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2286B - 连接器具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22286B CN101422286B CN 200810171273 CN200810171273A CN101422286B CN 101422286 B CN101422286 B CN 101422286B CN 200810171273 CN200810171273 CN 200810171273 CN 200810171273 A CN200810171273 A CN 200810171273A CN 101422286 B CN101422286 B CN 1014222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grip block
- clamping plate
- pair
- anoth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97 Zn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for exampl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30182556 Polyacetal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Buckle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Hooks, Suction Cups, And Attachment By Adhesive Means (AREA)
-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Household Use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结器具。该连结器具具有可转动地互相连结的一对保持器具(A、B)。各保持器具(A、B)包括第1夹持板(10)、第2夹持板(20)、卡合部(30)和被卡合部(40);上述第2夹持板(20)可相对于该第1夹持板(10)起伏地支承在其上;上述卡合部(30)为突起状,设置在第1夹持板(10)以及第2夹持板(20)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任意一个(第1夹持板(10))上;上述被卡合部(40)设置在第1夹持板(10)以及第2夹持板(20)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任意另一个(第2夹持板(20))上,与卡合部(30)卡合。作为整体能够构成小型化,且能够防止带、绳或连结件运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具。例如,涉及一种在背包类物品中可用于装卸带、绳的连接器具。
背景技术
通常,转环的构造是其一端固定在带等上,在其另一端具有可装卸带、绳等连结部的钩部,但其中也提出了在两端部具有钩部的连结转环(文献1:日本实开昭61-57219号公报)。
文献1中所述的连结转环的构造为,使轴分别突出于对关闭杆向钩部的开口施力以使关闭杆始终阻塞钩部的开口的一对转环的基部,使该一对转环的轴分别自连接环的两端穿插,使转环能以轴为中心相对于连接环转动地与连接环相连结。
因而,由于在两侧具有转环,因此能够使一个转环连结于任意部位,将另一个转环用作装卸带、绳的连结部。
但是,由于文献1中所述的连结转环是这样的构造,即,使轴分别突出于对关闭杆施力以使关闭杆始终阻塞钩部的开口的一对转环的基部,并使该一对转环的轴相对而使其分别贯穿于连接环,因此其全长变长。
而且,由于是将带、绳或安装在上述带、绳顶端的连结件挂在钩部而相连结的构造,因此带、绳或连结件易于在钩部内晃动或转动,不能以稳定的状态连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作为整体能够构成小型化、且能够稳定地连结带、绳或连结件的连结器具。
本发明的连结器具具有可转动地被互相连结的一对保持器具,上述保持器具包括第1夹持板、第2夹持板、卡合部和被卡合部;上述第2夹持板可相对于该第1夹持板起伏地支承在该第1夹持板上;上述卡合部呈突起状,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任意一个上;上述被卡合部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任意另一个上,与上述卡合部卡合。
采用该结构,将要连结的带、绳或安装在上述带、绳顶端的连结件的卡合孔插入到卡合部之后、形成使第2夹持板相对于第1夹持板伏下的状态时,卡合部卡合在被卡合部上,第1夹持板与第2夹持板卡合。
在该状态下,由于带、绳或连结件被夹在第1夹持板与第2夹持板之间,因此,它们之间的运动受到限制。因而,能够防止带、绳或连结件晃动、或旋转。
另外,由于一对保持器具是第2夹持板相对于第1夹持板起伏的构造,因此全长也能缩短。即,由于可以不像以往的连结转环那样地形成细长钩部的构造,因此全长也能够缩短。
本发明的连结器具优选具有连结上述一对保持器具、且能以该连结方向轴线为中心转动地支承上述各保持器具的连结构件,上述连结构件由将上述一对保持器具可转动地支承在其两端部的连结轴构成。
采用该结构,由于由连结轴的两端部可转动地支承一对保持器具,因此,能够简单且廉价地构成连结构件的结构。特别是,由于由连结轴能以连结方向轴线为中心转动地连结一对保持器具,因此在上述保持器具上连结带、绳等时,虽然带、绳 易于扭转,但是也能够应对上述扭转而以无扭转的状态连结它们。
本发明的连结器具优选上述卡合部在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任意一个上的突起的顶端具有头部,该头部是使与突起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变大而成的,上述被卡合部至少具有一个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中的任意另一个上的滑动构件,上述滑动构件被向滑动方向的一个方向施力,且具有在被施力的状态下使上述卡合部的头部进入而与头部卡合的开口。
采用该结构,在滑动构件的开口与卡合部对齐的状态、或两者稍微错位的状态下使第2夹持板转动到相对于第1夹持板伏下的姿势时,卡合部进入到开口中。在卡合部的头部进入到超过开口的位置时,滑动构件可沿施力方向滑动。于是,开口与卡合部卡合。即,由于卡合部的头部挂于开口而限制第2夹持板的立起,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使第1夹持板与第2夹持板卡合。
本发明的连结器具优选上述被卡合部具有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中的任意另一方上的一对滑动构件,上述一对滑动构件具有一对滑动片、弹性腿片、操作部和夹持部;上述一对滑动片设置为可在互相重叠的状态下滑动;上述弹性腿片一体地形成在上述各滑动片上,对上述一对滑动片向互相分离的方向施力;上述操作部设置在上述各滑动片上,在一对滑动片被上述弹性腿片向互相分离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自上述第1夹持板以及第2夹持板中的任意另一个突出;上述夹持部设置在上述各滑动片上,在一对滑动片被上述弹性腿片向互相分离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与上述卡合部卡合。
采用该结构,在操作一对滑动片的操作部而使滑动片向互 相接近的方向滑动时,滑动片的夹持部分离。于是,由于卡合于夹持部的卡合部被解除,因此,只要在此状态下使第2夹持板相对于第1夹持板立起后,自卡合部卸下带、绳或安装在它们顶端的连结件,就可以自连结器具卸下带、绳或安装在它们顶端的连结件。
采用该结构,由于第2夹持板能以与连结方向轴线大致正交的支承轴为支点起伏地支承在第1夹持板上,因此,即使使第2夹持板相对于第1夹持板起伏动作,也能够防止一对保持器具以连结方向轴线为中心转动。即,由于第2夹持板的起伏动作与一对保持器具的转动动作正交,因此,能够通过一个动作防止另一个动作。
在本发明的连结器具中,优选上述一对保持器具中的另一个保持器具形成为可连结带的环状。
例如,优选另一个保持器具包括框体和带贯穿孔;上述框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可转动地与一保持器具相连结;上述带贯穿孔设在该框体的内部,使带贯穿而将带连结。这样一来,只要准备数种带贯穿孔的宽度尺寸不同的保持器具,就也能以简单的结构应用于宽度尺寸不同的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具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一个保持器具旋转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水平方向剖切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夹持板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自图4的状态压入了滑动构件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6的剖视图中的、使第2夹持板与突起分离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将连结件连结起来的状况 的局部剖的侧视图。
图9~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变形例(形状各不相同的连结件)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所用的附属装置的立体图。
图13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所用的附属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变形例(不同形状的连结件)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采用了上述第4变形例的连结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器具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使该连结器具中的一个保持器具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该连结器具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卡合状态的保持器具内部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解除状态的保持器具内部的剖视图,图6是图1的VI-VI剖视图,图7是表示自图6的状态卸下卡合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带的连结状态的局部剖侧视图。
整体结构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器具1用于连结可装卸的连结件3和连结件5,该连结件3被称为D型环,安装在带2的顶端,该连结件5被称为D型环,安装在带4的顶端;包括一对保持器具A、B和连结构件C;上述连结构件C连结该一对的保持器具A、B,且能以该连结方向轴线L为中心转动地支承各保持器具A、B。
另外,在此使用的被称为D型环的连结件3、5大致为三角形板,在其底边侧具有带贯穿孔6,在其中央部具有挂孔7,由例如合成树脂、金属等形成。
保持器具
保持器具A、B包括第1夹持板10、第2夹持板20、卡合部30和被卡合部40;上述第2夹持板20可相对于该第1夹持板10起伏地支承在其上;上述卡合部30呈突起状,设置在第1夹持板10以及第2夹持板20的互相相对的面中的任意一个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夹持板10上;上述被卡合部40设置在第1夹持板10以及第2夹持板20的互相相对的面中的任意另一个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2夹持板20上,可与卡合部30卡合。
另外,第1夹持板10以及卡合部30通过金属、例如锌合金等的压铸成形而一体成形。第2夹持板20也通过金属、例如锌合金等的压铸成形而一体成形。被卡合部40通过合成树脂、例如聚乙醛等的注塑成形而成形。
第1夹持板10从平面看呈大致正方形板状,与连结侧相反的顶端缘的两角部形成为圆弧状,自位于连结侧的基端缘横跨夹着该基端缘的两侧缘地具有コ字形的竖壁11。在竖壁11的中间立起地设有轴承壁12,用于供连结构件C贯穿的连结轴贯穿孔13、和用于供将第2夹持板20可相对于第1夹持板10起伏地支承在第1夹持板10上的支承轴14贯穿的支承轴贯穿孔15正交地 形成在该轴承壁12中。即,在轴承壁12的下部形成有沿轴承壁12的厚度方向贯穿轴承壁12的连结轴贯穿孔13,在轴承壁12的上部形成有沿轴承壁12的宽度方向贯穿的支承轴贯穿孔15。支承轴14由将金属板卷成圆筒状而成的开口销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第1夹持板10的顶端部侧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立起地设有截面为矩形的突起16,并且,在夹着该突起16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矩形槽状的卡合凹部17。即,如图3、图6所示,在突起16的左右前后方向上形成有第1夹持板10的平板面,另外,如图8所示,在突起16与轴承壁12之间形成有第1夹持板10的平板面。
卡合部30包括形成在突起16的顶端且宽度方向尺寸小于突起16的基部的颈部31、和形成在该颈部31的顶端且宽度方向尺寸大于颈部31的头部32。头部32形成为随着自中央朝向宽度方向两端去而向下方弯曲成弧状的箭头状。即,卡合部30在突起16的顶端具有与突起16的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变大的头部32。
同样如图4~图7所示,第2夹持板20为具有与第1夹持板10的轮廓形状大致相同的平面形状的正方形板状,形成为在位于连结侧的基端缘具有可嵌入轴承壁12的凹部21的形状。在夹着凹部21的两侧部分形成有用于供支承轴14贯穿的支承轴贯穿孔22。因而,使第2夹持板20的凹部21位于第1夹持板10的轴承壁12,通过将支承轴14穿入在形成于该第2夹持板20以及轴承壁12上的支承轴贯穿孔22、15中,从而,第2夹持板20以与连结方向轴线L大致正交的支承轴14为支点可起伏地支承在第1夹持板10上。即,第2夹持板20能够可起伏地支承在平行于第1夹持板10且与第1夹持板10相面对的第1位置、和与第1夹持板10的平面大致成直角地立起的第2位置。
在第2夹持板20的顶端部侧形成有在第2夹持板20的两侧面开口、在内部具有被卡合部40的收容部23,并且,在与第1夹持板10相面对的内表面形成有与收容部23相连通的插入孔26,在夹着该插入孔26的两侧形成有卡合凹部24。收容部23的开口(开口在第2夹持板20的两侧面上的开口)沿与支承轴贯穿孔22相同的方向形成。
在收容部23的内部中间位置形成有卡合槽25。
在插入孔26中插入有第1夹持板10的突起16,并在插入孔26的内底面设有与卡合部30的头部32抵接的抵接面27。即,在第2夹持板20相对于第1夹持板10伏下的状态下,在第2夹持板20上设有与卡合部30的头部32抵接的抵接面27。由此,可限制卡合部30的头部32在抵接面27与后述的夹持部45之间的上下运动。即,在头部32欲向上运动时,其与抵接面27抵接而被限制,另外,在头部32欲向下运动时,其与夹持部45抵接而被限制。
卡合凹部24与第1夹持板10的卡合凹部17相对地设置。
被卡合部40自第2夹持板20的两侧面开口(收容部23的开口)插入,具有可滑动地设置在收容部23内的一对滑动构件41A、41B。
上述一对滑动构件41A、41B形成为相同形状,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倒置,且以重叠的状态使用。各滑动构件41A、41B包括滑动片42、止动片47和弹性腿片48;上述滑动片42呈长方形板状;上述止动片47自沿着该滑动片42的长度方向的侧面、向与滑动片42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而形成,与收容部23的卡合槽25卡合;上述弹性腿片48自滑动片42的长度方向一端延伸而形成。
在滑动片42的内部形成有矩形形状的开口43,并且在与插 入方向顶端(弹性腿片48延伸的方向端)相反侧的插入方向后端部背面侧形成有壁厚大于其他部分壁厚的阶梯部44。在开口43的长度方向开口缘中的插入方向顶端缘形成有夹持第1夹持板10的卡合部30的夹持部45。在阶梯部44的插入方向后端部形成有在对滑动片42向互相分离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自第2夹持部20的收容部23向外部突出的操作部46。
止动片47自沿着滑动片42的长度方向的侧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向与滑动片42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而形成。在滑动片42插入到收容部23内时,止动片47以向内侧弹性变形了的状态被插入,在插入到规定位置的阶段向外侧弹性恢复而与卡合槽25卡合。即,由于止动片47与卡合槽25卡合,因此,能够防止滑动片42自收容部23脱落。
弹性腿片48自滑动片42的插入方向顶端一侧朝向其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再朝向滑动片42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延伸之后,在顶端具有圆柱状的触头49。在滑动片42插入到收容部23内的状态下,顶端的触头49可与相对方的滑动片42的阶梯部44抵接。由此,在弹性腿片48的弹力作用下,一对滑动构件41A、41B被向互相分离的方向施力,上述滑动构件41A、41B的操作部46自收容部23向外部突出。
连结构件
连结构件C由将一对保持器具A、B可转动地支承在两端部的连结轴50构成。连结轴50是可转动地贯穿在轴承壁12的连结轴贯穿孔13中那样粗细的轴,在其中央具有凸缘51,在其两端部分具有止动环卡定槽52。因而,只要在连结轴50的两端部分贯穿了形成于各保持器具A、B的轴承壁12的连结轴贯穿孔13之后、使止动环53与自各连结轴贯穿孔13突出的连结轴50的止动环卡定槽52卡合,就能够由连结轴50可转动地连结一对保持 器具A、B。
作用、效果
为了将安装在带2顶端的连结件3、和安装在带4顶端的连结件5连结起来,使连结件3、5保持在各保持器具A、B上。
如图8所示,在此形成使第2夹持板20相对于第1夹持板10立起的状态、也就是使在突起16与轴承壁12之间收容有连结件3、5的一部分的收容空间开口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将第1夹持板10的突起16插入连结件3、5的挂孔7之后,使第2夹持板20以支承轴14为支点转动,形成相对于第1夹持板10伏下的状态。
于是,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2夹持板20位于第1夹持板10的突起16的正上方,并且第2夹持板20的被卡合部40与第1夹持板10的突起16的头部32抵接。即,构成第2夹持板20的被卡合部40的一对滑动构件41A、41B的夹持部45与突起16的头部32抵接,滑动构件41A、41B一边利用该头部32使弹性腿片48弹性变形,一边向插入到收容部23内的方向滑动(图5的状态)。由此,由于滑动构件41A、41B的夹持部45的间隔扩大,因此,突起16的头部32可超过上述夹持部45而插入到第2夹持板20的收容部23内。在突起16的头部32超过夹持部45时,滑动构件41A、41B利用弹性变形后的弹性腿片48的恢复力滑动到原来的位置(图4的状态)。
在该状态、即卡合部30卡合在被卡合部40上、第1夹持板10与第2夹持板20被卡合的状态下,带2、4顶端的连结件3、5挂在突起16上,且被夹在宽度大于突起16的第1夹持板10与第2夹持板20之间,因此,连结件3、5在第1夹持板10与第2夹持板20之间的运动被限制。例如,即使连结件3、5欲以与连结构件C的轴线相同的方向为中心转动,由于连结件3、5接触于第1 夹持板10与第2夹持板20,因此,在第1夹持板10与第2夹持板20之间的运动被限制。
因而,在连结件3、5与连结器具1相连结的状态下,能够防止连结件3、5晃动或旋转。
而且,在使第2夹持板20相对于第1夹持板10伏下的状态下,由于第2夹持板20的抵接面27与卡合部30的头部32抵接,因此,能够防止第2夹持板20进一步接近第1夹持板10。因而,能够将第1夹持板10与第2夹持板20的间隔维持成恒定间隔。
在此,同样如图8所示,所谓的夹持连结件3、5也可以是这样的夹持:使第1夹持板10与第2夹持板20相面对,将连结件3、5的一部分配置在第1夹持板10与第2夹持板20之间的间隔而形成的空间中,从而使第1夹持板10以及第2夹持板20与连结件3、5之间存在间隙。
另外,由于各保持器具A、B是第2夹持板20相对于第1夹持板10起伏的构造,且在安上布带时将连结部收容在其内部,因此,其全长也可以缩短。即,由于通过第1夹持板10以支承轴14为中心转动来使收容有连结件3、5的收容空间开口,可以不像以往的连结转环那样地形成细长的钩部的构造,因此全长也可以缩短。
另外,由于借助连结轴50连结起来的一对保持器具A、B能够以连结轴50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因此,能够在根据使用状态使连结件3、5、带2、4的朝向为最佳朝向(姿势)的状态下连结一对的保持器具A、B。
而且,由于通过连结轴50的两端部可转动地支承一对保持器具A、B,因此,能够简单且廉价地构成连结构件C的构造。
另外,为了自各保持器具A、B卸下安装在带2、4顶端的连结件3、5,在按压操作滑动构件41A、41B的操作部46而使滑 动构件41A、41B向插入到收容部23内的方向滑动时,滑动构件41A、41B的夹持部45分离。
在夹持部45的间隔分离为大于卡合部30的头部32的尺寸时,由于卡合部30被自夹持部45解除,因此,只要在该状态下使第2夹持板20相对于第1夹持板10立起之后、自突起16卸下连结件3、5,就能够自保持器具A、B卸下连结件3、5。
此时,在装卸连结件3、5时,即使使第2夹持板20相对于第1夹持板10起伏动作,也能够防止一对保持器具A、B以连结方向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即,由于第2夹持板20的起伏动作与一对保持器具A、B的转动动作正交,因此,能够通过一个动作防止另一个动作。
变形例的说明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造的带扣,还包含下述变形例。
第1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结件3、5是大致三角形板、在其底边侧具有带贯穿孔6、在其中央部具有挂孔7的形状,但连结件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图9~图11所示的形状的连结件81~83。
图9所示的连结件81用于连结宽幅的带,在倒T字形状的底边部侧具有长度尺寸与带的宽度尺寸相对应的带贯穿孔6,在自该底边部的中央与其正交地延伸的中央延伸部的顶端具有大致正方形状的挂孔7。只要准备具有长度尺寸不同的带贯穿孔6的多种连结件81,也就能够适用于宽度尺寸不同的带。
图10所示的连结件82用于连结绳,在其大致矩形形状的一端具有宽度尺寸较小的、纵长形状的带贯穿孔6,在其另一端具有大致正方形状的挂孔7。
图11所示的连结件83用于连结宽度尺寸不同的带,在圆盘形状的外周缘具有大致正方形状的挂孔7,在通过该挂孔7以及圆盘中心的线的规定间隔位置,互相平行地形成有宽度尺寸不同的3个带贯穿孔6A、6B、6C。
第2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是连结被称为D型环的连结件3、5的构造,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连结其他构造的连结件。
例如图12所示,也能够连结所谓的被称为平环的连结件70。连结件70是形成为矩形环状的连结件,其宽度方向尺寸可根据连结的带的宽度尺寸准备若干种。例如,除了图12所示的连结件71之外,还准备有宽度尺寸更小的连结件。
在将连结件70连结于连结器具1时,分别使用长度尺寸稍小于连结件70的宽度方向的孔尺寸的长方体形状的附属装置73来进行连结。
如图13A、图13B所示,附属装置73与连结件70的宽度尺寸相对应地准备2种附属装置73A、73B。附属装置73A、73B在其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具有与突起16卡合的卡合孔74,并在夹着该孔的两侧正反面形成有与第1夹持板10以及第2夹持板20的卡合凹部17、24卡合的卡合突起75。
因而,为了连结图12所示的连结件71,使图13A的附属装置73A与第1夹持板10的卡合凹部17卡合,并在该附属装置73A中嵌入连结件71之后,使第2夹持板20转动到相对于第1夹持板10伏下的状态即可。
另外,为了连结尺寸不同的连结件、例如宽度方向尺寸小于连结件71的连结件,使图13B的附属装置73B与第1夹持板10的卡合凹部17卡合,并在该附属装置73B中嵌入宽度尺寸较小的连结件之后,使第2夹持板20转动到相对于第1夹持板10伏下 的状态即可。
第3变形例
在第2变形例中,使用长度尺寸稍小于连结件70的宽度方向的孔尺寸的长方体形状的附属装置73来连结形成为矩形环状的连结件70,但是也可以将形成为矩形轮状的连结件70分割成2个,在其中一个上形成挂孔7,并使另一个能够以可在一个上装卸的方式卡合在其上。
例如图14所示,连结件也可以由在中央具有矩形的挂孔7且在两端具有卡合槽76的第1连结片70A、和将矩形环状的一个长边侧切掉一部分而成的开口端形成有卡合部77的C字形状的第2连结片70B构成,使第2连结片70B的卡合部77可相对于第1连结片70A的卡合槽76上装卸地卡合在卡合槽76中。
这样,即使是预先将带的顶端缝制成环状的状态,也具有能够使第2连结片70B穿过带顶端的环的优点。
第4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各变形例中,是1个连结件与1个连结器具相连结的构造,但也可以在1个连结件上连结有2个连结器具。
例如图15所示的连结件90为矩形板状,沿着其一个长边侧形成有带贯穿孔6,在其另一个长边侧的角部分别形成有挂孔7A、7B。如图16所示,若使上述各挂孔7A、7B与不同的连结器具1相连结,由于能够交叉地连结3根带等,因此能够更自由地利用带。
第5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夹持板10上一体成形突起16,在该突起16上形成卡合部30,并在第2夹持板20上构成具有与卡合部30卡合的一对滑动构件41A、41B的被卡合部40,但并 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构造的被卡合部。
例如图17所示,沿着第1夹持板10的宽度方向(与连结方向轴线L大致正交的方向)一体成形突条16A,在该突条16A的顶端形成卡合部30A,并沿着第2夹持板20的宽度方向(与连结方向轴线L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与突条16A卡合的被卡合部40A。卡合部30A在其顶端形成为头部大于轴部的箭头状。被卡合部40A形成为里侧部比开口宽的燕尾槽形状。由此,在第2夹持板20转动到相对于第1夹持板10伏下的状态时,卡合部30A自被卡合部40A的开口进入其内部而与燕尾槽形状的被卡合部40A卡合。
这样,能够使被卡合部40A形成为极其简单的构造。
第6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夹持板20上设置了具有一对滑动构件41A、41B的被卡合部40,但是被卡合部40的构造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例如,也可以在第2夹持板20上可滑动地配置至少1个滑动构件41B,在收容部23内形成与该滑动构件41B的弹性腿片48的顶端抵接的抵接壁,对滑动构件41B向滑动方向的一个方向(滑动构件41B自收容部23向外部突出的方向)施力。在该情况下,在滑动构件41B突出的状态下,滑动构件41B的开口43与卡合部30卡合。
在这种结构中,在使第2夹持板20转动到相对于第1夹持板10伏下的状态时,滑动构件41B的开口43以错位的状态抵接在卡合部30上。在使第2夹持板20朝向第1夹持板10进一步转动时,滑动构件41B向使开口43与卡合部30对齐的方向滑动。之后,在卡合部30穿过开口43之后,滑动构件41B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从而开口43与卡合部30卡合。只要采用该种结构,就能 够以简单的构造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该变形例的情况下,开口43形成为图3~图5中的矩形的孔,但也未必一定是周围闭合的孔,也可以是局部开口的凹状的形状。
第7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具有相同构造的一对保持器具A、B,但也可以使一对保持器具中的一个形成为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说明的构造、即具有第1夹持板10、第2夹持板20、卡合部30、30A、被卡合部40、40A的构造,使另一个形成为可使带贯穿而连结带的环状构造。
例如图18所示,使一个保持器具B形成为具有第1夹持板10、第2夹持板20、卡合部、被卡合部(省略图示)的构造,使另一个保持器具A’形成为可使带贯穿而连结带的环状构造。保持器具A’包括框体100和带贯穿孔101;上述框体10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借助连结轴50可转动地与保持器具B相连结;上述带贯穿孔101设在该框体100的内部,使带贯穿而将带连结。只要准备数种带贯穿孔101的宽度尺寸不同的保持器具,就也可应用于宽度尺寸不同的带。
其他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一对保持器具A、B、和连结该一对的保持器具A、B且可使各保持器具A、B以该连结方向轴线L为中心转动地将其保持的连结构件C,但是也可以独立设置连结构件C。例如,将连结轴与一对保持器具A、B中的任一个形成一体,并在另一个上形成用于嵌合连结轴的连结轴嵌合孔,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在第1夹持板10上一体形成突起16、突条16A,在该突起16、突条16A上形成卡合部30、 30A,并在第2夹持板20上构成用于卡合卡合部30、30A的被卡合部40、40A,但也可以相反地设置。即,在第2夹持板20上一体形成突起16、突条16A,在该突起16、突条16A上形成卡合部30、30A,并在第1夹持板10上构成用于卡合卡合部30、30A的被卡合部40,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连结的构件不限定于带状的带,也可以使用无宽度的细绳。
另外,也可以不在上述带、绳的顶端安装连结件、而使带、绳的顶端形成为轮状,使该轮状部分挂在连结器具1的突起16上来连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金属的压铸成形来制造第1夹持板10以及卡合部30、或第2夹持板2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来成形。或者,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形来成形构成被卡合部40的2片滑动构件41A、41B,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金属等来形成。
以上关于本发明举出了较佳的实施方式以及各种变形例,不言而喻,也可以适当地将它们组合来构成。
Claims (5)
1.一种连结器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互相可转动地被互相连结的一对保持器具(A、B);
上述一对保持器具(A、B)中的至少一个保持器具包括第1夹持板(10)、第2夹持板(20)、卡合部(30)和被卡合部(40);上述第2夹持板(20)可相对于该第1夹持板(10)起伏地支承在该第1夹持板(10)上;上述卡合部(30)呈突起状,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10)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20)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任意一个上;上述被卡合部(40)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10)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20)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任意另一个上,与上述卡合部(30)卡合,
上述卡合部(30)在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10)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20)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任意一个上的突起(16)的顶端具有头部(32),该头部(32)是使与突起(16)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变大而成的;
上述被卡合部(40)至少具有1个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10)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20)中的任意另一个上的滑动构件(41B);
上述滑动构件(41B)具有滑动片(42)、弹性腿片(48)和开口(43),该滑动片(42)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10)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20)中的任意另一个上,该弹性腿片(48)一体地成形在该滑动片(42)上,用于对该滑动片(42)向滑动方向的一个方向施力,该开口(43)形成于该滑动片(42),在该滑动片(42)被向上述一个方向施力的状态下上述卡合部(30)的头部(32)进入上述开口(43)而与头部(32)卡合。
2.一种连结器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互相可转动地被互相连结的一对保持器具(A、B);
上述一对保持器具(A、B)中的至少一个保持器具包括第1夹持板(10)、第2夹持板(20)、卡合部(30)和被卡合部(40);上述第2夹持板(20)可相对于该第1夹持板(10)起伏地支承在该第1夹持板(10)上;上述卡合部(30)呈突起状,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10)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20)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任意一个上;上述被卡合部(40)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10)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20)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任意另一个上,与上述卡合部(30)卡合,
上述被卡合部(40)具有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第1夹持板(10)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20)中的任意另一个上的一对滑动构件(41A、41B);
上述一对滑动构件(41A、41B)具有一对滑动片(42)、弹性腿片(48)、操作部(46)和夹持部(45);上述一对滑动片(42)设置成可在互相重叠的状态下滑动;上述弹性腿片(48)一体地形成在该各滑动片(42)上,对上述一对滑动片(42)向互相分离的方向施力;上述操作部(46)设置在上述各滑动片(42)上,在一对滑动片(42)被上述弹性腿片(48)向互相分离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自上述第1夹持板(10)以及上述第2夹持板(20)中的任意另一个突出;上述夹持部(45)设置在上述各滑动片(42)上,在一对滑动片(42)被上述弹性腿片(48)向互相分离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与上述卡合部(30)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结器具,其特征在于,
该连结器具具有连结上述一对保持器具(A、B)、且能以该连结了的一对保持器具(A、B)的连结方向轴线为中心转动地支承上述各保持器具(A、B)的连结构件(C);
上述连结构件(C)由将上述一对保持器具(A、B)可转动地支承在其两端部的连结轴(50)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结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夹持板(20)能够以与上述连结方向轴线大致正交的支承轴(14)为支点可起伏地支承在上述第1夹持板(10)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结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保持器具(B、A’)中的另一个保持器具(A’)形成为可连结带的环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81226 | 2007-10-30 | ||
JP2007281226 | 2007-10-30 | ||
JP2007-281226 | 2007-10-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22286A CN101422286A (zh) | 2009-05-06 |
CN101422286B true CN101422286B (zh) | 2013-06-26 |
Family
ID=40613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71273 Active CN101422286B (zh) | 2007-10-30 | 2008-10-30 | 连接器具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161009B2 (zh) |
CN (1) | CN1014222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89140B (zh) * | 2017-05-26 | 2024-01-30 | 易格斯(上海)拖链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立体拖链的卡扣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48879A (en) * | 1995-05-08 | 1996-08-27 | Wu; Chen-Chuan | Fastener device |
CN1154936A (zh) * | 1995-11-30 | 1997-07-23 | Ykk株式会社 | 绳索提手 |
CN1535634A (zh) * | 2003-04-11 | 2004-10-13 | Ykk株式会社 | 带扣 |
CN1899147A (zh) * | 2005-07-19 | 2007-01-24 | Ykk株式会社 | 系紧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35223A (ja) * | 1998-02-19 | 1999-08-31 | Watada Seiji | ナス鐶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ベルト連結具 |
US6725506B1 (en) * | 2000-05-22 | 2004-04-27 | Joseph Anscher | Standardized cap and tag keeper |
JP2004344404A (ja) * | 2003-05-22 | 2004-12-09 | Kutsuwa Kk | ストラップ連結具 |
-
2008
- 2008-09-10 JP JP2008231888A patent/JP5161009B2/ja active Active
- 2008-10-30 CN CN 200810171273 patent/CN1014222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48879A (en) * | 1995-05-08 | 1996-08-27 | Wu; Chen-Chuan | Fastener device |
CN1154936A (zh) * | 1995-11-30 | 1997-07-23 | Ykk株式会社 | 绳索提手 |
CN1535634A (zh) * | 2003-04-11 | 2004-10-13 | Ykk株式会社 | 带扣 |
CN1899147A (zh) * | 2005-07-19 | 2007-01-24 | Ykk株式会社 | 系紧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昭61-57219U 1986.04.17 |
JP特开平9-108374A 1997.04.2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22286A (zh) | 2009-05-06 |
JP5161009B2 (ja) | 2013-03-13 |
JP2009131606A (ja) | 2009-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40482B2 (en) | Track assembly | |
US7523527B2 (en) | Clasp for chains and the like | |
US7624863B2 (en) | Toolbox structure | |
EP3738460B1 (en) | Buckle | |
EP1438905A1 (en) | A clip for and a lanyard | |
CN102711545B (zh) | 旁开扣及其锁定构件 | |
WO2012049739A1 (ja) | カムロックバックル | |
US20210007485A1 (en) | Furniture securing device | |
US7114225B2 (en) | Connector | |
CN107076187B (zh) | 连结件 | |
US11272764B1 (en) | Magnetic buckle | |
EP2822881B1 (en) | Assembly of a module and a mounting frame for a modular conveyor and conveyor comprising such an assembly | |
JP2023160783A (ja) | ツールホルダ | |
CN101422286B (zh) | 连接器具 | |
US20130333111A1 (en) | Top frame of crib and method for folding the top frame | |
US11992097B1 (en) | Multi-platform attachment system | |
US7353574B2 (en) | Luggage strap connector | |
CN107105849A (zh) | 磁性紧固组件 | |
WO2022205809A1 (zh) | 一种背带扣 | |
US6792653B2 (en) | Combination multi-purpose clip | |
CN102014683B (zh) | 连接件 | |
CN105433520B (zh) | 带长度调节件 | |
CN101513301B (zh) | 连接悬挂件 | |
US20120102689A1 (en) | Press release buckle | |
JP6522353B2 (ja) | ベルト固定金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