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5024B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 Google Patents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05024B CN101605024B CN 200810110193 CN200810110193A CN101605024B CN 101605024 B CN101605024 B CN 101605024B CN 200810110193 CN200810110193 CN 200810110193 CN 200810110193 A CN200810110193 A CN 200810110193A CN 101605024 B CN101605024 B CN 10160502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ti
- bundle
- time interval
- transmission time
- sub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在TTI集束中使用上行半持久调度,为上行半持久调度分配预定义资源,包括以下步骤: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其对应的冗余版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发送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本发明为TTI集束方案实现了上行半持久调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背景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系统的“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为E-UTRAN,由基站(eNB)组成,因此也可以称为基站)”的无线接口协议上行层2结构如图2所示。在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简称为MAC)协议层,存在调度/优先级处理(Scheduling/Priority handling)功能实体,其中,调度功能支持动态调度(Dynamic scheduling)和半持久调度(或称为半静态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优先级处理功能支持同一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不同逻辑信道之间的优先级处理,也支持通过动态调度进行不同UE之间的优先级处理。
上行动态调度功能是指,在上行,E-UTRAN能够通过层1/层2(L1/L2)控制信道上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ifier,简称为C-RNTI)在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tTime Interval,简称为TTI,对应于一个子帧(subframe))向UE分配资源,例如,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简称为PRB)和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简称为MCS)。在允许进行下行接收时(由不连续接收功能(DRX)所控制),UE总是监控层1/层2控制信道,从而为上行发送发现可能的资源分配。这里,层1/层2控制信道是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DCCH),该信道用于上行调度时主要是携带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主要内容包括资源块RB分配信息、调制编码方案(MCS)、HARQ信息、发送功率控制TPC信息、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循环冗余校验CRC等信息。在上行调度时,UE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UCCH)携带调度请求(SR)和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Indicator,简称为CQI),上行数据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为PUSCH)上发送。SR也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RACH)发送,CQI也可以通过PUSCH发送。E-UTRAN通过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Indicator Channel,简称为PHICH)对于UE的上行发送反馈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确认/非确认响应消息ACK/NACK。
上行半持久调度是指,E-UTRAN可以为UE的首次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RQ,简称为HARQ)发送分配预定义的上行资源,例如时机(Timing)、资源、传输格式(Transport format)参数等。在UE被预分配资源的子帧(Subframe)期间,如果UE没有在L1/L2控制信道上发现其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ifier,简称为C-RNTI),则UE在相应的TTI根据预定义资源进行上行发送。网络根据预定义的调制编码方案(MCS)对预定义的物理资源块(PRB)进行解码。另外,在UE被预分配资源的子帧期间,如果UE在L1/L2控制信道上发现了其C-RNTI,则UE在相应的TTI根据L1/L2控制信道所指示的信息进行上行发送,也就是说,L1/L2控制信道的分配替代(Override)相应TTI的预定义分配,即,在相应的TTI,动态调度可能覆盖半持久调度。
一般情况下,HARQ重传使用动态调度方式,也可能使用半持久调度方式。典型地,半持久调度应用于VoIP业务。半持久调度由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进行初始配置,例如分配半持久调度的周期(Periodicity)。半持久调度的激活(Activation)是由PDCCH控制的,PDCCH通过一定的机制指示上行授权(UL Grant)是半持久的还是动态的,例如PDCCH通过特殊的C-RNTI进行指示,该特殊的C-RNTI与动态调度时所使用的C-RNTI不同。用户设备被分配了预定义的半持久资源后,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再通过PUCCH发送调度请求(SR)。对于动态调度或者半持久调度的HARQ重传均可以使用自适应重传方式或非自适应重传方式。自适应重传指HARQ重传根据PDCCH上控制信令所指示的资源、MCS等信息进行;非自适应重传指HARQ重传根据最后一次HARQ发送(可以为HARQ首传或HARQ重传)所使用的资源、MCS等信息进行,即和最后一次HARQ发送使用相同的资源、MCS等信息。非自适应重传可以仅根据NACK反馈进行触发,例如对于上行HARQ重传,如果UE在PHICH上检测到NACK而没有监测到PDCCH,则可以执行非自适应重传。
在小区边缘,由于上行链路预算低,在一个TTI内可能无法完成整个VoIP数据包的发送。可以通过在无线链路控制层(RLC:Radio Link Control)对VoIP数据包进行分段,在多个TTI内分别发送这些分段。但是将增加层2的头开销,每个分段的发送需要在PDCCH上发送上行授权(Grant)而显著增加PDCCH资源的消耗。每次首传或重传均需要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上进行确认消息/非确认消息(ACK/NACK)反馈而增加了错误的概率。为解决上述问题,LTE系统中可以使用传输时间间隔集束(TTI bundling)方案解决上行覆盖受限问题。下面以IP语音(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业务为例说明。上行TTI集束方案允许使用一组连续的子帧传输一个传输块(TB:Transport Block)的不同冗余版本(RedundancyVersion,简称为RV),在TTI集束内部的HARQ重传不需要等待前一次发送的反馈。单个TTI集束使用同一个HARQ进程,仅需单次上行授权和单次反馈,即通过单次上行授权可以分配整个TTI集束内每个子帧所需的资源、MCS等信息。TTI集束方案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针对UE进行开启/关闭,开启后,则相关上行数据发送使用TTI集束方案。TTI集束所使用的连续子帧的个数可以是固定的,或通过RRC信令随开启命令进行配置。使用TTI集束方案对HARQ RTT(环回时间:Round Trip Time)以及HARQ反馈、HARQ重传的定时关系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3GPP(第三代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采纳的方案是:TTI集束的ACK/NACK反馈时机基于TTI集束的最后一个子帧的位置。
该方案适用于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ded duplex)和时分双工TDD(Time divided duplex)两种模式。对于FDD模式,TTI集束的ACK/NACK反馈时机位于TTI集束的最后一个子帧之后的第4个子帧(Last Bundled Subframe+4),TTI集束的重传操作发生在TTI集束第一个子帧之后的2倍HARQ RTT位置处的子帧。FDD模式下TTI集束方案的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3GPP采纳了固定的4个连续子帧的TTI集束尺寸,HARQ进程0使用该4个连续的TTI发送传输块的冗余版本0~3(RV=0,RV=1,RV=2,RV=3),TTI集束的ACK/NACK反馈在第HARQ进程7处子帧的位置,TTI集束的重传在2个HARQ RTT的位置处。TDD模式下TTI集束的HARQ反馈和HARQ重传的定时关系与具体的HARQ进程配置关系有关,但基本原理与FDD模式类似,即其HARQ反馈也是基于TTI集束的最后一个子帧。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上述TTI集束方案的基本原则是针对动态调度而言的,现有的半持久调度是根据没有使用TTI集束方案时所需的资源进行定义或配置的,所以目前UE的TTI集束方案被RRC信令开启后,如果半持久调度已经被配置,则为半持久调度所预定义的资源仅能满足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所首传的冗余版本的发送,而不能满足其它子帧相应的冗余版本所需的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以解决上述使用TTI集束方案时上行半持久调度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在TTI集束中使用上行半持久调度,为上行半持久调度分配预定义资源,包括以下步骤: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其对应的冗余版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发送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发送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具体包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使用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TTI集束包括4个子帧,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发送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具体包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3个子帧分别使用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进行非自适应重传时,采用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调制编码方案。
优选的,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之后还包括:基站执行上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为TTI集束内的每个子帧分配预定义资源;UE在TTI集束内的每个子帧分别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各自相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之后还包括:基站执行上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为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分配预定义资源;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其相应的冗余版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使用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之后还包括:如果UE没有接收到半持久调度重配置消息,则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直到预定义资源被去激活或者该TTI集束方案被关闭。
优选的,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还包括: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位置处监测层1/层2控制信道,以接收可能的来自基站的关于子帧的配置消息。
优选的,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还包括:UE将预定义资源用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的上行半持久调度。
优选的,基站执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时,为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或者TTI集束内的全部子帧分配预定义资源用于上行半持久调度。
优选的,基站执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时,为UE在TTI集束内的全部子帧动态分配资源,用于动态调度。
优选的,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是TTI集束内没有分配预定义资源的子帧,UE在TTI集束内没有分配预定义资源的子帧分别使用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上述实施例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给出了TTI集束方案开启后半持久调度的资源分配和使用方法,定义了TTI集束内各子帧分别发送对应冗余版本所需的资源和MCS方案,解决了上述TTI集束方案下没有预定义资源的子帧所对应的冗余版本的上行半持久调度的问题,从而实现了TTI集束的上行半持久调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在LTE系统中实施例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E-UTRAN上行层2结构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FDD模式TTI集束方案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1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2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3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的流程图,在TTI集束中使用上行半持久调度,为上行半持久调度分配预定义资源,其中,半持久调度资源的配置先于TTI集束方案的开启,基站为UE分配预定义资源用于半持久调度;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其对应的冗余版本;
步骤S2,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发送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给出了TTI集束方案开启后半持久调度的资源分配和使用方法,定义了TTI集束内各子帧分别发送对应冗余版本所需的资源和MCS方案,解决了上述TTI集束方案下没有预定义资源的子帧所对应的冗余版本的上行半持久调度的问题,从而实现了TTI集束的上行半持久调度。
优选的,步骤S2具体包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使用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TTI集束包括4个子帧,步骤S2具体包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3个子帧分别使用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进行非自适应重传时,采用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调制编码方案。
因此,单个TTI集束仅需要单次反馈,反馈的定时关系基于TTI集束内最后一个子帧的位置,即反馈的定时关系和用于动态调度时的TTI集束方案相同。另外,基站不需要再次通过层1层/2控制信道(PDCCH)进行上行授权,而使用已经配置的半持久调度资源信息。
优选的,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之后还包括:基站执行上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为TTI集束内的每个子帧分配预定义资源;UE在TTI集束内的每个子帧分别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各自相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之后还包括:基站执行上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为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分配预定义资源;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其相应的冗余版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使用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之后还包括:如果UE没有接收到半持久调度重配置消息,则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直到预定义资源被去激活或者该TTI集束方案被关闭。
优选的,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还包括: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位置处监测层1/层2控制信道(如在LTE系统中为PDCCH信道),以接收可能的来自基站的关于子帧的配置消息。
优选的,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还包括:UE将预定义资源用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的上行半持久调度。
优选的,基站执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时,为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或者TTI集束内的全部子帧分配预定义资源用于上行半持久调度。
优选的,基站执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时,为UE在TTI集束内的全部子帧动态分配资源,用于动态调度。
优选的,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是TTI集束内没有分配预定义资源的子帧,UE在TTI集束内没有分配预定义资源的子帧分别使用与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半持久调度资源的配置晚于TTI集束方案的开启,则在TTI集束方案开启后如果需要对上行半持久调度进行配置时,基站通过层1/层2控制信道(在LTE系统中为PDCCH信道)进行半持久调度的上行授权。上行授权可以分配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的资源、MCS等信息,或者分配TTI集束内每个子帧的资源、MCS等信息。
优选的,如果在TTI集束方案开启前,上行半持久调度还没有被配置,如果UE接收到半持久调度资源的配置消息,在配置消息中仅包含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的预定义资源时,则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使用所配置的预定义资源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其它无预定义资源的子帧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在配置消息中包含TTI集束内每个子帧的预定义资源时,则TTI集束内每个子帧使用所配置的预定义资源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
基站在开启TTI集束方案后,对于半持久调度,要避免把TTI集束内各子帧所需资源分配给本UE的动态调度和其它UE。如果分配给某UE在TTI集束内各子帧所需资源和其它UE半持久调度首传所需资源冲突的情况下,基站可以通过层1层/2控制信道(在LTE系统中为PDCCH信道)对相关UE的半持久资源进行重配置。
下面针对LTE系统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在LTE系统中实施例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E-UTRAN为半持久调度分配预定义的资源;
步骤S20,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其相应的冗余版本(RV);即,TTI集束内有预定义资源的子帧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
步骤S30,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相应的冗余版本”指TTI集束内为每个子帧所定义的对应的冗余版本。
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给出了TTI集束方案开启后半持久调度的资源分配和使用方法,定义了TTI集束内各子帧分别发送对应冗余版本所需的资源和MCS方案,实现了TTI集束的上行半持久调度。
优选的,步骤S30具体包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使用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即,UE在TTI集束内没有预定义资源的子帧或TTI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LTE系统为FDD模式,TTI集束包括4个子帧,步骤S30具体包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3个子帧分别使用与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显然本方法还可以用于TDD模式。
优选的,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进行非自适应重传时,采用与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调制编码方案(MCS)。即,在TTI集束内执行非自适应重传时,在没有预定义资源的子帧使用和有预定义资源的子帧相同的资源、MCS等信息执行HARQ重传。
在TTI集束内执行非自适应重传时,不需要前一次发送的反馈信息。
单个TTI集束仅需要单次反馈,反馈的定时关系基于TTI集束内最后一个子帧的位置,即反馈的定时关系和用于动态调度时的TTI集束方案相同。
E-UTRAN不需要再次通过层1层/2控制信道(PDCCH)进行上行授权,而使用已经配置的半持久调度资源信息。
优选的,在步骤S30之后,E-UTRAN执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为TTI集束内的每个子帧分配预定义的资源;UE在TTI集束内的每个子帧分别使用预定义的资源发送各自相应的冗余版本。即,如果UE接收到半持久调度资源的重配置消息,在重配置消息中包含TTI集束内每个子帧的预定义资源时,则TTI集束内每个子帧使用重配置后的预定义资源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在步骤S30之后,E-UTRAN执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仅为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分配预定义的资源;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使用预定义的资源发送其相应的冗余版本;UE在TTI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使用与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即,在重配置消息中仅包含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的预定义资源时,则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使用重配置后的预定义资源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其它无预定义资源的子帧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
优选的,在步骤S30之后,UE如果没有接收到半持久调度重配置消息,则TTI集束内没有分配预定义的资源的子帧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直到预定义的资源被去激活或者该TTI集束方案被关闭。
优选的,UE至少需要在TTI集束的第一个子帧位置处监测层1层/2控制信道(PDCCH),以接收来自E-UTRAN的可能的关于子帧的配置消息。
优选的,UE将预定义资源用于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的上行半持久调度。
优选的,E-UTRAN为UE在TTI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或者TTI集束内的全部子帧分配预定义资源用于上行半持久调度。
优选的,E-UTRAN为UE在TTI集束内的全部子帧动态分配资源用于动态调度。
即,E-UTRAN在开启TTI集束方案后,对于半持久调度,要避免把TTI集束内各子帧所需资源分配给本UE的动态调度和其它UE。如果分配给某UE在TTI集束内各子帧所需资源和其它UE半持久调度首传所需资源冲突,则E-UTRAN可以通过PDCCH对相关UE的半持久资源进行重配置。
上述半持久调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适用于FDD模式,也适用于TDD模式。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E-UTRAN上行层2结构的示意图,包括分组数据会聚协议层(PDCP)、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RLC)和媒体接入控制层(MAC)三个协议层,每个协议层分别包括相应的功能实体:PDCP层包括头压缩ROHC、安全Security;RLC层包括分段/自动重传请求ARQ;MAC层包括调度/优先级处理(Scheduling/Priority handling)、复用(Multiplexing)、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实现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s)和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s)的映射功能。
图4说明了FDD模式TTI集束方案的原理示意图,图中使用了4个子帧的TTI集束(在采用其它子帧个数如3个子帧的情况,原理相同),该方案根据本发明用于半持久调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时,说明如下:
仅TTI集束的第一个子帧有预定义的半持久资源,该子帧用于发送冗余版本RV=0。TTI集束内其余三个子帧没有预定义资源,这三个子帧用于发送RV=1、RV=2和RV=3三个冗余版本。根据本发明,在TTI集束的首传以及TTI集束的HARQ重传(TTI集束第一个子帧之后的2倍HARQ RTT位置处的子帧)中,该三个没有预定义资源的子帧在TTI集束内的重传均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分别发送对应的RV=1、RV=2和RV=3三个冗余版本,使用和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MCS等信息执行HARQ重传。
图5说明了一种半持久调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10:某用户设备(UE)被配置了上行半持久调度方案。
步骤120:UE根据半持久调度方案执行相关的上行发送。即,在UE被预分配资源的子帧(Subframe)期间,如果UE没有在PDCCH信道上发现其C-RNTI,UE在相应的子帧根据预定义资源进行上行发送。一般情况下,该预定义资源对应于1个子帧的HARQ发送,设为对应于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
步骤130:E-UTRAN通过RRC信令配置(或开启)TTI集束方案。
步骤140:用户设备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TTI集束内首个冗余版本,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分别发送TTI集束内没有预定义资源的其余子帧所对应的冗余版本。
步骤150:E-UTRAN通过RRC信令关闭TTI集束方案。
步骤160:用户设备恢复按照步骤120相同的方法进行上行发送。
图6说明了一种半持久调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实施例2的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10:某用户设备(UE)被配置了上行半持久调度方案。
步骤120:UE根据半持久调度方案执行相关的上行发送。即,在UE被预分配资源的子帧(Subframe)期间,如果UE没有在PDCCH信道上发现其C-RNTI,UE在相应的子帧根据预定义资源进行上行发送。一般情况下,该预定义资源对应于1个子帧的HARQ发送,设为对应于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
步骤130:E-UTRAN通过RRC信令配置(或开启)TTI集束方案。
步骤140:用户设备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TTI集束内首个冗余版本,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分别发送TTI集束内没有预定义资源的其余子帧所对应的冗余版本。
步骤150:E-UTRAN执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重配置信息定义了TTI集束内每个子帧所需资源。
步骤160:用户设备根据重配置后的半持久资源执行TTI集束内每个子帧的上行发送。
图7说明了一种半持久调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实施例3的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10:某用户设备(UE)被配置了上行半持久调度方案。
步骤120:UE根据半持久调度方案执行相关的上行发送。即,在UE被预分配资源的子帧(Subframe)期间,如果UE没有在PDCCH信道上发现其C-RNTI;UE在相应的子帧根据预定义资源进行上行发送。一般情况下,该预定义资源对应于1个子帧的HARQ发送,设为对应于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
步骤130:E-UTRAN通过RRC信令配置(或开启)TTI集束方案。
步骤140:用户设备使用预定义资源发送TTI集束内首个冗余版本,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分别发送TTI集束内没有预定义资源的其余子帧所对应的冗余版本。
步骤150:E-UTRAN执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重配置信息仅重新定义了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所需资源,没有定义其余子帧所需资源。
步骤160:用户设备根据重配置后的半持久资源执行TTI集束内第一个子帧的上行发送,TTI集束内其余子帧的上行发送使用非自适应重传。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提出的半持久调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解决了TTI集束情况下无预定义资源的子帧进行HARQ发送的问题。该方法具有简单、可靠性高、节省PDCCH信令的优点,可以在TTI集束方案开启后不进行半持久资源的重配置,并且也支持半持久资源的重配置。本发明所公开的方法适用于FDD和TDD两种模式。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在传输时间间隔集束中使用上行半持久调度,为所述上行半持久调度分配预定义资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使用所述预定义资源发送其对应的冗余版本;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发送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发送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具体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使用与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包括4个子帧,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发送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具体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3个子帧分别使用与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进行非自适应重传时,采用与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调制编码方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之后还包括:
基站执行上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为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每个子帧分配所述预定义资源;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每个子帧分别使用所述预定义资源发送各自相应的冗余版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之后还包括:
基站执行上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为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分配所述预定义资源;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使用所述预定义资源发送其相应的冗余版本;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使用与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分别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之后还包括:
如果所述用户设备没有接收到半持久调度重配置消息,则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使用非自适应重传发送相应的冗余版本,直到所述预定义资源被去激活或者该传输时间间隔集束方案被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位置处监测层1/层2控制信道,以接收可能的来自基站的关于所述子帧的配置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将所述预定义资源用于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的上行半持久调度。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站执行所述上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时,为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或者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全部子帧分配所述预定义资源用于所述上行半持久调度。
11.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执行所述上行半持久调度重配置时,为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全部子帧动态分配资源,用于动态调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其他子帧是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没有分配所述预定义资源的子帧,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没有分配所述预定义资源的子帧分别使用与所述传输时间间隔集束内的第一个子帧相同的资源进行非自适应重传各自对应的冗余版本。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810110193 CN101605024B (zh) | 2008-06-12 | 2008-06-12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810110193 CN101605024B (zh) | 2008-06-12 | 2008-06-12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05024A CN101605024A (zh) | 2009-12-16 |
CN101605024B true CN101605024B (zh) | 2013-01-16 |
Family
ID=41470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10193 Active CN101605024B (zh) | 2008-06-12 | 2008-06-12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0502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184585B2 (en) * | 2021-04-02 | 2024-12-3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87758B2 (en) | 2009-12-29 | 2019-0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hared scheduling request resources |
CN101801100A (zh) * | 2010-03-03 | 2010-08-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lte系统中激活配置的方法及装置 |
CN102355334B (zh) * | 2011-07-22 | 2017-06-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半静态调度方式下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
US9526091B2 (en) * | 2012-03-16 | 2016-12-20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on of self-optimization func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CN103326823B (zh) * | 2012-03-20 | 2018-05-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3378936A (zh) * | 2012-04-28 | 2013-10-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3546253B (zh) * | 2012-07-09 | 2018-05-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CN103580822B (zh) * | 2012-07-26 | 2018-06-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CN104519574B (zh) * | 2013-09-27 | 2019-07-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强传输时间间隔集束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9444586B2 (en) * | 2013-10-07 | 2016-09-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TI-bundling and SPS operation in LTE TDD |
WO2015062099A1 (zh) * | 2013-11-01 | 2015-05-07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VoIP数据的传输方法和基站 |
CN105516214B (zh) | 2014-09-22 | 2020-05-1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车联网系统中的信息上报和资源分配方法、装置 |
CN105578525B (zh) * | 2014-11-07 | 2018-11-02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rlc报文分段方法及装置 |
CN104378185B (zh) * | 2014-12-04 | 2017-07-11 |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用于lte系统中子帧绑定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
CN108292976B (zh) * | 2015-11-19 | 2021-05-14 | 索尼公司 | 电信装置和方法 |
WO2018027588A1 (zh) * | 2016-08-09 | 2018-02-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
SG11201901003UA (en) * | 2016-08-12 | 2019-03-28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scheduler,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system |
-
2008
- 2008-06-12 CN CN 200810110193 patent/CN101605024B/zh active Active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3GPP.EVolved.《3GPP 36.321 V8.2.0》.2008,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184585B2 (en) * | 2021-04-02 | 2024-12-3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05024A (zh) | 2009-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05024B (zh)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 |
US10405303B2 (en) | HARQ protocol | |
EP2184883B1 (en) | Method for improving uplink transmission of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9571235B2 (en) | (H)ARQ for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 |
CN101741529B (zh) | 处理传输时间间隔集束的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 |
KR101126696B1 (ko) | 실시간 서비스 전송 방법 및 자원 할당 방법 | |
CN101932027B (zh) | 一种多载波调度方法和系统 | |
CN107925522A (zh) | 用于低时延下行链路通信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 |
JP2011519496A (ja) | 測定間隔を考慮したharq動作方法 | |
CN110495238A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高可靠性低等待时间配置 | |
CN101615988B (zh)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调度方法 | |
CN101677282A (zh) | 无线资源调度的配置方法以及基站 | |
WO2014173351A1 (zh)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 |
CN103368708A (zh) | 一种pusch的重传指示方法 | |
CN101615999A (zh) | 数据传输同步实现方法和装置 | |
US20140348118A1 (en) | Buffer state repor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JP5061128B2 (ja) |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
CN101677460B (zh) | 无线资源调度的配置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 |
CN104618075B (zh) | Tti集束的传输处理方法及装置、网络侧设备、ue | |
CN103378932B (zh) |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