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676544B - 化油器 - Google Patents

化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6544B
CN101676544B CN2009101705954A CN200910170595A CN101676544B CN 101676544 B CN101676544 B CN 101676544B CN 2009101705954 A CN2009101705954 A CN 2009101705954A CN 200910170595 A CN200910170595 A CN 200910170595A CN 101676544 B CN101676544 B CN 1016765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sure
removing contamination
sediment trap
join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05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6544A (zh
Inventor
西田纪子
富口静雄
松崎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ihin D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403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4291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32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03301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hin D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ihin Doc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76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65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6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65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化油器,其具有:化油器主体(10),其包括进气体(11)和阀筒(12);以及活塞状的节气门(18),其滑动自如地嵌装于阀筒内并对进气通道(11a)进行开闭,在阀筒侧面突出设置有清污接头(8),该清污接头与引导从用于收纳蒸发燃料的炭罐(N)中脱离出来的脱离燃料的清污导管(7),在节气门侧面形成有将该清污接头与进气通道连通的清污槽(40),其中,清污接头沿与进气通道的轴线(X)正交的平面(P)突出设置于阀筒的一个侧面上,以使该清污接头与节气门前端面的开口于进气通道的凹槽(32)连通的方式在节气门上形成清污槽。这样,能够得到来自炭罐的脱离燃料与混合气体混合的稳定性,能够容易地进行清污导管与清污接头的连接。

Description

化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油器的改良,该化油器具有:化油器主体,其包括内部作为进气通道的进气体,以及从该进气体向一侧突出的阀筒;和活塞状的节气门,其滑动自如地嵌装于阀筒内并对进气通道进行开闭,在阀筒侧面突出设置有清污(purge)接头,该清污接头与清污导管连接,该清污导管对从收纳蒸发燃料的炭罐中脱离出来的脱离燃料进行引导,并且在节气门的侧面设有将该清污接头与进气通道连通的清污槽。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化油器例如在日本实公昭53-45132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那样已被公知。
在现有的所述化油器中,清污槽形成于节气门的朝向进气通道下游侧的侧面上。在如此形成的化油器中,清污槽的开口于进气通道的开口部位于节气门的进气流方向后侧的涡流产生部,而且由于该部位的涡流产生状况随着节气门的开度而变化,因此难以实现从清污槽被导入到进气通道中的来自炭罐中的脱离燃料与混合气体相混合的稳定性。此外,在节气门的朝向进气通道下游侧的侧面上形成清污槽,因此与上述清污槽连通的清污接头不得不靠近进气体的上表面而突出设置于阀筒的侧面,因此在将炭罐的清污导管与该清污接头连接时,会受到进气体的阻碍,其可维护性并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油器,使得能够获得从清污槽被导入到进气通道中的来自炭罐(canister)中的脱离燃料与混合气体混合的稳定性,而且能够容易地进行清污导管与清污接头的连接。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化油器具有:化油器主体,其包括内部作为进气通道的进气体、以及从该进气体向一侧突出的阀筒;和活塞状的节气门,其滑动自如地嵌装于阀筒内并对进气通道进行开闭,在阀筒的侧面突出设置有清污接头,该清污接头与清污导管连接,该清污导管引导从用于收纳蒸发燃料的炭罐中脱离出来的脱离燃料,并且在节气门侧面形成有将该清污接头与进气通道连通的清污槽,所述清污接头沿与进气通道的轴线正交的平面突出设置于阀筒的一个侧面上,并且所述清污槽以使该清污接头与节气门前端面的开口于进气通道的凹槽连通的方式形成于节气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发动机运转时,从炭罐中脱离出来的脱离燃料依次通过清污导管、清污接头和清污槽被抽出至节气门前端面的凹槽中,并在该凹槽内扩散,因此所述扩散了的脱离燃料在节气门的正下方始终能够与由流速快的进气和来自主喷嘴的喷出燃料所生成的混合气体均匀地混合,从而能够使该混合气体的空燃比稳定。
此外,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清污槽,在节气门的始终与化油器主体滑动接触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直线槽和切口槽,所述直线槽从所述清污接头的内端部沿节气门的轴线延伸至进气通道侧,所述切口槽使该直线槽与所述凹槽的中心部连通。另外,所述节气门的一个侧面的另一侧面分别对应于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侧面35和第二侧面36。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通过了清污槽的直线槽的脱离燃料被引导至比切口槽更靠凹槽的中心部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脱离燃料在整个凹槽内均匀地扩散,能够使其与混合气体的混合更为良好。
进而,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所述切口槽的槽底形成为从节气门的侧面开始朝其中心部下降的斜面,并且在化油器主体上螺合连接有怠速调节螺栓,该怠速调节螺栓以能够进退动作的方式抵接在该斜面上并对节气门的怠速开度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构成清污槽一部分的切口槽的槽底(即斜面)与以能够进退动作的方式跟其抵接的怠速调节螺栓协动,从而实现对节气门的怠速开度进行调节的功能,因此无需在节气门中形成专用于怠速调节的斜面,能够实现节气门结构的简化。
进而,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在节气门的始终与化油器主体滑动接触的另一侧面上设有直线状的定位槽,该定位槽在节气门的全长范围内沿其轴线延伸,并且在阀筒上设有定位键,该定位键在节气门的开闭滑动区域内与该定位槽卡合,从而保持所述清污接头与清污槽之间的连通状态,在阀筒的入口侧端部上且在与节气门的周向相位相同的位置上还设有辅助定位键,该辅助定位键在将节气门向所述入口中插入时与所述定位槽卡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将节气门插入阀筒中时,通过使节气门的定位槽与阀筒的辅助定位键卡合,从而过渡到定位槽与定位键的卡合状态,能够在节气门的整个开闭区域中确保清污接头与清污槽之间的连通状态。因此,如果在定位槽与辅助定位键未卡合的位置将节气门插入阀筒中的话,由于节气门的前端部与辅助定位键抵接,从而阻止节气门向阀筒内插入,能够防止节气门被误插入。
进而,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用于对节气门上游的进气通道进行开闭的阻风门的风门杆支撑在化油器主体中,固定于该风门杆外端部的阻风门拉杆与所述清污接头隔着阀筒而配置于相反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由于将清污接头与阻风门拉杆彼此隔着阀筒而配置于相反侧,因此能够避免连接在清污接头上的清污导管和连接在阻风门拉杆上的阻风门操作线相互干涉,使得它们的可维护性变得良好。
此外,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化油器具有:化油器主体,其包括内部作为进气通道的进气体、以及从该进气体向一侧突出的阀筒;和活塞状的节气门,其滑动自如地嵌装于阀筒内并对进气通道进行开闭,在阀筒的侧面突出设置有清污接头,该清污接头与清污导管连接,该清污导管引导从用于收纳蒸发燃料的炭罐中脱离出来的脱离燃料,并且与该清污接头连通的清污出口以开口于进气通道的方式设置在节气门上,在节气门的隔着其轴线和进气通道的轴线而对置的两侧部上,设有都与所述清污接头连通的第一清污出口和第二清污出口这一对清污出口。另外,所述第二清污槽对应于后述的本发明的定位槽40。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发动机运转时,在进气通道中所产生的进气负压作用在开口于节气门下端面的第一清污出口和第二清污出口上,因此所述进气负压通过共用的清污接头强力地作用于炭罐中,从而能够有效地将吸附燃料脱离出来,能够有效地对蒸发燃料进行清污处理。
而且,即使节气门在进行开闭时绕其轴线转动了微小角度,由于第一清污出口和第二清污出口配置于节气门的隔着其轴线和进气通道的轴线的两侧部上,因此第一清污出口和第二清污出口中的一方移位到进气通道的进气负压较高的上游侧,而所述第一清污出口和第二清污出口中的另一方移位到进气通道的进气负压较低的下游侧,其结果是,能够始终将作用于第一清污出口和第二清污出口的进气负压的平均值保持恒定,因此能够使蒸发燃料的清污特性稳定,而且能够使供给发动机的混合气体的空燃比稳定。
并且,在第六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于,所述清污接头沿与进气通道的轴线正交的平面突出设置于阀筒的一个侧面上,该清污接头内端所开口的第一清污槽沿节气门的轴向形成于该节气门的一个侧面上,将该第一清污槽的下端部作为所述第一清污出口并开口于节气门的面对进气通道的下端面,另一方面,在节气门的另一侧面上沿其轴向形成有第二清污槽,该第二清污槽隔着节气门的轴线而与所述第一清污槽对置,并且与该第一清污槽连通,将该第二清污槽的下端部作为所述第二清污出口并开口于节气门的面对进气通道的下端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节气门的相互对置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侧面上形成沿节气门的轴线延伸的第一清污槽和第二清污槽,从而能够在节气门上简单地形成所述第一清污出口和第二清污出口。
进而,在第七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在于,节气门具有上端面敞开且有底的中空部,所述第一清污槽和第二清污槽经由该中空部而相互连通起来。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经由节气门的中空部将第一清污槽和定位槽连通起来,从而能够简单地得到该连通结构。
进而,在第七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九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污出口和第二清污出口经由在节气门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环状或者圆弧状的连通槽而相互连通起来。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能够不依赖于节气门的中空部而简单地将第一清污槽与定位槽之间连通起来。
进而,在第七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污槽下端部的槽底形成为从节气门的侧面开始朝其中心部下降的斜面,并且在化油器主体上螺合连接有怠速调节螺栓,该怠速调节螺栓以能够进退动作的方式抵接在该斜面上,并对节气门的怠速开度进行调节,并且,在所述阀筒上固定设置有定位键,该定位键以在所述第二清污槽内相对滑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清污槽卡合以阻止节气门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能够分别将第一清污槽的槽底用作与怠速调节螺栓协动的怠速调节用斜面,并将第二清污槽用作与定位键协动的定位槽,因此能够实现节气门结构的简化。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叙述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化油器的机动两轮车用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的概要图。
图2是沿图1中的化油器的2-2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箭头3的视图。
图4是图1中的化油器的4所指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从清污槽侧观察上述化油器的节气门的立体图。
图6是从定位槽侧观察该节气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化油器的与图4对应的图。
图8是从第一清污槽侧观察该化油器的节气门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7的9-9线的节气门的横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述的化油器的与图4对应的图。
图11是从第一清污槽侧观察该化油器的节气门的立体图。
图12是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现有例进行比较的清污接头的负压特性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从图1~图6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开始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与机动两轮车的发动机(未图示)的进气口连接的化油器C的用于接收燃料的燃料导入接头1上,连接有从燃料箱T的底部的燃料开关(cock)2延伸出的燃料供给导管3。从燃料箱T的上部延伸出加料导管4,该加料导管4连接在炭罐N的一端部上,从而将在燃料箱T内产生的蒸发燃料向炭罐N中引导。炭罐N在内部填充有活性炭等燃料吸附剂5,在该炭罐N的与加料导管4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上设有将炭罐N内部向大气开放的通气孔6。从加料导管4分支出清污导管7,该清污导管7连接在化油器C的清污接头8上。在清污导管7上夹装有公知的清污控制阀9,该清污控制阀9在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关闭,并在预定的低速运转乃至高速运转时打开。
接着,参照图2~图6对所述化油器C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化油器C的化油器主体10由内部作为进气通道11a的进气体11和从该进气体1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向上方突出形成的阀筒12构成,并在进气体11的下表面上安装有浮子室13。该浮子室13经由浮子阀14接收已流入到所述燃料导入接头1中的燃料直至达到一定水平。此外,在进气体11中,在与阀筒12相同的轴线上安装有主喷嘴15,该主喷嘴15的下端浸没在浮子室13内的燃料中,且上端开口于进气通道11a中。
另一方面,在阀筒12中滑动自如地嵌装有对进气通道11a进行开闭的活塞型节气门18,并且附设于该节气门18下端部的细尖的针阀19被插入到所述主喷嘴15内。在阀筒12的上端螺合连接有用于关闭阀筒12的节气门18插入用入口12a的盖20,在该盖20和节气门18之间压缩设置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复位弹簧21,该复位弹簧21对节气门18向关闭方向施力。
在节气门18中连接有贯通盖20的节气门操作线22的连接端子22a,该节气门操作线22被未图示的机动两轮车的转向手柄的节气门操纵把手所牵引,从而使节气门18向打开方向动作,该节气门操作线22的引导管23支撑在所述盖20上。
在节气门18上游的进气通道11a中配设有蝶形阻风门25。该阻风门25被螺钉27固定在风门杆26上,该风门杆26以水平姿态横穿进气通道11a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进气体11中,在风门杆26的向进气体11外部突出的端部上固定有阻风门拉杆28。在该阻风门拉杆28上连接有用于转动操作该阻风门拉杆28的阻风门操作线(未图示)。
如图4所示,在阀筒12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沿与进气通道11a的轴线X正交的平面P突出的第一凸台30,在该第一凸台30中,通过压入等方式固定有同样沿上述平面P突出的所述清污接头8。该清污接头8与所述阻风门拉杆28彼此隔着阀筒12而配置于相反侧。
根据图4~图6,更为详细地对活塞型节气门18进行说明,节气门18在与进气通道11a面对的下端面形成有覆盖主喷嘴15的燃料喷出口的圆形的凹槽32,并且在该节气门18的上端面形成有弹簧收纳部33,该弹簧收纳部33比凹槽32更深,且用于收纳所述复位弹簧21的下部,并且利用所述凹槽32和弹簧收纳部33之间的分隔壁34来支撑所述针阀19的上端部。
节气门18具有彼此相对且始终与化油器主体10滑动接触的两个侧面35、36,将所述清污接头8侧的侧面称作第一侧面35,将其相反侧的侧面称作第二侧面36。
在节气门18的第一侧面35上形成有使清污接头8与所述凹槽32连通的清污槽40。该清污槽40由直线槽40a和切口槽40b构成,所述直线槽40a从清污接头8的内端部沿节气门18的轴线Y延伸至进气通道11a侧,所述切口槽40b使该直线槽40a与所述凹槽32的中心部连通。
此时,切口槽40b的槽底形成为从节气门18的侧面开始朝其中心部下降的斜面41,圆锥状的前端部42a与该斜面41抵接的怠速调节螺栓42与第二凸台31螺合连接,该第二凸台31与第一凸台30平行地突出设置于阀筒12的一个侧面上,通过使该怠速调节螺栓42相对于斜面41进退动作,能够对节气门18的怠速开度进行调节。怠速调节螺栓42的进入到切口槽40b中的前端部42a的大径部形成为比切口槽40b的槽宽足够小,以免该前端部42a堵塞切口槽40b。
如图4所示,在节气门18的第二侧面36上设有直线状的定位槽43,该定位槽43在该节气门18的全长范围内沿其轴线Y延伸,并且在阀筒12上固定设置有定位键44,该定位键44在节气门18的开闭滑动区域内与该定位槽43卡合,从而保持所述清污接头8与清污槽40之间的连通状态。再有,在阀筒12的入口12a侧端部上的与节气门18的周向相位相同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辅助定位键45,该辅助定位键45在将节气门18向所述入口12a中插入时与所述定位槽43卡合。
如图4和图6所明示的那样,定位槽43由无底槽43a和带底槽43b构成,所述无底槽43a贯穿凹槽32的周壁整体以及弹簧收纳部33的周壁下部并呈切口状地切入到分隔壁34中,所述带底槽43b以与该无底槽43a的上端部连通的方式形成于弹簧收纳部33的周壁上部,带底槽43b的底壁以符号46表示。该底壁46与节气门18成为一体,因此能够尽量防止因无底槽43a而使节气门18的强度下降。
在无底槽43a的上部形成有能够供所述节气门操作线22的连接端子22a通过的大径孔47。此外,在分隔壁34上设有端子孔48,该端子孔48与无底槽43a连通并开口于凹槽32,且能够与所述连接端子22a嵌合。
这样,在将节气门操作线22与节气门18连接时,在将节气门18插入阀筒12中之前,使连接端子22a从弹簧收纳部33内侧穿过大径孔47后,将节气门操作线22与节气门操作线22的一部分一起引出至节气门18的外侧和下方,接着,通过使所引出的节气门操作线22穿过无底槽43a而回到节气门18内并提起,从而将连接端子22a从凹槽32侧与分隔壁34的端子孔48嵌合。
接着,对该第一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发动机停止运转的状态下,在燃料箱T被太阳的辐射热等加热,或者被外部空气冷却,从而燃料箱T内的压力变化时,燃料箱T内的上部空间通过具有通气孔6的炭罐N进行换气。此时,在燃料箱T内所产生的蒸发燃料与换出气体一起被运送到炭罐N中,炭罐N内的燃料吸附剂5对该蒸发燃料进行吸附以防止其排放到大气中。
在发动机运转时,在化油器C中,节气门18从怠速开度位置被提升,在发动机成为预定的低速运转乃至高速运转状态时,清污控制阀9打开从而使清污导管7导通,因此在进气通道11a中所产生的进气负压经由清污槽40、清污接头8和清污导管7作用于炭罐N中,使吸附燃料从燃料吸附剂5中脱离。该脱离燃料在上述进气负压作用下,依次通过清污导管7、清污接头8和清污槽40而被抽出至节气门18下端面的凹槽32中,并且在该凹槽32内扩散。特别是已通过清污槽40的直线槽40a的脱离燃料,由切口槽40b引导到凹槽32的中心部,因此能够使脱离燃料在整个凹槽32内均匀地扩散。因此,在凹槽32中扩散了的脱离燃料在节气门18的正下方始终能够与由流速快的进气和来自主喷嘴15的喷出燃料所生成的混合气体均匀地混合。其结果是,由于混合气体的空燃比稳定,因此能够使该混合气体在发动机中的燃烧状态变得良好。
此外,作为上述切口槽40b的槽底的斜面41与以能够进退动作的方式跟其抵接的怠速调节螺栓42协动,起到对节气门18的怠速开度进行调节的功能,因此在节气门18中无需形成专用于怠速调节的斜面,能够实现节气门18的结构简化。
再有,清污接头8从阀筒12沿进气体11的横向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清污导管7与该清污接头8连接,而不会受进气体11阻碍,从而可维护性变得良好。
此外,清污接头8和阻风门拉杆28彼此隔着阀筒12而配置于相反侧,因此能够避免连接在清污接头8上的清污导管7和连接在阻风门拉杆28上的阻风门操作线(未图示)相互干涉,从而它们的可维护性变得良好。
在化油器C的组装工序中,在向阀筒12中插入节气门18时,从节气门18的前端部即下端部开始向阀筒12的入口12a中插入。此时,使节气门18的定位槽43与阀筒12的辅助定位键45卡合。如果在定位槽43与辅助定位键45未卡合的位置将节气门18插入阀筒12中的话,由于节气门18的下端部与辅助定位键45抵接,从而阻止节气门18向阀筒12内插入,因此能够防止节气门18被误插入。
在使定位槽43卡合到辅助定位键45上的同时,将节气门18插入阀筒12中的话,定位槽43在与辅助定位键45卡合的卡合状态下进入到与定位键44卡合的卡合状态,进一步深入插入时,定位槽43离开辅助定位键45,变成仅与定位键44卡合的卡合状态。所述定位槽43与定位键44的卡合状态维持在节气门18的整个开闭区域中,由此能够与节气门18的开度大小无关地保持所述清污接头8与清污槽40之间的连通状态。
接着,对图7~图9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在节气门18的隔着节气门18的轴线Y和进气通道11a的轴线X而对置的两侧部上,设有与清污接头8连通的第一清污槽40和第二清污槽43这一对清污槽。在该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清污槽40用作第一清污槽40,将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定位槽43用作第二清污槽43。
即,第二清污槽43经由贯穿设置于第一清污槽40槽底上的通孔49以及节气门18的弹簧收纳部33(即中空部33)与所述第一清污槽40连通。这样的话,第一清污槽40和第二清污槽43共同与所述清污接头8连通。第二清污槽43的下端部作为第二清污出口43c而开口于节气门18的凹槽32。因此,第一清污出口40b和第二清污出口43c隔着节气门18的轴线Y和进气通道11a的轴线X相互对称地配置(参照图9)。
此外,使第一清污槽40如点划线40a′(参照图7和图8)所示那样向上方延伸并在节气门18的上端面开口的话,无需设置所述通孔49,就能够经由节气门18的中空部33将第一清污槽40和第二清污槽43之间连通起来。总之,通过以节气门18的中空部33将第一清污槽40和第二清污槽43之间连通,从而能够简单地形成该连通结构。
其他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在图7~图9中对与第一实施例对应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此外,图1~图3在本第二实施例中直接使用。
接着,对第二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发动机停止运转的状态下,在燃料箱T被太阳的辐射热等加热,或者被外部空气冷却,从而燃料箱T内的压力变化时,燃料箱T内的上部空间通过具有通气孔6的炭罐N进行换气。此时,在燃料罐T内所产生的蒸发燃料与换出气体一起被运送到炭罐N中,炭罐N内的燃料吸附剂5对该蒸发燃料进行吸附以防止其排放到大气中。
在发动机运转时,在化油器C中,节气门18从怠速开度位置被提升,在发动机成为预定的低速运转乃至高速运转状态时,清污控制阀9打开从而使清污导管7导通,因此在进气通道11a中所产生的进气负压作用在开口于节气门18下端面的第一清污出口40b和第二清污出口43c上,因此该进气负压通过第一清污槽40和第二清污槽43而强力地作用于清污接头8上,进而通过清污导管7而强力地作用于炭罐N中,从而能够有效地将吸附燃料从燃料吸附剂5脱离出来。该脱离燃料在上述进气负压作用下,依次通过清污导管7、清污接头8以及第一清污槽40和第二清污槽43,并从第一清污出口40b和第二清污出口43c被抽出至节气门18下端面的凹槽32中,并且在该凹槽32内扩散。接着,在凹槽32中扩散的脱离燃料在节气门18的正下方始终能够与由流速快的进气和来自主喷嘴15的喷出燃料所生成的混合气体均匀地混合。
图12是示出表示作用于清污接头8的进气负压的特性的测试结果的图,A线示出了仅设有一个清污出口的现有化油器的特性,B线示出了设有一对清污出口40b、43c的本发明的化油器的特性,由两特性可以明确,在本发明的化油器中,能够将作用于清污接头8的进气负压一直保持得比现有化油器高,从而与此相伴地能够在低车速范围内将脱离燃料抽出至进气通道11a中。
另外,在节气门18的第二清污槽43和固定设置于阀筒12中的定位键44相卡合的卡合部之间存在滑动间隙,因此节气门18在升降时(即开闭进气通道11a时)绕其轴线Y转动了微小角度,然而如图9所示,第一清污出口40b和第二清污出口43c配置于节气门18的隔着其轴线Y和进气通道11a的轴线X的两侧部上,因此在节气门18进行上述转动时,第一清污出口40b和第二清污出口43c中的一方移位到进气通道11a的进气负压较高的上游侧,而所述第一清污出口40b和第二清污出口43c中的另一方移位到进气通道11a的进气负压较低的下游侧,其结果是,能够始终将作用于第一清污出口40b和第二清污出口43c的进气负压的平均值保持恒定,因此能够使蒸发燃料的清污特性稳定,使所述混合气体的空燃比稳定,从而有利于发动机的输出性能的提高。
此外,作为第一清污出口40b(即作为切口槽40b)的槽底的斜面41与以能够进退动作的方式抵接于其上的怠速调节螺栓42协动,起到了对节气门18的怠速开度进行调节的功能,因此在节气门18中无需形成怠速调节专用的斜面,能够实现节气门18的结构简化。
此外,与定位键44卡合的第二清污槽43兼用作将蒸发燃料引导到进气通道11a中的第二清污槽,因此有利于节气门18的结构简化。
进而,由于清污接头8从阀筒12沿进气体11的横向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清污导管7与该清污接头8连接,而不会受进气体11阻碍,从而可维护性变得良好。
此外,清污接头8和阻风门拉杆28彼此隔着阀筒12配置于相反侧,因此能够避免连接在清污接头8上的清污导管7和连接在阻风门拉杆28上的阻风门操作线(未图示)相互干涉,从而它们的可维护性变得良好。
在化油器C的组装工序中,在向阀筒12中插入节气门18时,从节气门18的前端部即下端部开始向阀筒12的入口12a中插入。此时,使节气门18的第二清污槽43与阀筒12的辅助定位键45卡合。如果在第二清污槽43与辅助定位键45未卡合的位置将节气门18插入阀筒12中的话,由于节气门18的下端部与辅助定位键45抵接,从而阻止节气门18向阀筒12内插入,因此能够防止节气门18被误插入。
在使第二清污槽43卡合到辅助定位键45上的同时,将节气门18插入阀筒12中的话,第二清污槽43在与辅助定位键45卡合的卡合状态下进入到与定位键44卡合的卡合状态,进一步深入插入时,第二清污槽43离开辅助定位键45,变成仅与定位键44卡合的卡合状态。所述第二清污槽43与定位键44的卡合状态维持在节气门18的整个开闭区域中,由此能够与节气门18的开度大小无关地保持所述清污接头8与第一清污槽40之间的连通状态。
接着,对图10和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在节气门18的位于定位键44下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连通第一清污槽40和第二清污槽43之间的环状或者圆弧状的连通槽50,除了不依赖于节气门18的中空部33来连通第一清污槽40和第二清污槽43之间这一点之外,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在图10和图11中,对与所述第二实施例对应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通过该第三实施例也能够简单地得到第一清污槽40和第二清污槽43之间的连通结构。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不依赖于第一实施例的定位槽43或者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清污槽43的无底槽43a将节气门操作线22连接到节气门18中的形式的化油器中,能够将整个第二清污槽43形成为带底槽。在该情况下,第一清污槽40与第二清污槽43之间的连通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三实施例,然而在应用第二实施例时,可以在第二清污槽43的槽底设置在定位键44的下方开口于节气门18的中空部33的通孔。

Claims (10)

1.一种化油器,该化油器具有:
化油器主体(10),其包括内部作为进气通道(11a)的进气体(11)、以及从该进气体(11)向一侧突出的阀筒(12);和
活塞状的节气门(18),其滑动自如地嵌装于阀筒(12)内并对进气通道(11a)进行开闭,
在阀筒(12)的侧面突出设置有清污接头(8),该清污接头(8)与清污导管(7)连接,该清污导管(7)引导从用于收纳蒸发燃料的炭罐(N)中脱离出来的脱离燃料,并且在节气门(18)侧面形成有将该清污接头(8)与进气通道(11a)连通的清污槽(40),该化油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清污接头(8)沿与进气通道(11a)的轴线(X)正交的平面(P)突出设置于阀筒(12)的一个侧面上,并且所述清污槽(40)以使该清污接头(8)与节气门(18)前端面的开口于进气通道(11a)的凹槽(32)连通的方式形成于节气门(1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清污槽(40),在节气门(18)的始终与化油器主体(10)滑动接触的一个侧面(35)上形成有直线槽(40a)和切口槽(40b),所述直线槽(40a)从所述清污接头(8)的内端部沿节气门(18)的轴线(Y)延伸至进气通道(11a)侧,所述切口槽(40b)使该直线槽(40a)与所述凹槽(32)的中心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槽(40b)的槽底形成为从节气门(18)的侧面开始朝其中心部下降的斜面(41),并且在化油器主体(10)上螺合连接有怠速调节螺栓(42),该怠速调节螺栓(42)以能够进退动作的方式抵接在该斜面(41)上并对节气门(18)的怠速开度进行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在节气门(18)的始终与化油器主体(10)滑动接触的另一侧面(36)上设有直线状的定位槽(43),该定位槽(43)在节气门(18)的全长范围内沿其轴线(Y)延伸,并且在阀筒(12)上设有定位键(44),该定位键(44)在节气门(18)的开闭滑动区域内与该定位槽(43)卡合,从而保持所述清污接头(8)与清污槽(40)之间的连通状态,在阀筒(12)的入口(12a)侧端部上且在与节气门(18)的周向相位相同的位置上还设有辅助定位键(45),该辅助定位键(45)在将节气门(18)向所述入口(12a)中插入时与所述定位槽(43)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用于对节气门(18)上游的进气通道(11a)进行开闭的阻风门(25)的风门杆(26)支撑在化油器主体(10)中,固定于该风门杆(26)外端部的阻风门拉杆(28)与所述清污接头(8)隔着阀筒(12)配置于相反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槽(40b)构成与所述清污接头(8)连通并开口于所述进气通道(11a)的第一清污出口,
在节气门(18)的隔着其轴线(Y)和进气通道(11a)的轴线(X)而对置的两侧部上,设有该第一清污出口、和与所述清污接头(8)连通并开口于进气通道(11a)的与所述第一清污出口不同的第二清污出口(43c)。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该清污接头(8)内端所开口的所述清污槽(40)沿节气门(18)的轴向形成于该节气门(18)的所述侧面(35)上,将该清污槽(40)的下端部作为所述切口槽(40b)并开口于节气门(18)的面对进气通道(11a)的下端面,
另一方面,在节气门(18)的另一侧面(36)上沿其轴向形成有另一清污槽(43),该另一清污槽(43)隔着节气门(18)的轴线(Y)而与所述清污槽(40)对置,并且与该清污槽(40)连通,将该另一清污槽(43)的下端部作为所述第二清污出口(43c)并开口于节气门(18)的面对进气通道(11a)的下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节气门(18)具有上端面敞开且有底的中空部(33),所述清污槽(40)和所述另一清污槽(43)经由该中空部(33)而相互连通起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清污出口(40b)和第二清污出口(43c)经由在节气门(18)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环状或者圆弧状的连通槽(50)而相互连通起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污槽(40)下端部的槽底形成为从节气门(18)的侧面开始朝其中心部下降的斜面(41),并且在化油器主体(10)上螺合连接有怠速调节螺栓(42),该怠速调节螺栓(42)以能够进退动作的方式抵接在该斜面(41)上,并对节气门(18)的怠速开度进行调节,并且,在所述阀筒(12)上固定设置有定位键(44),该定位键(44)以在所述另一清污槽(43)内相对滑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另一清污槽(43)卡合以阻止节气门(18)转动。
CN2009101705954A 2008-09-19 2009-09-18 化油器 Active CN1016765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40374A JP5142910B2 (ja) 2008-09-19 2008-09-19 気化器
JP2008240374 2008-09-19
JP2008-240374 2008-09-19
JP2009183200 2009-08-06
JP2009-183200 2009-08-06
JP2009183200A JP2011033010A (ja) 2009-08-06 2009-08-06 気化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6544A CN101676544A (zh) 2010-03-24
CN101676544B true CN101676544B (zh) 2012-06-13

Family

ID=42029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05954A Active CN101676544B (zh) 2008-09-19 2009-09-18 化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765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5935B (zh) * 2013-09-22 2015-08-19 福建福鼎京科化油器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机及摩托车化油器带有负压阀的进油装置
CN104834796B (zh) * 2015-05-27 2019-08-23 江苏理工学院 一种化油器参数设计优化方法
CN107322288B (zh) * 2016-04-29 2023-09-08 上海坤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化油器的自动组装设备
CN112412565B (zh) * 2020-12-08 2022-06-07 陈谦 一种滚筒式进气的节气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526661C3 (de) * 1966-05-09 1975-12-04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 Linden, N.J. (V.St.A.) 19 05 66 USA 551411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mit Adsorption der aus den flussige Brennstoffe enthaltenden Behaltern entweichenden gasformigen Brennstoffe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 , Linden, NJ (VStA)
US4085721A (en) * 1966-05-09 1978-04-25 Exxon Research & Engineering Co. Evaporation purge control device
US4258685A (en) * 1978-05-09 1981-03-31 Aisan Industry Co., Ltd. Carbureto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4381753A (en) * 1979-11-12 1983-05-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vaporative emission control device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or vehicle use
US4658795A (en) * 1981-07-23 1987-04-21 Yamaha Hatsukoki Kabushiki Kaisa Gasoline vapor capture and combustion system
US6959696B2 (en) * 2002-04-12 2005-11-01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vaporative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CN1769663A (zh) * 2004-11-05 2006-05-10 布里格斯斯特拉顿公司 整体式燃料箱和汽化物密封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526661C3 (de) * 1966-05-09 1975-12-04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 Linden, N.J. (V.St.A.) 19 05 66 USA 551411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mit Adsorption der aus den flussige Brennstoffe enthaltenden Behaltern entweichenden gasformigen Brennstoffe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 , Linden, NJ (VStA)
US4085721A (en) * 1966-05-09 1978-04-25 Exxon Research & Engineering Co. Evaporation purge control device
US4258685A (en) * 1978-05-09 1981-03-31 Aisan Industry Co., Ltd. Carbureto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4381753A (en) * 1979-11-12 1983-05-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vaporative emission control device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or vehicle use
US4658795A (en) * 1981-07-23 1987-04-21 Yamaha Hatsukoki Kabushiki Kaisa Gasoline vapor capture and combustion system
US6959696B2 (en) * 2002-04-12 2005-11-01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vaporative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CN1769663A (zh) * 2004-11-05 2006-05-10 布里格斯斯特拉顿公司 整体式燃料箱和汽化物密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6544A (zh) 201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39696C (zh) 用于小型内燃机的带有活性炭筒的蒸发排放物控制系统
CN101676544B (zh) 化油器
JPS59165854A (ja) 燃料蒸発損失防止装置
JPH0626933B2 (ja) 燃料タンク
CN105464841B (zh) 化油器
CN110630410A (zh) 用于增压发动机的炭罐油气脱附系统和车辆
JP2009162183A (ja) 内燃機関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3614524B2 (ja) 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2870391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S603959Y2 (ja) エンジン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S6034764Y2 (ja) 排気還流制御装置
JPS5823970Y2 (ja) 気化器の蒸発燃料捕集装置
CN101235738B (zh) 引擎进气调节系统
JP2008202515A (ja) 摺動絞弁式気化器
JP5142910B2 (ja) 気化器
CN201047317Y (zh) 化油器
JP2002221096A (ja) 気化器のエアベント装置
KR100331628B1 (ko) 차량의 연료 증발가스 제어 시스템
JPH0442528Y2 (zh)
JPS61149562A (ja) 燃料蒸発ガスのパ−ジ制御装置
JP2017535723A (ja) インパルスポンプ
JP2007107414A (ja) 鞍乗型車両
JPH0322544Y2 (zh)
JPH0528375Y2 (zh)
JP4573771B2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燃料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3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KEIHIN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