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0369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70369B CN101470369B CN2008101790350A CN200810179035A CN101470369B CN 101470369 B CN101470369 B CN 101470369B CN 2008101790350 A CN2008101790350 A CN 2008101790350A CN 200810179035 A CN200810179035 A CN 200810179035A CN 101470369 B CN101470369 B CN 1014703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material
- unit
- transfer printing
- transport path
- fixation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6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83 run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11—Detector details, e.g. optical detector
- G03G2215/00628—Mechanical detector or switch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21—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84—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nnection or pressing of structural par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根据来自弯曲部分检测单元的信号调整定影单元和转印单元之间的片材的弯曲部分的尺寸,该弯曲部分检测单元被设置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中并且被构造成检测片材的弯曲部分。弯曲部分检测单元包括:检测杆,其被设置成可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中以及可从片材输送路径退避并且抵接片材;以及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其被检测杆接通或断开。如果仅由转印单元输送片材,则检测杆移动到从片材输送路径退避的退避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输送机构的图像形成设备,该输送机构用于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形成弯曲部分(loop)的状态下输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
背景技术
传统地,在采用电子照相处理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转印单元中将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随后在配备有定影辊对的定影单元中对片材进行加热,以在片材上定影调色剂图像。此外,存在一种在片材的两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在这种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第一面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翻转,并且在片材的第二面上转印和定影另一调色剂图像。从而,在片材的两面上形成图像。
在这种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当片材的前端进入定影单元中时,取决于片材的长度,片材的后端可能还没有通过转印单元。通常,定影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和转印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被设定成基本上相等。然而,由于设备各部件的热膨胀、个体差异或者设置在定影单元中的定影辊的老化可能导致定影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和转印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出现差异。
当定影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高于转印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时,能产生以下现象:在定影单元和转印单元之间朝向定影单元侧拉承载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片材。这种现象可能引起转印不良和图像劣化。从而,为了防止片材受到拉伸应力的这种现象,在定影单元和转印单元之间设置片材输送速度差,从而使将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输送的片材卷曲(warp)而形成弯曲部分。
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加热器被布置在构成定影辊对的加热辊的内部,并且在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过程中进行加热器的温度控制。由于该温度控制,加热辊的表面被保持在预定的定影温度。已知片材上的图像品质取决于从定影辊对接收的热量和压能(pressure energy)而变化。因此,与附着少量调色剂的黑白图像相比,由于从定影辊对接收的热量和压能导致大量调色剂附着到片材,因此,彩色图像的图像品质和光泽更容易受到影响。
例如,当连续执行图像形成操作时,可能在前一张片材的定影处理的能量损失还没有充分恢复并且加热辊的温度仍然低的状态下开始下一张片材的定影处理。这种热量的变化可能影响片材上的图像品质。例如,在一张片材上的图像之中的图像品质可能变化,或者即使当连续形成类似的图像时,每张片材的图像品质可能彼此不同。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供给到加热器的电力(electric power)增加(即,加热器容量增加),使得当以较长的时间间隔观察时,供给能量和消耗能量变得平衡。然而,如果在加热辊的表面上使用如耐热橡胶等具有低热响应性的材料以提高图像品质,则加热辊的温度可能下降。
从而,当加热辊上的温度变化时,该温度变化引起加热辊的外径变化,使得通过定影辊对的片材的输送速度也变化。另外,片材的输送速度取决于片材的热容量的差异而改变,换句话说,取决于片材是薄的、厚的还是高射投影仪(OHP)片材。从而,如果定影辊对的片材输送速度改变,则特别是在用于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引导片材的片材输送路径的长度被设定为短的设备中,难以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形成和保持稳定的弯曲部分。
此外,如果定影单元(定影辊对)中的片材输送速度低于转印单元中的片材输送速度,则将形成过大的弯曲部分。如果形成这种过大的弯曲部分,则片材与构成片材输送路径的输送引导部(guide)接触,从而引起图像不良和转印噪音(转印时引起的图像不规则(irregularity))。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特开平07-234604号公报论述了用于检测形成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的弯曲部分的尺寸,并且取决于该弯曲部分的尺寸增大/减小定影辊对的片材输送速度的技术。
图8是示出了传统图像形成设备的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的构造的图。该构造包括转印单元113和配备有定影辊对的定影单元105,该定影辊对具有加热辊105a和加压辊105b。在转印单元113和定影单元105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120中布置检测杆(detecting lever)150。该检测杆150被布置成当在片材P上形成弯曲部分时,检测杆由于被片材P按压而绕转动轴151转动,借助于检测杆150的转动而使传感器S接通/断开(ON/OFF)。
从而,传感器S检测到检测杆150的转动并且判断片材P的弯曲部分已经达到预定尺寸。根据该判断结果,控制由定影单元105的定影辊对(105a和105b)实现的片材输送速度。例如,当传感器S判断出弯曲部分已经达到预定尺寸时,通过增加定影辊对(105a和105b)的片材输送速度来减小弯曲部分的尺寸。相反地,如果传感器S不能检测到检测杆150的转动,则传感器S判断出弯曲部分尺寸变得太小,然后,通过减小定影辊对(105a和105b)的片材输送速度而增加弯曲部分的尺寸。从而,可以将片材P的弯曲部分的尺寸保持在预定范围内并且使该尺寸稳定。
在这种传统图像形成设备中,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没有定影,并且必须在输送片材的同时在正在被输送的片材中形成弯曲部分。因此,构成片材输送路径120的图像面侧的引导部122和非图像面侧的引导部121之间的间隔被设定得宽。然而,如果由此使引导部121和122之间的间隔宽,则当在仅由定影单元105和转印单元113中的一方夹持输送片材P的状态下片材P抵接检测杆150时,片材P的输送轨迹将被扰乱。
例如,当在片材的前端还未到达定影单元105的状态下输送片材P时,仅由转印单元113夹持输送片材P,这引起不稳定的状态。如果检测杆150在该状态下抵接片材P,则片材P可能被扭曲。特别地,如果片材P具有低刚性,则该现象显著发生。然后,当在片材P被扭曲的状态下片材的前端进入定影辊对105a和105b的辊隙部时,在与片材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可能片材进入定影辊对105a和105b的辊隙部中的定时(timing)被改变。如果进入定时由此被改变,则片材P歪斜,这引起将在转印单元113中被转印的调色剂图像扭曲。
另一方面,在片材的后端从转印单元113出来之后,仅由定影辊对105a和105b夹持输送片材P,这引起不稳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如果检测杆150在卷曲片材P的压力下位于从片材输送路径120退避的退避位置,则片材的后端可能被检测杆150的向回的反作用力压向图像面侧的引导部122并且抵接该引导部122。如果片材的后端部以这种方式抵接图像面侧的引导部122,则还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飞散,并且定影单元105处的片材姿态变化,从而可能在该部分中产生不均匀的图像定影。结果,图像品质劣化,并且不能形成稳定的图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一种可以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稳定地输送片材并且可以防止图像品质的劣化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转印单元,其被构造成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定影单元,其被构造成将已经由转印单元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片材输送路径,其设置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并且将已经由转印单元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引导到定影单元;以及弯曲部分检测单元,其被构造成检测在片材输送路径中的形成在片材上的弯曲部分。根据来自弯曲部分检测单元的信号来调整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输送速度差。弯曲部分检测单元包括:检测构件,其被设置成可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中以及可从片材输送路径退避并且被构造成可由从将被输送的片材接收的压力而移动;检测传感器,其被构造成检测检测构件;移动机构,其被构造成将检测构件移动成可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中以及可从片材输送路径退避;以及控制单元,其被构造成控制移动机构的操作,从而使检测构件移动到从片材输送路径退避的退避位置,直到由转印单元输送的片材的前端到达定影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转印单元,其被构造成将已经由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定影单元,其被构造成将已经由转印单元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片材输送路径,其被设置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并且将已经由转印单元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引导到定影单元;以及弯曲部分检测单元,其被构造成检测在片材输送路径中的形成在片材上的弯曲部分,其中,根据来自弯曲部分检测单元的信号来调整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输送速度差,弯曲部分检测单元包括:检测构件,其被设置成可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中以及可从片材输送路径退避并且被构造成可借助于来自将被输送的片材的压力而移动;检测传感器,其被构造成检测检测构件;移动机构,其被构造成将检测构件移动成可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中以及可从片材输送路径退避;以及控制单元,其被构造成控制移动机构的操作,其中,该控制单元进行以下控制:当仅由定影单元输送片材时,控制移动机构以将检测构件移动到从片材输送路径退避的退避位置。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图。
图2是说明图像形成设备的二次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附近的构造的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弯曲部分检测单元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的片材输送操作的流程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的片材输送操作的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的片材输送操作的图。
图7是示出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的片材输送操作的图。
图8是说明传统图像形成设备的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附近的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构造的图。图像形成设备100包括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下文中被称为设备主体)101、用于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2以及定影单元5。定影单元5包括具有加热辊5a和加压辊5b的定影辊对。图像形成单元102包括感光鼓a~d和曝光装置6,该感光鼓a~d用于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该曝光装置6用于根据图像信息利用激光束照射感光鼓以在感光鼓a~d上形成静电潜像。由马达(未示出)驱动感光鼓a~d。在感光鼓a~d的周围,分别布置一次充电器、显影装置和转印充电器(未示出),并且这些部件被作为处理盒1a~1d而使用。
沿箭头方向驱动转动中间转印带2。通过由转印充电器2a~2d向中间转印带2施加转印偏压而使感光鼓a~d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被顺次地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2上形成全色图像。二次转印单元3将顺次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上的全色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二次转印单元3包括用于支撑中间转印带2的二次转印反向辊(secondary transfercounter roller)3b以及隔着中间转印带2抵接二次转印反向辊3b的二次转印辊3a。
片材输送装置103被设置在定影单元5的下游,以输送已经被定影单元5定影图像的片材P。片材输送装置103包括切换构件26、片材排出输送辊对10、可正反转动的排出辊对11以及引导部21。切换构件26被构造成将已经被定影单元5定影图像的片材P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7上。引导部21将片材从定影单元5引导至片材排出输送辊对10。定位(registration)入口检测传感器80被设置在定位辊9和二次转印单元3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
接着,将说明如此构造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图像形成操作。当开始图像形成操作时,首先,曝光装置6根据来自个人计算机(未示出)的图像信息利用激光束进行照射,顺序曝光感光鼓a~d的被以预定极性/电位均匀充电的表面,以在感光鼓a~d上形成静电潜像。之后,利用调色剂使该静电潜像显影和可视化。例如,首先,曝光装置6根据原稿的黄色成分颜色的图像信号利用激光束经由多面镜照射感光鼓a,以在感光鼓a上形成黄色静电潜像。然后,在显影装置中利用黄色调色剂使该黄色静电潜像显影并且使该黄色静电潜像可视化为黄色调色剂图像。
接着,当该调色剂图像到达一次转印单元时,借助于由转印充电器2a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使感光鼓a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上(一次转印),在该一次转印单元中,伴随着感光鼓a的转动,感光鼓a和中间转印带2彼此抵接。
接着,当使中间转印带2的承载有黄色调色剂图像的部分移动时,至此已经形成在感光鼓b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将以与上述方法类似的方法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类似地,随着中间转印带2移动,在一次转印单元中,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分别被转印和叠加在黄色调色剂图像和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2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另外,与调色剂图像形成操作同时地,存储在纸张供给盒4中的片材P被拾取辊8一张一张地供给并且经由片材输送路径45到达定位辊9。然后,在由定位辊9使定时同步之后,片材P被输送到二次转印单元3。然后,由向二次转印单元3中的二次转印辊3a施加的二次转印偏压使中间转印带2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被集体转印到片材P上。
接着,由设置在二次转印单元3和定影单元5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20将已经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引导输送到定影单元5。然后,通过接受来自设置在定影单元5中的定影辊对(5a和5b)的热和压力使各色调色剂熔化混合,然后在片材P上被定影为全色图像。之后,由设置在定影单元5的下游的片材排出输送辊对10和排出辊对11将已经如此定影了图像的片材P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7上。
图像形成设备100能够形成两面图像,并且在两面图像形成过程中,通过排出辊对11的反向转动以及切换构件26的切换将片材P输送到两面输送路径47。随后,由设置在两面输送路径47中的输送辊对12输送片材P,并且借助于合流部48将该片材P再次进给到定位辊9。然后,由与第一面的图像形成类似的图像形成操作形成调色剂图像。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当从二次转印单元3朝向定影单元5输送片材P时,在片材P上形成弯曲部分并且调整弯曲部分的尺寸以防止转印不良和图像劣化。为了如此调整片材弯曲部分的尺寸,如图2所示,在二次转印单元3和定影单元5之间设置弯曲部分检测单元104。如图2所示,弯曲部分检测单元104包括位于二次转印单元3和定影单元5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20中的检测杆50,该检测杆50用作检测构件并且可由片材的卷弯压力而转动。弯曲部分检测单元104还包括由检测杆50的转动而接通/断开的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片材输送路径20具有位于非图像侧的引导部20a以及位于图像侧的引导部20b。
检测杆50被设置成可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20中以及从片材输送路径退避。当片材P卷曲而形成弯曲部分时,检测杆50被卷曲的片材P按压从而绕转动轴50c转动。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检测被卷曲片材P按压的检测杆50的转动。从而,输送控制单元52检测到片材P的弯曲部分并且控制定影单元5的片材输送速度。
图3A和图3B是示出包括检测杆50和能够检测检测杆50的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的弯曲部分检测单元104的构造的图。输送控制单元52根据来自弯曲部分检测单元104的检测信号来确定片材P的弯曲部分的尺寸。如图3A和图3B所示,检测杆50包括抵接部50a和遮光单元50b。抵接部50a被设置在转动轴50c的一端并且抵接片材P的前端。遮光单元50b被设置在转动轴50c上且相位相对于抵接部50a错开并且该错开为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遮光(ON)。图3A示出了当检测杆50的抵接部50a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20时的状态(弯曲部分检测状态)。图3B示出了当检测杆50的抵接部50a已从片材输送路径20退避时的状态。由移动机构来设定这两种状态。
将参照图3A和图3B说明移动机构。当接通螺线管90时,螺线管90的摇摆板90a从如图3A所示的位置沿如图3B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然后,当摇摆板90a沿箭头方向移动时,摇摆板90a抵接设置在检测杆50的转动轴50c上的突起部50d,从而使突起部50d移动。从而,转动轴50c沿如图3B所示的箭头方向转动。伴随着该转动,检测杆50的抵接部50a向从片材输送路径20退避的退避位置移动。也就是说,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螺线管90被设计成使检测杆50有选择地移动到抵接部50a从片材输送路径20退避的位置或者抵接部50a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20中的位置。
安装在转动轴50c上的用作扭簧(twist spring)的复位弹簧91通常沿抵接部50a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20中的方向对检测杆50施力。当断开螺线管90并且摇摆板90a从如图3B所示的位置沿如图3A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时,复位弹簧91使转动轴50c沿如图3A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伴随着该移动,检测杆50移动到抵接部50a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20中的位置。
在图2中,定影马达M独立于其它输送辊对地驱动定影辊对5a和5b。来自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的信号被输入到输送控制单元52。输送控制单元52根据来自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的信号控制定影马达M的转数。另外,输送控制单元52控制螺线管90以将检测杆50有选择地移动到从片材输送路径20退避的位置或者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20中的位置。输送控制单元52被连接到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由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检测到的信号被输入到输送控制单元52。另外,输送控制单元52也被连接到计时器14。
接着,将参照如图4所示的流程图以及如图5A至图7所示的图说明具有该构造的二次转印单元3和定影单元5之间的片材输送操作。如图5A所示,首先,由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检测从纸张供给盒4一张一张地进给的片材P。然后,当检测到片材P的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被接通时,在步骤S100中,输送控制单元52根据来自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的片材检测信号(ON信号)致动(ON)螺线管(SL)90。结果,螺线管90的摇摆板90a沿如图3B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以利用检测杆50的突起部50d使转动轴50c转动。伴随着该转动,检测杆50沿如图5A所示的箭头方向转动,从而,抵接部50a从片材输送路径20退避(如图5B所示的状态)。
接着,输送控制单元52使片材P碰撞停止的定位辊9,使得片材P暂时停止。之后,在步骤S101中,输送控制单元52与图像形成单元102同步地开始驱动定位辊9并且朝向二次转印单元3输送片材P。当片材P到达二次转印单元3时,利用施加到二次转印辊3a的二次转印偏压,中间转印带2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将被集体转印到片材P上。当驱动定位辊9时,在步骤S102中,输送控制单元52使如图2所示的计时器14开始计时。计时器14已被设定成计时记录片材P从定位辊9开始至到达定影辊对5a和5b的辊隙部所需的时间。为该计时时间增加一些余量。
接着,在二次转印单元3中将四色调色剂图像如此转印到片材P上之后,输送控制单元52进行朝向定影单元5输送片材P的控制。此时,如图5B所示,检测杆50的抵接部50a已从片材输送路径20退避。因此,即使片材P处于片材P的前端还未到达定影辊对5a和5b的不稳定输送状态,片材P也在不接触检测杆50的情况下通过此处,使得片材P在宽度方向上没有扭曲地在同一定时到达定影辊对5a和5b的辊隙部。
直到片材P的前端到达定影单元5,输送控制单元52预先减小定影马达M的转动速度,并且将定影辊对5a和5b的片材输送速度设定为小于二次转印辊3a的片材输送速度的片材输送速度Vf1。另外,在片材P到达定影辊对5a和5b的辊隙部之前所经过的时期中,由已经移动到退避位置的遮光部50b遮蔽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然而,输送控制单元52使得在螺线管90运转时传感器检测信号无效。
接着,在片材P已经到达定影辊对5a和5b之后,在步骤S103中,计时器14的计时终止。然后,在步骤S104中,输送控制单元52使螺线管(SL)90断开。结果,如图6A所示,由安装在转动轴上的复位弹簧91的反作用力使检测杆50沿箭头方向转动而抵接片材P。换句话说,释放检测杆50的退避状态。此时,片材P已经进入到定影辊对5a和5b的辊隙部中。另外,定影辊对5a和5b实现小于二次转印辊3a的片材输送速度的片材输送速度Vf1,使得片材P的弯曲部分扩大。因此,检测杆50的抵接部50a由于微小的转动量与片材P接触。
从而,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在片材P已经到达定影辊对5a和5b的辊隙部之后,检测杆50抵接片材P。因此,当片材P的前端处于不稳定状态时,能够防止检测杆50使片材P的前端倾斜,并且片材P能够被稳定地输送到定影辊对5a和5b。另一方面,在检测杆50已经如此抵接片材P之后,如果片材P的弯曲部分由于定影辊对5a和5b与二次转印辊3a之间的片材输送速度之差而增大,则检测杆50被片材P按压。因此,检测杆50如图6B所示转动,由于该转动,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被遮光部50b遮蔽,并且检测信号Sh被从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发送到输送控制单元52。
输送控制单元52根据来自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的检测信号Sh切换定影马达M的转动速度,从而获得比二次转印辊3a的片材输送速度快的片材输送速度Vfh。从而,当切换定影马达M的转动速度并且实现片材输送速度Vfh时,定影辊对5a和5b与二次转印辊3a的片材输送速度之差变小,并且片材P的弯曲部分逐渐变小。由于对检测杆50施力以使其接触片材P,因此,随着弯曲部分变小,检测杆50越朝向片材输送路径20转动。由于该转动,遮光部50b离开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从而停止遮蔽弯曲部分检测传感器S1(OFF),最后,检测信号Sh的输出消失。然后,当检测信号Sh被如此停止输出时,输送控制单元52将定影辊对5a和5b的片材输送速度切换到比Vfh低的Vf1。通过重复该操作,即使在长片材时,也能够在不会在二次转印单元3和定影单元5之间产生拉应力的情况下,在将弯曲部分的尺寸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同时稳定地输送片材P。
接着,如图6B至图7所示,片材P的后端从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出来,然后,在步骤S105中,断开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然后,在步骤S106中,输送控制单元52使计时器14开始计时。计时器14此时的计时时间被设定成稍短于在片材P的后端从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出来直到后端从二次转印单元3的辊隙部出来时的时间的值。
当在步骤S107中计时器14的计时终止时,于是在步骤S108中输送控制单元52同时致动(ON)螺线管90。结果,如图7所示,检测杆50沿箭头方向转动,由于该转动,检测杆50的抵接部50a从片材输送路径20退避,从而离开片材P。在上述处理之后,片材P立即从二次转印单元3出来,并且仅被定影辊对5a和5b支撑,使得片材P的输送趋于不稳定。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检测杆50已经退避,因此,检测杆50不能推开或拒绝片材P,使得能够稳定地输送片材P。因此,能够防止不均匀定影或未定影图像的不规则。
在上述处理之后,如果图像形成操作仍然继续,则在步骤S109中,输送控制单元52判断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是接通还是断开。如果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被接通(在步骤S109中为“是”),则在步骤S111中,输送控制单元52使螺线管90接通,如它本来那样,并且进行如上所述的步骤S101之后的步骤中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定位入口检测传感器80被断开(在步骤S109中为“否”),则在步骤S110中,输送控制单元52使螺线管90断开并且终止图像形成操作。
从而,在本典型实施例中,直到片材的前端到达定影辊对(5a,5b)为止,和当仅由定影辊对5a和5b输送片材P时,检测杆50被移动到抵接部50a从片材输送路径20退避的位置。换句话说,当二次转印单元3和定影单元5中的任一方输送片材P时,检测杆50被移动到从片材输送路径20退避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与弯曲部分控制相关的片材的输送姿态的不规则,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图像。
注意,取决于图像形成设备的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引导部结构,在仅由二次转印单元3输送片材以及仅由定影单元5输送片材的二种情况下,不总是必须使检测杆退避。在这些情况下,仅当仅在必要侧(转印单元或定影单元)输送片材P时,需要使检测杆50退避。
至此,在典型实施例的说明中,由输送控制单元52进行定影辊对5a和5b的片材输送速度的控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例如,可以由用于控制设备主体101的整个图像形成操作的控制单元(未示出)来进行定影辊对5a和5b的片材输送速度的控制。
另外,在本典型实施例中,检测杆50的退避位置被设定在检测杆50不突出到超过引导部20a的片材输送路径20侧的位置。然而,只要对片材P的输送没有影响,检测杆50也可以被退避成突出到片材输送路径20中。
虽然已经参照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将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
转印单元,其被构造成将已经由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
定影单元,其被构造成将已经由所述转印单元转印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到所述片材;
片材输送路径,其被设置在所述转印单元和所述定影单元之间并且将已经由所述转印单元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所述片材引导到所述定影单元;以及
弯曲部分检测单元,其被构造成检测在所述片材输送路径中的形成在所述片材上的弯曲部分,
其中,根据来自所述弯曲部分检测单元的信号来调整所述转印单元和所述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输送速度差,所述弯曲部分检测单元包括:
检测构件,其被设置成可突出到所述片材输送路径中以及可从所述片材输送路径退避,并且被构造成可由从将被输送的所述片材接收的压力而移动;
检测传感器,其被构造成检测所述检测构件;
移动机构,其被构造成将所述检测构件移动成可突出到所述片材输送路径中以及可从所述片材输送路径退避;以及
控制单元,其被构造成控制所述移动机构的操作,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以下控制:直到由所述转印单元输送的所述片材的前端到达所述定影单元为止,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将所述检测构件移动到从所述片材输送路径退避的退避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以下控制:当仅由所述定影单元输送片材时,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将所述检测构件移动到从所述片材输送路径退避的退避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片材检测单元,所述片材检测单元被设置在所述转印单元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并且被构造成检测片材,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来自所述片材检测单元的信息控制所述移动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以下设定:直到片材的前端到达所述定影单元为止,将所述定影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设定成比所述转印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慢的速度;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以下控制:在片材的前端已经到达所述定影单元之后,根据所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定影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
5.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
转印单元,其被构造成将已经由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
定影单元,其被构造成将已经由所述转印单元转印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到所述片材;
片材输送路径,其被设置在所述转印单元和所述定影单元之间并且将已经由所述转印单元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所述片材引导到所述定影单元;以及
弯曲部分检测单元,其被构造成检测在所述片材输送路径中的形成在所述片材上的弯曲部分,
其中,根据来自所述弯曲部分检测单元的信号来调整所述转印单元和所述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输送速度差,所述弯曲部分检测单元包括:
检测构件,其被设置成可突出到所述片材输送路径中以及可从所述片材输送路径退避并且被构造成可由从将被输送的所述片材接收的压力而移动;
检测传感器,其被构造成检测所述检测构件;
移动机构,其被构造成将所述检测构件移动成可突出到所述片材输送路径中以及可从所述片材输送路径退避;以及
控制单元,其被构造成控制所述移动机构的操作,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以下控制:当仅由所述定影单元输送片材时,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将所述检测构件移动到从所述片材输送路径退避的退避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片材检测单元,所述片材检测单元被设置在所述转印单元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并且被构造成检测片材,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来自所述片材检测单元的信息控制所述移动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以下设定:直到片材的前端到达所述定影单元为止,将所述定影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设定成比所述转印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慢的速度;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以下控制:在片材的前端已经到达所述定影单元之后,根据所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定影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33143 | 2007-12-25 | ||
JP2007333143A JP5089371B2 (ja) | 2007-12-25 | 2007-12-25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333143 | 2007-12-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70369A CN101470369A (zh) | 2009-07-01 |
CN101470369B true CN101470369B (zh) | 2011-07-13 |
Family
ID=40788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7903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0369B (zh) | 2007-12-25 | 2008-11-25 | 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31203B2 (zh) |
JP (1) | JP5089371B2 (zh) |
CN (1) | CN10147036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38866B2 (ja) | 2009-12-22 | 2014-07-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82597B2 (ja) * | 2010-08-25 | 2012-07-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記録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1829B2 (ja) * | 2010-08-31 | 2014-12-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64121B2 (ja) * | 2010-10-25 | 2015-02-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93308B2 (ja) | 2011-03-16 | 2015-04-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検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2043B2 (ja) * | 2011-11-01 | 2014-12-1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651913B2 (en) * | 2012-11-26 | 2017-05-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holder that moves relative to an opening/closing door |
JP6844155B2 (ja) * | 2016-09-02 | 2021-03-1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916032B2 (ja) * | 2017-04-21 | 2021-08-11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240142906A1 (en) * | 2022-10-31 | 2024-05-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7638945B2 (ja) | 2022-11-30 | 2025-03-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338927A1 (en) * | 2002-02-21 | 2003-08-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loop in the copy medium in the transport path between transfer and fixing portion |
CN1841237A (zh) * | 2005-03-29 | 2006-10-04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52501B2 (ja) * | 1992-12-02 | 2002-0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7234604A (ja) * | 1994-02-23 | 1995-09-05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735055A (en) * | 1996-04-23 | 1998-04-07 | 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thickness of an article at a plurality of points |
JPH1138820A (ja) * | 1997-05-23 | 1999-02-12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記録装置 |
US6564025B2 (en) * | 1999-05-31 | 2003-05-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cording material convey velocity control feature |
JP3658392B2 (ja) * | 2002-12-27 | 2005-06-08 |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 信号出力装置及び信号出力装置を備えたシート材処理装置 |
JP4371960B2 (ja) * | 2004-09-06 | 2009-11-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12836B2 (ja) * | 2004-12-27 | 2011-01-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検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994768B2 (ja) * | 2005-12-09 | 2012-08-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09080B2 (ja) * | 2006-06-28 | 2011-06-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材情報検知装置、シート材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材処理方法 |
-
2007
- 2007-12-25 JP JP2007333143A patent/JP508937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11-24 US US12/276,967 patent/US813120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1-25 CN CN2008101790350A patent/CN10147036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338927A1 (en) * | 2002-02-21 | 2003-08-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loop in the copy medium in the transport path between transfer and fixing portion |
CN1841237A (zh) * | 2005-03-29 | 2006-10-04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平7-234604A 1995.09.0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155007A (ja) | 2009-07-16 |
CN101470369A (zh) | 2009-07-01 |
US20090162121A1 (en) | 2009-06-25 |
JP5089371B2 (ja) | 2012-12-05 |
US8131203B2 (en) | 2012-03-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70369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US4941021A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cording material loop forming and control means | |
US750906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loop detection and conveying speed control based thereon | |
US7817957B2 (en) | Double feed sensing device, double feed determin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0559293C (zh) | 纸张供应装置及控制方法、成像装置 | |
US7792446B2 (en)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ler for changing time duration of pressing belt with fixing member | |
US8544844B2 (en) |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control uni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213854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10061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0352850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006651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16229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two-dimensional correction | |
US20220229390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95065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22613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3955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026747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612426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0402952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154130B2 (ja) | 両面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28843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899796B2 (ja) |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18418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340629B2 (ja) | 両面カラー記録装置 | |
JP200123592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