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0014B - 点对点连接 - Google Patents
点对点连接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80014B CN101480014B CN2006800551879A CN200680055187A CN101480014B CN 101480014 B CN101480014 B CN 101480014B CN 2006800551879 A CN2006800551879 A CN 2006800551879A CN 200680055187 A CN200680055187 A CN 200680055187A CN 101480014 B CN101480014 B CN 10148001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device
- message
- point
- address
- conn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9—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layer [OSI layer 7]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04L61/106—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across networks, e.g. mapping telephone numbers to data network addres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101—Session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61—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node-based peer discovery mechanisms
- H04L67/1068—Discovery involving direct consultation or announcement among potential requesting and potential source pe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2—Messaging; Mailboxes; Announcements
- H04W4/14—Short messaging services, e.g. short message services [SMS] or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 [USS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第一通信设备(第一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第一设备中的方法。将包括有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的SMS、MMS或者相似消息发送到第二设备。在消息中将第一设备的IP地址发送到第二设备或者在来自第二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第二设备的IP地址。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该建立是由已在上述步骤中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来连接另一方来发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第一通信设备中的方法和配置以及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方法和配置。本发明进一步包括包含第一设备配置的移动电话和包含第二设备配置的移动电话。它尤其涉及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多媒体设备以及用于存储内容的较大且较便宜的存储器的迅速扩大,存在消费者对若干便携式设备之间共享个人媒体内容的日益增长的期望。消费者越来越频繁地利用无线数据连接将媒体内容存储在诸如例如移动电话这样的便携式设备上。令人遗憾地,两个移动电话之间的连接不足以提供点对点网际协议(IP)连接以及对该内容的访问。在当前的解决方案中,需要服务器建立点对点IP连接,这是费时的且很麻烦。服务器用于保持对IP地址的跟踪并且使得能够进行连接。所有可能的方都与服务器有效地联系并且服务器因此保持与所有方相关的IP地址。此后当一方希望呼叫第二方时,它与服务器联系,服务器查找与第二方相关的当前IP地址。该连接可通过服务器进行路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机制,该机制对于第一和第二设备的用户而言很快且很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该目的是通过一种用于在第一通信设备(第一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第一设备中的方法来实现。该方法包括步骤:在短消息业务(SMS)、多媒体消息业务(MMS)或者相似消息中将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发送到第二设备;在到第二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第一设备的IP地址,或者在来自第二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第二设备的IP地址;以及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该建立是由已在上述步骤中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连接另一方来发起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该目的是通过一种用于在第一通信设备(第一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第二设备中的方法来实现的。该方法包括步骤:在来自第一设备的短消息业务(SMS)、多媒体消息业务(MMS)或者相似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在来自第一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第一设备的IP地址,或者在到第一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第二设备的IP地址;以及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该建立是由已在上述步骤中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来连接另一方来发起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该目的是由第一通信设备(第一设备)中的配置来实现的。第一设备配置包括短消息业务(SMS)、多媒体消息业务(MMS)或者相似消息通信单元(消息通信单元),适于在SMS、MMS或者相似消息中将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发送到第二设备。该消息通信单元还适于在到第二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第一设备的IP地址,或者在来自第二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第二设备的IP地址。第一设备配置还包括适于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IP通信单元。该建立是由已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来连接另一方来发起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该目的是由第二通信设备(第二设备)中的配置来实现的。第二设备配置包括短消息业务(SMS)、多媒体消息业务(MMS)或者相似消息通信单元(消息通信单元),其适于在来自第一设备的SMS、MMS或者相似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该消息通信单元还适于在来自第一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第一设备的IP地址,或者在到第一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第二设备的IP地址;并且,第二设备配置还包括适于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IP通信单元。该建立是由已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来连接另一方来发起的。
因为以SMS、MMS或者相似消息的方式发送用于请求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和IP地址,因此可以非常快且很容易的方式来建立点对点IP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它使用标准网络协议,这意味着网络不需为本发明的技术进行升级来工作,并且不需乃至要求对标准做出任何变化,这否则将花费很多年来实现。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点在于无需服务器用于建立点对点IP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点在于通信设备还较容易便携。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点在于它不需用户将内容上载到公众服务器中。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点在于它不需预订第三方业务。
本发明的又一优点在于该机制还可很容易扩展到存储在家庭PC或者媒体服务器上的媒体内容。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点在于它可与具有临时IP地址的任何设备以及具有为另一方所知的稳定地址的辅助通信装置一起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的第一设备的示意框图。
图2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方法的组合的流程图和消息顺序图。
图3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通信设备中的配置的示意框图。
图4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通信设备中的配置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例
将本发明定义为可在如下所述的实施例中实践的方法和配置。
图1给出了从现在开始被称为第一设备100的第一通信设备100,该第一通信设备100适于与从现在开始被称为第二设备110的第二通信设备110进行通信。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110包含在诸如例如使用下述技术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之类的通信系统中,所述技术诸如例如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宽带码分多址(WCDMA)、普通老式电话业务系统(POTS)或者国际互联网。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110可以是例如便携式设备、移动电话、个人数字计算机、POTS设备、计算机或者任何其他通信设备。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110还包括相应IP地址和相应电话号码或者一些其他类型的地址,这些类型的地址可使这些设备能够利用SMS或者MMS载体或者可以是电路交换或分组交换的类似载体而经由短消息业务(SMS)、多媒体消息业务(MMS)或者相似业务进行通信。这意味着相应第一和第二设备100、110经由IP路由120或者SMS、MMS或相似路由130在两者之间进行通信。例如,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110可以包括用户标识模块(SIM)卡或者诸如通用移动电信系统SIM(USIM)或IP多媒体子系统SIM(ISIM)之类的相似功能,该功能包括该设备的电话号码或者其他类型的地址。当对本发明进行描述时,术语"消息"用于任何SMS、MMS或者任何相似的业务。当前方法使用通信系统的下述特征,即一旦具有SIM卡或者相似体或者电话号码的设备开启了,就可通过SMS、MMS或者相似载体直接与它们联系。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使用在诸如无线电通信系统之类的一些通信系统中定义的、在SMS、MMS或者相似体中所使用的特征,该特征可直接对不会在设备的普通SMS收件箱中出现的特定端口进行寻址并且从而自动开始某个应用。
例如如果第一设备100或者第二设备110是具有SIM(或ISIM或USIM)卡的计算机,那么它现在可以利用例如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并且它可利用GSM来发送与接收SMS、MMS或者相似的消息。这种计算机还可潜在地通过诸如例如异步数字用户线(ADSL)或者宽带接入之类的陆线电缆而连接到国际互联网。利用SIM(或USIM或ISIM或相似)卡,它具有可使它可到达的标识。该标识可以是诸如在SMS的情况下的它的移动站国际ISDN号码(MS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络的ISDN标准),或者在ISIM(ISIM是在IMS情况下使用的SIM卡应用)的情况下,它可以是会话发起协议统一资源标识符(SIP URI)。第一设备110和第二设备可以利用与短消息业务中心(SMSC)的直接连接而例如在GSM网络或者可替换地在国际互联网上的陆线电缆来发送和接收SMS、MMS或者相似消息。在该文献中使用了术语"电话号码",但是该术语还覆盖了使得有可能进行发送和接收的任何相似地址。
有可能的是将来由别的东西代替SMS业务。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110使用的SMS、MMS或者相似业务的特征在于,一旦第二设备110的用户将SIM(或USIM或ISIM)卡安装到第二设备110中,第二用户110就总是可用的。当前方法中的相似业务也应当具有该特征,但是通过利用例如SIP URI标识以代替MS ISDN可更有效地实现该特征。因此本发明还覆盖了SMS的替换业务。
第一设备100希望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可通过第二设备的电话号码或相似体来对第二设备110进行寻址而与其实际IP地址无关。
图2是描述用于通过利用SMS、MMS或者相似消息发起IP连接来发起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的点对点IP连接的方法的组合流程图和消息序列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01:第一设备100希望发起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的点对点IP连接。示意性情况可以是第一设备100的用户希望通过点对点连接来与第二设备110的用户共享多媒体内容。第一设备100利用第二设备110的电话号码(或者相似体)来将消息发送到第二设备110,在替换实施例中还将该消息称为第一消息。该消息包括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该消息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设备100的IP地址。在替换实施例中代之以在第二消息中发送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第一消息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设备100的电话号码。这是以普通方式执行的,即与SMS、MMS或者相似消息的发送者的电话号码有关的信息包含在SMS、MMS或者相似消息中。例如如果第一设备100希望与第二设备110共享诸如IP电话应用这样的、第一设备100希望使用来与第二设备110进行通信的应用,那么这例如可以由诸如Internet(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或者IP电话应用之类的应用来自动执行。此后第一设备100的用户启动该应用并且选择或者键入第二设备110的电话号码。此后该应用自动将消息发送到第二设备110中的相同应用。在这种情况下,该消息进一步包括用于启动第二设备中的应用的触发(trigger)。这例如可以是通过第一设备100将第一消息寻址到第二设备110处的特定端口来实现,其中该端口与该应用相关联。如果第二设备包括该应用,那么它就登记了寻址到该特定端口的任何消息与该应用相关联。此后该消息自动启动第二设备110中的应用。
202:在第二设备110中对该消息进行解析。在该解析步骤中,标识该请求,即第一设备100希望发起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的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在该步骤中还可以标识发送者。这可以是通过例如通过相对于第二设备中的电话簿检查该电话号码来标识该电话号码来执行。第二设备110可以包括被允许形成到第二设备110的点对点IP连接的设备用户的用户定义列表。如果存在这种列表并且第二设备110的用户不在该列表中,那么该过程结束并且不建立点对点IP连接。
203:当标识了该请求时,以及如果IP地址包含在第二设备110的第一消息中,则由第二设备110利用包含在第一消息中的IP地址来连接第一设备100以便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自动执行此的一个示例是如果第一消息被发送到第二设备110中的特定端口,该端口与特定应用相关联,那么自动启动第二设备110中的应用。此后,第二设备110中的应用发起第一设备100中的应用与第二设备110中的相同应用之间的点对点IP连接。在该建立期间,向第一设备100通知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以及标识第二设备110的标识符。
作为步骤203的替代,可采用三个步骤203a、203b以及203c,这些步骤作为虚线箭头和方形203a、203b以及203c来引用。在该替换实施例中,没有IP地址包含在第一消息中并且因此第二设备无法发起点对点IP连接,相反,第二设备110向第一设备100提供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并且第一设备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
203a:当标识了该请求时,作为替代,第二设备110通过发送第二消息来对来自第一设备100的第一消息作出应答。这可以自动地执行而无需第二设备110的用户的参与。第二消息包括第二设备110的当前IP地址。第二消息可以进一步包括标识号以及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的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
203b:当第一设备100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第二消息时,即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应答时,第一设备100对第二消息进行解析并且提取IP地址,并且如果包括了标识符则还提取标识符。
203c:第一设备100利用包含在第二消息中的IP地址而连接到第二设备110,以便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这可以自动执行而无需第一设备100的用户参与。
204:第一设备100现在可利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与第二设备110进行通信。根据上述在适当时共享该应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设备100的用户希望使用点对点IP连接以在第二设备110中的例如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服务器这样的服务器140上进行浏览。第二设备110包括服务器140,其提供与诸如浏览器、音频和或视频编解码器之类的任何类型的呈现程序相关联的任何一般性内容以及还提供全球定位系统(GPS)位置、个人信息管理(PIM)以及相似内容。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可以包括相应的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国际互联网浏览器是可使设备能够显示位于HTTP服务器上的文本、图像以及其他信息并与之交互的软件应用。国际互联网浏览器与HTTP服务器进行通信以取出存储在HTTP服务器处的信息。可动态产生简单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页面以提供可用文件列表。
根据这个实施例,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205:第二设备110启动起服务器140作用的应用。这通过在第一消息中发送的触发来执行以启动例如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这样的应用,所述触发即就是启动第二设备110中的服务器应用,即启动起国际互联网上的多媒体网络服务器作用的软件处理的触发。
206:如果第一设备100中的国际互联网浏览器未启动,那么第一设备100启动其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可能早已在发送第一消息时在步骤201中启动了(如上在步骤201所描述的那样)。第一设备100使用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并且还可能的使用用于对包含在第一或第二消息中的第一设备100进行标识的标识符。借助于例如国际互联网浏览器,第一设备使用第二设备的IP地址用于进入服务器140。这可以通过第一设备将用于请求访问第二设备110中的服务器140的请求发送到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来执行。该标识符可以包含在该请求中以作为认证措施,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标识符被标识为授权了,那么服务器140让第一设备100进入服务器140。应该注意的是,第一设备100可以按照先前同意的方式对该标识符进行进一步处理,以便第二设备110可进一步确保用于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来自合法用户(第一设备100)。第二设备110可从它所发出的标识符得知新的签名并且知道第一设备100会如何对它进行进一步处理。
207:第一设备100的用户现在可对第二设备110的内容进行浏览并且流化或者下载可从第一设备110的国际互联网浏览器访问的媒体文件。
按照相似的方式,本发明的方法用于启动即时消息会话、经由IP连接的语音或者两个设备之间的任何基于IP的业务。此外,通过在个人计算机或者媒体服务器上运行后台任务,每当与个人计算机相关的服务器的动态IP地址更新时,个人计算机可发送SMS、MMS或者相似消息以通知该设备。这可允许设备的用户对存储在与该计算机相关的服务器上的所有内容进行访问。
为了执行参考图2的当前方法步骤,第一设备100包括如图3中所描述的配置300。第一设备配置300包括适于在到第二设备110的SMS、MMS或者相似消息中发送请求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通信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的SMS、MMS或者相似消息通信单元310(消息通信单元310)。该消息通信单元310进一步适于在到第二设备110的消息中发送第一设备100的IP地址,或者在来自第二设备110的消息中接收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该消息通信单元310可以进一步适于在到第二设备110的消息中发送标识第一设备100的标识符。
第一设备配置300进一步包括适于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IP通信单元320,该建立由已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而连接到另一方来发起。该IP通信单元320可以进一步适于利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将用于请求对第二设备110中的服务器140进行访问的请求发送到第二设备110。
第二设备110可以包括起例如HTTP服务器这样的服务器作用的应用,并且该消息通信单元310可以进一步适于在到第二设备110的消息中发送用于启动第二设备110中的应用的触发。该IP通信单元320可以进一步适于将所述标识符以及用于请求对服务器140进行访问的请求发送到第二设备110,其中该标识符适于由第二设备110使用以作为在让第一设备100进入服务器140之前的认证措施。第一设备配置300可以包括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330,并且IP通信单元320可进一步适于利用第一设备100中的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430来浏览第二设备110中的服务器。
第一设备配置300可以进一步包括应用340,其中该应用340是IP通信单元320适于利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而与第二设备110共享的应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消息通信单元310可以适于在到第二设备110的同一消息中(该消息被表示为第一消息)发送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以及第一设备100的IP地址。此后IP通信单元320可以适于由第二设备110连接,其中第二设备110借助于在第一消息中发送的第一设备100的IP地址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消息通信单元310可以适于在第一消息中发送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并且在来自第二设备110的第二消息中接收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其中该第二消息是第一消息的应答。IP通信单元320此后可适于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以便第一设备100借助于在第二消息中接收到的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而连接到第二设备110。
在上述实施例的任何一个中,用于标识第一设备的标识符都可包含在第一消息中。
为了执行图2中所涉及的本方法步骤,第二设备110包括如图4中所描述的配置400。第二设备配置400包括适于在来自第一设备100的SMS、MMS或者相似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的SMS、MMS或者相似消息通信单元410(消息通信单元410)。该消息通信单元410进一步适于在来自第一设备100的消息中接收第一设备100的IP地址,或者在到第一设备100的消息中发送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消息通信单元410可以进一步适于在来自第一设备100的消息中接收用于标识第一设备100的标识符。
第二设备配置400进一步包括适于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在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IP通信单元420,该建立是由已经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而连接到另一方来发起的。该IP通信单元420可以适于利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来与第一设备共享应用。
第二设备可以包括服务器140,并且IP通信单元420可以进一步适于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上接收来自第一设备100的用于请求对第二设备110中的服务器140进行访问的请求。该IP通信单元420可以进一步适于从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标识符以及用于请求对该服务器进行访问的请求,该标识符适于由第二设备110使用以作为在让第一设备100进入服务器140之前的认证措施。第二设备110可以包括起服务器430作用的应用,并且该消息通信单元410可以进一步适于在来自第一设备100的消息中接收用于启动第二设备中的应用的触发。第二设备配置400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借助于触发来启动应用430以起服务器140作用的装置540。第一设备可以包括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第一设备110利用其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来对第二设备110中的服务器140进行浏览。
在一个实施例中,消息通信单元410可以适于在来自第一设备100的同一消息(该消息被表示为第一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以及第一设备100的IP地址。此后该IP通信单元420可以适于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以便第二设备110借助于在第一消息中所接收到的第一设备100的IP地址连接到第一设备100。
在另一实施例中,消息通信单元410可以适于在来自第一设备100的第一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110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消息通信单元410可以进一步适于在到第一设备100的第二消息中发送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该第二消息是第一消息的应答。此后IP通信单元420可以适于由第一设备100借助于在第二消息中所发送的第二设备110的IP地址来连接以建立点对点IP连接。
用于标识第一设备100的标识符可以包含在第一消息中。
用于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本发明的机制可以通过诸如在图3中所描述的第一设备100中的处理器340和/或在图4中所描述的第二设备中的处理器450之类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用于执行本发明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上述程序代码也可以是作为例如携载下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数据载体形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来提供的,其中当将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加载到第一设备中时该计算机程序代码用于执行本方法。一种这样的载体可以是CD ROM盘片的形式。然而诸如记忆棒之类的其他数据载体也是可行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进一步作为服务器上的纯程序代码提供并且被远程地下载到第一设备100和/或第二设备110。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可使用各种替换、修改以及等效体。因此,不应认为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范围做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来定义的。
Claims (34)
1.一种用于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第一通信设备中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在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该消息包括短消息业务(SMS)消息、多媒体消息业务(MMS)消息或者相似消息中的任意一个;
在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或者在来自第二通信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以及
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该建立是由已在上述步骤中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连接到另一方来发起的,
其中第二通信设备包括服务器,并且其中该方法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步骤:
在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用于启动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所述服务器的触发,以及
其中第一通信设备包括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利用第一通信设备中的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浏览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所述服务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利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来与第二通信设备共享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服务器为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服务器,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利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用于将请求访问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服务器的请求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在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消息中发送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
将所述标识符与用于请求访问所述服务器的请求一起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该标识符适于由第二通信设备使用以作为进入所述服务器的认证措施。
5.根据根据权利要求1-4任何一个的方法,其中在被表示为第一消息的、到第二通信设备的同一消息中发送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以及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并且其中第二通信设备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以便由第二通信设备借助于在第一消息中所发送的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来连接第一通信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何一个的方法,其中在第一消息中发送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并且其中在被表示为第二消息的、来自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二消息中接收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该第二消息是第一消息的应答,并且其中第一通信设备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以便第一通信设备借助于在第二消息中所发送的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来连接第二通信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包含在第一消息中。
8.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包含在第一消息中。
9.一种用于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在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其中该消息包括短消息业务(SMS)消息、多媒体消息业务(MMS)消息、或者相似消息中的任意一个;
在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或者在到第一通信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以及
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该建立是由已在上述步骤中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连接另一方来发起的,其特征在于第二通信设备包括服务器,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在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用于启动第二通信设备中的该服务器的触发;
借助于该触发而启动该服务器,
其中第一通信设备包括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由第一通信设备利用其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来浏览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服务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利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来与第一通信设备共享应用。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该服务器为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服务器,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上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用于请求访问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服务器的请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在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消息中接收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
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所述标识符以及用于请求访问服务器的请求,其中该标识符适于由第二通信设备使用以作为让第一通信设备进入服务器的认证措施。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任何一个的方法,其中在被表示为第一消息的、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同一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以及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并且其中第二通信设备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以便第二通信设备借助于在第一消息中所接收到的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来连接第一通信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9-12任何一个的方法,其中在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一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并且其中在到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二消息中发送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该第二消息是第一消息的应答,并且其中第一通信设备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以便由第一通信设备借助于在第二消息中所包含的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连接第二通信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包含在第一消息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方法,其中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包含在第一消息中。
17.第一通信设备,包括:
消息通信单元,适于在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其中该消息包括短消息业务(SMS)消息、多媒体消息业务(MMS)消息、或者相似消息中的任意一个,
该消息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在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或者在来自第二通信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其中该消息通信单元包括短消息业务(SMS)通信单元、多媒体消息业务(MMS)通信或者相似消息通信单元中的任意一个;
该第一通信设备还包括IP通信单元,适于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该建立是由已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来连接另一方来发起的,其中第二通信设备包括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息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在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用于启动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所述服务器的触发,以及其中所述服务器是HTTP服务器,以及
其中第一通信设备包括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以及该IP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利用第一通信设备中的国际互联网浏览器来浏览第二通信设备中的HTTP服务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第一通信设备,进一步包括应用,并且IP通信单元适于利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来与第二通信设备共享该应用。
19.根据权利要求17的第一通信设备,其中该IP通信单元适于利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以将请求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以请求访问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所述服务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第一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消息通信单元适于在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消息中发送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并且其中IP通信单元还进一步适于将所述标识符与用于请求访问该服务器的请求一起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其中该标识符适于由第二通信设备使用以作为进入所述服务器之前的认证措施。
21.根据权利要求17-20任何一个的第一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消息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在被表示为第一消息的、到第二通信设备的同一消息中发送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和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并且其中所述IP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由第二通信设备连接,其中第二通信设备借助于在第一消息中所发送的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来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7-20任何一个的第一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消息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在第一消息中发送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并且在来自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二消息中接收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第二消息是第一消息的应答,并且其中所述IP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以便第一通信设备借助于包含在第二消息中的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来连接第二通信设备。
23.根据权利要求21的第一通信设备,其中用于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包含在第一消息中。
24.根据权利要求22的第一通信设备,其中用于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包含在第一消息中。
25.一种移动电话,该移动电话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24任何一个的第一通信设备。
26.第二通信设备,包括:
消息通信单元,其适于在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其中该消息包括短消息业务(SMS)消息、多媒体消息业务(MMS)消息、或者相似消息中的任意一个,
该消息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在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或者在到第一通信设备的消息中发送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其中该消息通信单元包括短消息业务(SMS)通信单元、多媒体消息业务(MMS)通信或者相似消息通信单元中的任意一个;
第二通信设备进一步包括IP通信单元,其适于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该建立是由已获得了另一方的IP地址的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借助于另一方的IP地址来连接另一方来发起的;以及
第二通信设备进一步包括服务器,该服务器为HTTP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该消息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在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用于启动第二通信设备中的该服务器的触发,并且
其中第二通信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借助于该触发而启动该服务器的装置,并且其中第一通信设备包括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并且其中第一通信设备利用其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应用来浏览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所述服务器。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第二通信设备,所述IP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利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与第一通信设备共享应用。
28.根据权利要求26的第二通信设备,其中所述IP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在所建立的点对点IP连接上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用于请求访问第二通信设备中的服务器的请求。
29.根据权利要求28的第二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消息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在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消息中接收用于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并且所述IP通信单元进一步适于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所述标识符连同用于请求访问服务器的请求,该标识符适于由第二通信设备使用以作为让第一通信设备进入服务器之前的认证措施。
30.根据权利要求26-29任何一个的第二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消息通信单元适于在被表示为第一消息的、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同一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以及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并且其中IP通信单元适于发起建立点对点IP连接以便第二通信设备借助于在第一消息中所接收到的第一通信设备的IP地址来连接第一通信设备。
31.根据权利要求26-29任何一个的第二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消息通信单元适于在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一消息中接收用于请求在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IP连接的请求,并且其中所述消息通信单元适于在到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二消息中发送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第二消息是第一消息的应答,并且其中第一通信设备借助于在第二消息中所发送的第二通信设备的IP地址来连接所述IP通信单元以建立点对点IP连接。
32.根据权利要求30的第二通信设备,其中用于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包含在第一消息中。
33.根据权利要求31的第二通信设备,其中用于标识第一通信设备的标识符包含在第一消息中。
34.一种移动电话,该移动电话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6-33中任何一个的第二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80627406P | 2006-06-30 | 2006-06-30 | |
US60/806,274 | 2006-06-30 | ||
US11/469,680 US8798075B2 (en) | 2006-06-30 | 2006-09-01 | Peer to peer connection |
US11/469,680 | 2006-09-01 | ||
PCT/EP2006/068902 WO2008000303A1 (en) | 2006-06-30 | 2006-11-24 | Peer to peer connectio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80014A CN101480014A (zh) | 2009-07-08 |
CN101480014B true CN101480014B (zh) | 2012-08-29 |
Family
ID=37763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5518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80014B (zh) | 2006-06-30 | 2006-11-24 | 点对点连接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798075B2 (zh) |
EP (1) | EP2036289B1 (zh) |
CN (1) | CN101480014B (zh) |
WO (1) | WO200800030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56567B2 (en) * | 2004-12-30 | 2008-04-08 | Aol Llc, A Delawar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 Managing instant messaging sessions on multiple devices |
US8798075B2 (en) * | 2006-06-30 | 2014-08-05 | Sony Corporation | Peer to peer connection |
US7865297B2 (en) * | 2007-02-23 | 2011-01-04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Methods for obtaining a navigation track between a first and a second location based on location information shared between peer devices and related devic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
US8812710B2 (en) | 2007-10-05 | 2014-08-19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Video content monitoring and display based on popularity |
US8732236B2 (en) * | 2008-12-05 | 2014-05-20 | Social Communications Company | Managing network communications between network nodes and stream transport protocol |
KR100905385B1 (ko) | 2008-03-16 | 2009-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의 효율적인 전송방법 |
CN103181138B (zh) * | 2010-11-12 | 2016-08-03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设备到设备的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TWI429308B (zh) * | 2011-02-14 | 2014-03-01 | Wistron Corp | 建立點對點傳輸的方法及行動通訊系統 |
US20120302266A1 (en) * | 2011-05-25 | 2012-11-29 | Ruth Ann Lim | Communicate an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to a mobile phone |
US9881143B2 (en) * | 2012-12-06 | 2018-01-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private expression protection against impersonation risks |
CN103561281B (zh) * | 2013-10-25 | 2017-10-20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媒体数据共享的方法及装置 |
US10104701B2 (en) * | 2015-04-20 | 2018-10-1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ebRTC in a mobile device |
US10931720B2 (en) * | 2017-06-08 | 2021-02-23 | Avaya Inc. | IP tolerance and signaling interworking |
US11665755B2 (en) * | 2020-05-15 | 2023-05-30 | Zhenbang Yang |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among end user devices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64543A (zh) * | 2004-04-16 | 2005-01-12 | 清华大学 | 点对点环境的草履虫自组织和协作路由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1574801A (en) * | 1999-10-26 | 2001-05-08 | Genometrix Genomics Incorporated | Process for requesting biological experiments and for the delivery of experimental information |
IL135554A0 (en) * | 2000-04-09 | 2001-05-20 | Lea D Corp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d-to-e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transmission infrastructure |
WO2002095580A1 (en) * | 2001-05-23 | 2002-11-28 | Tekele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utomatically configuring network monitoring system |
CN1246748C (zh) * | 2001-05-29 | 2006-03-22 | 快捷数据公司 | 组合式计算机 |
DE60235585D1 (de) | 2002-01-29 | 2010-04-15 | Agere Syst Guardian Corp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ufstellung einer Kommunikationssitzung |
WO2004064432A2 (en) | 2003-01-16 | 2004-07-29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of exchanging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for mobile stations |
JP4517578B2 (ja) * | 2003-03-11 | 2010-08-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ピアツーピア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SE527871C2 (sv) * | 2004-03-09 | 2006-06-27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Metod och system för hantering av webbtjänster |
US7961663B2 (en) | 2004-04-05 | 2011-06-14 | Daniel J. LIN | Peer-to-peer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method and device |
US8874691B2 (en) * | 2005-06-22 | 2014-10-28 | Core Wireless Licensing S.A.R.L.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peer to peer connections between PCS and smart phones using networks with obstacles |
US8798075B2 (en) * | 2006-06-30 | 2014-08-05 | Sony Corporation | Peer to peer connection |
-
2006
- 2006-09-01 US US11/469,680 patent/US879807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1-24 CN CN2006800551879A patent/CN10148001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1-24 EP EP06830114.2A patent/EP203628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11-24 WO PCT/EP2006/068902 patent/WO200800030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
- 2014-08-04 US US14/450,966 patent/US927075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64543A (zh) * | 2004-04-16 | 2005-01-12 | 清华大学 | 点对点环境的草履虫自组织和协作路由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798075B2 (en) | 2014-08-05 |
US20080002698A1 (en) | 2008-01-03 |
US20140344466A1 (en) | 2014-11-20 |
US9270751B2 (en) | 2016-02-23 |
WO2008000303A1 (en) | 2008-01-03 |
EP2036289A1 (en) | 2009-03-18 |
CN101480014A (zh) | 2009-07-08 |
EP2036289B1 (en) | 2019-09-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80014B (zh) | 点对点连接 | |
US8041373B2 (en) | Automatic spread of applications | |
EP2119182B1 (en)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spread of applications | |
JP2008022584A (ja) | ワイヤレスマルチメディア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EP2130352A2 (en) | Technique for providing data objects prior to call establishment | |
US20100222085A1 (en)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creating a virtual relationship | |
WO2008095097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ing event-triggered, location-related inform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 |
EP2116033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vent-based synchronization of inform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 |
WO2008095103A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ing common location-related inform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 |
US20140250197A1 (en) | Content server, terminal, and method using http | |
CN105681260A (zh) | 传输云存储文件的方法、融合通信平台、发送端及系统 | |
US990035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users | |
US9088641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udio data between computing devices | |
WO2007012247A1 (fr) | Procédé et appareil permettant d’enregistrer l’interaction d’identification d’utilisateur de terminal sans fil | |
US20070265022A1 (en) | Automatic spread of applications | |
JP2008113381A (ja) | 通信システム | |
RU2395175C1 (ru) |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е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е прикладных программ | |
JP2010288022A (ja) | 通信接続装置及び通信接続方法 | |
KR20080021383A (ko) | Ims 환경에서 휴대용 단말기를 이용한 지식검색수행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