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406077B -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06077B
CN101406077B CN2007800095796A CN200780009579A CN101406077B CN 101406077 B CN101406077 B CN 101406077B CN 2007800095796 A CN2007800095796 A CN 2007800095796A CN 200780009579 A CN200780009579 A CN 200780009579A CN 101406077 B CN101406077 B CN 1014060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on
channel
gap length
interval
cod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095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06077A (zh
Inventor
樋口健一
岸山祥久
佐和桥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828750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406077(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406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6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06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60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llocation of payload; Allocation of data channels, e.g. PDSCH or PUSC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OFDM方式的发送装置包括:生成单播信道的部件;生成MBMS信道的部件;将单播信道及MBMS信道在同一频带进行时分复用的部件;以及发送进行了时分复用的发送码元的部件。MBMS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被设定得大于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将多播(multicast)广播信道发送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主要进行图像通信或数据通信的下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被要求超越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能力,需要充分地达到大容量化、高速化、宽带化等。因此,不是以往的线路交换型的通信,而是通过即使在无线区间也进行分组传输的通信,从而提高通信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假设在室内或室外的各种各样的通信环境。为了在室外例如可进行对于高速移动的移动台的高速分组传输,准备了覆盖宽范围区域的多个小区(多小区)。在室内电波的衰减较大,所以不是由室外基站支持无线通信,而是在室内被设置接入点。而且,在比基站高层的装置和移动台之间的通信,特别是在下行方向的数据传输中,不仅进行单播方式的传输,还进行多播方式或广播方式的传输(关于将来的通信系统的动向,例如参照大津:“Systems beyondIMT-2000ヘのチヤレンジ~ワイヤレスからのアプロ一チ~”,ITUジヤ一ナル,Vol.33,No.3,pp.26-30,2003年3月)。 
另一方面,在宽带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多路径环境造成的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很明显。因此,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方式被有望视为下一代的通信方式。在OFDM方式中,通过在包含要传输的信息的有效码元部分附加保护间隔而被形成一个码元,多个码元在规定的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之间被发送。保护间隔部分由有效码元部分中包含的信息的一部分生成。保护间隔部分也被称为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或开销(overhead)。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接收侧接收具有各种各样的传播延迟的路径。在OFDM方式中,如果传播延迟量被收容在保护间隔部分的期间内,则可以有效地抑制码元间干扰。因此,通过使保护间隔的期间比较长,可以有效地合成各种各样的延迟波。这在以非常大的小区半径进行通信的情况、或以多播方式及广播方式从各种各样的小区向移动台同时传输同一信息的情况下特别有利。但是,保护间隔部分只不过是有效码元部分的内容的一部分,所以从信息的传输效率的观点来看,不期望将保护间隔部分的期间增长。在街道或室内那样的传播延迟比较短的环境、或进行单播方式的环境等中,通过设定比较短的期间的保护间隔部分,有时通信质量也被充分地保证。因此,不能准备对各种各样的通信环境最适合的一种保护间隔部分。从这样的观点来说,也可考虑准备多个规定了具有长短不同的保护间隔部分的码元的无线参数组,每次以最适合的码元形式(symbol format)进行无线通信。但是,按照多种多样的码元形式进行的信号处理的负担极大,不利于装置结构比较简单的移动台。这样,有效地传输保护间隔长度不同的信道的方法仍然未被确立。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至少一个上述问题的发明,其课题是,提供在OFDM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将保护间隔长度不同的信道简单并且高质量地传输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用于OFDM方式的发送装置。发送装置包括:生成单播信道的部件;生成多播广播信道的部件;将单播信道及多播广播信道在同一频带进行时分复用的部件;以及发送进行了时分复用的发送码元的部件。多播广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被设定得大于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OFDM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可以将保护间隔长度不同的信道简单并且高质量地传输。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送机的示意方框图。 
图2是表示数据调制方式及信道编码率的组合例子的图。
图3A是表示以子帧为单位的时分复用状况的图。 
图3B是表示以无线帧为单位的时分复用状况的图。 
图3C是表示进行频分复用情况下的状况的图。 
图4表示对MBMS信道使用在多个小区中公用的扰频码的基站的部分方框图。 
图5表示对每个MBMS区域使用不同的扰频码的情况下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发送共享控制信道的方法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发送共享控制信道的方法例子的图。 
图8A是表示发送共享控制信道的方法例子的图。 
图8B是表示一例将MBMS信道和共享控制信道进行复用的图。 
图9是表示在延迟分集中所使用的多个发送天线的图。 
图10是表示进行延迟分集的状况的图。 
标号说明 
11  MBMS处理单元 
111 特播(Turbo)编码器 
112 数据调制器 
113 交织器 
12  单播数据处理单元 
121 特播编码器 
122 数据调制器 
123 交织器 
13  MCS设定单元 
14  第1复用单元 
15  串并行变换单元(S/P) 
16  第2复用单元(MUX) 
17  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IFFT) 
18  保护间隔插入单元 
19  数字模拟变换单元(D/A) 
20  无线参数设定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将单播信道及多播广播信道在同一频带进行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多播广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大于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保护间隔长度不同的信道在同一频带被时分复用,所以可以在解调时容易地分离各个信道,可以简单并且高质量地传输这些信道。所通信的信号是OFDM方式的码元,所以通过加长从多个基站发送同一数据的多播广播信道的保护间隔,可以在接收时获得较多的路径分集效应而提高信号质量。此外,通过缩短单播信道的保护间隔,可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吞吐量)。由于各个信道被时分复用,所以可以直接获得这些保护间隔的长短产生的好处。 
无线帧由多个子帧构成,在一个无线帧的期间内,也可以进行时分复用,以使单播信道的传输期间和多播广播信道的传输期间被切换一次以上。例如,可以按子帧为单位进行时分复用。由于传输期间按比无线帧短的时间单位进行切换,所以可以灵活地变更帧结构,还可以减少传输延迟。 
此外,作为系统频带,在被分配了(20MHz左右的)较宽的频带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将一部分频带分配给多播广播信道、将剩余的频带分配给单播信道的频分复用,还可以区分多播广播信道和单播信道的传输。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也可以准备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的多组组合。也可以根据按照多播广播信道的种类选择出的组合,进行多播广播信道的数据调制及信道编码。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多播广播信道的信息率越大,越选择信息率较大的组合。由此,信道状态较好的用户可以进行高吞吐量的数据传输,信道状态较差的用户可以按最低限度的等级(level)接受服务。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也可以是至少在小区间不同的扰频码被乘以单播信道,在多个小区公用的扰频码被乘以多播广播信道。由此可以适当地合成来自多个小区的同一多播广播信道,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轻不同的多播广播信道、单播信道造成的信号劣化。 
在该方式中,除了对每个小区或每个扇区准备单播信道用的扰频码以外,还对每个区域准备多播广播信道用的扰频码(区域由传输同一多播广播信道的多个小区构成)。因此,系统中所使用的扰频码的数目或种类比以往增加。但是,由于各个信道被时分复用,所以在接收端进行小区或扇区的差异判别时,多播广播信道用的扰频码不易成为干扰的原因,即使在进行区域的差异判别时,单播信道用的扰频码也不易成为干扰的原因。系统中所使用的扰频  码数增加,但小区或扇区的差异判别时的干扰被抑制到与以往相同程度,而且区域的差异判别时的干扰较少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包含了表示无线帧的结构的信息、表示在多播广播信道中所使用的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的组合的信息及表示被乘以多播广播信道的扰频码的信息的至少一个的广播信息,也可以由广播信道、或由共享数据信道作为L3控制信息来发送。由此,不用准备其他控制信道用于对多播广播信道进行解调。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也可以在基站的至少一个发送天线上,设置使多播广播信道的传输定时延迟的延迟部件。通过进行延迟分集,可以更可靠地产生路径分集效应。 
实施例1 
在以下实施例中,说明在下行链路中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的系统,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多载波方式的系统。 
图1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送机的示意方框图。该发送机如本实施例那样一般被设置在基站中,但也可以被设置在其他装置中。基站具有:MBMS处理单元11;单播数据处理单元12;MCS设定单元13;第1复用单元14;串并行变换单元(S/P)15;第2复用单元(MUX)16;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IFFT)17;保护间隔插入单元18;数字模拟变换单元(D/A)19;以及无线参数设定单元20。MBMS处理单元11具有:信道特播(Turbo)编码器111;数据调制器112;以及交织器113。单播数据处理单元12具有:特播编码器121;数据调制器122;以及交织器123。 
MBMS处理单元11进行与多播广播多媒体服务(MBMS)信道有关的处理。MBMS信道包含对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多个用户广播分配的多媒体信息,也可以包含话音(voice)、字符、静止图像、活动图像之外的各种各样的内容。 
编码器111进行用于提高MBMS信道的容错性的信道编码。编码也可以按卷积编码或特播编码等本技术领域中公知的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信道编码率可以被固定,也可以如后所述,根据来自MCS设定单元13的指示而被变更。 
数据调制器112按QPSK、16QAM、64QAM等任何一个合适的调制方式进行MBMS信道的数据调制。调制方式可以被固定,也可以如后面所述,根据来自MCS设定单元13的指示而被变更。
交织器113根据规定的模式(pattern)重新排列MBMS信道中包含的数据的排列顺序。 
单播数据处理单元12进行与发往特定的用户(一般为一个用户)的信道有关的处理。 
编码器121进行用于提高单播信道的容错性的编码。编码也可以按卷积编码或特播编码等本技术领域中公知的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单播信道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控制,信道编码率根据来自MCS设定单元13的指示而被变更。 
数据调制器122按QPSK、16QAM、64QAM等任何一个合适的调制方式进行单播信道的数据调制。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单播信道进行AMC控制,调制方式根据来自MCS设定单元13的指示而自适应地被变更。 
交织器123根据规定的模式重新排列单播信道中包含的数据的排列顺序。 
再有,图1中没有示出有关控制信道的处理单元(unit),但对于控制信道也进行与处理单元11或12同样的处理。但是,对于控制信道,也可以不进行AMC控制。 
MCS设定单元13对各个处理单元给予指示,以根据需要变更在MBMS信道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组合和单播信道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组合。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组合由表示组合内容的号码(MCS号码)确定。 
图2表示数据调制方式及信道编码率的组合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还表示相对的信息率(information rate),MCS号码按信息率小的顺序被顺序地分配。AMC控制按照信道状态的好坏而自适应地改变调制方式及编码方式的双方或一方,从而实现在接收端的所需质量。信道状态的好坏,也可以用下行导频信道的接收质量(接收SIR等)评价。在来自基站的发送功率为一定时,由于估计对于距基站较远的用户1的信道状态较差,调制阶数被设定得较小和/或信道编码率也被设定得较小,较小的MCS号码被使用。相反,对于距基站较近的用户2,估计信道状态较好,调制阶数被较大设定和/或信道编码率也被较大设定,较大的MCS号码被使用。由此,对于信道状态较差的用户,通过提高可靠性,可以达到所需质量,对于信道状态较好的用户,可以维持所需质量同时提高吞吐量。在AMC控制中,在对接收到的信道进行  解调时,由于需要对该信道进行的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码元数等信息,所以需要通过某些方法对接收端通知该信息。 
图1的第1复用单元14将MBMS信道和单播信道在相同频带进行时分复用。 
串并行变换单元(S/P)15将串行的信号序列(流)变换为并行的信号序列。并行的信号序列数也可以根据副载波数决定。 
第2复用单元(MUX)16将表示来自第1复用单元14的输出信号的多个数据序列和导频信道和/或广播信道进行复用。复用也可以按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或时间及频分复用的任何一种方式来进行。 
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IFFT)17将输入到其内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并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 
保护间隔插入单元18通过在进行了OFDM方式的调制后的码元中附加保护间隔(部分),生成发送码元。众所周知,保护间隔通过对包含要传输的码元的开头的数据的一连串数据进行复制而生成,通过将它附加在末尾而生成发送码元。或者,保护间隔也可以通过对包含要传输的码元的末尾的数据的一连串数据进行复制而生成,通过将它附加在开头而生成发送码元。 
数字模拟变换单元(D/A)19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 
无线参数设定单元20设定在通信中使用的无线参数。无线参数(组)可以包含规定OFDM方式的码元的形式(format)的信息,也可以包含用于确定保护间隔部分的期间TGI、有效码元部分的期间、1码元中保护间隔部分所占的比例、副载波间隔Δf等的值的一组信息。再有,有效码元部分的期间与副载波间隔的倒数1/Δf相等。 
无线参数设定单元20根据通信状况或根据来自其他装置的指示,设定合适的无线参数组。例如,无线参数设定单元20也可以根据发送对象是单播信道还是MBMS信道,分别使用所使用的无线参数组。例如,也可以对单播信道,使用规定了较短期间的保护间隔部分的无线参数组,对MBMS信道,使用规定了较长期间的保护间隔部分的无线参数组。无线参数设定单元20可以将合适的无线参数组每次进行计算而导出,或也可以将无线参数组的多个组预先存储在存储器中,根据需要从它们之中选择一组。 
图1的MBMS处理单元中所输入的MBMS信道及单播信道处理单元中所输入的单播信道按各自的MCS号码所指定的合适的编码率及调制方式被  信道编码及数据调制,在分别进行交织后被时分复用。时分复用可以按各种各样的时间单位进行,例如也可以按无线帧的单位进行,也可以按构成无线帧的子帧的单位进行。图3A表示按子帧单位进行时分复用的例子。作为一个例子,子帧例如也可以与0.5ms的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相等。图3B表示按包含多个子帧的无线帧的单位进行时分复用的例子。作为一个例子,无线帧也可以是例如10ms的期间。这些数值例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期间作为单位进行时分复用。如图3A所示,将较短的时间作为单位进行时分复用时,可以根据需要,按照较短的时间单位调整MBMS信道(或单播信道)的发送时间间隔,所以从缩短MBMS信道等的传输延迟的观点来说,这种时分复用较好。此外,从缩短进行自动重发请求(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处理的情况下的重发间隔的观点来看,这种方法也较好。如图3B所示,从能够连续地发送较大的数据的观点来看,将比较长的期间作为单位进行时分复用较好。 
时分复用后的信道根据需要与导频信道或广播信道复用后,被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调制后的码元中被附加保护间隔,基带的OFDM码元被输出,该码元被变换为模拟信号,经发送天线被无线发送。 
根据本实施例,MBMS信道和单播信道按时分复用方式被复用并发送。因此,接收装置可以在较少的干扰下简单地分离各个信道。另一方面,由于所通信的信号为OFDM方式的码元,所以通过将MBMS信道的保护间隔加长,可以在接收时获得较大的路径分集效应,可以提高信号质量。此外,通过缩短单播信道的保护间隔,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吞吐量)。由于MBMS信道及单播信道被时分复用,所以可以直接获得其保护间隔的长短产生的好处。 
再有,作为系统频带,在被分配了较宽的频带(例如20MHz左右)的情况下,如图3C所示,还可以将一部分频带分配给多播广播信道,将剩余的频带分配给单播信道。这样,还可以根据频分复用方式区分MBMS信道和单播信道的传输。 
实施例2 
如上所述,单播信道的调制方式及信道编码率根据用户的信道状态而自适应地变更,达到所需质量,同时提高吞吐量。但是,MBMS信道被广播分  配给多个用户,所以基于特定的一个用户的信道状态来变更MCS号码并不妥当。对多数用户保证最低限度的信号质量反而是重要的。但是,也可以在确保了这样的所需质量的基础上,不禁止对在MBMS信道中所使用的MCS号码进行变更。 
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中,对用于MBMS信道准备多个MCS号码。该MCS号码可以与对用于单播信道准备的MCS号码的一部分相等,也可以与其不同地准备。作为一例,图2所示的MCS1~10被准备用于单播信道,MCS1及MCS3被准备用于MBMS信道。所准备的MCS号码数或调制方式等的组合内容可根据用途适当变更。 
用于MBMS信道的MCS号码根据MBMS信道或应用的种类来选择或变更。作为一例,MBMS信道的种类也可以用延迟或分组差错率等所决定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数据率等区分。例如,在传输很多图像那样的信息率较高的应用中,信息率较大的MCS号码(上述例子中,为MCS3)被使用。而在传输简单的字符数据那样的信息率较低的应用中,信息率较小的MCS号码(上述例子中,为MCS1)被使用。由于在信息率较高的应用中较高的MCS号码被使用,所以信道状态较好的用户能够高吞吐量地接收数据,但信道状态较差的用户也许不能良好地接收数据。但在这种情况下,从信息传输效率的观点来看,并不期望将信息率较大的应用适合于信道状态较差的用户以较低的MCS号码传输。可以说信道状态较差的用户毕竟不适合适当地接收信息率较大的应用。另一方面,即使是信道状态较差的用户,如果是信息率较低的应用,则由于较低的MCS号码被使用,所以也可以良好地接收数据。因此,从对多数用户维持最低限度的服务等级,同时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等观点来说,期望根据应用的种类使用不同的MCS号码。 
实施例3 
在本发明中同一内容的MBMS信道从多个小区被发送。移动终端(更一般地是指包括移动终端及固定终端的通信终端,但为了简化说明,以移动终端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接收从多个小区发送的同一内容的MBMS信道。所接收的MBMS信道根据无线传播路径的长短形成多个入射波(incoming waves)或路径。因为OFDM方式的码元的性质,如果入射波的延迟差容纳在保护间隔的范畴中,则这些多个入射波可以无码元间干扰地合成(软合成),因为路径分集效应而可以提高接收质量。因此,MBMS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被设  定得大于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 
为了在移动终端如上所述地合成从多个小区发送的同一MBMS信道,必须被识别为接收的MBMS信道为同一内容。因此,并不适合与单播信道同样将每个小区或每个扇区不同的扰频码乘以MBMS信道。 
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中,作为一例,MBMS信道不乘以任何的扰频码而从多个小区被发送。其结果,在该多个小区内所在的移动终端可以适当地合成与同一MBMS信道有关的多个入射波。这种方法在传输同一MBMS信道的区域点状地存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而要在比较宽的地区发送不同的MBMS信道的情况下,在小区边缘将招致较大的干扰。 
作为对待该问题的例子,对传输同一MBMS信道的每个区域准备扰频码,在同一区域内的小区中同一扰频码被乘以MBMS信道,并被发送。 
图4表示这种情况下使用的基站装置的部分方框图。在图4中,要注意到MBMS信道乘以扰频码的部分被强调绘出。对每个小区准备将信道发送的处理单元,在图示的例子中准备了与四个小区有关的处理单元。在各个处理单元中配有:生成OFDM方式的信号的OFDM信号生成单元、乘以扰频码的扩频单元及发送单元。如图所示,在同一MBMS信道中适用相同的扰频码。MBMS信道(A)从小区1、2被发送,但这些信道在各个扩频单元被乘以相同的扰频码CMB1。MBMS信道(B)从小区3、4被发送,但这些信道也在扩频单元被乘以相同的扰频码CMB2。扰频码CMB1、CMB2一般是相互不同的代码。由扰频码分配单元进行扰频码的管理。 
图5表示这样的扰频码被使用的情况下的说明图。在图5中绘出七个小区。在基站1、2、3(BS1、BS2、BS3)的三个小区形成一个区域1,在该区域1内发送相同的MBMS信道。在基站11、12、13(BS11、BS12、BS13)的三个小区也形成一个区域2,在该区域2内也发送相同的MBMS信道,但在区域1、2中发送的MBMS信道可以不相同(一般来说是不同的)。区域1内的各个基站1、2、3在MBMS信道乘以了扰频码CMB1后将其发送。区域2内的各个基站11、12、13在MBMS信道乘以了扰频码CMB2后将其发送。扰频码CMB1、CMB2是相互不同的代码,作为一例,它们由随机序列表现。扰频码CMB1、CMB2是与单播信道用的扰频码不同地准备的、MBMS信道专用的扰频码。 
由于在区域1、2中使用不同的扰频码,所以位于区域1、2边界附近的  移动终端可以按扰频码的差异判别接收到的MBMS信道的差异。因此,如果小区边缘不在区域的边界,则位于小区边缘的移动终端将接收到的MBMS信道进行软合成,如果小区边缘在区域的边界,则可以忽略不同的MBMS信道,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由此,能够有效地减轻起因于合成不同的MBMS信道造成的信号质量劣化。 
根据本实施例,除了对每个小区或对每个扇区准备单播信道用的扰频码以外,还对每个区域准备MBMS信道用的扰频码(区域由传输同一MBMS信道的多个小区构成)。因此,系统中使用的扰频码的数目或种类比以往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单播信道和MBMS信道被时分复用,所以在接收端进行小区或扇区的差异判别时,MBMS信道用的扰频码不易成为干扰的原因,即使在进行区域的差异判别时,单播信道用的扰频码也不易成为干扰的原因。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系统中使用的扰频码数增加,但小区或扇区的差异判别时的干扰被抑制到与以往相同程度,而且可以在较少的干扰下进行区域的差异判别。 
实施例4 
为了移动终端适当地接收并解调从多个小区发送的同一MBMS信道,需要对移动终端事先通知控制信息,控制信息包括:表示无线帧的结构的信息、表示在MBMS信道使用的调制方式及信道编码率的组合的信息(MCS号码)、以及表示被乘以MBMS信道的扰频码的信息等。表示无线帧的结构的信息例如包含单播信道的传输定时、MBMS信道的传输定时、传输间隔等。作为一例,这些控制信息作为广播信道被发送。广播信道在图1中被第2复用单元16与其他信道复用并被发送。或者,上述控制信息也可以通过共享数据信道作为C平面(C-Plane)信息通知给移动终端。 
实施例5 
如上所述,对单播信道的通信进行AMC控制。这种情况下,在对接收到的信道进行解调时,需要在该信道中所进行的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码元数等信息,所以需要通过某些方法将这样的调度信息通知给移动终端。包含这样的调度信息的控制信道也被称为L1/L2信令控制信道,由使用在用户间所共享的分组的共享控制信道传输。另一方面,如第4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对MBMS信道进行解调所必要的控制信息被广播信道等事先通知给移动终端,不需要传输L1/L2信令控制信道这样的控制信道。
因此,作为一例,如图6所示,单播信道和单播信道上随路的共享控制信道被复用并被传输,但在MBMS信道被传输期间,共享控制信道也可以不被复用。 
此外,作为一例,如图7所示,也可以MBMS信道和在下一个下行单播信道中随路的共享控制信道被复用并被同时传输。而且,作为一例,如图8A所示,也可以MBMS信道和在上行单播信道中随路的共享控制信道被复用并被同时传输。这种情况下,如图8B所示,共享控制信道和MBMS信道也可以对子帧内的每个码元被分开发送。即,共享控制信道和MBMS信道也可以按比子帧更细小的码元单位被时分复用。在图中,同一图样所示的码元的种类是相同的,但单播用的子帧和MBMS信道用的子帧的长度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为保护间隔长度不同。 
此外,为了对与MBMS信道同时发送的单播信道用的控制信道进行解调,除了MBMS信道用的导频信道以外,选择性的或辅助性的导频信道也可以被使用。作为这种单播用的导频信道,第2基准信号也可以被使用。 
实施例6 
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中,在发送MBMS信道时,进行延迟分集(DelayDiversity)。图9表示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基站上配备的发送天线。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基站中设置两个天线1、2,在至各个天线1、2的信号路径上分别准备了延迟设定单元。天线数为2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也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个数的天线。各个延迟设定单元在各个信号路径中导入规定的或指示的延迟量。从调整天线间的相对的相位差的观点来说,两个延迟设定单元的一方不是必需的。但是,从迅速地进行调整、提高抗故障性、增加调整的自由度等观点来说,期望在至天线1、2双方的信号路径上准备延迟设定单元。 
通过一方或双方的延迟设定单元在两个信号路径间设定某些延迟,同一信号(特别是MBMS信道)从天线1、2以不同的定时被发送。因此,通信终端将同一信号作为至少两个入射波来接收。在多路径传播环境中与(1天线发送的情况下被观测的多路径数)×(天线数)相等数的入射波被接收。通信终端通过将这些多个同一内容的入射波进行合成,将发送信号复原。通过合成多个入射波而获得路径分集效应,所以与一路径的情况比较,可以提高接收质量。 
如上所述,在多个小区被发送同一MBMS信道,通信终端通过对来自各  个小区的多个MBMS信道进行软合成而提高接收质量。在本实施例中还在基站中准备多个天线,在天线间设定适当的延迟量(相位差),延迟分集方法也被一并使用。在未采用延迟分集的情况下,来自多个小区的MBMS信道按同样的定时被接收,也许有不能充分获得路径分集效应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从各种各样的小区接收按不同的定时发送的MBMS信道,从而即使在那样的区域也能够提高分离路径的可能性,可以更可靠地期待路径分集效应。 
再有,天线间所设定的延迟量被设定得小于MBMS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天线间的延迟量被设定为能够识别两个路径程度的大小即可。但是,能够区别路径的程度对保护间隔不足,所以需要被较大地设定到能够容纳来自各种各样的小区的入射波的程度。 
在进行延迟分集时被有意地导入的延迟,不仅可以在同一基站的多个发送天线间被导入,也可以在不同的基站间被导入。例如,如图10所示,发送相同MBMS信道的两个基站也可以按不同的定时进行发送。在图示的例子中,一天线的情况下产生三个路径,在同一基站的天线间被设定延迟量τA,在基站间被设定延迟量τB。因此,通信终端可以接收12个路径。假设在同一基站的天线间没有被设定延迟量(τA=0),则通信终端只能够接收6个路径。这样,即使在基站间导入延迟,也可以更可靠地期待路径分集效应。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及变更。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分为几个实施例来说明,但各个实施例的区分对本发明不是本质性的,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一个以上的实施例。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06年1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10497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本国际申请。

Claims (4)

1.一种发送装置,包括:
生成单元,生成包含了多个正交频分复用码元的子帧;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在所述生成单元中生成的子帧,
所述生成单元规定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和比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长的多播广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作为保护间隔长度,并且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对子帧中包含的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配置保护间隔:
在子帧中包含的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中使用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
在子帧中包含的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中使用多播广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以及
在子帧中,以正交频分复用码元单位,将使用了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和使用了多播广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进行时间复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子帧中,以正交频分复用码元单位,将使用了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和使用了多播广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进行时间复用的情况下,所述生成单元在使用了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中,配置包含了单播信道的调度信息的控制信道。
3.一种发送方法,具有:
生成步骤,生成包含了多个正交频分复用码元的子帧;以及
发送步骤,发送生成的子帧,
所述生成步骤规定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和比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长的多播广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作为保护间隔长度,并且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对子帧中包含的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配置保护间隔:
在子帧中包含的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中使用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
在子帧中包含的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中使用多播广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以及
在子帧中,以正交频分复用码元单位,将使用了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和使用了多播广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进行时间复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子帧中,以正交频分复用码元单位,将使用了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和使用了多播广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进行时间复用的情况下,所述生成步骤在使用了单播信道用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码元中,配置包含了单播信道的调度信息的控制信道。
CN2007800095796A 2006-01-18 2007-01-10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Active CN1014060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10497/2006 2006-01-18
JP2006010497A JP4451400B2 (ja) 2006-01-18 2006-01-18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PCT/JP2007/050170 WO2007083548A1 (ja) 2006-01-18 2007-01-10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6077A CN101406077A (zh) 2009-04-08
CN101406077B true CN101406077B (zh) 2012-05-30

Family

ID=38287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95796A Active CN101406077B (zh) 2006-01-18 2007-01-10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3) US8472363B2 (zh)
EP (2) EP1983670B1 (zh)
JP (1) JP4451400B2 (zh)
KR (1) KR101334108B1 (zh)
CN (1) CN101406077B (zh)
AU (1) AU2007206527B8 (zh)
BR (1) BRPI0706641A8 (zh)
CA (1) CA2637591C (zh)
HU (1) HUE033460T2 (zh)
MX (1) MX2008009126A (zh)
RU (1) RU2421916C2 (zh)
TW (1) TW200733669A (zh)
WO (1) WO20070835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1400B2 (ja) 2006-01-18 2010-04-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US8130857B2 (en) * 2006-01-20 2012-03-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ilot multiplex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U2007200185A1 (en) * 2006-02-08 2007-08-23 Nec Australia Pty Ltd Delivery of multicast and uni-cast services in an OFDMA system
WO2007129620A1 (ja) * 2006-05-01 2007-11-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における送信方法
KR100970003B1 (ko) * 2007-05-02 2010-07-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US8670363B2 (en) * 2007-05-30 2014-03-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scheduling information for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386557B2 (en) 2007-08-13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857219B2 (ja) * 2007-08-22 2012-01-1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中継無線装置
WO2009084868A2 (en) * 2007-12-27 2009-07-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245452B2 (ja) * 2008-02-26 2013-07-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端末、および上位装置
JP4874275B2 (ja) * 2008-02-29 2012-02-1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及びマルチキャスト/ブロードキャスト通信方法
KR101595425B1 (ko) 2008-03-21 2016-02-24 애플 인크. 공간 멀티플렉싱을 이용한 멀티미디어 브로드캐스트 멀티캐스트 서비스(mbms)
US8638653B2 (en) 2008-03-27 2014-01-28 Intel Corporation Adaptive transmissions for optimized application delivery in wireless networks
JP5188870B2 (ja) 2008-04-28 2013-04-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移動局及び周波数分割多重通信方法
EP2299772B1 (en) 2008-07-08 2020-12-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p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0088062A (ja) * 2008-10-02 2010-04-15 Ntt Docomo Inc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セル選択方法
KR101608784B1 (ko) 2009-01-21 2016-04-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멀티캐스트 및/또는 브로드캐스트 서비스 데이터를 위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2010239272A (ja) * 2009-03-30 2010-10-21 Panasonic Corp Ofdm送信装置、ofdm受信装置、ofdm伝送システム及びofdm通信方法
JP4859959B2 (ja) * 2009-07-10 2012-01-2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US20110188441A1 (en) * 2009-08-28 2011-08-04 Dong Cheol Kim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 for multicast and/or broadcast service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n apparatus therefor
US9462484B2 (en) 2009-09-30 2016-10-04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Reconfigur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 carrier set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systems
JP5489342B2 (ja) * 2010-04-02 2014-05-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5488705B2 (ja) * 2010-09-30 2014-05-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702574B2 (ja) * 2010-10-26 2015-04-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送信タイミングを補正する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基地局における送信タイミング補正方法
KR101425762B1 (ko) * 2010-12-02 2014-08-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인접 셀 간 간섭을 회피하기 방법
US20130258904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Cartasense Ltd. Configurable wireless networks, systems and methods
US9071390B2 (en) 2013-01-10 2015-06-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justing physical layer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US9008159B2 (en) * 2013-01-10 2015-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adaptation for data communication
US9166853B2 (en) 2013-01-10 2015-10-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adaptation for data communication
CN104144045B (zh) * 2013-05-09 2019-02-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Mbsfn区域内的载波资源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531406B2 (en) 2013-06-12 2020-01-07 Convida Wireless, Llc Context and power contro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proximity services
EP3011724B1 (en) 2013-06-21 2020-10-07 Convida Wireless, LLC Context management
CN105612732A (zh) 2013-07-10 2016-05-25 康维达无线有限责任公司 上下文感知邻近服务
CA3060532C (en) 2014-08-07 2022-03-15 ONE Media, LLC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a flexibl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phy transport data frame
EP3178187A1 (en) 2014-08-07 2017-06-14 Coherent Logix, Incorporated Multi-partition radio fram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73214B1 (en) * 1999-02-16 2008-12-17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JP3583353B2 (ja) 2000-07-03 2004-11-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BRPI0415840A (pt) 2003-10-24 2007-01-02 Qualcomm Inc multiplexação por divisão de freqüência de múltiplos fluxos de dados em u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de multi-portadora sem fio
WO2006102746A1 (en) * 2005-03-30 2006-10-0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of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symbols
JP4463780B2 (ja) * 2005-06-14 2010-05-1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US7894818B2 (en) * 2005-06-15 2011-02-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broadcast and unicast traffic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JPWO2007007795A1 (ja) * 2005-07-14 2009-01-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における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175021B2 (en) * 2005-11-04 2012-05-0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of unicast control in broadcast/multicas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JP4451400B2 (ja) 2006-01-18 2010-04-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
JP特开2002-26808A 2002.01.25
LG Electronics.MBMS transmission in E-UTRA.《3GPP TSG RAN WG1 #43 R1-051300》.2005,第1-4页. *
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 Evolved UTRA(Release 7).《3GPP TR 25.814 v1.0.1》.2005,第17,18,25,44-46页. *
QUALCOMM Europe.TP on channel structure for E-UTRA MBMS evaluation.《3GPP TSG-RAN WG1 #43 R1-051493》.2005,第1-6页. *
Samsung.Further Details on Adaptive Cyclic Delay Diversity Scheme.《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2bis R1-051046》.2005,第1-8页.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94867A (ja) 2007-08-02
WO2007083548A1 (ja) 2007-07-26
TW200733669A (en) 2007-09-01
US8472363B2 (en) 2013-06-25
RU2008133319A (ru) 2010-02-27
BRPI0706641A2 (pt) 2011-04-05
CA2637591C (en) 2015-11-03
US20130176931A1 (en) 2013-07-11
JP4451400B2 (ja) 2010-04-14
RU2421916C2 (ru) 2011-06-20
US20100232333A1 (en) 2010-09-16
AU2007206527A1 (en) 2007-07-26
EP1983670A1 (en) 2008-10-22
EP3089419A1 (en) 2016-11-02
TWI340575B (zh) 2011-04-11
EP1983670A4 (en) 2014-04-09
MX2008009126A (es) 2008-09-26
CA2637591A1 (en) 2007-07-26
US20140056206A1 (en) 2014-02-27
KR101334108B1 (ko) 2013-11-29
AU2007206527B8 (en) 2011-07-07
BRPI0706641A8 (pt) 2018-04-24
EP1983670B1 (en) 2017-03-15
US8976723B2 (en) 2015-03-10
HUE033460T2 (en) 2017-12-28
AU2007206527B2 (en) 2011-06-30
KR20080087165A (ko) 2008-09-30
CN101406077A (zh) 2009-04-08
US8737283B2 (en) 2014-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6077B (zh)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CN101573999B (zh) 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CN101416410B (zh)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CN101208889B (zh) 生成无线参数组的装置、发送机和接收机
CN102882666B (zh)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
TWI312629B (zh)
CN102143119B (zh)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CA2525239C (en) Synchronized broadcast/multicast communication
CN101123469B (zh) 一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频道中插入移动通信信号的方法及系统
JP4782220B2 (ja) 受信機及び受信方法
JP4859959B2 (ja)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4879316B2 (ja)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EP2908448B1 (en) Synchronized broadcast/multicast communication
JP2010098773A (ja) 送信機及び送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