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563811B - 天线布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布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63811B
CN101563811B CN2006800567044A CN200680056704A CN101563811B CN 101563811 B CN101563811 B CN 101563811B CN 2006800567044 A CN2006800567044 A CN 2006800567044A CN 200680056704 A CN200680056704 A CN 200680056704A CN 101563811 B CN101563811 B CN 1015638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elements
day kind
feedback point
frequency band
resonance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567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63811A (zh
Inventor
J·埃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Technologies Oy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Oyj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Oyj filed Critical Nokia Oyj
Publication of CN101563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3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638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38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30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antenna units operating in different wavebands and connected to a common feeder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01Q9/40Element having extended radiating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01Q9/42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with folded element, the folded parts being spaced apart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天线布置(12)包括:第一天线元件(34),其连接到第一馈点(20)并且具有第一电长度;第二天线元件(36),其连接到与第一馈点(20)不同的第二馈点(22)并且包括:第一部分(40),从第二馈点(22)延伸并且具有与第一电长度相似的第二电长度,使第一部分(40)能够与第一天线元件(34)电磁耦合;以及第二部分(42),从第二馈点(22)延伸并且具有与第一天线元件(34)的第一电长度和第一部分(40)的第二电长度不同的第三电长度。

Description

天线布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天线布置。具体而言,它们涉及一种用于移动蜂窝电话的天线布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变得希望无线电通信设备变得更小,从而它们可以更易于由用户携带。然而,这样的设备中的天线布置的带宽通常受设备尺寸的影响。一般而言,天线布置的带宽随着设备尺寸的减小而减少。例如,如果接地面(通常为设备的印刷布线板)的尺度减小或者如果天线布置在接地面以上的高度减小,则天线布置的带宽减少。
目前提供如下天线布置,其中每个天线连接到可以将每个天线的窄带宽转变成正确操作频率的可调负载。例如,可调负载可以将操作频率从GSM 1800转变成GSM 1900。
因此将希望提供一种替代的天线布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布置,该天线布置包括:第一天线元件,其连接到第一馈点并且具有第一电长度;第二天线元件,其连接到与第一馈点不同的第二馈点并且包括:第一部分,从第二馈点延伸并且具有与第一电长度相似的第二电长度,使第一部分能够与第一天线元件电磁耦合,以及第二部分,从第二馈点延伸并且具有与第一天线元件的第一电长度和第一部分的第二电长度不同的第三电长度。
第二天线元件的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第二馈点朝着第一天线元件延伸。第二天线元件的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定向成使得它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天线元件。
第一天线元件可以仅物理地连接到第一馈点。第一天线元件可以是平面倒L天线。第一天线元件可以具有在λ/4处的谐振模式。
第二天线元件可以仅物理地连接到第二馈点。第二天线元件可以是平面倒L天线。第二天线元件可以具有在λ/4处的谐振模式。
第一天线元件可以经由第一馈点可连接到第一收发器。第二天线元件可以经由第二馈点可连接到第二收发器。第一收发器可以不同于第二收发器。
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二天线元件可以分别经由第一馈点和第二馈点可连接到单个收发器。
第一天线元件可以可操作用以在第一谐振频带内谐振。第二天线元件的第一部分可以可操作用以在第二谐振频带内谐振。第一谐振频带和第二谐振频带可以具有至少部分重叠频率。
第二天线元件的第二部分可以可操作用以在第三谐振频带内谐振。第三谐振频带可以不同于第一谐振频带和第二谐振频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如先前段落中所述天线布置的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如先前段落中所述天线布置的便携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如先前段落中所述天线布置的移动蜂窝电话。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现在将以示例方式参照以下附图:
图1图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天线布置的设备的示意图;
图2图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天线布置的设备的示意图;
图3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天线布置的平面图;
图4图示了图3中所示天线布置的透视图;
图5A图示了图3和图4中所示天线布置在仅馈给第一天线元件时的平面图;
图5B图示了图3和图4中所示天线布置在仅馈给第二天线元件时的平面图;
图5C图示了图3和图4中所示天线布置在馈给第一和第二天线元件时的平面图;
图6图示了针对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天线布置的效率比对频率曲线图;
图7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天线布置的平面图;
图8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天线布置的平面图;
图9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天线布置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4、5A、5B、5C、7、8和9图示了天线布置12,该天线布置包括:第一天线元件34,其连接到第一馈点20并且具有第一电长度;第二天线元件36,其连接到与第一馈点20不同的第二馈点22并且包括:第一部分40,从第二馈点22延伸并且具有与第一电长度相似的第二电长度,使第一部分40与第一天线元件34电磁耦合;以及第二部分42,从第二馈点22延伸并且具有与第一天线元件34的第一电长度和第一部分40的第二电长度不同的第三电长度。
图1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设备10,比如便携电子设备(例如移动蜂窝电话)、蜂窝基站、其它无线电通信设备或者用于这样的设备的模块。
设备10包括天线布置12、匹配电路14、收发器16和功能电路18。天线布置12包括第一馈点20和第二馈点22。匹配电路14连接到第一馈点20、第二馈点22和收发器16。在一个实施例中,匹配电路14是双工器并且将天线布置与单个50欧姆的点匹配。功能电路18连接到收发器16并且可操作用以向收发器16提供信号和从收发器16接收信号。
在设备10为移动蜂窝电话的实施例中,功能电路18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比如麦克风、扬声器和显示器。提供匹配电路14、收发器16和功能电路18的电子部件经由印刷布线板(PWB)来互连。可以使用PWB作为用于天线布置12的接地面。
图2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设备10,该设备10比如便携电子设备(例如移动蜂窝电话)、蜂窝基站、其它无线电通信设备或者用于这样的设备的模块。
设备10包括天线布置12、第一匹配电路24、第二匹配电路26、第一收发器28、第二收发器30和功能电路18。天线布置12包括第一馈点20和第二馈点22。第一匹配电路24连接到天线布置12的第一馈点20和第一收发器28。第二匹配电路26连接到天线布置12的第二馈点22和第二收发器3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匹配电路24、26将第一和第二馈点20、22与50欧姆的点匹配。功能电路18连接到第一收发器28和第二收发器30并且可操作用以向它们提供信号和从它们接收信号。
在设备10为移动蜂窝电话的实施例中,功能电路18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比如麦克风、扬声器和显示器。提供第一匹配电路24、第二匹配电路26、第一收发器28,第二收发器30和功能电路18的电子部件经由印刷布线板(PWB)来互连。可以使用PWB作为用于天线布置12的接地面。
相较图1中所示实施例而言,图2中所示实施例可以提供的一个优点在于收发器28、30可以需要比收发器16更少的开关接触。这可以实现收发器28、30具有比收发器16更低的插入损耗。此外,收发器28、30可以比收发器16复杂度低并且它们因此可以成本更低。此外,匹配电路24、26可以比匹配电路14复杂度低,因为它们是针对更小频率范围来优化的。因而,匹配电路24、26可以比匹配电路14的成本更低并且更易于设计。
图3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天线布置12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在图3和图4中包括坐标系32。坐标系32是笛卡尔坐标系并且包括与y矢量正交的x矢量以及与x矢量和y矢量正交的z矢量(见图4)。
天线布置12包括连接到第一馈点20的第一天线元件34和连接到第二馈点22的第二天线元件36。第一天线元件34和第二天线元件36装配于充当用于天线布置的接地面的印刷布线板(PWB)38之上。如图4中所示,第一天线元件34和第二天线元件36装配于接地面38之上+z方向高度h处。
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天线元件34和第二天线元件36是平面倒L天线,并且分别仅物理地连接(例如,通过电流连接)到第一馈点20和第二馈点22。在以下段落中更具体地说明第一和第二天线元件34、36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天线元件34在+y方向上从馈点20延伸,达到它的端点(a)。第二天线元件36包括第一部分40和第二部分42。第一部分40在+x方向上从第二馈点22朝着第一天线元件34延伸,达到它的端点(b)。第二部分42在-x方向从第二馈点22延伸,直至它形成向右直角转弯的点(c)。第二部分42在+y方向上从点(c)延伸,达到它的端点(d)。
第一天线元件34具有长度L1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在L1=λ/4处的可操作谐振模式(假设物理长度和电长度相同)。第二天线元件36的第一部分40具有长度L2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在L2=λ/4处的可操作谐振模式。第二天线元件36的第二部分42具有长度L3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在L3=λ/4处的可操作谐振模式。
应当认识到天线的电长度通常等于天线的谐振部分的长度加上由连接的匹配电路中的电抗部件提供的任何缩短/延长效应。例如,如果天线连接到串联布置的多个电感器,则它的电长度将增加。类似地,如果天线串联连接到电容器,则它的电长度将减少。因此,可以通过更改匹配电路14、24、26中的电抗部件来选择第一天线元件34的电长度,以及第二天线元件36的第一部分40和第二部分42的电长度。
选择第一天线元件34的长度L1使得它可操作用以在第一谐振频带内发送和接收信号。类似地,分别选择第一部分40和第二部分42的长度L2和L3使得它们可操作用以分别在第二和第三谐振频带内发送和接收信号。应当认识到,因为选择它们使得在相似谐振频带内谐振,第一天线元件的长度L1和第一部分的电长度L2相似(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本上相同)。这意味着第一谐振频带的频率与第二谐振频带的频率至少部分地重叠(即两个频带共享共同频率集)。第三谐振频带不同于第一和第二谐振频带并且不与它们共享频率。
在操作中,可以经由第一馈点20和/或经由第二馈点22来电馈给天线布置12。
如图5A中所示,如果仅经由第一馈点20(箭头44所示)而不经由第二馈点22来馈给天线布置12,则仅直接地电馈给第一天线元件34。结果,第一天线元件34在第一谐振频带内产生信号。然而,由于如上文提到的那样L2类似于L1并且由于第一部分40朝向第一天线元件34,所以第一天线元件34与(未馈给的)第一部分40电磁耦合。由于这一电磁耦合,第一部分40由第一天线元件34电磁馈给并且在第二谐振频带内产生信号,即第一部分40充当用于第一天线元件34的寄生谐振器。
如图5B中所示,如果仅经由第二馈点22(箭头46所示)而不经由第一馈点20来馈给天线布置12,则仅直接地电馈给第二天线元件36。结果,第一部分40在第二谐振频带内产生信号而第二部分42在第三谐振频带内产生信号。第一部分40与(未馈给的)第一天线原件34电磁耦合。由于这一电磁耦合,第一天线元件34由第一部分40电磁馈给并且在第一谐振频带内产生信号,即第一天线元件34充当用于第一部分40的寄生谐振器。
如图5C中所示,如果经由第一馈点20并且经由第二馈点22(分别由箭头48和50表示)来馈给天线布置12,则第一天线元件24、第一部分40和第二部分42在它们的相应谐振频带内产生信号。
图1中所示功能电路18可操作用以控制收发器16以在图5A、5B和5C中所示配置之间切换。具体而言,功能电路18可以控制收发器16以向第一馈点20和/或第二馈点22提供输出。以这一方式,功能电路18可以选择第一天线元件34和/或第二天线元件36进行操作。
图2中所示功能电路18可操作用以控制第一收发器28和第二收发器30以在图5A、5B和5C中所示配置之间切换。具体而言,功能电路18可以控制第一收发器28和第二收发器30使得向第一馈点20和/或第二馈点22提供输出。如在先前段落中提到的那样,以这一方式,功能电路18可以选择第一天线元件34和/或第二天线元件36进行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天线布置12具有图6中所示频率响应。图6示出了效率(在y轴52上提供的)比对频率(在y轴正交的x轴54上提供的)的曲线图。
线条56图示了第一天线元件34的频率响应,该线条在约1.7GHz上升到平稳状态57而在约2.2G从平稳状态57下降。平稳状态57对应于第一天线元件34的第一谐振频带。
线条58图示了第二天线元件36的频率响应,该线条在0.9GHz上升到第一最大值60、在1.8MHz下降到最小值、然后在2.3GHz上升到第二最大值62。第一最大值60对应于第二部分42的第三谐振频带,而第二最大值62对应于第一部分40的第二谐振频带。从图6可见第一和第二谐振频带的组合(即组合平稳状态57和第二最大值62)加宽了天线布置12在约2GHz的带宽。
如将从上述段落认识到的那样,第一天线元件34和第一部分40可操作用以在直接地电馈给它们中的另一天线时作为寄生天线来工作。这一特征提供的一个优点在于:由于第一天线元件34和第一部分30在相似谐振频带可操作,所以在这些频率处天线12的带宽有效地被拓宽。
此外,相比于包括仅连接到地的寄生天线的天线布置,外部物体(比如用户的手指)可以更少地影响天线布置12的性能。在包括仅连接到地的寄生天线的天线布置中,寄生天线的性能大量地依赖于寄生天线到有源天线的电磁耦合。如果用户将他的手指放置于这样的天线布置上方,则天线之间的电磁耦合可能减少、因而使寄生天线的性能恶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相互独立地馈给第一天线元件34和第二天线元件36,并且它们的性能并不仅依赖于电磁耦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天线元件34、第一部分40和第二部分42的物理长度分别为18mm、12mm和48mm。将认识到第一天线元件34和第一部分40的物理长度互不相同。然而,它们的电长度相似,因为它们均连接到包括如下电抗部件的一个或者多个匹配电路14、24、26,这些电抗部件被选择成向它们提供相似电长度。第一天线元件34与第一部分40之间的间隙(G)为11mm。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天线元件34具有以1.7GHz为中心的谐振频带,第一部分40具有以2.1GHz为中心的谐振频带,而第二部分42具有以900MHz为中心的谐振频带。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应当认识到由于第一天线元件34和第一部分40在相似谐振频带可操作,所以增加了天线布置12在相对高频率(在约2GHz)的带宽。
图7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天线布置的平面图。图7中所示实施例类似于图3中所示实施例,并且在特征相似之处使用相同标号。
图7中所示实施例与图3中所示实施例不同在于第二天线元件36的第一部分40从馈点22在+x方向上延伸直至它形成直角左弯曲的点(e)、然后在+y方向(平行于第一天线元件34行进)上延伸直至它的端点(f)。这一实施例可以提供的一个优点在于它可以增加第一部分40与第一天线元件34之间的电磁耦合,因为第一部分40的端点(f)被带到更接近第一天线元件36的电场最大的端点(a)。
图8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天线布置的平面图。图8中所示实施例类似于图7中所示实施例,并且在特征相似之处使用相同标号。
图8中所示实施例与图7中所示实施例不同在于第二天线元件36的第二部分42在+y方向上从点(c)延伸,直至它形成直角右弯曲的点(g)。第二部分42然后在+x方向上从点(g)延伸,直至它的端点(h)。这一实施例可以提供的一个优点在于它可以减少天线布置12所需体积,因为第二部分42(在点(c)和(g))折叠,这减少第二部分42在+y方向上的延伸。
图9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天线布置的平面图。图9中所示实施例类似于图3和图7中所示实施例,并且在特征相似之处使用相同标号。
图9中所示实施例与图3和图7中所示实施例不同在于第二天线元件36的第一部分40仅在+y方向上从馈点22延伸,直至它的端点(I)。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40的定向沿着它的整个长度L2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天线元件34。
由于可以选择第一天线元件34、第一部分40和第二部分42的电长度以实现不同谐振频带,所以应当认识到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上文提到的谐振频带。例如,可以选择它们的长度使得它们可操作用以在任何以下谐振频带并且使用不同协议来谐振。例如,不同频带和协议可以包括US-GSM 850(824-894MHz);EGSM 900(880-960MHz);PCN/DCS1800(1710-1880MHz);US-WCDMA1900(1850-1990)频带;WCDMA21000频带(Tx:1920-1980|Rx:2110-2180);以及PCS1900(1850-1990MHz)。
此外,应当认识到本发明的实施例不仅限于蜂窝协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仅使用蜂窝协议、蜂窝和非蜂窝协议或者仅使用非蜂窝协议来操作。例如,非蜂窝协议可以包括2.5GHz WLAN/BT、5GHzWLAN和UWB 3-6GHz。
虽然在先前段落中已经参照各种例子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应当认识到可以进行对给出的例子的修改而不脱离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例如,第一天线元件34可以是平面倒F天线(PIFA)和/或第二天线元件36可以是PIFA。
PILA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较PIFA的优点在于:当PIFA作为寄生元件来操作时,它的电长度不能通过它所连接的匹配电路来调节。由于不可能在PIFA作为寄生天线来操作时通过在匹配电路中提供电抗元件来增加PIFA的电长度,所以PIFA的物理长度会在任何给定操作频率大于PILA的物理长度。因此,由第一和第二PILA天线元件34、36提供的一个优点在于它们可以减少天线布置12所需体积。
尽管在前文说明书中着力于关注本发明的被认为特别重要的那些特征,但是应当理解:无论是否对至此提及的和/或在附图中示出的任何可授予专利权的特征或者特征组合已经加以特别强调,申请人关于该特征或者特征组合都要求保护。

Claims (25)

1.一种天线装置,包括:
第一天线元件,其连接到第一馈点并且具有第一电长度;
第二天线元件,其连接到与所述第一馈点不同的第二馈点并且包括:
第一部分,从所述第二馈点延伸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电长度相似的第二电长度,使所述第一部分能够与所述第一天线元件电磁耦合,以及
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二馈点延伸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天线元件的所述第一电长度和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二电长度不同的第三电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天线元件的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第二馈点朝着所述第一天线元件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天线元件的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定向成使得它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天线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元件仅物理地连接到所述第一馈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元件是具有λ/4的谐振模式的平面倒L天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天线元件仅物理地连接到所述第二馈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天线元件是具有λ/4的谐振模式的平面倒L天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元件经由所述第一馈点连接到第一收发器,而所述第二天线元件经由所述第二馈点连接到第二收发器,所述第一收发器不同于所述第二收发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元件和所述第二天线元件分别经由所述第一馈点和所述第二馈点连接到单个收发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元件被配置用以在第一谐振频带内谐振,而所述第二天线元件的所述第一部分被配置用以在第二谐振频带内谐振,其中所述第一谐振频带和所述第二谐振频带具有至少部分重叠频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天线元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被配置用以在与所述第一谐振频带和所述第二谐振频带不同的第三谐振频带内谐振。
12.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包括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天线装置。
13.一种便携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天线装置。
14.一种移动蜂窝电话,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天线装置。
15.一种用于天线装置的方法,包括:
提供天线装置的第一天线元件,其连接到第一馈点并且具有第一电长度;
提供天线装置的第二天线元件,其连接到与所述第一馈点不同的第二馈点并且包括:
第一部分,从所述第二馈点延伸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电长度相似的第二电长度,使所述第一部分能够与所述第一天线元件电磁耦合,以及
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二馈点延伸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天线元件的所述第一电长度和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二电长度不同的第三电长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天线元件的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第二馈点朝着所述第一天线元件延伸。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天线元件的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定向成使得它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天线元件。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元件仅物理地连接到所述第一馈点。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元件是具有λ/4的谐振模式的平面倒L天线。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天线元件仅物理地连接到所述第二馈点。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天线元件是具有λ/4的谐振模式的平面倒L天线。
22.如权利要求15-21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元件经由所述第一馈点连接到第一收发器,而所述第二天线元件经由所述第二馈点连接到第二收发器,所述第一收发器不同于所述第二收发器。
23.如权利要求15-21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元件和所述第二天线元件分别经由所述第一馈点和所述第二馈点连接到单个收发器。
24.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天线元件被配置用以在第一谐振频带内谐振,而所述第二天线元件的所述第一部分被配置用以在第二谐振频带内谐振,其中所述第一谐振频带和所述第二谐振频带具有至少部分重叠频率。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天线元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被配置用以在与所述第一谐振频带和所述第二谐振频带不同的第三谐振频带内谐振。
CN2006800567044A 2006-12-19 2006-12-19 天线布置 Active CN1015638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IB2006/004166 WO2008075133A1 (en) 2006-12-19 2006-12-19 An antenna arrange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3811A CN101563811A (zh) 2009-10-21
CN101563811B true CN101563811B (zh) 2013-05-15

Family

ID=39536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567044A Active CN101563811B (zh) 2006-12-19 2006-12-19 天线布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80210B2 (zh)
EP (1) EP2115812B1 (zh)
CN (1) CN101563811B (zh)
ES (1) ES2616777T3 (zh)
PL (1) PL2115812T3 (zh)
WO (1) WO20080751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40517A1 (en) * 2007-03-30 2010-01-06 Fractus, S.A. Wireless device including a multiband antenna system
CN101682104A (zh) * 2007-05-02 2010-03-24 诺基亚公司 天线布置
JP4960515B1 (ja) * 2011-03-18 2012-06-27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US8824977B2 (en) * 2011-04-11 2014-09-0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sing a same antenna for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and/or reception by multiple transceivers
WO2012159110A2 (en) * 2011-05-19 2012-11-22 Molex Incorporated Antenna system
KR101887935B1 (ko) * 2012-03-19 2018-09-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용 전자 장치를 위한 내장형 안테나 장치
CN104704585B (zh) * 2012-08-15 2019-01-04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电能采集和/或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EP2936611B1 (en) * 2012-12-21 2019-10-02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893427B2 (en) 2013-03-14 2018-02-13 Ethertronics, Inc. Antenna-like matching component
CN108292794B (zh) 2015-09-29 2020-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设备
CN105429650B (zh) * 2015-10-28 2018-12-07 深圳市轱辘汽车维修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调频fm发射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05655715A (zh) * 2015-11-06 2016-06-08 乐视移动智能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天线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US10340590B2 (en) 2016-12-07 2019-07-0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evice assembly applied to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terminal
US11552381B2 (en) * 2021-02-23 2023-01-10 Geta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23209B1 (en) * 2003-02-26 2006-10-17 Ethertronics, Inc. Low-profile, multi-frequency, differential antenna structu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4621B2 (ja) 1996-06-19 2000-12-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通信機
FI114254B (fi) 2000-02-24 2004-09-15 Filtronic Lk Oy Tasoantennirakenne
JP2002185238A (ja) * 2000-12-11 2002-06-28 Sony Corp デュアルバンド対応内蔵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携帯無線端末
US6476769B1 (en) * 2001-09-19 2002-11-05 Nokia Corporation Internal multi-band antenna
US6650294B2 (en) * 2001-11-26 2003-11-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mpact broadband antenna
US6600450B1 (en) * 2002-03-05 2003-07-29 Motorola, Inc. Balanced multi-band antenna system
WO2004001898A1 (en) * 2002-06-21 2003-12-3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ultiple-element antenna with parasitic coupler
FI114837B (fi) * 2002-10-24 2004-12-31 Nokia Corp Radiolaite ja antennirakenne
US6791500B2 (en) 2002-12-12 2004-09-1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ntenna with near-field radiation control
ES2380576T3 (es) * 2002-12-22 2012-05-16 Fractus, S.A. Antena unipolar multibanda para un dispositivo de comunicaciones móvil
JP3721168B2 (ja) * 2003-02-25 2005-11-30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小型無線機用アンテナ装置
ATE390729T1 (de) * 2003-06-12 2008-04-15 Research In Motion Ltd Mehrelement-antenne mit parasitärem antennenelement
KR100586938B1 (ko) * 2003-09-19 2006-06-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내장형 다이버시티 안테나
US7495620B2 (en) * 2005-04-07 2009-02-24 Nokia Corporation Antenna
JP2007013643A (ja) * 2005-06-30 2007-01-18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一体型平板多素子アンテナ及び電子機器
TWI313082B (en) * 2005-08-16 2009-08-01 Wistron Neweb Corp Notebook and antenna thereof
US7242364B2 (en) 2005-09-29 2007-07-10 Nokia Corporation Dual-resonant antenna
US7432860B2 (en) * 2006-05-17 2008-10-07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ulti-band antenna for GSM, UMTS, and WiFi applications
US7616158B2 (en) * 2006-05-26 2009-11-10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Multi mode antenna system
US7298339B1 (en) * 2006-06-27 2007-11-20 Nokia Corporation Multiband multimode compact antenna system
US7782261B2 (en) * 2006-12-20 2010-08-24 Nokia Corporation Antenna arrangement
US7595759B2 (en) * 2007-01-04 2009-09-29 Apple Inc.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isolated antennas
TWI420741B (zh) * 2008-03-14 2013-12-2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Multi-antenna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23209B1 (en) * 2003-02-26 2006-10-17 Ethertronics, Inc. Low-profile, multi-frequency, differential antenna structur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80210B2 (en) 2017-06-13
CN101563811A (zh) 2009-10-21
ES2616777T3 (es) 2017-06-14
WO2008075133A1 (en) 2008-06-26
EP2115812A4 (en) 2012-03-14
EP2115812A1 (en) 2009-11-11
EP2115812B1 (en) 2017-01-25
PL2115812T3 (pl) 2017-06-30
US20100090909A1 (en) 2010-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3811B (zh) 天线布置
EP2297973B1 (en) Tunable antenna arrangement
EP1869726B1 (en) An antenna having a plurality of resonant frequencies
EP2165384B1 (en) An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7298339B1 (en) Multiband multimode compact antenna system
EP1506594B1 (en) Antenna arrangement and module including the arrangement
EP2942834B1 (en) Antenna apparatus and terminal device
US20100060542A1 (en) Multi-Band Antenna Arrangement
CN101385191B (zh) 一种天线布置
CN1954460A (zh) 包括多个独立的低频带频率天线的多频带天线系统、无线终端和包含它们的无线电话
US8614647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ntenna device
KR20090089315A (ko) 2개의 요소들이 공통 급전선을 공유하게 하는 장치
CN110854509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
CN101507046B (zh) 多部分无线设备
US20100079349A1 (en) Parasitic antenna
CN102931470A (zh) 多部分无线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12

Address after: Espoo, Finland

Patentee after: Technology Co., Ltd. of Nokia

Address before: Espoo, Finland

Patentee before: Nokia O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