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3703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13703B CN101413703B CN 200810169179 CN200810169179A CN101413703B CN 101413703 B CN101413703 B CN 101413703B CN 200810169179 CN200810169179 CN 200810169179 CN 200810169179 A CN200810169179 A CN 200810169179A CN 101413703 B CN101413703 B CN 1014137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anel
- air supply
- main body
- supply 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其可以抑制面板的螺纹件固定部分的劣化,或者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其可以容易地调节至送风管道的气流量,即使当送风管道在以后装配的时候也不会增加部件数量。面板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单元主体上,并且设置有用于容纳由固定部件产生应力且固定部件露出的面板部分的封闭容纳部分。沿多个可选择地连通送风管道的开口预定口的边缘部分的顶孔形成在外壳中的送风管道的连接预定面上,使得相互间隔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顶板安装式空调装置,这种类型的空调装置安装在房间的顶板上,以进行空气调节,其具有容纳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单元主体(空调装置的主体),热交换器和送风机容纳于大体上盒形的外壳中。在这种顶板安装式空调装置中,具有送风口的面板通过螺纹件固定于单元主体的下表面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还存在这样的已知顶板安装式空调装置,其中管道口设置在单元主体的侧表面上,被空气调节后的空气通过连接于管道口的送风管道从送风口吹出来。在某些具有送风管道的这种空调装置中,可旋转圆盘设置在管道口中,至送风管道的送风量由该圆盘进行调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JP-A-2003-194394
专利文献2:JP-UM-A-7-22344
发明内容
从美观、模制容易程度、强度等等来看,通常使用塑性树脂制作面板,例如,聚苯乙烯(PS)树脂用作这种类型的塑性材料。聚苯乙烯在模制容易程度方面极好,而且强度高。但是,如果悬浮在空气中的油分等粘附于应力发生部分,例如螺纹件固定部分等,由于油分和应力,树脂随着时间可能会劣化。
此外,用于调节送风量的圆盘设置在管道口上的构造具有这样的问题,即,部件数量增加,制造更加繁重。对于顶板安装式空调装置,每个均配备有具有空气吸入口和送风口的面板,当今用户需要的是,连接有送风管道,进行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可以从送风管道和面板的空气吸入口两者或其中一个吹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以后固定送风管道容易,顶板安装式空调装置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连接有送风管道时可以容易地调节送风量。
所以,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其可以抑制面板的螺纹件固定部分的劣化,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即使当送风管道在以后固定的情况下,其也可以容易地调节吹向送风管道的空气量,不会增加部件数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照本发明,一种空调装置,具有单元主体和覆盖该单元主体的下表面侧的树脂面板,其特征在于,面板(facepanel)通过固定部件被固定到单元主体上,并且设置有用于容纳面板的部分的封闭容纳部分,在该部分处由于固定部件而出现应力并且固定部件从该部分暴露出。依照上述构造,封闭容纳部分中容纳由于固定部件产生应力且固定部件从其中露出的面板部分,由此能够防止空气中的油分等粘附到应力产生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面板可具有:面板主体,在其侧部分设置有维修开口;和侧面板,其可拆卸地固定到面板主体以关闭维修开口,所述封闭容纳部分设置在侧面板上。封闭容纳部分设置有凸缘部分,当被固定部件固定的面板主体部分及其附近由封闭容纳部分覆盖时,所述凸缘部分紧密接触面板主体的表面。
此外,侧面板具有多个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从面板主体一侧滑动并接合于设置在面板主体上的接合承接部,当接合部接合于接合承接部时,在凸缘部分抵靠为面板的框架且由所述固定部件固定的部分的状态下,封闭容纳部分滑动,覆盖由固定部件固定的部分及其附近。
一种具有单元主体的空调装置,所述单元主体安装在房间的顶板上以进行空气调节,并在大体上盒形的外壳中容纳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送风管道可选择地连接到外壳上,其特征在于,沿可选择地连通送风管道的多个开口预定口的边缘部分的顶孔(knockout hole)形成在外壳中的送风管道的连接预定面上,使得相互间隔开。依照上述构造,沿多个可选择地连通送风管道的开口预定口的边缘部分的顶孔形成在外壳中的送风管道的连接预定面上,使得相互间隔开。所以,即使在以后装配送风管道时,也可以容易地调节至送风管道的气流量。
在这种情况下,沿开口预定口的边缘部分的顶孔的一部分还兼用作沿其它开口预定口的边缘部分的顶孔的一部分。此外,绝热部件设置在外壳中,绝热部件防止室外空气通过顶孔侵入到外壳内。此外,还设置有正面格栅,其固定于顶板表面并具有送风口和空气吸入口。
依照本发明,面板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单元主体上,并且设置有用于容纳由固定部件产生应力且固定部件露出的面板部分的封闭容纳部分。所以,能够防止空气中的油分等粘附到出现应力的部分。此外,沿多个可选择地连通送风管道的开口预定口的边缘部分的顶孔形成在外壳中的送风管道的连接预定面上,使得相互间隔开。所以,即使在以后装配送风管道时,也可以容易地调节至送风管道的送风量,不会增加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外观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在吸入格栅打开的状态下的面板外观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面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空调装置主体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空调装置主体和面板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拆除侧盖的空调装置从地板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7是侧面板背侧的外观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侧面板固定到面板上的状态的截面立体图。
图9是依照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外观构造的立体图。
图10是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空调装置的单元主体的立体图。
图12是单元主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3是送风管道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4是送风管道连接于单元主体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
图15是送风管道连接于单元主体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解释改进的单元主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空调装置
2,110单元主体(空调装置的主体)
3,120面板
4...框架(封闭容纳部分)
7,121吸入格栅
8,122送风口
14,125导流板
19A...侧面板
19B...侧面板
80A...螺纹件(固定部件)
80B...螺纹件(固定部件)
90...主板部分
91...副板部分
99...袋状部分(封闭容纳部分)
99A...凸缘部分
150送风管道
160顶孔
D1-D4管道预定口(打开的预定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下面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1)第一实施例
图1是依照第一实施例的顶板安装式空调装置(以下称为“空调装置”)的外观构造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具有单元主体(空调装置的主体)2、面板3和吸入格栅4。单元主体2安装在顶板上,单元主体2具有由钢板形成的盒形主体壳体5。两个悬挂吊件6设置在主体壳体5的两个侧表面5a中的每一个上。吊件6固定到悬挂在顶板上的悬挂螺栓(未显示)上。当单元主体2安装在顶板上时,单元主体2从设置在顶板面上的顶板孔引入顶板中,各个吊件6钩挂并固定在悬挂螺栓上,单元主体2安装在顶板上。
图2是在吸入格栅4被打开的状态下面板3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面板的分解立体图。面板3由树脂、例如聚苯乙烯(PS)等形成,面板3设置到顶板面上以便封闭顶板孔,面板3设计成如图2所示的大体上矩形的形状。如图3所示,面板3通过两个临时钩挂吊件30固定到单元主体2上,还通过螺纹件80A、80B(见图6)固定到单元主体2上。面板3设置有一个用于抽吸室内空气的空气吸入口7和一个用于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吹送至房间的送风口8。空气吸入口7、送风口8和面板3的边缘由绝热材料31环绕。吸入格栅4设置到空气吸入口7上,以使能够自由地打开/关闭。
导流板(flap)14设置在面板3的送风口8上,以便自由摆动。具体地说,导流板14设置有两个摆动轴15,每个摆动轴15均由一轴承支撑,以便可以自由地摆动。发泡材料17设置在送风口8上,以防止在冷却运行下凝露。四个维修开口18设置在面板3左右两侧的每一侧上,以便通过到达单元主体2的两个悬挂吊件6附近,调节单元主体2的固定高度,覆盖这些维修开口18的侧盖19A、19B设置在面板3上,以便可自由地拆卸。侧盖19A、19B的细节将在后面详细描述。另外,面板3还设置有光接收部分固定孔,其中,安装有用于从无线远程控制器光学地接收信号的光接收部分20等等。
然后参考图4-6,将描述单元主体2的内部构造。图4是单元主体2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5是单元主体2和面板3的构造的剖视图。图6是拆除侧盖19的空调装置1从地板侧观察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单元主体2的主体壳体5设置有隔板40,主体壳体5被隔板40分隔成机械室41和热交换室42。送风机单元50和电装箱51设置在机械室41内。设置面板3的空气吸入口7,以便覆盖机械室41(见图6),通过送风机单元50的送风操作,室内空气从空气吸入口7被引入空调装置的主体2。送风机单元50配备有两个设置成彼此间隔开的离心送风机52和一个马达53,马达53设置在两个离心送风机52之间,其通过同一轴驱动各个离心送风机52。
离心送风机52设置有:在圆筒部件内周表面上的多叶风扇,其由马达可旋转地驱动,圆筒的中心轴线作为旋转轴线;和壳体55,所述壳体55中容纳多叶风扇54,其在剖视图中设计成涡旋螺旋形状。尺寸对应于多叶风扇54直径的空气吸入口56设置在壳体55的两侧,离心送风机52设置在机械室41中,使得空气吸入口56面对单元主体2的侧面。此外,在剖视图中具有涡旋螺旋形状的通风道57形成在离心送风机52的壳体55中,通风道57的排出口(出口)通过管道58连接于在隔板40上形成的空气引入口(见图5)。所以,如图4箭头A所指示,通过离心送风机52的多叶风扇54的旋转,室内空气从离心送风机52两侧上的空气吸入口56吸入,然后通过管道58和隔板40排至热交换室42,如箭头B所指示。如图5所示,在热交换室42中设置由热交换器60、排出盘62等等。
下面将描述侧面板19A、19B的构造。侧面板19A和侧面板19B具有对称的形状,因而,在下面的说明书中,将只描述侧面板19A。图7是侧面板19A背侧的外观立体图。侧面板19A大致配备有具有基本上平板形状的主板部分90和位于主板部分90上侧的副板部分91.主板部分90设置有:接合部92A、92B,所述接合部92A、92B接合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A上;接合部93,所述接合部93接合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B上;接合部94,所述接合部94接合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C上;接合部95,所述接合部95接合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E上;和接合部96,所述接合部96接合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F上。
副板部分91设置有:接合部97,其接合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D(图6)上;接合部98,其接合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G(图6)上;和袋状部分99,其用于覆盖将面板3以基本上封闭状态固定到空调装置主体2上的螺纹件80B(图6)的周围。此外,在面板3一侧的袋状部分99的周缘部分形成具有突出形状的凸缘部分99A。
将侧面板19A固定到面板3上的实际操作按如下进行:在图6和图7所示的箭头D1的方向(朝向面板3的方向)上移动侧面板19A,将侧面板19A插入面板3的预定位置,进一步在箭头D2的方向上滑动侧面板19A,同时侧面板19A抵靠在面板3上。
图8是侧面板19A固定到面板3上的状态的截面立体图。如图8所示,侧面板19A的凸缘部分99A抵靠在面板3上的螺纹件80B圆周部分的平板式框架部分3A上,并结合壁部分99B(图7)基本上封闭地覆盖螺纹件80B。
此外,接合部92A、92B安装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A上,接合部93安装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B上,接合部94安装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C上,接合部95安装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E上,接合部96安装到面板3的接合承接部81F上。
在该实施例中,用于将面板3固定到单元主体2上的螺纹件80B由侧面板19A、19B的袋状部分99大体上封闭地覆盖。所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油分粘附到面板3上被螺纹件80B施加应力的部分上,因而,可以遏止树脂、例如构成面板3的聚苯乙烯(PS)的劣化(随时间而产生的裂痕等)。
(2)第二实施例
图9是依照第二实施例的顶板安装式空调装置(以下称为“空调装置”)的外观构造的立体图,图10是空调装置100的剖视图。空调装置100具有用于容纳送风机102和热交换器103的单元主体(空调装置的主体)110和通过螺纹件固定到单元主体110下部分上的面板120。单元主体110具有由钢板形成的盒形外壳111。外壳111的外壁表面设置有多个悬挂吊件112,所述悬挂吊件112连接于固定到顶板梁上的悬挂螺栓(未示出),单元主体110通过悬挂吊件112安装在要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的顶板空间中。
面板120具有比单元主体110的外壳111大的基本上矩形的外观,当单元主体110插入顶板104时,面板120固定到顶板104上,以便封闭顶板孔105。此外,用于吸取要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中的空气的空气吸入口121在面板120的纵向方向上沿一侧边缘部分形成,送风口122沿另一侧边缘部分形成。
支撑过滤器123的吸入格栅124可自由拆卸地设置在面板120的空气吸入口121上,沿面板1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板125设置在面板120的送风口122上。通过驱动马达(未示出),导流板125可绕作为支撑点的轴126摆动地被支撑。如图9所示,面板120具有可拆卸侧面板127,可拆卸侧面板127设置成面对外壳111的悬挂吊件112,当侧面板127拆卸下来时,悬挂吊件112暴露出来,工人可以从室内调节单元主体110的高度。
如图10和11所示,单元主体110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将外壳11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机械室130和热交换室131。送风机102和电装箱106设置在机械室130中,热交换器103和与热交换器103连接的制冷剂管道107设置在热交换室131中。制冷剂管道107构成用于将制冷剂从室外单元(未示出)供给到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供给管道和用于将热交换器103中循环后的制冷剂回流至室外单元的制冷剂回流管道。
送风机102配备有各自均安装有多叶风扇135的两个风扇单元136和用于可旋转地驱动各个风扇单元136的多叶风扇135的马达137。根据来自安装在电装箱106的控制板的驱动信号,驱动马达137,如图10所示,要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中的空气通过面板120的空气吸入口121吸入,这样,通过过滤器清洁后的室内空气被吹向热交换室131中。
热交换器103采用翅管式热交换器,其倾斜地设置(倾倒配置)在热交换室131中以较多地确保热交换面积。发泡聚苯乙烯制成的排出盘设置在热交换器103下侧,这样,热交换器103的结露冷凝水不会泄漏到要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而且,排出盘138充当用于将热交换器103隔热的绝热部件的一部分.热交换器131不仅由排出盘138绝热,而且还通过沿外壳111内壁表面设置的发泡聚苯乙烯制成的绝热部件140绝热。
根据上述构造,在空调装置100中,如图10箭头所指示,要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中的室内空气由送风机102从面板120的空气吸入口121通过过滤器123吸入至单元主体110内,然后吹向热交换器103,并由热交换器103进行热交换。之后,室内空气冲击单元主体110的内壁表面110A,接着偏向为基本上垂直,从面板120的送风口122吹出。因此,室内空气在单元主体110的热交换器103中循环,由此可以进行室内温度(室内空气调节)的调节。
在如上所述的空调装置100中,根据用户的要求等,送风管道150(图13)可选择地连接于单元主体110的外壳111的侧壁111X,允许已经在热交换器103中进行了热交换的被空气调节的空气通过送风管道150吹入要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内。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顶孔160沿送风管道150的管道预定口D的边缘部分形成在要连接送风管道150的侧壁111X的外壁表面(连接预定面)上,使得顶孔160彼此间隔开,切掉顶孔160之间的部件,以便顶孔160彼此连通,由此可以容易地形成送风管道150的管道口D0(图14、图15)。
更具体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将纵向两列和横向两列对称布置的四个管道预定口D1-D4假定为管道预定口D,每个均具有细孔形状的顶孔160沿各个管道预定口D1-D4的边缘部分形成,使得彼此间隔开。这里,对于纵向排列的管道预定口D1和D2,沿上方的管道预定口D1的下边缘部分布置的顶孔160充当沿下方的管道预定口D2的上边缘部分的顶孔160。因此,与顶孔160形成为使管道预定口D1和D2彼此间隔开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顶孔160数量,可以减少加工顶孔160的负担。
对于纵向排列的管道预定口D3和D4,和管道预定口D1和D2的情况一样,沿一个管道预定口D3的边缘部分布置的顶孔160充当沿另一个管道预定口D4的边缘部分的顶孔160,可以减少加工顶孔160的负担。如上所述,绝热部件140设置在顶孔160内侧。所以,绝热部件140可防止室外空气通过顶孔160侵入单元主体110内,因而保持单元主体110中的绝热。
图13是送风管道15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送风管道150包括:金属外壳151,其连接于空调装置100的单元主体110;金属外壳152,其与设置在顶板等上的开口(送风管道传送口)连通;和连接部件153,其连接外壳151和152,由柔性材料形成。一个外壳151相对于另一个外壳152的定向可由连接部件153改变为任意方向。向内延伸的凸缘154设置在外壳151的开口部分151A上。多个销孔155设置在凸缘154上,钩部件156通过销连接于凸缘部分154,以致彼此间隔开。钩部件156通过将金属板部件弯曲成大体上U形的形状而形成,其设计成使U形部分钩挂在单元主体110上。通过将U形部分钩挂到单元主体110上,钩部件156可以临时在单元主体110的固定位置上支撑送风管道150的开口部分151A。
图14和15是送风管道150连接于空调装置100的单元主体110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如图14和15所示,当送风管道150连接于单元主体110时,单元主体110的管道预定口D1-D4的任一个或多个像管道口D0一样打开,遮蔽管道口D0的绝热部件140的一部分也被切掉,这样,管道口D0和热交换室131相互连通。尔后,阴螺纹孔形成在单元主体110的连接预定面111A上的对应于送风管道150的销孔155的位置上,送风管道150穿过销孔155用销紧固到阴螺纹孔上,由此,送风管道150连接于单元主体110。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从送风管道150吹送出的气流量在右侧或左侧相等,优选地,当管道预定口D1设为管道口D0时,管道预定口D3也设为管道口D0。同样,优选地,当管道预定口D2设为管道口D0时,管道预定口D4也设为管道口D0。
当送风管道150连接于如上所述的单元主体110时,抽出送风管道150的钩部件156,钩部件156穿过绝热垫部件157钩挂在单元主体110的管道口D0的下边缘部分D0L上,以使在送风管道150的管道口侧保持悬浮的状态下,送风管道150进行位置对合并由销连接。所以,如果一旦可以举起送风管道150的管道口侧,可以由钩部件156临时固定为管道口侧悬浮的状态,送风管道150的连接工作变得更为方便。绝热垫部件157由绝热部件形成,绝热部件具有垫性能,以嵌入送风管道150和单元主体110之间的间隙,绝热垫部件157由例如聚乙烯形成。通过将绝热部件157插入送风管道150和单元主体110之间,可以更好地遮蔽送风管道150和单元主体110之间的间隙,还可以实现充分的绝热。
如图14所示,当只有单元主体110的管道预定口D2和D4设为管道口D0时,要供给至送风管道150的气流量可以设定为小值,由此在送风口122侧,供给给送风管道150和面板120的送风口122的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分配量可以设定得较大。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当单元主体100的全部管道预定口D1-D4都设为管道口D0时,管道口D0的开口面积设定得比图14的情况大,因而可以增加供给至送风管道150的气流量。所以,在送风管道150侧,供给到送风管道150和面板120的送风口122的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分配量可以设定得较大。
在该实施例中,沿多个管道预定口D1-D4的边缘部分定位的顶孔160形成在外壳111上,使得彼此间隔开,管道预定口D1-D4都可有选择地打开,设为管道口D0。所以,可以调节供给至送风管道150的气流量,可以自由调节供给给送风管道150和面板120的送风口122的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分配量。
此外,当形成送风管道D0时,只要有选择地切掉在外壳111中形成的顶孔160就足够了。所以,与具有用于调节至送风管道的气流量的圆盘的先有技术相比,可以更加容易地调节至送风管道的气流,不会增加部件数量,送风管道可以在以后装配。空调装置100可以设计成,当空调装置连接有送风管道150时,面板120的送风口122由关闭部件关闭,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只从送风管道150吹出。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进。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袋状部分99可构造成用于容纳作为固定部件的螺纹件80B暴露于侧面板19A一侧的部分的封闭容纳部分,同时该部分大体上封闭地密封。但是,这可以修改成,使螺纹件的头部分位于凹进部分中,所述凹进部分由盖部件密封,使得盖部件可从凹进部分上拆卸,封闭容纳部分由凹进部分和盖部件构成。同样,袋状部分99的形状不局限于像该实施例一样的盒形,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圆柱形等等。
在第二实施例中,顶孔160事先形成在单元主体110上,顶孔160可以容易地打开纵向两列和横向两列的四个管道预定口D1-D4。但是,管道预定口的数量和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例如,对应于左右对称地横向布置四列的管道预定口D1-D4的顶孔可以按如图16所示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当减少送风管道150的送风量时,管道预定口D2和D3可以设为管道口D0,当增加送风量时,所有管道预定口D1-D4都可以打开,设为管道口D0。此外,顶孔的形状不局限于细孔形状,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孔形状,例如圆孔等等。
Claims (4)
1.一种具有单元主体的空调装置,所述单元主体被安装在要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的顶板上,并在盒形的外壳中包含热交换器和送风机,送风管道选择性地连接到外壳上,其特征在于,多个具有相同形状的顶孔沿多个选择性地形成在外壳的一个侧表面上的开孔预定口的边缘部分形成,该外壳的一个侧表面连接到送风管道并且开孔预定口相互间隔开,使得该顶孔相互间隔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沿开口预定口的边缘部分的一些顶孔还用作沿其它开口预定口的边缘部分的一些顶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绝热部件被设置在外壳中,并且该绝热部件防止室外空气通过顶孔侵入到外壳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还包括正面格栅,其被固定到顶板表面上并具有送风口和空气吸入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85684A JP4658552B2 (ja) | 2004-09-30 | 2004-09-30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4285809 | 2004-09-30 | ||
JP2004-285809 | 2004-09-30 | ||
JP2004-285684 | 2004-09-30 | ||
JP2004285684 | 2004-09-30 | ||
JP2004285809A JP4805561B2 (ja) | 2004-09-30 | 2004-09-30 | 空気調和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800333973A Division CN100523631C (zh) | 2004-09-30 | 2005-06-27 | 空调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13703A CN101413703A (zh) | 2009-04-22 |
CN101413703B true CN101413703B (zh) | 2012-12-05 |
Family
ID=386365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69179 Active CN101413703B (zh) | 2004-09-30 | 2005-06-27 | 空调装置 |
CNB2005800333973A Active CN100523631C (zh) | 2004-09-30 | 2005-06-27 | 空调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800333973A Active CN100523631C (zh) | 2004-09-30 | 2005-06-27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658552B2 (zh) |
CN (2) | CN10141370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89727A (ja) * | 2009-10-23 | 2011-05-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板材のカットアウト穴構造 |
JP5794866B2 (ja) * | 2011-09-07 | 2015-10-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CN103486660A (zh) * | 2012-06-13 | 2014-01-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管室内机 |
CN103486661B (zh) * | 2012-06-13 | 2016-08-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管室内机 |
JP6265700B2 (ja) * | 2013-11-20 | 2018-01-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CN206846946U (zh) * | 2016-03-04 | 2018-01-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CN108006848A (zh) * | 2017-12-28 | 2018-05-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 |
CN107940586A (zh) * | 2017-12-28 | 2018-04-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5177A (ja) * | 2000-02-21 | 2001-08-3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
JP3477416B2 (ja) * | 1998-12-02 | 2003-12-10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JP2004176975A (ja) * | 2002-11-26 | 2004-06-24 | Toshiba Kyaria Kk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14783U (zh) * | 1991-09-26 | 1992-09-02 | 湘潭市顺风空调环保设备厂 | 吊顶式空调机 |
JP2943717B2 (ja) * | 1996-08-30 | 1999-08-3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2000329394A (ja) * | 1999-05-20 | 2000-11-30 | Fujitsu General Ltd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CN1242221C (zh) * | 2001-12-25 | 2006-02-15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吸顶式空调机 |
-
2004
- 2004-09-30 JP JP2004285684A patent/JP465855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
- 2005-06-27 CN CN 200810169179 patent/CN101413703B/zh active Active
- 2005-06-27 CN CNB2005800333973A patent/CN100523631C/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77416B2 (ja) * | 1998-12-02 | 2003-12-10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JP2001235177A (ja) * | 2000-02-21 | 2001-08-3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4176975A (ja) * | 2002-11-26 | 2004-06-24 | Toshiba Kyaria Kk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附图1. |
附图1-3. |
附图1-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658552B2 (ja) | 2011-03-23 |
CN101413703A (zh) | 2009-04-22 |
JP2007263379A (ja) | 2007-10-11 |
CN100523631C (zh) | 2009-08-05 |
CN101031753A (zh) | 2007-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34725C (zh) | 鼓风装置和空调装置 | |
AU2019242466B2 (en) |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 |
CN101413703B (zh) | 空调装置 | |
JP6566063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EP2163831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JP4122396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7180121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6384244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4417101B2 (ja) | 天吊型空気調和装置 | |
JP461660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EP3779315B1 (en) |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 |
JP5067180B2 (ja) | 換気装置 | |
JPH0432628A (ja) | 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 |
JP4664642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 |
EP3779313A1 (en) | Ceiling 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 |
JPH0322655Y2 (zh) | ||
JP2004239530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3232528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9203616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2019178826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2000213800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200805781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H04347429A (ja) | 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