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3535B - 复合树脂块 - Google Patents
复合树脂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13535B CN101613535B CN2009101495104A CN200910149510A CN101613535B CN 101613535 B CN101613535 B CN 101613535B CN 2009101495104 A CN2009101495104 A CN 2009101495104A CN 200910149510 A CN200910149510 A CN 200910149510A CN 101613535 B CN101613535 B CN 1016135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n
- valve
- tubular
- composite
- composite res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形成具有不一定对称的多种的层构成的复合树脂挤压物。在排出复合树脂挤压物的排出路(2)的上游端部(2a)处设置有:用于供给熔融树脂的多条筒状流路(3)、(4);中央流路(36);可以开关筒状流路(4a)的开关阀(7);可以开关中央流路的中央开关阀(39)。从筒状流路(3)中始终供给有成为外侧层的主树脂(30a),内侧的筒状流路(4)及中央流路(36)利用对开关阀(7)或中央开关阀(39)的控制,以适当的时机向外侧的熔融树脂(30a)中供给作为副树脂的其它的熔融树脂(30b)或(30c),从而能够获得在主树脂层中以相互没有包含关系的状态来包含有多种的树脂的等多种形态的复合树脂块。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基于2005年1月12日在中国提出的专利申请号为200580046284.7(PCT/JP2005/000259)、发明名称为“复合树脂的挤压供给装置以及复合树脂块”的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了形成在压缩成形等中所供给的树脂块,而利用挤压机将可塑性的树脂成形为具有所需的树脂分布的复合树脂块的复合树脂的挤压供给装置以及由它所获得的复合树脂块。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PET瓶子那样的合成树脂制的容器或容器的口部进行密封的合成树脂制的密封盖等的成形方法的一种,已知有利用模具的阴模与阳模的协作而对熔融树脂块进行压缩成形的方法。对于熔融树脂块而言,有利用压缩成形而成形为最终容器形状的树脂块,另外也有先成形为用于形成容器的预成形体(以下,称为“预塑形坯”),再将预塑形坯经由吹塑成形等的后续工序而成形为最终容器形状的树脂块。在容器的成形中,从挤压机挤压出的熔融树脂被切割成大致柱形状的熔融树脂块,再落入到在阴模形成的型腔内。对型腔内的熔融树脂块将作为型芯的阳模压入而进行压缩成形,由此使熔融树脂块在阴模与阳模间成形为预塑形坯或最终容器形状。形成密封盖的情况也与容器的情况相同,从熔融树脂中切割出熔融树脂块,并将该熔融树脂块落入到阴模内的型腔内,再成形为最终密封盖形状或其预成形体。
以往,对于作为坯料使用合成树脂的容器或容器盖,例如,为了增大气体隔断性、机械特性等的功能性,或者为了可以使用廉价的再生树脂,而多使用多层树脂坯料,其将具有这些特性的副树脂层作为中间层包含在主树脂层内侧。该情况下,在压缩成形中所供给的熔融树脂块,是作为包括这些树脂的复合树脂块而由挤压机切割而成的。以往,作为复合树脂块的挤压供给装置,例如提出有如下装置,即:使供给各树脂的树脂通路在挤压通路中合流,并在中间层树脂挤压机与中间层树脂通路之间设置有间歇加压机构,以便将被间歇地挤压的中间层树脂呈滴状地内封在内外层树脂中(参考专利文献1~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公平2-604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3953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3-33964号公报
利用这些以往的挤压供给装置所能够形成的复合熔融树脂块,仅限于在主树脂即外侧树脂中内包有一种的副树脂的情形,或如图11(A)所示,两种副树脂以相互包含的关系而被内包的情形。例如,作为由三种树脂形成的复合树脂块,如图11(A)所示,将具有从外侧向内侧依次包含的关系的由主树脂111、副树脂112、113的三种树脂形成的多层熔融树脂块110作为中间生成物而成形。将该多层熔融树脂块110,如图11(B)所示,若利用由阴模121与阳模122构成的模成形装置120进行压缩成形的话,则会成形为共计三种五层形成的容器130,该三种五层分别是:由主树脂111构成的最外侧的树脂层126、126;由第一副树脂112构成的中间树脂层127、127;及由第二副树脂113构成的最内层的树脂层128。根据该树脂块的成形方法,作为容器130的壁部131,只可能成形为如图11(C)所示的在壁厚方向上对称的层构成。因此作为成形品,不一定能适应多种的层构成的需求。
例如,在获得具有氧气隔断性与水分隔断性的容器的情况下,若采用以具有氧气隔断性的树脂作为第一副树脂,且以具有水分隔断性的树脂作为第二副树脂的话,则从上述以往的挤压供给装置获得的复合树脂块成为图11(A)所示,而将其压缩成形获得的容器的壁构成,如图11(C)所示成为氧气隔断性树脂层被两分了的五层的层构成。因此,不得不使氧气隔断层的各层层厚相对必要树脂量变薄,发生无法获得合适的层厚而在途中产生切口或无法充分地确保氧气隔断功能的问题。为了防止该问题的发生,虽然可以增加氧气隔断性树脂量,但相应地成本会增高,且存在容器的壁厚将增厚到必要以上的缺陷。为了有效地解决该问题,虽然只要将由具有功能性的副树脂构成的各层分别以单层的方式构成即可,但在以往的复合树脂挤压物的挤压供给装置中,如上述地除位于中央部的副树脂外的其它的树脂层不得不在厚度方向上形成以中央部为中心而对称的两层,仍然无法解决。因此,需要在一条排出路中可以适宜地选择相互的供给位置或供给时间地供给多种树脂挤压物,并能够形成具有可以任意地配置树脂层的多种层构成的复合树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尽管是具有一条相同的排出路的构造,但能够接受多种树脂挤压物的供给,并形成具有不一定对称的多种的层构成的多种形态的复合树脂挤压物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以及提供一种具备可获得具有不对称的多种的层构成的多层压缩成形品的形态的复合树脂块。
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其特征是构成如下,具备:排出路,其排出由多种的树脂挤压物构成的复合树脂挤压物;一条或两条以上的筒状流路,其以在上述排出路的上游端部环状地形成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环状开口而开口,以便供给上述各树脂挤压物;开关阀,其可控制该筒状流路的开关。
根据该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由于至少一条的筒状流路利用各自的开关阀来控制开关,所以能够根据应作开启动作的筒状流路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开关阀的适宜的开关时机,来从各筒状流路的环状开口筒状地供给各树脂挤压物,并能够从排出路中挤压出树脂挤压物的种类与复合构造变化丰富的复合树脂挤压物。
在上述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中,可以使上述筒状流路中开有的上述环状开口在上述各筒状流路中以径向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开口,并设置使上述开关阀在上述排出路的轴线方向上进退来开关上述筒状流路的筒状开关阀。根据该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从呈多层环状且在直径的不同位置上开有的环状开口中,各个树脂挤压物作为在排出路中具有内外位置关系的筒状的树脂挤压物而被送出。此种树脂挤压物在随后的压缩成形等的成形加工中能够提供具有所需的规则性的复合构造。此外,对于多重环状的环状开口而言,可以配置成多重同心状,此时各个树脂挤压物,作为具有相对排出路的中心轴线呈轴对称的规则性的树脂挤压物而被送出。
在上述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中,可以将上述筒状流路设为三重以上,并使两个以上的上述筒状开关阀相互地独立地动作。根据该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由于将筒状流路设为三重以上,而且使筒状开关阀相互独立地动作,所以通过独立地选择送出各树脂挤压物的时机,能够形成具有由三种以上的树脂挤压物构成的多种的复合构造的复合树脂挤压物。
在上述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中,具备在上述排出路的上述上游端部的中央部分开有口的中央流路。根据该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通过将树脂挤压物从中央流路送入到排出路中,而能够形成具有进一步多种的复合构造的复合树脂挤压物。
在具备中央流路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中,上述中央流路可以构成为利用中央开关阀进行开关。根据该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由于可以通过开关中央开关阀来任意地控制从中央流路向排出路的树脂挤压物的送入与其停止,所以能够形成具有进一步多种的复合构造的复合树脂挤压物。
在上述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中,上述复合树脂挤压物可以在上述排出路的出口处进行切制。利用配置在排出路的出口处的刀具,或配备于夹持被切制的复合树脂挤压物的夹具上的刀具,能够将从排出路的出口挤压出的复合树脂挤压物切制成复合挤压块,并直接地或在搬送后,送到压缩等的后续工序中。
在上述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中,上述树脂挤压物可以是熔融树脂,上述复合树脂挤压物可以是由多个上述熔融树脂构成的复合熔融树脂。通过使树脂挤压物为熔融树脂,复合树脂挤压物成为由多个熔融树脂构成的复合熔融树脂,在压缩等的后续工序中可以获得具有多样的复合构造的树脂模制品。
在上述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中,可以使上述复合熔融树脂为上述各熔融树脂重叠成层状的多层熔融树脂。由于从各筒状流路的环状开口中筒状地供给各树脂挤压物,所以形成了在外侧层的树脂中内包有其它种类的树脂的多层熔融树脂,并利用切制而形成复合树脂块。
另一方面,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块,其特征是,由主树脂、与包含在上述树脂内的至少两种以上的相互没有包含关系的多个副树脂构成。
根据该复合树脂块,由于将多个副树脂在主树脂中以相互没有包含关系地进行配置,所以使多个副树脂在模成形时根据在树脂块中其位置以及压缩方向而分别单个地在主树脂中扩散,可以获得从壁截面上看具有不一定对称的多种的层构成的多层压缩成形品。
也可以根据所需的压缩成形品的层构成,来合理地确定复合树脂块的形态与成形方法。也就是,对于上述复合树脂块,可以形成具有中心轴线的大致对称形状,并将上述副树脂与上述中心轴线大致一致地并列地配置在直线上。根据所需的压缩成形品的层构成,可以合理地确定复合树脂块的形态与成形方法。
在上述复合树脂块中,可以使上述中心轴线与上述复合树脂块被压缩成形时的压缩方向一致。在该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各副树脂分别被重叠于相同压缩方向而被压缩,所以各副树脂作为在由主树脂形成的层的内部平行地层叠的中间层而扩散。
另外,在上述复合树脂块中,可以将上述中心轴线置于与上述复合树脂块被压缩成形时的压缩方向垂直的方向。该配置的情况下,副树脂分别相对压缩方向沿横向并列地存在,并且平行且单独地被压缩,因此各副树脂作为在由主树脂形成的层的内部单个存在的中间层而扩散。
在上述复合树脂块中,可以将上述主树脂由被多层化了的多种的树脂构成。根据该复合树脂块,在压缩成形时,对于主树脂,分别将被多层化了的多种树脂压缩成形,与副树脂为何种构成无关,可以确保在全区域中的多层化。
在上述复合树脂块中,可以将上述副树脂由被多层化或被多块化了的多种的树脂构成。根据该复合树脂块,在压缩成形时,虽然会依赖于树脂块的形态、压缩方向及各副树脂块彼此是否处于接触状态或是否处于分离状态等的相互配置,但能根据它们的条件而获得多种的多层构造的成形品。
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由于具备:排出路,其排出由多种的树脂挤压物构成的复合树脂挤压物;一条或两条以上的筒状流路,其为了供给上述各树脂挤压物而在上述排出路的上游端部开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环状地形成的环状开口;开关阀,其以可开关上述筒状流路的方式被设置,所以利用开关阀控制来自一条或两条以上的筒状流路的树脂挤压物的供给,并以适当的时机从各自的环状开口供给多种的树脂挤压物,形成在主树脂的树脂挤压物中内包有其它种类的副树脂的树脂挤压物的复合树脂挤压物。其结果,根据就该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尽管是具有一个相同的排出路的构造,却可以以多种的形态从环状开口供给多种的树脂挤压物,因此可以形成多种的复合树脂挤压物。
另一方面,由于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块,由主树脂与包含在上述树脂内的至少两种以上的相互没有包含关系的多个副树脂构成,所以在压缩成形或吹入成形的模成形时,多个副树脂会根据在树脂块中其位置以及压缩方向而分别单个地在主树脂中扩散,而能够获得不对称的所需三种以上的树脂层构成,可获得从壁截面上看具有不一定对称的多种层构成的多层压缩成形品。从而,可以获得具备使获得从壁截面上看具有不一定对称的多种层构成的多层压缩成形品成为可能的形态的复合树脂块。这样,通过将特性不同的多个树脂以合适的顺序加入到主要的树脂中,而提高成形品的性能、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表示筒状开关阀开启的状态。
图1-B是表示筒状开关阀关闭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C是图1-A中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变形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是表示所有的筒状开关阀开启的状态。
图2-B是表示所有的筒状开关阀关闭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B是表示在图3-A所示的装置中,在中央流路设置开关阀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是筒状开关阀及中央开关阀关闭的状态。
图4-B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是只有筒状开关阀开启的状态。
图4-C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是只有中央开关阀开启的状态。
图4-D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是两方的开关阀开启的状态。
图5(A)~(E)是表示利用图4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而可形成的复合树脂块的形态的示意图。
图6(A)~(B)是将图5(A)所示的复合树脂块压缩成形而制造杯状的容器时的示意说明图,图6(C)是其剖面放大图。
图7(A)是将图5(B)所示的复合树脂块压缩成形而制造杯状的容器时的示意说明图,图7(B)是其剖面放大图。
图8(A)~(B)是将图5(E)所示的复合树脂块压缩成形而制造杯状的容器时的示意说明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开关阀的开关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9-B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开关阀的开关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9-C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开关阀的开关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9-D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开关阀的开关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0(A)~(C)是分别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块的又一个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11(A)是表示以往的复合树脂块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图11(B)是将复合树脂块压缩成形而制造杯状的容器时的示意说明图,图11(C)是所获得的容器的剖面放大图。
符号说明:
1、1’、11、21a、21b、31、61...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
2...排出路; 2a...上游端部; 2b...下游端部;
3、4,14、15,23、24...筒状流路; 3’...非筒状流路;
3a、4a,14a、15a,23a、24a...环状开口;3a’...非筒状开口;
4b,14b、15b,23b、24b、25b...阀座;
5、16、25、36、66...中央流路; 36a、66a...中央出口;
7,17、18,26、27...筒状开关阀;
7a,17a、18a,26a、27a...筒状主体;
7b,17b、18b,26b、27b...前端部;9、44...中心轴线;25a...开口;
31a、31b、31c、31d、31e、80、85、95...复合树脂块;
28,39,69...中央开关阀;28a、39a...主体;28b、39b...前端部;
45、70...成形模;46、71...阴模;48、72...阳模;50...挤压机;
51...定量排出装置;52...树脂供给机构;55、56、76...杯状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设树脂挤压物为熔融树脂,复合树脂挤压物为复合熔融树脂。图1-A、图1-B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1-A是表示筒状开关阀开启的状态,图1-B是表示筒状开关阀关闭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C是图1-A中所示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A以及图1-B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1具备排出复合熔融树脂的排出路2。排出路2中,在上游端部2a处通过后述的筒状流路3、4以及中央流路5,而接受熔融树脂的供给,并从下游端部2b挤压出以各熔融树脂作为多层熔融树脂的复合熔融树脂。在排出路2的上游端部2a,为了供给多种树脂,多条筒状流路3、4开有同心状的环状开口3a、4a。该例中,筒状流路3、4被分别形成为在环状开口3a、4a处直径最小,而越朝向上游则直径越大的筒状流路。在各筒状流路3、4以及中央流路5的上游侧端部,分别连接有树脂供给机构52,其具有挤压机50和与其下游侧连接的齿轮泵等的定量排出装置51,用以对各流路分别供给规定的熔融树脂。
最外侧的筒状流路3和中央流路5,始终在排出路2中开口,并分别向排出路2供给用于形成复合树脂挤压物的外侧层用的树脂(主树脂)10a与最内层用的树脂10c。内侧的筒状流路4的环状开口4a由筒状开关阀7进行开关。筒状流路4以环状开口4a向斜向内侧倾斜了的状态在排出路2中开口。筒状开关阀7具备筒状主体7a,并利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在与中心轴线9平行的方向上动作,该筒状主体7a具有与排出路2的中心轴线9一致的轴线。从而,通过驱动筒状开关阀7,并如图1-B所示地将筒状主体7a的前端部7b落座在阀座4b上,环状开口4a被密封并停止熔融树脂10b的供给。通过筒状开关阀7的后退驱动环状开口4a开口,且熔融树脂10b从筒状流路4被供给到外侧层用的熔融树脂10a的内部。从排出路2的下游端部2b挤压出的连续的多层树脂,通过在沿挤压方向前后位置的内侧层用的熔融树脂10b、10b之间被切断,而被切制成在外侧层用的熔融树脂10a与最内层用的树脂10c之间的内部包含有内侧层用的熔融树脂(副树脂)10b的各个复合树脂块。
图1-C所示的挤压供给装置1’是上述图1-A中所示的实施例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由主树脂构成的最外侧层用的树脂供给路也是筒状流路,但该最外侧层用的树脂供给路不一定形成于筒状流路中,如该实施例所示,也可以是从树脂供给单元52到直接排出路2的上游端部周面的一部分开有的一条流路或岐管式流路或端部开有圆弧状口的圆弧状流路等的非筒状流路3’。从而,此时面向排出路2的开口变成非环状开口3a’。此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实施例中,同样也可以将最外侧层用的树脂供给路如此地形成于非筒状流路中。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A是表示开关阀开启的状态的图,图2-B是表示筒状开关阀关闭的状态的图。在该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11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1共通的构成要素,通过赋予与图1中所用的符号相同符号而省略再次的说明。在最外侧的筒状流路3的内侧同心状地形成有两条筒状流路14、15。最外侧的筒状流路3和中央流路16始终与排出路2相通,并分别供给树脂20a、20d。筒状流路14、15的环状开口14a、15a分别由筒状开关阀17、18来进行开关。即,筒状开关阀17、18形成为具有与排出路2的中心轴线9一致的轴线的筒状,并利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沿与中心轴线9平行的方向分别独立地进行动作。当将筒状开关阀17(18)的筒状主体17a(18a)向前方驱动而使前端部17b(18b)落座在阀座14b(15b)上而占据图2-B所示的位置时,筒状开关阀17(18)封闭环状开口14a(15a),停止熔融树脂20b(20c)的供给。当筒状主体17a(18a)后退时,筒状开关阀17(18)开启环状开口14a(15a),熔融树脂20b(20c)被供给到从筒状流路14(15)向排出路2内供给的外侧层用的熔融树脂20a与内侧层用的熔融树脂20d之间。
图3-A、图3-B中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3所示的各实施例中,通过对基本的部分赋予与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再次的说明。图3-A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21a,具备:始终开启的中央流路25;以中央流路25为中心的同心状筒状流路(外侧的筒状流路23、内侧的筒状流路24)。具有与排出路2的中心轴线9一致的轴线的筒状开关阀26、27,分别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而在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各自独立地进行动作,而使筒状流路23、24的环状开口23a、24a可以开关。具体地说,当将筒状开关阀26(27)的筒状主体26a(27a)向前方驱动而使前端部26b(27b)落座在阀座23b(24b)上时,筒状开关阀26(27)封闭环状开口23a(24a),并停止熔融树脂20a(20b)的供给。当筒状主体26a(27a)后退时,筒状开关阀26(27)开启环状开口23a(24a),熔融树脂20a(20b)从筒状流路23(24)被供给到排出路2内的内侧层用的熔融树脂20c的周围。由于可以任意地停止并再开始来自筒状流路23、24的树脂的供给,所以对树脂挤压物的形态也增加了多样性。另外,图3-B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21b,除图3-A中的筒状流路23、24用的筒状开关阀外,还在中央流路25上也设置有中央开关阀28,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在与中心轴线9平行的方向上独立地进行动作。通过中央开关阀28的主体28a的前端部28b与中央流路25的阀座25b发生落座/离开来开关开口25a,可以控制熔融树脂20c向排出路2内的供给。由于在三条流路中均设置有开关机构,所以对挤压树脂的形态又提供了进一步的多样性。
图4-A~图4-D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A是表示将筒状开关阀与中央开关阀一起关闭了的状态A的图,图4-B是表示将筒状开关阀开启而将中央开关阀关闭了的状态B的图,图4-C是表示将筒状开关阀关闭而将中央开关阀开启的状态C的图,图4-D是表示将筒状开关阀与中央开关阀一起开启了的状态D的图。该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31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1共通的构成要素,通过赋予与在图1中所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再次的说明。中央开关阀39,可以通过将形成于主体39a的前端部39b紧密地嵌入到中央流路36在排出路2处开有的中央出口36a(图4-C)中,而使来自中央流路36的熔融树脂30c的供给停止。中央开关阀39可与筒状开关阀7独立地动作。
图5表示利用图4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31而能够形成的复合树脂块的形态的示意图。图5(A)表示在图4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31按照状态A→状态B→状态A→状态C→状态A的顺序动作时所形成的复合树脂块31a。在从筒状流路3供给的熔融树脂30a中,从筒状流路4供给熔融树脂30b(状态B),其后,关闭筒状流路4,再次经过了从筒状流路3仅供给熔融树脂30a的状态(状态A)后,从中央流路36供给熔融树脂30c(状态C),进而,关闭中央流路36再次返回到仅从筒状流路3供给熔融树脂30a的状态(状态A)。最后,在仅从筒状流路3供给了熔融树脂30a后,通过从后续的树脂中切制而形成树脂块31a。图5(B)表示在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31按照状态A→状态B→状态C→状态A的顺序动作时所形成的复合树脂块31b。通过在状态B后不经由状态A而直接过渡到状态C,而形成熔融树脂30c与熔融树脂30b相互接触的状态的复合树脂块31b。图5(C)表示在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31按照状态A→状态B→状态D→状态B→状态A的顺序动作时所形成的复合树脂块31c。通过从外侧依次开启从筒状流路4到中央流路36,并按顺序关闭从中央流路36到筒状流路4,而形成复合树脂块31c,该复合树脂块31c在熔融树脂30a中同心壳状地内包有熔融树脂30b、30c。图5(D)表示在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31按照状态A→状态D→状态A的顺序动作时所形成的复合树脂块31d。形成在熔融树脂30a中熔融树脂30b圆环状地包围熔融树脂30c的周围的复合树脂块31d。图5(E)所示的复合树脂块30e,相当于将在图5(A)的状态下被挤压了的熔融树脂块31a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的情形,使从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31挤压出的熔融树脂块在向模具的供给途中旋转90度而落座于型腔内。
在图5(A)~(E)所示的各复合树脂块31a~31e中,熔融树脂30a构成主树脂,该主树脂成为在形成模制品时的多层压缩成形品的至少外面层,而熔融树脂30b、30c构成包含在上述主树脂内的副树脂。在图5所示的复合树脂块31a~31e中,除图5(C)所示的复合树脂块31c外,构成副树脂的熔融树脂30b、30c形成没有相互包含关系的状态。由此,如以下说明,可以获得具有在厚度方向上不对称的层构成的多层压缩成形品,并能够形成多种的层构成。
图6是在对图5(A)所示的复合树脂块31a进行压缩成形而制造杯状的容器时的示意说明图。图6(A)表示将复合树脂块31a配置在成形模内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B)表示从该状态对复合树脂块31a进行压缩成形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6(C)是通过复合树脂块1的压缩成形而获得的模制品的放大剖面图。在复合树脂块31a的压缩成形中,如图6(A)所示,在成形模45的阴模46内配置复合树脂块31a。此时,使复合树脂块31a的纵向的中心轴线32与对复合树脂块进行压缩成形的成形模45的压缩方向即中心轴线44一致,并将构成第一副树脂的熔融树脂30b配置在下侧,将构成第二副树脂的熔融树脂30c配置在上侧。当使阴模46与阳模48合模而对复合树脂块31a进行压缩成形时,不仅主树脂,副树脂也将如图6(B)所示地流入成形模45的阴模及阳模48的间隙中,形成杯状的容器55。由于构成副树脂的熔融树脂30b、30c分别在相同压缩方向上重叠而被压缩,所以各熔融树脂30b、30c作为在由主树脂(熔融树脂31a)形成的层的内部平行地重叠了的中间层而扩散,容器55成形为:在绝大部分上以主树脂以及两层的副树脂分别形成层而形成多层的树脂成形品。
参照图6(C),通过对扩大容器55的一部分的剖面图进行观察,发现作为主树脂的熔融树脂30a成为最外层30a-a、最内层30a-b及中间层30a-c,熔融树脂30b成为夹于最外层30a-a与中间层30a-c之间的外侧中间层,熔融树脂30c成为夹于最内层30a-b与中间层30a-c之间的内侧中间层,因此容器55形成为合计五层。从而,此时第一副树脂以及第二副树脂一起能够形成为一层,并可以获得所需的层厚。在使熔融树脂30b为隔断性树脂,且使熔融树脂30c为氧气吸收性树脂的情况下,当使用此种容器55包装容纳物时,由于利用外侧中间层防止从容器55外部的氧气的侵入,且利用内侧中间层吸收容器55的内部的氧气,所以能够维持容器55的内部在低氧气浓度下并防止容纳物的老化。另外,在使熔融树脂30b为氧气吸收性树脂,且使熔融树脂30c为除臭性或水分隔断性的树脂的情况下,当使用此种容器55包装容纳物时,能够从氧气吸收时产生的臭味中对容纳物进行保护,且从水分中保护容纳物。
图7是在对图5(B)所示的复合树脂块31b进行压缩成形而制造杯状的容器时的示意说明图。图7(A)表示将复合树脂块31b配置于成形模内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B)是从图7(A)所示的状态对复合树脂块31b进行压缩成形而获得的模制品的放大剖面图。对于表示将复合树脂块10进行了压缩成形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由于与图6(B)大致相等,所以省略了图示。在复合树脂块31b的压缩成形中,如图7(A)所示,在成形模45的阴模46内配置复合树脂块31b。此时,与图6(A)所示的情况相同,使复合树脂块31a的纵向的中心轴线32与成形模45的压缩方向即中心轴线一致,并将第一副树脂30b配置在下侧,将第二副树脂30c配置在上侧。利用由成形模45进行的压缩,复合树脂块31b与图6(B)所示的状态相同地成形为杯状的容器56。即,由于副树脂30b、30c分别在相同压缩方向上重叠并被压缩,所以各副树脂30b、30c作为在由主树脂30a形成的层的内部平行地重叠了的中间层而扩散,容器56成形为:在绝大部分上是以主树脂30a以及副树脂30b、30c分别形成层而成为多层的树脂成形品。该例中,如图7(B)中放大了的剖面所示,主树脂30a成为最外层30a-a与最内层30a-b,副树脂30b成为与最外层30a-a接触的外侧中间层,此外第二副树脂30c成为与外侧中间层和最内层30a-b直接接触的内侧中间层,在两中间层之间未形成由主树脂30a构成的层。从而,容器56成形为合计四层。
图8是在对图5(E)所示的复合树脂块31e进行压缩成形而制造杯状的容器时的示意说明图。图8(A)表示将复合树脂块31e配置于成形模内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B)是表示从图8(A)所示的状态对复合树脂块31b进行压缩成形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在复合树脂块31e的压缩成形中,首先,如图8(A)所示,在成形模70的阴模71内配置复合树脂块31e。此时,复合树脂块31e的中心轴线32置于与压缩成形复合树脂块31e时的压缩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而,副树脂30b、30c分别相对压缩方向以横向并列的方式配置于左右。该例中,阳模72在中央部形成有槽72a。若将阴模71与阳模72合模而对复合树脂块31e进行压缩成形的话,则主树脂30a向左右流向成形模70的阴模71与阳模72的间隙以及阳模72的槽72a,而形成外侧层73a、73b。将副树脂30b、30c并列且单独地进行压缩。即,副树脂30b的绝大部分仅流向由主树脂30形成的左侧的外侧层73a的内部而扩散为中间层74,而副树脂30c的绝大部分则仅流向由主树脂30a形成的右侧的外侧层73b的内部而扩散为中间层75。从而,复合树脂块31e,作为多层树脂成形品,成形为左右的层构成不同的杯状或盘状的容器76。容器76在中央处具有对应于阳模72的槽72a而形成的间壁77。当使副树脂30b为氧气隔断性树脂,且使副树脂30c为水分隔断性树脂时,能够各自区别地进行收容并进行包装,即将应避免因氧气恶化的容纳物收容在左侧收容部分78b中,且将应防止水分进出的容纳物收容在右侧收容部分78c中。
图9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9-A~图9-D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61,是在图2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11基础上,在中央流路66处设置有中央开关阀69的实施例。因此,对于与图2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11共通的构成要素,仅对主要的构件赋予与图2中所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再次的说明。另外,对于中央开关阀69而言,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用的中央开关阀39相同的构造即可,通过将形成在中央开关阀69的主体69a上的前端部69b,紧密地嵌入到中央流路66在排出路2中开有的中央出口66a中,而能够关闭中央流路66,且使经由中央流路66的熔融树脂60d的供给停止。中央开关阀69能够与筒状开关阀17、18独立地进行动作。
图9-A表示从始终开启的最外侧的筒状流路3、与中央开关阀69开启的中央流路66中分别供给熔融树脂60a、60d到排出路2中的状态。图9-B是表示通过关闭中央开关阀69的同时,开启设置于最内侧的筒状流路15中的筒状开关阀18,而从最外侧的筒状流路3与最内侧的筒状流路15供给树脂60a、60c到排出路2中的状态。另外,图9-C是表示通过关闭中央开关阀69与设置在最内侧的筒状流路15中的筒状开关阀18,同时开启设置于中间的筒状流路14中的筒状开关阀17,而从最外侧的筒状流路3与中间的筒状流路15中供给熔融树脂60a、60b到排出路2中的状态。另外,图9-D是表示通过关闭中央开关阀69与全部的筒状开关阀17、18,而从最外侧的筒状流路3仅供给熔融树脂60a到排出路2中的状态。
图10(A)~(C)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块的又一个构成例的示意图。图10(A)所示的复合树脂块80中,主树脂由外侧的主树脂81a与包含在其内侧的另一个主树脂81b构成,在主树脂81b中,副树脂82、83没有相互包含而被并列地内包。该复合树脂块,通过图9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61而能够容易获得。
另外,图10(B)所示的复合树脂块85中,内包在主树脂86中的副树脂87、88,由相互没有包含关系且沿复合树脂块85的纵向的中心轴线并列地配置的多个(该例的情况为两个)树脂组构成。副树脂87、88可分别采用多层(该例的情况为两层)的副树脂89、90或91、92。另外,在图10(C)所示的复合树脂块95中,内包在主树脂96中的副树脂是相互没有包含关系且沿复合树脂块95的纵向的中心轴线并列地配置的多个(该例的情况为两个)树脂97、98。副树脂97、98是分别被多层(该例的情况为两层)化了的树脂,被包在外层树脂层99、101中的内侧树脂,可以采用被多块(两种相互紧密地接合)化了的树脂100a、100b;102a、102b。关于上述复合树脂块85、95,在图9所示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中,还可以根据副树脂的种类而增加具有筒状开关阀的筒状流路来形成。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以及复合树脂块的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以及复合树脂块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可以进行多种的变更、追加及修改。关于筒状流路,虽然举出了最多为三个的例子,但显然也可以设置较之更多条的筒状流路。另外,虽然说明了筒状流路在上述排出路中连续地开口的构成,但也可以是不连续地开口的构成。从而,对于用于开关这样的筒状流路的开关阀的开关控制也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控制,而且利用压缩成形等的成形加工,能够成形出具有多种多样的层构造的多层树脂挤压物。另外,筒状流路开有的环状开口,也不一定为同心状,也可以是多重环状。另外,来自外侧的筒状流路的树脂挤压物的供给也可以不是常时供给,只要是根据适宜的时机进行供给即可。此外,在切制树脂挤压物而形成复合树脂块的情况下,既可以在排出口配置刀具,而将被挤压的树脂挤压物依次地切制,也可以将刀具设置在用于搬送切制的树脂挤压物的各个夹具上。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复合树脂挤压供给装置,尽管是具有一条相同的排出路的构造,却受到多种树脂挤压物的供给,而能够获得用于成形层构成为非对称的多层构造容器的复合树脂块等,并能够形成多种形态的复合树脂挤压物,能够适用于用于对多层构造的合成树脂容器、容器盖及注入口等进行压缩成形的,或用于成形它们的预塑形坯的熔融树脂块的挤压装置中。
Claims (6)
1.一种复合树脂块,其特征在于,用于获得多层压缩成形品,该多层压缩成形品具有由从其壁截面上看不对称的三种以上树脂层所构成的层结构,并且由主树脂与被包含在该主树脂内的与上述主树脂不同的两种以上的相互没有包含关系的多个副树脂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树脂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复合树脂块形成为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大致对称形状,上述副树脂与上述中心轴线大致一致地并列地配置在直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树脂块,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心轴线与上述复合树脂块被压缩成形时的压缩方向一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树脂块,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心轴线被置于与上述复合树脂块被压缩成形时的压缩方向垂直的方向。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树脂块,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树脂由被多层化了的多种的树脂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树脂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树脂由被多层化了的或被多块化了的多种的树脂构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495104A CN101613535B (zh) | 2005-01-12 | 2005-01-12 | 复合树脂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495104A CN101613535B (zh) | 2005-01-12 | 2005-01-12 | 复合树脂块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800462847A Division CN100551670C (zh) | 2005-01-12 | 2005-01-12 | 复合树脂的挤压供给装置以及复合树脂块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13535A CN101613535A (zh) | 2009-12-30 |
CN101613535B true CN101613535B (zh) | 2011-07-13 |
Family
ID=41493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49510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613535B (zh) | 2005-01-12 | 2005-01-12 | 复合树脂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13535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68823A1 (en) * | 1992-04-06 | 1993-11-10 | Toyo Seikan Kaisha Limited | A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forming a composite synthetic resin material |
-
2005
- 2005-01-12 CN CN2009101495104A patent/CN10161353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68823A1 (en) * | 1992-04-06 | 1993-11-10 | Toyo Seikan Kaisha Limited | A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forming a composite synthetic resin material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13535A (zh) | 2009-12-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824618A (en) | Coextrusion blowmolding process | |
KR101824294B1 (ko) | 동심형 공압출 다이 및 다층 열가소성 필름의 압출 방법 | |
CN101432110B (zh) | 复合熔融树脂的供给方法及其供给装置 | |
JP4953178B2 (ja) | 合成樹脂製積層壜体、射出成形装置及び積層プリフォームの成形方法 | |
JP5817077B2 (ja) | 射出成形方法 | |
WO2010001842A1 (ja) | 合成樹脂製積層壜体、射出成形装置及び積層プリフォームの成形方法 | |
US3315306A (en) |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multilayer film | |
CN100551670C (zh) | 复合树脂的挤压供给装置以及复合树脂块 | |
CN101613535B (zh) | 复合树脂块 | |
CN106166821A (zh) | 杯状容器的制造方法 | |
KR20070003942A (ko) | 멀티 레이어 합성 물체 | |
CN1871107B (zh) | 多层熔融树脂块及从该多层熔融树脂块来压缩成形的吹塑成形用多层预成形物以及多层容器 | |
JP2016514065A (ja) | トリプルパリソン共押出多層フローヘッド装置 | |
KR100868915B1 (ko) | 복합 수지의 압출 공급 장치 및 복합 수지괴 | |
CN219006944U (zh) | 多层共挤模头 | |
CA2364156A1 (en) | Extrusion head for extruding a tube-shaped strand from at least one thermoplastic melt for producing blown films | |
CN216506625U (zh) | 一种可作多层叠加包边的分配器 | |
JP4243840B2 (ja) | 押出供給装置 | |
CN2631735Y (zh) | 挤压成型机成型模头 | |
CN101247933B (zh) | 多层产品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7144831U (zh) | 一种新型7层对称高阻隔包装材料专用挤出模具 | |
CN2631736Y (zh) | 一种挤压成型机 | |
KR20120119428A (ko) | 합성수지 시트 제조장치 | |
MXPA06010027A (en) | Synthetic multilayer object | |
JPS6164411A (ja) | 多層パリソン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