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0638B - 腰带环松弛装置 - Google Patents
腰带环松弛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50638B CN101550638B CN200910133304.4A CN200910133304A CN101550638B CN 101550638 B CN101550638 B CN 101550638B CN 200910133304 A CN200910133304 A CN 200910133304A CN 101550638 B CN101550638 B CN 1015506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belt loop
- motor
- slack
- sew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06—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attaching bands, ribbons, strips, or tapes or for binding
- D05B35/066—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attaching bands, ribbons, strips, or tapes or for binding for attaching small textile pieces, e.g. labels, belt loops
- D05B35/068—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attaching bands, ribbons, strips, or tapes or for binding for attaching small textile pieces, e.g. labels, belt loops for attaching belt lo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腰带环松弛装置,其使松弛量的设定简单,在将被缝制物等放置于缝纫机上时不会成为操作者操作的障碍,可以使生产性、操作性提高。其构成为具有:移动部件,其设置于缝纫机主体的侧方,同时可以沿缝制时的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往复运动;驱动气缸,其被移动部件支撑,可伸缩;松弛部件,其一端侧由驱动气缸支撑,另一端可向被缝制物的内侧进退;腰带环松弛电动机,其与移动部件连结,使松弛部件可沿输送方向移动;输入设定单元,其输入被缝制物的松弛量设定值;以及驱动控制单元,其在将被缝制物缝合于主布料上时,为了使被缝制物形成规定量的松弛,根据设定值,对腰带环松弛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松弛部件移动至折回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工业用缝纫机进行缝制时的腰带环松弛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一种缝纫机,其将形成有如图11所示的3处缝合部的规格的腰带环缝合于裤子的腰带等主布料上。
在缝制该图11所示规格的腰带环时,首先如图12(1)所示,在从未图示的腰带环用的带状材料输送装置输送来的、以长条状被切断的带状材料T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形成第1缝合部X而缝合于被缝制物上。然后如图12(2)所示,利用作为带状材料供给装置的腰带环夹具(未图示)夹持带状材料T的另一端,将带状材料T折回以覆盖第1缝合部X,之后在距第1缝合部X规定距离的位置上形成第2缝合部Y。进而,如图12(3)所示,利用腰带环夹具使带状材料T折回,以使得带状材料T的另一端越过第1缝合部X,在另一端形成第3缝合部Z。
并且构成为,在形成前述第2缝合部Y后将带状材料T折回时,用于使腰带环松弛的松弛部件S位于第2缝合部Y的带状材料T的上表面,在绕过松弛部件而将带状材料T折回后,通过使松弛部件随被缝制物输送机构的进给部件一起移动,从而使所缝制的腰带环适当地松弛。
松弛部件搭载于被缝制物输送机构的进给部件上,利用构成被缝制物输送机构的输送用气缸的动作,可以在缝纫机主体的操作者位置一侧和里侧之间,向正反两方向移动。
发明内容
在现有技术中调整腰带环的松弛量时,一边目视确认刻在缝纫机上的刻度等,一边使松弛部件的位置沿进给部件的移动路径移动,进行调整。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松弛量的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即使是相同规格的腰带环,也由于每次的设定及操作者情况不同而容易产生不同的结果,再现性低。
另外,如前所述,由于松弛部件搭载于进给部件上,位于被缝制物的放置位置附近,因此还存在放置被缝制物时成为障碍,放置操作性恶化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提供一种缝纫机的腰带环松弛装置,其松弛量的设定简单,在将被缝制物等放置在缝纫机上时不会成为操作者操作的障碍,可以使生产性、操作性提高。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构成为具有:
移动部件(11),其配置于缝纫机主体的侧方,同时配置为可沿缝制时的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而往复移动;
驱动气缸(20),其被移动部件支撑,可以伸缩;
松弛部件(18),其一端侧由前述驱动气缸支撑,另一端可向前述被缝制物的内侧进退;
腰带环松弛电动机(6),其与前述移动部件连结,使前述松弛部件可沿前述输送方向移动;
输入设定单元(35),其输入前述被缝制物的松弛量的设定值;以及
驱动控制单元(36),其在将前述被缝制物缝合于主布料上时,为了使前述被缝制物形成规定量的松弛,根据前述设定值,对前述腰带环松弛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前述松弛部件移动至折回位置。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构成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具有:
移动基座(15),其固定于前述移动部件上;以及
支撑部件(16),其在前述移动基座的水平面上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
前述松弛部件的另一端由前述支撑部件支撑,同时利用前述驱动气缸的驱动,可以移动至使前述松弛部件与被缝制物卡合的折回位置。
技术方案3的所述的发明构成为,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具有:
夹持部件(33),其保持被缝制物,可沿水平平面移动;
保持部件(31、34),其保持缝制前述被缝制物的主布料;以及
输送用电动机(32),其使前述保持部件沿前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移动,
前述驱动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利用缝针的驱动形成第1缝合部、第2缝合部后,根据前述设定值,使前述松弛部件移动至前述折回位置,然后,使前述腰带环松弛电动机和前述输送电动机向同一方向移动规定量,形成第3缝合部。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构成为,在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
具有原点位置检测单元(21、22),其检测前述移动部件的原点位置,
可以根据前述原点位置检测单元和前述输入单元的设定值,控制前述腰带环松弛电动机,将前述松弛部件移动至前述折回位置。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以下良好效果,即,松弛量的设定简单,另外,在将主布料、被缝制物等放置于缝纫机上时,由于可以使松弛部件等退避至不会防碍操作者的位置,因此可以使生产性、操作性提高,还可以按照腰带环的规格进行数据管理,松弛量的调整值的再现性提高,可以实现品质的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的整体斜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的控制系统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的驱动动作说明图(1)。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的驱动动作说明图(2)。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的驱动动作说明图(3)。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的驱动动作说明图(4)。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的驱动动作说明图(5)。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的驱动动作说明图(6)。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的驱动动作说明图(7)。
图10是表示腰带环的形成顺序(1)~(3)的概略说明图。
图11是形成3个缝合部的规格的腰带环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现有腰带环的形成顺序(1)~(3)的概略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至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缝纫机主体2的操作者位置侧作为前方,将缝纫机主体里部侧作为后方,将从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另外,将在水平平面上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另外,将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
此外,在图3所示的缝纫机主体2的后方,设置有加固缝纫机的主体驱动机构,对其省略图示。另外,在图3所示的缝纫机主体2的右侧,设置有作为夹持部件移动单元的未图示的夹持部件X驱动电动机、Y驱动电动机,它们使作为夹持部件的腰带环夹具33沿水平平面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移动。
腰带环夹具33保持作为被缝制物的带状材料T,可以沿水平平面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1具有电动机底座3,其设置在缝纫机主体2的左侧方,从缝纫机主体2的缝针的上下运动位置离开较远距离。
在电动机底座3上,如图1所示,直立设置板状的支柱壁4、4,其在由图中双箭头所表示的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与前后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并排。
在这两个支柱壁4、4的侧面之间形成侧壁5,其固定作为腰带环松弛电动机的进给电动机6。该进给电动机6是具有编码器6A(图3)的脉冲电动机,具有驱动轴8,该驱动轴8在周面上形成齿轮7。驱动轴8固定为从形成于侧壁5上的轴孔9,向与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水平地突出。
在两个支柱壁4、4上,在相对位置上分别形成轴承12、12,其使作为移动部件的棒状齿条轴11插入。该齿条轴11在缝纫机主体2的侧方,使形成于齿条轴11的周面上的轮齿13与进给电动机6的齿轮7啮合。另外,齿条轴11被支撑为与缝制时的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平行。
由此构成为,如果传递进给电动机6的正反旋转驱动力,则齿条轴11可以沿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进行前进、后退移动。
并且,在齿条轴(移动部件)11的前端部固定有移动基座15。在该移动基座15的上面设置有支撑部件16及作为驱动部件的气缸20。
支撑部件16可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地由摆动轴17支撑,该摆动轴17从移动基座15垂直地突出设置。用于使腰带环松弛的棒状松弛部件18,其基端部18b固定于支撑部件16上。支撑部件16以使松弛部件18的开放前端朝向缝纫机主体2侧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撑。
气缸(驱动气缸)20具有气缸主体20a及驱动轴20b,该驱动轴20b从气缸主体部20a开始进行前后运动。驱动轴20b的前端与松弛部件18的中间部连结。另外,气缸主体20a配置于移动基座15上面的与支撑部件16的配置位置相反的缝纫机主体2侧。由此,如果使驱动轴20b伸缩,则松弛部件18的前端部18a在准备位置和带状材料T(被缝制物)被折回的折回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在齿条轴11上设置有传感器检测板21,其标记有原点位置。另外,在电动机底座3的支柱壁4上设置有传感器22,其可以检测传感器检测板21的原点位置。由传感器检测板21和传感器22构成原点位置检测单元。
并且,腰带环松弛装置1具有输入设定单元35,其兼用作缝纫机的操作面板等。在缝制开始之前,可以通过输入设定单元35输入如图10所示的从带状材料T的一端侧至第1缝合部X的长度c、从第1缝合部X至第2缝合部Y的长度a、从第2缝合部Y开始腰带环的松弛量d(d与α/2一致)、从第2缝合部Y到第3缝合部Z的长度b、以及从第3缝合部Z至带状材料T的另一端侧的长度e等。
另外,腰带环松弛装置1及使夹持部件33移动的移动单元,由作为CPU的驱动控制单元36控制。
另外,根据来自输入设定单元35的设定值,一边根据由前述传感器22进行原点检测后的前述编码器6A的输出观察移动量,一边使进给电动机6向正反方向旋转,使松弛部件18向前后方向移动。然后使气缸20前进,使松弛部件18移动至被缝制物内侧的折回位置。
通过根据前述进给电动机6的编码器6A的检测值控制进给电动机6,从而可以控制松弛部件18的移动量(松弛量)。
在缝纫机主体2的上面侧设置有支撑板34。支撑板34从下方支撑缝制带状材料T(被缝制物)的主布料。
在支撑板34的上方配置主布料压脚31。主布料压脚31可以利用未图示的气缸上下运动,从上方下降而与支撑板34协同动作,夹持主布料。
由支撑板34和主布料压脚31构成保持主布料的保持部件。
由支撑板34和主布料压脚31构成的保持部件,均与滚珠丝杠40的前端侧连结。滚珠丝杠40的后端侧与脉冲电动机即输送用电动机32连结。由此,如果使进给用电动机32转动,则支撑板34和主布料压脚31沿前后方向移动。此外,如图3等所示,滚珠丝杠40在输送用电动机的原点传感器32a的下方隐藏配置。
输送用电动机32具有编码器32A(图2),同时关联配置用于检测原点的传感器32a(第2原点检测单元)。
也就是说,通过根据前述输送用电动机32的编码器32A的检测值,控制输送用电动机32,从而使被保持部件(支撑板34和主布料压脚31)夹持的主布料沿前后方向移动,可以对其停止位置(缝制位置等)进行控制。
在图2中说明控制系统。在作为驱动控制单元的CPU 36上,连接作为存储单元的公知的ROM及RAM(未图示)。另外,驱动控制单元36经由未图示的I/O接口连接有:输入设定单元35;进给电动机6,其使松弛部件18向前后方向移动;编码器6A,其检测进给电动机6的旋转位置;原点传感器22,其检测进给电动机6的原点位置;驱动气缸20,其使松弛部件18向折回位置移动;输送用电动机32,其使腰带环夹具向前后方向移动;编码器32A,其检测输送用电动机32的旋转位置;原点传感器32b,其检测输送用电动机32的原点位置;以及腰带环夹具驱动机构33A,其由脉冲电动机等构成,该脉冲电动机设置于腰带环夹具33上,从而可调节夹持力地夹持腰带环。
此外,CPU 36与未图示的缝纫机主体侧CPU连接。并且,如果到达各缝制位置,则利用来自CPU 36的信号驱动缝纫机,形成线迹。
下面,利用图3至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1的驱动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果接通缝纫机的电源,则作为初始动作,驱动控制单元36使进给电动机6向正方向旋转驱动,使齿条轴11暂时前进。如果传感器22检测出传感器检测板21的原点位置,则使进给电动机6向反方向旋转驱动,使齿条轴11后退,在不防碍操作者操作的待机位置处待机(参照图3)。此外,在检测出原点位置后,驱动控制单元36以检测出的原点位置作为基准,计算齿条轴11的移动量。
在该状态下,操作者从缝纫机的输入设定单元35预先选择由缝纫机的存储单元管理的腰带环的规格,根据需要对所设定的松弛量d等数值(设定值)进行变更,并存储。在该设定值中,如图10所示,包含从带状材料T的一端侧至第1缝合部X的长度c、从第1缝合部X至第2缝合部Y的长度a、从第2缝合部Y开始腰带环的松弛量d(=α/2)、从第2缝合部Y至第3缝合部Z的长度b、以及从第3缝合部Z至带状材料T的另一端侧的长度e等。
此外,所设定的数值,即使在再次接通电源的情况下也可以调出,具有再现性。
最初,将未图示的主布料置载于支撑板34上。然后使主布料压脚31下降,与支撑板34协同动作而夹持主布料。
然后,夹持带状材料(被缝制物)T的一端侧的腰带环夹具(夹持部件)33,从原点位置开始,或从开始动作位置经过原点位置,将带状材料(被缝制物)输送至主布料上方的形成第1缝合部的第1缝制位置上。
然后,未图示的缝纫机压脚下降,按压带状材料(被缝制物)T。
然后,在使腰带环夹具33的夹持力减弱后,使腰带环夹具33朝向前后方向的前方(图10的右方)移动。此时,由于带状材料的后端侧被缝纫机压脚按压,因此仅腰带环夹具33移动。
然后,驱动缝纫机,将带状材料缝合于主布料上而形成第1缝合部X(参照图4及图10(1))。
然后,使缝纫机压脚上升,使腰带环夹具33的夹持力增强,在腰带环夹具33将带状材料T夹紧后,经过在缝针上方位置停止的缝纫机缝针NP的下方,向后方(图10的左方)移动,将带状材料T折回而覆盖第1缝合部X的上部。
然后,使输送用电动机32驱动,将主布料如箭头A(图10(2))所示,向成为操作者位置侧的前方(图10的右方)输送,以使得返回规定的移动量a,从而将主布料及带状材料T移动至第2缝制位置上。
然后,使缝纫机压脚下降,并使缝针NP驱动,在主布料上缝制带状材料T,形成第2缝合部Y(参照图5及图10(2))。
在第2缝合部Y的缝制过程中,腰带环松弛装置1使进给电动机6向正方向旋转驱动,使齿条轴11前进至图6的位置,使松弛部件18的前端部18a在缝针NP的侧方待机(参照图6)。
该进给电动机(腰带环松弛电动机)6的驱动量,如后所述,设定为使松弛部件18的前端部18a配置在折回位置,即从第2缝合部Y的位置开始的d=α/2的后方侧的位置。此外,如图6所示,松弛部件18的前端部18a的位置为准备位置。
如果第2缝合部Y的缝制完成,则使缝纫机压脚上升。
然后,对于位于准备位置的松弛部件18,如果松弛气缸20前进驱动,则松弛部件18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利用向该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松弛部件18的前端部18a移动至折回位置,即,从第2缝合部形成位置开始朝向后方前进α/2的位置(参照图7)。移动至折回位置的松弛部件18的前端部18a,从上方轻轻地按压形成有第2缝合部Y的带状材料T,成为卡合状态。
然后,使腰带环夹具33经过在缝针上方位置停止的缝针NP的下方,向前方(图10的右方)移动。这样,带状材料T卷绕在松弛部件18的外侧周围。
与此同时,使进给电动机6向逆方向旋转,使松弛部件18朝向后方(图10的左方)移动规定量b。此时,进给电动机6根据编码器6A的检测而被控制。
同时,根据编码器32A的检测,使输送电动机32驱动,使主布料及带状材料T朝向后方(图10的左方)移动规定量b。
然后,由于在缝纫机压脚下降的同时,腰带环夹具33解除带状材料T的夹持,因此带状材料T被按压于主布料上。
然后,使腰带环夹具33退避至初始位置。
然后,使驱动气缸20后退驱动,将松弛部件18从带状材料T拔出(参照图9)。在该状态下,由缝针NP将带状材料T的另一端部缝合于被缝制物上,形成第3缝合部Z。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腰带环松弛装置1,由于通过从设定输入部输入数值进行腰带环松弛量的设定,根据所输入的数值控制进给电动机6的驱动,进行松弛量的调整,因此可以显著地缩短松弛量的设定所需的时间(缩短时间),从而可以使生产性提高。
另外,松弛量的调整值的再现性提高,还可以按照腰带环的规格进行数据管理,从而可以实现品质的稳定化。
进而,由于在将被缝制物等放置于缝纫机上时,使松弛部件18退避至不防碍操作者的位置,具体地说,是相对于操作者位置的缝纫机主体2的里侧(待机位置),因此操作性提高。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多种变更。
例如,进给电动机6及输送电动机32也可以不具有编码器6A、32A,而是利用开环控制进行驱动控制。
例如,腰带环松弛装置的进给电动机,作为驱动源,可以变更为可调节行程的气缸或多级式气缸,作为移动部件的齿条轴也可以使用驱动轴。
另外,利用本发明的腰带环松弛装置的腰带环规格,也不限于形成图11所示的3个缝合部。
Claims (5)
1.一种腰带环松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移动部件(11),其配置于缝纫机主体的侧方,同时配置为可沿缝制时的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而往复移动;
驱动气缸(20),其被移动部件支撑,可以伸缩;
松弛部件(18),其一端侧由前述驱动气缸支撑,另一端可向前述被缝制物的内侧进退;
腰带环松弛电动机(6),其与前述移动部件连结,使前述松弛部件可沿前述输送方向移动;
输入设定单元(35),其输入前述被缝制物的松弛量的设定值;以及
驱动控制单元(36),其在将前述被缝制物缝合于主布料上时,为了使前述被缝制物形成规定量的松弛,根据前述设定值,对前述腰带环松弛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前述松弛部件移动至折回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带环松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移动基座(15),其固定于前述移动部件上;以及
支撑部件(16),其在前述移动基座的水平面上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
前述松弛部件的另一端,利用前述驱动气缸的驱动,可以移动至使前述松弛部件与被缝制物卡合的折回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带环松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夹持部件(33),其保持被缝制物,可沿水平平面移动;
保持部件(31、34),其保持缝制前述被缝制物的主布料;以及
输送用电动机(32),其使前述保持部件沿前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移动,
前述驱动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利用缝针的驱动形成第1缝合部、第2缝合部后,根据前述设定值,使前述松弛部件移动至前述折回位置,然后,使前述腰带环松弛电动机和前述输送用电动机向同一方向移动规定量,形成第3缝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带环松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夹持部件(33),其保持被缝制物,可沿水平平面移动;
保持部件(31、34),其保持缝制前述被缝制物的主布料;以及
输送用电动机(32),其使前述保持部件沿前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移动,
前述驱动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利用缝针的驱动形成第1缝合部、第2缝合部后,根据前述设定值,使前述松弛部件移动至前述折回位置,然后,使前述腰带环松弛电动机和前述输送用电动机向同一方向移动规定量,形成第3缝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腰带环松弛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原点位置检测单元(21、22),其检测前述移动部件的原点位置,
可以根据前述原点位置检测单元和前述输入设定单元的设定值,控制前述腰带环松弛电动机,将前述松弛部件移动至前述折回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91935 | 2008-03-31 | ||
JP2008091935 | 2008-03-31 | ||
JP2008-091935 | 2008-03-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50638A CN101550638A (zh) | 2009-10-07 |
CN101550638B true CN101550638B (zh) | 2013-03-27 |
Family
ID=40886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33304.4A Active CN101550638B (zh) | 2008-03-31 | 2009-03-31 | 腰带环松弛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107146B1 (zh) |
JP (1) | JP5289142B2 (zh) |
CN (1) | CN101550638B (zh) |
AT (1) | ATE556167T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93162B2 (ja) * | 2012-03-05 | 2016-09-14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 |
ITVR20120241A1 (it) * | 2012-12-07 | 2014-06-08 | Vi Be Mac Spa | Dispositivo di posizionamento di passanti per la cucitura degli stessi e macchina da cucire comprendente tale dispositivo |
CN104532490B (zh) * | 2014-12-31 | 2017-02-01 | 深圳市德业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半自动卷带机 |
JP7043016B2 (ja) * | 2019-04-23 | 2022-03-29 |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 衣類の縫目拡張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14544A (en) * | 1976-04-20 | 1978-09-19 | Miyachi Sewing Machine Co., Ltd. | Apparatus for forming loops on a garment |
US4561366A (en) * | 1984-03-13 | 1985-12-31 | Volker Schmidt | Apparatus for holding a cut segment of a selected length |
CN1222600A (zh) * | 1997-12-15 | 1999-07-14 | 重机株式会社 | 带襻供给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37857A (en) | 1976-09-10 | 1979-02-06 | Miyachi Sewing Machine Co., Ltd. | Belt looper apparatus |
JPS53134550A (en) * | 1977-04-27 | 1978-11-24 | Miyaji Mishin Kk | Method of and device for loosening tape of band loop stitch sewing machine |
JPS5632220Y2 (zh) * | 1977-08-30 | 1981-07-31 | ||
JPS5444964A (en) * | 1977-09-13 | 1979-04-09 | Miyaji Mishin Kk | Belt rung sewing machine |
JPS54150249A (en) * | 1978-05-17 | 1979-11-26 | Miyaji Mishin Kk | Method and machine for sewing belt rung of drop style |
JP2974456B2 (ja) * | 1991-05-31 | 1999-11-10 |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 2本針ミシンによるベルトループ付け方法 |
JP2684521B2 (ja) * | 1994-08-19 | 1997-12-03 | ハムス株式会社 | ベルトループ縫付けミシンにおけるテープ折り曲げ端の形成維持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JPH09299645A (ja) | 1996-05-13 | 1997-11-25 | Brother Ind Ltd | ミシンにおけるベルトループ供給装置 |
JP4070164B2 (ja) | 1998-08-03 | 2008-04-02 | Juki株式会社 | ベルトループ縫付けミシン |
-
2009
- 2009-03-30 AT AT09156725T patent/ATE556167T1/de active
- 2009-03-30 EP EP09156725A patent/EP2107146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3-31 CN CN200910133304.4A patent/CN101550638B/zh active Active
- 2009-03-31 JP JP2009085312A patent/JP5289142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14544A (en) * | 1976-04-20 | 1978-09-19 | Miyachi Sewing Machine Co., Ltd. | Apparatus for forming loops on a garment |
US4561366A (en) * | 1984-03-13 | 1985-12-31 | Volker Schmidt | Apparatus for holding a cut segment of a selected length |
CN1222600A (zh) * | 1997-12-15 | 1999-07-14 | 重机株式会社 | 带襻供给机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开2000-042273A 2000.02.15 |
JP特开平9-299645A 1997.11.2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289142B2 (ja) | 2013-09-11 |
EP2107146B1 (en) | 2012-05-02 |
EP2107146A1 (en) | 2009-10-07 |
JP2009261928A (ja) | 2009-11-12 |
CN101550638A (zh) | 2009-10-07 |
ATE556167T1 (de) | 2012-05-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16587B2 (ja) | ベルトループ付けミシン | |
JP5759158B2 (ja) | ベルトループ付けミシン及びベルトループの折り返し方法 | |
CN101550638B (zh) | 腰带环松弛装置 | |
JP2013180157A (ja) | ミシン | |
JP2007195806A (ja) | 自動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4975358B2 (ja) | ミシン及び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2008054988A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5410719B2 (ja) |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 | |
JP4975360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CN109295617B (zh) | 缝纫机 | |
CN102877219B (zh) | 带环缝制缝纫机 | |
JP5013780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5253947B2 (ja) |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 | |
JP6735017B2 (ja) | ミシン用補助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ミシン | |
JP5689590B2 (ja) | ミシン | |
JP5965645B2 (ja) |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付け方法及びベルトループ付けミシン | |
JP2007296073A (ja) | ミシン | |
JP2010110624A (ja) |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 | |
JP2009100987A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2008029591A (ja) | ミシン | |
JP6389665B2 (ja) | ベルトループ付けミシン及びベルトループ縫い付け方法 | |
JP4800072B2 (ja) |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及びボタン付け方法 | |
JP6530243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4975311B2 (ja) | ミシンの針糸繰り出し装置 | |
JP2018130318A (ja) | ミシ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