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614860A - 聚集太阳光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聚集太阳光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4860A
CN101614860A CN200910146201A CN200910146201A CN101614860A CN 101614860 A CN101614860 A CN 101614860A CN 200910146201 A CN200910146201 A CN 200910146201A CN 200910146201 A CN200910146201 A CN 200910146201A CN 101614860 A CN101614860 A CN 1016148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body
optically focused
parallelization
main opticall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6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曺永皙
李昇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MF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RAMF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MFES Inc filed Critical RAMF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14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8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20Optical components
    • H02S40/22Light-reflecting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3/00Arrangements for concentrating solar-ray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s
    • F24S23/70Arrangements for concentrating solar-ray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s with reflectors
    • F24S23/79Arrangements for concentrating solar-ray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s with reflectors with spaced and opposed interacting reflective surf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3/00Arrangements for concentrating solar-ray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s
    • F24S23/70Arrangements for concentrating solar-ray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s with reflectors
    • F24S2023/87Reflectors layout
    • F24S2023/876Reflectors formed by assemblies of adjacent reflective elements having different orientation or different fea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聚集太阳光的装置包括主聚光反射体、第二平行化反射体和连接机构。主聚光反射体具有内圆形表面、形成在内圆形表面边上的外平面以及形成在内圆形表面中央的通孔。主聚光反射体将太阳光聚集到内圆形表面前方的焦点上。第二平行化反射体设置在主聚光反射体前方的焦点附近并将已由主聚光反射体反射的太阳光作为平行光反射向通孔。连接机构将第二平行化反射体连接于主聚光反射体以等待固定在焦点附近。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反射体后面的很能模块。该装置具有提高的聚光效率和生能效率。

Description

聚集太阳光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聚集太阳光的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集太阳光的装置,它包括至少两个设置成实现两次反射的反射体并允许光通过二次反射聚集在诸个反射体后面的位置上,以在该地点利用聚集的光,从而确保充分的聚光区并允许使用太阳光生能的各种应用。
背景技术
太阳能聚集系统具有以高密度采集太阳光以尽可能多地提高生能效率并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或电能的功能。
包含太阳能电池和聚光器的太阳能生能系统具有多种优点,比如便于系统维护并具有很长的使用寿命而不会造成资源耗尽。然而,这类系统必须负担高安装成本并提供相对低的能量效率。
太阳能生能系统包括平面式太阳能聚集器(10℃或更低的低温型太阳能聚集器)、抛物线凹陷太阳能聚集器(PTC)、复合抛物线聚集器(300℃或更低的中等温度型太阳能聚集器)或盘型抛物线太阳能聚光器(300℃或更高的高温型太阳能聚集器),它们具有抛物线表面。
在实践中,抛物线太阳能聚光器用来获得高温并包括将聚集的光反射到反射体内预定的部分(焦点)的抛物线反射体,其中设置生能器,用来产生热量或电力。
然而,在抛物线太阳能聚集器中,生能器被设置在反射体前面以遮挡反射体,从而使聚光效率劣化。此外,生能器的尺寸减小必然使生能能力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被构思成解决相关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的问题,而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采集太阳光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主聚光反射体,它使光聚集在主反射体前面的位置上;以及第二反射体,它具有比主反射体更小的尺寸以将聚集的光经由形成在主反射体中的通孔转移至主反射体后面的位置,从而确保主反射体尽可能大的聚光面积而不会使聚光效率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聚集太阳光的装置包括:聚光模块,该聚光模块包括:主聚光反射体,它聚集并反射太阳光至第二平行化反射体并具有形成在其一部分的通孔;以及第二平行化反射体,它设置在主聚光反射体前方并将接受自主聚光反射体的太阳光通过通孔反射至主聚光反射体后面的地点;以及生能模块,它包括接受由第二平行化反射体反射的太阳光并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集热器和接受由第二平行化反射体反射的太阳光并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发电机中的一种。
该装置还包括由透明材料构成并安装在主聚光反射体前侧以覆盖主聚光反射体的保护盖。
该装置还包括位于主聚光反射体后面以将已通过通孔转移至主聚光反射体后面的地点的太阳光的第三反射模块反射和转移至生能模块。
第三反射模块可包括第三平面式反射体以及支承该第三平面式反射体的支承件,其中第三平面式反射体沿水平方向在支承件上转动或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恒定的角在支承件上向上和向下枢转。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和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从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变得明了,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聚集太阳光的装置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包括保护盖的装置的反射体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装置的修正例的立体图,其中以改型方式将第二平行化反射体提供给主聚光反射体;
图4(a)和4(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彼此相联的多个聚光模块的概念图;
图5(a)-5(d)是示出各种排列的聚光模块的概念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三反射模块的立体图;以及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第三反射模块的第三平面式反射体的枢转移动的原理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附图不按精确比例且这些附图中的相同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聚集太阳光的装置包括聚光模块1和生能模块40。
聚光模块1以最佳聚光效率采集预定地点上的太阳光。聚光模块1包括主聚光反射体10和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聚光模块1可进一步包括第三反射模块30、保护盖15以及太阳位置跟踪机构。
生能模块40将由聚光模块1聚集的太阳能转化成热能或电能。生能模块40包括热聚集器41、水箱45、热交换器42、发电机42以及电容器44。
在下文中结合各实施例对聚光模块1和生能模块40作更详细地说明。
主聚光反射体10可具有各种形状,包括球形、抛物线形等。在本实施例中,主聚光反射体10具有抛物线形状。主聚光反射体10主要聚集和聚焦太阳光以将所聚集的光(即太阳光)转移至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
这里,主聚光反射体10的外观不是本领域内公知的抛物线凹陷形状,而是图3所示的太阳能碟形。该太阳能碟形主聚光反射体10可具有球形或抛物线形内圆表面。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如下所述的安装地点和聚光效率,太阳能碟形主聚光反射体10具有抛物线内表面。
主聚光反射体10具有形成在其中心并具有预定直径(该直径不必与第二平行化反射体的直径相同)的通孔11,因此光通过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的反射透过通孔11转移至主聚光反射体10后面的地点。
主聚光反射体10可进一步在通孔11后面设有凸起11a。凸起11a允许透过通孔11的太阳光更有效地转移至生能模块40而没有扩散反射。结果,可减少主聚光反射体10后面的光损失。
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位于主聚光反射体10前面以将主要由主聚光反射体10聚集的光向通孔11转移。
这里,由于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位于主聚光反射体10前面,存在因遮挡朝向主聚光反射体10的太阳光而降低聚光效率的可能性。因此,为使这个问题最小化,应尽可能地减小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的尺寸。例如,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可具有与主聚光反射体10表面积的2~10%相当的更小表面积。或者,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可具有与主聚光反射体10表面积的2~5%相当的表面积。
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可通过延伸至主聚光反射体10的周边或其它合适部分的多根导线线材25以悬挂状态固定。此外,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被配置成将由主聚光反射体10聚集的光作为平行光反射,从而获得最佳的反射效率和聚光效率。
线材25设有能够调整线材25长度的长度调整机构26。主聚光反射体10和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之间的距离可通过长度调整机构26调整,以使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的位置能够根据主聚光反射体10的形状或通孔11的位置精确地予以调整。
长度调整机构26可通过业内已知的各种方式制造。例如,准备两股线材25和用于固定线材25的紧固架26。然后,其中一根线材25被推过或拉过紧固架26以具有预定的长度并通过紧固件27牢固地固定于紧固架26。
就此而言,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不同于用于聚集太阳光的传统装置,这类传统装置中的光通过主反射体或第二反射体被反射至主反射体前方的地点并在该地点利用光。即,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不将光反射至主聚光反射体10前方的地点,而是反射至主聚光反射体10后面的地点。在下文中将说明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的原因。
首先,由于主聚光反射体10的前半部分包括聚光部,将热聚集器或发电机设置在这个部分会由其体积遮挡聚光部,由此劣化聚光效率。其次,当安装保护盖15以保护主聚光反射体10时,可借助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方便地将保护盖15安装在主聚光反射体10上,由此允许方便地安装保护盖。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装置的修正例的立体图,其中第二平行化反射体以改型方式设置于主聚光反射体。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小孔形成在通孔11周围并各自配合在多个支承件29上,每个支承件29具有预定的长度并被设置成从主聚光反射体10的前侧开始延伸。此外,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具有沿其内周形成的多个小孔,以使每个支承件29的末端配合入相关联的小孔,从而将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安装在支承件29上。
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的配置使多根线材遮挡主聚光反射体10的表面的问题最小化,如图2所示,并防止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因线材的弹性不必要的移动,由此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能更牢固地安装在主聚光反射体10的前面。
应当理解,可根据主聚光反射体10的焦点调整支承件29的长度。此外,尽管图中未示出,然而支承件29可如折叠式天线那样配置成具有可调长度。
如图2所示,保护盖15是透明的并设置在与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共线的位置(这里,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可安装到保护盖或与之形成一体)或设置在主聚光反射体10前面以保护主聚光反射体10(和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保护盖15可由透明材料形成,例如玻璃、丙烯、聚碳酸酯(PC)等构成,它具有足够的透明度和耐用性,从而确保太阳光充分和正确地从中透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保护盖15可安装在从主聚光反射体10的外周笔直延伸的平行平面上,或安装成相对其外周具有凸起的曲率以充分地覆盖主聚光反射体10。应当理解,将保护盖15安装在从主聚光反射体10的外周笔直延伸的平行平面上更有利于防止焦点上的太阳光聚集受到不必要折射的阻断。
保护盖15用来防止曝露于外部的主聚光反射体10的聚光效率或耐用性的劣化,这可以是由于气候和季节的原因受到外来物质污染而造成的。
此外,保护盖15的表面可经过防水处理以确保便于用水清洗保护盖。另外,保护盖15的表面可经过硬镀层处理以使由于摩擦或冲击造成的刮擦最小化。另外,保护盖15的表面可使用TiO2材料(光催化剂材料)经受光催化涂敷处理,这样做能通过与太阳光反应分解例如有机材料等的外来物质。
使用保护盖15能够通过便利的清洗操作确保主聚光反射体10的聚光效率,并且即使是雨水等也能轻易地去除灰尘或外来物质,从而提高耐用性。
通过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转移至主聚光反射体10后面的地点的光可直接由生能模块40用于集热或发电。装置可进一步包括在主聚光反射体10后面的第三反射模块3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聚光模块1可实现为具有300×300或700×700mm的小尺寸。聚光模块1的小尺寸不仅能够减少各反射体的制造成本,还减少各反射体的焦距并减少装置的总体积,从而使装置适用于各种地理区域。另外,聚光模块1的小尺寸允许多个聚光模块排列成多种阵列以确保聚光模块优越的聚光能力和更为灵活的配置,同时提供控制便利。
因此,当装置包括聚光模块1的阵列时,可尝试通过将已由各聚光模块1汇聚的光再汇聚而尽可能地提高聚光效率。
为了实现这种尝试,第三反射模块30包括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和支承件33。第三反射模块30通过改变已通过多个聚光模块1中的每一个的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经由主聚光反射体10的通孔11转移至主聚光反射体10后面的位置的光的方向并使其朝向生能模块40而使太阳能生能最大化。
图4(a)和4(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彼此相联的多个聚光模块的概念图,而图5(a)-5(d)是示出聚光模块的各种排列的概念图。
图4(a)示出1×7列的聚光模块1,而图4(b)示出3×3列的聚光模块1。
参照图1和图4,在第三反射模块30中,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可枢转地支承在支承件33上并将已通过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的反射经由主聚光反射体10的通孔11到达主聚光反射体10后面位置的光反射向生能模块40,以使光最终在例如集热器的生能模块40中聚集。
在第三反射模块30中,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可具有根据生能模块40的位置和尺寸设定的各种反射角。在这方面,要注意由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反射的光必须引向生能模块40。
尽管第三反射模块30在本实施例中被描述为多个聚光模块1设置,然而它也能为包含一个聚光模块1的装置设置。另一方面,尽管可以想到设置第四或第五平面式反射体以将光转移至另一位置,然而三个反射体——即如上所述的主反射体至第三反射体——可能就足以防止因频繁的反射造成的聚光效率的劣化。
参照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根据安装场所的环境和需求按需要确定单位聚光模块1的数目和配置。例如,聚光模块1可排列成2×2、3×3、4×4等四边形阵列,或排列成1×7之类的平行六面体阵列。
每个聚光模块1包括与其它聚光单元1相连的连接件。连接件的例子包括支架、用于舌榫联接的凹槽/凸起结构等。
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聚光模块1允许模块组件方式的应用,由此提高安装性和组装效率、批量生产并减少制造成本。
如图6清楚示出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反射模块30中,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可枢转地支承在具有预定长度的支承件33上。
尤其,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经由充当使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在支承件33上向上一向下枢转移动的水平轴的水平枢轴部分32以及充当使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在支承件33上水平转动的垂直轴的垂直枢轴部分34连接于支承件33,因此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可改变相对水平方向的安装角并沿垂直方向转动一预定角度。
换句话说,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经由设置在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下部的相对侧的支架32a连接于支承件33的上部,并通过连接部分36连接于设置在支架32a中的水平枢轴部分32,连接部分36从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的下部以预定长度延伸入支架32a,尽管在图中未示出。
水平枢轴部分32看上去类似于已知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铰链。然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水平枢轴部分32在其连接于支架32a的一部分设有止动件以使其不通过自然力而只通过驱动电机枢转,并可以被配置成增加摩擦系数。例如,可在支架周围形成细小的凸起并在水平枢轴部分周围形成与所述凸起对应的凹槽以实现舌榫联接。提供这种结构以防止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容易地因例如风等自然力而转动,从而防止光聚集到生能模块40中受到阻碍。
尽管图中未示出,水平枢轴部分32连接到驱动电机,例如一个用于精确转动控制的步进电机,并因驱动电机而枢转,从而使连接于水平枢转部分32的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可相对于水平方向枢转一固定角度。
此外,水平枢轴部分32的一侧连接于垂直枢轴部分34,该垂直枢轴部分34沿垂直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支承件33的内部空间。垂直枢轴部分34被设置在支承件33中并连接于独立的电动机35。由此,垂直枢轴部分34通过电动机35相对于水平方向转过一固定角度。
通过这种结构,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理论上可通过垂直枢轴部分34的转动相对平坦表面转过360度。
这里,水平枢轴部分32和垂直枢轴部分34可由公知的机械构件实现,例如万向节。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水平枢轴部分32被设置在连接部分36和垂直枢轴部分34之间并连接于能够直接将转动力传至水平枢轴部分32以获得水平枢轴部分32的枢转移动的独立驱动电机。例如,水平枢轴部分32经由独立的轴连接于驱动电机或在其一侧设有齿轮以使接触该齿轮的动力传输齿轮能通过驱动电机而转动。此外,垂直枢轴部分34也可通过位于垂直枢轴部分34下端的独立电动机35而转动。连接部分36连接于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的下表面以使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通过连接部分36的水平或向上-向下枢转而沿水平方向或向上-向下方向枢转。
就此而言,第三反射体31的水平或向上-向下枢转用来与连续变化的太阳路径对应地将已聚集在聚光模块1中的太阳光方便和高效地转移至生能模块40。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第三反射模块的第三平面式反射体的枢转移动的原理的方框图。
如上所述,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因跟踪太阳路径而需要改变在支承件上的角度,所述太阳路径从白天到黑夜或根据季节变化。此外,当如图4所示使用多个聚光模块1以聚光至单个生能模块40时,则需要对多个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的每个布置角度实现精确的调整。
为了获得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的布置角度的精确控制,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反射模块30还包括控制器131、第一角度调整模块134以及第二角度调整模块135。控制器131包括太阳位置跟踪机构132和查找表133。
控制器131将驱动信号发送至第一和第二角度调整模块134、135以调整分别连接于水平和垂直枢轴部分32、34的驱动电机和电动机35的旋转度数。为此,控制器131包括太阳位置跟踪机构132,它们能跟踪太阳的位置并将关于太阳具体位置的信息转换成数字数据,如业内公知的那样。此外,当提供预定数量的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时,控制器131的查找表133具有通过之前计算得到的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根据太阳所在具体位置的数字值(位置值)聚光于生能模块40的水平枢转角和/或垂直枢转角而获得的数据库。
例如,当1×7第三反射模块30线形排列时,控制器131设定每个反射模块30的序列号并从查找表133中提取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的布置角度作为驱动信号,这是通过处于具体太阳位置的各第三反射模块30中的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取得的。这里,太阳的具体位置由太阳位置跟踪机构132作为指示太阳位置的预定数字值给出。然后,控制器131将驱动信号发送至相应的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由于多个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根据多个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的配置具有不同的布置角度、不同的间距等,因此驱动信号具有不同的值。
驱动信号可分成用于使水平枢轴部分32转动的水平驱动信号以及用于使垂直枢轴部分34转动的垂直驱动信号。
第一角度调整模块134从控制器131接收水平驱动信号以调整连接于水平枢轴部分34的驱动电机的旋转度数,而第二角度调整模块135从控制器131接收垂直驱动信号以调整连接于垂直枢轴部分35的电动机35的旋转度数。
通过这种结构,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能根据太阳位置或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的配置更精确和高效地将聚集于聚光模块1中的太阳光转移至生能模块40。
由于传统反射体具有通过研磨玻璃或金属表面形成的镜面,因此传统反射体笨重且容易损坏。为了克服传统反射体的这些问题,主聚光反射体10和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可由聚合树脂构成,从而减少反射体的重量、被损坏的可能性以及制造成本。应当理解,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也可基于相同原因由聚合树脂构成。
根据本实施例的反射体的聚合树脂的一个例子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这是一种轻便和耐久的材料且允许通过注塑模制大批量制造。或者,由30%比重的玻璃纤维以及PC和ABS混合物作为基础材料的材料可用来提高高温下表面覆层期间的耐热性。
另外,反射体10、20、31可经过金属镀层处理以使反射效率最大化。
具体地说,当在反射体10、20、31的表面上进行金属镀层时,在反射体10、20、31的表面上覆以具有高反射系数的铬(Cr)或铝(Al)至1~100μm的厚度,之后在Cr或Al覆层上覆以SiO2至10~50μm的厚度以在其上形成保护性覆膜,从而提供优越的反射效率。
根据该实施例,聚光模块1包括太阳位置跟踪机构以根据太阳的位置控制聚光模块1的朝向。太阳位置跟踪机构是业内公知的(例如参见No.343263韩国专利、No.836870韩国专利等),因此,在此省去其详细说明。
再看图1,生能模块1的作用就像将由一般太阳光聚光模块聚集的太阳光转化成热能或电能的公知系统。
换句话说,生能模块40接收由第二平行化反射体20(或第三平面式反射体31)汇聚的光并使用光加热水或产生电能。
例如,集热器41具有从光聚集热量的功能,而热交换器42用来直接加热从水箱45送来的冷水。
此外,尽管发电机43连接于热交换器42和水箱42,发电机42的主要功能是将太阳光转化成电能。电容器44用来聚集由发电机43产生的电能。
这里,集热器41可由例如铝、SUS或铜的金属材料构成,并包括有效地将太阳光转化成热源的热媒。热媒可由锡、铅、盐和业内公知的其它材料构成。
集热器41的表面可经过喷砂以增加集热器41的表面积,并可进一步覆以黑漆或电镀以黑铬(至大约1~50μm的厚度)以增加吸热效率。
集热器41的表面可进一步提供有气凝胶以有效地屏蔽对外界的热损耗。
尽管图中未示出,气凝胶形成在集热器41表面上并在由例如硅纳米结构的各种材料构成的壳体内包含气态分子,由此确保优于已有隔热器的隔热效果。
生能模块40具有多种应用场合。尤其,由于生能模块40位于主聚光反射体10的后面,生能模块能积极地应用于更大范围的应用场合而不受其体积或形成方式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包括位于反射器后面以利用光的生能模块,从而提高聚光效率和生能效率同时允许生能模块的尺寸和形状的各种变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设有多个聚光模块,每个聚光模块能将已反射至反射体后面的位置的光聚集和转移至生能模块,从而便于根据需要调整聚光量,同时实现聚光模块的各种配置和数目调整。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装置的反射体受到保护,从而提高装置的耐用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反射体和保护盖受到特殊的表面处理,从而提高装置的聚光效率和耐用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包括配置成根据太阳的位置自动调整位置的第三反射体。
尽管已提供一些实施例以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然而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容易理解这些实施例仅以示例方式给出,并能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化而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定义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聚集太阳光的装置,包括:
主聚光反射体,所述主聚光反射体具有内圆形表面和从所述内圆形表面的边缘伸出的外平面,以及形成在所述内圆形表面中央的通孔,所述主聚光反射体在内圆形表面前面的焦点上聚集太阳光;
第二平行化反射体,所述第二平行化反射体设置在主聚光反射体前面的焦点附近并将已由所述主聚光反射体反射的太阳光作为平行光反射向所述通孔;以及
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将第二平行化反射体连接于主聚光反射体以等待固定在所述焦点附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圆形表面具有球形和抛物线形中的一种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聚光反射体和第二平行化反射体中的至少一个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盖,所述保护盖由透明材料构成并设置在所述主聚光反射体前面以覆盖主聚光反射体和第二平行化反射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连接到结合于所述主聚光反射体,所述保护盖的边缘接触所述主聚光反射体的外平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具有平面形状。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的表面被涂敷以含TiO2的光催化剂材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所述主聚光反射体的通孔向后延伸成圆筒形的凸起,用来将已通过所述第二平行化反射体反射向所述通孔的太阳光引导至所述主聚光反射体后面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有通过调整所述连接件的长度而调整所述第二平行化反射体的位置的长度调整机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包括集热器和发电机中的一个的生能模块,所述集热器在接收由第二平行化反射体反射的太阳光后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而所述发电机在接收由第二平行化反射体反射的太阳光后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位于所述主聚光反射体后面的第三反射模块,用来将已通过通孔转移至所述主聚光反射体后面位置的太阳光反射和转移至所述生能模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模块包括将已由第二平行化反射体反射的太阳光反射向所述生能模块的第三平面式反射体以及支承所述第三平面式反射体的支承件,所述第三平面式反射体沿水平方向在所述支承件上转动或在所述支承件上相对于水平方向以固定角度向上和向下枢转。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模块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太阳位置跟踪机构以及查找表,所述太阳位置跟踪机构将变化的太阳位置转化成作为数字值给出的位置信息,所述查找表包括关于第三平面式反射体根据所述位置信息预设的向上-向下和水平枢转角的信息的数据库,所述控制器发送具有关于第三平面式反射体根据太阳位置的枢转角的信息的驱动信号;以及
角度调整模块,所述角度调整模块从所述控制器接收驱动信号并根据所述驱动信号使所述第三平面式反射体转动一预定角度。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器的表面经喷砂处理以增加所述集热器的表面积。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聚集器的表面经黑铬镀层至1~50μm的厚度。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聚集器的表面涂敷以含硅结构的气态分子的气溶胶。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聚光反射体和第二平行化反射体中的至少一个在其表面上经初步的铝覆层至1~100μm的厚度,之后以SiO2覆层至10~50μm的厚度。
CN200910146201A 2008-06-16 2009-06-12 聚集太阳光的装置 Pending CN1016148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80056577 2008-06-16
KR1020080056577 2008-06-16
KR1020080080182 2008-08-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4860A true CN101614860A (zh) 2009-12-30

Family

ID=40697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6201A Pending CN101614860A (zh) 2008-06-16 2009-06-12 聚集太阳光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16321A1 (zh)
EP (1) EP2136154A2 (zh)
KR (1) KR100887345B1 (zh)
CN (1) CN10161486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3799A (zh) * 2010-09-30 2011-04-06 北京印刷学院 双旋转抛物面反射平行光聚焦太阳能热电采光装置
CN102120373A (zh) * 2010-01-26 2011-07-13 东莞理工学院 一种太阳能反射薄膜材料
CN102401990A (zh) * 2011-12-05 2012-04-04 何春燕 多级太阳聚光器及其聚光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57868B4 (de) * 2008-11-18 2015-01-22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e.V. Parabolrinnen-Kollektor
KR101172578B1 (ko) * 2009-07-23 2012-08-08 서태범 집광형 태양열 집열장치
KR101130765B1 (ko) * 2010-01-18 2012-03-30 정재헌 측면 태양광 집광기
WO2011153337A2 (en) * 2010-06-02 2011-12-08 Lynn David M Solar energy collection,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method
KR101336602B1 (ko) * 2012-06-01 2013-12-09 장현지 태양열을 이용한 고효율의 고온 열원장치
WO2019132263A1 (ko) 2017-12-29 2019-07-04 (주)이맥스시스템 태양열 설비 관리시스템
KR102179927B1 (ko) 2020-01-20 2020-11-24 (주)이맥스시스템 Pvt 냉난방 시스템
WO2023027206A1 (ko) * 2021-08-24 2023-03-02 주식회사 세기종합환경 태양광 발전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589306A5 (zh) * 1975-06-27 1977-06-30 Bbc Brown Boveri & Cie
US4055707A (en) * 1975-12-22 1977-10-25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Selective coating for solar panels
US4115177A (en) * 1976-11-22 1978-09-19 Homer Van Dyke Manufacture of solar reflectors
US4313024A (en) * 1977-04-05 1982-01-26 Horne William E Conversion of solar to electrical energy
US4136673A (en) * 1977-07-11 1979-01-30 Escher William J D Multimode solar energy collector and process
KR100332734B1 (ko) * 1999-05-18 2002-04-17 송규동 벽면 부착형 태양광 조명장치
US6290180B1 (en) * 1999-09-09 2001-09-18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Photocatalytic coatings on optical solar reflectors to decompose organic contaminants
US6541694B2 (en) * 2001-03-16 2003-04-01 Solar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Llc Nonimaging light concentrator with uniform irradiance
US6691701B1 (en) * 2001-08-10 2004-02-17 Karl Frederic Roth Modular solar radiation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KR200303227Y1 (ko) * 2002-11-08 2003-02-07 박선규 태양광 집광장치를 이용한 일조권 확보장치
IL157716A0 (en) * 2003-09-02 2004-03-28 Eli Shifman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unit and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system
EP1741550B1 (en) * 2004-03-31 2019-04-24 Toray Industries, Inc. Laminated film
CN1984843A (zh) * 2004-05-14 2007-06-20 株式会社达耐时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造方法
KR20060070125A (ko) * 2004-12-20 2006-06-23 김도균 태양열 발전기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0373A (zh) * 2010-01-26 2011-07-13 东莞理工学院 一种太阳能反射薄膜材料
CN102003799A (zh) * 2010-09-30 2011-04-06 北京印刷学院 双旋转抛物面反射平行光聚焦太阳能热电采光装置
CN102003799B (zh) * 2010-09-30 2012-07-04 北京印刷学院 双旋转抛物面反射平行光聚焦太阳能热电采光装置
CN102401990A (zh) * 2011-12-05 2012-04-04 何春燕 多级太阳聚光器及其聚光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16321A1 (en) 2010-05-13
EP2136154A2 (en) 2009-12-23
KR100887345B1 (ko) 200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4860A (zh) 聚集太阳光的装置
US8490396B2 (en) Configuration and tracking of 2-D “modular heliostat”
AU2008319907B2 (en) Solar light tracking sensor direction setting/measuring/re-adjusting method and solar light collecting device
CN101806495A (zh) 具有可更换的太阳能收集器部件的两部分太阳能收集系统
CN103238033A (zh) 太阳能收集器系统
KR100997752B1 (ko) 태양광 집광 모듈
EP2221552A2 (en) Rotational Trough Reflector Array with Solid Optical Element for Solar-Electricity Generation
CN1447058A (zh) 利用阳光进行室内照明的装置
CN102563919B (zh) 一种采用自旋仰角跟踪方式的太阳炉
KR20120115072A (ko) 태양광 발전 효율이 높으면서 콤팩트한 구조를 갖는 태양광 발전 장치
Natarajan et 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two‐axis tracking system for solar parabolic dish collector
KR100799520B1 (ko) 양면 수광형 태양에너지 장치
CN119096467A (zh) 能够利用滑动结构调整聚光器角度的太阳光聚光装置
CN2572217Y (zh) 利用阳光进行室内照明的装置
KR101310097B1 (ko) 태양 추적 센서를 이용한 태양광선 반사 장치
US20040233554A1 (en) Solar radiation condensing device
CN2580363Y (zh) 基本固定、高倍聚焦的太阳能集热器
CN214222978U (zh) 主动跟踪式自然光照明系统
CN101487926A (zh) 背阳面或缺光面全自动补光系统
KR101215847B1 (ko) 태양 추적형 태양광 발전 장치
KR101015440B1 (ko) 태양광 전송장치
CN203758042U (zh) 多碟共焦塔式菲涅耳太阳能聚光系统
CN102072563B (zh) 均匀聚焦式太阳能收集系统
CN113225013A (zh) 一种利用圆的渐开线进行聚光的太阳能发电装置
CN104110900B (zh) 一种箱状结构槽式太阳能集热单元及集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