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3566B - 一种固体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体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23566B CN101423566B CN2007101766696A CN200710176669A CN101423566B CN 101423566 B CN101423566 B CN 101423566B CN 2007101766696 A CN2007101766696 A CN 2007101766696A CN 200710176669 A CN200710176669 A CN 200710176669A CN 101423566 B CN101423566 B CN 1014235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rans
- dioctyl phthalate
- ester
- methoxyphenyl
- toly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固体催化组分,采用通式(I)中的至少一种呋喃二酸酯做为内给电子体,该催化组分用于烯烃,特别是丙烯(共)聚合时,可得到立体定向性很高的聚合物。本发明还进一步公开了包含上述固体催化组分的催化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丙烯聚合的固体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以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作为基本成分的固体钛催化剂组分,可用于CH2=CHR烯烃聚合反应,特别是在具有3个碳或更多碳原子的α-烯烃聚合中可以得到较高收率和较高立体规整性的聚合物。其中,给电子体是催化剂组分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并且随着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发展导致了聚烯烃催化剂不断地更新换代。
早先,文献中大量报道了多种给电子体化合物,例如多元羧酸、一元或多元羧酸酯、酸酐、酮、单醚或多醚、醇、胺等及其衍生物,其中较为常用的是二元芳香羧酸酯类,如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或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CN85100997A)等。
近年来,人们尝试采用其他化合物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的给电子体,US4971937、US2004014597和EP728769采用了特殊的1,3-二醚类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如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和9,9-二(甲氧基甲基)芴等,亦可参见CN1042547A、CN1143651A、US2003027715和WO03076480。CN1054139A所公开的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中,采用特殊的1,3-二酮类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如2,2,6,6-四甲基-3,5-庚二酮和2,2,4,6,6-五甲基-3,5-庚二酮等。
最近又公开了一类特殊的二元脂肪族羧酸酯类和二醇酯类化合物,如琥珀酸酯、丙二酸酯、戊二酸酯、乙二醇酯、丙二醇酯、丁二醇酯、戊二醇酯和己二醇酯等(参见CN1236373A、CN1236374A、CN1552741A、CN1213080C、CN1542024A、CN1552742A和CN1552740A)。CN1313869A、US6818583和WO2004024785公开了取代的琥珀酸酯作为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中的内部电子给体的应用。这些给电子体化合物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而且所得聚丙烯的分子量分布明显加宽。但在不采用外给电子体组分时,所得聚合物的等规度仍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CH2=CHR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组分,其中R为氢或具有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含有上述催化组分的催化剂。
本发明的固体催化组分,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10-25%镁、1-10%钛、40-60%卤素和1-30%内给电子体,所述的内给电子体选自通式(I)中的至少一种呋喃二酸酯:
其中,基团R1和R2彼此相同或不同,是C1-C20的线型或支化的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或烷基芳基基团,优选为C1-C10的烷基、环烷基或芳基烷基,进一步优选C1-C10的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或新戊基,特别优选乙基、异丙基、正丁基或异丁基;基团R3和R4彼此相同或不同,为氢或C1-C20的线型或支化的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或烷基芳基基团,优选芳基、芳基烷基或烷基芳基基团。
适宜上述通式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
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间氧基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或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
本发明所述呋喃二酸酯的合成方法可以参见文献:Fan M.;Guo L.;Liu X.;Liu W.;Liang Y.Synthesis 2005,(3),391.;Fan M.;Yan Z.;Liu W.;LiangY.J.Org.Chem.2005,70(20),8204.。
催化组分中的镁可以由粒度分布20~250μm,通式为Mg(OR’)mX(2-m)·pROH的卤化镁醇合物来提供,式中R’为C1~C20的烷基、芳基烷基或芳基;X为卤素;m为0≤m<2的整数;p为0<p<6的小数或整数;R为C1-C20的烷基或芳基烷基。
卤化镁醇合物中的卤化镁选自二氯化镁、二溴化镁、氯代甲氧基镁或氯代乙氧基镁中的一种,优选二氯化镁;卤化镁醇合物中的醇选自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或异丁醇中的一种,优选乙醇。
卤化镁醇合物采用卤化镁与醇共热溶解后,高压喷出或高速搅拌,在冷却介质中固化成微球颗粒的方法得到,具体方法参见US4399054中的相关描述。
催化组分中的钛可由通式为TiXn(OR)4-n的化合物提供,式中R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为卤素;n=1-4。具体的化合物如:四氯化钛、四溴化钛、四碘化钛、四丁氧基钛、四乙氧基钛、一氯三乙氧基钛、二氯二乙氧基钛或三氯一乙氧基钛,优选四氯化钛。
本发明固体催化组分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球形卤化镁醇合物加入到-40~10℃的钛化合物中,反应1~4小时,镁与钛的摩尔比为1∶5~1∶50;(2)升温至30~80℃,加入内给电子体化合物,镁与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的摩尔比为2∶1~15∶1;(3)再升温至100~150℃,反应1~4小时;(4)过滤后再加入与步骤(1)相同量的钛化合物,于110~130℃反应1~4小时,再经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
以上述固体催化组分为主要组分,本发明还可进一步提供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催化剂具体包含:
(a)含有镁、钛、卤素和选自通式(I)中的至少一种呋喃二酸酯的催化组分;
(b)烷基铝化合物;
(c)任选地,外给电子体组分。
其中,烷基铝化合物(b)选自三烷基铝化合物,如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丁基铝、三正己基铝或三正辛基铝、三烷基铝与烷基铝卤化物或烷基铝氢化物的混合物,或是烷基铝氧烷。
外给电子体组分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加入。对于需要获得立构规整性很高(如全同指数大于99%)的烯烃聚合物,建议加入外给电子体化合物。
外给电子体可选择通式为RnSi(OR’)4-n的有机硅化合物,式中0≤n≤3的整数;R和R’为同种或不同的烷基、环烷基或芳基,任选含有杂原子;R也可以为卤素或氢原子。具体的有机硅化合物如:三甲基甲氧基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或二(环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优选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或二(环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外给电子体还可选自通式(II)的1,3-二醚类:
其中RI、RII、RIII、RIV、RV和RVI可以相同或不同,可为氢或具有1至18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RVII和RIII可以相同或不同,可为具有1至18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R1-RVIII的基团中的一个或多个还可以连起来成环。优选地,RVII和RVIII选自C1-C4的烷基基团,RIII和RIV形成不饱和的稠环并且RI、RII、RV和RVI为氢。特别优选使用9,9-双(甲氧基甲基)芴。
以钛∶铝:外给电子体化合物(c)之间的摩尔比计,催化剂中各组分间的用量比为1∶5-1000∶0-500;优选为1∶25-100∶25-300。
本发明所述催化剂用于烯烃聚合,特别丙烯的均聚合或丙烯与其他烯烃的共聚合时能够得到很高的全同指数的聚合物。同时,也不排除适用于生产聚乙烯和乙烯与α-烯烃如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或1-辛烯的共聚合。
用于丙烯聚合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方法,可以在液相或气相中进行,也可以在液相和气相聚合阶段组合操作下进行。聚合通常在0~150℃进行,优选40~90℃。聚合压力为0.01~10MPa。能够起链转移剂作用的氢或其他化合物可以用来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
本发明通过采用新型的呋喃结构的二酸酯化合物作为内给电子体,可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催化剂,在用于丙烯(共)聚合时,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聚合产率,而且聚合物的立体定向性很高,即使在不使用外给电子体时,仍可得到高等规度的聚合物,同时催化剂对氢调的敏感性也很好,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宽,有利于聚合物不同牌号的开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给出的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测试方法:
1、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MWD(MWD=Mw/Mn):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方法,用Alliance-GPCV2000以邻二氯苯为溶剂在135℃下测定。
2、聚合物等规度:采用庚烷抽提法测定(庚烷沸腾抽提8小时),即1克干燥的聚合物样品,放在抽提器中用沸腾庚烷抽提8小时后,将剩余物干燥至恒重所得的聚合物重量(g)与1的比值即为等规度。
3、聚合物熔融指数的测定:根据μPXRZ-400C测定。
4、钛百分含量的测定:根据分光光度法测定。
5、内给电子体百分含量的测定:根据PE公司Autosystem XL气相色谱仪测定。
一、呋喃二酸酯化合物的合成
仅以2-苯基呋喃-3,4-二羧酸二甲酯的合成为例,具体方法如下:
在250ml烧瓶中加入16g溴苯乙酮、1.6gDABCO、150ml二氯甲烷和22g无水碳酸钾,室温搅拌下滴加10g丁炔二酸二甲酯(DMAD),加完后继续室温搅拌至反应6小时。加水稀释,分出有机层,盐水洗2次,水洗1次,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干溶剂,柱层析分离,得白色固体14.5g,收率81%。1H NMR(TMS,CDCl3,400MHz)分析结果:δ7.96(s,1H,CH);δ7.37-7.71(m,5H,苯环H);δ3.91(s,3H,CH3);δ3.84(s,3H,CH3)。
二、固体催化组分的制备
实施例1-12
在无水无氧条件下,在一个经过高纯氮气充分置换的500毫升四颈圆底烧瓶中,加入TiCl4100ml和甲苯60ml,降温至-20℃,加入10.0gMgCl2·2.8CH3CH2OH球形载体(按照USP4399054的方法制备)。1小时内升至0℃,继续升温在2小时内升至20℃,继续升温在1小时内升至40℃,分别加入表1中相应的呋喃二酸酯化合物(自制)7.4mmol,1小时升温至100℃,维持2小时,排去滤液。加入TiCl4100ml,1小时升至120℃,维持2小时,排去滤液。加无水己烷60ml,沸腾态洗涤5次,然后加无水己烷60ml,常温洗涤3次,最后将得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真空干燥。
比较例1-4
按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制备固体催化组分,只是将内给电子体分别替换为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琥珀酸二正丁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和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
三、丙烯聚合实验
将上述实施例1-12和比较例1-4的固体催化组分分别进行丙烯聚合。通常步骤为:容积为5L的不锈钢高压反应釜,经高纯氮气充分置换后,加入A1Et32.5mmol,外给电子体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CHMMS)0.1mmol,再加入上述实施例1-24的固体催化剂组分10mg以及1.2L氢气,通入液体丙烯2.3L,升温至70℃,维持此温度1小时。降温,泄压至1个大气压,得到PP粉料。聚合结果列于表1。
表1.丙烯聚合结果
四、不同外给电子体的丙烯聚合结果比较
催化组分同实施例8,聚合方法同前述,只是外给电子体改为下列表中所述的外给电子体。
表2.不同外给电子体的聚合结果比较
外给电子体 | 聚合活性kgPP/gcat | 等规度(%) | 分子量分布 | 熔融指数g/10min |
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 | 55 | 98.3 | 7.8 | 0.9 |
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 53 | 98.1 | 7.5 | 1.0 |
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 | 50 | 97.9 | 7.9 | 1.0 |
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 | 47 | 98.7 | 7.6 | 1.1 |
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 | 41 | 99.1 | 7.8 | 1.0 |
9,9-双(甲氧基甲基)芴 | 52 | 99.3 | 6.9 | 0.9 |
五、乙烯聚合实验
容积为4L的不锈钢高压反应釜,经高纯氮气充分抽排置换后,开动搅拌,在氮气保护下逐步向釜内加入1L己烷、10mg实施例8所得的固体催化组分及2.5mmol助催化剂AlEt3,升温至75℃后,向釜内补充适量的高纯氢气,使釜内氢气分压为0.3Mpa,5分钟后向釜内补充乙烯气使其分压达到0.75MPa,维持乙烯气的分压不变,使系统温度保持80℃,3小时后,降温出料,将聚合物除去溶剂,充分干燥后得到聚乙烯269g。
六、乙烯与丙烯共聚实验结果
容积为4L的不锈钢高压反应釜,经高纯氮气充分抽排置换后,开动搅拌,在氮气保护下逐步向釜内加入1L己烷、10mg实施例8所得的固体催化组分及2.5mmol助催化剂AlEt3,通入液体丙烯2.3L,升温至75℃后,向釜内补充适量的高纯氢气,使釜内氢气分压为0.3MPa,然后向釜内补充乙烯气使其分压达到0.75MPa,维持乙烯气的分压不变,使系统温度保持80℃,3小时后,降温出料,将聚合物除去溶剂,充分干燥后得到聚合物粉料471g。
Claims (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呋喃二酸酯通式化合物中,R1和R2为C1-C10的烷基、环烷基或芳基烷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呋喃二酸酯通式化合物中,R1和R2为C1-C10的烷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呋喃二酸酯通式化合物中,R1和R2为乙基、异丙基、正丁基或异丁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呋喃二酸酯通式化合物中R3和R4为芳基、芳基烷基或烷基芳基基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呋喃二酸酯通式化合物为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邻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间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对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邻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间氧基甲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间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对甲氧基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2,5-二苯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甲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乙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丙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丙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正丁酯、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异丁酯或2,5-二苯甲基呋喃-3,4-二甲酸二新戊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催化组分中的镁由粒度分布20~250μm,通式为Mg(OR’)mX(2-m)·pROH的卤化镁醇合物来提供,式中R’为C1~C20的烷基、芳基烷基或芳基;X为卤素;m为0≤m<2的整数;p为0<p<6的小数或整数;R为C1-C20的烷基或芳基烷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提供镁的卤化镁醇合物中,卤化镁为二氯化镁、二溴化镁、氯代甲氧基镁或氯代乙氧基镁中的一种;卤化镁醇合物中的醇为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或异丁醇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提供镁的卤化镁醇合物中的卤化镁为二氯化镁;卤化镁醇合物中的醇为乙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催化组分中的钛由通式为TiXn(OR)4-n的化合物提供,式中R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为卤素;n=1-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催化组分中的钛由四氯化钛、四溴化钛、四碘化钛、四丁氧基钛、四乙氧基钛、一氯三乙氧基钛、二氯二乙氧基钛或三氯一乙氧基钛提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催化组分,其特征在于催化组分中的钛由四氯化钛提供。
13.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至12所述之一催化组分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催化剂包括:
a)权利要求1至12所述之一的固体催化组分;
b)烷基铝化合物;
c)任选地,外给电子体组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烷基铝化合物为三烷基铝化合物。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烷基铝化合物为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丁基铝、三正己基铝或三正辛基铝。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外给电子体是通式为RnSi(OR’)4-n的有机硅化合物,式中0≤n≤3的整数;R和R’为同种或不同的烷基、环烷基或芳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外给电子体是三甲基甲氧基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或二(环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外给电子体为9,9-双(甲氧基甲基)芴。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钛∶铝∶外给电子体化合物的摩尔比计,各组分间的用量为1∶5-1000∶0-500。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钛∶铝∶外给电子体化合物的摩尔比计,各组分间的用量为1∶25-100∶25-3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766696A CN101423566B (zh) | 2007-11-01 | 2007-11-01 | 一种固体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766696A CN101423566B (zh) | 2007-11-01 | 2007-11-01 | 一种固体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23566A CN101423566A (zh) | 2009-05-06 |
CN101423566B true CN101423566B (zh) | 2010-11-03 |
Family
ID=40614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766696A Active CN101423566B (zh) | 2007-11-01 | 2007-11-01 | 一种固体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4235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17268A (zh) * | 2015-06-19 | 2017-01-11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合成高流动聚丙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KR102185631B1 (ko) | 2016-08-19 | 2020-12-04 | 인스티튜트 오브 케미스트리, 차이니즈 아카데미 오브 사이언시즈 | 초고분자량, 초미세입경을 갖는 폴리에틸렌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응용 |
CN108129591B (zh) * | 2017-12-27 | 2021-05-28 | 杨翠 | 外给电子体组合物、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及二者的应用 |
CN112521531B (zh) * | 2019-09-18 | 2022-12-02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制备方法及烯烃聚合催化剂和聚合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14597A1 (en) * | 2001-06-13 | 2004-01-22 | Giampiero Morini | Components and catalysts for the (co)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
CN1506380A (zh) * | 2002-12-11 | 2004-06-23 | 北京燕化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丙烯聚合用高效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US6818583B1 (en) * | 1999-04-15 | 2004-11-16 | Basell Poliolefine Italia S.P.A. | Components and catalysts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
CN1958621A (zh) * | 2005-10-31 | 2007-05-09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和催化剂应用 |
-
2007
- 2007-11-01 CN CN2007101766696A patent/CN1014235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18583B1 (en) * | 1999-04-15 | 2004-11-16 | Basell Poliolefine Italia S.P.A. | Components and catalysts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
US20040014597A1 (en) * | 2001-06-13 | 2004-01-22 | Giampiero Morini | Components and catalysts for the (co)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
CN1506380A (zh) * | 2002-12-11 | 2004-06-23 | 北京燕化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丙烯聚合用高效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958621A (zh) * | 2005-10-31 | 2007-05-09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和催化剂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23566A (zh) | 2009-05-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24106B (zh) | 烯烃聚合用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
CN101628951B (zh) | 烯烃聚合用固体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
EP2489685B1 (en) |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catalyst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 |
EP2454290B1 (en) | Spherical magnesium halide adduct, catalyst component and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prepared therefrom | |
CN101155838A (zh) | 生产具有极高熔体流动性的丙烯聚合物的方法 | |
CN101423566B (zh) | 一种固体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
CN101423571A (zh) | 烯烃聚合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
US9505855B2 (en) | Catalyst system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 |
KR20180080349A (ko) | 올레핀 중합용 촉매 담체, 고체 촉매 성분 및 촉매 | |
CN101824108B (zh) | 一种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 |
CN101423572B (zh) |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
CN101423570B (zh) | 一种烯烃聚合球形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
CN102372805B (zh) | 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
CN101165073B (zh) |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 | |
CN1955195B (zh) | 用于烯烃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 |
CN101831016B (zh) |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
CN102268109B (zh) |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钛催化剂 | |
CN102268110B (zh) | 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 | |
CN103073661A (zh) | 氯化镁基加合物及由其制备的催化剂组分 | |
CN101759816B (zh) |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及其催化剂组分 | |
CN101824105B (zh) | 一种固体钛催化组分及催化剂 | |
CN102796213B (zh) |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体系及其应用和烯烃聚合方法 | |
CN101153062B (zh) | 一种烯烃聚合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5985464A (zh) | 烯烃聚合固体催化组分及其催化剂 | |
WO2019124021A1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solid catalyst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method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