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468732B - 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和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和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732B
CN101468732B CN2008101865041A CN200810186504A CN101468732B CN 101468732 B CN101468732 B CN 101468732B CN 2008101865041 A CN2008101865041 A CN 2008101865041A CN 200810186504 A CN200810186504 A CN 200810186504A CN 101468732 B CN101468732 B CN 1014687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part
grip hole
container body
container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65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732A (zh
Inventor
兼子真二
田村达也
桑田良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8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7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5/00Details of other kinds or type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 B65D25/28Handles
    • B65D25/30Hand ho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0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 B29C48/0022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cut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6Rod-shap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13Articles with a cross-section varying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e.g. corrugated p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12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accessories, Packages
    • B29L2031/7126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accessories, Packages large, e.g. for bulk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 Packages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和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可以利用把手孔容易地挪动容器的同时,可以不进行特别的操作而防止异物通过把手孔侵入到容器内。通过将开闭部件的主体部配置成从容器内侧堵塞把手孔,并在形成于把手孔周围的凸缘上卡定卡定部,从而将开闭部件安装到容器上。若操作者将手插入到把手孔中并推压主体部,则主体部向容器内侧转动而打开把手孔。由此,操作者可以通过将手插入到把手孔中来持拿容器。然后,若操作者从把手孔拔出手,则主体部向着容器外侧转动,主体部的外周边缘与把手孔周围的第二侧壁内表面相抵接而返回到原位置,从而从容器内侧封闭把手孔。由此,防止异物通过把手孔侵入到容器内。

Description

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和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箱状容器主体的侧壁上形成有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及被安装到该搬运用容器上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以及该开闭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将物品等容纳在内部来进行搬运或保管的箱状容器,有为了容易地挪动,在容器的对置的一对侧壁上分别形成把手孔,操作者将手(例如,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插入到该把手孔,从而可以持拿容器的容器。
作为这种形成有把手孔的容器,例如有在瓦楞板纸箱(容器)的对置的一对侧板上,分别通过起模加工形成能够弯曲的把持片,将该把持片向瓦楞板纸箱的内侧弯曲,由此在瓦楞板纸箱的各侧壁上形成握孔(把手孔)的容器,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8979号公报)所记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8979号公报
但是,形成有上述把手孔的容器在以容纳物品等并重叠多层的状态搬运或保管时,沙尘、尘埃、水滴等异物有可能从外部通过把手孔侵入到容器内,若这种异物附着在容纳在容器内的物品上则有可能使物品的品质变差。例如,若沙尘或尘埃附着在物品的表面上则存在物品的表面被污染,或由于振动使物品的表面产生擦伤的可能性。此外,若水滴附着在物品的表面上则有可能产生由于吸水引起的性能变化或生锈。
作为其对策,存在挪动容器后,粘贴粘接带来堵塞把手孔的技术方案,但是该方法不仅需要挪动容器后粘贴粘接带的操作,而且在再次挪动容器时还需要剥离粘接带的操作,因此非常麻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以利用把手孔容易地挪动容器的同时,不进行特别的操作而防止异物通过把手孔侵入到容器内。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方案1涉及的发明为一种搬运用容器,在箱状的容器主体的对置的一对侧壁上分别形成有把手孔,并且一体且环状地形成有沿着各把手孔的周围分别从侧壁向容器主体的外侧突出的凸缘,容器在把手孔的位置上具备开闭部件(参照方案5),该开闭部件一体地设置有:板状的主体部,该主体部的外形尺寸形成为大于把手孔的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中的至少一方的尺寸;突出部,从主体部的横向和纵向的任意一个边缘向该主体部的外表面侧(容器主体的外侧)突出,能够插入到所述把手孔中;和卡定部,在突出部的顶端侧形成并与凸缘卡定,同时,至少主体部与突出部的连接部及卡定部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通过主体部配置成从容器主体的内侧堵塞把手孔,并且卡定部与凸缘嵌合而卡定,该开闭部件被安装到容器主体上,当外力从容器主体的外侧通过把手孔作用于主体部时,主体部向着容器主体的内侧弹性移位,由此打开把手孔,当外力被解除时,主体部向着容器主体的外侧弹性恢复,从而主体部的外周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与把手孔的周围的侧壁内表面相抵接,由此从容器主体的内侧封闭把手孔。
该结构中,通过在形成于容器主体的把手孔的周围的凸缘上卡定开闭部件的卡定部,从而在容器主体上安装开闭部件,因此对现有的容器(在把手孔的周围形成有凸缘的容器)不必进行特别的形状的改变或后续加工,并且不必改变容器制造装置或重新制造,而可以容易地安装开闭部件的同时,在不需要开闭部件时可以容易地卸下开闭部件。
此外,若操作者将手插入到容器主体的把手孔中,则由于开闭部件的主体部被推压而打开把手孔,操作者可以通过将手插入到把手孔中来持拿容器主体,从而可以容易地挪动容器主体。然后,若操作者从容器主体的把手孔拔出手,则由于开闭部件的主体部返回到原位置并封闭把手孔,不进行特别的操作或作业,而可以防止保管或运送容器的过程中异物(沙尘、尘埃、水滴等)通过把手孔侵入到容器内。
进一步地,由于用开闭部件的主体部封闭把手孔,从而即使将物品容纳至容器主体的把手孔位置的上侧,也可以防止在移动过程中等物品通过把手孔漏到容器主体之外,所以能够将物品容纳至容器主体的把手孔位置的上侧。由此,与以往相比,可以增大每个容器的容纳量,从而可以节省保管空间和运送空间。
此时,如方案2所示,可以在沿着把手孔的上边缘形成的上边缘凸缘部上卡定开闭部件的卡定部,使开闭部件的主体部以所述上边缘侧为中心转动。若如此,则可以利用加强把手孔上边缘的上边缘凸缘部简单地安装开闭部件。
或者,如方案3所示,可以在沿着把手孔的下边缘形成的下边缘凸缘部上卡定开闭部件的卡定部,使开闭部件的主体部以所述下边缘侧为中心转动。若如此,则可以利用加强把手孔下边缘的下边缘凸缘部简单地安装开闭部件。
或者,如方案4所示,可以在沿着把手孔的侧边缘形成的侧边缘凸缘部上卡定开闭部件的卡定部,使开闭部件的主体部以所述侧边缘侧为中心转动。若如此,则可以利用加强把手孔侧边缘的侧边缘凸缘部简单地安装开闭部件。
或者,如方案5所示,弹性移位和弹性恢复是通过以连接部为中心所述主体部转动来完成。
或者,如方案6所示,连接部形成有沿着突出部的根端部连续的凹槽,通过凹槽形成为比邻接于凹槽的其他部分薄。
此外,如方案8所示,可以将突出部设置成从主体部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向该主体部的外表面侧突出,在所述突出部的顶端侧能够卷入凸缘且呈大致折叠状地形成有卡定部。若如此,则开闭部件的卡定部可以切实地与凸缘嵌合卡定。
此时,如方案9所示,可以设置有从主体部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在与该主体部大致平行的方向上伸长的延长部,所述延长部形成为能够与把手孔的周围的侧壁内表面相抵接。若如此,则由于可以在开闭部件的延长部与卡定部之间夹入凸缘来安装开闭部件,可以将开闭部件安装到正确的位置的同时,主体部不向外侧产生位置偏移,可以防止卡定部从凸缘脱落。
进一步地,如方案10所示,可以在卡定部上形成有能够与加强筋嵌合的狭缝,该加强筋形成于与容器主体的侧壁外表面的凸缘交叉的方向上。若如此,则可以不被加强筋阻碍而使卡定部与凸缘卡定,进一步地,可以防止开闭部件的横向(把手孔的横向)的位置偏移。
此外,如方案11所示,至少连接部和卡定部可以由柔软、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若如此,则可以容易地开闭转动开闭部件的同时,可以容易地使卡定部与凸缘卡定。
此时,如方案12所示,开闭部件整体可以由柔软、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若如此,则可以使操作者将手插入到把手孔中开闭部件与手接触时的触感柔软,而且容易制造。
进一步地,如方案13所示,弹性聚合物材料可以使用橡胶、合成树脂、热塑性弹性体中的一种。这些材料能够容易得到。
此外,如方案14所示,连接部可以形成有通过沿着突出部的根端部伸长的凹槽而变薄。若如此,则由于连接部中形成凹槽的部分比其它部分薄而易弯曲,可以使开闭部件容易地进行打开动作(向内侧转动),并且可以防止在开闭部件开闭时(转动时)其它部分的变形。
此外,如方案15所示,可以将突出部设置成从主体部的上边缘向该主体部的外表面侧突出,在突出部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有在与主体部大致平行方向上伸长的中空的筒状部。若如此,则可以使操作者将手插入到把手孔中用手持拿筒状部时的触感柔软。
进一步地,如方案16所示,筒状部可以形成为在与主体部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凹部和凸部交替连续的大致波状。若如此,则可以在操作者将手插入到把手孔中用手持拿筒状部时,手指嵌入凹部而稳定持拿。
进一步地,如方案17所示,主体部的下边缘与上边缘相比,向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侧突出而形成。
进一步地,如方案18所示,弹性移位和弹性恢复是通过以连接部为中心主体部转动来完成。
进一步地,如方案19所示,连接部形成有沿着所述突出部的根端部连续的凹槽,所述连接部的根端部通过凹槽形成为比邻接于所述凹槽的其他部分薄。
制造本发明的开闭部件时,如方案20所示,可以实施连续体准备工序和切断工序,其中,连续体准备工序用于准备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一定横截面形状的长的开闭部件连续体,该开闭部件连续体一体地设置有:板状的主体部;突出部,从主体部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向与该主体部交叉的方向突出;和卡定部,在突出部的顶端侧形成并与凸缘嵌合卡定,同时,至少主体部与突出部的连接部及卡定部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在切断工序,同时或依次实施对开闭部件连续体的主体部进行切断的处理;和将开闭部件连续体的突出部及卡定部切断成不大于把手孔的横向尺寸的横向尺寸的处理。主体部可以形成为外形尺寸大于所述把手孔的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中的至少一方的尺寸。而且,依次实施切断主体部的处理和切断突出部及卡定部的处理时,可以在切断主体部后切断突出部及卡定部,也可以在切断突出部及卡定部后切断主体部。若如此,则由于仅通过切断开闭部件连续体就可以制造开闭部件,可以容易且廉价地制造开闭部件。
此时,如方案21所示,作为连续体准备工序,也可以实施由聚合物材料挤压成型开闭部件连续体的挤压成型工序。若如此,则通过挤压成型可以有效且简单地连续制造开闭部件连续体。
此外,如方案22所示,在挤压成型工序中,也可以由能够弹性变形的聚合物材料成型至少连接部及卡定部。即使由能够弹性变形的聚合物材料部分地成型连接部及卡定部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种类聚合物材料的共挤压成型简单地使开闭部件连续体成型。
进一步地,如方案23所示,在挤压成型工序中,也可以由硬度比容器主体小,并能够弹性变形的聚合物材料成型开闭部件连续体整体。若如此,则通过一种聚合物材料的一般挤压成型可以更简单地使开闭部件连续体成型。
此外,如方案24所示,在挤压成型工序中,也可以在突出部的下表面上一体成型在长度方向上连续伸长的中空的筒状部。若如此,则通过挤压成型可以简单地使筒状部成型。
进一步地,如方案25所示,也可以实施凹凸成型工序,该凹凸成型工序使用在外周部上交替连续形成有凸部和凹部的按压辊,在挤压成型工序后,将按压辊的外周部挤压在筒状部的下表面上的状态下,使该按压辊与挤压成型速度同步旋转,由此将筒状部成型为在长度方向上凹部和凸部交替连续的大致波状。若如此,则通过按压辊可以简单地将筒状部成型为大致波状。
此时,如方案26所示,按压辊的外周长可以形成为主体部的横向尺寸的整数倍。若如此,则按压辊每旋转一次可以以开闭部件的规定个数,使筒状部成型为大致波状。
进一步地,如方案27所示,可以在按压辊上至少形成一个周长与其它凸部不同的凸部。若如此,则在开闭部件连续体的筒状部上可以成型长度与其它凹部不同的凹部,可以将该部分作为切断的目标。
此外,如方案28所示,在挤压成型工序中,可以在筒状部的内部中突出部的下表面上成型在长度方向(挤压方向)上连续伸长的通气槽,在凹凸成型工序中,以筒状部的各凸部内的中空部通过通气槽在长度方向上连通,将筒状部成型为大致波状。若如此,则由于筒状部的各凸部内的中空部通过通气槽连通,可以防止由于空气压力的改变引起的凸部的意外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容器主体的主视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容器主体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的容器主体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1的从容器主体的外侧观察容器主体的把手孔及其周边部分的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1的开闭部件的主视图;
图7为实施例1的开闭部件的俯视图;
图8为图6的B-B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1的从容器主体的内侧观察安装在容器主体上的开闭部件及其周边部分的图;
图10为图9的C-C剖视图;
图11为挤压成型机及按压装置的侧视图;
图12为图11的D-D剖视图;
图13为切断装置及其周边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14为实施例2的容器主体的侧视图;
图15为实施例2的开闭部件的俯视图;
图16为实施例3的开闭部件的主视图;
图17为实施例3的开闭部件的俯视图;
图18为实施例3的开闭部件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1容器主体,12底壁,13第一侧壁,14第二侧壁,20把手孔,21凸缘,22开闭部件,23主体部,24突出部,25卡定部,26延长部,27筒状部,28凹部,29凸部,33连接部,34凹槽,35通气槽,36挤压成型机,37开闭部件连续体,38按压装置,41按压辊,47切断装置,53狭缝,54开闭部件,55主体部,56纵突出部,57卡定部,58延长部,59连接部,6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将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化的几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基于图1~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搬运用容器的容器主体11通过聚丙烯等硬质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为箱状。而且,在容器主体11上一体地设置有底壁12、夹着该底壁12的短边侧而对置的一对第一侧壁13和夹着底壁12的长边侧而对置的一对第二侧壁14。
在容器主体11的上端部的外周边缘(各侧壁13、14的上端部的外周边缘)上一体地形成有上边缘凸缘15,在各侧壁13、14的外表面(也包括容器主体11的转角部)一体地形成有纵向伸长的多根(或一根)纵加强筋16和横向伸长的多根(或一根)横加强筋17。
此外,在底壁12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有多个定位突部18,在堆积多层容器主体11时,上层侧的容器主体11的定位突部18嵌入到下层侧的容器主体11(参照图1的双点划线)的开口部。各定位突部18通过格子状的加强筋19(参照图2)形成。
进一步地,如图3~图5所示,在对置的一对第二侧壁14的上部侧分别形成有大致四角形(本实施例1中为大致长方形)的把手孔20。沿着该各把手孔20的周围,分别对应于把手孔20的形状,一体地形成有环状的从第二侧壁14向容器主体11的外侧突出的凸缘21。操作者可以通过将手(例如,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插入到各把手孔20中来持拿容器主体11。凸缘21包括沿着把手孔20的上边缘形成的上边缘凸缘部21a、沿着把手孔20的下边缘形成的下边缘凸缘部21b和沿着把手孔20的侧边缘形成的侧边缘凸缘部21c、21c。
接着,使用图6~图10对安装成堵塞容器主体11的把手孔20的开闭部件22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图8所示,开闭部件22通过后述制造方法一体地设置有:形成为板状,优选为平板状的主体部23;突出部24,从该主体部23的上边缘向该主体部23的外表面侧(容器主体11的侧壁13、14的外侧中与主体部23交叉成大致直角的方向)突出;卡定部25,形成在该突出部24的顶端侧并与凸缘21(本实施例1中为上边缘凸缘部21a)卡定;和延长部26,从主体部23的上边缘,与该主体部23大致平行方向(向上方延长的方向)上伸长。进一步地,在突出部24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有与主体部23大致平行方向(容器主体11的把手孔20的横向)上伸长的中空筒状部27。该筒状部27在与主体部23大致平行方向上,形成多个(例如四个)凹部28和多个(例如五个)凸部29交替连续的大致波状。
如图6所示,主体部23形成为横向尺寸E和纵向尺寸G中至少一方大于把手孔20的横向尺寸X和纵向尺寸Y(参照图4)中的至少一方的尺寸。此外,优选形成为横向尺寸E和纵向尺寸G分别大于把手孔20的横向尺寸X和纵向尺寸Y的尺寸,从而可以切实地堵塞把手孔20。突出部24和卡定部25形成为横向尺寸F不大于把手孔20的横向尺寸X的尺寸(大致相同或稍小的尺寸),从而可以在把手孔20内通过。
如图7所示,突出部24和卡定部25的顶端侧的两角部被倒角而形成有锥部30。如图8所示,主体部23和延长部26各自的外周边缘被倒角而形成有锥部31、32,从而不会产生剐到存取物品的情况。此外,卡定部25将上边缘凸缘部21a卷入而可嵌合地形成为大致折叠状,从而可以切实地与上边缘凸缘部21a卡定。
如图8所示,开闭部件22中,主体部23与突出部24的连接部33(突出部24的根端部及上述根端部附近的主体部23范围的连接部33)以及卡定部25由能够弹性变形的聚合物材料形成,连接部33以及卡定部25以外的部分由其它的聚合物材料(比连接部33及卡定部25硬的聚合物材料)形成。形成连接部33及卡定部25的能够弹性变形的聚合物材料为硬度比容器主体11小且柔软,并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弹性聚合物材料,例如使用已硫化的橡胶、合成树脂、热塑性弹性体等能够容易获得的材料。通过用这种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连接部33及卡定部25,可以使折叠状的卡定部25弹性变形而扩开并卷入上述凸缘部21a,通过弹性恢复来抓牢,可以容易地与凸缘21(上边缘凸缘部21a)卡定,同时,可以使开闭部件22以连接部33为中心弹性变形而容易地开闭转动。
此外,主体部23倾斜形成为相对于主体部23的上边缘,下边缘向突出部24侧(容器主体11的第二侧壁14的外侧)仅突出规定尺寸A,开闭部件22被安装到容器主体11上时,主体部23的下边缘侧切实地与容器主体11的第二侧壁14内表面相抵接。在连接部33上形成有沿着突出部24的根端部伸长的连续的凹槽34,连接部33中形成凹槽34的部分比其它的邻接部分薄而易弯曲。进一步地,筒状部27的内部中,在突出部24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在与主体部23大致平行方向(长度方向)上连续伸长的多个通气槽35,筒状部27的各凸部29内的中空部通过通气槽35在长度方向上连通。
如图9和图10所示,开闭部件22在配置成主体部23从容器主体11的内侧堵塞把手孔20的状态下,使卡定部25在沿着把手孔20的上边缘形成的上边缘凸缘部21a上弹性变形而扩开,卷入和嵌合上边缘突出部21a,使卡定部25通过弹性恢复来抓牢,从而与上边缘凸缘部21a卡定。由此,利用加强把手孔20的上边缘的上边缘突出部21a,可以简单地将开闭部件22安装到容器主体11上。此时,延长部26与把手孔20上侧的第二侧壁14内表面相抵接,从而在延长部26与卡定部25之间夹入上边缘凸缘部21a。另外,卸下开闭部件22时,通过与上述相反的顺序容易地卸下。
于是,当操作者将手(例如,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插入到容器主体11的把手孔20并推压开闭部件22的主体部23,从而从容器主体11的外侧通过把手孔20使外力作用于主体部23时,如图10中双点划线所示,主体部23以连接部33(上边缘侧)为中心向着容器主体11的内侧弹性移位而转动,打开把手孔20。由此,通过操作者将手插入到把手孔20中,可以持拿容器主体11。
然后,当操作者从容器主体11的把手孔20拔出手,从而解除作用于开闭部件22的外力时,如图10中实线所示,主体部23以连接部33为中心向着容器主体11的外侧弹性恢复而转动,主体部23的外周边缘与把手孔20周围的第二侧壁14内表面相抵接而返回原位置,由此从容器主体11的内侧封闭把手孔20。由此,防止异物(沙尘、尘埃、水滴等)通过把手孔20侵入到容器主体11内。
接着,使用图11~图13对开闭部件2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制造开闭部件22时,首先,实施挤压成型工序(连续体准备工序)。如图11所示,该挤压成型工序中,通过挤压成型机36由聚合物材料挤压成型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一定横截面形状的长的开闭部件连续体37。该开闭部件连续体37一体成型有主体部23、突出部24、卡定部25、延长部26和筒状部27,在筒状部27的内部中,在突出部24的下表面上成型有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并伸长的通气槽35。在本实施例1中,用与容器主体11相比硬度小且柔软,并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弹性聚合物材料,通过共挤压成型来成型连接部33及卡定部25,连接部33及卡定部25以外的部分用其它的聚合物材料(比连接部33及卡定部25硬的聚合物材料)成型。由此,可以有效且简单地连续制造开闭部件连续体37。
实施挤压成型工序之后,实施凹凸成型工序。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该凹凸成型工序中使用按压装置38。该按压装置38设置有在外周部上交替连续地形成有凸部39和凹部40的按压辊41,该按压辊41的旋转轴42被轴承43支撑的状态下,通过被控制的发动机等(未图示)来旋转驱动。在该按压辊41的上方配置有支撑从挤压成型机36挤压成规定的一定横截面形状的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支撑部件44。该支撑部件44通过使形成为横截面大致L字形状的突出支撑部45与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卡定部25卡定,以悬挂的状态支撑开闭部件连续体37。
在凹凸成型工序中,在从挤压成型机36挤压的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筒状部27能够塑性变形时,将按压辊41的外周部挤压在筒状部27的下表面上的状态下,与挤压成型速度同步地旋转驱动该按压辊41,由此将按压辊41的凸部39和凹部40交替挤压在筒状部27的下表面上,从而将筒状部27成型为在长度方向上凹部28和凸部29交替连续的大致波状。由此,可以简单地将筒状部27成型为大致波状。此时,以筒状部27的各凸部29内的中空部通过通气槽35在长度方向上连通并可以通气,将筒状部27成型为大致波状。
按压辊41形成为外周长为开闭部件22的主体部23的横向尺寸E的整数倍(例如1倍),按压辊41每旋转一次,以开闭部件22的规定个数(例如一个),使筒状部27成型为大致波状。进一步地,按压辊41形成有一个周长比其它的凸部39长的凸部39L。由此,可以在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筒状部27上成型比其它的凹部28长的凹部28L,可以将该部分作为切断的目标。
实施凹凸成型工序之后,实施切断工序。如图13所示,该切断工序中,用牵引机46边牵引筒状部27成型为大致波状的开闭部件连续体37,边供给到切断装置47中。在牵引机46与切断装置47之间配置有包括沿着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筒状部27的凹部28和凸部29而上下运动的凹凸检测部48的凹凸传感器49,该凹凸传感器49的输出信号(脉冲信号)输入到控制装置50中。该控制装置50基于凹凸传感器49的输出信号对凹部28和/或凸部29的数目进行计数,该计数值达到规定值时向切断装置47输出驱动信号,使切断装置47进行切断动作。
切断装置47包括切断刀刃51,该切断刀刃51一体地设置有切断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主体部23的刀刃和在与主体部23不同的位置切断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突出部24及卡定部25的刀刃。另外,也可以分别设置切断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主体部23的刀刃和在与主体部23不同的位置切断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突出部24及卡定部25的刀刃。通过该切断装置47,同时实施将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主体部23切断成规定的横向尺寸E(大于把手孔20的横向尺寸X的横向尺寸)的处理,和将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突出部24及卡定部25切断成规定的横向尺寸F(不大于把手孔20的横向尺寸X的横向尺寸)的处理。由此,完成开闭部件的制造。如此,由于仅通过切断挤压成型的开闭部件连续体37就可以制造开闭部件22,可以容易且廉价地制造开闭部件22。
另外,当在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筒状部27上未成型有凹部28和凸部29时,用从切断装置47开始向下游侧仅相距规定间隔而配置的位置传感器52(例如,包括发光元件52a和受光元件52b的光传感器)检测到开闭部件连续体37的顶端部时,控制装置50也可以向切断装置47输出驱动信号使切断装置47进行切断动作。
此外,不一定需要同时实施切断主体部23的处理和切断突出部24及卡定部25的处理,可以依次实施切断主体部23的处理和切断突出部24及卡定部25的处理。此时,可以在切断主体部23后切断突出部24及卡定部25,也可以在切断突出部24及卡定部25后切断主体部23。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1中,通过在形成于容器主体11的把手孔20的周围的凸缘21(上边缘凸缘部21a)上卡定开闭部件22的卡定部25,从而在容器主体11上安装开闭部件22,因此对现有的容器主体11(在把手孔20的周围形成有凸缘21的容器主体11)不必进行特别的形状的改变或开孔等后续加工,并且不必改变容器制造装置或重新制造,而可以容易地安装开闭部件22的同时,在不需要开闭部件22时可以容易地卸下开闭部件22。
此外,若操作者将手插入到容器主体11的把手孔20中,则由于开闭部件22的主体部23被推压而打开把手孔20,操作者可以通过将手插入到把手孔20中来持拿容器主体11,从而可以容易地挪动容器主体11。然后,若操作者从容器主体11的把手孔20拔出手,则由于开闭部件22的主体部23返回到原位置并封闭把手孔20,不进行特别的操作或作业,而可以防止保管或运送容器主体11的过程中异物(沙尘、尘埃、水滴等)通过把手孔20侵入到容器主体11内,从而可以确保容纳在容器主体11内的物品等的品质。
进一步地,由于用开闭部件22的主体部23封闭把手孔20,从而即使将物品容纳至容器主体11的把手孔20位置的上侧,也可以防止在移动过程中等物品通过把手孔20漏到容器主体11之外,所以能够将物品容纳至容器主体11的把手孔20位置的上侧。由此,与以往相比,可以增大每个容器的容纳量,从而可以节省保管空间和运送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由于在开闭部件22的延长部26与卡定部25之间夹入凸缘21(上边缘凸缘部21a)来安装开闭部件22,可以将开闭部件22安装到正确的位置的同时,可以防止卡定部25从凸缘21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在连接部33上形成凹槽34,从而连接部33中形成凹槽34的部分变薄而易弯曲,因此可以容易地使开闭部件22进行打开动作(向内侧转动),并且在开闭部件22开闭时(转动时)可以防止其它部分的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由于在开闭部件22的突出部24的下表面上形成中空的筒状部27,可以使操作者将手插入到把手孔20中而用手持拿筒状部27时的触感柔软。而且,由于筒状部27形成为凹部28和凸部29交替连续的大致波状,操作者将手插入到把手孔20中用手持拿筒状部27时,手指可以嵌入到凹部28中而稳定地持拿。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以在挤压成型工序中,在筒状部27的内部中突出部24的下表面上成型有在长度方向上连续伸长的通气槽35,在凹凸成型工序中,以筒状部27的各凸部29内的中空部通过通气槽35在长度方向上连通,将筒状部27成型为大致波状,因此开闭部件22制造完成后,也形成筒状部27的各凸部29内的中空部通过通气槽35连通的状态,可以防止由于空气压力的变动引起的凸部29的变形。
[实施例2]
接着,使用图14和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但是,对与上述实施例1实质上相同部分附以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主要对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2中,如图14所示,容器主体11中,在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中央部也形成纵加强筋16,该纵加强筋16在凸缘21的上边缘凸缘部21a的中央部及下边缘凸缘部21b的中央部,沿与各凸缘部21a、21b相垂直的方向上连接。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开闭部件22中,在卡定部25的中央部(对应于纵加强筋16的位置)形成有能够与纵加强筋16嵌合的狭缝53。其它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由此,即使在容器主体11的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中央部上形成有纵加强筋16时,也可以不被该纵加强筋16阻碍(不干扰)而使开闭部件22的卡定部25与凸缘21(上边缘凸缘部21a)卡定。进一步地,卡定后防止横向的位置偏移。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1、2构成为在沿着把手孔20的上边缘形成的上边缘凸缘部21a上卡定卡定部25,使开闭部件22的主体部23以上边缘侧为中心开闭转动。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沿着把手孔20的下边缘形成的下边缘凸缘部21b上卡定卡定部25,使开闭部件22的主体部23以下边缘侧为中心开闭转动来替代上述构成。或者,还可以构成为在沿着把手孔20的一个侧边缘形成的侧边缘凸缘部21c上卡定卡定部25,使开闭部件22的主体部23以一个侧边缘侧为中心开闭转动。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1、2中,虽然只有开闭部件22的连接部33和卡定部25由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但是也可以只有从开闭部件22的连接部33至卡定部25的部分(连接部33、突出部24、筒状部27和卡定部25)由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或者也可以开闭部件22整体由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若开闭部件22整体由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则弹性变形的范围与上述各实施例1、2的情况相比更宽,防止在开闭部件22的连接部33等上产生局部的蠕变变形等。
进一步地,在上述各实施例1、2中,设置在突出部24的下表面上的筒状部27形成为大致波状,但是筒状部27也可以形成为大致直线状。此外,也可以为省略筒状部27的结构。
[实施例3]
接着,使用图16~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但是,对与上述实施例1实质上相同部分附以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主要对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3中,如图16~图18所示,开闭部件54通过弹性聚合物材料的注射成型或压缩成型等一体地设置有:主体部55;纵突出部56,从该主体部55的上边缘两端部分别向该主体部55的外表面侧(与主体部55相垂直的方向)突出;卡定部57,形成在各纵突出部56的顶端侧并与凸缘21(本实施例3中为侧边缘凸缘部21c)卡定;和延长部58,从主体部55的上边缘在与该主体部55大致平行的方向(向上方延长的方向)上伸长。
各纵突出部56形成为分别沿着主体部55的侧边缘纵向伸长,但是仅通过上端角部与主体部55的上边缘连接。此外,在主体部55与纵突出部56的连接部59上形成有凹槽60,连接部59中形成凹槽60的部分变薄而易弯曲。
该开闭部件54中,该开闭部件54整体由弹性聚合物材料(硬度比容器主体11小且柔软、具有弹性恢复力的聚合物材料)形成,使操作者将手插入到把手孔20后,开闭部件54与手接触时的触感柔软。
如图17所示,开闭部件54中,在配置成主体部55从容器主体11的内侧堵塞把手孔20的状态下,通过在沿着把手孔20的各侧边缘形成的两个侧边缘凸缘部21c上分别卡定卡定部57,从而利用加强把手孔20的侧边缘的侧边缘凸缘部21c,可以简单地将开闭部件54安装到容器主体11上。
在上述说明的本实施例3中,也通过在容器主体11上安装开闭部件54,利用容器主体11的把手孔20可以容易地挪动容器主体11的同时,不进行特别的操作而可以防止异物通过把手孔20侵入到容器主体11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3中,开闭部件54整体由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但是也可以只有开闭部件54的连接部59和卡定部57由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或者也可以只有从开闭部件54的连接部59至卡定部57的部分(连接部59、纵突出部56和卡定部57)由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1~3中,在容器主体11上形成大致四角形的把手孔20,但是也可以适当改变把手孔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把手孔的形状形成为大致半圆形、大致长圆形或大致椭圆形等。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在通过注射成型等成型为箱状的容器,也可以适用于对平板状的展开形状进行弯曲操作并组装成箱状的容器。进一步地,开闭部件也可以通过替代挤压成型的注射成型或压缩成型来成型等,在不脱离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来实施。

Claims (28)

1.一种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在箱状的容器主体的对置的一对侧壁上分别形成有把手孔,并且一体且环状地形成有沿着各把手孔的周围分别从所述侧壁向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突出的凸缘,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在所述把手孔的位置上具备开闭部件,该开闭部件一体地设置有:板状的主体部,该主体部的外形尺寸形成为大于所述把手孔的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中的至少一方的尺寸;突出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横向和纵向的任意一个边缘向该主体部的外表面侧突出,能够插入到所述把手孔中;和卡定部,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顶端侧并与所述凸缘卡定,同时,至少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突出部的连接部及所述卡定部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通过所述主体部配置成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堵塞所述把手孔,所述卡定部与所述凸缘嵌合卡定,所述开闭部件被安装到所述容器主体上,当外力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通过所述把手孔作用于所述主体部时,所述主体部向着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弹性移位,由此打开所述把手孔,当所述外力被解除时,所述主体部向着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弹性恢复,从而所述主体部的外周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把手孔的周围的侧壁内表面相抵接,由此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封闭所述把手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沿着所述把手孔的上边缘形成的上边缘凸缘部上卡定所述开闭部件的卡定部,所述开闭部件的主体部以所述上边缘侧为中心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沿着所述把手孔的下边缘形成的下边缘凸缘部上卡定所述开闭部件的卡定部,所述开闭部件的主体部以所述下边缘侧为中心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沿着所述把手孔的侧边缘形成的侧边缘凸缘部上卡定所述开闭部件的卡定部,所述开闭部件的主体部以所述侧边缘侧为中心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移位和所述弹性恢复是通过以所述连接部为中心所述主体部转动来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形成有沿着所述突出部的根端部连续的凹槽,所述连接部中形成所述凹槽的部分通过所述凹槽形成为比邻接于所述凹槽的其他部分薄。
7.一种把手孔的开闭部件,能够安装于搬运用容器的把手孔上,其中,搬运用容器在箱状的容器主体的对置的一对侧壁上分别形成有把手孔,并且一体且环状地形成有沿着各把手孔的周围分别从所述侧壁向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突出的凸缘,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部件一体地设置有:板状的主体部,该主体部的外形尺寸形成为大于所述把手孔的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中的至少一方的尺寸;突出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横向和纵向的任意一个边缘向该主体部的外表面侧突出,能够插入到所述把手孔中;和卡定部,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顶端侧并与所述凸缘嵌合卡定,同时,至少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突出部的连接部及所述卡定部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通过所述主体部配置成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堵塞所述把手孔,所述卡定部与所述凸缘卡定,所述开闭部件被安装到所述容器主体上的情况下,当外力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通过所述把手孔作用于所述主体部时,所述主体部向着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弹性移位,由此打开所述把手孔,当所述外力被解除时,所述主体部向着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弹性恢复,所述主体部的外周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把手孔的周围的侧壁内表面相抵接,由此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封闭所述把手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设置成从所述主体部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向该主体部的外表面侧突出,在所述突出部的顶端侧能够卷入所述凸缘且呈折叠状地形成有所述卡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从所述主体部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在与该主体部平行的方向上伸长的延长部,所述延长部形成为能够与所述把手孔的周围的侧壁内表面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闲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上形成有能够与加强筋嵌合的狭缝,该加强筋形成于与所述容器主体的侧壁外表面的所述凸缘交叉的方向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闲部件,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卡定部由柔软、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部件整体由柔软、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聚合物材料为橡胶、合成树脂、热塑性弹性体中的一种。
14.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形成有沿着所述突出部的根端部伸长的凹槽,所述连接部中形成所述凹槽的部分通过所述凹槽形成为比邻接于所述凹槽的其他部分薄。
15.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设置成从所述主体部的上边缘向该主体部的外表面侧突出,在所述突出部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有在与所述主体部平行的方向上伸长的中空的筒状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形成为在与所述主体部平行的方向上凹部和凸部交替连续的波状。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下边缘与上边缘相比,向所述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侧突出而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移位和所述弹性恢复是通过以所述连接部为中心所述主体部转动来完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形成有沿着所述突出部的根端部连续的凹槽,所述连接部的根端部通过所述凹槽形成为比邻接于所述凹槽的其他部分薄。
20.一种开闭部件的制造方法,制造能够安装于搬运用容器的把手孔上的开闭部件,其中,搬运用容器在箱状的容器主体的对置的一对侧壁上分别形成有把手孔,并且一体且环状地形成有沿着各把手孔的周围分别从所述侧壁向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突出的凸缘,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连续体准备工序,准备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长的开闭部件连续体,该开闭部件连续体一体地设置有:板状的主体部;突出部,从所述主体部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向与该主体部交叉的方向突出;和卡定部,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顶端侧并与所述凸缘嵌合卡定,同时,至少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突出部的连接部及所述卡定部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以及
切断工序,同时或依次实施对所述开闭部件连续体的主体部进行切断的处理;和将所述开闭部件连续体的突出部及卡定部切断成不大于所述把手孔的横向尺寸的横向尺寸的处理,
所述主体部形成为外形尺寸大于所述把手孔的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中的至少一方的尺寸。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体准备工序为由聚合物材料挤压成型所述开闭部件连续体的挤压成型工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挤压成型工序中,由能够弹性变形的聚合物材料成型至少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卡定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挤压成型工序中,由硬度比所述容器主体小,并能够弹性变形的聚合物材料成型所述开闭部件连续体整体。
24.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挤压成型工序中,在所述突出部的下表面上一体成型在长度方向上连续伸长的中空的筒状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凹凸成型工序,
使用在外周部上交替连续形成有凸部和凹部的按压辊,
在所述挤压成型工序后,将所述按压辊的外周部挤压在所述筒状部的下表面上的状态下,使该按压辊与挤压成型速度同步旋转,由此将所述筒状部成型为在长度方向上凹部和凸部交替连续的波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辊的外周长形成为所述主体部的横向尺寸的整数倍。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压辊上至少形成一个周长与其它凸部不同的凸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挤压成型工序中,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中所述突出部的下表面上成型在长度方向上连续伸长的通气槽,
在所述凹凸成型工序中,以所述筒状部的各凸部内的中空部通过所述通气槽在长度方向上连通,将所述筒状部成型为波状。
CN2008101865041A 2007-12-27 2008-12-18 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和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5645 2007-12-27
JP2007335645 2007-12-27
JP2007335645 2007-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732A CN101468732A (zh) 2009-07-01
CN101468732B true CN101468732B (zh) 2011-07-27

Family

ID=40796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650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732B (zh) 2007-12-27 2008-12-18 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和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166366A1 (zh)
JP (1) JP5349039B2 (zh)
KR (1) KR101156260B1 (zh)
CN (1) CN1014687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22974A1 (de) * 2012-11-26 2014-05-28 FEURER Porsiplast GmbH Behälter
EP3023303B1 (en) * 2014-11-21 2017-06-14 FCA Italy S.p.A. Movable loading floor for a motor vehicle trunk
KR200478505Y1 (ko) 2015-07-07 2015-10-15 (주)한스테크 합성수지재 운반상자
JP7177462B2 (ja) * 2018-05-10 2022-11-24 岐阜プラスチ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持ち手用の取付部材
JP7101945B2 (ja) * 2018-05-10 2022-07-19 三甲株式会社 台車の台盤
JP7181575B2 (ja) * 2018-06-15 2022-12-01 岐阜プラスチ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持ち手用の取付部材
JP7321450B2 (ja) * 2019-05-28 2023-08-07 三甲株式会社 容器
US11117500B2 (en) * 2019-11-01 2021-09-14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86107A1 (en) * 1990-11-14 1992-05-20 Wavin B.V. Plastic crate with partially hollow handle
JP2002068200A (ja) * 2000-08-25 2002-03-08 Gifu Plast Ind Co Ltd 運搬容器用グリップカバー
CN2680599Y (zh) * 2004-02-17 2005-02-23 姜雪林 改善箱型构造物开孔部的机构
CN2844013Y (zh) * 2005-09-05 2006-12-06 马崇清 包装箱防尘扣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79676A (en) * 1964-03-09 1966-10-18 Cornish Edward Carton construction
JPS4732740U (zh) * 1971-04-30 1972-12-12
JPS5695849A (en) * 1979-12-29 1981-08-03 Sony Corp Handle
GB8811094D0 (en) * 1988-05-11 1988-06-15 Reed Packaging Ltd Container
US5133472A (en) * 1990-10-31 1992-07-28 Mobil Oil Corporation Laundry basket and handle therefor
NL9101706A (nl) * 1991-10-11 1993-05-03 Wavin Bv Kunststof krat of bak.
US5727728A (en) * 1995-06-26 1998-03-17 Sainz; Raymond R. Protective device for use with containers having handhold openings
ATE188936T1 (de) * 1995-10-26 2000-02-15 Wilhelm Goetz Kasten, insbesondere flaschenkasten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chen kastens
US5934502A (en) * 1997-08-28 1999-08-10 Menasha Corporation Handle hole cover
KR200302986Y1 (ko) 2002-11-06 2003-02-11 주식회사 동진포장 해체가 용이한 상자의 손잡이 커버판
JP4921053B2 (ja) * 2006-07-04 2012-04-18 三甲株式会社 運搬用容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86107A1 (en) * 1990-11-14 1992-05-20 Wavin B.V. Plastic crate with partially hollow handle
JP2002068200A (ja) * 2000-08-25 2002-03-08 Gifu Plast Ind Co Ltd 運搬容器用グリップカバー
CN2680599Y (zh) * 2004-02-17 2005-02-23 姜雪林 改善箱型构造物开孔部的机构
CN2844013Y (zh) * 2005-09-05 2006-12-06 马崇清 包装箱防尘扣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49039B2 (ja) 2013-11-20
JP2009173344A (ja) 2009-08-06
US20090166366A1 (en) 2009-07-02
KR101156260B1 (ko) 2012-06-13
CN101468732A (zh) 2009-07-01
KR20090071361A (ko)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8732B (zh) 带把手孔的搬运用容器和把手孔的开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EP1968805B1 (en) Molded binder
US20090039672A1 (en) Glass ru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152229B2 (en) Sunroof apparatus
KR102379043B1 (ko) 개스킷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327850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CN103459036B (zh) 用于密封容器的盖
CN101234593B (zh) 车门密封条及其制造方法
ZA200509885B (en) Method for over-moulding a glazing,sealing joints and a mould for carrying out said method
US10369868B2 (en) Plate-like body with a resin frame attached thereto for a vehicle
US9533556B2 (en) Sealing element having an injection-molded part
CN108116196A (zh) 空调调风器
US20090313929A1 (en) Extrusion-molded product having a core material
US20070245767A1 (en) Resin molded product, dampe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resin molded product
CN102991320B (zh) 两次辅助密封件
CN200992910Y (zh) 一种裸露玻璃板边沿单面包边结构
JP5442591B2 (ja) ガス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US20170106573A1 (en) Insert molding process
CN206406462U (zh) 高密封性聚丙烯密封条
US6974122B2 (en) Gates for throttle valves
CN102405178A (zh) 具有隔膜密封件的容器以及具有隔膜密封件的密封盖
US20220330766A1 (en) Dual function ice scraper and vehicle window releasing device
JP2016084100A (ja) ドア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JP3237484U (ja) パッキンおよび構造物
CN213321838U (zh) 一种密封胶修复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

Termination date: 201512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