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5745B - 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95745B CN101495745B CN2007800282839A CN200780028283A CN101495745B CN 101495745 B CN101495745 B CN 101495745B CN 2007800282839 A CN2007800282839 A CN 2007800282839A CN 200780028283 A CN200780028283 A CN 200780028283A CN 101495745 B CN101495745 B CN 1014957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gative pressure
- fuel
- channel
- carburetor
- fuel t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10763 heavy fuel oi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7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047—Layout or arrangement of systems for feeding fuel
- F02M37/0052—Details on the fuel return circuit; Arrangement of pressure regu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011—Constructional detail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of elements of fuel systems; Materials therefor
- F02M37/0023—Valves in the fuel supply and return syste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4—Feeding by means of driven pumps
- F02M37/046—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diaphragm-type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5/00—Float-controlle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a constant fuel level
- F02M5/12—Other details, e.g. floats, valves, setting devices or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Float Valves (AREA)
- Control Of The Air-Fuel Ratio Of Carburetor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在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中包括:燃料供给通道(15),其连接燃料箱(TF)和浮子室(10);负压通道(17),其连接进气通道(8)和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燃料抽取通道(16),其连接浮子室(10)和燃料箱(TF);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其跨设于燃料供给通道(15)和负压通道(17);负压稳压箱(TS),其设于负压通道(17);以及隔膜泵(PD),其与燃料抽取通道(16)连接,在负压稳压箱(TS)的负压力作用下动作,通过转换旋塞阀(CO)的切换,利用在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下动作的隔膜泵(PD)使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返回燃料箱(TF)。由此,化油器的浮子室内的残存燃料在积蓄于负压稳压箱内的进气负压作用下能够可靠地返回燃料箱,并能够通过单一的转换旋塞阀的切换操作进行残存燃料的抽取,部件个数减少且廉价地提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下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在具有浮子式化油器的发动机中,当该发动机停止时,利用发动机的负压发生部产生的负压使浮子室内残存的燃料返回到燃料箱中。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通用小型发动机等具有浮子式化油器的发动机中,在该发动机不使用的状态下,在化油器的浮子室内残存有燃料的状态下长时间放置后,该残存燃料在浮子室内逐渐氧化并橡胶质化,该燃料堵塞住主量孔(main jet)、通气孔等,使得发动机的起动不良、运转不顺畅,此外,存在当发动机翻倒时该残存燃料通过喷嘴流入到进气通道中等不良情况。
为了消除这种不良情况,以往在化油器的下部设置放泄塞(drainplug),在发动机使用后,或者进行保管前,手动操作放泄塞进行抽取残存燃料的作业,然而所述作业不仅有操作麻烦的问题,而且会污染发动机的周围,产生环境方面的问题。
因此,例如在后述的专利文献1、2中已经公开有如下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在到发动机停止为止,利用发动机的进气负压,自动地抽取化油器的浮子室内的燃料,并使该燃料返回到燃料箱中。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0-278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1-59427号公报
然而,在这些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内容中,由于是利用进气负压力使浮子室内的残存燃料返回到燃料箱中,因此特别是在发动机完全停止后,有着难以将浮子室内的残存燃料一点不剩地吸出的问题,并且为了吸出残存燃料,需要具有多个旋塞阀和使这些旋塞阀动作的联动机构,因此会招致部件个数增多、结构复杂化以致成本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新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用于具有浮子式化油器的发动机中,具有通气装置的燃料箱内的燃料经由单一的转换旋塞阀供给该浮子式化油器,其第一特征在于,该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包括:燃料供给通道,其连接燃料箱的底部和化油器的浮子室;负压通道,其连接发动机的负压发生部和隔膜泵的负压动作室;燃料抽取通道,其连接化油器的浮子室的底部和燃料箱的上部;单一的转换旋塞阀,其跨设于燃料供给通道和负压通道,选择性地切换燃料供给通道的连通和隔断、负压通道的连通和隔断以及负压通道与空气的连通和隔断;负压稳压箱,其设于发动机的负压发生部和单一的转换旋塞阀之间的负压通道上;以及所述隔膜泵,其连接在燃料抽取通道的途中,在负压稳压箱的负压力作用下动作,
基于单一的转换旋塞阀的切换控制,将燃料箱内的燃料供给到所述浮子室,并且,通过在负压稳压箱内的积蓄负压下动作的隔膜泵来抽吸浮子室内的残存燃料并使该残存燃料返回燃料箱。
此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用于具有浮子式化油器的发动机中,具有通气装置的燃料箱内的燃料经由单一的转换旋塞阀供给该浮子式化油器,其第二特征在于,该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包括:燃料供给通道,其连接燃料箱的底部和化油器的浮子室;负压通道,其连接发动机的负压发生部和隔膜泵的负压动作室;燃料抽取通道,其连接化油器的浮子室的底部和燃料箱的上部;单一的转换旋塞阀,其跨设于燃料供给通道和负压通道,选择性地切换燃料供给通道的连通和隔断以及负压通道的连通和隔断;负压稳压箱,其设于发动机的负压发生部和单一的转换旋塞阀之间的负压通道上;以及所述隔膜泵,其连接在燃料抽取通道的途中,在负压稳压箱的负压力作用下动作,并且在负压动作室设有空气连通通道,
基于单一的转换旋塞阀的切换控制,将燃料箱内的燃料供给到所述浮子室,并且,通过隔膜泵抽吸浮子室内的残存燃料并使该残存燃料返回燃料箱。
进而,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用于具有浮子式化油器的发动机中,燃料箱内的燃料经由单一的转换旋塞阀供给该浮子式化油器,其第三特征在于,该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包括:燃料供给通道,其连接密闭状燃料箱的底部和化油器的浮子室;负压通道,其连接发动机的负压发生部和燃料箱上部的密闭状空气室;燃料抽取通道,其连接化油器的浮子室的底部和燃料箱的上部的密闭状空气室;单一的转换旋塞阀,其跨设于燃料供给通道和负压通道,选择性地切换燃料供给通道的连通和隔断、负压通道的连通和隔断以及负压通道与空气的连通和隔断;以及负压稳压箱,其设于发动机的负压发生部和单一的转换旋塞阀之间的负压通道上,
基于单一的转换旋塞阀的切换控制,将燃料箱内的燃料供给到所述浮子室,并且,通过负压稳压箱内的积蓄负压来抽吸浮子室内的残存燃料并使该残存燃料返回燃料箱。
进而,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在所述第一至第三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发生部为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进气通道或者发动机的曲轴室。
根据本发明的各种特征,能够通过积蓄在负压稳压箱中的负压,使浮子室内的残存燃料特别是在发动机停止后也能够可靠地返回到燃料箱中,此外,能够通过单一的转换旋塞阀进行残存燃料的抽取,部件个数减少且廉价地提供,故障较少且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的整体系统图。
图2是沿图1的箭头2观察虚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2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转换旋塞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第一实施例的转换旋塞阀的作用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转换旋塞阀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转换旋塞阀的作用图。
图11是第三实施例所述的转换旋塞阀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例的转换旋塞阀的作用图。
图13是第四实施例所述的转换旋塞阀的剖视图。
图14是第四实施例的转换旋塞阀的作用图。
图15是第五实施例所述的隔膜泵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第六实施例所述的隔膜泵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第七实施例所述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的整体系统图。
图18A是第八实施例所述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的整体系统图。
图18B是第八实施例的变形例所述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的整体系统图。
图19是沿图18A的箭头19观察虚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20是沿图19的20-20线的剖视图。
图21是沿图20的21-21线的剖视图。
图22是第八实施例的转换旋塞阀的作用图。
图23是第九实施例所述的转换旋塞阀的剖视图。
图24是第九实施例的转换旋塞阀的作用图。
图25是第十实施例所述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的整体系统图。
标号说明
8:进气通道;10:浮子室;13:曲轴室;15:燃料供给通道;16:燃料抽取通道;17:负压通道;53:负压动作室(隔膜泵);E:发动机;CA:化油器;CO:转换旋塞阀;PD:隔膜泵;TF:燃料箱;TS:负压稳压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在附图中示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该实施例为在小型通用发动机中实施本发明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的情况。
首先,参照图1~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图1中,通用发动机E为OHV型四冲程发动机,在气缸1中,活塞2上部的燃烧室3与通过进气门4进行开闭的进气口5和通过排气门6进行开闭的排气口7连通。在与进气口5连通的进气通道8上,连接有以往公知的浮子式化油器CA,该浮子式化油器CA对该进气通道8进行燃料-空气混合气的供给控制,在较该化油器CA更靠下游侧的进气通道8上设有节气门9。浮子式化油器CA通常具有用于储存一定量燃料的浮子室10,在该浮子室10内设有主量孔12,该主量孔12经由主喷嘴11与进气通道8的喉管部连通并使主喷嘴11的下端浸渍在燃料内。
燃料箱TF配设在比发动机E更高的位置上,该燃料箱TF的下部和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经由燃料供给通道15相互连接,在该燃料供给通道15的途中,设有用于开闭该燃料供给通道15的转换旋塞阀CO(后述),通过该转换旋塞阀CO的切换控制,燃料箱TF内的燃料通过自然下落而供给到浮子室10内。在燃料箱TF的燃料箱盖19上设有普通的通气装置(未图示),该燃料箱TF内通过该通气装置进行与外部之间的换气作用。
此外,燃料箱TF的上部和浮子室10的下部经由燃料抽取通道16连接起来,在该燃料抽取通道16的途中设有后述的隔膜泵PD。
进而,所述进气通道8的较节气阀9更靠下游侧与所述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经由负压通道17连接起来,在该负压通道17的途中连接有用于积蓄负压的密闭状负压稳压箱TS,在该负压稳压箱TS和进气通道8之间的负压通道17的途中设有用于阻止负压流逆流的单向阀18,此外,所述转换旋塞阀CO设在所述负压稳压箱TS和隔膜泵PD之间的负压通道17上。
接着,参照图2~7对所述转换旋塞阀CO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转换旋塞阀CO的旋塞阀壳体20形成为上表面敞开的扁平圆筒状,在该旋塞阀壳体20上设有第一~第四的四个端口21~24,这些端口21~24分别与从旋塞阀壳体20向外侧延伸的第一~第四流出流入管25~28连接,第一、第三流出流入管25、27在旋塞阀壳体20的一侧相互平行地向外侧延伸,并且第二、第四流出流入管26、28在旋塞阀壳体20的另一侧相互平行地向外侧延伸。此外,在旋塞阀壳体20上,在第二、第四流出流入管26、28之间,开设有空气连通口30,在该空气连通口30的出口设有过滤器31。在旋塞阀壳体20内嵌合固定有圆盘状的支撑板32,在该支撑板32上分别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第四端口21~24连通的连通口33~36和与所述空气连通口30连通的连通口37。在旋塞阀壳体20的敞开面侧,在所述支撑板32上夹着密封件39嵌合有能够滑动旋转的盘状栓体38,该栓体38由环状的限制部件40保持在旋塞阀壳体20内并可自由旋转,所述限制部件40由螺钉41固定在旋塞阀壳体20的敞开面上。凸部38a一体地突出设置在栓体38的上表面中央部,该凸部38a与把柄42的凹部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嵌合,把柄42与栓体38通过螺钉43固定。在所述栓体38上贯穿设置有以其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连通槽45,通过由把柄42对栓体38进行旋转操作,所述连通槽45如后所述那样连通、隔断所述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或者连通、隔断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以及连通、隔断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与空气连通口30之间。
第一端口21经由第一流出流入管25与连通燃料箱TF下部的燃料供给通道15相连通,第二端口22经由第二流出流入管26与连通浮子室10的燃料供给通道15相连通。此外,第三端口23经由第三流出流入管39与连接后述的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的负压通道17相连通,第四端口24经由第四流出流入管28与连接负压稳压箱TS的负压通道17相连通。
接着,参照图1对隔膜泵PD的结构进行说明,该隔膜泵PD的泵壳体50通过将两个泵壳半体50a、50b一体冲压接合而形成密闭状,其内部气密地张紧设置有挠性隔膜51,该隔膜51将泵壳体50内部分隔成下部的泵室52和上部的负压动作室53。在负压动作室53内,设有对隔膜51向泵室52侧施力的隔膜弹簧54,进而设有将隔膜51保持在预定位置的止动件55。在泵壳体50的下部设有与泵室52连通的燃料通道56,在该燃料通道56的左右两侧相对地开设有入口57和出口58。入口57连接着与浮子室10的下部连通的上游侧的燃料抽取通道16,此外,出口58连接着与燃料箱TF的上部连通的下游侧的燃料供给通道16。在所述燃料通道56内设有一对单向阀59、60,这些单向阀59、60被设成阻止燃料从燃料箱TF向浮子室10逆流。
接着,对该第一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发动机E时,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保持在如图2、6所示的打开位置,该栓体38的连通槽45分别将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保持在连通状态以及将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保持在隔断状态。由此,燃料供给通道15形成为连通状态,燃料箱TF内的燃料被供给到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此外,通过隔断负压通道17,隔膜泵PD为不动作状态,燃料抽取通道16为隔断状态。在该状态下发动机E运转的话,进气通道8内的进气负压力经由下游侧的负压通道17作用于负压稳压箱TS,将负压力积蓄到该负压稳压箱TS中。
接着,当发动机E的未图示的发动机开关断开(OFF)时,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6的运转位置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保持在图8(a)所示的关闭位置。由此,该旋塞阀CO的栓体38的连通槽45位于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和第三端口23、第四端口24的中间位置,栓体38使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和第三端口23、第四端口24均处于隔断状态,因此燃料供给通道15为隔断状态,从燃料箱TF到浮子室10的燃料供给被中断,此外,负压通道17的隔断状态持续,因此隔膜泵PD维持不动作状态。该情况下,发动机E通过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继续运转。
接着,将转换旋塞阀CO从图8(a)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图8(b)所示位置,该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隔断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使燃料供给通道15保持为隔断状态,并且连通第三端口23、第四端口24,使负压通道17为连通状态,因此已被积蓄起来的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力通过负压通道17,作用于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使该泵PD变成动作状态。由此,隔膜泵PD将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吸取到其泵室52中。
接着,进一步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8(b)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图8(c)所示的位置,其栓体38的连通槽45使负压通道17维持连通状态,同时使该负压通道17与空气连通口30也连通。由此,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通过负压通道17与空气连通,该隔膜泵PD的隔膜51在隔膜弹簧54的弹力作用下向下方变形移位,能够将吸取到泵室52中的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压送到具有通气装置的燃料箱TF,由此,能够使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返回到燃料箱TF。
并且,通过所述转换旋塞阀CO对所述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进行抽取操作,在发动机开关断开后发动机E尚在持续运转时以及发动机的运转完全停止后,乃至在该运转停止并经过一段时间后,都能够通过在负压稳压箱TS内维持的负压力使浮子室10内的燃料无残余且可靠地返回到燃料箱TF。
如上所述,在发动机E停止后,在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内,残存燃料自动地被除去,即使在发动机E经过长期的保管的情况下,也能够解决由浮子室10的残存燃料引起的上述课题。
接着,参照图9、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该第二实施例的转换旋塞阀CO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略有不同,其他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
在旋转自如地收纳在中空圆筒状的旋塞阀壳体20内的圆盘状栓体38上,在周向和径向上隔开间隔地贯穿设置有以该栓体38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第一连通槽145(1)和第二连通槽145(2)。第一连通槽145(1)的周向长度比第二连通槽145(2)的周向长度短。
该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比,能够减小栓体38的旋转角度来进行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的抽取,在发动机E运转时,如图9所示,栓体38的第一连通槽145(1)使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连通,使燃料供给通道15维持连通状态,此外,第二连通槽145(2)位于中立位置,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被隔断,负压通道17为隔断状态。因此,通过发动机E的运转,燃料箱TF内的燃料供给到浮子室10,并且,进气通道8内的进气负压作用于负压稳压箱TS,在该稳压箱TS中积蓄负压。
接着,当发动机E的发动机开关断开时,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6的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并保持在图10(a)所示的关闭位置。由此,该旋塞阀CO的栓体38的第一连通槽145(1)和第二连通槽145(2)均位于中立位置,栓体38处于将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和第三端口23、第四端口24均隔断的状态,因此燃料供给通道15为隔断状态,从燃料箱TF到浮子室10的燃料供给被中断,此外,负压通道17继续隔断状态,因此隔膜泵PD维持不动作状态。
接着,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10(a)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图10(b)所示位置,第一连通槽145(1)位于中立位置,另一方面第二连通槽145(2)连通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将燃料供给通道15保持为隔断状态并使负压通道17为连通状态,因此已被积蓄起来的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力通过负压通道17,作用于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使隔膜泵PD变成动作状态。由此,隔膜泵PD将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吸取到其泵室52中。
接着,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10(b)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图10(c)所示的位置,其栓体38的第二连通槽145(2)使负压通道17维持连通状态,同时使该负压通道17与空气连通口30也连通。由此,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通过负压通道17与空气连通,该隔膜泵PD的隔膜51在隔膜弹簧54的弹力作用下向下方变形移位,能够将吸取到泵室52中的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压送到燃料箱TF,由此,能够使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返回到燃料箱TF。
因此,该第二实施例的装置在起到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在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上设有专门进行燃料供给通道15的连通、隔断的第一连通槽145(1)和专门进行负压通道17的连通、隔断的第二连通槽145(2),因此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装置相比栓体38的旋转角度减小,并且可以使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返回到燃料箱TF。
接着,参照图11、12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
该第三实施例的转换旋塞阀CO的结构与所述第一、第二实施例略有不同,对与第一、第二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
在旋转自如地收纳在中空圆筒状的旋塞阀壳体20内的圆盘状栓体38上,贯穿设置有一个以该栓体38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连通槽245,该连通槽245的周向的长度比第一实施例的连通槽45的周向长度更短,此外,在栓体38上设于与所述第一~第四端口21~24处在同心圆上的空气连通口30位于靠近第三端口23的位置。并且,在进行燃料的抽取操作时,栓体38在图11、图12中被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操作。该第三实施例通过追加在隔膜泵PD动作后暂时隔断负压通道17的行程,从而能够在负压稳压箱TS中积蓄进气负压,即使隔膜泵PD的容量减小也能够使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可靠地返回到燃料箱TF中。
在发动机E运转时,如图11所示,栓体38的连通槽245使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连通,将燃料供给通道15维持在连通状态,而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被隔断,负压通道17为隔断状态。通过发动机E的运转,燃料箱TF内的燃料被供给到浮子室10,此外,进气通道8内的进气负压作用于负压稳压箱TS,在该稳压箱TS中积蓄负压。
当发动机E的发动机开关断开时,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11的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如图12(a)所示将连通槽245保持在中立位置。由此,栓体38处于将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均隔断的状态,因此燃料供给通道15为隔断状态,从燃料箱TF到浮子室10的燃料供给被中断,此外,负压通道17继续隔断状态,因此隔膜泵PD维持不动作状态。
接着,将转换旋塞阀CO从图12(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图12(b)所示位置,连通槽245连通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使燃料供给通道15保持为隔断状态并使负压通道17为连通状态,因此已被积蓄起来的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通过负压通道17,作用于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使隔膜泵PD变成动作状态。由此,隔膜泵PD将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吸取到其泵室52中。
接着,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从图12(b)继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图12(c)所示的位置,连通槽245将负压通道17隔断,因此负压稳压箱TS与隔膜泵PD的连通也被隔断,从负压稳压箱TS向隔膜泵PD供给的负压被中断,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力被维持。进而,将栓体38从图12(c)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图12(d)所示的位置后,该栓体38的连通槽245将空气连通口30与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连通。由此,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与空气连通,该隔膜泵PD的隔膜51在隔膜弹簧54的弹力作用下向下方变形移位,能够将吸取到泵室52中的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压送到燃料箱TF,由此,能够使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返回到燃料箱TF。
因此,该第三实施例的装置在起到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在所述燃料抽取行程中,追加如所述图12(c)所示的过程,从而能够在对隔膜泵PD作用负压力之后,隔断负压稳压箱TS与隔膜泵PD的连通,因此能够使负压稳压箱TS积蓄必要的负压,从而可以通过容量较小的隔膜泵PD进行燃料的抽取作业。并且,通过反复进行图12(b)、图12(c)和图12(d)的栓体38的动作,能够连续且高效地进行燃料的抽取作业。
接着,参照图13、14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
该第四实施例的转换旋塞阀CO的结构与所述第三实施例略有不同,具体来说,本第四实施例具有第一连通槽345(1)和第二连通槽345(2)来取代第三实施例的一个连通槽245,其他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相同。
在栓体38上设置有以该栓体38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第一连通槽345(1)和第二连通槽345(2),这些第一连通槽345(1)和第二连通槽345(2)在周向和径向错开位置,并且,第一连通槽345(1)位于第二连通槽345(2)的径向外侧,并且第一连通槽345(1)的周向长度比第二连通槽345(2)的周向长度稍长。
栓体38在图13、图14中被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操作。与所述第三实施例相同地,通过追加在隔膜泵PD动作后暂时隔断负压通道17的行程,从而能够在负压稳压箱TS中积蓄进气负压,即使隔膜泵PD的容量减小也能够使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可靠地返回到燃料箱TF中。
在发动机E运转时,如图13所示,栓体38的第一连通槽345(1)使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连通,使燃料供给通道15维持连通状态,此外,第二连通槽345(2)位于中立位置,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被隔断,负压通道17为隔断状态。通过发动机E的运转,燃料箱TF内的燃料被供给到浮子室10,此外,进气通道内的进气负压作用于负压稳压箱TS,在该稳压箱TS中积蓄负压。
当发动机E的发动机开关断开时,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从图13的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如图14(a)所示将第一连通槽345(1)和第二连通槽345(2)均保持在中立位置。由此,栓体38处于将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以及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均隔断的状态,因此燃料供给通道15为隔断状态,从燃料箱TF到浮子室10的燃料供给被中断,此外,负压通道17继续隔断状态,因此隔膜泵PD维持不动作状态。
接着,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14(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图14(b)所示位置,第二连通槽345(2)连通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将燃料供给通道15保持为隔断状态并使负压通道17为连通状态,因此已被积蓄起来的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通过负压通道17,作用于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使隔膜泵PD变成动作状态。由此,隔膜泵PD将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吸取到其泵室52中。
接着,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14(b)继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图14(c)所示的位置,第二连通槽345(2)移动到将负压通道17隔断的位置,因此负压稳压箱TS与隔膜泵PD的连通也被隔断,从负压稳压箱TS向隔膜泵PD供给的负压被中断,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力被维持。进而,将栓体从图14(c)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图14(d)所示的位置时,该第二连通槽345(2)通过负压通道17将空气连通口30与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连通。由此,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与空气连通,该隔膜泵PD的隔膜51在隔膜弹簧54的弹力作用下向下方变形移位,能够将吸取到泵室52中的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压送到燃料箱TF,由此,能够使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返回到燃料箱TF。
因此,该第四实施例的装置在起到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在所述燃料抽取行程中,追加如所述图14(c)所示的行程,从而能够在对隔膜泵PD作用负压力之后,隔断负压稳压箱TS与隔膜泵PD的连通,因此能够使负压稳压箱TS积蓄必要的负压,从而可以通过容量较小的隔膜泵PD进行燃料的抽取作业。并且,通过反复进行图14(b)、图14(c)和图14(d)的栓体动作,能够连续且高效地进行燃料的抽取作业。
接着,参照图15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15中,与所述第一~第四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
在该第五实施例中,在隔膜泵PD的泵壳体50上设置与负压动作室53连通的空气连通通道430,来取代所述第一~第四实施例中设于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上的空气连通口30。在该空气连通通道430的途中设有固定节气孔432,并且在出入口设有过滤器431。在转换旋塞阀CO使负压通道17为连通状态时,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力通过负压通道17作用于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使隔膜51如图15的双点划线所示变形移动,将浮子室10的残存燃料吸入到该泵PD的泵室52中。然后,通过转换旋塞阀CO进行负压通道17的隔断操作,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内的负压通过空气连通通道430被徐缓地放出到空气中,其负压力徐缓降低,由此,隔膜泵PD的隔膜51如图15的实线所示,向下方变形移动,将抽吸到泵室52内的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压送到燃料箱TF中。
因而,根据第五实施例,无需在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上设置空气连通口30,此外,无需将该栓体38向空气连通侧旋转的操作。
接着,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16中对与所述第一~第五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
在该第六实施例中,在隔膜泵PD的泵壳体50上设置与负压动作室53连通的空气连通通道530,来取代所述第一~第四实施例中设于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上的空气连通口30。在该空气连通通道530的途中设有电磁开闭阀532,该电磁开闭阀532通常保持在关闭位置,在收到来自转换旋塞阀CO的操作信号后进行打开动作。此外,在该空气连通通道的出入口设有过滤器531。
在转换旋塞阀CO使负压通道17为连通状态时,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力通过负压通道17作用于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使可弯曲的隔膜如图16的双点划线所示变形移动,将浮子室10的残存燃料吸入到该泵PD的泵室52中。接着,通过转换旋塞阀CO进行负压通道17的隔断操作,与此联动地打开电磁开闭阀532,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内的负压力通过空气连通通道531被徐缓放出到空气中,隔膜51如图16的实线所示,向下方变形移动,将吸取到泵室52内的燃料通过燃料抽取通道16压送到燃料箱TF中。
因而,根据第六实施例,无需在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上设置空气连通口30,此外,无需将该栓体38向空气连通侧旋转的操作。
接着,参照图17,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17中对与所述第一~第六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
在所述第一~第六实施例中都是将用于使化油器CA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动作的负压从发动机E的通气系统的进气通道8中抽出,与此相对地,在该第七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力是从发动机E的曲轴室13中抽出的,其他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曲轴室13的一侧开设有抽负压口14,该抽负压口14连接着与负压稳压箱TS连通的负压通道17。
通过发动机E的运转而在曲轴室13内产生的负压,经由单向阀18被积蓄到负压稳压箱TS中,被用作化油器CA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的动力源。
接着,参照图18A、图19~图22,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18A、图19~图22的各图中,对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
该第八实施例是省略了所述第一~第七实施例中的隔膜泵PD的情况,燃料箱TF构成为在其燃料箱盖19上没有设置通气装置的密闭(气密)型燃料箱。
密闭型燃料箱TF配设在比发动机E更高的位置上,该密闭型燃料箱TF的下部和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经由燃料供给通道15相连接,在该燃料供给通道15的途中,设有用于开闭该燃料供给通道15的转换旋塞阀CO,通过该转换旋塞阀CO的切换控制,燃料箱TF内的燃料通过自然下落供给到浮子室10内。
此外,燃料箱TF的密闭状空气室A的上部经由燃料抽取通道16与浮子室10的下部直接连接。发动机E的进气通道8的较节气阀9更靠下游侧的部分经由负压通道17与燃料箱TF的密闭状空气室A的上部连接起来,在该负压通道17的途中连接有积蓄负压的密闭状的负压稳压箱TS。在该负压稳压箱TS和进气通道8之间的负压通道17的途中设有阻止负压流逆流的单向阀18,此外,在所述负压稳压箱TS和燃料箱TF之间的负压通道17上设有所述转换旋塞阀CO。
所述转换旋塞阀CO具有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转换旋塞阀CO大致相同的结构,但是其设于栓体38上的第一连通槽745(1)、第二连通槽745(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旋转自如地设于转换旋塞阀CO的旋塞阀壳体20内的圆盘状的栓体38上,圆弧状的第一连通槽745(1)和第二连通槽745(2)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于以该栓体38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第一连通槽745(1)可以连通、隔断被设于旋塞阀壳体20上的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此外,第二连通槽745(2)可以连通、隔断设于旋塞阀壳体20上的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此外,在旋塞阀壳体20上接近第三端口23地设有空气连通口30,该空气连通口30可与第二连通槽745(2)连通。
在使用发动机E时,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保持在如图21所示的打开位置,栓体38的第一连通槽745(1)使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连通。此外,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被保持为隔断状态,进而,第二连通槽745(2)将第三端口23与空气连通口30连通。因此,燃料供给通道15成为连通状态,燃料箱TF内的燃料被供给到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此外,燃料箱TF的密闭状空气室A与空气连通。在该状态下开始发动机E的运转的话,进气通道8内的进气负压经由负压通道17作用于负压稳压箱TS,在该稳压箱TS中积蓄负压。
接着,当发动机E的发动机开关断开时,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所述图21的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保持在图22(a)所示的关闭位置。由此,该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的第一连通槽745(1)和第二连通槽745(2)均位于中立位置,栓体38处于将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和第三端口23、第四端口24均隔断的状态,因此燃料供给通道15为隔断状态,从燃料箱TF到浮子室10的燃料供给被中断,此外,负压通道17保持隔断状态,燃料箱TF的密闭状空气室A与空气的连通状态被中断。
接着,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22(a)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图22(b)所示位置,该栓体38隔断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使燃料供给通道15保持为隔断状态,并连通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使负压通道17为连通状态,因此已被积蓄起来的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力通过负压通道17,直接作用于燃料箱TF的密闭状空气室A,使该空气室A变成高负压状态。由此,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被吸取到燃料箱TF的空气室A中。
如上所述,通过转换旋塞阀CO的转动操作,能够使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力直接作用于燃料箱TF的密闭状空气室A,由此能够使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自动地返回到燃料箱TF中。
并且,若通过所述转换旋塞阀CO对所述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进行抽取操作,则在发动机开关断开后发动机E尚在继续运转的情况下,以及发动机的运转完全停止后,乃至在该运转停止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都能够通过在负压稳压箱TS内维持的负压力使浮子室10内的燃料毫无残留且可靠地返回到燃料箱TF。
如上所述,在发动机E停止后,在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内,残存燃料自动地被除去,即使在发动机E经过长期的保管的情况下,也能够解决由浮子室10的残存燃料引起的所述课题。
在图18B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变形例。
在该图18B中,对与所述第八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
在该变形例中,在连接密闭状燃料箱TF和浮子室10的燃料抽取通道16的途中设有单向阀v。该单向阀v阻止流过燃料抽取通道16的燃料从燃料箱TF向浮子室10逆流回去,由此,在发动机E的运转中,燃料箱TF内的空气不会混入到浮子室10内的燃料中。
接着,参照图23、24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23、24中,对与所述第八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
该第九实施例为与所述第八实施例大致相同的结构,仅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的结构与所述第八实施例稍有不同。亦即,贯穿设置于栓体38上的圆弧状的第一连通槽845(1)、第二连通槽845(2),在周向和径向上错开位置地配置于以该栓体38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在使用发动机E时,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保持在如图23所示的打开位置,栓体38的第一连通槽845(1)使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保持为连通状态,此外,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保持为隔断状态,进而,第二连通槽845(2)将第三端口23与空气连通口30连通。由此,燃料供给通道15成为连通状态,燃料箱TF内的燃料被供给到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此外,燃料箱TF的密闭状空气室A与空气连通。在该状态下使发动机E的运转的话,进气通道8内的进气负压经由负压通道17作用于负压稳压箱TS,在该稳压箱TS中积蓄负压。
接着,当发动机E的运转停止时,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23的运转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保持在图24(a)所示的关闭位置。由此,该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的第一连通槽845(1)和第二连通槽845(2)均位于中立位置,栓体38处于将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和第三端口23、第四端口24均隔断的状态,因此燃料供给通道15为隔断状态,从燃料箱TF到浮子室10的燃料供给被中断,此外,燃料箱TF的密闭状空气室A维持与空气连通的状态。
接着,将转换旋塞阀CO的栓体38从图24(a)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图24(b)所示位置,该栓体38隔断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保持燃料供给通道15的隔断状态,并连通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使负压通道17为连通状态,同时中断空气室A与空气的连通,因此已被积蓄起来的负压稳压箱TS内的负压通过负压通道17,作用于燃料箱TF的密闭状空气室A,使该空气室A变成高负压状态。由此,将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被吸取到燃料箱TF的空气室中。
接着,参照图25,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25中,对与所述第八、第九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
在所述第八、第九实施例中,均是将用于使化油器CA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动作的负压,从发动机E的进气系统的进气通道8抽出,与此相对地,在本第十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力是从发动机E的曲轴室13中抽出的,其他结构与所述第八、第九实施例相同。在曲轴室13的一侧开设有抽负压口14,该抽负压出口14连接着与负压稳压箱TS连通的负压通道17。
通过发动机E的运转而在曲轴室13内产生的负压,经由单向阀18被积蓄到负压稳压箱TS中,被用作化油器CA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的动力源。
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第一~第十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实施例。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是对将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实施在OHC型四冲程通用发动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当然也能够将其实施在其他具有浮子式化油器的发动机中。
Claims (4)
1.一种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用于具有浮子式化油器的发动机中,具有通气装置的燃料箱(TF)内的燃料经由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供给该浮子式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该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包括:燃料供给通道(15),其连接燃料箱(TF)的底部和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负压通道(17),其连接发动机(E)的负压发生部和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燃料抽取通道(16),其连接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的底部和燃料箱(TF)的上部;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其跨设于燃料供给通道(15)和负压通道(17),选择性地切换燃料供给通道(15)的连通和隔断、负压通道(17)的连通和隔断以及负压通道(17)与空气的连通和隔断;负压稳压箱(TS),其设于发动机(E)的负压发生部和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之间的负压通道(17)上;以及所述隔膜泵(PD),其连接在燃料抽取通道(16)的途中,在负压稳压箱(TS)的负压力作用下动作,
基于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的切换控制,将燃料箱(TF)内的燃料供给到所述浮子室(10),并且,通过在负压稳压箱(TS)内的积蓄负压下动作的隔膜泵(PD)来抽吸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并使该残存燃料返回燃料箱(TF)。
2.一种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用于具有浮子式化油器的发动机中,具有通气装置的燃料箱(TF)内的燃料经由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供给该浮子式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该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包括:燃料供给通道(15),其连接燃料箱(TF)的底部和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负压通道(17),其连接发动机(E)的负压发生部和隔膜泵(PD)的负压动作室(53);燃料抽取通道(16),其连接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的底部和燃料箱(TF)的上部;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其跨设于燃料供给通道(15)和负压通道(17),选择性地切换燃料供给通道(15)的连通和隔断以及负压通道(17)的连通和隔断;负压稳压箱(TS),其设于发动机(E)的负压发生部和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之间的负压通道(17)上;以及所述隔膜泵(PD),其连接在燃料抽取通道(16)的途中,在负压稳压箱(TS)的负压力作用下动作,并且在负压动作室(53)设有空气连通通道(430;530),
基于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的切换控制,将燃料箱(TF)内的燃料供给到所述浮子室(10),并且,通过隔膜泵(PD)抽吸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并使该残存燃料返回燃料箱(TF)。
3.一种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用于具有浮子式化油器的发动机中,密闭状的燃料箱(TF)内的燃料经由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供给该浮子式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该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包括:燃料供给通道(15),其连接燃料箱(TF)的底部和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负压通道(17),其连接发动机(E)的负压发生部和燃料箱(TF)上部的密闭状空气室(A);燃料抽取通道(16),其连接化油器(CA)的浮子室(10)的底部和燃料箱(TF)上部的密闭状空气室(A);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其跨设于燃料供给通道(15)和负压通道(17),选择性地切换燃料供给通道(15)的连通和隔断、负压通道(17)的连通和隔断以及负压通道(17)与空气的连通和隔断;以及负压稳压箱(TS),其设于发动机(E)的负压发生部和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之间的负压通道(17)上,
基于单一的转换旋塞阀(CO)的切换控制,将燃料箱(TF)内的燃料供给到所述浮子室(10),并且,通过负压稳压箱(TS)内的积蓄负压来抽吸浮子室(10)内的残存燃料并使该残存燃料返回燃料箱(TF)。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发生部为发动机(E)的进气系统的进气通道(8)或者发动机(E)的曲轴室(1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209824A JP4778858B2 (ja) | 2006-08-01 | 2006-08-01 | 気化器の残存燃料自動抜取装置 |
JP209824/2006 | 2006-08-01 | ||
PCT/JP2007/064955 WO2008016037A1 (fr) | 2006-08-01 | 2007-07-31 | Dispositif automatique de mise à l'air libre du carburant résiduel pour carburateu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95745A CN101495745A (zh) | 2009-07-29 |
CN101495745B true CN101495745B (zh) | 2011-07-20 |
Family
ID=38997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2828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5745B (zh) | 2006-08-01 | 2007-07-31 | 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75194B2 (zh) |
EP (3) | EP2048352B1 (zh) |
JP (1) | JP4778858B2 (zh) |
CN (1) | CN101495745B (zh) |
WO (1) | WO200801603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73474A (zh) * | 2012-07-25 | 2014-02-12 | 株式会社牧田 | 发动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49647B2 (ja) | 2008-02-20 | 2013-02-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改質装置 |
JP5016584B2 (ja) * | 2008-11-26 | 2012-09-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密閉燃料タンク装置 |
CN102042137B (zh) * | 2009-10-22 | 2012-11-14 | 朱益民 | 一种汽油机燃油油路装置 |
JP4914923B2 (ja) * | 2010-01-12 | 2012-04-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気化器及び汎用エンジン |
JP5514638B2 (ja) * | 2010-06-14 | 2014-06-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燃料供給装置 |
JP5873636B2 (ja) * | 2011-02-14 | 2016-03-01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エンジン |
JP5659131B2 (ja) * | 2011-11-29 | 2015-01-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ガスエンジン |
US8899213B2 (en) | 2012-02-10 | 2014-12-02 | Honda Motor Co., Ltd. | Vacuum carburetor fuel drain systems and methods |
JP5871742B2 (ja) * | 2012-07-30 | 2016-03-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燃料供給装置 |
JP6618393B2 (ja) * | 2016-03-15 | 2019-12-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汎用エンジン用燃料供給装置 |
US10465642B2 (en) | 2017-03-27 | 2019-11-05 | Kohler Co. | Carburetor drain |
JP2018193921A (ja) * | 2017-05-17 | 2018-12-06 |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 密閉タンクシステム |
US11008978B2 (en) * | 2019-03-05 | 2021-05-18 | Kohler Co. | Bail driven stale fuel evacuation |
CN112855396A (zh) * | 2021-03-29 | 2021-05-28 | 重庆宗申通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汽油发动机的油路系统 |
US11619198B1 (en) | 2022-05-13 | 2023-04-04 | Kohler Co. | Fuel supply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 for engines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9235A (zh) * | 2000-10-18 | 2001-08-22 | 罗固事 | 一种化油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048157A (en) * | 1959-06-30 | 1962-08-07 | Union Oil Co | Air pollution abatement system |
US2986133A (en) * | 1959-08-10 | 1961-05-30 | Union Oil Co | Fuel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US2965086A (en) * | 1959-09-25 | 1960-12-20 | Union Oil Co | Liquid fuel supply system |
US3277877A (en) * | 1964-09-10 | 1966-10-11 | Indianapolis Mfg Corp | Device for preventing carburetor flooding |
JPS4915843B1 (zh) * | 1968-04-30 | 1974-04-18 | ||
US3534721A (en) * | 1968-08-28 | 1970-10-20 | Gen Motors Corp | Carburetor fuel bowl supply and drain system |
JPS4632970Y1 (zh) * | 1969-07-21 | 1971-11-15 | ||
US3640257A (en) * | 1969-08-25 | 1972-02-08 | George W Cornelius | Evaporative loss control apparatus |
US3601107A (en) * | 1970-02-26 | 1971-08-24 | Gen Motors Corp | Fuel evaporative loss control system with accumulator |
DE2805213C2 (de) | 1978-02-08 | 1982-04-29 | Maschinenfabrik Reinhausen Gebrüder Scheubeck GmbH & Co KG, 8400 Regensburg | Ein- oder mehrphasiger Stufenwähler für Stufenschalter von Stufentransformatoren |
DE2811258C2 (de) | 1978-03-15 | 1982-12-30 |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 Kationische 1,3,4-Thiadiazol-Farbstoff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sowie Verfahren zum Färben und Bedrucken natürlicher und synthetischer Materialien |
JPS6027808Y2 (ja) | 1979-08-03 | 1985-08-22 | 三國工業株式会社 | 気化器 |
JPS5631653U (zh) * | 1979-08-18 | 1981-03-27 | ||
JPS5631653A (en) | 1979-08-24 | 1981-03-31 | Nissan Motor Co Ltd | Digital display type tachometer for automobile |
JPS6024929Y2 (ja) * | 1979-09-14 | 1985-07-26 | 三國工業株式会社 | 気化器の燃料系統 |
JPS5645156A (en) | 1979-09-18 | 1981-04-24 | Ashikawa Keitaro | Roughly rubbing machine |
JPS57193109U (zh) | 1981-05-29 | 1982-12-07 | ||
JPS58200072A (ja) | 1982-05-18 | 1983-11-21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気化器の燃料自動抜取り装置 |
JPS5997257U (ja) * | 1982-12-22 | 1984-07-0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燃料供給装置 |
JPS6027808U (ja) | 1983-07-29 | 1985-02-25 | 長谷川 正雄 | コンパクトミラ− |
JPS6229722A (ja) * | 1985-08-01 | 1987-02-07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用燃料ポンプ装置 |
JPS63306270A (ja) * | 1987-06-04 | 1988-12-14 | Kioritz Corp | 内燃機関の燃料供給装置 |
JP2555622B2 (ja) | 1987-08-31 | 1996-11-2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バ−スト変換回路 |
JPH0276225A (ja) | 1988-09-12 | 1990-03-15 | Applied Materials Japan Kk | 有機薄膜の異方性加工方法 |
JPH0617026B2 (ja) | 1988-11-07 | 1994-03-0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プラスチックの成形装置、成形方法および移送用治具 |
JPH0434459U (zh) * | 1990-07-18 | 1992-03-23 | ||
JPH0482355U (zh) * | 1990-11-27 | 1992-07-17 | ||
JP2896848B2 (ja) * | 1994-05-24 | 1999-05-31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ガソリンエンジンの燃料供給装置 |
JP3676556B2 (ja) * | 1997-12-24 | 2005-07-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気化器のエアベント装置 |
US6691683B2 (en) * | 2001-03-28 | 2004-02-17 |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 Automatic fuel vent closure and fuel shutoff apparatus having electrical actuation |
JP4174457B2 (ja) * | 2004-06-18 | 2008-10-29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エンジンの燃料供給装置 |
US7263981B2 (en) * | 2005-05-23 | 2007-09-04 | Walbro Engine Management, L.L.C. | Controlling evaporative emissions in a fuel system |
US7775189B2 (en) * | 2007-01-31 | 2010-08-17 | Walbro Engine Management, L.L.C. | Fuel system with drain unit |
US7556025B2 (en) * | 2007-02-20 | 2009-07-07 | Kohler Co. | Evaporative e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
-
2006
- 2006-08-01 JP JP2006209824A patent/JP477885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7-31 EP EP07791640A patent/EP204835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7-07-31 EP EP10015862.5A patent/EP2312147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7-07-31 CN CN2007800282839A patent/CN10149574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7-31 WO PCT/JP2007/064955 patent/WO200801603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07-31 US US12/375,865 patent/US777519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7-31 EP EP10015861.7A patent/EP232278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9235A (zh) * | 2000-10-18 | 2001-08-22 | 罗固事 | 一种化油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8)
Title |
---|
JP平4-34459U 1992.03.23 |
JP平4-82355U 1992.07.17 |
JP昭46-32970 1971.11.15 |
JP昭59-97257U 1984.07.02 |
JP昭62-29722A 1987.02.07 |
JP昭和56-31653 1981.03.27 |
JP昭和56-45156 1981.04.23 |
JP特开平7-317619A 1995.12.05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73474A (zh) * | 2012-07-25 | 2014-02-12 | 株式会社牧田 | 发动机 |
CN103573474B (zh) * | 2012-07-25 | 2016-01-27 | 株式会社牧田 | 发动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22789B1 (en) | 2016-04-27 |
EP2048352A4 (en) | 2010-02-03 |
US20090308357A1 (en) | 2009-12-17 |
EP2322789A1 (en) | 2011-05-18 |
WO2008016037A1 (fr) | 2008-02-07 |
EP2048352B1 (en) | 2011-12-07 |
JP2008038611A (ja) | 2008-02-21 |
EP2312147B1 (en) | 2014-03-26 |
JP4778858B2 (ja) | 2011-09-21 |
CN101495745A (zh) | 2009-07-29 |
EP2048352A1 (en) | 2009-04-15 |
US7775194B2 (en) | 2010-08-17 |
EP2312147A2 (en) | 2011-04-20 |
EP2312147A3 (en) | 2011-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95745B (zh) | 化油器的残存燃料自动抽取装置 | |
CN103764987B (zh) | 模块式下部本体具有集成止回阀的碳罐净化阀 | |
WO2001090611A3 (en) | Fuel tank pressure control valve | |
JP2005530951A (ja) | 流れ分岐装置及びエコロジー弁 | |
JPH08258578A (ja) | 燃料貯蔵装置 | |
CN101216002A (zh) | 燃料系统的起动注油回路 | |
CN101139957A (zh) | 在化油器中供给辅助燃料和空气 | |
BRPI0519066A2 (pt) | vÁlvula de controle de vapor de combustÍvel | |
EP1221547A3 (en) | Canister purge system | |
CN102192047A (zh) | 包括整体式燃料计量插入物的化油器 | |
US7069915B2 (en) | Pressure actuated fuel vent closure and fuel shutoff apparatus | |
WO2002036997A3 (en) | A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and system | |
CN203175704U (zh) | 简易启动膜片式化油器 | |
CN103133186B (zh) | 用于气体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 | |
CN215860542U (zh) | 一种气压针阀及其应用结构 | |
CN115899317A (zh) | 一种多燃料一体式切换阀及其切换方法 | |
CN201202655Y (zh) | 隔爆型油气回收真空泵 | |
CN211176323U (zh) | 一种注水管道无残留结构 | |
CN210033662U (zh) | 气化器富油简易起动装置及其发动机起动系统 | |
JPH0227143Y2 (zh) | ||
CN218347470U (zh) | 多燃料调压阀集成控制系统及多燃料通机动力 | |
CN200982243Y (zh) | 怠速进气自适应式化油器 | |
CN214092072U (zh) | 化油器 | |
KR200237002Y1 (ko) | 이륜자동차의 배기가스 순화장치 | |
JP2000265906A (ja) | 気化器の加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