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1530B - 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41530B CN101741530B CN2009102221332A CN200910222133A CN101741530B CN 101741530 B CN101741530 B CN 101741530B CN 2009102221332 A CN2009102221332 A CN 2009102221332A CN 200910222133 A CN200910222133 A CN 200910222133A CN 101741530 B CN101741530 B CN 1017415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 signaling
- uplink
- boundling
- amou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用于一无线通讯系统的一客户端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包含有接收一第一信令及一第二信令;以及于该第一信令所对应的一第一传输与该第二信令所对应的一第二传输发生一传输碰撞时,根据该第一信令的类型及该第二信令的类型,处理该传输碰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指一种用于一无线通讯系统的一客户端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装置,尤指一种处理传输时间间隔集束(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TTI Bundling)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碰撞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讯联盟(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制定的长期演进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LTE)被视为一新的无线接口及无线网络架构,可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潜伏时间(Latency)、封包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等功能。于长期演进系统中,一演进式通用地面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包含多个加强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s),可与多个移动基地台(以下称客户端)进行通讯。长期演进系统的无线接口协议包含三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L1)、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L2)以及网络层(Network Layer,L3),其中网络层在控制面(Control Plane)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而数据链路层分为一封包数据聚合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一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 Control,RLC)层以及一媒体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
长期演进系统提供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Bundling,TTI Bundling)机制,以提升客户端位于蜂窝式小区边界时的上链路传输能力,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的启动或关闭由无线资源控制层命令控制。一集束尺寸参数TTI_BUNDLE_SIZE定义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中的传输时间间隔数量,根据目前的无线通讯规范,每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有四个传输时间间隔。在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的重传(Retransmission)属于非适应性重传(Non-adaptive Retransmission),也就是客户端不须等待前一次传输的响应消息,如确认收讫消息(Positive Acknowledgement,ACK)或未收讫消息(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即进行重传。客户端只会在传输时间间隔集束中最后一传输时间间隔时,接收到确认收讫消息或未收讫消息。传输时间间隔集束传输的重传,同样为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传输。请注意,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不应用于包含有小区无线网络暂时认证(Cell 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的媒体存取层控制元(MAC ControlElement)的上链路传输,也不应用于随机存取程序期间包含有共享控制信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CCCH)的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的上链路传输。
于客户端中,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实体(HARQ entity)用来维持多个平行运作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使客户端在等待前一次传输的确认收讫消息或未收讫消息的期间,能够继续进行上链路传输。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实体携带了每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相关参数,包含有新数据指针(New Data Indicator,NDI)、物理资源区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及调变与编码机制(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等。当一上链路允量(Uplink Grant)被指派至客户端时,客户端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实体会将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分配给上链路允量所指示的一传输时间间隔时的上链路传输使用。另外,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实体根据一物理下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决定一重传为适应性重传或非适应性重传,并提供适应性重传的相关参数。当客户端收到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确认收讫消息时,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实体认为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可被中止,无须继续进行,因而停止进行非适应性重传。
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适应性传输分为二种,一为新传输,另一为适应性重传,上述二者根据物理下链路控制信道所指示的物理资源区块及调变与编码机制而进行。新传输或适应性重传系根据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实体所携带的新数据指针而判断,若一传输所对应的新数据指针相较于前一次传输的新数据指针有所改变,此传输为新传输;若新数据指针没有改变,则为适应性重传。另一方面,非适应性重传所使用的物理资源区块及调变与编码机制,与前一次传输相同。
请注意,由于客户端接收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启动(Activation)或关闭(Deactivation)的无线资源控制命令(RRC Command)后,需要一段时间解码才能得知无线资源控制命令的内容,这段时间称为处理时间延迟(ProcessingDelay)。因此,客户端无法在接收到无线资源控制命令时立刻启动或关闭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导致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启动或关闭的真正时间并不明确。由于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关闭时间不明确,可能造成传输时间间隔未集束的传输(其可能为新传输或非适应性重传)与传输时间间隔集束传输(其可能为适应性传输或非适应性重传)发生碰撞(Collision),即二者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有部分重迭。为便于称呼,以下将传输时间间隔集束传输简称为集束传输,传输时间间隔未集束的传输简称为未集束传输。
请参考图1,图1为已知一未集束传输与一集束传输之间的传输碰撞的一时序图。如图1所示,有二个物理下链路控制信道的上链路允量于不同时间到达客户端,较早的上链路允量到达时,客户端尚未将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关闭的无线资源控制命令处理完毕,换言之,较早的上链路允量的到达时间位于处理时间延迟中,因此较早的上链路允量所对应的传输仍是集束传输,发生于上链路允量到达后的四个传输时间间隔后,如图1所示的“AAAA”。较晚的上链路允量到达时,客户端已将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关闭的无线资源控制命令处理完毕,因此较晚的上链路允量所对应的传输为未集束传输,如图1所示的“B”。由图1可知,先后到达的上链路允量所对应的传输,发生碰撞。请参考图2,其亦描述已知一未集束传输与一集束传输之间的传输碰撞,类似于图2,不同之处在于较晚的未集束传输是由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一未收讫消息所触发。
除了无线资源控制命令的处理时间延迟可能造成传输碰撞之外,网络端的信号处理能力有限也是导致传输碰撞发生的另一原因。在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中,网络端可能一时疏忽而指派了二个造成传输碰撞的上链路允量至客户端,或者连续回报了二个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导致传输碰撞。另外,当网络端的传输负荷量大时,即使网络端知道可能造成传输碰撞,也无能避免。基于上述现象,一集束传输(其可能为适应性传输或非适应性重传)可能与另一集束传输(其可能为适应性传输或非适应性重传)发生碰撞。
请参考图3,图3为已知二个集束传输之间的传输碰撞的一时序图。如图3所示,在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启动之前有一传输进行失败,在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启动后,客户端收到一未收讫消息,其相对应的非适应性重传(如斜线区域所示)是于前一次传输的八个传输时间间隔后发生。在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启动后,网络端连续指派了多个物理下链路控制信道的上链路允量至客户端,没有考虑到可能发生传输碰撞,因此,上链路允量所对应的集束传输AAAA、BBBB、...、FFFF彼此之间多次发生碰撞,也与未收讫消息所对应的集束传输发生碰撞。
请参考图4及图5。图4及图5为已知二个集束传输之间的传输碰撞的时序图。如图4所示,一上链路允量所对应的集束传输,与二个传输时间间隔后到达的另一上链路允量所对应的集束传输,发生碰撞。如图5所示,传输碰撞由二个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未收讫消息所造成,较早的未收讫消息所触发的非适应性重传的最后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与较晚的未收讫消息所触发的非适应性重传的第一个传输时间间隔重迭。
简言之,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下可能发生的传输碰撞,主要肇因于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的关闭时间不明确,以及网络端未能妥善处理上链路允量的指派时间及未收讫消息的响应时间。此外,在半持续性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机制下,半持续性调度资源也可能与其它传输发生碰撞。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用于一无线通讯系统的一客户端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揭露一种用于一无线通讯系统的一客户端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包含有接收一第一信令及一第二信令;以及于该第一信令所对应的一第一传输与该第二信令所对应的一第二传输发生一传输碰撞时,根据该第一信令的类型及该第二信令的类型,处理该传输碰撞。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揭露一种用于一无线通讯系统的一客户端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包含有于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启动时,进行第一次集束传输;以及于该第一次集束传输后,中止任何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揭露一种用于一无线通讯系统的一网络端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包含有启动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以及进行一传输碰撞处理程序,该传输碰撞处理程序根据一第一信令的类型及一第二信令的类型,处理该第一信令所对应的一第一传输与该第二信令所对应的一第二传输发生的传输碰撞。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为已知一未集束传输与一集束传输之间的传输碰撞的时序图。
图3至图5为已知二个集束传输之间的传输碰撞的时序图。
图6为一无线通讯系统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讯装置的功能方块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示意图。
图9及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个集束传输碰撞的处理方法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10 无线通讯系统 20 通讯装置
200 处理器 210 计算器可读取记录媒体
220 通讯接口单元 212 储存数据
214 程序码 30、40、50 流程
300、302、304、306、400、402、404、406、500、502、504、506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由前述已知技术可知,上链路传输主要有两种,一为适应性传输(Adaptive Transmission),另一为非适应性重传(Non-adaptiveRetransmission),分别由不同的信令所控制,物理下链路控制信道的上链路允量用以指派适应性传输,其可为新传输或适应性重传,而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未收讫消息则决定了非适应性重传。因此,在传输时间间隔集束(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TTI Bundling)机制运作下,可能发生的上链路传输碰撞分为以下几类:(1)未收讫消息所触发的非适应性重传与上链路允量所指派的适应性传输发生碰撞,此类碰撞于后文中称为第一型传输碰撞;(2)二个未收讫消息所触发的非适应性重传发生碰撞,此类碰撞碰于后文中称为第二型传输碰撞;以及(3)二个适应性传输发生碰撞,此类碰撞碰于后文中称为第三型传输碰撞。本发明处理以上三类型的传输碰撞,进而改善上链路传输。
请参考图6,图6为一无线通讯系统10的示意图。无线通讯系统10为一长期演进系统,亦可为其它通讯系统。于图6中,无线通讯系统10由一网络端及多个客户端所组成,网络端包含有多个基地台,以本发明实施例所应用的长期演进系统而言,即演进式通用地面无线接入网络所包含的多个加强式基地台。客户端可为移动电话或计算机系统等设备。网络端及客户端视传输方向的不同,皆可作为传送端或接收端,举例来说,就上链路(Uplink)而言,客户端为传送端,网络端为接收端;就下链路(Downlink)而言,客户端为接收端,网络端为传送端。
请参考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讯装置20的功能方块图。通讯装置20可为图1中所示的一客户端,包含一处理器200、一计算器可读取记录媒体210及一通讯接口单元220。计算器可读取记录媒体210可为任一数据储存装置,用以储存一储存数据212,其中包含有一程序码214,由处理器200读取及处理。计算器可读取记录媒体210可为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SI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s)、磁带(Magnetic tapes)、软盘(Floppy disks)、光学数据储存装置(Optical datastorage devices)或载波信号(如因特网的数据传输)。通讯接口单元220耦接于处理器200,为一射频收发机,用来与网络端进行无线通讯。
请参考图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30的示意图。流程30用于无线通讯系统10的一客户端的一媒体存取控制层,用来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流程30可被编译为通讯装置20的程序码214。流程30包含有以下步骤:
步骤300:开始。
步骤302:接收一第一信令及一第二信令。
步骤304:当该第一信令所对应的一第一传输与该第二信令所对应的一第二传输发生一传输碰撞时,根据该第一信令的类型及该第二信令的类型,处理该传输碰撞。
步骤306:结束。
在流程30中,第一信令可能是网络端指派的上链路允量,用来配置一新传输或一适应性重传,也可能是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的未收讫消息,其能够触发一非适应性重传。同样地,第二信令也可能是上链路允量或未收讫消息其中之一。网络端指派的上链路允量可能是物理下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链路允量(UL Grant),也可能是半持续型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的上链路允量。若第一信令为一上链路允量,第一传输可能是一新传输或一适应性重传;若第一信令为未收讫消息,则第一传输为非适应性重传。同理,第二传输的类型亦根据第二信令的类型而不同。
根据以上,步骤304进一步分为几个步骤。请先参考图9及图10,图9及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个集束传输碰撞的处理方法的示意图,图9所描述的方法称为接续(Concatenate)模式,其是删除发生碰撞的部分集束传输,将未发生碰撞的部分集束传输接续使用。详细来说,接续模式是完整地保留优先级较高的集束传输,连接其后面(或前面)的优先级较低的集束传输中未发生碰撞的部分,并且将优先级较低的集束传输中发生碰撞(即传输时间间隔重迭)的部分删除。如图9所示,接续模式有二种可能,若较早进行的集束传输A的优先级较高,客户端进行“AAAABB”模式的传输;若较晚进行的集束传输B的优先级较高,客户端进行“AABBBB”模式的传输。图10所描述的方法称为非接续(Non-concatenate)模式,其是客户端选择优先级较高的信令,舍弃优先级较低的信令,因此,优先级较低的信令所对应的集束传输,不论是较早的集束传输A或较晚的集束传输B,将被删除。请注意,若被删除的集束传输为一重传,客户端会中止相对应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被中止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能够通过网络端所传送的其它适应性重传信令,再度启动。若客户端使用图9的接续模式处理发生碰撞的集束传输,无线资源能够更有效率地被利用,但系统复杂度也较高。使用图10的非接续模式,较接续模式更简单快速,不须考虑应当接续哪一部分的集束传输,但无线资源使用效率相对较低。
步骤304包含有以下三步骤:
(A)当第一信令及第二信令其中一信令为一上链路允量,另一信令为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一响应消息时,根据上链路允量及响应消息的时间顺序以及上链路允量的类型,处理传输碰撞;
(B)当第一信令及第二信令皆为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时,根据二个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的时间顺序,处理传输碰撞;以及
(C)当第一信令及第二信令皆为上链路允量,根据二个上链路允量的时间顺序,处理传输碰撞。
步骤(A)用来解决第一型传输碰撞,进一步分为三步骤,第一,当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抵达客户端的时间早于上链路允量,并且上链路允量是用来配置一新传输时,客户端以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并以图9的接续模式或图10的非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若使用接续模式,客户端将上链路允量所配置的一新传输,与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所触发的一非适应性重传中未与新传输发生碰撞的部分相连接,并且删除非适应性重传中发生碰撞的部分,进行如图9中“AABBBB”形式的传输。若使用非接续模式,由于客户端以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客户端将直接删除优先级较低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进行上链路允量所配置的新传输,如图10中“BBBB”形式的传输。因此,客户端所进行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系对应于上链路允量所配置的新传输。
步骤(A)所包含的第二步骤,是当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抵达客户端的时间早于上链路允量,并且上链路允量是用来配置一适应性重传,同时此适应性重传所对应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与响应消息所触发的一非适应性重传所对应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相同时,客户端可以较早的响应消息为优先,也可以较晚的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处理传输碰撞,处理方式可使用图9的接续模式或图10的非接续模式。若以较早的响应消息为优先并以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将响应消息所触发的一非适应性重传,与上链路允量所配置的一适应性重传中未与非适应性重传发生碰撞的部分相连接,并且删除适应性重传中发生碰撞的部分,进行如图9中“AAAABB”形式的传输。若以较早的响应消息为优先且以非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删除较晚的上链路允量,并且以较早的非适应性重传继续进行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另一方面,当客户端以较晚的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并以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将上链路允量所配置的一适应性重传,与较早的响应消息所触发的一非适应性重传中未与适应性重传发生碰撞的部分相连接,并且删除非适应性重传中发生碰撞的部分,进行如图9中“AABBBB”形式的传输;或者,客户端删除较早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并且以较晚的适应性重传继续进行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
步骤(A)所包含的第三步骤,是当上链路允量抵达客户端的时间早于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并且响应消息所触发的非适应性重传所对应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与上链路允量所配置的适应性传输所对应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相同时,客户端以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并且使用接续模式或非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根据接续模式,客户端将上链路允量所配置的一适应性传输,与响应消息所触发的一非适应性重传中未与适应性传输发生碰撞的部分相连接,并且删除非适应性重传中发生碰撞的部分,进行如图9中“AAAABB”形式的传输。根据非接续模式,客户端则直接删除较晚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
步骤(B)用来处理第二型传输碰撞,即第一传输及第二传输皆为非适应性重传的情形,也就是说,第一信令及第二信令皆为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客户端根据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响应消息的时间顺序,以较早的响应消息为优先,或以较晚的响应消息为优先,并且使用接续模式或非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若以较早的响应消息为优先并以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将较早的非适应性重传,与较晚的非适应性重传中未与较早的非适应性重传发生碰撞的部分相连接,并且删除较晚的非适应性重传中发生碰撞的部分,进行如图9中“AAAABB”形式的传输。若以较早的响应消息为优先并以非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直接删除较晚的响应消息,并且以较早的非适应性重传继续进行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请注意,第一信令或第二信令皆有可能是较早或较晚的响应消息。
另一方面,若以较晚的响应消息为优先并以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将较晚的非适应性重传,与较早的非适应性重传中未与较晚的非适应性重传发生碰撞的部分相连接,并且删除较早的非适应性重传中发生碰撞的部分,进行如图9中“AABBBB”形式的传输。若以较晚的响应消息为优先并以非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直接删除较早的响应消息,并且以较晚的非适应性重传继续进行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客户端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实体(HARQ entity)有权于传输时间间隔集束中,改变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相关信息。
步骤(C)用来处理第三型传输碰撞,即第一传输及第二传输皆为适应性传输的情形。当二个适应性传输发生碰撞,无论导致碰撞发生的二个上链路允量是用来配置同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中的二个新传输,或二个适应性重传,或一新传输与一适应性重传,客户端皆根据二个上链路允量的时间顺序,以较早的上链路允量为优先,或以较晚的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并且使用接续模式或非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较理想的方式是客户端以较晚的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如此一来可以减轻网络端的负荷,使网络端有足够的时间仔细考虑后续的调度操作;对客户端来说,以较晚的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实作上的复杂度也较低。
当客户端以较晚的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并以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将较晚的适应性传输,与较早的适应性传输中未与较晚的适应性传输发生碰撞的部分相连接,并且删除较早的适应性传输中发生碰撞的部分,进行如图9中“AABBBB”形式的传输。当客户端以较晚的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并以非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直接删除较早的上链路允量,并且以较晚的适应性传输继续进行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
另一方面,当客户端以较早的上链路允量为优先且并以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将较早的适应性传输,与较晚的适应性传输中未与较早的适应性传输发生碰撞的部分相连接,并且删除较晚的适应性传输中发生碰撞的部分,进行如图9中“AAAABB”形式的传输。若以较早的上链路允量为优先并以非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直接删除较晚的上链路允量,并且以较早的适应性传输继续进行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
总结来说,流程30的步骤304包含了步骤(A)、(B)及(C),分别用以处理第一型、第二型及第三型传输碰撞,步骤(A)、(B)及(C)各自根据导致传输碰撞的信令的类型、信令到达客户端的时间顺序以及处理碰撞的模式,如接续模式或非接续模式,分为多个可选择使用的步骤。请注意,流程30及其详细步骤不仅能够解决二个集束传输之间的传输碰撞,同样能够解决一集束传输与一非集束传输之间的传输碰撞。通过流程30,传输时间间隔机制运作时容易发生的传输碰撞问题,能够获得改善。
若欲使用流程30处理传输碰撞,客户端必须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信令,并据以作出相对应的操作。因此,尽管流程30是最有效率的传输碰撞处理方法,但客户端的系统复杂度也是最高的。本发明另提供一较简易的流程,以处理传输碰撞。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40的示意图。流程40用于图6的无线通讯系统10的一客户端的一媒体存取控制层,用来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流程40可被编译为通讯装置20的程序码214。流程40包含有以下步骤:
步骤400:开始。
步骤402:于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启动时,进行第一次集束传输。
步骤404:于该第一次集束传输后,中止(Suspend)任何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
步骤406:结束。
根据流程40,当客户端启动了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在进行了第一次的集束传输之后,客户端即终止任何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因此,其后所有的重传皆为适应性重传,亦即根据网络端所传送的物理下链路控制信道信令而配置的重传。于步骤404中,中止任何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做法,举例来说,是客户端将每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中最后一个接收到的未收讫消息,设定为确认收讫消息,即可中止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流程40改善了发生传输碰撞的环境,将发生传输碰撞的机率降低,进而能够减轻网络端处理重传的负荷量。虽然流程40中止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做法能够避免非适应性重传之间发生传输碰撞,但是无法避免适应性传输之间发生传输碰撞。
上述流程30及流程40用于客户端。相对地,网络端也必须知道客户端如何处理传输碰撞,以使网络端与客户端双方同步进行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请参考图12,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50的示意图。流程50用于无线通讯系统10的一网络端,用来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流程50可被编译为通讯装置20的程序码214。流程50包含有以下步骤:
步骤500:开始。
步骤502:启动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
步骤504:进行一传输碰撞处理程序。
步骤506:结束。
网络端所进行的传输碰撞处理程序,与客户端所进行的传输碰撞处理程序相同,亦即前述的流程30或流程40,相关内容请参考前述,在此不赘述。根据流程50,网络端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实体进行与客户端相同的传输碰撞处理程序;换言之,网络端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与客户端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同步。因此,网络端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实体能够辨认出正确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成功地接收传输区块数据。
前述流程30、流程40及流程50及其相关详细的步骤皆可以装置的方式实现,可为硬件(Hardware)装置、固件(Firmware)装置(其是硬件装置与其内部的计算机指令与数据的组合)或电子系统。硬件装置可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混合电路,如习称之微电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或硅芯片(Silicon Chip)。电子系统可为系统集成芯片(System on Chip,SOC)或嵌入式计算机模块(Computer on Module,COM)等。
在已知技术中,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解除的时间不明确,网络端在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对于信令传送时间的考虑不够谨慎,以及客户端没有办法处理传输碰撞,以上皆是传输碰撞发生的原因。根据本发明,当一传输碰撞发生时,客户端考虑导致碰撞的信令的类型及其时间顺序,并且使用接续模式或非接续模式处理传输碰撞,因此,传输时间间隔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能够获得改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2)
1.一种用于一无线通讯系统的一客户端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包含有:
于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启动时,接收对应于一第一集束传输的较早的一第一信令及对应于一第二集束传输的较晚的一第二信令,其中该第一信令或该第二信令是一物理下链路控制信道的上链路允量、一半持续性调度的上链路允量或一未收讫消息;
当判断
该第一集束传输与该第二集束传输碰撞
且判断
(1)该第一信令是一未收讫消息且该第二信令是用来配置一新传输的一上链路允量时;
或(2)该第一信令是一未收讫消息且该第二信令是用来配置一适应性重传的一上链路允量,且该适应性重传及该未收讫消息所触发的一非适应性重传对应至相同的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时;
或(3)该第一信令及该第二信令是未收讫消息;
或(4)该第一信令及该第二信令是用来配置一新传输或一适应性重传的上链路允量且对应于相同的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时;
将该第二集束传输与该第一集束传输中未与该第二集束传输发生碰撞的部分相连接;以及
删除该第一集束传输中与该第二集束传输发生碰撞的部分。
2.一种用于一无线通讯系统的一客户端改善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运作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包含有:
于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启动时,接收对应于一第一集束传输的较早的一第一信令及对应于一第二集束传输的较晚的一第二信令,其中该第一信令或该第二信令是一物理下链路控制信道的上链路允量、一半持续性调度的上链路允量或一未收讫消息;
当判断
该第一集束传输与该第二集束传输碰撞
且判断
(1)该第一信令是一未收讫消息且该第二信令是用来配置一适应性重传的一上链路允量,且该适应性重传及该未收讫消息所触发的一非适应性重传对应至相同的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时;
或(2)该第一信令是一上链路允量且该第二信令是一未收讫消息,且该上链路允量所配置的一适应性传输及该未收讫消息所触发的一非适应性重传对应至相同的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时;
或(3)该第一信令及该第二信令是未收讫消息;
或(4)该第一信令及该第二信令是用来配置一新传输或一适应性重传的上链路允量且对应于相同的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时;
将该第一集束传输与该第二集束传输中未与该第一集束传输发生碰撞的部分相连接;以及
删除该第二集束传输中与该第一集束传输发生碰撞的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1215308P | 2008-11-06 | 2008-11-06 | |
US61/112,153 | 2008-11-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41530A CN101741530A (zh) | 2010-06-16 |
CN101741530B true CN101741530B (zh) | 2013-11-13 |
Family
ID=41698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221332A Active CN101741530B (zh) | 2008-11-06 | 2009-11-06 | 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70695B2 (zh) |
EP (2) | EP2184883B1 (zh) |
CN (1) | CN101741530B (zh) |
TW (1) | TWI41550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K2168293T3 (da) * | 2007-06-18 | 2013-07-01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Uplink-transmissionsforbedring ved anvendelse af TTI-bundling |
JP5199223B2 (ja) * | 2008-12-30 | 2013-05-15 | 創新音▲速▼股▲ふん▼有限公司 | Ack/nackバンドリングを改善する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
KR101675367B1 (ko) * | 2009-01-21 | 2016-11-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의 전송 모드 전환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
JP5023123B2 (ja) * | 2009-09-08 | 2012-09-12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
US8665810B2 (en) * | 2010-06-04 | 2014-03-04 | Htc Corporation | Method of performing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
EP2601755B1 (en) * | 2010-08-05 | 2019-12-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information from a user equipment |
WO2012053861A2 (ko) * | 2010-10-21 | 2012-04-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CN102594532A (zh) * | 2011-01-17 | 2012-07-18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延迟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及回传的影响的方法及装置 |
EP2688336B1 (en) * | 2011-03-18 | 2017-11-29 | Fujitsu Limited | Retransmission using tti bundling |
WO2013022261A2 (en) * | 2011-08-11 | 2013-02-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xtension of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30083746A1 (en) | 2011-09-30 | 2013-04-04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an enhanced 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 |
US9270409B2 (en) | 2012-03-09 | 2016-02-23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of an uplink transmission collision with an ACK/NACK signal |
US8792462B2 (en) | 2012-06-11 | 2014-07-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TTI bundling |
US9380466B2 (en) | 2013-02-07 | 2016-06-28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Radio access networks |
US9414399B2 (en) | 2013-02-07 | 2016-08-09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Radio access networks |
US9936470B2 (en) | 2013-02-07 | 2018-04-03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Radio access networks |
US9451631B2 (en) * | 2013-08-14 | 2016-09-2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WO2015047145A1 (en) * | 2013-09-27 | 2015-04-02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cheduling |
CN105612710A (zh) * | 2014-01-28 | 2016-05-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设备、基站以及上行数据调度方法 |
CN106797641B (zh) | 2014-06-09 | 2021-07-16 | 艾尔瓦纳有限合伙公司 | 在无线电接入网络中调度相同的资源 |
US20180262302A1 (en) * | 2015-09-03 | 2018-09-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Wireless device, a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harq feedback prioritization |
US10785791B1 (en) * | 2015-12-07 | 2020-09-22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Controlling data transmission in radio access networks |
WO2017124297A1 (zh) * | 2016-01-19 | 2017-07-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针对上行信道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TWI617209B (zh) * | 2016-05-12 | 2018-03-01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短傳輸時間間隔的上行鏈路傳輸的方法及裝置 |
US11096244B2 (en) * | 2016-05-12 | 2021-08-17 | Apple Inc. |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non-adaptive retransmission using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resources |
JP2020107918A (ja) * | 2017-04-21 | 2020-07-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US10506468B2 (en) | 2017-09-08 | 2019-12-10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Report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ment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11678358B2 (en) | 2017-10-03 | 2023-06-13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Dynamic downlink reuse in a C-RAN |
US11102816B2 (en) | 2018-02-16 | 2021-08-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llision avoidance for transmissions in coinciding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
EP3794889B1 (en) | 2018-05-16 | 2023-07-05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Downlink multicast for efficient front-haul utilization in a c-ran |
CN111989971A (zh) | 2018-05-16 | 2020-11-24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C-ran中的动态上行链路重复使用 |
US10798667B2 (en) | 2018-06-08 | 2020-10-06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Automatic transmit power control for radio points of a centralized radio access network that primarily provide wireless service to users located in an event area of a venue |
US12219510B2 (en) | 2018-08-29 | 2025-02-04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Clock synchronization in a centralized radio access network having multiple controllers |
CN112640379A (zh) | 2018-09-04 | 2021-04-09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集中式无线电接入网络中的前传速率降低 |
WO2020034305A1 (en) * | 2018-09-21 | 2020-02-20 | Zte Corporation |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improving scheduling flexibil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11191092B2 (en) | 2019-04-05 | 2021-11-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imeline considerations for intra-UE multiplexing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484A (zh) * | 1994-07-29 | 1996-09-18 | 摩托罗拉公司 | 提供无线通信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碰撞避免的方法和系统 |
CN101119184A (zh) * | 2006-08-02 | 2008-02-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及其实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13157B2 (en) * | 2005-08-30 | 2009-11-03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enhanced uplink scheduling grants |
WO2009132236A2 (en) * | 2008-04-25 | 2009-10-29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bundled transmission |
TWI414199B (zh) * | 2008-08-07 | 2013-11-01 | Innovative Sonic Ltd | 處理上鏈路傳輸資源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
EP2316183A4 (en) * | 2008-08-11 | 2014-07-30 | Nokia Corp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BUNDLED TRANSMISSIONS |
TWI405445B (zh) * | 2008-08-15 | 2013-08-11 | Innovative Sonic Ltd | 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模式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
-
2009
- 2009-11-06 TW TW098137690A patent/TWI415502B/zh active
- 2009-11-06 US US12/613,538 patent/US8370695B2/en active Active
- 2009-11-06 EP EP09013967A patent/EP2184883B1/en active Active
- 2009-11-06 CN CN2009102221332A patent/CN101741530B/zh active Active
- 2009-11-06 EP EP11004463A patent/EP2363971A3/en not_active Ceas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484A (zh) * | 1994-07-29 | 1996-09-18 | 摩托罗拉公司 | 提供无线通信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碰撞避免的方法和系统 |
CN101119184A (zh) * | 2006-08-02 | 2008-02-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及其实体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ASUSTeK."Clarification on UE behaviour at TTI bundling configuration".《3GPP TSG-RAN WG2 #64》.2008,page1-3.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63971A2 (en) | 2011-09-07 |
CN101741530A (zh) | 2010-06-16 |
TWI415502B (zh) | 2013-11-11 |
US20100115367A1 (en) | 2010-05-06 |
US8370695B2 (en) | 2013-02-05 |
EP2184883B1 (en) | 2013-01-16 |
EP2184883A3 (en) | 2010-11-17 |
EP2363971A3 (en) | 2011-09-28 |
TW201019773A (en) | 2010-05-16 |
EP2184883A2 (en) | 2010-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41530B (zh) | 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机制的上链路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1795183B (zh) | 识别混合式自动重发请求程序的方法及其通讯装置 | |
CN101753280B (zh) | 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7027180B (zh) | 非授权载波上行数据的发送方法及终端 | |
US9185722B2 (en) |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optimization | |
CN101729552B (zh) | 处理随机存取响应的方法及其无线接入网络及终端设备 | |
TWI405490B (zh) | 處理上鏈路共享通道傳輸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 |
TWI400969B (zh) | 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重傳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 |
CN101742697B (zh) | 改善半持续性排程资源解除程序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1932115A (zh) | 避免随机存取程序不正确结束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 | |
US9510368B2 (e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acknowledgement of contention-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
TW201032522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TI bundling transmission | |
CN107836128B (zh) | 用于控制信息传送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1729547A (zh) | 无线通讯系统中传输封包单元的方法及其相关通讯装置 | |
WO2018112922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4618075B (zh) | Tti集束的传输处理方法及装置、网络侧设备、ue | |
CN101686548A (zh) | 执行半持续性资源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及其相关通信装置 | |
CN110972325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装置 | |
WO2022001797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4503476B (zh) | 信息发送方法和装置、终端、接入网设备和系统 | |
WO2021142706A1 (zh) | 资源冲突的解决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 |
CN116491205A (zh) | 上行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10351029A (zh) | 基站及其自动重传调度方法 | |
CN119072904A (zh) | 用于共享频谱上资源分配的方法及其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