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7090A - 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37090A CN101437090A CNA2008101478725A CN200810147872A CN101437090A CN 101437090 A CN101437090 A CN 101437090A CN A2008101478725 A CNA2008101478725 A CN A2008101478725A CN 200810147872 A CN200810147872 A CN 200810147872A CN 101437090 A CN101437090 A CN 1014370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vr
- call center
- tdm
- cti
- c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Sub-Exchange Stations And Push- Button Tele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将支持IP连接的IVR,即IP IVR,IP IVR通过IP方式直接与IP承载网连接,以支持IP接入;本发明通过对呼叫中心的架构调整,可依次改造升级呼叫中心设备(IVR、PBX、座席电话),实现在原有呼叫中心基础上逐步、分设备增加IP功能,实现TDM呼叫中心向IP呼叫中心的平滑过渡,降低迁移风险并充分利用保护原有设备,且在迁移过程中,实现统一的资源管理及一致的业务管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客户服务中心领域,特别是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
背景技术
呼叫中心又称为客户服务中心,它是基于CTI(Computer TelephonyIntegration,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充分利用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的多项功能集成,是与企业连为一体的一个完整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利用各种先进的通信手段,有效地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
传统的呼叫中心以电路交换方式传输语音,受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时分复用)电路交换技术的限制,业务能力单一,难以扩充,建设和运维成本较高。
如图1所示,在传统TDM呼叫下,话务流程如下所示:
1、用户拨打呼叫中心号码
2、TDM承载网将话务转接至呼叫中心排队机PBX(Private BrancheXchange,交换机)
3、排队机将呼叫转接至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交互式语音应答),由IVR提供自助语音服务
4、若用户需要人工服务,由IVR将话务转接到座席,实现座席与用户的通话。
基于IP技术的呼叫中心,是利用分组网来传输与交换语音、图像和文本信息,使得呼叫中心能够在IP的基础上,充分结合PBX、ACD(Automatic CallingDistributor,自动呼叫分配)、CTI和IVR的各项功能,从而更好的支持多元化的客户服务需求。IP呼叫中心具有分布式支持、易于面向NGN(Next GenerationNetwork,下一代网络)的升级、极强的系统扩充能力、低成本运营等诸多优势。
如图2所示,在纯IP呼叫中心下,话务流程如下所示:
1、用户拨打呼叫中心号码
2、IP承载网将话务转接至呼叫中心软交换设备
3、软交换设备将呼叫转接至IP IVR(IP 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IP交互式语音应答),由IP IVR提供自助语音服务
4、若用户需要人工服务,IP IVR将话务转接到座席,实现座席与用户的通话。
基于TDM的呼叫中心向IP呼叫中心更新,是技术与业务发展的必然,但是IP承载网的电话不能接入传统TDM呼叫中心,所以常见的升级方式有两种:第一种,系统全面整体升级,即在短时间内升级所有相关硬软件设备,将整个呼叫中心一次性升级到IP呼叫中心;第二种,独立于原有呼叫中心,新建一套IP呼叫中心,从小规模应用开始逐步扩大,而原有TDM呼叫中心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淘汰。
对第一种方式:1)由于系统一次性升级到IP呼叫中心,升级风险大;2)原有设备直接淘汰,资源浪费严重;3)在前期的运营过程中,容易因为系统的变化导致对用户的服务水平降低,用户满意度下降。对第二种方案,新建的IP呼叫中心独立运营,1)新中心资源不能与原有的呼叫中心的资源融合在一起,统一规划,资源利用效率低;2)难以对用户提供一致的服务;3)业务运营管理成本增加。也就是说基于TDM的呼叫中心向IP呼叫中心更新的解决方案,通常无法充分协调利用原有的硬软件资源,会造成资源浪费且系统架构变化风险极大。
在对系统架构、技术作深入的研究分析、论证后,本项目提出一种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架构,在该架构下,能够实现TDM呼叫中心向IP呼叫中心的平滑迁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通过对基于TDM的呼叫中心的软硬件改造的方法,支持TDM和IP的混合呼叫中心,可以在低成本前提下,充分融合现有资源,实现TDM呼叫中心到IP呼叫中心的逐步过渡,降低过渡风险,提高系统迁移的稳定性和可实施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在基于TDM的呼叫中心基础上,其特征在于:IP IVR(IP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通过IP方式直接与IP承载网连接,所述IP IVR就是支持IP连接的IVR,IP IVR直接与PBX连接。
当用户的电话首先进入IP IVR时,由IP IVR提供基于IP的自动语音服务,若电话需要人工服务,再由IP IVR通过排队机PBX转接至座席。
所述IP IVR支持两种与PBX的连接方式:语音链路以及IP方式。
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工作流程为:对用户的电话接入,首先判断是TDM方式接入还是IP方式接入,若用户是TDM方式接入,则接入TDM呼叫中心的话务流程,若用户是IP接入,则接入IP呼叫中心的话务流程。
所述IP呼叫中心的话务流程如下:
A.用户拨打呼叫中心号码;
B.IP承载网将话务转接至IP IVR,由IP IVR提供自助语音服务;
C.若用户需要人工服务,IP IVR通过PBX,将话务转接到座席,实现座席与用户的通话。
当用户的电话进入IP IVR后,IP IVR从与IP承载网连接的接口信令上获得电话的主叫、被叫信息,并提供自动语音服务;当用户要求人工服务时,再由IP IVR通过与CTI的IP IVR-CTI交互协议控制转人工服务,在将用户的电话分配到座席后,由IP IVR通过排队机呼叫座席分机,完成转人工操作。
人工服务时,IP IVR与CTI通过IP IVR-CTI交互协议转人工服务,IP IVR将用户的有关信息(包括用户的主叫号码、被叫号码、原始被叫号码、用户的基本属性等信息,如品牌)发送到CTI,由CTI根据这些有关信息进行话务分配,CTI将来电分配到合适的座席并将座席信息(如工号、分机号等)返回到IP IVR。
IP IVR从CTI得到话务分配的座席的相关信息(包括座席工号、座席分机号等),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如向用户播报服务的座席工号、提示用户通话过程会录音等)后,向PBX呼叫座席的分机号,PBX对座席的分机号进行号码解析后,将用户的电话转接至座席。
所述IP IVR-CTI交互协议,针对IVR转接人工话务的操作定义了相应的接口,是前置IP IVR的支撑协议,包括IVR注册、挂机、呼叫进入、转接人工、呼叫转移、转移释放等一整套操作协议包:
(1)IP IVR注册:Register—IP IVR分机注册CTI交易;
(2)呼叫进入:NewCall—IP IVR分机新电话进线交易;
(3)转接人工:IPIVRAgent—IP IVR向CTI发送转接人工请求;
(4)取消转人工:IPIVRAgentBreak—IP IVR向CTI发送取消转接人工请求;
(5)呼叫转移:Transfer—IP IVR向CTI发送呼叫转移请求;
(6)转移释放:Release—IP IVR向CTI发送转移释放请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通过对呼叫中心的架构调整,可依次改造升级呼叫中心设备(IVR、PBX、座席电话),实现在原有呼叫中心基础上逐步、分设备增加IP功能,实现TDM呼叫中心向IP呼叫中心的平滑过渡,降低迁移风险并充分利用保护原有设备,且在迁移过程中,实现统一的资源管理及一致的业务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IVR前置来简化话务流程。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基于TDM的呼叫中心架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基于IP的呼叫中心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IP IVR话务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在基于TDM的呼叫中心基础上,IP IVR(IP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通过IP方式直接与IP承载网连接,所述IP IVR就是支持IP连接的IVR,IP IVR直接与PBX连接。
当用户的电话首先进入IP IVR时,由IP IVR提供基于IP的自动语音服务,若电话需要人工服务,再由IP IVR通过排队机PBX转接至座席。
所述IP IVR支持两种与PBX的连接方式:语音链路以及IP方式。
在TDM呼叫中心向IP呼叫中心迁移的初期,IP IVR方式以传统的语音链路方式采用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接口协议与PBX连接,随着PBX设备升级为支持IP方式接入,IP IVR与PBX之间直接以IP方式采用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启动协议)协议或H.323协议(H.323是一套在分组网上提供实时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的标准,是ITU-T制订的在各种网络上提供多媒体通信的系列协议H.32x的一部分。)进行连接。
同样,在迁移初期,座席采用传统的模拟电话,随着PBX设备升级为支持IP话机,座席也升级为IP方式。
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工作流程为:
对用户的电话接入,首先判断是TDM方式接入还是IP方式接入,若用户是TDM方式接入,则接入TDM呼叫中心的话务流程,若用户是IP接入,则接入IP呼叫中心的话务流程。
所述IP呼叫中心的话务流程如下:
A.用户拨打呼叫中心号码;
B.IP承载网将话务转接至IP IVR,由IP IVR提供自助语音服务;
C.若用户需要人工服务,IP IVR通过PBX,将话务转接到座席,实现座席与用户的通话。
当用户的电话进入IP IVR后,IP IVR从与IP承载网连接的接口信令上获得电话的主叫、被叫信息,并提供自动语音服务;当用户要求人工服务时,再由IP IVR通过与CTI的IP IVR-CTI交互协议控制转人工服务,在将用户的电话分配到座席后,由IP IVR通过排队机呼叫座席分机,完成转人工操作。
人工服务时,IP IVR与CTI通过IP IVR-CTI交互协议转人工服务,IP IVR将用户的有关信息(包括用户的主叫号码、被叫号码、原始被叫号码、用户的基本属性等信息,如品牌)发送到CTI,由CTI根据这些有关信息进行话务分配,CTI将来电分配到合适的座席并将座席信息(如工号、分机号等)返回到IP IVR。
IP IVR从CTI得到话务分配的座席的相关信息(包括座席工号、座席分机号等),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如向用户播报服务的座席工号、提示用户通话过程会录音等)后,向PBX呼叫座席的分机号,PBX对座席的分机号进行号码解析后,将用户的电话转接至座席。
所述IP IVR-CTI交互协议,针对IVR转接人工话务的操作定义了相应的接口,是前置IP IVR的支撑协议,包括IVR注册、挂机、呼叫进入、转接人工、呼叫转移、转移释放等一整套操作协议包:
(1)IP IVR注册:Register—IP IVR分机注册CTI交易;
(2)呼叫进入:NewCall—IP IVR分机新电话进线交易;
(3)转接人工:IPIVRAgent—IP IVR向CTI发送转接人工请求;
(4)取消转人工:IPIVRAgentBreak—IP IVR向CTI发送取消转接人工请求;
(5)呼叫转移:Transfer—IP IVR向CTI发送呼叫转移请求;
(6)转移释放:Release—IP IVR向CTI发送转移释放请求。
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是将支持IP连接的IVR,即IP IVR,IP IVR通过IP方式直接与IP承载网连接,以支持IP接入。
所述IP IVR通过IP直接与IP承载网连接的方式是指用户的电话首先进入IPIVR,由IP IVR提供基于IP的自动语音服务,若电话需要人工服务,再由IP IVR通过排队机PBX转接至座席,这种方式也称为IP IVR前置方式,简称前置方式。
所述IP IVR支持两种与PBX的连接方式:语音链路以及IP方式。
在TDM呼叫中心向IP呼叫中心迁移的初期,IP IVR方式以传统的语音链路方式采用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接口协议与PBX连接,随着PBX设备升级为支持IP方式接入,IP IVR与PBX之间直接以IP方式采用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启动协议)协议或H.323协议进行连接。
同样,在迁移初期,座席采用传统的模拟电话,随着PBX设备升级为支持IP话机,座席也升级为IP方式。
对用户的电话接入,当用户的电话进入IP IVR后,IP IVR从与IP承载网连接的接口信令上获得电话的主叫、被叫信息,并提供自动语音服务;当用户要求人工服务时,再由IP IVR通过与CTI的IP IVR-CTI交互协议控制转人工服务,在将用户的电话分配到座席后,由IP IVR通过排队机呼叫座席分机,完成转人工操作。
人工服务时,IP IVR与CTI通过IP IVR-CTI交互协议转人工服务,IP IVR将用户的有关信息(包括用户的主叫号码、被叫号码、原始被叫号码、用户的基本属性等信息,如品牌)发送到CTI,由CTI根据这些有关信息进行话务分配,CTI将来电分配到合适的座席并将座席信息(如工号、分机号等)返回到IP IVR。
IP IVR通过PBX直接呼叫座席分机的功能:IP IVR从CTI得到话务分配的座席的相关信息(包括座席分机号等),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如向用户播报服务的座席工号、提示用户通过过程会录音等)后,向PBX呼叫座席的分机号,PBX对座席的分机号进行号码解析后,将用户的电话转接至座席。
实施例2
在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中,IP IVR-CTI交互协议:IP IVR采用的IP IVR-CTI交互协议,针对IVR转接人工话务的操作定义了一整套的接口,是前置IP IVR的核心功能支撑协议,包括IVR注册、挂机、呼叫进入、转接人工、呼叫转移、转移释放等一整套操作协议包:
(1)IP IVR注册:Register—IP IVR分机注册CTI交易;
(2)呼叫进入:NewCall—IP IVR分机新电话进线交易;
(3)转接人工:IPIVRAgent—IP IVR向CTI发送转接人工请求;
(4)取消转人工:IPIVRAgentBreak—IP IVR向CTI发送取消转接人工请求;
(5)呼叫转移:Transfer—IP IVR向CTI发送呼叫转移请求;
(6)转移释放:Release—IP IVR向CTI发送转移释放请求。
如图4所示,IP IVR的呼叫系统进线流程如下:
(1)用户拨打呼叫中心;
(2)呼叫进入前置IP IVR系统;
(3)IP IVR系统根据定制好的业务流程为用户报音;
(4)IP IVR系统判断用户级别和业务种类;
(5)如果用户选择自动业务,IP IVR系统提供自动服务,转步骤11;
(6)如果用户选择转人工,则IP IVR系统向CTI发出转人工请求,并传送与呼叫相关的信息(包括IP IVR系统判断的用户级别信息、用户选择的业务种类信息等);
(7)CTI获取相应信息后,将呼叫进行技能匹配,通知IP IVR将呼叫送至相应的座席分机;
(8)IP IVR系统通过排队机将呼叫送至座席;
(9)呼叫与座席接通,座席提供业务服务(此时由用户、IP IVR和座席形成三方通话);
(10)服务完毕后,满意度调查;
(11)用户挂机,结束呼叫。
Claims (12)
1、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在基于TDM的呼叫中心基础上,其特征在于:IP IVR(IP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通过IP方式直接与IP承载网连接,所述IP IVR就是支持IP连接的IVR,IP IVR直接与PBX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当用户的电话首先进入IP IVR时,由IP IVR提供基于IP的自动语音服务,若电话需要人工服务,再由IP IVR通过排队机PBX转接至座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IP IVR支持两种与PBX的连接方式:语音链路以及IP方式。
4、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工作流程为:对用户的电话接入,首先判断是TDM方式接入还是IP方式接入,若用户是TDM方式接入,则接入TDM呼叫中心的话务流程,若用户是IP接入,则接入IP呼叫中心的话务流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IP呼叫中心的话务流程如下:
A.用户拨打呼叫中心号码;
B.IP承载网将话务转接至IP IVR,由IP IVR提供自助语音服务;
C.若用户需要人工服务,IP IVR通过PBX,将话务转接到座席,完成转人工操作,座席与用户的通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转人工服务时,IP IVR与CTI通过IP IVR-CTI交互协议转人工服务,IP IVR将用户的有关信息发送到CTI,由CTI根据这些有关信息进行话务分配,CTI将来电分配到合适的座席并将座席信息返回到IP IVR。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IP IVR从CTI得到返回的话务分配座席的相关信息后,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后,向PBX呼叫座席的分机号,PBX对座席的分机号进行号码解析后,将用户的电话转接至座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IP IVR-CTI交互协议,针对IVR转接人工话务的操作定义了相应的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IP IVR-CTI交互协议是前置IP IVR的支撑协议,包括如下协议包:
(1)IP IVR注册:Register—IP IVR分机注册CTI交易;
(2)呼叫进入:NewCall—IP IVR分机新电话进线交易;
(3)转接人工:IPIVRAgent—IP IVR向CTI发送转接人工请求;
(4)取消转人工:IPIVRAgentBreak—IP IVR向CTI发送取消转接人工请求;
(5)呼叫转移:Transfer—IP IVR向CTI发送呼叫转移请求;
(6)转移释放:Release—IP IVR向CTI发送转移释放请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810147872 CN101437090B (zh) | 2008-12-16 | 2008-12-16 | 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810147872 CN101437090B (zh) | 2008-12-16 | 2008-12-16 | 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37090A true CN101437090A (zh) | 2009-05-20 |
CN101437090B CN101437090B (zh) | 2013-04-10 |
Family
ID=40711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47872 Active CN101437090B (zh) | 2008-12-16 | 2008-12-16 | 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437090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29959A (zh) * | 2012-03-15 | 2012-08-08 | 北京神州数码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数据接口的ivr语音转接配制方法和系统 |
CN102438082B (zh) * | 2011-10-17 | 2016-12-14 | 杭州世导通讯有限公司 | 集中式呼叫中心业务识别方法及系统 |
CN113542508A (zh) * | 2020-04-13 | 2021-10-22 | 北京沃东天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呼叫中心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69461A (zh) * | 2013-04-28 | 2013-08-28 | 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大规模呼叫中心中继线路接入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7180A (zh) * | 2002-05-10 | 2003-11-19 | 北京艾尼通科技有限公司 | 实现ip网络中交互式语音应答的方法 |
CN101222545A (zh) * | 2007-12-28 | 2008-07-16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 一种采用ivr前置的呼叫中心系统 |
-
2008
- 2008-12-16 CN CN 200810147872 patent/CN101437090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38082B (zh) * | 2011-10-17 | 2016-12-14 | 杭州世导通讯有限公司 | 集中式呼叫中心业务识别方法及系统 |
CN102629959A (zh) * | 2012-03-15 | 2012-08-08 | 北京神州数码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数据接口的ivr语音转接配制方法和系统 |
CN113542508A (zh) * | 2020-04-13 | 2021-10-22 | 北京沃东天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呼叫中心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37090B (zh) | 2013-04-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50419B (zh) | 一种新一代呼叫中心系统及自动业务实现方法 | |
RU2434355C2 (ru) | Способ, систем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группового сигнала ожидания ответа | |
WO2007025950A1 (en) | Unified centrex services via access code | |
JPH11164021A (ja) | 付属装置と交換システムの間で呼を調整するシステム | |
CN101222545A (zh) | 一种采用ivr前置的呼叫中心系统 | |
US20050105541A1 (en) | Hybrid switching architecture having dynamically assigned switching models for converged services platform | |
CN100473092C (zh) | 一种在下一代网络中提供个性化回铃音业务的系统及方法 | |
WO2009155793A1 (zh) | 呼叫中心提供呼叫服务的方法、呼叫服务系统和服务器 | |
CN101437090B (zh) | 适用于tdm和ip混合网的呼叫中心 | |
CN201893844U (zh) | 基于ip-pbx的呼叫中心系统 | |
CN101068230B (zh) | 在媒体网关中实现用户交换机的方法 | |
WO2014063509A1 (zh) | 一种呼叫中心座席服务电话切换系统及方法 | |
CN1245824C (zh) | 企业无线总机接入移动虚拟专用网的方法 | |
CN101094086A (zh) | 一种下一代网络构建呼叫中心的方法及系统 | |
CN112351032B (zh) | 智能改号通知系统、方法及服务器 | |
CN102868689B (zh) | 一号通业务中实现彩铃业务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4168256A (zh) | 桌面分机与移动智能终端捆绑同振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0433842C (zh) | 一种实现软交换多种信令的集成呼叫系统及呼叫处理方法 | |
CN104113537A (zh) | 一种支持将基于tdm电路的不同协议接口类型的pbx设备接入到ims网络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1325630A (zh) | 网络电话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 |
CN102075496B (zh) | 一种多媒体子系统彩铃自服务转人工台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1127740B (zh) | 一种支持局间混合连接的方法 | |
CN100362828C (zh) | 实现综合接入设备业务扩展的方法及其装置 | |
US20060115068A1 (en) | Virtual service switching function | |
CN101729685B (zh) | 服务请求方法、计算机电话集成cti设备及网络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