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749801A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9801A
CN101749801A CN200910135120A CN200910135120A CN101749801A CN 101749801 A CN101749801 A CN 101749801A CN 200910135120 A CN200910135120 A CN 200910135120A CN 200910135120 A CN200910135120 A CN 200910135120A CN 101749801 A CN101749801 A CN 1017498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receiver
cold
producing medium
heat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5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经录
裴动锡
李帝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49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98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6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of fluid flow rever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2Sou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当在制冷操作期间,随着压缩机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设置在空调的室外热交换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管上的止回阀受到其两端之间的压力逆转时,制冷剂绕开止回阀从接收器被导向至室外热交换器。这使得接收器一侧的压力降低,并且防止止回阀的震颤,减小止回阀的损坏和阀噪声。

Description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执行压缩制冷剂的负载操作和停止压缩制冷剂的无负载操作(unloading operation)的压缩机的空调以及该空调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空调,例如,热泵型空调被设计为在夏天执行制冷操作以及在冬天执行制热操作。为此,所述热泵型空调被构造为转变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循环方向。
在热泵型空调的制冷操作中,转换四通阀以将从压缩机排放的制冷剂引入到室外热交换器中,使得制冷剂能够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冷凝。在在室内膨胀阀中被减压之后,冷凝并被减压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中通过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热而被蒸发,从而完成制冷操作。经过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被再次吸入到压缩机中并在压缩机中被压缩。
在热泵型空调的制热操作中,转换四通阀以将从压缩机排放的制冷剂引入到室内热交换器中。随着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中通过将热散发到室内空气中而被冷凝,从而完成制热操作。经过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中被减压然后被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中。最终,制冷剂通过四通阀被再次吸入到压缩机中。
上述热泵型空调包括设置于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之间的管上的接收器。接收器由储存制冷剂的压力容器构造。在过多量的制冷剂存在于系统中的情况下,多余的制冷剂被储存在接收器中。接收器还用于将蒸汽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与储存的制冷剂分离。
在上述具有接收器的热泵型空调中,在室外热交换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管上平行地设置膨胀阀和止回阀。如果在制冷操作期间制冷剂通过膨胀阀循环,则导致过大的压力下降。因此,为了允许从室外热交换器排放的制冷剂不通过膨胀阀被引导至接收器,止回阀与膨胀阀平行地连接。例如,膨胀阀在制冷操作期间关闭以允许制冷剂仅通过止回阀。相反,在需要制冷剂反向流动的制热操作期间,膨胀阀打开以允许制冷剂仅通过膨胀阀,而不通过止回阀。
近来,为了提高能量效率,具有上述构造的热泵型空调设置有可变容量压缩机。可变容量压缩机主要有可变RPM型和脉冲宽度调制(PWM)型。PWM型压缩机被设计为使得压缩机的容量根据确定制冷剂的压缩负载时间和制冷剂的压缩停止无负载时间的占空控制信号(duty control signal)而改变。
在热泵型空调包括上述PWM型压缩机、接收器、膨胀阀和止回阀的情况下,当压缩机在制冷操作期间执行负载操作以压缩制冷剂时,从压缩机排放的高压和高温的制冷剂依次经过室外热交换器、止回阀和接收器。由于在制冷剂的压缩期间,压力被施加到作为压力容器的接收器的内部,因此,基于止回阀,室外热交换器一侧的压力高于接收器一侧的压力。
另一方面,当制冷剂的压缩随着压缩机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而停止时,施加到接收器的压力在停止压缩制冷剂期间仍然保持,因此,基于止回阀,接收器一侧的压力高于室外热交换器一侧的压力。也就是说,当制冷剂的压缩停止时,止回阀受到其两端之间的压力逆转(pressure inversion)。这导致运动元件(例如,止回阀中容纳的滑动件等)的震颤,为止回阀带来振动并导致噪声的产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是提供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其中,当在制冷操作期间,设置在空调的室外热交换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管上的止回阀受到其两端之间的压力逆转时,制冷剂绕开止回阀从接收器被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从而实现接收器一侧的压力降低。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或优点将一部分在以下描述中被阐述,一部分通过所述描述将变得明显,或者可通过实施本发明而学习到。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接收器,在接收器中储存有循环通过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所述空调还包括:止回阀,安装在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管上,以允许制冷剂沿着从室外热交换器至接收器的指定方向通过;制冷剂阀,与止回阀平行地连接;控制器,用于当在制冷操作期间止回阀受到其两端之间的压力逆转时打开制冷剂阀,从而降低接收器一侧的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包括:压缩机,用于执行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在负载操作中,制冷剂被压缩,在无负载操作中,制冷剂的压缩停止;接收器,循环通过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被储存于所述接收器中;止回阀,安装到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管上,以允许制冷剂沿着从室外热交换器至接收器的指定方向通过;制冷剂阀,与止回阀平行地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确定在制冷操作期间压缩机是否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当压缩机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时打开制冷剂阀,从而降低接收器一侧的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包括:压缩机,用于执行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在负载操作中,制冷剂被压缩,在无负载操作中,制冷剂的压缩停止;接收器,循环通过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循环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被储存于所述接收器中;止回阀,安装到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管上,以允许制冷剂沿着从室外热交换器至接收器的指定方向通过;制冷剂阀,与止回阀平行地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制冷操作期间,确定压缩机是否从完全负载操作转变为部分负载操作,在完全负载操作中,压缩机只执行负载操作,在部分负载操作中,压缩机重复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当压缩机从完全负载操作转变为部分负载操作时打开制冷剂阀,从而降低接收器一侧的压力。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会变得清楚和更加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制冷剂循环的示图;
图2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设置的压缩机的负载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设置的压缩机的无负载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框图的示意图;
图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流程图;
图6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压缩机的负载操作期间,制冷剂的流动的示图;
图7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压缩机的无负载操作期间,制冷剂的流动的示图;
图8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压缩机的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期间,止回阀的两端之间的压力逆转和室外膨胀阀的控制的曲线图;
图9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室外膨胀阀的打开时间的时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制冷剂循环的示图;
图11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中当压缩机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时的控制制冷剂阀的方法的控制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示例显示在附图中,图中,相同的标号始终指代相同的元件。以下,通过参照附图描述实施例以解释本发明。
图1是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制冷剂循环的示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包括室外单元A和室内单元B。
室外单元A包括压缩机10、四通阀11、室外热交换器12、室外风扇13、室外膨胀阀16、止回阀18、接收器14和蓄液器(accumulator)19。
四通阀11将从压缩机10排放的制冷剂的流动转换为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
室外热交换器12在经过其的制冷剂和室外空气之间执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2在制冷操作期间用作冷凝器以允许制冷剂通过散热而被冷凝,而在制热操作期间用作蒸发器以允许制冷剂通过热吸收而被蒸发。
为了在室外空气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风扇13将室外空气吹入室外热交换器12中。
止回阀18被安装于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12和接收器14之间的制冷剂管17上。止回阀18用于使制冷剂仅沿着指定方向通过。具体地说,止回阀18使制冷剂能够从室外热交换器12流至接收器14,而使制冷剂不能从接收器14流至室外热交换器12。
室外膨胀阀16被安装到旁路管15上,旁路管15从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12和接收器14之间的制冷剂管17的旁边绕开。通常,室外膨胀阀16在制冷操作期间关闭而在制热操作期间打开。室外膨胀阀16是电子膨胀阀,其开口率(opening rate)由外部信号调节。
因此,在制冷操作期间,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8被引导至接收器14。在制热操作期间,经过接收器14的制冷剂通过室外膨胀阀16被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12。
接收器14储存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2和室内热交换器21循环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接收器14将蒸汽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与储存的制冷剂分离。
蓄液器19将蒸汽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从将被引入到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分离。
室内单元B包括室内膨胀阀20、室内热交换器21和室内风扇22。
室内热交换器21执行从其经过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1在制冷操作期间用作蒸发器以允许制冷剂通过吸收热而被蒸发,而在制热操作期间用作冷凝器以允许制冷剂通过散热而被冷凝。
为了在室内空气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风扇22将室内空气吹入室内热交换器21。
室内膨胀阀20使将被引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1中的制冷剂减压。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能够通过设置在室外单元A中的四通阀11的控制而转变制冷剂的流动来选择性地执行制热操作或制冷操作。
在制冷操作期间,制冷剂被如实线箭头所示地引导。具体地说,从压缩机10排放的高温和高压的制冷剂在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2的同时被冷凝。从室外热交换器12排放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8被引导至接收器14,多余的制冷剂被储存在接收器14中。经过接收器14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20中被减压,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通过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热而被蒸发,从而完成制冷操作。从室内热交换器21排放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和蓄液器19被再次吸入到压缩机10中并在压缩机10中被压缩。
在制热操作期间,制冷剂被如虚线箭头所示地引导。具体地说,从压缩机10排放的高温和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通过向室内空气散发热而被冷凝,从而完成制热操作。在从室内热交换器21排放的制冷剂经过接收器14并在室外膨胀阀16中减压之后,制冷剂在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2的同时从室外空气吸收热而被蒸发。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和蓄液器19被再次吸入到压缩机10中并在压缩机10中被压缩。
图2和图3分别显示了设置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压缩机的负载状态和无负载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设置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压缩机是按照脉冲宽度调制(PWM)方式控制的可变容量压缩机10。
压缩机10包括设置有吸入口31和排放口32的外壳30、安装在外壳30中的电机33、通过接收电机33的旋转力而旋转的绕动涡卷(orbiting scroll)34以及与绕动涡卷34一起限定压缩室35的固定涡卷36。
旁路管37被安装到外壳30上,以将固定涡卷36的顶部与吸入口31彼此连接。旁路管37设置有螺线管阀(solenoid valve)式的脉冲宽度调制(PWM)阀10a。
图2显示了PWM阀10a被关断以关闭旁路管37。在所述关断条件下,压缩机10排放压缩的制冷剂,并且这种状态被称作负载状态,在此状态中,压缩机10的工作容量(operational capacity)为100%。也就是说,在PWM阀10a的关断条件下,压缩机10压缩制冷剂的操作被称作压缩机10的负载操作。
图3显示了PWM阀被接通以打开旁路管37。在所述接通条件下,压缩机10不排放制冷剂,该状态被称作无负载状态,在此状态下,压缩机的工作容量为0%。也就是说,在PWM阀10a的接通条件下,压缩机10停止压缩制冷剂的操作被称作压缩机10的无负载操作。
不管压缩机10是负载操作还是无负载操作,电力仍然持续供应到压缩机10并且电机33按照恒定的速率旋转。如果没有电力被供应到压缩机10,则电机33不旋转并且压缩机10的操作被停止。
因此,压缩机10的工作容量通过被占空控制信号控制的PWM阀10a而可变化,占空控制信号确定负载时间和无负载时间,其中,在负载时间中,制冷剂被排放,在无负载时间中,制冷剂的排放停止。例如,假设压缩机10具有20秒的循环周期,则压缩机10在预定工作时间内(例如,13秒)执行制冷剂的压缩,并且在剩余时间休息。虽然压缩机10在压缩制冷剂期间消耗电力,但是在制冷剂的压缩停止期间,电力的消耗被显著降低。按照这种方式,通过调节压缩机10执行压缩工作的负载时间和压缩机10不执行压缩工作的无负载时间,能够使得压缩机可执行可变容量操作。
如上所述,如果在从压缩机10排放的高温和高压的制冷剂依次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2、止回阀18和接收器14的制冷操作期间,压缩机10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则当压缩机在压缩制冷剂的过程中停止时,止回阀18的两端受到压力逆转。这种压力逆转使得运动元件(例如,在止回阀18中的 滑动件等)震颤,振动施加到止回阀18并且导致产生噪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当在制冷操作期间,止回阀受到其两端之间的压力逆转时,调节室外膨胀阀16的开口率,以允许制冷剂从接收器14绕开止回阀18被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12,从而实现在接收器14一侧的压力降低。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框图。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包括用于控制空调的总体操作的控制器60。
控制器60的输入侧与用于接收用户命令的输入装置40和包括空调的多种传感器的传感器装置50电连接。
控制器60的输出侧与四通阀11、压缩机10、PWM阀10a和室外膨胀阀16等电连接。
当在制冷操作期间,止回阀18受到其两端之间的压力逆转时,控制器60调节室外膨胀阀16的开口率,以实现接收器14一侧的压力降低。更具体地说,当压缩机10在制冷操作期间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时,控制器60打开室外膨胀阀16,以允许制冷剂从接收器14绕开止回阀18被导向至室外热交换器12。这降低了接收器14一侧的压力,排除了由于止回阀18的震颤导致的损坏或阀噪声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0将室外膨胀阀16的开口率控制为50%或更小。如果室外膨胀阀16的开口率超过50%,则过多量的制冷剂被从接收器14导向至室外热交换器12,导致压缩机10的排放侧的温度降低,并且导致制冷剂的循环率(circulation rate)降低,从而导致制冷性能变差。因此,电子室外膨胀阀16的开口率被确定为50%或更小。
图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流程图。参照图5,控制器60首先从室内单元B接收期望的制冷性能(S100)。
控制器60将电力供应到压缩机10以启动压缩机10,允许压缩机10执行制冷操作(S110)。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0关闭电子室外膨胀阀16。
在制冷操作的执行期间,控制器60根据从室内单元B输入的期望的制冷性能来确定压缩机10的负载时间和无负载时间(S120)。
在确定压缩机10的负载时间和无负载时间之后,控制器60基于压缩机10的确定的负载时间来初始化压缩机10的负载操作(S130)。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0关断PWM阀10a,以允许制冷剂在压缩机10中被压缩。如图6所示,在制冷操作期间,制冷剂沿着所示的实线箭头被引导。从压缩机10排放的高温和高压的制冷剂在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2的同时被冷凝。从室外热交换器12排放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8被引导至接收器14,并且一些制冷剂被储存在接收器14中。经过接收器14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20内减压,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通过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热而被蒸发,从而完成制冷操作。从室内热交换器21排放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和蓄液器19被再次吸入到压缩机10中并在压缩机10中被压缩。由于在制冷剂的压缩过程中,制冷剂的压力被施加到接收器14中,因此,基于止回阀18,室外热交换器12一侧的压力高于接收器14一侧的压力。
在执行压缩机10的负载操作之后,确定压缩机10的负载时间是否过去(S140)。如果压缩机10的负载时间没有过去,则控制器60返回到操作步骤S130,并执行后续操作步骤。
如果压缩机10的负载时间已经过去,则控制器60将压缩机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以初始化压缩机10的无负载操作(S150)。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0接通PWM阀10a,以停止在压缩机10中压缩制冷剂。当压缩机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并且制冷剂的压缩停止时,在制冷剂的压缩停止期间,施加到接收器14的制冷剂压力仍然保持。因此,基于止回阀18,接收器14一侧的压力高于室外热交换器12一侧的压力。也就是说,当压缩机10在压缩制冷剂的过程中停止时,止回阀18受到在其两端之间的逐渐的压力逆转。
在压缩机10的无负载操作期间,控制器60打开室外膨胀阀16(S160)。如图7所示,在室外膨胀阀16的打开状态下,当接收器14一侧的压力高于室外热交换器12一侧的压力时,制冷剂从接收器14绕开止回阀18被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12,实现接收器14一侧的压力降低,并消除对止回阀18的损坏和阀噪声。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0将室外膨胀阀16的开口率调节为50%或更小。如果室外膨胀阀16的开口率超过50%,则过多量的制冷剂被从接收器14导向至室外热交换器12,导致压缩机10的排放侧的温度降低,并且导致制冷剂的循环率降低,从而导致制冷性能变差。因此,电子室外膨胀阀16的开口率被确定为50%或更小。
图8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压缩机的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期间,止回阀的两端之间的压力逆转和室外膨胀阀的控制的曲线图。如图8所示,在压缩机10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的时刻,控制器60打开室外膨胀阀16。例如,室外膨胀阀16按照50%的开口率被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室外膨胀阀16关闭,则在压缩机10的负载操作的时间间隔内,室外热交换器12一侧的第一压力P1持续高于接收器14一侧的第二压力P2,而在压缩机无负载操作的时间间隔内,接收器14一侧的第二压力P2高于室外热交换器12一侧的第一压力P1。如果当压缩机10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时室外膨胀阀16被打开,则接收器14一侧的第二压力P2初始高于室外热交换器12一侧的第一压力P1,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接收器14一侧的第二压力P2逐渐减小为等于或小于室外热交换器12一侧的第一压力P1。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器14一侧的第二压力P2可在不导致止回阀18的损坏和阀噪声的范围内稍微高于室外热交换器12一侧的第一压力P1。由于在室外膨胀阀16的初始打开状态下,接收器14一侧的第二压力P2高于室外热交换器12一侧的第一压力P1,因此,制冷剂从接收器14绕开止回阀18被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12,从而导致接收器14一侧的压力逐渐减小。
如图8和图9所示,当压缩机10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时,室外膨胀阀16打开。另外,当压缩机10从无负载操作转变为负载操作时,室外膨胀阀16可关闭。然而,根据这种打开/关闭方式,在压缩机10在预定时间段内重复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的部分操作(部分负载操作)时间间隔内,室外膨胀阀16必须重复地打开和关闭。与简单的开/关阀相比,在室外膨胀阀16具有可调节的开口率的情况下,室外膨胀阀16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打开/关闭操作。因此,即使压缩机10从无负载操作转变为负载操作,也期望在压缩机10的部分操作(部分负载操作)时间间隔结束之后关闭室外膨胀阀16,而不是在压缩机10从无负载操作转变为负载操作之后立即关闭室外膨胀阀16。
如图9所示,当压缩机从压缩机10的完全操作(完全负载操作)时间间隔(其中,压缩机只执行负载操作)转变为部分操作(部分负载操作)时间间隔时(其中,压缩机重复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室外膨胀阀16打开。然后,室外膨胀阀16在压缩机10的部分操作(部分负载操作)时间间隔结束之后被关闭。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中的制冷剂循环的示图。如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包括室外单元A和室内单元B。
室外单元A包括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12、室外风扇13、制冷剂阀16′、止回阀18、接收器14和蓄液器19。
压缩机10在PWM阀10a的关断状态下压缩制冷剂,并且在PWM阀10a的接通状态下停止压缩制冷剂。
止回阀18被安装到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12和接收器14之间的制冷剂管17上。止回阀18适于使制冷剂仅沿着指定方向通过。具体地说,止回阀18使制冷剂能够从室外热交换器12流至接收器14,而使制冷剂不能从接收器14流至室外热交换器12。
制冷剂阀16′被安装到绕开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12和接收器14之间的制冷剂管17的旁路管15上。制冷剂阀16′是能够被完全打开或关闭的开-关阀。
在制冷操作期间,压缩机执行压缩制冷剂的负载操作,而制冷剂沿着实线箭头被引导。具体地说,从压缩机10排放的高温和高压的制冷剂在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2的同时被冷凝。从室外热交换器12排放的制冷剂依次经过止回阀18和接收器14,并且一些制冷剂被储存在接收器14中。在从接收器14排放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20中减压之后,制冷剂通过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热而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被蒸发,从而完成制冷操作。经过室内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通过蓄液器19被再次吸入到压缩机10中并在压缩机10中被压缩。
如图11所示,制冷剂阀16′在压缩机10的负载操作期间关断(即,关闭),并且在压缩机的无负载操作期间被接通(即,打开)。从而,制冷剂通过绕开止回阀18从接收器14被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12。这使得在接收器14一侧的压力降低,并防止止回阀18的震颤,减小止回阀18的损坏和阀噪声。
从以上描述清楚的是,根据本发明,当在制冷操作期间,随着压缩机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管上的止回阀受到其两端之间的压力逆转时,制冷剂绕开止回阀从接收器被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这使得接收器一侧的压力降低,并且防止止回阀18的震颤,减小止回阀18的损坏和阀噪声。
虽然已经显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包括接收器,在接收器中储存有循环通过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所述空调还包括:
止回阀,安装在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管上,以允许制冷剂沿着从室外热交换器至接收器的指定方向通过;
制冷剂阀,与止回阀平行地连接;
控制器,用于当在制冷操作期间止回阀受到其两端之间的压力逆转时打开制冷剂阀,从而降低接收器一侧的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还包括:用于执行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的压缩机,在负载操作中,制冷剂被压缩,在无负载操作中,制冷剂的压缩停止,其中,控制器当压缩机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时确定止回阀两端的压力逆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中,在当压缩机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时的时刻,控制器打开制冷剂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中,制冷剂阀的开口率是可调节的,并且控制器将制冷剂阀的开口率调节为50%或更小。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中,在压缩机的无负载操作期间,控制器打开制冷剂阀。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中,在部分负载操作时间间隔内,控制器打开制冷剂阀,其中,在部分负载操作时间间隔内,压缩机重复预定时间段的无负载操作和负载操作。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调,其中,制冷剂阀是膨胀阀。
8.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包括:压缩机,用于执行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在负载操作中,制冷剂被压缩,在无负载操作中,制冷剂的压缩停止;接收器,循环通过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被储存于所述接收器中;止回阀,安装到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管上,以允许制冷剂沿着从室外热交换器至接收器的指定方向通过;制冷剂阀,与止回阀平行地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在制冷操作期间压缩机是否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
当压缩机从负载操作转变为无负载操作时打开制冷剂阀,从而降低接收器一侧的压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压缩机的无负载操作期间打开制冷剂阀。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部分负载操作时间间隔内打开制冷剂阀,其中,在部分负载操作时间间隔内,压缩机重复预定时间段的无负载操作和负载操作。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压缩机的无负载操作期间,制冷剂阀按照50%或更小的开口率被打开。
12.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包括:压缩机,用于执行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在负载操作中,制冷剂被压缩,在无负载操作中,制冷剂的压缩停止;接收器,循环通过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被储存于所述接收器中;止回阀,安装到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管上,以允许制冷剂沿着从室外热交换器至接收器的指定方向通过;制冷剂阀,与止回阀平行地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制冷操作期间,确定压缩机是否从完全负载操作转变为部分负载操作,在完全负载操作中,压缩机只执行负载操作,在部分负载操作中,压缩机重复负载操作和无负载操作;
当压缩机从完全负载操作转变为部分负载操作时打开制冷剂阀,从而降低接收器一侧的压力。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对于制冷剂阀的打开,制冷剂阀在压缩机的部分负载操作时间间隔内以50%或更小的开口率被打开。
CN200910135120A 2008-12-01 2009-04-20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17498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80120554A KR20100062115A (ko) 2008-12-01 2008-12-01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008-0120554 2008-12-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9801A true CN101749801A (zh) 2010-06-23

Family

ID=42362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5120A Pending CN101749801A (zh) 2008-12-01 2009-04-20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00062115A (zh)
CN (1) CN10174980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95739A (zh) * 2018-12-07 2019-04-09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电子膨胀阀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3468B2 (ja) * 2014-07-11 2018-10-10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熱源装置
CN110542226A (zh) * 2019-08-30 2019-12-06 郑州之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拓宽风冷定频热泵机组使用范围的控制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75648A (en) * 1977-11-28 1979-06-1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Air conditioner
JPS5582244A (en) * 1978-12-15 1980-06-20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Separation type air conditioner
JPH07120087A (ja) * 1993-10-27 1995-05-12 Sanden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
CN1469089A (zh) * 2002-07-15 2004-01-21 制冷控制
CN1490570A (zh) * 2002-08-24 2004-04-21 Lg������ʽ���� 同时加热冷却型多路空调器
CN1493828A (zh) * 2002-08-24 2004-05-05 Lg������ʽ���� 一种多路空调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769814A (zh) * 2004-11-03 2006-05-10 Lg电子株式会社 复式空调
CN1793758A (zh) * 2004-12-22 2006-06-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
JP2007010282A (ja) * 2005-07-04 2007-01-18 Hitachi Ltd 二段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75648A (en) * 1977-11-28 1979-06-1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Air conditioner
JPS5582244A (en) * 1978-12-15 1980-06-20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Separation type air conditioner
JPH07120087A (ja) * 1993-10-27 1995-05-12 Sanden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
CN1469089A (zh) * 2002-07-15 2004-01-21 制冷控制
CN1490570A (zh) * 2002-08-24 2004-04-21 Lg������ʽ���� 同时加热冷却型多路空调器
CN1493828A (zh) * 2002-08-24 2004-05-05 Lg������ʽ���� 一种多路空调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769814A (zh) * 2004-11-03 2006-05-10 Lg电子株式会社 复式空调
CN1793758A (zh) * 2004-12-22 2006-06-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
JP2007010282A (ja) * 2005-07-04 2007-01-18 Hitachi Ltd 二段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95739A (zh) * 2018-12-07 2019-04-09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电子膨胀阀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062115A (ko) 2010-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02807B2 (en) Refrigerating cycle device
JP3639240B2 (ja) 冷蔵庫の冷却サイクル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1241222B1 (ko) 차량용 히트펌프 시스템 제어방법
EP2381180B1 (en) Heat pump type hot water supply apparatus
EP2496897B1 (en) Pressure spike reduction for refrigerant systems incorporating 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JP386348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100036530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and methods having free-cooling pump starting sequences
WO2014174792A1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WO2015045247A1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器
KR101170274B1 (ko) 1단 병렬 압축기를 조합한 부하 능동형 히트 펌프
JP2007285623A (ja) 冷却装置
KR20130029090A (ko) 차량용 냉난방 장치
JP415642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749801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KR100667517B1 (ko) 용량 가변형 압축기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JP2003185290A (ja) 給湯冷房装置
JP2003302131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179051B2 (ja) 調湿装置
WO2019167822A1 (ja) 冷凍サイクル、冷凍サイクルの運転方法、冷凍サイクルに用いられるアキュムレータ、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を搭載し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18154729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15597828U (zh) 冷媒循环系统及除湿机
KR100390219B1 (ko) 전자밸브를 이용한 냉난방 겸용 에어컨의 제상운전제어장치 및 제어방법
CN215552430U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JP4115414B2 (ja) 冷凍装置
WO201903113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