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641874B - 共存新的和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导码序列 - Google Patents

共存新的和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导码序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1874B
CN101641874B CN200780030787.4A CN200780030787A CN101641874B CN 101641874 B CN101641874 B CN 101641874B CN 200780030787 A CN200780030787 A CN 200780030787A CN 101641874 B CN101641874 B CN 1016418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guiding sequence
sequence
guiding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07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1874A (zh
Inventor
朱晨曦
陈伟鹏
乔纳森·阿格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US2007/07486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21723A2/en
Publication of CN101641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1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18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18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通过基于针对第一节点的已有导码序列生成对第一节点不可见的第一导码序列,并基于第一导码序列生成与第一导码序列具有低的甚至为零的互相关性的第二导码序列,来为具有混合节点的无线通信网络生成新类型的导码序列。可以在通信链路帧中交替广播第一导码序列和第二导码序列。

Description

共存新的和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导码序列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涉及并要求2008年8月18日递交的Chenxi Zhu、Wei-PengChen以及Jonathan Agre所作的标题为MANAGING A WIRELESSNETWORK的美国临时申请60/822,861的优先权、涉及并要求2006年8月18日递交的美国临时申请60/822,791的优先权,并且涉及并要求2007年7月31日递交的美国非临时申请11/830,929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将这些申请都并入本文中。
背景技术
1.领域
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无线通信设备/网络导码序列或同步符号。
2.相关技术描述
在无线网络中经常使用前导码,用于进行网络标识、无线通信设备与网络的时间和频率同步、和/或信道估计。在无线蜂窝网络中,前导码是无线通信设备已知的符号。第一设备,如无线网络基础设备(例如蜂窝网络中的基站),周期地在每帧的固定位置向设备广播(传输)熟知的导码序列(通常在帧的开始位置,并被称为前导码)。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查找前导码,以找出邻近的第一设备,并获得与无线网络的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
有时需要针对新类型的无线通信设备,将新的导码序列引入到无线通信系统中。必须为新设备引入新的导码序列的可能原因是,由于系统设计的某些限制,导致新设备需要接收与现有前导码(legacy preamble)不同的导码序列。新设备和现有设备(legacy device)可以在相同网络中共存,其中现有设备被设计为仅识别旧的前导码。重要的是,新设备可识别的任何新的导码序列要被设计为不会导致老设备混淆。
发明内容
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方面是提供在无线传播的数据帧的任何固定或已知位置处广播或传输的、共存新的和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无线通信导码序列或同步符号(后面称为导码序列或简称为导码),例如(不限于)前导码、中导码(midamble)、后导码或者它们的组合。
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无线网络广播(传输)现有导码和新导码两者,以支持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和新的无线通信设备。现有的或者说现存的无线通信设备不应该被目标为新无线通信设备的新无线传输的导码混淆,或者不应该识别或锁定该导码。
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为具有混合的无线通信节点(设备)的无线通信网络构建新类型的导码序列。新导码序列对一些节点可见,而对其他节点不可见。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无线通信网络生成新的被无线广播或传输的导码序列,例如前导码、中导码、后导码,或任何其他特殊的无线通信同步符号,这些导码序列仅可以被新的无线通信设备识别,不能被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识别,所以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将不会被新符号混淆。
实施方式通过在频域中生成与第一导码序列具有较低互相关性的第二导码序列,并基于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生成与所述第二导码序列具有较低互相关性的第三导码序列,来在具有所述第一导码序列的无线网络中生成导码序列。
参照形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这些以及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在后面更完整描述和要求的结构与操作的细节中变得清楚,附图中类似的标号在全文中指代类似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中继的移动多跳小区(MMR小区)的图。
图2A是根据实施方式的生成新无线设备导码的流程图。
图2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MMR小区中的数据帧的图。
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生成导码序列的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4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图3的装置中处理层(软件和/或计算硬件)的功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些实施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具有混合节点的无线通信网络生成新类型的导码序列,即基于针对第一节点的现有的导码序列生成对第一节点不可见的第一导码序列,并基于第一导码序列生成与第一导码序列有低的甚至到零的(low to zero)互相关性的第二导码序列。第一和第二导码序列交替地在通信链路帧内广播。
这些实施方式可以被包括在任何在物理层处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无线通信网络中。这些实施方式不限于但是可以被包含于任何宽带无线访问标准中,例如(不限于)IEEE 802.16标准(也被称为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iMAX)网络),这些标准在物理层处基于频分双工(FDD)系统(例如(不限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正交频分多址(OFDMA)、频分复用(FDM)和/或频分多址(FDMA))指定各种网络接入规范。
例如,在无线通信蜂窝网络中,使用无线中继,通过用经由一个或多个中继站(RS)的多个较短的高质量链路替换基站(BS)和移动/用户站(MS/SS)(后文中称为MS)之间的较长的低质量无线通信链路,可以是WiMAX无线蜂窝网络提高用户的信号质量的有效方式。因为中继站不要求它们自己的有线回程,并且通常没有全功能BS复杂,所以采用和操作中继站比传统BS便宜。中继站可以将BS的服务扩展到其中用户原本不能获得服务的覆盖盲区,并扩展BS的有效小区大小。中继站还可以被用来改善载波与干扰和噪声比(CINR)以及用户的服务质量(QoS),并增强小区容量。
中继技术可以根据IEEE 802.16标准(包括在802.16j中继工作组中)。在IEEE 802.16j标准中,中继站如MS那样与BS通信,并且如BS那样与它的覆盖区域(称为RS微小区)内的MS通信。BS和所有相关联的RS的整个服务覆盖区域可以被称为基于中继的移动多跳的小区(MMR小区或MMR网络)。
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可以为具有共存的新的和现有的(已有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无线通信网络生成新的导码序列。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生成用于WiMAX移动多跳中继网络(MMR小区)的新导码序列,在该网络中,作为新类型无线通信设备的中继站(RS)被引入,并需要通过新导码序列与基站(BS)和/或其他RS进行无线通信同步,同时诸如移动站(例如无线电话、无线个人数字助理、无线媒体播放器等)的现有的或已有无线通信设备不应该被目标为新RS的新导码序列混淆,或者不应该识别该新导码序列。
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无线通信导码序列或同步符号(后文中称为导码序列或简称为导码)是无线通信网络中使用的任何无线传输的信号、二进制位的调制序列(典型地,例如将0,1转换成-1,+1)、脉冲或它们的任意组合,被用于供无线通信设备/系统进行任何类型的无线通信同步,包括(不限于)标识(例如网络标识、无线设备标识等)、时间和/或频率同步、估计(例如信道估计)、校准等。
这些实施方式应用于使用FFD和/或TDD并具有混合节点的无线通信网络,其中第一节点可以需要第一导码序列,而其他第二节点可以需要第二导码序列,同时第一导码序列对第二节点不可见,并且第一和第二导码序列的任意组合对混合节点中任意数目的节点为可见和/或不可见。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1是具有BS 102和两个中继站(RS1和RS2)104a、104b的MMR小区100的拓扑图。BS 102直接为MSBS集中的MS1-6 106a-f(MS1 106a和MS2 106b)服务。两个中继站(RS1 104a、RS2 104b)被用来扩展BS 102的覆盖,并为MSRS1(MS3 106c、MS4 106d)和MSRS2(MS5 106e、MS6 106f)集中的MSS3-6 106c-f服务。MMR小区100包括BS 102和所有RS 104的覆盖区域。
基于在物理层处使用OFDM/OFDMA无线网络接入的、并且其中新的无线通信设备(例如RS 104)和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例如MS 106)共存的MMR小区100的导码序列描述这些实施方式。在图1中,将OFDM或OFDMA系统用作实施例,当新无线通信设备(例如RS 104)被引入时,BS发送/传输例如旧的前导码的旧的或现存的导码序列P(称为现有前导码),作为具有已知的被调制序列的OFDM符号,例如二相相移键控(BPSK)、四相相移键控(QPSK)、相移键控(PSK)、QPSK或正交幅度调制(QAM)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现有的前导码可以被作为老无线设备的MS 106识别或已知。假设OFDM信号的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大小为NFFT,并且实际使用的子载波的数目为NUSED,则在频域中,现有的前导码符号在使用的子载波中仅可以表示为:
P = [ P 1 , . . . , P i , . . . , P N USED ] - - - ( 1 )
向量P的分量pi是对应于调制方案的星座点(constellation point)(从中选出的)的复数。例如,对于BPSK调制,pi∈{-1,1},而对于QPSK调制(经受任意相位旋转),pi∈{-1,i,1,-i}。不同的向量P可以对应不同的导码序列。在公式(1)中,i是使用的OFDM/OFDMA子载波编号的索引。Q可以是导码序列P的时域信号,T=1/Δf(即,附加保护时间之前的导码序列的时间段)。Δf可以是OFDM/OFDMA系统中两个相邻子载波的OFDM/OFDMA间隔。假设序列P的第i个元素被用来调制物理子载波k(i),1≤k(i)≤NFFT,则P的针对时域信号的复数基带信号可以是:
Q = Σ i = 1 Nused P k e j 2 πk ( i ) Δft - - - ( 2 )
诸如BS 102、RS 104(例如RS新设备)和/或MS 106的现有的和任何新设备都可以知道(识别)导码序列P。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基于一些考虑(例如较低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和/或较低互相关性)选择现有的导码序列。在基于OFDM/OFDMA的系统中,设备(现有类型或新类型)可以通过计算它接收到的信号r(t)和r(t+Ti)的互相关性并找出相关性峰值来定位导码序列的位置,其中Ti是传输的前导码序列的重复周期(前导码的帧长度在每帧中发送),所述相关性峰值可以用等式(3)表达:
maxt|∫Tr(t+τ)·r*(Tf+τ+t)dτ|    (3)
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定位导码序列的互相关性是指,当设备(例如MS 106、RS 104)识别在每帧的固定或已知位置处出现的导码序列时,导码在每帧中基本相同。设备在不同时间(例如,相邻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通信帧)以相同大小的时间窗口(时间窗口具有导码序列的长度)收集无线信号采样,并将这些复共轭的采样相乘,来执行互相关。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采样帧不限于相邻帧,而可以是对任意数目相邻帧上的进行平均。换言之,从隔开帧时间段的多个时间收集采样,并且当导码落入相关窗口时,设备调整或逐渐偏移它的时间窗口,直到它检测到较强相关性峰值。该处理利用了导码序列被周期性重复的事实。需要进一步的信号处理来确定从所有定义的序列集中发送了哪个导码序列。换言之,仅多个帧中较强的相关性峰值(基本相同)可以指示可能接收到的导码序列,然而,在设备对已知的(例如储存在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导码序列进行进一步信号处理之前,该设备不能辨别发送的是该设备已知的导码序列集中的哪个导码序列。在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帧通信期间,导码序列互相关可以由任何无线通信设备执行(视情况而定)。因此,如果新的导码序列被引入,则已有设备可以使用之前描述的方案锁定新的导码序列、执行进一步处理来辨别新的导码序列,但只会确定出该新的导码序列是未知的或不需要的,这不必要地延长了它用来获得与网络同步的时间。
尽管基于MMR小区100描述了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这种结构,而可以用于将导码用于网络标识和/或同步的任何无线通信网络。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多个导码序列可以由建立网络时间和/或频率基准的任何无线通信设备构建并广播,第一设备集不能锁定所述多个导码序列,而另一设备集可以锁定所述多个导码序列。例如,如果第一设备集可以检测到第一导码序列,则当第一设备集将它的时间窗口与接收到的包括第二导码序列的信号采样对准时,第一设备集未检测到较强的互相关性峰值,或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发现与第二导码序列的互相关峰值基本为零(范围中包括零),因此第二导码序列对第一设备集是透明的。然而,第二设备集可以被编程来定位并检测第一导码序列、第二导码序列,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需要针对无线通信网络中引入的任何新设备(例如(但不限于)提供MMR小区100的RS 104)生成新的前导码,以实现与新设备的时间和频率同步,同时所述新的前导码与同一网络中现有的前导码共存。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在MMR小区100中,为RS构建新的导码序列(数据帧中的RS导码),该导码序列被BS 102和/或主RS104(不限于)发送,并可以被包括从RS 104在内的RS 104识别(即存在主RS到其他RS的链路),并且对作为已有的设备或现有的设备的MS106是透明的。诸如MS 106的现有设备可以仅被设计为与现有的前导码同步,并且它们不应该被以RS 104为目标的新前导码混淆。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无线通信设备广播现有的导码序列、新的导码序列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例如,可以通过BS 102或其他设备(视情况而定)广播新的和老的导码序列。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如下地以新的前导码对现有设备不可见并仅对新设备可见的方式生成新的导码(例如新的前导码):
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的生成新无线设备导码的流程图。在202处,根据已知技术找出(建立或生成)与第一现有导码序列P具有较低相关性的长度为Nused的第二导码序列P′:
P ′ = [ P 1 ′ , . . . , P i ′ , . . . , P N used ′ ] - - - ( 4 )
生成P′和P″(在下面描述)时,可以考虑其他要求,例如导码信号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P′和P″也需要满足这些其他要求。序列P′的长度N可以根据应用准则。P′时域信号为Q′。P′和P″之间的互相关性应该与相同长度的两个随机噪声序列的互相关性相当。
在操作204处,如下地通过将第二导码序列P′中一个或更多个分量的极性反向(翻转、改变)(例如通过翻转第二导码序列P′中分量的极性(例如通过交替地翻转第二导码序列P′的位的极性)),来生成或构建第三导码序列P″:
P ′ ′ = [ P 1 ′ ′ , . . . , P i ′ ′ , . . . , P N used ′ ′ ] - - - ( 5 )
P″i=(-1)iP′i,1≤i≤NUSED    (6)
翻转p′i的极性是指将它的符号取反。例如,在操作204处,根据等式(7),导码序列P′的位的极性被交替翻转来生成P″。例如,在操作204处,每个其他位的极性可以被翻转。在交替改变第二导码序列P′的位的极性的情况下,第三导码序列P″可以与第二导码序列P′具有相当低的甚至为零的互相关性。P′和P″之间的互相关性为:
< P &prime; , P &prime; &prime; > = &Integral; T Q &prime; ( &tau; ) Q &prime; &prime; * ( &tau; ) * d&tau; = &Sigma; i = 1 N USED &Sigma; i &prime; = 1 N USED p &prime; i p &prime; &prime; * i &prime; &Integral; T e j 2 &pi;&Delta;f&tau; ( k - ( i ) - k ( i &prime; ) ) d&tau; = T &Sigma; i = 1 N USED p i &prime; p i &prime; &prime;
Figure G2007800307874D00082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在操作204处,可以通过将每个位与独立且相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相乘(例如,与以相等概率生成的离散值{-1,+1}相乘)来构建P″。例如,可以用等式(8)生成P″,其中li是以概率0.5取{-1,+1}的值的独立同分布(i.i.d.)的离散随机变量。
P″i=li·P′i,1≤i≤NUSED    (8)
等式9证明:使用基于以相等概率生成的随机变量的等式(8)时,信号P′和P″也具有非常低的或为零的互相关性。可能需要验证P′和P″是否具有较低互相关性的操作。P″的时域信号为Q″。当等式(8)被用来生成序列P″时,
E ( < P &prime; , P &prime; &prime; > ) = E ( &Integral; T Q &prime; ( &tau; ) Q &prime; &prime; * ( &tau; ) * d&tau; ) = &Sigma; i = 1 N USED &Sigma; i &prime; = 1 N USED E ( p &prime; i p &prime; &prime; * i &prime; &Integral; T e j 2 &pi;&Delta;f&tau; ( k ( i ) - k ( i &prime; ) ) d&tau; )
= T &Sigma; i = 1 N USED E ( p i &prime; p i &prime; &prime; ) = T &Sigma; i = 1 N USED E ( l i ) = 0 . - - - ( 9 )
操作206验证P″与P是否也具有较低的互相关性,并且验证P′和P″是否满足其他要求(这些要求的实施例可以是信号的峰值平均功率比低于某个阈值)。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因为P′与P具有较低的互相关性,并且P′和P″具有较低互相关性,所以操作206可以是可选的。如果未满足操作206的任何要求,则可以通过在操作202处找出与P具有较低互相关性的另一导码序列P′来重复操作202-206。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如果在操作206处,P′和P″的要求都被满足,则在操作208处,诸如BS的无线设备可以将第二和第三导码序列P′和P″(作为对),在帧中或同步处理需要的其他时段中交替传输。例如,无线设备可以在无线通信网络的偶数帧中无线传输P′,在奇数帧中无线传输P″。在下行链路通信(或者视情况而定,在上行链路通信)中,因为P′和P″具有非常低甚至为零的互相关性,因此通过在相邻帧中的信号之间进行互相关(即,老设备将接收到的信号采样r(t)和r(t+T)进行互相关)来搜索导码序列的现有设备(MS 106)将观察不到相关性峰值,或者说检测不到P′和P″。图2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MMR小区中的数据帧的图。在图2B中,在操作208处,在下行链路通信链路数据帧(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子帧)220内,作为后导码的P′和P″导码序列交替地在帧内被传输。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图2B,并且P′和P″可以是被各种无线通信设备传输并识别的前导码、中导码和/或后导码,同时它们对类似于现有MS 106的其他无线通信设备是不可见的。
在操作210处,新设备可以获取与BS的同步的一种示例性方式是通过对它接收到的信号r(t)与r(t+2Tf)执行互相关,并分配相关性峰值:
maxt|∫Tr(t+τ)·r*(2Tf+τ+t)dτ|    (10)
新设备还可以使用信号处理来标识导码对(P′,P″)。例如,在图2B中,按照这种方式,任何期望的新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为RS 104)可以识别新的后导码P′和P″并与它们同步,而现有设备(例如MS 106)在用等式(3)的处理进行搜索时将不会识别或锁定后导码P′和P″,并且继续搜索直到锁定到现有或已有前导码P。在操作210处,新设备定位第二或第三导码序列的位置的方式是对两个隔开的帧内的信号采样进行互相关。
因为现有设备忽略了这种新的导码对,所以现有设备可以继续根据等式(3)定位现有前导码。换言之,如果现有设备计算它已知的前导码P与接收到的作为信号r(t)的P′或P″导码序列的互相关性,则因为P和P′(或P″)之间较低的互相关性,所以现有设备将不会观察到较强的相关性峰值。如果现有设备计算信号r(t)和r(t+T)的自相关性,则因为P′和P″之间的互相关性为零或较小(T),所以如果现有设备的时间窗口落在前导码P′和P″上,那么现有设备将不会观察到相关性峰值。对于任一种方式,现有设备都将检测不到新的前导码,并且将不会被混淆。这些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性益处是,当引入新类型的设备时,未降低提供给现有设备的服务。
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新设备可以检测现有导码和新导码两者,而现有设备仅可以检测现有前导码。例如,现有设备将仅与现有前导码同步,而新设备具有与新或现有前导码同步的选择。尽管描述的实施方式将前导码用作实施例,但是该实施方式并不限于这种结构,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可以构建其他特殊的周期性符号,例如(不限于)可以用于设备同步和信道估计的中导码。
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方面是提供共存新的和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无线通信导码序列或同步符号(后面称为导码序列或简称为导码),在无线传播的数据帧的任何固定或已知位置处广播或传输所述导码序列或同步符号,例如(不限于)前导码、中导码、后导码或者它们的组合。
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生成导码序列的装置的功能框图。在图3中,装置可以是对导码序列进行无线广播的任何计算设备,例如,(不限于)用作或操作为基站102的计算设备。典型地,装置300包括用来显示用户接口的显示器302。控制器304(例如,中央处理单元)执行控制装置执行操作的指令(例如计算机程序或软件)。典型地,存储器306储存供控制器304执行的指令。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该装置通过有线/无线载波信号与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310(例如(不限于)物理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例如硬盘、存储器))通信,或者与软件和/或计算硬件实现的有线/无线通信网络单元通信。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装置302与目标无线通信网络(例如(不限于)MMR小区100)进行无线通信。显示器302、CPU 304、存储器304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310通过数据总线308通信。
图4是图3的装置中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层(软件和/或计算硬件)的功能图。在图4中,处理层包括网络层402、媒体访问控制(MAC)层404以及物理层406。图4的处理层是逻辑层,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这些示例性的处理层,也可以提供其他处理层结构。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网络层402是控制器304执行的软件。MAC 404和网络层406是作为无线通信网络单元310的软件和/或计算硬件。生成共存现有/新无线通信设备的导码序列的实施方式可以是软件(在任何已知的计算机可读介质310上储存或编码,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310例如(不限于)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致密盘、数字通用盘(DVD)、存储器,或通信介质、例如载波或电磁信号等)和/或任何计算硬件。生成共存现有/新设备的导码序列P′和P″的实施方式可以被包括在具有物理层406的MAC层404中,在目标无线网络节点中(例如在BS 102和/或RS 104中)传输和/或接收(搜索)可共存的导码序列P′和P″。在图4中,典型地(不受限地),网络层403提供对与目标无线网络(例如(不限于)MMR小区100)不同的私人/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的有线和/或无线通信访问。网络层403可以被用于管理功能,例如BS 102的配置/参数设置,包括软件情况下实施方式的下载、BS 102已知的导码序列P的下载,和/或生成的新导码序列P′和P″的下载。
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用于具有混合节点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新类型的导码序列被构建。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新导码序列对一些节点可见,而对其他节点不可见。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新导码序列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导码序列。换言之,无线通信设备被编程来通过隔开的两个或更多个的帧中的互相关检测新导码序列。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基于针对第一节点的已有导码序列生成对第一节点不可见的第一导码序列,并基于第一导码序列生成与第一导码序列具有低至零的互相关性的第二导码序列,并在交替的通信链路帧中将第一和第二导码序列作为一对序列来广播,来提供包括成对导码序列的新导码序列。在成对导码序列P′,P″的情况下,设备可以基于两个隔开的帧进行互相关,以在接收到的包括交替的P′,P″,P′,和P″的信号上识别P′,P″对。根据实施方式的方面,可以根据需要(例如根据新无线通信设备的引入)执行操作202-206,之后的操作208-210被执行以根据应用进行无线通信。然而,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这种结构,而是可以根据应用准则动态地(实时)执行操作202-206。
从详细说明可以清楚这些实施方式的许多特征和优点,因此,所附权利要求书期望覆盖落入其真实精神和范围内的实施方式的所有这些特征和优点。此外,因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因此不期望将发明的实施方式限制于说明和描述的精确结构和操作,所以所有适当的修改和等同物可以诉诸于、落入其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在具有第一导码序列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生成导码序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频域中生成与所述第一导码序列具有较低互相关性的第二导码序列;
基于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生成第三导码序列,所述第三导码序列与所述第二导码序列具有非常低甚至零的互相关性;
在所述无线通信网络的相交替的帧中传输一对所述第二导码序列和所述第三导码序列中的各个导码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生成所述第三导码序列包括翻转所述第二导码序列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分量的符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翻转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的所述分量的所述符号包括翻转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的相交替的分量的符号,或根据随机变量翻转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的分量的符号,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用相等概率独立生成的{-1,+1}的离散随机序列随机改变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的分量的符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验证所述第三导码序列与所述第一导码序列是否具有较低的互相关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无线通信网络是WiMAX基于中继的移动多跳网络,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基站、一个或更多个中继站、以及一个或更多个移动站,并且
所述第一导码序列由所述基站传输,并且能够被所述中继站和所述移动站识别,并且
所述第二码序列和所述第三导码序列由所述基站传输,并且仅能够被所述中继站识别。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将与所述相交替的帧对应的相隔开的两帧中的接收信号采样进行互相关,来检测所述第二导码序列和所述第三导码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导码序列、所述第二导码序列以及所述第三导码序列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无线通信系统。
9.一种为具有混合节点的无线通信网络生成新类型的导码序列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用于第一节点的已有的导码序列,生成对所述第一节点不可见的第一导码序列;
基于所述第一导码序列,生成与所述第一导码序列具有低的甚至为零的互相关性的第二导码序列;以及
在网络同步需要的交替的通信链路帧或其他时间段中广播一对所述第一导码序列和第二导码序列中的各个导码序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生成所述第二导码序列包括翻转所述第一导码序列中一个或更多个分量的符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翻转所述第一导码序列的分量的符号包括翻转所述第一导码序列的相交替的分量的符号,或根据随机变量翻转所述第一导码序列的分量的符号,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网络基于正交频分复用进行无线通信,并且所述第一节点为移动站或便携式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网络是WiMAX基于中继的移动多跳网络,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基站和一个或更多个中继站到一个或更多个所述移动站或便携式站,并且
所述已有的导码序列由所述基站传送,并且能够被所述中继站和所述移动站或便携式站识别,并且
所述第一导码序列和第二导码序列由所述基站传输,并且仅对所述中继站可见,而对所述移动站或便携式站不可见。
14.一种在具有第一导码序列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生成导码序列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在频域中生成与所述第一导码序列具有较低互相关性的第二导码序列的模块,
基于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生成第三导码序列的模块,所述第三导码序列与所述第二导码序列具有非常低甚至零的互相关性;以及
在所述无线通信网络的相交替的帧中传输一对所述第二导码序列和所述第三导码序列中的各个导码序列的模块。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生成所述第三导码序列包括翻转所述第二导码序列中一个或更多个分量的符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翻转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的分量的符号包括翻转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的相交替的分量的符号,或根据随机变量翻转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的分量的符号,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根据用相等概率独立生成的{-1,+1}的离散随机序列随机改变所述第二导码序列的分量的符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还验证所述第三导码序列与所述第一导码序列是否具有较低的互相关性。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在WiMAX基于中继的移动多跳网络中向一个或更多个中继站和/或一个或更多个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并且
所述第一导码序列能够被所述中继站和所述移动站识别,并且
所述第二导码序列和所述第三导码序列可以被所述中继站识别,而对所述移动站不可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码序列、所述第二导码序列以及第三导码序列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无线通信系统。
21.一种与其他无线通信节点无线通信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搜索对所述装置并且对所述其他无线通信节点可见的第一无线通信导码序列的模块;以及
通过搜索在交替的帧处收集的无线帧信号的相关性峰值、来搜索对所述其他无线通信节点不可见的一对第二无线通信导码序列和第三无线通信导码序列的模块,
其中在频域中生成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导码序列,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导码序列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导码序列具有较低互相关性,并且基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导码序列生成所述第三无线通信导码序列,所述第三无线通信导码序列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导码序列具有非常低甚至零的互相关性。
CN200780030787.4A 2006-08-18 2007-07-31 共存新的和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导码序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18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2286106P 2006-08-18 2006-08-18
US82279106P 2006-08-18 2006-08-18
US60/822,861 2006-08-18
US60/822,791 2006-08-18
PCT/US2007/074861 WO2008021723A2 (en) 2006-08-18 2007-07-31 New and lega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oexisting amble sequen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1874A CN101641874A (zh) 2010-02-03
CN101641874B true CN101641874B (zh) 2013-11-06

Family

ID=3920850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078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1874B (zh) 2006-08-18 2007-07-31 共存新的和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导码序列
CN20071014198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6263B (zh) 2006-08-18 2007-08-17 用于再利用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的系统和方法
CN20071014198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22746B (zh) 2006-08-18 2007-08-17 用于在无线网络中分配信道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198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6263B (zh) 2006-08-18 2007-08-17 用于再利用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的系统和方法
CN20071014198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22746B (zh) 2006-08-18 2007-08-17 用于在无线网络中分配信道的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016418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2573B (zh) * 2008-11-14 2016-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及系统
KR101539777B1 (ko) * 2009-01-14 2015-08-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백홀 신호 전송 방법
JP4941615B2 (ja) * 2009-03-18 2012-05-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局、中継方法、基地局、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GB2469689A (en) 2009-04-24 2010-10-27 Nec Corp Relay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2395701A1 (en) * 2010-06-10 2011-12-14 France Telecom Traffic load management method, network and device
CN101877856B (zh) * 2010-07-02 2013-02-27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资源管理方法
JP5581975B2 (ja) 2010-07-07 2014-09-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CN102547985B (zh) * 2010-12-27 2015-05-20 佛山络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p2p递归的分布式wifi寻呼方法
US9019841B2 (en) * 2012-10-19 2015-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rchitecture for relays in LTE using D2D
EP3050267B1 (en) 2013-11-01 2022-07-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mitter, receiver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US9615341B2 (en) 2013-11-01 2017-04-04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synchronization signal
CN108668351B (zh) * 2017-03-27 2021-06-08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7444B2 (en) * 2000-11-21 2006-04-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preamble sequ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97981B1 (ko) * 2000-07-10 2006-07-13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동적 채널 할당을 위한 코드 전력 측정 장치 및 방법
KR100933155B1 (ko) * 2002-09-30 2009-1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주파수분할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가상 셀의 자원할당장치 및 방법
US7916803B2 (en) * 2003-04-10 2011-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dified preamble structure for IEEE 802.11a extensions to allow for coexistence and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802.11a devices and higher data rate, MIMO or otherwise extended devices
PL1627510T3 (pl) * 2003-05-28 2008-08-2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Sposób i system dla bezprzewodowych sieci telekomunikacyjnych wykorzystujących przekazywanie
CN100493248C (zh) * 2004-07-09 2009-05-27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适应非对称上下行业务分布的动态信道分配方法
PL1808038T3 (pl) * 2004-10-20 2013-09-30 Deutsche Telekom Ag Komórkowy rozległy system komunikacji radiowej z komórkami z ulepszonymi przekaźnikami
KR100899749B1 (ko) * 2005-01-13 2009-05-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통신시스템에서 프리앰블 시퀀스 송수신 방법
CN100581294C (zh) * 2005-11-18 2010-01-13 真宽通信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多业务动态带宽请求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7444B2 (en) * 2000-11-21 2006-04-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preamble sequ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6263B (zh) 2011-02-23
CN101222746B (zh) 2016-03-30
CN101641874A (zh) 2010-02-03
CN101146263A (zh) 2008-03-19
CN101222746A (zh) 2008-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1874B (zh) 共存新的和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导码序列
KR101043833B1 (ko) 신규 및 레거시 무선 통신 디바이스가 공존하는 앰블 시퀀스
JP4985217B2 (ja) マルチホップ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エンティティ、ソース装置、中間装置、送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985218B2 (ja) マルチホップ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エンティティ、ソース装置、中間装置、送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7558293B2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initial operation m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mploying OFDMA scheme
US7706352B2 (en) Multicarrier pilot structure for reliable frame detection
US832036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cell search
US6442220B1 (en) Method for efficient synchroniz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7513244A (ja) 送信機、受信機、および同期信号を送信/受信するための方法
EP2612478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 estimation and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 correction
US837445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cell search
US20100261472A1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cell search proced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Nasraoui et al. Robust neighbor discovery through sidelink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for LTE ProSe network
US20120300644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imating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
EP2175584B1 (en) Network station identifie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Xie et al. Mitigating Doppler effects on 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 in VANET
WO2009051422A2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ging procedure
KR20090116627A (ko)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레인징 채널 구성 방법
US11424889B2 (en)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 generation
Hwang et al. LTE based V2X receiver to support high speed
JP6559763B2 (ja) 送信機、受信機、および同期信号を送信/受信するための方法
Khan et al. 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Design and Low-Complexity Detection for OTFS Cellular Systems
You et al. Group-Wise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 Detection Method for D2D-Based NR-V2X Systems
Nasraoui Enabling Techniques for IoT, mMTC, and URC in 5G and B5G Systems
Uemori et al. Highly-Efficient Sidelink SSB Format and Synchronization Algorithm for Common-Mode Signaling in 5G NR Sidelink-Based mmWave WPAN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907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