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99671B - 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Google Patents
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99671B CN101699671B CN2009102096474A CN200910209647A CN101699671B CN 101699671 B CN101699671 B CN 101699671B CN 2009102096474 A CN2009102096474 A CN 2009102096474A CN 200910209647 A CN200910209647 A CN 200910209647A CN 101699671 B CN101699671 B CN 10169967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or
- coaxial cable
- conductor
- center conductor
- cable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包括中心导体、绝缘体、外导体,所述中心导体的前端部分具有锥形凸出,后端部分为圆柱用于插入同轴电缆内导体;绝缘体具有通孔;外导体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前段通过第一台阶过渡到所述中段;第一台阶上具有补偿环;中段内径与所述绝缘体外径匹配,在轴向方向上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面超出所述第一台阶;后段的内径可供同轴电缆插入,所述中段的内表面通过第二台阶过渡到后段的内表面,第二台阶用于轴向定位绝缘体,绝缘体的通孔内径与中心导体后端部分的圆柱外径匹配,中心导体后端部分的圆柱的一部分插入绝缘体的通孔中。本发明满足现有的技术标准,绝缘体可以从插接端直接塞入,中心导体的圆柱的一部分插入绝缘体的通孔而稳固固定,装配更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连接器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广泛用于各种信号传输尤其是视频信号传输的场合,不同电缆之间需要有效的连接,以便有效传输信号,避免信号的衰减。为此,现有技术中已经使用了多种同轴电缆的连接装置。
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与母接头插接后沿轴向剖视示意图,公接头包括里、中、外三层的圆环形结构,其里层为柱状的中心导体21,环绕中心导体21的中间层为绝缘体22,处于外层的为外导体23,以及套接在外导体23上的外螺母24。母接头包括里、中、外三层的圆环形结构,其里层为中心导体11,环绕中心导体11的中间层为绝缘体12,处于外层的为外导体13。中心导体11用于与公接头的中心导体插接以及与同轴电缆中心导体端接,该中心导体11分为前段111和后段112,前段111具有凹入插孔。
中心导体21用于与母接头的中心导体插接以及与同轴电缆中心导体电连接,该中心导体21由两段插接组成,其中,靠近插接面的前部为与母接头中心导体直接插接的锥形凸出211,该锥形凸出211后部具有盲孔,插接有柱状中心导体212,该柱状中心导体212的后部开有前端为锥形的深孔,该深孔用于插入同轴电缆中心导体。
所述绝缘体22包括前端绝缘体和后端绝缘体,图中仅示出前端绝缘体,该绝缘体22用于电隔离中心导体21和外导体23。所述外导体23依靠绝缘体22的支撑,包围在公接头的最外层。其外径上具有一个台阶,用于套接所述外螺母24。
上述连接器公接头虽然能达到正常连接的效果,但是也限制了公接头的结构,使公接头必须通过柱状中心导体212才能与同轴电缆连 接。
本发明人在申请号为200710194973.3,发明名称为“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对公接头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在此全部引入作为参考。图2是申请号为200710194973.3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所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的沿轴向剖视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了说明方便,以下将该公接头与母接头的插接界面的方向称为前端,端接同轴电缆的一端称为后端):
该同轴电缆公接头包括从里到外三层,从里至外分别是中心导体31、绝缘体32、外导体33。
所述里层的中心导体31为柱状,其前端具有锥形凸出,后端面开有深孔,该深孔使所述中心导体31成为空心。图中示出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已经插入该中心导体31。
所述绝缘体32为圆环状,其中心的通孔内径与同轴电缆中心导体的外径相匹配。该绝缘体32根据需要,可以开一个或者若干个平行于中轴线的盲孔321,以实现电气补偿。
所述外导体33为圆环状,其内径和外径上均有若干台阶,用于实现各种限位功能。该外导体33从前到后可以分为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段333。以下分别进行介绍。
所述前段331为薄壁圆筒状,用于与母接头插接,其内、外径均大于中段332和后段333。所述前段331后部在内径上通过第一台阶3311过渡到中段332,该第一台阶3311台阶面阶沿位置上设置向轴线前方的环形凸起,该凸起称为补偿环3312;补偿环3312与所述外导体前段331内径之间的间隙可以容纳母接头外导体内圈的插入,该补偿环3312的轴向长度受到制造公差以及具体设计中的补偿要求不同的影响,会有所不同,但大致应当与母接头外导体内圈和中心导体前端面之间的距离相近。该前段331的外径上通过收缩的第二台阶3313过渡到中段332,该第二台阶3313用于套接外螺母34。在前段331的接近该第二台阶3313的位置还具有环形的密封槽3314,该环形密封槽3314用于安装密封圈。
所述中段332具有较厚的壁厚,其内径与所述绝缘体32的外径相匹配,该内径面上在需要时,可以设置倒刺结构,该倒刺结构的坡面 朝向后端,台阶面朝向前端,使绝缘体32从后端塞入时比较容易,而返回时受到倒刺台阶面的阻挡,而不太容易,这样可以起到防止绝缘体32松脱的作用。该中段332距离第一台阶3311接近的位置具有内径方向的环形凸起3321,所述绝缘体32可以以其前端面边沿顶住该环形凸起3321获得定位。所述中段332的外径上设有扳手卡面3322;该中段332外径通过收缩的第三台阶3323过渡到后段333。
所述中段332后部的内径通过内径增大的第四台阶3331和从前向后逐渐增大的锥面3332过渡到后段333,该后段333的内径可供同轴电缆外导体插入,并在外导体插入后还具有容纳焊料的空隙。该后段333的末端也即整个外导体33的末端具有喇叭口3333。
可以看出,补偿环3312的设置相当于中心导体和外导体之间金属部分进行空间上的转移实现补偿效果,中心导体31设计成直形无台阶的一段式结构,能够满足现有的技术标准。因此这种公接头能够省略图1中所示的公接头由于电气补偿需要而形成的两段式中心导体结构,并由此省略绝缘层和外导体的相应段,获得节省材料和优化的电性能的效果。
但是在使用中,发明人发现改进后的公接头的中心导体31仅仅由插入其中的同轴电缆中心导体固定,需要进行焊接。但焊接受长度过短和焊接空间的限制,操作较难,很容易高温下烫伤绝缘体,而且焊接好后,容易受到电缆震动情况下,电缆中心导体发生微量窜动而带来接头的中心导体的不稳固,在高频信号下,各种信号不能正常传输,而发生互调性能很差的情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发明人先前提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一种中心导体固定稳固、安装方便并且满足连接标准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为里、中、外三层的圆环形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柱状的中心导体、绝缘体、外导体,所述中心导体的前端部分具有锥形凸出,后端部分为圆柱且后端面上开有用于插入同轴电缆内导体(即背景技术中的“同轴电缆中心导体”,为了描述方便,以下均改为“同轴电缆内导体”)的深孔;所述绝缘体为中心具有通孔的圆环;所述外导体从前到后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前段为薄壁圆筒并通过第一台阶过渡到所述中段,所述第一台阶上设置朝向轴线前方的补偿环;所述补偿环与所述前段内圆面之间的间隙可以容纳母接头外导体内圈的插入;所述中段内径与所述绝缘体外径匹配,在轴向方向上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面超出所述第一台阶;所述后段的内径可供同轴电缆插入,所述中段的内表面通过第二台阶过渡到所述后段的内表面,所述第二台阶用于轴向定位所述绝缘体,所述绝缘体的通孔内径与所述中心导体后端部分的圆柱外径匹配,所述中心导体后端部分的圆柱的一部分插入所述绝缘体的通孔中。
作为优选,所述补偿环的前端面在轴向方向上超出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面。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导体的圆柱的外圆面上具有收缩的微槽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导体的圆柱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中心导体的深孔连通的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绝缘体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轴向的盲孔,或者设有一个或者多个轴向的环槽。
作为优选,所述外导体的中段的内圆面上设有防止松脱的第一凸刺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导体的圆柱的外圆面上设有防止松脱的第二倒刺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外导体的中段的外圆面通过收缩或者增大的第三台阶过渡到所述外导体的后段。
作为优选,所述外导体的前段的外圆面通过收缩的第四台阶过渡到所述外导体的中段,所述第四台阶用于套接外螺母。
作为优选,所述外导体的前段的外圆面上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
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在满足现有的技术标准的同时,具备发明人先前提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的所有技术效果,而且其绝缘体可以在中心导体焊接前从插接端直接塞入完成安装,中心导 体的圆柱部分地插入绝缘体的通孔而稳固固定,避免了因为电缆中心导体发生微量窜动而使得中心导体不稳固的情况,装配更方便。由于并没有影响现有技术标准,因此可以和现有技术中的各种相同技术标准的母接头连接,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与母接头插接后沿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2是申请号为200710194973.3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所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的沿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的沿轴向剖视示意图(仅示出与连接界面相关的部分)。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的沿轴向剖视示意图(仅示出与连接界面相关的部分)。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与现有技术的一种母接头插接后沿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的沿轴向剖视示意图(仅示出与连接界面相关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介绍一种应用于7/16型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满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布的DIN 47 223标准的公母互配界面。但是,本实施例中提出的基本结构改进可以广泛使用在各种标准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上。为了说明方便,以下将该公接头与母接头的插接界面的方向称为前端,端接同轴电缆的一端称为后端。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为里、中、外三层的圆环形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柱状的中心导体41、绝缘体42、外导体43,所述中心导体41的前端部分具有锥形凸出411,后端部分为圆柱412且后端面上开有用于插入同轴电缆内导体的深孔(图中所 示未插入同轴电缆内导体);所述绝缘体42为中心具有通孔的圆环;所述外导体43从前到后分为前段431、中段432和后段433;所述前段431为薄壁圆筒并通过第一台阶401过渡到所述中段432;所述第一台阶401上设置朝向轴线前方的补偿环403;所述补偿环403与所述前段431内圆面之间的间隙可以容纳母接头外导体内圈的插入;所述中段432内径与所述绝缘体42外径匹配,在轴向方向上所述绝缘体42的前端面超出所述第一台阶401;所述后段433的内径可供同轴电缆插入,所述中段432的内表面通过第二台阶402过渡到所述后段433的内表面,所述第二台阶402用于轴向定位所述绝缘体42,所述绝缘体42的通孔内径与所述中心导体41后端部分的圆柱412外径匹配,所述中心导体41后端部分的圆柱412一部分插入所述绝缘体42的通孔中。
所述补偿环403的前端面在轴向方向上超出所述绝缘体42的前端面,从而形成空气间隙40,空气间隙40根据电性能需要可进行调整,以起到良好的补偿作用。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了优化性能,还可以进行改进,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使得中心导体41后端的圆柱412插入到所述绝缘体42的通孔中的长度能够稳固定位而不发生松脱,所述中心导体41的圆柱412的外圆面上设有防止松脱的第二凸刺机构4121,其坡面朝向前端,台阶面朝向后端。当然,第二凸刺机构4121的结构并不是唯一的,只要使得所述中心导体41与所述绝缘体42不发生松脱即可。
所述中心导体的圆柱的外圆面上还具有收缩的微槽结构4122,即圆柱的直径稍微的收缩变小,进一步保证所述中心导体41与所述绝缘体42之间不发生松脱,使得中心导体41更加稳固,微槽结构4122还起到一定的电气补偿作用。
为了简化中心导体焊接过程,所述中心导体41的圆柱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中心导体的深孔连通的通孔413。焊接时焊锡可以从通孔413注入,因此可以将同轴电缆内导体插入深孔后再注入焊锡,不需要现有技术中那样先将焊锡注入深孔中,焊接操作更加方便。
除上述区别外,本实施例二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与图2中所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基本相同,在此列举如下(未图示的参看图2):
所述外导体43的中段432的外圆面通过收缩或者放大的第三台阶过渡到所述外导体43的后段433。
所述外导体43的前段431的外圆面通过收缩的第四台阶过渡到所述外导体的中段432,所述第四台阶用于套接外螺母44。
所述外导体43的前段431的外圆面上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
所述外导体43的中段432的外圆面上设有扳手卡面,便于与母接头插接时可以使用扳手等工具。
所述绝缘体4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一个或者若干个平行于中轴线的盲孔421,以进一步实现电气补偿,优化电性能。
为了使得绝缘体42塞入中段432后不会出现松脱,可以在中段432上设置第一凸刺结构4321,其坡面朝向前端,台阶面朝向后端。同样,第一凸刺结构4321的结构并不是唯一的,只要使得所述外导体43与所述绝缘体42不发生松脱即可。
该实施例提供的公接头与母接头插配的尺寸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可以和现有技术中的各种相同技术标准的母接头插配。下面以焊接方式连接同轴电缆为例,介绍本实施的公接头的装配过程。
将所述绝缘体42从前端塞入外导体中段432,并顶住所述第二台阶402获得定位,由第一凸刺机构4321防止塞入后发生松脱。
同轴电缆被剥开,其中心导体凸出一定的长度,然后将中心导体41套在同轴电缆内导体上,然后放在焊机上,通过通孔413注入焊锡,冷却后将电缆和焊接好的中心导体41一并从公接头的后端插入并将绝缘体后端面做为固定端面。然后将公接头的外导体43和同轴电缆的外导体进行焊接,冷却后可使用注塑的方法包住接头和电缆外皮。绝缘体42在中心导体41焊接前即完成安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绝缘体可能被烫伤的问题。中心导体41的圆柱412的一部分插入绝缘体42的通孔而稳固固定,从而避免了因为同轴电缆内导体发生微量窜动而使得中心导体41不稳固的情况。当然,公接头的后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连接不同形式的同轴电缆,比如压接等。也可以设置其它的辅助结构,本实施例中描述的焊接方式仅仅是其中一种。
如图6所示的本实施的电缆连接器公接头与现有技术的一种母接头插接后沿轴向剖视示意图,所述中心导体41的锥形凸出411插入母接头的中心导体11的凹入插孔中,实现插配。
如图7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的沿轴向剖视示意图(仅示出与连接界面相关的部分),与实施例二的唯一区别在于,绝缘体42上沿轴向开一个或者若干个平行于中轴线的环槽71实现优化电性能的目的。
当然,上述各实施例的公接头除了能和图6所示的母接头插配外,和现有技术中的各种相同技术标准的母接头均能插配,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附加的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为里、中、外三层的圆环形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柱状的中心导体、绝缘体、外导体,所述中心导体的前端部分具有锥形凸出,后端部分为圆柱且后端面上开有用于插入同轴电缆内导体并与所述同轴电缆内导体焊接的深孔;所述绝缘体为中心具有通孔的圆环;
所述外导体从前到后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前段为薄壁圆筒并通过第一台阶过渡到所述中段,所述第一台阶上设置朝向轴线前方的补偿环;所述补偿环与所述前段内圆面之间的间隙可以容纳母接头外导体内圈的插入;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段内径与所述绝缘体外径匹配,在轴向方向上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面超出所述第一台阶;所述后段的内径可供同轴电缆插入,所述中段的内表面通过第二台阶过渡到所述后段的内表面,所述第二台阶用于轴向定位所述绝缘体,所述绝缘体的通孔内径与所述中心导体后端部分的圆柱外径匹配,所述中心导体与同轴电缆内导体焊接后从所述绝缘体的通孔的后端插入所述绝缘体的通孔并使所述中心导体后端部分的圆柱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绝缘体的通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环的前端面在轴向方向上超出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体的圆柱的外圆面上具有收缩的微槽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体的圆柱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中心导体的深孔连通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轴向的盲孔,或者设有一个或者多个轴向的环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中段的内圆面上设有防止松脱的第一凸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体的圆柱的外圆面上设有防止松脱的第二凸刺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中段的外圆面通过收缩或者放大的第三台阶过渡到所述外导体的后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前段的外圆面通过收缩的第四台阶过渡到所述外导体的中段,所述第四台阶用于套接外螺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前段的外圆面上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096474A CN101699671B (zh) | 2009-11-02 | 2009-11-02 | 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PCT/CN2010/001756 WO2011050591A1 (zh) | 2009-11-02 | 2010-11-02 | 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096474A CN101699671B (zh) | 2009-11-02 | 2009-11-02 | 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99671A CN101699671A (zh) | 2010-04-28 |
CN101699671B true CN101699671B (zh) | 2012-08-15 |
Family
ID=42148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096474A Active CN101699671B (zh) | 2009-11-02 | 2009-11-02 | 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99671B (zh) |
WO (1) | WO201105059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99671B (zh) * | 2009-11-02 | 2012-08-15 | 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CN102364754B (zh) * | 2011-10-17 | 2013-09-04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 | 适合卫星使用的高压电连接器组件 |
WO2014075454A1 (zh) * | 2012-11-16 | 2014-05-22 | 江苏吴通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5016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
CN203423266U (zh) * | 2013-09-12 | 2014-02-05 | 深圳市和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滑入式同轴电缆连接器 |
CN105552504A (zh) * | 2015-12-30 | 2016-05-04 | 安徽蓝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y型结构的腔体功分器 |
CN106785739A (zh) * | 2016-12-29 | 2017-05-31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及微波传输结构 |
CN109004387B (zh) * | 2018-07-31 | 2024-01-19 | 浙江正导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细同轴电缆快插连接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46305A (en) * | 1986-09-17 | 1988-05-24 | Taisho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High frequency coaxial connector |
US5281167A (en) * | 1993-05-28 | 1994-01-25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Coaxial connector for soldering to semirigid cable |
CN201252292Y (zh) * | 2008-09-11 | 2009-06-03 | 苏州市吴通通讯器材有限公司 | 一种din型1/2"超柔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 |
CN100546124C (zh) * | 2007-12-07 | 2009-09-30 | 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52258B2 (ja) * | 1998-07-08 | 2002-02-04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ボードイン同軸コネクタ |
CN201054389Y (zh) * | 2007-06-15 | 2008-04-30 | 镇江天安电信电器有限公司 | 同轴电缆连接器 |
CN201118014Y (zh) * | 2007-08-23 | 2008-09-17 | 西安科耐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高频精密型连接器 |
CN101699671B (zh) * | 2009-11-02 | 2012-08-15 | 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
2009
- 2009-11-02 CN CN2009102096474A patent/CN101699671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1-02 WO PCT/CN2010/001756 patent/WO201105059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46305A (en) * | 1986-09-17 | 1988-05-24 | Taisho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High frequency coaxial connector |
US5281167A (en) * | 1993-05-28 | 1994-01-25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Coaxial connector for soldering to semirigid cable |
CN100546124C (zh) * | 2007-12-07 | 2009-09-30 | 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CN201252292Y (zh) * | 2008-09-11 | 2009-06-03 | 苏州市吴通通讯器材有限公司 | 一种din型1/2"超柔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050591A1 (zh) | 2011-05-05 |
CN101699671A (zh) | 2010-04-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99671B (zh) | 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
KR101116060B1 (ko) | 길다란 중공 공동을 가지는 절연체를 구비한 동축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0546123C (zh) | 配备转向绝缘体的同轴连接器 | |
KR101044271B1 (ko) | 동축 케이블용 압축 커넥터 | |
US8887379B2 (en) | Friction weld coaxial connector interconnection support | |
CN101326595B (zh) | 压铸成形的外锥形绝缘套管 | |
CN101689715A (zh) | 用于同轴电缆的压接连接器 | |
CN103094766A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100546124C (zh) | 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
CN101807757A (zh) | 导电端子组件和使用该端子组件的电连接器 | |
US7404743B2 (en) | Cable connector plug having contact with hooking portion | |
CN101699670B (zh) | 同轴电缆连接器母接头 | |
CN105846258B (zh) | 同轴连接器及其插头、插座 | |
CN201523138U (zh) | 同轴电缆连接器母接头 | |
US7059900B2 (en) | Coaxial cable splice connector assemblies | |
CN201523139U (zh) | 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
CN100553052C (zh) | 同轴电缆连接器界面 | |
CN101483282A (zh) | 一种波纹管同轴电缆连接器 | |
CN201122760Y (zh) | 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公接头 | |
CN112003041B (zh) | 一种电缆连接器组件 | |
CN1875524A (zh) | 同轴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 |
JP7227047B2 (ja) | トランジションジョイント | |
CN100546125C (zh) | 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母接头 | |
US20160276755A1 (en) | Right angle coaxial cabl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 |
CN105048226A (zh) |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