪303施加朝向外侧端的作用力。通过设置如该弹簧310这样的压靠构件,从而把爪303向支撑件31按压,使爪303卡止支撑件31。因此,当导风面板20打开或关闭时,可以保持支撑件31的卡止状态,从而可以防止导风面板20从支撑件31上脱开。作为压靠构件只要是具有弹性的构件即可,也可以采用弹性橡胶。而且,对支撑件31进行定位,以使其在导风面板20的内表面上不会沿左右方向移动。因此,即使爪303被弹簧310压靠而抵接在支撑件31上,支撑件31也不会向外侧偏移。
如图13、14所示,操作按钮304穿过贯通孔321,该贯通孔321形成于导风面板20的左右方向侧的周壁320上。如图11所示,利用弹簧310的压靠力,操作按钮304从贯通孔321露出到导风面板20的外面。由此,能够从外部操作可动构件302。
如图10、12所示,通过用户按下操作按钮304的操作,可动构件302克服弹簧310的压靠力,向导风面板20的长边方向中央移动。由于该操作使爪303也移动,从而解除对支撑件31的卡止。
当把导风面板20从支撑件31上取下时,可动构件302利用弹簧310的压靠力向外侧端移动。在操作按钮304的外周形成台阶322,如果操作按钮304向外侧移动,则台阶322与贯通孔321的内侧的周向边缘抵接。 由此,如图11所示,即使可动构件302由于弹簧310的压靠而被按压,也能够防止操作按钮304从导风面板20的外表面突出很多。
可动构件302在左右方向(导风面板20的长边方向)上移动自如地保持在导风面板20上。即,在外侧端,操作按钮304嵌入贯通孔321中,在内侧端,销307嵌入保持孔309中。由此,可动构件302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保持在导风面板20上,从而不会从导风面板20上脱开。
当按压操作按钮304时,虽然可动构件302向内侧移动,但该移动被限制。在导风面板20上突出设置有肋323,可动构件302与该肋323抵接从而限制了移动。在可动构件302的连接板305上形成切口324,在切口324内突出形成薄片325。薄片325的厚度比连接板305薄。如果该薄片325与肋323抵接,则可动构件302停止移动。此时,如图12所示,操作按钮304不会从贯通孔321中脱出。由于销307嵌入保持孔309中,所以可动构件302不会从导风面板20上脱开。
在此,由于把可动构件302安装在导风面板20上,并且保持孔309的孔壁为锥形,所以可以把可动构件302的销307从斜上方插入保持孔309中。在把销307插入保持孔309中之后压低可动构件302,使操作按钮304不与周壁320接触地把可动构件302移向内侧端。此时,薄片325与肋323抵接。由于薄片325很薄,所以薄片325容易弯曲,碰到肋323而产生弯曲,所以可以压低连接板305直到碰到导风面板20为止。接着,利用弹簧310的压靠力,使可动构件302向外侧端移动,从而使操作按钮304嵌入贯通孔321中。
如图8所示,利用保持部301使导风面板20和支撑件31能够转动地卡合,该保持部301由转动轴330和轴承331构成。如图15、16所示,在支撑件31的前侧突出设置有转动轴330。转动轴330设置成左右一对。而且,图中的支承轴80用于转动自如地安装杆32。图15、16中,图中的上侧是支撑件31的前侧。
如图13、14所示,在导风面板20的前侧设置有左右一对轴承331。轴承331支承转动轴330以使转动轴330不会脱落。图13、14中,图中的上侧是导风面板20的前侧,下侧是导风面板20的后侧。
当导风面板20处于关闭姿势时,如后所述,支撑件31的上轴23和下轴22被开关机构锁住,支撑件31被保持为接近外壳3的状态。当导风面板20处于关闭姿势时,如果用户按下操作按钮304,则可动构件302滑动,使爪303离开支撑件31。导风面板20和支撑件31的卡合被解除,导风面板20的后侧离开支撑件31。在导风面板20的前侧,由于导风面板20的轴承331与支撑件31的转动轴330卡合,所以如图17所示,导风面板20成为悬吊在支撑件31上的状态。因此,在装拆作业过程中,导风面板20不会掉落。在该状态下,由于外壳3的吹出口5向外部露出,所以可以对吹出口5的内部进行清扫或维护保养。而且,如果抬起导风面板20并使轴承331从转动轴330上脱开,则可以把导风面板20从保持在外壳3上的支撑件31上完全取下。
这样,如果卡止部300比保持部301更靠近后侧即下侧,则操作按钮304接近地面。因此,用户容易进行装拆操作。由于导风面板20处于悬吊着的状态,所以不妨碍简单的作业。
当安装导风面板20时,首先把导风面板20的轴承331挂在支撑件31的转动轴330上。如图17所示,导风面板20的前侧由支撑件31支撑。导风面板20能够以转动轴330为中心转动。一边按下操作按钮304,一边把导风面板20的后侧抬起,使导风面板20绕逆时针方向转动。
如果导风面板20与支撑件31抵接,则放开操作按钮304。利用弹簧310的压靠力,使可动构件302移动,从而使爪303夹住支撑件31。导风面板20的后侧支撑在支撑件31上,从而把导风面板20安装在支撑件31上。由此,当导风面板20处于关闭姿势时,可以装拆导风面板20。而且,即使在导风面板20处于向上打开姿势或向下打开姿势时,也可以同样地相对于支撑件31装拆导风面板20。
如图11、12所示,爪303的上表面形成倾斜面。支撑件31的内侧端的下侧角为圆角。由此,即使不按下操作按钮304,也可以把导风面板20安装在支撑件31上。
在没有把导风面板20安装在支撑件31上时,利用弹簧310的压靠力,把可动构件302向导风面板20的外侧按压,使台阶322与贯通孔321的周向边缘抵接,从而使可动构件302位于如图11所示的能够卡止支撑件31的位置。如果使导风面板20的后侧以转动轴330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爪303接触到支撑件31的下侧角。如果使其继续转动,则可动构件302被支撑件31按压从而向中央移动。支撑件31的下侧角越过爪303的倾斜面。利用弹簧310的压靠力,使可动构件302向外侧移动,从而使爪303卡止支撑件31。由此,不按下操作按钮304就可以把导风面板20安装在支撑件31上,从而可以简单地安装导风面板20。
在该导风面板20的装拆作业过程中,用户不接触支撑件31就可以进行作业。即,用户仅握住导风面板2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根据需要来操作操作按钮304即可,从而可以容易地装拆导风面板20。此外,导风面板20不是直接安装在开关机构上,而是通过支撑件31来安装。因此,当装拆导风面板20时,对开关机构没有影响,可以降低由于安装时的安装错误而导致导风面板20的开关动作不良的可能性。
如图18~图21所示,在吹出口5内设置有风向板24和辅助百叶板800。风向板24在左右方向上改变角度,从而改变左右方向的风向。辅助百叶板800设置在吹出口5的出口部分,位于风向板24的前方,根据导风面板20的姿势来改变上下方向的角度,一边对吹出的风进行整流一边改变上下方向的风向。
辅助百叶板800为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板状,前后端部的尖端比较细。在形成于后端部一侧左右端部的轴连接部上,固定有轴向为左右方向的旋转轴801。该旋转轴801配置在形成延伸至吹出口5的空气通道6的上下壁中的上壁一侧,并且贯通吹出口5的左右侧壁,所述左右侧壁支承轴并使其转动自如。其中,在旋转轴801的轴端上通过未图示的减速机构连接百叶板电动机803(参照图7),百叶板电动机803通过控制装置41进行驱动控制。
在导风面板20的下端绕上轴23向前侧打开、处于向上打开姿势的状态下,控制装置41驱动控制百叶板电动机803,将辅助百叶板800定向为相对于风的流动方向带有角度从而改变风向。此外,在导风面板20的上端绕下轴22向下打开、处于向下打开姿势的状态下,控制装置41驱动控制百叶板电动机803,对辅助百叶板800进行定向控制以使其与风 的流动方向平行。
此外,在导风面板20处于向上打开姿势的状态下,控制装置41控制辅助百叶板800的姿势,以便利用辅助百叶板800来遮挡吹出口5的前方,压住向前方吹出的空气并将其导向下方。此外,在导风面板20处于向上打开姿势的状态下,控制装置41控制辅助百叶板800的角度,以使从吹出口5吹出的风吹到辅助百叶板800和导风面板20这两个构件上,从而以两个阶段来改变风向。下面举例说明导风面板20和辅助百叶板800的姿势。
图4是在导风面板处于向上打开姿势的状态下,将辅助百叶板800定向为相对于风的流动方向带有角度的例子。在该例子中,由于使辅助百叶板800相对于风的流动方向带有角度,利用辅助百叶板800对从吹出口5吹出的空气形成的风进行整流,其一部分通过辅助百叶板800的下侧,不与导风面板20接触而直接流向斜下方。此外,剩余部分的风在被辅助百叶板800整流之后,碰到导风面板20的内表面,沿其内侧弯曲的表面被导向斜下方。
图6是在导风面板处于向下打开姿势的状态下,将辅助百叶板800定向为与风的流动方向平行的例子。在该例子中,导风面板20绕下轴22向下转动成为大体水平的姿势。也就是说,处于向下打开姿势时,导风面板20与吹出口5的下壁相连,由导风面板20和吹出口5的上壁形成长的喷口。因此,可以利用导风面板20把风导向斜上方,从而可以使风沿屋顶吹向远方。此时,由于辅助百叶板800定向为与风的流动方向平行,所以不会强行遮挡风的流动,从而起到将从吹出口5吹出的空气导向远方的作用。
图18是在导风面板处于向上打开姿势的状态下,控制导风面板20的打开角度使其成为大体垂直姿势,并且使辅助百叶板800相对于风的流动方向带有角度来对风进行整流的例子。在该例子中,利用辅助百叶板800对从吹出口5吹出的空气形成的风进行整流,空气形成的风碰到导风面板20而改变风向,风从吹出口5向正下方流动。因此,在该例子中,利用辅助百叶板800改变风向,并利用位于风的下游的导风面板20改变风向,通过上述两个阶段改变风向,从而向吹出口5的正下方送风。 此外,由于利用辅助百叶板800和导风面板20阶段性地改变风向,所以与极端地改变风向相比可以降低侧风声音的大小。
图19是在导风面板处于向上打开姿势的状态下,虽然控制导风面板20的打开角度使其成为大体垂直姿势,但是主要由辅助百叶板800承担改变风向的功能,将辅助百叶板800定向为垂直方向来遮挡风的流动,从而把风压向下方的例子。在该例子中,主要利用辅助百叶板800来发挥改变风向的功能,与图18所示的垂直正下方的流动方向相比,风稍稍向斜下方流动。
图20与图4所示的姿势相同,是在导风面板处于向上打开姿势的状态下,最大限度打开导风面板20,并将辅助百叶板800定向为相对于风的流动方向带有角度的例子。在该例子中,为了改变风向,把辅助百叶板800能够绕轴801转动自如地配置在吹出口5的出口附近,所以在辅助百叶板800与吹出口5的上壁之间产生空间804,会产生通过该空间804并沿上壁流动的空气流动,从而产生空气泄漏,泄露的空气的一部分碰到导风面板20后有可能向左右方向漏出。
因此,为了消除这种空气泄漏,如图20所示,在比辅助百叶板800的轴801更靠近前侧且在上壁上形成突起901,该突起901用于使来自空气通道6的风的流动离开上壁,沿辅助百叶板800流动。虽然举例说明的突起901的断面为三角形,但是断面也可以是半圆形等其他的形状。利用该突起901,可以使沿上壁流动的空气因突起901而产生跳跃从而沿辅助百叶板800一侧流动。
如图21所示,导风面板20的开关机构包括使导风面板20相对于外壳3离合的移动部50以及在导风面板20移动时限制导风面板20的打开方向的限制部51。
当打开导风面板20时,移动部50使导风面板20向离开外壳3的方向移动。此时,限制部51允许向上打开或向下打开中任意一种打开方式,通过限制向另一个方向打开,来切换导风面板20的打开方向。如果限制向下打开,则导风面板20向上打开。相反,如果限制向上打开,则导风面板20向下打开。当关闭导风面板20时,移动部50使导风面板20向靠近外壳3的方向移动。
也就是说,限制部51通过锁住上轴23或下轴22以使其不能移动的方式来限制打开的方向。当向下打开时,锁住下轴22。当向上打开时,锁住上轴23。
此外,限制部51具有使导风面板20保持为关闭姿势的功能。关闭姿势的导风面板20靠近外壳3的前面板21。此时,限制部51锁住上轴23和下轴22。即使施加要把导风面板20拉开的外力,由于两个轴23、22被锁住,所以导风面板20不动。
作为用于开关导风面板20的驱动源,仅具有用于使导风面板20移动的驱动源即可。而且驱动源使导风面板20进行往复移动的简单动作即可。因此,使导风面板20往复移动的移动部50可以是简单的机构。由此,可以简化开关机构,实现开关机构的小型化。
如图22、图23所示,限制部51包括:保持上下轴23、22的上下一对挂钩52、53;限制各挂钩52、53的动作来切换打开方向的切换部54;使各挂钩52、53连动来进行动作的连动部55;以及驱动连动部55的驱动部56。如图24~图26所示,移动部50包括:支撑导风面板20的杆32;使杆32从外壳3进出的移动机构部57;以及驱动移动机构部57的驱动部58。而且,在图21、图24~图26中,为了清楚地表示导风面板的移动部和限制部的机构,在图示中省略了辅助百叶板。
在外壳3内部设置有左右一对限制部51,该限制部51配置在比吹出口5更靠近左右方向的外侧。如图27所示,在底板60上构成限制部51,并被单元化。底板60被固定在外壳3的内部。
上挂钩52和下挂钩53被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固定轴61上,该固定轴61固定在底板60上。在前面板21上沿上下方向分别形成各挂钩52、53进出的出入口21a。上挂钩52从出入口21a伸出,从下侧挂住上轴23。利用在前面板21上形成的承接台62和上挂钩52夹持上轴23。同样,下挂钩53也从出入口伸出,从下侧挂住下轴22,利用下挂钩53和承接台63夹持下轴22。
连动部55利用联杆机构能够使各挂钩52、53动作。具体地说,连 动部55由上下一对连杆件64、65和连动板66构成。上下连杆件64、65分别连接上下挂钩52、53和连动板66。也就是说,在上连杆件64的一端形成轴64a,该一端的轴64a嵌入上挂钩52的轴孔中。上挂钩52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连杆件64的一端上。关于下连杆件65和下挂钩53也是相同的结构。
上连杆件64的另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连动板66上。连动板66做成扇形齿轮,在其圆弧面上形成齿。连动板66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固定轴67上,该固定轴67突出设置在底板60上。在连动板66上形成一对长槽68,上下连杆件64、65的另一端的轴64b、65b嵌入各长槽68中。各长槽68向以固定轴67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各连杆件64、65的另一端的轴64b、65b可以沿半径方向移动,利用长槽68设置间隙。
利用连动板66的转动,各连杆件64、65在挂钩52、53的固定轴61和连动板66的固定轴67之间连动并移动。因此各挂钩52、53可以绕固定轴61转动。
驱动部56由多个齿轮69和限制电动机70构成。限制电动机70设置在载物台71上,载物台71安装在底板60上。齿轮69嵌在限制电动机70的电动机轴上,通过多个齿轮69把限制电动机70的驱动力传递给连动板66。如果驱动限制电动机70,则连动板66绕固定轴67转动。
如图23所示,切换部54引导各连杆件64、65的另一端的轴64b、65b移动。在载物台71上形成限制槽72,两个另一端的轴64b、65b嵌入限制槽72中。利用限制槽72通过使各连杆件64、65进行不同的移动,来决定各挂钩52、53的移动。也就是说,当挂钩52、53中的一方移动时,挂钩52、53中的另一方被限制而不移动。切换部54根据打开的方向来决定各挂钩52、53的移动。
限制槽72做成大体コ形。限制槽72由上锁槽72a、中间槽72b、下锁槽72c三个槽构成,三个槽连续地连接在一起。上锁槽72a沿以上连杆件64的一端的轴64a为中心的圆弧形成。下锁槽72c沿以下连杆件65的一端的轴65a为中心的圆弧形成。中间槽72b沿以连动板66的固定轴67为中心的圆弧形成。
如图22(a)、图23(a)所示,当在中间槽72b中有两个另一端的轴64b、65b时,各挂钩52、53分别支撑上下轴23、22,锁住两个轴23、22。将此时的状态作为初始状态。如图22(b)、图23(b)所示,当在上锁槽72a中有上连杆件64的另一端的轴64b时,上挂钩52保持上轴23,并锁住上轴23。下挂钩53从下轴22上脱离。如图22(c)、图23(c)所示,当在下锁槽72c中有下连杆件65的另一端的轴65b时,下挂钩53保持下轴22,并锁住下轴22。上挂钩52从上轴23上脱离。
当处于初始状态时,如果连动板66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上连杆件64的另一端的轴64b沿上锁槽72a移动。上连杆件64的另一端的轴64b以一端的轴64a为中心沿圆周方向移动。由于上连杆件64不沿半径方向移动,所以一端的轴64a也不移动。因此上挂钩53不转动。另一方面,下连杆件65的另一端的轴65b沿中间槽72b移动。牵引一端的轴65a移动。下挂钩53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如图22(b)、图23(b)所示,解除了下轴22的锁住状态。当处于初始状态时,如果连动板66绕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同样如图22(c)、图23(c)所示,解除上轴23的锁住状态。控制装置41驱动左右的限制电动机70,以使上述的动作在左右的限制部51中同步。限制电动机70使用步进式电动机,根据打开方向进行正反转。
在外壳3的内部设置左右一对移动部50,该移动部50配置在比限制部51更靠近左右方向的外侧。如图24~图26所示,杆32的前端从在前面板21上形成的纵向长的孔21b(参照图3)向外侧伸出。在支撑件3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杆32的支承轴80。杆32的前端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支承轴80上。支承轴80偏心地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中央的靠前一侧。杆32的断面为圆形,由于风吹到上面时容易沿表面流动,所以即使被冷风吹到也不容易凝结露水。此外,杆32为中空结构。因此可以既保持强度又轻量化,从而可以减轻使杆32移动的电动机的负荷。
当打开导风面板20时,移动机构部57使杆32的前端向前方移动,当关闭时向后方移动。移动机构部57支撑杆32,作为进行往复移动的移动板81。如图28所示,移动板81做成扇形,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固定于底板82上的固定轴83上。底板82固定在外壳3上。
移动部50也与限制部51一样被单元化。其中,限制部51和移动部50被并排配置在外壳3左右两侧的空间中。如果把两者组合成一个单元,则可以作为开关机构单元使用,这样使安装作业变得容易。此外,由于能够由很少的零件构成移动部50,所以可以使单元实现小型化和薄型化。因此,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装入开关机构,从而能够增加吹出口5的宽度。如果采用大的吹出口5,则宽度方向的送风范围变大,可以把风送到房间的各个角落。
杆32的后端通过转动轴84转动自如地安装在移动板81的前端附近。在移动板81上形成圆弧槽85。圆弧槽85在以固定轴83为中心的圆弧上形成。在圆弧槽85上形成齿条。驱动部58由开关电动机86和安装在电动机轴上的齿轮87构成。把该齿轮87插入到圆弧槽85内,使其与齿条啮合。
如果驱动开关电动机86,则伴随齿轮87的转动,移动板81绕固定轴83转动,杆32从前面板21进出。如图24所示,当导风面板20为关闭姿势时,移动板81位于后侧。仅杆32的前端从前面板21伸出。这种状态为初始状态。
当解除下轴22的锁住状态时,如果驱动开关电动机86,则如图25所示,移动板81绕逆时针方向转动。杆32被压出,其前端向前方移动。导风面板20绕上轴23转动而向上打开。控制开关电动机86,以使移动板81转动一定角度、例如转动50度。
当解除上轴23的锁住状态时,如果驱动开关电动机86,则如图26所示,移动板81绕逆时针方向转动。杆32被压出,前端向前方移动。导风面板20绕下轴22转动而向下打开。此时,由于导风面板20以下降的方式打开,所以杆32的前端也缓慢下降并向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板81也仅转动一定角度。
当导风面板20打开时,如果驱动开关电动机86,使移动板81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导风面板20将关闭。利用移动板81的转动,使杆32的后端向后方移动。杆32被拉入外壳3内。伴随此过程,导风面板20以上轴23或下轴22为中心转动。导风面板20靠近外壳3,成为关闭姿 势。
此外,控制装置41驱动左右的开关电动机86,使上述的动作在左右的移动部50中同步。开关电动机86使用步进式电动机,对应打开或关闭动作进行正反转。
在冷暖气装置运转过程中,当导风面板20处于打开姿势时,导风面板20被上下轴23、22中任意一个轴锁住。在此,如果施加外力来强行拉导风面板20,则一个轴被推压(在此为上轴23)。如果上轴23被推压,则上挂钩52将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上连杆件64被向轴线方向推压。轴线方向是连接上连杆件64的一端和另一端的方向。上连杆件64的另一端通过限制槽72按压载物台71。此时,位于上连杆件64的另一端的上锁槽72a的方向和上连杆件64的轴线方向大体垂直。由于载物台71被固定,上连杆件64不向轴线方向移动。来自上连杆件64的力的作用方向与上锁槽72a大体垂直。在上连杆件64的另一端上没有作用与上锁槽72a的方向平行的力。由此,上连杆件64不沿上锁槽72a移动,阻止了上挂钩52的转动。
因此,当导风面板20打开时,即使施加外力,通过使连杆件64、65和限制槽72的方向成为垂直的关系,可以防止锁住状态被解除。因此,可以避免打开的导风面板20被杆32支撑而悬吊着的情况。
当导风面板20最大限度打开时,与打开的方向无关,杆32的移动量是一定的。但是,由于与导风面板20相对的杆32的前端位置是偏心的,所以如图4、图6所示,在向上打开和向下打开时打开角度不同。向上打开时的打开角度比向下打开时的打开角度大。也就是说,从打开时的中心到支点的距离越近,打开的角度就越大。中心是上轴23或下轴22,支点是杆32前端的位置。由于杆32安装成靠近上轴23,所以向上打开的打开角度大,向下打开的打开角度小。
当冷气装置运转时向下打开,如果打开角度大,则导风面板20降到比水平线低。这使冷风在水平方向流动,不产生朝向屋顶的气流。冷风到达的距离变短,冷风直接吹到人。因此,在向下打开时希望打开的角度小。当暖气装置运转时向上打开,如果打开角度小,则暖风的出口变 窄。吹到导风面板20返回的暖风没有其他流动方向,与吹出的暖风碰撞而使流动紊乱。其结果向地面方向吹出的风速变弱,使暖风不能到达地面。
这样就不能在冷暖气装置运转时有效地进行送风,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但是,如上所述,通过使向上打开的打开角度变大,向下打开的打开角度变小,当冷气装置运转时可以使冷风吹向屋顶,当暖气装置运转时可以使暖风的出口扩宽,从而形成顺畅的暖风气流。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空气调节机的最大能力。
空气调节机通过用户操作遥控器时的指令、或当到了定时器的设定时间时,使冷暖气装置运转。控制装置41控制制冷循环40,并且控制导风面板20和辅助百叶板800的打开和关闭。此时,控制装置41使移动部50和限制部51连动。
在冷暖气装置运转时,控制装置41按照预定的时间,开始或停止对限制电动机70和开关电动机86的驱动。而且,开始或停止对辅助百叶板800的百叶板电动机803的驱动。也就是说,连续控制各电动机70、86和803。
辅助百叶板800的动作时间是在打开导风面板20之后,再转动打开辅助百叶板800,并且是在关闭导风面板的动作之前,转动关闭辅助百叶板800。当快速制冷时,导风面板20绕上轴转动暂时成为向上打开姿势之后,再经由关闭姿势切换成绕下轴转动向下打开姿势,此时,连续控制辅助百叶板800以使其在导风面板20进行打开动作之后,再进行打开动作,并且在导风面板20进行关闭动作之前转动关闭。
此外,控制装置41在开始运转之前进行初始化动作。也就是说,控制装置41判断运转停止时的导风面板20的位置,在没有处于初始状态时,作为初始化动作使移动部50和限制部51动作,以使其成为初始状态。当开始运转时处于初始状态,则不进行初始化动作,直接开始运转。此外,导风面板20处于关闭姿势时是初始状态,导风面板20的打开角度与移动部50和限制部51的各构件的状态具有关联性。
如图24所示,用于检测导风面板20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90设置 在移动部50上。而且,位置检测传感器90设置在左右的移动部50上。位置检测传感器90为限位开关。在外壳3内把位置检测传感器90安装在移动部50的底板82上。位置检测传感器90配置成靠近处于初始状态的移动板81。当处于初始状态时,安装在移动板81上的杆32与位置检测传感器90接触。因此,位置检测传感器90检测出导风面板20处于初始状态、即处于关闭姿势。
此外,位置检测传感器90也可以直接检测导风面板20的位置,不限定于限位开关等接触式传感器,也可以使用光传感器、摄像机等非接触式传感器。
控制装置41根据位置检测传感器90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导风面板20是否处于初始状态。通常,运转停止时导风面板20处于关闭姿势,移动部50和限制部51也处于初始状态。但是,在由于某种情况导致没有处于初始状态时,控制装置41根据来自位置检测传感器90的检测信号判断出没有处于初始状态。因此,控制装置41进行初始化动作,强制性地使其成为初始状态。
以往,把导风面板20从最大打开状态到关闭状态(初始状态)的时间作为初始化时间预先进行存储,当冷气装置或暖气装置开始运转时,必须在初始化时间内进行关闭导风面板20的初始化动作,之后,再使冷气装置或暖气装置等进行正常运转。但是,在这种以往的初始化动作中,由于即使在冷气装置或暖气装置等开始运转时处于初始状态,也必须在初始化时间内进行初始化动作,所以转移到冷气装置或暖气装置的正常动作需要时间。
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由于通过设置位置检测传感器90,可以检测当运转开始时导风面板20是否处于初始状态,所以当运转开始、导风面板20处于初始状态时,可以不进行初始化动作,而直接进行冷气装置或暖气装置的运转。
当运转开始、导风面板20没有处于初始状态时,进行初始化动作,当位置检测传感器90检测出处于初始状态时,可以终止初始化动作,转移到冷气装置或暖气装置的运转。此外,即使导风面板20没有处于最大 打开状态,而处于稍稍打开状态或打开到中间左右的状态,也进行初始化动作,由于当位置检测传感器90检测出处于初始状态时终止初始化动作,所以不必一定在初始化时间的期间内进行初始化动作,就可以转移到冷气装置或暖气装置的运转。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来自位置检测传感器90的检测结果,可以减少初始化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可以快速地转移到正常运转。而且,在位置检测传感器90没有检测出导风面板20处于初始状态的情况下,不进行打开导风面板20的动作,而只进行关闭动作。
在即使以规定时间进行了初始化动作,导风面板20也没有成为初始状态的情况下,暂时使导风面板20成为完全打开状态,即,为了从打开状态变为完全打开状态,只进行必要时间的打开动作,从而使其成为完全打开状态。接着,可以使辅助百叶板800成为关闭状态,此后,再使导风面板20成为关闭状态。在即使进行了该动作,位置检测传感器90还不能检测出导风面板20成为初始状态的情况下,就作为动作不正常进行错误显示。
此外,当首次把空气调节机的插头连接到家用电源上时,或者因停电等使空气调节机的供电被中途切断等情况下,由于需要使辅助百叶板800成为关闭状态,所以首先把导风面板20打开到至少使辅助百叶板800成为能够转动的状态(例如把导风面板20打开到完全打开状态),在使辅助百叶板800成为关闭状态后,再使导风面板20成为初始状态。
在初始状态下,如图24所示,在移动部50中,移动板81位于后侧的位置。如图21、图23(a)所示,在限制部51中,上下连杆件64、65的另一端的轴64b、65b位于中间槽72b中。
如果开始暖气装置的运转,则控制装置41首先驱动限制部51的限制电动机70。通过该驱动使连动板66绕顺时针方向转动。上连杆件64以一端为中心转动。通过下连杆件65的另一端的轴65b沿中间槽72b移动,来向上拉下连杆件65。下挂钩53绕顺时针转动,解除下轴22的锁住状态。
控制装置41以稍晚于限制电动机70的启动时间来驱动移动部50的 开关电动机86。开关电动机86的启动时间是在下挂钩53从下轴22上脱开后。也就是说,当到达了规定的第一时间时,控制装置41使限制电动机70停止。如图23(b)所示,该第一时间是根据上连杆件64的另一端的轴64b到达上锁槽72a的终点的时间来确定的时间。限制电动机70停止后,控制装置41驱动开关电动机86。
通过驱动开关电动机86,移动板81绕逆时针方向转动。杆32被压向前方,导风面板20向离开外壳3的方向移动。导风面板20绕上轴23打开。如果到达设定的打开角度,则控制装置41使开关电动机86停止。此外,可以从开关电动机86的步数计算出打开角度。
控制装置41以一定时间驱动开关电动机86,如果到达第二时间,则使开关电动机86停止。此时,达到图25所示的最大打开角度。导风面板20成为向上打开姿势,使暖风吹向地面。
此后,控制装置41对百叶板电动机803进行动作控制,使辅助百叶板800进行打开动作直到到达规定的角度为止,从而使暖风吹向地面。
在冷气装置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41也以同样的时间控制限制电动机70和开关电动机86。但是,限制电动机70向与暖气装置运转时相反的方向转动。开关电动机86向与暖气装置运转时相同的方向转动。
如果到达驱动一定时间后的第二时间则开关电动机86停止。此时,到达图26所示的最大打开角度。导风面板20成为向下打开姿势,使冷风吹向屋顶。此后,控制装置41对百叶板电动机803进行动作控制,使辅助百叶板800进行定向动作以使其与风的流动方向平行,从而使冷风吹向屋顶。
如果冷暖气装置运转结束,则控制装置41首先使百叶板电动机803动作,从而使辅助百叶板800进行关闭动作。接着,驱动开关电动机86。杆32被拉回,导风面板20靠近外壳3。如果到达规定的第三时间,则控制装置41使开关电动机86停止。此时如图24所示,导风面板20成为关闭姿势,移动板81位于后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三时间是根据移动板81返回到初始状态时的时间来确定的时间。此外,位置检测传感器90检测移动板81返回到初始状态的情况。第三时间也可以对应于该检测的 时间。
此后,控制装置41驱动限制电动机70。例如,在暖气装置运转的情况下,从图23(b)所示的状态变化到图23(a)所示的状态。下挂钩53转动使下轴22被锁住。如果达到规定的第四时间,则控制装置41使限制电动机70停止。第四时间是根据下连杆件65另一端的轴65b从上锁槽72a和中间槽72b的连接位置到达中间槽72b和下锁槽72c的连接位置的时间来确定的时间。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更多的修正和变更。也可以把卡止部设置在支撑件上,来抓住并卡止导风面板。作为保持部也可以在导风面板上设置转动轴,在支撑件上设置轴承。
此外,也可以将卡止部设置在导风面板的中间,并将保持部设置在前侧和后侧,用三个点来支撑导风面板。在这种情况下,使保持部的转动轴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通过压住转动轴,可以将其从支座上脱开,从而容易装拆。
上述面板结构可以适用于具有如下结构的空气调节机,其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不同,支撑打开或关闭吹出口的导风面板的支撑件转动自如(或旋转自如)地安装在臂部的前端附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像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上轴或下轴。即,用臂部取代杆,在该臂部内收纳齿轮等驱动部件。该驱动部件由电动机驱动,使安装在臂部前端的支撑件转动(或旋转)。伴随于此,安装在支撑件上的导风面板也转动(或旋转)。
为了使导风面板转动(或旋转),利用电动机使臂部向比吹出口更靠近前方移动,以使臂部的前端离开外壳,并控制导风面板,使其在与外壳不接触的位置进行转动(或旋转)。并且,控制臂部的移动和导风面板的转动(或旋转),使导风面板移动到可以使从吹出口吹出的风沿水平方向或屋顶吹出的位置,即,使导风面板成为向下打开姿势。或者,使导风面板移动到可以压住从吹出口向前方吹出的风,并把风导向地面方向的位置,即,使导风面板成为向上打开姿势。通过控制导风面板的 开关,可以向期望的方向吹出风。
Claims (7)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从外壳的前面到底面为弯曲面,在所述弯曲面上形成有吹出口,外壳的一部分作为导风面板,所述导风面板用于把来自吹出口的风导向室内空间,所述导风面板设置成能够向上或下两个方向打开,并且在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导风面板的开关机构,支撑件以不会脱开的状态与所述开关机构连接,所述导风面板装拆自如地由支撑件支撑,并且所述导风面板通过所述支撑件安装于所述开关机构,通过开关机构使所述支撑件移动,在所述导风面板安装于所述支撑件的状态下使所述导风面板与所述支撑件一起打开或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板在上下方向上由所述支撑件以至少两个点支撑,当解除一个点的支撑时,由其他点支撑所述导风面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风面板或所述支撑件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卡止另一个的卡止部,并且设置有保持所述导风面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自如的保持部,当解除所述卡止部的卡止时,所述导风面板利用所述保持部悬吊在所述支撑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在所述导风面板上位于比所述卡止部更靠近上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风面板上设置所述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具有压住所述支撑件的移动自如的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的一部分露出到所述导风面板的外面,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使所述可动构件移动,以解除对所述支撑件的卡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在所述导风面板上,通过限制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使所述可动构件不会从所述导风面板上脱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导风面板或所述支撑件中的一个上的转动轴和设置在另一个上的轴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86598A JP4580419B2 (ja) | 2007-11-02 | 2007-11-02 | 空気調和機 |
JP286598/2007 | 2007-11-02 | ||
PCT/JP2008/064921 WO2009057370A1 (ja) | 2007-11-02 | 2008-08-21 | 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55173A CN101755173A (zh) | 2010-06-23 |
CN101755173B true CN101755173B (zh) | 2013-10-16 |
Family
ID=40590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2546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55173B (zh) | 2007-11-02 | 2008-08-21 | 空气调节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226581B1 (zh) |
JP (1) | JP4580419B2 (zh) |
CN (1) | CN101755173B (zh) |
WO (1) | WO200905737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94910B2 (ja) * | 2008-03-17 | 2013-05-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EP2347187A4 (en) * | 2008-10-21 | 2017-08-23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conditioner |
JP4698747B2 (ja) * | 2009-08-19 | 2011-06-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壁掛け形空気調和機 |
JP4581024B1 (ja) * | 2009-09-10 | 2010-11-1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924696B2 (ja) * | 2009-11-04 | 2012-04-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壁掛け型室内機 |
CN102937325B (zh) * | 2011-08-16 | 2015-09-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导风板的空调室内机 |
CN102980282B (zh) * | 2011-09-06 | 2015-07-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具有该导风板结构的空调器 |
WO2015145740A1 (ja) * | 2014-03-28 | 2015-10-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4596075A (zh) * | 2015-01-14 | 2015-05-0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板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JP6359577B2 (ja) * | 2016-02-18 | 2018-07-18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US10619648B2 (en) * | 2017-02-10 | 2020-04-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
CN107504573B (zh) * | 2017-08-31 | 2020-06-2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JP6680282B2 (ja) * | 2017-09-27 | 2020-04-1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CN108344143B (zh) * | 2018-03-30 | 2020-03-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2119265B (zh) * | 2018-05-16 | 2022-07-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
CN109520108B (zh) * | 2018-12-18 | 2024-04-2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导风装置、导风组件和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
CN209310235U (zh) * | 2018-12-29 | 2019-08-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US11913666B2 (en) | 2018-12-29 | 2024-02-27 |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
CN209263310U (zh) * | 2018-12-29 | 2019-08-1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CN114111012B (zh) * | 2019-05-31 | 2023-09-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
WO2021135749A1 (zh) * | 2019-12-30 | 2021-07-08 |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3915674B (zh) * | 2020-07-09 | 2025-02-14 |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风道组件 |
CN113915679B (zh) * | 2020-07-09 | 2025-02-14 |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易拆洗空调 |
CN112728639A (zh) * | 2021-01-27 | 2021-04-30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空调器的出风口结构和空调器 |
CN113587416A (zh) * | 2021-08-11 | 2021-11-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扫风机构、出风部件以及空调室内机 |
JP7611457B2 (ja) | 2021-08-31 | 2025-01-09 | 寧波奥克斯電気股▲分▼有限公司 | 空調機 |
CN113959001A (zh) * | 2021-10-26 | 2022-01-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63924A (ja) * | 2003-02-28 | 2004-09-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アコン室内機 |
CN1740657A (zh) * | 2004-08-27 | 2006-03-0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CN1270141C (zh) * | 2002-11-26 | 2006-08-16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机的前面板开闭装置 |
CN2821440Y (zh) * | 2005-08-26 | 2006-09-27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尘空调室内机 |
CN1888591A (zh) * | 2005-06-28 | 2007-01-03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室内机前面板开闭结构 |
CN1959246A (zh) * | 2005-10-31 | 2007-05-0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74944B2 (ja) * | 1995-03-03 | 1998-07-09 | 大末建設株式会社 | 室内空気調整用の空気吹出口構造 |
JPH08247491A (ja) * | 1995-03-09 | 1996-09-27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09126539A (ja) * | 1995-10-31 | 1997-05-16 | Toyotomi Co Ltd | フラップ駆動モータの絶縁構造 |
JP2001147024A (ja) * | 1999-11-19 | 2001-05-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3608488B2 (ja) * | 2000-08-29 | 2005-01-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上下風向調整板の着脱装置 |
JP4110863B2 (ja) * | 2002-07-12 | 2008-07-02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2004293887A (ja) * | 2003-03-26 | 2004-10-21 | Sharp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4458826B2 (ja) * | 2003-11-28 | 2010-04-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3956995B2 (ja) * | 2006-02-13 | 2007-08-0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
2007
- 2007-11-02 JP JP2007286598A patent/JP458041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8-21 CN CN2008800254602A patent/CN10175517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8-21 WO PCT/JP2008/064921 patent/WO200905737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8-21 EP EP08843876.7A patent/EP2226581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70141C (zh) * | 2002-11-26 | 2006-08-16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机的前面板开闭装置 |
JP2004263924A (ja) * | 2003-02-28 | 2004-09-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アコン室内機 |
CN1740657A (zh) * | 2004-08-27 | 2006-03-0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CN1888591A (zh) * | 2005-06-28 | 2007-01-03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室内机前面板开闭结构 |
CN2821440Y (zh) * | 2005-08-26 | 2006-09-27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尘空调室内机 |
CN1959246A (zh) * | 2005-10-31 | 2007-05-0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26581B1 (en) | 2017-06-28 |
WO2009057370A1 (ja) | 2009-05-07 |
CN101755173A (zh) | 2010-06-23 |
EP2226581A4 (en) | 2013-10-16 |
EP2226581A1 (en) | 2010-09-08 |
JP4580419B2 (ja) | 2010-11-10 |
JP2009115348A (ja) | 2009-05-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55173B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01821556B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01796348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02089590B (zh) | 空气调节机 | |
EP3093566B1 (en) | Dehumidifier | |
CN103797310A (zh) | 空调室内机 | |
EP2202468B1 (en)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02840646A (zh) | 空气调节器以及空气调节器的支援系统 | |
EP1943466A2 (en) | Dehumidifier | |
US8516648B2 (en)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
CN109323412A (zh) | 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
CN202411022U (zh) | 过滤器清扫装置、集尘盒及空气调节机 | |
JP200812862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1548137B (zh) | 除湿器 | |
CN100567839C (zh) | 通道转换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换气装置 | |
JP4283323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000603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KR100760207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JP2004069176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KR101166197B1 (ko) | 제습기 | |
JP6838595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467575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H07120001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0121874A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101123321B1 (ko) | 제습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