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7415B - 电子转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转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27415B CN101527415B CN2008100186537A CN200810018653A CN101527415B CN 101527415 B CN101527415 B CN 101527415B CN 2008100186537 A CN2008100186537 A CN 2008100186537A CN 200810018653 A CN200810018653 A CN 200810018653A CN 101527415 B CN101527415 B CN 1015274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nector
- switching device
- electronic switching
- insulating body
- hyoplastr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转接装置,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连接该两电连接器的导电部件;第一、第二电连接器分别包括有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用于遮覆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第一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形成有对接框,该对接框一侧壁向内冲压弯折有弯折片;第二电连接器第包括有第二绝缘本体及数个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固持部、自第二固持部两端分别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及第二连接部;导电部件对应连接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连接部,可用以实现不同界面的电连接器间的电讯传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转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连接两种不同界面电连接器的电子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阅美国专利公告第6,776,660号,其公开了一种插座及插头电连接器组合,该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用于遮覆绝缘本体的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纵长的基部及自基部延伸的对接部,该对接部具有对接面及贯穿对接面的对接空间,该对接空间一侧为绝缘本体且具有与对接空间相通的数个端子槽道,上述端子收容于端子槽道内并具有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固持部、自固持部向对接空间内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上述插座电连接器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表面,自该上表面凹设有沿对接方向延伸并贯穿对接部的对接面的凹槽;上述插头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的顶壁设有与上述凹槽相互配合的弯折片。
上述插头或插座电连接器已被大量应用于MP3及汽车等领域上,即只要将MP3上的插头电连接器或插座电连接器对应插入汽车上的插座电连接器或插头电连接器上,就可于汽车上播放MP3所存储的音乐了。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用者可能会选择另外一种新出现的不同型号且可高速传输信号的电连接器,以取代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先前电连接器,且可能成为一种趋势,然而,此定会产生安装有新技术电连接器的MP3无法与汽车上的对应电连接器相互插接的窘境,故,为解决此问题,使用者必须同时更换汽车上的对应电连接器或是安装能与汽车上对应电连接器相匹配的MP3;然而,这种改变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也给使用者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因此,确有必要设计一种电子转接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一种可用于插接不同电连接器的电子转接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转接装置,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连接两电连接器的导电部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遮蔽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固持部、自第一固持部两端分别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一连接部,第一遮蔽壳体设有侧壁并环绕形成有对接框,该对接框具有前缘及后缘,且该对接框的一侧壁设有自对接框的前缘向后延伸的狭槽,并向对接框内冲压弯折有弯折片;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是不同于第一电连接器对接界面的电连接器,该第二电连接器包括有第二绝缘本体及数个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是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且该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固持部、自第二固持部一端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及自第二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导电部件对应连接前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连接部。
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上述导电部件将对接界面不同的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从而使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可实现两种不同界面电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为该不同界面电连接器之间的插接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图2所示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5是图1所示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中第一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7是图6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9是第一电连接器沿图7中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中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图10所示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12是第二电连接器沿图11中B-B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图13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5是图13所示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部分立体组合图,并展示了将绝缘外壳取掉之后的情形。
图16是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图17是图16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18是图16所示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中第一电连接器端的分解图。
图19是图17所示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中第二电连接器端的分解图。
图20是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21是图20所示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22是图21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12所示,为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请先参阅图1至图4所示,电子转接装置100包括有第一电连接器1、第二电连接器2、连接该两电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3以及包覆该印刷电路板3且将两电连接器相互固接于一起的绝缘外壳4;其中,该印刷电路板3设有导电部件31,且该两电连接器是不同界面的电连接器,以可分别与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配接。
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该第一电连接器1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11、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内的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2、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1上的第一遮蔽壳体13及保护装置14。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第一绝缘本体11具有一纵长的第一基部110及舌板111,该第一基部110具有前端及后端,舌板111是自该第一基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上述舌板111包括有上舌板112及与上舌板相互平行相对的下舌板113。为表述方便,将所述上舌板112的上表面及下舌板113的下表面称为外表面,而上舌板112的下表面及下舌板113的上表面称为内表面。自所述上、下舌板的内表面凹设有数个相互交错排列的收容槽114,而外表面设有凸肋115,可提高上、下舌板的对接平面度,从而加强与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的结合。第一导电端子12设有固持于第一基部110上的第一固持部121、自第一固持部121沿收容槽114向前延伸的第一接触部122及自第一固持部121向后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连接部123;其中,收容槽114前端设有凸块116,该凸块116是位于第一接触部122的前端,可防止上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时损坏第一电连接器1的第一导电端子12。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遮蔽壳体13具有上侧壁131、下侧壁132及两端侧壁133,该四侧壁首尾相互连接并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侧从而形成有对接框,该对接框设有前缘103及后缘104;所述上侧壁131两端设有向第一电连接器内突伸的配合部,该配合部是自上侧壁131的前缘向后切割成一狭槽134(本实施方式中该狭槽为倒L形槽,当然该狭槽也可切割成其它形状),并向对接框内冲压弯折有弯折片135,且该弯折片135大致垂直于上侧壁131,而所述下侧壁132的前缘两端设有防呆部136。
请参阅图5、图8及图9所示,上述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2分成两列设置,并分别收容于上、下相对交错设置的收容槽114内,该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2是自第一绝缘本体11后端插入;上述保护装置14是位于第一导电端子12的后端用于保护该第一导电端子,其中保护装置14对应上排的第一导电端子设有数个缺口141,位于上舌板112上的第一导电端子12的后端部收容于该缺口141内,用于定位上排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遮蔽壳体13自第一电连接器1的前端组装入第一绝缘本体11上,然后将自第一遮蔽壳体的上侧壁131后缘延伸的遮蔽部137向下弯折并遮挡于保护装置14的外侧,使该保护装置位于第一导电端子12与遮蔽壳体13之间,从而可防止两者电性接触。上述两端侧壁133的后缘设有扣持于第一基部110上的扣持部138,用于将第一遮蔽壳体13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上。其中,第一遮蔽壳体13的上侧壁131与上舌板11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101,而下侧壁132与下舌板113的下表面之间也形成有收容空间102,该两收容空间均是用于收容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
请再参阅图5及图7所示,所述配合部的弯折片135与端侧壁133相平行,并可与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部位(如槽道等)相配合,用于导正两电连接器的对接。且由于该配合部是位于对接框的前端,当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插入时,配合部的弯折片135在对接连接器接触第一导电端子12之前先与上述的对接连接器相应部位相配合,可提前导正该对接连接器正确插入,从而,可降低两电连接器对接时发生短路的风险。
请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包括有第二绝缘本体21、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数个第二导电端子22、遮覆于第二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二遮蔽壳体23及扣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三遮蔽壳体24。
请参阅图10至图12所示,第二绝缘本体21具有纵长的第二基部210及自第二基部延伸的对接部211,该对接部211具有对接面,且自对接面凹设形成有对接空间212,该对接空间一侧具有与对接空间相通的数个端子槽道213,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收容于该端子槽道213内,并具有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第二固持部221、自第二固持部一端向对接空间212内延伸的第二接触部222及自第二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外的第二连接部223。
所述对接部211的侧面上设有至少一凹槽214,且该凹槽是沿对接方向延伸设置并贯穿对接部211的对接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接部2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侧面,该上侧面两端凹设有位于对接空间两侧的上述凹槽214,第二遮蔽壳体23设有对应该凹槽的开口,且该凹槽214可与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部位(如凸伸的舌片等)配合,导正该对接连接器正确插入。
请参阅图10至图12所示,第二遮蔽壳体23具有遮覆于第二绝缘本体外侧的主体部231及自主体部延伸并扣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扣持部232,第二绝缘本体21设有与该扣持部相对应的凸起215,从而可将第二遮蔽壳体较好地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第三遮蔽壳体24是通过上、下扣合的两个金属壳241、242卡持于第二绝缘本体基部210上,且位于上侧的金属壳241纵长向两端还设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弹性臂243,第二绝缘本体21的纵长两端凹设有可收容该弹性臂的槽道216,且所述绝缘外壳4两侧的按压件43均具有一凹陷部431,弹性臂243具有收容于该凹陷部内的卡抵部244(请结合参阅图1所示)。当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插入时,第二电连接器2的弹性臂243缩回至槽道216内,该对接连接器完全插入后,弹性臂利用其自有的弹性恢复自由状态并锁住对接连接器;当对接连接器拔出时,按压按压件43,使弹性臂243缩回槽道216内,该对接连接器即可退出。
请再参阅图1至图4所示,绝缘外壳4包括有相对的上壳41及下壳42,且两侧收容有上述按压件43,该按压件43是位于第二电连接器的两侧,所述上、下壳形成可收容按压件43的通孔40,且该上、下壳是通过卡扣部412、422的相互配合连接为一整体。
请再参阅图1和图2所示,组装时,印刷电路板3的导电部件31将上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连接部123及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连接部223对应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该导电部件是焊接于第一、第二连接部上。绝缘外壳4的上、下壳扣合并遮覆于第一、第二电连接器及印刷电路板3外侧,而将第一、第二电连接器固持于一起;因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的对接界面不同,当可与第一电连接器对接的对接连接器需对接至可与第二电连接器对接的对接连接器时,因对接界面不相符而无法直接实现对接;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第一、第二电连接器可分别与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对接,再通过印刷电路板3将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电性连接,可实现上述两对接连接器的电性连接,从而即可实现两种不同界面电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为不同界面电连接器之间的插接提供了方便。
请参阅图13至图15所示,是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电子转接装置100′包括有第一电连接器1′、第二电连接器2′、连接该两电连接器的线材3′及包覆该线材并将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相固接的绝缘外壳4′;其中,除线材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电路板不同外,第一、第二电连接器1′、2′及绝缘外壳4′均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如绝缘外壳4′也包括有上壳41′、下壳42′及按压件43′,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请再结合参阅图15所示,线材3′设有将第一导电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3′及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连接部223′对应连接的导电部件31′。第二导电端子22′具有与形成该第二导电端子22′的金属板板面相垂直的切割面,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31′一端是连接于形成第一连接部的金属板板面上,相对的另一端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23′的切割面上。由于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的对接界面不同,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是通过线材3′的导电部件31′将该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从而可实现两种不同界面电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线材3′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电路板可降低本发明电子转换装置的制造成本。
请参阅图16至图19所示,是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6及图17所示,电子转接装置100″包括有第一电连接器1″、第二电连接器2″、连接该两电连接器的线缆3″及包覆于第一、第二电连接器外侧的绝缘外壳4″。
请参阅图18及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电连接器1″、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线缆3″设有对应连接第一、第二连接部的导电部件31″;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转接装置100″还包括有位于线缆3″与第一导电端子12″之间且将两者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5,线缆3″一端的导电部件31″通过印刷电路板5的导电回路51与第一连接部123″对应连接,而线缆3″另一端的导电部件31″再直接与第二连接部223″对应连接,从而线缆3″的导电部件31″可将上述第一、第二连接部对应连接。所述绝缘外壳4″包括有包覆于第一电连接器外侧的第一外壳41″及包覆于第二电连接器外侧的第二外壳42″,且线缆3″连接于第一、第二外壳上;其中,第二电连接器2″还包括有可使其弹性臂243″弹性运动的按压部43″,该按压部是收容于第二外壳42″的对应通孔内,且该按压部4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件相同。
由于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的对接界面不同,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是通过线缆3″将该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从而也可实现两种不同界面电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
请参阅图20至图22所示,是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
电子转接装置100包括有第一电连接器1、第二电连接器2、连接该两电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3及包覆于第一、第二电连接器外侧的绝缘外壳4。其中第一电连接器1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第二电连接器2为USB连接器,绝缘外壳4包括有上壳41及下壳42。该USB连接器包括有第二绝缘本体21、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数个第二导电端子22及包覆于第二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二遮蔽壳体23;第二绝缘本体具有第二基部210及自基部延伸的舌板211,数个第二导电端子22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且设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固持部、自第二固持部一端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及自第二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第二连接部223;本实施方式通过印刷电路板3将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电性连接;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电路板3也可用线材或线缆(未图示)来代替,且可通过该线材或线缆将该第一电连接器与USB连接器电性连接。从而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可实现两种不同界面电连接器之间的讯号传输,且可有利于对第一电连接器一端对接的相应产品(如MP3等)进行充电。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当然本发明电子转接装置也可采用其它实施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转接装置,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及连接两电连接器的导电部件;
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数个第一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遮蔽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固持部、自第一固持部两端分别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一连接部,第一遮蔽壳体设有侧壁并环绕形成有对接框,该对接框具有前缘及后缘,且该对接框的一侧壁设有自对接框的前缘向后延伸的狭槽,并向对接框内冲压弯折有弯折片;
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是不同于第一电连接器对接界面的电连接器,该第二电连接器包括有第二绝缘本体及数个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是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且该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固持部、自第二固持部一端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及自第二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导电部件对应连接前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连接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纵长的第一基部及自该第一基部一端延伸且平行设置的一对舌板,每一舌板具有与另一舌板相面对设置的内表面及与该内表面背对的外表面,所述舌板的内表面凹设有数个相互交错排列的收容槽,所述两舌板的外表面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遮蔽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有对接部,该对接部的侧面上设有至少一凹槽,该凹槽是沿对接方向延伸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为USB连接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转接装置具有印刷电路板及包覆印刷电路板的绝缘外壳,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上述导电部件,且绝缘外壳将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相互固接于一起。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转接装置具有数个线材及包覆该线材的绝缘外壳,所述线材具有上述导电部件,且绝缘外壳将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相互固接于一起。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转接装置具有线缆、包覆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外壳及包覆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外壳,所述线缆连接于第一、第二外壳上,且该线缆设有导电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转接装置还具有将线缆与第一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具有将第一连接部与线缆的导电部件对应连接的导电回路。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的弯折片垂直于侧壁弯折,该弯折片是自对接框上侧壁的前缘两侧向后开设有倒L形狭槽并向对接框内弯折而成。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外壳两侧收容有按压件,且该按压件是位于第二电连接器的两侧。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设有前端及后端,所述一对舌板是自该第一基部的前端向前延伸,所述舌板的外表面设有凸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186537A CN101527415B (zh) | 2008-03-05 | 2008-03-05 | 电子转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186537A CN101527415B (zh) | 2008-03-05 | 2008-03-05 | 电子转接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27415A CN101527415A (zh) | 2009-09-09 |
CN101527415B true CN101527415B (zh) | 2012-10-31 |
Family
ID=41095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1865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7415B (zh) | 2008-03-05 | 2008-03-05 | 电子转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52741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57124A (zh) * | 2012-05-30 | 2013-12-18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适配器 |
CN103515794B (zh) * | 2012-06-16 | 2016-03-23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4241902B (zh) * | 2013-06-19 | 2017-10-13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转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68184A (ja) * | 1999-08-31 | 2001-03-16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水平接続基板間コネクタ |
GB2356985A (en) * | 1999-12-01 | 2001-06-06 | Yazaki Corp | A connector arrangement with means to prevent incomplete coupling and a release mechanism |
US20020182908A1 (en) * | 2001-05-29 | 2002-12-05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Lever-Type Connector |
CN1538574A (zh) * | 2003-04-16 | 2004-10-20 | ���ǵ�����ʽ���� | 电连接器和具有该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器 |
EP1814202A2 (de) * | 2006-01-25 | 2007-08-01 | MC Technology GmbH | Kupplung |
CN200941509Y (zh) * | 2006-08-02 | 2007-08-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转接器 |
DE102006013281A1 (de) * | 2006-03-21 | 2007-09-27 | Erni-Elektro-Apparate Gmbh | Steckverbindungs-Adapter |
-
2008
- 2008-03-05 CN CN2008100186537A patent/CN10152741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68184A (ja) * | 1999-08-31 | 2001-03-16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水平接続基板間コネクタ |
GB2356985A (en) * | 1999-12-01 | 2001-06-06 | Yazaki Corp | A connector arrangement with means to prevent incomplete coupling and a release mechanism |
US20020182908A1 (en) * | 2001-05-29 | 2002-12-05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Lever-Type Connector |
CN1538574A (zh) * | 2003-04-16 | 2004-10-20 | ���ǵ�����ʽ���� | 电连接器和具有该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器 |
EP1814202A2 (de) * | 2006-01-25 | 2007-08-01 | MC Technology GmbH | Kupplung |
DE102006013281A1 (de) * | 2006-03-21 | 2007-09-27 | Erni-Elektro-Apparate Gmbh | Steckverbindungs-Adapter |
CN200941509Y (zh) * | 2006-08-02 | 2007-08-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转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27415A (zh) | 2009-09-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77392B (zh) | 插座电连接器、插头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102315542B (zh) | 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 | |
CN100541939C (zh) | 插座型连接器和插头型连接器 | |
CN101609945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355730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944192B (zh) | 电子卡 | |
CN107069262B (zh) | 电连接器 | |
US8021187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CN101557055B (zh) | 屏蔽壳及基板组件 | |
CN102099970A (zh) | 具有电容耦合匹配接口的输入/输出连接器 | |
CN201112786Y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101527415B (zh) | 电子转接装置 | |
CN201282235Y (zh) | 层叠式插座电连接器 | |
CN101222096A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1029176Y (zh) | 电连接器 | |
US20050095902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01191695Y (zh) | 电连接器转接装置 | |
CN268266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9166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549654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162807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324642A (zh) | 电连接器 | |
CN2624455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094145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844029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 Termination date: 20130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