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3423B - 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03423B CN101603423B CN2009100232582A CN200910023258A CN101603423B CN 101603423 B CN101603423 B CN 101603423B CN 2009100232582 A CN2009100232582 A CN 2009100232582A CN 200910023258 A CN200910023258 A CN 200910023258A CN 101603423 B CN101603423 B CN 1016034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nnel
- current
- electrode
- electrodes
- direct curr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291 electr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325 tomograph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10000002706 plastid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547 anomal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606 norm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07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772165 Homo sapiens Tubby-related protein 4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7660 Pyre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9299 Tubby-related protein 4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9771 cogn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73 ground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常用的超前探测技术有地震反射波法、瑞雷波法等,但随着综掘机的广泛采用,上述方法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生产任务要求。本发明的方法是:使用矿井直流电法七电极系探测装置,在煤矿巷道掘进头附近布置4根供电电极A1、A2、A3、A4构成一直线排列,分别与无穷远处布置的另一根供电电极B构成回路,向地下供入直流电,建立直流电场,同时在巷道后方使用2根相对固定距离的电极M、N测量其电场分布规律,通过专用配套解释技术处理后,得到掘进巷道或隧道迎头前方0m~140m内的地质体的电性分布信息。本发明工作量小、速度快、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客观性高、准确性高、属于非破坏性探测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巷道掘进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
背景技术
巷道、隧道掘进前方灾害性地质体、导含水体的预测预报是一项与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的重要工作。目前常用的超前探测技术有地震反射波法、瑞雷波法、地质雷达法、瞬变电磁法、红外测温法和申请号为200810044794.6的专利所说明的一种预报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涌水位置的方法。地震反射波法中应用较广的有隧道地震剖面法(TSP)[1]和隧道垂向地震剖面法(TUSP)。两种方法的工作方式稍有差异,但都是利用地震反射原理,在巷道布置震源激发点和三分量检波器,激发震源后接收全空间情况下前方界面的反射波,利用反射波时距曲线来计算前方结构面的位置和产状,预测巷道前方最远约300m以上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界面[1]。地震反射波法对岩层速度分界面能较好的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该方法接收的信号较复杂,断层界面的负视速度反射波难以准确提取,导致解释结果存在较严重的多解性,尤其是地震反射波对地下水的反应不敏感,不能准确预报前方强含水地质构造,尤其是对点状导水通道更是无能为力[2]。瑞雷波法是利用弹性波中瑞雷面波的传播特征,来探测前方结构面的一种物探方法,其核心是利用了层状介质中瑞雷波的频散特性,即不同频率成分具有不同的相速度,通过频散曲线来进行地质解释。瑞雷波法分为稳态和瞬态两种方法,稳态法实际工作时,需要利用振动器一个频点一个频点的激发2~9900Hz的控频瑞雷波进行分频测试,而瞬态瑞雷波则用锤击方式取代了激振器,一次激发出各种频率成分,同时检波器也接收到富含各种频率成分的信号。稳态瑞雷波法由于设备过于笨重,施工效率低,难以适合巷道超前探测条件。瞬态瑞雷波采用多个检波器,接收同一个震源激发的面波信息,根据半波长理论解释界面深度,瑞雷波法在探测地质体(煤层)分层、断裂带、陷落柱、地质异常体等方面均有实用价值,但该方法同样对含水体不敏感,不能准确预测掘进前方的含水体,且超前距离一般只有50m[1][3],特别在松软煤层中超前距离较短[3]。地质雷达探测方法是以介质的电性、磁性为基础,研究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经介质反射、透射、吸收后的能量衰减、频散作用和时间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利用宽带高频时域电磁脉冲波的反射特性来探测目标体,用于推测工作面前方地质构造的形态和空间位置。该方法对断层、陷落柱、老窑等含水体有较好的探测效果,但目前探测距离较短,大约在20m~30m以内,同时雷达记录易受洞内机器干扰,探测分析中要特别注意波相识别,排除干扰[2][4][5]。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基于地面瞬变电磁的原理,获取掘进前方地质体的电阻率,通过电阻率差异判断地质构造、导含水体等。该方法的优点是施工快捷,但井下瞬变电磁方法存在四个缺点,一是盲区较大,不能探测掘进头附近约30m范围内的地质体;二是巷道内大量存在的金属体同样能被一次场激发产生强烈的涡流场,与二次场叠加在一起后,使瞬变信号难以分离;三是接受的信号包含巷道前方后方地质体的信息,对异常体的定向仍然存在不确定性[6];四是目前尚无符合我国煤矿安全防爆要求的瞬变电磁仪器可供使用。红外测温技术[7]是以岩石热传导、热辐射性质为基础,在一定的距离和观测精度下测量掌子面上的温度变化。根据含水体与围岩的温差引起的温度异常场的分布规律,对其进行超前预报。该方法对溶洞、断层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带等含水体的超前预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探测范围较短,一般小于30m[7],只能定性解释,不能定量解释。申请号为200810044794.6的发明专利说明了一种预报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涌水位置的方法。其原理是依据地下水在岩体中循环流动导致水体周边及流经位置围岩的温度变化,通过这种温度差异推测掌子面前方可能存在的含水体。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不能定量预测地下水体相对于掌子面的距离。其工作方式是在施工掌子面后面的隧道周边,随隧道施工掌子面的前移,按一定间距逐点跟踪测试隧道周边岩体的温度。其温度测试在5~12m深的岩孔中进行,因此需要在隧道后方等间距实施一定数量的钻孔,具有相对较大的工作量。
程九龙[8]说明的巷道掘进中电阻率法超前探测技术,该探测技术是使用独立的一个或两个单极-偶极排列装置进行数据采集,解释过程是:首先进行测区岩石电性参数测试,了解测区正常岩石电性特征和已知的异常地质体的电性特征;在给定相应的模型及其参数后,分别计算正常场和异常场理论曲线;然后通过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比较,确定异常点位置以及异常体类型;最后利用人工作图法确定异常具体位置。其缺点是:A)在利用原始曲线比较法确定异常点,再利用人工作图法确定地质异常的具体位置时,由于存在巷道内局部积水、局部不均匀、层状地层、地层各向异性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上述解释方法有时不能发现异常,甚至解释出错误的结果;B)没有进一步的处理措施;C)异常解释没有标准,不能确定异常的临界值;E)探测距离小(其最大探测距离约42m)。
刘青雯[9]、刘金峰[10]使用的直流三点-三极超前探测法(或直流电三点源超前探测技术),此方法为在前一方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对所测数据有了初步处理措施,其探测技术是联合使用三个单极-偶极排列装置采集数据,解释过程是:首先对测区内已知地质异常体作前提性试验,初步了解该区地质异常体的电性特征及异常性质;模拟计算该区正常场的理论曲线;消除迎头后方巷道的影响,对理论、实测视电阻率曲线进行校正;消除地层层状空间的影响;将实测的三条异常曲线与理论曲线比较,找出相对异常位置;根据异常特征确定异常点位置以及异常体性质。优点是: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缺点是:A)正演计算不同地点的正常场和异常场理论曲线很难准确实现,且不考虑地层各向异性时地层的影响,因此判断异常的基础不稳定,給进一步解释带来较大误差;B)测量数据的中间处理步骤较复杂而且多余,易带来计算误差,如巷道空间影响的校正;C)解释没有标准,人工判别容易漏掉异常,准确度较低;D)探测距离较短(其探测距离短,最大80m)。
随着综掘机的广泛采用,巷道掘进速度也随之提高,日进尺可达30m~50m,上述方法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生产任务要求,迫切需要一种能探测较长距离(>100m)、有判断标准、自动解释,准确度较高,特别是能定量解释灾害性导水、含水构造及其位置的超前探测技术,以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引用文献:
[1]王齐仁.灾害地质体超前探测技术研究现状与思考[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10).
[2]王齐仁.隧道地质灾害超前探测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11)
[3]王为民.矿井下探测含水、导水构造的物探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6).
[4]赵永贵,刘浩,孙宇等.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9).
[5]田劼,韩光,吴钰晶等.矿井独头巷道掘进超前探测技术现状[J],煤炭科学技术,2006,(8).
[6]郭纯,刘白宙,白登海.地下全空间瞬变电磁技术在煤矿巷道掘进头的连续跟踪超前探测[J],地震地质,2006,(9).
[7]王洪勇,张继奎,李志辉.长大隧道红外辐射测温超前预报含水体方法研究与应用实例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3,(2).
[8]程九龙,王玉和,于师建等.巷道掘进中电阻率法超前探测原理与应用[J]煤田面地质与勘探,2000(4),60~62.
[9]刘青雯.井下电法超前探测方法及其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5),60~62.
[10]刘金峰,霍振奇.直流电三点源超前探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J],河北煤炭,2006(6),7~9.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现有的煤矿巷道掘进超前探方法单次探测距离过短,无法有效识别“灾害性”导水突水地质构造,没有解释标准,准确度不高,误报漏报等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该方法不需要正演理论曲线,能消除地层层状空间及其各向同性的影响,能单次超前探测较长距离(0m~140m),且能标准化、定量化解释导水破碎带、导水断层等含水导水构造、老窑采空积水区等地质构造的位置,尤其能有效识别掘进头前方“灾害性”导水突水地质构造,准确度较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在巷道掘进头附近等间距L布置4个供电电极A1、A2、A3、A4,分别往地下供入直流电建立人工电场,根据电流场分布原理,供电电极A1、A2、A3,A4分别供电时都是点电源,其电流线以Ai极(i=1,2,3,4)为球心往外辐射,其等电位面是以Ai极为球心的球面;该球面在同一个球面上的任意一点的电位相同;用一定间隔的测量电极M、N测量两个球壳之间的电位差UMN;探测距离等于点电源Ai与测量电极M、N之中点O之间距AiO;当掘进头前方无地质构造时,获得的电位差为正常地层的正常值,而掘进头前方存在地质构造时,等位面的分布将被改变,表现为包含地质构造的两个等位面之间的电位差变化最明显,而该值可以通过测量掘进头后方的M、N两电极获得;获得M、N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包括了掘进头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等全空间地层的地质信息。
上述的井下施工方法为:在巷道掘进头附近等间距L,L=1~8m,布置4个供电电极A1、A2、A3,A4,与无穷远处布置的一个供电电极B构成回路,分别连接A1B、A2B、A3B和A4B,往地下供入直流电建立人工电场;
在巷道后方距供电电极一定距离,布置两个测量电极M、N,测量该电场中M、N间的电位差,两个测量电极M、N与掘进头附近供电电极呈直线分布,M、N之间距为1~8m。
测量方法:每相对固定一次测量电极M、N的位置,对Ai(i=1,2,3,4)所有供电电极分别单独供电时所建立的地下电场进行测量,测量参数为:
MN/m,A1O/m,U1/mV,I1/mA,ρS1/Ω·m;
MN/m,A2O/m,U2/mV,I2/mA,ρS2/Ω·m;
MN/m,A3O/m,U3/mV,I3/mA,ρS3/Ω·m;
MN/m,A4O/m,U4/mV,I4/mA,ρS4/Ω·m;
MN是M与N电极之间的直线距离;AiO是Ai与O之间的直线距离,(O为MN之中点),即探测距离;Ui是Ai与B供电时MN间的电位差,Ii是Ai与B供电时的电流,ρSi为Ai与B供电时,测量的视电阻率;
移动一次M或N后,再次重复上述测量方法,获得四条视电阻率曲线。
上述方法的资料处理方法与解释方法:
在获取的地质信息中,包含有地下全空间各种地质体的影响;消除上述影响后的视电阻率剩余异常即为掘进前方地质构造的纯异常,实现顺层探测掘进巷道迎头前方的地质构造,经实际效果验证,该方法能顺层探测距离达0m~140m;
本发明所采用的解释标准为:计算总的平均均方相对误差,简称“均方误差”,
视电阻率异常值小于1倍均方误差ABS(M)为一级异常,表示对应前方一般不会有大的含水、导水构造;介于1~2倍均方误差ABS(M)之间为二级异常,一般为岩石电性变化较大,如岩石相变、底鼓、含水断层、淋水裂隙及老窑等含水性较强的异常地质体的反应;大于2倍均方误差ABS(M)时为三极异常,一般为大的岩石电性变化,如大的导水断层,或裂隙发育带及潜在的导水或突水构造等强含水体的反应——为“灾害性”地质构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定量顺层探测掘进巷道前方较长距离(最大探测距离达140m)内的导水地质构造;探测方法与解释方法紧密配合,解释结果归一化、统一化,提供解释标准;能快速探测、标准解释(根据异常值确定异常性质);准确率高达85%以上(根据实际验证结果)。特别是能判断所探测的异常是否为灾害性导水含水构造,并确定其具体位置;经验证,该方法施工效率较高,一般1~2个小时完成一次探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施工布置示意图;
图2为探测原理与聚焦法示意图;
图3为超前探测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井下施工方法及其探测原理
参见图1,采用组合七电极系直流电法顺层超前探测装置,在掘进头后方巷道内测量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以超前预测掘进头前方的地质构造。由于一般岩层含水时电阻率值急剧下降,对供入地下的电流场有强烈影响,因此该方法更能识别掘进头前方的导水含水体。
A.井下施工方法
建立新的测量系统(7电极系测量系统)。在巷道掘进头附近等间距L(L=1~8m)布置4个供电电极A1、A2、A3,A4,与无穷远处布置的一个供电电极B构成回路,分别连接A1B、A2B、A3B和A4B,往地下供入直流电建立人工电场。如图1为组合7电极系施工布置图。
在巷道后方距供电电极一定距离,布置两个测量电极M、N(与掘进头附近供电电极呈直线分布,M、N之间距为1~8m)测量该电场中M、N间的电位差。
测量方法:每相对固定一次MN电极的位置,对Ai(i=1,2,3,4)所有供电电极分别单独供电时所建立的地下电场进行测量,测量参数为:
(MN/m,A1O/m,U1/mV,I1/mA,ρS1/Ω·m)
(MN/m,A2O/m,U2/mV,I2/mA,ρS2/Ω·m)
(MN/m,A3O/m,U3/mV,I3/mA,ρS3/Ω·m)
(MN/m,A4O/m,U4/mV,I4/mA,ρS4/Ω·m)
{注:MN是M与N电极之间的直线距离;AiO是Ai与O(O为MN之中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即探测距离;Ui是Ai与B供电时MN间的电位差,Ii是Ai与B供电时的电流,ρSi为Ai与B供电时,该装置所测的视电阻率。}
移动一次M或N后,再次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达到测量目的为止。结果获得四条视电阻率曲线。
B.探测原理:
参见图2,在巷道掘进头附近等间距L布置4个供电电极A1、A2、A3、A4,分别往地下供入直流电建立人工电场,根据电流场分布原理,供电电极(A1、A2、A3,A4)分别供电时都是点电源,其电流线以Ai极(i=1,2,3,4.下同)为球心往外辐射,其等电位面是以Ai极为球心的球面,该球面的特点是在同一个球面上的任意一点的电位相同。有一定间隔的MN电极所测的是两个球壳之间的电位差UMN。
探测距离等于点电源Ai与MN之中点O之间距AiO。
当掘进头前方无地质构造时,获得的电位差为正常地层的正常值,而掘进头前方存在地质构造时,等位面的分布将被改变,表现为包含地质构造的两个等位面之间的电位差变化最明显,而该值可以通过测量掘进头后方的MN两电极获得。实际上MN之间的电位差包括了掘进头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等全空间地层的地质信息。本发明通过以下解释技术可以突出前方的地质异常,达到超前探测之目的。
(2)、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资料处理方法与解释方法:
在获取的地质信息中,包含有地下全空间各种地质体的影响。可归类为:迎头前方的、地层层状空间的、测量装置本身带来的、迎头后方MN附近的(后方巷道空间、巷道底板不均匀,MN电极接地条件的不均一、巷道内局部电性不均匀地质体等)、非正前方的影响(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后方等影响)。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A.消除巷道迎头后方MN附近影响的方法
根据视电阻率公式: 对于同一个MN所测量4组数据(ρs1、ρs2、ρs3、ρs4)对应同一个ρMN,即ρMN1=ρMN2=ρMN3=ρMN4=ρMN,因此, 已经将ρMN项消去,(ρMN即MN之间的视电阻率),也就是将巷道后方MN附近的地质影响已经完全消去。
B.消除层状地层空间及地层各向异性影响的方法
由于煤系地层呈层状分布,不同地区的煤系地层沉积序列有所变化,而且地层时代不同,相似岩层的电阻率也不尽相同,因此层状地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使所测曲线变化无常,不易解释。
另一方面,理论上只把所有地层当成各向同性的理想状态,没有考虑地层电性的各向异性。有时地层电性的各向异性给测量结果带来很大影响,有时布极换个方向其测量数据就会变化50%以上,有时远远大于地质异常的影响,这会掩盖地质构造的真异常甚至带来假异常,不能正确解释甚至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超前探测时必须将层状地层的影响、地层电性的各向异性的影响消除。方法如下:
经试验证明,通过曲线误差分析,除去大于一倍均方根误差的数据,将同一地点所测四条测深曲线拟合成一条模板理论曲线,其与理论曲线的相对误差不大于5%。因此使用实测四条超前探测曲线拟合生成一条模板理论曲线可行。优点:使用实测曲线拟合生成的模板理论曲线,包含了所测地点的地层层状空间电性的反映及本次电法探测装置带来的地层各向异性的影响,比一般正演理论曲线只考虑地层各向同性时地层的综合电性准确、合理。再将实测曲线与理论模板进行归一化,可得到归一化解释曲线Exp(x,i)。该曲线已经将地层层状空间的影响和各向异性的影响消除,效果很好。即:
Exp(x,i)=(ρS实测(x,i)-ρS理论(x,i))/ρS理论(x,i)*100%。解释方法:当无异常时,该曲线理论值Exp(x,i)=0。当有异常时,Exp(x,i)≠0。其中,i=1,2,3,4条曲线,x=1,2,3,......,n个测点/曲线。
C.排除迎头非正前方的影响的方法-聚焦法
参见图2,将四个点电源Ai(i=1,2,3,4)分别供入电流时,使用同一对测量电极MN测量电位差,通过等位面的几何聚焦法消除非正前方地质构造的影响,只保留前方的影响。以巷道掘进头为直角坐标原点,往前方为X轴,往上为Y轴,其超前探测前方的范围为:以x=b/2n为顶点、喇叭口对准前方的“准抛物体”。
[注:在前方X位置,该准抛物体的最小外轮廓线坐标(x,y)为:
该准抛物体的垂直于X轴的截面为一圆,设该圆半径为R,其极限最小探测半径 当L=100m,b=4m时,R≈28.5m,该处轮廓线与X轴之夹角约为15.9°,当L=140m时,R≈40.2m该处轮廓线与X轴之夹角约为13.1°。]
这样,消除上述影响后的视电阻率剩余异常即为掘进前方地质构造的纯异常,达到了顺层探测掘进巷道迎头前方的地质构造之目的。经实际效果验证,该方法能顺层探测距离达0m~140m。
(3)、本发明所采用的解释标准
计算总的平均均方相对误差(简称“均方误差”)
视电阻率异常值小于1倍均方误差ABS(M)为一级异常,表示对应前方一般不会有大的含水、导水构造;介于1~2倍均方误差ABS(M)之间为二级异常,一般为岩石电性变化较大,如岩石相变、底鼓、含水断层、淋水裂隙及老窑等含水性较强的异常地质体的反应;大于2倍均方误差ABS(M)时为三极异常,一般为大的岩石电性变化,如大的导水断层(或裂隙发育带)及潜在的导水或突水构造等强含水体的反应——一般为“灾害性”地质构造。
(4)、成图方式
参见图3,使用一条综合曲线图或(综合)拟断面图的形式表示解释结果。
具体实施例:
本实施例位于山西省朔州市,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平朔分公司三号井工矿9号煤南翼主运大巷。以2009年3月18日该矿井电法技术超前探测为例来具体说明本方法。巷道迎头位置位于主6号测量点前24m,电法最近的第一个电极A1距离迎头10m。A1、A2、A3、A4、M、N等间距4m依次按直线从里往外布置,无穷远电极B位于距巷道迎头电极直线距离大于最大探测距离的5倍以上(本次为700m)。
测量方法:每相对固定一次MN电极的位置,对Ai(i=1,2,3,4)所有供电电极分别单独供电时所建立的地下电场进行测量,测量参数为:
(MN/m,A1O/m,U1/mV,I1/mA,ρS1/Ω·m)——(4,6,495.16,31.45,791.28)
(MN/m,A2O/m,U2/mV,I2/mA,ρS2/Ω·m)——(4,10,226.97,48.18,710.36)
(MN/m,A3O/m,U3/mV,I3/mA,ρS3/Ω·m)——(4,14,80.79,56.36,432.33)
(MN/m,A4O/m,U4/mV,I4/mA,ρS4/Ω·m)——(4,18,85.66,56.18,766.38)
为第一组数据。每移动一次M或N后,重复上述步骤。当MN到达目的极距或测量信号较为微弱、信噪比小到无法保证数据质量时结束。共n组数据。本次28组数据,探测最大极距为126m。
A.消除巷道迎头后方MN附近影响
由于同一个MN所测量4组数据(ρs1、ρs2、ρs3、ρs4),对应同一个ρMN,即ρMN1=ρMN2=ρMN3=ρMN4,因此,ρs1/ρs2/ρs3/ρs4=jMN1/jMN2/jMN3/jMN4,已经将ρMN项消去,也就是将巷道后方MN附近的地质影响已经消去。
B.排除层状地层空间及地层电性各向异性的影响
根据实测4条曲线拟合生成一条模板理论曲线ρS实(x,i)=ax3+bx2+cx+d(x代表探测距离/m,i代表第i个供电点)。再将实测曲线与模板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解释曲线Exp(x,i)。当无异常时,该曲线Exp(x,i)=0。当有异常时,Exp(x,i)≠0。(其中,i=1,2,......,4;x=1,2,......,n。)
C.聚焦法消除非正前方的影响
只需要将(AOi,Ratio(x,i))依次按照距离间隔4m向前方交汇即可。如以A1为基准,探测极距为AO1,A2对应的探测极距为(AO2-4m),A3对应的探测极距为(AO3-8m),A4对应的探测极距为(AO4-12m)。然后将对应探测极距的(AOi,Ratio(x,i)求期望值 得到(AOi,R(x,i))(i=1,2,3,4)这就是最终综合探测曲线,将此曲线绘制成综合曲线图或拟断面图。本次为了将巷道迎头定为起始点,将AOi减去10m(因A1距离迎头10m)。
D.计算解释标准
对Exp(x,i)(i=1,2,3,4)求总的平均均方相对误差M。本次M=±20。小于一倍ABS(M)为一级异常;大于等于一倍且小于二倍ABS(M)为二级异常,大于二倍ABS(M)为三级异常。
本次无小于二倍ABS(M)的异常。发现2个小于-40的三极低阻异常为灾害性含水地质异常。(注:含水导水构造呈现低阻异常,低阻异常值为负值,高阻异常为正值)。
E.解释结果
由图3平朔三号井工矿9号煤南翼主运大巷2009年3月18日电法超前探测成果可知:在巷道迎头前方112m范围内,共发现两个三级低阻异常,分别位于40~44m(一号异常),100~108m(二号异常),解释推断为灾害性积水老窑采空区或导水断层。其中当掘进至一号异常43.3m处发生老窑透水,峰值突水量约9000m3/h,短时间内矿井被淹,随后排干水于2009年4月13日打钻验证二号异常,仍为老窑采空积水区。
Claims (1)
1.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巷道掘进头附近等间距L布置4个供电电极A1、A2、A3、A4,分别往地下供入直流电建立人工电场,根据电流场分布原理,供电电极A1、A2、A3,A4分别供电时都是点电源,其电流线以Ai极为球心往外辐射,其中i=1,2,3,4,其等电位面是以Ai极为球心的球面;该球面在同一个球面上的任意一点的电位相同;用一定间隔的测量电极M、N测量两个球壳之间的电位差UMN;探测距离等于点电源Ai与测量电极M、N之中点O之间距AiO;当掘进头前方无地质构造时,获得的电位差为正常地层的正常值,而掘进头前方存在地质构造时,等位面的分布将被改变,表现为包含地质构造的两个等位面之间的电位差变化最明显,而该值可以通过测量掘进头后方的M、N两电极获得;获得M、N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包括了掘进头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全空间地层的地质信息;
井下施工方法为:在巷道掘进头附近等间距L,L=1~8m,布置4个供电电极A1、A2、A3,A4,与无穷远处布置的一个供电电极B构成回路,分别连接A1 B、A2 B、A3 B和A4 B,往地下供入直流电建立人工电场;
在巷道后方距供电电极一定距离,布置两个测量电极M、N,测量该电场中M、N间的电位差,两个测量电极M、N与掘进头附近供电电极呈直线分布,M、N之间距为1~8m;
测量方法:每相对固定一次测量电极M、N的位置,对Ai所有供电电极分别单独供电时所建立的地下电场进行测量,其中i=1,2,3,4测量参数为:
移动一次M或N后,再次重复上述测量方法,获得四条视电阻率曲线;
资料处理方法与解释方法:
在获取的地质信息中,包含有地下全空间各种地质体的影响;本方法消除了巷道迎头后方MN附近影响,消除层状地层空间及测量装置引起的地层各向异性的影响,排除了迎头非正前方的影响,计算出消除上述影响后的视电阻率剩余异常即为掘进前方地质构造的纯异常,实现顺层探测掘进巷道迎头前方的地质构造,经实际效果验证,该方法能顺层探测距离达0m~140m;
视电阻率异常值小于1倍均方误差ABS(M)为一级异常,表示对应前方一般不会有大的含水、导水构造;介于1~2倍均方误差ABS(M)之间为二级异常,一般为岩石电性变化较大,岩石相变、底鼓、含水断层、淋水裂隙及老窑含水性较强的异常地质体的反应;大于2倍均方误差ABS(M)时为三极异常,一般为大的岩石电性变化,大的导水断层,或裂隙发育带及潜在的导水或突水构造强含水体的反应——为“灾害性”地质构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232582A CN101603423B (zh) | 2009-07-09 | 2009-07-09 | 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232582A CN101603423B (zh) | 2009-07-09 | 2009-07-09 | 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03423A CN101603423A (zh) | 2009-12-16 |
CN101603423B true CN101603423B (zh) | 2013-06-05 |
Family
ID=41469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232582A Active CN101603423B (zh) | 2009-07-09 | 2009-07-09 | 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0342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10463B (zh) * | 2009-12-21 | 2011-04-20 | 吉林大学 | 用橡皮泥模型室内模拟直流电法的实验方法 |
CN102466822B (zh) * | 2010-11-04 | 2013-09-04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海洋电磁勘探四极互组合布极方法 |
CN102419455B (zh) * | 2011-08-23 | 2013-08-14 | 安徽理工大学 | 井间并行电阻率ct测试方法 |
CN102520450B (zh) * | 2011-11-16 | 2013-07-10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一种煤矿充水采空区检测方法 |
US9989671B2 (en) * | 2014-01-07 | 2018-06-05 | Shandong University | Tunnel construction large-scale integrated geophysical advanced detection model test device |
CN103995295B (zh) * | 2014-06-11 | 2016-08-24 |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直流电法地孔探测方法与装置 |
CN105738955B (zh) * | 2014-12-11 | 2017-11-14 |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直流电法的巷道水害超前探测快速布极系统及其探测方法 |
CN104459808A (zh) * | 2014-12-15 | 2015-03-25 |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采煤工作面顶、底板突水灾害的监测预报方法及其装置 |
CN104965230B (zh) * | 2015-05-25 | 2017-08-22 | 北京同度工程物探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复频电导的隧道超前探水方法及系统 |
CN108845362A (zh) * | 2018-06-06 | 2018-11-20 | 中南大学 | 一种多个供电点同时供电的激电扫面方法 |
CN109461359A (zh) * | 2018-11-16 | 2019-03-12 | 高军 | 一种隧道含水地质构造超前探测方法 |
CN110333542A (zh) * | 2019-08-05 | 2019-10-15 | 安徽国科骄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长电极源直流电场的隧道超前探新方法 |
CN110865247B (zh) * | 2019-11-22 | 2021-09-28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有限空间电场分布确定方法及系统 |
CN111025410A (zh) * | 2019-12-30 | 2020-04-17 |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电法超前探测系统及方法 |
CN111880233B (zh) * | 2020-07-17 | 2023-06-13 |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煤矿井下水平钻孔中直流电超前透视探测装置及方法 |
CN112255692B (zh) * | 2020-10-16 | 2021-12-03 | 中国矿业大学 | 频率域电性源矿井超前电磁探测方法 |
CN113031076B (zh) * | 2021-04-02 | 2022-07-1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在电阻率法超前探测中考虑围岩各向异性影响的方法 |
CN113093291B (zh) * | 2021-04-06 | 2023-10-27 |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 一种用于污染物渗漏检测的差分电法勘探方法 |
CN113885084B (zh) * | 2021-08-05 | 2024-04-09 |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井下直流单极动源超前探测方法 |
CN113900151B (zh) * | 2021-08-05 | 2024-04-09 |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井下直流单极动源异常自显式超前探测方法 |
CN113885085B (zh) * | 2021-08-05 | 2023-06-09 |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井下直流轴向偶极动源超前探测方法 |
CN113885086B (zh) * | 2021-08-05 | 2023-06-13 |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井下直流赤道向偶极动源异常自显式超前探测方法 |
CN113885083B (zh) * | 2021-08-05 | 2024-04-09 |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井下直流轴向偶极动源异常自显式超前探测方法 |
CN113703063B (zh) * | 2021-09-07 | 2023-08-11 |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矿井方位聚焦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方法 |
CN114019577A (zh) * | 2021-09-13 | 2022-02-08 | 云南滇东雨汪能源有限公司 | 掘进工作面前方富水性超前探查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 |
CN113866833A (zh) * | 2021-10-27 | 2021-12-31 | 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幅频电透视技术探测窄工作面及不规则工作面的方法 |
CN114384595B (zh) * | 2021-12-07 | 2024-10-18 |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探测巷道掘进面前方岩性分界面的识别方法 |
CN114934810B (zh) * | 2022-04-28 | 2025-06-10 |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采掘工作面瓦斯地质异常体超前精细探测方法及设备 |
CN114814964B (zh) * | 2022-05-17 | 2024-04-05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可变源距直流电阻率的巷道前方富水区判别方法 |
CN117724173B (zh) * | 2024-01-02 | 2025-01-21 | 中国矿业大学 | 井下巷道掘进头偶极-偶极直流电阻率超前探测方法 |
-
2009
- 2009-07-09 CN CN2009100232582A patent/CN101603423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03423A (zh) | 2009-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03423B (zh) | 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直流电法方法 | |
Xue et al. | A review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for coal mine exploration in China | |
CN103995296B (zh) | 瞬变电磁法地孔探测方法与装置 | |
WO2018107959A1 (zh) | 矿井瞬变电磁三分量探测方法 | |
CN103995295B (zh) | 直流电法地孔探测方法与装置 | |
CN104614782B (zh) | 一种盐湖卤水探测方法 | |
CN104007472A (zh) | 孔中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方法 | |
Bu et al. | Applic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forecast system for water-bearing structures in a karst tunnel: a case study | |
Lu et al. | A review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for mine water disaster in China: applications and trends | |
CN109143378B (zh) | 一种在煤矿巷道内顺层超前探测含水构造的二次时差方法 | |
CN104656153A (zh) | 随钻钻孔电磁波层析成像超前探测装置及方法 | |
CN103630946B (zh) | 单孔电磁波层析成像超前探测装置及方法 | |
Yue et al. | Electrical prospecting methods for advance detection: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Chinese coal mines | |
CN104267442A (zh) | 一种用于煤矿井下的瞬变电磁拟地震探测方法 | |
CN202837558U (zh) | 一种地下溶洞地震跨孔ct探测及层析成像装置 | |
CN102182437B (zh) | 煤矿井下钻孔水力压裂应力边界确定及消除方法 | |
CN105510981A (zh) | 一种磁铁矿采空区地球物理判定方法和装置 | |
CN104199114A (zh) | 一种基于瞬变电磁与核磁共振联合解释的隧道超前预报技术 | |
CN101793973A (zh) | 随钻电法 | |
CN107884834A (zh) | 同源多场瞬变电磁探测方法 | |
CN110850472A (zh) | 一种基于冲击波激发震源的可变偏移距超前探测断层方法 | |
CN108549109A (zh) |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地面-巷道超前探测方法 | |
Cheng et al. | Experimental study of small fixed-loop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water-bearing structures in tunnels | |
Nie et al. | Comprehensive ahead prospecting of tunnels in severely weathered rock mass environments with high water inrush risk: a case study in Shaanxi Province | |
Zhang et al. |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GPR simulation signals for tunnel cavern fillings based on 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Owner name: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OAL TECHNOLOG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IAN BRANCH OF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710054 No. 52, Yanta Road, Xi'an, Shaanxi Patentee after: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CCTEG Address before: 710054 No. 52, Yanta Road, Xi'an, Shaanxi Patentee before: Sian Branch Of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