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526199A -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6199A
CN101526199A CN200810083214A CN200810083214A CN101526199A CN 101526199 A CN101526199 A CN 101526199A CN 200810083214 A CN200810083214 A CN 200810083214A CN 200810083214 A CN200810083214 A CN 200810083214A CN 101526199 A CN101526199 A CN 1015261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tting device
light
circuit board
printed circui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3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之礼
陈伯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nstar Displa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nnstar Displa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nstar Display Corp filed Critical Hannstar Display Corp
Priority to CN2008100832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26199A/zh
Publication of CN101526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61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光装置包含光源单元、印刷电路板及导热垫。所述印刷电路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第一结合部,其中所述上表面用于承载所述光源单元,所述下表面相对于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结合部位于所述下表面。所述导热垫包含第二结合部,其卡合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由此使所述导热垫固定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下表面。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更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的发光装置,其导热垫会伸入至印刷电路板中,使该导热垫充分与该印刷电路板接触。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随身电子产品的盛行,对于轻薄短小、耗电量低的显示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液晶显示器由于具有耗电力低、发热量少、重量轻、以及非发光型显示器等等的优点,经常被用于此类的电子产品中,甚至已逐步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
参照图1,其显示现有液晶显示器。一般而言,液晶显示器8包含液晶面板10及背光模块20。该背光模块20配置于该液晶面板10的下方,用于将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均匀的分配至该液晶面板10上。用于液晶显示器8的背光模块20一般可分为直下光源形式及侧边光源形式。另外,该液晶显示器8还包含外框11,用于固定该液晶面板10与该背光模块20。
参照图2,其显示一种直下光源形式背光模块20a。该直下光源形式背光模块20a使用光源直接照射入光的设计,并包含背壳22、发光装置90及多个光学膜片24。该背壳22具有底板26,用于承载该发光装置90,并使该发光装置90配置于该背壳22内。该光学膜片24,诸如棱镜片及扩散片配置于该背壳22的上方。
参照图3,其显示一种侧边光源形式背光模块20b。该侧边光源形式背光模块20b使用侧边入光的设计,并包含导光板30、发光装置90、U型反射罩34、反射板36及多个光学膜片24。该发光装置90安装于该导光板30的至少一侧边32上,并包含多个光源。该U形反射罩34环绕该发光装置90,且该U形反射罩34的开口38面向该导光板30的侧面32。该反射板36固定于该导光板30的底面。该光学膜片24,诸如棱镜片及扩散片等,固定于该导光板30的顶面。由于该发光装置90配置于该导光板30的侧面32上,因此该侧边光源形式背光模块20b的厚度便得以降低。
目前由于发光二极管光源为下一代光源首选且具有诸多优点,诸如具有省电的特性,因此可广泛应用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中。参照图4,该发光装置90包含发光二极管光源92、金属核心印刷电路板(Metal Core Printed Circuit Board;MCPCB)94及导热垫96。该导热垫96可通过黏附层98贴附于该金属核心印刷电路板94上。发光二极管光源可提高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质量,亦即发光二极管光源在色域(Color Gamut)上远远优于冷阴极灯管光源。发光二极管光源还具有环保特色,亦即无水银。
参照图5,以侧边光源形式背光模块为例,该背光模块20还包含背壳42及框架44,其中该背壳42与该框架44相结合,用于将该导光板30、该发光装置90、该U型反射罩34、该光学膜片组24及该反射板36固设于该背壳42与该框架44之间。为了增加该发光装置90的发光二极管光源92的发光效率,必需克服发光二极管光源92的散热问题,常使用的方式就是在该发光装置90的印刷电路板94与U型反射罩34间设有导热垫(Thermal Pad)96,用于将该发光装置90的热量传送至该U型反射罩34。另外,为了增加产品组装性,该导热垫96通常通过黏附层98贴附于该印刷电路板94上,以避免该导热垫96相对于该印刷电路板94滑动。然而,该黏附层将会降低散热效果,进而影响该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发光效率。
因此,便有需要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能够解决前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导热垫会伸入至印刷电路板中,使该导热垫充分与该印刷电路板接触,由此使容易组装对准,且该印刷电路板与该导热垫接触面积增加而使热传导的效果更佳。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含光源单元、印刷电路板及导热垫。该印刷电路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第一结合部,其中该上表面用于承载该光源单元,该下表面相对于该上表面,该第一结合部位于该下表面。该导热垫包含第二结合部,其卡合于该第一结合部,由此使该导热垫固定于该印刷电路板的下表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导热垫不需通过黏附层贴附于该印刷电路板上,因此不会降低散热效果。另外,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导热垫会伸入至印刷电路板中(亦即该导热垫的第二结合部卡合于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一结合部),使该导热垫充分与该印刷电路板接触,这样设计不仅容易组装对准,且该印刷电路板与该导热垫接触面积增加而使热传导的效果更佳,进而提高该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发光效率。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下文将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直下光源形式背光模块的分解剖面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侧边光源形式背光模块的分解剖面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的发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的侧边光源形式背光模块的部分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b及6c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7a至7f为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导热垫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9a及9b为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显示凸部的剖面的顶宽度大于底宽度;
图10a及10b为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显示凸部的剖面的顶宽度等于底宽度;
图11a及11b为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显示凸部的剖面的顶宽度小于底宽度;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3a及13b为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导热垫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侧边光源形式背光模块的部分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直下光源形式背光模块的分解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6a,其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200。该发光装置200包含光源单元202、印刷电路板210及导热垫230。该光源单元202为多个发光二极管沿二维方向排列的长条式灯架(LEDLight-bar)。该印刷电路板210具有上表面212及下表面214及第一结合部216。该上表面212用于承载该光源单元202,该下表面214相对于该上表面212,且该第一结合部216位于该下表面214。该导热垫230包含第二结合部232,其卡合于该第一结合部216,由此使该导热垫230固定于该印刷电路板210的下表面214。该导热垫的材质可为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Polythelene terephthalate;PET)所制。
该发光装置200定义有XYZ三轴坐标,由于该第二结合部232可通过沿箭头方向250上下堆栈方式(如图6b所示)或通过沿箭头方向252左右滑入方式(如图6c所示)而卡合于该第一结合部216,因此本发明至少可限制该导热垫230沿X轴方向相对于该印刷电路板210滑动,进而使该导热垫230在X轴方向得到固定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216包含至少一凹处,该第二结合部232包含至少一凸部,且该凸部卡合于该凹处,由此使该导热垫230固定于该印刷电路板210的下表面214。相反地,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216包含至少一凸部(图未示),该第二结合部232包含至少一凹处(图未示),且该凸部卡合于该凹处,由此亦可使该导热垫固定于该印刷电路板的下表面。优选地,该凸部的体积大体上等于该凹处的容积,可使该凸部与该凹处的接触面积最大。
参照图7a至7f,本发明的导热垫230可为下列形式,并具有接触面234,该接触面234定义有长度方向(亦即Y轴方向)及宽度方向(亦即X轴方向)。凸部232为多个,并位于该接触面234。至少一部分的该凸部232沿着该长度方向排列,或者至少一部分的该凸部232沿着该宽度方向排列。参照图7a,该凸部232可为多个矩形块状,并沿该长度方向依序排列,其中该凸部232通过上下堆栈方式而卡合于其对应的凹处。参照图7b,该凸部232可为多个圆形块状,并沿该长度方向依序排列,其中该凸部232通过上下堆栈方式而卡合于其对应的凹处。参照图7c,该凸部可为多个十字形块状,并沿该长度方向依序排列,其中该凸部232通过上下堆栈方式而卡合于其对应的凹处。参照图7d,该凸部232为沿该长度方向延伸直线式的条形状,其中该凸部232通过上下堆栈方式或左右滑入方式而卡合于其对应的凹处。参照图7e,该凸部232为沿该长度方向延伸蛇行式的条形状,其中该凸部232通过上下堆栈方式或左右滑入方式而卡合于其对应的凹处。参照图7f,该凸部232为多个沿该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状,其中该凸部232通过上下堆栈方式或左右滑入方式而卡合于其对应的凹处。
参照图8,在本实施例中,该印刷电路板210可包含线路层218及导热板220,该线路层218及导热板220介于该印刷电路板210的上表面212与下表面214之间,且该凹处216’位于该导热板220上。该导热板220可为金属板,诸如铝板。该导热垫230的凸部232’厚度V2不大于该印刷电路板210的厚度V1与该线路层218的厚度E的差值。该导热垫230的凸部232’厚度V2,优选地,可设计大于约0.3mm。该导热垫230还包含本体236,且该凸部232’位于该本体236上。该导热垫230的本体236厚度T,优选地,可设计介于约0.5mm与约5mm之间。该导热垫230的本体236厚度T与凸部232’厚度V2的比值小于15。
在本发明的下列三种形式的凸部与凹处的组合,该凸部皆可卡合于该凹处,亦即可限制该导热垫相对于该印刷电路板沿X轴方向或Z轴方向滑动。
参照图9a,就第一种形式的凸部232’与凹处216’的组合而言,若该凸部232’的剖面的顶宽度H1大于底宽度H2(诸如底宽度H2与顶宽度H1的比值小于0.9),且该凸部232’的剖面的顶宽度H1与该导热垫230本体236的宽度W的比值小于1,则该凸部232’与凹处216’具有卡合的效果。优选地,H1/W比值为0.5时,可兼顾散热与固定性且H1不会有过小而难加工的问题。换言之,此时该凸部232’的剖面为鸠尾(dovetail)的外形,其具有最佳的卡合的效果,亦即可限制该导热垫230相对于该印刷电路板210沿X轴方向及Z轴方向滑动。参照图9b,该凸部232’的剖面由顶边242’及两侧边244’所构成。优选地,该凸部232’的剖面的侧边244’与该本体236表面238之间的夹角A、B介于约10与约90度之间。最佳地,该凸部232’的剖面的侧边244’与该本体236表面238之间的夹角A、B为45度。
参照图10a,就第二种形式的凸部232”与凹处216”的组合而言,若该凸部232”的剖面的顶宽度H1等于底宽度H2,且该凸部232”的剖面的顶宽度H1(或底宽度H2)与该导热垫230本体236的宽度W的比值小于1,则该凸部232”与凹处216”具有卡合的效果。优选地,H1/W比值为0.5时,可兼顾散热与固定性且H1不会有过小而难加工的问题。换言之,此时该凸部232”的剖面为矩形的外形,其具有较佳的卡合的效果,亦即可限制该导热垫230沿X轴方向相对于该印刷电路板210滑动。参照图10b,该凸部232”的剖面由顶边242”及两侧边244”所构成。该凸部232”的剖面的侧边244”与该本体236表面238之间的夹角A、B为90度。
参照图11a,就第三种形式的凸部232”’与凹处216”’的组合而言,若该凸部232”’的剖面的顶宽度H1小于底宽度H2(诸如顶宽度H1与底宽度H2的比值小于0.9),且该凸部232”’的剖面的底宽度H2与该导热垫230本体236的宽度W的比值小于1,则该凸部232”’与凹处216”’仍具有卡合的效果。优选地,H1/W比值为0.5时,可兼顾散热与固定性且H1不会有过小而难加工的问题。换言之,此时该凸部232”’的剖面为梯形的外形,其仍具有卡合的效果,亦即仍可限制该导热垫230沿X轴方向相对于该印刷电路板210滑动。参照图11b,该凸部232”’的剖面由顶边242”’及两侧边244”’所构成。优选地,该凸部232”’的剖面的侧边244”’与该本体236表面238之间的夹角A、B介于90与170度之间。最佳地,该凸部232”’的剖面的侧边244”’与该本体236表面238之间的夹角A、B为135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导热垫不需通过黏附层贴附于该印刷电路板上,因此不会降低散热效果。另外,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导热垫会伸入至印刷电路板中(亦即该导热垫的第二结合部卡合于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一结合部),使该导热垫充分与该印刷电路板接触,这样设计不仅容易组装对准,且该印刷电路板与该导热垫接触面积增加而使热传导的效果更佳,进而提高该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发光效率。
参照图12,其显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光装置300。该发光装置300包含光源单元302、印刷电路板310及导热垫330。第二种实施例中的发光装置300大体上类似于第一种实施例中的发光装置200,其中类似的组件标示类似的标号。第二种实施例中的发光装置300与第一种实施例的发光装置200的主要差异在于该光源单元302为多个发光二极管沿二维方向排列的平面式灯架。
在本实施例中,该印刷电路板310的第一结合部316包含至少一凹处,该导热垫330的第二结合部332包含至少一凸部,且该凸部卡合于该凹处,由此使该导热垫330固定于该印刷电路板310的下表面314。相反地,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316包含至少一凸部(图未示),该第二结合部332包含至少一凹处(图未示),且该凸部卡合于该凹处,由此亦可使该导热垫固定于该印刷电路板的下表面。
参照图13a至13b,在本实施例中,该导热垫330可为下列形式,并具有接触面334,该接触面334定义有长度方向(亦即Y轴方向)及宽度方向(亦即X轴方向),且该凸部332’位于该接触面334。参照图13a,该凸部332’为沿该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延伸的十字条形状,其中该凸部332’通过上下堆栈方式而卡合于该凹处316’。参照图13b,该凸部332”为沿该长度方向延伸直线式的条形状,并通过上下堆栈方式或左右滑入方式而卡合于该凹处316”。或者,该凸部332”为沿该宽度方向延伸直线式的条形状(图未示),并通过上下堆栈方式或左右滑入方式而卡合于该凹处。
参照图14,其显示一种利用本发明的发光装置200的侧边光源形式背光模块120b。该侧边光源形式背光模块120b包含导光板130、发光装置200、反射罩(诸如U型反射罩)134、反射板136及多个光学膜片124。该发光装置200安装于该导光板130的至少一侧边132上。该反射罩134环绕该发光装置200,且该反射罩134的开口138面向该导光板130的侧面132,用于将该发光装置200的光源单元的光线反射至该导光板130。该反射板136固定于该导光板130的底面。该光学膜片124,诸如棱镜片及扩散片等,固定于该导光板130的顶面。该背光模块120b还包含背壳142及框架144,其中该背壳142与该框架144相结合,用于将该导光板130、该发光装置200、该反射罩134、该光学膜片组124及该反射板136固设于该背壳142与该框架144的间。该导热垫230接触于该反射罩134,用于将该发光装置200的热量传送至该反射罩134。该反射罩134接触于该背壳142,用于将该发光装置200的热量传送至该背壳142。
参照图15,其显示一种利用本发明的发光装置300的直下光源形式背光模块120a。该直下光源形式背光模块120a并包含背壳122、发光装置300及多个光学膜片124。该背壳122具有底板126,用于承载该发光装置300,并使该发光装置300配置于该背壳122内,其中该导热垫330接触于该底板126,用于将该发光装置300的热量传送至该底板126。该光学膜片124,诸如棱镜片及扩散片配置于该背壳122的上方。
另外,本发明的背光模块120a、120b可应用于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含液晶面板及本发明的背光模块120a、120b。该背光模块120a、120b配置于该液晶面板的下方,用于将该发光装置300、200的光源单元所发出的光线,均匀的分配至该液晶面板上。该液晶显示器还包含外框,用于固定该液晶面板与本发明的背光模块120a、120b。
虽然本发明已以前述实施例公开,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发光装置,包含:
光源单元;
印刷电路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第一结合部,其中所述上表面用于承载所述光源单元,所述下表面相对于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结合部位于所述下表面上;以及
导热垫,包含第二结合部,其卡合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由此使所述导热垫固定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下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结合部包含至少一凹处,所述第二结合部包含至少一凸部,且所述凸部卡合于所述凹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导热垫的凸部厚度不大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厚度与所述线路层的厚度的差值。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导热垫还包含本体,所述凸部位于所述本体上,且所述本体厚度与凸部厚度的比值小于15。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形状为矩形块状、圆形块状和十字形块状其中的一种。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剖面具有顶宽度及底宽度,所述凸部的剖面的顶宽度大于底宽度,且所述凸部的剖面的顶宽度与所述导热垫的宽度的比值小于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剖面的顶宽度与所述导热垫的宽度的比值为0.5。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底宽度与顶宽度的比值小于0.9。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剖面由顶边及两侧边所构成,且所述凸部的剖面的侧边与所述本体表面之间的夹角介于约10与约90度之间,或介于约90与约170度之间。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剖面的侧边与所述本体表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剖面的侧边与所述本体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35度。
12、一种背光模块,包含:
导光板,具有侧面;
发光装置,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并包含:
光源单元;
印刷电路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第一结合部,其中所述上表面用于承载所述光源单元,所述下表面相对于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结合部位于所述下表面;以及
导热垫,包含第二结合部,其卡合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由此使所述导热垫固定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下表面;以及
反射罩,环绕所述发光装置,并包含开口面向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用于将所述光源单元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其中所述导热垫接触于所述反射罩,用于将所述发光装置的热量传送至所述反射罩。
13、一种背光模块,包含:
发光装置,包含;
光源单元;
印刷电路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及第一结合部,其中所述上表面用于承载所述光源单元,所述下表面相对于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结合部位于所述下表面;以及
导热垫,包含第二结合部,其卡合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由此使所述导热垫固定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下表面;以及
背壳,具有底板,用于承载所述发光装置,并使所述发光装置配置于所述背壳内,其中所述导热垫接触于所述底板,用于将所述发光装置的热量传送至所述底板。
CN200810083214A 2008-03-04 2008-03-04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 Pending CN1015261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83214A CN101526199A (zh) 2008-03-04 2008-03-04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83214A CN101526199A (zh) 2008-03-04 2008-03-04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6199A true CN101526199A (zh) 2009-09-09

Family

ID=41094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3214A Pending CN101526199A (zh) 2008-03-04 2008-03-04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2619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5620A (zh) * 2010-04-30 2011-11-09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N102606903A (zh) * 2011-01-21 2012-07-25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5620A (zh) * 2010-04-30 2011-11-09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N102235620B (zh) * 2010-04-30 2016-06-29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N102606903A (zh) * 2011-01-21 2012-07-25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82125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9110214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1614352B (zh)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模块
KR10147213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US8807772B2 (en) Backlight unit, display device therewith, and lighting systems therewith
US8462291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film positioning function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77427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684908A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N102454926A (zh)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
TW201033694A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3133945B (zh) 用来提供光源至显示面板的背光模块与其显示装置
CN101338867A (zh)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430054A (zh) 平面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N102102863B (zh) 发光源散热构造及背光模块
CN102563469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N102954397B (zh) 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照明系统
CN101749600A (zh) 具有片状光学元件定位效果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TWI385449B (zh)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模組
US8523418B2 (en) LED light bar and backlight modul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1401698Y (zh) 背光模组
TW200811531A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3899976A (zh) 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526199A (zh) 背光模块及其发光装置
TWI497012B (zh) 光源模組
JP2012084327A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