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2966B - 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52966B CN101552966B CN2009101376567A CN200910137656A CN101552966B CN 101552966 B CN101552966 B CN 101552966B CN 2009101376567 A CN2009101376567 A CN 2009101376567A CN 200910137656 A CN200910137656 A CN 200910137656A CN 101552966 B CN101552966 B CN 1015529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ort message
- portable terminal
- card
- safety system
- positio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2—Messaging; Mailboxes; Announcements
- H04W4/14—Short messaging services, e.g. short message services [SMS] or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 [USSD]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5/00—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 G01S5/0009—Transmission of position information to remote stations
- G01S5/0018—Transmission from mobile station to base sta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5/00—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 G01S5/02—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using radio waves
- G01S5/0205—Details
- G01S5/0221—Receivers
- G01S5/02213—Receivers arranged in a network for determining the position of a transmit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2—Network 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user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12—Detection or prevention of fraud
- H04W12/126—Anti-theft arrangements, e.g. protection against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SIM] clo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2—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e.g. protecting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20—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e.g. CAD, simulation, modelling, system secu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涉及移动手持电子通讯设备领域。本发明公开的移动终端,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建卡和安全系统模块,其中:安全系统模块,在接收到内建卡传送的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时,生成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并将该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内建卡,用于将所接收到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传送到安全系统模块中,并将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周期性地发送到设定的安全号码。本发明技术方案解决了由于电池被摘除、通信介质被破坏以及反偷盗软件被擦除等原因所造成的无法对被盗的移动终端进行追踪定位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手持电子通讯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手持产品终端越来越高昂的价格和强大的功能,使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贩卖偷盗移动手持产品牟取非法利益日益猖獗,给使用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诸多不便。
针对此类非法牟利行为,一些移动通信设备(目前主要是手机产品),率先尝试了一些限制被盗设备的继续正常使用的方法来阻碍这类非法牟利行为,但依然没有挽回使用者的损失,这种方法非常被动。而且这些措施会受到电池被摘除、通信介质被破坏(如SIM卡被移除)以及反偷盗软件擦除(手机系统被重新载入安装或破解锁网锁卡软件)等手段的破坏而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使移动终端被非法破坏或摘除SIM卡时,仍然可以对该移动终端进行追踪定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建卡和安全系统模块,其中: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在接收到内建卡传送的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时,生成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并将该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
所述内建卡,用于将所接收到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安全系统模块中,并将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生成的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周期性地发送到设定的安全号码。
进一步地,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安全系统模块,接收到所述内建卡传送的呼入请求时,还用于自动接受该呼入请求,并通过语音提示对方可选择的附加操作,以及根据对方选择进行相应的附加操作。
其中,所述安全系统模块,通过语音提示对方可选择的附加操作后,若检测到双音多频信令DTMF信号,则分析该DTMF信号,从中获取对方所选择的附加操作。
进一步地,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安全系统模块,接收到内建卡传送的短消息时,还用于判断分析该短消息中是否携带有符合设定格式的附加操作,并执行该短消息中携带的附加操作。
其中,所述附加操作为以下一种或几种:
修改安全号码操作、配置返回当前追踪信息的时间间隔、配置返回短消息中的信息、是否需要计算追踪信息、是否默认返回全部信息。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还用于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是否与设定的安全号码一致,若所述SIM卡号与设定的安全号码不一致,则生成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并将该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还用于周期性检查所述移动终端中的SIM卡是否为正常状态,当所述SIM卡为非正常状态,则安全系统生成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并将该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
进一步地,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与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相连的备用电池,所述备用电池,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关机时,为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的正常工作进行电力供应。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建卡和安全系统模块,其中:
所述内建卡,用于将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生成的短消息周期性地发送到设定的安全号码;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用于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是否与设定的安全号码一致,若所述SIM卡号与所述安全号码不一致,则生成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并将该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
进一步地,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安全系统模块,若判断所述SIM卡号与所述安全号码一致,则监听涉及所述内建卡的呼入请求,监测涉及所述内建卡的短消息,并在监听到呼入请求或监测到短消息时,生成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并将该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
进一步地,上述移动终端中,所述安全系统模块,还用于周期性检查所述移动终端中的SIM卡是否为正常状态,当所述SIM卡为非正常状态,则安全系统生成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并将该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
其中,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信息。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追踪定位的方法,包括:内置有追踪定位功能的移动终端启动安全系统后,若接收到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则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设定的安全号码,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移动终端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中,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是涉及移动终端的内建卡的。
所述移动终端启动安全系统后,若所述移动终端的内建卡接收到呼入请求时,所述移动终端还自动接受该呼入请求,通过语音提示对方可选择的附加操作,并根据对方的选择进行相应的附加操作。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语音提示对方可选择的附加操作后,若检测到双音多频信令DTMF信号,则分析该DTMF信号,从中获取对方所选择的附加操作。
所述移动终端启动安全系统后,所述移动终端的内建卡接收到短消息时,若所述移动终端判断分析该短消息中携带有符合设定格式的附加操作,则进行相应的附加操作。
其中,所述附加操作为以下一种或几种:
修改安全号码操作、配置返回当前追踪信息的时间间隔、配置返回短消息中的信息、是否需要计算追踪信息、是否默认返回全部信息。
所述移动终端启动安全系统后,若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与所述安全号码不一致时,也周期性地发送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所述安全号码,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移动终端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
所述移动终端启动安全系统后,还周期性检查所述移动终端中的SIM卡是否为正常状态,当所述SIM卡为非正常状态时,则周期性地发送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所述安全号码,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移动终端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
所述移动终端关机后,启用太阳能蓄电池为所述安全系统进行电力供应。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追踪定位的方法,包括:内置有追踪定位功能的移动终端启动安全系统后,若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与设定的安全号码不一致,则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所述安全号码,其中,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移动终端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中,所述移动终端若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与所述安全号码一致,则在其接收到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时,周期性地发送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所述安全号码。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中,所述移动终端启动安全系统后,还周期性检查所述移动终端中的SIM卡是否为正常状态,当所述SIM卡为非正常状态时,则周期性地发送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所述安全号码。
其中,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信息。
由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不使用显示屏、按键响应、信号指示灯、音频输入输出等可能暴露安全系统运行的功能,因此保证了安全系统的隐蔽性。同时,本发明技术方案还有效解决了由于电池被摘除、通信介质被破坏(SIM卡被替换或移除)以及反偷盗软件被擦除(手机系统被重新载入安装)等原因所造成的无法对被盗的移动终端进行追踪定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a)为实施例1中移动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所示移动终端通过蜂窝信号塔定位的原理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移动终端开机的流程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移动终端激活安全系统的流程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移动终端判断安全系统是否激活的流程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移动终端进入安全系统待机状态的流程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移动终端关闭安全系统的流程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移动终端断电/关机时保护安全系统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在现有的包括SIM卡以及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的基础上增加了追踪定位的功能,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与操作系统、SIM卡均相连的安全系统模块,以及与安全系统模块均相连的备用电池以及内建卡。下面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内建卡,用于将所接收到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传送到安全系统模块中,并将安全系统模块生成的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周期性地发送到设定的安全号码;
其中,内建卡是通过一种类似SIM卡的设备或者电路等固化在单板内来实现的,移动终端可以通过这种固化的类似SIM卡的内建卡进行定位和追踪工作。
安全系统模块,用于监听涉及内建卡的呼入,监测涉及内建卡的短消息、与SIM卡交互、获取蜂窝信号塔信息功能、在接收到涉及内建卡的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时,生成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进一步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可以携带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信息等等,其中,追踪位置信息由安全系统模块根据与所述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计算得到的;
本实施例中,安全系统模块不使用显示屏、按键响应、信号指示灯、音频输入输出等可能暴露安全系统模块在运行的功能,即安全系统监听到涉及内建卡的呼入,或者监测到涉及内建卡的短消息时,不向移动终端的使用者做任何提示,仅在后台进行处理。同时,安全系统模块可以与操作系统一起监控和操作SIM卡,为保障安全系统模块的安全性,安全系统模块与操作系统间仅保留安全接口,安全系统模块具有独立操作备用电池和内建卡的权限,而操作系统与内建卡、与备用电池没有直接连接;
具体地,安全系统模块,用户通过特殊命令激活安全系统模块后,安全系统模块会在内建卡上标记安全系统已激活,并记录下当前SIM号码作为“安全号码”,安全系统模块进入安全系统收到用户发起的附加操作时,安全系统模块还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附加操作,进行修改安全号码、配置返回当前追踪信息的时间间隔、配置返回短消息(即为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的信息、计算追踪信息或默认返回全部信息等等操作。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安全系统模块,还用于在移动终端开机过程中,进一步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是否与记录的安全号码一致,若SIM卡号与记录的安全号码一致,则安全系统模块进行如上所描述的操作,如监听涉及内建卡的呼入,监测涉及内建卡的短消息、与SIM卡交互、获取蜂窝信号塔信息等等,若SIM卡号与记录的安全号码不一致(检测不到移动终端的SIM卡,即移动终端中可能没有SIM卡,也认为移动终端的SIM卡号与记录的安全号码不一致),则安全系统模块则在进行如上所描述的操作的同时,主动生成发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并通过内建卡周期性地将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传送到记录的安全号码中;
还有一些实施例中,安全系统模块还可以进一步地周期性地(例如,每隔1天)检查一次SIM卡是否为正常状态,一旦发现SIM卡状态为停机、销号等非正常状态,则移动终端的内建卡按照设定时间,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移动终端记录的安全号码。
备用电池,用于在移动终端关机时,为安全系统模块的正常工作提供电力供应,从而确保移动终端的追踪定位功能可以更持久正常工作,本实施例中,备用电池采用太阳能蓄电池。
用户可以通过上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中留有的安全接口开启和关闭安全系统模块,当安全系统模块被开启时,便进入待命状态,一旦安全系统模块收到涉及内建卡的呼入或短消息等,则通过与蜂窝信号塔的交互向外界指定目标发送蜂窝信号塔相关信息以及测算出的当前位置,在这一过程中,用户还可以通过特殊格式的指令对安全系统模块进行再配置(即附加操作)。
下面具体介绍上述移动终端的开机过程,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用户按下开机键时,移动终端判断安全系统是否激活,如果是,进入步骤202,否则进入步骤206;
步骤202:检查当前移动终端中是否有SIM卡,如果有,进入步骤203,否则进入步骤204;
步骤203:检查当前SIM卡号码是否与所记录的安全号码一致,如是是,进入步骤205,否则进入步骤204;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步骤202和203合为一步操作,即只判断移动终端的SIM是否与所记录的安全号码一致即可,此时,若移动终端检测不到SIM卡,或者移动终端中没有SIM卡时,均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与记录的安全号码不一致。
步骤204:移动终端的内建卡按照设定时间,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移动终端记录的安全号码,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有与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信号强弱的信息;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等信息,其中,追踪位置信息由安全系统模块根据与所述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计算得到的;
步骤205:移动终端进入安全系统待机状态;
步骤206:移动终端向用户显示开机画面,继续正常开机流程。
考虑到移动终端中安全系统的实时性,并且为了保证安全系统流程不被改写,因此在优选实施例中,采用硬件电路来实现安全系统,这是因为采用硬件电路实现的优势在于流程随电路走向流走,无法被轻易改写。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进入安全系统待机状态后,周期性地(例如,每隔1天)检查一次SIM卡是否为正常状态,一旦发现SIM卡状态为停机、销号等非正常状态,则移动终端的内建卡按照设定时间,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移动终端记录的安全号码。
其中,激活安全系统(即启动安全系统模块)的过程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移动终端收到用户发起的激活安全系统的命令后,判断安全系统是否已激活,如果是,进入步骤305,否则进入步骤302;
该步骤中,用户可以通过在移动终端的Idle待机状态下输入特殊命令(例如,*#xxx#)的安全接口激活安全系统,用户也可以通过同时按下组合键开机来激活安全系统,如开机键+数字键1或开机键+符号键#+数字键0等都可以作为“安全系统激活组合键”的形式,其中,特殊命令可以是用户购买移动终端产品时随包装盒一并提供的密封密钥,这样是考虑到包装盒不会随身携带,因此大大降低了密钥被他人获知的可能性。
步骤302: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会标记安全系统激活,并启动安全系统;
该步骤中,操作系统启动安全系统后,安全系统与操作系统各自独立工作。
步骤303:安全系统在内建卡上标记安全系统已激活,并记录下当前SIM号码作为“安全号码”;
步骤304:安全系统进入“安全系统待机状态”,安全系统会实时监控接收命令信号,其中,命令信号可以是一个呼入、一个带有双音多频信令(DTMF,Dual Tone Multi Frequency)信号的呼入、一条空短消息或带有特殊格式指令的短消息等等,结束本流程。
步骤305:移动终端各用户提示“必须先关闭后才能再次激活”,并进入“安全系统待机状态”。
移动终端判断安全系统是否已激活的过程,如图4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移动终端检查操作系统中记录安全系统激活的标识是否为“已激活”,如果是,则认为安全系统已激活,否则进入步骤402;
步骤402:移动终端检查内建卡上标志安全系统激活的标识是否为“已激活”,如果是,则认为安全系统已激活,否则认为安全系统未激活。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了防止例如当操作系统内的数据被恶意修改而导致的标识安全系统模块已激活的状态丢失,或者是某些错误导致内建卡上记录安全系统模块已激活的状态丢失的情况,当移动终端只要发现满足步骤401或402的条件,即认为安全系统已激活,这样激活安全系统就更加容易简便了,从而可以提高安全系统的可靠性。
移动终端进入“安全系统待机状态”的工作过程,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移动终端进入“安全系统待机状态”,开始实时监听是否有涉及内建卡的呼入请求,如果是,进入步骤502,否则进入步骤506;
步骤502:移动终端自动接受该呼入请求,并通过语音提示对方可选择的各种“附加操作”;
该步骤中,附加操作包括有修改安全号码操作,配置返回当前追踪信息的时间间隔,配置返回短消息中的信息,是否需要计算追踪信息以及是否默认返回全部信息等等操作;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接受该呼入请求时,不使用显示屏、按键响应、信号指示灯、音频输入输出等可能暴露安全系统在运行的功能,即不向移动终端的使用者做任何提示,仅在后台进行处理。
步骤503:移动终端判断是否检测到DTMF信号,如果是,则进入步骤505,否则进入504;
该步骤中,若用户通过语音提示选择了一种或几种附加操作时,则移动终端将判断检测到DTMF信号,若用户未选择任何附加操作,则移动终端将判断未检测到DTMF信号;
步骤504:移动终端的内建卡按照系统默认的设定时间,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移动终端记录的安全号码,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有与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信号强弱的信息,并返回步骤501;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等信息;
步骤505:移动终端分析所检测到的符合移动终端系统设定格式的DTMF信号串,从中获取并执行相应的“附加操作”,并按照设定时间,移动终端的内建卡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安全号码,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有与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信号强弱的信息,返回步骤501;
例如,移动终端检测到的符合移动终端系统设定格式的DTMF信号为“12345678910#1#98765432110#98765432110”,则对应执行的“附加操作”是将当前安全号码修改为98765432110;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可以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等信息;
步骤506:移动终端判断是否收到涉及内建卡的短消息,如果是,进入步骤507,否则返回步骤501;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收到短消息时,不使用显示屏、按键响应、信号指示灯、音频输入输出等可能暴露安全系统在运行的功能,即不向移动终端的使用者做任何提示,仅在后台进行处理。
步骤507:移动终端判断分析短消息中是否带有符合移动终端系统设定格式的消息字符串,如果是,进入步骤508,否则进入步骤504;
步骤508:移动终端从所述消息字符串中获取并执行相应的“附加操作”,并按照设定时间,移动终端的内建卡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安全号码,该短消息中至少携带有与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信号强弱的信息,返回步骤501。
该步骤中,移动终端分析短消息中是否带有特殊格式是指该短消息中是否包含有当前安全号码、附加操作代码以及一些分隔符在内的命令,用于执行“附加操作”,例如,短消息中的内容为“12345678910#1#98765432110#98765432110”时,其表示为提供安全系统当前安全号码“12345678910”作为“附加操作”权限识别,仅当提供的数字串与当前安全号码一致时才可进行后续操作,否则认为“附加操作”失败,本实施例中,“附加操作代码”“1”代表本次“附加操作”为修改安全号码,根据“附加操作代码”的不同也可以进行其他“附加操作”,而两串相同的“98765432110”则表示需要将安全号码修改为98765432110,这是为了保证无输入错误而两次输入相同的数字,如果两串数字不同则认为“附加操作”失败,则进入步骤504。
下面再介绍上述移动终端关闭安全系统(也可以称为去激活,即关闭安全系统模块)的过程,此过程是图3所示的激活过程的逆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如图6所示:
步骤601:移动终端收到用户发起的关闭(也称去激活)安全系统的命令;
该步骤中,用户在移动终端待机状态下,可以输入特殊命令来关闭安全系统,为了保证安全性,本实施例中,用于关闭安全系统的特殊命令与移动终端是一一对应的,即各移动终端的特殊命令是唯一的。
步骤602:移动终端判断当前SIM卡是否与激活时记录的安全号码一致,如果是,进入步骤603,否则提示用户关闭安全系统失败;
步骤603:移动终端判断SIM卡状态是否正常,如果是,进入步骤604,否则提示用户关闭安全系统失败;
该步骤中,移动终端若发现停机、销号等不正常情况,则认为SIM卡状态为非正常。
步骤604:移动终端检查用户输入的特殊命令是否与内建卡中记录的密钥一致,如果是,进入步骤605,否则提示用户关闭安全系统失败;
步骤605:移动终端关闭安全系统。
从上述关闭安全系统的过程可以看出,关闭安全系统时需要经过四步的重重确认,均正常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合法关闭操作,从而保证了安全系统的可靠性。
最后再介绍上述移动终端正常关机及断电关机的工作过程,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1:移动终端关机后,启动太阳能蓄电池;
步骤702:移动终端检查安全系统是否已激活,如果是,则进入步骤703,否则关闭太阳能蓄电池;
步骤703:移动终端进入“安全系统待机状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与实施例1中的移动终端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安全系统模块的功能有所变化。
本实施例中安全系统模块,用于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是否与记录的安全号码一致,若SIM卡号与记录的安全号码一致,则安全系统模块进行如实施例1所描述的各种操作,如监听涉及内建卡的呼入,监测涉及内建卡的短消息、与SIM卡交互、获取蜂窝信号塔信息以及生成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等等,若SIM卡号与记录的安全号码不一致(检测不到移动终端的SIM卡,即移动终端中可能没有SIM卡,也认为移动终端的SIM卡号与记录的安全号码不一致),安全系统模块则主动生成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并通过内建卡周期性地将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发送到记录的安全号码中。
而上述移动终端中激活安全系统、判断安全系统是否激活、安全系统待机状态以及断电/关机时保护安全系统的过程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上述移动终端的开机流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用户按下开机键时,移动终端判断安全系统是否激活,如果是,进入步骤B,否则进入步骤F;
步骤B,检查当前移动终端中是否有SIM卡,如果有,进入步骤C,否则进入步骤E;
步骤C,检查当前SIM卡号码是否与所记录的安全号码一致,如果是,进入步骤E,否则进入步骤D;
在其它实施例中,上述步骤B和C可以合成为一步操作,即只判断移动终端的SIM是否与所记录的安全号码一致即可,此时,若移动终端检测不到SIM卡,或者移动终端中没有SIM卡时,均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与记录的安全号码不一致。
步骤D,移动终端的内建卡按照设定时间,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短消息到移动终端记录的安全号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至少携带有与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信号强弱的信息,进入步骤F;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等信息,其中,追踪位置信息由安全系统模块根据与所述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计算得到的;
步骤E,移动终端进入安全系统待机状态;
步骤F,移动终端向用户显示开机画面,继续正常开机流程。
从上述两个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安全系统可以与操作系统一起监控和操作SIM卡,同时,安全系统模块具有独立操作备用电池和内建卡的权限,而操作系统与内建卡、与备用电池没有直接连接,这样就可以防止重刷操作系统而导致安全系统失效的情况发生。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安全系统不使用显示屏、按键响应、信号指示灯、音频输入输出等可能暴露安全系统模块在运行的功能,从而使其隐蔽性好,既安全,又省电。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了备用电池,即实现了双供电机制,这样,当移动终端被非法中断主电力时,可以通过备用电池为安全系统提供源动力,有效解决了电池被摘除这类因切断电源而导致安全系统失效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建卡和安全系统模块,还包括与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相连的备用电池,其中: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在接收到内建卡传送的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时,生成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该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并将该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
所述内建卡,用于将所接收到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安全系统模块中,并将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生成的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周期性地发送到设定的安全号码;
所述备用电池,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关机时,为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的正常工作进行电力供应;所述安全系统模块具有独立操作备用电池和内建卡的权限,而操作系统与所述内建卡和备用电池没有直接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接收到所述内建卡传送的呼入请求时,还用于自动接受该呼入请求,并通过语音提示对方可选择的附加操作,以及根据对方选择进行相应的附加操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通过语音提示对方可选择的附加操作后,若检测到双音多频信令DTMF信号,则分析该DTMF信号,从中获取对方所选择的附加操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接收到内建卡传送的短消息时,还用于判断分析该短消息中是否携带有符合设定格式的附加操作,并执行该短消息中携带的附加操作。
6.如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操作为以下一种或几种:
修改安全号码操作、配置返回当前追踪信息的时间间隔、配置返回短消息中的信息、是否需要计算追踪信息、是否默认返回全部信息。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还用于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是否与设定的安全号码一致,若所述SIM卡号与设定的安全号码不一致,则生成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并将该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还用于周期性检查所述移动终端中的SIM卡是否为正常状态,当所述SIM卡为非正常状态,则安全系统生成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并将该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
9.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建卡和安全系统模块,还包括与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相连的备用电池,其中:
所述内建卡,用于将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生成的短消息周期性地发送到设定的安全号码;
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用于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是否与设定的安全号码一致,若所述SIM卡号与所述安全号码不一致,则生成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该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内建卡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并将该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传送到所述内建卡中;
所述备用电池,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关机时,为所述安全系统模块的正常工作进行电力供应;所述安全系统模块具有独立操作备用电池和内建卡的权限,而操作系统与所述内建卡和备用电池没有直接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信息。
11.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的追踪定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内置有追踪定位功能的移动终端启动安全系统后,若接收到呼入请求或者短消息,则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设定的安全号码,该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移动终端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信息。
13.一种采用权利要求9所述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的追踪定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内置有追踪定位功能的移动终端启动安全系统后,若判断移动终端的SIM卡号与设定的安全号码不一致,则周期性地发送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到所述安全号码,其中,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至少携带与所述移动终端交互的蜂窝塔标识和当前信号强弱的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于追踪定位的短消息中还携带有当前SIM卡的注册信息以及追踪位置信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376567A CN101552966B (zh) | 2009-05-04 | 2009-05-04 | 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 |
PCT/CN2010/071573 WO2010127581A1 (zh) | 2009-05-04 | 2010-04-06 | 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 |
US13/258,414 US8422992B2 (en) | 2009-05-04 | 2010-04-06 | Mobile terminal capable of being tracked and located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and locating |
EP10771984.1A EP2426963B1 (en) | 2009-05-04 | 2010-04-06 | Mobile terminal capable of being tracked and located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and locating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376567A CN101552966B (zh) | 2009-05-04 | 2009-05-04 | 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52966A CN101552966A (zh) | 2009-10-07 |
CN101552966B true CN101552966B (zh) | 2011-11-30 |
Family
ID=41156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376567A Active CN101552966B (zh) | 2009-05-04 | 2009-05-04 | 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22992B2 (zh) |
EP (1) | EP2426963B1 (zh) |
CN (1) | CN101552966B (zh) |
WO (1) | WO201012758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52966B (zh) | 2009-05-04 | 2011-11-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 |
AU2012228964B2 (en) * | 2011-03-17 | 2017-05-25 | Eprovenance, Ll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ecuring chattels |
US9635557B2 (en) * | 2012-06-14 | 2017-04-25 | Intel Corporation | Reliability for location services |
CN103716749B (zh) * | 2012-09-29 | 2018-04-27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找回移动终端的方法和系统 |
CN103905626A (zh) * | 2012-12-28 | 2014-07-02 |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及其防盗操作方法 |
US9344885B2 (en) * | 2013-03-14 | 2016-05-17 | Intel Deutschland Gmbh |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cellular wide area radio base station |
US9307386B2 (en) * | 2013-03-22 | 2016-04-05 | Global Tel*Link Corporation | Multifunction wireless device |
CN103347255B (zh) * | 2013-06-07 | 2016-07-06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智能手机音频的紧急自助信号呼救方法 |
US9870490B2 (en) * | 2014-02-25 | 2018-01-1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 antitheft secure operating system module |
US9413707B2 (en) | 2014-04-11 | 2016-08-09 | ACR Development, Inc. | Automated user task management |
US8942727B1 (en) * | 2014-04-11 | 2015-01-27 | ACR Development, Inc. | User Location Tracking |
CN105101156A (zh) * | 2014-05-06 | 2015-11-25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Sim卡被注销的警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5577911A (zh) * | 2015-05-29 | 2016-05-11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管理方法及终端 |
CN109691075B (zh) * | 2016-09-13 | 2021-05-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装置 |
CN108668236B (zh) * | 2018-04-24 | 2021-03-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的追踪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CN109068329B (zh) * | 2018-08-03 | 2021-11-30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虚假位置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9688007A (zh) * | 2018-12-25 | 2019-04-26 | 陈鹏 | 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it运维管理系统 |
CN111711927B (zh) * | 2020-06-18 | 2023-03-24 | 阿波罗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定位终端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52190A (zh) * | 2007-05-14 | 2007-10-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与防盗移动终端 |
CN101098536A (zh) * | 2006-06-26 | 2008-01-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追踪丢失的移动台的方法 |
CN101247607A (zh) * | 2008-03-07 | 2008-08-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及其追踪实现方法 |
CN101291502A (zh) * | 2008-06-16 | 2008-10-22 |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手机防盗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19992094A (fi) * | 1999-09-29 | 2001-03-30 | Radiolinja Ab | Menetelmä matkapuhelimen sijainnin määrittämiseksi |
ITTO20010296A1 (it) * | 2001-03-30 | 2002-09-30 | Telecom Italia Lab Spa | Metodo per la trasmissione di dati di localizzazione di apparati mobli per telefonia cellulare. |
BRPI0407797A (pt) * | 2003-02-25 | 2006-02-14 | Boston Communications Group Inc | método e sistema para controlar o uso de um dispositivo sem fio, método para controlar comunicações entre um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e outro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ão, aparelho para controlar o uso de um dispositivo sem fio, e, método para comunicar informação relativa ao uso de um dispositivo sem fio |
US7123141B2 (en) * | 2003-08-20 | 2006-10-17 | Contestabile Robert A | Electronic monitoring systems and methods |
US8374599B2 (en) * | 2006-04-03 | 2013-02-12 |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performance of new services in consumer devices |
CN101552966B (zh) * | 2009-05-04 | 2011-11-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 |
-
2009
- 2009-05-04 CN CN2009101376567A patent/CN101552966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4-06 US US13/258,414 patent/US8422992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4-06 WO PCT/CN2010/071573 patent/WO201012758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4-06 EP EP10771984.1A patent/EP2426963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98536A (zh) * | 2006-06-26 | 2008-01-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追踪丢失的移动台的方法 |
CN101052190A (zh) * | 2007-05-14 | 2007-10-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与防盗移动终端 |
CN101247607A (zh) * | 2008-03-07 | 2008-08-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及其追踪实现方法 |
CN101291502A (zh) * | 2008-06-16 | 2008-10-22 |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手机防盗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0127581A1 (zh) | 2010-11-11 |
EP2426963A1 (en) | 2012-03-07 |
US20120040640A1 (en) | 2012-02-16 |
CN101552966A (zh) | 2009-10-07 |
US8422992B2 (en) | 2013-04-16 |
EP2426963A4 (en) | 2014-06-11 |
EP2426963B1 (en) | 2019-03-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52966B (zh) | 一种可追踪定位的移动终端及追踪定位的方法 | |
CN110427785A (zh) | 设备指纹的获取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
CN107146308A (zh) | 一种离线互联网控制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与方法 | |
CN104123769B (zh) | 一种安全智能锁的开锁、关锁控制方法 | |
CN102694920A (zh) | 一种手机防盗方法 | |
CN110719203A (zh) | 智能家居设备的操作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587164A (zh) | 一种信息加密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4320250A (zh) | 一种基于nfc芯片的防伪认证方法 | |
CN106027557A (zh) | 一种数据备份方法 | |
CN109376880A (zh) | 故障反馈方法、装置和门禁设备 | |
CN205068524U (zh) | 一种智能门禁系统 | |
CN105184184A (zh) | 一种终端数据的防窃方法 | |
CN204303056U (zh) | 一种无源设备智能锁监控系统 | |
CN110310108B (zh) | 一种带拆机自毁的新型硬件钱包 | |
CN101546467A (zh) | 具有预警功能的无线报警系统及方法 | |
CN102387494A (zh) | 一种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的远程自动化信息交换和操控的解决方案 | |
CN110473131A (zh) | 物证信息保全溯源监控系统及监控方法 | |
CN110458586A (zh)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系统、电动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493267A (zh) | 一种状态加密可变码的防伪系统及其防伪方法 | |
CN1963124A (zh) | 一种可智能报警的锁具及其方法 | |
CN102550060B (zh) | 用于快速且安全地传输加密密钥的方法 | |
CN108009450A (zh) | 终端防盗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9615742A (zh) | 一种基于LoRaWAN的无线门禁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4299299A (zh) | 基于红外/nfc的安全智能锁系统的开锁和关锁方法 | |
CN102298675B (zh) | 移动存储装置发送报警信号的方法及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0 Address after: Delaware, USA Patentee after: DRNC Holdings Address before: 518057 Department of law, Zhongxing building, South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Nanshan District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ZTE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