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6921A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56921A CN101556921A CNA2008100924324A CN200810092432A CN101556921A CN 101556921 A CN101556921 A CN 101556921A CN A2008100924324 A CNA2008100924324 A CN A2008100924324A CN 200810092432 A CN200810092432 A CN 200810092432A CN 101556921 A CN101556921 A CN 1015569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ype
- type trap
- semiconductor device
- interfaces
- mas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468 ion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Nitric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N]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BOTDANWDWHJENH-UHFFFAOYSA-N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Si](OCC)(OCC)OCC BOTDANWDWHJEN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784 hot electr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577 Silicon-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89 dielect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459 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3 precurs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KJTLSVCANCCWHF-UHFFFAOYSA-N Ruthenium Chemical compound [Ru] KJTLSVCANCCWH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LEVVHYCKPQWKOP-UHFFFAOYSA-N [Si].[Ge] Chemical compound [Si].[Ge] LEVVHYCKPQWKO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6 bo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 boron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5 haf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BJZVLUMGGDVMO-UHFFFAOYSA-N hafn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Hf] VBJZVLUMGGDVM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72 labe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7 ruthe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32 silic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silicide(4-) Chemical compound [Si-4]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半导体装置包括:一半导体衬底,包括一第一型阱和一第二型阱;多个结区,位于该第一型阱和一第二型阱之间,其中每个结区位于该第一型阱和该第二型阱之间,且紧邻该第一型和第二型阱;一栅极,设置于该半导体衬底上,且该栅极位于所述这些结区的至少二者之上;以及一源极和一漏极,设置于该栅极两侧的该半导体衬底中。相较于传统的半导体元件,利用实施例所制作的半导体元件,约可提升30%以上的栅极操作电压范围。再者,由于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不需额外增加工艺步骤,因此可使用与现有技术实质上相同的制造流程,而不会增加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可提高操作电压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高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电子装置中,如中央处理器的电压供应器、电源管理系统、交直流转换器等。由于高压金属氧化物半晶体管通常是操作于高操作电压之下,因此可能会造成一高电场而导致沟道与漏极的接合面附近产生极多的热电子。这些热电子会将漏极附近的电子提升至导通带中而形成电子-空穴对,而对漏极附近的共价电子造成影响。大部份因热电子而被离子化后的电子会移动至漏极并增大漏极电流Id,而另一少部份的离子化电子会注入且陷入栅极氧化层中,导致栅极临限电压的改变。相反地,因热电子而产生的空穴会流向衬底而产生一漏极电流Isub。当操作电压上升时,电子-空穴对的数量也会跟着增加而造成所谓的“载流子倍增”(carrier multiplication)现象。
图1显示一传统具有侧边扩散漏极区的高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高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130形成于一半导体晶片110上。半导体晶片110具有一P型硅衬底111以及一形成于P型硅衬底111表面上的P型外延(epitaxial)层112。高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130具有一P型阱121、一形成于P型阱121中的N型源极区122、一形成于P型外延层112中的N型漏极区124、以及一栅极114。
当上述的漏极电流Isub流经P型硅衬底111时,P型硅衬底111本身的电阻Rsub会产生一个感应电压Vb。如果感应电压Vb够大时,P型硅衬底111与源极122间便会发生顺向偏压且同时形成所谓的寄生双载流子结晶体管140。当寄生晶体管140被导通时,由漏极124流向源极122的电流会大增,而产生电崩溃现象,导致高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130故障。
在某些高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中,为了提供一更高的崩溃电压,其源/漏极都使用了一种称为双扩散漏极(Double Diffuse Drain)的结构。图2显示了在美国第5770880号所揭露的具有双扩散漏极的高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一衬底210具有N型基体212。在栅极氧化层222上的栅极220形成于一源极230及漏极240之间。源极与漏极实质上是相同而可互换的,因此以下将仅对漏极进行说明。每一个漏极具有一双重扩散区,包括一第一重的浓掺杂接触区214以及一淡掺杂区216。这些扩散掺杂区是经由在氧化层218上形成开口219后对衬底210露出的表面进行P型离子(如硼离子)植入、再进行退火步骤使离子扩散进入衬底210而形成P型掺杂区214及216。接触区214通常是被局限于表面而没有深入N型基体212中。第二重的淡掺杂区216则是深入基体212中且有部份位于栅极220下方。掺杂区216与N型基体212间形成一接合面,此接合面即提供了元件的崩溃电压值。扩散掺杂区216具有一低掺杂浓度梯度,可降低在基体-漏极接合面附近造成反向偏压的电场大小。如此可使得元件在崩溃电压达到之前,可于一高电压之下操作。然而,制造上述元件需要较复杂的工艺且可能需要额外的掩膜,因此制造成本也较高。
因此,极需一种新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可改善元件的崩溃电压且不需额外增加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半导体装置包括:一半导体衬底,包括一第一型阱和一第二型阱;多个结区,位于该第一型阱和一第二型阱之间,其中每个结区位于该第一型阱和该第二型阱之间,且紧邻该第一型和第二型阱;一栅极,设置于该半导体衬底上,且该栅极位于所述这些结区之至少二者之上;以及一源极和一漏极,设置于该栅极两侧的该半导体衬底中。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形成一第一型阱于该半导体衬底中;以及形成一第二型阱和多个结区于该半导体衬底中,其中所述这些结区的每一个位于该第一型阱和该第二型阱之间,且紧邻该第一型阱和该第二型阱。
相较于传统的半导体元件,利用上述实施例所制作的半导体元件,约可提升30%以上的栅极操作电压范围。再者,由于上述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不需额外增加工艺步骤,因此可使用与已知技术实质上相同的制造流程,而不会增加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一已知半导体元件的剖面图。
图2绘示一已知半导体元件的剖面图。
图3至图9是绘示按照一实施例所制造的半导体元件的剖面图及其制造步骤。
图10A显示一传统的半导体元件的漏极电压-漏极电流量测值。
图10B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漏极电压-漏极电流量测值。
附图标号:
15a~光阻层;15b~图案化光阻层;16~预定形成第一型离子布植区的位置;18~光阻层;19~图案化光阻层;20~第一型离子布植工艺;21~第二型离子布植区;22~形成结区106a的位置;23~预定在P型衬底100中形成结区的位置;30~第二型离子布植工艺;60~遮光区;61~透光区;70~遮光区;71~透光区;74~浅沟槽隔离结构;80~遮光区;100~P型衬底;102~第一型阱;104~第二型阱;106a~结区;106b~结区;110~半导体晶片;111~P型硅衬底;112~P型外延层;116~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120~栅极电极;121~P型阱;122~N型源极区;123~源极区;124~漏极区;125~栅极介电层;130~高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140~寄生双载流子结晶体管;210~衬底;212~N型基体;214~第一重的浓掺杂接触区;216~淡掺杂区;218~氧化层;219~开口;220~栅极;222~栅极氧化层;230~源极;240~漏极;200~元件区;300~PN结;500~掩膜;600~掩膜;700~掩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实施例详细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参考,且范例是伴随着图示说明的。在图示或描述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是使用相同的图号。在图示中,实施例的形状或是厚度可扩大,以简化或是方便标示。图示中元件的部分将以描述说明之。可以理解的是,未绘示或描述的元件,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此外,当叙述一层位于一基板或是另一层上时,此层可直接位于基板或是另一层上,或是其间亦可以有中介层。
图3至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艺剖面图。
请参考图3,首先,提供一例如P型衬底100的半导体衬底。P型衬底100较佳为硅衬底。在另一实施例中,P型衬底100包括硅化锗(SiGe)、绝缘层上覆硅(silicon on insulator,SOI)衬底或其他半导体材料衬底。接着,进行微影工艺,涂布一光阻层15a于P型衬底100上。随后提供一掩膜500,其包括一遮光区60和一透光区61。接着,使光线5通过上述掩膜500以进行一曝光步骤,而转移掩膜500上的图案至P型衬底100上的光阻层15a中。
如图4所示,随后实施一显影工艺,移除光阻层15a未被上述遮光区60遮蔽的部分,而形成图案化光阻层15b,并通过图案化光阻层15b定义出预定形成第一型离子布植区的位置16。
接着,请参考图5,其绘示以图案化光阻层15b作为掩膜,对P型衬底100进行一第一型离子布植工艺20,以形成一第一型阱102于P型衬底100中。其中,上述第一型离子可为N型或P型离子。
在本实施例中,掩膜500的制作方法包括:先提供一第一集成电路布局(lay-out)数据库,包括第一型阱102数据。随后再利用此第一集成电路布局数据库,形成掩膜500。
如图6A所示,在移除图案化光阻层15b之后,毯覆式形成一光阻层18于P型衬底100上。然后,提供一掩膜600,包括一遮光区70和一透光区71。接着,使光线6通过上述掩膜600以进行一曝光工艺,而转移掩膜600上的图案至P型衬底100上的光阻层18中。
请参照图7,随后实施一显影工艺,移除光阻层18未被上述遮光区70遮蔽的部分,而形成图案化光阻层19,并通过图案化光阻层19定义出预定形成第二型离子布植区21和结区22的位置。接着,以图案化光阻层19为掩膜,对P型衬底100进行一第二型离子布植工艺30,以形成第二型阱104和多个结区106a于P型衬底100中。其中,上述第二型离子可为N型离子或P型离子,且与第一型离子为相反导电型态的离子。值得注意的是,掩膜600与上述掩膜500具有互补的图案。因此,可通过调整此两掩膜上的透光区或遮光区的范围,以在上述第一型阱102和第二型阱104之间形成多个结区106a,且每个结区106a紧邻第一型阱102和第二型阱104。上述掩膜600的制作方法包括:先提供一第二集成电路布局数据库,包括第一型阱102数据、第二型阱104数据以及结区106a数据。接着,读取该布局数据库,并进行一布林逻辑运算,以得到一运算结果。最后再利用该逻辑运算结果形成掩膜600。其中,上述结区106a约介于0.2μm和5μm之间,较佳为0.5μm至1.5μm。
请再次参照图3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是利用缩短掩膜500的遮光区60(如图3所示)或掩膜600的遮光区70(如图6A所示)的遮光范围,以在此两遮光区之间形成一额外的透光区(图未显示)。如此可横向扩大第一型阱102和第二型阱104的范围,使得第一型阱102和第二型阱104边缘产生掺杂重迭区域,因此,在分别完成上述第一型离子布植工艺20和第二型离子布植工艺30工艺之后,可在P型衬底100上形成多个同时掺杂有上述第一型和第二型离子的结区106a。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型离子布植工艺20的掺杂量大于第二型离子布植工艺30的掺杂量,因而可在结区106a中形成一淡掺杂(LightlyDoped)的第一型离子区。在另一实施例中,通过掺杂较第一型离子浓度高的第二型离子,以在每个结区106a中形成一淡掺杂的第二型离子区。
接续图5并请参照图6B,其绘示形成一结区于P型衬底100中的另一实施例。相较于图7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掩膜700的遮光区80的遮光范围较掩膜600的遮光区70大,如此可横向缩减第一型阱102和第二型阱104的范围,使得在分别完成上述第一型离子布植工艺20和一第二型离子布植40工艺之后,可在P型衬底100上形成多个未掺杂上述第一型和第二型离子的结区106b。换言之,此些结区106b为实质上与P型衬底100相同导电型态的区域。
接续图7并请参照图8,其绘示在P型衬底100中形成例如浅沟槽隔离结构(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74的多个隔离结构,以定义出元件区200。一般而言,浅沟槽隔离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刻蚀P型衬底100,以形成一凹陷,接着以例如高密度电浆(high-density plasma,HDP)氧化物的介电材料填入此凹陷中,再经由例如化学机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CMP)的平坦化工艺将过量的介电材料移除,以形成浅沟槽隔离结构。然而,此隔离结构亦可为利用已知的区域氧化法(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LOCOS)所形成的场氧化层(Field Oxide,FOX)。
请参照图9,其绘示形成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装置116于上述元件区200上。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116还包括栅极介电层125。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栅极介电层125包含氧化层,且此栅极介电层125可通过在含有氧化物、水、一氧化氮(NO)或其组合的环境中,以例如干式或湿式热氧化(thermaloxidation)的氧化工艺形成,或是利用以四乙基硅氧烷(Tetraethoxysilane,TEOS)及氧气作为前驱物(precursor)的化学汽相沉积(CVD)技术形成。上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116的形成步骤包括:首先,形成一栅极电极120于P型半导体衬底100上,且栅极电极120形成于上述结区106a的至少二者上方。随后再形成一源极123和一漏极124于栅极电极120两侧的P型半导体衬底100中。其中,源极区123和漏极区124可使用已知的离子植入法形成,且源极区123和漏极区124具有与第一型阱102相同的导电型态。
栅极电极120较佳包含例如钽(Ta)、钛(Ti)、钼(Mo)、钨(W)、铂(Pt)、铝(Al)、铪(Hf)、钌(Ru)或其硅化物或氮化物的导电材料。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栅极电极120由多晶硅组成,并可通过化学汽相沉积(CVD)法沉积已掺杂或未掺杂的多晶硅而形成。
上述栅极电极120与栅极介电层125可使用例如微影技术进行图案化(patterned)。一般而言,微影工艺包括:涂布一光阻材料,随后再将此光阻材料进行掩膜遮蔽(masked)、曝光(exposed)及显影(developed),以形成一光阻掩膜(photoresist mask)。接着,在图案化此光阻掩膜之后,可进行刻蚀工艺,以移除上述栅极电极材料与栅极介电材料中不想要的部分,因而可形成如图8显示的栅极电极120与栅极介电层125。
同样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利用上述方法亦可形成包括有栅极电极120、栅极介电层125、源极区123和漏极区124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116于图6B的实施例的P型衬底100上,且其中栅极电极120位于结区106b的至少二者上方(图未显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述结区106a或结区106b位于第一型阱102和第二型阱104之间,因此可分别在源极区123和栅极电极120下方的第二型阱104之间以及漏极区124和栅极电极120下方的第二型阱104之间,形成一PN结(P-N Junction)300。利用此PN结300可在源极区123及/或漏极区124与栅极电极120下方的第二型阱104之间产生一耗尽区,通过此耗尽区可提高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116操作时的崩溃电压,进而提升元件的操作电压(operation voltage)范围。
请参照图10A和图10B,其分别显示在不同栅极操作电压下,传统的半导体元件的漏极电压-漏极电流量测值和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漏极电压-漏极电流量测值。如图10A所示,传统的半导体元件的栅极操作电压(Vg)约介于0V~45V。然而,如图10B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栅极操作电压则可提高至0V~60V。换言之,相较于传统的半导体元件,利用上述实施例所制作的半导体元件,约可提升30%以上的栅极操作电压范围。再者,由于上述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不需额外增加工艺步骤,因此可使用与现有技术实质上相同的制造流程,而不会增加制造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半导体衬底;
形成一第一型阱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中;以及
形成一第二型阱和多个结区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其中所述这些结区的每一个位于所述第一型阱和所述第二型阱之间,且紧邻所述第一型阱和所述第二型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形成一栅极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之上;以及
形成一源极和一漏极于所述栅极两侧的所述半导体衬底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位于所述这些结区的至少二者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阱、所述第二型阱和所述这些结区的形成方法包括:
形成一第一光阻层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
提供一第一掩膜;
利用所述掩膜进行一曝光工艺,以转移所述第一掩膜上的图案至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所述第一光阻层中;
以所述第一光阻层作为掩膜,进行一第一型离子布植工艺,以形成所述第一型阱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中;
移除所述第一光阻层;
形成一第二光阻层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
提供一第二掩膜;
利用所述第二掩膜进行一曝光工艺,以转移所述第二掩膜上的图案至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所述第二光阻层中;以及
以所述第二光阻层作为掩膜进行一第二型离子布植工艺,以形成所述第二型阱和所述这些结区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其中所述这些结区的每一个位于所述第一型阱和所述第二型阱之间,且邻接所述第一型阱和所述第二型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膜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集成电路布局数据库,包括所述第一型阱数据;以及
利用所述第一集成电路布局数据库,形成所述第一掩膜。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掩膜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二集成电路布局数据库,包括所述第一型阱数据、所述第二型阱数据以及所述这些结区数据;
读取所述布局数据库,并进行一布林逻辑运算,以得到一运算结果;以及
利用所述逻辑运算结果形成所述第二掩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阱为P型阱或N型阱,而所述第二型阱与所述第一型阱具有相反的导电型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结区的长度约介于0.2μm和5μm之间。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结区同时掺杂有P型离子和N型离子,且所述这些结区是利用所述第一型离子布植工艺,形成所述第一型阱与利用所述第二型离子布植工艺,形成所述第二型阱的步骤所形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离子的掺杂量大于或小于所述N型离子。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结区实质上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相同导电型态,且所述这些结区是利用所述第一型离子布植工艺,形成所述第一型阱与利用所述第二型离子布植工艺,形成所述第二型阱的步骤所形成。
12.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装置包括:
一半导体衬底,包括一第一型阱和一第二型阱;
多个结区,位于所述第一型阱和一第二型阱之间,其中每个结区位于所述第一型阱和所述第二型阱之间,且紧邻所述第一型和第二型阱;
一栅极,设置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且所述栅极位于所述这些结区的至少二者之上;以及
一源极和一漏极,设置于所述栅极两侧的所述半导体衬底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结区掺杂有P型离子和N型离子。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结区实质上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相同导电型态。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这些结区具有P型离子或N型离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924324A CN101556921B (zh) | 2008-04-11 | 2008-04-11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924324A CN101556921B (zh) | 2008-04-11 | 2008-04-11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56921A true CN101556921A (zh) | 2009-10-14 |
CN101556921B CN101556921B (zh) | 2011-07-06 |
Family
ID=41174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924324A Active CN101556921B (zh) | 2008-04-11 | 2008-04-11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55692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37057A (zh) * | 2012-09-27 | 2018-12-18 | 意法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06700B1 (en) * | 2000-08-07 | 2001-10-23 |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 Method for forming high voltage devices compatible with low voltages devices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US7868422B2 (en) * | 2005-11-16 | 2011-01-11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 MOS device with a high voltage isolation structure |
-
2008
- 2008-04-11 CN CN2008100924324A patent/CN101556921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37057A (zh) * | 2012-09-27 | 2018-12-18 | 意法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56921B (zh) | 2011-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11549B (zh) | 横向mosfet | |
US9171916B1 (en) | LDMOS with thick interlayer-dielectric layer | |
CN107180869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 |
TWI684281B (zh) | 利用埋置絕緣層作為閘極介電質的高壓電晶體 | |
CN101211972A (zh) |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
CN107425057A (zh) | 包括在衬底中设有栅极电极区的晶体管的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
CN108695389A (zh) | 具有低导通电阻的半导体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
US8063439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 |
US20140048892A1 (en) | Self aligned mos structure with polysilicon contact | |
US9219012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CN101211789A (zh) | 制造dmos器件的方法 | |
CN101320692A (zh) | 制作高压金氧半导体元件的方法 | |
US20110081760A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ateral diffusio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 |
CN101651104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820335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556921A (zh)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8103417A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0707043A (zh) | 一种带硅化物的场加固抗总剂量辐射cmos器件及工艺 | |
CN106033722B (zh) | 基于cmos制造工艺的齐纳管的制造方法 | |
CN101552235B (zh)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JP7443594B2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トランジスタ | |
TWI525825B (zh) | 橫向擴散半導體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 |
KR100944587B1 (ko) |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 |
KR100632043B1 (ko) | 반도체 장치의 모스 트랜지스터 제조 방법 | |
TW201806003A (zh) | 用於類比應用之高增益電晶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