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8684A - 收缩筒以及配备有这种收缩筒的旋翼机起落架 - Google Patents
收缩筒以及配备有这种收缩筒的旋翼机起落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28684A CN101428684A CNA2008101842302A CN200810184230A CN101428684A CN 101428684 A CN101428684 A CN 101428684A CN A2008101842302 A CNA2008101842302 A CN A2008101842302A CN 200810184230 A CN200810184230 A CN 200810184230A CN 101428684 A CN101428684 A CN 1014286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rink cylinder
- cylinder
- chamber
- shrink
- bum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53 buffer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IWEDIXLBFLAXBO-UHFFFAOYSA-N dicamba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l)C=CC(Cl)=C1C(O)=O IWEDIXLBFLAX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8 plumb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5/00—Alighting gear
- B64C25/02—Undercarriages
- B64C25/08—Undercarriages non-fixed, e.g. jettisonable
- B64C25/10—Undercarriages non-fixed, e.g. jettisonable retractable, foldable,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5/00—Alighting gear
- B64C25/02—Undercarriages
- B64C25/08—Undercarriages non-fixed, e.g. jettisonable
- B64C25/10—Undercarriages non-fixed, e.g. jettisonable retractable, foldable, or the like
- B64C25/14—Undercarriages non-fixed, e.g. jettisonable retractable, foldable, or the like fore-and-af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5/00—Alighting gear
- B64C25/02—Undercarriages
- B64C25/08—Undercarriages non-fixed, e.g. jettisonable
- B64C25/10—Undercarriages non-fixed, e.g. jettisonable retractable, foldable, or the like
- B64C25/18—Operating mechanisms
- B64C25/22—Operating mechanisms flui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5/00—Alighting gear
- B64C25/32—Alight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elements which contact the ground or similar surface
- B64C25/58—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shock-absorbers or springs
- B64C25/60—Oleo le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20—Other details, e.g. assembly with regulating devices
- F15B15/204—Control means for piston speed or actuating force without external control, e.g. control valve inside the pist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5/00—Alighting gear
- B64C25/32—Alight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elements which contact the ground or similar surface
- B64C2025/325—Alight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elements which contact the ground or similar surface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licop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Actuator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收缩旋翼机起落架支柱(10)的收缩筒(20),所述收缩筒(20)包括被活塞(25)的活塞头(26)分隔开的收缩室(33)和伸张室(34),所述活塞(25)在圆柱形外壳(35)中滑动。此外,收缩筒(20)包括返回装置(23)和填充有第一流体的控制室(22),由可移动释放元件(24)将所述控制室(22)与所述返回装置(23)分隔开,当所述第一流体施加在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上的控制压力大于由所述返回装置(23)所施加的返回压力时,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滑动从而使收缩筒(20)实现减震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缩筒以及装备有这种收缩筒的旋翼机起落架,起落架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起落装置(landing gear)”。
本发明因此属于旋翼机起落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第一种类型的起落架是已知的,被称作“摇臂梁(rocker-beam)式起落架”,其具有通过连接装置附接于旋翼机构件上的起落架支柱,从而能够围绕该连接装置作旋转运动,。
这种起落架支柱包括减震器和具有至少一个轮子的滑行组件。
此外,该起落架还具有收缩筒,本领域技术人员有时称之为“撑杆筒”。
收缩筒是用于在旋翼机飞行时收缩起落架,以将起落架收入旋翼机的隔舱,或者在着陆时将其伸出旋翼机的所述隔舱,从而致使起落架支柱围绕它的连接装置旋转。
另外,有时该收缩筒会受到水平方向的应力,也就是在基本上平行于地面的方向上,从而当旋翼机在地面上滑行时保持起落架支柱位于外部。
更精确地,收缩筒将起落架支柱保持在外面,而不受到起落架的滚动组件所遭遇的障碍物、例如石头的影响。
相反地,减震器仅受到垂直方向上的应力,因为该减震器的功能是来缓冲着陆期间施加在起落架上的冲击。
因此,起落架通常具有仅受垂直冲击应力的减震器。另外,起落架包括收缩筒,其一方面使起落架能从旋翼机的隔舱中缩回或伸出,另一方面使得在起落装置支柱处于所述隔舱之外时,不依赖作用在起落架支柱上的水平应力而将起落架的起落装置支柱保持在位。
另外,收缩筒通常装备有收缩室和伸张室以及在圆柱形外壳内滑行的活塞,收缩室和伸张室被活塞头分隔开。
此外,收缩室和伸张室连接于液压回路。
为了收缩起落架支柱,旋翼机的控制元件通过收缩端口将例如油的流体注入收缩室。该流体施加在活塞头上的压力导致活塞收缩。
另外,由于活塞被铰接在起落架支柱上,活塞的收缩导致起落架支柱的旋转运动,从而使其缩入用于此目的的旋翼机隔舱。
相反地,为了伸出起落架支柱,旋翼机的控制元件通过伸张端口将流体注入伸张室,这样活塞可以伸到圆筒体外,从而将起落架支柱推出所述隔舱。
此外,当起落架支柱处于所期望的位置上时,收缩端口和伸张端口都被锁定,例如通过电磁阀。
由于在电磁阀的帮助下所实现的液压锁定,收缩室和伸张室中的流体所施加的压力保持为恒定值,这使得活塞的位置固定。
当起落架支柱伸出时,该起落架支柱在遇到例如石头这样的障碍物的时候将承受水平应力,该应力必将被传递给收缩筒。
由于活塞被锁住,该活塞不能够移动,并继而缓冲了起落架所承受的水平应力。
注意到,该第一类型的起落架在航空领域是非常普通的,因为它满足了在正常条件下的飞行运转期间的需求。
然而,在旋翼机出现故障的情形中,旋翼机的垂直速度,例如在自旋过程中,是非常大的,该垂直速度大大地超过了正常的着陆速度。
应当注意的是,起落架的减震器不再能够来缓冲由于起落架与地面之间的撞击所形成的冲击,其超出了起落架所能吸收的垂直震动的能量。
易于理解,这种情形可能导致不幸的灾难性事故,起落架不再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尤其是在旋翼机坠落的情形中。
为了弥补这一点,能想到的就是将该减震器设计成能够承受极端大的垂直应力。然而,减震器所需要的空间、它的重量和它的成本又会变得过高。
文献FR2608242描述了第二种类型的摇臂式起落架,其具有附接于旋翼机结构的起落架支柱。
另外,该起落架今后不是设置有减震器和收缩筒,而是具有减震筒。
该减震筒基本与地面垂直,而当起落架支柱被缩回旋翼机的隔舱中时该起落架支柱基本与地面平行。
减震筒因此实现了传统减震器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收缩筒的功能,减震筒最后还包括在减震器中滑动的收缩筒。
由于该第二种类型起落架的简单,因而它是实用的,但它可能具有与第一类型起落架同样的缺陷。
另外,应当注意,在第一种类型起落架上是不可能安装减震筒的。
具体地,如果第一种类型的起落架的减震器被减震筒所替代,它将适于保留收缩筒以收回起落架。因为减震筒是结合在起落架支柱中的,该减震筒不能用来收缩该支柱。
此外,如果第一种类型起落架的收缩筒被第二种类型起落架的减震筒所替代,这种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减震筒将能够收缩起落架支柱,但是在高速着陆期间将会不再具有减震功能,因为该减震筒只在水平方向上受压。
但是,文献FR2687123提供了一种来解决后者缺陷的方案。
起落架的起落架支柱安有轮子,其主轴,即轮子的旋转轴相对于起落架支柱的纵向轴线偏置。
此外,起落架支柱具有减震筒,该减震筒包括收缩筒和减震器。
起落架支柱所承受的垂直压力将产生一个将缩回该起落架支柱的力矩。
但是,对减震筒进行如此设计以使得所述力矩小于该减震筒能够吸收的压力。
因此,为了能够在旋翼机坠落的情形中起作用,必须将减震筒设计成能够承受极端的水平压力,这将会导致减震筒的空间需求、它的重量和它的成本变得很高。
此外,完成一个包括串联的收缩筒和减震器的减震筒是相当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收缩筒,其允许抗坠毁起落架没有上述限制,同时,由于该收缩筒不受垂直应力,其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高速着陆期间实现减震功能,收缩筒因此减轻了起落架减震器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一种使旋翼机起落架支柱能够收缩的收缩筒包括由活塞的活塞头分隔开的收缩室和伸张室,此活塞在圆柱形外壳中滑动。
另外,该收缩筒的显著特征在于它包括返回装置和充满第一流体的控制室,该控制室通过可移动释放元件而与返回装置分隔开,当第一流体在可移动释放元件上所施加的控制压力大于返回装置所施加的返回压力时,该可移动释放元件产生滑动,从而收缩筒实现减震功能。
因此,当控制压力大于返回压力时,收缩筒的可移动释放元件产生移动从而将收缩筒转变成减震器。
另外,收缩筒具有液压管,该液压管将控制室与减震器的压缩室相连,减震器设在旋翼机起落架支柱上。
因此,在高速着陆时,起落架的减震器必须将垂直应力最小化。
下面将看到,某一阶段之后,减震器不再能够实现它的功能,而通过允许收缩筒可移动释放元件的移动从而将收缩筒转变成减震器。
与现有的偏见相反,根据本发明的收缩筒可以缓冲垂直应力,即便该收缩筒没有承受这种应力。
根据第一实施例,返回装置是预紧弹簧。
根据第二实施例,返回装置包括充满第二流体的压力室。
优选地,收缩筒具有用于调节填充在所述压力室中的所述第二流体所施加的返回压力的装置。
另外,圆柱形外壳优选具有多个径向镗孔,它们沿着圆柱形外壳的长度方向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变型,径向镗孔形成在一条螺旋线上。因此,收缩筒活塞的给定点不会经过所有的镗孔,这就大幅度地减小了活塞的磨损。
类似地,由于围绕圆柱形外壳外周的可移动释放元件具有圆柱形管,该圆柱形管包括多个开孔。当第一流体施加于可移动释放元件上的控制压力大于返回装置所施加的返回压力时,根据圆柱形外壳的径向镗孔布置这些开孔。
另外,收缩筒优选具有通道,当圆柱形管的开孔与径向镗孔相对时,该通道将收缩室和伸张室联通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控制室中的第一流体所施加的压力增加并且超过返回压力时,可移动释放元件产生轴向移动,也就是沿着收缩筒活塞的对称轴移动。
可移动释放元件的这种平移运动使得将圆柱形外壳的径向镗孔能处于与可移动释放元件的开孔相对的位置。
收缩筒的收缩室通过通道和它的伸张室联通,该通道通向可移动释放元件的开孔。
收缩筒的活塞可以移动并且进入收缩筒的主体。通过沿着其对称轴移动,活塞一个接一个地堵住径向镗孔。
因此,收缩筒伸张室中的第三流体越来越慢地从所述伸张室中逸出,从而通过第三流体穿过孔的节流而产生了减震作用,随着活塞伸入收缩筒的主体,减震作用变得越来越大。
可移动释放元件的移动使得收缩筒按照与返回压力相对应的给定临界值来实现减震功能。
另外,收缩筒具有通过液压通路而连接于收缩室的液压补偿室。
该液压室防止了活塞的堵塞。具体地,在活塞的收缩期间,第三流体从伸张室流向收缩室。由于收缩室不能够接受全部流动的第三流体,尤其是由于活塞杆的存在,收缩筒包括供第三流体流动的补偿室。
有利地,可移动释放元件具有圆柱形管,该圆柱形管包括至少一个径向钻孔,当第一流体施加于可移动释放元件上的控制压力大于返回装置所施加的返回压力时,该钻孔按照液压补偿室的液压通路位置而设置。相反地,当第一流体施加于可移动释放元件上的控制压力小于返回装置所施加的返回压力时,圆柱形管的所述径向钻孔不再与液压通道相对,圆柱形管因此切断了所述液压通路。
最后,收缩筒优选地具有气动补偿室,以弹性薄膜为例的间隔器将其与液压补偿室分隔开。
该气动补偿室使液压补偿室的容积可适应具体情况。
此外,本发明另一个主题是一种具有根据本发明中收缩筒的防撞摇臂梁式可收缩起落架。
这种旋翼机防撞可收缩起落架包括安装有滚动组件和减震器的起落架支柱。
该起落架的显著特征是,附接于起落架支柱以将其收回的根据本发明的收缩筒,当旋翼机以大于预定速度的速度着陆时,减震器控制收缩筒,从而使得收缩筒出乎意料地实现减震功能。
如果需要的话,为了使得收缩筒实现减震功能,当该减震器上的垂直应力超过预定极限时,用减震器控制收缩筒的收缩,该垂直应力的方向基本垂直于地面。
因此,在高速着陆期间,一旦从其隔舱中伸出,减震器基本上是垂直的,也就是说基本上垂直于地面,而收缩筒与该减震器形成一个角度。
在着陆所产生的冲击的作用下,减震器产生收缩。但是,如果作用在减震器上的垂直应力超过了预定极限,则该减震器不再能够吸收撞击所释放的全部能量。
减震器继而控制收缩筒,使得该收缩筒反过来可以缓冲作用在起落架支柱上的垂直应力。
这种结构非常特别并令人惊讶,因为该起落架在一设备单元、即本不应该承受所述应力的收缩筒的协助下,缓冲了初始为垂直的压力。
因此,收缩筒包括经由液压管连接于减震器压缩室的控制室。注意到收缩筒和减震器是该装置的两个单独的设备单元,它们经由管道连接在一起,因此没有组成现有技术特别是文献FR2608242中所揭示的减震筒。
在着陆期间,减震器将收缩,压缩室中的压力以及控制室中的压力相应地增加。
另外,收缩筒具有返回装置,该收缩筒包括可移动释放元件,该元件将控制室和返回装置分隔开。当减震器承受的垂直应力没有超过预定极限时,该返回装置将可移动释放元件保持在收缩筒的止档件上。
最后,由于收缩筒包括附接于起落架支柱的活塞,该活塞在具有径向镗孔的圆柱形外壳中滑动,可移动释放元件具有圆柱形管,该圆柱形管包括多个开孔,所述开孔被设计成当减震器所受的垂直压力超过预定极限时与径向镗孔相对。
此外,起落架支柱通过连接装置附接于旋翼机的构件,滚动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轮子,该旋转轴线相对于连接轴线偏置,所述连接轴线穿过连接装置并且垂直于地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变型,起落架的滚动组件具有至少一个轮子,其相对于起落架支柱的纵轴线偏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变型,起落架支柱通过连接装置附接于旋翼机的结构上,该连接装置相对于起落架支柱的纵轴线偏置。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借助于作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和它的优点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当旋翼机停放在地面上时的起落架的示意图,
-图2,收缩在其隔舱中的起落架的示意图,
-图3,旋翼机高速着陆期间的起落架的示意图,
-图4,根据本发明的收缩筒的截面图,以及
-图5,根据本发明的起落架的一个变型的示意图。
各附图中相同的元件用同一个附图标记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了旋翼机起落架2的示意图,旋翼机停放在地面上。
起落架2包括起落架支柱10,起落架支柱的一个固定端10′通过连接装置11铰接在旋翼机的结构3上,相反地,起落架支柱10的自由端10″具有滚动组件,该滚动组件上设有停留在地面S上的轮子。
在固定端10′和自由端10″之间,起落架支柱包括减震器14,减震器能够在旋翼机着陆期间消散起落架支柱10所承受的垂直应力。
注意到当旋翼机已经着陆后,起落架支柱10的纵轴线AX基本上垂直于地面S。
另外,起落架2具有与减震器14分开的收缩筒20。
收缩筒20包括铰接在隔舱1内部的第一端20′,起落架2在飞行期间容纳在该隔舱中,而收缩筒的第二端20″铰接在起落架支柱10上。
该收缩筒20的具体目的在于在飞行中收缩起落架支柱10,这样起落架支柱10再次回到它的隔舱1中,如图2所示。
特别地,当旋翼机已经起飞以后,不必再使起落架保持于“起落架伸出”的位置。因此,旋翼机控制收缩筒20。后者随后收缩,从而导致起落架支柱10围绕其连接装置11旋转。
起落架2随后容纳在隔舱1中并且处在“起落架收回”的位置上。
类似地,收缩筒20使起落架支柱10能在着陆时将伸出隔舱1。随后,旋翼机的控制元件控制收缩筒20,使得收缩筒20伸展,以将起落架支柱10从隔舱1中伸出。
另外,一旦起落架支柱10伸出,收缩筒20将它保持在“起落架伸出”的位置上,这样起落架支柱没有适当的原因就不会缩回,否则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事故的发生。
但是,参照图1,收缩筒20通过收缩筒20的液压管21连接于减震器的压缩室15。
当旋翼机在异常高的速度下着陆时,例如在旋翼机坠落的情况下,减震器14将达到它可能的最大极限,减震器14不再能够消除起落架支柱10所承受的全部垂直应力。
当着陆速度大于减震器14被设计用来应对的预定速度时(例如3至4米每秒),减震器14通过液压管21来控制收缩筒20,使得收缩筒20参与吸收所述垂直应力。
因此,当施加在起落架支柱10上的垂直应力超过被减震器14所能吸收的预定极限,减震器14控制收缩筒20。参照图3,起落架支柱10将按照箭头F的方向进行旋转,而该收缩筒20将对此运动进行缓冲。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起落架支柱10的收缩是部分的,起落架支柱10没有完全再进入隔舱1,因为它被收缩筒20所阻挡并且最终停止。
具体地,减震器14释放收缩筒20,这样后者不再将起落架支柱保持在“起落架伸出”的位置上。作用在该起落架支柱10上的垂直应力将导致其围绕连接装置11旋转。
没有被减震器14所吸收的垂直应力由此被转换成作用在收缩筒20上的基本水平的应力,该收缩筒临时地变成了减震器。
易于理解的是,收缩筒不包括与收缩系统串联的缓冲系统。收缩筒20因此不是一个减震筒,而是一个在必要时通过由起落架支柱10的减震器14控制从而实现减震功能的收缩筒。
因此,本发明所应用的方法是通过使用收缩筒20来缓冲作用在旋翼机起落架的起落架支柱上的基本垂直应力,所述收缩筒能够被起落架支柱10的减震器14控制。
当旋翼机的速度超过预定速度时,作用在起落架支柱上的垂直应力超过了预定极限。依赖所应用的方法,减震器14因此控制收缩筒20,使得后者实现减震功能,该收缩筒20最终临时变成减震器。
一旦由于着陆引起的撞击被吸收,起落架便可以回到它的初始位置,也就是“起落架伸出”的位置。
为了最优化起落架2所用的方法,滚动组件12具有至少一个围绕旋转轴线AR旋转的轮子13,该旋转轴线AR相对于连接轴线AF偏置,轴线AF垂直于地面并且穿过起落架支柱10的连接装置11。
具体地,作用在起落架支柱10上的应力是基本上垂直的,但是通常仍存在微小的角度,尽管被称为“垂直的”,但这些压力不再严格地垂直于地面。这种结构的产生取决于旋翼机的弹道或者甚至是地面S的倾斜。
在这些情况下,当减震器14到达它的上限时,起落架支柱10自然地倾向于围绕连接装置11旋转。
但是,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构,纵向轴线AX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和作用在起落架支柱上的垂直应力的方向不会导致该起落架支柱10产生旋转。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地面是否完全水平的,轮子13的旋转轴线AR和起落架支柱10的连接装置11是否处在同一根垂直于地面S的轴线上,以及作用在起落架支柱10上的垂直应力是否也垂直于地面S。
因此,通过使轮子13的旋转轴线AR相对于穿过连接装置11的连接轴线AF偏置,就避免了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的发生。
根据图1中所呈现的变型,连接装置11相对于起落架支柱10的纵轴线AX以及相对于轮子13的旋转轴AR线偏置。
根据图5中所呈现的另一个变型,是轮子12的旋转轴线AR相对于起落架支柱10的纵向轴线AX以及相对于连接轴线AF偏置。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通过铰接件32连接于起落架支柱的减震器10的收缩筒20的截面。
该收缩筒具有收缩室33,活塞25的活塞头26将其与伸张室34分隔开。
该活塞25也具有经由铰接件32附接于减震器14的杆27。
此外,活塞25,更具体地是它的活塞头26在圆柱形外壳35内滑行,所述圆柱形外壳35也部分地包围收缩室33和伸张室34。
可以观察到圆柱形外壳35包括多个径向镗孔,它们沿着该圆柱形外壳35的长度方向、即沿着相对于该圆柱形外壳35的纵向排布。
此外,收缩筒20的缩回和伸展被旋翼机的控制元件所控制,更准确地说是通过使用该未示出的控制元件的飞行员的动作来实现。
为了缩回该收缩筒,控制元件将第三流体、例如油注入收缩筒20的缩回端口28。
收缩室33中的压力增加,导致活塞25沿着箭头F1所示的方向运动。该活塞25因此伸入收缩筒20的主体。
该收缩筒20因此收缩并且将起落架支柱收回到它的隔舱中,起落架即处于“起落架收回”的位置上。
活塞25移动,第三流体经由伸张端口29和管道30′逸出,伸张室变空。
相反地,为了将起落架支柱伸出,控制元件将第三流体注入管道30′,该第三流体继而进入收缩筒20的伸张端口29。
伸张室34中的压力增加,导致活塞25沿着箭头F2的方向运动。活塞25因此从收缩筒20的主体中伸出。
该收缩筒20随后伸展并且将起落架支柱移出它的隔舱,起落架即处于“起落架伸出”的位置上。
活塞25已经被移动,第三流体经由收缩端口28和管道30逸出,收缩室变空。
当起落架处在“起落架伸出”的位置上时,控制元件通过阀门(未示出)堵住供应收缩端口28和伸张端口29的液压回路,
这样一来就将收缩室33和伸张室34中第三流体的压力固定住,从而将起落架支柱保持在“起落架伸出”的位置上。
易于理解的是,按照相同的方式,控制元件可以将起落架支柱保持在“起落架缩回”的位置上。
另外,收缩筒20包括填充了第一流体的控制室22,所述控制室是环形并且围绕圆柱形外壳35设置,活塞25的活塞头26在圆柱形外壳35中滑动。由可移动释放元件24将该控制室22与返回装置23分隔开。
在正常情况下,返回装置在可移动释放元件24上施加返回压力,使得该可移动释放元件24被抵靠着止档件43而锁定。
根据未示出的第一实施例,返回装置是预紧弹簧。
参照图4,根据第二实施例,返回装置包括填充有第二流体的压力室23,该压力室23呈环状并且围绕圆柱形外壳35设置,活塞25的活塞头26在圆柱形外壳35中滑动。调节装置40用于调节第二流体所施加的返回压力。
此外,可移动释放元件24包括圆柱形管24′,该圆柱形管特别地围绕着圆柱形外壳35的外周41以及一个垂直于该圆柱形管24′的唇边24″′,该唇边24″′将控制室22与返回装置23分隔开。
圆柱形管24′还包括位于唇边24″′上方、更精确地说是位于图4中该唇边24″′的右边的顶部61,以及位于唇边24″′下方、更精确地说是位于图4中该唇边24″′的左边的底部60。
圆柱形管24′局优选在其顶部61上设有径向开孔24″,其沿着该圆柱形管24′的长度方向排布。可以看到这些开孔24″能够在极端情况下定位成与径向镗孔35′相对。
因此,旋翼机的起落架被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收缩筒20。
此外,该起落架包括被设置在起落架的起落架支柱上的减震器14。
减震器14具有进入套管14′的细长元件16,例如活塞。从而,该细长元件16堵塞住减震器14的压缩室15。
还注意到,压缩室15经由液压管21连接于收缩筒的控制室22。具体地,该液压管21的第一端区域附接于收缩筒的外整流罩,从而通向控制室22,而液压管21的第二端区域通向减震器的压缩室15。
当旋翼机着陆时,作用在起落架支柱上的垂直应力推动所述细长元件16,该元件压缩容纳在压缩室14中的第二流体,从而吸收这些应力。
在正常情况下,控制室22中的第二流体施加在可移动释放元件24上的控制压力将会增加但仍然保持低于返回装置23所施加的返回压力。
可移动释放元件24因此仍然被抵靠着止档件43而锁定。
但是,当减震器14承受的垂直应力超过预定极限时,例如在旋翼机坠落的情况中,减震器的该细长元件16快速地进入套管14′,减震器不再能够吸收全部所述垂直应力。
充填在压缩室中的第一流体继而经由收缩筒的液压管21传输到收缩筒的控制室22中。
由此,控制室22中的控制压力迅速增加直至它变得大于返回压力。
返回装置23不再能够锁住移动释放元件,后者开始沿着圆柱形外壳35滑动。在这种情况下,减震器14机械地调配收缩筒来完成减震功能。
至此,可移动释放元件24的圆柱形管24′堵住了圆柱形外壳的径向镗孔。
但是,圆柱形管24′的平移运动事实上导致了圆柱形管24′的开孔24″的平移运动,这些开孔24″此时与径向镗孔的相对。
因此,收缩筒的伸张室34不再是密封地关闭的,与径向镗孔35′对准的开孔24″形成了泄漏截面。
收缩筒不再是液压锁定的。起落架支柱因此开始围绕它的连接装置11倾斜,它所承受的垂直应力被转变成作用在收缩筒上的水平应力。
收缩筒包括通道36,圆柱形管24′的顶部61通入其中,容纳在伸张室34中的第三流体沿着径向镗孔35′、然后是开孔24″以及通道36流动从而进入收缩室33。
第三流体进入径向镗孔35′和开孔24″的运动产生了该第三流体的节流,其引起了对于水平应力的缓冲。
注意到,通过按照箭头F1所示的方向运动,活塞逐步封住了径向镗孔35′。第三流体的泄漏截面随着活塞的进动而减小,这意味着缓冲也是渐进的,其逐渐变大。
接着,起落架支柱的运动迅速停止,逐渐实现减震。
因此,在着陆发生在超过预定速度的高速的情况下,减震器14控制收缩筒20使其转变成减震器并且主动参与吸收起落架支柱所承受的垂直应力。
另外,注意到的是活塞的杆27减小了收缩室33的容积,这种减小不会出现在伸张室中。
因此应当对该减小进行补偿。
因此,收缩筒具有经由液压通路42连接于收缩室33的液压补偿室37。
此外,可移动释放元件24具有圆柱形管24′,该圆柱形管24′包括位于其底部60的径向钻孔50,当第一流体施加在可移动释放元件24上的控制压力超过返回装置23所施加的返回压力时,径向钻孔对准液压补偿室的液压通路42。相反地,当第一流体施加在可移动释放元件24上的控制压力小于返回装置23所施加的返回压力时,圆柱形管的所述径向钻孔50不再对准液压通路42,圆柱形管继而堵住该液压通路42。
因此液压补偿室37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是打开的,也就是当可移动释放元件24在控制室中的控制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移动时。
因此,当控制压力大于返回装置23所施加的返回压力时,可移动释放元件产生移动从而将开孔24″和它的径向钻孔50分别对准径向镗孔35′和液压通路42。当活塞25伸入伸张室34时,伸张室34中的第三流体穿过通道36从而进入收缩室,并经由液压通路42和径向钻孔50进入液压补偿室37。
注意到,该第三流体不会经由收缩端口28逸出,因为旋翼机使用未示出的常用手段封住了管30。具体地,只有当旋翼机控制收缩筒20的伸张或者收缩时才利用所述手段将管30和30′打开。
此外,为了能够通向液压补偿室37的内部,圆柱形管24′的底部60部分地横在收缩室33上。因此,圆柱形管的该底部60包括槽51,这样圆柱形管24′不会将收缩室33分成两个不同的室。
另外,收缩筒具有气动补偿室38,由间隔器39将其与液压补偿室分隔开。由于各自的密度不同,该间隔器可防止气动补偿室中的第四流体、例如空气或者氮气与第三流体混合,。
逐渐地,随着活塞25的进动,液压补偿室37中的第三流体的压力增加,直至气动补偿室38中第四流体的压力低于液压补偿室37中第三流体的压力,从而导致间隔器39产生运动。
因此,液压补偿室37的容积增加,该液压补偿室37由此能够接收来自于伸张室34中的第三流体。
自然地,在应用本发明的过程中可以具有很多变形。尽管已经描述了几个具体实施方式,应当被清楚地理解,列出所有可能的具体实施方式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使用等价手段来代替所述手段还是可能的,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用于收缩旋翼机起落架支柱(10)的收缩筒(20),所述收缩筒(20)包括由活塞(25)的活塞头(26)所分隔开的收缩室(33)和伸张室(34),所述活塞(25)在圆柱形外壳(35)中滑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筒包括返回装置(23)和填充有第一流体的控制室(22),由可移动释放元件(24)将所述控制室(22)与所述返回装置(23)分隔开,当所述第一流体施加在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上的控制压力大于由所述返回装置(23)施加的返回压力时,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滑动从而所述收缩筒(20)实现减震功能,并且,所述收缩筒(20)配备有液压管(21),所述液压管能够将所述控制室(22)连接至设置在旋翼机起落架支柱(10)上的减震器(14)的压缩室(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缩筒,
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装置是预紧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缩筒,
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装置包括填充有第二流体的压力室(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缩筒,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筒配备有用于调节填充所述压力室(23)的第二流体所施加的返回压力的装置(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缩筒,
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外壳(35)具有沿着该圆柱形外壳(35)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径向镗孔(3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缩筒,
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围绕所述圆柱形外壳(35)的外周(4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缩筒,
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装备有圆柱形管(24′),所述圆柱形管(24′)包括多个开孔(24″),当所述第一流体施加在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上的控制压力大于由所述返回装置(23)施加的返回压力时,开孔(24″)与所述径向镗孔(35′)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缩筒,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筒装备有通道(36),当圆柱管(24′)的开孔(24″)与径向镗孔(35′)相对时,所述通道(36)将收缩室(33)和伸张室(34)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缩筒,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筒装备有有液压补偿室(37),所述液压补偿室(37)经由液压通路(42)与收缩室(33)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收缩筒,
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装备有有圆柱形管(24′),该圆柱形管(24′)包括至少一个径向钻孔(50),当所述第一流体施加在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上的控制压力大于由所述返回装置(23)施加的返回压力时,所述径向钻孔(50)与液压补偿室(37)的液压通路(42)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收缩筒,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筒装备有气动补偿室(38),由间隔器(39)将气动补偿室(38)与所述液压补偿室(37)分隔开。
12.一种旋翼机防撞可收缩起落架(2),包括安装有滚动组件(12)和减震器(14)的起落架支柱(10),
其特征在于,为了收回所述起落架支柱(10),在所述起落架支柱(10)上附接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收缩筒(20),当旋翼机以大于预定速度的速度着陆时,所述减震器(14)控制所述收缩筒(20)以使所述收缩筒实现减震功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起落架,
其特征在于,为了使收缩筒(20)实现减震功能,当作用在减震器(14)上的垂直应力超过预定极限时,所述减震器(14)控制所述收缩筒(20)的缩回,所述垂直应力处于与地面基本垂直的方向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起落架,
其特征在于,通过连接装置(11)将所述起落架支柱附接于旋翼机的结构上,所述滚动组件(12)装备有至少一个围绕旋转轴线(AR)旋转的轮子(13),所述旋转轴线(AR)相对于穿过所述连接装置(11)且与地面垂直的连接轴线(AF)偏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起落架,
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组件(12)装备有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起落架支柱(10)的纵轴线(AX)偏置的轮子(13)。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起落架,
其特征在于,通过连接装置(11)将所述起落架支柱(10)附接于旋翼机的结构(3),所述连接装置(11)相对于所述起落架支柱(10)的纵轴线(AX)偏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起落架,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筒(20)包括控制室(22),所述控制室经由液压管(21)而连接于所述减震器(14)的压缩室(15)。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起落架,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筒(20)装备有返回装置(23),该收缩筒(20)包括可移动释放元件(24),该可移动释放元件(24)将所述控制室(22)与所述返回装置(23)分隔开,当所述减震器(14)所受垂直应力没有超过预定极限时,所述返回装置(23)将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保持抵靠在所述收缩筒(20)的止档件(43)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起落架,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筒(20)包括附接于所述起落架支柱(10)的活塞(25),所述活塞(25)在装备有径向镗孔(35′)的圆柱形外壳(35)中滑动,所述可移动释放元件(24)装备有圆柱形管(24′),所述圆柱形管(24′)包括多个孔(24″),所述孔(24″)被设计为当减震器上的垂直应力超过预定极限时对准所述径向镗孔(35′)。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0707129 | 2007-10-11 | ||
FR0707129A FR2922190B1 (fr) | 2007-10-11 | 2007-10-11 | Verin de retraction, atterrisseur de giravion muni d'un tel verin de retractio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28684A true CN101428684A (zh) | 2009-05-13 |
CN101428684B CN101428684B (zh) | 2011-05-11 |
Family
ID=39522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8423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8684B (zh) | 2007-10-11 | 2008-10-10 | 收缩筒以及配备有这种收缩筒的旋翼机起落架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84873B2 (zh) |
EP (1) | EP2048078B1 (zh) |
KR (1) | KR101393075B1 (zh) |
CN (1) | CN101428684B (zh) |
DE (1) | DE602008001047D1 (zh) |
ES (1) | ES2341917T3 (zh) |
FR (1) | FR2922190B1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38538A (zh) * | 2010-07-29 | 2013-04-10 | 梅西耶-道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飞机起落架的液压摆振阻尼器 |
CN105836111A (zh) * | 2016-05-25 | 2016-08-10 |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具有机械逻辑控制能力的作动筒 |
CN105836115A (zh) * | 2016-04-12 | 2016-08-10 | 张萍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安全可靠的智能型无人机 |
CN107856847A (zh) * | 2016-09-21 | 2018-03-30 | 波音公司 | 飞行器起落架、飞行器及相关方法 |
CN108058815A (zh) * | 2017-10-31 | 2018-05-22 | 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简单灵活可实现收放起落架的操纵机构 |
CN108974331A (zh) * | 2017-06-02 | 2018-12-11 | 波音公司 | 半摇臂式收缩起落架 |
CN108974333A (zh) * | 2018-08-17 | 2018-12-11 |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全油液缓冲器及补偿装置 |
CN110015408A (zh) * | 2018-01-09 | 2019-07-16 | 波音公司 | 用于收缩起落架的设备 |
CN110844052A (zh) * | 2019-11-04 | 2020-02-28 |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可延时加载的起落架收放作动筒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PL2319760T3 (pl) * | 2009-11-04 | 2012-08-31 | Agustawestland Spa | Podwozie statku powietrznego |
CN102211660B (zh) * | 2011-04-29 | 2013-03-27 |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 作动筒内置机械锁爆炸式应急开锁装置 |
EP2554474A1 (en) * | 2011-08-05 | 2013-02-06 | EADS Construcciones Aeronauticas, S.A. | Shock absorbers |
EP3141774B1 (en) | 2015-03-05 | 2021-08-25 | Roller Bearing Company of America, Inc. | Rotation rod assembly with self lubricating liner or grooved bushings |
WO2016210265A1 (en) | 2015-06-25 | 2016-12-29 | Sikorsky Aircraft Corporation | Adaptive landing gear assembly for rotary wing aircraft |
EP3248869B1 (en) | 2016-05-25 | 2018-09-12 | AIRBUS HELICOPTERS DEUTSCHLAND GmbH | Retraction / extension of a landing gear in an aircraft |
GB2586639A (en) * | 2019-08-30 | 2021-03-03 | Airbus Operations Ltd | Hydraulic actuation system for an aircraft |
CN215098231U (zh) * | 2021-05-27 | 2021-12-10 | 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飞机 |
US11939045B2 (en) * | 2022-04-27 | 2024-03-26 | The Boeing Company | Landing gear assembly for an aircraft, a landing gear system, and a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87486A (en) * | 1986-06-19 | 1988-11-29 | Pneumo Abex Corporation | Landing gear mechanism including controlled instroke and rebound damping and stroke overload protection |
FR2608242B1 (fr) | 1986-12-12 | 1989-03-31 | Aerospatiale | Amortisseur-verin, contre-fiche le comportant, et train d'atterrissage equipe d'une telle contre-fiche |
US4907760A (en) * | 1988-05-18 | 1990-03-13 | The Boeing Company | Contracting landing gear shock strut |
CN1041733A (zh) * | 1988-10-15 | 1990-05-02 | 纽摩埃贝克斯公司 | 包括受控收缩行程和回弹缓冲及冲击超荷保护的起落架装置 |
FR2687123B1 (fr) * | 1992-02-11 | 1994-04-08 | Eram | Train d'atterrissage relevable d'aeronef, notamment pour helicoptere. |
FR2689087B1 (fr) * | 1992-03-31 | 1994-05-13 | Messier Bugatti | Atterrisseur relevable d'aerodynes, notamment pour helicopteres. |
JP3671198B2 (ja) | 1997-06-13 | 2005-07-13 |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 航空機用脚昇降装置 |
US6676076B1 (en) | 2002-12-12 | 2004-01-13 | The Boeing Company | Two stage shock strut |
FR2874205B1 (fr) * | 2004-08-12 | 2006-09-15 | Eurocopter France |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suspension active d'un aeronef a voilure tournante |
FR2895482B1 (fr) * | 2005-12-23 | 2008-10-24 | Messier Bugatti Sa | Actionneur telescopique a tige principale et tige auxiliaire et procede faisant application |
FR2908485B1 (fr) * | 2006-11-13 | 2012-06-15 | Messier Dowty Sa | Amortisseur compact pour atterrisseur d'aeronef, et atterrisseur comportant un tel amortisseur |
FR2917371B1 (fr) * | 2007-06-15 | 2009-11-20 | Messier Dowty Sa | Amortisseur pour atterisseur d'aeronef |
-
2007
- 2007-10-11 FR FR0707129A patent/FR2922190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9-29 DE DE602008001047T patent/DE602008001047D1/de active Active
- 2008-09-29 EP EP08017091A patent/EP2048078B1/fr active Active
- 2008-09-29 ES ES08017091T patent/ES2341917T3/es active Active
- 2008-10-08 KR KR1020080098556A patent/KR101393075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0-09 US US12/248,410 patent/US798487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0-10 CN CN2008101842302A patent/CN10142868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38538A (zh) * | 2010-07-29 | 2013-04-10 | 梅西耶-道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飞机起落架的液压摆振阻尼器 |
CN103038538B (zh) * | 2010-07-29 | 2015-01-07 | 梅西耶-道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飞机起落架的液压摆振阻尼器 |
CN105836115A (zh) * | 2016-04-12 | 2016-08-10 | 张萍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安全可靠的智能型无人机 |
CN105836111A (zh) * | 2016-05-25 | 2016-08-10 |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具有机械逻辑控制能力的作动筒 |
CN107856847A (zh) * | 2016-09-21 | 2018-03-30 | 波音公司 | 飞行器起落架、飞行器及相关方法 |
CN107856847B (zh) * | 2016-09-21 | 2022-12-06 | 波音公司 | 飞行器起落架、飞行器及相关方法 |
CN108974331A (zh) * | 2017-06-02 | 2018-12-11 | 波音公司 | 半摇臂式收缩起落架 |
CN108058815A (zh) * | 2017-10-31 | 2018-05-22 | 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简单灵活可实现收放起落架的操纵机构 |
CN110015408A (zh) * | 2018-01-09 | 2019-07-16 | 波音公司 | 用于收缩起落架的设备 |
CN108974333A (zh) * | 2018-08-17 | 2018-12-11 |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全油液缓冲器及补偿装置 |
CN110844052A (zh) * | 2019-11-04 | 2020-02-28 |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可延时加载的起落架收放作动筒 |
CN110844052B (zh) * | 2019-11-04 | 2021-04-30 |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可延时加载的起落架收放作动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28684B (zh) | 2011-05-11 |
EP2048078A1 (fr) | 2009-04-15 |
FR2922190B1 (fr) | 2010-04-09 |
KR20090037317A (ko) | 2009-04-15 |
US7984873B2 (en) | 2011-07-26 |
ES2341917T3 (es) | 2010-06-29 |
KR101393075B1 (ko) | 2014-05-12 |
DE602008001047D1 (de) | 2010-06-02 |
EP2048078B1 (fr) | 2010-04-21 |
FR2922190A1 (fr) | 2009-04-17 |
US20090095839A1 (en) | 2009-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28684B (zh) | 收缩筒以及配备有这种收缩筒的旋翼机起落架 | |
EP2455283B1 (en) | Hydraulic actuator for semi levered landing gear | |
US4537374A (en) | Structural supports and aircraft landing gears including such supports | |
US8186620B2 (en) | Adjustable landing gear system | |
US6182925B1 (en) | Semi-levered landing gear and auxiliary strut therefor | |
EP2386486B1 (en) | Electric-powered transfer cylinder for landing gear system | |
US4907760A (en) | Contracting landing gear shock strut | |
CN108216589B (zh) | 一种起落架支柱收缩机构 | |
US7926633B2 (en) | Compact shock absorber for an aircraft undercarriage, and an undercarriage including such a shock absorber | |
CN108791823B (zh) | 一种飞机起落架车架稳定缓冲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US5271314A (en) | Raisable anti-crash shock absorber | |
CA2274463C (en) | Crashworthy landing gear shock | |
US5944283A (en) | Crashworthy landing gear shock | |
US10829212B2 (en) | Retraction / extension of a landing gear in an aircraft | |
EP2664538B1 (en) | Hydraulic strut assembly for semi-levered landing gear | |
US4746086A (en) | Nose landing gear jump strut assembly | |
US12084169B2 (en) | Retractable body mounted landing gear with secondary crash attenuation | |
CN113071660A (zh) | 一种飞机主起落架 | |
GB2614877A (en) | Aircraft landing gear shock absorber strut | |
JPS6261898A (ja) | 着陸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Owner name: AIRBUS HELICOPTER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ULOCOPT S.A.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France, Anna Patentee after: Kong Kezhishengji Address before: France, Anna Patentee before: EUROCOPTER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